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岗前培训 现实困境 对对策

0前言

最近几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很多地区都开始启动这个计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严格控制大学村官的质量,让基层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所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积极为农村建设、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做出贡献,同时也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为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可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村官岗前培训还存在很多现实的困境,必须结合实际解决这些困境,从思想、形式、评价等方面优化,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的发展。

1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

1.1对岗前培训的目的和价值认识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与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目的紧密相连,是培养基层干部的重要基础;在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中,可以直接总结为多大学生自身水平的补充和完善,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现有的能力和基础上进行加强,促进他们与农村基层工作的更好的衔接,在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更别说建立相关的培训体系,就算有的地方实施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面没有创新,导致培训的过程随意性太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实质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1.2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只是片面的重视他们的理论,把培训内容放在了思想政治教育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接受岗前培训后还是对农村的基层工作不熟悉,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开展的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内容太过表面,完全没有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培训、农村创业培训等,对自己工作的地区整体情况不了解,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完善和认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把思想上的东西转换成实际的工作,让实际工作的开展受到阻碍,达不到一定的工作绩效。

1.3培训的方式太过单一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对他们的实际的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岗前工作开展得好,在实际的工作中效率就越高;目前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在培训的方式中却没有很好的效果,很多地方培训的方式太过单一,就业者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培训者在开展培训的时候都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对培训的态度不端正,在培训过程中太过随意,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者的目的是想向受培训者传递更多的知识,可是事实却相反,单一的培训方式知识呈现出单向的特点,培训者与受培训者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没有达到一定的目的。

2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对策建议

2.1加强认识,充分重视培训的价值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都是在农村地区,这需要相应的工作经验和实际体验,可是很多大学生村官都不是出身于农村地区,对农村的工作缺乏实际的经验,在具体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迷茫的状态,不利于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岗前培训可以给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让他们顺利的实现角色的转换,所以应该重视岗前培训的价值,对大学生村官的观念和技能进行培养,让他们通过岗前培训对实际的工作有更好的认识,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

2.2丰富培训的内容,实现与农村是社会的对接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工作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岗前培训的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实现培训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大学生村官培训的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2.1思想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培训

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从理论方面入手,让他们从实际的层面考虑问题,真正认识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带着对工作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把自己身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农村的建设中,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

2.2.2基层工作能力的培训

除了理论知识的培训外,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工作能力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他们研究能力、推广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把这些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促进农村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基层工作不是通过培训就能实现的,需要大学生村官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促进自身基层工作能力的提升;但是通过岗前的培训,让大学生村官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发展他们的工作思维能力。

2.3增进互动,建立多种培训模式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应该创新和完善培训模式,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让培训过程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岗前培训工作应该结合培训目的、培训资源以及受培训者实际的情况等,建立多种培训模式;比如实际案例分析法、现场培训法、研讨法等,让大学生村官在不同的培训模式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更好的感受农村基层的实际性工作;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沟通和互动,让培训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训的实质性效率的提升。

3结语

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针对文章提出的大学生岗前培训出现的现实困境,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科学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的更好开展。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跳蚤市场;利弊;建议

一、大学生跳蚤市场中的――利

(一)国家一直提倡节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共赢。国家现在极力建设和谐社会,主张高效利用资源。大学生跳蚤市场使得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没用物品放到交易平台上,产品就能够物尽所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据我们统计分析,很多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易有冲动的行为及攀比心理,购买的商品未必是自身所必需的,买过后,此类商品会被搁置,商品的价值会被埋没,还有的商品,如书籍、衣架、球拍等都可以被二次使用。大学生跳蚤市场是让学生出售对自己无用却可以让其他无固定收入的大学生低价买入对自己有用的商品的平台,促进资源的再循环,提高物品的利用率。

