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藏品管理与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藏品管理与数字化

篇1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数字化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篇2

关键词:藏品数据库 藏品管理 博物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53-01

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从最初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地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 图书档案、行政管理、设备运维、虚拟博物馆等各个方面。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藏品数据库的建立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关键因素。数据库是将逻辑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分类、存储、检索、更新及维护。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操纵和检索各类数据。在博物馆事业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藏品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博物馆利用各种数字手段,对以藏品为核心的相关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形成完整的数字内容体系,通过藏品信息数字化,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

一、藏品数据库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标准的藏品数据库,应该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使用传统的手工填写纸质总账、编目卡、藏品档案等方法,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保管条件、藏品的数量、种类,以及保管人员的业务素养,形成了各个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同。再次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出入库手续繁复,重复性的工作量巨大,使得藏品管理和藏品信息的应用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文物资源信息难以更好的应用于文物保护、文物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当各博物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下去,准备结束各博物馆信息孤岛的局面而实现资源共享之时,藏品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就立刻成为拦路虎。建立藏品数据库的目的不仅是替代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在于能便捷地利用文物信息资源,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实体文物,并由文物数据库系统衍生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影像处理、虚拟博物馆等辅助系统。

二、数据库技术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展示

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博物馆展陈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的现代化展陈会成为无源之水。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表达、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以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藏品数据库系统提供和处理海量文物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二维照片和三维动画,结合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使博物馆展览陈列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化。发达国家的展馆无一不是全面、深入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表现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这些数字手段都离不了数据库技术。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展俨然是数据库技术、视觉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三、藏品数据库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深入应用,传统形式上的博物馆开始产生了分化,人们可以不再亲临博物馆的展厅,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传输技术,远程参观、研究文物。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被形象的称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辅助与延伸,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则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一个完整的虚拟博物馆必需的组成部份有:藏品数字信息、存储处理服务器、展示平台 软件、计算机网络、客户端。从藏品数字信息看,它完全来自于其所依存的藏品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的所有资源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不然,虚拟博物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依托。从存储处理平台看,虚拟博物馆所需的所有资源数据库必须依靠藏品数据库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藏品数据库建设和影像数据库、镜像数据库、陈列展览档案数据库、教育活动数据库等都是虚拟博物馆存储平台的建设内容。离开藏品数据库的支撑,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一个空壳。利用藏品数据库系统,虚拟博物馆将有形的文物资源虚拟成数字化信息展现于计算机网络世界,可以突破博物馆管理和展览上的时间、空间、环境、地理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造就 “永不闭馆”展览。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深入。而博物馆信息化中,藏品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仅能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等职能工作,更能对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起到推进作用。加强藏品数据库建设研究,使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既科学先进,又合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技术.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

[2]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10(26).

篇3

一、分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藏品管理思维的限制

目前,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思维来管理藏品,不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加强对藏品的保护意识,不会学习先进的藏品管理理念。同时,忽视大力宣传藏品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缺乏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的优势来更好地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等。

(二)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偏低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往往忽视对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管理,尤其不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其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藏品管理技术能力也不重视,同时,不能深层次地理解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型策略的实施。

(三)忽视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

近几年,大多数人都不重视对藏品的日常保护和修复。本身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管理所的结构不合理,忽视基层文物管理所内外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对藏品的危害,同时文物管理所的结构也缺少一些现代化的科学设计,因而大大减少了藏品的保存期限,使得藏品损坏的机率也大大增加。

(四)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

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管理模式中,一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案,缺少创新型的藏品管理模式。例如,缺少先进的技术力量的输入,藏品的信息安全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等。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藏品众多,一些藏品的早期资料已经缺失,每个藏品没有自己特定编号,导致信息混乱。

二、浅析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加强藏品保护意识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基础要结合我国对藏品保护措施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藏品的保护意识。首先人们意识到藏品对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知道基层文物管理所对于藏品保护的关键性。尤其,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学习先进藏品管理模式的积极性,勇于创新,不能一直只会运用传统的管理思维或者模式来管理现在的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尤其是重视一些关于古代字画、书籍的基础知识,同时,知道藏品对于博物馆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学习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管理藏品,注重藏品的养护和修复,同时可以重视学习国内外在这方面优秀的管理经验,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再者,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等对如何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以及保护文物、藏品等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到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对于我国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二)加强藏品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

我们要全面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的藏品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培养,从而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奠定基础。文化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适量增加一些高科技的技术人员的引进。尤其,重视高薪聘请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提高基层文物管理人员的文化底蕴,加强管理人员对藏品的管理和养护。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地聘请国内外藏品方面的教授或者专家举行讲座,相互交流,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对一些藏品的识别能力、保护技巧能力以及运用先进的养护方式来保护藏品等。平时,基层文物管理所也要注重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先进文化、技术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现在全球化的发展,基层文物藏品管理人员要注重自己本身的语言学习,最起码要掌握一门外语。每年可以派管理人员参加中外藏品交流大会,提高管理人员对于藏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素质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要拥有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服务大众的积极进取精神等。同时,对于自己本身的工作要尽心尽责,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技术方面:基层文物管理所要重点注重对文物管理的技术培养。首先,管理人员要懂得藏品分类。重点强调对于古代字画、书籍、碗、甲骨文等的分类。再者,基层文物管理所要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按照专业不同分配不同的岗位。同时,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

在构建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时,我们要结合我国对于藏品的保护的内外环境,全面综合分析,重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的养护和修复。第一,注重保护基层文物管理所所处的环境来保护藏品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立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就要注重周围环境,重点避开湖畔、河流等临水区域,尽量减少基层文物管理所受湿度的影响程度。同时注意避免矿区、市区等繁华的地区,时常保持基层文物管理所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灰尘。尤其,在基层文物管理所的周围多种植绿色植物,保持环境良好,使得文物管理所空气湿度保持一定的范围。第二,建设基层文物管理所时,全面重视管理所本身的设计,尤其注重墙壁的设计,可以适当地加厚墙壁。其中,窗户一定要有严密的设计,最好是双层设计。其次可以将房顶设计成顶棚或者吊顶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为文物管理所养护藏品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三,基层文物管理所一定要认识到文物保管方式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各种客观因素,考虑被损坏的藏品怎样进行修复。所以,管理人员首先要弄清楚藏品被损坏的原因,从而运用科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技术或者手段进行藏品的修复。修复时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要求:尽最大努力保持藏品的原始形状,不可以掺和过多的杂质,如果保持不了原型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具有价值值得修复,对于无法拿定主意的修复藏品,一定要与自己的同事或者请问上级,是否要进行修复等等。所以,在进行藏品的修复时,对于技术人员是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的,平时要对于技术人员的保存管理方式及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加以重视。

