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活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科活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学科活动方案

篇1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专长的空间,为了强化隐形课程建设,同时配合北科第七界科技活动月的主题和要求,我校特举办下列活动。

二、活动主题

新星从这里升起

——安全、和谐、科技、人文

三、活动时间

20__年11月9日----------12月9日

四、活动安排

1、“卡拉OK”大赛负责人:王臻

2、大合唱负责人:王臻吴园

3、英语情景剧比赛负责人:薛昌义

4、书法、绘画、摄影比赛负责人:袁悦

5、踢毽子比赛负责人:吴建林

6、丰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王艳华

7、学生会干部培训工作负责人:薛昌义

8、拔河比赛

负责人:吴园

五、具体活动策划如下文秘站网-

(一)卡拉OK大赛

1、参赛方式

学生自愿报名,到本班文艺委员处报名,经初赛,决赛。

2、比赛形式

独唱,重唱,组合

3、比赛时间和地点

10月28日----初赛

11月4日-----决赛

地点:综合楼多媒体教室

4、赛内容及注意事项

歌曲内容健康向上,通俗,美声,民族唱法选手均可参加,可有伴舞。

5、奖项设置

评选出校园十大歌手

6、评分标准

音准:30节奏:30表现力:30台风:10

(二)合唱

1、比赛内容

《让世界感动》、《爱我中华》

2、比赛时间

11月17日---18日————在电视台合伴奏

11月23日————正式比赛

3、排练时间和地点

时间:每天下午:16:45-----17:30;

晚上:20:40----21:20。

地点:综合楼五楼多媒体教室

4、参赛形式

第一首:朗诵两人,哑语手势一人,指挥一人,其余合唱

第二首:出五个不同民族的学生,说一句“感谢父母,感谢学校,感谢祖国。”

(三)《英语话剧》比赛

为了文秘站网-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等的综合能力,我校学习部组织了《英语话剧》的表演比赛。

1、参赛方式

由各班学生自愿到本班学习委员处报名。

2、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__年11月9日下午或晚自习

地点:综楼五楼多媒体教室

3、比赛要求

A、必须有演出服装以及配合剧情的道具。

B、节目时间控制在5----15分钟。

C、口齿清楚,发音标准且富有感情。

D、演出时可以适当化装。

E、内容要求健康向上。

F、表演时要有丰富的表情。

G、每班至少出两个节目。

4、奖励办法

A、根据评分标准的得分多少,奖励团体前三名。

B、设个人奖------最佳幽默奖,最佳气质奖,最佳表演奖,发音标准奖,最佳台风奖

C、设组织奖一个(奖给积极参与的班级)

5、评委组成

评委由我校英语教师及校领导,校学生会组成。

6、评分标准

A、道具,服装15

B、话剧内容幽默感强。剧情内容丰富,感染力强40

C、发音标准,语气感染力强20

D、台风好,自然大方20

(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挥专长的空间,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素质。

1、比赛时间

20__年11月3日----11月13日]

2、作品类型

A、书法

(1)硬笔:可书写积极向上的汉语文章或英语文章。

(2)软笔:写大字或一句名人名言或一段积极向上的格言。

B、绘画

(1)卡通画(2)水彩画(3)素描画(4)漫画等

C、摄影内容积极向上,健康。

3、比赛要求

A、作品由本人提供

B、作品内容健康向上

C、作品画面干净整洁,必须有本人签名

D、每班至少交3份作品,多着不限

E、作品完成后,由本班文委交到学生会宣传部。

4、奖励办法

A、设集体奖一名,奖给作品质量高,班主任负责和班级参与人数多的班级。

B、每个项目设“艺术明星奖”一名。一,二等奖两名。

5、组委组成

由校领导,专业老师及校学生会组成。

(五)丰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

1、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20__年10月26日

地点:北京植物园,香山公园

2、的目的及意义

使学生初步识别植物,将采集的样品做成标本进行评比。

3、制作的内容

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识别,使学生知道他们所见植物的科类,生活习性等,此次活动学生将认识20多种植物及花卉,并采集样品将他的种类,习性写在样品下做成标本。

