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

篇1

[关键词]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只会存放在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管理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数字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常规博物馆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两部分。实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经历的从征集入馆到鉴选、登记、分类、拍照、清洗、消毒、修复、保养、入库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实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对藏品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使其得以长久保存。藏品资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记录资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馆藏文物的收入凭证、编目卡、文物总账、分类账、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况且,手工妙写难免出现笔误疏漏.形成数据或信息的误差,一点误差更会增加查询、核实的难度。对于馆藏数量在万件以上的博物馆来说,要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难度是很大。所以,传统的藏品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约着博物馆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发展。

二、藏品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展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检索系统。但由于我国博物馆属于文化教育、宣传、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所以,其财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据库大多规模小,建设速度缓慢,难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馆发展之规模效应。同时,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各博物馆往往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藏品信息管理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博物馆藏品种类及管理状况不同;导致所建立的藏品数据库标准大都不统一。虽然各个系统的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从而造成博物馆存在着数据库影响力小、覆盖面小、藏品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的现状。随着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不一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障碍。所以,如何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数字化技术在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施博物馆文物藏品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文物宣传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宽藏品资源信息的途径,是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二是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三是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四是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放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实时监控,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于保证文物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框架。在有限的条件下,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以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参与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件: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篇2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篇3

关键词:博物馆 信息化 虚拟博物馆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深刻改变着博物馆内部管理构成以及受众的响应视角。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广泛的渗透性、普遍的带动性为博物馆事业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博物馆人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以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馆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1、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藏品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分为硬件网络平台与软件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硬件网络平台是一个物理性的载体,是由网络服务器、交换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等组建的有形实体。打造硬件网络平台方面要结合本博物馆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学规范网络环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网络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数据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在硬件网络平台之上的软件网络平台则是实现网络管理功能、数据库建设及其他信息化建设所需管理软件的综合体。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文物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构筑一个最利于专业工作开展,最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

2、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以网络化协同办公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邮件服务、议题讨论、决策支持、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有效运作将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无形资产,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的自动处理,进而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完美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所搭建的办公平台,易用、实用、好用。它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完善、简化办公审批流程,从而解决公文的交换、传输、审批。它的广泛推行将真正实现信息沟通的透明化管理,确保公务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谐化。

3、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博物馆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它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资料管理工作曾经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纯手工工作。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原始资料浩如烟海,给文物藏品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怎样科学高效的管理博物馆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化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蕴涵在藏品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并为人所利用,它以拥有海量的,经过加工后的数字化信息为后盾。它的标的包括与本馆属性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甚至三维扫描等技术将上述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并储存。这种方式具有节省空间、不易损坏以及方便传输等优点,确保了数字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内的文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的图片要求从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这样网络将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要的传输平台,进而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动。数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将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调用藏品信息,查阅、浏览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可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料数据库与网站管理平台连接,为网上提供可动态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得到共享。

4、图书资料信息化

文物图书资料资料主要为文物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为文物研究员和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藏书阅览,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文物图书资料信息化后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的时空限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所有图书进行采购、编目、检索、流通,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届时读者只要申请登陆帐号,就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检索快捷、借阅便利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建立为从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科研平台。

5、博物馆网站建设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 藉以网络的特点,来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广大市民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院,来构建远距离终生学习的平台,向人们宣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缩小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真正的做到让博物院走进千家万户。

博物馆网站作为文化行业性网站还应别于其他商业性、一般事业性网站,应定位于公益性、行业性、服务性。即服务市民,方便用户,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它应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悦、及启发性的博物馆资讯服务。网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资源优势构建最快捷方便的门户网站,确保博物馆文物及展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即时,在这些整体结构和内容之外,还可安排符合表达主题的元素和场景,辅以动画、游戏和3D互动,寓教于乐,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将博物馆有特色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6、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馆可以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采用移动导览设备、数字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简捷、方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信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新鲜、现代的特点,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博物馆安全保卫中可广泛运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当盗警和火警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关闭相应的门,开启周边的灯光,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保卫人员。

三、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是用实物展示历史的场所。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它采用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虚拟博物馆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其经营方式也跟着呈现不同的展示方法与面貌,这也是传统博物馆受限于时空因素所无法达到的。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这也是卢浮宫网站点击率直线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虚拟展馆的建立让博物馆文化被更多的人学习和探索,吸引他们去实体博物馆体验参观。

