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想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家庭教育感想

篇1

一、播放视频,进行感恩教育

进行感恩教育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观看感恩类的视频,因为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还处于比较陌生的阶段,正处于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想进行模仿学习的阶段,所以他们都具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班主任可以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寻找感恩教育短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会尝试模仿感恩行为。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网上下载央视的公益广告,播放给学生观看,在播放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就能深化感恩教育。除了公益短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影响力比较大的“感动中国”人物视频。因为“感动中国”视频中集中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具有感恩精神的人物,小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默默做着奉献的社会工作者。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识地搜集有关感恩的音视频资料,定期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如此一来,学生在观看视频和撰写感想的过程中,能够在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搜集温情照片,设置感恩图墙

班主任在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除了播放视频以外,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置感恩图片墙。因为观看感恩视频虽然直观,但是毕竟隔着大屏幕,会让学生觉得没有真实感,为了让学生切实的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感恩教育,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建立一个照片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寻找自己觉得最温情的照片,然后贴在感恩墙上,可以是感恩父母的,也可以是感恩友情的,也可以是无意间在社会中遇到的温情的照片。学生在寻找感恩照片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在将视频中的感恩行为映射到现实中的一个过程。在小学生将自己认为最温情的照片粘贴在感恩墙上以后,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逐个地介绍自己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温情照片背后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就能了解学生对于感恩的理解情况以及理解深度、广度。此外,感恩图墙的设置可以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班级环境,而且可以时时刻刻提醒着小学生要有感恩之心。

三、组织感恩活动,进行感恩实践

篇2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小学生;道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特征的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使网络触手可得,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当前的小学生作为网络互动活动中的一个组成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成长的阶段,尤其缺乏对事件的是非判断能力,易于影响价值观念的形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也要做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同时家长和学校更要做好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监督。因此,探寻完善新媒体环境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转折期,要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外在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外在的制约向内在的自觉性过渡。因此,外在的环境是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主要因素。道德判断是道德认识的重要内容,“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1]有了良好的道德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使其在一定情景中是合理正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等通讯设备越来越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环境具有大众性。学生除了要受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引导外,不免会去尝试、了解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00多万。与2015年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所占比例有所增长,互联网正在不断向低年龄段渗透。可见,小学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一些较为常见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移动应用软件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小学生的身影,他们会对一些社会现象大胆做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些是偏激的也有些是极端的,他们的道德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他们在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的规范以及是非观念的认知上都是不完善的,会受到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在其进行行为推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行为后果是小学生做出道德推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中,儿童往往会通过所观察到的网络事件的后果去判断这件事情的好坏。而事实上,这个事件的后果本身就需要首先做出判断。因为这个后果并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不能切实去体会。所以他们可能是受一个已经被判断过的后果所影响而做出评价。根据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很难去做出明确的分辨,所以小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在这些大量网络互动中不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二)阻碍小学生自制力的养成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自觉性和对自我的控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体现,是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即自制力。因此,自制力的培养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生道德成长环境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道德训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智能手机的出现成为新媒体各类平台的重要载体,不断更新升级的手机系统更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当前小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更加紧密,做到及时帮助儿童查缺补漏。但是正因如此,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内容。大量多样化的信息类型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一些儿童沉溺于手机或是电脑游戏。近几年,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儿童因过度玩手机而导致脊椎损伤等案例。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伤害身体健康,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自制力的养成,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增强的,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已成为小学生自制力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三)诱发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基于一定的道德需要,并且会受到榜样、行为后果、行为目标以及社会性目标等的影响,进而改变或形成某些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道德需要的内容、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2]道德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集体中人们将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要求。“人们之所以有道德需要主要是认识到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所必须。”[3]因此,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需要是紧密联系的。道德需要的内化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激发主体从内部实现转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道德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会易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使内在的道德要求影响道德需要的形成,表现为行为上的缺失。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是小学生易于效仿的榜样,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损害他人利益等。较为常见的就是网络骂战,很多是年龄较小的小学儿童,这种网络暴力很多时候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巨大。而参与这种活动的儿童表现为长期处于网络之中,较少参加课外活动,以及长此以往而导致的性格冷漠、孤僻,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更多的是到网络上去发泄,而不愿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会易于出现冲突。另外,新媒体包含的海量信息,使得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到超越其年龄的内容,当前的小学生常被人们称“早熟”,然而这种“早熟”一般指他们知晓很多事理,在认知上高于实际年龄,但是经验和阅历还是很欠缺,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冲动,如一些师生冲突、校园暴力等。然而这样的道德需要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道德需要下往往会导致其道德行为的缺失。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1.建立班级网络互动平台班级网络互动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去模拟一些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围绕一些班级活动进行交流的模式,目的是引导小学儿童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判断能力的成长。这个互动平台的设置与小学生日常所接触的网络形式相类似,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在接触到类似情景时能够起到迁移的作用,进而做出恰当的评判,促进认知发展,深化内在的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开发新媒体平台的网站或电子信息共享平台,贴近小学生日常网络活动的情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研制手机版和电脑版。首先要对班级或者全校的学生做一定的调查,确定学生是经常处于什么样的新媒体环境中,这样使网站的开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好地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这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师的参与,各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这个模拟平台,成为引导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2.制定手机管理制度手机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有效使用手机所制定的一些措施。一方面针对在课堂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当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处理办法还是采取没收的形式,但是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反而会增加师生间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是为他好,而教师也往往采用强硬的态度,这是一种师生互动中的思维定式,而因此引起的误会与冲突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难免师生关系恶化。制定手机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严格控制学生的使用,培养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使其他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手机管理制度要依据学生的必要需求来制定,采取统一保管的形式。另一方面手机更多的是为了家长与儿童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络,所以在制定的时候既要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同时也要考虑手机的真正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使道德认知的发展得到积极的外界影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意志品质

