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9 18:0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管理理论内容

篇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的由来

在激励理论中的激励(motivation)源于拉丁语“movere”一词,具有“引发”、“推动”意思。在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对“激励”的概念、内涵做出了不同角度的界定。例如,霍伊(Hoy,W.Κ,)等人认为“激励是复杂的力量、驱力、需要、紧张状态,激发并维持个人自愿性活动,以引导个人目标的达成”。赫兹伯格等人认为“激励是一种内在力量,亦即自我振作,自我控制和自我满足,不受外在环境的限制”。罗宾斯(Robbins,S.P.)则认为“激励是个体愿为目标努力的强度、方向及持久的过程”。我国学者范国睿将“激励”界定为:“领导者针对成员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有计划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员工施以刺激,以引起内部心理变化,使其行为反应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1]

激励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是经由哲学、心理学走向管理学的,在激励理论的分类上主要有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等三种,其特征、支撑理论及组织策略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动机因素,诸如需要的内容、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等;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导致行为、由行为导向目标的各种机制;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的行为转化和改变的方式,以及如何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其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了4种类型,即:马斯洛(Maslow,A,H.)的需要层级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赫茨伯格(Herzberg,F.)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奥尔德弗(Aldefer,C.P.)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erwth theory,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MC-cleuand,D.)的成就动机理论等。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分析

1.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需要层级理论”主要的观点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发展,具体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又对以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将其分成生物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类。在以上五个不同层级的需要中,尊重需要在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接触得最多,其内容主要是个人的自尊(如自尊心、自、自信心、成就感)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受他人尊重,如地位、尊严、认同、受重视、赞赏等)需要。

图1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许多需耍都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在某一时期定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是说需要是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延伸和发展的,当你满足其低级需要之后,其会受高一级需要驱使,因此,追求上一级需要就成了驱使其行为的直接动力。这一观点恰恰给我们体育教学管理提高了策略设计依据。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加以运用此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对其很难能找到具有共性的教学内容。而球类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具有共性的,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项目的设置实现对学生的制约管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体育教学方法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讲解与示范法、整体与分解法、游戏教学法、比赛教学法、小步子教学法等等。通过对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选择比赛教学法通过其获取成功的不同程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再比如,用小步子教学法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分割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其需要。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学生成绩评价上加以运用。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以来是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必定将促进我们的教学与管理。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可以对学习评价标准进行细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标准设定以满足学生对成功、被肯定的心理需要。

当然,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中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不断的理解与研究中加以践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上面三个方面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时要做好一些准备和注意一些事项。也就是说在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学生始终处于极高的需要欲望之中。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是美国犹他大学管理学教授赫茨伯格(Herzberg,F.)等人于1959年在其《工作的动力》一书中所提出,其又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在研究中发现:“在一个组织中,员工有好感受或感到满足的因素,都和工作本身(内在的、心理的)因素有关;员工不好的感受或不满足的,普遍都和工作环境的因素有关。”根据这一结果,他总结道:“能够满足员工‘内在心理成长需要’的因素,是激励因素或工作满足因素;能够满足员工‘外在工作环境’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或工作不满足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使人满意和防止人不满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的产生,消除不满,并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管理者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增加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上来,强调成就感、认同感。这一观点恰恰是我们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可以加以引用的策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已经有成功范例,例如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我们在运用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从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感,爱上体育,这样就会使参与状态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给以多样化的设计,在教学手段上要进行多形式选择,在成绩评价上给以多维度、多机制的设置。总之,教师不能采用一味的表扬、激励,要适当地给以限制,重点放在学生参与的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培养上。

通过双因素理论中“在一个组织中,员工有好感受或感到满足的因素,都和工作本身(内在的、心理的)因素有关;员工不好的感受或不满足的,普遍都和工作环境的因素有关”观点内容的理解,笔者认为,我们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体育教师要具备营造和维持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和活动的课堂氛围。因为,这种氛围的营造是面向被管理者的全部,其具有全面性。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必将受到阻挠或者发生与自己意愿违背之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营造这种积极的氛围途径与方法上,被管理者的主动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通过调查与了解、交流与判断以及尝试与修订等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从而构建出一种具有核心力的核心课堂。

