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说话技巧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的说话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练习。说好普通话需要经常的练习,每天抽一定的时间去放声读读书,读读文章,不要默念,要大声读出来,这样有利于普通话的发声练习,时间久了也就能够流利的讲出普通话了。所以,讲好普通话要坚持每天去大声练习。
2、学拼音。说好普通话的前提是能够发音准确,要学好拼音,遇到发音不准的字要及时去查出正确的读音,然后多去读几次,这样就能够说好普通话了。想要说好普通话要勤快的去学习,及时的纠正自己的读音。
3、请教别人。不是只有外国人学习中文才能请教老师,我们要想说好普通话向别人学习,请教也是一个捷径。有读不准的音的时候,向人身边的朋友、同事请教也是一种快捷的方法,这样也利于迅速掌握普通话。不要害羞,学无止境嘛。
4、方言语调。很多人说普通话都带有方言的语调,有时候总是把方言的词汇用普通话的音调说出来,平时的交流还可以,但要放在正式场合这样讲的话难免会让别人听着别扭,听着有些尴尬。所以,尽量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盐源班 普通话 教学方法
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带动了旅游区多方位产业消费。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泸沽湖,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今世仅存的仍保留有母系社会传统的文化传统,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用普通话与国内游客交流成为当地旅游业从业者必需的基本技能。2014-2015年,笔者所在学校迎来了“盐源班”学生,这批学生在校将进行一年的旅游专业技能学习,普通话课程也是其中一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能说、会说普通话。
盐源班共54人,学生民族基本状况为:彝族48人,藏族3人,蒙古族2人,汉族1人。学生年龄段基本为18岁、19岁,超过20岁7人。学生全部来自盐源县,绝大多数珍惜学习机会,职业定位明确,充分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学习普通话热情很高。学生普通话语音基础普遍较差,部分学生不敢开口,但课堂教学非常配合。针对学生语言现状、性格特征,笔者在教学中,以发音、方音矫正、朗读、说话等作为学生普通话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能说、会说普通话。
一、认识发音器官,掌握正确发音部位
盐源班学生普通话的特殊性在于,既受当地四川方音影响,又受本民族语言影响,普通话基础差。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各发音器官,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在语音基础教学中,笔者使用发音器官部位图,带领学生一个一个识别、掌握发音部位,逐个、反复进行发音部位训练。通过提问、学生单独训练,班级学生基本掌握各发音部位,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进行方音矫正,掌握声调正确发音
盐源班学生普通话语音受方音影响,与一般四川学生学习普通话重点、难点有明显区别。例如,一般四川学生学习普通话,翘舌音的掌握是重难点之一,声调有四声区别,调值不到位。盐源班学生会发翘舌音,而声调几乎没有曲折,突破声调曲折成为学生进行方音矫正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普通话声调调值图、手势示范、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四声的高低曲折。在游戏中,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代表一、二、三、四声,用手势代表四声调号,老师、台下同学分别发四声字、句子,台上四位同学做出相应反应。由于肢体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因此学生很快掌握了声调的调值。声调教学期间的课后作业也是以简单、易上口的诗歌为主,让学生练习,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动程。
三、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朗读技巧
虽然盐源班学生普通话朗读水平低,但是各个都能歌善舞,只要下课班级就歌声嘹亮。针对该班级学生的语言优劣势,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欢、适合朗读训练的歌曲歌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训练积极性高涨。例如,凉山彝族歌手南玛子呷的《一朵云》,阿果的《挪威森林》,霍尊的《卷珠帘》等抒情性歌曲,旋律舒缓,听歌品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带入情感,运用朗读重音、停顿、高低、曲折凸显效果。此外,要运用教材朗读篇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朗读技巧逐渐提升,普通话水平逐步提升。
四、突破心理压力,开口说话
盐源班学生普通话基础差,大多数学生不敢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上台说话会出现脸红、口头禅、结巴、词不达意等各种状况。但他们非常淳朴,对长者非常尊重,因此,在课堂上对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都会努力、认真地完成。针对学生现状,笔者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上普通话课。训练说话时,从师生双向对话到学生的单项说话训练,选择学生关注、喜欢的话题作为学生课后说话训练作业。有次上课,冬天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教室,笔者跟学生问好后,说:“今天的阳光真好啊!”学生回答:“老师,因为今天有你的课!”笔者又问:“今天的天气,下课后适合做些什么呢?”学生开心地回答:“操场上散步。”“听歌。”“唱歌。”“打球。”笔者继续问:“有好歌可以分享吗?”学生纷纷回答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笔者请到学生到讲台来分享他(她)目前最喜欢的歌曲的歌词,最后说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不断鼓励、引导,学生从不敢发展到敢上台说话,从只能说几句话发展到能比较自如地说话。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说话每次都能不断进步。
在盐源班普通话教学中,根据学生语言现状、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针对发音、方音矫正、朗读、说话等重点、难点进行突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篇3
关键词:机辅测试;普通话;教学改革;措施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的背景
2009年国家语委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智能化工作,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力争2010年在全国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标。在2009年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河北省语委提出要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扩大到43个,并要求未列入试点范围的测试站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全部使用新系统和新测试方法。我院积极响应并配合国家语委和河北省语委的工作,于2009年下半年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以往的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测试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将给我们普通话水平培训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对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一)测试方式和测试环境上的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两名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对应试者进行的口试测试,应试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面对的是两名测试老师,测试的环境主要是在教室等安静场所,每组测试在独立的教室进行,互相之间不受影响。计算机辅助测试是通过科大讯飞的测试应用软件,在测试机上按照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应试者在机辅测试时面对的是计算机,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测试,没有测试员的提醒,这就要求测试者在测试前对机辅测试软件和测试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机辅测试测试的环境一般是在机房,由一组人同时进行,由于机房电脑间距有限,测试者在测试时可能会受到周边人员的影响。