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人间本有的道德性,盖于骨肉之间最为自然,且天真流露,毫无修饰。”[4]64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始于家庭生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之间的交往所养成的德行,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是儿童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因此,即使进入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道德发展初期的小学儿童。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已养成的他律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来引导儿童。所以家庭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是指小学儿童在学校或社会活动中,在其遇到或处理一些行为事件时所展现出来的自觉性、坚韧性以及自我控制力。新媒体环境中的小学生很难把控新鲜事物的吸引,道德认知的不足易于导致片面的道德判断方式,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主观喜好,如果没有外界的及时监督会过于依赖和沉迷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便利性和娱乐性。家长在学校道德教育外要严格把控儿童对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了解儿童对于哪些信息关注度较高,进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儿童良好自制力的发展打好基础。2.关注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估,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监管方式,它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内容。通常包括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管理会表现在其面对具有一定诱惑力的事物时所做出的反应。良好的自制力更多的来自于对自我的灵活调控能力,而更高层次的道德意志以此为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自我管理情况,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的诱惑力很大,而这又是无法避免也不应去回避的,面对这项现代化技术,学生要去了解,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群体之间的管理,这种途径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学生自治的形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些群体活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通过讨论,制定一些规则,使管理活动有依据可循,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充分认识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小学生的外部世界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小学生道德需要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是高于其年龄特征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了解周围的人是谁,在进行的是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道德需要具有发展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需要,因此内在的道德要求就不同。在某些情境中小学生会面临高于其水平的道德要求,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需要。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是通过直接的道德训练途径帮助儿童补充这种欠缺的需要,培养道德信念,使儿童在网络互动中的行为符合相应的道德标准,并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从而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但是这种理念并不是单纯地将日常生活的内容直接搬运过来,而是要从人性的角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与关怀,培养道德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生活类课程,创造模拟情景,让儿童接触一些社会行为,并观察、适当引导或提示其做出判断。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案例或事件来研发,并且此类课程不应做分数评价,而应根据小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给出相应的建议。另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此类型的作业,如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做一个记录,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与做法,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反馈。“品性的养成,必须是先由家庭做基础,学校继续之,社会辅助之。”[4]63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的道德准则也在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新鲜、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渗入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中,并且新媒体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将会在更多方面发挥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关键期与转折期,更不能忽视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影响,教师、家长做好监督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如新媒体的及时性特征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沟通,一些信息的传递也变得快速、简单,也是对人力、物力的节省。因此,要积极引导小学生适应网络活动,而不应采取回避的方式来避免它的影响。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途径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预防或克服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特点,今后仍更加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5.

[2]柳斌,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97.

[3]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8.

[4]丘景尼.教育伦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李菲.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7]徐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篇3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186-01

前言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主要可以分成广义和狭义这两个层面,其中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的对社会人员展开在道德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活动,主要有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紧跟着全球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人们的体力和智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是,由于人们过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最终不利于全球的发展。为此,要加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力度。

