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衔接;内容导向;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26-01
小学升初中通常是人的一生的几道坎中最重要的一道,不少小学生刚进入初中时,明显感到对英语学习不适应。在小学里,原本对英语兴趣浓厚,成绩也挺优秀,但进入初中以后很多英语成绩下降,部分学生甚至产生畏难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学生道不清,家长们更是着急,其实这应是正常现象。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一些英语,但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和初中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有些甚至更早),学习方法、学习流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进入初中,面对的是全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往往又容易被大家忽视,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自然会慢慢适应。这种近似放任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不适应"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对初中的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由此所产生的阴影可能伴随初中英语学习的始终,甚至坏了终生的英语学习。
我个人认为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伊始,面临的应该是一个大幅度提高英语水平的好时机,因为初中的英语学习尽管内容、方式、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难度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只是增加大量的诸如英美人文历史、地理科技、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会更浓,水平也可以轻松地提高一个层次。但是,由于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不了解、不适应,从小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定式中走出往往又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就贻误了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小学英语学习到初中英语学习这中间需要一个衔接。衔接好了,小学生进入初中英语水平就会趁势而上;反之,则耽误了宝贵时机。这个衔接很多家长早已在暑假的许多培训机构做好准备,但往往因方法问题、教学内容缘故,没有达到效果而适得其反,所以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期初英语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如何能使学生更好地衔接初中的英语学习。要解决以上分析到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我总会在七年级上学期期初教学内容在教材原有基础上可适当加上一些特点鲜明的内容,语法知识梳理,英美文化常识,字母、语音等趣味教学内容,如:B-bee、C-sea/see、O,ICU-Oh, I see you! 在学生学习classmate"同班同学"时,写出schoolmate"校友"、workmate"工友、同事"、roommate"舍友"playmate "玩伴" desk mate "同桌" teammate "队友" 让学生猜,这样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多学了一些词汇。这类的知识往往是引领孩子们顺利走向初中英语学习的"绿色通道",能让他们稳步地、愉快地、更加自信地走在初中英语学习的道路上。
其次,要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在七年级上期初的英语教学内容中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衔接性;(2)集中反映新课程的概念;(3)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4)要有简明的体例及较强的可操作性。
衔接性的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小学阶段英语主要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
要帮助学生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堂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内容要着眼于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特点,将初中阶段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能力、方法引入学生的视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融会贯通,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底子。如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颜色的单词及其问句,教师在初中教相应单元时,可先把颜色的单词及其问句归纳复习操练熟之后,再把有关颜色的一些趣味惯用语black sheep ,black tea ,red day ,green hand ,white lie ,white coffee等教给学生记,这样衔接过渡教法既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不费力地加深已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帮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词语以备阅读、写作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储存了更多的信息。
教学内容要集中反映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内容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梳理、明确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对照目标展开自主学习、自练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要依据教材文本,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如" What color is your coat? The color of my coat is red." 中的 "color ,coat"都是名词,而"Color the door green "中的"color"及"You can use cloth to coat the table."中的"coat"是动词。教学生学懂词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句子中。
教学内容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视基础,引领学生练好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关注提升,指导学生在厚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既要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又要能适应英语功底较好学生的拔尖,为学生们将来的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学习并接受知识的能力来调节内容"从易到难""从慢到快"的进度。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网络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教育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其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自身发展的特点,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意识或内容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映射,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内在的重合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以及网络心理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网络法制教育不仅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而且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网络心理训练以及网络心理咨询。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又是蕴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影响,因而内容的有效性本身也存在着无效性的可能。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梳理,有利于我们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尚未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其基本内容必然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但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架构的,因此相应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缺乏独立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与现实的连接不仅使现实社会存在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转化成为可能,而且扩展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边界。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上的作用,而且在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因此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一是内容在设计上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化的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其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复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根基和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容易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是内容缺乏稳定性和时代感。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教育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流变的可能,一些基本的理论难以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因而也会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于此同时,在网络虚拟领域形成的一些较有时代性的网络道德观念难以适时得以认可和宣扬,大学生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接受和自我知行的转化。
3、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单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展示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背景和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接受特点。网络虚拟领域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和多样化信息时难以有效辨别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的传播和引导不再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被动或者无知的基础之上。承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力的缺乏自然点击率就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此同时,内容的不优质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工具性”而没能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休闲娱乐和心理咨询等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枯燥、更新缓慢,缺乏思想深度,再加上在形式上多重理论宣传甚至只是教科书内容的“电子文字搬家”,网络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单一,弱化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难以保证。