(二)学生测试心理上的变化
在人工普通话测试中测试者面对的是两名测试老师,这就使得一些发音不太好、语音水平较差的考生羞于开口,过度紧张,从而影响测试成绩,而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测试者面对的只是台电脑,只要参加过培训,了解了测试程序即可,测试者一般在心理上比较放松,减轻了焦虑心理,在测试时比较容易反映出其真实的水平。但是由于电脑对应试者的监管力度不如测试员,因此有些考生也会出现一些作弊行为,如:从网上下载第四题的说话内容,夹带纸条进入机房,或下载到手机上,在考试过程中念稿子,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背稿子、重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
(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的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整个评分过程都是由两名测试员在测试结束后当场出分,一方面出分比较及时,另一方面,两名测试员可以对测试者的语音面貌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打分上更加统一和一致;而机辅测试的评分前三道题是由测试系统直接给出分数,第四道题是在测试结束后由测试员在电脑上单独评分,这样减少了测试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值差距较大。另外,机辅测试对于第四题的评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离题、内容雷同以及无效话语的扣分等。
三、高校在机辅测试背景下的普通话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课前培训
我院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主要是由学院已经取得省级测试员资格的教师来担任,测试第四题评分以及后期的复审工作也是由测试员来完成,测试员的教学水平和评分水平直接影响应试者的测试水平以及整个学院的普通话测试水平,而这些测试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且大部分为行政兼职教师。因此,在学生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之前先要对所有测试员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评分任务。首先,对测试员的专业基础,要不断进行培训、练习,纠正错误发音,不断加强其专业水平;其次,商讨并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国家语委、省语委当年的政策、工作计划以及当年参加测试的学生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要与时俱进,紧跟形势,特别是机辅测试后要将机辅这一新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再次,加强测试员的评分训练、听辨能力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测试能力。
(二)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措施
测试员作为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伴随着机辅测试的实施,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改变原来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多练习,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绕口令、讲故事等练习,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要将机辅测试的内容、程序、注意事项作为一个重点来讲,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内容中去,特别是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多次讲解,避免测试时出现多次、多人测试失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一些机辅测试中典型的扣分音频,并穿插到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分析解释,避免学生在测试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加强学生计算机辅助测试应试技巧的指导
学生在测试中一共需要完成四道题的测试,前两道题主要是考查测试者的语音发音基础,轻声、儿化等词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技巧,注意横向朗读、语速控制以及第二题根据会出现的轻声、儿化音的次数在不确定发音的情况下猜测词汇的发音,根据评分标准清楚如何扣分,才能在阅读时有所取舍,特别是第三道题朗读短文回读和读错的扣分点是不同的,朗读时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再决定是回读还是直接跳过。
(四)引导学生说话练习,避免作弊行为的发生
篇4
关于精选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流的不断广泛,学说普通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为了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局机关组织了全体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通过学习,我感受颇深。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一种语言。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无穷的享受。学好普通话,说难也不难,说不难还真有点儿难。如果你不会说普通话,那么你就不能把你正确的意思表达出来。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我有以下感受与大家分享:
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好发音部位。拼音不过关,想说好普通话是很难的,尤其是细节问题,比如: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这些细节的问题处理不好,发音就不准确。那学好普通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第二,要多读报,多看新闻联播,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仔细模仿播音员的发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果碰到不会读的字赶快查字典,这样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不会念错了。
第四,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你的普通话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第五,录音对照。这个方法是我从孩子用复读机学习英语受到的启发。一天,孩子听完英语磁带后,用复读机的跟读功能在练习说英语,我立刻想到,这应该也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方法,它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错误,还可以把自己朗读的文章录下来反复听,从中发现不足之处。比如:语速、发音、语调等。
总之,说好普通话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通过这次普通话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我感觉,我的普通话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我也知道,语言学习任重而道远,想学好普通话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运用,最后方能厚积而薄发、游刃有余!