(二)克服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及虚荣心理。心理上,大学生应该克服消费上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优化校园风气。大学生在消费上的浪费不仅仅会助长享乐主义破坏校园的学术氛围,而且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关系的疏远。克服虚荣攀比心理,合理有效的消费不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方便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跳蚤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一部分的收入来源,减轻学费及生活费上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得买方可以花费比较少的钱去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节约了大学生的部分生活开支,而且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自己所需的商品,因为跳蚤市场平台就在生活的周边。

(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节约。大学生跳蚤市场提高了物品的价值利用率,从节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节约,就会带动周围人的行动,可以让此氛围感染社会,实现“资源循环,创新发展”。在此氛围的带动下,大学生会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美德,抵制打压奢侈之风,创造良好校园风气。

(五)促进大学生跳蚤市场团队的友好协作及成员能力的发展。大学生跳蚤市场团队的友好协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并让成员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明确的分工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力。跳蚤市场交易平台让学生感受社会文化,从中养成节约资源、提高产品价值利用率的习惯。

二、大学生跳蚤市场中的――弊

(一)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机制。大学生跳蚤市场中的商贩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严谨的规章制度去限制其发展,所以交易中难免会有问题存在。据我们的统计整理可知(图1),跳蚤市场中的商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大学生关于跳蚤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跳蚤市场的售后完善也成为了一个扼待尽快改善的问题。规章制度的不成熟性,造成了买卖双方之间也存在诚信问题。

(二)没有专门的销售聚集地点,不利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及大学生的购买。大学生跳蚤市场在大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销售聚集地点,以至于摊位杂乱无章,周围环境没有被专门的人员进行打扫,使得环境污染,校园整洁度被破坏。另外,销售地点的凌乱,使得购物渠道不畅通,信息交流不及时。

(三)有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创业的关系。大学生首先的身份就是学生,学生应该把学习放于第一位,在自己把学习做好且有过多精力的状况下可以进行创业,为自己的生活添色添彩。但是,有的大学生却不能处理好学习与创业的关系,在学习精力尚且不足的状况下,急功近利,一心两用,这样只会得不偿失,是自己在过大的压力下焦头烂额。

(四)宣传方面不周到,保障机制不健全。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可知,还有很多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跳蚤市场的了解不深(图2),而且跳蚤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力,使得有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跳蚤市场是什么,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了解此平台以致不利用此平台以致此平台的发展遭到局限。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会乱掉市场的交易秩序。

图1 图2

三、针对大学生跳蚤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问题建议

(一)规定销售商贩的资格。在商贩正式盈利于大学生跳蚤市场前要对其进行考察,因为商贩大部分是大学生,所以从周围的学生及老师对其进行了解。主要了解其品格、交际能力等,对各个方面进行打分,设定及格分,超过审定资格再颁发正式营业资格证。

(二)价格规范化。校方需要在其能力范围内,设置规范价格的部门。价格规范部门对各个种类的商品设置价格浮动范围,防止商贩的漫天要价,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三)设置专门的大学生跳蚤市场销售地点。高校跳蚤市场中的销售者,87.6%是毕业生,因为时间的紧迫,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最直接的“面对面交易”方式。把大学生跳蚤市场聚集到专门的场地,既有利于买方比较商品,以方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四)校方协助跳蚤市场对其进行宣传。校方可以规定几天为“大学生跳蚤市场日”,加大宣传力度,从发放宣传单、举横幅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跳蚤市场和利用跳蚤市场使得跳蚤市场的影响力的扩大。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析高校跳蚤市场的现状与改革[J].时代经贸,2006(04).

