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调查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工作调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群体;社会工作;专业认同
一、社会工作行业概述
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是在一般性的助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但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则要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个层面是作为一般性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层面是专业意义上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个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慈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了,社会工作以求助者的需求为主导,并以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目的性。
(一)调查对象
金华市社会群体
(二)调查方法
调研者自行设计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社工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为了使我们的调查问卷更具有真实性、有效性,在样本中加入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量度。
(三)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金华市的社会群体对于有没有听说过社工,了解途径,了解程度,什么性质,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度如何,社会认同度,社会需求,若遇到困难会不会向社工求助,前景以及对社工的看法和意见等问题进行调查。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审核和复查,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金华市社会群体进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最后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占49%,女生占51%。实际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一)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这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众值是不太高,异众比为50,占调查对象的比例为50%。关于社会群体是否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的众值是不愿意,但并没有过半数,异众比为52.66。值得注意的是: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很高或是比较高的社会群体,会比较倾向于报考社会工作专业,反之,则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比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还未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低,工作难找可能是导致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降低的其中一个原因。
(二)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数据表明,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还不是很了解,其众值是社区工作,异众比很大,为70.21。但是分析表中数据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对于社会工作这个新兴专业,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并不是很了解,其中也包括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并非文化程度高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程度较其他人而言较高。文化程度较高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能给社会工作下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起步的时间上较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省广大社会群体没有尝试向社会工作机构寻求帮助,无法切身感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另外广大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也不深。
(三)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假设社会工作者是一名医生的话,那么社会工作者的目标不是为病人输血,而是让他自己造血,就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更好适应生活以及这个社会。
实际上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度并不高。社会群体对社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职业操守抱有一定的怀疑,并不是很相信社工,存在一定的疑虑。但是,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是需要社工的,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四)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及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并不看好,其众值是一般,异众比为67.82。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从事社会工作的前途以看清,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而且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才刚刚起步,很多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就算是已建立的体制,也是不完善的,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从事社工这个专业,就业后工资不高,提供的待遇、条件不够理想,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棘手的事情。因此,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出路认同度并不是很高。
四、调查小结
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四个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进行了调查(以金华地区为例),得到以下结果:
(一)社会群体对专业的整体认同度
从调查数据中显示群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整体认同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对于这个新兴的专业已经开始有所了解,大多是通过大众传媒认识的本专业,被问及他们是否愿意成为社会工作者时,绝大部分的群体表示他们“可以考虑”甚至是“不愿意”,极少部分的人“愿意”。这个结果说明社会工作专业虽然有其独特性,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但是在现阶段它并不被社会广泛接受。
(二)社会群体对专业价值的认同度
大部分群体都认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义工”、“助人活动”、“志愿者”等等,这说明他们认同了本专业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理念,在调查过程中,有调查对象提出社会工作者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我们要尽快将社会工作在我国职业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加入社工这个队伍。
(三)社会群体对专业需求的认同度
专业需求认同度很低,大多数人被问及是否需要社会工作者时,都表示“一般”,绝大多数人表示如果遇到困难,不太会甚至是不会向社会工作者求助。他们认为有困难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找自己的家人或是亲友帮忙解决,没必要花钱找人解决。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有义务将社会工作专业推广出去。
(四)社会群体对专业出路的认同度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等持不太乐观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有人表示“社会工作应该有很多人向公务员、社区等方面发展”,说明在中国大多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很少会向社会工作道路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要加快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不仅要依靠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福利体制等等,需要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社会工作教育宣传力度和社会工作人士的大力宣传。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要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314-03
对于中国而言,社会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致使我们不可能将西方社会工作完全照搬过来。迄今为止,社会工作本土化已经在社工界被广泛关注和讨论,众多学者从文化、价值观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关困难。作为一名社会工作教育者,笔者试图以《小组工作》课程为例,探讨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
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王思斌教授(2001)提出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进入中国,同其互相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纵观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Walton和Abo Elnasr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1)引进阶段。在此阶段,本土基本“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很少考虑东西方在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很少反思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与方法是否适合本土民众。本土的社会工作教育基本沿用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思路。(2)本土化阶段。 随着“照搬照抄”西方社会工作给本土带来不良后果的显现,在此阶段,本土意识到需要从自身文化和社会现实出发,对西方社会工作进行适当的修正。社会工作教育亦要立足本土需要,通过课程安排、教材开发、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手段加强社会工作教育的适应性。(3)扎根阶段。学者们认为,扎根化指的是按照本国的环境和制度,重新组织社会工作职业的方方面面,即发展并创造出一套真正适合本地的社会工作模式。
