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相关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相关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相关课题

篇1

关键词:档案学;生态学;档案生态研究;述评;展望

20世纪90年代末,档案界开始关切档案生态研究,尝试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档案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相关命题,开了档案生态研究的先河,为后期档案生态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今天,生态学普遍应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成果凸显。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利用生态学理论分析专业问题也不再陌生,相关概念如图书馆生态、信息生态、情报生态及档案生态、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等被不断提及并被学术界持续关注,同时,国家各层次相关社科基金也纷纷为此研究立项,支持学术界持续、深入地开展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将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梳理并分析档案生态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档案生态研究发轫

单纯从生态学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观之,环境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引入生态学理论的重要基点。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环境问题、地区环境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思想也恰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此,环保问题、生态安全问题、转基因问题、物种问题等,成为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相关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相关的交叉研究层出不穷,相关的交叉成果琳琅满目。档案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信息生态的关注中开始关注并研究档案生态问题,提出了档案信息生态、档案文化生态、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等研究命题,为档案生态研究开了先河。

1.1生态研究及其应用。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英语ecology是由希腊语词汇“Οικοθ”(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人)和“Λογοθ”(学科)组成,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态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研究对象与领域不断拓展,相关分支学科不断涌现。[2]生态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尤其是随着全球人口猛增,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不断凸显,促使当今生态学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研究主体,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因此,生态学的定义应当反映这种变化,把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在内。为此,在集成众多生态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邹冬生、高志强认为,当今生态学可以定义为:生态学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中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3]曹凑贵认为,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生态问题成为全球问题之一,生态学也从诞生时的生物学范畴衍生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尤其是在政治学与经济学领域,生态学的应用可谓百花齐放,各类成果不胜枚举。笔者认为,生态学由自然科学进入人文社会科学,最大的功效是为人文社科提供了思维导图,使人们尝试运用生态学理论从观察自然界转移到观察社会生活,如企业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文化生态等。其中,生态位理论尤为明显,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该理论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析工具。[5]

1.2档案生态研究。档案生态问题,不言而喻,正是借用生态学理论和思想,参考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地将生态思想引入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研究,根本目的,是在拓展档案学研究视野基础上,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或者是提供思维导图。而如何去实现,如何去选择生态学的理论,怎样使得生态理论和思想与档案研究之间取得关联等,这便是档案研究者、档案从业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直接问题。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图书情报档案界的应用,除图书馆生态、信息生态、情报生态研究外,档案生态研究也业已初步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档案+生态”为关键词,以“题名”为限定条件进行检索统计,截至2011年8月,显示相关文章98篇,与档案生态研究直接相关文章近20篇,其中,有关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研究最能体现档案生态研究之思想,不仅积极引用借鉴生态学知识思考档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理念,为学术界认识和研究档案问题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在目前有关档案生态研究的文献中,明确提出“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有3篇,分别为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种金成《档案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研究》 [6]及葛翠玲的《档案信息生态失调原因探析》[7] ,其中,薛春刚一文[8]对档案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界定:它是指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产生、积聚、传递、开发、利用等为目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秩序的由各种要素组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有人、信息、设备及指导其运行的档案学术理论等。并指出,理想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应该是平衡的、稳定的系统,是“人造系统”、“开放系统”以及“动态系统”,突出强调人、信息传递、环境变换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表现。

目前,生态学理论和知识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一。借鉴生态学知识开展专业研究,不仅适用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传统人文社会学科,也同样适用于新兴社会学科。尽管档案生态研究业已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档案生态研究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但研究的问题深度不够,成果不多,有关专著更是鲜见。为此,笔者以为,摆在档案生态研究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进一步推动档案生态研究的开展,使得档案生态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同时得到提高,即有更多的人参与档案生态研究,更多的成果体现档案生态研究,更多的问题驱动档案生态研究。

2档案生态研究现状

通过“档案生态研究发轫”的论述,我们对档案生态研究的主题有了基本把握,也对档案生态研究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认识,为今后档案生态研究提供了参照。接下来,笔者将以传统文献综述的方式详细分析档案生态研究现状,为档案生态研究的未来提供系统的文献梳理和问题导向。

2.1文献回顾。档案作为社会存在一分子,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与生态有自然的内在关联,实际上,我们从传统档案管理实践来看,作为档案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档案保护”问题,其实,涉及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生物学知识和传统生态理念,这在《档案保护技术学》这门课程上得到鲜明体现。同时,告诉我们,利用生态学知识开展档案保护工作,也是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重要手段之一。前文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统计,截至2011年8月,显示相关文章98篇,其中,与档案生态研究直接相关文章近20篇。而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层面上,金波教授《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课题、卞昭玲教授《信息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研究》课题,分别在2008、2010年度获得立项研究。通过分析检索出的文章,我们发现,档案生态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中,《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9]一文,是档案界最早从生态角度开展档案研究的专业论文,作者从档案的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的系列问题,尽管,不是我们所说的档案生态研究,但对我们后期开展档案生态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而《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0]一文,应是档案生态研究的开山之作,该文旗帜鲜明地从生态学角度探讨档案信息生态问题,并首次从生态系统的高度,认识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诚如其文所说,意在“着重探讨影响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诸因素,及保持和恢复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途径”。

新世纪以来,在上世纪末研究基础上,生态思想进一步被档案学界借鉴和引用。有人撰文提出建立“生态档案馆”,[11]当然,这纯粹是从建筑生态的角度认知档案馆建设低碳、环保问题,是传统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传承;有人提出,要关注“档案生态位”, [12]分析了档案作为社会信息群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独树一帜的原因,指出,“档案,作为社会信息群中的一个子系统,……以它的真实性、开发性、系统性、滞后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信息,而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独树一帜,并由此,形成它独特的‘生态位’――司法工作的凭证,战略决策的依据,科学研究的参考,宣传教育的凭据等”,虽然文章较短,但“标题党”效应明显,明确地将处于生态学核心理论之一的“生态位”理论引入档案学研究,并提出“档案生态位”问题,至今不乏参考意义。事实上,这已经涉及档案与其他事务之间的生态生存问题,可以说,已经很“生态”了;有人提出“生态式思想与档案馆管理制度”,[13]此文已经将生态思想贯彻深入到档案管理制度层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还有提到“我国档案业务工作环节的生态学考察”,[14]此文引入生态式管理理念,可以弥补传统“科学管理”的不足。生态式管理追求管理的整体功效,向一切等级制挑战,它使人生发新的潜能,使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这已经从档案业务环节内部开始了档案生态考察,为我们全面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开启了新的分析视角;同时,将文化生态有关理念引入档案学研究,也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15]、《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16]、《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17]以及《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18]等文,这些研究,已经集中体现了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的初步成果。《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建构》[19]一文,通过生态学的理念,全面引入到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中,把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系统分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建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为数字档案馆建设与研究提供参考。而本文也正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编号08BTQ040)的项目成果之一。而作者近年来以课题为支柱,已经指导多篇有关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有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环境、结构、保障机制、运行机制以及评估等系列研究。南昌大学张东华则在《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及其策略研究》[20]一文中,论述了保持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的意义,分析了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失衡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保持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的应对策略。