3.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Mc-cleuand,D.)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and,D.C.)提出。麦克利兰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求并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大类。其中,具有“力趋成功”型成就动机的人容易被那些具有一半成功机会的工作所激励,而成功的概率太低而又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最让他们感到兴奋而跃跃欲试,而太简单或太难的任务则相对来说不怎么具有魅力。麦克利兰将其称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并建议管理者应把发现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作为管理的重点、契机、突破口,将其安排到有困难、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上,以充分激发其成就动机,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具有“力避失败”型成就动机的人喜欢简单轻松的工作,也喜欢尝试解决难度极大无望解决的问题,但不喜欢有百分之五十成功机会的工作。他们愿意承担不会失败的工作,或是即使失败了也不算不体面的工作。在麦克利兰看来,“力避失败”是一种成就需要较低的动机类型,具有这类动机类型的人适合承担一般性的、事务性工作。

“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种类型的成就动机分析,给我们的体育教学管理带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其学生身体的直接参与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合理的练习目标设置将有利于保证我们教学的顺利完成,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参与。我们要依据上面的两种动机类型,对学生进行分析并给以相应的目标设置,实现设置的针对性、层次性。例如,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法。其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动作技能掌握水平、学习习惯等给予不同学习目标要求,从而使其参与的动机被最大化地激发。

4.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发展理论

生存-关系-发展理论(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erwth theory)是奥尔德弗在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基础上于1972年提出的,简称ERG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三个需要:生存、关系,发展。其中发展需要是最高级别的,它是指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愿望,个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为满足发展需要,实现既定理想,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有所作为并取得成就。奥尔德弗理论是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不同的是其具有创造性。例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要循序渐进,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奥尔德弗则认为需要的满足,不必循序渐进,人们可以同时追求不同层次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个体会保留在某项需要层级上,直到满足为止;奥尔德弗则提出“挫折退化”的见解——当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退而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反而会更强烈。

生存-关系-发展理论给我们在体育教学管理上的启示就是管理思维的创造性,我们不必拘于条条框框,要灵活开放。这一点同样适用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目标的分层上。例如,在教材的选择上就不必局限一种,可以选择多种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可以设置一些较高的学生很难完成的目标,这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不仅如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也同样是这样。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依据实际进行不同种类、层次的体育教材优化与整合,使其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容型激励理论只是四种激励理论中的一种,通过对其分析给我国体育教学管理带来许多的启示,这些启示可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法等的选择上,体现在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的设置上,体现在和谐课堂构建上。实践证明,体育教学管理需要像内容型激励理论这样的管理理论给予指引,需要我们有效地对优秀的管理理论进行吸收与创新并积极给予践行。通过对内容型激励理论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人是需要的复合体,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在体育课程改革正走向成功的征途中,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体育教师要积极而勇敢地对先进的管理理论进行研读,并能在教学管理中加以尝试。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而内容型激励理论又是激励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其研究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其应用范围的广泛性特征。总之,体育教学管理需要不断的提高,对于相应激励理论的运用也同样需要体育教师不断的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扬.内容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意义与启示.科技创业月刊,2007(11).

[2] 冀先礼.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 张经远.管理激励理论述评及应用.科学与管理,2006(4).

[4] 王东升.浅议双因素理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5] 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5).

[6] 李巍,王玉芹.对“需要层次论”的深入理解与借鉴.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7] 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

[8] 王雅楠.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9] 卓慧.中外激励理论比较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1).

[10] 史文涛,邓淑莲.激励理论的逻辑分析.求索.2007(8).

篇2

[关键词]泰勒;法约尔;马克斯韦伯;贡献;局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84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 泰勒的科学管理及其贡献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内容包括如下几点。①作业管理。第一是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第二是制定出管理培训工人的科学合理的方法。第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性的报酬制度。②组织管理。第一是区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第二是建立健全职能工长制。第三是实行例外管理原则。③管理哲学。

泰勒的科学管理对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①实践和作业的研究活动发现,如果不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就能使工人保证最轻松最高效的进行并完成作业,这一发现至今还是企业进行管理得重要依据。②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一项任务管理,任务管理由实行标准化、建立激励工资、科学规划作业标准等众多原理构成,对当今的众多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③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考虑经济因素对员工的刺激作用,以及它对产出效率的影响。为以后的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人际关系”的考虑的“行为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④在科学管理理论中,倡导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互帮互助,互相协作,分别对自己所处的职位负责,例外原则为之后管理工作的分权化原则与事业部的规章制度等众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管理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片面地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企业员工。在泰勒和他的追随者的思想中,都认为企业家都是出于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来进行管理,而工人们则是出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来进行工作。其实工人们除了经济动机外还有其他的许多社会方面方面和心理的动机。②以机械模式的观点来看待员工。科学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管理制度、规范等技术因素,不注重人群社会因素,忽视人的主动性。③研究范围较狭窄。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是科学管理进行研究的重点所在,这样一来虽然解决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完成效率的问题,但是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怎样处理的问题。④组织管理中的职能工长制会造成当时政出多盟,多重领导等。

