课堂改革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改革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改革计划

篇1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46-04

0 引言

“Made in China”这句曾经让无数国人感到自豪的英文,如今带来的更多是沉重。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迫切期待的是“Designed in China”。创新始于教育,国家民族的希望也在于教育,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的基础源于学生时代的工程教育。

本着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军的目标,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笔者所在燕山大学有幸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经过对报名学生进行遴选,最终选拔出175名学生组成了3个“卓越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

“卓越计划”目标远大,激动人心,但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未来的优秀工程师也是从今天的一门门课程中汲取营养,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担任“卓越班”授课任务的教师倍感责任重大,如何围绕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是萦绕在每位授课教师心头的首要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待卓越班这样的新生事物,需要经验、智慧和勇气。本文提出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的教改原则,针对卓越班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想法,进行了多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并以电类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为例,在教学内容筛选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一点两面”的教改原则

1.1 教改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改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卓越班制订了“一点两面“三明治式教改原则,“一点”指以学生为中心,无论如何改革,都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条件因材施教;“两面”指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为支撑面,这两个支撑面的知识又有多种渠道来源。教改原则中的“点、面”构成如图1所示,理论知识(面)的来源有两个,分别为教材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工程实践知识(面)的来源包括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等4个,均来自教材外。

“两面”为“一点”服务,并且两面的面积要根据一点的大小设定,即要适合点的大小。这里的“面积”指理论、工程实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点的“大小”则指学生的自身条件,如基础、理解力等。如果超越学生自身条件,片面追求所谓的卓越,任意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则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1.2 卓越班学生状况分析

卓越班的学生都经过层层选拔,是原班级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热情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身有热情、兴趣,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此外,卓越班的许多课程是单班上课,包括笔者所教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也是笔者第一次给单班上课(此前至少是4个教学班同时上)。单班上课比多班上课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以前多班上课时不容易采用的问答、互动等教学手段此时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而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效果也会极大提高。

卓越班的不利因素是课程过多。根据培养计划,前3年要修完所有课程,第4年安排实习,因此不少课程提前半年学习。课程多、压力大,容易引起思想上的波动,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进行思想工作,给学生减压,另外授课时也注意当堂消化,不增加课业负担。

2 三环相扣的教改实践

教改实践包括3个环节: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课内教学是基础,是积累知识;课外训练是初训,初步锻炼实践能力;而课程设计是实训,全面检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3个环节由外至内是一个包容的关系,即内层知识是外层知识的基础。而由内至外则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是应用,所以知识按照图1中的流程收缩积累后,必须发散出去。

2.1 广内容和多方法相融合的课内教学

作为教改的第一个环节,课内教学涉及的内容广、学时长,因此是最重要、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课内教学是广内容与多方法相融合的过程,广内容指拓宽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两个方面,多方法指改变静态、呆板的教学方法,采取较为有效的新方法,如主动学习、探索性实验[2]。广内容、多方法的实施目的有3个: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奠定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的拓展。为拓宽理论知识,将多班授课时不讲的选修内容选择一部分向卓越班学生进行讲解。之所以选择一部分,时间因素是一方面,另外有些内容理论深度较大,况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少用到。选讲的内容要考虑学生未来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如“门电路”这一章中,必修内容为CMOS电路和TTL电路两大类,但二者混用时的接口电路却不是必讲内容。但考虑到CMOS和TTL电路混用实际情况的存在,因此将二者接口电路内容也向学生作了介绍。类似内容还如“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等,也属非必讲内容,但工程设计中却会常常遇到。

拓宽工程实践知识的途径主要有4种,已经在图1中列出。拓宽的具体内容则来源于教师多年的工程设计知识和经验积累。这些途径及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的形成经过任课教师的深思熟虑,难度、深度都要控制得当,因为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工程理解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一实际情况。

未来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资料的查阅,因此将“工程资料查阅方法”作为工程知识面拓展的第一个内容。资料查阅涉及内容很多,比如查论文、查专利、查集成电路等。笔者选择的是介绍查阅集成电路“Datasheet”(即使用手册)的方法,因为学生做数字电路设计时会使用到各种型号的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引脚功能都包含在Datasheet中,因此掌握Datasheet的概念、查阅和阅读方法都十分必要。另外,同论文、专利的查阅相比,Datasheet的查阅需求更迫切,也容易上手。