1.重视家长的导向作用

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同时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否适当能够直接突显出孩子的成长道路是不是成功的,为此,单单注重德育教育的口号是行不通的,单单依靠老师的教育是行不通的,家长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并与学校以及老师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甚至是青少年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家长要由小事捉起,因为优良的品质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为此,家长要由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果只是要求青少年背诵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是行不通的,这种方式只能导致青少年难以对品质的内涵有深刻的感想。青少年要在进入学校之前就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青少年要在老师以及家长的指引下学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与此同时,通过在学校中老师的教育,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监督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经常会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而导致了孩子再度迷失了方向,最后,在开学以后,老师又要再次对孩子的德育进行教育,进而不利于孩子德育的发展,为此,家长要对孩子做好指引工作,要指引孩子在生活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2.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而言,不能离开相关的因素以及环境,但是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具有主导作用。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第一任务。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逐步形成思想品德、学习知识以及长身体的时候。因为它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阅历浅、知识不足以及年龄比较小,为此,它们具备一定程度的模仿性以及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欠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比较模糊的是非观,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此,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将会与思想基础的好坏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要从小学生开始抓起,重视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假如学校只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的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当前学校过度追求高升学率,以及过于沉重的作业负担,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度强调知识,而忽视德育,老师整天只是在教授知识,以及布置写不完的作业,将会使学生喘不过气来,从而导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重视成绩的高低。等到学生上了大学,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出现违法行为发生的现象不曾减少。

除此之外,学校不能单单依靠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开衡量学生是否优秀。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成绩作为一个参考,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情感、智力以及是否乐观、自信等,进而形成一个比较综合完整的评价标准。学校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以及赏识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态度,进而更好的发现学生的亮点,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以及表扬。因为每个学生的都不一样,学校可以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满足欲望以及求胜心。

3.德育教育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老师

老师不单单是传播知识的主体,也是道德的示范者以及实践者。老师一方面要根据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促使自身修养以及道德的追求,同时要用有用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而促使学生自身能感觉到生命的尊重,更好的去爱身边的人以及爱自己。与此同时,在评价学生以及教育学生这两个方面中,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运用到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从而更好的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为此,要有效的促进老师的素质的提高,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德育工作。

4.社会的共同责任是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青少年对于祖国而言,是希望,是未来,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两种能力都要从小就进行训练和培养的,并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心理老师的辅导就可以完成的。对于当前的青少年而言,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长的过度溺爱,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意志也相对脆弱。要想改变这种情况,社会、家庭以及老师都要一起努力。要从小就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并培养学生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心以及挫折的克服。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依然有一部分的青少年还沉迷网络,更严重的甚至会危害到家庭以及社会。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网络管理体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外地工子女有时会受到一定的歧视,甚至出现一些青少年因为贫穷而在街头流浪,最终不利于青少面的德育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及地位。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了以上四个方面来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唯有不断重视德育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篇4

关键词:生态德育;生态德育文化;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审视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我们提出了应构建和谐校园这一说法。

何谓生态德育?它的主要内涵是学校德育工作重在促进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本化、生活化、内省化、综合性、体验性的工作格局。坚持“人本小康观”和“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情感和品德要素开发为切入点,并努力达到五个培养目标:即珍惜生命价值,关注相关人事,热爱美好自然,尊重客观规律,追求持续发展。

生态德育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生态德育文化”包含了“校园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及教育多元因素”等一系列内容,是学校文化现象的具体体现。加强生态德育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学习及生活,由此发挥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部功能。如何从培植生态德育文化入手来构建和谐校园呢?

一、“美”化生态德育文化,让学校教育环境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还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具有影响力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应以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作为基础,使学生犹入“园林之境”,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

为了使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我们对一些“硬环境”进行“软装潢”。我们在教室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或书写名家诗文,或描绘动人画面,反映了学生眼中真、善、美的世界。教室的玻璃窗上则粘贴英语短句或名言,既富有童趣,又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在各楼回廊、教室后墙还悬挂了由“小书法家”“小画家”所作的作品,内容涉及学生的言行规范、为人处世等哲理,使学生漫步回廊便能受到“无声的教育”。在教室墙上张贴更富有人文气息的宣传话语,如“我流累了,为什么不让我休息一会儿呢”等,以温馨的提示语、富有童趣的画面提醒学生遵守言行规范。“今天有收获吗”“你做到了吗”等提示语,诉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置身于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之中。

2.让校园的环境更加美丽

作为绍兴市绿色学校,我们在各班级的走廊边摆放学生自己种植的花草树木,使学生欣赏到“春有鲜花、夏有绿荫、秋有红枫、冬有翠柏”的美景。同时我们坚持一日二扫三查制度,做到地面无纸屑、视线内无杂物、教室内窗明几净、课桌椅排列有序,使整个校园保持卫生洁净,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总之,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令人心情愉悦,人文气息的墙壁使人充满自豪,宽敞明亮的教室催人奋发向上,一应俱全的体育、文娱设施让人身心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学会珍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二、“活”化生态德育文化,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在“德的养成,智的启迪,体的历练,美的陶冶,劳的体验”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的思想起着强烈的感化作用。