二、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是中国未来的社会工作者群体,他们将来会是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人才,因此,要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必然离不开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Midgley认为,“专业的社会工作的角色必需满足不同国家的实际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必需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Walton和Abo El Nasr(1988)指出,虽然本土化可以使西方社会工作实践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本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者应该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策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契合本土文化和需求的教学模式,培养本土的社会工作人才。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现状
中国目前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分为五类:一是民政系统的普通高等院校;二是共青团系统的普通高等院校;三是妇联系统的普通高等院校;四是教育部系统的普通高等院校;五是民政、劳动、工会、青年和妇联系统的干部教育与在职培训学校。
燕蜻、闫钟于2009年在隶属教育部系统的某普通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纵然该调查只选取了某一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中国各地社会工作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但调查结果依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学生认可度低。调查显示,鲜有学生在高考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有过半数社工专业的大一学生想要换专业。(2)专业师资薄弱。被调查学校社工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首先,专业教师数量偏少;其次,教师专业对口率偏低,教师中社工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者所占比例不到50%;再次,教师职称结构偏低;最后,教师学历偏低。(3)教材的质量不尽人意。首先,教材专业性不够,各门教材内容重复率太高,个别教材还出现错误;其次,教材适用性有待加强,缺乏针对本土的社工教材。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出版了一系列本土的社会工作实务教材,为总结和推广本土社会工作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依然不能满足国内巨大的本土社工教材的缺口。(4)实验室建设滞后。被调查学校尚未建立独立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无法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训。
四、以《小组工作》为例,探讨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篇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
--- 建立与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 向荣
《摘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建立于一套价值理念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其实习教育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倍受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就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对实习教育模式在不同的层面、程度和规模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和积累, 取得不少成果。 本文就在这些成果与笔者初步尝试基础上,提出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关键之一 —— 在于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
笔者认为在当前大部分实际工作机构只是“准社会服务”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达到其实习目的是困难的。解决此困难的途径之一是先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并建构一套督导制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 在专业人士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应采取灵活、变通,多方挖掘资源,结成一个政府、学校,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及教学团体的三方面“伙伴关系”。针对某一机构的特性和环境,在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工作方法下,共同参与合作,总结以往经验,使机构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一个真正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一直是其专业教育和发展的薄弱环节。虽然学生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参加实习,因学校而异,到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开展实习的,其形式或并列式、或分散式、或集中式、或混合式,学生都以不同程度获得一定的锻炼,但远远不能达到实习目的即与目标人群工作相关知识, 方法和技巧以及态度的获得。 这里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即: 人力问题,经费的困难,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缺乏足够的数量、受过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训练的老师和经费的缺乏限制教学工作的进行(马凤芝,1996) ;实习机构对实习者的限制使得后者难以全面进行实习,不能获得全面的实习经验和技巧(史铁尔,1998) 。 而目前大多社会服务机构, 就其工作性质来说只是“准社会服务机构”(马凤芝,1996) ,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的情况下,要把其经验有效地传给学生也是有限的。 更不乏有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识和应有的态度,其工作的方式会给实习的学生起负面的作用。
为解决以上问题,不少专家和学者不断在研究并通过实践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实习方式和原则。 其中包括:
1.大量培训合格的督导教师,这里包括送到香港和请到内地来培训
(夏学銮,1994) , (阮、麦,1996) ,(吴温淑芳,1996) ;
2.向政府倡导以获得其社工教育经费的投入;
3.建立政府(民间)社会工作部门(机构)与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学校间的伙伴关系。达到教、学相长,教育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的目标。(马凤芝,1996)
4. 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原则,如:实习就近原则、专业相实原则、互惠原则等 (陈、苏,1994) 。
以上的方法和原则对推动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有其局限性。 就向政府倡导获得社工教育经费来看,倡导归倡导,但真正落实恐怕还有一段时间。 而这段时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不能停止的。发展与海外发达地区(如香港)社会工作教育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有余,其中人员培训和资料引进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但就其范围来看恐怕局部性高于全面性。诚然,追溯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相联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得以先发展起来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但中国现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却是覆盖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是跨地区的。因此,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应针对其地区特点, 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采取主动和变通等多种渠道来发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事业。
同政府机构结成伙伴关系,是中国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但在结成了伙伴关系后, 机构可以提供实习场所,但是否能让学生得到专业实习却是问题。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多机构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 虽然不同的机构因领导对其工作的认识以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其工作经验积累有所不同,但都需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到理论方面的升华。 按理学校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可以协助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教育者们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向而来,既缺乏理论学习,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去研究指导实际工作是明显不合适也难于胜任的。
