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篇1

关键词:小学 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8-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其内容包括尊重长辈、老师,关系社会他人,真爱生命等。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感恩教育对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大量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契机。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思想政治课应该主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让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

一、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

感恩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生命、自然、社会等,现在大多的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为探究出目前小学生的感恩行为,李文萍[1]对小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在家里,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其对父母的索取意识较多,理解并感恩父母的行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学校,小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行为表现良好,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关心同学,不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在生活上,部分小学生不懂健康合理生活;在社会上,谱遍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却缺乏对人的理解和宽容。可见,学校很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态度和感恩行为。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细心体会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2]。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父母的白发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生活;通过帮助他人,学会团结;通过挫折和困难体会宽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

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虽然目前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各方面能力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感恩教育能够让其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用美的视觉发现社会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学会理解和宽容,努力学习。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尊老爱幼、爱家爱国、无私奉献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策略

1.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在开展小学生思想政治课过程中,可结合教材,根据学校教学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作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学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科学设计的,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可通过教师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会感恩首先要对感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学生道德进行教育,可利用这重要功能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引导学生发现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学会尊重和感激。例如:可将汶川地震、庐山地震中的真是的感人事迹在教学中进行融合,形成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标本,培养他们为人着想的精神,学会奉献和感恩[3]。

2.营造一个感恩氛围

因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对较为活跃,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个平台,在学校定期开展感恩主体教育,在班级和学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感恩文化。在轻松活跃的教育环境中,感恩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还可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布局中,如在学校、教师墙面上图文并茂地体现出感恩的主体,让人自然而然受到教育。

3.从身边小事做起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立足于身边的小事,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学会感恩。例如:向别人的热情和帮助表示感谢是一种感恩;珍惜餐中食物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恩;主动关系他人帮助他人,是对社会的感恩;对父母和老师保持尊敬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一种感恩表现等。将感恩的情感落实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的实在的环境中学会感恩。

四、总结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在感恩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一个带头作用,以自身为典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运用感恩;另外,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用感恩唤醒感恩,用爱来教育爱。总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样,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文萍. 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J]. 教育导刊, 2012, (10): 58-59.

[2] 林文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01): 44-45.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6-02

当今小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只求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1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的含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投我以琼瑶,报之以桃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旁人的救助之恩,以及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等,其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抓住中队活动课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培养。然而,不少的德育活动课,让人在感叹课堂的气氛活跃、形式活泼、学生多才多艺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套少先队仪式后,辅导员老师例行表态“活动按原计划进行”,接下来是学生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意义、同学们的表现作个简要总结。在这样的德育课套路下实施感恩教育,恐怕很难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课型应该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打开思维,有话可说。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即要求设疑多向度;另一方面,要看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多向度。多向度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广。如果学生能把眼前的素材与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就容易把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实施感恩教育应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过渡阶段:在筛选问题阶段主要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主要看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和对问题的分辨能力、筛选能力,同时也看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

群体探究、主题扩张、立论与思辨阶段:主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听说能力、交往说服力、敏捷力、顿悟力、批判和被批判的能力、发散细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领悟知识能力,以及群体讨论技巧、答辩的艺术技巧和批判精神、团队精神、自信心、意志力、世界观、方法论等。

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小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为此,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1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要教育小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教育小学生报答父母之恩,可从下面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在双休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或为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教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3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这是因为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是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朝夕相处,心有感激,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4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5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志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家长与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立志回报社会。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家长及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回家之后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真正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主动帮助家长做事,改变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教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

(二)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让小学生知道,从父母、亲人、教师、他人、社会那里得到的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要让学生明白: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这就要求学校善于创设语言环境,如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写上文明礼貌用语,让小学生眼里、心里都时刻装着“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三)结合各种节日,通过班会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

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感恩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如在教师节,让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说上一段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的话,送上写有祝福语的自制卡片给老师;“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递上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使亲情的温暖在学生心中弥漫;“重阳节”,组织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升华小学生的感恩思想,提升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

