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范文

时间:2023-03-30 12:2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性肠梗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性肠梗阻

篇1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手术;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和顺利通过肠道,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性肠梗阻在肠梗阻中的比例日益加重,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又以机械性肠梗阻为主,可引起老年机械性肠梗阻的疾病包括结肠道肿瘤、肠管粘连、嵌顿疝、乙状结肠扭转、肠套叠、异物或粪石阻塞,手术是老年机械性肠梗阻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均需予以手术干预[2]。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退化,组织修复能力减退,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炎性肠梗阻是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经常出现的并发症,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较为棘手,基层医院在处理这类并发症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较大,为进一步明确老年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作者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12年5月23例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2006年3月-2012年5月治疗的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62~81岁,中位年龄71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接受过肠梗阻手术,外院手术患者8例,本院手术患者15例,其中发病前行肠粘连松解6例,结肠肿瘤切除11例,肠切除吻合4例,乙状结肠扭转复位1例,嵌顿肠管复位1例,其中3例患者有3次腹部手术史,5例患者有2次腹部手术史。术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距离肠梗阻手术时间9~32 d,中位时间为17 d。

1.2 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1)近期(1~4周)有肠梗阻手术史,特别是短期内有多次反复肠梗阻手术病史;(2)手术后排气排便,患者开始进食,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并且症状逐渐加重;(3)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且腹胀症状重于腹痛;(4)全腹轻压痛,腹部质地峰韧,未扪及包块;(5)立位腹部平片提示小肠多处不同程度积起积液、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6)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有高度扩张的肠管;(7)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3]。

1.3 治疗 所有患者均严格按照以下治疗方法予以治疗:(1)禁食,禁饮。(2)留置胃管给予持续胃肠减压。(3)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9例经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予中心静脉营养,4例经周围静脉给予周围静脉营养。(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5)有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

2 结果

20例患者经上述保守治疗后恢复排气排便,进食后无梗阻的表现,腹软无压痛,腹部X线检查无梗阻征象。平均肠道功能恢复时间6~43 d,中位时间15 d。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于心血管意外;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8 d肠梗阻症状无法缓解,且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征象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中段形成粘连带形成肠绞窄,肠管颜色发黑,证实肠管坏死,行粘连带松解,肠切除肠吻合,术后第5天患者出现肠瘘,后继发腹腔感染死亡;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25 d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怀疑绞窄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广泛粘连,肠壁明显水肿,肠管间间隙分离困难,在未能发现梗阻部位情况关腹,术后患者出现肠瘘及腹腔感染,最终死亡。

3 讨论

我国目前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老年外科的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高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给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带来困难;另外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并发症一旦发生则发展迅速,若治疗错误或不及时,危害严重[4]。因此研究老年外科疾病术后并发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一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1~4周)的肠梗阻。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腹部手术创伤及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局部形成疏松的纤维素粘连,是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混合作用下产生的特殊性肠梗阻。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5]。

老年患者机械性肠梗阻术后较常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由于老年患者机能减退,反应能力差,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较为困难,但是它仍具有一定的病史特征。该病多发生在术后2周左右,患者在术后早期可有肠蠕动恢复的征象,可有少量排气或排便,甚至已让患者开始少量进食,往往在进食后即出现肠梗阻症状,这一过程具有特征性。一般腹痛不显著,如患者出现剧烈腹痛,应警惕机械性肠梗阻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X线可发现多个液平,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

老年患者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与手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因肠袢广泛粘连水肿,因此肠管扩张不明显,亦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腹部包块;腹胀或膨隆不重,叩诊多为实音;因并存机械性和动力障碍性因素,故肠鸣音减弱、稀少、甚至消失,更听不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6]。全腹CT术后炎性肠梗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气,此外CT还可以排除其他腹部疾患,动态观察有助于了解病变进展情况[7]。

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方式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包括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内稳态、营养支持治疗、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分泌和适当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进梗阻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不少作者提到使用广谱抗生素,但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在明确有感染征象时才可考虑使用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对于老年患者应尤其注意,以免菌群失调和导致机会菌感染[8]。

由于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很少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手术应该是其禁忌。术后1~2周肠管高度水肿并紧密粘连,强行分离一方面可使创面扩大、病情加重,同时在手术分离高度水肿的肠管时,容易分破肠管,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肠管切除。有研究结果显示,605例肠外瘘患者中有35例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手术所致,无一例在术时解除了梗阻,收治的46例短肠综合征中8例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广泛剥离后被迫切除大量小肠造成[9]。因此,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应在基础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耐心等待,切忌贸然手术,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本组1例患者在治疗观察25 d后行剖腹探查,见腹腔炎症粘连严重,无法分离,强行分离后导致肠管破裂,而术中并未发现明显梗阻部位,患者最终因肠瘘继发腹腔感染死亡。但也要切忌将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导致肠绞窄的发生。本组1例患者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8 d后剖腹探查发现肠管已坏死,错失治疗时间。关于保守治疗的时间,各家报道不一。有报道最长保守56 d肠梗阻缓解,笔者认为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无病情加重,无肠绞窄、坏死征象,可保守治疗2周以致更长时间,如果在观察中出现肠梗阻症状加重,患者情况变坏,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迹象,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为基层医院,技术及硬件条件相对滞后,在处理老年患者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时所面对的困难及来自家属的压力较大,尤其应注意该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上以非手术治疗方式为主,动态观察疾病的演变,一旦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出现恶化,甚至出现肠绞窄的迹象,表明术后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可能有误,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直至进行手术治疗。要特别提防误将术后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发生绞窄[10]。

参考文献

[1] Silva A C, Pimenta M, Guimares L S.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What to look for[J]. Radiographics,2009,29(1):423-39.