2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该理论的贡献

计划、协调、控制、组织和指挥,是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另外还有14项管理原则:权利和责任、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劳动分工、纪律、统一领导、集中、人员的报酬、秩序、等级制度、人员的稳定、公平、人员的团结以及首创精神。

法约尔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仅要清楚管理我八原则的内容和怎样进行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还必须对其管理得活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全面管理得技能和知识。

关于法约尔对管理职能、管理技巧和管理原则的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构成了管理理论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法约尔第一次将管理得职能和原则进行了明确、系统地划分。在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中,其研究对象就是那些大企业,它的理论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构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至今为止管理学教科书中主流的框架体系。

3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集权组织理论以及该理论的贡献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中,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①理想中的行政组织。所谓的理想中的行政组织,就是指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进行管理,而是通过职位与职位进行管理工作。②对权利的分类:传统类型的权利;法理类型的权利;个人魅力类型的权利。③理想行政组织的管理规章制度。韦伯觉得所谓的管理就是说明管理者通过自身的知识为依据进行大方面的控制,管理者根据自身能力胜任工作,并且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

韦伯的主要贡献包括如下几点。①他首次提出了行政组织管理,因此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②划分了权力的类型,他认为最好的权力类型应该是法理型的,即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③韦伯的这一理论,对泰勒、法约尔的理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对后来的管理学家们,尤其是组织管理论得学家们有着非常大得影响,可以说韦伯得这一理论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进行了一定得描述,而也是这些描述为官僚组织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制度化的组织规则。④韦伯不仅就科层这一社会的子层面作了分析,而且注意到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下考虑,这为现代管理学理论把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认识,提供了思想史上的渊源。

4 结 语

在现代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古典管理理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人类在探讨管理问题上的升华,是人类第一次使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问题的探讨,有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提出了一些管理职能和原则,并提出该原则和理论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就能够发现这些原则。对时间和动作研究活动的开展,使现有的管理得以摆脱传统的经验式与单凭感觉进行判断的方法,而这对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还依旧只是停留在经济人的基础上,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而只是将被它管理的对象当做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来看待,没有对其产生足够深刻的认知。另外,古典管理理论对于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考虑欠缺,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3

    一、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时期。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的先进与管理的落后成为突出矛盾而存在,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一系列管理观点。从理论体系建构上而言,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厄威克与古利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旨在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管理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存在,也标志着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古典管理理论时期所确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日益显示出局限性,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确立和大规模发展两个时期。在确立时期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在大规模发展时期主要包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理论;库尔特·卢因的团体动力理论和以布莱克与穆顿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激励理论,主要有“赫兹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机率模式理论、波特-劳勒的期望机率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等人的强化理论等等。”[1]其理论基本特质在于,以“社会人”为前提假设,“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对行为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2]其中,特别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对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的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行为科学理论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一些不足,凸显了管理的人本色彩。

    二、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

    1.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其一,在古典管理理论之前,管理学正处于萌芽阶段,一些学者只留下了关于管理只言片语的观点,并没有留下经典的文献,因此,没有大量的文献供其翻阅。其二,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观点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管理实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实验”,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来源于一种“体验”。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应用的是经验归纳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属于经验型研究范畴之内,难以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作出全面的解释和预见。行为科学理论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理论建构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理论假设的相关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然后再通过对结论的检验,由此展开理论分析,从而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而心理学研究在本质上是属于实证研究范畴之内。所以从经验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的转换促进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发展。

    2.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其旨趣一般都在管理的客体方面,如工作条件、工作行为等标准化方面,以及对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探讨等。即使涉及人的问题,也是抽剥人的主体性,将人置于客体地位进行关照和对待,使人只是作为提高效率的工具手段而存在,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决定因素,探求人的社会属性和多方面的需求,侧重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组织应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提高人的主体性价值。因此,从客体性研究向主体性研究的转换进一步提升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3.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作业效率和生产环节层面,如泰罗主要探讨作业层次的管理,主要局限于车间的范围之内;法约尔虽然视角高于泰罗,但其主要专注于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研究;韦伯侧重于组织结构的体系设计,都带有明显的局部性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更加系统,开始关注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巴纳德开创了社会系统研究的先河。尽管行为科学理论在系统研究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局部性研究向系统性研究的转换大大地丰富了管理研究的视阈。

    4.静态性研究转向动态性研究。古典管理理论侧重于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等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静态性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从人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层面介入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组织的动态因素,属于动态性研究。从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说明了管理研究方法的丰富,视野的开阔。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超越