篇3

如果想要让小学生们成为有用的人才,最先要做的就是锻炼高尚道德修养,而相对的,对经典著作进行诵读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措施。在小学阶段,都是小学生们语言学习以及精神成长的重要时期,借助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能给孩子们奠定好人生底色,并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小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

小学生教育 品行修养 国学经典诵读

在小学阶段,对孩子们来说是语言学习以及精神成长比较关键性的时期,借助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起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的意义,提升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所以,把品德教育和国学经典进行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形成有较为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养成优秀道德品质

结合经典诵读教育特征而言,它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诸多体现,而且也比较容易被小学生们接受。比方说在《弟子规》当中就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懒”,说的就是要让小孩子们尊敬长辈。中国古代这种处事原则和如今思想品德课程当中教育的内容基本相似。适当的诵读经典,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令小学生们系统、逐渐的熟悉并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继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进行全面感恩教育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感恩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感恩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们从小就知道感恩,这也是品德社会教学主要责任之一。在小学生们的品德社会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比方说“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都和国学经典当中涵盖的感恩思想有联系。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也可以将教材和经典当中的感恩元素发掘出来,并令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比方说在学习“为家人创造快乐”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将国学著作当中“孝顺”相关的内容穿去。

另外,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课间活动鼓励小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感恩卡片,写上一些国学经典当中的感恩句子,比方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开展这些小活动,提升了小学生们的感恩精神。

三、国学经典诵读,展开良好诚信教育

保证诚实守信在做人的准则当中是非常基本的一项,而在目前,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的成型危机也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比较显著的侵袭,因此,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对教育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结合诚信教育内容来对学生们做人准则予以指导。比方说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本当中一课程《我和同学》,其主题内容就是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和同学发展融洽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导学生们在《弟子规》以及《增广贤文》当中寻找到和他人融洽相处的内容,并在上课的时候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令小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必须要保证高度的理解和相互尊重。

四、国学经典诵读,落实全面爱心教育

无论在哪个时期当中,爱心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主题,对学生们进行爱心教育需要从大处着眼并从小事做起,让小学生们能够正确的热爱家乡和学校,乃至于热爱身边的每个人和小动物等。在教材当中,涉及到爱心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比方说《伸出爱的手》《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国学经典当中“以爱己之心爱人”等内容,效果比较好。

除此之外,适当综合爱心教育的内容,老师还可以组织“互助小组”,让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并帮助他人,在小组成立之后,学校内乃至于学校周边,都引起了积极的评价,前来表示感谢的人也显著增加。

五、国学经典诵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如今小学生当中广泛存在的学习没有动力,而且很容易满足的情况,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在教材和国学经典当中和勤奋学习有关的内容,以期能够起到激励学生们奋发进取并努力学习的效果。在经典当中了解学习名句;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高声朗读,最终让这些内容真正的对学生们日常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比方说在进行《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理解成绩好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以及合理学习方式来实现,在对文中内容进行理解的^程当中,老师还可以适当补充“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勤奋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特征来进行一些读书活动,比方说在学习《金色秋天》《美丽的大自然》之后,让学生们到书籍当中寻找到一些描绘美景的句子,随后进行背诵、歌唱比赛等。总的来说,对古诗文进行诵读,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品德,让学生们实现自我约束和教育,继而拥有满满爱心,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家长,乃至于热爱祖国,令他们实现全面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结 语】

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其重点的目的就是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实践活动当中令我们感悟到,持续并长久的进行经典诵读的活动对小学生们的良好品质形成来说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读书的声音当中直面经典;在优美的国风音乐当中体会经典;在书法当中了解经典,都能够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渗入学校的各个角落,在孩子们的成长当中起到良好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永.课题分享――诵读国学经典教育对小学教育的补充作用之研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综合,2013(01)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18-02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 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 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见到老师漠然视之,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感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他们是人民的英魂,是人们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是干部或百姓,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高兴时欣慰地一笑,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要从在家做起,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不提过分的要求,节约每一分钱,从小做到勤俭节约,勤劳上进,为父母分忧,关心、尊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才有被爱的资格,首先应该爱父母,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父母很伟大,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锻炼身体……