以往经常有学生问“学的这个知识有何用”。工程知识拓展引入的第二个内容“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工程实例”,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选择的实例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一章中有“编码器”、“译码器”、“数码管”等内容,工程实例举的是利用这些器件构成“医院的病房呼叫系统”,患者发出的呼叫信号经编码器编成BCD码,再经显示译码器输出到数码管,直观显示患者的病房号。其实学生对病房呼叫系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并不知道它是如何构建起来的。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再比如,讲到“单稳态触发器”时,举的实例是楼道中控制照明灯点亮时间的“触摸延时开关”,这个开关就可以用单稳态触发器来实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必须及时跟踪自己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因此,工程知识拓展的第三个方面介绍了“最新数字电路的设计手段”,即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技术。向同学们简述了EDA技术硬件方面的CPLD、FPGA和软件方面的Max+plus II、Quartus II等内容,为后续进行数字电路的课程设计作了铺垫。

拓展的第四个内容是“教师做过的工程课题”,将实际课题中同数字电路相关的内容剥离出来讲解,教师现身说法,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例如笔者硕士期间做过的“塑料光纤直径测量系统”课题,涉及到的数字电路知识就包括了A/D转换、EDA技术、数码管驱动及显示、D/A转换等很多方面。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数字电路强大的功能。

理论、实践知识面的拓展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这个时间可以通过精炼必修内容、适当提高必修内容的讲解速度获得。例如介绍集成电路生产厂商、器件Datasheet等内容占用了1课时,这个时间就是节省出来的。卓越班学生基础较好,适当提高讲课速度是可行的。

2)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卓越班的单班授课形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创造了条件。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三类: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其中师生互动教学具体包括提问、多媒体展示等。

“提问”是一个古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讲课时,不时抛出一些略需动脑的小问题给学生,不失为单班授课的一个好方法。其实问题回答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动了脑筋,同时也集中了听课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问难度较大的问题,一旦回答不上了,学生自尊心可能会受到打击,反而对学习不利。

随着电子教学手段的飞速发展,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多媒体教学仪器早已进入到了课堂之中,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如在拓展工程知识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介绍教师课题时,通过展台展示了课题电子系统的实物。通过这些多媒体手段,学生对拓展的工程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它的效果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有效。

主动学习式的教学中师生角色要互换,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要为教师和其他同学作现场讲解。主动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锻炼学习能力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工作中,这两点也非常重要。主动学习又可分为半主动式和全主动式两种。半主动学习中的学习内容由教师安排,例如安排学习“同或、异或互为反运算的证明”之后,选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了证明和讲解,最后教师作点评。全主动学习的具体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只确定一个大的范围,例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数字电路方面的课外知识,然后利用PPT形式作讲解。PPT形式的讲解受启发自文献[3],该文作者让学生利用其进行课程答辩,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全主动模式注重的是“自由”,让学生自由选题,思想自由翱翔。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对教材中理论、方法全盘接受,但课本中的有些内容与实际有些出入。先贤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探索性实验教学就鼓励学生对课本中一些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实验。例如对于“TTL电路输入端负载特性”进行探索性实验后,学生发现实际情况与课本结论不一致,经分析是课本中的模型和实验时的器件参数不同。探索性实验的选题要有实际意义,并且复杂性要低、操作要简单,同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较为复杂的实验区别开来。

2.2 注重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的课外训练

未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独立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为培养卓越班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设置了课外训练这一环节。课外训练的题目由教师给出,选题的原则是能让学生得到自学训练和团队训练。如设计“病房呼叫系统”,要完成该题目需要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的知识,该系统需要用数码管显示病房号,而数码管及其显示译码器内容课上介绍的比较简略,因此要完成这部分工作需要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此外,该设计需由若干个模块构成,这样每个同学可以负责一个模块,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相互间又必须有合作,因为每个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都与其他模块息息相关。如此学生们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合作性。就如同人体的内脏器官,作为个体存在、实现各自功能的同时,又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行。

题目安排下去后,学生自由结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人员的分工和协调。在经过资料查阅、方案制定、讨论、完善等步骤后,各组将最终方案提交。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但注意应以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而不是帮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考虑到卓越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课外训练的题目难度较低,训练次数以1次为宜。另外只要求给出设计方案,不要求具体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训练可以在课程设计阶段进行。最终方案介绍可让学生通过PPT形式完成,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其实各组方案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锤炼了个体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

