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 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 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 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 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 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命观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20-02

长期以来,我国并不十分重视生命观的教育。生命观教育起步晚且常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生命观,即使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也是强调世界观、价值观而忽视生命观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安排上,生命观教育也未引起重视。而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当代大学生并没有确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由此引发了许多大学生“自杀”“杀人”等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观的缺失

大学生生命观缺失主要表现为生命价值淡化,个体生命意义缺失。[1]一是生命的基础性价值缺失。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惟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下的基础性价值,漠视生命,实施暴力,杀人或者自杀。二是生命的创造性价值缺失。生命存在的基础性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共同价值,而作为人来说,生命更高更大的价值在于远远创造出大于生命本身的价值,部分大学生缺失创造性价值就会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玩乐中。三是生命的超越性价值缺失。人的生命本质具有超越性,即具有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不应仅仅被动地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简单地重复生命消费活动,而是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超越自己的同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

一方面是生活常识意识缺失。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在校大学生对遇到卫生、交通安全事故或诸如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群体灾难事故的急救、自救等知识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大学生并不注意日常应注意的健康常识不了解或者并不在意,生活方式不正确,导致身体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但是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也常因焦虑、失眠、孤独、郁闷等长期处于亚健康当中。[2]

另一方面是社会交际安全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生活经验较少,在防盗、防骗、防滋扰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而且主观上防范意识薄弱,容易轻信他人,误入陷阱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必要的自救常识。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淡薄主要有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3]

(一)文化原因

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死亡神秘化,极力避讳死亡,使得人们常常选择逃避这一自然规律,因而对“生死”的概念十分模糊。

二是对“集体主义”的极端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物”的价值高于人的生命的特殊涵义,为了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掉个体的生命,因此单个个人的生命意识常常是被忽略的。

三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个体的物质需要被过度强调,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追逐名利、热衷物质享受的浮躁心态,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致他们当中一些人看重物质享受甚于生命本身。

四是以暴力图片、影视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暴力文化日渐为大学生群体所吸引,[4]长期接触暴力、恐怖等消极文化使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感知和情感麻木不仁,生命意识极其模糊。

(二)社会原因

一是从社会整体大环境来看,工具理性渗透到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对个人进行全面统治、控制和操纵的深层基础与工具,人被边缘化,生活的目的、意义、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则被弃之不理。[5]大学生身处这个漠视生命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二是教育中对生命观教育的严重忽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异化,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实用和功利,过于追求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生命教育。即便在大学校园里,旨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课”也更多地重视政治性的教育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精神追求。

三是社会变革以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对孩子生命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和功利,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却严重忽视其心理需求,缺少了对孩子生命的爱,因此孩子也不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推行尊重和关注学生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人文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各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争使更加关注人和生命价值的人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成功将生命观教育积极渗透到校园生活中。

(二)完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课程设计上要依托“两课”,采用多学科渗透和专门独立的生命观教育并行的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上更生活化和人性化,同时可以适当开展实践生存训练;培养高素质的生命观教育团队,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心理咨询,对他们积极引导,使高校成为生命观研究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三)优化社会环境,凝聚社会各方的合力

在全社会中对工具理性进行反思,重视人文精神的塑造,更加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合理纠正社会中一些“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主动对家庭教育予以必要的指导,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协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理的良好局面,真正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人生价值。[6]而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合理构建自己的生命家园。

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性,并以积极的态度规划人生,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132-135.

[2]刘,张春兰.对未成年人生命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1):73-75.

[3]蔡荔.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级硕士论文:11-17.

[4]廖莎莎,韦毅嘉.暴力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预防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124.

[5]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27.

[6]高跃.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思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0(3):152-154.

Study on the Flaw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Hai-feng, Yu Tian-hong

(The college of Marxism of Jili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chun130118,China)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村落环境;影响因素

一、概念综述

1.村落环境

本文的村落环境是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的,是指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落的本身环境的总合。一般情况下,它包括村落的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包括风俗习俗、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

2.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村官与所处的村落的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这里所指的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并不是指单个大学生村官与其他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期间在工作或生活中与村落中的人所形成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第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意义

“根据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并不完全只追求金钱,他有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需要,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能给人正向的激励。”①由此可知,大学生村官在村落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在农村中发展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此外,“根据人际关系理论,组织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岗位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②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度有着巨大影响,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正向支持时,组织目标更容易达成,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负向反对时,组织目标的实现就可能遇到重重阻碍。相应的,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除了正式组织外,往往存在着由无数复杂人际关系而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只有与这些“非正式组织”搞好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调解纠纷,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更是顺利达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与评价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 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