    1.人性研究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的建构是以“经济人”为前提的,认为金钱的刺激是提高效率的唯一内在动力。诚如泰罗所言:“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3]也就是说,任务与奖金构成了古典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古典管理理论看来,工人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激发工人提高效率的手段则是金钱。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明确提出“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不仅要求物质利益,而且还要求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后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对人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因此,相对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研究来说,行为科学管理的人性研究更为充分,大大丰富了人性研究的视野。

    2.管理原则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致力于管理普遍原则的探讨,无论是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还是厄威克与古利克所总结的目标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等级系列原则、控制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都是从静态组织体系建构上来说的。西蒙曾指出“对几乎每个原则来讲,都能找到一个同样似是而非,并且可接受的矛盾原则。”[4]因此,可称之为“谚语”。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的原则,如人格尊重的原则、相互利益原则、人性激发原则、人人参与原则、相互支持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这些原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管理而言,这些管理原则的探索有利于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3.组织视阈的超越。古典管理理论研究视野完全是封闭的正式组织内部,如泰罗专注于作业现场的管理,法约尔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韦伯从组织的角度来追求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设计。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且意识到非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巴纳德进一步发挥了非正式组织的理论研究,对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因此,相对于古典管理理论而言,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组织状态更加开放,而且组织视阈相对完整。

篇4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理论;发展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也与之共同前行。迄今为止,人本管理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和确立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于20世纪初开始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思想和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理论学派为主。1911年美国人泰勒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他本人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尽管“科学管理”学派意识到了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待工作中的人,因而也没有出现泰勒所说的“完全的心理革命”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他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阐述了管理职能的划分,认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古典管理理论是把人看作“经济人”来管理的,过分地强调物质刺激,忽视了人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是对人的一种“物化”。“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和“实利人”,指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人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经济报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对人的看法及“经济人”假设称作X理论。X理论中将人看作是天生懒惰、愚蠢、胸无大志的,因此,管理者必须对这样的员工实施强制管束,以惩罚为主要手段。

虽然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就是已经开始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管理中的作用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但是,该理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着客体至上的偏颇,本质上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等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和对人的激励,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仍把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这个阶段,管理理论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社会人”的基础上的,梅奥是“社会人”假设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人际关系理论”便是“社会人”假设的基本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是工作中的社会关系;物质刺激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力。他们把这种重视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而看轻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人称之为“社会人”。后来,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顺延着“社会人”,或对“经济人”的批驳展开的。

3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理论有了蓬勃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学派,分别是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与群体行为学派。此时许多新的管理技术的出现推进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精确化和科学化水平。在这一阶段,各个学派对人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也逐渐趋向完善。

由于行为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而易见,从而产生了“自我实现人”假设。以人的需求与动机研究为出发点,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归为5大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需求模型,即“自我实现人”的假设。麦格雷戈基于马斯洛的理论,针对“X理论”的人性设定提出了“Y理论”:人性并非天生就厌恶工作;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主动承担责任,并能够以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因此管理就是要给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环境,以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来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力,使人们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对人的假设也出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了弥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及“自我实现人”假设“过于简单化和过于一般化”的缺陷,在充分考虑到人性、工作性质、组织情境等管理过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后,沙因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复杂人”假设。以“复杂人”假设为基础,莫尔斯、洛希于1970年提出了超Y理论。正是这种多角度的对人性的剖析和透视,丰富了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人性依据。

4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最终确立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进入80年代后,企业文化理论把企业文化引入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导向为根本的管理手段,突破了传统的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消除了管理中主客体的对立矛盾,开启了西方人本管理的新境界,使管理思想的演进趋向于真正的人本管理,是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一些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并于80年代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在1981年,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认为各种文化赋予人以不同的特殊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可以积极地融为一体。Z理论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方式主要是长期雇佣制、员工参与管理、对员工的全面培训、对员工全面长期考察培训基础上的稳步提升、创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员工忠诚于企业等。到了90年代之后,西方的管理学者对人本管理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企业愿景与共享型价值观,并将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人际关系的本质等问题融入管理理论中,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管理理论,使人本管理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人本管理不能仅仅是在理论上的探讨,而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人本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自主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人才管理、民主管理。在企业中利用情感管理融洽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利用自主管理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发挥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完成本职工作;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是使职工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结果;人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高全员素质;推行民主管理,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在实践中实行人本管理,把人作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人本管理不是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把人本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所有的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首先对组织中的人作一个基本的倾向性假定,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手段,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主题开展管理活动。真正的人本管理必须符合复杂的人性,而不是脱离客观现实或人的本性,提取人性中的某一个侧面,片面地对人做一番假设,并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制定管理方式,人本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思想的是,人本管理不再对人做特别的假设,而是把人看做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抓住人的本能,以人为出发点,充分了解人性,并按人的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层次的有序和谐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人本管理的这些特点并不是说排斥以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管理更符合人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人本管理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