篇3

我街道从2008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先后共招录过13名,其中4名已经离开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现还有9名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为6年。9名村官中,实际在村工作的有5名,4名在街道科室工作,有3人目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可以说,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个年轻的群体对街道、村、社区工作发展发挥很大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传播了新观念,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基层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二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三是带动了基层社团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发展,目前我街道已拥有市级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4个。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基层的广阔舞台也给大学生村官的进步与发展带了很大帮助,使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如__区大学生村官公益联盟法定代表人__荣获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市十大杰出青年,__村大学生村官设计的防走失二维码徽章,发放给老人和孩子,成为服务群众的新载体,还得到了《__日报》、《__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报道。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适应性还不够。一是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大学生们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基层尤其是农村社会不多,对于到农村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来到农村,理想与现实出现很大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村民或村委的认同。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觉得他们是“外来户”,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有些村委会成员还不是很信任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三是对基层的风俗习惯不熟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身份定位还不明确。虽然我街道的村官都在各村、社区担任了书记、主任助理职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在基层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目前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村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的角色,上级政府借调村官们去打杂的事时有发生,更多的是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身份。二是自身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村官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脚踏实地地沉到村里工作;有的对村民的需求并不真正了解,与群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有的眼高手低,自以为本事很大,不愿意做琐碎的小事。三是受制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实际事务、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而且他们年轻气盛,不够成熟稳重,思考问题容易可能脱离乡情、村情,加之部分村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对地方语言还不通,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村民当中。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久而久之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出路还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出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困惑。一是制度设计安排不明确。目前,“当村官”还只能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聘用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通道。基层的干部也容易习惯性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过渡,流动性大,不能安排重要的职责和岗位,村官往往成为哪里缺人去哪里的“临时工”,在村、社区一般成为“跑腿”处理“台账、文字”的代名词。所以从上到下,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使得村官对期满出路充满了迷茫,不得不在岗位时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找其他合适工作,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项制度、措施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政府在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任职期满后一旦选择重新就业,则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村官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法律瓶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由于户口不在所服务的村故不能参加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三是对村官的管理不到位。名义上,区、街道、村社区都可以算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培养上没有真正明确责任分工。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农村的真

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效。自2012年实行村官享受“特殊编制的全额事业编制”以来,村官的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从短期看,大学生村官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留下来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这还不能认定这种留下来是一种长期的愿望。导致村官身份上的尴尬,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身份。村官到农村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村官对自身还没有明确清楚的定位。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基层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明确村官身份,安排适合的位置,使他们有发展空间,能发挥所长。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胸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村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科学动态的管理

1.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和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聘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基层需求,结合当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而不是简单的分配,基层对那些能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非常渴求和欢迎的。

2.建立切实可行的使用机制。一是做好结对“传帮带”工作。大学生刚刚开始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很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固定的“一对一”帮带对象,帮助大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二是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应督促有关村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和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3.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要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4.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退出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久性、稳定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退出渠道,避免盲目地承诺难以实现的优惠条件。关键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绩效考核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如建议设计“荣誉村民”或者出台有关规定或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村官将户口转移至工作地等渠道,使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对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安排一些合适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等等。

篇4

万州区去年首批选派了30名大学生“村官”,为了充分发挥这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万州区采取了多种办法,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是分配岗位专业对口。在分配这批大学生“村官”时,十分注重他们的专业和特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太龙镇是柑橘大镇、白羊镇是柠檬大镇、新田镇是葡萄大镇、熊家镇是李子大镇,区委就把学果树专业的张琪、任艺、张舒等大学生分配到这些镇任“村官”。他们下去后如鱼得水,把技术带给村民,很快得到农民认可。还有,学旅游管理的刘红兰,就被分到青龙瀑布所在村,其他如龙驹镇、分水镇、五陵镇市等级规模大镇,也分配了学建筑、懂规划的大学生“村官”。

二是悉心引导转变角色。在大学生“村官”下村前,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谭德成引导大学生“村官”要敬畏生活,敬畏农民,敬畏人生,敬畏历史,融入万州,诠释“村官”,牢记使命,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不到一年时间,万州区开了5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让他们谈到村后的感想,并写成心得,组织部汇编成册,上送市委组织部,下发各镇乡党委和大学生“村官”本人,并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为让大家学有榜样,区委组织部配合重庆电视台、万州区电视台对来自辽宁的满族大学生“村官”李飞进行了专题报道,她凭自己的真诚闯出一片天地的故事,让全区大学生“村官”深受启发。

