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赋税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赋税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演变,和手工业、农商业发展状况的内容。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轻易掌握不了,容易出现混淆概念的现象。故讲述时应尽可能理清经济体制演变历程,帮助学生认清其发展线索。
从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历程来说,其经历“国有制私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其中奴隶制度社会是最具代表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制社会,该阶段土地制度用一句话描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则从土地国有制演变为三种形式,包括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制、国有土地制。围绕土地和人口争夺,三者间展开异常激烈的斗争。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演变历程,就是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过程,整个社会历史中贯穿了封建大地主将国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变为大地主所有地的过程。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在历朝历代中均有体现,如东汉时期出现的大地主田庄;南朝时期的封山占水;唐后期普遍建立的官僚、贵族以及大地主庄园;明后期遍布全国范围的皇庄和庄园等。并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赋税制度也发生着变化。赋税制度演变历程自春秋时期鲁国始,称之为“初税亩”,到唐朝时期则演变为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直至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时期的地丁银制,清晰地体现出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下的发展线索。整条线索观察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的赋税征收中。赋税形式更是从实物、劳役转向为钱财,明显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相对减弱的依附关系。
最后,在经济史讲述时,应适当选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材料,让学生阅读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与之相应的经济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理清历史概念关系,改善历史概念混淆的现状。
篇2
关键词:中国古代;财税;奴隶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84-02
中国财税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中国历史上税收有许多名称,如贡、助、彻、赋、税、租、捐、课、调、役、银、钱等,其中使用范围较广的是贡、赋、租、税、捐几种。奴隶社会一般称贡、助、彻;封建社会用租、调、赋、税;在当代社会则用税。
1.奴隶社会的财税
税收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财政的初建时期,三代奴隶制社会财政,是中国财政的早期形态,那时的财政,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正是由于其商品货币经济很不发达,国家只能采用简单的对人或对物课征的直接税。夏、商、周的税收的主要特点是贡赋不分,租税合一,以土地税为主,税收制度较现在相比极其简单。《孟子·腾文公》中有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因此说,奴隶制社会孕育了中国税法的原始形式:贡、助、彻。
2.春秋以至秦汉的财税
春秋时期军赋的出现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以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赋役制度。“赋”字左贝右武,具有征收军需物资的意义。西周时期,国人只服兵役,不需缴纳车马兵等军需费用,至春秋战国时期,随这土地制度的演变,各国在改革税制的同时,以征调军需为内容的“赋”制度也先后出现了,如郑国的“丘作赋”,楚国的“量入修赋”等。其征收办法由按亩征收,进而分配到户,按人丁征收。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秦汉时期便产生的上计制度,上计制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预算,决算制度。只是范围大小有别,按照当时规定,各地方(诸侯国)和中央各部门长官,必须把来年土地开垦,赋税收支等预计数,写在木质的券上,送于天子,天子将券剖为两部分,自己保留右券,分给臣下左券,年终,臣下再报送“计书”。
3.唐宋时期的财税
中唐以前,租庸调制即田租,身庸和户调,这是唐朝前期人们负担的主要赋税,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唐王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未来国家税收政策的必然改变。中唐均田制的崩溃引起了租庸调税收的瓦解,是国家税收变革的根本原因。为了弥补因政府控制户口减少,造成国家财政透支的现象,国家逐渐推行以财产为标准的户税、地税作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公元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唐政府正式推行两税法,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至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其是根据国家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在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自此之后,按丁而税在法令上被废除了,户税和地税便成了政府征收税赋的主要形式。后来,随着户税逐渐摊入田亩中,国家把杂税、人丁税也逐渐摊入了田亩中。
五代十国继续了中唐以来的两税法,但由于群雄割据,相互征战,导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各国不得不用附加预征等手段增加税收,从而导致杂税泛滥,两税法为之蜕变。
宋朝经济相较之唐朝有过而无不及,北宋画家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的繁华程度,宋朝的间接税(商品税)征收几乎于田亩税持平。传统农业税在国家财政中逐渐退居次席,改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传统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入的单一状况,这是中国古代国家赋税结构变化的一个新气象。
4.元代的财税
元代的赋税征收广泛采用名为“扑买”的商包制,即政府将某项税收向社会发包,商人通过竞争中标,并一次性缴足所承诺的税款,中标者再以较高数额向纳税户征收税款,其差额即为承包商的利润,这种赋税征收方法省却了税务征收人员,成为元代普遍推行,作为主要征税手段。