假设1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

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

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 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

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

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

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 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村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

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

③独立样本的T 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⑤Person 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五、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 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

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 的Person 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6可知,村落环境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度达到17.9%。故假设1成立。

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

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

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

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 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⑥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

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 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故经济较发达的村落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更为欢迎。再次,相较于欠发达的村落,经济发达的村落通常与城市的差距小,这使这些村的干部眼界更开阔,也使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更趋同。

此外,村长村支书的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影响力也不小。Beta绝对值达到17.5%并呈正影响,也就是说,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175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在绝大对数情况下,村长或村支书就是大学村官的上级。在4252份问卷中,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长、村支书助理的达到90%。所以,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进入到两委班子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显著性相关,假设1成立。但是各维度的影响力不同,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方面,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均影响性显著。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在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引文注释

①②程方正.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95-96.

③张慧.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现状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研究[J].2011(6).

④余迎.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传播一基于淮北市杜集区大学生村官的一项实证研究[J].2012(5).

⑤乔治·H·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13-216.

⑥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5

截至2012年9月末,海南省共有大学生村官966名,除1名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全部为本(专)科学历,在任1年以内的占比39.23%,1~2年的占比37.47%,3年以上的占比达到23.29%。从创业情况来看,创业项目已启动和有创业计划的仅分别占到大学生“村官”总数的1.97%和19.98%。就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无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创业,也未发生贷款发放,前期发放贷款已全部清偿。

二、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缺乏横向沟通机制,地方政府既没有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业,也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反馈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开办这一业务的步伐。与此同时,虽然辖区金融机构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助业贷款,但由于缺乏相关宣传和沟通渠道,信息不对称,导致这部分群体迟迟没有申请贷款,信贷投放渠道受阻。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项贴息政策。一是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优质的创业项目。由于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群体人数少,在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方面也不具有代表性,且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二是金融机构缺乏与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向。县域金融机构(县市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均表示执行的是上级行的贷款政策,无法自主放宽贷款金额、利率等条件,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群体低利率(甚至免息)、大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需求。

(三)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学识禀赋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对项目不具备完整的运营思路,往往找不准项目,同时缺乏种植、养殖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村官”虽有创业想法,但是大部分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以及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有效推进。

(四)当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虽然县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规定乡镇青年只要由所在地乡镇团委推荐,并且有一个领取财政工资的人作为担保人就可以申请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借款人如在当地信用社有一定存款,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实际上,此类贷款虽然表面上涵盖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但并未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并未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较强的贷款需求和较弱的利息负担能力而言,这类贷款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政策建议

(一)多项政策措施合力,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难现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效发挥担保基金的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申请创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设立专项贴息扶持基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贷款贴息、贷款额度放大、转为公务员编制等);三是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着力服务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一方面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借助再就业中心培训机构,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基地,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后续服务,承担示范性创业培训工作任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培训班,由县市人民银行牵头,联合县域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授课,宣传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信贷品种,让大学生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信贷产品。

(三)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品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特殊群体,研究开发创业性的信贷产品,积极进行创新,推出“大学生村官+农户”等贷款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农户致富紧紧地结合起来;二是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灵活、弹性的授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在贷款担保条件、发放和还款方式、期限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信贷品种应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着眼于长远利益,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拓展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树立金融企业形象的契机;四是要强化和延伸相关金融服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信息搜集、项目引导、技术创新、利润核算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力争开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现状 长效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谋求发展,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无疑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一个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改善基层干部结构,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农村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探索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意见》,“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人员。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工作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足。“大学生村官”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反应最大的要数村干部,他们长时间当村干部,突然村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还要在村里任职,虽然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但住宿是村里自行解决。一些明事理的书记还会乐意接受这个“新助理”,一些不懂政策的书记自然是敷衍了事。很多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是来抢饭碗的,并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处理村务能力的培养。

从村民角度来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世俗眼光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被当地的村民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村官,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重,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感性往往战胜理性,从而不能理性地选择真正能给农村带来发展的人选。

(二)“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直以城市为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而服务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重视不够,加上学校的资金紧张和人员安排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大学生不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大学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经验缺乏,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也不够大。