自从人类有了管理活动,就有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学说也是在人类管理实践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本管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中心。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强调“以人为根本”进行管理,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睿智和才干,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管理实践,都证明了人本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管理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本管理的现代化集中反映为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等。本文试图结合企业管理作阐述。

一、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设备等高科技成果逐步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人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软科学化。例如,建立企业整体的管理系统,也就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运用。这时,整个企业的主要管理业务即由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处理,甚至企业、公司最高层的决策也借助于计算机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一企业管理过程,从人本管理来说其手段全面实现了软科学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生活多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的建设,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本管理的综合影响,人本管理日益软科学化。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本管理软科学化的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活动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预示,人本管理软科学化,将是21世纪管理科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方向。

二、人本管理的激励化

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几十年来,一些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的激励问题。行为科学一般把激励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型理论。这类理论着眼于探讨激励的内容,试图回答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引发的问题。总的来说,它是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主要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说和麦克里兰的成就激励说等;二是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与激励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要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应该从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这个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在这个公式中,激励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效价即目标价值,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达到一定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指一个人对达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现代人本管理的激励化,突出地反映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满足职工的需求,激励行为,提高生产和效益。例如,在美国有个人鼓励计划,集体鼓励计划,只要做出贡献,公司就酬以各种奖金;在德国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满足女工和部分职工的生活需求;日本实行“终身雇用”制,满足安全需求,使职工解除对失业的担心;设立提案制,合理化建议奖励制;设双轨董事会,吸收年青有才干的职工组成初级董事会,参与企业领导决策等。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模范激励、奖罚激励机制,构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等。

三、人本管理的融合化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管理科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11年美国人泰罗(F.W.Talor)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24年~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G.E.Maye)教授等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于1981年出版的《美国企业界迎接日本挑战》一书,融合美日两国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以大内为代表提出了“权变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篇6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一些组织结构,它具有自身特殊性。决定它的这些特点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是由自身的活动结构、目标、要素所决定,也就是说它自身规律决定了自身管理特点。这些自身特殊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由自身决定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所决定,所以说,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而不同于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经济盈利,而是着眼于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质量优质的人才,这才是它的根本所在。因此,在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中,不仅应当考虑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要素上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有分为主体部分和客体部分,主体成员部分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客体部分指学生。因为组成高等教育的成员具有特殊性,所以一种特殊的自我管理现象便孕育而生。自我管理在管理中其实并不具备特殊性,但这种自我管理运用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就不普通了。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有的成员都是高等文化程度的,这部分人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能力;二是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要在管理中发挥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在基本目标功能上与一般管理有很大的相似,同样具备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统组成与系统效应方面与一般的社会系统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系统给社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的表现都极为重要:第一,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凝聚力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人际关系方面,高校管理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注重人本管理方面,给予了教师们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空间,让教师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第二,高等教育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有机协调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要远强于其他的社会系统,它能够通过自身成员、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促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运用在实际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效果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上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高效的管理,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无法有效的进行,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而一个积极高效的教育实践又必须要管理理论作为基础。科学管理是集多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因此,科学管理不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论,还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在效率和人才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以科学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正是运用以科学为理念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管理上的工作顺利进展,使得各方面资源积极有效运转,配置得当,在一切管理有条有理的环境下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其次,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集中地,是一个追求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以科学为向导,不仅要尊重科学,而且管理中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符合科学道理,而不能盲目制定。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一些弊端

(1)在经济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也就是说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方面,科学管理更偏重于理性思考,却忽略了人性思考,从而表现出了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在这点上就远不如后来出现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虽然泰勒自己曾经在著作中作出了很多解释,但很难改变科学管理给人的那种冷漠感,总给人一种缺乏人性的印象。人性是复杂的,也是贪婪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篇7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实践精神;借鉴意义

一、问题提出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与美国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给当时的西方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今环境日益复杂变化下,组织的应变能力逐渐成为制胜最关键的因素,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的弊端日趋明显。但是对于众多认为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仍靠经验进行管理的中国企业,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地位。在深入了解西方经济背景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企业在变化莫测,日新月异的社会中,针对“其科学管理给不断摸索和发展中的中国是否带来了启示,它能否带来真正的应用价值及如何运用科学管理提升企业效率”做出较明确的解答。