5.明末清初的财税
明初,明政府编造了黄册,对每辖区民户情况层层登记造册,最后汇总于户部的户口总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根据。明初是以“良民治良民”的税收征管制度,即在各州县设置的有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随后的一条鞭法推行使粮长制名存实亡。一条鞭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以征税。
篇3
摘要:两税法是中唐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它不仅对改善唐朝的财政起到了显著作用,对以后的税制改革也有深远影响。其中的很多税收思想都是史无前例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
1引言
由于唐初的税制给国家带来这么多的经济问题,杨炎便上书请作两税法,唐德宗最后也采纳了杨炎的意见,首开中国税改费的先河。
1.1两税法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
1.1.1两税法的主要思想
两税法归并了税种,把混乱繁杂的税种归并为地税和户税两种。集中了纳税时间,一年分为夏秋两次纳税,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人两税。其具体类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其租、庸、杂摇悉省,而丁额不费”,就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的田亩征收,缴纳米粟;户税按资源多少划分等级,以货币征收,分夏秋两次缴纳。
(2)“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就是以户为征税单位,不分主户(本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人户籍纳税。即“居人之税”。
(3)“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即根据资产定出户等,确定应纳户税税额,根据田亩多少,征收地税。
(4)“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人”,要求唐朝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定出全国总税额,分配各地征税。这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1.1.2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两税法的进步意义着重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由于规定了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第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种纳税方式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较之于“租庸调制”更合理,更进步。
两税法对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带来很大冲击。
首先,两税法的颁布意味着“租庸调制”的废除,因此与“租庸调制”为依托的均田制—政府直接控制全国土地的、法理上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也正式宣告废除了。这就表明唐朝政府从法律上正式承认了两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不能照旧并存下去的现实。
其次两税法不再像“租庸调制”那样“以身丁为本”,直接控制农民的人身征取赋税、特别是征取力役,而着重按财产多少征税,实际上废除了力役;而且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原则,不再区分土户与客户,全都按资产多少分等交纳两税。
1.2两税法的局限
两税法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货币计量税收,虽然可以简便征收,但是货币的币值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货币的变动又会影响税收负担的高低,尤其是在货币升值的情况下,会加大税收负担,从而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不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二是,单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不够合理。因为资产的多少并不容易测量,而且很可能发生隐匿资产的行为,不利于保证财政收人,资产的价值高低也不一定和资产的数量成正比,就可能出现负担不均匀的后果。
2两税法与现代税收思想的联系
两税法中体现的现代税收思想。两税法虽然是唐代的税收思想,但是它也是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人为目的的。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现代税收思想的影子。
首先,两税法规定的:不分主户(本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人户籍纳税。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这体现了税收当中的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两税法中人们已经有了要公平纳税的理念,只是还没有明确提出而已。
其次,两税法规定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的田亩征收,缴纳米粟;户税按资源多少划分等级,以货币征收,分夏秋两次缴纳。这样简化了税种,也简化了缴税的程序,节约了纳税成本。
第三,两税法的量出为人原则,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定出全国总税额,分配各地征税。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一向遵循量人为出原则,在清代以前,我国始终没有产生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本质上是量出为人的。杨炎主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这就开创了我国预算制度的先河。现在的要把国家先划分事权和财权,再制定收人计划,也是以这一思想为源头的。
篇4
1.井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2.由公田到私田:(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 西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人头税的开始)
4.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实行
5.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6.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
7. 明朝“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
篇5
[关键词]耶律楚材;经济思想;重农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生于“庚戌(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1),即公元1190年。卒于窝阔台合罕皇后乃马真氏称制第三年,即1244年,享年五十五岁。耶律楚材生活的年代,正值蒙古不断征战,四处扩张的时期。