为了解决上述“两难”的问题以应对专业社会工作急需在中国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把国外和海外资深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邀请进这个“伙伴关系”中来作为参谋,从两方的合作关系发展为三方的合作关系。以机构和社工教育为主体,机构为舞台,专家为参谋。通过三方面的合作努力,把机构准备为一个合格的 “社会服务机构”,从中物色实际工作的督导员,与教师实习督导配合,建立一套完整的督导体制。
显而易见,要达成这样的“三方伙伴关系”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但就笔者的初步尝试看来,这不是不可能的。 社会日益开放、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社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干部所认识都为机构与学校结成伙伴关系的可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三方面”参谋角色的引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社工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不少组织联系、协调、说服、论证的工作。获得机构上下级应允和支持的情况下,设立研究项目并以项目向国内外基金会申请以求资金援助。 同时,从当地社区里,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港澳人士,挖掘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以求他们协助开展机构的工作、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制定督导培训 计划和联系海外相关资源等。
三方面的合作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以及机构的特点来灵活把握。下面笔者就已开展的部分合作作简单介绍,旨在通过探讨,探索这样的看法和做法的可能性,使其操作过程更具科学性。
1.通过合作项目以获得师生培训方面。
例如: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其中的一个项目是与英国儿童救助会(SCF)合作,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对昆明流浪儿童状况的调查。此调查历时一年,访谈儿童人数百余人。其中建立个案跟踪,参加此项目调查的学生前后有50余名,跨四个年级。调查前我们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SCF给学生提供了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CRC)的培训,并请专家提供调查方法的培训。调查中期,我们通过驻澳门的巴迪基金会请资深社会工作者给学生培训关于磋商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把所学技巧通过三人一组的形式用于调查中,这些培训都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带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师生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识,并在调查实践中得以运用,师生一块得到了极大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与当地收容遣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现与英国儿童救助会在流浪儿童问题上一起结成三方的合作关系,三方努力对人员就其专业道德和工作方法进行专业参与式培训,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了解不同方式用以总结以往工作方式的优和劣。其间社工教师参加培训并定期参加机构的工作以锻炼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指导学生打下基础。
在机构工作人员内物色并培训社工学生实习督导员,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督导制,包括督导与学生的搭配;督导的方式(一对一的;小组的;机构督导和教师督导共同的等等多种模式);督导的时间分配;督导对实习学生的评估方式等。
2.挖掘当地资源方面。笔者发现在当地外国人社区内,有不少是具有社会工作文凭和资深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能是在学习中文,可能是某个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的雇员, 社工的教育和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很愿意为所在社区出一分力,而不计较报酬。为此,我们在一门海外社会工作介绍课程上,组织不同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到课堂上介绍其国家社会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目前来介绍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学生反应很好。
同时,我们请其中的人就其背景和经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心合作的项目中来,有心理咨询服务的,有帮助戒毒工作的、有青少年儿童问题工作的。 这类工作正一步步展开和尝试中,争取总结经验。
笔者认为尝试“三方伙伴关系”的模式,需要具备至少以下两个要素:
首先是机构的选择。离学校的远近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机构内有或潜在有总结其以往工作方法,使其工作得以提高和完善,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最好机构或机构的主要领导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
其次是社工教师要有充当多种角色的准备,从而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 不仅是学校教师,更是倡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员和“开拓者”、“资源媒体”、“创新者”(黄新鲁, 1998) , 须要有“公关本领和人文技巧”等(夏学銮,1994) 。
“三方伙伴关系”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充分利用和开发潜在人力资源以弥补合格督导人员的不足。
目前资源有限,且比较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培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是有困难的。 只有就地取材,挖掘机构里资深的工作人员并在专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专业培训。
第二,教师得到实务工作的培训,可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不足。
针对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致力于社工教育的学者都转行于其它专业,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不扎实,加之,长期以来学者的学问大多是从“书斋”里作的,对实际工作部分具体实施欠缺了解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去指导学生实习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促进社工在中国的发展,从基层工作起使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得以认可。
第四,使现有的实际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
第五,使一些方法和技巧得以“本土化”。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
笔者进行了初步理论和实践的尝试,提出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如:价值理念、专业社工理论、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督导制等)。 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专业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里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在政府的支持下,把社会福利机构作为一个社工实习基地,通过国际非政府机构在资源、理论和方法上提供培训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本土化和标准化。对中国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马凤芝 《保证社会工作质量的途径探索》(《社会工作》)1994年第五期
2.陆士桢 《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 (《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3.贾秀总 《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增刊
4.马凤芝 《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 (《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5.夏学銮 《关于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实习的设想》 (《华人社会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及发展 会议论文集》)1994,亚洲及太平洋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香港。
6.黄新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工作人员的角色》(《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7.史铁尔 《社会工作实习-方式与效果》(《中国社会》)1998 年增刊
8.林孟秋 《社会工作之实习教育:理论与现实》(《发展 探索 本土化- 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6。中国和平出版社:北京。
9.阮曾媛琪、麦萍施 《社会工作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反思: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的经验说起》 (《社联导刊》)1996 第十期
篇4
此次调查地点为重庆市九龙坡区,主要调查地点为杨家坪、石桥铺、和渝州路三个街道。由于重庆主城区比较多且较分散,而且流浪乞讨人员也比较分散,选择多个区域不太现实,而九龙坡区在主城区中的发展水平比较居中偏上,该区的救助情况基本可以反应其他城区的情况。
1.1救助站救助质量差
九龙坡救助站与前身的收容所强制性的理念不同,救助站本着自愿救助的原则,主要采取巡街并主动上前救助的方式,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将其接到救助站,在获得个人资料的情况下,为其购买火车票,对于那些自知力较差的乞讨者还负责护送其回家。救助站对救助对象的判断主要靠主观决断,并没有硬性的指标或者界限,对于那些即使不符合其主观判断的对象但其也要求救助的人员也给予适当的救助。总的来说,救助站的救助能力是有限的,能够在临时对流浪乞讨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另外,对于职业乞讨者,救助站是无能为力的。
1.2社工的介入状况堪忧