1.我能行——注重让学生自主实践

美籍华人苏珊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发现青蛙旁边有一堆死苍蝇,青蛙却活活饿死了,觉得很不理解就向老师请教。老师并未告诉他答案,而是先发动全体学生猜,“青蛙怕脏”“青蛙不爱吃已死亡的”……答案五花八门。此时,老师鼓励学生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发现青蛙只吃动的东西而不吃静止的,老师再启发大家查资料找答案,最后谜底才揭开:青蛙“严重近视”,动的物体它模模糊糊可以看到,静的就看不到了。这就是探究性活动,它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

在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由组建活动小组;自主选定符合他们兴趣和愿望的活动主题;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的内容、形式;自行组织实施方案,或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或动手实践,或讨论分析等,通过探索,共同完成小课题研究。

“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将新课程理念渗入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价值,获得更新更美的收获。

2.我真行——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本领,无不需要积极的内心体验,对于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成才成长尤其需要不断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需要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内心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运用情景教育、情感陶冶、行为训练、自我教育等方法,引导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使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

在重阳节来临之时,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号召下我校开展了雏鹰助残送温暖活动,包一顿饺子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为了使活动更加深入,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不寻常的作业:晚上回家,为家里的长辈洗脚,同时把洗脚的体会和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结果效果极好。“爷爷满是老茧的脚让我感受到他曾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辛劳”“今天我才发现,奶奶脚上的鞋已穿了十年,明天我要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她买双新鞋”“摸着奶奶的脚,我想起每一天奶奶用三轮车驮我上学的情景”。这些感想,让学生萌生了爱的情感,在体验中感悟“爱”,在感悟中不断成长。

3.我更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孩子思维的火花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为丰富的。活动要以其鲜明的问题性、挑战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更能吸引少年儿童,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实践。

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创造发散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确定自己的观察对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游戏中,学生发现磁铁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奥秘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根据磁铁的这些特征,怎样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逐步培养其开放式的学习、思考和行为模式。

三、“净”化生态德育文化,让教育的多元因素和谐发展

在“规范”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朝一定的“规范”发展。科学的“规范”建设,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效应。

1.管理制度规范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加强班级规范管理与行为规范训练。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倡导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同时充分利用班队、思品、午间讲话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积极在班级内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的评比活动,使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更深入、更持久。

同时我们还注重抓好学生的卫生、纪律、安全等检查,管理队伍的建设,规范值日、检查、评比等制度,实行师生共查制度,让红领巾值日岗和礼仪监督岗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守则》《条例》《纲要》是“形”,“德”是魂!只有具备了“魂”,“形”才能成为自觉行为;而有了“形”,也必然会促进“德”这一民族魂的继承和弘扬。

2.师生关系人本化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风也会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端庄大方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新颖的活动设计艺术等,无不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求知热情不断地上涨。因此,我们倡导努力从自身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起优良的教风,展现独特的教育特色。

3.家校工作校本化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家长学校“按需培训”、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本等形式,及时有效地为广大家长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生态德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深入下去,才能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而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使学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面临多元文化的激荡,要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为解决好“根与魂”的问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具有特色的和谐校园”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选择。因此,加强生态德育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才智.构建和谐校园的生态德育,2009.

[2]徐英.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2006.

篇5

一、坦诚

胸怀坦荡,无私奉献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是班主任必备的素质,更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为此,我认为应努力做到:

1.倾注一腔热忱

爱岗才能敬业,无私才能奉献。班主任的道德修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不同角度去对待和帮助每位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有了这样一份真诚才能管理好这个集体。我班的王波同学,体质虚弱,小病不断,家庭条件又不太好,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我了解后就时常观察他的病情,鼓励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和他的家长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不久后杨波的病情基本好转,一改过去请假旷课的坏习惯,成为勤奋好学的三好学生。

2.敢做一名严师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班级管理必须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中求实,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班规班约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严而有序,人人平等,避免朝令夕改,因人而宜。还要做到严而有度,使学生理解老师的意图,自觉接受老师的严格管理,灵活地解决发生在学生身上和班级之内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一天课间时间,我走进教室,正好听到一个学生说脏话,她看到我之后,立即用手捂住嘴,低着头不出声,我没有训斥这位学生,而是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笑着说:“这是不文明行为,今后可不许再说了”。从此之后,她不光再也不说脏话了,还能随时纠正其他同学的礼貌用语。去年新分配来一名年轻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班内有一名学生故意起哄,引人发笑,让老师难堪。我虽然有点着急,但静下心来又想,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价值和受人称道的地方,我平时发现这名学生很讲义气,就抓住他的闪光点说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有正义感,当自己的自尊受到损害时,你会有何感想呢?今天发生的事都愿我这个班主任平时对大家的教育不够,再此向大家作检讨了”。学生听后很受感动,并主动向那位年轻老师到了歉,还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