三是搭建平台保障待遇。在全区的中心工作和大型活动中,注重吸引大学生“村官”参与。如在去年区级部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时,专门组织了大学生“村官”座谈“科学发展在身边”、“科学发展献一策”,让他们融入中心工作,发挥聪明才智,主动思考。在开展“干部赶场面对面活动”时,也专门让镇乡党委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听取他们的建议。区委通过下发文件,协调人事局、财政局和镇乡党委,落实了大学“村官”的保险、工资、津贴等待遇,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安心工作。

篇5

大学生村官既要流得动,为各行各业培养接班人,又要让一部分人能够留得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实持续的推动力量。在流得动问题上,要处理好一元趋向与多元导向的关系。

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要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实干导向。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要把着眼点更多放在“留得下”上。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建功立业平台。三要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的可以采取联手共建模式帮助曾任职的欠发达村,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

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官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县级、乡镇、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骨干。

一是把那些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归入“基层干部型”。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创业致富型”。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大学生村官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既要接受乡镇和村里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

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采取公开述职的办法,让村民、村干部、党员全程参与,测评打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

从目前看,调节大学生村官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相对缺位。从欠发达地区看,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动的办法。而发达地区的农村,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的方式配置大学生村官资源,形成由市场因素主导的自主流动机制。

篇6

关键词:农村基层;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带头人,是新农村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大学生“村官”虽然在处理实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缺乏经验和方法,但他们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点子多。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效应。

(二)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人才流动

当前村级组织的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科学文化水平低。而这些不足正是大学生的优势,大学生们年轻、思想活跃、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较高。大学生“村官”们在大学时期普遍接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和网络运用能力,他们上任之后更能显现出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真正实惠的帮助农民。

(三)有利于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共有72.3万个行政村,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广大农村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选派的形式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担任村官,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和压力,无疑是开辟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解决了一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现存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明确,创业富民的目标不清晰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动机多种多样。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为村民谋福利,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内容,鼓励和规范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需要。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与大学生“村官”接触最多的镇村一级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鼓励、引导、支持和帮扶工作。

(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1.选聘与管理的均衡。对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缺点在于乡村干部、基层组织干部、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等多方参与、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难以落实管理职责,完成建设任务。由于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宣传,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市的各个区县都竞聘激烈,经过层层选拔竞聘上岗的大学生,心理预期很高,但是在真正的工作当中不适应,让很多的村官们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落差。

2.使用与培养的均衡。大学生“村官”工作职责不明确,通常是做的工作都很杂,再加上年轻,有活力,工作热情高,特别是在文字、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村及乡镇的事务性工作经常落到“村官”身上,而基层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普遍缺乏动力,培养工作不重视,开展少,导致使用与培养之间的不均衡。

3.在任与离任的均衡。大学生“村官”在任时,要管好、用好、培养好,离任时,要帮好、送好、扶持好,这是在任与离任的均衡问题。

三、解决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现存问题的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素质高、职业化的村官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前所未有而宏伟的惠民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标准高、难度大的工程。它要求高素质的村官去规划,去实施,才能使这一宏伟的惠民工程得以实现。大学生担任村官助理,只是一个锻炼过渡期,在这样的过渡期之后,那些平时一直都表现很好并且素质高的村官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也能发挥出他们更好的作用,但是那些素质低下,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村官很可能就要被淘汰了。

(二)进一步完善“村官”机制,确保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完善

1.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职业化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村级组织能够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加强制度性建设。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我国今后农村发展的一个趋势。

2.要注重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真实需要。农民大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盼望的是收获,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他们带来致富信息和技术。只有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力度,使大学生“村官”尽可能拥有农学专业背景,贴近当地发展优势和农民实际需要,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拥有持久生命力。