我们通过调庆市比较成熟的社工机构――冬青社工机构,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由重庆市民政局主管,并经重庆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注册成立的重庆市第一批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及重庆市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对该社工机构的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介入状况的调查基本能够掌握重庆市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的情况。
冬青社工机构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调查表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冬青社工机构对于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仅停留在知道有救助站这个层面,相关的救助服务并未开展,社工对于重庆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的介入为空白,我们可以基本可以推测出重庆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介入是空白的。
2 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现状分析
2.1 救助主体的管理方式较粗糙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九龙坡区救助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大都被限制在宿舍和走廊区域,受助人员的活动范围小。工作人员跟受助人员极少交流,言语不冷不热,与人性化的救助和受助人员所需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救助站设置的社工工作室和心理咨询工作室并未真正的投入使用,救助站还是以管理而非满足其需要为工作重点。
2.2救助内容和方法简单、形式单一
通过调查,九龙坡区“接收进站―采集信息―联系家属――送其回家” 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程序。受助人员在救助管理站期间,工作人员除采集信息外,几乎不跟受助人员进行任何交流。救助中把求助者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给予施舍性的物质救助,使求助者难以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精神慰藉等精神层面上的救助严重不足。 同时,缺乏就业方面的引导与支持。
2.3社工作用发挥不足
社工作为社会救助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却一直没能发挥其基本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重庆社工机构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是空白的。近几十年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内容都仅停留在物质救助层面,而流浪乞讨人员一直存在且有增无减的状况,并未得到真正缓解就是因为没有从其根源――流浪乞讨人员的思想入手,只有从思想上转变流浪乞讨人员的乞讨观念,才能使其真正的想要摆脱流浪乞讨的生活,脱离贫困。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但是由于制度、机构、社会工作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社会工作的介入严重不足的局面。
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探索
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使其个人陷入贫困,甚至是一个家庭落入贫困陷阱,同时,影响社会治安与社会和谐。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不是用富人的生活来衡量,也不是用国家的GDP来作为准则,而是要看这个国家最低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不解决,我们国家就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小康。所以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显得尤为重要。
3.1救助主体改变管理方式
救助站的的救助理念应采用社会工作的实务的理念,应有管理为导向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需求为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救助站以往的管理方式伤害了被救助者的心,是救助者对于社会救助产生厌恶心理并不愿再接受救助。而以需要为导向的救助能够从救助者的自身需求出发,真正倾听救助对象的心声,切实的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救助对象愿意接受救助和脱离流浪乞讨生活的目的,因此达到社会救助的真正的目的。因此救助站中的社工部门和心理咨询部门应该真正的利用起来,通过专业的方法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
3.2多种救助方法综合救助
社会工作实务中,针对于服务对象的多种需求,社工往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那么社会救助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综合救助。除了以往的物质救助以外,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先进行社会工作方面的培训,学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行政社会工作,能够使用社会工作的合理情绪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常用方法,帮助受助对象获得行为矫正、思想转变、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引导受助对象参加就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改变救助现状,达到真正救助的效果。
3.3社工介入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社工承接项目成为近些年社工机构发展的基本模式。但是政府几乎很少设置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相关的项目,而社工机构自身的力量有限,想要介入到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中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应考虑设置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相关的项目,并对个案、小组等工作及开展相关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作出规定,定期进行检查。社会工作人员应借鉴其他服务领域的工作经验,利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三大方法,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救助,从而脱离贫困、摆脱流浪,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从而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出现,缩小因流浪乞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共建和谐社会。
篇5
【关键词】 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调查;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16年,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我国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98所,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及方法的社会工作者,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影响力有限,加上社会工作职业化不足,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教育及职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仍不高。在现实中,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入学后会出现随意转专业、消极对待专业学习以及盲目择业等专业认知不良的现象。研究表明,专业认知是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本文从专业认识、专业认同感、专业认知行为等3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为93.9%。其中大一学生占35.5%、大二学生占26.6%、大三学生占24.3%、大四学生占13.6%;男生占36.7%、女生占63.3%;汉族学生占49.1%,少数民族学生占50.9%。
2、调查方法
通过访谈部分在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同时借鉴已有关于专业认知的各种调查问卷,自编了《大学生专业认知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专业选择状况和专业认知状况,其中专业认知状况由3个分量表构成:(1)专业认识主要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学习要求、专业技能、优势和局限等内容体现;(2)专业认同感主要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专注性体现;(3)专业认知行动主要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各种专业认知行为体现。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
二、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选择状况
表1 专业选择状况统计表(N=169)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当前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录取 是 49 29.0
否 120 71.0
选择当前专业的主要原因 自己喜欢 30 17.8
他人建议 30 17.8
专业调剂 68 52.6
有发展前景 12 7.1
家庭影响 2 1.2
专业在本校名气 3 1.8
就业前景好 3 1.8
入学前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 完全不了解 83 49.1
不太了解 21 36.1
了解一些 61 12.4
了解较多 4 2.4
进入大学前,许多中学生在高考结束后才开始关注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由于对专业了解不足,再加上信息来源不准确、缺乏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只能依靠个人经验、已知信息对具体专业进行辨析和选择。因此可以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情况作为了解其初级专业认知的一个重要参考。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1、社会工作专业不是多数学生的理想专业
七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高考第一志愿专业不是现在就读的社会工作专业,只有近三成的学生第一志愿是社会工作专业,可见以社会工作专业为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小。
2、专业调剂是多数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原因