利用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将最大限度的呈现、拓展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位观赏馆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亲密接触。另外我们还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赋予虚拟博物馆更强大的功能。如建立动漫与实物相结合的零距离观众互动平台。让观众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 “畅游寻觅,身临其境” 的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博物馆人应进一步顺应信息化的潮流,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博物馆全方位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

篇4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文物超过2000万件,每年举办展览近万次。但是,从我国众多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一数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有效缓解参展压力,使大众享受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网上展厅、文物信息查询、网上商店、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查阅相关文物信息,了解展览动态;还可以连接内部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借助多媒体电子阅览终端,实现人机交互;同时还可以进行藏品信息管理,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一)立足于实际发展

将数字化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与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过,数字化建设阶段构建资源中心应结合博物馆实际经营与特点展开。由于各区域博物馆各有特色,在藏品内容上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馆藏数据库建设上也要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建设中要有目标、有特点地建立资源中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最为关键的是构建文件目录,这也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确定数字化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需要确定数字化内容,进而有目标、有目的地开展。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文物数字信息采集,应对文物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特征进行类别划分,便于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编码、录入,进而在系统中将不同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展现出来。信息搜集包括平面文物图像搜集和实体文物信息搜集。第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使用。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录入数字化系统中。同时,展开信息管理进而达到资源分享。这样一来,便能把信息应用于文物保护、文化沟通方面。

(三)建立系统的考古信息数据库

博物馆数字建设应做好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与整合。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文物特征及其考古过程,这不仅对信息保存具有重要影响,还可优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文物搜集与考古时,若数字化资料与工具不完善,会直接影响文物建设与保护,降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因此,数字化建设中应制定可行性方法,做好考古资料保存工作,建立管理系统。

(四)关联文物展示网站

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时,应将博物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并为人们提供多个欣赏渠道。还需要注意文物展示平台的设计,进而凸显博物馆数字建设的深厚底蕴。第一,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特色场馆,通过影音、图像、声音等功能融合,让人们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文物内涵与信息。第二,构建馆内文物信息搜集网站。网站建设要综合档案馆特色与特征,将馆内文物实时传输至网络中。这样一来,便于征集公众意见,加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认知。

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文物管理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建设,博物馆文物管理也有了明显变化,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管理形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效果。如此,可以避免文物受损,便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促进文物信息资源分享和沟通,为文物深入研究提供条件。

(一)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得文物管理实现数字化形式,为馆藏文物的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如将影音、图像、资料存档与备份,能够确保文字资料档案的完整性、精准性。同时,应用数字化系统也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如能够展开资料搜集、复制、修改、推送等。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成为当代社会建设和工作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与工作质量,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二)提升文物管理效率

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文物管理效率的提升,能够对文物输出与输入全过程管理。比如:审核文物出口指令、出库时间、原因记录,掌握文物数量、文物信息等资料。这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确保文物完整性,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数据标准化建设,注重藏品类别清晰性建设。针对藏品资源中心建设,在满足我国相关文物法律标准的条件下,应进行类别划分,凸显其合理性、清晰性的特点。藏品若无标准划分与规律,容易导致数据库资源混乱,制约学术研究,不利于文物管理系统的应用。因此,分类清晰化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能够推动文物研究工作开展。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借助科学技术,确保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文物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如可以高效率地进行文物信息搜集和整理,便于文字信息补充和整改,确保文物研究更加全面、系统。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社会在不断进步,一切事物都有了根本性突破与创新,一些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在社会发展中受损或遗失。而进行数字化建设能够有效弥补这一问题,确保文物保存完整与文化传承。基于这一点分析,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博物馆也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形态,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有助于数据的搜集管理及文物古籍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做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过,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信息标准化。我国地大物博,物质资源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所以,在数字化建设中需要注重数据信息的标准化。馆藏文物中开展数字信息搜集、构建信息化的数字管理系统,应确保文物的编目和收录准确。信息标准化作为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馆藏资源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我国文物种类繁多,一些文物外表看似相近但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在文物资料输入时应有具体的名称、时间、起源,确保详细、准确地录入与整理,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标准化。第二,类别清晰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也要重视藏品类别的清晰化建设,藏品数据库应立足于国家文物管理要求,类别划分应简单、清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利于博物馆文物管理系统建设。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柴轩治,女,毕业于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现就职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方向为馆内网站及陈列设计