4、奖项设置

最后评出最有实用价值标本奖一名,最佳标本设计奖一名。最佳制作奖一名。

(六)踢毽子比赛

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经学校批准,学生会体育部将举行20__级学生的踢毽子比赛。

1、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20__年11月12日----11月13日

地点:综楼下足球场地

2、比赛方法

本次活动采用花样踢法和普通踢法,每人三次机会(以毽子着地终止为一次)。选手在规定的场地内,不限时间,最后取最高踢毽数为最终成绩。备注:花样踢法和普通踢法将分别进行比赛,规则相同。其中花样踢法包括从前边踢,后边踢,侧面踢,跳起踢等。

3、比赛要求

本次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体育部各成员组成评委团,如发现在比赛记数中有舞弊者,将取消选手和裁判的参赛资格和裁判职责,比赛成绩以零分计算。

4、奖项设置

不记班级花样和普通踢法各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两种踢法共设优秀奖十名。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欣赏自我,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秀出真自我。

(七)学生会干部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为了更好协调各部之间的联系,我校特组织对学生会干部的此次培训。

1、培训时间

20__年11月1日-------11月29日

2、培训内容

分期对学生会中主席,副主席,学习部,卫生部,纪检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等部门进行各部门职能业务培训。培训中使学生会各成员掌握各部的工作职能,制定出本部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使各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使我们的校学生会更加团结,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八)拔河比赛

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身体,促进学习,学生会体育部组织了拔河比赛。

1.比赛时间

12月24日下午课后16:00准时开始

2.比赛地点

楼下小篮球场

3.比赛要求

每班选出男女生各5名参加比赛,比赛时选手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比赛场地。迟到或参赛人数不齐的班级按弃权处理。

篇2

关键词:化学小实验;载体;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56-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幼儿科学教学的目标:保护并发展每个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感性认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获得初步的科学体验、知识并有使用的倾向。在越来越重视幼儿启蒙教育的今天,科学教育已走向众多幼儿园。那些注重开发幼儿潜能、启迪幼儿心智、注重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幼儿园,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尝试性地进行以化学趣味实验为载体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但在重庆、万州等地,仍有相当多的幼儿园还停留在保育式的教育上,还没有普及科学发现室,使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受到影响。反映出幼儿教师科学素质偏差,幼儿师范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是当代幼儿教师、幼儿师范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化学小实验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幼师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与幼儿科学活动相距甚远,加之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中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部分幼儿教师化学知识欠缺,认为要创设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活动设计方案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其实不然,只要老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和预设,不追求一种标准的化学实验操作,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就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幼儿思维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化学游戏能让幼儿感到好奇、有趣,通过亲自感知、触摸、操作等方式,使之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如,在“我是小小调酒师”活动中,幼儿看见酒杯、滴瓶等,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再让幼儿动手操作,其新奇、有趣、亲自动手、变化明显等都很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学生实验活动中,可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幼教、与幼儿园相关联的化学知识;增加适合幼儿园游戏的化学小实验、小魔术,把书本知识与幼儿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幼师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趣味化学实验案例,在充分考虑其可接收性、参与性、安全性的基础上,设计成为能让幼儿观赏或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适合于幼儿园的化学小实验很多,现部分举例以供参考。“找空气”,目的:感受物质燃烧现象――火,认识空气的存在;准备:生日小蜡烛、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谁认得快”,目的:认识动物;准备:用稀碱液画有小动物的白纸、一杯神奇的药水――酚酞等(也可制作为“打狐狸”比赛等)。“我是小小调酒师”,目的:培养观察力,简单操作动手能力;准备:两个酒杯,装有稀氢氧化钠、稀盐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目的:认识水的基本特征,培养节约用水意识;准备:装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装有醋的瓶子,水盆等。“会自动充气的气球”,目的: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准备:装有食用白醋的锥形瓶子,小苏打,气球等。“盐不见了”,目的:认识食用盐的性质,知道盐的作用;准备:食盐、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药匙等。“盐水浮蛋”,目的:幼儿初步接触密度现象;准备:食盐、水、水杯、鸡蛋、药匙。此外还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伞”,用硬纸制作一个小人,用吸水性好的纸制作一小伞(并用浓二氯化钴反复涂几遍),从伞的颜色变化预测晴雨变化。教师还可为幼儿表演: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术。