在农村方面,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上出现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物,或者把农村当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而很少深入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热情不高,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据调查,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大学生,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再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在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里有四条直接地鼓励了大学生期满后离开农村,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其优越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帮助其合理规划成长成才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统一考虑,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积极配合,发挥作用。

(一)稳步实施“大学生村官”引导工程

各地农村应该着重使本村的大学生回乡担任“村官”,着力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还有利于他们长久地扎根农村。其次,要将工作放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做,让他们有事可做,能够从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最后,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着眼于使用和培养,也要监督和考核,还要相应地建立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干劲。

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村官工作,做好本职事情。一要率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事和农民,给他们创造与农民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二要建立“导师制”,由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具有农业耕作经验的农民和党务工作者结对帮助“大学生村官”,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成长。三要实施“大学生村官”团队组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大村民,尤其是村干部,要提供包括村情村貌、村规民约在内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细心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村干部不太擅长的事务方面,要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商量,并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在村民当中煽动情绪,要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村领导班子。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

就高校而言,作为向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娘家”,首先要把握好“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完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出深受村民欢迎的特色专业。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注重引入实践环节。首先,在坚持务实、弹性、自主选择等课程设置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设置有关适应农村管理的选修性专业,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尝试“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与农民有更广泛的接触、交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农村优秀干部或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

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工作方面,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任职。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有关奖贷学金、降分录取或者减免学费等方法,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适时适宜、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早实现从在校学生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和熟悉基层的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和业务上的准备,便于其顺利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成后,应以丰富的培训内容,活跃的培训形式,从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加强对即将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工作后,应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及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职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政府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并成为其坚强后盾,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于农村,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激励工程

一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工作程序和选聘条件,做到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确保向基层推荐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应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名、选拔、统筹分派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大学生村官”,使村官政策有章可循。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筛选环节,成为村委会的成员。

在现实国情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大学生对“村官”待遇不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或通过募捐的方式设立“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基金”,支持在农村就业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从财政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地方政府或者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并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保障。

在法律和行政上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法律的规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合法选民地位,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通过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吸纳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对于基层领导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于目前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并不指望能做出多少事情,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服从领导。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农村事务中,给以实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农村,带来的不一定是技术,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腔热忱。作为基层的领导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应怀有大学生到村带来的就是资金、就是技术、就是发展。“大学生村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2(2).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5).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工作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任职,随后海南、浙江等地方相继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再到大学生村官的选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目前有20多万名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事业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主要负责社区或农村事务。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农村建设、农民服务、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发挥知识底蕴厚、学习能力强、眼光长远、知识增长快、年轻有为的优势,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解决了一批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精英人才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为了避免农村发展滞后造成的贫富差距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加速了农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使基层更有活力、凝聚力、战斗力,推进了现代法制化进程,提高了农村领导素质和农民民主意识,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管理与服务。

二、当下大学生村官帮扶带机制思考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是一个完整性、系统性、整体性工程,贯穿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环节,各个环节达到平衡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发挥最大效能。合理的帮扶带机制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

为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在基层舞台上干出工作业绩,各级政府一要合理构建帮扶带体系,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信心更加坚定,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面临着技术短板、信任危机、经验短缺、信心不足、权限有限、不能不敢放开手脚大干等系列问题,村领导要带领大学生村官快速熟悉乡村环境,牢牢抓住地方村集体优势和特色,共同寻找经济增长点和政策支持。二要构建县镇村三级关爱网络,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迅速定位,承担自己的角色,安心谋发展。三要构建大学生村官成长平台,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使大学生村官参与到招商引资、农业开发、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中来、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人。四要增强大学生村官权能,扩大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决策权力,避免受到其他权力的过度挤压,提供资金支持和开发技术指导,降低创业风险。五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结合村民意见,选拔有突出工作业绩的大学生村官任领导干部,鼓励大学生村官参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参加企事业单位、进入高校深造”等方式,使大学生村官群体能够在社会中合理流动,同时树立工作典型,加强先进事迹宣传,及时教育处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村官,纠正其问题,保持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优越性。使社会产生共鸣,得到认可。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要得到群众的接受和支持,才能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农村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在政府政策的宣传下,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努力工作下,村民一要积极响应各项政策号召,主动关心村集体的发展,提高民主意识,接受大学生村官提出的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并积极落实到各项行动中去。二要关爱大学生村官,给大学生村官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而不是一味的不信任,还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三要对村集体工作做好监督,监督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在阳光下从事各项事务,有助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一是福利待遇偏低,发展困难,许多年轻大学生面临着成家、立业、养老的家庭负担,面对现实情况,有心无力,难以在基层疑心谋发展,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有着庞大的人力系统,发展难度大。二是工作推动困难,工作繁琐复杂,加之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保守,意见和观念分歧大,对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大学生村官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造成新的思路不能付诸实践。三是大学生村官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在任期内,工作周期短,扮演的角色多,有调研者、政策宣传者、调解者、资源提供者、科技推广者、综合事务处理者等多重角色,容易造成角色混乱甚至迷茫。四是专业知识偏离,所学专业知识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得到有效运用,需要学习较多的政策、服务、管理等知识,提高处理问题、协调关系、整合资源的能力。

