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 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 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 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 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 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篇2

计划在我市成功实施的背景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在我市农村,农民普遍都希望致富,但更多人都没有勇气自己想办法致富,他们在“等、碰、靠”,等着别人来帮他们致富,希望碰到好的运气发家,盼着上级干部为他们带来致富经。

当前,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能得以持续开展有两大较为突出的背景,一是我市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6岁,文化知识水平低,大专以上不足7%,观念落后,能主动带领村民致富的不足20%;二是我市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预计我市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将超过1000人。

调查中发现的几个突出现象

一、大学生村官反映压力大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调查中,大学生干部反映工作困难压力大,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在彭州去年招募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占25%。由于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对少数能提出致富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要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他们期待各级部门能够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在基层实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二、极少大学生愿扎根农村

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5%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人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有过就业的经历,他们之所以选择当村官,大多是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曾经的工作经历使他们作出选择:就业是最重要的。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本计划实施的前景感到迷惘和不确定,而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参加本计划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工作他们都显得比较自信,他们认为所面对的是信息严重缺乏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宽阔和容易接受新事物上。

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村官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各级出台了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时优先考虑的政策是他们参加本计划最大的吸引力。但只有极少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还有少部分将选择考研。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自我认同 群体反馈 互动关系

自2008年始,中央决定连续5年分批次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随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社会学互动关系理论为视角,通过对M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试图探讨其中相关各方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影响如何及何以改良。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的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从大学生村官制度产生的背景来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虽也日新月异,但由于历史基础差,观念落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仍相对滞后。为了让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惠及每户家庭、每个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基层农村干部素质低,能力差,年龄老化,思想陈旧,便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覆盖人群的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却日趋紧张。加之大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求职心态的影响,其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此外,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紧张。国家一方面提供众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另一方面,也不断为其择业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村官,就是国家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对人才知识的迫切需求与大学生缺乏历练、就业困难的客观形式结合产生的创举。让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接受锻炼,用他们的新鲜思维和专业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种供需协调配置,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之举。

二、S市M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行现状

M区是S市城市化比率最高的区县,近邻省会城市,区位优越,省际省内交通便捷,近年来发展蔚为可观。其下辖各村,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历史基础、人才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分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中村”与城市无异,同时享有众多支农惠农政策,也有“城边村”发展得好日益向中心靠拢,但更多的仍在边缘徘徊。

1.大学生村官

小宋现在M区委机关任职。他是山西某大学03级本科生,中文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参加了“西部置换”。此后回到M区,迫于就业压力,以及在置换服务中保有的到基层燃烧人生的热情,他又到Q镇做了村官。

“实话实说,从西部回来就业形势很难,当时已经很难了;另外一个是在基层干过一段时间以后,实话实说,基层人民很需要像咱们这样有一点文化的人。你比如说,村里孩子上学舍不得买书,都是找以前的。我就写了个告示收旧书,他们可高兴了。”

“其实我在村里时间不长,这个体制你也应该知道,不可能一直留在村里头。”

“其实,你说国家搞大学生村官挺好,可是只要一落实到基层就出问题了。”

2.农村老百姓

J村近邻区委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已渐有成为M区中心之势。旺叔家有一幢临街小楼,一层门面开了日用品店,1998年还是J村仅有的3家商店之一。而今已然满大街店铺,老店门口冷清不少,这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必然结果。老两口很早开始做买卖,虽是老农民,没什么文化,可思想十分开放,平常总爱看看新闻、听听广播,说起现在的社会头头是道……

“咱这些地方就不行,好容易来个大学生,还排挤的人家娃娃不能干,最后不是走了。”

“就应该经常派你们这些年轻人大学生来,光那些农村干部们,遇时候办事可成问题了。咱老百姓都能想清楚的道道,人家领导就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3.上级政府官员

小康,33岁,本科,T镇政府工作,两年后升职为部门主任;丈夫经商,生活优越。

“大学生村官根本没用。国家一年花上两三万块钱给你发工资,就是一年给人们家修修电脑甚的,有甚用了。不值得。越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可不行。”

“你去人家大公司大单位成长起来多快了,你在人家那些地方是跑了么,来了这村里是走,一点点意思也没有。”

4.本土村干部

老张,49岁,在J村做村委会办公室主任已四年,勉强可算高中文化。

“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农村工作的复杂。基层工作最难做,他不了解,根本不行。”

“我们就有一个从临汾来的大学生村官了,小伙可能干了,不要看人家才是师专毕业,对村里情况了解得可好了,每天来上班,礼拜天我们开‘两委’会都是人家做记录,可勤快了,像你们这小年轻,能像人家这实干可不容易了。他走了这不是又分过来一个,这个就不行,就前天下午过来和我打了个照面,这两天就不见了。”

三、问题揭示与原因分析――非良性互动导致双方间的消极排斥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后学生群体”,由象牙塔里的书生骤然转变为村官,社会角色突变。是否能迅速适应,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所做准备的充分程度,包括心理、专业知识、社情民情调查及承受农村艰苦生活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受到其接收群体各种反馈的影响,村民和本土干部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是欢迎鼓励还是抵触排挤,对其形成自我认同,强化归属感和成就感,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影响。