2.2研究述评。纵观上述文献回顾和分析,我们看出,目前,档案生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是专著除了传统档案保护技术学教材外更是鲜见。从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来看,反映了档案生态研究在档案学学术领域受到重视,且相关课题也被提到国家层面,需要开展深度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从已有的成果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主要研究突出表现在初步的借鉴层面,缺乏深度的专业研究且研究层面比较分散,呈现零星研究状态,缺乏系统深度研究层次。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已持续关注档案生态研究,相信随着这类以课题为中心的档案生态研究,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成果。

笔者以为,借鉴生态学理论研究档案问题、探索档案发展等,这其实是涉及学科嫁接这一基本问题,不算创新。若想提升至创新层次,迫切需要直面“如何选择、如何关联”问题,进而回答“如何实现”,即通过学科嫁接或者理论嫁接抑或思想嫁接,最终是“为我所用”,使生态理论为档案事业作“嫁衣裳”。虽然,档案生态问题客观存在,但实际上,档案生态却仍是个新生问题,相比相关学科而言,我们的交叉研究刚刚起步,我们的专业关注还很薄弱,我们的专业视野还很狭窄。为什么说客观存在?我们知道,生态问题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档案与环境之间关系也很密切,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缺乏理论深度和社会高度,生态学的问世及应用为档案与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和思想路线。作为新生问题,只缘从生态学视野关注、研究档案问题的太少,已经提出的档案生态问题声音太弱,迫切需要档案人开始高度关注,积极研究,充分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档案生态理论和思想,促进档案工作发展。

3档案生态研究展望

档案生态研究,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末业已开启,在新世纪初得以全面展开,并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层面进入深入研究序列,可见,生态学与档案学之间的关联研究,业已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深度研究仍然缺乏,其研究空间仍然广阔,需要学人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档案生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笔者以为,在未来档案生态研究层面,可以从以下诸角度开展研究。

3.1档案事业生态环境研究。目前,档案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档案事业发展呈现诸多新特点,如新领域的开拓(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系列专业问题)、新环境的呈现(档案事业发展环境需要直面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下的网络社会现实环境)、新问题的困境(档案事业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转型历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如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电子文件的采集与长期保存、数字档案馆等结构与功能等)等,所有这些新领域,均可归结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学术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一方面,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的介入拓展传统档案学研究的范围。

3.2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实际上,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数字档案馆系列问题,而提出的跨学科性研究课题。该课题,在金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推动下,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就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课题本身而言,我们认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理论对数字档案馆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影响的前提下提出的全新概念,这也是近年来,生态学理论与生态系统理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体应用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未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发展问题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数字档案馆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问题,且关切到中国档案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推进与发展。我们可以从生态系统理念的角度,提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念,并从战略上规划数字档案馆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培育与发展指点迷津。可以预见,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投入的加大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该课题将会面对更多新情况,需要学人持续跟进,从生态学、系统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相关的各类问题。

3.3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目前,文化生态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据百度百科解释,文化生态核心思想有三:[21]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②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③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档案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它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通过文化生态的引入分析档案文化生态问题。目前,档案界在档案生态研究成果中已有初步涉猎,有涉及档案文化市场研究的,如《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有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角度分析的,如《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与《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以及《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这些研究,已经集中体现了档案文化生态研究的部分成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系统深入研究,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深度探讨文化属性层面的档案及档案文化与“大文化”、“文明”等关联命题。从档案自身文化属性以及文化生态研究趋势来看,系统从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分析档案文化生态课题具有广阔的空间,它不仅有利于拓展档案学自身研究的领域,而且,可以提升档案学研究的深度,也是传统档案文化研究的升华。

3.4档案生态管理研究。生态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也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管理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发展中。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它跨越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系统论等学科领域。[22]生态管理思想是生态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认为“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而成的系统,对于它的管理与调控,必须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同时,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调节和制约”,需要通过生态管理思维达到“维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社会经济修通之间的一种平衡”。 [23]鉴于生态管理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从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角度综合提出的档案生态研究命题,生态学自然对其影响深远,不仅是此概念提出的直接动因,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传统档案学学科体系中,档案管理学处于核心地位,这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实践性以及档案学起源于档案管理实践密不可分。在生态思维大力引入管理实践的今天,作为管理性特征突出的档案管理实践来说,引入生态管理思想具有逻辑的合理性。我们认为,在未来档案生态研究中,引入生态管理思想渗透入档案管理实践具有必要性,借鉴生态管理理论研究档案管理活动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档案生态研究尽管已经起步并有诸多成果问世,但学无止境,档案实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需要学界同仁持续跟进,进一步探索档案生态研究的前沿课题,不断拓展档案生态研究领域,为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08BTQ04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生态学 [EB] [2010-12-16]:zh.省略/wiki/%E7%94%9F%E6%80%81%E5%AD%A6.

[2]邹冬生,高志强主编.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

[3]邹冬生,高志强主编.生态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4]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庄悦群.从生态位到可持续发展位:概念的演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 ):1.

[6]种金成.档案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研究[J].云南档案,2011(3):53~54.

[7]葛翠玲.档案信息生态失调原因探析[J].兰台世界,2007(7下):35~37.

[8]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档案与建设,1998(4):12~14.

[9]刘越男.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J].档案学通讯,1997(4):37~40.

[10]薛春刚.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档案与建设,1998(4):12~14.

[11]纵浩.论生态档案馆.宿州学院学报[J].2005(1):103~104,142.

[12]吴端端.档案的“生态位”.中国档案[J].2003(7):38.

[13]李伟.生态式思想与档案馆管理制度.兰台世界[J].2005(8):85.

[14]徐欣云,黄建连.我国档案业务工作环节的生态学考察[J].档案学通讯,2009(2):26~29.

[15]吴文斌,李亚珍.从文化生态学视角看档案文化市场的构建 [J].兰台世界,2007(7上):13.

[16]陈愚.文化生态与中国传统档案文化[D].成都:四川大学,2005年5月.

[17]杨道玲.文化生态对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J].上海档案,2003(4):36~39.

[18]程颖.试析档案文化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J].湖北档案,2010(10):12~14.

[19]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54~57.

[20]张东华,鲁志华.数字档案馆信息生态平衡及其策略研究[J].湖北档案,2010(8):12~14 .

[21]百度百科.文化生态[[2011-7-13] .baike.省略/view/897522.htm.

[22]百度百科.生态管理[2011-7-14] .baike.省略/view/3601184.htm.