四、解决困境的途径

要让大学生村官干出一番事业,促进农村的发展,需要切实解决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一要完善制度,强调政策创新,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要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给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支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三要完善考核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使功效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四要加大激励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水平和政治待遇水平。五要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减少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六要拓宽大学生发展渠道,整合这个群体的资源,相互学习,相互帮忙,使各项资源使用达到效益最大化。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7-01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瓶颈导致角色模糊

身份不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户籍并不在工作村,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也没有事业或者行政编制,缺少选入村委会的合法资格,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村里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身份的界定不清,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岗位职责模糊,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两委成员,导致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和组织管理权。这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多方受制。

(二)组织部门不重视,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组织部门工作不到位,重引入轻培养、重政策轻落实、重安排轻关怀,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跟踪培养、激励、流动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就处于放任状态,生活无保障、遇困无人帮、在村无事做、工作无人教,创业困难多,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好坏是能否留得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经济待遇并不满意,他们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数量有限,与期望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地方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承诺都没有兑现。

(四)专业错位

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背景太宽泛,多是文科出身,有农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出现“来的不需要,需要的不来”“学的用不上”等现象,影响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五)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就业压力或者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他们对工作大多持观望、应付、浮躁等消极态度。

(六)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复杂的农村事务

二、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构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集选拔、中期培养、后续管理与期满再就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紧密联系各环节,将其制度系统化、全面化,实现这一工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农村软硬件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落后,国家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工作的软硬环境,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留住大学生村官。

第三、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对基层干部思想的教育

地方领导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能为农村办实事的村官;同时加强大学生、基层干部、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学习,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和作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负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

(二)社会和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对社会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赞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使到基层工作成为社会新时尚;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抛弃对农村的偏见,鼓励孩子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适应农村的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真正融入农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处留心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端正态度,处处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参考文献:

篇9

    两年前,2000多名高校毕业生陆续奔赴京郊1853个行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两年的实践,让理想满怀的大学生村官们变得更加务实,但他们的地位却很尴尬:工作范围有限,权力有限,未能进入决策层。一位大学生村官说:农村改变我比我改变农村多。

    这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开展了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担任村官,有些地方还提出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组织部门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让一批年轻有为的大学生进入农村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给农村基层输送一批新鲜血液,目的是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佳,这次北京郊区的大学生“村官”用事实说明,“大学生村官”许多时候只是把他当作花瓶和摆设,无法真正实现他们的价值,这种形式主义最终还是会让“大学生村官”计划陷入流产的窘境。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大学生“村官”从大学校门出来就直接下农村,人生地不熟,甚至对农村和农业生产就是一窍不通,大多表现“水土不服”。要知道开展农村工作,如果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没有办法做好农村工作的。可是大学生都在城镇居住多年,突然来到农村,从情感和年龄段上看,就难以与村民沟通。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连村里的计划生育、宅基地矛盾和邻里纠纷等等头绪自己难以理得清,更谈不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了,同时村民对大学生也缺乏信任感,有的认为大学生下农村是没出息的表现。所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很被动,往往缺少成就感。

    其次,有些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看成“短期行为”,刚开始时充满好奇表现出满腔热情,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和不如意就垂头丧气,对农村环境怨言满腹;而一些上级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也是“先紧后松”,刚开始热情周到,越往后越疏于管理。一些地方只是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但没有严格规定他们真正的去干什么呆多长时间,致使不少大学生“村官”有不少“后顾之忧”。