(四)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

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全面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首先,基层文物管理所要运用现代科技,完善整理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中的全部信息,同时运用力量和技术计算机先进管理技术,建立一体化藏品信息资料搜集库,并且统一管理基层文物管理所里面的全面藏品的信息代码。同时,全面保障藏品信息的安全性,对于计算机管理一定要设置密码,防止重要藏品信息的泄漏,并在计算机上下载360或者电脑管家进行定期杀毒,防止病毒或者黑客的侵入,保证藏品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对藏品的搜集、整理、储存、输出、输入、管理的一体化,在保存和管理藏品的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再者,对于一些藏品的入账信息或者相关纸质材料要妥善保存,禁止管理人员乱改信息,以输入计算机中的信息为准,同时也要永久保存。另外,对于每一个藏品都要制定自己的藏品单号,禁止单号重复,同时要用仪器扫编号进行核对。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全球对于藏品管理模式中先进技术的使用,汲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更好地建立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三、结语

由上可知,本人结合自己对于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创新策略研究展开了以上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新型的基层文物管理所藏品管理创新模式等。重点强调了我们要重视基层文物藏品管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一体的藏品管理模式来合理、科学地管理它们。然而,本人所学的知识有限,就此问题并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借助本文引起大家对于此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斌.博物馆文物藏品定名规范的再探讨[J].科技展望,2014(22).

[2]周泉.博物馆文物管理藏品资源汇集的完善措施[J].丝绸之路,2015(08).

篇4

关键词:博物馆 信息化 虚拟博物馆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新的博物馆运营环境,深刻改变着博物馆内部管理构成以及受众的响应视角。信息技术以其高度的创新性、神奇的倍增性、广泛的渗透性、普遍的带动性为博物馆事业拓展出巨大的能量和空间。博物馆人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时代潮流,以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文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全方位地拓展博物馆社会化的内涵与外延,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二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1、博物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藏品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分为硬件网络平台与软件网络平台两大部分。硬件网络平台是一个物理性的载体,是由网络服务器、交换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备以及通讯线路等组建的有形实体。打造硬件网络平台方面要结合本博物馆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速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探索,科学规范网络环境秩序,有的放矢作好网络流量分配,合理配置数据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在硬件网络平台之上的软件网络平台则是实现网络管理功能、数据库建设及其他信息化建设所需管理软件的综合体。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理念。我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结合国家文物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构筑一个最利于专业工作开展,最适合博物馆工作特点的专业管理软件。

2、博物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

办公自动化(OA)系统是以网络化协同办公满足博物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需要,提供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邮件服务、议题讨论、决策支持、管理监督等功能,有效地协助博物馆完成各项任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单位信息资源的共享。它的有效运作将增强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领导的监控管理,有效管理有形、无形资产,实现公文流转、审核、签批等行政事务的自动处理,进而促进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完美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所搭建的办公平台,易用、实用、好用。它的启用将进一步规范、完善、简化办公审批流程,从而解决公文的交换、传输、审批。它的广泛推行将真正实现信息沟通的透明化管理,确保公务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快捷、正常、合理、和谐化。

3、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

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博物馆陈列宣传、科学研究等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物藏品管理是对馆藏品进行保藏、保护和整理研究,它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资料管理工作曾经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纯手工工作。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原始资料浩如烟海,给文物藏品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怎样科学高效的管理博物馆藏品,充分挖掘文物资源、利用文物资源,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效益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课题。现代化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蕴涵在藏品内部的各种信息通过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于其他载体,并为人所利用,它以拥有海量的,经过加工后的数字化信息为后盾。它的标的包括与本馆属性相关的器物、标本及文件等各类信息,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数字化拍摄、3D模型虚拟制作甚至三维扫描等技术将上述信息以数据库或资源中心的形式并储存。这种方式具有节省空间、不易损坏以及方便传输等优点,确保了数字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能整合性。

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数据库内的文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文物(数据库建设文物的图片要求从上、下、左、右、内、外等不同角度对文物进行拍摄)。这样网络将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要的传输平台,进而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流动。数字化了的藏品信息将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调用藏品信息,查阅、浏览文物的所有信息。在互联网上也可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资料数据库与网站管理平台连接,为网上提供可动态追加的文物藏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得到共享。

4、图书资料信息化

文物图书资料资料主要为文物学术研究和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服务,为文物研究员和广大文博爱好者提供藏书阅览,并在一定范围内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文物图书资料信息化后将打破传统借阅方式的时空限制,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所有图书进行采购、编目、检索、流通,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届时读者只要申请登陆帐号,就可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检索快捷、借阅便利的电子图书远程借阅服务。它有利于有效深度利用、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建立为从事文物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知识量丰富、接收途径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科研平台。

5、博物馆网站建设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学习方式等,也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现代传播网络的巨大作用, 藉以网络的特点,来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底蕴。通过网上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及网上办展的形式扩大传播的辐射范围,使博物馆能够跨地域、跨时空发挥更大作用。广大市民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院,来构建远距离终生学习的平台,向人们宣播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教育,缩小科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意识。真正的做到让博物院走进千家万户。

博物馆网站作为文化行业性网站还应别于其他商业性、一般事业性网站,应定位于公益性、行业性、服务性。即服务市民,方便用户,实现公众效益最大化。它应向市民提供教育、愉悦、及启发性的博物馆资讯服务。网站首先充分利用博物院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和已有的文物信息资源优势构建最快捷方便的门户网站,确保博物馆文物及展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即时,在这些整体结构和内容之外,还可安排符合表达主题的元素和场景,辅以动画、游戏和3D互动,寓教于乐,让用户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氛围。另外我们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将博物馆有特色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加大博物馆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

6、博物馆陈列展示信息化

博物馆可以开发多媒体导览系统,采用移动导览设备、数字投影、多媒体触摸屏等简捷、方便的方式,向现场观众展示信息。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最有效、也最容易被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新鲜、现代的特点,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这一技术的广泛采用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7、安全保卫监控系统。

博物馆安全保卫中可广泛运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当盗警和火警发生时,系统会自动关闭相应的门,开启周边的灯光,记录现场状况并通知保卫人员。

三、虚拟博物馆

博物馆是用实物展示历史的场所。虚拟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的延伸和补充,它采用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三维模型,还可以在虚拟世界环境中进行观赏。虚拟博物馆的推出拓展了博物馆展示的空间和手段,其经营方式也跟着呈现不同的展示方法与面貌,这也是传统博物馆受限于时空因素所无法达到的。1995年,卢浮宫向大众开放了官方网站,它是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到网络上的博物馆,五年后,卢浮宫官网提供了多种语言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最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这也是卢浮宫网站点击率直线攀升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虚拟展馆的建立让博物馆文化被更多的人学习和探索,吸引他们去实体博物馆体验参观。