可以看出,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选择该专业的,不到两成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喜欢,一成是因为该专业的影响(如发展前景、就业前景、名气等)。
3、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
近一半的学生在入学前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了解不足。
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状况
1、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为中等
表2 量表各维度分值统计
专业认识 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知行动 专业认知总值
人数 169 169 169 169
平均值 21.05 20.14 20.34 61.52
标准差 3.532 3.726 3.746 8.916
题目数 6 6 6 18
每题平均值 3.508 3.366 3.390 3.418
由表2可知:3个分量表及总量表的每题得分的平均值均大于3,其中“专业认识”维度的得分(M=3.508)最高,而“专业认同感”维度的得分(M=3.366)最低,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为中等水平,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对专业有一定的认同感和专注性,乐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出专业认知的各种行为努力。此外,从标准差看,量表总分的标准差为8.916,高低分之间有一定差距,说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状况存在个体差异,而且“专业认识”和“专业认知行动”两个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
2、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偏重实用性
表3 专业认识统计表(N=169)
专业认识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知道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 5.3% 11.8% 34.3% 45.6% 3.0%
知道所学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 1.8% 8.9% 22.5% 59.2% 7.7%
知道所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0.6% 11.2% 40.2% 45.0% 3.0%
知道学习当前专业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 1.8% 4.1% 31.4% 56.2% 6.5%
知道所学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 6.5% 32.5% 0.0% 53.8% 7.1%
知道当前专业是否适合自己 1.8% 8.9% 36.7% 40.8% 11.8%
在“专业认识”方面,有66.9%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有62.7%的学生知道学习当前专业之后能从事的具体职业,60.9%的学生知道所学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有52.6%的学生知道当前专业是否适合自己;有52%的学生不确定或不清楚所学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有51.4%的学生不确定或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偏重实用性,对于专业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对口的具体职业、专业的具体优势和局限、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等方面认识较清楚,但在对专业培养计划和学习要求、专业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认识不足。
3、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偏弱
表4 专业认同感统计表(N=169)
专业认同感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学习越深入我对专业的认同感越强 1.2% 10.1% 24.9% 49.1% 14.8%
学习当前专业是个快乐、充实的过程 1.2% 7.1% 29.6% 50.9% 11.2%
学到了真正想学的东西 1.2% 11.2% 43.8% 34.3% 9.5%
决定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3.0% 13.6% 53.8% 22.5% 7.1%
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三心二意 5.3% 33.7% 30.8% 29.0% 1.2%
如果可以,我想转专业 11.8% 23.1% 34.3% 28.4% 2.4%
在“专业认同感”方面,有63.9%的学生认为学习越深入专业认同感越强,有62.1%的学生认为学习本专业是快乐且充实的过程;同时,有56.2%的学生不确定或不认为自己学到了想学的知识技能,有53.8%的学生不确定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有61%的学生不确定或认为在专业学习中经常会三心二意,有65.1%的学生不确定或认为自己想换专业。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认同感,认为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加深专业认同感,而且肯定学习过程,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缺乏认同感,坚持专业学习的信心不足,对学习结果存在一些疑虑。
4、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行为动力不足
表5 专业认知行为统计表(N=169)
专业认知行为 很不
同意 不同意 不确定 同意 很同意
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 1.8% 12.4% 33.7% 50.9% 1.2%
乐于整合课堂信息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1.2% 9.5% 42.0% 43.2% 4.1%
会为自己设定专门的专业学习计划 0.6% 17.8% 41.4% 37.3% 3.0%
会主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0.6% 14.2% 32.0% 47.3% 5.9%
会用课余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1.2% 16.0% 33.1% 42.6% 7.1%
乐于讨论和分享专业学习的心得、疑惑 1.2% 11.8% 30.2% 49.1% 7.7%
在“专业认知行动”层面,有52.1%的学生乐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有53.2%的学生会主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56.8%的学生乐于讨论和分享专业学习的心得、疑惑,但有59.8%的学生不会为自己设定专门的专业学习计划,52.7%的学生不乐于整合课堂信息来加深自己对专业的认识,50.3%的学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等等。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专业认知过程中还是乐于做出各种努力,但是专业认知行动的动力还是不足,专业学习规划性不强。
四、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专业认知度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度处于中等水平,现状比较乐观,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1、加强招生宣传,减少填报志愿失误
高校在招生时应当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宣传,使新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充分认识专业的内涵、培养方案、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报考,减少盲目性,吸引更多喜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样不但可以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稳定专业思想,促进其主动积极学习,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品牌等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效机制,深化专业认知
专业认知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化对专业的认知也会慢慢转变和强化,应该合理安排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和时间,让专业认知教育持续发挥作用。大一阶段,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初级专业认同感、习得常见专业认知行为。可以设置专业导论课程了解专业培养计划,安排新老生经验交流,参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大二、大三时,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拓展专业认知行为。可以学习专业的应用前景、组织专业认知活动、寒暑假进行专业认知实习等。大四时,重点在于巩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认知行为、强化专业竞争力。可以组织优秀校友或毕业生的经验交流、模拟求职等。
3、丰富学习方式,增强专业自豪感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各种专业认知活动,深入了解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自豪感。可以举办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国内外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来校演讲,拓宽学生眼界,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培养专业自豪感;邀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回校演讲,与学生交流、分享心得,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感染、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情感;举办学生学术讲座、专业知识竞赛,并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点评,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科研探索的积极性;组织本、研交流,使本科生积极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培养其对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及专业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28.
[2] 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85.