耶律楚材作为契丹皇族后裔,实际上是一个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思想成分是比较复杂的,年青时就“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2)可见儒释道诸学说对他匀有影响。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重农思想一直占据支配地位,历代思想家几乎无一不是重农的。耶律楚材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中原传统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参与者,所以他的经济思想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一、重视农业
历代的所谓重农一般是针对工商业而言的,重农和抑商往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耶律楚材的重农思想与历代思想家不同,主要是针对轻视农业生产的蒙古贵族的。(3)因此,耶律楚材的重农思想有他独自的特点。
耶律楚材重视中原的农业经济,认为“中原之地,财用所出”,(4)意即中原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源泉,国家财政全赖于此。在农业中,他尤其重视土地和劳动力。为了保护农田和劳动力少受摧残,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蒙古民族在入主中原初期,曾一度出现将农田辟为牧场的现象。这类记载在《元史》中亦不乏见。窝阔台即位之初,别迭就建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5)显然,这是落后的且是违发展规律的观点。中原地区的百姓长期以来靠种植业为生,将农田改为牧场势必使大多数人丧失安身立命的土地而流离失所。因此,耶律楚材对此给予驳斥,他说:“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为耳,何名无用哉!”(6)并指出“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7)
为证明所言非虚,他又奏请设立十路课税司,以正常的课税制度代替战争时期的军事掠夺。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中原农业经济的恢复,也可以充实国家财政,对维护中原农业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重视劳动力,反对野蛮屠杀
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同生产资料土地一样重要的就是劳动力。蒙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一直奉行野蛮掠夺和屠杀的政策。为了使中原农业劳动力免受摧残,耶律楚材曾多次阻止蒙古贵族的屠杀政策。
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出兵黄河以南攻金。许多百姓聚集在陕西、河南一带的山林洞穴中避难。为了笼络人心,窝阔台下诏“逃匿之人,若迎军来降,与免杀戮”,但有人说“此辈急则来附,缓则复资敌耳”。为使百姓免遭屠戮,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然后“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8)保全了大批农业劳动力。
太宗五年(1233)蒙军攻下了金都汴梁。由于在战斗中曾遭到金朝军民的顽强抵抗,蒙军伤亡较重,首将速不台奏请窝阔台“此城相抗日久,多杀伤士卒,意欲尽屠之。”(9)耶律楚材闻悉,急驰入奏:“将士暴露数十年,所争者地土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窝阔台仍犹豫不决。楚材又说:“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及官民富贵之家皆聚此城中,杀之则一无所得,是徒劳也。”闻此,窝阔台终于放弃了屠城,下令除金朝皇族完颜氏外,“余皆原免”。(10)据记载,当时避居汴梁的人口达一百四十七万。在当时的情形下,耶律楚材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存了大量人口和劳动力,对后农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坚持中央集权,统一赋税
(一)坚持中央集权
耶律楚材还主张应该统一制定税赋,奏请“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禁止地方官府擅行科差。而且他还禁止宗亲贵族擅自征敛,提出州郡长吏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蒙古族的惯例是“裂土分民”,但这非常不利于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中央集权的统治。于是,耶律楚材奏明窝阔台,裂土分民,“尾大不掉,易以生隙。不如多与金帛,足以为恩。”但此时窝阔台已经应允诸王贵族,不可轻易改变。于是,耶律楚材又提议:“若树置官吏,必自朝命,除恒赋外,不令擅自征敛,差可久也。”(11)窝阔台汗采纳了这一建议,由朝廷置官统一征收赋税,按其应得数额颁给王公贵族,非奉诏不得擅自征收杂税。由此,蒙古中央政府可以统一征税,保证了税制的统一;另一方面,将赋税征收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对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朝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方向继续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赋税统一
耶律楚材坚持推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以逐渐恢复发展中原经济,在征收赋税上,他企图建立有确定的种类、数额,而且税额较轻的正规赋税制度,反对蒙汉统治阶级,非法随意课税、无限度地进行剥削。在窝阔合即位之初,他在《便宜一十八事》中就曾提出“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在反对蒙古诸王功臣“裂土分民”时,制定了“五户丝制”,也为的是不让蒙古诸王功臣“擅自征敛”。这在一定时期内缓解的劳动人民的负担。
四、结语
耶律楚材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他参与到蒙古政权的过程中,奉行“以儒治国”的思想,一直在坚持儒家的“仁政、爱民、轻徭薄赋”的思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影响最高统治者,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缓慢的,也是按部就班的,不可能因为某个或某些积极因素一蹴而就。耶律楚材的存在是只蒙古政权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他虽然以自身出色的能力影响着最高统治者,但他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也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施展自身的抱负。但是,作为蒙古政权汉化过程中的先驱,他的经济思想为后继的统治者提供了范本。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陈瑞台.耶律楚材的经济政策及其知道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4期
(4)耶律楚材《条便宜十八事》,附于《元代奏议集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09.