走访中我发现,大学生村官进村后面临着身份定位模糊、没有实际工作、难以融入村民主流群体、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沟通交流等现实问题,因而年年有人来,年年有人走,流失率居高不下。

1.个体认同缺乏――预期与现实落差显著

(1)学生进村动机。关于当初为何选择当村官,小宋坦言,首先是就业难,没其他更理想的出路,希望借助村官这块跳板准备今后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频繁的流失中,亦可反观。迫于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沉重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他们不得已才选择走进农村。他们对村官这份事业缺乏起码的认同,如此选择是出于无奈,走进农村不过是暂时蛰伏,一旦有机会,便随时准备着飞离这乡野之地。这样又怎能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动力,一旦稍有困难拦路,他们便望而却步,至于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这便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后果。

(2)专业不对口,职务虚空。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确有志于在基层发展,想要充分运用所学和才干,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他们虽有热情,却又因为相关措施落实不力,导致分配的地区和专业不匹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所学无用武之地,他们的热情自然就渐渐冷却,由踌躇满志变为得过且过。这是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另一后果。

2.群体反馈消极――配套体制保障缺位

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接收群体来看,在大学生本来已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深陷于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境遇时,外界并没有给予及时的疏导、鼓励和支持,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在自我和外界的双重否定中一再强化挫败感,对村官这份职业越来越丧失信心和热情。

(1)本土政治排挤。本土干部大多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或多年累积的威望。从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看,多是50岁上下和中学以下文化的农民。他们有着浓重的官僚思想遗留,更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根深蒂固的警惕和敏感。上级派来大学生,是外人,经常有些“时髦奇怪”的想法,不了解情况瞎指点,不帮忙反添乱。我走访的J村,干部年年“捆绑贿选”,分属不同的家族势力,村民心知肚明。来了大学生要按年龄、性别、学历分配代表名额,老干部自然不答应。大学生村官被当作“匆匆过客”“年轻娃儿”,随便支应个差事混混,一年半载就干不下去自己走了,根本接触不到核心事务。

(2)熟人社会抵触。虽说有些村民对大学生带着新思想进村持欢迎和期待的态度,但质疑和抵触也绝不在少数。走访中,就有村民很不屑,“都是些城里娇生惯养只会念书的独生子女,要啥啥不会,下地嫌脏,拿个纸不停地擦鞋,热天再打上个伞,能干了活儿?”“成天关着门在屋里,也不和人说话,甚也不了解,起不了大用,再说了,人家肯定都待不长。”村民始终觉得外来大学生有距离;大学生自己又不懂得主动走进农民,和他们打成一片,就更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亲近,村民自然也觉得和这些“外人”没什么好说的。没了沟通,自然不得理解,在中国农村数千年形成的熟人社会中,这些外来大学生感受不到他们原本设想的来自农民朴实的热情,只剩下抵触和漠然。

(3)政策保障不到位。大学生进村后,就被扔在了“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农村,再没人问津。没有及时的了解困难所需,没有娱乐生活调剂,没有朋友畅谈交流,甚至连补贴工资有时都不能按时发,没有起码的保障,他们便产生了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悲凉感,小宋说:“咱以前年轻人在一块儿,多带劲。去了村里,我这还是好的,离城近,能经常出来转转,可有在那山里,没网没啥的,打个手机长途还怕贵,待得没意思。”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进村以后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村官们心定不下来,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四、依托互动关系,完善制度体系

当大学生选择做村官来实现人生价值时,无论其将之作为人生跳板,还是长期事业,都需要充分的自我认同和接收方积极的反馈,只有这种互动关系畅通有效地运作,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来得了,干得稳,留得住。以M区推而广之,应当从确立大学生村官对于其身份和事业的自我认同开始,引导当地接收各方表达积极反馈,并使这些信息在双方间充分传递,改善沟通,畅通互动。

1.针对大学生――严格选聘,科学配置

(1)严格选聘制度,细化考评标准。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社会分工自有其特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志向者适应的职业和岗位各有不同。以大学生为考察主体,他们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方,其对于某一身份的自我意愿与适应程度尤为重要。大学生村官制度,并非要将所有大学生都推进农村“再教育”,而是给那些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对农村发展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一个渠道和平台,使他们能走上一条自己热爱的创业之路。走访中,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对村官职业缺乏感情,也就难以与当地村民、干部较好地沟通,更难在面对困难时保有激情和信心。因而,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将大学生自己的意愿作为首要条件。严格挑选确实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人,将其对当地的了解、设想、工作思路等纳入考评体系,作为衡量其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指标。

(2)专业、地域科学配置。以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作为地域配置的主要依据。譬如M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复杂、水资源缺乏是制约许多农村发展的障碍,就可考虑派遣具有地理、气象、环境、农林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来此任职,让大学生真正为传统村官所不能为,既让村民干部看到他们的能力和作用;也让大学生自己在切实服务当地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强化创业信心。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或家乡周边的环境最熟悉,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他们扎根农村、创业农村最稳固的基础,是他们与自己将要投身的事业最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的亲近,当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大学生返乡,减少抵触,强化认同,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