篇6
关键词:乳腺癌;社会支持状况;社会工作介入
乳腺癌(mammary carcinoma)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机生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的因素,从而提出社会工作帮助乳腺癌患者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省Z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
由调查人员发放调查表,采用统一的解释语言讲解填写方法,被调查对象自主测评。对因视力障碍阅读困难者或因手术不方便填写者,由调查人员不加任何暗示逐条阅读,让被调查对象独立做出选择,调查人员代为记录。填完后当场负责收回问卷并检查完整性。
2.调查工具
(1)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来源地、居住情况、月收入情况等。
(2)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在我国心身医学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由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ing rating scale,SSRS),共10个条目。
二、调查结果
(一)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111例调查对象中乳腺癌患者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5.6岁,40岁以下者24例(22.2%),40至45岁25例(25.0),45至49岁25例(22.6%),50岁以上者35例(31.5%)。
(二)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本组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42.05±6.04)分,客观支持为(11.02±2.53)分,主观支持为(23.07±3.53)分,支持利用度为(7.95±2.44)分,与128例国内常模社会支持总分(34.56±3.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月收入、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部分呈正相关,医疗费用支付类型、压力源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乳腺癌患者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部分呈正相关,年龄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乳腺癌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支持利用度部分呈正相关,压力源和抑郁与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压力源和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
三、讨论
(一)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42.05±6.04)分,与国内常模(34.56±3.73)相比较,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较为良好;其中主观支持分数较高(23.07±3.53),而客观支持(11.02±2.53)和对支持的利用度(7.95±2.44)较低。
(二)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将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方面的因素进行整理:患者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正相关,压力源和抑郁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
(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时应该充分利用患者的社会支持
1.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乳腺癌知识的了解
在我国,患者对于乳腺癌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这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及治疗均有较大的影响。手术期患者主要对于如何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术后如何锻炼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如何合理调配饮食等知识了解不足;化疗期和放疗期主要不知道如何应对放化疗产生的副反应;康复期主要是对于复查时间不清楚、功能锻炼及防治患肢水肿等的知识欠缺。因此,社会工作者可医院联系医院资源,定期为患者提供健康讲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乳腺癌知识的了解,增强其对自身身体、心理状况的认识。
2.增强家庭功能,改善家庭沟通方式
如果在高应激状态下患者的社会支持缺乏,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就会加重患者的心理损害,与普通人群相比,其危险度增加1倍。有研究表明患者具有良好的婚姻状况及较多的社会支持,能够明显地使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减少。乳腺癌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婚姻状况可以互相影响,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家属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3.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寻求可利用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应评估患者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等,了解患者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及其社会支持网络,尤其要清楚在患者遇到困难时谁能给予最大的、最有力的帮助,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因而,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帮助其改善家庭关系,让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信息支持可以使患者获得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被支持者现状的重新认识及评价均非常有帮助,社会工作者可充当媒介,与医院或者社会联系,组织开展一些健康知识讲座,帮助患者获取更多关于疾病和政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左文述、徐忠法、刘奇主编.现代乳腺肿瘤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3.
[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篇7
关键词:专业认同;问题;收获;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15-02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即能够接纳和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有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和行动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些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社会认同度较高的领域,而对于社会工作这一新兴专业的研究很少。既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少有采用访谈进行;在研究地区的选择上,多选择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为研究对象,而对中西部社会工作院校鲜有研究。社会工作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的M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进行。作者设计了一个包含20个问题的问卷,经过对问卷反复审核后,随机发放了80份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77份。然后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出8个典型案例作为个案访谈的对象。
二、调研结果
经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笔者发现,目前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整体程度不高,并且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在专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模糊
对于“社会工作者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在一些同学认为“和居委会大妈差不多”(G,男);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了解社会工作者助人这个大致方向,但是具体从什么层面,针对什么人、提供什么帮助,大多数人则说不清楚。社会工作是多角度多层面开展的工作,涵盖多个助人领域,由于涉及对象太广、层次太多,可能导致同学们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不清。
2.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被过度拔高
社会工作者存在着被“圣人化”的倾向,在很多同学眼里它“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F,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不适当地夸大了社会工作者能力与责任,把社会工作者当成全能的人,所以一些学生觉得“做社工太难了,我做不到,我不具备那个价值观”(G,男)。在开展实务过程中,案主问题的复杂性、服务结果评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有可能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预期下降,正如访谈对象所说:“短期内我可以做到,但是一直做下去,而且取得的效果又不明显的话,我真的坚持不下去”(A,女)。
3.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
70.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他们反映最多的是一些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在浪费时间,不懂的还不如去问百度”(H,男);一些同学表示是“考研而不得不学”(A,女);而个别同学还产生了“专业无用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成绩要求就是“不挂科就行”(D,男)。有41.5%的同学表示不满意专业课程设计,有39%的同学不是很满意。一些访谈对象觉得“专业课程开设得太水了”(H,男);①有些学生认为“什么都学,但是都学得不精”(E,女);一些同学觉得“在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根本就没有用到”(F,女),这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4.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
目前,社会工作整体就业形势不被同学们看好。明确表明以后不会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比例占23.4%,还有67.5%的人持观望态度。有人将社会工作专业形容为“前景广阔,但是就业暗淡”(B,女);一些自认为是“悲观主义者”的学生,认为自己“有99%的概率不会做社工,除非没有办法”(H,男);一些同学表示会考虑做社工,但是“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跳板,借它去寻找更好的工作”(A,女)。
(二)在专业学习中的收获
尽管该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上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有所获益,专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能够正确看待专业学习的作用
只有8.9%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完全派不上用场”。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是有所用途,尤其对他们自身成长的帮助最为明显。很多访谈对象表示通过学习社会工作,自己有了转变,特别是在与人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有了进步:“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太棒了”(G,男);“我能够学着去化解与家人的冲突,对亲戚的想法也更为理解”(E,女);“尽管不做社工,但专业知识对找工作存在帮助”(F,女)。