篇2

【关键词】高职院 图书馆 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76-02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与延伸,依托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成为高职院读者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西大多数高职院图书馆在电子资源配套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日益增长的数字资源使用需求与薄弱基础条件下的图书馆信息平台搭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读者需求。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下尽快改善这一局面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探索广西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广西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难以满足读者群体的要求

(一)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当前的教学改革引入了许多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高职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满足学生群体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学习前,学生对该专业涉及的教学范围、学科导向有了解的需求,而现有教学环节中很少能有效提供满足个体学习需求的导向平台,图书馆资源建设可以借助于院系专业设置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平台;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同,因而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有快有慢,学生渴望能够及时查缺补漏,当这种需求无法及时满足时,容易丧失学习热情,结合图书馆资源系统的即时查询平台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结束后,对该专业有兴趣的学生需要图书馆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补充,这个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习期间,而是一个长期反复发掘的过程,需要图书馆提供这样的服务。

(二)难以满足教师需求。特色化的学院发展路线是高职院教改方向之一,高职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满足教师队伍教学科研需求。一方面,高职院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专业培养方面有着自身需求的特殊性,如何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特点,适应当前广西发展的整体需求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高职院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调整,促使教师越来越重视通过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完成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而传统图书馆资源结构建设比较被动,相关专题馆藏资源建设落后于现实需要,尤其在高职院,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及时满足现实需要,常常出现馆藏资源建设落后于学院专业建设、科研需求建设的情况。

(三)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图书馆资源建设要面向专业建设需求,广西高职院专业建设面向广西地区,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这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多元的职业能力,这些技能、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主要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但目前图书馆资源建设还难以满足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需要,从而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此外,由于职业技能的应用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优化,图书馆在历年建设中早期积累的图情资源存在闲置,这部分资源对于教学时效相对滞后,但它在无形中形成的公共资源却可以满足所在地域的社会读者需要,但当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当前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立足教学,兼顾社会,吸引社会力量反哺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广西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体探索思路

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新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单靠高职院图书馆资源配套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有鉴于此,依靠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结合实际对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类似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环境,对广西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而言是很好的机遇,高职院图书馆应改变思路,结合自身需求主动融人大环境的建设中,积极开拓创新,将内部自身的发展源泉和外部的人才培养服务需求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及时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各种新兴的、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创新的读者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打造基于LibWeb2.0数字化图书馆的平台中心。

第一,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一方面。信息资源构建从专业建设、技能培养、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着手,积极关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方向,注意吸收成熟稳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满足学生对专业学习前期、中期、后期的学习需求,同时通过相关学生社团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及时掌握读者动态,推动图书馆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随着传统阅读向数字阅读转变,高职院信息资源采购应建立反馈跟踪机制,主动收集、仔细分析,及时采购相应的电子资源,动态补充馆藏,让学生群体切实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例如,在F类图书资源采购中预留一定的采购比例,以图书馆采购与学生需求采购同步的方式进行,既能体现数字图书新采购模式的高效,也能激发学生对教辅读物的使用热情。此外,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移动设备的普及,尤其是3G网络、W-Lan、WIFI等网络服务商的业务拓展,为高职学生读者群体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模式。

第二,由于许多高职院图书馆条件有限,因而在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构建符合高职院教学特点的便捷的信息化采集通道,及时获取专业建设带头人、课题组对馆藏资源的需求,及时、准确、高效地收集、归类、相关资源。例如,借鉴CNKI在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中推出的学术科研、专业建设栏目等对相关课题成果的反馈,应用到图书馆主站功能建设的对应模块。同时,在学科环境建设中,深入探索如何搭建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更为高效实用的沟通机制。例如,在图书馆主页相应版块建设中,引入相应课程的教师专业书籍、读者专业书籍、热门借阅推送服务等,形成良性的信息通道,使教师在任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图书馆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发掘图书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反馈进一步强化其在相关课题研究领域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的针对性,真正发挥图书馆数字信息中心的纽带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平台分析学生读者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强化技能培养,使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科研中的实时动态。

第三,在广西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大环境下,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应走出去还需请进来。一方面,当前广西高职院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投入与收益体现不明显,高职生的培养模式不能直观地体现高职院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在大环境下也使部分高职院将图书馆建设摆在鸡肋的位置,每年的建设投入相对有限。另一方面。高职院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培养,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招商引

资的带动下,许多高职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对口专业人才输出委托培养。高职院图书馆应借助这一契机,主动关注学院各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突出馆藏资源优势,在相关资源建设过程中主动参与,提供相应资源支持。例如,在馆情允许的范围下适当开放馆藏资源的社区流通机制,促进闲置馆藏资源的流通,服务区域读者,尤其对于周边坐落着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应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在资源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吸纳本地区的社会力量推进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体现高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各方支持中不断完善。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实验室 文理交叉 三螺旋 教学

当今,高校纷纷开设以艺术设计、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各类专业和相关课程,以此来迎合不断发展的市场需要。然而,数字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学科,其不仅仅被看做艺术类的学科,而是被看做综合类的学科。在数字媒体课程设计中不仅交织着文理学科,还贯穿着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等多种学科。在实际的数字媒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将注重实践性放在教学的核心,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另外,政府部门要发挥导向作用,服务于数字媒体研究和指导组织和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研究,为数字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构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具有文理交融教学特点的数字传媒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如今,我们处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的整体方向模糊、课程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是制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的弊端。另外,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理论、配套的教材以及从事数字媒体专业的师资队伍都较为缺乏,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许多学校仅有一个电脑机房供学生进行教学和操作,而且许多电脑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设计数字媒体相关软件运行的基本要求。

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个理念,即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加强学生对新技术专业学科的认识至关重要。数字媒体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动漫影视、美术、音乐和戏剧鉴赏等多种传播媒介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其科学的技术基础,在以上各个元素有机的组合下才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的数字媒体学科体系。从数字媒体的结构上来说,数字媒体学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是紧紧围绕着以媒体传播、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完整体系。

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逐步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文理学科交叉的实验室,逐步形成高校、产业和政府三方协作的关系模式。

一、致力于构建数字媒体创新平台,注重实效、强化产出

构建文理学科交叉的实验室,逐步实现高校、产业和政府的三螺旋创新教学研究,需要大力推进社会服务,面向更高的创新平台,构建更具现代化而且全面的媒体框架。数字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不能仅仅局限在数字媒体内容的数字化,而是应该重视其传播手段的多元化。我国早期提出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曾明确指出:“数字媒体呈现给我们的是数字化的作品,它的主要传播载体是以现代网络为主的主流媒介。”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网络是数字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数字媒体的社会形态。为了适应时代的客观要求,高等院校一定要培养综合性的数字媒体人才,要致力于培养出具备新型媒体的管理、信息服务、编辑同时还具备一定艺术设计和美学赏析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这也从客观上体现了数字媒体学科的社会化、多元化。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基础支撑的学科出发,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在数字媒体学科体系的建设中,明确学科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建设并完善整个学科体系。

