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激励教师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奖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老师,特制定本奖励办法。
一、经费来源及发放对象
本奖励办法中涉及的奖励经费来源于校长基金(即财政下发的教育教学管理考核奖经费),针对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并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文化课专任教师。
二、发放办法
(一)基于联合体考试和区域统考的增量奖励办法
1.针对各次联合体统考,具体到各班级、各学科,通过计算几次考试学生的学业提升情况,给予每位教师分等级赋分,一学年统计一次总分,每年12月份结算发放。
2.参考计分考试名称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入学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计分:期中考试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期末和高三一模成绩比较计分;
第二次计分:高三一模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计分;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计分:上学期末和高三二模成绩比较分析;
第二次计分;高三二模和高三下期中考试(或高考成绩)比较计分;
3.增量计算方法:
(1)班级均差=班级平均分-联合体平均分;
(2)班级均差百分比=班级均差/联合体平均分;
(3)班级增值=本次均差百分比-上次均差百分比;
4.增量等第计分办法
按两次考试班级学科平均分和联合体(高一必要时从级段采样)平均分绝对差值的百分比的增量n,分五个等地,A等 n>=0.05,计5分;B等n>=0.02,计3分;C等 -0.02<n<0.02,计0分;D等n<= -0.02,计-2分,E等n<=-0.05,计 -4分。 任教的第二个班级,计分按等地分值0.5倍累加计算,第三个班级按等地分值0.2累加计算,正值计分从增量高往增量低计算,负值计分从增量低到增量高计算(即采用按差距趋大计算);
班级总分增量按等级分值的0.5倍计,赋予班主任,级段总分按等级分值的0.5倍,赋予级段长。
某学科因故无法参加统一考试而无法比较增值的,该次计0分。
5.出现教师变换情况,则按最近1个月实际任教老师赋分,若最近任教老师任教时间长度少于2周,且比上一位老师时间短的情况,则按任教时间长的老师给予赋分,下同。
6.奖励额度及办法
第一种情况:考试采样次数不全时,以某次为参考。
(1)班级某科增长趋势为正,并超过4个班级,按1:2:X分三个等级,分别奖励提取总额的1/300;0.8/300;0.5/300,给予各科任课老师;若正趋势数少于4个班,则按增量从高到低,以1:1:1的比例分三个等级给予等额度奖励;若正向趋势为0个班,则无奖励。
(2)班级总分增长趋势为正,并超过4个班级,按1:2:X分三个等级,分别奖励提取总额的1/200;0.8/200;0.5/200给予班主任;若正趋势数少于4个班,则按增量从高到低,以1:1:1的比例分三个等级给予等额度奖励;无正向趋势,则无奖励。
(3)全段某学科具有正向趋势的,按备课组内300元/人,给予奖励。
(4)级段增量为正的,奖励提取总额的1/150给予级段长;增量为负的,没有奖励。
(5)同一老师有多个班级任教的,按2个班级计算,第二个班级按0.5倍累计奖额。第二种情况:考试采样次数全,考察四次比较结果。
根据各次等第计分的办法,汇总等第分值,分三个等级,按第一种情况比例,1.5倍额度给予任课老师班主任以及级段长奖励;
(二)基于学业水平考试A率和通过率的奖励方案;
1.参考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考通过率和A率两项奖励,先确定班级基础,再确定班级奖项及额度。
2.班级学科基础确定:学考前约2个月的某次考试为依据,级段后5%确定为学考通过危险学生(通过目标);前10%为学考优秀生(A目标);分配指标到具体班级。
3.根据指标,有危险学生在班级,最终能通过的,每班奖励**元/班给任课老师;
4.根据指标,A率超过指标的,每增加一个A,奖励**元/生,奖励给任课老师;
(以上定额,可根据奖励金总额,按百分比奖励)
三、以上奖励,按提取总额**万元计算;结余部分,按前勤高三教师:高二高一教师 1:1的权重发放。
四、本方案解释权在校长办公会议,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调整。
篇2
(2021年修订稿)
为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公平合理、公开透明、有效激励的内部分配机制,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绩效奖励性工资的实施要求,特制定本竞赛绩效奖励方案。本方案主要奖励教师参加评比获奖及教师辅导学生获奖两种情况。
一、教师参加评比获奖
1.范围界定:
参加由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比赛。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室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所有参赛项目都应在参赛前报备部室主任审批。参赛类别(根据获奖证书的颁发机构确认),邀请赛原则上不予以奖励。
3.奖励办法
(1)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区级、集团校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1000元。
(2)同一系列比赛项目,按级别最高金额奖励,不重复奖励;市级或市级以上社会团体(例如:学会组织)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获奖,原则上降一级(例如:一等奖降为二等奖)颁发奖励。
(3)如奖项设置取前八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四名为二等奖;第五至第八名为三等奖。如奖项设置取前六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名为二等奖;第四至第六名为三等奖。
(4)优胜奖、鼓励奖不予奖励。
4.奖励细则
(1)课堂教学比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8000
6000
5000
市级
5000
2000
1000
区级、集团
1000
500
300
(2)其它学科技能类比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3000
2000
1000
市级
1000
800
600
区级、集团
500
300
200
(3)其它学科以外的技能类比赛(教育系统主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500
1000
500
市级
500
300
200
区级、集团
300
200
100
注:教育工会条线的不予奖励
(4)一师一优课、学科德育精品课
级别
部级
市级
奖金
800
500
二、教师教科研成果
1.范围界定:
(1)经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其他机构课题原则上不在奖励范围内,特殊情况由学校行政会讨论决定)。
(2)参评著作、论文的内容应属教育、教学范畴或与本人专业有关的研究成果,应突出其学术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价值和借鉴作用。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门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奖励办法
(1)教科研课题成果获得市以上推广或表彰的,颁发该课题组教科研课题成果奖。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2)对于同一成果所获奖项,按级别最高金额奖励,不重复奖励。
(3)学会组织论文评比,原则上降级颁发奖励;非第一作者,奖金按50%发放。
(4)出版教育教学专著,作者单位未注明本校名称,不予奖励;第二作者,奖金按50%发放;编委成员不予奖励。
4.奖励细则
(1)教学成果奖
等第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0000
8000
6000
4000
市级
5000
4000
3000
2000
市级青年课题
3000
1500
1000
区级
1000
500
300
(2)论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办)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2000
1500
1000
市级
1000
800
500
区级
500
400
300
(3)教育教学
奖项级别
金额(元)
教育类全国核心期刊
500
教育类市级杂志
300
教育类区级杂志
100
(4)出版教育教学专著,一次性奖励5000元。
三、辅导学生获奖
1.范围界定:
A类竞赛: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语数外理化竞赛;B类竞赛:国家、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劳技、科技、文体类竞赛。
2.奖励条件
(1)获奖后,请指导教师到部门主任处提交获奖证书复印件并登记。
(2)以获奖证书或相关获奖证明为依据。
(3)教师提供辅导、指导的证明(辅导训练计划或教案记录等相关证明)。对于不存在指导的获奖,学校经核实后将不予奖励。
(4)所有参赛项目都应在参赛前报备部室主任审批,原则上一项比赛安排一位辅导老师。参赛类别(根据获奖证书的颁发机构确认),邀请赛原则上不予以奖励。
3.奖励办法
(1)奖金归指导教师个人所有。多人指导完成,奖金归合作体并以参与量为分配标准,进行整体分配。
(2)若已在相关主管部门获得奖金,但未达学校规定标准,则可按本方案进行补足。
A类竞赛区级、集团校项目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团体2000元、个人1000元;
B类竞赛区级、集团校项目累计获奖金额上限为:团体1400元、个人700元。
(3)同一辅导老师同一项目取最高成绩计算,不重复奖励。市级或市级以上社会团体主办的各种竞赛活动统一划入B类竞赛,且辅导奖原则上降一级处理。
(4)若学生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则按照相应类别中全国竞赛的2倍颁发奖励;若学科竞赛虽挂名国家级,但实质为地区区域性学科竞赛活动,则按照市级标准奖励。
(5)如奖项设置取前八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四名为二等奖;第五至第八名为三等奖。如奖项设置取前六名,则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三名为二等奖;第四至第六名为三等奖。
(6)优胜奖、鼓励奖不奖励。
4.奖励细则
(1)学科A类竞赛辅导奖
类别
团体
个体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5000
3000
2000
3000
2000
1000
市级
3000
2000
1000
2000
1000
500
区级、集团
600
300
200
300
200
100
(2)学科B类竞赛:
类别
团体
个体
等第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1000
500
300
500
300
200
市级
800
400
200
300
200
150
区级、集团
500
200
100
200
100
50
特别说明:
1、如果有比赛不在上述范围之内,但确实为学校带来较大的荣誉,由校务会讨论决定是否予以奖励。
2、对于教师在调入本校之前的老单位时参加比赛获奖,不予奖励;教师参加比赛获奖当年调离本校,不予奖励。
3、教师参加比赛获奖,证书或公示上未注明本校名称的,奖金按50%发放。
4、当选“白鹭奖”的教师,奖金为原获奖基础上补足至白鹭奖的奖金额度。
5、本奖励按学年度结算,结算时间在每年六月份。请各位老师保管好奖状,及时申报。
篇3
关键词:奖励性 绩效工资 方案设计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绩效工资改革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绩效工资改革以前,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省标、校内岗位津贴;绩效工资改革后,各高校的工资结构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性保留补贴。目前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及改革性保留补贴是原有工资政策的延续,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各人事厅和教育厅直接给予的标准,也只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是高校根据文件和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环境,促进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逐步建立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以岗定薪。坚持岗劳一体、岗责统一,以岗定薪、多劳多得,岗变薪变、优劳优酬。强化岗位意识,强调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受聘人员在规定的聘期内必须全职服务于受聘单位,增加收入须以完成基本工作量和提高工作质量为前提。
(2)注重绩效,兼顾公平。坚持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一流业绩倾斜。坚持津贴收入与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挂钩,保证重要岗位上的优秀人才有较高收入、重点岗位上骨干人才的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基本岗位上工作人员的收入有相应的增加。
(3)分级管理,自主管理。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实现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管理的目标。奖励性绩效由学校按一定的办法核拨至二级学院,各学院可结合自身特点,将学校核拨经费及自身的创收经费统筹,自主制定绩效奖励办法,实现自主管理。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
1.基本津贴
基本津贴是指教职工完成基本岗位工作任务的绩效,主要体现基本工作量。基本津贴总量按不低于奖励性绩效总额的50%切块。基本津贴分为教师岗基本津贴、其他专业技术岗基本津贴、管理岗基本津贴、工勤技能岗基本津贴等四类。每一岗可分三档,年初暂先按最低档打包,年底考核升档并结算,这需要制定考核办法。专技、其他专技考核应与教学科研挂钩,按相应的标准升档;管理岗、工勤岗考核合格以后与职龄挂钩,厅级、处级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科级及科员职龄满几年可升为二档、满几年可升为一档。另副职主持工作可根据各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上浮政策。
2.业绩津贴
由教学业绩津贴、科研业绩津贴、重要岗位津贴、其他业绩津贴四部分组成。教学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奖励,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教务处负责核定。科研业绩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科研项目、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重要岗位津贴主要是体现教师完成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的奖励津贴,具体考核与分配办法由科研处负责核定。其他业绩津贴,主要指学校为促进各学院整体推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而设立的奖励津贴,主要包括班主任津贴、考研奖励、就业工作奖励、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师指导学生比赛获奖、自考二学历招生补贴等,约占教学科研岗位业绩津贴的5%。应制定相应的分值标准,模型如下:
1分教学分=1分科研分,相应岗位规定相应标准分,超分值的予以奖励,若完成教学分(科研分)70%不足100%,可用相应的科研分(教学分)抵充;若完成部分低于70%则直接降级到相对应的级别(退休当年则不作此项要求或折算月份)。为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在确保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的前提下,建立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与教师业绩津贴挂钩机制。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人员的业绩津贴为教学科研岗人均业绩津贴的80%、90%等,视学校的侧重程度及财力而定。
3.考核津贴
考核津贴是指在年度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根据岗位级别享受的绩效津贴(一次性的)。由学校根据年度总任务完成情况、学校绩效经费总量的使用情况确定具体发放标准和办法。年度考核为优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加2%;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部门,该部门的所有人员在原考核津贴基础上减2%(调部门人员可按月份折算)。
4.其他津贴
由福利性津贴、职务津贴、重要岗位津贴、特岗津贴等部分组成。福利性津贴主要是教师节福利费、春节福利费、冷饮费等。职务津贴主要是领贴、话贴等需要继续保留发放的项目。特岗津贴是指特殊岗位津贴,纪委的纪检津贴、保卫处的风险津贴等,原值班加班费不再予以报销。