2.基本不后悔就读此专业
只有18.1%的学生后悔就读了社会工作专业。在访谈中,除了其中1名因为在报考国家公务员中的专业限制而报考岗位有限的原因而觉得“被骗了”(H男),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后悔就读这个专业。尽管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对专业不满意、抱怨,但是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心态趋于平和和务实,“既来之,则安之”是对他们心态最好的写照:“没有可以供我再选择的机会,后悔也晚了,还不如安下心来好好学习”(E,女)。
篇8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有哪些
专业基础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统计学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实务、人类行为与环境、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特色课程
其他课程: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心理咨询、犯罪心理学、组织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问题概论、社会政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等。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按照“大市场,小政府”的发展趋势,以及参照上海正在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由政府通过招标,聘请民间服务机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问题青少年等边缘人群回归社会等),上述社会工作终究会从民政、司法、卫生等执法系统中剥离出来市场化、社会化——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工作机会。
拓展阅读:社会工作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持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和有效评估的能力;
3.具备为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妇女群体、社区矫正人员、救助人员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能力;
4.具备对开展的工作进行宣传、总结和档案管理工作一级整合的能力,能运用相关社会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影响社会政策;
5.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工行政等基本方法;
篇9
(1.山西师范大学 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通过对淄博市271位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偏低、社会保险购买难以落实、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但他们的心理支持感较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也较高。二元Logit模型分析表明,个体因素(是否有社工资格证、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认为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程度、是否更换工作)和制度因素(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五险、是否经常加班、是否参加过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都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影响因素;二元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4-0040-05
收稿日期:2015-03-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升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的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BSH026);山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0055)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2014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孙林雪为本文采集的数据。
作者简介:张亚飞(1981-),山西临汾人,社会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山西师范大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牛喜霞(1976-),女,宁夏固原人,社会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资本理论、农村社会学研究。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享受的福利待遇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因此,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服务,让社会工作者增强其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淄博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系统地探讨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案例选取
目前对社会工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对北方社会工作者的研究较少。本次调研之所以选取山东省淄博市,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第二,淄博是组群城市,城乡一体化起步早,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第三,淄博是老工业基地,企业改制、社会转型,问题繁多,亟需研究;第四,淄博早在2000年就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较高,2013年达到19.56%,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4.8%,老年服务需求突出。第五,淄博市十分重视对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专门出台了《淄博市2011-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5000人,2020年达到9000人。其中,拥有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2015年达到1250人,2020年达到2250人;第六、淄博市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致力于推动本市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保障社会工作者的权益。
(二)数据来源
我们运用系统抽样的方法从淄博市选取了临淄、张店、高青、周村、桓台、博山6个区县,从2014年12月15日至12月26日对6个区县的社区工作者和福利院、养老院、救助站、慈善总会等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1份,回收率是90.3%。本次重点是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问卷设计从工资待遇、幸福感、职业满意度、政策支持度、培训等五个维度测量淄博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现状,所得到的数据全部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社会工作者生存现状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的人口学特征
从性别来看,社会工作者基本以女性为主,调查显示,女性所占比例为75.3%,男性的比例仅为24.7%;从年龄来看,18-25岁和55岁以上的占比最少,分别占调查样本总数的9.7%和4.1%;26-40岁之间的比例最高,占45.7%,41-55岁之间的占40.5%;从居住地来看,社会工作者大多居住在城市,占85.9%,在农村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仅占14.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的占85.7%,未婚的占14.3%;从教育程度来看,淄博市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占63.7%,其中大专学历的占37.4%,本科的占24.1%,硕士及以上的占2.2%;已考取社工资格证的占11.9%,其中初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占4.2%,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占7.7%。(见表1)。
(二)社会工作的生存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学界对于“生存状况”的测量,本文将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操作化为:工作环境及职业素质、工作负荷、经济收入、社会保障、职业规划、心理支持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生活状态,即44.4%的社会工作者月实际工资在1000元以下,95.5 %的社会工作者的工资能够及时发放,58.3%的工作者在法定节日能得到休息,56.4 %的社会工作者不需要加班,但在43.6%的需要加班的社会工作者中有80.7%的社会工作者没有相应的加班费,81.1%的社会工作者都与机构鉴定了劳动合同,且77.6%的社会工作者都有五险,53.3%的社会工作者表示自己的机构没有职业培训的规定,49.8%的社会工作者个人也没有参加过相应的职业培训。61.5%的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了解程度较高,仅有37.9%的工作者对国家政策了解程度较高。96.2%的社会工作者家人都支持其工作,74.5%的社会工作者也表示自己不会换工作。总体来看,社会工作者有着较强的心理支持,但也存在诸多困难,例如(1)社会工作者的生活质量堪忧;(2)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职业素质偏低;(3)社会工作者的社会保障难以落实;(4)社会工作者的心理支持较强。
三、社会工作者生存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之所以处于这种生存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进行社会工作者生存状态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建立了二元logit模型。
(一)模型设计和变量选择
我们认为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现实生活评价方面,包括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及对未来的期望度。这些方面主要包括:“对自己工作的习惯程度”、“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感”、“对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期望”三个方面的满意度。我们使用了李克特量表对以上变量进行测量,共分为“十分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和“不喜欢”,“十分有成就感”、“比较有成就”、“一般”、“不太有成就”和“没有成就”,“很好”、“较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五个级别,分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进而,我们对以上变量进行了求和运算,最终生成了“生存状况”这一新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然后对所获得的分值取平均值11.22作为划分“生存状况”高低的界线,从而将高于11.22赋值为1,即较高的生存状况,将低于11.22赋值为0,即较低生存状况。
我们选择两类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第一类代表社会工作者的人口学特征,即个体因素。包括性别(x1)、年龄(x2)、文化程度(x3)、居住地(x4)、婚姻状况(x5)、是否有社工资格证(x6)、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x7)、认为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程度(x8)、家人是否支持(x9)、是否更换工作(x10);第二类代表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保障条件,即制度因素。包括工资收入(x11)、是否定期发放工资(x12)、是否签订劳动合同(x13)、是否有五险(x14)、能否得到法定休息时间(x15)、是否经常加班(x16)、是否有加班费(x17)、机构是否有培训(x18)。由于被解释变量只能取0和1两个值,因此被解释变量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故本文选择二元Logit模型来分析影响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的因素。