(5)《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元史》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9)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附于《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篇6
在美国,对房地产占有、处置、收益等各个环节征收的各类税项总称为房产税。美国的房产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房产税是指对房屋本身征收的税,属于财产税;广义的房产税还包括交易税,也就是在房屋买卖时要缴纳的税。
目前,全美50个州都征收房产税,这一税目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平衡地方财政预算的重要手段。征收房产税的目的是维持地方政府的各项支出、完善公共设施和福利,因此美国房产税的收税主体是郡政府、市政府和学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不征收房产税。一般来说,郡税、城市税和学区税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5。
对于一个房主来说,房产估价和税率是决定其要缴纳的房产税高低的两个关键因素。而对房产进行估价的权力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不过,由于与学区税相比,郡税和城市税所占比例并不大,地方政府在对房产进行估价时,通常都会表现得比较“保守”,评估出的房产价值一般仅定为市场价格的50%~75%。
据了解,美国房产税七成用于支付学区义务教育、改善治安和公共环境,从而让学区周围环境改善,房价自然升值。在大多数美国老百姓看来,交了房产税后孩子可以享受十几年的义务教育,他们当然愿意交税。这充分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
在美国,征收的房产税用来支付学生午餐、校车的费用、教学设备、教师的工资发放和福利改善等庞大开支。比如匹兹堡最贵的学区,一年平均预算就要7000万美元。因此,一般房产税最高的地区,学区也都是最好的,因为有财政支持。所以这里的房产,每年的增值也大。而且自己的孩子从学前班一直到高中毕业,不用交学费。美国政府在使用税收方面也接受老百姓严格的监督。
英国:居民楼房没有土地所有权
英国房地产税的叫法并不统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叫“家庭税”,而北爱尔兰就叫“市政服务税”。
在英国,买了房子并不一定就买了土地,有的房屋土地仅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独立房屋土地所有权与房产所有权可以统一,但公寓住宅则不同,因为是几十户、几百户人共用一块土地,此时房屋所有者拥有的只是土地的“租期”,土地所有权也许在某个人手里,也许在政府手里。
英国也有法律规定,楼房如果多于2/3的业主投票同意购买土地所有权,那就必须首先成立一个公司,以公司的名义购买楼房宅基地,这时,土地实际上就是法人所有,也就是为买这块土地所成立的公司股东集体所有。
在实践中,楼房住户成立公司单独购买土地所有权的案例很少,因为英国还有个遗产税,如果把土地价格追加到房屋价格上,那将来要缴纳的遗产税会高得让人不得不把房子捐出去。
英国的房地产的估价由政府开发的专用软件自动完成,税额从个人工资账户或养老金账户自动划拨到市政房产税交纳账户,无需个人参与。完税后,如果个人有异议,可以提出复核,发现误差,多退少补。
另外,英国对非居民住房的房地产税单独征收,包括商业用房、市镇及村庄的办公用房。非居民住房的房地产税虽然也由地方政府征收,但要交中央政府,然后中央政府按照各地人口平均分配使用,其作用就是富裕地区支持贫困地区。
2004年,英国平均房价已比1995年高163%,投资性购房个人贷款行为在2004年以前的5年中猛增。
英国政府通过各种税收办法,使英国的“房价收入比”在2004年第四季度回落,2005年继续下降,房价涨势得到有效平抑。
德国:炒房者无利可图
在德国,只要有房产,一般需缴纳房产税,只有当房产是文物,而且维护费用超过房产收益时,可以提出免税申请。
房产税在德国是地方税,有专门的《房产税法》。计算方式相对简单,是按“统一的征税值”乘以3.5%后,再乘以当地确定的税率。
房产购置税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调节手段。每购置一处房产,需按房产的实际价值缴纳一定数量的税。这个税也是地方税,相应地有一部《房产购置税法》。在德国,房产购置税基本上是按房产价值的3.5%征收,各个联邦州有所不同。例如,首都柏林从2007年1月1日开始为4.5%。
在德国的房地产市场,投机资本难以获得成功,房市发展稳定。就是因为德国政府没有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目前德国有8200万人口,而住房总数达到4000万套。同时,德国每年还有25万套新公寓竣工,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房价的上涨。
新加坡:政府当开发商统一制定价格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其中,类似于中国经济适用房的政府组屋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也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
居民购买组屋价格低廉,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屋主在一定年限内不得整房出租;5年内组屋不得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
新加坡还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防止投机多占。另外,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房屋,要缴纳高额的房产税,这对抑制炒房和商品房价格暴涨非常有效。
新加坡政府长期坚持以政府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的原则,在房地产市场上牢牢掌握了主动权,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问题,也有效地平抑了房价。
目前新加坡全国约有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韩国:利用赋税稳定房价
韩国房地产市场也经历过快速增长的阶段,但随着韩国政府出台多种赋税制度,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已基本得到控制。
韩国政府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制定了多种赋税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综合不动产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快速恢复经济,韩国政府放宽了房产转让制度,并实行低利率政策,这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导致了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并产生一定的资产泡沫。尤其是2001―2006年,韩国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而首尔地区的房价更是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仅2006年一年,首尔地区平均房价上涨就达到19.2%,首尔市江南地区的房价更是平均上涨达到25.9%。
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韩国政府于2005年出台了综合不动产税,征税对象为拥有房产总价值超过6亿韩元(1美元约合1144韩元)的家庭,并根据房产总价值的不同,税率为每年0.75%~2%之间。此外,韩国从1961年起就征收财产税,这一税种的征税对象是面向所有拥有土地、房产、船舶等实物财产的人,也是根据财产价值不同,所负担的税率也不同。因此,如果将财产税和综合不动产税算在一起,拥有高档房产的富裕阶层就会承担更重的赋税。