2.针对相关接收方――委以实职,灵活调度

(1)落实岗位,明确权责。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都闲置于虚设职位上,最多给领导写写材料、讲话稿、整理会议记录,基本等于文秘。大学生觉得自己“有没有都一样”;于是认为农村并不需要他们,因而放弃努力,另谋出路。然而现实是,新农村发展非常需要他们的知识和活力。当前只是由于双方互动不充分、信息交流不完善而导致了这种令人失望的假象。因而必须赋予他们实际工作――尤其是与其专业知识背景相关的工作,让他们在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效用,同时深入了解农村实际,确立其对于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明确岗位和权责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使其内心踏实稳定的保障。

(2)保障出口多元、畅通。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将继续处于试运行阶段,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继续发挥作用。长远而言,我们致力于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扎根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但这一长效目标的实现,必然不能直接跨越其作为临时措施缓解就业紧张形势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由“书生”转变为村官的过程,正是其寻找人生定位的重要时期,如果外界一味冷眼打击,对他们确立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同极为不利。

现阶段应首先保证该制度充当好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连接板”。切实保障他们进得来出得去。即便他们中大多数留村时间不长,但同样能发挥传递新鲜观念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解放农民思想,提升农民基本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结语

篇4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 淮安 现状

去年7月,江苏从42所高校选拔大学毕业生奔赴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官”,任职试用期一年。自“大学生村官”这项计划启动以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就认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去年7月份,学校最终有95名同学光荣入选,入选人数占全省入选村官总数的9.4%,实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苏北农村发展的一个“双赢”。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调研地点之所以确定为淮安涟水县和淮阴区,一方面考虑我系有两名毕业生在两地担任村官,她们是涟水县岔庙镇岔庙村朱小妹、淮阴区刘老庄乡姜庄村李曼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组织部门、新闻媒体等渠道获知3名大学生村官典型分别是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刘良山、涟水县五港镇五港村王波、淮阴区古寨乡新公村黄蓓蕾。

通过实地访问,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村官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之后简单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和建议,希望为有志到农村基层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也可以对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二、调查方法

6天的时间里调查组以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实地走访了岔庙镇、保滩镇、五港镇、六老庄乡、古寨乡等5个乡镇,寻访了朱小妹、刘良山、王波、黄蓓蕾、李曼曼、任伟等数位大学生村官,访谈了5个乡镇中数10位乡镇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问题与分析

1.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吗?在调查中,大学生村官大多数人居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亲戚朋友家里。每一个村官都有自己的记录本,包括日志,工作汇报等。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外界展开了交流,而且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面对自己的成长,大学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称得上“村”官。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考虑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学生看好。其二,大学生毕业就业及择业压力逐渐增大,从事三年的基层工作,加强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积累人脉资源,为以后的长远的工作做好准备?。

(2)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的认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官对所在村的概况有清楚准确的认识。他们均能准确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况,说明该市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几位村官在访谈中的共识: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⑵农村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难度,绝大部分苏北村民能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偷生、超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环境保护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向群众大力宣传秸秆还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之前,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吗?

1.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间双向的交流不畅通。

因此,如何得大学生变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们认为,必须让大学生村官的的确确地发挥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调研对象表示,有了致富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都会希望与自己的项目、村子持续的共同发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要的“衔接”。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许多农村依然算不上富裕,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正如我们走访的村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希望村里能够富裕起来。可是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但对此现象,我们则认为,是没有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

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以及农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强化学习,加强针对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于非经济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农民、农村最为关注与需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项性学习。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条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村官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

三、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吗?

1.大学生村官普遍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有关“大学生村官”出台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者可能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尤其是相关配套性的措施能否尽快出台成为大学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的“大学生村官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等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村官纷纷希望尽快更加详尽、清晰起来。针对一部分愿意长久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估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时间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乡村的选举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会面临两次的基层选举,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学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过半的大学生村官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同样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最终真正留到农村的也不会很多。

2.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办事情。但制度建设应该面向所有的基层干部,无论奖惩。制度建设一定要注意维护村干部之间的公平、平等。奖励性的措施应该讲求统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为地拉远了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的距离。

四、高校的“村官”针对性工作仍需要继续加强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行当,一门新专业,客观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门,必须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尽早开设大学生村官行当需要的、适合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课”,如: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基层工作管理课、实践课等,这样在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3年后,我会选择留下!”“不论以后选择哪条路,至少目前他们都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路会越走越宽的!”我们坚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村官”一定会全心全意地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改造农业现状,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李源朝部长为大学生“村官”题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调研世界》,2007.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村级公共产品

实现中国梦,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逐步推进。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仍然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大学生村官已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不少贡献,不过也遭遇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尤其是村级公共产品就发生了深刻的联系,大学生村官在破解村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境上发挥巨大作用。