同志们,让我们大胆的说普通话吧,无论说的好与不好,都能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我们共同学说普通话,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以上是我学习普通话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关于精选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短短两天的省普通话培训班转瞬即逝,两天的时间,虽然匆忙、劳累,但也让人感觉充实,让我对普通话的发音技巧、说话的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让我明白,要想学好普通话,必须下一番功夫,掌握规律,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一、克服障碍是前提
普通话并不难学,难的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和改善。我们在学习普通话时害怕自己因生硬别扭的发音出丑,或是畏惧长时间训练的困难,这些心理障碍常常使学习进步缓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及时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地开口讲。任何学习都有一个从拙笨到熟练的过程,学习普通话也不例外,要尽早达到熟练程度,只有下苦功夫克服困难,战胜畏惧心理,才能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反之,如果在学习中过分顾及面子,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更不能以顽强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去克服,改善它,一味的退避畏缩,其结果不仅使自己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而且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加重今后学习和生活的负担。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是学好普通话的重要前提。
二、学好语音是基础
汉语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区之间的语音系统差别大,就是一个地区、一种方言内部也常在语音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语音差异是造成交际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学习普通话的关键是学习以北京语音为准的标准音,学习语音必须专注地通过口、耳的训练才能学好。
学习普通话语音包括发音和正音两个部分。发音准确是语音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发音是否准确与听音、辨音的能力有关,所以首先要提高语音的分辨力。在掌握了正确发音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正音是指掌握汉字、词语的普通话标准读音,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这属于一种记忆的训练。方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不是毫无规律的,了解了方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就不必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地死记,而可以一批一批地去记。
三、勤学苦练是途径
我们从小说的就是自己的方言,一下子将发音系统来个大颠覆,彻底改变以前的说话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学习普通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学苦练。
首先是多读、多说。多读,就是指在看书、看报、看文件等阅读过程中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即使囿于具体环境不便读出声来,那也应该养成默读的习惯。多说,没事的时间一个人对着镜子边说边注意自己的口型,与人交流的时候尽量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当说普通话成为一种习惯,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是多听、多练。多听广播、 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节目,因为他们的语音相对来讲是比较准确的。多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语音,有意与他们多交流,注意他们的发音方法、语言速度、声调处理等。多练,指的是要对着一些范文勤加练习,再辅以绕口令等难度大一些的训练。
再次是多模仿、多琢磨。模仿不仅是普通话初学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增添我们的学习情趣,不致枯燥乏味。就模仿而言,还得多琢磨。用心找出自己的语音和模仿对象的差距,自己的发音方法和咬字器官的协调性还存在那些不足,从而不断修正。
四、持之以恒是关键
学习普通话,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语言习惯的改变是件不容易的事,从习惯使用方言过渡到能熟练自如地使用普通话,需要下一番苦功,只有全面掌握必要的普通话知识和规律,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学得会、说得好。
关于精选普通话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为了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大力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我市组织开展了教师普通话培训活动。培训从普通话的概况,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普通话、为什么学习普通话、怎样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又从声母、韵母、音变详细介绍定义、分类、发音练习、辩证等内容,使我对普通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内涵。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学习普通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使用普通话。
(1)普通话的学习要有一股痴迷劲,就是脸皮要厚,才能练得好,学得会,用的轻松。
(2)在办公室中与教师、学生及其学生家长交流要坚持使用普通话,给学生做好表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感染身边的人。
(3)在课堂上用好普通话。课堂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使用普通话,若在课堂上不使用普通话,教师、学生不和他交流,逼迫使用普通话。使不想讲普通话得人讲普通话是一个难题,只有下大力气才能转变。
(4)字典要在手边。读书看报遇到不认的字要查字典,只有把握准字的读音,才能在课堂上使用,杜绝在课堂上读错字及其发错音,使课堂成为一片净土。
(5)每天收听新闻联播,学着读新闻,以此来纠正自己读错的字、
发错的音,及其有关方言、音变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6)举办讲故事比赛、教学论坛、说话比赛及多和普通话比较好的人用普通话交谈。能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资源共享,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培养敢于讲话的一个场所。
二、学校举办普通话培训,给教师的训练搭建平台
(1)聘请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2)先把拼音读准。打基础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比较规范的训练方法是去找一本《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照里面的次序,由字到词语,再到篇章,每天坚持半小时,几个月之内就会有进步。
三、要学好普通话,我体会到这么几条要领:
(1)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2)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
(4)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5)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
篇5
说话是一个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因而也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智慧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综合表现。高雅的谈吐仪态,幽默的语言风格、严谨的讲话逻辑,得体的语调表情,无疑都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有知识的表现,也是当代中学生所追求所向往的人格。所以,说话不仅是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更是道德情操,文化教育,性格气质的“外化”。因此,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然而,初中生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定向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较差,故加强说话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刻不容缓的现实。
一、初中生说话能力现状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找出初中生说话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本人于2003年3月对不同层次的两所中学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各发问卷25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3份和198份,结果如下:
表一: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初二初三初一初二初三
总100人男59人女41人总69人男36人女33人总64人男34人女30人总62人男30人女32人总52人男33人女24人总79人男41人女38人
好33332338.91024.11217.4822.2412.1914.11030620914.526.672.411.8130011.312.400
一般59593050.72970.85478.22569.42987.94976.62058.82273.35182.32893.32371.