4、 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对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有较深的知识背景并且大多已成年。于此同时,面对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有更深刻的困惑和不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独立却又未能摆脱社会意识的多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价值选择容易出现不确定性。网络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的应对,更没能确立相应的规范与制约。另外,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既生活在校园这片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又即将踏入社会。网络世界信息多变,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多元传播和影响,大学生往往容易站在道路和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全球网络化对自身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把握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和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其社会进程中对自我和社会可能出现的疑惑和迷茫不知所措。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相对于既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1、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特点,其内容不应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简单移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加上“大学生”这一主体前提就完成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只是自发式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自觉框定内容的范围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应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相关内容,因其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性,也应根据大学生这一同类群体的特质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群体存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局限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演绎和架构。
2、 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突出重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超出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无法触及的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网络社会存在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之外,而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各环节,既不能过于理想化而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应降低内容应有的要求而失去教育本身具有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着教育目的,因而其在设定上要考虑大学生群体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眼前可触及的目标。同时,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泛泛而谈,在内容广而告之的同时应突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点内容。
3、 丰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传统社会环境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主导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引导的同时,其内容更易把握和为大学生主体所接收。在信息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再局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多的是有其自己的认知及其认同,与之相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为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有效性地为大学生主体所吸收和接受,高校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而不是进行网络说教式的宣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性,而且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只有大学生去接触和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有效性才有现实的主体前提。同时,内容的表现形式不能局限于网络文字式的静态展示,而应变静态为动态,从平面式的教育模式转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能,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4、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认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又将走向何处。网络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共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不良现象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观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并自觉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调整并作出解答。在网络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出现的认知障碍和选择压力,尤其是即将真正踏入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既要教会大学生认清现实经济社会与网络虚拟存在的区别,也要教会大学生在更宽广的网络社会环境里甄别真、善、美,更好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体系与道德体系逐渐完善,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与诚信意识,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发展还不成熟,性格、思维正在处于一个成型与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受到不好思想的侵蚀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长期存在,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作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智育教育,学校的德育课往往是流于形式表面,照本宣科,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在我国的教育中国向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即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家长与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孩子的好坏与孩子的成绩有直接联系的思想,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家长也一般更加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德育课一般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这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个“重智轻德”的一个死结。
2.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学校进行德育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然后以书面形式与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非常的简单与形式化,这难免对学生的德育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成熟,对于德育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没有办法有效的自我监督与自我制约,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将种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脱离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内容,忽视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3.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思维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越来越丰富,小学神的学习生活中势必会反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各样冲突与矛盾,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这些冲突与矛盾,教给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一些非常空洞的、枯燥的道理,甚至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刻意回避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独到的冲突,将小学生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与新的价值观念小学生都接触不到,当小学生有一天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原有的道德观念与新的道德理念会发生冲突,小学生会陷入无法适应的境地,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二、解决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困境的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与发展,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配置比以前更加合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想趋于完美与完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上述困境。
1.将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在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开设德育课,让学生在开始一学期的新生活的时候就注重德育课同时德育课的开展要保质保量,不能因为文化课的实践不够或者是因为要进行文化课的考试就将德育课让位于文化课,学校要树立一些规章制度将德育课固定下来,家长也要转变德育无用的观点,重视孩子德育的发展,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他人,热爱父母,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将德育课的功效与作用发挥出来。
2.促进德育形式丰富多彩
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积极地校园文化会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地走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故事将典型的德育实践与榜样的道德人物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要开展一些家长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让家长在家里也有意识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实行多方面的影响,还可以请一些道德模范来学校作报告,为学生树立榜样道德作用,因此,开展德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多彩,避免简单化与形式化的倾向,充分发挥德育思维作用。
3.德育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办学特点,每个城市与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每年可以将自己城市与地区的典型的德育实践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避免小学德育中的空洞、枯燥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网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一定要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理念的陈旧,影视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一些障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8,9.