二、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特征明确的定位。在数字媒体学科的建设上,高等学校应该尽可能利用资源优势,以独具特色的课程设计和发展模式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如今,人们对动漫以及网络游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好的动漫和游戏又相对缺乏,所以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便是以动漫和游戏的开发为主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主要是数字内容的开发和配套的技术支持。这种形势对高校的基础支撑学科以计算机和艺术学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许多学校盲目地开展相关课程并不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配套的硬件设施,造成学生都是学习得不深、掌握得不好。因此,高校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优势,客观地进行分析,比如游戏功能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能力,而造型设计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等。高校要密切同政府部门保持联络,及时了解国家相关产业的扶持政策,定位明确,结合自身特色,吸引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在技术开发和新媒体形态等专业进行前沿研究。于此同时,高校之间也可以相互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利用自身的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来指导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从别的学校借鉴宝贵的经验,在数字媒体领域开辟出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内容创新中走进市场

数字媒体技术要注重内容上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文理学科的交叉;建设一支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要将软件与艺术技能的培养科学结合起来;设计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以数字媒体联合实验室为教学和实践基地,产、学、研结合;以创新团队为基础,秉持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实验室不仅在理论上是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摇篮,在实际中更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学校、产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力与实践能力。实现了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实验室的文理交叉、三螺旋的教学模式对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双重复合需求的有益尝试。

(注: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B244)

参考文献:

[1]付海菊.设计学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建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2]王万良,朱上上等.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杨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数字媒体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篇4

一、 岗位职责

研究岗位

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研究工作;

2.完成相关课题申报,论文和书稿写作工作;

3.协助完成相关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

4.完成相关文字写作工作。

研发岗位

1.负责现有网站开发、维护、升级和改造;

2.负责相关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出规划和实施方案;

3.负责编写相关技术文档。

二、聘用条件

研究岗位

1.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相关领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能独立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工作细致,爱岗敬业,责任心强;

5.在期刊上发表过高质量文章,具有课题研究经验者优先。

研发人员

1. 具有一年以上研发经验,熟悉基于JAVA的Web开发,精通Spring+Hibernate框架,熟练使用Eclipse开发工具,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型项目开发;

2.熟悉JQuery、CSS等 WEB 前台技术;

3.熟练MySQL、Oracle等数据库开发;

4.有责任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聘用办法及待遇

该岗位新聘人员的聘用方式为劳务派遣,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由劳务派遣公司与派遣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支付协议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博士研究生和研发人员待遇面议。

四、报名方法

应聘人员下载并填写报名表。于2016年03月10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email protected]的邮箱。材料要求如下:

1.填写完整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作人员报名表》(见附件);

2.居民身份证扫面件;

3.学历学位证书扫面件;

4.表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证明(如刊发文章、获奖、鉴定、专利证书等)。

五、面试安排

根据报名条件和职位要求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面试人员名单组织面试,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若在招聘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未接到电话通知,说明未通过审核,将不再另行通知。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 025-52110985

 点击下载>>>

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作人员报名表.docx

经济与管理学院

篇5

关键词:汉画像石;数字化;传媒技术

当今,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只能通过纸、笔等介质来记录、传承文明;而今,数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信息的传递,存储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平台。

徐州是汉画像石四大集散地之一,汉画像石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一体的珍贵文物,其丰富的内涵,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读图时代的领航人,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汉画像石数字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对汉画像石进行处理和保存,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以快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一文化瑰宝已是势在必行。

一、汉画像石传承的特殊困难

汉画像石的价值颇高,但它的传承确实有其特殊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汉画像石的载体一般是巨大的石块、石砖,这种石头一般都比较笨重,不易移动,而汉画像石本身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为减少搬运中的磕碰损坏,也不能频繁移动。这样就会给展览、传承文明带来了困难。

汉画像石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徐州、陕西、四川等地。由于不同地带的汉画像石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参观者并不知道汉画像石与当时地域、风土人情的微妙关系,所以这样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其传播的宗旨。

汉画像石的雕刻工艺极其精湛,堪称一绝,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如果非汉画像石方面的专家,是很难看懂里面的玄机,这样汉画像石在内容上远离了观众,使得观众感觉汉画像石里面的内容匪夷所思。如:汉画像石中的飞天形象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宇宙观,以及飞天的渴望和追求。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给汉画像石的传播,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阻力,知难而上才应该是新时代的高贵品质,笔者所在课题组设想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来实现汉画像石的数字化,驱除阻力,为汉代文化遗产的发扬和继承开辟新路。

二、汉画像石数字化可行性研究

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专家对古文物进行了数字化的相关研究,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包振华、吴国平根据数字图像的基本原理,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在空域和频域中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直方图均衡、带通滤波、亮度、对比度调节以及边缘检测等技术,对拓片、考古图片等图像进行复原处理,最终得到了清晰完整的复原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相比,基本上保持了原有图像的完整性,实现了图像与背景的分离,完全去掉了图像的背景部分,得到了清晰的复原图像。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牛振东、朱先忠、孙一钢进行了金石拓片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的研究,他们开发的系统已经在运行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成果,这些都给汉画像石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契机,使汉画像石数字化成为可能。

三、汉画像石数字化的设计与实现

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符号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环境带动了大众传媒的发展,笔者所在课题组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克服上面提到的汉画像石传播、继承的特殊困难,使这一艺术瑰宝绽放光芒,让大众来触摸历史,了解生活。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完成数字化过程:

(一)通过视频形式――用现代的三维动画表现两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石艺术

对汉画像石进行实地拍照,并对照片进行分类处理。将其分为农耕商贾、建筑图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乐舞百戏、风俗习惯、西来文化、车马交通、军事战争等共九类。

具体步骤如下:

1、用Adobe Photoshop7.0图像处理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初步的处理加工,将数码照片中的轮廓线条提取出来,即取其神;并对实地拍摄的照片的对比度、亮度、灰度等进行统一的调整,对模糊的照片进行锐化处理。

2、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的建模技术将处理后的图片进行三维加工:对汉画像石进行分类加工,对不同造型的汉画像石,采用不同的建模手段。如:对以单体形式存在的汉画像石,采用“突出细节”的建模思想,重点勾画其内部细节,尽量使人们能够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对以群体形象存在的汉画像石,采用“突出整体”的建模思想,不孤立的看任何一块石头,按照汉画像石中所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汉画像石搭配、组合,突出其整体意义。如:“左阙”、“右阙”、“阙首”三块汉画像石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汉代墓室门。

3、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建立一个汉画像石艺术博物馆的三维空间。根据第一步的分类,每一类为一个独立的展厅,每一个展厅采用不同的布局。如:“神话传说”展厅的布局就可以采用“天圆地方”的结构,建造出一个我们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宇宙”;“乐舞百戏”展厅的墙体、地面的装饰贴图采用汉代歌舞器具的造型。两个展厅之间用通道连接,通道的内壁用两个展厅的主题颜色渐变效果进行装饰,以达到提示主题转换的效果。例如:从历史故事展厅到神话传说展厅,通道内壁颜色采用象征历史的深黄色和有奇幻意味的紫色,以此烘托表现效果。

