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整体素质相对来说去有所下降,且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参差不齐。他们当中不少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不少被告父母宠坏;还有些业自单亲家庭。这些学生要么被家长宠坏;要么被中学老师边缘化;要么不思进取,所以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学习成绩差,一般都难于考上本科院校,最后只能进民办高校。到了民办高校后,大多数同学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还有点上进心,可是过不了多久不少学生又开始重复以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说脏话、沉迷、网络、抽烟、喝酒、纪律散漫等)和不良学习习惯(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逃课、不预习复习、不做作业等),这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加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又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缺乏上进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等新困难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靠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然而,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根据笔者长期从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研究,认为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换位教育法:

《论语》有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很难做到这一点,有些人是“已所不欲,施于人”,而“已所欲,不施于人”。如何才能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做到“已所欲,不施于人”和“已所不欲,施于人”呢?

把这种换位教育方法应用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设置某种特殊的日子。比如,班主任让那些经常逃课、上课睡觉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自己也来当一天班主任或者纪律管理者,并且对整个班当天的到课率、卫生、安全、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比和排名,对排名倒数的“班主任”进行惩罚。学生自己以前没做过班级管理工作,所以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些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感。通过“换位”,使学生能够理解班级管理工作,并支持、配合班级管理工作。这种教育方式比一般的批评教育方式应用更有效。

同样,老师也可以通过“换位”来体验一下自己学生的心理。比如:假设我自己现在是学生,那么我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呢?只有这样老师,才知道学生希望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其实当好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易,特别是当好一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容易,毕竟教育者和被教育之间存在角色的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老师也需要“换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能“换位”,都设身处地地为对想想,才能使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应有的实效,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二、适当的“惩罚”教育

在“爱心教育”、“微笑教育”占主流和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惩罚教育早已是教育界的敏感话题,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个头疼的难题。因为,一方面,民办高校不少学生在中学就养成了不良习惯,而且有些习惯不通过惩罚性教育很难改;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又强烈反对学校实行惩罚性教育。如果不给民办高校教师一定惩罚权,那么民办高校很难把思想上本来就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的学生教育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民办高校的教师越来越咸到光靠“爱心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是因为怕被扣上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帽子,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违纪规行为不得不“视而不见”,这让很多老师感到很痛苦。虽然我们不主张“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也不完全相信“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正义这条路上来的”,但是,教育有奖就应当有罚,一种只许表扬不许批评、只许鼓励不许惩罚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爱的教育”不应该变质为“溺爱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的是使他不再犯”。

第一,关爱学生是惩罚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适当的惩罚学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受适当的惩罚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老师惩罚学生是因为爱学生,要有“罚在学生身上,痛在老师心里”的感触。因为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责任,也才会去实施适当的惩罚。

第二、适度惩罚是惩罚学生的基本原则。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惩罚不适当就会变成伤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错”与“罚”相当,惩罚不能超过了所犯的错应受的处罚;二是必须考虑到学生承受力,毕竟惩罚也是关爱学生的一种手段,既然是关爱学生,就不能反而伤害学生。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惩罚学生的工作方针。惩罚教育要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掌握、了解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而不能采取简单的“表象―惩罚”的教育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这生犯同样错误,我们不能采取同样的处罚,而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对学生不同的情况或不同性格作充公的分析,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办法。

总之,对学生的惩罚过程中,必须把“关受”、“适度”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惩罚教育不至于变成体罚,而是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看,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其他途径,比如转变民办高校办学人的思想观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我们不可能一步把所有事情做到位,而只能一步步改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尽心尽责地探索研究同,并付出行动,那么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生钹.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篇2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教育;因材施教;实践

体验式教学方法自新课改推广后获得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很高的认可度,尤其是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教育,既需要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又要灌输相应的思想道德基础知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平衡两者的关系,使小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够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的新思路,让学生们能够寓教于乐,在反复体会、思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设置体验情景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求小学教师设计适合小学生的体验式的教学情景。设置一个合适的体验情景是需要教师反复推敲设计的,只有选取的体验情景合适,才能够达到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实践的良好效果,才能够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教书育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给予小学生以良好的启蒙教育。

(一)设置引入情景

设置体验情景的引入情景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设计引入情景,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便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在接下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任务。