利用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将最大限度的呈现、拓展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满足参观者多层次多方位观赏馆藏文物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与文物亲密接触。另外我们还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空间,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赋予虚拟博物馆更强大的功能。如建立动漫与实物相结合的零距离观众互动平台。让观众以在线互动的方式体验 “畅游寻觅,身临其境” 的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博物馆人应进一步顺应信息化的潮流,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力求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科技管理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博物馆全方位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李洪光.《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博物馆研究,2007年03期

篇5

文物信息就是以文物为载体的信息,它客观反映文物的状态、变化特征以及文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的联系特征。文物自身具有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特性,而文物信息是可共享的、可再生的。因此,博物馆文物信息的建设不仅能有效减少利用文物过程中的损毁,还能从根本上改进文物的研究、展示方式和手段,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信息。

博物馆信息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体博物馆的文物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是虚拟博物馆的信息建设。

实体博物馆的文物信息工作主要在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其重点是按照博物馆业内相关的信息标准规范,使用计算机、彩色扫描仪、数码相机、录像机、录音机、可读写光盘等多媒体设备采集生成关于文物的数字化文本、录像、照片、3D模型等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具有永久保存、可重复使用、利于研究查询和信息传输、便于共享、方便科学研究等特点。

信息采集完毕后,工作人员把这些信息充实到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分类、分类主题词和藏品数据库紧密结合。系统一般可以调整藏品信息结构,修改数据库结构,,甚至于建立新的数据库,从而解决藏品数据著录项不一致的矛盾。系统管理员可对藏品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与维护,主要包括数据的增、删、改等。系统管理人员在授权情况下实现对藏品信息等藏品数据进行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检索。系统还应提供查询视图定义功能,用户可实现检索界面的定制、、统计、排序、输出打印。针对内部用户,系统提供特殊的查询排序功能和输出功能,可以对整个库进行自动统计、报表输出。

另一方面,虚拟博物馆信息建设则完全依靠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博物馆已经进入信息数字化发展阶段,其整体环境和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为更深的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博物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没有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平台,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便受到极大的限制。

然而,无论是实体博物馆还是虚拟博物馆,他们在使用虚拟的、动感的、互动性的先进展陈手段的时候,由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涵盖了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多媒体工程、通信工程、系统集成等高科技工程,因此信息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文物信息资源的损毁会导致博物馆正常工作停滞不前,并且使博物馆信息管理的工作倒退很长时间,因此保障信息安全日益成为被关注问题,只有这些信息资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避免可能的损失,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保证文物信息资料的安全影响这些信息资源安全的因素众多,主要有存储信息资料设备的运行环境;存储信息资料系统设备是否有容错和容灾的能力;来自网络黑客攻击;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处理信息风险的能力。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专业的数据中心机房 使用专业的数据存储、备份、容错系统

1.建设专业的数据中心机房环境

数据中心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常认为是网络核心机房的关键设备。

机房环境的好坏是数据存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电系统、制冷系统、机柜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通常被认为是关键物理基础设施。

1.1机房供配电方面应由备用供电系统向不停电供电系统发展。一般采用机柜级配电的管理。

1.2制冷调节方面应由机房作为制冷系统的模式向机柜或机柜群作为制冷系统的模式变化,全部采用机架式配备。

1.3机房监控管理方面主要是IT设备的控管向集中化发展。机房内各种服务器设备采用远程集中管理模式。机房设备的监控管理向网络化、标准化发展。

2.采用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络接入存储

传统的存储是在服务器上添加硬盘并通过RAID卡组成磁盘阵列或者通过外置磁盘阵列来存储数据,称为直连存储(DAS)。服务器必须同时执行各种服务如:打印服务、文件名服务、文件服务、数据库、路由、磁盘阵列RAID和公用服务等,这样会过多占用应用服务器资源,导致数据无法集中管理。网络接入存储(NAS)的模式以网络为中心,利用现有的以太网网络资源来接入专用的网络存储设备,而不是再用光纤交换机网络来连接传统的存储设备。NAS设备非常易于部署。可以使NA主机、客户机和其他设备广泛分布在整个企业的网络环境中。

3.使用备份系统和容灾系统

服务器磁盘损坏、病毒破坏、火灾等情况如有发生,数据安全会遭受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先不做好备份,数据损失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应采用先进的自动化备份系统以及本地磁带备份、异地保存的方式来取代自动备份容灾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护信息资料的安全。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 防止非法入侵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防止黑客非法入侵能有效的确保博物馆信息资源安全。其方法主要从内网防范和外网防范两部分入手。内网防范和外网防范同等重要。其实很多入侵是利用内网设备上的漏洞或病毒来绕过外网防火墙实施攻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博物馆内部服务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及时更新打补丁,应用第三方软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以防成为黑客攻击服务器的跳板。

2.配置专业硬件防火墙并定期升级。

3.及时将内网中暴露在公共区域中的网口物理隔离。

4.设置数据中心内服务器及网络强力密码,定期修改。

篇6

“只有皮,没有瓤。”中国台湾的文化界狂人李敖曾在文章中这样评价故宫。紫禁城的百年云烟是戏文里的宫闱之战,还是宫墙柳,抑或是国宝展,华丽而喧嚣的影像片断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却难以连成一幅完整的历史长卷。

故宫之大,故宫之深。要了解,很难。

就连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也感慨道:“在故宫呆得越久,就越觉到故宫像一本书,越看越厚,怎么也看不完。”

不仅是故宫,常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往往给人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馆藏的稀世珍宝,永远是在玻璃展台中,我们要了解只能依靠导游的讲解,和“文物的身份证”――手抄卡。

而如今,再到故宫博物院,你可以先到其网站上,确定游览路线,了解展览活动,观看文物图片;进入故宫,能通过导览触摸屏;观看展览,能从三重荧幕上一饱眼福。

近20年来,文博行业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下,发生了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变,缓慢地从神坛走下,面向为公众服务,有皮且有瓤。

清点文物磨性子

翻开发黄的纸面,墨迹斑斑,隐约看到“景泰蓝小瓶”几个字,歪歪扭扭,再往下,有划过改写的痕迹。这就是在手抄年代,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卡片。

在过去,这些卡片是博物馆宝贵的资源,它们是藏品的身份证,是研究、展览的寻找线索。博物馆的功能有三:收藏、保存、展示。藏品是博物馆的血液,藏品管理则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石。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在信息化还未广泛应用的年代,这一切只能用人工解决。