为了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韩国政府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房产转让所得税,即拥有2套住宅的家庭在购买房产2年之内出售,要缴纳50%的房产转让所得税,拥有3套以上住宅的家庭在购买房产2年之内出售,要缴纳60%的房产转让所得税。即使在购买房产2年之后,拥有2套以上住宅的家庭在出售房产时,仍需要缴纳6%~35%不等的房产转让所得税。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再加上之前的综合不动产税,韩国房地产投机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房价也基本得到了稳定。
日本:根据时价征税
在日本,房子和土地都是可以出售的。一般来说,买房不仅意味着拥有房产本身,而且意味着获得相应的土地所有权。即便购买的是公寓楼,也会依照单户面积占整栋楼房总面积的比例分摊整栋楼占有的土地。因此,在日本,房产税不仅涉及房子,而且涉及土地。
一般说来,从房屋、土地保有类课税来看,与土地、房屋有关的税金,包括固定资产税、城市规划税等税种。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地方税制改革中引进了固定资产税。固定资产税属于地税,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固定资产税主要对土地、房屋等征税,纳税人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房屋产权所有者。土地包括住宅、农田、森林、牧场、原野等,房屋包括住宅、店铺、工厂等。
篇7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有()
①楚庄王 ②齐桓公 ③勾践 ④晋文公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③
3.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吏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博士
4.在西汉时发明的农具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简车
5.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家是()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6.人们对武则天的统治褒贬不一,我们基本肯定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7.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C.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D.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
8.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这是因为“两税法”()
A.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改变了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
C.改变了按土地和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
D.改变了一年分几次收税的情况
9.北宋的主战派,的抗金将领是()
A.岳飞
B.王彦
C.韩世忠
D.李纲
10.元朝开始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
B.回鹘
C.回族
D.色目
篇8
开征物业税应达到何种目的?从理论上看,一个物业税种应承担某种特定的主要功能而不应赋予它多种功能。多种税收目标的实现要靠几个不同物业税种来共同完成,对于开征物业税政策设计的着眼点应当是理顺物业税制中的租税费混杂的局面,保证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为地方公共服务筹集资金,而不能任意扩展物业税的税收功能。从长远来看,改革房地产总体税制,对不动产处于保有阶段征收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是改革的方向。
物业税在内的财产税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开征的税种,是一国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我国的财产税不仅税种少,且征税范围小、收入少。因此,开征物业税有助于建立和健全我国财产税体系,改变房地产税制中以往那种“重交易,轻拥有”的局面。
2、开征物业税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要对拥有房地产的业主征收物业税?政府课征物业税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要实现哪些社会经济目标?这些问题关系到物业税制的设计,而且也影响到如何正确评判政府对房地产保有阶段征税的合理性及政策效果。
(一)公共经济学观点
1.利益交换说
该学说起源于洛克和休谟的社会契约论,发展于边沁等功利主义派的“最大幸福原则”。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政府为房地产所有者提供了安全保护,包括国内治安、消防等保护和国防安全保护,从而保证了房地产产权能顺利地为其所有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既然国家为房地产所有人提供了财产保护形式的利益,那么房地产所有人理应向国家支付一定的报酬。因此,物业税就代表了房地产所有人对于从政府那里获得利益的一种支付。而且房地产的价值会由于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改善而提高。利益交换说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政府提供了公共服务,不论房地产价值是否得到提高,业主均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即纳税;二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房地产产权的实现或房地产价值的提高提供了保证,政府理应对房地产业主保证一定比例的赋税,以敷公共支出之需
2.负税能力说
负税能力论最初由古典经济学家魁奈提出,后来逐渐被一些西方财政经济学者所接受。其核心思想是,土地及其改良物所组成的不动产是衡量人们纳税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私人拥有的土地财产或房产越多,其负税能力也就越大。不仅如此,财富本身可以给其所有者带来安全感,这种永久性的财富比一般挣得的收入更为持久。因此,开征物业税符合负税能力原则。
(二)房地产经济学观点——税收非中性论
现代房地产经济文献主要把土地及其改良物看作一种普通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一样,其价值只有通过投入到经济领域才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房地产经济学者更多地关注了物业税的资源配置功能。其基本观点是,物业税可以当作一种经济政策手段来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政府所期望的经济政策目标,包括促进农地有效利用,促进城市各产业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增加适用住宅的有效供给等。总而言之,它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这种观点所基于的理论假设是物业税收可以改变土地和资本的配置效率,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即物业税是非中性的。
3、开征物业税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