3.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篇5

一、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

环境是德育工作无声的语言,对学生德育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施感恩教育,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心,唤起学生感恩之心,学校可利用室外板报、报栏、墙报等宣传主阵地,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也可倡导小学生自主创办感恩小报,报道自己或身边的感恩小故事,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感恩故事和学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只有经历了亲身的体验、实践,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更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

1.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

一方面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队会和课余时间,对学生做专题报告,讲亲情知识,讲案例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知道父母养育我们所花费的巨大心血,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恩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的道理,自然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情感。作为小学生,作为子女,更应知道感恩,就是关爱父母,善待父母,敬老孝亲。让学生在“亲亲”之情中体会常怀感恩之心,寸草之心报春辉的美德要求。

2.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

比如学校可精心筹备,每月举行一次“爱由感恩起”为主题的师生生日庆典活动。活动前先让过生日的学生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并进行评比,在庆典会上师生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激动不已,校领导的致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激发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之心,优秀书信选读和奖励,家长代表讲述孩子成长的故事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类似这样的庆典活动、会议,学生在活动的每个环节的情景中一次次感动,在一次次互动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会从心底感激父母、老师、社会,树立起感恩情怀,这样感恩教育便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3.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亲情观察、体验、回报活动,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验父母的良苦用心,组织学生进行“今天我当家”、“我和父母换角色”等活动,从说一句令父母感动的话,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做起,并在班会上汇报,老师对孩子们的做法予以及时肯定;二是开展“我为社会出份力”活动,组织学生定期打扫街道卫生,清除小广告,组织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写信,学生从中体会到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帮助,不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也可带领学生为革命老前辈扫墓,让孩子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注意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1.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①利用有特殊意义的重大节日,集中开展感恩教育,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

②用先进典型和身边可亲可学的楷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③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④重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协调,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2.以少队部为龙头,以课堂、校园为主阵地,以班主任、家长为主力军,以科任老师为同盟军,以上题班队会等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3.抓感恩教育一要有针对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展开;二要注意持久性,坚持长期抓、抓长期,并与学校礼仪教育等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

4.感恩教育的方法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力争行之有效并有活力。

篇6

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前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2007 年12 月我校对三年级的320 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调查。从这个小小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教诲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教师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少先队各种各类活动中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品德。

三、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爱自然,爱生命,对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怀有感恩之心。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调查法。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五年,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奠基阶段。包括:1.健全组织,成立领导小组阶段。2.制定计划,保证活动有序进行。3.论证阶段。主要通过学习感恩教育的相关理论,丰富知识储备量,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4.宣传阶段。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进行实施。

第三阶段:建立课程体系阶段。搜集整理各位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感恩教育的活动记录,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案例归类整理成册,使“感恩教育”更加常态化。

第四阶段:完善提升阶段。

建立校本课程,使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丰富。

第五阶段:结题阶段。

六、研究过程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感恩现状。

由调查可知,只有13.75%的学生经常表达对父母的祝福,15%的学生偶尔表达,71.25%的学生没有表达过对父母的福、感谢;只有16.25%的学生在父母工作劳累或不舒服时会主动做家务,17.5%的学生偶尔做,而没有做过的居然占到66.25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说明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

2.对学生进行感恩必要性教育,让学生知恩,懂恩。广泛发动,积极宣传,树立学生的亲情感恩意识。在实施亲情教育活动中,我校从宣传教育转变思想入手,教育学生要感谢祖国、感谢社会、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他人。

3.开展感恩行为活动,让学生报恩、感恩。学校经常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等主要阵地进行感恩教育;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黑板报、手抄报、感恩征文活动;每年召开一次特殊的“感恩教育家长座谈会”;唱一首感恩之歌等。这些“感恩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学生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