数字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博物馆各项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的新型博物馆形式,其是博物馆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的伟大进步与必然结果。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应用广泛,其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加速了数字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完善,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藏品收藏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帮助数字博物馆完善收藏职能的工作主要体现于数字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上。我国的博物馆种类繁多,其覆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以及综合类等四大方面,其给数字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公众浏览数字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便捷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由于数字博物馆所要收纳的藏品数量庞大,因此其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合理的数据库,然后将藏品信息分类存入数据库中,依靠计算机技术编写相应的检索程序,从而能达到使得用户方便准确地搜索到自身所需藏品的目的。另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人们能方便地浏览藏品的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用户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1]。

2、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方面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重责,而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博物馆传播文化的工作。由于数字博物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传播形式,因此比较容易获得公众的关注。其次数字博物馆中的藏品信息往往通过各种深受人们欢迎的如游戏、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受众,因而其具有引人注意的优势,并且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如今的数字博物馆能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藏品信息,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其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

3、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文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我国的博物馆有着众多的职能,其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同时也是协助文化部门开展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而考古人员在进行相关的考古工作时,通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例如考古队在进行古代墓葬的考古活动时,一般需要查阅墓葬所处年代的基本信息,在有关的文物出土时,考古队员在必要情况下还会查阅类似已有记载的物品资料,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此过程中,数字博物馆便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考古人员可以将数字博物馆中部分藏品的信息与出土文物进行比对,从而能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出土文物的各方面信息。另外,考古队员通过数字博物馆还能了解其他地区考古队的考古工作,从而借鉴其考古经验,进而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

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应用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计算机人才问题和解决对策

计算机技术能在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大放异彩,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刻苦钻研与不断学习,然而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数量虽然巨大,总体质量却不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对计算机人才得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有关人员若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过硬的业务技能,则无法适应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因此数字博物馆行业应当积极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以获得数字博物馆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中发挥更为显著的功效。

2、计算机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解决对策

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字博物馆在显现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面临这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便是计算机病毒攻击。数字博物馆中有大量的重要藏品信息只供内部人员查阅,因此一旦其受到病毒攻击,则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我国的数字博物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安全制度建设不尽如人意,对此,有关方面应当切实完善数字博物馆安全保障制度,进而降低计算机病毒攻击数字博物馆的风险,提高数字博物馆运行的可靠性[3]。

3、云技术应用范围不充分和解决对策

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字博物馆对于云技术的运用仍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性,很多小城市、县城虽然建设有实体博物馆,但由于信息、科技以及技术上的不足和局限无法加入和开展数字博物馆项目。对此,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机构能够深入到小城市、县城进行调查研究,并给予有意愿加入和开展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实体博物馆适当的支持,以扩大数字博物馆的覆盖范围。

三、结语

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对于博物馆行业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上的应用对数字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完善与升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关方面应当切实加强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数字博物馆的安全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宁,李罡.关于数字博物馆展品数字化展示技术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3(02)

篇6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

1 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

1.1 文化创意经济的全球趋势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球各个国家大力发展的经济力,开始相继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诸如一些博物馆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英国、美国等先进文化大国;中国、印度、泰国这些处于转型之中的国家,他们都需要找到新的支撑点改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些国家开始意识到文化创造对于经济的影响力。自“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基点。步入20世纪以来,全球创意商品贸易金额不断攀升,1995~2005年,每年的成长率达到了6.4%,2000~2005年成长率更是高达8.7%,文化创意带来的经济呈现出强劲有力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软实力正在逐步增强。而博物馆作为文明最核心的集中地,是一个国家的最具代表的文化名片,充分挖掘博物馆藏品背后的价值,亦可产生相应的经济附加值。

1.2 我国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首先要评估其优势与机会。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沉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仅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就达150万件套,其中绘画43202件、书法54927件、陶瓷349161件、漆器17707件、织绣139592件,另有正在整理的其他文物资料及古籍等约20万件册。纵观全国,每个省份都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建有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的特点是其他国家博物馆无法比拟的,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第二,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近年来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因此,文化衍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并且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第三,科技发达,创意可以依托于科学技术,多元结合,再通过新兴媒体传播。第四,优秀人才辈出,大家对于我国历史文物的热爱,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学者、机构组织都把目光投向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第五,国家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博物馆管理者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

