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篇1

医院是一个人群复杂、易燃易爆物品和大型电气设备多的特殊公共场所。医院的火灾荷载较大,弱势群体(病人)居多,一旦发生火灾,很有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如何做好医院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火灾的概述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导致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增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是对消防立法意义的总体概括,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做好预防火灾的各项工作,防止发生火灾;二是火灾绝对不发生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发生火灾,就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扑救,减少火灾的危害。

二、做好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工作中应建立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健全各种消防组织制度,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队,配备专职或兼职消防干部,把消防工作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具体环节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逐级签订并不断完善消防安全责任书,从消防安全角度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网络体系。

(二)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1.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医院应对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明确工作人员组织疏散病人的法定职责,可以请公安消防部门人员授课,系统讲授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及逃生自救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人做到“三懂三会”。

2.利用即将失效的消防器材换药的机会组织各科室人员亲自操作,并进行实地演练,正确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使医院的每一位职工面对初起火灾或火险时能临阵不乱,使用自如。

3.组织观看消防安全教育的警示片及有关图片。通过触目惊心的案例使职工真正受到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三)加大消防资金的投入

加大消防资金的投入,及时更新已经老化的医疗设备,实现彻底的本质安全、系统无漏缺、管理无大意、设备无故障等。及时创新改进消防技术中的缺陷不足,早发现,早治理,对于消防工作也是有力的帮助。将消防安全与日常工作统一协调起来,二者共同实施,共同进步。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要实现彻底的安全,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医院相关部门主动管理,才能发现、解决火灾隐患,禁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另外,医院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的安全工作,如可以定期请消防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及时发现问题,以免出现火灾事故。

(四)制定完善的灭火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

医院中主要为医护人员和病员,尤其是危重病员和术后的病员,自身活动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火灾,医护人员要及时组织、协助病员进行安全疏散。首先明确各岗位在发现火情后如何及时有效地报警,其次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进行有效扑救,把火灾控制在初起阶段;将病房及疏散通道的位置制成安全疏散指示图,粘贴在每间病房的显要位置,使病员从住院时就熟悉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逃生路线;定期组织演练,模拟某部位发生火情,对医护人员及时疏散病员和自救逃生能力进行一次考验。

(五)加强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加强防火安全检查,是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消防设施,配备消防器材,消防设施器材要有专人负责维护管理,严禁挪作他用;严格火源的管理,在显要位置设立明显的禁止吸烟标志;要对锅炉房、液氧站、高压氧舱、易燃易爆物品库等重点部位,要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录备;建立防火巡查制度,坚持各科室自查与医院组织大检查相结合,做好每日防火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真正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接受监督”。

(六)手术室存在各种消防安全隐患,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重视消防管理,要加强消防观念和意识。在手术室设立消防器材,张贴示意图提示放置地点,在电话机旁张贴火警电话及相关部门电话,以便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以期消防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疏通安全通道,并有明显通道标志。组织专业人员对手术室进行检查线路老化及时更换,插座损坏及时修理。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 班主任 校园安全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切任务就是为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好每一个特殊学生,让他们平安健康的成长。特殊学生是弱势群体中的代表,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更容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

在特教校园里,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活动时只顾自己玩得开心和尽兴,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存在的危险。如:下课铃一响,聋生、肢残生包括盲生争先恐后冲往食堂;学生在教室庆祝生日,关起门来喝酒;聋生爬墙外出上网、与网络陌生人交朋友等等,这些不安全因素时有存在。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安全工作,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此,我就特教中专班主任如何做好校园安全工作谈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安全意识

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才能确保学生的安全。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校园安全不能简单指望学生“安分守己”,得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时刻绷紧危险意识这根弦,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为学生筑起一道“生命的保护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树立“四种”意识,即“安全第一”意识、“责任追究”意识、“居安思危”意识、“齐抓共管”意识,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疏心理。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之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会做得更好。