二、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科技革命及各种条件成熟下,使其社会处于蓬勃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管理领域之中,管理依然靠经验和人治的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颈瓶。泰勒本人特殊的工作经历,使他发现生产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这一切生产效率低下都是由于管理方法问题造成的。在这种背景下,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通过提出科学的标准,包括选任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组织原则,以达到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尤其是分工的思想,对生产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科技革命雨经济危机。19十几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具备了实现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大量资本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包括殖民地和战争掠夺)给资本质疑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最终形成了近代全国化大工业的市场体系,为资本主义各国逐步走向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利益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资本主义的工业进程增添了翅膀,同时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咱。其次,随着工业化和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日趋激烈,经济危机不断爆发,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5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下降、企业大批破产、资本贬值、工人失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劳资矛盾激化。由于人们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作指导,也没有运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管理方式,是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人们在寻求出路。

(2)美国工业化进程。美国的工业化速度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超过农业,“从1850年到190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15倍,在1900—1914年间工业增长了70%,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中的重工业有相当大的发展,已在工业中起指导作用,基本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技术装备的需要”。至此,美国从农业国变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危机不断发生,在美国出现了资本更大规模的积聚和集中,出现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特别是信用猪肚和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导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实中越来越需要管理职能的专门化,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另外,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大量劳动力涌向美国,但这些劳动力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十分有限,不能适应大规模及其生产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迫在眉睫。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科学管理理论内容

泰勒一生致力于科学管理并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10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一)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同时要倡导精神革命,即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1.工作定额原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资本家、工人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生产率大幅度降低。

泰勒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企业应设立专门部门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同时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2.挑选头等工人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并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即人尽其才。泰勒是这样说明的:“我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我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所以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适合又最愿意干某种工作的人。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标准化原理

泰勒指出,将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使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4.计件工资制

泰勒提出了“差别工资制”方案。主要通过三步骤来完成工人报酬结算。首先通过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再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最后在结算时,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为此,泰勒在总结差别计件工资制实施情况时说:“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就会更加英勇、更加坦率和更加诚实,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泰勒也指出,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仅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资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6.建立专门计划层,确立职能工长制

泰勒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他表明,要想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应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

与此同时,泰勒还提出必须废除当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行“职能式的管理”。

7.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泰勒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二)科学管理思想的精神所在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对他自己和前人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立在充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成就。泰勒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代替纯粹的个人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的内在规律,也经受了管理实践的检验。他的科学管理的创立反映了他的求实精神,解决工作效率的实际问题。不管是从科学管理理论的目的上看,还是科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上均体现了泰勒的深入实践的求实精神。

除此之外,作为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成就处处体现出他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泰勒的精神令人感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几乎都是经自己亲手试验和认真研究提出的。他的探索主要反映在他的三个最有名的试验:通过搬运生铁的试验,摸索出公认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为实行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通过铲具试验,探索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工具标准化奠定基础;在金属切削实验中,泰勒前后共花了26年,15万美元,写出了3万多份试验报告,最后,取得了有关车床、刨床、钻床、铣床在车速、进刀、材料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实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从他进行的多种实验可以看出他坚韧的品性: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具有独特的创造个性特征;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以自己科学的独立思想去认识分析研究对象;不迷信权威,好奇,对不了解的事实有新奇感和兴奋感,严谨,认真,任何时期都要用实验和数据去说明。

尽管岁月已经经历百年,泰勒的品德对今天的我们进行学术科研活动人有着深深的启迪。它启示我们,对于任何问题,如在对待科研工作中的论据和论点的科学性方面,注意实事求是问题,不能浮夸,不能掺入半点虚假。

四、科学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科学管理目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学习科学管理不意味着回到科学管理时代。回到“泰罗制”,其要义就在于首先应根据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发展所处的背景和实际情形,倡导科学管理精神,回归到管理起源,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把握科学管理的精髓,掌握科学管理基本工具、方法和原理。

科学管理虽然在当前中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科学管理不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科学管理强调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目前世界上渐露端倪的个性化、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要求,而且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在慢慢下降,知识工作者在慢慢增长。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将成为新世纪管理者的主题。我们应结合不同时代的不同企业、不同企业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来探索最适合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此外,应正确认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之间的关系。泰罗科学管理对人的因素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实际上泰罗离人本管理的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显然是有一定差距的。他不但要求所有工人无须动脑,远离那些或多或少带有办公室性质的工作。这意味着所有工人和基层管理者都无须或很少参与管理,他们不是或基本上不是管理的主体。其次,泰罗的高工资高利润共存只是一种善良愿望,实际上是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为资本增殖服务。