(二)设置教学情景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将课程内容融入到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了,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重头戏。要想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从思想上让学生感到认同感,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里认同了教师所说的思想道德问题,才会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素质目标。然而,一般生硬的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三)设置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的单向性输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性越强,教学效果越好。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针对教材当中能够彰显价值导向的内容去进行关注、欣赏、体味,能够在感受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对应的问题,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元化的感悟与道德体验,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道德品质。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推广过程中,体验式教学经验也受到了全国各地小学教研工作者的认可,但是对于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只有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够体现出来。体验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上。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在活动中增进与教师的感情交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欣赏、接纳、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体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能够对相对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程感兴趣,设置的体验式情景引人入胜,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还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保质保量达到教学目标;三是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深度的思考,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思考较少,一般都是教师自问自答,极大抑制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而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小组或个人的深入的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下面我们就用一个例子来进一步分析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的相关问题。例如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祖国妈妈,我爱您》一课,教师可以选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上课开始前,教师可准备一个“我想对祖国妈妈说一句话”的小游戏,迅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课堂氛围中,然后进入思想品德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中来。此外,在进行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教学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凡卡那么晚了没有离开,他傻不傻?”“现实生活中,老实人总是吃亏吗?”而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发言,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潜意识里都认为“诚信会导致自己吃亏”。这个时候,笔者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尽管生活当中有许多诚实守信吃亏的事情,然而诚实守信能够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大家能够举出一些例子吗?”。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也更深一步了解了体验式教学是如何应用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

三、总结

本文通过阐述如何设置体验情景、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以及举例说明,详细分析探究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应用。为将来体验式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学术论证和经验,更加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化。同时,思想道德课程本身就对于小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启蒙和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利用高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最后,也希望本文能够进一步促进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紧跟教育模式改革的潮流,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庞守会.浅谈如何打造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09).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67-01语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升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和教学目标。小学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小学以后的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小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点燃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提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浅析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几点思考。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营造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当其冲的是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打破传统守旧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摒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性格特征出发,有效的引到小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气氛和学习环境,是启发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因素。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有利于小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学习潜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和小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尊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打造轻松愉快地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能力。发挥小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小学生思维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前提,也是我国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历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发挥小学生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好动、争强好胜等等心理特点,发挥小学教学主体的地位,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说,对于拼音课程教学,教师在声母、韵母两部分拼音基础教学内容完成后,在接下来的拼读音节教学中,应当启发小学生思考,让学生摸索。例如,一个声母结合一个韵母的发音,就是拼音拼读,不同的声母、韵母及其声调的组合,也就是不同汉字的发音。小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拼音教学如同做游戏一样有趣,具有一定的规律、节奏。这样有助于激发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小学生创新能力。

3.启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突破知识的限制,打破传统方法的束缚,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扩散性的思维。比如在口语交际《我会拼图》的活动中,老师可以借助七巧板、图片等模板,打破传统的"包办式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形状特征,自主进行拼图活动。这样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想法等有趣的拼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素养的培养。又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也不应当采用一字一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应当有效的引导小学生观察汉子所具有的结构特征。例如,草字头的字都与植物相关,提手旁的字多于动作有关等等。通过将具有逻辑联系的汉字组合一起教学,采用归纳总结,或者举一反三等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是以感知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的心理活动。创新思维的活动过程离不开推理、想象、直觉等等思维活动。想象力是学生在头脑中创建思想、画面的一种能力。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小学生天马行空,习惯模仿和玩真,乐于想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有效的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乌鸦口渴了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就衔来石子填瓶子,水位因此升高,乌鸦喝到了水。那么,同学们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呢?小学生这是就会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扩宽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小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当加强自我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的提高,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心理特征,积极投身于我国小学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中。参考文献:

[1]刘省群.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01)

[2]刘亚南. 从兴趣出发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 黑河教育. 2007(03)

[3]杨天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考试周刊. 2009(51)

篇4

关键词 体验教育;小学生;写作

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很多小学生遇到写话、写日记、写作文的时候就“停顿”了,原因是找不到写作素材。在笔者的深入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生活体验比较单调,缺乏自己独立的体会感悟,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引导也相对贫乏。

一、体验教育的概念

“体验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给教育对象提供在现实世界中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其在技能、智能、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发展变化。这里的“体验”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行为体验,它是一种操作性的实践行为,是学生在体能、技能和智能同时得到实践的重要途径;另一个是内心体验,它是基于行为体验在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发生的内部“化学反应”,是一个升华的主观的心理过程。