“十几年前,全国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手工管理,建立纸质的文物账,并制作相应的文物卡片,放在库房里,需要研究,陈列时再一轮一轮地查找。”胡锤感慨。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近150万件文物,手抄的账本达到100多本,已在册文物账目120多万条,由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保管的文物总账涉及到文物编号、文物名称、来源等基本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只能由各个专业部处及各个业务科组负责制作文物卡片,记录内容包含时代、作者、尺寸以及收藏方位等更为详尽的信息。

若要查找文物,犹如海底捞针。一沓一沓的卡片与账本搁置在房间的柜子中,打开柜门,要从何下手,苦了工作人员。当然,文物管理部门绞尽脑汁想办法。譬如按照文物号、年代、收藏方位等内容分别排序,各建一套卡片。

“账目的人工记录以及反复誊抄造成的人为失误不计其数,总账上的记录往往与文物卡片上的数据不对应。一旦卡片用完没有插回至原位,下次找起来更加费力。”在胡锤的记忆中,库房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加入到抄写大军中,分配来的大学生,往往都从抄卡片开始,叫做磨性子。

家底终于盘点清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博物馆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藏品管理的信息化首当其冲。在这个时期,上海博物馆首闯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域,推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之后,中国博物馆更是进入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有条件的博物馆相继开始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设。

“文物管理系统建设过程是博物馆核心工作从手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也推动了故宫博物院各个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992年,计算机应用的热潮正席卷华夏大地,故宫摄影室也开始琢磨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多年积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以此提升文物影像资料的检索工作能力。

由此,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的帮助下,基于386计算机的单机版文物影像目录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个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单机管理系统,却是故宫信息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并在当时,改变了文物摄影工作大量重复拍摄、高成本低效率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8年,故宫博物院在原摄影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中心成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开始文物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第一步即是将纸质的文物账全部数字化。据胡锤介绍,采用中科院软件所项目小组特别开发的双机录入自动查异比对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所有账务数据导入了新建的文物管理系统。

对于保管着价值连城的精美国宝的博物馆而言,文物清理与盘查的工作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故宫博物院自建国以来,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清点工作,前两次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缺少数字工作平台的支持,工作效率很低,始终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因此,通过文物信息系统开展的文物盘查工作可以说是故宫文物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精确的清理。

“在解决了账务问题的基础上,第二步是利用信息技术流程控制的特点来规范原来通过手工实现的文物流通程序,杜绝差错。”胡锤表示。

2005年,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基于流程控制和开放链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通过不断地梳理,将已经建成的文物数据库又重新规划,进行全面升级。各项文物管理数据根据不同应用分开建库,分别建立支持文物管理工作中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控制子系统,彻底实现了文物管理、文物应用的信息化。

文物活起来

藏品管理从手工过渡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宫博物院花费了10年的光景。而整个文博行业则走过了近20年。从本世纪开始,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向博物馆的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从以藏品信息管理为内核的圆心开始,向行政管理、文化展示、数据资源利用以及科研、出版、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成为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藏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全面铺开的前提。”南京博物院张小朋曾这样告诉记者,在核心数据库建立之上,根据博物馆的各项实际业务工作,逐渐搭建起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张信息网。博物馆的所有工作就全部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了。

如今,要看文物展前,公众能先到网上转一圈,浏览到藏品信息与藏品影像。首都博物馆的网站率先打破旧习,将网站划分为“体验、鉴赏、研究、服务”四大板块,公众只需点击两次,就能查到想要的信息。

这种门户式的网站设计使首博网站成为了“最不像博物馆的网站”,却得到了公众的欢迎,向着“身边的博物馆”的理念越靠越近。

发生改变的不只是参观形式,如今进入博物馆工作的新人都已经具备大本或研究生的学历,一进博物院就能够学以致用,进入文物研究和展陈的工作之中,而不必如当年那样一进单位先抄几年卡片。文物选展子系统也已经开通,对文物的选用更加便捷。

“若要举办清代文物的绘画展,在文物系统下能将琴棋书画等各门各类的文物全部查找详尽,并且系统可实时调出相应的影像,拓宽了编写展陈大纲的视野。”胡锤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建设的基于影像的文物研究系统,更可以将高清晰的文物影像与相关的文物研究资料结合起来,更加方便文物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由信息系统带来的这些变化,使文物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草根”计算机博物馆

澳大利亚人Max Brunet从一家数字设备公司退休后,利用10年的时间收集他感兴趣的电脑设备,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性质计算机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他的家,从地下室到两层高的小楼摆满了各个时期的计算机产品,这些巨大数量的藏品涵盖了整个计算机发展史。其中,包括1920年的Julius Totalisator机型。第一台UNIX电脑PDP-7,经典的DEC PDP-9,原装IBM PC机,苹果公司的Lisa,MITs的Altair 8800机型,无数种打孔卡,以及超过6000部计算机相关图书。

信息中心曾被边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博物馆就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上海博物馆开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基于Basic程序,利用串口对录像机控制,进行图像存储和检索,南京博物院在该时期也开始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博物馆开始了工程技术的进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是该时期的代表。博物馆建立起局域网,通过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网连接。同时,楼宇自控、安防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等纷纷应用到博物馆之中。此外,针对面向博物馆公众服务和展览的多媒体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

至此,文博业步入了广泛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主要集中于京沪一条线上,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该时期的博物馆信息中心更像技术维护部,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起到的作用是对将要建成的博物馆的内部信息化应用进行设计和构建,当这个建设过程完成后,信息中心在博物馆的地位就慢慢地边缘化了,逐步成为了计算机的维护中心。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形式与内容建设并重的时期,技术应用在多个方面展开,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自控技术等等,一大批新颖的高科技技术争先恐后进入博物馆建设中,包括了对内容的建设、对建筑物本身控制的建设、对公众服务和展示系统的建设。而信息中心的业务开始向博物馆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由此信息中心开始转变为博物馆内部的基础业务部门。

篇7

关键词 数字化 高科技手段 运用

博物馆的主角是数以千万计的文物藏品,传统的文物藏品保管大多是通过手写登记完成,包括藏品的总帐、明细帐等重要的藏品信息,不便于查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字化越来越被现在的博物馆所运用,为了准确、全面、完整地记录文物保护信息,动态掌握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和受损状况,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保障文物安全,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博物馆界就开始了对藏品资源的数字化开发,把博物馆的实物变成能被计算机存储、识别和传播的一组数字,建立了一些用于馆内研究、管理的数据库和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站。

2001年以后,随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试点工作启动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藏品数字化建设大大步伐加快,为开展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国家文物局制订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文物元数据、电子身份标识、馆藏文物信息著录、文物影像信息采集、藏品数据存储及交换等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并取得成果