2 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的认识及思考

目前,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开发经营还处于起步、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水平较薄弱,与一些博物馆文创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产品开发模式落后

在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过程中,电脑显示器上的创意想法与实物之间的落差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文化纪念品,通过提炼原作品的元素再加以整合设计,在电脑上呈现出的完美图稿,但看到实物的时候却让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设计与制作工艺的衔接不够成熟。而国际著名品牌或设计机构的文创产品设计,都有着一套成熟有效的设计指南与严格的制作流程。例如,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和他的供应链已经磨合了数十年,其成熟的博物馆文焕创意产业背后的供应链也是十分完善的,反观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目前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2.2 数字化模式的缺失

众所周知,我国博物馆藏品种类庞大,动辄数十、上百万的藏品,设计人员本身就对这些藏品缺乏了解,而了解的途径也只是隔着展厅的玻璃去了解。我国博物馆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藏品数字化体系,这就导致了相关人员试图去了解的时候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无法真正的了解藏品的文化底蕴。而国外成熟的博物馆文创产业体系早已建立起庞大的数字化体系,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调动资料来研究,并且这些图片是可以作为商业的高清大图。这样的数字化体系,同时还对外授权,对于想要了解的个人、公司、机构组织,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博物馆的发展,也利于博物馆肩负起社会教育意义的责任。

2.3 品种单一、产品雷同

纵观我国博物馆的文化产品,这样的现象较为普遍。文化衍生品,除了地域的不同,几乎没有形状、功能上的区别。同时,缺乏个性鲜明深层次的创意,没有差异性,品种较单一。许多产品在消费者买回家后就遗忘在角落。著名的“博物院”文化衍生品十分成熟,其涉及的范围不仅仅是日常用品,还包括了餐饮类。作为“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的藏品,还被做成了餐饮形式的食品。这样的创意,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思考。

2.4 制作工艺较为粗糙

由于产品开发模式较为落后,因此,博物馆背后的供应链厂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流程来作为标准,产品质量粗糙。因此,大众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印象也是较为“粗糙”。

3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

当下,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创意的时代,面对巨大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市场,我国博物馆已经做好了准备,也为自身设定了目标:打造具有国家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博物馆,传承文化,引导教育。虽然目前中国博物馆整体呈现出对文创产业的关注,也已经付出了诸多实践,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博物馆文创产业既是文化事业也是经济产业,而文化创意的根本就在于文化,产品能否鲜活则在于创意。博物馆应该怎样挖掘藏品的潜力,进而将创意与其相结合,并且在时尚与日常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直困扰着文创产业发展的难题。同时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性的机构,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同时不能让商业性掩盖了教育意义。因此,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至关重要。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文化事业,也是经济产业。只有根据我国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外博物馆的成熟体系,革新理念,才能改变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落后的面貌。充分挖掘资源,相信可以打造属于我们的博物馆名片。

参考文献:

[1] 李艳.文化产品开发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N].中国文物报,2010-02-10.

[2] 吕舟.浅析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J].时代报告(学术版).

[3] 台湾行政主管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9台湾文化创意发展年报[Z].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甘肃博物馆事业;文博信息网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05-02

博物馆事业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全省现有文物部门管理的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100余家,馆藏文物42万余件。这些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西北民族历史的丰富画卷和档案,它们基本集中排列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犹如一线穿引的颗颗明珠,使甘肃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丝绸之路博物馆体系。