[2]丁燕芬.浅析小学德育中的反道德现象[J].教学与管理,2009,10.
篇4
[关键词] 德育 小学生 问题 对策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生教育中,德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还未受到与智育相同的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重视不够
当今,不少家长、教师及有关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小学的德育。在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暴力和黄色等不良信息逐渐模糊了辨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家庭中,现在小孩多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过于溺爱,使有的孩子从小形成了自私自利心理,事事以我为核心,不懂礼貌、不懂感恩、不懂规矩,诚信、责任、自律意识差,而且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心学习成绩,忽略道德教育;在学校中,我们常常说德育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但我们却有意识地把工作分割开,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受升学压力影响,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所谓的“全员育人”自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德育内容形式简单
小学德育的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空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渗透性。书本理念和观点的陈旧,远离学生成长的需求,远离社会生活实际。德育内容的陈旧,导致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
小学德育的形式单一刻板,不够灵活生动。以品德课照本宣科的方式孤立地进行的,不能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学生缺少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实践。教育者没有注意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应有的作用,许多时候,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表面化、形式化。当代学生接受的德育形式,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娱乐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教学等。小学老师往往对这些形式认识不足,使用单一、死板的形式,结果造成了品德知识与行为的割裂。
3.忽视学生主体性个性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的问题。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影响小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全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家长素质和老师素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希望能对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作用。
1.加强全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加强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时刻地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紧紧抓住宣传阵地,保持德育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作出明确规定,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2.完善德育内容与方法
德育内容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到深入浅出。德育内容涉及面广,而且十分抽象,要完善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身边活生生的具体的事和人来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切忌生硬灌输,简单枯燥。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仅仅靠讲历史、说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离现实毕竟遥远,学生认识能力有一定局限,所以很难调动心灵深处的认同和感染。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热爱学校做起,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窗一几做起,在校内掀起爱校建校行动。这样,学生就懂得爱祖国首先应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选好德育切入途径,落实实施方法。德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狠抓落实,找准切入点,并注重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诸如“小手拉大手,爸妈开车不喝酒”、“童眼看清明”、“家乡小吃大家做”等,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去观察、分辨、思考,自觉主动地认同、接纳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解读生活,就产生许多情感体验。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去解读道德,就确立了真正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情感的体验、实践的游历是学生发展和成长必不可少的。所以采取寓教于乐、活动育人、陶冶情趣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效果更好。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都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3.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目前的德育中,大多数老师选择直接出示正确的结果让学生“少走弯路”,通常以“不要怎么怎么样”或“要怎么怎么样”直接规范学生的行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正是重要的形成期,这时的道德两难境地的体验与判断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自主评价、自主体验,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做价值判断,从而在道德行为中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学会自我控制。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激发其自我教育的动机,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仿效培养、格言激励、道德经诵读、艺术熏陶、活动感悟,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文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
[2]潘玉兰.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吉林教育,2009,(11).
[3]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篇5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教育已渐渐重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层出不穷,世界的竞技项目日益增多,我国要在学生体育教育上下工夫,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动力,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体育单一方面理论与技能的教育,忽视德育教育,这会形成不良隐患,使得学生在体育方面的道德素质难以提高。因此,在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下面就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相应措施。
一、体育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曾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与智育皆寄于,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在小学及初中九年义务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小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少年强则国强,只有青少年在体质和德育方面优秀才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小学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游戏化的手段教学,同时通过时间、距离、数量和质量等天然尺度统一评定学生的成绩,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精神。同时在大量的肌肉运动和团队协作中更容易培养小学生的友谊和信任感,使学生形成互相尊重的品质。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是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