二、科学活动设计示例

1.大班科学活动方案设计――找空气,活动目的:认识常见现象――火;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帮助燃烧、帮助呼吸的性质。活动准备:生日小蜡烛、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动过程:①教师引入活动,说一说:你们见过火吗?火是什么样子的?蜡烛燃烧可产生火吗?(分别让幼儿自由回答)。试一试:谁能点燃老师面前的蜡烛呢(分别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操作)?②幼儿分组活动,下面请各组小朋友点燃蜡烛,置于玻璃板上(可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用眼睛能看见什么?用手靠近火时有何感受(请小朋友们回答)?老师适当讲解并概括:手感到热,眼能看见火(光和热现象)。请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发生了什么现象?③结束活动,空气能帮助燃烧,还能帮助呼吸。结束后可教唱或猜谜语,如,空气歌:世上有一宝,谁都离不了;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要问它是谁,就在身边找。

2.游戏――小小运动会:看谁打得准,活动目的:锻炼幼儿动手能力;获得初步科学体验;充分激发幼儿积极尝试的欲望。活动准备:酚酞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剑、稍厚的白纸等。活动过程:①活动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投剑游戏吗?幼儿自由回答。并让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投一投,看能否击中小木板中画圈的位置。我们今天就来进行投剑能手选拔赛,看谁打得准!并进行决赛选出个人前六名、小组前三名,我们还要对获胜者发奖品哟!展示小小奖品。②分组并准备比赛,把小朋友们按课桌位置分为六组,各选出队长一名,每组选出三名运动员参赛。教师把事前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湿,并晾干的较厚的白纸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笔迹画出四个环,中间为十环,依次为九环、八环、七环(七环以内都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润过),可准备几张这样的纸,备用。在一定距离处,画一投掷线,若超过此线,视为犯规,不计成绩。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赛用的记录表。③开始比赛,教师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剑上,并用酚酞溶液浸湿棉花球。现在老师宣布第一轮比赛正式开始!每队派一名选手投打靶环,并记录成绩。白纸变红说明击中靶环,十环内记10分,其余记相应分数;投到环外,则无颜色变化,也记5分。老师简评第一轮比赛后,继续第二轮、第三轮比赛。分组比赛完后,根据剩余时间多少,每组再选出一个或二个小朋友参加运动,但不计入小组总分。④颁奖,竞赛活动结束后,根据得分多少,宣布本次运动会获奖名单,小组一、二、三名;个人前六名的选手名单,并发给相应奖品。⑤活动延伸,教师展示化学小魔术:清水变红。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在一起的时候,会变成红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变化,只要我们小朋友仔细的观察,还会发现许多奇妙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发现来告诉大家。将科学活动具体化、幼儿化、趣味化,是幼儿师范学校化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教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化学(幼儿师范学校课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1986.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课程改革,其中尤其注重对学习方式的改革。虽然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已经意识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于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人们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于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重大任务。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重视研究性学习。当时最先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是上海市,主要在上海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尝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也在逐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般为一线工人,他们更加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使得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实施并推广更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了解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应用,为下一步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当前,国内专家与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尚无定论,有的人认为它其实就是一门研究性的课程,还有的人认为这仅仅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确立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采用问题探索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经过,培养他们的自我探究能力,让他们学会对知识产生质疑,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研究性学习。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研究的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某一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该专题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与选择原则