[2] Ripamonti C I, Easson A M, Gerdes H.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J]. Eur J Cancer,2008 ,44(8):1105-1115.

[3] Pickleman J, Lee R 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Ann Surg,1989 ,210(2):216-219.

[4] Ellozy S H,Harris M T,Baurr J J,et al. Erly postoperative small-bowel obstructio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 242 consecutive abdominal operations[J].Dis Colon Rectum,2002,45(9):1214-1217.

[5] Stewart R M,Page C P,Brender J,et al.The incidence and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m J Surg,1987,154(6):643-647.

[6] Velasco J M, Vallina V L, Bonomo S R,et al. Postlaparoscopic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Rethinking its management[J]. Surg Endosc,1998,12(8):1043-1045.

[7] Ji J S, Shao C X, Wang Z F,et al. Spiral CT diagnosis of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0,90(45):3214-3216.

[8] Sajja S B, Schein M.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Br J Surg, 2004,91(6):683-691.

[9]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4):38-39.

篇2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机械性肠梗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c)-004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March 2012 to October 2016, hospital of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70 patients, treated by laparoscopy in 31 cases,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use of open surgery in 3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surgery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treatment, operation index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urgery. Results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exhaust time was (68.41±20.36) min, (5.47±1.21)d, (49.34±21.34)mL, (18.47±4.36)h patien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19.74±21.44)min,(14.51±3.46)d,(149.37±28.45)mL,(39.43±8.46)h,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9.68%,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33.3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Laparoscopic operation;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pplication value

C械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肠道受到机械性因素的影响,造成肠腔狭小和粘连,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而产生的疾病。在临床上,机械性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管粘连、扭转、套叠及肿瘤等。在临床上,对于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有由单纯性肠梗阻发展为绞窄肠梗阻的病人。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对机械性肠梗阻进行治疗。传统采用开腹手术的方法,虽然也能够将肠梗阻解除,但是对于术前梗阻部位不明,梗阻原因不明确的患者。开放性手术,因探查切口选择所限,探查可能需要大切口,手术时间较长,手术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有较高的几率发生并发症。相比之下,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腹腔镜可作为术前检查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改善各种手术相关指标,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0月该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情况,分析腹腔镜、开放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7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术前临床判断均为单纯性梗阻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已经有肠绞窄、肠穿孔等严重病例;②严重全身性疾病及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其中采用腹腔镜治疗纳入观察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24~69岁,平均年龄为(43.8±2.5)岁。初发17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纳入对照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8~70岁,平均(45.2±3.1)岁。初发23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常规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麻醉后做适当切口,对腹腔进行常规探查,根据机械性肠梗阻的部位、性质,酌情行:粘连松解;肠扭转复位;肠套叠复位;肿瘤性梗阻,部分肠管切除、1期吻合和/或造瘘、2期吻合等。术后进行常规止血及消毒,并将患者切口关闭。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①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②选择适当穿刺孔位置进行穿刺。建立人工气腹。通常选择肚脐上下缘作为观察孔。如为二次手术患者,为避免戳卡进腹时,误损伤腹腔粘连脏器。通常选取远离原手术切口位置。以直视下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观察切口下无粘连后再置入戳卡建立气腹。酌情选取左下腹、左上腹等位置作为操作孔,降低对脏器的损伤[1]。各个操作孔之间的距离应在10 cm左右,器械间夹角控制在60°左右。③对患者腹腔内的脏器进行探查:根据腹腔渗液性质,初步判定梗阻的性质。进一步以扩张肠管检查寻找梗阻位置,通常位于肠管扩张与非扩张的交界位置。根据不同观察孔位置,按照相应顺序进行探查。使用无创抓钳对患者小肠交替抓持,从空肠起始位置进行探查,找到肠梗阻的位置。④根据梗阻不同原因进行相关处理:包括粘连部分进行分离[2]。如果患者只有一条纤维束带粘连,只需松解开粘连部分即可。如果患者粘连位置位于腹壁手术切口瘢痕位置,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电刀、超声刀、剪刀等等工具分离粘连。对肠套叠、肠内疝、扭转,试行腹腔镜下复位。肿瘤性梗阻,如无肿瘤广泛转移、先于腹腔镜下游离相关肠管系膜,使肿瘤肠段充分游离,后于临近肿瘤位置选取腹壁小切口,外置肠管后,行肠切除。根据肠道条件,行1期吻合或1期造瘘、2期吻合。⑤手术操作应轻柔稳定,在将肠管壁和腹壁进行分离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肠管造成损伤,确保肠管的完整性[3]。对于肠套叠、内疝、扭转复位困难者,避免暴力操作,酌情选取临近病变腹壁小切口,开放下解除梗阻。⑥手术结束前,可将适量生物蛋白胶、几丁糖涂抹在患者创面,避免再次粘连,加速创面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手术相P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几率。