三、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
考核是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的关键,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由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学校对学院的考核和学院对个人的考核两个层次。学院对个人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同时作为聘岗人员下一年度能否继续聘任同一岗级的依据。聘期考核将结合下一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一并进行,并作为新一轮聘岗和兑现奖励性绩效的依据。
四、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兼顾公平的前提下注重绩效。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如何考虑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既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影响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绩效创造的积极性,也不能让这部分人才的“蛋糕”缺少诱惑和刺激。
第二,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支出范围。在高校中个人的收入名目很多,如评审费、加班费、科研奖励、过节费、班主任费、交通费、误餐补贴、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等等,到底哪些由绩效工资开支,哪些由其他来源的经费开支,是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基本的原则是既不能随意占用绩效工资总量,也不能在绩效工资总量外滥发各种个人收入。
第三,初次分配。通过总量控制和确定分配要素的基础之上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初次分配。当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这个蛋糕规模确定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校级层面和各二级部门之间切块。
第四,二级部门内部的分配。这也同样有两个层面:一是部门层面,部门根据用途预留多少作部门的统筹使用;二是部门预留之后的部分根据什么标准给分配给部门职工。
第五,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这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难点。在已有的各种研究中,比较侧重于对专业技术岗的绩效评价、绩效管理,而对管理、工勤岗,由于工作绩效难以量化,分配办法的制订相当困难。我们在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体现出3种岗位相互依存、和谐共赢的关系,又要适当拉开收入的差距,与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人才倾斜”的精神相呼应。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教师的施教思想和学生的受教理念为核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机械、呆板、封闭的会计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
一、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刚
所谓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激励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院)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动网络。多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构建动力驱动与激励机制。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动力驱动网络。通过人本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共振效应。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重立体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除了强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驱动外,还要重视和强化上述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互动效应,有序地建立多重、立体的动力驱动机制,使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各主体互为动力源。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动力网络。
(三)激励性原则。在立体交互式会计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多重教学元素,还是多重科研元素;无论是多重教师管理机制。还是多重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管理,都以激励为核心。着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以及多种教学实践等为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转换过程。
(五)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学互动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实现对学生由“基础专业能力一一核心专业能力一一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六)适应性原则。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等.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二、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多重动力驱动、立体交互激励的会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科研建立网络化的动力传输渠道.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教学、科研之间搭建纵横交错的互动式动力驱动网络.使教师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又有需要努力进取的压力;使学生既有来自教师的激励.又有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其他个体要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如下图所示:
三、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筑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交互运行机制
所谓教学科研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所谓科研教学化是指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旌很多.譬如: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以创新学分载入学生成绩档案;成立学生科研组织,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创办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等等.都是教学科研化的有效措旌。
为了推动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的实旌.可以设立“教学效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师科研奖”“指导学生科研奖”等奖项.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按教研室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科研组织构建师生科研互动网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实行导师制.构筑师生多维互动平台