1.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不能预先设计特定的知识体系,也不是全部由主观意识决定,而是师生一起在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和学习者共同作用产生的。它具有三大特点:开放性、可研究性、生成性。选题要尽量来源于亲身体验,尽可能跨学科,范围要广,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创造目标和问题作为核心,用探究的方式来选择和组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一般要遵循5个原则:关注学生经验、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现代科技、关注学科知识、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选取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贴近生活,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减少教师的知识传授环节,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操作。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亲身去实践,在这种体验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三、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及意义

1.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探究和自我创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高职学生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化学理论学习,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形成了自己的辩证逻辑思维。其次,高职化学研究性学习和中学化学学习不尽相同,它更着重于学科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初中时学习的只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不够系统;到了高中,虽然学习内容相对系统,但还是处于基础阶段,只是进一步学习了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但他们很少接触和了解该学科与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论是进行课题研究还是进行研究性活动,都必须结合该学科的特点以及专业方向,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的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从长远的教育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完全渗透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深入、持久。

四、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和评价。

首先,在课题的选择方面,要做好课题的筛选工作,好的课题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决定整个工作的成败。确定选题的过程比真正动手研究更为重要,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具体表现在其思维活跃程度、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以及其自身完成工作的独立能力和自我创造能力上。选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第一,题目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方向性、价值性、可行性;第二,题目不宜过大,不要太抽象,选题依据要充分。

其次,在制定方案方面,要体现出研究此课题的原因、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何研究以及最后的成果形式等。撰写研究方案的框架一般为:课题名称、研究成员、目的与意义、内容、方法、步骤等。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邀请指导老师,查阅资料,梳理思路,为后期工作做准备。初步确定活动方案,然后通过会议论证、讨论、表决,最终确定活动方案。而教师的工作则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利用的资料,给予一些指导,为学生把握大的工作方向,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活动方案。

再次,在组织实施方面,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始准备、中期实施以及最后的结题。在开始准备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确立实施目标,指导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让他们积极投身于该活动中,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同时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即确立研究思路、学会科研的方法。在中期实施时期,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实践、共同体验。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监控、管理、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有利的研究和学习环境,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结题时期,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帮助他们充分地展示研究成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最终给予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评价是高职院校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过程监控的有力手段。其目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使学生的成绩持续提高。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不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研究性学习评价是动态的、发展的,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给予整体评价。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徐长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自主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7-01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时代合拍的学科,紧扣时展脉搏。现在,已经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学生生活经验逐步增多,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主体意识更加增强。教师应根据时代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在思想品德课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深入挖掘学生发展潜力与发展的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情境创设

实践证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也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活动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新鲜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1.1巧妙设问。自主探究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以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思维就难以真正活跃起来。在问题情境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七年级《学习新天地》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提出"你是学习的管理者吗?"、 "如何成为学习的管理者?"等问题,学生的思绪马上会跟着老师进入课堂。

1.2条件帮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已经进入了学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录像、电影、图片、歌曲以及实物等唤醒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喜欢思想品德课。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动人的旋律、激昂的歌词,会让学生对理想产生震颤。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有理想,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番风顺的,鼓励学生对理想与现实发表看法。

2.兴趣培养

2.1新闻走进课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极富时代性学科,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如:伊拉克战争、、任长霞事迹、 "神舟七号"成功返回陆地、甲型H1N1流感、海地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新闻下载下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能深化学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2生活走进教学。初中学学生正是生理和心里不成熟的时候,生活和学习的能还不强,急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正面引导。例如:七年级思品第一个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这课内容主要针对初中阶段的学习难度增加、范围扩展、学科的门类增多等,要求有更合适的方法与策略,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结合实际,通过课堂教学,开展《我是学习小主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课程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3多样的教学方法走进。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漫画说理法:把一个抽象深奥的原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表现出来,既富有幽默感,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再如角色扮演法:让每个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如小品、相声、要闻播报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特长,自主学习。