1.4 统计方法

研究得出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发病较为急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机械性肠梗阻会对患者食物及液体的摄取造成影响,造成气体、消化液的大量聚集,近端肠管发生扩张,远端肠段则发生萎缩。机械性肠梗阻会抑制粘膜的吸收功能和分泌功能,造成肠壁充血及水中,严重时还可引发进行性或自身延续性疾病,加剧肠蠕动及分泌紊乱,容易造成腹膜炎、穿孔、坏死、缺血、脱水等症状,甚至造成患者死亡[5]。在临床上,有绞窄可能或保守失败的患者,以往主要采用传统开腹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虽然也能够将梗阻解除,但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出血量较大,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住院。同时,传统开腹手术后,还容易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及预后情况都有着不良的影响[6]。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当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相关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7]。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能够在腹腔密闭的条件下进行手术,避免了腹内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降低了对肠管的机械刺激和物理刺激,减轻了对肠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腹腔镜手术的炎性反应较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下床活动,加快术后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经该文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分别为(68.41±20.36)min、(5.47±1.21)d、(49.34±21.34)mL、(18.47±4.36)h,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19.74±21.44)min、(14.51±3.46)d、(149.37±28.45)mL、(39.43±8.46)h,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8.5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相比于传统常规开腹手术,能够有效改善各项相关的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袁成浩. 腹腔镜手术在老年胃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6):52-53.

[2] 段勋伟,郑玉霞. 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320-321.

[3] 李树华. 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1):2026-2027.

[4] 严希宽,温新如,范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6,35(25):71-72.

[5] 马明善.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8):1987-1989.

[6] 吕昊,王海明.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J]. 辽宁中医杂志,2014(5):965-966.

[7] 史宸硕.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评价[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44.

[8] 郭强,李井野,况立革. 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4(27):16-17.

篇3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我院外科自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3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9岁。腹部手术类型:阑尾穿孔并发症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后18例,肠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后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2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5例。本组中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符合麻痹性肠梗阻8例;另有3例为机械性肠梗阻。3例机械性肠梗阻中1例为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发生内疝所致;1例为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肠扭转、肠绞窄所致;1例为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关腹时误将回肠缝合于腹膜所致。

1.2 处理方法

2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及8例麻痹性肠梗阻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

1.2.1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可减轻梗阻肠管的扩张和水肿,有利于肠梗阻的缓解。

1.2.2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根据呕吐情况、缺水情况、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及比重、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治疗。

1.2.3 生长抑素:可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消化液积聚,减轻肠管扩张及肠壁水肿。

1.2.4 糖皮质激素:有利于肠管炎症及水肿的消退。

1.2.5 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体质及禁食时间长短给予胃肠外营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2.6 使用抗肠道细菌的抗生素可防止感染,减少毒素吸收。

3例机械性肠梗阻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发生内疝患者行内疝肠管复位、肠系膜缺损修补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肠扭转、肠绞窄患者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关腹时误将回肠缝合于腹膜患者行回肠与腹膜粘连分解术。

1.3 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治愈。2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及8例麻痹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9.5天,无一例发生肠绞窄。3例机械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手术后肠梗阻症状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时间为15.5天。

2 讨论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天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及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的特殊类型肠梗阻。它可以是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感染,特别是曾进行手术的病例,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黏连造成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也可以是由于肠道神经肌肉麻痹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还可以是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壁血肿等机械因素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

本组3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较轻,叩诊多为实音,肠鸣音稀少或消失,全腹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黏连、肠管扩张不明显,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8例患者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表现,而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腹胀显著,X线显示大、小肠管均充气扩张,符合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3例患者有典型的腹痛、呕吐、早期腹胀不显著,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X线检查梗阻以上肠管胀气明显,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2.1 于腹部术后早期出现肠梗阻症状,有短暂排气或少量排便显示肠蠕动恢复,但很快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本组32例患者全部于腹部术后有短暂排气后,在术后2周内很快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

2.2 多数属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小部分为麻痹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可取的满意效果。但尚有少数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本组32例患者中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者21例,占65.62%;符合麻痹性肠梗阻者8例,占25%。两种类型共占90.62%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只有3例存在机械性肠梗阻,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仅占9.38%。

由于腹部手术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而腹腔内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部分以至完全消退的程度,故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中必然有一部分随粘连的消退而痊愈。如果对此无明确认识,一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势必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手术。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如果没有全身中毒症状或急腹症体征,可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本组32例患者中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及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平均治愈时间9.5天,无一例发生肠绞窄,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也不可将术后早期出现的肠梗阻一概列入非手术治疗范围。如果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腹痛、腹胀加剧、出现腹部剧烈绞痛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或X线显示梗阻近端小肠扩张加重,或提示完全梗阻,以及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时均宜随时手术治疗,以免发生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组3例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由于出现上述情况证实存在机械性梗阻因素,及时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才得以缓解。

篇4

1842年,39岁的奥地利数学和物理学家多普勒,在观察来自星球的光色谱变化时,发现光波和接收器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引起的光波频率变化,被称为多普勒效应。以后的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同样适用于声波和超声波。

应用多普勒超声探测心脏、血管或其他脏器时,超声波探头发射的声束遇到流动着的红细细胞,二者的相对运动,就产生多普勒效应。如果血流迎向探头,反射频率就高于发射频率;如血流背离探头,反射频率则低于发射频率。彩色多普勒成像就是将这种频率的变化用彩色编码的方式叠加在普通的黑白图像上,也就是说“彩超”中的彩色信号是血流信号。用彩色多普勒做检查,屏幕上显示彩色图像,而且可以直接计算出血液流动的速度、病变前后的压力差等等。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1例是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诊断为肠梗阻患者,男76例、女45例,年龄1~83岁,平均41岁,发病至就诊检查超声时间2小时~15天,40例保守治疗,81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粘连性肠梗阻63例,肿瘤引起梗阻5例,肠套叠4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梗阻部位:空肠梗阻31例,回肠梗阻33例,结肠梗阻17例。