(三)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高等院校设立村官相关专业,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离不开大学良好的教育培养,教育部门在专业设计、课程安排上也应该跟着这个思路改进工作。

2.适度发展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使很多大学生“村官”认识到要增强依靠科技兴农的创新意识,做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还要增强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做懂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并且要增强为百姓谋利益的服务意识,做推进农村发展的领头人。

3.要加强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村官,应该不断的加强对村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深入农村,更加的热爱农村,了解农村,从而提高村官在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

篇7

在已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实践活动中,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村干部与村民的欢迎与配合态度,女大学生待遇的落实程度,专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与村发展实际的对接状况,村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给女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提供的空间,凡此种种,这些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影响和决定女大学生村官取得成功与否的多种因素。

在某一个现实的实践场中,常常会由于某一制胜规律的突出作用,引起工作中某个节点或某一环节的变化,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从而锁定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好的人缘和处事态度,一种有益于当地发展的农用技术,一次用努力和韧性把握住了的政策机会,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一次有理有据、依纪依法排解的邻间纠纷,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成功的种子。

自身基础与各种困难间的比例关系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影响事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女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顺利推进成为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可能存在于人们将可能变为现实性的自觉努力之中。

在调查和接触中,女村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也非常值得深思。

近年,各地区着眼于培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构建城乡人才帮扶新机制,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通过实施多种形式,选派大学生到相对后进的农村任职,注意教育与引导相结合,与农民群众交朋友,从最受农民欢迎、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最易于落实的事情做起,虚心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较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因为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方式简单、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女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为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女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女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她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四是发挥了到村任职女大学生村官的优势。思想观念新、文化水平高、文艺表演能力强等优势,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起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创建文明家庭、争做文明村民,促进农村和谐建设的作用。

五是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她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她们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和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农民沟通,能更有效的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她们能歌善舞,有文化,有文艺专长,也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

但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当前女“村官”们刚进村都会面临一些困惑:如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情况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难”:异地环境融入难、岗位作用发挥难、农村工作安心难。很多当地部门不给予充分重视和及时帮助,也就形成了一种“轰轰烈烈招进来,无声无息流出去”的局面。

首先是部分地方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很严重。女大学生村官变“乡镇临时工”,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其次是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自身名誉、讲究作风,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性别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的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造成村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这里所讲的传统观念及世俗的眼光主要是指:第一,广大农村在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大学生人才到来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方负责人目光短浅,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害怕或拒绝新型人才的进入甚至可能通过一些理由来裁撤大学生村官;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理性是不能战胜感性的,从而带着感性的思维来选择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发展的人选,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竞选村干部时,会被当作“外姓人”而受到排斥,就连在村委会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孤立。

四是女村官们自身思想上的不到位。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

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鉴于目前女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有良性循环。建议应做出以下的努力:

1、应该加强制度建设。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后,必须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政策的落实。否则,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通过与村民的接触,许多村民还不知道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村官,许多镇没有将村官真正放到农村去,这说明村官政策还有宣传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正是该项政策最棘手的问题,理论体系、政策法规逐步完善的同时,缺少行之有效的基层实施监督机制来监督具体政策的落实。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是一项战略工程,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第一,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应得配套实施,诸如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以防止大学生村官过于频繁的流动;第二,要通过制定更多的政策和待遇,比如说: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增长工资、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后,对于优秀分子,可以选拔进入镇公务员系列,或者是选拔进入镇领导班子等,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这样可以保证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几年的工作后,能感觉有所收获,而不是虚度光阴,对于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到任的大学生村官,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当是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达到在弥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基础上提高其服务的能力。