3.实践参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课教学。实践课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总体上可分为课堂教育活动和室外实践活动两种。课堂教育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堂辩论、表演、观看影视资料等;室外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采访、参观、公益劳动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接触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往往更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

篇5

一、整体设定教学目标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目标不明确,心自然不定,神必然游离。执教者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将主要教学目标明确为“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基于学生的水平和系统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拓展教学目标,增加了“初步尝试和体会有机物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方法”。这体现了整体设计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一般方法的同时,形成学习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为他们今后学习其他有机化合物奠定基础。对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表达也科学合理,没有从三个维度分别孤立地阐述,而是进行了有机整合,既符合课改理念,也便于实际操作。

二、合理框定教学素材

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本身就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生活中常见有机物的乙醇,更是为学生所熟悉。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执教者首先用原北大校长周其凤教授所作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曲引出话题,帮助学生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然后又从鉴别酒、认识酒文化逐步引入新课,令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主角”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有意识地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例如模拟交警用化学的方法进行“酒驾”检测实验,使得化学课堂充满生活的“味道”。最后,还在给学生的“寄语”中作了进一步的升华――“化学使生活更美好”。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和提升化学学科价值观。

三、科学制定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探究活动,那么他们必然会充满乐趣与自信,身心世界必然会“安定”于探究活动之中。教学中,执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提出希望对乙醇作怎样的探究,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低效化,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活动的思路,增强方案的计划性,使得探究活动环环相扣,不违背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教师敢于让学生提出探究思路、设计活动方案,这既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也能反映教师是“有备而来”的,事先已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估,同时也说明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机智稳定学生情绪

除了通过教学目标、素材和策略的设计稳定学生的学习心向以外,执教者还注意调控教学进程中的“意外情形”,机智地稳定学生的情绪。如一位学生到黑板前书写乙醇的结构式时,不慎擦除了其他同学书写的结构式,此时,执教者笑着引导其应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指导该生补上了被擦除的结构式,这样借自己的镇“定”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再如另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所加热后的铜丝并没有立即呈现出预期的黑色,这时执教者示意他继续加热,并鼓励他课后探究铜丝加热后没有立即呈现黑色的原因。执教者机智地稳定学生情绪的过程,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而且能确保全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高度关注,避免不必要的分神现象的发生。