一、概念界定

吕洪良(2009)在审视大学生村官产生阶段和发展历史时,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指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本文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村级公共产品方面,各种公共产品定义都以萨缪尔森的定义为起点。萨缪尔森(1954)将公共产品定义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像劳务式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刘更光(2006)将农村公共产品定义为:在农村范围内,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据此,本文所探讨的村级公共产品是指与我国农村当地村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主要是指由乡镇政府与村集体组织共同承担的公共品项目,包括村范围内的道路水利等基本设施、社会治安、民事纠纷调解、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村办集体企业等公有财产管理等。

二、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与成因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着量少、质低以及地区性、结构性失衡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供给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共识: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就业缺乏培训;城乡税制差别;现有的科技水平对农业支持不够;乡镇机关服务意识不高,效率低下,等等(王磊,2004)。

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硬件多,软件少;准公共产品多,纯公共产品少;重视短期公共产品而轻视长期公共产品生产;重数量轻质量;重视新建,对于维护、维修已有的公共产品成效不明显,供给意愿不强烈;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不需要的或者需求较少的公共产品却大量过剩;生产所需的要多,而生活所需的要少。公共产品供应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剧了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陈杰,2003)。

三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这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地区不平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我国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岳军,2004),成本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负担,成本分担中存在着严重的非累进机制(叶兴庆,1997),导致低收入者往往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还有,由于各农村地区公共管理主体的能力存在差异,提供公共产品在量与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即使在相邻的乡镇或村之间也比较明显。

分析可知,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主要有这样几点。第一,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责任未清晰划分。根据公共财政理论,中央政府主要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主要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但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是,本该由上级政府花钱提供的公共产品,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甚至村民自治委员会还承担了较多的行政管理事务,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第二,村级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不足。中央投入少、地方财政困难、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筹资能力弱、政府决策过程中缺乏农民参与都是村级组织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村官对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破解

我们已经分析,农村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是较为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村级组织债务沉重,村级组织筹资能力逐步削弱,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尚未有效发挥功能。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各级政府之间职能还不够清晰,村级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有限并且日益被削弱,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体制没有纳入民意。说白了,这种困境的根本点在于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村级组织供给能力不足。

村级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需要得到多种途径的破解。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以后,通过种种行动客观地破解了这种困境。为何这么说?我们看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作用主要是这样几点,第一,解释和宣传上级政府的政策文件精神;第二帮助村组织开展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民主和科学程度;第三,为农村村民提供理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支持;第四,通过个人关系,为村里招商引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第五,复兴农村文化,帮助搞活各种文艺团体,丰富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官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实际上提供了村级公共产品。这里面,大学生村官起到两种主体作用,一是以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支部成员的身份作为准公共部门成员提供公共产品;二是以私人身份,作为大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第三部门成员)为村民提供了公共产品。大学生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发挥活力,提高了管理能力,改变了供给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使得公共产品供给更为公平合理,大学生村官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例如的大学生村官就是公务员),改变了乡镇政府对村级公共产品的投入结构和供给数量。

未来,要继续通过大学生村官破解这种困境,还要完善相关制度。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大学生村官政策不足,尤其首要明确其身份是否为公务员或事业编人员,何种情况下能成为公务员,这对大学生供给公共产品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二要从全局出发,建立健大学生村官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三要保持政策连续性,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四要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由依靠农民自身解决向以国家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产品的职责。最后还要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实施多元化战略,在供给主体,资金来源和供给方式上实现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共存的供给模式(黄志冲,2000;刘保平,2003)。

【参考文献】

[1]吕洪良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2]刘更光等.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原因与出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3]王磊.对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4(4).

[4]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5]刘保平等.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J].甘肃社会科学,2003(2).

[6]陈杰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3(10).

[7]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篇6

第一,要立足岗位实际,锤炼创业精神。当村官就是创业;当好村官,富民兴村,必须创业。大家要珍惜这个良好的创业平台,立足岗位实际,锤炼创业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一是创业意识要增强。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大学生村官靠什么造福一方?只能靠知识、靠创业。要深刻认识“创新才有路,创优才会赢,创业才能富”的道理,坚信自己“能创业、创成业”,勇于挑战自我,敢于中流击水,紧紧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主动投身市场经济实践,在自主创业的大舞台上奉献青春、展示才华,真正实现从“思想扎根”到“事业扎根”。从大家的人生发展轨迹来看,大学生村官能走出去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可能仍要扎根农村,大家一定要把做农村基层工作的根基打牢,眼睛向远处看,脑筋往深处想,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坚定在农村创事业、求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立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立足当地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等实际,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统筹考虑,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创业方向,明确创业思路,制定创业规划。二是创业意志要坚定。任何人创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村官也不例外。特别是农村创业基础较差、条件艰苦、难度很大,是对我们意志的巨大考验。大家要克服畏难情绪,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勇于接受挑战,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气馁、诱惑面前不动摇,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做到愈挫愈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三是创业作风要务实。大学生村官创业,空有一腔热情不够,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要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不好高骛远,不浮躁冒进,不怕苦、不怕累,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坚持吃住在农村,扎根于基层,在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开创出一番事业来。