虽然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着一定的差距,但科学管理成为一切管理的基础的地位不会动摇,人本管理也不例外。人本管理在建立更符合员工需要的制度基础上的管理;人本管理所强调的人性化不是违背组织基本制度和要求的人性化,而是让员工和顾客的需要成为企业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的人性化。这也是当前学习科学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只有人民大众打下科学管理的理念和信条并付诸于实践后,才能为人本管理提供更多合格的管理人才和具有高素质的员工。

五、结论

篇8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传统;差异;启示借鉴

管理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随着管理实践而发展。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却早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中国管理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坚持“儒家为体,百家为用”的前提下,衍化出较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都表现出较强的经世治国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尽管儒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个人品德修养的煅造上,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但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二)伦理性。由于中国文化的类型属于早熟性的农耕文化,故其管理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性。因为就伦理观念的形成而言,它是社会人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人的行为影响和约束作用并不低于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相反它是靠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而作用于行为的,具有持久性和潜在性、稳固性。

(三)辨证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管理方式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辩证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性,强调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要用系统分析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世界,权衡利弊得失。

二、西方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管理经过了科学管理理论时期、行为主义理论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后,逐步具有了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明确性。西方现代管理从“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开始,就对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范围要求。人事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人事功能的扩充上增加了信息沟通、激励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到系统理论时,决策的地位被突出出来,同时又加入了创新的功能,这样一方面使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

(二)科学性。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方法,因此在所有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都将科学性视为管理的生命。泰勒首创“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第一次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法约尔将工业管理上升为一般管理,韦伯提出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确定了科层制的组织理论,使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以不断地发展。

(三)规范性。现代管理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起始点,逐渐形成了五大基本原则,即工作计划化、分工协调化、管理标准化、组织系统化、办事效率化,使管理进入了一个规范化的时代。

三、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中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的原因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西方传统文化――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传统文化――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一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二是强调“士气”的重要性;三是讲究激励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视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西方传统文化――西方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对象,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方式。

(三)在管理目标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最终建立“大同”世界。西方传统文化――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

四、得到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路径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在竞争的指导思想上提倡双赢。在竞争各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和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所以,中西方管理理念应该相互渗透,中国受西方竞争意识的影响,西方受中国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的影响,双方都在改变自身的习惯性的思维和理念。

(二)在人的行为方面提倡树立全球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偏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的思维出发:认为应该是怎样做,而不是考虑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中国的管理智慧强调,人是属于社会的,道德、人的道德观念,在其人生的长河中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对人的行为、思想和态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

(三)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在工作方面,西方偏重于工作职责的管理。认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如果职贵不分明,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的。但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其心理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为满足人的心里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中西方两种思想是互补且兼容的,人类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也同样需要一些非理性的思想,理性思想把人类带进了科学化,而非理性却给人类增添了感情的色彩,更加富有人情味,只有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更好的为企业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9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在科学管理阶段

美国工程师泰勒是“科学管理之父”,在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丰富了科学管理的内涵。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中叶,针对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进行大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企业科学管理措施,并形成“泰勒制”,为思想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科学管理的丰富和发展,理论影响逐渐扩大,科学管理的队伍逐渐扩大,参与人员越来越多。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初步提出,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整个科学管理理论中,欠缺对人的研究,但在现实社会管理中,与人有关的问题相当多。由于人的行为与环境、时间等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随之变化。可见,人的行为具有随机性,所依据的因素也较多。因此,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埃尔顿?梅奥利用“霍桑试验”通过试验建立了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学说。

(三)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随着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也在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部分学者基于之前的管理理论和相关经验,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对管理问题予以深入研究,并从内容方面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较多管理学派。到1961年时,与管理学有关的学派已经有6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划分十个学派以上,使“丛林”树木枝繁叶茂。其中,管理学派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社会系统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以及经验主义学派等。管理学派丛生象征着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到来。

(四)知识经济时代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处于巨变中,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时代。管理理论基础不断扩大,并日趋完善。在互联网大时代中,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着管理理论与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在知识管理中,将其思想核心与互联网进行紧密结合,并建立相关的网页进行资料填充。利用现代化的方式,为现代化企业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实现新型人才的大力培养

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根本创新。换句话说,要充分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知识传播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对理论知识较为重视直接关系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质量好坏,影响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要坚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此外,作为管理而言,要有终身学习的知识理念,并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确保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国际人才竞争较为激烈,各大企业将人才作为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在现代化企业中,要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留住人才。此外,还要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并予以广泛应用,确保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三)发挥思想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凝聚力