2.3 注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数字电路的EDA课程设计开设多年,已被证明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将来胜任实际工程设计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EDA课程设计的题目都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如交通灯控制器、病房呼叫系统、出租车计价器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实验室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电路的设计,再利用实验箱进行硬件的操作,因此对学生的实践锻炼非常有帮助。由于卓越班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其EDA课程设计作了一些特殊安排。首先,课程设计时间由两周延至三周;其次,设计题目难度增加,并且鼓励学生用“原理图”和“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两种方法来完成设计。

1)鼓励式指导、探索性实验 。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也注重应用鼓励式指导和探索式实验等方法,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另外学生也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有学生询问“模块的端口顺序如何调整”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也未遇到过,于是鼓励学生“希望你自己多探索、多尝试,如果成功一定将答案告诉我”。不久该学生找到了调整方法,并告之了指导教师,显得很兴奋很有成就感。笔者始终相信:鼓励方式比批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2)注重“渔”传授。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EDA指导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渔”的传授,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渔”。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软、硬件问题非常多,如果指导教师单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虽然所需时间少、能轻松一些,但这样学生收获并不大。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简单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对于棘手的问题,教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但之后必须要讲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原理等,即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鼓励讨论、支持创新。目前,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充裕,并未采用小组方式,而是一人一题(有重题)的方式进行。尽管如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对此指导教师持鼓励态度。只要适当引导和监督,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会使彼此学到更多的知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外,对课设中出现的一些创新性设计甚至奇思妙想,教师也非常支持。每个题目都有一个常规的设计方案,但总有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鼓励。例如“ALU算术逻辑单元”这个题目要求用LED显示计算结果,而一个学生进行了创新,改用数码管显示结果,更加直观。再如“自动奏乐器”这个题目要求演奏一个简单的乐谱,但一个学生利用其原理实现了《台》整首曲子的演奏,并且为了获得良好的演奏效果,还自己购买了质量更好的蜂鸣器来播放。这确实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杰作,对此指导教师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创新是工程设计之魂,难能可贵,必须鼓励、支持,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也应报以宽容之心。

3 结束语

在“一点两面”教改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目前卓越试点班的培养目标。然而任重道远,作为新生事物的卓越计划会逐渐完善,伴随它的教学改革也会不断的进行下去。未来工作着重于“两强”:一要强化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如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经验等;二要强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制作简易的实验板,以在课堂上实现一些重要内容的实验演示。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

篇2

一、利用问题设计转变学习方法

在课堂中巧妙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另外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和锻炼。所以,巧妙的问题设计便具备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笔者常常会结合各项科学知指导法来实现设计初衷,比如比较法和分析法等。而将这种手法传达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习题解答效率,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意义深远。其中,笔者就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进行例题设计,旨在加强说明、强化论点。

例1:图为我国甲地区和乙地区的示意图,请根据图1说明图中我国两个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

像这类习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法的练习。而在这个比较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逐步分析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准确地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与特征。

二、利用问题设计彰显学生主体

在以往的教学理念当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要围绕在老师的周围进行学习。而目前,随着新课程的颁布与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得越加明显起来。所以,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之初,首先便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符合学生群体的问题,并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综合知识储备能力、可接受的问题程度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问题设计与分层教学相得益彰,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彰显差异教学,进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获得知识,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在学习《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之后,笔者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例题:

例2:图为我国2008年开工,2011年6月正式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线路示意图,从北京驶往上海的高速列车全程只要五个小时。据此回答1~3题。

1.京沪高铁不经过

A.河北 B.江苏 C.安徽 D.河南

2.京沪铁路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实现“以桥代路”,那么请回答“以桥代路”的目的是为了

A.彰显我国的工程技术 B.防止环境污染

C.节约土地资源 D.提高我国经济增长

3.五一期间,上海一名游客乘京沪高铁去北京旅游,他在途中会看到

A.田地中的作物由小麦变成水稻 B.南方以旱田为主,北方以水田为主

C.民居建筑的屋顶坡度开始减小 D.北京郊区的农民正收获香蕉

这道题的主要载体是京沪高速铁路,但是在其中却包含了地域位置、土地资源、我国南北地区的自然情况、人文景观等差异等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另外,这道习题共划分为三点提问,其中主要以学生的年纪、知识掌握程度等差异为标准,进而可以满足各阶段学生的需要,难易程度适中,不会造成习题设计的偏差。