使用美国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05MHz,高频探头频率7.5MHz。常规扫查肝、脾、胆、胰、肾等腹部实质脏器,重点检查胃肠道,以清晰显示肠管及原发病灶为佳。

结 果

本组121例超声诊断肠梗阻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超声检查确定肠梗阻部位符合率76%。

讨 论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及便秘。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要克服梗阻,肠管蠕动加剧所引起的,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可能是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呕吐:肠梗阻的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一般认为,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越早、越频繁;而低位梗阻和结肠梗阻,呕吐出现迟而少;吐出物可呈粪样。

腹胀:出现较晚。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和结肠梗阻则腹胀明显。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病人多不排气排便;但有少数病人在梗阻以下尚残存粪便和气体,仍可排出,故不能因此而否定肠梗阻的存在。

体检一般呈急性痛苦面容,早期生命体征一般变化不大。晚期可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腹部体征可出现肠型、蠕动波、腹部有压痛,出现绞窄后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病人腹部可触及包块。绞窄性肠梗阻可出现腹水,叩诊可听到移动性浊音。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出现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音。绞窄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按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按肠管壁有无血供障碍分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另外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目前主要依据X线检查腹部有否液平和病人症状和体征。正常肠道超声影像是肠内充满混有气体的内容物,形成杂乱无章的反射,由于肠蠕动肠管很难显示固定形态,可见气液流动现象,正常小肠难清晰显示,且易变化。当肠梗阻时,在全腹或腹部某局部区域可见单个或多个呈重叠管状液性暗区,呈静态或动态,肠管明显扩张,小肠内径超过3cm,结肠内径超过5cm,扩张持续存在,非一过性。在肠梗阻早期,高位机械性肠梗阻时,扩张的肠袢内充盈液体,无或极少气体,肠管内可见肠内容物形成的漂浮的斑点状回声,由于肠黏膜皱襞水肿,增厚的肠黏膜皱襞呈现较强回声,在扩张的空肠长轴切面可表现为“键盘征”。

对肠梗阻部位的判断:超声检查可判断肠梗阻大致部位,要准确判断具体部位还很困难,本组判断肠梗阻部位符合率83%。超声可根据扩张肠管的位置、形态、管腔直径,黏膜皱襞回声特点等区分空肠、回肠及结肠。空肠多位于上腹部,肠黏膜皱襞较丰富,常见“键盘征”:回肠多位于下腹部,肠黏膜皱襞较空肠少,可表现为“状”;结肠位置较固定,结肠扩张呈“结肠袋”样,管径大于5cm,而小肠管内径一般大于3cm。因此根据肠管扩张存在的部位、扩张肠管的形态及扩张肠管的内径大小,可大致确定梗阻部位。

对肠梗阻病因的判断:对肠套叠、肠道肿瘤、肠系膜血管异常和蛔虫团块引起的梗阻,因其有较特殊超声影像表现,如“靶环征”“假肾征”等,可明确病因诊断。超声对粘连性梗阻,因无特殊超声影像特点,病因诊断很困难。

对梗阻性质的判断:机械性肠梗阻,肠内容物流动活跃,常呈旋涡状流动,扩张的肠管形态可变化,麻痹性肠梗阻时肠管静态扩张,肠液随变化而浮动,无或弱的肠蠕动,扩张的肠管管径无明显变化。

对肠梗阻动态观察:可前后多次检查,观察肠管扩张程度变化,肠蠕动强弱变化。如肠管扩张程度减轻,原无或较弱肠蠕动的肠管蠕动恢复,说明病情好转,反之病情加重。

对肠梗阻扩张的肠管壁血供观察:彩色多普勒(CDFI)可观察扩张肠管壁血供情况,肠管扩张时血流信号减少,麻痹性肠梗阻时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对肠系膜和肠壁血管检查,有利于判断肠管血供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方面有以下优越性:①由于扩张的肠管内积液较多,含气极少,肠管形态易于显示,根据不同肠管超声影像特点可大致确定梗阻部位。②可鉴别机械性与麻痹性肠梗阻。③可鉴别肠道肿瘤及肠套叠等所致的肠梗阻。④可显示肠系膜血管异常及肠管壁血供情况。⑤可动态观察肠梗阻病情变化。以上优点有利于对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腹腔术后; 早期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27-02

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腹腔术后肠梗阻的20%[1]。它也是外科急腹症,但不是一个独立类型,在诊断治疗上仍存在有较大争议;治疗选择是否合理,对患者身体、精神、经济均有很大影响。现总结我科2006~2007年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35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07年我科共诊治早期肠梗阻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85岁,平均64.5岁,其中大于60岁者18例。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腹腔术后6例,腹股沟疝腹腔术后2例,直肠癌腹腔术后6例,结肠癌腹腔术后13例,急性胆道腹腔术后8例,梗阻出现时间为腹腔术后第3~12天,平均5.9d。

1.2 临床表现

35例患者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其中3例肠鸣音弱,腹腔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结肠均有扩张,有液平面出现。非手术治疗21例,包括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无胃肠吻合者使用四磨汤、胃肠复元膏等中药口服药;手术治疗14例,其中因肠管与腹壁引流口粘连折叠6例;粘连肠扭转5例;内疝3例,行粘连松解,肠管重新排列。