至“十五”末期,共完成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1546854件(其中珍贵文物380233件)馆藏文物基础信息数据采集,记录数据457822条,拍摄图片728019张,建立了信息量达3.5TB的数据库。该项目现已推广到11个省份,预计“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国馆藏文物基础信息数据采集。

2009年宜昌博物馆通过文物信息采集的工作,共完成了一级71件套,二级71件套,三级460件套的文物信息的采集,为今后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馆正在进行其他馆藏文物的信息录入工作,争取在新馆建设前实现所有文物的信息化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随着免费开放后,如何满足人们在博物馆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对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在博物馆陈列中,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地诠释展品。陈旧的展览模式难于吸引观众,长此下去,博物馆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和宣传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使观众更主动、更深刻、更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的参与愿望。多媒体技术毅然成为现在博物馆进行展陈辅助手段的首选,它能更好地表现和诠释展品,实现观众与展品的互动。

近年来,博物馆在科学教育及科学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陈列展示中摆脱了原来以展板为主的说教式的展示形式,大量采用可操作模型、游戏、触摸屏等动手参与项目,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博物馆教育的导向逐渐由传统的“说教”转到“寓教于乐”。

2011年11月14,笔者在成都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是金沙遗址博物馆改变以往观念的展陈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由于展览并非仅仅针对领导或专家,而更多的是针对最普通的观众,因此在展览大环境的整体气氛塑造上,尽量为观众营造出休闲、娱乐的轻松氛围,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科学、通俗、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展览在大人、孩子都喜欢的环境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生动活泼的多边形版面和大量的实物、图片资料以及复原模型加以阐释,再配上丰富多彩的、结合金沙文化开发的智力游戏和三维动画等,特别是在吸引孩子方面做足了功夫,许多展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喜好,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如在多媒体展示、4D电影院等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需求,使金沙遗址博物馆变得生动起来,特别是遗址馆,观众在这里可以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宏大气派,还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远离了博物馆原有的严肃古板、曲高和寡、门庭冷清的现象。

如“远古家园”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成都平原远古先民的生存状态,在对其居住区建筑内容进行诠释时,采用投影、猜想模型、电子书、遗址局部复原等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帮助观众理解展示内容。

由此可见,数字化高科技的运用在展览陈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字化不仅在藏品的管理、陈列展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如今的考古发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经常被考古工作人员所用,比如GIS、遥感等技术。

2009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强调科学发掘,强调多学科合作,强调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强调现场保护和遗址保护。通过高科技扫描,充分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采用国家地理坐标进行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建立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将考古工作中取得信息和数据加载其中,最终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考古调查,比如湖南长沙铜官窑的发掘就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的手段。还可以通过GIS,人们可以将考古遗址的位置和范围通过空间数据(如一系列点的坐标)设定,考古遗址内的遗迹、现象乃至每一件器物,都可以用准确的空间数据来表明位置。这有助于考古学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遗址中各种遗迹和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模拟和重建当时的某些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方便地进行多重空间分析。理论上说,在考古研究中,还可运用GIS技术建立局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考古信息系统。比如,通过建立一个流域内不同时期考古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表示遗址范围内的各种遗迹,并将其分为点、线、面3种类型。“点”可以确定遗址和遗址中遗物的位置,较大区域的空间分析中可以将遗址抽象为点;“线”具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古代的城墙、道路、河流等相互间或与遗址、遗迹之间的联系;“面”确定遗址范围和形状,表示遗址的范围或各种面状的遗迹。

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测量,航空摄影勘察和卫片、航片分析等。其中以航空摄影勘察,航片、卫片考古学分析为主,文献研究、考古调查发掘及地球物理勘探为辅。遥感考古技术通过在空中对地面进行俯视,可以全方位地对一个地区地貌的情况进行摄像,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大节省了考古调查的成本。有人做过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传统的踏查方法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要小得多。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少破坏。

今天,许多单位都开始利用遥感和航空手段对地面进行考古观测。洛阳汉魏故城、洛南隋唐城、邙山古墓群、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等古代遗址和墓葬;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辽上京、中京、庆州、祖州、祖陵、庆陵、金界壕边堡、元上都、应昌路故城等遗址;还有黑龙江七星河流域、内蒙古西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陕北、新疆、四川成都平原等地等考古工作都是通过遥感和航空手段完成的。

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数字化的应用在我馆还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但随着新馆建设逐步启动,数字化的应用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新馆对功能设施和科技含量要求较高,比如防火防盗、中央控制室、空调系统、计算机中心、同声传译系统等相关的设施,文物展厅、非物质文化展厅、非物质文化演示厅布展也将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在服务功能上更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而且在手段的运用上更追求现代化和高科技信息技术,使展品展示立体化,增强展品与观众互动的效果,大副提高宜昌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水平,实现宜昌博物馆新馆的社会功效及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实体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84

Physical Museum and Virtual Museum Convergence: Wisdom Museum

LI Shuangjiang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useum's exhibition means are continuously enriched, museum services social functions are expanding. The museum has a traditional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not able to display all collections, virtual museum well make up for this deficiency, so that more collections show in front of peop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However, from the physical museum to the virtual museum, its mode of operation is basically the same, museum collections, visitors enjoy browsing most of the content is static, one-way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s obviously not able to meet people's various kinds of needs. Wisdom Museum is a new museum and virtual museum entity trend continued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various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the museum's closely linked to form an organic system, interactive, more interactive, the various elements fully involved.

Key words physical museum; virtual museum; wisdom museum; convergence

1 智慧博物馆――实体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的融合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从定义不难看出,博物馆承担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这些功能是通过借助于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也就是藏品来实现的。实体博物馆通常有固定的场所,即静止的地理位置,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受展厅面积的限制,博物馆展览策划人员通常只能选取部分藏品按照一定的逻辑、主题将藏品展示出来,供人们欣赏,其余大部分藏品都是藏于库中的,很难与大众见面。实体博物馆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就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展览时间的局限性,任何展览都有一定的期限,过了这一期限,改陈撤展之后展览就不存在了,任何展览都不可能长期存在;二是展览场所的固定性,观众必须亲自到现场参观,这样客观上就排除了一部分人,减少了受众群体;再有,实体博物馆基本陈列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在展出时间内展品通常是不变的,对于重复参观者意义不大。