三、利用问题设计开放教学课程

在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外界资源的巧妙利用,让问题设计变得具备开放性,从而达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目的,进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更加多样性。比如在学习《自然资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靠近生活实际,构建了一次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旨在充分利用外界资源,进而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开放性例题:

例3:材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必须在环境中获得足够的物质与能量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又不断地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当中。现阶段,居民家庭中所排放的生活垃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垃圾排放和垃圾处理时,不仅要考虑到政府公共建设的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民众的社会公德和环境意识。”

针对这段资料,我引导学生成立了专题考察小组,并带领学生调查居民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的社会公德和环境意识水平。其中,问卷调查的主要方式是以随机采访为主。从整体来看这份资料题具备着明显的开放性,不过受到课程等方面的制约,学生往往会忽视这样的习题。所以,在完成这类习题的时候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四、结束语

篇3

高校普通话课堂的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普通话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多年普通话教学和研究经验,提倡“分级式课堂教学”。分级教学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将分级概念应用于普通话教学的只有周丽萍(2001)和周全星、宋培杰(2001)。前者提出普通话训练要以语音层级为主,兼顾词汇和语法层级,精心设计训练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后者进行了具体的尝试:他们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分成高级、中级、低级三个不同的自然班,详细论证了普通话分级教学的存在依据、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周全星、宋培杰(2001)的分级教学法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分级标准的设立极为不合理。他提出参考《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所定的等级,可粗略分为三级:80分以上为高级班;70分以上为中级班;70分以下为初级班。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年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化,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基本都在80分以上,80分以下的比率极低,这样粗略的分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二是根据语言水平分成不同的自然班,在实际操作上可行性不强。尤其在方言复杂地区,普通话水平往往“两头小中间大”,造成分级教学的班级人数严重不均衡。而且开设普通话课程的学生往往专业各不相同,如果这样分级组成新班,很可能会在排课、考试等方面给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从而影响分级教学的推广。

基于此,我们提倡的分级教学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课堂内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笔者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进行了两年(共计8个班)的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分级确立”

高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扣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分级设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富有成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普通话教学目标“分级”一般包括两级:基本语言能力和专业语言能力。

(一)基本语言能力

基本语言能力主要是指满足学生专业要求的基本语言素质。不同的专业对基本语言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要分专业、分级设立。比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立为二甲,这是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最低标准;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在确保二甲的基础上提升要求,至少一半的学生达到90分,这些专业不能满足于职业最低标准,他们的就业竞争激烈,往往择优录用,必须提升专业素质要求;其它与语言表达相关的专业设立为二乙的中高分(85分以上),这些专业虽然对普通话要求不高(80分即可),但考虑到学习的激励性,可以适当提高语言能力标准。总之,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需要,提出略高于其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专业语言能力

专业语言能力是指学生专业所要求的更高语言能力。比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朗诵技能,因为在从事语文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可以准确传递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味意境,感受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以胜任将来新闻采访、报道等的工作需要。

二、分级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座位编排“分级定位成组”

高校课堂的座位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为了便于普通话的分级教学,我们首先从座位上进行大胆改革——“分级定位成组”。“分级定位成组”是指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安排上课座位,定人定位,形成学习小组。具体的做法是:开课之初,教师就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进行语音测试,为每个学生建立语音档案,通过详细记录语音情况,为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定出等级。一般分为D档(二乙以下)、C档(包括:C3二乙低级、C2二乙中级、C1二乙高级)、B档(包括:B3二甲低级、B2二甲中级、B1二甲高级)、A档(一级)共四档八级。当然,这个分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合并,比如:笔者曾任教的音乐班,整体语音面貌较好,我们就可以调整为:C级、B3级、B2级、B1级、A级(共五个等级)。然后“定人定位”,按照语音面貌等级由低到高,从前往后排成纵向的一组,一般每组5至7人,最后一名学生语音面貌最好,即为组长。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语音面貌和所属方言区有较强的规律性,所以在分组时会适当考虑学生所属方言区的情况,在兼顾语音等级的基础上尽量对应整齐:一般闽方言区的学生语音面貌较差,基本安排在第一、二排,其次是客赣方言,再次是粤方言区的学生,再往后一般为吴、湘方言区,最后几排基本为北方方言区的学生。这样的座位安排,格局一目了然,纵向来看,学生的语音面貌由低至高;横向来看,“闽、客、赣、粤”依次居前几排,“吴、湘、北方”依次居后几排。