2、加强镇、村的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解,打破传统的旧思想。在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中,发现许多村官都无法真正的参与到村子的管理事务中去,尤其是女性,村干部大部分认为女孩子在村里没有什么能干的,只能做些端茶倒水的活,所以镇里把她们借用上来,她们还有点工作上的满足感。还有一些领导者看来,当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不必指望他们做什么事情。大学生村官到了工作岗位上,只能服从他们的上级领导、听从领导的安排,至于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到村里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缺乏实质性考虑和安排。因此,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或制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一方面能让他们明确工作的方向,同时也感觉到了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工作中,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这样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大学生村干部和村子的长期发展。

3、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担当好村官这一职务,必须要做到认识和素质上的提升。第一,转变就业观念。要激发自己服务农村的热情与责任感,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形成一种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要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不能把“村官”作为“跳板”。第二,做好到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关注“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己与村干部、村民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学习的心态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接物。运用女性独有的特性,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应当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第四,做好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准备。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学生气,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为农民办好每一件实事,要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否则不仅得不到村民的和村干部的信任,更严重的是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和热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女大学生村官一定要摆正好心态,做好在农村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镇妇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明确了具体分管领导、具体责任部室,形成了各级妇女组织关心服务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体系。近日,镇看望女大学生“村官”,积极开展调研,征求女大学生“村官”的意见建议,结合镇实际,创建三大工作机制,真诚服务女大学生”村官”。

镇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个日常联系制度。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建立移动电话、网络,做到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关爱、服务的具体办法;二是建立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镇妇联每月召开一次女大学生“村官”交流座谈会,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三是建立一个生日关爱活动制度。我镇妇联以电话、短信、贺卡、聚会等方式给每个女大学生“村官”以生日的祝福,让她们在村工作期间也一样感到有娘家的温馨;四是建立一个关爱帮扶的对子。我镇妇联在全镇各村妇代会中建立联系女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制度,让女大学生尽快熟悉和了解工作。

篇8

一个念头,催生一次创业

胡晓非、王雅琴、毛文莹、汪婷、徐骊、杨阳、詹梦星,是一年前通过报考,来到武阳乡的大塘、五一、泥湾等7个村当大学生“村官”的。来到同一个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让3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活过得有意义。”

凭着这个念头,他们生了―个想法:抱团创业,带动该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2008年的一天,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养鱼、种藕、栽海椒,他们各持己见。正当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胡晓非突然说了一句:“种黑花生!”

种黑花生?由于对黑花生都很陌生,所以大家对胡晓非说的话表示怀疑。

“我不是凭空想象,我们家就种过黑花生,当时1公斤要卖20元。关于黑花生,网上也有介绍。况且武阳乡一直都有种植花生的历史,如果要推广,村民也容易接受。”胡晓非的建议,大家都觉得可行,于是7名大学生“村官”便一起走上了种植黑花生的创业路。

一块土地,播种一个希望

“种植黑花生,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通过集体创业,我们每人出资1000元钱,风险就相应降低了。”胡晓非说。为了减少创业投入资金,老家就在本乡的胡晓非,主动将自家的5亩地无偿拿出来作为种植场地。

土地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种源。由于黑花生属于新品种,问世不到10年,所以在市场上很难见到,许多从事多年销售的商家都只是听说过。因此,寻找到适合的种源,就成了当务之急。

大学生“村官”们最先想到的是在网站上搜索,发现黑花生的种子销售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而且价格偏贵。他们又托人找关系,在成都周边的花生批发市场上寻找黑花生种子的踪影。终于,他们发现在雅安一个叫龙门镇的地方有人种植黑花生,3名大学生“村官”立即驱车前往,以每公斤16元的价格购回100公斤种子。

篇9

论文摘要: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大学生村官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并针对农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农村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文化传播是指在当前历史时期,农民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空间和时间上,从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包含道德、信仰、文艺、教育、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传播。