2 结果

保守治愈27例,占77.1%,肠梗阻解除时间3~14d。手术治疗14例,占22.9%,本组35例患者的早期肠梗阻症状,全部治愈。

3 讨论

腹腔手术并发肠梗阻可分为早期及晚期。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一般是指剖腹腹腔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梗阻[2];也有的指发生在腹腔手术后2周内的肠梗阻[3]。倾向1个月者占大多数,我们也支持这一观点,因为太早不能脱离原发病及手术的影响,太迟不能与晚期肠梗阻相区别。本组病例均发生于腹腔手术后2周内。

3.1 病因

大多数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于腹腔污染较重或操作范围较大致使手术时间较长、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而未加以适当保护的手术。Stewart等[4]指出,横结肠系膜水平以下的手术易导致腹腔感染,使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病率增加。总结我院2000~2007年发生的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35例病情,我们认为腹腔污染、操作范围大、术中盲目大把钳夹结扎组织、腹腔多处留置引流管、腹膜缝合不当、术中探查不完全、多次手术等是造成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

3.2 诊断

此类肠梗阻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腹腔X线透视、平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积液、胀气征象,大致可以确诊。但关键的一点就是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的鉴别,因为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中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呕吐,既可见于机械性肠梗阻,也可见于动力性肠梗阻,要鉴别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肠梗阻有时也相当困难。麻痹性肠梗阻多表现为全腹胀而腹痛较轻,无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机械性肠梗阻以腹痛明显,伴高调肠鸣,部分可有气过水音,其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结合本组病例,有3例患者症状以腹胀为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以麻痹性肠梗阻给予抗炎、促肠蠕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为主,痊愈而归。腹腔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腹腔摄片有时失去其典型表现,故对于诊断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应结合腹痛性质、肠鸣音、腹膜炎体征甚至全身情况,腹腔X线摄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以免误诊。诊断方面还应注意排除肠坏死,该病预后差,如一旦发生漏诊,延误治疗,便可有生命危险。

3.3 治疗

对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治疗,有不足10%的机械性肠梗阻为肠扭转、内疝、肠套叠以及手术操作不慎等所致,这类肠梗阻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我院发生有7例,手术治愈。90%以上为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对此类患者治疗,基本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5],只要无肠绞窄及完全性肠梗阻出现,应避免早期手术治疗,可先行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时间有报道1周内恢复达70%;2周内恢复达96%,平均12~19.2d[6]。保守治疗的理由是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肠粘连和炎性肠梗阻,这时炎症正处于严重阶段,再次手术难度大,梗阻部位不易确定,容易损伤肠管,手术范围扩大,易使肠道细菌移位,造成再次手术的腹腔术后出血、感染、肠瘘及再次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我院病例中保守治疗27例(77.1%)均成功,有1例患者保守治疗2周肠功能刚恢复。腹腔术后腹腔内的炎症、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消失的过程,绝大部分患者随炎症、粘连的吸收而自愈。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1)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对于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行完全胃肠外营养,既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又可减少消化液分泌,促进肠道炎症尽早消退,这是保守治疗的前提条件;(2)禁食;(3)胃肠减压,灌肠,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并且没有胃肠吻合口者,可行肥皂水灌肠;(4)合并感染者应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5)经上述治疗后排除机械性肠梗阻,且复查电解质基本正常,胃肠功能部分恢复时可考虑应用胃动力药促进肠蠕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无症状加重或肠坏死征象、病情稳定者,保守治疗至少持续2周以上。如有体温上升、腹痛、腹胀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或出现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探查。本组7例因腹痛、腹胀加剧,保守治疗2~7d后未见好转,腹腔立卧位X线平片示肠管扩张,积液加重,即行手术探查:1例炎性肠梗阻合并上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由于未充分考虑到合并上消化道穿孔的可能性,导致探查不充分,未发现上消化道穿孔,腹腔术后3d患者死亡,教训深重。

3.4 预防措施

为减少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腹腔手术时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一切异物如滑石粉等的存留,减少感染及炎症渗出的机会。(2)手术操作必须轻柔,尽量避免损伤,注意保护肠管浆膜层,防止暴露时间过长,妥善止血并清除腹腔内积血,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引流,另一方面可使手术野清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的大把钳夹结扎组织导致腹腔术后组织缺血形成无菌性坏死,成为腹腔术后腹腔粘连的不利因素。(3)术终应用大量的无菌等渗盐水彻底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残留于腹腔。动物实验证实,如冲洗量达150mL/kg时,可明显减少肠粘连的发生。(4)关腹前将大网膜衬在切口下面,腹膜外翻缝合,减少腹腔内粗糙创面,防止粘连。(5)腹腔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减少肠袢粘连的机会。(6)近年来,生物复合物如透明质酸钠、几丁糖等高分子多糖类物质应用于临床可预防肠粘连。(7)对腹腔粘连广泛、手术时间太长、腹腔炎症严重、小肠浆膜粗糙、损伤广泛者,术毕将小肠从屈氏韧带至回盲部按顺序进行排列,以减少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tewart RM,Page CP,Brender J,et al. The inidence and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bowel obstructium[J]. Am J Surg,1987,154(6):643-647.

[2] 黄志强. 现代腹腔外科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6.

[3] 杨金墉,崔自介. 普通外科诊疗腹腔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

[4] Stewart RM,Page CP,Brerder S,et al. The incidence and risk of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Am J Surg,1987,154(6):643.

[5] Velasco JM,Vallina VI,Bonoms SR,et al.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obstruction Rethinking its mangement[J]. Surg Enclose,1998,12(8):1043- 1046.