篇6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是先给出“联想、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期间结合“观察、思考”,然后“交流、研讨”,最后“概括、整合”,对每个学生达到可以“迁移、应用”的效果。很明显,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在高唱着“科学探究”的主旋律,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从而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思想。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能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时,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以往的实验是教师或课本“划”出了从问题到结论的单一路径,让学生验证性操作一遍,是一种老套的哺育。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观察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的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纵观这套教材,不难发现,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就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将这些实验设计成边教边做,也可以设计成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例如《化学反应原理》电镀模块,给出材料:铁钉,石墨棒,CuSO4溶液,导线,电源。给出任务:镀铜。在本实验中,铜盐溶液作为电镀液,待镀的铁钉作阴极,铜片作阳极。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然后再动手做试验。试想学生的记忆会多么深刻,看似一节课时间仅仅只做了一个实验,但学生却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电解原理,并且达到了应用的目的,掌握了电镀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沉淀溶解平衡,对PbI2固体的溶解平衡实验,以及ZnS转化为CuS,突出了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能力。再如,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样吗?通过探究实验发现有的灯泡亮,有的暗,可总结出导电能力不一样。接着继续探究其原因,从而归纳强弱电解质概念。整个学习过程自然而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教学时将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兴趣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想象美好的化学世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结合观察、阅读、讨论、交流、辩论等积极地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注重从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介绍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注重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自觉地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新课程还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正确的评价。《化学反应原理》沉淀溶解平衡部分,运用了两个实例解释。实例1,利用X射线对钡的穿透能力较差的特性,医学上在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O4做内服造影剂。实例2,如果误将可溶性钡盐如BaCl2当做食盐或纯碱食用,会造成钡中毒。中毒者应尽快用5.0%的Na2SO4溶液洗胃,随后导泻使钡盐尽快排出体外。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7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为了弥补新课标教材“双基”不足、内容跨度大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进行了校本学案的探索。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编写《导学案》。在校本导学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界定了学案的概念,分析了学案的基本特点,辨析了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了学案编写的原则、程序和组织方法。基于对学案本质的认识,我们认为学案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学的课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什么”与“怎么学”。学案既是一种教与学的课程资源,也是一种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德育课程序列化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教育活动中经常组织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对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为:第一,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认为课前师生无需精心准备;学生主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题班会课结束,教育活动随之结束。第二,实施中存在缺陷:主题随意,缺乏科学育人的序列;过程表演性强,缺少育人的针对性;内容娱乐化倾向严重,不能很好地明理导行。第三,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在主题班会课上的研究、机制、保障还不够健全,难以提升主题班会工作的研究水平。第四,主题班会“主题”存在的问题:缺少有针对性的主题;缺少合理结构;缺少合理顺序。根据主题班会的问题,学校组织了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专题研究,分别确立了三个年级的主题:七年级以适应和养成教育为主;八年级以青春期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为主;九年级以中考和理想奋斗为主。通过多次主题班会序列化研究课和专题研讨,规范了主题班会课课堂内容、教学程序,提炼了几套常用的教学模式,汇编成《初中学生成长30阶梯》,有效地解决了主题班会课的内容案例问题。

(三)课外校本课程特长化、活动化

1.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语文等学科,每学年都要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七年级历史学科参观金沙遗址,生物学科参观植物园,语文学科参观杜甫草堂;八年级地理学科参观建川博物馆;生物学科参观熊猫繁殖基地;历史学科参观三星堆;九年级化学学科参观污水处理厂。每次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有反馈,有小结,有成果展示。

2.学科兴趣小组。为搞好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召开学科兴趣小组动员会,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支持;有特长的老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申报了57个项目。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教师特长的特点,对学科兴趣小组做了适当的调整,将学科兴趣小组调整为28个。每个小组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内容。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3.班级第二课堂。班级第二课堂,班主任为第一负责人,学科教师参与,内容有价值观的引领、热点时事、学科兴趣拓展、演讲、棋类、辩论等。同时,学校制定了二课堂的底线要求,要求每次开展活动必须有考勤记录、活动方案、期中作小结、期末作总结、学年出成果,并严格考核,及时反馈,评出等级奖。班级二课堂为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奠定了基础,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4.学生社团组织。校学生会、团委会、环保志愿者、文明执勤岗、礼仪示范班、广播站、电视台、心理志愿者等学生社团组织,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课堂教学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一)问题分析和价值澄清

学校力求把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聚焦点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其基本要求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其关键是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鉴于此,我们在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讨论,认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相比,滞后于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当部分的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二是教师单向灌输较多,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针对性差,课堂效率不高;三是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状况反馈少;学习效率低,学业成就感差;四是教师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寻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路成为全校领导、教师的共识。同时,受全国“先学后教”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经过反复地学习、思考和比较后,学校确立了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围坐式”为外显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1.学生座位进行变革,全校所有班级教室内学生座位改“秧田式”坐法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围坐式”。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进行变革。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挥者、检查者、评价者。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指挥,是活动过程有效性和学生参与程度的检查者与激励评价的实施者。

3.对知识学习的程序进行变革。对于课堂学习活动要做到集约化,具体表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完成的学习活动须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学生个体不能独立完成的则由组内两人合作完成,两人合作仍不能完成的则由本组内完成,本组仍不能完成的则可寻求其他组的帮助,当全班都无法完成时,则由教师引导启发完成。