面对21世纪初博物馆发展的崭新局面,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举措、新任务的需要,抢抓机遇,加快甘肃博物馆事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博物馆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和藏品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关系到文化遗产事业理念的更新、工作思路的改变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因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着巨大变化。对行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势所趋。由于甘肃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上文物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文化遗存,距现实较远。因此,在文博系统内部,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性也不强。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甘肃列为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试点省份,由国家提供经费支持,进行馆藏文物信息化建设,对于甘肃这样一个文物保护任务繁重、经费短缺、人才匮乏、管理手段落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每个文博工作者都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他们对文物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重新作了定位。文博信息化是文博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加强文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古老文化和先进管理技术相结合,必然开放出无比绚丽的花朵,为甘肃省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光明道路。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和系统运行,信息化为甘肃博物馆事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基础工作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不足,甘肃博物馆行业设备陈旧,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理念和手段都较落后封闭,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亟需加强和改善。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过去文博行业对文物资产管理、藏品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一直处于手工登记状态的传统、落后模式,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各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藏品数量往往模糊不清,经过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2002年进行的全省文博单位基本情况普查,大致摸清了全省馆藏文物的家底。总体来说,鉴定出11.0985万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搞清了它们的分布和大致分类,为1700余件一级文物建立了纸质挡案。但具体到每一件珍贵文物,掌握的信息比较少,许多文物的必要指标项信息甚至不全面、不准确或不科学。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强化和改进文物基础工作。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了全省的馆藏文物数据库,为每一件珍贵文物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对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有了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实现了基础工作的现代化。如今,只需轻轻一点鼠标,文物信息资料就会呈现在你面前。文物收藏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而且,还能够解放原来粗放管理状态下浪费的大量人力资源,提高研究、陈列、布展、教育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规范化

规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作出统一的规定。具体到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对藏品管理所涉及的全部信息数据、工作项目制定一套统一的定义和程序。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文物收藏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收藏单位文物管理不善,没有完善的藏品档案,登记方法各异,文物遗失了也无案可查的状况,现在全省按照统一、科学、规范的形式,对11万多件(组)珍贵文物少则几十项,多则逾百项的信息指标予以采集录入,并拍摄了影像资料。这些统一、科学、规范的指标项,把文物所蕴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信息发掘出来,保存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要求的指标项是标准规范的,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全方位的,所体现的研究成果也是最新的。这就为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知识结构、信息层面和学术视角了解、研究文物提供了方便。

三、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科学化

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的建成,使文物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旨在用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以往组织一次文物展览,需要进库房挑选,而对文物的每一次扰动都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尤其是对于纸质等易损文物,有可能带来毁灭性损坏。有了数据库,组展可以在网上进行,文物的名称、图像、大小、年代等所有信息都在网上一目了然,使组展对文物的损害降到了“零”。如以往在制定馆藏文物修复方案时,需要对文物受损情况进行调查,必须要到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中实地调查。现在如要制定青铜器文物的修复方案,就可利用数据库,从中查找文物受损情况,不仅十分便捷,而且资料也翔实可靠,还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可以说,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前景一片光明,敦煌研究院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壁画存储、病害治理和虚拟漫游上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利用方式的多样化

文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科学、历史和艺术信息的载体,人们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文物,其实就在于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蕴藏于文物之中的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信息,为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对文物的利用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物质实体的利用。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为文物的利用开辟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设虚拟的网上博物馆。甘肃文物网站中,设计有“网上展览”这一栏目,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完整呈现一般实体博物馆所共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的非具有实体空间的虚拟博物馆。信息化也使文物宣传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利用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宣传文物政策、传播文物知识、提供最新信息。这些方式的运用,有效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欣赏甘肃文物的精华、了解最新的资讯资料,是文物有效利用方式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篇8

不用实地走进博物馆就能欣赏到全球的艺术珍品,搜索巨头谷歌两年前的“谷歌艺术计划”实现了这一点。这项艺术计划收编了从纽约大都会到佛罗伦萨乌菲齐,全球17家老牌艺术博物馆的珍品虚拟参观,并把巴西的街头涂鸦、非洲的古代岩画等多元文化艺术,一股脑儿地搬上了互联网。

第一次接触谷歌艺术计划后,长沙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刘宇驰就决心促成湖南博物馆与该计划的合作。刘花了3个月时间,挑选极有代表性的藏品,如T形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商代铜像尊等,为它们拍摄照片、上传数据,并向谷歌提交申请。

“谷歌的反应非常快,前一天向加州发出申请表格,第二天谷歌就从上海打来电话。”刘宇驰对《环球企业家》说。2012年6月,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谷歌艺术计划的公立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的50件藏品登陆线上。随后,湖南博物馆遇到了扩建休馆期,然而关注其馆藏珍品的人数不降反升。“作品上线至今,我们网站的访问总量提高了175%,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访问者达到48.7%。”刘说。

作为古蜀文明代表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与谷歌合作上线的国内第二家。它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藏品,包括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以及国内保存最完好、最大 的金质面具“大金面具”等。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说:“81件藏品上线后,国外的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了我们,进馆的人数也多了。”目前,国内已有7家博物馆加入谷歌艺术计 划。