篇6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57-01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它也是外科急腹症,但不是一个独立类型,在诊断治疗上仍存在有较大争议;治疗选择是否合理,对患者身体、精神、经济均有很大影响。现总结我院外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术后早期肠梗阻33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1.3岁,其中大于60岁者11例。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术后6例,腹股沟疝术后2例,直肠癌术后6例,结肠癌术后11例,胆道结石术后8例。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第3~11d,平均5.8d。

1.2 临床表现:33例患者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其中3例肠鸣音弱,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结肠均有扩张,发生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2例,结肠癌术后1例。余30例患者肠鸣音活跃至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扩张明显,有液平。

1.3 治疗及结果:33例患者均先试行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低压灌肠、经胃管注入石蜡油、抗炎补液以及胃肠外营养,并且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及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变化。其中保守治愈27例,占81.8%,肠梗阻解除时间3~12d。中转手术6例,占18.2%,其中2例小肠缝合于侧腹膜成角,1例小肠嵌入盆底腹膜,1例炎性肠梗阻合并上消化道穿孔,1例减张缝线缝合于小肠壁,1例行肠粘连松解、内疝复位术。

2 讨论

腹部手术并发肠梗阻可分为早期及晚期。术后早期肠梗阻一般是指剖腹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梗阻[1];也有的指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的肠梗阻[2]。倾向1个月者占大多数,我们也支持这一观点,因为太早不能脱离原发病及手术的影响,太迟不能与晚期肠梗阻相区别。本组病例均发生于手术后2周内。

2.1 病因:大多数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于腹腔污染较重或操作范围较大致使手术时间较长,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而未加以适当保护的手术。腹腔污染、操作范围大,术中盲目大把钳夹结扎组织、腹腔多处留置引流管,腹膜缝合不当,术中探查不完全,多次手术等是造成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

2.2 诊断:此类肠梗阻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腹部X线透视、平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积液、胀气征象,大致可以确诊。但关键的一点就是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的鉴别,因为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中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呕吐,既可见于机械性肠梗阻,也可见于动力性肠梗阻,要鉴别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肠梗阻有时也相当困难,麻痹性肠梗阻多表现为全腹胀而腹痛较轻,无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机械性肠梗阻以腹痛明显,伴高调肠鸣,部分可有气过水音,其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结合本组病例,有3例患者症状以腹胀为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以麻痹性肠梗阻给予抗炎,促肠蠕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为主,痊愈而归。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腹部摄片有时失去其典型表现,故对于诊断术后早期肠梗阻,应结合腹痛性质、肠鸣音、腹膜炎体征甚至全身情况,腹部X线摄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以免误诊。诊断方面还应注意排除肠坏死,该病预后差,如一旦发生漏诊,延误治疗,便可有生命危险。

篇7

通讯作者:葛明星

【摘要】 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3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以及复方大承气汤的应用。结果 31例患者中28例治愈,平均治疗时间为(24.5±8.8) d,2例合并肠外瘘再次手术,1例因再发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对患者经济安全,手术治疗则并发症多,危险性大,预后差。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 营养支持; 大承气汤; 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术后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不同。治疗措施亦不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本院自1992~2009年底共收治31例,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9~78岁,平均43.5岁。原手术次数和方式:腹部1次手术者9例,2次手术者10例,2次以上者12例。手术方式:阑尾手术6例,胃部手术5例,小肠手术9例,结肠手术6例,妇科手术5例。入院时营养状况:由于术后长时间禁食原因,营养摄入减少,同时手术创伤和感染等原因,营养消耗大量增加。因此入院时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脱水和体重减轻。入院时血浆白蛋白水平小于30 g/L者10例(31%),介于30~35 g/L之间者12例(38.7%)。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措施:禁食,胃肠减压,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复方大承气汤可部分自胃管内注入,达到通里功下的目的,具体为:大黄15 g,芒硝10 g后下,枳实、厚朴、炒莱菔子、黄芩、红花、木香各10 g,加600 ml清水武火至沸后中火煎15 min到300 ml去渣,早晚各一次,若已插胃管,则注入胃管内100 ml,200 ml灌肠。开始治疗的第一周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性反映:具体是地塞米松静脉注射,5 mg/8 h,一周后逐渐停药[2]。同时可以应用抑制消化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施他宁3 mg/12 h,微量静脉滴注,以减少消化液的分泌,直到病情缓解。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严重低蛋白血症者或全身水肿者给予白蛋白注射及利尿,也可给与血浆静脉支持治疗。在进行营养支持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酸碱紊乱的纠正。

1.3 治愈标准 恢复每日排气排便,24 h胃管留置引流液少于400 ml,不含胆汁,肠鸣音恢复,腹部平软,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2],腹部透视无梗阻表现。

2 结果

31例患者中治愈28例(90.3%),其中2例患者合并有肠外瘘,在炎性肠梗阻治愈后行择期手术,1例因患者在炎性肠梗阻治愈后两年因机械性肠梗阻再次入院行手术治愈。其他患者症状没有复发。患者住院时间(24.5±8.8) d。出院时营养状况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全部恢复正常饮食,脱离药物治疗,其中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5~15 d,平均8.3 d。