二、体验教育与小学生写作之间的关系

1.体验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写作产生需求

体验教育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亲身经历,自己去感悟,让他们在体验教育活动过程中自发地萌发自己的想法和拥有自己的感受。体验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孩子自己内在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每当儿童察觉自己有新的发现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这种表达可以是口头的一种交流,也可以是一种和自己的对话,比如在日记中表达自己发现世界的新奇事物或是体会到一种新的感受,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去搜寻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眼中的新鲜事物或心理的微妙感受,而写作就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2.体验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

笔者在与一些写作较困难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互动中发现,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不够细腻,比如他们在写日记方面,记叙一件当日给自己印象颇深的小事的经过,“流水账”是他们写作的常态,人物神态、语言描写、自己的感情态度、心理变化都较缺乏,可以说没有自身独特的体会感悟。教师或家长若将孩子诱导进对其眼球具有一定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中,使这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周围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他们的身心有所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儿童的欣赏力、思考力、感受力以及想象力的提升变化),进而在丰富他们的体验认知的同时也充实了孩子的写作素材。

当然,体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杜威说过:“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就会造成浪费。”因此,体验教育的活动内容应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的兴趣为指向,只有这样儿童的经验才会变得鲜活生动,他们才会有话可说,有字可写。

3.写作的经历会激发儿童体验的需求

语言是一种思维。儿童在写作过程中会自发进行思考总结,当遇到写作素材的缺乏,儿童自会产生一种体验的需求。再者,写作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会使儿童产生体验的兴趣。不仅仅是写作会诱使儿童产生体验需求,与写作有关的其他语言运用方式,如演讲、朗读、讲故事、精彩语句赏析比赛和口头作文比赛等。

三、思考及建议

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加小学生的体验活动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在新课程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克服了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局限,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学校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儿童从中获得的亲身体验和自我探索的力量。曾有一位学者说过:“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能在独立个体的领域中找寻”。从学习方式来看,我们更需要作出时代性的改变,探究型学习就应该得到重视。

2.家长要适当丰富儿童的生活内容,尊重孩子的生活空间

增加和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会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大量的神经刺激,在这一过程中进而促发儿童的观察、思考、想象和判断力。父母和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带领儿童进行自发体会生活,生活的中酸甜苦辣需要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和其他家庭的长辈不能总让儿童在顺境中安然生活,偶尔也要给他们一些挫折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经验。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空间,过多干涉孩子的世界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经调查发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会更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

3.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用各种运用语言的方式去给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儿童总是喜欢自我表现的,因为他们想获得周围世界对他们的关注,所以一旦遇到机会,儿童会极度珍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适度运用孩子这一心理特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还锻炼了他们语言写作能力,同时让他们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做到恰当的反馈以保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家长在家里也需要在这一方面作工作,比如孩子放学到家后让他讲述学校生活的一天,或者和孩子交流生活中的经验,引发孩子探讨的兴趣,在这些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好机会,要做到“水到渠成”的状态,自然地将孩子引导到语言写作中来。

参考文献:

[1]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4:3-8.

[2]宋方.体验教育: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J].基础教育论坛,2012,30:41-42.

篇5

小学校的德育要在贯彻教学大纲的目标下,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师德教育,坚持全员育人的做法,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气氛浓厚,领导得力,教师得法,效果突出。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必须强化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就是教师队伍,也就是需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值周教师队伍、护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这三支队伍的作用。从班主任队伍的作用发挥看,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负有直接的责任,是学生品德养成和班集体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育人必须先律己,班主任的职业道德规范首先要过硬,要做到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每一名学生,为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班主任的德育方法要过硬,方法不同效果就会不同,方法得当和不当的原因在于班主任能否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能否遵循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生理规律去循循善诱于学生们,把他们的苗头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责任心和德育方法需要学校的积极培训,需要学校的鼓励和激励。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德建设的有益活动来增强班主任的德育责任心,互相交流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能够在班主任间多谢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的交流,使之能够取长补短。开展班主任沙龙、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德育论坛、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都是值得采用的形式。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队伍建设也很重要,这是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两支生力军,是班主任开展好小学德育的左膀右臂。学校要注意选用最富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作为值周教师和互导教师,对于他们的工作也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够被量化和可操作化,管理起来有标准、有抓手,理直气硬,不糊弄,不走形式,相互之间可监督、可提示。要让小学生们感到自己的品德行为教育体现在校园的每个部分中,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无论是本班同学还是他班同学,都有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关心着自己,帮助着自己,教育着自己,影响着自己,整个校园充盈着关心爱护培育他们将抗成长的正能量。