第二,要注重学习实践,增强创业本领。创业不是无源之水,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大学生村官有文化、眼界宽、脑子活、信息灵,但经历比较单一,社会经验不足,直接投身创业实践,必定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和历练,不断提高创业的本领。一是要坚持向书本和网络学习。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十分畅通,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技术、方法、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都可以在书本和网络上学到。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创业的角度来看,“黄金屋”就是通过学习将书本和网络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转变为物质财富。这方面的空间很大,大家一定要充分挖掘利用。二是要善于向成功的创业者学习。这是许多创业者的共同感悟,刚才就有几个同志谈到了这一点。向成功的创业者学习,切忌照搬照抄,而要在学习他们的首创经验、精神品质、创业模式和技术本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本质规律,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要虚心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大学生村官从高校直接到农村基层任职,在创新、创业、创优方面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经验欠缺。这就要求大家要虚心向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请教,向基层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支书、老党员和村干部请教,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致富能人请教。要通过请教和学习,达到熟悉情况、增长才干、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目的。四是要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学习。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创业实践中学习和改进创业,把创业的过程当作一个不断学习、调整和提高的过程,真正在实践中精通市场法则,把握经济规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业本领。

第三,要强化大局观念,确保创业成效。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创业,不能脱离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不能背离服务“三农”这个根本宗旨。要增强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当官”与创业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的发展放到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把个人的创业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使自己的创业少出状况、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仅大学生村官应如此,其他的新老村官也应如此。具体来说,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履行村官职责与开展创业活动的关系。对大学生村官来讲,创业是主旋律,要通过创业这个主旋律来推动工作创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大家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区分轻重缓急,全面推进本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防止因创业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工作,又要防止因忙于具体事务而放不开手脚、迈不开创业步子,真正做到创业和履职两不误、两促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自主创业与带动村民创业的关系。大学生村官创业,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在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上都有特殊要求。要始终坚持“做给村民看”和“带着村民干”相结合,在个人成功创业、带头致富的基础上,自觉把成功的致富路子介绍给村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村民,热心为村民创业牵线搭桥,并在启动资金、市场资源等方面积极为村民提供帮助,引导和带领村民抱团创业,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创业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与问题的凸显期,损害村民利益的事件频频曝光。如我省近日发生的浏阳市镉污染、武冈市铅中毒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是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我们大学生村官创业,必须以此为鉴,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自觉把当前创业发展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绝不能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祸害百姓的事。大家一定要在妥善处理好以上三方面关系的基础上,理清创业思路,选准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模式,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符合群众意愿的创业路子。

第四,要善于理性总结,放大创业效应。创业历程充满艰辛,创业经验值得总结。各位大学生村官要坚持边干边学边总结,边总结边学边干,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把握创业规律,全面提升创业智慧,充分凝聚创业合力,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一是要致力打造创业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大家要大力弘扬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力争用最快的时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塑造自己的品牌,以过硬的品牌壮大项目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进程。二是要广泛推介创业经验。如何让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花结出更多的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之果,让创业的“星星之火”在农村大地形成“燎原之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成功者要把自己的创业智慧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把自己的创业经验毫不吝惜地推广开来,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实现创业效应最大化。三是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大学生村官创业要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以回报社会、服务“三农”为己任,在捐资助学、解决就业、扶贫济困、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上多献一份爱心,多尽一份责任,多下一份功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大学生村官的时代风采。

篇7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纷纷选择下乡去做村官,而政府也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在 农村 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对我国 社会 主义 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文章从 经济学 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也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对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对政府出台的相应制度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望能使大学生当村官这一部“好经”能更好的念下去。

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中国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与过去中国大学生通过上大学这条途径争相到城市发展,定居的情景形成对照的是,在城市就业难的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正有组织地输送大批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下乡当村官?除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外, 市场 经济下的资源配置,理性经济人的选择也是重要原因。而大学毕业生无疑为我国农村基层领导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这一对社会有益的现象如何能更有效,更持久地坚持下去,既需要大学生改变以往驻守大城市的就业观,也需要政府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和制度安排。

北京市计划用3年时间聘用800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确保“村村都有大学生”。北京市的做法是让大学毕业生担当村党支部副支书或村主任助理等,在振兴 农业 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被聘者享受3年后可在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优先就职等多种待遇优惠。

作为 人口 第二大省,山东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争取5年内基本实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将在3年内选聘三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任职。这是四川省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富民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上述的种种政府行为,说明了政府对引进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重视。而这些政府的号召也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积极响应。许多农村基层领导岗位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学生下乡做村官的热情踊跃。这一现象,既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有经济人的选择因素。当然更加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保障。

一、资源配置与理性经济人

大学生争当村官,其实质就是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个体选择。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由价格信号引导和传递的。在现实中,由于资源的稀缺,在其各种用途中就存在一个最优配置的问题。 人力 资源 的配置也不例外。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做了如下描述:“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 公共 福利