一开始,谷歌艺术计划源自员工业余时间的兴趣之作。谷歌内部有一项名为“80/20”的计划,即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拥有20%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于构思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如Gmail等知名产品。谷歌艺术计划原本是20%时间项目,如今已经有20余人的全职团队。现任谷歌文化学院总监的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是谷歌艺术计划的发起者,也是一位谷歌工程师。

2011年2月,谷歌艺术计划第一批收纳了9个国家17座博物馆的1000多幅作品。上线第一年,访问数达到了200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参观人数排名前三位的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当年累计参观人数的总和。随后一年,这项艺术计划增加了138座博物馆,藏品数量增加了30倍,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扩容中。“每到一个新的国家,就会有当地的谷歌员工拿出20%时间来支持计划,这是我们能够壮大的原因。” 阿米特 说。

70亿像素

谷歌艺术计划并非是把艺术品搬到线上的第一家。欧盟的文化门户“Europeana”收纳了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2000多个欧洲机构的古籍、绘画等藏品的虚拟展示。加拿大虚拟博物馆计划则集合了全国3000座博物馆的资源。谷歌艺术计划的藏品丰富程度虽不及前两者,但它“极限高清”和“3D实景参观”的技术改变了虚拟游览的体验。

荷兰画家彼得·老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Elder)的《收割者》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幅木板油画长119厘米,宽162厘米,不甚宽大的画面上分布着六组人物群像,观者几乎要将鼻尖贴到画面上才能看清笔触。然而在谷歌艺术网站上,随着放大画面,极远处密集的黑点逐渐明晰,农民在田间劳作和娱乐的细节尽收眼底。

能做到对艺术作品巨细靡遗的呈现,谷歌采用的是十亿像素图像技术(Gigapixel),其拍摄精度高达70亿像素,是一般百万级像素相机分辨率的600倍以上。它提供的视觉细致到“司母戌方鼎”上岁月的痕迹、梵高《星空》中的“雨点皴”、博物馆中“翠玉白菜”的纹路。这种技术通常用在人造卫星等特定用途,谷歌地球的首席科学家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于2007年将这种技术投入谷歌地球应用中。

借助GigaPixel技术拍摄一张作品有两种方法,如果一次成像,需要如Pan-STARRS PS1、 Gigapxl Camera这样的昂贵设备。另外也可以多次局部拍摄,以达到高水平的分辨率,最后整合图片。谷歌采用后一种更为经济的方法。拍摄前,谷歌工程师先将艺术作品纵横划分成不叠不漏的局部,继而使用专业摄像头、智能电脑系统以及多项同步移动单元拍摄。

将零散图像补缀在一起,则应用谷歌的Picasa技术,通过极为复杂的算法和图像识别技术,让每片图像各归其位,最后得到一张完整的图像,并达到快速缩放的效果。如此巨大的像素图形数据量要想在网络上流畅浏览,还需要谷歌App Engine的Web应用程序做基础架构的支持。“真正令我们获得优势的是,谷歌其他产品技术都被用来支持这个项目。”阿米特说。多项技术的综合使用让谷歌的线上参观者获得了只有从事艺术品恢复工作者才有的微观体验。

“3D实景参观” 脱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Street View)技术。在专用街景车上装载有9个360度全景定向相机进行拍摄,得到博物馆的全景图像。线上访问者点击博物馆的平面图,就可以进入对应的房间参观。比如,点击进入凡尔赛的镜厅,以360度的视角环顾巨大的落地窗,仰视天花板波西米亚水晶吊灯和歌颂太阳神的华丽油画。除了观赏相关画作和艺术品,置身逼真的虚拟场景,最大程度还原了线上参观者的体验感。

谷歌利用其整合信息的优势,将艺术品全面数字化,这也给线上参观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捷工具。例如,通过对比美国19世纪画家温斯洛·霍默(WinslowHomer)在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陈列的《The Life Line》早期草图和来自费城艺术馆的最终作品,可以看出 画家的海景画风变化。“在整合信息的可塑性上,它是所有线下美术馆比不了的。”尤伦斯 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对《环球企业家》说,“做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它的意义所在”。