4.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即改以课本为载体的听讲为以学案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讲解。同时,针对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侧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着重于学生个体之间的竞赛,还对评价方式进行变革,改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管理与评价为以小组为单位的管理与评价。进行小组“捆绑式”评价,进一步增强小组的活力与凝聚力。

改革成效篇:学校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龙泉驿区初中学段教学质量考核中,多次名列龙泉驿区前茅;尤其是划片招生后的2013级和2014级,各个学科更是全面完成龙泉驿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在龙泉驿区初中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通过近几年的学月问卷调查,80%的学生对“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予以肯定,并喜欢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组间展示和学生讲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班会序列活动和各种兴趣小组、班级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志愿者活动、心理健康月活动、“三自”管理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艺术节活动等系列活动,龙泉七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更加自信、自立、阳光、健康,初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大为增强,这都赢得区内外较高的认同和赞誉。

(四)学生的性意识和性道德进步显著

学生们通过学科渗透式教学、观看科普录像、性健康教育展览、实物标本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座谈等多种教育形式,使青少年在温馨、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获得了健康文明、科学的性健康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但比书本上的知识重要;以前很担心的问题,现在不担心了;以前不好意思的事情,现在觉得没什么,而且知道很多想法是正常的。通过性健康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很多困惑,使青少年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方面成效更为突出。通过这几年实施性健康教育项目,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 探究性 实验教学 探索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化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就是体现探究性学习精髓的一种有效途径。

1.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国著名科学家波普尔曾经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将知识隐含于化学问题中,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以问题启动教学,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逐渐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创设问题的手段是最好的情景创设之一,它通过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3]。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别强调“合作学习”的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也是最佳途径之一。

2.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究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索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的现象或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按学生的主体活动可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模式。它的一般过程是:

2.1提出问题: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化学中的问题可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自然、化学与生活等方面考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出发,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例如水资源取之不尽吗?酸雨离我们还远吗?等等。

2.2假设与猜想:结合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通过查阅书刊、浏览传媒和上网等途径,有根据的推测自己的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大胆地猜想与合理的假设,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质疑和批判精神及创新精神。

2.3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定较为周密的计划,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及可行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

2.4进行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现象,科学记录数据,在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2.5分析并得出结论:将所收集到的现象与数据用化学知识加以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与假设进行比较,对与猜想不一致的现象加以解释。

3.教学案例

探究问题:对钢铁锈蚀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3.1提出问题。教材描述到:全世界每年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十分之一。那么,金属锈蚀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3.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种猜想与假设,我们可以适时地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经过讨论,最终归纳出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一:金属锈蚀与水有关

假设二:金属锈蚀与空气有关

假设三:金属锈蚀还与其它因素有关

3.3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老师对各方案进行检查、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取洁净无锈的铁钉若干,分别放入试管中,然后进行下面的实验(可以分组在课外进行,完成后向大家报告实验结果)。

(1)试管①中加入稀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生锈,且较快。

(2)试管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水中;生锈,但时间较长;

(3)试管③中迅速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不生锈;

(4)试管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溶液中;生锈,且较快;

(5)把试管⑤烘干或加入干燥剂,并塞紧橡皮塞;不生锈;

(6)试管⑥中加入蒸馏水完全浸没铁钉,并在上面加入一些花生油;不生锈;

……

3.4分析与结论。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钢铁锈蚀与水、空气有关,还跟其它因素有关;因此原假设一、二、三都是成立的。

3.5反思与评价。同学们结合实验现象及日常生活现象,经过讨论,认为:

①钢铁的锈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应对钢铁制品加以防护。钢铁制品可通过保持干燥、做保护膜、改变金属结构等方法加以保护。

②钢铁制品的的锈蚀还将给环境带来污染,对金属制品回收并加入利用,既可防止环境污染,还能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4.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强调演示和和注重结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更注重探究的过程,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探究性实验教学有以下特点[4]。