二、家庭教育是阵地,家庭必须负责人地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德育

小学生的家长是他们成长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德育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谁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和行为都健康的孩子,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孩子,谁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总会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是忽视的,或者是不讲究方法的。必须给家长提个醒,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不能忽视,不能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的培养,须知,没有了健康的道德人格,孩子的知识、能力、特长再突出也难于融入社会,难能被社会所重用,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有用之才。家庭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父母,父母必须当好孩子的品德教师,首先从身教上要过硬,每个家长的品行都是成长中的孩子们效仿的一面镜子,孩子们或者会有意思地效仿父母,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不自觉地受到影响,那么,每个家长必须要“正孩子先正自己”。其次从言教上要过硬。言教不单纯是会说,能够说得好,讲得好,更体现为教导有方,家长对孩子的德育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诉诸武力。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方法如何为好,还是需要家长学点少儿心理学、教育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要使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管用。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向而行,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G621

传统的小学德育课只注重对道德知识的讲解,这种识记型的教学模式无法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因此德育工作必须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来感受到道德对人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灌输和强加,而是倡导生活化的德育理念。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涵义

生活化教学的意思是,在课堂上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以此为背景而进行教学互动的开展,从而让学生感悟和回忆生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的积极性,并把有关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学习,利用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来指导学习,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新课程理念倡导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把德育的过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更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感悟,在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让问题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来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审视自己,树立最基本的明辨是非的意识和价值观。

二、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小学德育课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要做到教育方法的“不破不立”,即彻底破除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理念上的更新,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善于去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听和记;其次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即生活化的素材;最后还要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去体会良好道德的魅力。要做到把课堂的一切让位于学生,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才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传统的讲授德育教育缺少了直观形象的东西,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对德育知识记忆犹新和理解。以生活为支点,引导学生去实践,或者是组织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体现作为社会人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生活,总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德育知识进行解决。

例如,通过家校联谊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和家长顶撞,这是不尊重家长的表现,也是过于溺爱孩子所导致的结果。教师可以再今后的德育课堂中创设有关孝顺父母的情境,设计一个“孝顺父母一日行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后的生活中,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说说心里话,经常换位思考,体会做父母的各种不容易。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把德育教育和生活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知识的作用,这是最直观的德育教学方法。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道德榜样的作用是具有示范性的,教师要善于发掘小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榜样,教材中的道德榜样虽然很多,但是大多年代久远,小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背景,如雷锋等先进人物。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榜样,如某个学生没有值日的任务,仍然参加班级卫生的打扫工作,教师应该细心的发现,并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到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哪怕是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都是生活化教学良好的素材。

其次,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引导德育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让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课堂还原。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开心麻花团队的小品《扶不扶》,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剧中的警察、大妈和路人,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发挥,在各自完成表演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来发表自己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种情境创设能够将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放大,使学生感受到诚信和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是多么重要,也增强了课堂互动的效果。

(三)小学德育教育作用的生活化

生活,是小学生体验的重要来源,更是检验小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在小学德育生活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有意识地去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发现美好事物的同时,建立相对应的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讲到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时,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教师与其苦口婆心的教导,不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自己体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可以在学校的操场附近去观察植物,让学生欣赏绿色,并说出植树造林的好处,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和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在学生欣赏自然地过程中,教师列举一些破坏大自然的社会现象以及后果,通过讲解和亲身感受,学生自然而然的树立起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让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成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手段,促进德育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生活的准则,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改革德育教育方法与内容,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让小学德育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冬英.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37-39+66

篇7

【关键词】心理特征 感知能力 观察能力 概括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8.

篇8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2、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里特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发展特点等多方面结合分析;(1)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2)学习兴趣有表现为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3)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当前课堂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是指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如叙述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主要源于教师对于传统课程教学形成了公式化的教学模式,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小学课堂缺乏活力,许多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二年级起便开始对于数学失去了兴趣,这是典型的教育失败结果。因此,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学方法在一堂课程中往往是交替使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通过引起学生注意、给予学生关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满足。而趣味性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参与,进而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图形变化 小学 数学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市场日渐复杂,同时人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的目标。我们通过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性研究,总结了这一个阶段学生的基本性格。我们认为图形变化的教学放方法对学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1]。因此,基于图形的变换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分析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分析

数学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将他们比作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学科。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还没完全的发展智力也没有完全开发。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要求就需要从新定义。在针对小学五年级或是其它年级的教学时,应该基于小学生思维现状,并且从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2]。现阶段得小学数学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抽象化