这种“分级定位成组”的做法,在实际教学时体现出极大的优越性。首先是便于教师对学生基本语音情况进行直观掌握。其次是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发音指导时,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声母教学时,重点加强前排的教学和操练;到了韵母教学时,关注范围逐渐扩大至中后排;最后到了声调教学,关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北方方言区和部分声调复杂的省份。再次,便于学生小组在课后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均来自不同方言区,难点音各不相同,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最后,学生也能够明确自己目前的语音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当然,这样的“分级定位”可能会增加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提前进行适当地说明和疏导。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级层递”

笔者根据“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分级提升”的原则,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次分为四个版块:声韵母的发音、难点字词的发音、朗读综合练习、说话综合练习,四个版块的发音难度逐级提升。

每2个学时(100分钟)的课程教学环节这样来安排:10分钟的学生课外口语作业展示与点评——20分钟的声韵母发音理论讲解与示范——20分的钟单音节字词发音操练——30分钟的朗读综合练习——20分钟的说话综合练习。在实际教学时,朗读和说话综合练习可以灵活安排,交叉进行。

教师在组织发音练习时要分级进行,有所侧重。首先是C级学生,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声、韵母的发音和单字、词的发音练习上;训练形式以“听音、辨音、发音”为主,尤其是难点音的发音对比练习;训练材料可以选择儿歌、童谣、绕口令等有文字凭借且较为简单、简短的语言素材;然后是B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朗读和说话的综合练习上;训练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化,如:经典诗文诵读、讲故事、对话、采访、演讲、配音、相声等。进行综合练习时,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

每次课的教学设计都要体现“分级”原则,由易到难,尽量兼顾到各等级学生。比如:在进行朗诵练习“顾城的《远和近》”时,可以先选择C级的学生来读,之后由B3或A档的学生来点评,进而拓展话题,抒发对诗的理解。这样,朗诵训练自然过渡到说话训练,训练难度自然提升,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同时还兼顾到各级同学的学习需要,给他们各自展示语音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学内容也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文化性,能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训练“分级互助”

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定量的课外延伸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而“分级成组”可以有效弥补。首先,每次课都会有些学生的难点音需要课外指导和操练,教师将分派其组员来负责他的纠音和发音任务,下次课进行汇报展示;其次,每次课都分派给某两个小组一些语言任务或口语作业,交由他们分工协作完成。各小组就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课外的组织操练,直至下次课将口语作品呈现出来。笔者会把各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语音档案,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课外语音操练,既保证了足量的语言延伸练习,也促进了学生的互帮互助,增加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给了他们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在教改实践中,一些优秀学生的口语作业,经教师的推荐、指导,在全院的语言或表演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考核评价“分级制宜”

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不可一蹴而就。为了体现普通话课程考核的公平性,我们提出了“分级制宜”的考核标准。各级学生的成绩除平时的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外,更为重要的是语音等级的进阶程度。我们将根据每个学生的语音档案,分析其语音面貌的改善情况,然后予以评定。

具体来说,对于C级的学生,如果语音等级有所“进级”,语音错误或缺陷有所改正或消除,就给予相应的等级分数;如果语音面貌没有改变,无“进级”,即使原语音等级较高,将无法得到较好的等级分数。

对于B级以上的学生,除了语音“进级”以外,重点考核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个人要准备一个语言作品,以语言作品体现出的语言能力高低来评定等级分数。

这种全方位的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同一课堂上兼顾了不同学习主体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分级确立”;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操练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语音等级,组织教学行为,小到座位的编排,大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甚至课堂外的延伸练习都要分级开展;在课程考核方面更要体现公平公正,分级制定考核标准。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继续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编号JXJG-12-75-2)

参考文献:

[1]周丽萍.非师范院校普通话技能分级训练之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1,(3).

[2]周全星,宋培杰.普通话分级教学及其实践[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4).

[3]蒋有经,汪应乐.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训练管见[J].上饶师专学报,1995,(4).