导师制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选题,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向有关杂志投稿;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直接受到科研熏陶与训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前.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了解课题的基本情况,在明确目标与要求之后,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立项背景和研究现状,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具体的研究路线;随后根据项目负责教师的分工.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或作为助手协助项目负责教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使其尽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并得到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
(三)推行挂牌教学,强化教学竞争的立体互动机制
传统的分班教学、指派教师的做法,使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缺乏工作激情,以至部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打折扣;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共振效应。为了贯彻“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提倡实行挂牌教学。
所谓挂牌教学,就是教师自愿报名,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讲,让学生去品评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挂牌教学中.要将激励机制引入挂牌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挂牌教学的监控和考评机制。通过挂牌教学,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和激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实旌多维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和教学方法.交互激发教学原动力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教师中心一学生中心一一师生参与教学”的多维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目标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教学内容。师生参与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教与学多层次缠绕.融合互促.其实质是把以上两个中心拧在一起.激发教学动力。
教师角色的单一性会导致教学策略、课型、教法等等的单一性。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案例展现出来.教师充当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密切了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采取讨论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变序、抓点、求异、求同、设疑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和创见性.实现教学互动。
(五)构建动态、有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强化实践教学的多重动力交互激励机制
篇5
关键词:高校 人事制度 改革 岗位 聘用 管理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人才战略,激发人才活力,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以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岗位责任心。
一、有效推进岗位设置及聘用工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要科学设置岗位,并把优秀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现事岗相适,人岗相宜。推行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性强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每个教职工切身利益。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学院成立了“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人员编制管理指导意见》和《岗位聘用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为岗位设置和聘用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学院严格控制岗位总量和职务结构比例,本着“精简、高效、因事设岗”原则,结合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任务,设置三类岗位,并编制了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名称、职责、岗位聘用条件、岗位责任目标等。岗位设置中,学院力求提高教学岗位为主的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专业技术岗位占已聘岗位总量的78%,管理岗位占已聘岗位总量15%,与上级部门提出的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最低占岗位总量的70%,高出8个百分点。在岗位设置上,学校对正高、副高职称相应岗位的高层次岗位均留有余地,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可以聘用在较高层级的岗位。
岗位设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我们为了科学、系统地推进此项工作,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认真研究和定位,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业绩成果等要素,设置各部门的岗位。特别是设置教学部门的岗位,除了适当的管理岗位以外,主要依据当前学生数、专业设置数、教学班级数、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企业实践及服务等多个因素,核算出每个单位的教师岗位数。各类各级岗位比例在全院范围内严格控制,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微调。岗位设置工作,经过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领导小组研究和各单位部门的广泛讨论磋商,达成一致认识,为岗位聘用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有效推进岗位聘用工作
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了《岗位聘用工作实施方案》和各类岗位聘用细则,明确了实施范围、岗位类别和等级、竞聘条件、聘后管理及未聘人员的安置等内容,实现了岗位聘用工作平稳过渡。具体操作中,重点做了如下工作。
(1)摸底了解和分析学院教职工各类信息和业绩情况
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各单位、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对学院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目前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历年考核情况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近年的业绩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统计、梳理和分析。摸底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为制定岗位聘用条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引起了广大教职员工对岗位聘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合理制定岗位申报和聘用条件