74985.92884.82187.56379.732783181.5
差88610.425.134.338.40069.3411.226.723.20025.2712.3412.2312.51519819.6718.5
表二:
城乡初中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统计表
城镇农村
初一(100人)初二(69人)初三(64人)初一(62人)初二(57人)初三79人)
学生认为说话差的原因平时不注意练习35352739.11421.91016.12442.13848.1
认为说话好、差对升学、工作没影响991420.21218.8914.511.745.1
不懂用普通话表达和感到无话说28281724.21523.42032.22849.13544.3
在公众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53533347.83453.15487.14477.24860.8
没有说普通话的气氛606041604570.35080.6571006582.3
生理有缺陷(如舌头大)7745.734.623.20000
老师对说话的训练情况经常进行44441318.8812.52032.21424.645.1
偶尔进行51515275.34347.24267.74273.66683.5
不进行5545.81320.30011.7911.4
对说话能力与读写能力关系的认识应该并重66664260.94062.55487.14171.95569.6
不应该并重6645.834.734.823.567.6
说不清楚28282340.82132.8581424.61822.8
(注:各项表达标准:好:说话语音标准,几乎没有方言,表达响亮流利,意思完整,有中心,仪态自然。一般:说话语音较标准,偶有方言,表达较流利,意思较完整,仪态较自然。差:语音不标准,方言较多,表达不流利,意思不完整,仪态很不自然。)
从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强,表达好的除了城镇初一占33%以外,其余的各年级均不足20%,其中最低仅为1.3%,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低;而表达一般学生则占大多数,城镇各年级均占一半以上,且呈中间高两头低;表达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比如农村的初三竟占了19%。另外,城镇、农村学生的表达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城镇表达好的学生远远超过农村,其中初一超出18.5%,初二超出15.6%,初三超出12.8%,而表达差的学生除了初一以外,初二、初三都是农村大大多于城镇,其中初三竟多出10.6%。在性别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各年级中男生普遍比女生好。
那么,造成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二可看出,主要有:
(一)、思想不重视
首先是老师不重视训练,表中显示,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的情况大多是“偶尔进行”,城镇各年级占47.2%以上,农村各年级占67.7%以上,而认为“经常进行”和“不进行”的数字比例都显示越往高年级情况越糟。这种情况拿来与上面的表一对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时,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比较好,学生在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也有所减轻。为什么老师不能从初一到初三一如既往地注重说话训练呢?笔者与所调查的学校的老师交谈(因条件限制不能问卷调查)了解到:一是应试教育使然。教学大纲虽然规定从初一到初三都要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初一和初二进行,到了初三就没什么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因为初三复习紧张,进行中考的最后冲剌的准备,而且从初二开始就要对学生不断地考试,排名次,并且以此作为衡量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砝码,如果学生考不好则老师甚至有被分流或下岗的可能,所以虽然认识到说话训练对学生以后工作生活有重要作用但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课只好尽可能地把可能要考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就顾不上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况且中考也不考说话能力。二是观念上存在不足,认为人除了聋哑之外都会说话,能说会道的就是能说会道,口绌的就是口绌,你训练那么几分钟就能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了吗?有那份时间还不如用来培养读写能力呢。
其次是学生不重视。表中显示,认为说话好坏对升学及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没必要训练的比例较高的有:城镇初二占20.2%,初三占18.8%,农村初一占14.5%;平时不注意练习的,农村初三最多,占48.1%,其次是初二,占42.1%;城镇学生不应该与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最高占7.6%。
(二)、存在“惧说”和“怯场”心理
表中显示,在公开场合或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时感到紧张的学生在城镇除初二所占比例较小外,初一和初三都占53%以上,在农村则相对高得多,其中初二占77.2%,初三60.8%,初一竟达87.1%。
(三)、语言换码有障碍和感到没话说
表中显示不懂用普通话表达语言和感到没话说的学生,在城镇占23.4%以上,在农村占32.2%以上。
(四)、缺乏说普通话氛围
表中显示在普通话说话环境方面,认为没有讲普通话氛围的,在城镇占60%以上,农村高达80%以上。
二、初中生说话训练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提高对“说”的意义的认识
毋需讳言,现在的初中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围着“中考”这根指挥棒来转的,因中考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专门考核,故直接导致了不少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忽视。把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变成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培养,课外也难有锻炼的机会。为了对付各种考试,课时开得满满当当,有许多学校连双休日都要补课,理应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成了中学生失落的梦。因此,要想改变学生说话能力低下的状况,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提高培养“说”的意识,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为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1、应清醒地认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己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高科技时代,工作节奏高速度化,生活内容高社交化,以往大量以文件和书信形式进行交往的活动逐渐被人们借助现代通讯工具、以口语交流的形式所代替,侃侃而谈的机会比起落笔成文来将会越来越普遍,语言表达本领甚至己被列为人类21世纪必备的生存本领之一。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运用口头语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头能力办公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远远不是为了个人之间交往的便利,而是一个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②那些能言善辩会推销自己的人将倍受青睐,而那些一与人交谈就而红耳赤、期期艾艾者则难以找到立足空间。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对下一代负责的认识高度上,努力改变现存局面,学生也应该改变为考而学的思想,师生共同树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就算是在准备中考最后冲刺的初三也不应忽视说话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完全可以安排一些有利于复习的内容作为说话训练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改变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局面。老师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学生也应积极配合练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真正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2、提高对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有不少人认为人自小就会说话,没有必要进行说话训练,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会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胡说八道,会影响教学质量,还不如让老师多讲点知识点。确实在课堂上如果控制不好学生的发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时学生的某些观点还会令老师下不了台,但如果老师引导得当,这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把之引导为出色的说话课。其实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③叶先生把“说”看作是“用嘴来写”,可见他对说与写是同等看待的。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看,一般是先学说话后学写文章,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有可能“下笔成文。”当然,这里的“说”并不是毫无思绪的胡说八道,而是中心明确、意思完整、条理分明、准确生动、得体、能吸引人、感染人的整段话。重视说话教学不但不会影响写作能力,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要想把自己的话有物、有理、有感情、有顺序地说出来,就必须调动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这就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说话时又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仪态,做到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思想,渐渐地就会养成良好的交际品质,所以加强说话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绝不可忽略。