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价值。但是,在他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效果还大。”我国所实行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而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大学生当村官,就是在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下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资源配置得当与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幸福,而且也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人,是指在一定的约束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诚然,经济人身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会存在。经济人的行为终究取决于哪种特征,关键是看这两种特征哪个占了上峰。但只有坚持理性经济人这一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否则,改革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毕业生争当村官这一现象,除了少数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先进个人外,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对当下的就业形势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措施进行冷静思考和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大学生当村官的经济学浅析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大多数扎堆城市,宁可在城市“讨饭”,不到边远地区“找金”。与此同时,各地就业不平衡的现象继续恶化: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人才越有吸引力,而经济欠发达,渴求人才的地区反而成为“人才输出地”。

这种人才流向上的“马太效应”已引起中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当村官正是满足了农村和农民的人才需求。这将充实农村基层领导队伍。同时,也对农村各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的普及,村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进步举措。

管 理学 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大学生当村官,已越来越引起 社会 的广泛重视,但真正能在 农村 安家落户的却很少。究其原因,是大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政府应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物质保障,保障基本需要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因此物质保障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出台政策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实好他们的工资,福利,奖金,医疗 保险 和社会养老保险等,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将成为留住大学生村官的决定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扎根农村,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注重交流,满足社交需求

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要想真正胜任村官的工作,既需要与农村干部群众的沟通交流,更需要各级领导的联系和关爱,从而才能迅速地了解农村,适应农村工作。要满足这一需求,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也要建立地方领导联系“村官”制度,定期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调度,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帮助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尽快了解农村,适应农村工作,而且还能满足大学生“村官”的社交需求。

3、赋予事业,满足发展需求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交予其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其感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也真正为农村全面发展做出自身贡献。另一方面,应让村官大学生担任实职,为其提供创业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岗位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从而促进其在本职岗位上安心工作,勤奋上进。

4、表扬先进,满足尊重需求

由于大学生受到的 教育 及 心理 因素,急切渴望被社会认可,对社会尊重有迫切需求。因此,建立一系列的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所做出的成绩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并且,政府应该建立宣传表扬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在社会舆论中予以认可和表彰,使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政府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应做的工作

1、建立灵活的流动机制

大学毕业生下乡做村官,政府应建立起大学生自由就业的制度,自由流动的机制。如果大学生做村官表现优异,在该岗位上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本人也有意向继续任职。那么,国家就应出台一系列制度使其按正常的 法律 程序可以在该岗位上继续留任。相反,政府也应出台措施,使其可以自由流动到其他工作岗位中。让当上村官的大学生们不必对未来的职业变更担忧。

2、完善补偿机制

北京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承诺可以解决北京户口,给2500的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关系放在学校,还可以回来。这在全国都是有推广意义的。现在的大学教育,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 投资 的,在这个时候在劳动力 市场 上和政府是平等的主体,政府可以号召学生去国家认为需要的地方,但是要建立补偿机制,弥补他和别人接受大学教育所收到的回报的差别。这样,不仅大学生的物质得到了保障,没有后顾之忧,也会使政府的这一号召更有影响力。

四、结论

大学生当村官是一部“好经”,但“好经”还需好好念,如果不从各地实际出发,各项措施不具有前瞻性。大学生村官的物质生活和发展前途无法得到保障,其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只是把引进“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面子工程”,那这部“好经”难免会被“读歪”。另外,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也须逐渐改变,要真正自愿地下乡做村官,切实体会到农村对个人的锻炼作用。发现村官岗位对自身发展提供的宝贵机会,而不是被现实的就业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总之,大学生当村官是值得欣喜的一种社会实践,从 经济 学 的角度看,它是各项因素综合作用发生的人才资源配置的转移。其经济效益也将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完善而日渐显著。

【参考文献】

篇8

“农村村官”、“天之骄子”,这两个名词看似不协调甚至矛盾。但是,只要有心,只要能够在磨合期积极调整情绪,在成熟期积极投入工作,一个大学生便一定能够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村官在农村这块舞台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要在农村有所作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而我们只要做好了两个转变,便能够顺利的度过工作的磨合期,成为农村工作的一块有用的人才。

首先,我们要实现从“同学”到“同志”的转变。作了十几年的学生,主要工作是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强化知识,检测所学知识。而深入基层,当一名“村官助理”则意味着要运用知识,要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学生时代,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学业为重点。但是作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则是与周围班子成员以及村民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创新和点子就会没有施展的平台,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

其次,我们要适应从‘城区’到‘农村’的转变。农村的各项娱乐措施以及各项基础设施远不及城区便利齐全。工作伊始,这种落差会引发我们的失落感,影响我们的工作情绪。只有适应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农村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心态。农村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农村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适应并利用好相对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转变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要以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弥补这项落差。学生时期,基本上靠打牌,唱歌等娱乐打发时间;而在娱乐相对贫乏的农村,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使我们顺利地解决失落感,投入到农村工作中;而且有利于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条件。

当逐渐地适应了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后,我们也成功地由“磨合期”进入到了“成熟期”,如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发挥自己的大学生优势促使所在村和谐发展便成为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形成“三情”的工作态度

首先,我们对于自己所在行政村要有感情。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农村当成是我们的工作单位,而应该将之作为我们自己的故乡。这种亲切感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村民之间的沟通,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其次,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充满热情。村官的权力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为村民做好各项服务,这是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二、坚持“三勤、三到”的工作作风