物业税实际上是一种财产税,但目前我国还缺乏实施物业税的基本条件,如财产归属不明确、不动产估价制度不健全以及个人社会账号体系尚未建立等,下一步,需要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重点,研究开征物业税。
(一)简并税种,实行费改税。征收物业税的合法性前提是改革现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等与物业税存在重合的一次性税费,否则旧的税费未除,新的税费又来,对于消费者而言,属于双重收税,不利于新税的开征。要认识到,物业税绝不是对于购房投资者的惩罚税,更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此,实现简并税种,构建统一的房地产税制,将是今后地方税务工作的重点。这也是做好物业税征收的基础工作。
(二)实行房地产登记制度。物业税的开征需要大量的、详尽的房地产基本信息和较长时期内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储存工作必须提前于物业税开征的时间进行。建议购买房屋的业主都必须到税务部门进行房产登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物业税的征收提供依据。具体可考虑如下方法:对于单身的业主登记其个人身份证号码和房产证号,已婚人士则按夫妻双方的身份证号进行联名登记。由于买卖房屋时必须办理房产证或过户手续,因而房屋登记可以由房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作完成。同时,建立类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验证系统的房屋产权证查询系统,以确认房屋所有者名下的房屋产权状况,加强对拥有多套住房者的监管,防止税款流失。如可以建立房地产产权数据库,将该数据库与税务机关征管信息系统进行联网,税务机关则要加快实现房产信息的全国联网,以便加强对在异地拥有多套住房的业主进行监控。
篇9
营改增始于2012年1月,首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及若干服务业进行试点,此后逐渐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各个地区和行业。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至此营业税彻底退出了中国的税收舞台,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重大变革。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减税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表示将适时启动增值税立法,积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增值税税率合并也将提上日程。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而营改增以后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1%。按照政策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地产老项目或者出租试点前取得的不动产,允许选择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增值税率不会突然提高到11%。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抵扣甲供材料的进项税额,这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土地出让金占比最大,为30%-40%,按照《关于营改增后土地增值税若干征管规定的公告》,土地增值税应税收入为不含税收入,企业预交土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为预收款扣除应预缴增值税税款,土地价款可从销售额中扣除,因此,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负将显著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的不动产都可以用来抵税,购入当年可抵扣60%,次年再抵扣剩余的40%,这有利于企业加快投资改造的步伐。营改增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预售营业款的5%预缴税,而营改增后预收款的预征率降至3%,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通率。长期来看,营改增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同时提升行业集中度。
三、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
(一)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增强自身的税收意识,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调整会计核算科目,规范账务处理流程,使各税收款项能够更加清晰。营改增后税负的高低跟增值税抵扣息息相关,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加强供应商管理,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建筑企业和材料供应商,确认能够取得正规、足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确保能够顺利抵扣进项税。企业要加强发票的认证和收集,规范发票的开具和保管,以防进项税无法抵扣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认真反思和弥补税务漏洞,保证原始依据的合法合规,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确保账实相符,以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避免发票流失、偷税漏税等问题。
(二)甲供材涉税问题的处理
在实际工程中,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相当复杂,一般有包工包料和甲供材料两种计价模式。营改增前,两种计价模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影响不大,而营改增后两种计价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赋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体来看,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一般纳税人合作有利于降低税负,而且选择甲供材料模式更为有利,但是甲供比例太高时施工单位应纳增值税额增大,就倾向于选择简易计税,此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也会降低。为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施工单位可采取联合采购模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付款,供应商直接开具17%增值税发票给施工单位。为了解决甲供材料供应中存在的价差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采购类贸易公司。项目公司具备物资经销资质和一般纳税人资格,负责从供应商处采购“甲供材料”,然后提供给施工单位,同时开具甲供材料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供施工方抵扣,?M而降低工程成本。