岗位聘用条件的制定是岗位聘用工作中一项极具难度的工作,也是涉及到教职员工能够聘用到哪一级岗位的关键环节,此项工作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岗位聘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关系到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院目前有四十余个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原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设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专业是在学院成立伊始开设的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队伍中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功底深厚的老教师比较集中。另外,近年来为了优化学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企业引进了部分技术人才。由于以上原因,岗位聘用的条件需要全校范围内平衡,特别是针对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在各教学单位的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情况,学校统一规定聘用条件是首次岗位聘用工作平稳过渡的有力保障。
为了通过岗位聘用工作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和科研建设,在岗位聘用条件中突出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业绩,特别是在教授岗位的聘用条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聘用的专家均作为主要聘用条件;在副教授一级岗位上特别突出了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效果。
(3)认真编制岗位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不仅明确教职工现已具备的岗位聘用的条件,还对在聘期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标准提出量化目标,也是聘期内和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的依据。岗位说明书中岗位职责具体,聘期内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的数量、质量和时限清晰。例如,教师岗位各级岗位的工作标准中明确了承担的教学任务、要发表的论文篇数、科研项目数、培养年轻教师的数量等具体工作项目。
3.签订合同,及时兑现相关待遇
聘用合同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核心,是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体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是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调解、仲裁人事争议的依据。通过聘用合同的签订和管理,能够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聘用关系的转变。岗位聘用备案工作结束后学院及时组织广大教职工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岗位、聘用时间、聘用待遇以及岗位职责等内容。
根据岗位聘用结果,我们及时兑现各类岗位的工资待遇,同时为了有效推动教职工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的分配机制,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调整了校内津贴分配办法。
4.完善考核体系,加强聘后管理
为了正确评价我院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学院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考核奖励办法,研究制定《教职工考核暂行办法》、《党政管理岗位人员考核细则》、《专业技术岗位考核细则》等相关文件。
教职工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平时考核由各处级单位实施;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由学校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落实、统一验收,一般在自然年度的十二月份进行。教师职务考核以《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各教学岗位的岗位职责为基本内容,要在严格掌握思想政治表现的前提下,重点考核岗位职责与工作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业务工作量三项内容要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准确决定被考核者的考核等次。其中要将教学质量考核作为考核内容的重中之重。
二、今后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通过学院首次岗位聘用,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聘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了人事管理机制框架,但改革还是初级的、浅层次的,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才活力,要进一步提高改革的思想认识,加强岗位管理各环节,系统设计并实施人才引进工作。
1.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改革的着力点不是削减人员,而是理顺人事管理关系,激发人事管理活力。通过编制管理和岗位分配,人事制度改革和各类教学改革并进,使教职工有更大的选择岗位类别和工作部门的自,学校继续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教职员工要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在通过改革形成的有效激励机制下,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岗位管理
签订聘用合同和加强岗位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聘用合同为岗位管理提供依据,签订聘用合同是加强岗位管理的基础。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按岗定酬是科学人事管理的必然要求,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是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结合推进首次岗位聘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有些难点工作,要不断充实聘用合同的内容,使聘用合同成为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根本依据。要严格实行按岗定责、按岗考核、按岗定酬,岗变薪变,从而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3.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根据专业分布、学生人数及教学工作量,建立有效的人员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分配秩序控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学院统一规划下,各部门合理规划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学单位考虑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及结构优化因素,科学完善师资队建设计划,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及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4.进一步深化内部分配改革