篇4

[关键词]信息化 多媒体 翻转课堂 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78-01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信息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手段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按照自学、互动、对话、意义四个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

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解决“学”的问题,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的游刃有余的胜任信息化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直以来,为了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学校一直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资源还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算是行之有效,但作为今天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原始的预习模式――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完成预习任务,但效果不是最好的。导学案中所选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有了落脚点,但是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很容易就被忽视了,而利用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突显出了它的优越性。比如,教师可以用微信的方式把下节课所要预习的内容传给学生,其中包含知识点框架、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通过小动画、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时下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微课、微视频和翻转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这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服务于我们的课堂。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思维空间,课外内化新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以任务驱动法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体现了许多不足之处:课件制作简单,缺乏动态,3D软件运用不够娴熟,信息化手段运用的较少,在学生中终端运用不足,比如QQ空间、微信、校级网络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或者根本没有碰触这些。再有就是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失去了信息化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违背了信息化的本意。

二、互动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现今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第一,强调互动性,即包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包含校企互动;第二,注重参与性,即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互动教学的真正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会评价。互动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和活用这一教学理念,我采用两个策略:第一,分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成为我们深思的问题,分组教学拉近了教学设计与信息化的距离,强调利用视频分析学情,按照学生层次差异划分学习小组,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教学生学会,形成小组比赛机制,强调过程性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让学生通过网络手段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传到师生的互动平台中,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记录成绩。分组教学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了一个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第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轻松的、生动的教学氛围,使原本乏味、复杂的知识能够以一个活泼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种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为师生打造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既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逐步建立起“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机制,有效实现互动教学。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如何完成教学对话。

所谓教学对话,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一种教学方式,进一步讲,教学对话在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方面体现的更为具体。

我们在实现教学对话上应该体现以下原则:

首先,教学对话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问答。很多情况下,一提到教学对话,很多人就联想到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以为那就是教学对话。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作为常态教学的教学对话只是一方面,难道我们不可以“学生问,教师答”吗?又或者教学对话难道只能发生在课堂上,不能是课下吗?还有就是对话不是也可以发生在QQ、微信或者微博上吗?我认为真正的教学对话完全可以在上述情况中体现,既可以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可以让学生真正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任何角色上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上的分享。这种交流和分享可以是简单的提问,简短的评论,也可以是果敢的欣赏与公正的评价。

其次,教学对话必须以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为原则,不能泛泛主义,言不符实。也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在“量”和“质”两方面达到双赢。

教学对话可以存在差异性,这更说明了教学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它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领域的碰撞,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要服务于教学对话。

四、完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我省为了推进信息化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重要工作放在头等位置切实抓好,集全省各市教学力量组建参赛团队,以教学资源平台作为载体,聘请校企专家对参赛教师进行理论、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全国信息化大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信息化教学使教师真正意义上利用了互联网技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地把教学内容通过QQ、微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省时省力;学生也能把自己对授课内容和相关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反馈给教师,这样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发表见解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师生之间沟通变得自然、简单。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合理化、科学化,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篇5

课堂能否充满生命力,课堂的教学文化是最重要的。简单来说,教学文化就是课堂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行为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首先就得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当前的课堂文化进行优化或重建。

一、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近几年通过课堂视导、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推门听课等方式,笔者收集了大量的课堂教学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缺少学生构建知识、感悟知识的环节

上学年,我参加了镇文体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常规视导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去了本镇区一些农村小学,我听了语文、数学,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虽然有一些提问,但大部分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交流,根本没有生生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课堂上缺少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的环节,离新课程倡导的知识是“自我构建”“自我感悟”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差甚远。

2.教学走程序,忽视实时生成的资源,缺少深度追问

在一节区域教研的作文教学研讨课上,一位教师展示了一节作文指导课,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为了引出细节描写,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开头、细节描写、结尾三个环节中哪一部分最难?”第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开头最难”,教师笑着反问“开头最难吗?”继续提问,直到有同学回答“细节描写最难”,教师才继续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这是一种典型的走程序教学,其实很多精彩的课堂是来自于课堂上实时生成的资源,当学生说“开头”难写的时候,教师不能充耳不闻,应该让学生说出他心里的困惑,教学才具有针对性,抓住了课堂实时生成的东西,才可以衍生出精彩的课堂。