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虚拟博物馆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把博物馆陈列、藏品等搬到网上展览,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的地域界限被消除了。一方面把展览保存了下来,即便是实体展览不存在了,网上的虚拟展览依然存在,可以随时参观,即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参观者只需在电脑前即可访问虚拟博物馆,而不用千里迢迢实地参观。另外,虚拟博物馆的空间优越性还体现在虚拟展览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拓展,能够展出比实体展览更多的藏品,内容能够得到极大扩充,而受空间的影响较小。这是虚拟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的补充,然而,虚拟博物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虚拟博物馆毕竟不如实体博物馆真实,这也是虚拟博物馆的一种局限,虽然可以通过虚拟漫游、增强现实等技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尽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虚拟博物馆依然不能取代实体博物馆,这一点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对比发现,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出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既然如此,就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优势,打造更加完美的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的提出和发展可以说是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将实体博物馆和虚拟博物馆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促进,让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联系起来,尤其是让观众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当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在博物馆一方,博物馆首先提供服务,然后观众参与其中,二者再不断交互,修正博物馆功能和服务,达到和谐的统一。纵观历史,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实体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等阶段,并且正朝着智慧博物馆的趋势发展,事实上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都是博物馆功能不断扩大的过程,是服务方式转变的过程。传统的博物馆服务是相对被动的,博物馆提供相对单一的服务,人们只能实地参观,被动接受;虚拟博物馆实现了网上远程访问浏览浏览,拓展了时空边界,可随时随地根据需求参观;智慧博物馆则让博物馆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博物馆动起来,成为活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更透彻的物件感知,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传递博物馆物质元素之间的状态变化,并促发系统适应性的改变;建立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消灭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在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体系,在数据基础和协同模式的支持下,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①

2 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构成系统

首先应当明确,智慧博物馆是什么。智慧博物馆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运用多种传感技术,经过智慧博物馆云计算平台的整合、分析,形成的基于传感数据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博物馆资产管理、观众服务模式。②所谓智慧博物馆,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而应当是在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的,这种动态调整的基础在于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者,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具体来说,包括博物馆的藏品,展示的展品,博物馆人(藏品征集人员、研究人员,展览策划人员)以及观众等。通过信息的传递,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其中藏品和展品是物的因素,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将部分藏品组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便是具体的展览陈列。藏品本身是静止的,我们看不出其背后的故事,而展览陈列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艺术设计建成的,是有故事性的,其目的在于使人受到教育,便于参观者理解,一个好的展览陈列需要策划人员的精心策划,需要研究人员在内容方面的指导,更需要观众参与其中,毕竟展览陈列是要服务观众的。

观众和博物馆人员是博物馆要素中人的因素,没有参观者,博物馆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博物馆人的管理,博物馆也不会良好地运行下去。人的因素对博物馆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集体的智慧用于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是以上各个要素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沟通反馈,相互作用。一个智慧的系统应该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③一个智慧博物馆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智能化:

2.1 藏品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博物馆都离不开藏品,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物的因素,藏品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是最基础的。智能化的前提离不开数据和信息,因此,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首先要搭建藏品信息采集平台,首先将藏品数字化,进行综合信息采集。该平台是智慧博物馆的基础,通过对藏品数字化,将真实的藏品转化为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数字信息,便于信息的处理。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声音、图片、活动影像、藏品二维三维形状扫描等,如此一来获得第一手的数字化信息。

目前应用广泛的技术手段是藏品二维照片拍摄和三维立体扫描,即建立起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管理控制的高像素藏品照片拍摄系统和藏品3D信息扫描系统。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一方面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手的研究资料,进一步研究藏品,找寻藏品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信息,有利于实现藏品的智能化保管;藏品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还会对展览策划人员起到帮助。

以上是藏品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对实体博物馆研究、藏品保护和展览策划的积极作用。同时,有了藏品的基本信息以后,可以对基本信息进行深度加工,获得可在网络平台展示的各种完整素材。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irector、三维全景、虚拟漫游、Maya、3dsMax、WebMax、Java3D、Unity3D、VRML、3D自动成像系统等专业软件对二维三维数字信息进行加工,制作出展厅360度全景漫游藏品3D模型、博物馆网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建设虚拟博物馆所需要的内容。

2.2 智慧讲解和手机导览系统

博物馆的陈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逻辑设计出来的,对于参观者而言,在没参观之前一般是不清楚这种设计思路的,一般也对展览及藏品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客观上需要外力的帮助。手机导览可以为观众提供藏品及展览的信息,可以向观众提供参观路线等信息,当观众走到某一展品前的时候,手机导览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观众需要进行智慧讲解;同时,通过手机导览服务平台可以记录观众的行为,包括观众的参观路线、对展品感兴趣的程度、对相关藏品的检索情况,这些信息提供给博物馆的管理者,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修正导览内容,改进展览陈设,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如此一来,观众和博物馆之间有一个直接的互动过程,信息直接交互,博物馆人也不必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征集博物馆改进的意见,直接根据人们的行为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博物馆的服务也能够不断升级提高。

2.3 现场和网上虚拟展厅

实体展厅展出的内容有限,虚拟展厅可以在藏品数量、藏品介绍、背景知识、相关内容方面对实体展览进行扩充。因此,实体博物馆的展厅现场可以通过虚拟展厅来丰富展陈内容,增强观众的互动性。一般来讲,虚拟展厅的制作可以是实体展厅的再现,即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把实体展厅再现出来搬到网上,解决不能实地参观的问题。然而,这种虚拟展厅对于现场参观者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种虚拟展厅就是在内容上要超越实体展厅,不仅可以包括实体展览,并且还要有所扩充。同时,这种虚拟展厅也不应满足于展览和藏品本身的展示,而是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展厅,让虚拟展厅涵盖内容更丰富。

实体展厅现场需要这种超越展览内容的虚拟展厅,可以制作触摸屏版的虚拟展厅放在现场,这种虚拟展厅不仅展示了陈列和藏品,还有超过藏品和陈列以外的内容,包括关于藏品的文字内容介绍、视频、动画等等,并且还应提供数据库查询等功能,这样一来,博物馆的受众人群才能更广,不仅适合普通人参观,也适合专业人员研究,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强。

2.4 相关配套服务系统

博物馆的功能在于为人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在不断扩大的,不仅限于只有到了博物馆才能接受博物馆的服务,而是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不光针对已经来到博物馆的(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4页)观众,还要针对没来博物馆的观众,要使之想来、使之愿来。也就是说,博物馆要主动“营销”自己,把自己推出去,通过各种便利的服务去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可以帮助观众解决一些后顾之忧的问题,例如,对于外地的观众,可以提供博物馆的乘车路线,使之能够顺利地来参观,提供周边住宿餐饮服务情况,以及周边娱乐设施,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有其他的活动内容。为参观者提供多套选择方案,以适合不同人群选择,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观众。

3 智慧博物馆建设注意的问题

3.1 海量信息的存储与挖掘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是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实现的,在运行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博物馆各个参与这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关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导博物馆的改进。