逼真的线上参观体验是否会取代人们走进博物馆的意愿,结果难以预料。因此,这家新兴的互联网巨头整合存在了百年的博物馆,遭遇到的阻力显而易见。为了保持自身在文化界的地位,博物馆在文物管理和版权法上都有很严格的保护机制。谷歌艺术计划与博物馆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的沟通围绕版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篇9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至今记得,201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站在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像前端详许久。他感受着这座艺术殿堂的高雅和静谧,内心充满了敬畏。

那一天,卢浮宫特意为一批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开放。他们有两个共同的身份,一个身份是中国的企业家,另一个是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故宫基金会”)成员。按照计划,故宫一批馆藏品将飞抵法国,在卢浮宫举办一个特展。

一场“紫禁卢浮”的文化行走由此展开。让万捷高兴的是,当法国的企业家得知有一批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参与到故宫保护中,连连称赞故宫“一定是个相当有水准的博物馆”。“有企业家在故宫的保护管理中发挥作用,提高了它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地位。”万捷向《中国慈善家》表示。

雅昌是一家以印刷为核心业务的艺术服务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为人民艺术服务”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雅昌首先服务好艺术家这个群体,最终实现艺术资源为大众服务的目标。为了让艺术更好地走进大众,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万捷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文化行走

万捷于1993年在深圳创办雅昌不久,就促成企业由传统的印刷厂向着高端艺术品印刷的专业方向转型。多年下来,雅昌已积累了一批艺术家客户资源。

但万捷并不满足于只是和艺术家做生意。中国历史悠久,留下了这么多文化资源,如何用它来为更多人服务?这其中有的资源,并不是依靠雅昌一家企业的能力即可获得。

2010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万捷见到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郑欣淼向万捷讲述了自己的心愿。故宫有近6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是作为事业单位,故宫的每一笔支出都要事先纳入年度预算,经逐级批复才能使用。这对故宫的发展是很大的限制。故宫需要做的事很多,能不能成立一个基金会,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到故宫文化的传播中来?

这一想法与万捷的兴趣、理念不谋而合,他和自己的企业正好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发挥专业优势。他还可以利用自己在企业家中的资源,发动更多的企业家一起参与到这个极具地位和象征意义的国家级博物馆的保护中来。

2010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纪念日当天,故宫基金会成立。

2011年3月29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对外宣布,故宫基金会已募集到王石、万捷、刘长乐、宁高宁、马化腾、陈启宗、陈东升、冯仑8位企业家捐助的共1600万元资金。这是大陆国家级博物馆引入基金会模式募集社会资金的首次尝试。

故宫基金会成立之初即拟定一些运作项目,如设立支持学术研究的故宫学基金、“紫禁卢浮文化行走”、“孩子,圆你故宫梦 ”等。2011年夏天,“孩子,圆你故宫梦”活动在故宫博物院拉开序幕,100余名贫困地区的学生走进了故宫。那年秋天,故宫的一批展品飞抵巴黎,在故宫基金会的企业家会员的促成下,故宫的文物瑰宝在卢浮宫大放异彩。万捷告诉《中国慈善家》,故宫基金会每年都会资助学者从事故宫学研究。受资助的学者有的来自海外,希望海外研究者能够带来更多的经验。

然而,对国内贫困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来说,能亲眼目睹故宫馆藏文物、咀嚼故宫学研究精华的还只是少数人。如何让故宫的文化资源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受益?

万捷正在牵头,由故宫基金会和雅昌合作成立一个数字化的艺术图书馆,把故宫的资源拍成图片或视频加载到图书馆中,用IT的方式加以传播。艺术图书馆可通过Pad储存起来,成为流动图书馆,直接捐给贫困山区的学校。将来,人们有需要时,还可随时调用艺术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我有一个愿望,让各地的青少年没离开家乡就知道故宫,尤其是让国内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真实感受到故宫,中国的美育太缺了。”万捷说。

“100年后再来看这个数据库会怎么样?”

万捷还有更远大的追求,他要打造一个可以留传后世的艺术品数据库。

当艺术家有作品需要到雅昌印刷时,雅昌会和艺术家们交流,是否需要将自己的主要作品数字化留存。这项服务甫一推出备受艺术家欢迎。它收费不高,却能将自己的作品做一个梳理,并永久留传。很多艺术家主动找到雅昌表达需求。

将采集到的艺术品数据汇集起来,分类存放,待数据足够丰富时,即形成一个艺术品数据库。万捷说,这项工作能够给社会留下东西,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公益”。“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将艺术作品的DNA提取出来,由艺术家鉴定,并去国家版权局登记备案。现在你不觉得特别有价值,但艺术家故去了这就是唯一的证据,100年后再来看这个数据库会怎么样?”