3,改变对老师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的评价观念。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制订了关于老师业绩的考核办法,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去评价老师的工作能力,看不到老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老师要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培养成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和健全体魄的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分晓,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老师的教育影响当时不一定就能显示出来,往往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④如果教育部门只盯住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老师业绩,则会使老师为了切身利益而投其所好,在教学中就只注重培养应试木偶了。我们应该看到高分低能、口才不佳、书呆气十足的人在当今社会是难以立足的,在各种招聘会上一些学习成绩佼佼但不善交际者遭受冷遇便是实证。所以,教育部门领导必须认真执行客观的教师考核方法,不要再片面地以学生成绩论英雄。
(二)、改革中考制度,加试口语项目。
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读,必须经过严格的中考,而中考语文只考读写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和面对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评价取向,老师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故要想有效地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除了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外,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中考命题中增加听说能力方面的检测了,就像英语科那样加试听力和会话,这样也才能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初中生的语文水平。
(三)、说话训练制度化。
1、学校必须制定制度,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在方言区,大家都是用家乡话交谈,不习惯用普通话交谈,或者怕用普通话与人交谈被讥笑,所以学校必须有所规定,迫使师生共同遵守。如规定老师要用普通话上课,并且不仅仅限于语文课;学生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校园广播必须用普通话播音,并且每天定时播放一些普通话知识;师生员工在公共场所交谈必须全用普通话,老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用普通话去与人交谈,这样形成制度后,学生也就会慢慢适应用普通话交谈了,也不必担心被人讥笑了,时间久了说普通话的气氛就造就起来了。另外学校也可在校园内印刷一些标语如“大力推广普通话”“请说普通话”等渲染气氛。
2、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不能随心所欲。说话能力的形成同其他能力的形成一样,主要靠经常练,循序渐进地练,它既要体现系统性,又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训练效果,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训练计划,可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不同学年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要求(即初中一年级:“敢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能介绍课文和内容简单的读物、影视剧。能讲述见闻。初中二年级:“能说”普通话。跟别人交谈,注意用语恰当,当众发表意见,意思清楚,态度自然。能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读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语基本上达到简明、连贯、得体。初中三年级:“会说”普通话,能做简短的即席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态度自然,语言优美。讨论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条有理,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表情、体态、手势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制定“年度教学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并把它张帖于教室内,使学生时刻明确自己的说话目标。例如:“课前五分钟发言训练。”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按如下方法操作:
(1)、“话题”由熟悉到生疏。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介绍自己过去的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量”由少到多,由片断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达方式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如请同学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机、收录机、幻灯机、VCD等电化教具给学生提供形象材料进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打开他们说的源泉,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第四学期以后,学生的思维品质已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和阅历丰富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则可逐步进行阐述见解、评论、演说、辩论等较高层次的训练。
(5)、在仪态方面,则应在初一就开始作出明确要求,无论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都应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是最低的要求,宁可少说一句也要做到这一点,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起伏顿挫,语言得体简洁,态度大方,姿势端正,并能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要知道手势和动作除了可以传达说话者内心活动的节奏外,还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染力,不至于给听众一个僵硬麻木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经过专门剪辑过的有针对性片段,如央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形象,辩论赛主持人和辩手形象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加以效仿。
(四)、说话训练目标序列化、科学化
1、说话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口语训练既要多练,更要巧练,建立训练序列:其一、应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应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三、建立诵读独白辨论,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方式系列;
四、建立叙述说明议论综合的由浅入深的口语表达训练系列。
2、说话训练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又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科学地训练,不搞“一刀切”,才有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1)、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就应充分发挥其在说话方面的特长,制订一些高要求的话题进行训练,使之能说出感情打动听众,还可任命他们为“小老师”,交给他们一些帮助其他同学说话的任务,协助老师搞好说话训练。
(2)、对于“惧说”“怯场”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话说不好很正常,让他们知道一些名人也有说不好的,比如可以讲一些诸如古希腊杰出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原先并不擅长演讲,他第一次在公民大会上亮相时,场面十分难堪,听众骚动不安,有的还讥笑他,整个会场乱作一团,差点使他下不了台。⑤还有林肯、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名人,他们都是通过后天的不懈练习才获得成功的等例子,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另外教给他们一些克服害羞、恐惧的方法,如自我调控情绪,说前默念“我能说好”;说话时不要东张西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说话内容上,不要听别人的议论,不必为想不起某个字、某句话停下来,要一气将内容说完。另外这部分同学一般比较多疑,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允许他们不必盯着听众,视线可以越过听众移到正前方,因为万一看到有同学在微笑,就会怀疑别人是在嗤笑他,心里就会越发紧张,等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后才按正常的要求他们。