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农村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坚持三勤三到,不断地摸索干好工作的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

失,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工作者。

首先,眼睛勤快,事情要看到。“村长助理”是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除了村长的“开班授课”外,更多的需要自己用心观察。如:对于村中经常出现的私搭乱建问题,如何对村民进行劝阻,引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说明其行为是不合法的。“事情看到”还要求我们对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要熟悉,这使得我们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嘴要勤快,事情要问到。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型特点。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村长,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相关背景,避免因为过于简单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再次,手要勤快,事情要干到。“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行不通的,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作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的工作。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协助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协助村长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等,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只有把工作做细致,干漂亮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生的素质。

三、避免脱离农村实际谈创新,将创新做到细处

大学生拥有**,拥有较多的知识,拥有相对广泛的见识,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够在工作的初期便以“高素质者”自居,在还没有了解到本村生产、生活以及人文状况的时,在仍然不熟悉国家以及政府部门针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候,贸然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做法,这会树立起“大学生不切实际”的不良形象。

篇9

7月20日上午**首期女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培训班正式开班,我有幸成为65名学员中的一员,亲身体验了这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习盛宴。

上午八点三十分,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迎来了举办这次培训的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妇联的主要领导,并一起合了影。之后,正式举行了开班仪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要求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告诫我们选择了基层就是选择了吃亏和吃苦,选择了责任和重任,要有勇气、有远见、有胆识,巩固好基层这个执政基础、落实好国家的惠民政策、维护好群众的各项利益,并希望我们开阔眼界,高起点虑事;统筹兼顾,高水平谋事;务实清廉,高质量办事。**部长幽默风趣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话语,不仅让我们惊叹他学识广博,更让我们终身受用。省民政厅厅长**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成绩,并要求我们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帮助落实惠民政策,为困难、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帮助抓好村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帮助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勉励我们做65朵开放在三湘大地上高素质的乡村之花;勤奋创业、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时代之花;在基层火热实践中锻炼、成长,祖国未来的希望之花。并对我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终身学习,坚定理想;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加强交流,阳光心态。

在村官代表**发言之后,正式开始了培训课程。第一堂课由省委基层办副主任**讲授,题为“带着希望飞翔”。他分别从“我们的希望”、“我们的责任”和“我们的飞翔”三方面谈论了村官工作的性质、发展路径、责任以及工作中需要处理的问题等,最后还送了我们一首诗:

我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蝶,

放眼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我招引稻香与花露,

用美丽飞翔书写心灵。

我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蝶,

心中有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我目看彩云与鸥鹭,

万家灯火是我播洒的汗珠。

下午由素有“**‘活字典’”之称的朱翔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经济与农村发展。他的语言生动幽默,融贯古今中外,又很有实际效用,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

21日上午省妇联主席**讲解了全球化与本土化背景下的妇女发展,提出全球化既为妇女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迫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提供了对策。下午由省民政厅基政处高景然处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村官与村务管理内容、实现途径以及需要我们树立的思想观念。

22日上午中南大学胡凯教授讲授农村妇女心理健康与疏导技巧,并教授了我们女大学生“村官”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和对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心理疏导。下午我们参观了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与金龙村支部书记宋海宴座谈,听取了她的治村经验。

23日上午,与省发改委、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科技厅和省林业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领导们就目前我们在农村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下午**女子大学蒋璟萍教授进行了女性创业与礼仪的专题讲座。她向我们介绍了syb的相关知识,并用女性特有的魅力和优雅的举止向我们传授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礼仪。

篇10

编者按:2010年12月21日~22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既关乎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又关乎现代农业如何提升效益、农民如何增收。

落到这个大背景下,再来解读浙江省扶持大学生下乡就业的突破性政策,让人看到这新一轮“到农村去”的意义,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此前,已有不少大学毕业生率先就职于新农村或涉农企业,他们有过困惑,也有过迷惘,但他们踏准了时代的脉搏。如今制度的障碍正在消融。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更多有志青年一些启示。

母亲说:“人人都想洗脚上田,往城里钻,而你跳出农门好几年了。却又回家种橘子,不怕人家笑话吗?”

故事1 橘林里也有高薪

2000年,陈凌云决定回家承包荒地种植柑橘,当时陈凌云已大学毕业三年,任河南洛阳一家汽车公司驻上海的销售经理,年薪10多万元。“但是,任何得失都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重要。”陈凌云说,“我的理想就是让生我养我的村庄能够富裕起来。”

陈凌云这个理想诞生的季节,就是2000年的那个夏天。他的家乡――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以优良的柑橘而远近闻名,然而,每次回家,他看到的仍然是与城市相差甚大的贫穷落后景象。

“如果我将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柑橘的营销上,那就会给全村人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道路。”陈凌云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

想不到的是,第一个强烈反对的是他的母亲,紧跟着的是父亲和其他亲戚朋友。母亲说:“人人都想洗脚上田,往城里钻,而你跳出农门好几年了,却又回家种橘子,不怕人家笑话吗?”