4.1探究性。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4.2自主性。探究性实验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实施,在选择和探求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去参与活动,老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的作用,它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3过程性。探究性实验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和处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4.4学会学习。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通过设计、动手、观察、总结、交流而体会学习的价值,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开发出创新的潜力,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

5.教学效果与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钢铁锈蚀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小实验》《探索钢铁防锈的几项措施》《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等多个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发现学生对该方式的教学比较喜欢,由于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鼓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更激发了踊跃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当然,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内容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还不能深入教材就教材中的实验、身边的问题、生产、社会中的有关化学现象去提出问题;另外,如何将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思想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2002年6月版)

[2]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探究教学观(网上论文)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激情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和全班学生约定,在某一天不许任何人使用数学中的数字、计算、方向和位置等知识,看能否度过一天。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体会中,所有人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在家打电话,看电视,出门买东西,到什么地方去,甚至吃饭……等等都要用到了数学中的数字、时间、人民币、方位、计算等。

教学中,让学生从购物、出行、玩、日常生活等方面“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如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玩。从家里出发,先向西走800米,过了东大街,再向南走450米,就到了外婆家。

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份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联系“生活画面”,揭示数学规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教学“连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堂购物”的情境:书包76元,钢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如果给你100元只买两件东西,你准备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多少元?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购物的方案。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交流。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100-44-14=42100-(44+14)=42100-76-14=10100-(76+44)=10100-44-36=20100-(44+36)=20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再写几道连减法题目,算一算,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用什么样的形式,能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呢?这样,就使学生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揭示了a-b-c=a-(b+c)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系统地、完整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大门口的公路上的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过往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

2、恰当地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学校的乒乓球台、篮球场、教室黑板、课桌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通过四人一小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的理解,熟练地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

3、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我区选择了适合当地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大多数是经过提炼的典型数学问题,具有大众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些不适应本地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做些改动,尽量从学生生活中选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四、开放“生活时空”,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的时空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小课堂”,应突破课时和教室的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大课堂”,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开放数学教学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开设生活数学课。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研究生活中的数字规律,组织丈量土地,估算油漆墙壁的面积,开办“数学超市”模拟计划等等活动,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实用性。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学习了丈量土地后,可让学生先用步测再用米尺测量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比一比误差是多少?学习了平均数以后,记录某周周日至周六每天的气温。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践证明,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篇10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未能尽快转变

新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物质为中心模式,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生产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之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给很多教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打破传统,创新思维,而要继续墨守成规,做“经验型”的教师。

2.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新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形象地说,三维目标犹如“三足鼎立”,它们相互支撑,不可偏废。而实际上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是必须达到的硬任务;是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但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清。

3.教学要求没有准确把握

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固守”基础性的“阵地”,认识到它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拔高”、“加深”和“扩展”必修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 “化学反应限度”,教材从“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放入后续的选修课程中。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的“经验”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力求“挖深”,习惯“一步到高考”,上述有关化学平衡的选修要求也就演化成学生的必修内容了。导致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增大,最终加重师生的负担,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

4.练习测验不配套、不科学

针对“教什么”“怎么教 ‘怎么练”等问题,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而高考如何考大家都说不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教学中出现了“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混合使用,各类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偏离了正常“轨道”。

二、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的问题。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和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碰撞和摩擦。如何面对这一冲击?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其次,要有敢于实践新课程的勇气,这种勇气即是变革旧观念和一日模式,改革自己的胆识;再次,要相信新课程改革对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有实效的,抛弃改革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高考成绩的担心。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了质的提升,新课程的理念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那么,新课程的探索才有希望。

2.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设计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3.科学进行练习和评价

练习和考试一方面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另一方面可以调控教学。所以练习和考试的题目的形式、难度等必须与教学要求配套,否则非但不能巩固检测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选习题,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克服传统的轻视评价过程、关注评价结果的弊端,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将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4.加大实验教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