(3)、对于语言换码不障碍的同学,可以为他们举办一些普通话知识讲座,举办一些语言换码沙龙,帮助他们归纳出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例如词汇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方言词在说法上与普通话的不同,并让他们懂得在普通话中的相应说法;语法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着重了解量词、动态词、语气词以及语序、比较句、疑问句等在表达上的不同,让他们逐步懂得正确的表达形式。
语言换码训练也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说规则再由他们进行语言转换,如由一同学说方言,另一同学接着转换为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说好标准普通话而不至于是“方言普通话”。
(4)、对于在说话时感到无话说的同学,则可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同学胆子大得很,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想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充分地占有材料。
首先,要求学生读书要广泛,并且要强记,积累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无论他(她)的声音多么美妙动听,如果知识不丰富是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的,广博、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底蕴。正如培根所说的;“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⑥所以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读书,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以减少他们的盲目性。
其次,要要求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观察生活。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沸腾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善于获取典型材料,以备说话需要时能随口拈来。
再有,提高日记质量。有的同学把日记变成了单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日记往往是带锁的。由于题材单一,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向学生说明好的日记不仅写个人的生活,更去评议看到的、听到的、社会上的人和事,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5)、对于读音不标准的同学,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语音纠正读音,教师要耐心给他们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然后让其戴上耳机,反复听示范发音,对比自己的发音,辨别自己的发音缺陷,这样学生边说边听边纠正,心理放松,不必担心老是说错而被老师批评,训练放得开,进步就快了。
篇6
[关键词]提高;农村学生;普通话;教育水平
普通话既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又是全国通用语言,既要在汉民族中推广,也应该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作为西部地区的贵州农村,大多数人说的普通话是极不标准的,人们称之为“贵普话”或“二普话”。若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农村小学生的骄傲,是一个人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他人交流、交际的必备技能。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因为学习普通话的具体语言环境不良,学习时间不够或其他外部原因的影响,制约了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学生往往只是乐意于做一些笔头上的练习,而很难用普通话别人进行交际。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普通话教育水平呢?
一、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教育水平不高的因素
1、恐讲心理的影响。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胆小,羞于说普通话。很多学生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说普通话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而造成恐惧心理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少足够的普通话练习机会,在平时没有一种自主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语句的对错,因而阻碍了普通话训练的顺利进行。
2、缺少说普通话的氛围。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是我们农村学生接触说普通话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而且农村大多数语文老师普通话也说不好,大多用本地话、方言上课。也就是受师资力量的局限,老师在课堂上普通话用得较少,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节方言课、一板书的形式,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义的交流。另外,广大学生的家长基本都是农村人,不会说普通话,更没有意识要说普通话。从孩子呱呱落地,就接受他们潜移默化的方言影响,教师就是苦口婆心的教授他们,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教学“鞋(xié)子”一词,受农村方言的影响都读为“鞋(hái)子”。
3、学生的惰性心理。普通话学习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科的学习,它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听、去说、去练,要勤奋好学。但有部分学生懒学,课后不会自己主动说普通话,只是局限与课上的一点时间,普通话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性。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教育水平的策略
1、立足课堂,营造民主气氛。农村大部分学生胆小不愿意说普通话,是处于一种胆怯心理,尤其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用普通话,羞于用普通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怕用普通话说错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说普通话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度和自,使作为主体的学生愿意说,敢于说,乐于说。尤其是对那些性格胆小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普通话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农村孩子与外界有关说普通话方面的内容接触得很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大多是在学校里,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训练环境。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创设有关情景达到方法,让学生用尽量用普通话与同伴对话。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情感丰富、文句优美、语言规范的文章,让学生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朗读,既能在竞争中训练说普通话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读得多了,潜移默化,说普通话能力自然提高得很快。
3、注重实践,提高说普通话能力。说普通话作为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它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学校的活动,我们必须参加,而且一个也不能少,让学生在人更多的环境中说出正确的普通话。学校组织开展的“讲故事比赛”、“集体朗读比赛”、“集体背诵古诗比赛”“个人朗诵比赛”、“表演比赛”“演讲比赛”等等都极力轮流推选孩子参加,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训练的平台。在一次次的活动实践中相信学生的普通话一定能有所提高。
4、善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随着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大多数农村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家里有电视、复读机等。教师要教学生有效利用音响手段,你不会说普通话没关系,可以先听别人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经典的课文进行配乐朗诵,分学段、分时间播送,让学生学说,看谁学得好,学得像,定期开展比赛,以学促说。只要坚持,普通话总会说好。