3.善做一位益友

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切不可“居高临下”,说话总带着一股“职业腔”,摆出一副“教育者”的架势。应经常跟学生推心置腹地谈心,不带任何成见地去了解学生,善待所发生的每件事。

不妨采取和学生换位思考的方法:假如我现在是一名小学生,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面对着同学们惊奇的目光,面对着繁重的功课,面对着同学之间的种种矛盾,面对着老师的批评和表扬,面对着深深刺伤了自己自尊心的言语……等等,你该怎么办呢?尽快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启发和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一些后进生,他们怕别人知道他的“过去”,更不愿让人揭他的“老底”,和这些学生谈话要善于抓住他的闪光点,不要揭他的“伤疤”,充分肯定他的潜在能力,帮助他树立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让他自己翻过不愉快的历史,信心十足地书写自己光辉的篇章。合格班主任必须具备这一基本素质。

二、务实

班级管理的过程即学生文明素质、道德水准提高的过程,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坚持教育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务实精神,达到“树班风、促学风、带校风”的目的。

首先,要以德为本,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组织纪律观念,让学生融入集体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其次,班主任工作要体现一个“勤”字,要“腿勤、手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向任课教师了解情况,多与学生沟通,勤与家长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动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班级管理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

再次,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不定期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特长等,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让家长明白“乐学是西瓜,分数是芝麻”的道理,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的分数,指责、抱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应当学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心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为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创新

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班级管理同样也要与时俱进。班主任要适应这一要求,具备班级管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虚怀若谷,勇往直前,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适合自己特点和班级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管理机制。去年我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长负责制”,就是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改革,他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节自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我们的管也是为了明天的不管。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同样需要我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务实的作风、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满腔的热忱和科学的方法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圆我们的优秀班主任梦。

篇6

一、给足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人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应该在学生感知的不同阶段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机。

(1)课前质疑。把质疑作为预习环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质疑。由于课前时间与空间上的充裕,可以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这也可以是教师前期诊测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依纸条上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设计。实践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不甚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恰恰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比较好办,按学生的思路展开讨论即可。②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质疑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浅显,通过仔细读文就能解决;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则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的。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什么问题就行了。

(2)课中质疑。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加深,尤其是当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浅显,难以涉及课文的重、难点时,教师在课中为学生提供的质疑机会就显得既重要又必要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质疑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时老师所做的更多的是提供一个质疑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质疑能力。如果学生提不出(或提偏)问题没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课后质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总是从问号开始,以句号结束,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在画上句号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问号,甚至更多的问号,于是再进行探索与研究,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得以发展。下课前再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这既是对本节课目标达成的一个反思与检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高层次的质疑,开始新的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完《司马光》一课后,有学生提出:司马光不砸缸不行?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少学生认为不能不砸缸,也有学生认为可以想其他的办法,只要能救出小伙伴就行。这时候再组织学生想象当时情景,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指导他们体会司马光的多谋善断。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质疑技巧

(1)培养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家、名人的事例,教育学生不要不懂装懂,让学生知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同时不要盲从任何人的结论(包括家长和老师),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与人交流。

(2)学生是学生的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我是怎样想到提这个问题”的交流活动,“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在哪?”的评议活动,在交流评议中让问题意识强的学生带动弱的学生,提高学生提问的技巧,以求得整体提高。

(3)教师适时适度发挥主导作用。①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法性总结。如:他提出了自己不懂的词语(句);他在对课题质疑;他在根据文中的问号质疑;他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质疑;他在比较中质疑;他在从结果的反方面质疑……②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质疑。如: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一课时,老师扮做“爸爸”,让学生扮做“我”(或其他小朋友)向“爸爸”质疑。③在梳理学生的问题中提高质疑的技巧。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一致的,只是问法不同而已,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质疑能力;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虽不是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但对解决重、难点问题有帮助,教师应积极引导。

篇7

下面,我就幼儿入学前准备谈一下我班的做法:

首先,我们先到小学中进行调查,先后到过育宏小学、贵州路小学,调查新生入校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幼儿上小学的看法和想法。从调查表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小学十分重视。他们最头疼的是孩子的依赖性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过分的依赖于家长。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不断加强练习。小学老师反应,有些刚上学的孩子,不会记作业,上课不会认真听讲,喝水穿脱衣服还需要教师的提醒。针对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我们确立了从幼儿行为习惯入手,进行幼小衔接的研究。