4、在三维虚拟展厅中,利用软件贴图技术制作墙体,用聚光灯和泛光灯营造博物馆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中央展厅的天花板采用汉代墓葬的“叠色顶”。

6、展厅采用灵活多变的布局方式,制作出的“3D汉画像石”不仅嵌入墙中进行展示,还在每个展厅的中间的位置放置具有特色的“3D汉画像石”展品,如罗马柱式的“盘龙柱”。

7、利用3Ds MAX7.0三维动画制作软件中的自由摄像机,对布局好的虚拟展厅制作三维动画,即建筑漫游动画,让动态效果更加明显。建筑漫游动画主要采用主观镜头(一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进行表现。

8、利用Adobe Premiere Pro1.5视频处理软件对视频动画进行后期处理。挑选汉画像石每类中精品,邀请汉画像石方面的专家对其做详细介绍: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屏幕下方配有字幕,将汉画像石通过视频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

(二)汉画像石教学课件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不断渗透,学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群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尚情操的主阵地,自素质教育实行至今,已呈现出了各种各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在徐州有专门进行汉文化教育方面的书籍,课题组根据学校教育的这一发展态势,对汉画像石数码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将汉画像石中的场景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通俗易懂的解说,制作成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教学课件,为中小学艺术课和历史课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汉画像石拓片、视频、解说资料等。

2、进行导航栏设计,导航栏设有汉画像石图片浏览、视频集、资料库、工具栏等。图片浏览主要是汉画像石中的精品(包括它的题名、尺寸、出土时间,以及专家对其的介绍);视频集主要是名人专访和汉画像石精品的视频介绍;资料库主要是近五年发表的关于汉画像石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资料;工具栏主要是阅读器CAJViewer6.0软件的下载、汉画像石分布地图等。然后利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画,这样可以对相关栏目自由链接。在页面右边可以滚动新闻,告知一些会议和学术活动。页面左边设置数据库检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检索信息。在页面下方的位置设有讨论区,师-生、生-生可以交流互动,体会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协作的能力。

3、选用Dreamweaver8.0网站制作工具,运用JSP技术,根据上面的设想进行设计、制作。

4、进行后期测试运行。

(三)手机彩铃

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反映汉代宫廷歌舞的场景,故以汉代古典音乐为制作素材,结合时尚元素,制作成手机彩铃。让现代人感受两千多年前的动听旋律。以汉画像石数字化为契机,加强汉代文化的影响力和宣传。

彩玲的制作主要运用Audition音频处理工具,将彩铃制作完成后,通过与通信方面的运营商联系,将彩铃放到网络中,这样用户就可以很方便的下载到手机中,传播面会进一步扩大。将汉代古典音乐和现代重要传播手段―手机结合起来,易于用户接受。

汉画像石是中华文化里特有的一种文献资料,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汉画像石的形式抒感、记录史事、憧憬未来。汉画像石数字化以特殊的手段复制了原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原物的作用,又因为数字化后的画像石比原物更容易保存和携带,即便是原物遗失、损坏也可供人们继续研究。数字化后的汉画像石,研究起来更加方便,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快捷,传播面更广。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数字化,带动汉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汉代文化是徐州重要的文化特色,旅游事业也主要围绕汉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笔者所在课题组将汉文化与现代传媒技术融合在一起,这样加大了传播力度、广度,促进了徐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文化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课题组在汉画像石数字化过程中,如何将汉画像石的惟妙惟肖的形态通过数字化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利用数字化手段只是一种尝试,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化的手段还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数字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人员、设备、管理、设计、测试、使用等诸多环节,其中有一环节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可以说汉画像石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共同完成。相信国内对文物数字化研究会如火如荼的展开,让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绽放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宏岳,郝少波.3ds max建筑动画[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牛振东,朱先忠,孙一钢.金石拓片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2).

3、包振华,吴国平.拓片、考古图片等的图像的复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

4、徐虎.数字化的故宫[J].中国文化遗产,2004(3).

5、李湘德.虚拟思想的历史足迹勾勒[J].科学学研究,1999(9).

6、中国汉画像石数据库[EB/OL].202.195.72.39/tpi_14/sysasp/include/index.asp.

篇6

关键词:电影艺术;数字技术;中国影视教育;影视产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与产业化,是我国当前广电行业最关心的两个话题。应当说,在这两个问题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变革与发展同在。纵观全球,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数字技术与相关产业,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报道,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都将陆续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数字化会带来巨大的商机,21世纪被称为“信息产业时代”,而信息产业中最大的市场,就是数字电视。据预测,我国数字电视商机为3万亿。

我们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电视方面也十分重视,广电总局曾确定过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就数字电视发展问题召开了多次相关会议,并进行布置,提出了“三步走”(有线数字、卫星直播数字、地面数字)、“四大平台”(数字电视产业链中的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四个时期”(2003年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开展卫星直播电视业务,并且开始试播地面数字电视,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2015年全国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并且制订了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沿海城市到内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城镇到农村的推广战略。应当承认,这个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数字技术会给中国传播业(包括电影、电视、网络等)带来极其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也会给我们中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带来许多新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还应当尽早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仅就数字技术对中国电视业的影响而言,至少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第一,观众群体的变化。