二、落实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面对的是残疾的学生,安全事故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其重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给学生讲发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事故案例,使学生懂得不安全因素的危害,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对诸如打架的后果、上下楼梯注意事项、体育锻炼常识、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等问题的教导,特别是要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对“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的解读、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学校的安全制度、文件是个大前提,是一个安全教育的方针。每一个级,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班主任老师要在熟悉国家、学校安全制度的基础上,熟悉自己班上学生所在的教室,了解其环境,预见其隐患;走访自己班上学生所在的宿舍,探讨具体的安全防范策略;电话联系学生的家长,实地察班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行踪及“执行”监护人情况,预计其隐患及防范措施。如何落实安全教育呢?作为特教班主任,自身该充实和加强各种安全知识的学习,如羊癫疯等突发性疾病的处理,如何防止雷击,预防内涝、防止溺水及如何防盗、防火等。作为班主任兼任课老师,该教学中渗透安全常识。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英语课上讲公共标识时,加入“No Swimming(禁止游泳)”“No climbing(禁止攀爬) ”这样的安全教育内容,提醒学生要有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使安全教育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我们每位老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生安全活动的开发和研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我们作为一所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是否应该总结残疾学生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校本研究,开发这门课程呢?在班级活动中,以创建“平安校园”为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小品展示等。班主任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很多聋生家庭,由于沟通的不便,缺乏家庭教育,班主任得通过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或发给学生家长学生安全教育告知书等形式,明确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建立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联系网,从而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防范和教育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康档案

特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身体素质较差,往往身体伴随着多种疾病:如癫痫病、精神病、心脏病、多种残疾、肝炎、肺结核等,潜在着各种隐患,稍不慎重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后果。所以新生入学时,一定要进行安全查体,对有传染病、其他疾病的学生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对不符合入学条件的一律不准入学。待达到入学要求后,方可入学,并登记造册,建立相关的健康挡案。还要对每个学生的致残原因、家庭病史、家庭状况、联系方式、学生身体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如实评价,并写入健康挡案。相关领导、班主任、课任教师及有关人员必须了解情况,以确保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四、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篇3

制度;安全教育;模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2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科学地管理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和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学校管理千头万绪,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存在着人与人、人与物等方面的关系,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科学地管理好学校。人们常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由此可见,校长的思想观念、品德风貌和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影响极大。那么,作为一名校长,应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要素,人本管理就是从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出发,以相互平等和尊重作为基本准则,促进人自身的最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新课程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这就要求校长树立“管理也是服务”的理念,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建立健康融洽的管理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做到事业促人、环境怡人、关怀感人、感情留人,切实依靠广大教师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有什么样的校长便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校长的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才能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人才作保障。因此,校长要以人为本,把高素质、有能力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长点,确保学校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二、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学校人事一定要有框架模式,才能对教职工形成约束。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实行人事制度的大改革,建立一套上下衔接而又分工明确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人事结构能得到最优化组合,科学地将每位教职员工安排在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配合紧密,形成最佳的人力部署和最佳的结构组合,排除工作中不科学、不合理等不利因素,以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切实抓好学校安全教育

第一,从细节入手,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首先排除校园安全管理的漏洞。第二,把制定制度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带班值周、定期安全大检查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第三,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安全责任意识,细化安全工作目标,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网络。第四,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切实抓好安全教育工作,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

四、校长要发挥领导模范作用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服饰打扮、言谈仪表要大方、得体。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校长无小事,处处是楷模。对于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校长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校长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感染和影响师生。校长要从“一切为了教育学生,一切为了影响教师”着眼,在师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要整洁、大方、得体,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要让师生从校长身上懂得真、善、美,学会创造美好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篇4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和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和校园安全处置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据此提出提升辅导员应对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安全;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29-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安全稳定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家庭的幸福安定,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和谐安定与持续发展。因此,规范校园安全管理,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做好安全防控与危机事件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在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事件处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健全高校辅导员的校园安全防控参与机制,发挥其校园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中坚作用,培养其较为全面的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真正起到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情绪疏导员、思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与校园危机事件的概述