一、加强自身培训,丰富理论知识,为实践奠定基础

确立课题后,我们研究小组马上投入到理论资料的学习中,上网查找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经验文章,以及上学前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变化。根据这些资料,我班老师认真的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流,与师长沟通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孩子认为自己快要上学了,有种自豪感,但同时也有浮躁感,什么事情不能安心去做。针对特殊阶段孩子的心理,我们老师应该采取表扬,赞赏的积极做法,并应在班级中设立“好习惯”评奖小舞台。作为教师,同时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展幼儿研究工作。教师们应该积极动脑筋,利用多种渠道,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进行实践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与家长配合默契,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整课程方案,提高幼儿水平

为配合搞好幼小衔接科研工作,我们大班教师对课程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让幼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感受自己快要当小学生的自豪心情。

(一)以“我要上学”开展主题活动

在六月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确立“我要上学了”为主题活动。我们充分让幼儿做活动的主人,让幼儿积极思考怎样才能做个小学生呢?应该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呢?孩子们有的说:到小学去参观,有的说:我哥哥是小学生,让他来告诉我们吧等等。根据孩子的这些建议,我们进行了多个幼儿的实践参观活动,走出幼儿园,来到学校,来到小学生中,通过亲身感受,让幼儿自己从中明白,应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二)参观小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小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常常从学校的围墙上观看。终于有机会可以到小学校里看一看了。我们联系了今年刚刚改造过的贵州路小学,学校的李主任热情的接待了孩子们。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看到了除教室以外,还有各种课外活动室:舞蹈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还有一个大大的操场。孩子们高兴地在操场上跑了起来。参观完小学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自己参观小学后的高兴心情。回家后,有的家长记录了孩子参观小学后的感想。第二天来园后,老师发现,有些调皮的孩子上课特别认真。通过这次参观活动,老师们也深有感触,要想使孩子学好做好,首先让孩子的亲身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孩子更容易接受教师、家长的建议。

(三)请已毕业的幼儿回园介绍校学习情况

在主题活动中,老师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出面,请去年大班毕业的哥哥姐姐回幼儿园介绍在校生活。孩子们设计了邀请函,请来了哥哥们。他们向孩子们介绍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早上7点半按时到校,8 点整上课。每天上午上四节活动,要做早操和眼睛保健操,下午两节活动,一节活动四十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同学们抓紧时间喝水、小便。我们学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思想品德等。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天教师要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同学们要按时完成作业,并交作业。

下午放学后,要赶快回家,不要在外边玩。回家后要写作业,复习功课,并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通过本次小学生的讲解,孩子们好像忽然懂事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能积极的去完成了。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幼儿园的这些活动真好,比大人的说教管用,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培养幼儿入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主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就是说,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但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幼儿期就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任务意识。升入大班后,我定期为孩子布置作业,有时是查阅某个节日的来历和传说,有时是向家长传达一件事情,有时是用表征的方法写日记。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掌握学习方法,也是对幼儿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习惯潜移默化的培养。

    大班下学期,我要求孩子天天背书包,内装铅笔盒、书本、学具盒等,定期进行收拾学具盒比赛,收拾书包比赛,评比“最整齐的小书包”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和集体活动,只有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证教学的进行和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的活动通常以游戏和自选活动为主,因此也应排除干扰、贯彻始终的自觉性、通过游戏、作业及奖励等方法帮助幼儿树立目标,并在实现过程中帮助幼儿提高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幼儿表现出自觉性行为。因此,我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环境的同时,也想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幼儿脱离老师的管理,以更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如户外活动时,孩子需要喝水,我没有亲自带他们回班,而是首先肯定他们是一些自控能力很强、上下楼梯都很文明的孩子,然后提出要求,请他们自己按顺序回班喝水。活动后组织讲评,将幼儿的自我管理作为讲评内容之一,巩固幼儿这一良好的行为。

四、指导家长,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各项准备

篇8

关键词:想象力;物质基础;知识结构

想象力,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高级属性”的一种;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与联想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优劣。再者,想象与联想能力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写作中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的物质基础

自然,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就能为展开想象和联想提供条件,但我们面对有着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出身的中小学生,面对各个家庭参差不齐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都要做到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大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教材,而是要融社会的方方面面于其中。例如,教师提倡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百家讲坛》等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信息知识类节目,从而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一些文化知识等;在闲暇时候看看报纸,看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文史知识》《心灵鸡汤》等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这些知识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节假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伴同下出游,同时写下游记和感想;教育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感触,等等。时间长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会慢慢得到积累。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还与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深度有关。清代郑板桥一生喜欢竹子,他写下了充满大胆、奇特想象的《墨竹图》诗。其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句诗将竹子发出的声音想象为老百姓的痛苦呼喊的声音;另有一句:“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句又把斗秋风的竹枝比作勇敢的武士。诚然,作者如果没有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和对其独特深刻的内心体验是想象不出这样的句子的。