数字技术会给电视受众带来巨大的变化。数字技术为电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理论上讲,电视频道的数量已经能够大大增加,完全可以满足电视受众的不同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付费频道多达数百条,以此来满足电视受众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还考虑到受众的群落层次,即从人口统计学与社会学角度对电视受众进行细分。实际上,这种对电视受众市场进行科学细分的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并且成为电视专业化频道的定位依据。“人口统计学的发展,为电视台以受众市场为依据进行频道设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把居住的人群划分为62个生活方式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又按受教育和富裕程度、家庭生活圈、城市化、民族和种族、流动性等五大范围共39个因素进行细分。新的人口统计方法使电视台的决策者们清楚地了解到:哪些群体对何种频道最感兴趣,哪些群体对何种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哪些群体是电视频道最有价值的消费者等等。这种对消费群体的科学划分,为电视频道市场专业化的设计和受众定位提供了客观依据。”①与此同时,除了人口统计学与社会意义上的受众细分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市场学中关于市场细分的方法。“市场细分”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温德尔•斯密提出来的,他所提出来的市场细分不是对产品进行分类,而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欲望进行分类,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市场划分为不同消费者群体。这种市场细分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城市、郊区、农村等)、人口因素(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种族、收入等)、心理因素(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色等)、行为因素(消费需求、消费规模、消费特色等)。可见,对于电视受众市场细分来讲,无论是人口统计学与社会学的方法,还是经济学上的市场细分方法,都可以为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设置与定位、实施与运作,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第二,电视频道的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频道专业化可以说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电视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电视受众市场巨大变化的必然结果,更是大众传播媒介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频道专业化具有十分深刻的媒介背景、技术背景、观众背景、市场背景和理论背景。从总体上讲,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市场呈现出细分化、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美国付费电视频道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专业频道被越分越细,受众群体被越分越细。特别是众多付费电视频道都是频道特色鲜明、目标受众明确,以自身专业化特色鲜明的节目吸引受众交费收看。此外,1990年由英国天空电视台(SKY)和英国卫星广播公司(BSB)合并组成的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付费收入已经超过了广告收入,截止到2003年时播出节目多达406套,年收入32亿英镑(超过目前我们全国电视业广告总收入)。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就是通过市场的细分,尤其是专业频道的细分,来为“分众化”与“小众化”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感兴趣的节目内容,而这些节目内容在过去的免费公共频道中是看不到的,正是由于这些具有可看性和必看性的节目内容,才使得习惯了免费电视的受众自愿付费收看。“以电视产业非常发达的英国SKY电视台为例,根据它的TV解码表,我们可以挑出一些非常典型的收费频道。如娱乐频道里,又细分出音乐频道、电影频道、纪实频道、表演频道、赌博频道、流行频道、时装频道、成人信息频道。经济频道里,又细分出财经频道、股票频道、房地产频道、购物频道。体育频道里,又细分出足球频道、橄榄球频道、摔跤频道、拳击频道、高尔夫频道、棒球频道、篮球频道等。在其他的专业频道里,还细分有上帝频道、议会频道、国防频道等等。从我国受众的角度看,这种细分已经非常分众化,目标群体也非常集中了。但对英国人来讲,还远远不够。于是音乐频道里又细分出摇滚频道、古典频道、流行频道、乡村频道、爵士频道;电影频道又细分出老片频道、新片频道、频道;纪实频道里又细分出真实频道、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表演频道里又细分出戏剧频道、歌剧频道、舞剧频道;购物频道里又细分出时装频道、珠宝频道、家庭用品频道、汽车频道、科技产品频道;成人信息频道里又细分出声讯频道、视讯频道、广告频道等等。如此细化,不仅做到了分众化,而且小众化也很到位,收费的层次化目标很明确,内容上也涉及较深广的专业知识和实用信息,确确实实值得喜好各异的人为此而付出费用。” ②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电视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电视频道资源的同时,也给电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挑战,内容产业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数字付费电视的内容产业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化”与“小众化”。专业频道设置的依据,只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细分。

第三,服务功能的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刚刚开始。其中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数字技术使得电视功能从单纯意义上的“传播”,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使得观众从“看电视”到“用电视”。从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付费频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观众在使用电视时,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娱乐休闲,而且还可以具有炒股、购物等多项功能,购物频道更是已经细分为时装频道、珠宝频道、家庭用品频道、汽车频道、科技产品频道等等。使电视观众在购物时更有选择性,通过电视购物更加方便。杭州的“华数传媒有限公司”(即原来的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同样也为受众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除了观看传统电视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电视了解杭州的天气状况、交通状况,还可以享受购物、订票、炒股、游戏等多项服务,甚至还能通过电视找工作岗位、看病挂号等等。当然随着电视、电脑、电话(手机)“三电合一”的推进,数字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在才只是刚刚开始。

总而言之,数字技术给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给我们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领域。事实上,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采用DV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数字技术为高校影视教育带来的方便条件,突破了过去使用胶片和磁带时学生拍片实习时的各种局限,使得现在的影视摄影摄像更加方便。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就是DV对于影视艺术的普及,就像卡拉OK对于歌唱艺术的普及一样,使它真正进入了一个个普通家庭,对于影视艺术的普及具有巨大的作用的意义。当然,这还仅仅只是一个例子,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尤其是数字技术媒体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飞速地发展,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体整合(三电合一)与产业整合的趋势将日趋明显,我国数字媒体的相关产业,包括影视、广播、动漫、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物等等,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

正因为如此,我们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使我们高校影视教育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罗琴《我国电视频道改革述评》,《电视研究》,2002年第1期。

② 龙小洵、闫军才《如何做好付费内容产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Contemporar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hinese Film Education

PENG Ji-xiang

(School of Arts,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篇7

关键词:多模态;菲利普斯曲线;统计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引言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由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985年提出,最初用于研究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后来逐渐被用于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探讨常附属于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学者更关注的是该曲线的数据来源、推导方式。但是,菲利普斯曲线的制作过程牵涉到文字和符号,文本和图的配合。文字、图像、符号、公式等都是人类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不同模式表现,无论是数理统计曲线的生成过程还是制作过程都涉及到多种模态的表现形式。本研究将以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多模态的思想,深入研究该曲线的表现形式,探寻其中的多模态性质,在此基础上,探寻人们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解决社会科学定量分析问题的水平,为保障社会科学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二、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形式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历来是多模态的,多模态感知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认知心理(曾方本,2008:58)菲利普斯曲线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与单纯的数据表相比,其采用的表达模态更多样化,符合人们认知的惯性心理,更能清晰地说明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菲尔普斯曲线通过横轴和纵轴定位图、以及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PC线标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PC线的走势生动而简明地描述了两样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文字、数字、图像等多种符号的互动共同实现了文字符号和视觉图像符号之间的多模态功能。对于纷繁复杂的数据和冗长的文字表达,菲尔普斯曲线图有着自身的表达特色。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形式

模态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顾曰国,2007:3)。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形式多样,含有文字、数字、图像等多种符号,是极具特色的多模态语篇结构。多种符号的语篇结构为读者增加了感官上的刺激。对于该曲线的多模态化表达应从构图的方式及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曲线和数字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和数字构成了独特的构图方式。数字对曲线的关键点予以说明,把抽象的曲线具体化。曲线把所有数字连接起来,构成的图形虽然抽象,但是把数据的趋势立体化了,更方便研究人员把握事情或事物发展的趋势。曲线和数字调动了人的视觉和感觉感官。因此,在曲线与数字结合的表达结构里,数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能能有效地表示曲线走势的关键点。

第二,曲线和文字的关系。如果曲线和数字构成了完整的图,那么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详细说明的文字就和曲线图构成了图文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用于说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文字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关信息。文字通常出现在菲利普斯曲线图的下方,有些文字还插入数学的相关公式定理,进一步诠释曲线图数据的形成依据。因此,文字的表达应配合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数据涵义,图文搭配要比例适当。此外,文字的信息量要能弥补菲利普斯曲线图表达的缺失。

第三,曲线、数字、文字和读者的关系。从菲利普斯曲线图及其文字说明,研究者可以感受多重视觉表达符号的刺激。读者根据个人意愿对这些符号进行不同的组合,以此激活不同的需求。菲利普斯曲线、数字、文字说明三者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逻辑关系。因此,研究者不能忽视与菲利普斯曲线图有关的一切表达形式,应该尽量保存各类表达符号自身的特色。

四、结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一直得到学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经济学研究者用于研究国家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随着它的普及,该曲线表达形式的研究更应该得到重视。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多模态表达符号的研究将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推广它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Kress, G. Jewitt, C. Ogborn, J. & Tsatsarelis.C.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Rhetoric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 [M].London:Continuum,2001.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114):3-12.