1.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内涵的界定。从狭义的角度讲,校园安全防范的目标就是保障校园内每一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到最小。但是,从安全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及范畴的广义角度来理解,保障校园安全应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安全防范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一组人力、一个技术或一种机制所能涵盖的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善现有的多种校园安全防范手段,形成广义上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Campus SecurityControl Architecture),即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从整体上有机结合人防、物防、技防,进一步从管理上把握校园安全全局,从技术上完善动态的安全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校园安全。

2.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内外部因素引发,以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在校内无可预见可能而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事件发生呈现突发性、组织行为呈现专业化、处置过程呈现复杂化等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中的不足与短板

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与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处置考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而辅导员的应对能力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能否顺利解决。现阶段仍有部分辅导员在参与学校校园安全防控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与素养上存在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1.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角色界定时有错位。部分辅导员在参与校园安全防控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岗位职责认识存在误区。比如一些辅导员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处于基层,没有话语权,难以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些辅导员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定位模糊,对安全责任事故或危机怕承担责任,敬而远之,做安全事件的局外者;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危机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考虑自身利益得失,处置危机事件被动推诿,做被动应付者或片面应付者。一些辅导员违背工作原则,顾及人情关系,不敢也不想处理违纪违规学生的庇护者。

2.危机意识淡薄,迅速处置能力有待增强。部分辅导员的危机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要么敷衍了事,置若罔闻,要么一拖再拖,束之高阁。他们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不能迅速发现已存在的危机隐患。不能正视和解决问题,缺乏对事件发展的应急准备。

3.忽视重点关注,六类困难学生问题突出。大学生突发安全事件主要是由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身体困难、守纪困难”等六类学生即“六困生”问题而引起的。日常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平时只是笼统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正确引导这些W生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具体需求。

4.沟通协调困难,过程管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引导方法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思想未能与时俱进,惯用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习惯于传达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指令,过于强调管教,总是处于学校与学生会的夹层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三、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能力的要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纪法规意识整体仍显薄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高校安全防控与校园危机工作现状来分析,高校必须重点从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从危机前的防控预警机制、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机制和危机后的善后恢复机制三个方面来界定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相应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大力培养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项素质

1.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对于高校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工作,应培养辅导员高度的政治敏锐度,以舍我其谁的主动担当,高效完成安全工作任务。

2.增强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道操守,以身示范,爱护扶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强辅导员的知识素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更多的安全防控技能,熟知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并积极主动传授给所带学生,尽量减少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提升现场救治效果。

4.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重视对辅导员心理疏导,调节辅导员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危机事件。

5.增强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好的身体,才能深入一线,扎实作为,在处理各项棘手的安全事件中保持精力,以高度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任务。

6.增强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只有法纪法规意识到位,才能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规范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的流程管控。

(二)大力提高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种能力

1.积极培养辅导员的良好人格,对学生行为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院系管理到班级管理是基础,知识普及是重点,习惯养成是关键。

2.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对事件缘由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作用。

3.积极培养辅导员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对科学处置起到行动保证的作用。辅导员需要有丰富的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和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各种潜在和突发的事件。

4.积极培养辅导员高效全面的控制力,对事件影响起到相对弱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事件,对事件进行预判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伤亡或者其他隐性损失降到最低。

5.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力,对事件善后起到暖心化冰的作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预防突发安全事件,妥善处置意外情况都离不开当事方之间的信息沟通。

6.积极培养辅导员总结提升的反思力,对安防工作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辅导员经常反思自己身边经历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置流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对日后处置同类事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安队伍;建设;管理

一、当前高校保安人员存在的问题

1.高校保安人员的数量难以跟上高校的发展水平

大部的高校在建设初期,将承担保安工作的人员安排为学校武装部、保卫科等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般属于学校的正式职工或干部,主要承担校园门岗执勤、道路交通维护以及日常巡逻管理等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规模和招生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安全问题凸显出来,对保安人员的需求量变大。但是部分高校依旧由本校保卫部门职工全权负责维护校园安全,人员缺乏使得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极其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高校保安人员的组成较为复杂、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保安工作的特殊性,高校保安人员的组成相对复杂。除高校本身的正式职工外,大部分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工厂退休人员以及复原、退伍士兵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本身的思想也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同时,高校保安工作对体能的要求更高,部分保安人员由于年龄偏大,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身体素质下降,导致保安队伍战斗力不高,难以应对高校内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保安人员相对于高校内其他工作岗位而言,队伍流动性更大,保安人员辞职、岗位调动频繁,对保安队伍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