二、知识结构的建立是想象力的源泉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也要泛览。”可见博览群书是架构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拓宽阅读面,不要只在课本上下功夫,要看方方面面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可能有开阔深邃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中外历史上的大作家、大诗人不胜枚举,我们在读其作品时,不难感受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雄厚的知识结构。退一步说,这也与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教育其在有限时间内读完某些书籍,至少读完每册语文课本后面规定要读的名著,并写下读后感,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作品,然后看看其效果,在自己的体验中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难做到,而且这些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创新思考的能力

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与探索,要认真观察事物的特点,然后勤于思索、善于思考。如果唐代诗人贺知章不善于观察,很可能看不出初春柳叶的纤细和柔美,观察后不分析探索、不善于思考,即使看到了纤细柔美的柳叶,感觉到微微拂面的春风,也想象不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佳句;清代郑板桥即使听到了萧萧的竹声,也想象不到是老百姓的“疾苦声”。所以,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多举此类例子,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事物特征和形象,引导学生多观察、会观察,开阔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四、注重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文章要有感而发,想象和联想更是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和联想的内部动因,是启发想象的动力。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时候,适逢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听到火车的鸣叫声后,便很快穿上雨衣,飞快跑下他写作的二层小楼,到楼旁的铁轨上去寻找他想象中的“梦中人”(他把这个人物形象习惯地称之为“梦中人”),但此时火车已经远去。这样的情节他回忆说不止一次。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在写作时候的情感投入和想象力的深邃。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可以说家喻户晓,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把每一个读者都会引进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以此来表现他的理想境界和情感追求。

篇9

一、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会留有预习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预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 预习形式单一

读课文抄词语,大部分学生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却不动脑,不分析。查资料摘记录,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比较单一,不灵活,学生对于预习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奈直至厌烦。

2 预习要求笼统

预习任务就是“预习明天要讲的新课”,这项看似简单的作业到底包含哪些信息,学生从这句话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如预习的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式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等。能捕捉到信息的学生,就会做相应的预习工作:而相反的,捕捉不到信息的学生,则不会采取行动,笔者认为这样的预习作业显得太随意。

3 预习反馈低效

教师在检查预习的时候,随意性很大。想起来就检查一下,想不起来就作罢,至于读书,也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没读教师也不知道,这就使得预习这项任务流于一种形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策略

1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教师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需要书写大量的生字词,需要日积月累的摘录,需要背诵经典诗文,而且学习语文小要做到规范书写,大要做到处处留心,让学生喜欢也的确是件难事。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在预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班集体中总是存在着差异性,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在预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注意这个差异,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其次,在教学的过程,教师优先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预习中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发现他们的知识缺陷,并给予弥补,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最后是鼓励,学生只要能写一个字,一个词,能开口讲话,就要给予表扬鼓励,不要训斥学生。往往学习差的学生胆子特别小。他们怕出错误、不敢发言,可只有通过学生发言,教师才会发现学生没有弄明白的地方,然后再给予讲解。按学习优差搭配学习分组,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要求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和督促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3 要丰富预习形式,组织学生合作预习

在进行小组预习这种预习形式的过程中,教师组织者的角色就凸现出来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成绩水平和同学关系,把学生按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让喜欢发言,成绩好的同学担任预习小组长,并赋予这位小组长一定的权力以此来树立他在小组中的威信。当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回答问题的水平,对小组成员适时做出人员调动和分组标准与形式的变动。

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家中没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可以共享小组组员的网络资源。以前不怎么爱读书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小组预习中发现自己的同学从课外书中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会从内心的羡慕转为学习。以前学习粗心马虎的同学,在小组预习中,会发现别的同学由于学习细心,可以发现课文中许多有趣味、又有意义的问题,进而督促自己也开始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了。随着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学们在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了友谊,促进了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4 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人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的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5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习惯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习惯,预习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写”的习惯。读课文是感受课文的一种手段,想课文是对课文的领会和感悟,写体会、心得是阅读与自己体验的交融表现。随文记录点滴读书感想,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坚持预习经常化、制度化是养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