3 讨论

3.1 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凡近期有腹部手术史,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查体腹部质韧,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用高度扩张肠管,排除机械性和麻痹性肠梗阻[2],即可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别炎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术后早期的并发症。一般术后1~3周。长时间肠管暴露、广泛粘连分离、腹膜炎、腹腔渗血、积液或坏死组织和异物刺激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和肠管粘连,导致肠麻痹、粘连和不通畅造成梗阻[1]。炎性肠梗阻病变范围较广,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所以很少有剧烈腹痛。肠管广泛粘连在体检时表现为腹部坚韧感,肠管粘连越重、坚韧感越明显。由于肠管广泛粘连水肿,因此肠管扩张不显著,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胀和膨隆不重,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肠管炎症的消失,肠腔逐渐恢复通畅,蠕动恢复,梗阻缓解[2]。全腹CT对炎症性肠梗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帮助排除其他腹腔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以及CT影像的变化,能够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错把炎性肠梗阻当做粘连性肠梗阻,可能错误的选择手术治疗,而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如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认为炎性肠梗阻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能贻误手术时机,同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炎性肠梗阻的病理改变和正确的诊断。

3.2 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炎性肠梗阻的病程较长,国外统计治愈时间约为17天[3]。本组由于禁食时间长,患者营养状况难以维持,同时营养不良可加重肠壁水肿,不利于肠壁退肿及功能恢复。因此应尽早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纠正营养不良,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恢复。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和粘连松解,但不能长期大量应用,本组一般使用3~10 d。

由于炎性肠梗阻患者完全依赖肠外营养,因此还需使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因此容易出现胆汁淤积,所以应尽量避免淤积胆汁的发生,避免过多的热卡摄入,制定合适的糖脂比,合理使用氨基酸,有效控制感染。

本组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具有良好的效果,复方大承气汤具有通里功下的作用,能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对部分带有不全性粘连的患者效果尤佳。行胃管内注入大承气汤的患者应注意体质好、腹胀不严重且无形成吻合口瘘及肠瘘可能的患者,一次约100 ml,行直肠或乙状结肠手术的患者,短期内勿作保留灌肠。

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对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不宜手术治疗,以减少再粘连的可能性。炎性肠梗阻时肠管高度水肿,致密粘连,甚至呈脑回状或冰冻状。分离肠管时将严重损伤肠管浆膜,较易形成肠瘘。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提防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管绞窄的迹象,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 朱管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篇8

关键词:肠梗阻;手术;预防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也就是说肠道不顺畅。肠道通常指的是小肠和结肠。在肠梗阻疾病中,急性肠梗阻是最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死亡率在5%—10%,如果出现恶化,发生肠绞窄,死亡率会提升一倍。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可以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种,机械性肠梗阻指的是肠道被阻塞,造成原因为肠管自身病变、肠管受压迫或者是肠管内有异物阻塞。非机械性肠梗阻分为神经肌肉紊乱和血管闭塞两种,前者包括麻痹性肠梗阻、肠段神经缺如。经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引起肠梗阻的原因有所差别,由嵌顿性外疝引起的肠梗阻情况逐渐减少,而发于腹内粘连的逐渐增多。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肠梗阻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年龄38.6±41.2岁。其中40例患者中,有急性肠梗阻患者、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致使肠梗阻的病因不尽相同,有机械性的,也有非机械性的,手术引起和腹内粘连引起的较多。

1.2 方法

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观察研究,观察患者症状,并对患者的病因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得出导致肠梗阻患者致病的原因是机械性肠道被阻塞,还是非机械性神经紊乱、血管闭塞[1]。找出原因,在临床治疗和术后预防中做到未雨绸缪。

2.结果

表 1 引发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单位:例)

由表 1 可得:急性肠梗阻的病因有嵌顿疝、肠扭转、肠套叠、肿瘤等。由表2可得: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有手术、腹膜结核、其它炎症、先天畸形、外伤等。由表3可得:阑尾切除术是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的手术原因,其它还有肠梗阻松解术、子宫切除术、脾胃切除术等。

3.讨论

肠梗阻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的通畅,但是手术必须根据具体的梗阻情况,适梗阻的位置、性质、原因来做决定,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式比较多,难易程度不定,轻者只需要切断一条纤维束带,而重者有时需要切除大量肠袢、或者是作肠造口减压术[2]。非手术治疗主要有四种治疗方式,分别是胃肠减压治疗、液体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

在肠梗阻疾病中粘连性肠梗阻所占比例较大,据曾宪九教授的研究占到肠梗阻疾病的20%以上,并且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3]。而在本文所选取的病例中也占到了47.5%,这足以说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认识。

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疾病的发生原因是浆膜损伤、炎症或者是缺血所致。主要间皮细胞组成人体浆膜,浆膜的作用是溶解和去除纤维蛋白沉积物,特别是腹腔内的。一旦浆膜受到损伤,就会受刺激到间皮细胞,凝血酶原会被释放,这时纤维蛋白原就会变为纤维蛋白,或者炎症、缺血症状也会导致上述情况发生 [4]。同时由于浆膜损伤等原因的影响,深层肥大细胞会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扩展,导致浆液的渗出。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溶解或者被吸收,那么渗液就会变成纤维蛋白、纤维素,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永久性粘连。

根据以上分析,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中的浆膜损伤,可以有效的防止肠梗阻的发生,尤其是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首先,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使肠管暴露的时间变短,这样浆膜就不易变干燥,同时纱布覆盖肠管的时间也需要控制,如果时间过长浆膜就会受损。等缝合伤口后,需特备注意腹膜撕裂情况的发生,应该细心呵护,如果此情况发生,在缝合时要确保肠管和浆膜完好,这是手术中要特别注意的[5]。其次,腹腔在手术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血块和肿块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清洗,确保腹腔清洁。引流管放置位置必须适当,不能进腹腔过长,此刻要注意手套上的滑石粉,不能落入病人腹腔。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阑尾炎手术可以导致较高的肠梗阻疾病,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时,应该注意清洁。最后,认真观察肠梗阻患者的病发状况,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手术,降低手术导致的肠梗阻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蒋建峰. 综合疗法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0例体会[J]. 当代医学. 2011,17(22):78-79