4.对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教育后期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以活动期间时间为限,在我校小学3~6 年级160 名学生中展开,共发出调查问卷160 份,整套问卷共设计20 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

七、研究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学校在小学生感恩教育及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产生了较深的社会影响。

1. 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与培养,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爱社会,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懂得了“赠人玫瑰,留有余香”蕴含的感恩思想。

2.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对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使教师意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到教学科研中来。教师理论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并勇于把新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作沟通、和谐发展。

八、总结提高

篇7

但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受制于条件,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怎么样学”的问题。不可否认,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个体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充实。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也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给边疆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因为,现代技术的普及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具体表现在:第一,危及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6月,我国网民网络游戏服务使用率为64.2%,其中,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73.8%。大量的中小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不分昼夜地沉湎于虚拟世界,通宵达旦的投入到充斥着打斗、血腥的网络游戏中,这就必然导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出现神经衰弱、视力下降、免疫力下滑等症状。第二,危及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并巩固的重要阶段,虚幻的网络世界必然会对这一时期的学生产生冲击。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中小学生的无知与幼稚,输送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传递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扭曲学生的人性,使学生变得崇尚暴力、好斗和不相信他人,干扰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扰乱学校代表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第三,危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过程。长时间的上网必然占据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学生为追求上网而逃避学习,再加上部分网络游戏开设了游戏角色装备的买卖交易,使学生产生了“玩游戏挣钱,挣钱玩游戏”的想法,颠倒了学习与游戏的位置,对游戏更加“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状态下滑,学习效果不如意。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要使中小学生与其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时展趋势,因此,“堵”不如“疏”,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采取恰当的手段和措施,把中小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转移到学校的教育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正义、良知的理解、对生命的珍爱与尊重、对生存意志的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为此,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就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读书,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绝大多数学生很少读课外书,要怎样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在汉字录入教学时,应有意识的下载一些经典书籍的片段,如《论语》、《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著作的语句,导入金山打字通,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学生就会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得到心灵的净化。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实践练习中,出具一些搜索的主题,如通过“汶川地震”图片搜索,教育学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而且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珍爱生命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通过“自然灾害”的搜索,学生会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防患于未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了生存意志,提高了生存的适应能力。在讲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它的概念和实质,还应让他们认识到编制计算机病毒程序和入侵他人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Flas设计教学中,结合国际禁毒日,可以给学生设计主题:“珍爱生命,拒绝”,让他们根据主题上网搜索资料,制作动画,以此设计创作评定期末考试成绩。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预防吸毒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远离,才能切实保护自己,不被危害。”其次,在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教育部、等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功能的延伸,也是学生素质在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证。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在动画设计教学中,以“文明校园”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比赛,学生设计完成后,利用投影公开展示作品,使全校师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绿色、文明、卫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不乱丢纸屑、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素养。“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以感恩之心来爱世界,爱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必须调节其行为。为此,可在教师节前组织学生用AdobePhotoshop制作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给教师送去节日的祝福。在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体验了感恩的意义。

篇8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我乡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提高我乡小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即将建设的新城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好思想和素质准备。

二、工作措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奥运会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以创新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

(一)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好“三进”工作

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好“三进”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和教育局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我乡各校要面向学生,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班队会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各校要充分利用“农远”等教育平台,将有关课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完成形势教育内容。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成果。

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9月份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加强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社会文明教育

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2011年进一步深化文明养成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文明意识教育,把贯彻落实《守则》和《规范》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具体开展以下教育活动:

1.“奥运火炬校校传”活动。3月初开学以后,按照市、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统一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迎奥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奥运火炬传递的感受,营造喜迎奥运、争当城市主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动校园的好孩子”评选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有所长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评选出我乡的沈北新区“感动校园的好孩子”。

(三)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加大德育队伍培训的力度。要求我乡的有关人员,按时、按要求参加专家、学者讲学活动和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参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班主任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巩固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各校继续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改革创新德育工作,创建德育工作示范校