[3]曾方本.技术多模态语境中表意系统的消解与重构[J].外语学刊,2008(01):58-62.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推送服务

前言

如今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时期,利用信息推送服务技术,提升其馆藏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是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一项重要的建设性项目,也是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必要基础项目之一。文章旨在探讨地方性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实现馆藏信息推送服务,实现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的途径和运用的技术及相关指导以及在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同时,做到快捷主动的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建成对不同读者群有针对性的馆藏信息资源主动推送服务体系。

1 推进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推送服务的重要性及意义

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现今,图书馆需要应对各类人群的各种信息服务需求,其服务模式需要不断延伸,并开拓各种用户个性化服务项目,以保证其服务朝着系统化服务平台的方向迈进。[1]高校图书馆不但为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同时通过师生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为社会做贡献。地方高校一般处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方,积极探讨推进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推送服务的相关研究课题,培养和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是提升地方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推动地方特色人文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补充。馆藏信息推送服务使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的吸收所需要的馆藏信息,减免因查阅过多资料而浪费的时间与精力。探讨如何推进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推送服务的相关问题及策略必将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 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推送服务现状及现存问题

信息推送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 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2]当前地方高校图书馆一般为新兴的地方院校图书馆,处于地理位置较偏远的中西部地区,科技水平落后,设施不完善,建设无特色,未形成独特的管理理念。且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欠缺、资金不足,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缺乏主动性和技术性,服务管理不到位,信息推送服务不能统筹兼顾读者的多方面需求。其中,地方经济水平落后和人文科技意识薄弱是造成地方图书馆缺乏主动性和技术性的主要原因。

3 提升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推送服务的相关策略

3.1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推送馆藏信息资源

科学技术引导和推动图书馆的进步和发展。如网络、手机、手持阅读器、自主设施、云计算、web2.0等,不但增加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形式,推动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扩充加大了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内容与范围,且不断地改变着图书馆的形态流程以及其服务的模式。其中,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最便捷渠道,它的迅猛发展给图书馆信息资源带来了深刻的变革。[3]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完善也将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推送有非常重大的帮助。这种技术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如:读者的年级、学科类别、专业方向、工作性质和研究领域的不同提取馆藏信息数据进行分类有目的和方向地推送服务。如今,大学生利用手机WLAN和移动、电信等无线和数据流量上网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已变得很普遍。充分利用手机无线上网查询图书馆馆藏资源,将更加便于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3.2 把握读者需求,开发更加便捷的信息推送服务模式

现代读者对信息存在着多方面的需求。读者们不但需要安静的阅览环境、丰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服务条件,更需要得到专业的服务,让其方便快捷地获取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性内容。网络的发展使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对图书馆的注意力发生转移。现代图书馆只有把握读者的需求,提供超值服务,才能够吸引读者减少威胁。如:引入基于E-mail的馆藏信息推送服务,将入藏新书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定期向本校师生读者推送感兴趣的入藏新书;定期印发各个院系新书推荐传单或是电子图书信息的小册子;在馆内和校内多处设置方便快捷的馆藏图书和信息搜索引擎,在图书馆开通手机WLAN搜索阅读等,方便校内师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本馆的最新馆藏资源更新信息,找到适合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还可以利用手机无线上网,采取校内师生手机号网上注册服务的方式,让校内师生通过手机无线上网能够快速浏览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包括馆藏新书信息,专业类别信息以及馆藏图书的借阅信息。

3.3 落实学科馆员的宣传推送服务,提升馆员服务质量

要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要提高馆员的素质。[4]学科馆员应全面走向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层次的综合型网络信息服务,使读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学科馆员具有专业性和有针对性,不但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并且对各学科读者特点和各学科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内容和形式有较深入的了解。引入和落实学科馆员制度,可以明确各个学科馆员的服务范围、内容,确保服务的速度和质量,让读者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和使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学科馆员还可以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如:担任外语学科的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到该学科师生群体中发送相关外语方面的新书推荐宣传单,介绍相关方面的馆藏资源信息,举行相关的馆藏信息检索交流会等。还可以来针对教职工申报的课题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和可能需要用到的资料,分学科地展开相对应的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为申报课题的教职工提供最新信息和方便快捷的文献检索方式,这样可以变立项项目组的被动文献信息资源查询检索为图书馆主动的资源信息推送活动。

4 结束语

现代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的出路,在于把握地方性特点,主动服务创新。文章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推送的各方面因素,主动寻求地方高校馆藏信息资源推送服务的新出路,提出可行性策略,希望借此为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新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资源开发[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6:44.

[2]张素霞."推送"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J].现代情报,2004(11):46-47.

[3]石薇,樊巍.网络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2):113-126.

篇9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出版 出版研究 文献计量

孙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润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出版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1]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的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资助基金,[2]既是衡量社会科学特定研究领域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评价各单位研究实力和作者研究水准的重要指标。[3]目前我国学术界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出版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因此,统计分析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出版研究的立项情况,可清楚了解中国出版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为应用经济、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22个学科,出版项目分散在多个学科类别中。以“出版”作为项目名称的关键词,搜索2000―2012年的数据共得到76条数据,本研究运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SPSS17.0进行描述统计。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立项项目数量分析

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项目共立项76项,平均每年立项5.8项。把这13年分为两段,即2000―2009年和2010―2012年,前10年平均每年立项3.9项,后3年平均每年立项12.3项,2000―2009年10年内出版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立项数量增长缓慢,相比之下,2010―2012年3年内的立项数量增长较为迅速,后3年的项目数量总和超过前5年的总和,反映了国家加大对出版研究的重视与支持力度。

2. 立项类别分布

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已将项目进行分类,因此本文摘取了2000―2012年的所有项目。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各类别2000―2012年的立项分布参见图1。

从图1来看,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主体,分别占35项和19项,总和超过了项目总数的一半;西部和后期资助项目显得较少,只有4项。横向来看,前10年的出版项目类型都比较单一,只有一般和青年项目,尤其是2009年,全部集中在一般项目上;而后3年开始蓬勃发展,类型更为全面,每个类型均有涉及。纵向来看,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才出现的,之前都处于空白状态。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类型项目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国家对出版研究的重视程度加深。特别需注意的是青年项目,从2010年开始项目数量飞速增长,说明国家社科办在规划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这对于青年人才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3. 项目所在单位和地区分布