1.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小学时期正是小学生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都变得越来越重。体育教学和德育结合能够很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脑部发育,增强小学生的智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于促进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起到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二十一世纪,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促使儿童树立互帮互助思想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有些小学开展的舞龙舞狮课程,可以从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其中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体育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进行身体锻炼,其次才是进行娱乐,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小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时,适当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在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中学生的心态得以端正,进一步陶冶情操,使得体育中的“运动美”和“身体美”得到充分释放,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强意志。“竞争”一词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屡见不鲜,是当下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心理素质。当代体育的核心特点就是竞争,竞争、困难和坚强三个词密不可分。对于小学体育教育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显得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一点非常关键。在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引导学生,使其明白走每一步路都要拥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意志。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紧抓体育教学中的常规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常规是小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基础任务,是保证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每次体育课前,体育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比如:在老师讲话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进出操场时要排队,保持操场和教室的环境卫生,爱护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等,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常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在课堂中处理偶发事件时渗透德育。在操场上课时,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比如:有学生迟到,对其进行适当教育,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在操场上发现垃圾时就告诉同学们,如果人人都能动手,将自己周围的垃圾捡起并保证不在操场上乱扔垃圾,那么我们将会在一个清洁卫生的操场上玩耍学习,这样学生以后可能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不乱丢垃圾,同时发现垃圾能及时收拾。
3.深挖教学内容,促进体育与道德健康教育的结合。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深挖内涵并予以巧妙运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玩“跳绳比赛”的游戏。告诉学生,游戏也是有一定用处的,合理和合适的协作游戏对我们大有裨益。
篇6
根据《通知》精神,我校对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成立了“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以货币化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把改进和激励作为成长储蓄应用的着力点,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综合性评价与激励。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内容缺失。
在与家长座谈时,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高分,上大学。家庭教育的内容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多数学生都存在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对孩子思想品格教育、心理健康、人生价值观培养却长期忽略,致使有些孩子毫无责任感,自私自利,一旦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会不择手段。有些家长一味溺爱孩子,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这些都属于家庭教育内容缺失。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有些家长自身认识水平有限,平时也不爱学习,业余大都喜欢看看电视、打打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言传,不重身教,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常常违反,在孩子眼中成为一个言行不一的人。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动不动就体罚、辱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心灵伤害极大。有些家长唯分数奖励,从不重视孩子全面的发展,且只重视物质奖励,忽略精神鼓励。
(二)学校教育问题
1、 教育评价单一
目前小学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教育的需求。
2、 过程评价存在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成长记录袋”活动,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多样、开放的评价,但成长记录袋也有许多不足。
首先,在应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反应就是过程繁琐,太费时间。其次,在创建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师生们往往形成为评价而评价,为记录而记录的偏差,完全忽视激励性才是成长记录袋应用的着力点。
这些都是目前农村小学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激励机制的探索
为了在教育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改进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激励学生的进步,也为了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和农村家长的教育评价激励的水平。我校在教育管理中提出“全员、全科、全能”的一体化教育激励机制。方案的实施形式是成立“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以货币化的形式统一各学科评价激励方式。
1、一体化教育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货币化是记录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激励性是成长记录应用的着力点。成长记录是激励与改进。以前的成长记录袋束缚住了教师和学生,增加了师生们的负担。货币化的成长记录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更具有操作性。
货币化的成长记录发挥的是一体化的教育激励作用。一体化的教育激励是指教育者原本独立的评价激励,逐步形成育激励机制的过程。一体化过程既涉及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全面互动的过程。教育个体间原来独立的激励转变成一体化的教育激励,有利于提升激励效果,也有利于教育者之间相互学习。一体化的教育激励其核心是全员参与、全科通行、全能评价。
2、教育激励的内容
⑴德育激励。
一般德育激励分为:纪律、文明、卫生等日常行为规范激励;好人好事儿激励等。德育激励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一般由班主任、值周值日老师、家长负责实施。教育者把遵守纪律、文明、卫生作为评价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学生在其存折德育板块存入虚拟货币,没有完成的要进行思想教育。家长要把完成目标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激励。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及时。评价激励的目标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班主任可以从不迟到不早退为目标,上升到早到校勤学习为目标。从要求讲个人卫生,上升到保持校园整洁。值周值日老师可从要求学生不做“坏人坏事”,上升到要求学生做“好人好事”。家长可以从要求孩子自己穿衣刷牙做起,上升到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干。
⑵智育激励。
我把本校的智育激励定位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智力开发学科的教育激励行为。各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定激励目标,创设激励情景,满足学生需要。
智育激励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一般由相关任课老师和家长负责实施。对完成目标的学生在其存折智育板块存入虚拟货币。教师要经常培训家长,让其熟悉如何进行教育激励。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标完成情况要及时反馈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激励。
三、“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的实施方法