(三)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与税务机关保持及时沟通,及时争取各种优惠,并且合理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例如,一般材料物资的税率是 17%,而房地产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1%,企业应积极利用这种税率差异,自己采购大额物资,以获得尽量多的抵扣。如果购货对象是小规模纳税人,就可以要求尽量高的价格折扣。在实际招标采购中,可实施批量采购或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确保高质低价,还能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部分项目无法获得进项税额抵扣,就可以采取外包的方法,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税负转移。企业应合理利用纳税与抵扣的时间差,尽快取得进项税发票,与此同时尽量延迟开出销售发票,以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营改增后企业购置的不动产都可以用来抵税,这利好商业地产,房地产开发企业可积极投资与持有商业地产,为企业开辟新的利润空间。
篇10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历史教师必须摈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心感受,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联系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弘扬民族精神,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知识兴趣盎然。教师应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学科成为一门独具魅力的学科。
首先,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历史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重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引领学生进行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话。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任何否定民族交流历史的行为都是错误的。例如,在讲到明清时期政府与关系时,点出明朝政府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时派驻藏大臣等等,用这些事实突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央政府重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教师可用报纸等媒体以大量篇幅报道的“3.1”,让学生参与讨论:达赖势力为何打出分裂的旗号?在这一事件中是否有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在幕后煽风点火?我们如何看待?这样不回避热点问题,能让学生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
其次,要注重历史教学与国际国内时事的结合。中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的时期,他们关注的事情范围比较广,但是,由于他们学习压力较太,业余时间较少,无暇透析现实生活中的深层问题,这就为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空间。为此。教师要非常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及时将有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在剖析危机的原因中,要突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那次经济危机是以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的股票暴跌为标志的。接着,话题一转,讲到现实生活中来:当今的物价上涨特别是油价上涨,股票、基金暴跌,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中国是否因此引发经济危机?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在当今的形势下改革开放后强大起来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宏观调控平抑物价、稳定市场,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再次,还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这一内容时,不仅强调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点出各朝代的赋税制度,然后顺势讲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三农”是历代政府重视的问题,民生问题引起以人为本的当代政府的极大关注;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知道当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哪些重大举措?学生会列举如:2006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
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教学就是情境的教学,丰富的情境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
2.引入乡土史实。能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德育功能。要想真正发挥这一功能,仅靠课本内容是不够的,应将本地的一些乡土史实融合在教学中。
例如,提到,就不得不提到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李宗仁。李宗仁是桂系军阀的一个重要人物,对他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指出其历史局限,也肯定其历史功绩,激发学生作为广西人的自豪感。而中的昆仑关战役,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乡土历史教材。通过讲述,让学生对广西的抗战史实有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将德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结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历史教师在平日要注意发现和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去分析解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当然,历史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教师有时只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供学生们参考和课后研究即可。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总之,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能激发历史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当然,两者的结合应当注意联系现实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应当给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余地。为此,我们历史教师应当多关注时事,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我们的教学登上一个新台阶。
- 上一篇:意识形态工作考评细则
- 下一篇:乡镇专职消防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