当然,父母还是拗不过陈凌云,最后只能默许了。当年10月,陈凌云毅然辞去了大上海的工作,承包了涌泉村东岙村30亩荒山,开始种起了橘子。

陈凌云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是种橘的技术。他将10多万元积蓄投入到山地中,却因为橘苗冻伤,血本无归。

但磨砺让陈凌云加速成熟。2003年,他的橘园终于有了盈利,恰好与他在上海担任汽车销售经理的年薪一样。此后,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橘收入也成倍地增长。“我没有忘记当初的理想。”陈凌云说,“我要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2006年,陈凌云联合附近的10多户橘农,发起成立了涌东果品专业合作社,并创建了自己的柑橘品牌――涌泉蜜橘。也是到了这个时候,陈凌云的营销知识发挥了优势: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响品牌。近两年,合作社的年收入1000多万元,已有400名社员。

“我们村里的大学生,就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合作社社员陈成龙逢人总夸陈凌云。陈成龙告诉我们:没入社前,每亩柑橘收入仅800多元,有了合作社的指导,每亩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

最近,陈凌云正在筹划兴建水果批发市场,他说:“涌泉蜜橘现在名气大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交易平台,把销售商引进来,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把水果卖出去。”

“企业所在的乡镇农业大户有几十家,但基层技术推广员却只有一个,再加上这位技术推广员已经四五十岁了,常用的技术都过期了。”

故事2 我在村里养鱼儿

在鄞州农村长大的王旭霞,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农村。

2009年,她刚从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学系毕业,当时班里有20多位同学,走向农村的却屈指可数。

在同学的诧异目光里,王旭霞挑选了‘家新办的涉农企业“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起了技术员。这家企业养殖的大鲵,俗称娃娃鱼,技术要求很高,是农业中的高新产业。

“我们大学生的‘地盘’应该在这里。”王旭霞显然有所准备,她发现,企业所在的乡镇农业大户有几十家,但基层技术推广员却只有一个。再加上,这位技术推广员已经四五十岁了,常用的技术都“过了期”,更别提指导什么高科技的养殖项目了。

不久前,王旭霞联系了大学老师,想借助老师研究“保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便利,一起做娃娃鱼繁育课题。目前国内“娃娃鱼”繁育率低是个“坎”,最高的繁育率也不超过10%。

养殖场占地约10亩,只有几口很普通的人工水塘,没什么现代化设施。王旭霞来了以后,在养殖塘上盖起了“大棚”,“不知名”的设备也多了起来。周边的农户都很好奇地看她捣鼓,不吱声。

在一间房屋的墙脚,差不多一本书大小的长方型电子仪器上数据不停地跳跃。“上面显示大棚温度为8℃,种鱼池温度12.5℃……细小的变化,仪器上都会表现,不用一一去测量。”王旭霞解释说。在另一个类似实验室的房间,显微镜等一些实验室才有的设备一应俱全,都是供她化验水质、解剖动物研究用的。

王旭霞的方法跟农民粗放型、随意性的养殖不同,每个步骤都有标准、有规范。

一开始周边的农户受不了这种“麻烦”,总说:“我们随便养养也能养活啊?”不过,事实很快证明王旭霞的方法是有效的,一些农户自建的养殖基地里,娃娃鱼陆续发病,而王旭霞照料的“娃娃鱼”却很少生病。

到2010年,吕柯的3年聘期满了。她选择续聘。“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在自己创业的同时,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故事3 村官的红薯计划

近日,嵊州市崇仁镇一个农民,辗转打听到北漳镇大学生“村官”吕柯的电话,并特意赶到北漳镇,购买了100公斤“馨香”红薯和日本紫红薯种子。

吕柯、王伯超、薛锦等9名大学生,2006年起,从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学校毕业,陆续被分配到北漳镇,分别担任该镇北漳村、金兰村、约和村等村的“村官”。

吕柯和其他“村官”一到北漳镇,就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帮农民多赚些钱呢?

2010年5月,吕柯在就餐时,听到一位朋友随口说了句:“浙江农林大学最近新推广一种名叫‘馨香’的红薯,口味很不错,销售价格也很高!”

吕柯闻讯,眼前一亮,北漳农村有种红薯的传统,但由于红薯品种差,经济效益不高。

吕柯等人马上通过熟人牵线,与浙江农林大学研究“馨香”红薯的陆国权教授取得了联系。陆教授非常热情,马上介绍他们去学校实践基地,了解红薯的种植、销售等情况。“经过了解,我们发现‘馨香’红薯一年可种两季,按目前市场价,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吕柯说。

他们觉得非常兴奋:北漳镇可以种植红薯的面积有1000多亩,即使只种植―半面积,也可以增收500多万元呢!

2010年6月,吕柯等人七拼八凑,集起了2500多元钱,从浙江农林大学引进了红薯种子,并租了4亩土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试种成功了!

他们拿出500公斤红薯,以6元/公斤的价格进行试售,想不到,很快便销售一空。9名大学生“村官”当场决定,选择一部分红薯作种子,免费送给农户种植。目前已有15户农户领取了红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