课题负责人的单位和地区分布是对研究队伍现状和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的基础素材。[4]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对单位的划分,主要将项目所在单位分为高等院校、其他学校,各级党政机关,省、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单位(参见图2)。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集中在高等院校、其他单位,说明高等院校是出版研究的主力,这与国家科研队伍的整体分布状况是一致的。具体来看,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的76个立项中,高校获得了58项,党政机关获得了6项,省、市社会科学院获得4项,其他单位获得8项。另外,党政机关获得的项目中,项目单位所在地为北京的各国家级研究所几乎包揽了全部项目,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等。这些研究所由于是国家创办,较地方研究所来说更容易得到国家的支持。

从地区分布来看,出版项目的立项共涉及19个省市,遍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且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浙江等省市,其中北京以18项位居榜首,湖北、上海分别以11、10项位于前列。之所以上述地区立项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对出版研究较为重视,拥有一批出版研究队伍;而西部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立项较少,至今仍有10个省市区为空白,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出版研究支持力度不大,科研实力较弱。

4. 项目负责人的职称分布

从图3可看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学者占到课题负责人总数的一半,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学者为其次,拥有中级职称的学者所占比例最少。而正高级一般包括教授级高工、研究员、教授等,副高级一般包括高级经济师、副教授、副研究馆员等,中级一般指青年讲师等。也就是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学者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项目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拥有中级职称的学者更显弱势。

5. 所涉学科分布

出版研究项目的立项涉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文学以及马列社科等7个学科,反映了出版研究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且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两个学科,分别为47项和15项,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项目数量比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文学以及马列社科项目数量总和还多(参见表1),体现出新闻传播与出版的紧密联系。

6. 立项的主题分布

对立项主题研究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出版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体现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

(1)选题主题广泛。立项项目的选题范围较广,包括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如“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如“宋代出版史研究”)等。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宗教等几乎所有方面,几乎涵盖了本学科的所有研究领域。

(2)选题主题重点突出,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立项项目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主题词有出版业、出版事业26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17项,某一研究问题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13项,各个时期或民族的出版史10项,这些都是国内的研究热点。

(3)选题学科交叉趋势明显。出版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传播学、史学和宗教学正在不断交叉渗透,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如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就吸收、借鉴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7. 出版项目的内容分析

(1)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资料是研究的前提,而搜集、整理与出版资料不仅能使自己的研究更为方便,也有利于其他学者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很多学者对当代基层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同学者分别以苏浙赣黔、皖鄂粤冀等地域为例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致力于整理出版名人的著作,如《恩格斯著作的写作出版及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鲁迅全集〉编辑出版研究》。

(2)数字出版研究。近年来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其技术日益完善,凭借丰富的形态和迅速增加的受众展现着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研究数字出版的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字出版本身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如《数字出版与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研究》《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等;另一类是针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关系、传统出版业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如《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与协调问题研究》《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3)出版产业研究。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表示:“未来5年,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就是,这个产业必将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革。”这一预测也刺激着学者开始以“中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等为题,致力于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演变、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4)出版史研究。出版史从研究文化史各侧面物化、传播过程而来,同时,本身又是供文化研究的各侧面、各对象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点集中在宋以后的出版史(如《宋代出版史研究》《民国时期重要出版人群体研究》《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出版史研究》)、某地区的出版史(如《浙江近代图书出版史研究》《山西出版史研究》)以及少数民族的出版史(如《蒙古族出版史》)。统计表明,研究某地区和少数民族出版史的均为当地的高等院校或省市社会科学院,这大概是因其较其他单位更容易获取相关资料。

(5)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外出版机制研究。一是就中外出版价格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将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进行比较研究。

出版文化研究。部分民族地区非常重视本民族的出版文化,如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就研究中国朝鲜族新闻出版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研究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

出版学学科体系研究。此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目前仅有一项相关研究,课题名称为“出版学学科体系(与教材建设)研究”。

结 语

本文的研究视角是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立项项目数量、项目类别、立项单位等对新闻出版进行回顾和展望。总的来看:

(1)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研究领域基本覆盖出版研究的各个方向;

(2)立项以一般项目为主,偏远民族地区的研究应得到重视,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还有待加强;

(3)高校是出版项目研究的主力军,北京、上海、湖北、浙江4省市位居前4位,大部分省市均在3~5项;

(4)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且能紧跟出版发展的潮流,但研究主题更多地集中在应用层面上,基础理论研究稍显薄弱。

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快出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出版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研究对象及范围等仍在探讨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出版项目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2. 适当加深出版研究的重要程度,提高学术地位。

增加出版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的份额,在出版研究的学科规划和立项指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 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出版学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已有很多关于出版的研究项目,且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基础十分扎实,已具备建立出版学学科的条件。可以在已经开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或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下增设出版学二级学科,鼓励还未开设编辑出版类学科的高校增加相关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力以. 出版是人类进步的杠杆[J]. 编辑学刊,1989(2).

[2] 凤元杰,范全青.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研究[J]. 学术界,2005(3).

篇10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各单位、各部门。局域网、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交流最便捷、快速的途径,人们迫切要求能够在网络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信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短时间内产生并迅速普及,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大量的数字化文件,进而形成大量的数字化档案。特别是区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馆藏资源建设,实现档案事业的基础工作。

一、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档案资料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档案资料数字化是形势发展的需求。当今,政府把数字化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其一,我档案馆就是区委、区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馆藏是东安区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应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所以要建设数字化工作,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

3、档案资料数字化是社会的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较偏远的农村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非常不便,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投资者,他们想了解我区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我区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区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这就迫使区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资料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我们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面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领导重视,统一认识,突出重点,面向应用,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

三、对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档案数字化建设要运用辩证思维,既不能盲目从新,脱离实际,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不前;既要看数量,更要讲质量;既要着眼于本身,也要关注相关事物。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慎重选择,在具体实施的定位中应该多做调查、分析、研究。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要更新各级领导的知识领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首先是档案管理者的现代化,否则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应聘请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改变现有档案干部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努力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2、加大投入,配备管理软件。将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就是为了让档案信息变成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资源,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靠网络,构建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并接入外部网或者互联网,是信息化建设得以进行的必要基础。如果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充足的设备,就能按照自身要求构建网络实体。有了网络没有相应的档案管理软件,硬件就会像一盘散沙,无法运作。现在市场上专业化的档案管理软件种类很多,但是从经济实用角度出发,适合档案部门的不多。如将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必须购置相应的扫描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平板扫描仪扫描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不适合档案部门短期内完成数字化转化的要求。快速扫描仪适应档案数字化建设,但价格高。同时,相应等级的档案管理软件也价格不菲。因此,档案部门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实用、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操作方便等原则来确定。

3、改变工作方式,健全工作规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成果就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馆藏档案大部分以数字形态存在,以往适用于传统纸质载体档案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管理数字化档案了,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建设工作规范。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区级档案馆应不断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力度,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入了解本地区的重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

4、提高人员素质,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目前档案工作人员学历上看,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非常少,这对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控制十分不利,要改变这种情况,简捷的办法就是适度调入档案专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加大业务培训,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