3.2 新媒体技术在智慧博物馆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这些,智慧博物馆应当跟上时代的潮流,主动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应用于自身。有了这些技术,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范围会成倍扩大,增强互动性,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兴起及其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宣传推广作用是巨大的,某一信息经过转发之后,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点击,这无疑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3.3 移动终端对博物馆的访问

智慧博物馆的构建,必须注重移动终端在访问博物馆方面的巨大潜力。目前,观众对虚拟博物馆的访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通过pc机等相对固定的设备,这类设备一般都在固定的场所,不利于移动,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使用;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移动终端来访问,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实地参观博物馆,没有时间坐在电脑前访问浏览博物馆,但是,当今的网络技术已经如此发达,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相当普及,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随时可以利用手机访问博物馆,这种访问的时空局限性很小,访问也非常灵活。因此,制作博物馆手机网站、APP等是智慧博物馆构建的重要内容,能够极大地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宣传范围。

4 总结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所在,是博物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最显著特点就是博物馆的各个参与要素互动起来,参与其中,信息充分交互,不存在信息孤岛,每一要素发出的信息都会在其他要素那里得到反馈,进而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修正整个系统。事实上,智慧博物馆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一种更为友好、快速的方式服务大众,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滞后性,让博物馆成为有生命力的博物馆。

注释

① 张晓鹏.智慧博物馆――总说.http:///article.asp?id=158.

篇9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问题;措施

博物馆库房作为博物馆内的重地,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部分。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质量工作决定了文物在博物馆得到保护的力度,库房文物管理是关键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文物库房工作者具有开拓创新管理理念,为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载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库房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文物库房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有关于藏品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藏品库房载编制格式上的规范标准,对于文物库房管理工作规定制度还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杂乱无章的文物库房管理制度不利于对文物藏品的保护。

(二)安全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掀起了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的,一大批现代化的博物馆文物库房拔地而起,在新馆建设以消防设施和监控作为工程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肯定这一巨大变化之余,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安全问题还是凸显出来,过于依赖先进设施,安全工作只停留在依赖监控设备上。安全防范体系要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只有人防与技防有效结合才可以及时发现情况。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一是文物库房管理人员流动相大,文化层次低,对先进设施和技术的运用不熟练。二是文物库房的硬件设施落后,表现为机密工作无法得到保证和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一部分博物馆库房条件并不能达到标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

(四)文物库房管理手段落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我们要利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来保护文物。但是目前一些博物馆文物库房只停留在文物保护上,而缺少相应的科技手段,导致文物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例如,在库房的进出方面,没有设置门磁开关和密码技术,更没有精准的指纹识别技术等,文物库房的安全保障系数低。在文物外出展览运输的过程中更缺少GPS定位技术,无法全程跟踪文物的流转信息,致使一些文物在发生意外情况后无法调查取证。

三、改进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的措施

(一)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的管理工作。藏品是象征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建立健全完善的文物库房管理体制意义是重大的。要让库房管理切实发挥自身职能,文物管理部门应该对文物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真正了解不利于文物库房管理的因素,并建立可行的效益评价机制。其次,加大关于文物库房的专项资金投入,一些名贵字画的维护相对费用较高,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子孙后代通过实物认识祖先的创造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文物库房的基础设施建设。博物馆就文物保护和保管要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库房保管设备一定要坚固、安全,防止因为库房的布局、选址和设施等因素影响到到文物的安全性。相关的博物馆文物管理部门要严格遵循《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工程设计规范》等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定期对相应的保护设备进行更换,增加现代化保护措施。

(三)注意博物馆库房的安全性。首先是要强化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安全意识,运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让文物安全工作有法可依。在现代化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要有效强化保证文物的安全系数。其次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博物馆库房内外不得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及非库房工作人员未经审查不得擅自入内。同时要创立按时的安全检查制度,保持库房的卫生清洁。

三、信息化建设

(一)利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库房管理人员在进行文物陈列的工作的时候,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充分重视对高科技的利用,有效使用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等等,使参观者更加方便清楚的了解相关的文物。

(二)建设相应的博物馆网站。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博物馆的网站可以挖掘能够利用的资源,设置更新入口保证源源不断的更新相关的文物信息。

(三)用效率高的网络传输设备。博物馆的网站建设是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为了保证图片的高清性就必须采用传输效率高的网络传输设备。

(四)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相结合,全馆网络覆盖库房,对博物馆内存放文物的调档和库房资料的查询和核对,合理分布信息点,保证网络的覆盖率。

总之,博物馆的库房管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能够充分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于了解历史文化有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会使文物库房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竹.论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J].文物世界,2011(5).

[2]张举亮.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J].大众文艺,2012(17).

[3]林扬华.福建森林博物馆展示工程项目管理[J].林业勘察设计,2012(5).

[4]张立胜.当前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8(4).

[5]王亮亮.文物库房管理及数字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3):44-46.

篇10

【关键词】国内;国外;戏曲艺术;档案管理

我国戏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拥有上百种剧目,而戏曲剧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得某些有价值的资料被遗忘或舍弃。不少剧种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所以戏曲艺术档案工作的开展显得格外重要。

一、国内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概况

(一)我国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历史上得以流传下来的剧作家和曲目,都归功于戏曲文献工作者的辛勤劳作,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戏曲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当时人们欣赏戏曲,并进行演出或是点评,刊刻也不断受到文人的关注。清代时期,有些文人会将戏曲刊刻传布进自己的个人文集中,可以进行传世。这些记载着戏曲各种著述的记录,给后世研究我国戏曲艺术带来重要的研究资料,也是如今戏曲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在建国前主要通过一种民间行为,对戏曲进行搜集、研究。在民间自行形成学术研究机构,几乎没有政府的干预,民间的戏曲资料也都是研究者或民间收藏者自己保管的,当时基本上没有公共图书馆或类似的收藏机构。当时戏曲演出也十分混乱,演出遵循“有戏演才有饭吃”,于是在商业性十足的竞争演出环境下自生自灭。各个演出戏曲班没有专门管理戏曲艺术的意识,只是通过编剧或演员将档案资料自行留存。这一现象会流失部分有价值的戏曲剧本及资料,很多剧目在演出过后就消失了。

建国后我国政府采取了更多干预,为了将我国戏曲艺术文化进行有效保存,设置了相关机构对相关艺术文化进行统一严格的管理。国家将剧团形成的戏曲艺术档案纳入到档案全宗中,作为国家艺术档案的组成部分。对于戏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家会召开一些有意义的戏曲活动,并设置相关机构制定戏曲工作的有效政策。对于民间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地方戏曲的改革着重研究,我国在前,对于戏曲艺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挖掘抢救、收集整理、鉴定戏曲传统剧目的方式。政府的重视,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管理的规范性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其良好发展的基础。然而,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我国在建国后戏曲艺术的档案管理工作受到政策的影响,政府对于文艺政策的放松,使得整个戏曲艺术的收集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国家戏改工作进行中,对传统的剧目进行筛选,一些被认为是“有害”的曲目被遗弃,没有再进行排演,相关戏曲资料也没能保存下来。尤其在“”期间类似“破四旧”这样的运动,对剧院、剧团资料的破坏惨重,此时戏曲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并且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相关戏曲人员因“”而遭受迫害,很多经典戏曲资料被毁,使得戏曲在这段时间遭受空前大劫。