二、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型课堂文化的构建

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观念、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课堂文化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才能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目的。

1.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是课堂文化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我们倡导“知识是自我构建、自我感悟”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构建知识、感悟知识。在一次数学同课异构的研讨课中,第一节课A老师设计的提问是“7+2 等于多少?”全班唯一答案:9。议课时有教师提出改进建议,要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建议问题改为“你是怎样算出7+2等于多少的?”果然第二节课B 老师提出这一问题后,A 生举手回答“我是数手指数出来的”;B 生“我是数人头数出来的”;C 生“我是在7 的基础上再数多2 个得出来的”,学生说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孩子们也从其他同学的展示中,拓宽了视野。

2.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

高效课堂的所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目标是否具体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参加了一节英语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定出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单词。为了让学生掌握新单词,她设计了“大小声寻物游戏”来让学生熟读单词,即全班齐声反复读单词,当寻物者离目标远时声音小,离目标近时声音大,寻物者通过声音的大小来寻找物体,这样的游戏让学生熟读单词变得非常有趣。然后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了解这些单词在句式中的运用。有教师问怎样才算“掌握”单词,她说学生要会读、会认、会听、会用,但不要求会写。进一步追问,对照这些具体的目标,你的教学环节突出了“会读”“会用”的训练,但好像弱化了“会认”“会听”的目标。该教师马上大悟,由于将教学目标笼统表达为“掌握”,没有定出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听、会用”的具体目标,导致课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听”与“认”的训练环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更有针对性,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肯定是杂乱无章,针对性不强,难以奏效的。

篇6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7

主要目标: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观念,巩固发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成果,以“敬业爱生,明理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为实际行动,认真踏实抓好教师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和学生的各项常规教育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2.加强理论学习,推进课程改革。首先将组织教师学习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确立正确的教师观。继续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科课程标准,以教学改革为核心,重视新课程的实施指导工作,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使实小教师自觉走进新课程。同时将试用《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使各科的教学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抓好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常规。认真开展好第三个“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围绕县教研室xx年活动主题,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备课研究,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效益这一主题,教导处本学年将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着手,增加随堂听课、教学视导、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来促进教学常规工作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品位。充分利用隔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教导处将组织好各学科、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抓好集体备课的全过程(集体研课→个人备课→上研究课→集体评课→收集资料)。本学期教导处将(实验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师德建设年)组织各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活动,同时将继续开展好语文:《构建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学:《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英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其它学科课题组内自行确定,教导处将督促开展研究。本学期教导处将在部分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方式改革的试点工作。

篇8

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不难发现如今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平时只注重课堂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总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计算机高职教师平时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系统原理”,只有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的整体联动,计算机课堂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

二、高职教育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是课堂,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有效课堂”和“向课堂要效益”为首要原则。只有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了,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既具备有一般高等学校讲师教学素质,又具备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的工程师教学素质。要求所有教师应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有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三、高职计算机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课堂教学管理环节要素上着手。

1.要全面更新教师计算机课堂教学观念

就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来讲,非师范类的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对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关注较少。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应该让所有的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重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一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必须有现代课堂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课堂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和“能”的结合,实践才不至于作为理论教学的点缀,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有效”。

2.着重革新计算机课堂设计思路

各专业有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但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要能着眼于“能力”。很多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不够。

对于每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在备课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着手创新课堂教学科学评价机制

从高职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评价机制。要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要不断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提倡多法并举、古为今用。

鼓励课堂教学创新,就是要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科学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技能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总之,要真正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是关键。

篇9

(一)坚持教育理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

作为主管教学的校长,能够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观念,掌握教育的动态发展。本学期重点学习国务院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文件,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等文章,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组织本校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以教科研为先导,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教法,探索新的育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各项工作。

(二)抓好课堂教育改革

1打好课堂教学攻坚战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区教委关于“打好课堂教学攻坚战”的要求,我校于年2月开始,广泛开展课堂教学评估活动。所做工作:召开教学专题会,布置课堂评估工作计划,评估标准,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实施意见;组织以督导室、教研员、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学评估小组;组织听课、评课。这项工作是本学年工作重点,从抓课堂教学入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配合教学评估,相继开展“教学展示月”“教学开放周”“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法大讨论等活动,均取得良好效果。