“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育教育激励。通过学校、社会、家长对学生提出教育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引发学生心理变化和行为改变,从而达到对学生某种行为的强化和养成。所以教育激励能否成功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努力。
1、成立“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明确组织机构。
学校在大队部的组织下,成立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大队辅导员任总行行长。各班成立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分行。中队辅导员任分行长。各班设储蓄员一名。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奖励。储蓄员负责存储虚拟货币工作。学校举行盛大的启动仪式,给各班储蓄分行揭牌,并邀请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校外辅导员、法制辅导员等发言,力邀新闻单位关注参与活动,使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完成教育评价激励。
2、 评价与激励
教师设定评级目标,根据学生达成的情况进行教育激励。对于完成目标的学生准予存入1元。教师可以印在学生作业上作为作业章,也可以印在学生的书上作为课堂点评章,还可以印在学生的试卷上作为考试激励章。当然,教师最好印在学生的存折上。如果老师没印在学生的存折上,学生也可以等积攒到一定数额,找班级储蓄员存储。
一体化的教育激励会在存折上留下很多“钱”。我们要求各储蓄分行开展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选,学期大评比活动。
四、激励机制实施后,学校教育初见成效。
1、课堂教学不断优化。
激励教育不能离开课堂。教育激励植根于教育过程,课堂教学才是激励教育的主阵地。
推行“小学生成长储蓄银行”活动后,我校教师将激励的教育理念、方法融合与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意识与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的传授一般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定激励目标,刺激引导学生不断前进。因为激励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基础上的,所以课堂教学氛围空前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激励着我校课堂教学不断优化。
篇7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素质教育 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933.96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教育思想,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日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素质教育在强调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人的智力潜能,强调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内在发展。所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学体育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来促使素质教育全面的提高,对全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小学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1.1体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德育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只是偏离实际的形式说教,只是枯燥的理论的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没有说服力、新鲜感,但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弥补了口头式的说教,让小学生们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自身顽强拼搏、敢于吃苦、努力上进、尊重师表、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了学生们的优良品格。
1.2体育教育为智育教育提供了平台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在的语言、动作等方式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体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中锻炼人的思维方式,在切身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体育教育为美育教育提供了手段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体育教育能够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帮助学生确立性别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2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2.1狭隘的认为体育课只有达标才能发展素质教育
一些人片面地误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单纯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一些学校误入歧途,把体育课变为达标课,在课上对学生种种的达标测验,而忽视了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背道而驰,素质教育不能只是以身体素质为“体质”的基础来发展,发展身体素质要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的能力同步进行,平时我们就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体育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讲授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2片面强调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些人误认为,发展个性就是快乐体育,教师不能组织学生们不喜欢的项目,而要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来开展,实际上,体育本身就是一门赋予挑战性的活动、挑战极限的户外综合身体锻炼课程,因而,学生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顽强的坚持、刻苦的训练,才能取得进步,这才是素质增长的超量恢复原则。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与平时的训练中,作为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们全面动手、动脑的想法,让学生们树立学习兴趣和自信,引导启发学生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勇敢地面对困难,在身体和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对项目的兴趣和运动能力,使自己的弱项变成强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3建议和总结
顺应时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得不向学校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时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切实深入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的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们自觉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积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属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的时代,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而,顺应时展的洪流,学校体育教育要与学生们的德育、体育、智育发展密切联系,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更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下身体健康成长,达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好结合。
在当今日趋多样发展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人的综合全面发展的诉求。所以说,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应革新学校体育教育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制,不断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展现出与素质教育完美融合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光.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篇8
摘 要 乒乓球运动作为我国的国球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娱乐健身氛围。多年来学校乒乓球运动在广大中小学校园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种以乒乓球运动为教育媒介的体育教育在校园中广泛开展。本文论述了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国球运动带动校园文化发展,致使教体相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 乒乓球运动 体育文化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一、乒乓球运动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乒乓球运动更有效的落实“健体第一”思想