我国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结束后又重新受到重视,很多省市先后建立了戏曲艺术档案馆,如今全国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基本也都拥有其独立的艺术档案室。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并未健全,资金的投入匮乏等因素使得我国艺术档案馆的建立并不顺利,大部分戏曲艺术档案依然分散,总体上看,由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影响到了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实际上我国各地对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各有不同,大家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到位,很多有价值的戏曲艺术档案没有被保留下来。一部分在人们手中散存,一部分收集起来的后因不合理的管理问题最终散失不见,所以现在保存下来的戏曲档案数量很少。面对这些问题,急切需要政府及各个文化部门的重视,深入分析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挽救我国戏曲文化艺术宝库。

(二)艺术档案法规及戏曲名人档案工作。解放后,我国艺术档案法规逐渐规范、系统,并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国文化部及相关部门分别于1961年、1989年、2002年,了《文化部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艺术档案整理规则(试初))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为了保证戏曲艺术档案的完整性,国家通过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为对档案工作的最大支持,向相关戏曲艺术档案工作做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挖掘更多的档案利用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重视戏曲名人档案管理工作,戏曲名人的档案资源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大尊重。举例来说,我国广州市全面开展抢救戏曲名人档案的工作,广州红线女从艺七十年来,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放在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上面,奉献了自己的人生。广州市委市政府为了表彰这样的奉献精神,投资资金建设了红线女艺术中心,在这里放置了红线女个人艺术档案的全宗。

另外,再来看看河南省在开展戏曲名人档案工作中的努力。申凤梅是我国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河南省周口地区档案馆内收集了其本人的艺术档案,档案入馆后经专人管理,并向社会进行开放。2003年河南省文化厅开始研究常香玉艺术档案,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戏曲研究提供有力的材料,为了方便研究又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将其演出的剧目进行分类管理,收集大量相关材料。去研究了解常香玉的表演艺术内涵,分析其在豫剧发展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总而言之,如今为在世的艺术家建立个人艺术档案全宗,是对将来艺术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 国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一)美国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情况。美国科技发达,其艺术档案馆的管理工作也结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馆藏资源数字化、馆藏联机检索等技术对艺术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发挥了其特色化的馆藏内容。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捐赠和自筹资金,因为国家政府不给予资金支持。

美国1962-1965年投资1.42亿美元在纽约市建设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其面积为5.67万平方米。这也是纽约最有标志性的一种文化机构,其中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网站内设置了“美国戏剧”的全文数据库。纽约公共图书馆内收集了世界上最广泛的档案,内容广泛的档案演艺材料为社会贡献了具有价值的艺术。其中展示出建委全面的美国历史,从其1714年至1915年的文化剧目都有所保存。该馆采取了会员制,进行资金筹集。该馆向会员提供了丰富的服务,以及重要的业务支持档案,最充分地利用资源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二)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1996年基金会制定了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为了使得艺术收藏更具主动性,该活动开启的基金项目更宣传了其知名度。与上百个博物馆进行联合,可以提供美国最先进具有价值的资源,在基金会的支持下,ACE项目将加强专业方面的收藏,并且激励相互合作、共同分享资源。

美国艺术计划的影响力很大,为了鼓励美国艺术发展及其在海外的影响力,设立的专业性极强的艺术管理计划。该计划项目包括出版物、档案、收藏品管理等等,在这里尽管投资很大,却发现在1990年因资金问题,使得美国艺术收藏有很多还无法得到认可。另外,亨利卢斯基金会从美国馆藏增强(ACE)倡议提出到2000年,共分发了近800万美元的项目,57个博物馆,其中没有收到基金会赠款的博物馆就有一半以上。所以就长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还应该具体进行分析。政府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助,影响了艺术计划工作整体的发展。

三、 我国戏曲艺术档案的独特性启示

为了能够将戏曲艺术文化有效地集中保存,我们应该在发展中建立地区性的艺术档案馆,将宝贵的艺术文化收集保存下来。除了政府支持资金以外,还可以通过售票、参观的形式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发掘戏曲档案市场价值。就资金方面,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实施会员制,将戏曲艺术档案服务于更广大的人群。对于馆藏内容而言,应该注重更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戏曲艺术档案作为更鲜活的补充,具有很强的编研价值。同时利用现代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移动式服务,创新发展我国戏曲艺术文化档案的管理。

艺术档案在一定条件支持下,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寻求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将设计声像资料及其他载体形式都整合在数据平台上,这是发展戏曲艺术档案业务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需要考虑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与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良好合作,以及与戏曲工作者、戏曲评论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实践沟通中强化戏曲艺术档案的共享与合作。

人才永远是一个项目中的重要元素,对于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的人才配备,需要重视各类技术型人才及专业学科馆员的有利使用。对于整个戏曲艺术档案管理而言,专业学科馆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其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具专业的咨询服务,另外可以进行专题档案的编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而言很有价值。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独特性,要开拓思想挖掘其中的艺术规律,寻找科学适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戏曲艺术可以说是鲜活的,是在不断发展更新的,能够体现其真正艺术价值的就是舞台,通过舞台将戏曲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研究放在舞台表演上,重视演出舞台这一基础建设。

戏曲艺术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能够反映我国历史及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情感,我国已经非常重视这一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把精力放在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上,在吸取国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的同时,一定要遵循我国具体艺术发展形式,钻研戏曲档案管理模式。作为我国独有的国际品牌,京剧、昆曲以及粤剧等戏曲形式,都需要完整无缺地进行档案管理,保存其文化价值顺应时代变化实行适当的档案改革。为顺畅地将我国戏曲文化艺术推向世界,需要综合考虑通过良好的沟通,改革不足的发展优势,踏踏实实将我国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做好。

四、结论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艺术档案管理模式,同时应注重档案管理的服务性,使得我国戏曲文化得到最完整的保存。国家需重视戏曲艺术档案工作的进行,发挥最强的管理力度,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最有力的支持,保护好这些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辛崇贤,张建平,景振华.中外专业档案馆状况与比较[J].档案学研究.2004(03).

[2]张鹰.浅谈如何系统地管理艺术档案[J].大众文艺.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