二、高校保安人员应具备的必要能力

1.良好的素养

高校保安人员承担着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任,而高等院校亦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高等院校的保安人员不但承担着保卫高校安全、保护在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防范和打击犯罪的重任,更有维护高校政治稳定的义务。高校的保安人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保安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面对随时可能存在的危险,保安人员要有全心全意为学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2.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使者,保安人员常常要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具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保安人员,能够迅速对校园中各类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开展搜查、制服罪犯,安全疏导,信息上报等工作。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锻炼形成的,高校保卫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素质薄弱的保安人员进行训练,增强其心理素质。

高校保安人员还应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应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独立和协同作战的能力以及基本的擒拿格斗技巧等。保安人员要对校园各处环境了如指掌,在日常巡逻过程中,随时接触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很不起眼,有的稍纵即逝,这就需要保安人员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快速准确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及时处理恶性事件和突发事故。

三、完善高校保安人员管理的探索

1.创新高校保安工作体制机制

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场所,高等院校的管理必须在管理技术、手段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改变固有的思想观念,转变服务理念,以此带动其他方方面面的创新。高等院校的保卫部门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保安队伍中人员的不同情况,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保安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保安队伍的建设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学校实际为出发点,努力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2.建立新型保安队伍

建立新型保安队伍的关键是要提高保安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保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后勤、保卫处干部要根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严格的录用标准,对保安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已经在岗的保安人员,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保安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保安队伍的凝聚力,打造一支高质高效服务师生的保安队伍,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青年一代成长的摇篮。高校保安人员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保安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复杂的高校内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保安人员的素质建设、能力建设,才能使保安人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 途径

大学生作为参与社会建设的从业群体之一,他们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影响高校安全文化乃至全社会安全文化的建设。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弱、防范技术能力的高低、安全法律知识的多少、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等将直接影响着校园的治安和秩序,影响着建设安全、稳定、和谐校园的进程。

一、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主要指人类在安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一定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安全能力和安全行为方式等内容,是学校预防和减少事故在教学、科研、生活、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旨在用“人文、建设”的理念去“培育、改化”人群。

二、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设备设施上,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

1、高等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校区的快速扩建或改建,材料堆积,机器作业,如果监控不到位,没有防护措施的非施工人员误入,十分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引起一系列纠纷。

2、部分设施老化,在使用中容易破损,或是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削弱了物质保障。

3、参与建造维修的从业人员成分较为复杂,素质层次不齐,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熟悉学校内部情况,进入校园进行盗窃、行骗等系列危害事件。

(二)、互联网的普及,引发各类新型安全事件

网络,成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同时,也逐渐显现负面影响。不断推出的网络游戏、海量的影视作品、畅所欲言的聊天圈子。部分理想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经常欲罢不能,废寝忘食,从而导致他们生活无规律,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和兴奋中,身体素质必然下降,甚至加重或诱发心脑突发疾病。

大学生习惯处于虚拟环境的人机交流,必然影响现实中的人际情感,原有的道德意识将受到冲击,责任感下降。在个性张扬的同时,极易忽略了从法律文化视角对自身行为合法性的审视,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或是违反了社会规范、法律规范。

同时近几年来,大学生中呈现出了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特别是网络犯罪通常不附加暴力,不直接针对个体,使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屏蔽,导致大学生判断上的偏差,加上网络行为参与者的身份可以隐匿,网络特有的交流方式导致网络环境下的犯罪行为处于一种隐藏状态,缺少直接参与犯罪的罪恶感。