“健康第一”是21世纪对体育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方向,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各中小学教师带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锻炼的一种与其他运动相比,根据有关人员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研究显示,乒乓球运动的平均负荷强度与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比较相对偏低,对于中小学生更具有广泛性。
(二)开展乒乓球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更促进心质的发展
体育教育之所以不同于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体质的提高,而是心质的成熟。以乒乓球作为体育教育的媒介,无论在弘扬国球精益求精的文化方面,还是在传承国球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在1956年容国团获得我国乒乓球第一枚世界冠军奖牌之后,相继共有55个乒乓球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这不仅仅是国人的骄傲,更是国人锐意进取不断拼搏的成果。
2.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单、双人或者多人共同参与的一项竞技运动,在团体比赛中,每一个人的成绩对于比赛结果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双打比赛中,运动员的配合才是赢得比赛的法宝。因此在学生参与比赛中,更有效受益的是合作意识的培养,善于合作不但能够更好的体验乒乓球运动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胜利果实的分享和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
3.乒乓球运动是发展反应、提高手、眼配合、身体协调和控制能力最好途径。据心理学家运用心理测验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学生为心智水平普遍偏高,情绪稳定,自信心、自恃力、思维敏捷性均较强。
二、以乒乓运动引领校园文化,营造文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人文精神和优良校风的创立之源。乒乓球运动作为一项国球运动,在广泛开展的同时更形成了浓厚的乒乓文化,这种“乒乓文化”中寄寓着国人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以乒乓文化治校,以乒乓精神治教,不仅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更是学校创立教体结合,形成具有特色办学风格的重要途经。
(一)乒乓球运动推动体育文化的不断完善
校园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它倡导健康文明的体育运动,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校园乒乓球运动以一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据调查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率正逐年增加,并伴随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在课余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广大中小学生走向操场,参与乒乓球体育活动,在放松身体获得体育锻炼的同时,一种以体验、享受为特征的体育活动在校园里普遍开展,在这里学生得到的是体育运动的快乐,收获的是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的是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乒乓球运动推动校园文化朝多元化发展
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乒乓球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项目,它可以以一项体育运动的方式出现在校园文化之中,承载着学生朝着健康、阳光、拼搏的方向发展。
第一,乒乓球技术作为一项竞技运动的技术,它在教练员、运动员的努力下依然在国际乒协屡屡的修改规则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展现的正是教练员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运动员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运动精神。用这种工作态度和运动精神指引校园文化指导教学、育人不但能够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更能够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严谨的学习作风。
第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所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同时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国球文化作为教学案例,对于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增加学生爱国情感,塑造学生精神文化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对于生硬的课本知识并不能唤起他们情感的升华,相反,学生的情感往往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以乒乓球运动员比赛、训练的事例为媒介,突出国球运动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成为塑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以乒乓运动为桥梁搭建体育、智育全面发展的新航线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智力和体力提高的过程。智育和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智育是力量,体育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智力的增长和发展,要求体力也得到相应发展,人体素质的提高,会改善进行智力活动的条件,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成绩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时却顾此失彼,重智育,轻体育。教师怕抓了体育影响文化课质量,学生怕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学习成绩,家长怕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孩子升学,归根结底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智育和体育的关系认识不足。体育不仅为智力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活动,一种增强智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玉珍,胡科."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8(03).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3-01
小学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必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1)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2)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3)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 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篇10
在我自己所教的大班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认为大班过后马上要升入一年级了,每天都应该有作业。我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一次我故意没布置作业,想看看家长们的反应,但是结果是让人深思的,班上有30个学生就有20个学生的家长打电话问我“为什么没有家庭作业,是不是孩子们在骗人。”我想问问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才5岁,上的是幼儿园,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的学生偶尔一次没作业也是正常的。是什么的影响让您们觉得大班不布置作业时不正常的了?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有许多的弊端:
①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园基本上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做中玩、玩中学。幼儿身体特点决定幼儿园一节集体活动时间小班最多15分钟,大班最多30分钟,让幼儿园的学生向小学生一样规范学习,必须长时间地坐在教室里多次练习,幼儿生理年龄决定孩子不可能长时间地坐着,慢慢他就会趴着坐,歪着坐,慢慢就会导致孩子近视、驼背,甚至导致孩子发育不良。
②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踉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③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幼儿园小学化”这种现象必须禁止,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作为规幼儿园保教行为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规范教学内容和保育行为。通过督导检查,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作为日常和年度督导检查与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2.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3.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总之,要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使广大家长能够支持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 上一篇:财务管理准则
- 下一篇: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