数学这一门的学科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它具备的知识是十分抽象的,需要学生进行的大脑的绘制和补充,但是基于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现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数学的教学教学具体化,其主要的教学演变方式应该是具体-抽象-具体,例如,教导加法或是减法的运算时,如果直接叙述“1+1=2”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十分难懂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两个苹果来举例子。这样就将十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3]。

(二)逻辑

众所周知,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基于这点原因,数学也是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推测和演绎,不断的开发小学生智力和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扩散。

(三)不间断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数学和语文就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因此在学习上,数学将会陪伴小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通过近10年的不断重复。根据几次教育改革,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更具阶段性,使得数学课更加的契合学生思维[4]。

在小学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不断的进行调整,教育方式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摸索寻求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道路。针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老师在进行教育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

二、基于图形变化构建科学的教学思路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强,因此我们想要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育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之上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下我们将从图形变化的角度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探究[5]。

我们之所以要基于小学图形变化角度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图形变化的可以很轻易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图形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已经让学生体验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明确了图形水平位置平行或垂直关系。但在小学五年级的课程中,就要对图形的多次运动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图形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基于学生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在方格纸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图像的偏移、旋转、翻转等方式,总结学习规律和经验,发现图形的变化过程,在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进一步的加强学生对图形变化的认识[6]。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我们新型教学方式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数学的学科的抽象性,将其具体化,并且还原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此提高小学教育的效率,促进小学生思维更加全面的发展。

结论:

学生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无论社会处于阶段都不能忽略教育事业、不能轻视或是放缓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我们应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峰.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小学教育,2012,(08):32.

篇10

教学语言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当然,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在教学中把知识准确地用于语言表达出来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语言;魅力;高效;课堂

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它对幼儿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通过直观教具,使小学生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思考,经历初步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判断与思维的过程,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这无一不是依靠语言进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小学生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小学生传授知识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准确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感知、探索、解答、归纳数学知识,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并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巧妙地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启发小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个活动的开始,教师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有趣,直接影响着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指向明确的导入语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小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新《纲要》在小学生数学教育的目标中明确阐述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数学活动《单数和双数》中,教师将学生座位事先两个一组排列,设计去公园的各种情景。组织过程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蕴含了的游戏成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在小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启发幼儿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师:“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公园吧,看汽车已经在等着我们了,我们应该怎样排队上车又快又安全呢?”儿童们自主进行两两配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你们一组共有多少人,两个两个排队后有没有剩下单独的一个?”小学生观察发现后教师进行实例提升,帮助幼儿理解单、双数“组里面的好朋友排完队还剩下一个,那表示这组的人数是单数,如果没有剩下,那它就是双数。”整个导入部分通过教师通过简单的语言,实现了生活情境激趣,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教师及时归纳,让小学生理解了单双数的含义。同时为接下来的“单双数之旅”创设了情景,把本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与生活中的旅行问题结合来,让数学活动真正实现情境化、生活化,生动、自然、易懂、有效。

2激励探索,启而有发

教师是小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小学生讲解,而是应该适当的运用语言,激活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小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将原有经验与现时的活动进行有效构建,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道语言是为了引导小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想和做,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自己的语言,做到指向明确,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如:一年级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教师设计“开花店”的游戏,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使小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形象直观的观察各种花朵,教师采用了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些花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观察,引发小学生思考,从中找寻其中的秘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随后教师提出“帮助顾客插花”的生活情景,“花瓶上的数字就是顾客要买花的数量,每个花瓶里要插上两种不同的花”。教师综合使用了生动、趣味、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很自然地引出本次小学生活动操作的任务,同时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生操作时,教师的语言尽量简明扼要,让小学生直接明了操作活动的内容,目的性明确,掌握节奏性,同时注意语速和语调,语气轻重缓急还应明确些,不能整个活动一种语调,如《逛超市》活动中,教师有条不紊的交代:数一数(停顿,做数的手势),你有几元钱?看一看(停顿,做看的手势),你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想一想(停顿,做想的手势),买这两样东西钱够吗?短短一段话,将整个游戏玩法、规则向小学生交代清楚了,问题指向性强,比较简明扼要。在讲述时,有意将要求放慢速度讲,并及时关注小学生的反应,用眼神、体态语加以提醒,这样在游戏中小学生由于事先理清了游戏玩法,因此游戏得以有序地开展起来。

3差别评价,关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