结合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在教师岗位工作任务的考核上,注重数量和质量的有效结合,教学工作和教学辅助工作、科研工作的合理融通。将在坚持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同时,努力探索采取各种有效形式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费用,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搞活分配的形式和幅度。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难点。岗位聘用管理,实施绩效工资等管理和分配上的改革,不仅是用人制度的规范化和分配方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对高校教师的竞争意识的培养,提升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能体现出内部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然而,系统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改革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广泛学习和研究,与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其他改革相互渗透,才会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 夏春婷 陈光巨 积极探索创新,推进分配改革――北京师大分配制度改革实践与效果.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增刊。
[2]高增刚 高校人事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第14期。
篇6
【关键词】制度管理;人文管理;细节管理;文化育人;共同发展
学校承载着师生的喜怒哀乐,是广大师生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校兴我兴、校荣我荣”!学校是我家,兴衰靠大家。如果每一位师生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以一颗忠诚的心来关注学校和呵护学校,乐学校之所乐,忧学校之所忧,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大家的心里都装着学校,什么事情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处理,就能和衷共济;在处理一些事情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就会越办越好。这是我当校长以来努力追求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努力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来到学校就有家的感觉,那么全体师生自然而然会将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人人都会是这个家的主人。本文就自己任校长以来的做法谈四点粗浅的体会。
1家有家规――制度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它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学校既然是一个大家庭,更应有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主要依靠各种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陶行知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学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校的规章制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权益,理应将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一项规章制度如果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反复酝酿、讨论和修改,就能变成员工“自己的”制度,从而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大家的管理积极性,并能够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但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果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员工甚至事前根本不知情,那么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遵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校看似制度非常完善,但是千校一律,互相借鉴,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完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等碰到实际问题出现只能同伙行政临时讨论决定,随意性很强,这样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就制度管理问题发动教师讨论,让全体教师做学校的主人,首先根据学校实际拟出需要制订的几个主要制度目录。如《教师业务考核办法》、《教职工考勤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制订切实可行的《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以及《竞聘条件》。然后由学校各职能科室起草各项制度的具体方案,经行政会议逐条讨论分析,形成草案,再下发给全体教职工进行酝酿消化,提出意见,最后综合各方意见进行修改,经全体教工大会表决通过试行一年后再修改。而且只要制度中存在不合理现象都要经教工大会审阅修改,一旦确定下来,就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的约言”,共同遵守。
又如,我校在制订新的三年发展规划之前,就印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建议表》,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规划的制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再综合大家的意见根据学校传统和前景以及当前实际由校长起草草案,经教工大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一学期内进行逐步修改,在下一次教工大会上表决通过。这样制订出来的学校规划就会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并为之去努力奋斗。
2家有亲情――人文管理
尽管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制度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制度管理,明显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校教育与培养个性化人才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反思我们发现,当前的制度管理存在明显的人文缺失。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但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得太多太细时,它又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使学校变得像一潭无波的水,更难以形成学校的特色。这也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是由“管理者――教职工――学生”这样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管理系统,不能单纯理解为管理人、管住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者缺乏人文思想特别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必定是零乱繁杂,甚至自相矛盾的,其结果是师生无所适从,学校的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状态。因此学校管理应该学习家庭模式,多些温情和亲情,刚柔相济,多一点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有侧重,有的侧重过程,有的侧重结果,如果制度与人文不有机结合,不分轻重缓急,势必造成评价上的不公正,激发学校管理中的诸多矛盾。如班主任管理有的过程到位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结果较好而过程不是很到位,“一刀切”的制度评价往往会产生矛盾。 “管理制度是无情的”,人的管理是有情的,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有着丰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管理制度的操作过程可以也应该做到充满人情味。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如我上任前学校就有几个领导向我反映了我校有一位教师几年来一直不能遵守作息时间,作为一名班主任,每个月至少有三个星期是迟到的。往往轮到他上课的时间才匆匆到校,因此他们班在早上很长一段存在着很大的管理漏洞。对此,我一方面对照学校考勤制度严格执行规定,照章扣发他的月考核奖,并且对每个月的教师考核情况进行公示,使制度的执行更具透明度,促使教师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我经常与该教师谈心,了解他迟到的原因,尊重他对学校管理的一些看法。通过交流,我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疏导,以朋友的身份和他平等对话。一学期下来,这位老师慢慢地变了,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迟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经常主动到校长室找我聊关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等方面的问题。我也经常在教师会议上有意无意的对他的进步进行中肯的表扬,这样一来,也使其他教师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真诚。我也常在平时和教师聊天及教师会议上强调学校就是大家庭的理念,使之慢慢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我校虽然地处偏僻,属于农村薄弱学校,但我校大家庭的氛围比较浓厚,同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非常融洽,工作配合得也比较默契,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管理教师应该如此,作为教师,管理学生更应如此。我相信,只要学校管理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人文管理,老师们也一定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3家有琐事――细节管理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学校也如此,不论大小,总有那么多细碎的琐事要去处理。因此学校管理应从大处着手,小处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全局的成功由一个个细节的成功累积而成。学校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管理工作要细化目标,细化环节,用心思考,用心工作,追求教学与管理上的细致入微。工作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做一名有心人。管理要主动,做事有一定的预见性,要人找事,避免出现事找人的现象。要落实细节管理,首先要分工明确,又要合作完成,做到分工不分家。为此,我校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落实到人,没两周的工作安排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我校规模比较小,只有六个班级,而学校行政正好有六人组成,因此六个行政领导分别联系一个班级进行蹲点管理,明确职责,督促班主任做好各项工作。这样每一个班级又成为一个小家庭,人人都要为这个小家庭负责。
我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这样分层落实的。期初就根据学生实际制订计划,每两周都有一个主题,从学生细小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入手,由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共同加以落实,联系班级的行政领导督促检查。如开学初两周,主要是抓卫生习惯,把教室和整个校园当作自己的家,使校园始终保持整洁美观。第三、四周重点抓学生的出操、集会、就餐习惯。上学期学生出操、集会、就餐纪律松散,吵吵闹闹,很不文明,通过两个星期的教育管理,现在学生在出操、集会、就餐时井然有序,安静文明,特别是在午餐时,基本上没有说话的声音,饭后,桌上、地上仍然非常整洁。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肯定会养成公共场合的文明习惯。第五、六周主要抓文明礼仪和爱护公物的习惯,对于文明礼仪这点,我校一直比较重视,这两周主要是对以前养成的好习惯加以巩固。而对爱护公物则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从爱学校做起,将学校的公共财物保护落实到人。如将全校课桌椅重新统一编号,将每一套桌椅落实到班级,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总之我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外显活动,而在于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纠正、规范,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比空洞的说教,形式主义的活动更加有效,将对学生终生有用。
4家有文化――文化育人
现代文明家庭要有文化内涵,一所学校要有文化特色。校园和家园有共同之处,都是育人的地方,校园文化的育人功效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校园文化育人备受青睐与关注,成为学校德育领域里值得探索的课题,成为许多学校发展的品牌战略和教育创意。
因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形式,随时随地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基本技能、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怎样的时间、空间内都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都能发挥其实质性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范畴很广,途径很多。我校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这样一个薄弱的农村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首先要有一个文化载体。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校所在地龙屿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成效,村“知音艺社”在县内小有名气,特别是戏曲文化很有特色。校内也有很大部分教师爱好越剧,学生家长中也有很多爱好越剧,一些学生也会唱越剧,个别的还在县艺术节中得奖。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戏曲进校园,除了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传统优秀艺术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习惯,对一个剧种来说,还培养出了一批批的戏曲艺术市场的终端消费者。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是为了让学生们从戏曲中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一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养分。譬如《岳飞传》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所传递的是“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所在乡村的乡土文化特色,进行“戏曲(越剧)文化进校园,以越剧文化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特色。本学期开始,我们围绕“越剧文化”成立了一些学生社团,特别成立了“越剧兴趣小组”先搞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最终使“越剧文化”成为校本课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 上一篇: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 下一篇:大学生村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