在做这项工作时,雅昌会向有需求的艺术家收取一定费用。有的艺术家已经作古,他们的家属或后人有这项需求时,雅昌也会提供相应服务。当被问及这项作为企业业务的服务的公益性时,万捷并不讳言,“企业首先是要盈利,企业倒闭了我再去做公益就不是企业家的身份,公益也难以持久。”

“但雅昌在做这项工作时,很多时候可以不计成本。”万捷同时表示,雅昌的艺术品数据库要全面,少不了古代艺术家的资料,但雅昌无法向古人收费,而且古代艺术家作品的收集工作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有的古代艺术家作品被私人收藏家或公共博物馆收藏,雅昌觉得有价值,也会派人天南海北一张张去收集。

“不能什么有钱赚就去做什么,要有所追求和对社会价值的考量。”万捷说。

为了支持企业开展一些微利甚至不盈利的活动,2012年3月,雅昌成立了“雅昌艺术基金会”。现在,雅昌艺术基金会每年都会一个“艺术家公益榜”,梳理自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或其家属向中国公共艺术机构捐赠作品的信息。

在艺术家公益榜的一个视频中,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说,“他(徐悲鸿)不在了,我要这些财富做什么?”廖静文捐赠的徐悲鸿作品,可确认的市场估值达21.59亿元。雅昌曾对艺术家的捐赠作品与行为进行征集、调研、整理,统计数据显示,自1949年以来,国内艺术家群体及其家属们的捐赠完全可以与企业家群体比肩。

但现实生活中,如艺术品拍卖场合,人们往往只看到企业家的慷慨,却很少注意到艺术家在背后的付出。万捷对此十分感慨:“最大的慈善家不是企业家,而是艺术家收藏家,只是他们的贡献在很多时候被忽略了。”

“总不能在外部搞环保在内部搞污染”

在北京雅昌万捷的办公室,书架上放置着一本本收藏书,或装帧精美,或工艺独特,每本书俨然是一件艺术品。书架前是两张画案,案上笔墨纸砚俱全。书架对面是办公桌,站在桌前抬头即可望见墙上挂着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的画像。

万捷自称是乔布斯迷。在万捷看来,乔布斯首先是艺术家,在做IT时有一种追求,怎样把美和创新融入到工作中。乔布斯留下的苹果系列产品几乎颠覆了印刷这个行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雅昌印制的艺术书也像苹果系列产品一样充满着创意和对品质的追求。雅昌曾印制过一本曼联足球俱乐部的编年史巨著《曼联》,重达70斤。如今,这本书的样本陈列在北京雅昌的展馆里,站在这部巨大的史书前,其装帧精美、卷帙浩繁让人叫绝。雅昌印制的书籍还曾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多次问鼎有“印刷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班尼奖(Benny Award)金奖。

雅昌的艺术品数据库也已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完善中。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曾到雅昌参观,他站在数据库前心生无限感慨:“一个文明衰落了,断代了,这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中国的文明很多也流失了。我们要把这些文明保存下来并传承下去,这是人类的财富。”

在与文化、艺术打交道的同时,万捷也在企业内部推动环保。他说,印刷行业是传播人类文明的行业,印刷书没有纸不行,用纸就得砍树。在人类文明需要印刷这个行业时该怎么做环保,这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2005年,万捷经好友王石推荐加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万捷感到,加入这个组织,和那么多企业家一起做环保,对他经营企业也就有了更多的约束。“总不能在外部搞环保在内部搞污染。”

这几年,雅昌内部实行了一些环保方面的改造。有一次,日本一家企业向雅昌推介最新研发的显影废液减少装置。这款装置不仅能把印刷流程中排出的水洗干净,成为再生水重复利用,还能减少刷版工序中产生的废弃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但这款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高出一大截,使用它节约下来的成本还抵不上购买设备的成本。万捷在了解了这款产品后,当即决定购买。在他看来,“节约的不是成本,而是珍贵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