    我看村官还是从当地的致富标兵中选拔,或找当地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担任比较合适,如果是本地出来的大学生来担当也是好的,组织部门不应该盲目地把一些根本对农村就不熟悉的外地或者城市大学生派到农村当“村官”,农村是一个大舞台,但要看让什么样的人去“领舞”,我们不能像赶鸭子下水一样把一些大学生赶到农村就行,还要看他们锻炼的效果,如果简单地把选派大学生当村官当成一个运动、一阵风,既浪费了大学生的美好青春,又损害了党的事业,那么大学生“村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19-2

0 前言

新农村建设缺少的不是劳动力,而是智力。大学生村官很好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缺少智力的问题,实乃英明之举。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大学生村官能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农民,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大学生村官能将在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开展中去,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村官能将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能帮助解决困难,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促进作用,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大学生村官概念

大学生村官是指拥有大学学历且有志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优秀大学生下村为官,主要目的是为新农村的建设出谋划策,带领农民朋友积极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村官一般要通过上级人事部门的考核才能上岗,必须德才兼备,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大学生村官要求思想政治过硬,能贯彻执行上级精神;工作作风刚正不阿,能起表率作用;工作能力出类拔萃,能调解村民间的纠纷,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部分困难和问题。

2 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2.1 语言不同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离不开与村民沟通,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不通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首要困难。俗话说:鸡同鸭讲。意思讲的就是由于语言不同的两个人无法沟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工作由于语言不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学生讲普通话,村民能听懂。村民讲方言,大学生听不明白。语言不同无疑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拦路虎,会让工作开展起来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无法开展。

2.2 风俗不同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不同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开展。例如:某村老人百年之后按风俗要请道士作法超度,然后土葬。如果大学生村官从现代科学、人类文明和节约土地资源等角度考虑,坚决反对村民为逝者作法超度和土葬,即使大道理说到天上去,也会触犯众怒,引起公愤。这就是风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是难以改变的。

2.3 办事方法不同

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办事方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办事方法也不一样。大学生村官的办事方法跟村民的办事方法肯定会不一样。例如:某村民要承包村里的鱼塘,大学生村官可能会采取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按上缴村里的承包费的多少最后选定承包者,这个方法没问题,问题是村民更喜欢实行轮流承包制,且不用对比着交承包费,按老规矩象征性的交一点。

2.4 难以取信于民

常言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大学生村官年纪轻轻,一脸的书生气,要想取得村民的信任是有点难度的。如果村民根本不信任你,你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你就成了摆设,成了唱独角戏的演员。例如:大学生村官开会时大讲爱卫生的重要性,要求家家户户搞好卫生,这没错,可真正行积极响应并动起来的村民少之又少。因为搞好卫生在村民们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2.5 村民发难

有些好事的村民故意刁难大学生村官,没事找茬。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又该如何应对呢,是妥协,是硬顶,还是置之不理呢?总之,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3 针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对策

3.1 学习方言

大学生村官要想把工作开展好,就必须要能听得懂方言,还要会说方言。不会怎么办?不会就要学,一字一句的学,认认真真的学。大学生村官说方言,村民们听起来亲切。语言相通,才能拉近大学生村官与村民间的距离。距离近了,什么事都好说,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

3.2 入乡随俗

说过: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就是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大学生村官从校园走向农村,环境改变了,就要去适应新的环境。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知道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熟悉当地的人情风俗,尊重当地人的,然后将自己融入进去,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所要做到的。

3.3 既合法也合情

问题摆在面前,问题虽然只有一个,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不止一个。大学生村官要做的就是,如何找到一个既合法也合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这样的办法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便于村民们接受,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4 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陌生人要想取得他人的信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大学生村官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不要急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谨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办事风格,久而久之,定能取得村民们的信任。

3.5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大部分村民都是纯朴善良的,有些村民排外欺生(陌生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既不能妥协,也不能硬顶,更不能置之不理。妥协失去的是原则,硬顶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置之不理意味着沉默胆怯遇事毫无章法,只会让村民更加瞧不起。碰到村民发难,可以采取迂回战术,与村民打好太极拳,既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也不把事做得那么死板,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心服口服。

大学生村官不容易,我们要支持和鼓励他们。有了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和农民朋友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建设好新农村,让农民朋友早日过上好日子。大学生村官是农民朋友的朋友,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应当得到尊重和爱护。

参考文献

[1] 张闻骥.论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意义及前景[J].吉林农业,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