6 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篇10

一、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发展潜能。

1、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本学期在教职员工少,但任务重的情况下,学校管理人员队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带头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发扬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组织管理的能力。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风集中整顿工作、访贫问苦活动,积极改变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求真务实。面临学校小、环境不佳的局面,都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始终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较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班子成员全部带课,尤其是教导主任彭俊琴,带数学。副校长带法制,我带六年级信息技术。本学期彭主任还为全员赛讲开了个好头,上了一节研讨课。本学期,学校还隆重召开了拜师会和教科研工作会议,明确规定,学校管理人员全部纳入到教师考核之中,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班子成员、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

2、强化师德建设。

我校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关规定,全面加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通过师德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使我校教师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勤学乐教、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为了教育、为了学生,许多教师在教育的岗位上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涌现出一大批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3、强化业务研修。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建立以“读、听、思、研”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模式,努力完善学科校本教研评价制度,全面评估和反映学科教研的工作落实和质量水平,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研究的建设和发展,营造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学科教研组分别组织了全校探索课研讨,使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大大得到提高,从而带动教师整体提高。教学能力逐渐增强。我校积极为教师创设学习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桥铺路。学校还通过校本研修,让更多的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理论有效融合,在交流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本学期,学校还隆重召开了拜师会和教科研工作会议,明确规定,学校管理人员全部纳入到教师考核之中,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班子成员、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

4、注重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学技艺,本学期我校隆重举行拜师活动,坚持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身上学到授课技巧、备课方法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工作作风,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一学年合格,二学年成材,五学年成骨干。具体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指导教师要经常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课前、课中、课后做具体指导;坚持每周至少听一节青年教师的课,课前谈想法,课后重点讲评,详细指导;经常与青年教师研讨,指导其处理作业、精选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老教师以示范课、领路课的形式,向青年教师传授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师徒之间的互相听课和评课活动,每学期至少听青年教师15节课,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第一学期审查其每一个教案并签字。不定期检查徒弟的教案和作业批改等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改进意见。针对学校青年教师缺乏追求卓越的信心和研究的氛围这种情况,学校专门制订出《师徒结对互助》条例,隆重召开拜师会议,对师付和徒弟徒弟具体规定了互助内容,定期开出汇报课,开展基本功比武,夯实教学基础,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科研。

二、有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稳抓落实学校教研工作

1、抓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加强管理,教学管理人员以身作则,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促进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认真做好每月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包括教师教案、学生作业、业务学习等常规资料的检查;对照区教研室的要求,将我校各科教师教案认真做好自查,对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补救更正,力争按教研室要求达标。

2、抓教学教研。

本学期还隆重召开了教科研会,修订了学校的教研制度,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要求各教研组隔周进行集体教研一次,并做好教研记录,跟组领导认真参加,营造全体教师教学研究氛围,青年教师通过大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在教学的综合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于1月4日------5日两天,利用下了第二节课的时间,全校展开了“教研活动让我们挑战自己”为主题的徒弟汇报空讲竞赛,该活动旨在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以及加强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全校教师做评委,无论是说课还是空讲,在此次活动中,每个老师都可谓各有千秋。通过这些活动,在全校教师中逐渐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教风,以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德育有特色,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1.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同步教育网络。

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为此学校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滨河东路小学少先队员之家》的德育工作网络,及时传达学校中心工作,各项主要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等等。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2.继续以《滨河东路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要求每个孩子熟记。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量化措施。充分发挥值周生、班级干部、校内值日监督作用,认真负责,检查公平公正,值周工作到位。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共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严格按照《滨河东路小学一日常规》要求学生,通过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等方式,帮助班主任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客观公正评价班主任工作。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并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发津贴的重要依据。

4.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今年暑假期间把围墙重新整修,准备明年开春做文化墻使用。装饰教学楼道内走廊,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工作设想:

1.下大力气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我们已经下了很大的力气,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学生规范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抓好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利用多种途径及多种有效方式,请进来,走出去,开阔教师视野,创设更多便利条件,搭建更为有效的学习、研究平台,努力提高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保障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3.继续加强班主任工作培训力度,有效处理好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继续加强班风、校风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发挥榜样的典型示范性,有效推进校园“三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5.进一步促使学校特色更明显,亮点更亮。

特色与创新:

2008年春季,我校把适合学校发展的空竹体育运动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进行了尝试,并聘请空竹协会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空竹的发展历史以及抖空竹的动作要领,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参与了此项活动,利用间操时间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练习,2008年参加了杏花岭区教育局迎奥运活动的展示,收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上半年学校投资给每位教师购买了空竹,加强教职工的身体锻炼。此外学校又专门购买了五十个空竹,用于体育课训练,并制定了空竹的规划与计划,规定每周四下午,利用体育课活动时间,对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空竹训练,并进行空竹操的排练。

亮点工作——“博客”领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利用博客开展网络(博客)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