5、家校联系,双管齐下。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定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阵地。我经常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向家长讲述当今社会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普通话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要求他们支持并督促子女在家里学习普通话,为子女学习普通话创造必要的条件。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心,孩子的普通话水平必然能提高。
总之,要搞好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教育水平,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当然,普通话教育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式上由单一到多样,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使农村小学生从敢于开口、易于开口、乐于开口,尽一切努力来提高农村小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和高速度、高效率、大发展的时代,现在正在读初中的青少年正处于这个时代中。为了使他们立足于未来社会,初中的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我以为,按大纲的要求,应把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即“说”的训练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训练中放在突出的和首要的位置。
结合实际,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从实际中观察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普通话语言不规范,时常夹杂方言,语音、语调不自然。
2. 说话语句不连贯、不完整,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3. 语无伦次,条理不清,说话不得要领。
为什么出现口头表达能力差的情况呢?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
1. 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陷入讲、练、考的怪圈。由于考试形式的局限,对读、写、听、说四种语文能力仅仅侧重前两种能力的考查,升学没有口试,多数教师觉得学生说话好差与学生成绩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在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轻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把阅读内容题目化,课堂成了练堂,练字词、练语法、练修辞、练层次划分、练写作方法归纳,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收器;在课外教学中,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课时安排得满满的,第二课堂单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个性萎缩,说话能力退化;作文课上,教师命题,让学生去做,更不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
2. 由于长期缺乏口语训练,学生心理素质不好,缺乏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当众说话紧张、胆怯,回答问题心里有话但说出来结结巴巴,辞不达意。
3. 思维迟钝,缺乏敏捷性、条理性。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一是不能快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材料;二是语言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三是偏离中心,随意性较大。
中学生正处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表达的最佳年龄段,那么如何加强说话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呢?
1. 重视普通话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大而言之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小而言之是个人生活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方言众多,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民族交流日益广泛,光靠方言不能实现相互沟通,掌握普通话就实实在在成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成了基本的生活需要。比如你外出找工或工作需要出差,别人听不懂你说的话,无法进行交流,就会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走出家门,你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在实际教学中,可用知识竞赛法,将学生所学的语音知识,做成带有一些趣味性的题签,依照“智力竞赛”的方式进行抢答,当场评分。这个训练符合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对于已学过的语音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和巩固。教师还可将容易混淆的字或词组写于教学卡片,有意识地发给乡音顽固的学生进行训练,定期检查更换,以期逐步提高。也可将常用字编成短文,分期公布,定期考核,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到字字发音准确。还可采用系列朗读、说绕口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定会提高。
2.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说话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说话质量的前提。如果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旦站在公众面前,便语无伦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最好的方法是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掌握授课类型,多上问答课和讨论课,要通过朗读、口头复述、答问、讨论、口头作文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教学时,可以结合阅读和写作进行说话训练,具体训练过程是:从诵读课文起,对学生的发音、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做出规范要求,做到声情并茂,再现文章的情境和氛围。然后进行复述训练,要求学生看一遍课文,理出提纲,用自己的语言流畅连贯的讲述内容的梗概,力争达到中心突出,感情充沛,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生动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宽训练的路子,每堂课拿出三五分钟,让学生练习说话或讲一段见闻,或一条消息,或介绍一个新鲜事物。还可以结合写作教学进行说的训练,学生动笔之前,让他先谈谈作文构思,然后相互启发,集思广义,达到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两种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在议论文教学时,重点训练学生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的说话能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会产生表达见解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说话训练提高到议论的层次上。议论性说话要求观点正确,材料详实,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材中的课文(议论文)是我们说话练习的范例。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理解,还可以使学生熟悉并感知议论性说话的语言系统,从而积累一些说话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理想、前途、道德、伦理、学习、修养等方面的问题有感而发,也可以结合中外格言、警句、俗语,发掘说话的话题,做到说话前要有充分准备,可以草拟提纲,酝酿腹稿,但说话时不能携带任何东西,说完后发动学生评议,最后由教师做出公正客观的评定。
篇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差,高年级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不够流利。原因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
重文轻语”,再加上方言影响所致。所以农村小学教学应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得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一、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想说一个人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首先要看他想说不想说
大家知道,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在班级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
新闻及家中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讲语文课时,我更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如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第五、六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像,理解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场面,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呀”等词语,让学生连起来说说。又如《雷锋》一课插图,我画了天空降下的雨帘、河边被风吹弯的芦苇及被河水漫