农村文化传播的作用

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指出,合理的文化促使人们按照合理化的原则进行社会行动。农村文化传播可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活动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提升农民的素质,丰富农民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乡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是55.06%,农村就业人员占城乡总就业人员数的61.88%,所以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繁荣稳定。农村文化传播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也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文化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文化传播供需严重失衡。首先,内在需求旺盛。全球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传媒及社会流动深刻变革给农村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农民强烈需求文艺、信仰、科技等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文化。其次,外在供给不足。舒尔茨认为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匾乏和过分轻视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没有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实际价值,导致支持农村文化传播的供给明显不足。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有图书室、文化站的自然村仅占13.4%,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自然村仅占巧1%。农村基层文化传播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文化传播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严重匾乏,农村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内容落后的状况难以满足7亿多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民文化素养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2001年我国农村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拥有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81.8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6%,农村文盲率达到9.6%。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助长了农村封建迷信泛滥;并且劳动力素质过低,严重影响了农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和综合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农民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传播缺乏高素质传播者,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社会视野、文化心态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的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对新媒体和新文化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向农村基层补充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发挥大学生扶贫的作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传播。媒介对农民形象塑造失实。农民工问题报道内容单一。绝大多数媒体在进行农村文化传播时对于农民工的报道模式相对单一。农民工被媒体塑造成被支配、被剥削、扭曲的状态。凸现出来的大都是生存欲望和传统性格,剧烈的乡村变革激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性格却很难看到,农民工的劳动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健康问题等也极少提及。

农村文化传播中农民主体地位丧失。农民在农村文化传播的报道中本来应该是主角,但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农民以主角身份出现的报道却并不多,媒体传播的具有新农民观念的农民形象相对缺失。主角配角化,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歧视,这种宣传过多时,就会把农民塑造成不善于学习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形象。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传播中扮演多重角色。1.大学生村官是受传者。大学生村官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在进行农村文化传播时可以主动积极地从多种媒体渠道寻找信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2.大学生村官是传播者。大学生村官并非农村文化传播的最终受众,他们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并结合农村基层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村情的文化传播方法;同时正确地理解、使用传播技术,恰当地转变从受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为农民群众服务,并向上级部门反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对农村文化传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3.大学生村官是“把关人”。他们接收到各种信息后,并非直接传播出去,而是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筛选和加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沟通衔接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和村民之间的纽带。

对受传者的影响。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他们可以发挥优势,带领农民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并选拔一些“乡土艺术家”加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踊跃参与农村的文化传播,用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为农民群众服务,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良好风尚。大学生村官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己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重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自身建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过程中起衔接、组织和模范作用,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村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学生村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农村的法律政策和农业技术等;虚心向村干部学习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处理农村矛盾和统筹兼顾的全局意识。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大学生村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群众。

探索农村文化经营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政府的投人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探索农村文化经营管理新方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对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管理采取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持久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并有利于解决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人不足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京郊 大学生村官 管理

2005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提出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北京市的大学生服务农村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从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的效果来看,在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发展和人才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拓宽就业渠道,缓解了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接实际需求,加快了京郊农村的建设步伐;服务人才培养,促进了毕业学生的社会成长。

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实效,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以顺义区大学生村官为例,采取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研究,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进行分析。

以视角为变量,解读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

定位问题主要涉及身份界定、岗位划分和职责范围等方面,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分别从政府的政策依据、村官的实际定位和学者的专业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村官的定位问题。

政策解读:立足保障、留足空间。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定位为:到农村服务的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同时规定应在生活补贴、晋升职称、报考公务员和考研等方面给予优惠。北京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聘用北京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非北京生源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这个职务定位也成为大学生“村官”称谓的由来;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标准和其他保障措施。

村官感受:多重角色、身份迷失。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们广泛地参与到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中去,扮演着村务工作“员”的角色,即: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镇村工作的联络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领导决策的参谋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多数大学生“村官”却感受到身份迷失,甚至有大学生村官发出质问:“我们算什么人?如果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又没有编制。”可以说,大学生村官在角色和身份问题上存在疑惑。