(三)、身心亚健康,日益凸显的不安全因素

普通大学生年龄段在17~23岁之间,这一年龄正是个人的成长阶段,但数据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在20岁左右出现大幅下滑,出现早衰现象。缺乏必要的运动,不合理的饮食方式,无规律的作息,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是形成此类现象直接或间接原因。高校人口密集,身体素质不一,卫生习惯各异,师生接触频繁,防控措施不到位,极易传播爆发流行性疾病。

9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心理承受能力低,方法较单一。容易诱发心理危机且造成安全事故的问题集中于:1、情感问题;2、学业成绩和家庭期望落差;3人际关系紧张,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外指向爆发;4、学校纪律处分;5、家庭变故等。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体系构建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安全文化与普通文化相比,除具备稳定性、系统性、人本性、全面性和目标性四个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下列特征:一社会性。高校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深度解决高校安全问题必须与解决社会安全问题同步进行。二是特殊性。学生主体主要为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欠缺但十分渴望真正精神成人的大学生们,容易被不法分子抓住心理成为侵害的对象。但在受到侵害或是意外伤害时,又时常体现出反抗能力不足。三是引领性,高校特殊的社会角色,要充分发挥先导的作用,就要使本身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发挥示范作用。

充分展现如上三大特征,体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将整个体系构建分解为四个层次子系统:

1、安全理念文化,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基础,是实现高校安全的先决条件。内容涵盖安全的哲学思想、相关技术、管理的理论成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安全的科学部分,以及探索总结的安全经验和措施。要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助、互助的群体意志,将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2、安全行为文化,在安全理念文化潜移默化下,产生的较为统一的规范和准则。对安全价值观达成的共识和行为操守,在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新举措下不断发展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3、安全制度文化,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安全制度文化应涵盖教学、学习、住宿、交友、网络、交通、饮食、疾病、减灾以及突发紧急情况的安全。通过大量的调研座谈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让安全制度机制同高校实践更加融合,把握和规范执行,同时在执行中进行修订补充。建立全员接受、自觉遵守,有章可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

4、安全物质文化,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学生的求学环境,增加高校安全科研和安全运作投入,确保高校安全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不断丰富四个层次文化的内涵,发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现两大目标:即在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鼓励良好的安全行为和安全习惯;对不良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创造并维护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立足高校安全建设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围绕以人为本,内化于心;整合载体,外化于形的工作思路,可以从六条途径推进安全建设。

1、理----理论。站在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法、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有效举措,自上而下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推广“生命、健康、学习”的理念,使“学生安全无小事”已经成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进行研究,加强交流和探讨,相互学习和促进,实现理论武装和理论引导。

2、法----法律。是依法治校理念的基本体现。把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态化工作。开展系列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一方面让不知法、不懂法的学生有所了解,辨别是非;另一方面,让知法、懂法、守法的学生,自觉的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3、制---制度。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条块结合,不留盲点。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立科学的安全评估机制,从机制上确保资金投入,完善校园安全的制度,以制度制约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建立安全激励机制,体现平等竞争目标化管理,体现责任压力的同时,体现动力,促进规范人们的习惯。只有最大程度地确保人对制度执行的规范性,使其发挥出其最大效应。

4、德---道德。包括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安全道德、科学道德。高校能否能将事故率降为最低,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关键还是在人,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价值取向。在真诚、友善、宽容、仁爱、守法中,处理好各项关系,共同守护和谐校园。

5、情----情感。校园的情感包括友情,爱情和类似于亲情。将三种情感交织成彼此间的关怀情感,从关怀自己开始再关怀周围的人事物。校园成为学习生活的关怀网络,人性得到更多的弘扬,将自护、自愿成为一种自律,促进安全局面持久的关键力量。

6、术---技术。就对象而言,加强对职业人员的专项训练,提高专业能力,强化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针对高校全体成员,加强安全知识的通识培训,使成员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预兆以及杜绝各类事故应该具备哪些预防手段,从而提高对事故的应变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林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2] 颜伟.大学生安全问题浅析[J].高教研究,2006(2)

[3]李春芳 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