[2] 张霞.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03):41-42

[3] 李华琼,陈悦彰. 循证护理在预防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25):98-99

篇9

1临床资料

例1:男,71岁,因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于2006年5月6日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中经过顺利,术后第2天,肠蠕动恢复,排气,进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第7天开始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恶心、呕吐。予以胃肠减压、禁饮食、温生理盐水灌肠、静脉输液、应用白蛋白、抗生素、胃管内注入石蜡油等处理,8天后症状缓解。

例2:男,43岁,因粘连性肠梗阻于2006年5月8日行肠粘连松解、部分回肠切除、肠排列术,术后第3天排气、排便,进流质饮食,术后第6天出现腹胀,渐加重,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停止排气、排便,无腹痛。体检:腹胀,无肠型,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X线检查示中上腹数个液平,血WBC8.6×109/L。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胃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等处理,腹胀渐缓解,7天后排气、排便,痊愈出院。

2讨论

2.1病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腹部术后2周发生的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手术,创面广泛,腹腔内有血液、炎性渗出液、漏出液等较长时间浸泡肠壁,致肠管有炎症水肿,肠袢间相互粘着,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这类肠梗阻在炎症消退后可自行消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间有区别,后者还包括必须经过手术方能解除的纯机械性肠梗阻,如内疝、肠扭转等,前者占后者的90%左右。[2]

2.2诊断

根据手术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不困难。结合本组病例总结其要点如下:①有明确的近期腹部手术史,特别是有腹腔污染重或创伤大的腹部手术史。②发生在腹部手术早期,肠蠕动一度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常于术后3~7天出现肠梗阻症状。③症状以腹胀为主,无腹痛或腹痛相对较轻,高位梗阻者呕吐明显。④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出现,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⑤体温基本正常。⑥肠鸣音减弱,很少有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⑦X线摄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现象,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内无显影剂等。⑧白细胞总数多在10×1012/L以下。⑨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2.3治疗

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目前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保守治疗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心理护理:因该病治疗时间长,要对病人极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②严格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③完全胃肠外营养,给予白蛋白、脂肪乳。④应用广普抗生素和甲硝唑;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组织免疫反应,利于炎症消退;给予利尿剂,排出体内过多水分,减轻肠壁水肿及肠腔渗出;应用生长抑素,减少胃肠胰液分泌,减轻肠壁水肿,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应用胰岛素可促进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应用,加速肠功能恢复。[3] ⑤穴位封闭:双侧足三里穴,给予新斯的明1mg注射封闭。⑥中药治疗:经胃管注入大承气汤及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

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体温升高,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则及时中转手术。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停胃肠减压,当日仍禁饮食,如无腹胀第二天开始饮水,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第三天进流质饮食,逐渐进半流质饮食,普食。

参考文献

[1] 瞿保平、任金详.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67.

篇10

【关键词】普外科; 腹腔镜; 急腹症

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并且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称之为急腹症,急腹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病情重的特点,急腹症在普外科治疗时经常需要剖腹检查明确病因后加以消除。急腹症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机械性肠梗阻、腹外伤等。急腹症发病快,疼痛剧烈,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此次研究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就诊的急腹症患者154例,比较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疗效,为基层普外科医生更好地治疗急腹症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11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就诊的154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有腹痛、腹膜炎症状,手术探查指征明显。术前经实验室检查、B超等辅助检查,130例明确诊断,24例术中明确诊断。

1.2方法

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即为腹腔镜微创手术。传统手术为开腹手术,包括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开腹胃、十二指肠修补术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成功率,评估腹腔镜治疗急腹症的临床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运算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154例急腹症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56例,年龄为14~73岁,平均37.23岁。腹腔镜手术组71例,其中:急性阑尾炎53例,急性胆囊炎8例,机械性肠梗阻4例,胃、十二指肠穿孔4例,腹外伤致肠破裂2例。传统手术组83例,其中:急

性阑尾炎61例,急性胆囊炎8例,机械性肠梗阻5例,胃、十二指肠穿孔4例,腹外伤致肠破裂5例。

2.2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研究对象中,71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成功68例,成功率为95.77%;83例行传统手术,42例成功。详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3 讨论

急腹症是发病急,疼痛剧烈的腹部疾病总称。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急腹症,常见的有: 腹外伤致肠破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机械性肠梗阻和胃、十二指肠穿孔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急腹症的方法有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传统手术即为开腹手术,如麦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开腹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等。

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广泛。本次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腹腔镜治疗普外科急腹症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急腹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成功率为95. 77%,高于传统手术组,与国内报道一致[2,3]。剖腹探查及治疗外科急腹症,创伤大,恢复慢,术后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电解质紊乱、切口感染等并发症[4]。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是外科手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可以帮助患者得到及时并且准确的诊断、治疗[5],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预后好。

由于急腹症发病快,患者疼痛大,危险性大,普外科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及入院辅助检查,尽早明确诊断,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尽快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帮助急腹症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华积德.现代普通外科学.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863 - 867.

[2] 程冬春.电子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 (6) : 1016 - 1017.

[3]邓进巍,张卫华,刘燕,等.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6) : 447 -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