学者争论:致力长远、反思制度。许多学者围绕大学生村官定位问题展开讨论,有的从制度层面提出了质疑,认为应届大学生一般缺乏农业专业素质,没有社会生活经验,硬性委派他们到农村担任村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对市场的极度不信任,有打造“政治风景”的嫌疑,而且现在的农村环境中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空间也极其狭窄,对他们的发展不利。也有的从大学生村官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认为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这个称谓对于其中多数人来讲只是一个短暂的身份符号,但这个身份符号又的确被赋予了多多少少的官样元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面对农村基层复杂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又要面对聘任期结束后再次就业的现实压力。两三年的村官岁月对他们来说,除了历练之外,也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在压力、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定位和价值取向应该从加强自身的学习精神、服务精神、创业精神做起。

以时间为变量,分析大学生村官的负面心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将投身新农村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事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锻炼提高的学习机会,积极投入,各显神通,赢得了广泛认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态还需要调整,能力还有待提高。如果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按照时间顺序分为选拔期、适应期、深入期、结束期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问题都具有相对的典型性。

选拔期的功利动机。当我们在调查问到“从事农村基层服务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锻炼成长机会和实现服务价值”的仅占到33.8%,其余选择“解决北京户口”的占到25%,选择“考研能够加分”的占到7.4%,选择“考公务员优先”的占到33.8%。可以明显地看出,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有很强的功利动机。过强的功利动机则很难有实际作为。

适应期的水土不服。大学生村官在刚参加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其中有工作环境的城乡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正如大孙各庄镇村官尹向南所说:“记得刚下车,虽然看到镇政府为我们安排的安装了空调、配备了床铺、桌椅、衣柜的二层楼房,但是城乡间的巨大差异还是使我的心凉了半截”;有工作身份与同学比较产生的自卑情绪,一部分同学会因为和别的考研、做公务员同学相比感到自己做村官“丢人”;也有工作内容与心理预期差异产生的苦闷,有的同学刚参加工作时会因为领导安排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琐碎工作,不能发挥专业特长而感到苦闷。此外,还有因农村复杂关系产生的人际关系障碍问题。这些适应问题如不经过正确引导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状态。

深入期的力不从心。当大学生村官想为农村建设献策出力的时候,他们才真正遇到专业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问题。当我们在调查中问到“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农村管理工作的作用”时,30.9%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几乎用不上”;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44.1%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农村政策和农业专业知识不足”。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以及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特别是非农专业大学生,在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种植业、畜牧养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结束期的观望迷茫。对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的人生规划进行调查发现:选择“续签合同”的仅占4.4%,选择“考研深造”的占到5.9%,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占到41.2%,选择“另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占到16.2%,选择“到时候再说”的高达32.4%。这说明,大学生村官在将来出路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观望态度和迷茫情绪。

以学历为变量,比较大学生村官的相对优势

在大学生村官的群体中,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和专科生,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专科生占到25%,本科生占到64.7%,研究生占到10.3%。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学历的差别对于他们的工作状态有一

定的影响。

专科生:对村官岗位充满期望。总体上讲,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占到总体的四分之一,而且他们都是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相比,他们的优势不言而喻。他们没有户口方面的后顾之忧,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农村的环境当中。通过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从事农村基层服务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问题中,专科生选择“锻炼成长机会”的比例为41.2%,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选择“考公务员优先”的比例为47%,同样明显高于本科生的30%和研究生的28.6%。而且,在可以说,专科生对于村官岗位有着较高的预期水平。

本科生:对发展规划相对分散。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占大多数。当问到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的时候,这些大学生村官选择“发展方向不明确”的高达63.6%,明显高于专科生的41.2%和研究生的42.9%。而且他们在合同期满后的人生规划的选择相对更分散,4.5%的人选择续签合同,9%的人选择考研究生,40.9%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13.6%的人选择选择另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而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择集中于续签合同(5.9%)、考公务员(41.2%)和另谋职业(17.6%),研究生学历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择则集中于考公务员(42.9%)和另谋职业(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