为充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打造德育精品工程,从2011年起,沈北新区教育局将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围绕五大主题开展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和谐校园建设为我校的项目。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自己的特色示范项目。

(六)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

1.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活动。

2.做好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做到严格评选过程、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1】

同栏目文章:

                

查看更多>>

3、搞好德育调研。完成《新城子乡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和《新城子乡小学生教育成本调研》2项调研工作。

4、信息上报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处和教科研室要做好《沈阳教育》《新城子教育》的稿件上交工作,党办信息、德育信息的上报工作。

5、完成好校长室临时交办的工作。

(2)

同栏目文章:

篇9

关键词 感恩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103-02

一、感恩教育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师生情、友情的感觉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轻付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要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关注,特别是小学教师更应该做出深刻的反省,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究和完善。

1.学会感恩是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孩子过度的满足,导致孩子形成许多不良的品行。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学会感恩是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许多课程的设置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

3.学会感恩是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在小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情操的关键启蒙阶段。儿童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只有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快乐健康成长。

二、感恩教育的达成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感恩教育的主要措施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做到潜移默化。①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感恩名言诗句,学校广播播放感恩歌曲,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渠道,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②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以此来感化学生。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

4.利用多媒体进行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

1.对父母的感恩。①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②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如《感悟父爱母爱》《爱的教育》,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召开“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请家长上讲台讲述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

2.对老师的感恩。①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自觉问好。②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

3.对同学乃至他人的感恩。①“我的同学”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②开展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今天我值日”等活动。

篇10

在构建课外实践活动时,我们应遵循五项原则:一是整体性,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基本性,即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三是适应性,即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乐意参加,并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四是现实性,即实践活动要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条件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容易操作和实验,易于接受;五是科学性,即实践活动要符合科学规律,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创造。在实践活动的方法上,我们采取观察、调查、个案研究、实验操作、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索,倡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信息,并选择判断,解释和综合运用所获信息,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结合内容理解需求,开展主题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和课堂空间,在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与组织环节,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空间来实施整个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难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外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创设浓厚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后,为了深化教学成效,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学”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与父母、朋友、同学在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寻找感恩的闪光点,在班级主题活动中进行交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在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成就,通过各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广泛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而且,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信息传播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有报刊、电脑、电视、电影、课外书等,小学生可运用这些传播工具汲取知识,还开阔了视野,学生不仅要从课堂上接受信息,还要获得课外的最新信息,这样才让学生了解国家乃至世界的最新动态,才能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四、老师要加强对活动的指导

老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其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方法。就拿我班的阅读方面来看,我认为要与课堂的阅读教学相结合。本来小学生的求知欲就很强,渴望通过课外阅读来学到更多知识,知道更多事。语文课本里讲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科学知识和童话、寓言的课文,占的比例较高。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对它们已有一定的了解,追求新知识兴趣已被激发,这时我们就可以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中。比如,六年级有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同学们已对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所感染,为此我则向同学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书,让其在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对童话中幻想的认识,并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写的方面

1.组织写作小组。可将班上写好者组织起来,成立写作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如举行写作知识讲座,进行写作指导、作文观赏、写作练习;组织小组成员走出校门,进行参观、游览、访问;到社会大课堂去获取生动实际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记日记,写周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形式。教师应教给学生记日记,写周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坚持把每天每周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这种练笔取材于生活,学生用自己的话,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写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办板报、墙报和“小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开辟“语文园地”,创办“语文小报”“园地”,采用板报、墙报专栏的形式,“小报”由学生手抄或刻印。学生自己组稿改稿,自己编排设计,自己书写美化。学校对各班“园地”“小报”定期组织评比。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细心办事的好作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六、开展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训练语文基本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基本功,要达到牢固掌握,得靠较长时间的实践。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比较多的从事实践的机会,诸如尽量多读一些适合儿童少年阅读的书报,联系实际经常学习观察生活,适当搞一些练习说话和作文的活动,这无疑对巩固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加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