(二)计量结果与分析
将“生存状况”(如将得分高于11.22赋值为1,即较高的生存状况,将得分低于11.22赋值为0,即较低生存状况)作为被解释变量,以X1~X18为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二元Logit模型的计量结果,我们将影响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归纳如下:
1.在社会工作者的个体因素中,是否有社工资格证、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认为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程度、是否更换工作对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性别变量、年龄变量、文化程度变量、居住地变量和婚姻状况变量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有社工资格证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正,说明有社工资格证的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更好,机构一般会给有社工资格证的工作者一定的补助,拥有社工资格证书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认可,同时也会得到其他同事的尊重、认可,得到督导的赏识和重用,因此其生存状况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认为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关注程度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选项分布为“十分了解(关注)”、“比较了解(关注)”、“一般”、“不太了解(关注)”、“不了解(关注)”,因此越是不了解国家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认为当地政府不关注社会工作的发展,其生存状况越差。对国家政策的了解能够使社会工作者了解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未来也就更清楚。目前我国正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有利于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生活希望和工作信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更换工作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正,更换工作赋值为0,不更换工作赋值为1,因此近阶段没有更换工作意愿的社会工作者其生存状况要高于有更换工作意愿的社会工作者。没有更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当前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对未来也有着较强的信心,其心理支持感较强。
2.在制度因素中,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有五险、是否经常加班、是否参加过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工资收入、是否定期发放工资、能否得到法定休息时间、是否有加班费、机构是否有培训对社会工作者没有显著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负。签订劳动合同赋值为0,未签订劳动合同赋值为1,因此,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社会工作者其生存状况要低于已签署劳动合同的工作者,签订劳动合同证明自己是正式员工,与其他同事有着相同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其同事关系也更加密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者其流动性较大,同事对其的态度也存在偏差,所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社会工作者受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生存状况较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有五险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正。有五险的赋值为1,没有五险的赋值为0,因此,有五险的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比没有五险的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要低,如前述,多数社会工作者的五险费用是由自己完全承担的,社保费是微弱的工资更加难以维持较好的生存状况,所以目前来看,没有五险的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较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否经常加班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显著影响,方向为正。我们将经常加班赋值为0,不经常加班赋值为1,因此,不经常加班的社会工作者生存状况较好,不经常占用休息时间,社会工作者可以有充分的休闲时间,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缓解工作情绪等。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参加培训的频率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态有显著影响,方向为正。自己参加培训频率选项为“没参加过”、“偶尔参加过”和“经常参加”,从参加频率来看,参加培训的次数越多其生存状况也就越好,这与取得社工资格证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参加培训的次数越多,其专业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其工作成绩也就越好,周围的评价也就越高,其生存状况也就也好。
四、结论与讨论
我们通过对淄博市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区县300位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发现了淄博市社会工作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一些生存、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就一一来总结。
(一)社会工作者的文化素质较高,但队伍职业化较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63.7%的社会工作者都接受过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但拥有社工作资格证的仅占11.9%,且机构培训和个人参加职业培训的次数都极低,甚至没有。加上社会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了解度和认同度较低,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界定不明确,存在同居委会工作雷同甚至相同的情况,这都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职业化发展。
(二)社会保险购买表面化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77.6%的社会工作者都有社会保险,且五险齐全,表面福利待遇不错,但实际上,除了福利院、救助站等机构之外,其他机构的社会工作者的五险缴费额都是自己承担。淄博市的社会工作发展刚刚起步,政府在社工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尚不充足,许多机构为维持自己的运营,不得不降低工资成本,造成社保福利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
(三)社会工作者的稳定性较强
虽然面临工资收入低下、社会保障落实困难、生活压力较大等问题,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稳定性较强,近四分之三的社会工作者均无更换工作的念头,且家人十分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工作。社会工作本身具有公益性、慈善性,在解决他人问题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幸福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踏入此行业的工作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和信心。
(四)从落实社会保险和提升职业能力方面发展社工队伍
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工资收入对社会工作者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单纯提高工资收入无助于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保险购买、考取社工资格证和职业培训等都对社会工作者的生存状况有着显著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保障,机构自身建设和自身职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及其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2-106.
[2] 沈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与组织承诺状况研究——以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为例[J].青年探索,2011,(3):48-53.
[3] 徐红梅,伍幼林.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J].城市问题,2010,(9):56-61;66.
[4] 蔡丽新.苏州农村青年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10):9-13.
[5] 连新.关于蒙汉女大学生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4):73-76.
[6] 牛喜霞.环卫工人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州市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4,(3):104-112
[7] WANG CHUNYAN. The Study on Social Integration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Countermeasures[J].Energy Procedia 5 (2011) 2082-2086.
[8] FUZIAH SHAFFIE, RUZLAN MD-ALI. Tracing VAT-2008 program participants´self-development: Effect of social work program undergraduate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71 (2015) 34-39.
[9] Effort toward building a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tal system in Japa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0,(6):1402-1410.
篇10
在学校学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思想、市场营销、实用市场调查;以及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专业方向,我们学习了,青少年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学校期间,还学习了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行政等相关的知识;以及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统计学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相关知识。
作为一门秉承助人自助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我能够理解社会的各种现象,并且尊重各种社会事实,进行我的一切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方面:四年完整、系统的学习给了我足够的理论知识,在宜宾市翠屏区民政局的实习给了我实践经验,但是我的经验仍不够,在日后的专业工作中,我仍然将努力学习,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并且提高自身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回报各位领导的信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