在对现代化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凝聚力的关键作用,让每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劲儿,共同推动现代化企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如何发挥好思想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凝聚力作用,成为了现代化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现代化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职工是现代化企业中的个体,只有团结好、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才能创造出极大地经济财富和社会影响力,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局面。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在尊重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潜力,要处理好、协调好现代化企业内部矛盾,培养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感情,以此来提升整个现代化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此外,还要深入职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站在现代化企业职工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四)加强人事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首先,人事管理收集要多元化,并丰富和凸显其专业性。人事管理为企业人力管理提供了有力信息,但为了更好的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信息依据。人事管理中搜集信息的内容要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为现代化企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依据。结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不同人才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单位的岗位特点,明确个性化的材料搜集内容和范围。

其次,坚持客观公正原则,确保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真实可靠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和存在的价值。因此,人事管理工作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在信息收集时要秉承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坚持实事求是,要确保信息与人才的具体实际一致,有效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

最后,要积极推动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手段,将自动化、互联网以及信息一体化进行统一管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并通过计算机形成强大的数据库进行人事管理,在企业内部利用内网进行资源的实时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篇10

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

(一)传统管理阶段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资、严厉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工人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达不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可以说这个阶段,只是把人视为一种普通的物质资源加以利用,即仅仅把人作为人力、劳动力,“会说话的工具”。

(二)“经济人”假设与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客观上要求采取一种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以代替原先的经营管理。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理论。泰勒运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方法,对工人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进行测定,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除此之外,他还实施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标准的工作定额,制定两种不同的工资率。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人,则用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实施科学管理成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人事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说明书。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把人看作是孤立的,忽视了企业中人员的交往、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

(三)“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运动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虽然在实行科学管理的初期,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行,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工人长期从事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久便觉得工作单调乏味,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人们开始对泰勒的科学管理及其依赖的假设产生怀疑,也有人开始进行研究,人的工作效率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工人除了工资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什么需求?1924—1932年间,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些专家在美国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管理研究成果,使人事管理从科学管理转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最大的贡献是就人性的假设提出了与科学管理理论完全不同的观点。梅奥认为,科学管理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们生产率的因素,除了金钱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例如他们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梅奥等人的研究导致了行为科学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管理思想开辟了新的领域,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管理理论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四)人际关系学说的延伸———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运用改进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在提高员工的产出和增加员工满意度上,它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种方法建立在简单组织中人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然而“快乐的员工是一个好的员工”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

2•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具有不同需要和价值观的复杂的个体,对一个员工有激励作用的事物对另一个员工就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快乐”和“感觉好”对某一个员工的生产率来说可能没有影响。

3•这种方法也未能认识到对于工作结构和员工行为控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忽视了生产过程、标准和指导员工朝组织目标努力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4•这种方法没有看到人际关系只是保持高水平员工激励的许多必要条件之一。例如,生产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与评估系统、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丰富化等来加以实现。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对个体行为层次的研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通常是由其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是由某种需要引起的。行为科学对形成个体、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研究促进了员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应用。在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的观点使人们注意到以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激励因素的问题,并在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研究未能对该理论提供验证性的支持。

(五)“复杂人”假设与权变理论“复杂人”假设,是由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由于人有着复杂的行为动机,人不仅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不同的动机,而且处于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人也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因此,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同一类人。“复杂人”假设深入分析了个人需要在组织中变化的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动态观和辩证的观点,比前面几种人生假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与“复杂人”假设相应的是权变理论。权变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有的企业采取较固定的组织形式效果好,有的则采取灵活、变化的形式效果好。另外,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同。若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应采取严格的领导方式,使企业走上有秩序的轨道;若企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亦有秩序,应更多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六)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1954年,当代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正式提出“人力资源”一词,人事管理开始进入“人力资源”管理时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初步成型,它是用系统理论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和全部物质资源视为一个系统,人是企业的主体。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系统观点,社会的各级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中经理人的作用就是在协作系统中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协作进行协调,以便组织能够维持运转;权变理论学派则强调权变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运用有关理论,以达到工作、组织、个人三者的最佳配合。可以看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之前面有很大进步。前面的管理阶段理论基本把人的各个层面割裂开来,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放入系统中考虑,人不单纯以物质资源的形式存在,也不单纯以社会性的人的形式存在,把人员放入到组织中,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特点,认为前面的理论没有一个是普适的,只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各种理论应该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超级秘书网

二、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演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