过的小桥,画了雷锋卷着裤管正在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等简图,先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图意,再引导学生用较复杂的句子具体说明图意。有的说:“下雨天,雷锋卷起裤管把小同学背过桥。”有的说:“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桥。”我又根据插图按“天,风,雨,河水,雷锋。”的叙述顺序,让学生看插图,完整地叙述图意。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二、消除顾虑使
学生敢说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三、加强训练使学生会说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需要边听、边想、边说,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
篇9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有效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让他们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感受口语交际的乐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
1.发扬民主,让学生敢说。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促进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进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能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大胆地说。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让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学生讲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对事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培养了表达的兴趣。
2.积极评价,让学生乐说。心理学认为,人都倾向于从背景中脱颖而出,得到认可。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进行肯定。如:“你咬字很清楚,如果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除了用语言激励之外,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美的眼神等,都能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积极的评价,学生敢说、乐说,达到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表达的技巧
1.做好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他们会模仿老师的样子说话、表达。叶澜教授曾经这样形容专业性强的语文教师:他们一进课堂就浑身上下充满语文味儿。这种语文味儿就是教师的语言和体态。教师的口头语言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准确生动、幽默诙谐,不仅能给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还能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规范语言,不断提出“说”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要用语规范,表达有章法。这就是说,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指导学生说话。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同学间的交流也要使用普通话,尽量克服本地方言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说普通话的环境,使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次,要求学生准确说普通话。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过渡时期,刚入学时他们常常只用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表达的不完整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先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而规范的句式说话。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的语病,提高用词的准确性,提醒他们说话的条理性,明白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要求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让他们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在实践中逐步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规范语言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注意仪态和用语,学会倾听,从而形成尊重、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质。
三、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坚持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可与课文相关,也可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关。演讲可以有效地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还可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我时常根据课内阅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前布置相应的课前演讲任务,使演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长城》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写讲话稿,通过演讲,学生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有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课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巧设教学情境,能使他们觉得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有话可说,从而产生和同学交流的愿望,有效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习了《给秋姑娘的信》后,学生对善良的秋姑娘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抓住时机提问:秋姑娘还给谁写信?在信里,她说了什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他们把刚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10
民族唱法的歌唱语言是语言与人声的结合。没有语言的声音不能称之为歌唱,传统声乐中见到“字是骨头,韵是肉”,“依字行腔”,“字领腔行”甚至带有艺术夸张的说“千斤白,四两唱”,可见强调语言因素的重视。歌唱中,歌词的词意是通过词表达的,而词是由连接起来的字构成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一个音节在我们听感中有头有尾,有起有伏,属于整体声音。这个整体声音再分下去特别是拖长音读(唱)时,如;大(d-a)地(d-i)开头和结尾明显存在着不同的感觉成份,这个不同成分就是“音素”。音素是汉字的最小单位,而音节则是汉字的自然单位。歌唱中的字要比说话夸张些,平时说话感觉不到的变化在歌唱中就能明显感觉到,如《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唱的“哗啦啦的流过我的小村旁”这句,各种“小”、“村”两字拖长音是明显能感觉到口腔中的变化,反之那么唱出来的字就不清楚了。
音素虽是汉字的最小单位,但它又可分为元音、辅音两大类。
元音——也叫“母音”。是音节里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说,“汉语中没有不包含元音的音节。”如前面例句的大(d-a)地(d-i)中“a/i”就是元音。语言和歌唱的响度和达远都是元音的作用。
辅音——也叫“子音”。一般不能独立成为音节。辅音在音节中做字头和字尾部分,只有鼻尾音“n(嗯)、ng(哼)”可做尾音。
不同的音素有不同的音质(音色),如“a(啊)”、“i(衣)”等多数要和其它音素结合起来才能构成音节。
普通话中辅音有21个b(波)p(坡)m(摸)f(佛)d(德)t(特)n(呐)l(勒)z(资)(雌)s(思)zh(知)ch(吃)sh(诗)r(日)j(基)q(期)x(西)g(哥)k(克)h(喝)。
把音节分析成音素,是分析语音才用的一般方法。但传统的汉语分析方法有把子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一)声母——一个字音起头的辅音叫声母,由辅音构成。普通话中的声母共有二十一个。也有自成音节的字,如;“a(啊)”、“ou(欧)”“威(wEi)”等字。
(二)韵母——字音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母。是音节中的主要成分,韵母有三个元音的,口腔开放比较大的是韵腹,韵腹前是韵头,后是韵尾。如(jiang(江))字中“i”是韵头“a”是韵腹,“ng”便是韵尾。
(三)声调——汉字字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成为声调。普通话中有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不仅标明了读音,而且限定了字的含义。
- 上一篇:行政区划改革最新方案
- 下一篇:阶段性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