2抓好教研、科研,使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随着我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改革的管理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学年学校进行多项教学改革。史、地、政学科整合实验,是本学期一项具有开拓性的改革实验,配合田校长抓好人文学科的教学,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织展示课、组织专题研讨,积极推动人文学科教学的发展。

继续搞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施两年,取得良好效果。本学期重点,加强B层学生管理,加大听课,教学检查的力度。初三年级学科分层,有效解决两极分化问题,适时进行调整,采取分班分层,毕业班的分类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自辅教学的研究,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使我校形成良好的教研气氛。教科活动增强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三)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

1将教学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用不断提高与发展的质量目标,对影响“教”与“学”的各种因素,进行检查、分析、控制,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亲临教学一线,掌握第一手情况。本学年,深入课堂,坚持听课共100多节,了解掌握教学动态,适时指导。监控各年级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制定初三预达目标,定期召开教师会,加强质量分析,及时调节。复习要求明确,讲究方法,讲究策略,确保质量。届考取优异成绩。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

制定中学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成立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组织新教师培训,讲中学制度,常规要求,使新教师适应环境,规范行为。召开一帮一师徒结对子会,并随时检查落实情况。组织跟踪听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展示课,在教学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关注青年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3大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组织电教技术培训与考核,将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推荐好课,好课件。协助电教处检查验收电子备课教案,组织优秀教案展示。协助电教处进行班级网页评选,组织班级网页展示会。

(四)其他工作

1尝试非教学人员的组合聘任。

年暑假期间,组织聘任领导小组,论岗,修定岗责,组织任聘。组合聘任,作为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继续,进一步完善了竞争机制。

2教师节组织“以崇高师德,回报社会”开放日活动,通过展牌、电教资料,向社会汇报中学近两年来的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3组织完成年督导检查评估资料汇总

4完成年干部、教师年终考核鉴定及晋级教师考评。

5今年外来学访人员很多,多次接待来校学访的干部、教师。

篇10

20__年是潞西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教育年,州教育局确定的教育常规管理年。8月州委州政府启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我校通过专家引领,以一线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阵地,推行教学改革。我们以问题为切入点,认真教研,积极思考,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形成我校配餐制教学改革的初步模式,教师队伍专业化工作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得到逐步提高,教学成绩也得到了稳步提升。20__年,州教育局确定为“教育科研年”,教科处将以此为契机,根据《德宏州教育局20__年工作重点》和《德宏州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抓常规、兴科研、提质量、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扎实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本学期教科处工作计划如下: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围绕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组建设等方面拟订学科组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使教育科研工作扎实有效。

2、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创设科研氛围,认真做好各学科组课题的征题、立项、检查、成果评选工作,做好课题档案工作,争取有州级、市级教研课题的立项。

3、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创造机会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专家指导、外出学习、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供机会和舞台,尽量安排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多种形式使一批具有较高素养和能力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4、有效备课、课题研讨等活动,使教科研活动有成效。

5、全面推进校本建设和校本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以教师自我反思、团体互助、专家引领为基本要素的专业发展思路。

6、继续抓好直播班听课制度和被听课制度,作为学校一段时间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向名校学习,向名师学习。要求本学年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听课任务以听直播班直播教师的课为主,每学期不少于5节。

7、加大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下学期的班会、校会、晨会上多注重对学生学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和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继续统一学案、教学设计的模式,在提高设计的质量上下功夫。

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分析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认真执行__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有关要求,重点抓学案的编写、检查、批阅及课堂教学。学案的编写要求更规范,更精细,练习题要精选,适量,并及时检查和批阅,教科处、教务处分学科分年级定期进行检查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课堂教学要追求务实、和谐、高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克服呆板、低效,学生参与面不大、热情不高,信心不高,教师一讲了之、一走了之,学生做的少、练的少,教师检查少、批阅少的现象。

9、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抓死、抓实,由提高质量来显现教改成果,特别要关注、抓好20__年的高考。

10、加强高考研讨,指导和规范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加强高三高考复习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加强对考试的研究与管理。

11、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每个学科每两周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研究。

12、进一步规范各学科上报学校的教改资料,由教科处具体要求,以书面形式通知到各学科长。

13、在现有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

14、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成绩

统计分析和应试研究工作。

总之,本学期教科处要始终以州、市、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为主线,努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