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零余额账户;零基预算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3-0047-02
一、实施零余额账户的背景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办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时, 先由银行根据支付令(即拨款凭证), 通过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支付的资金由银行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与人民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将当天支付的所有资金从人行国库划到上述各账户,当天轧账后,各账户的余额均为零。
我国传统上采用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财政收入的许多项目由征收机关通过设立过渡账户收缴;财政支出则通过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分别开设账户层层拨付。这种传统的财政拨付方式的缺点在于:使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之外;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滞,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宏观调控提供有效依据;财政资金运行缺乏事前监督和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必须改革传统的资金拨付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以核算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业务。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转账、提取现金以及办理委托收款业务等。
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着手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过大量的考察实践和前期准备工作,并借鉴发达国家国库管理的经验,2001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确立了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内容、配套措施及实施步骤。在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经过部分高校几年的试点,从2007年7月起,教育部开始对直属各高校财政性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表现形式就是实施零余额账户,因国库集中支付严格区分了财政资金和自有资金,其支付方式的改变必然对学校目前的预算分配、超支追加、项目申报、垫支启动、设备采购、付款方式、现金额度、人员经费等涉及财政资金的支付方面带来很大的变化,给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高校实施零余额账户制度的积极影响
过去分散支付方式与现如今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以前一层一层的拨付程序,采用直接拨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财政资金在划转过程中私自留下占用或者挪作它用的现象,增强了高校预算在实际应用中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的效率、安全和规范性;完整的监控制度包括对资金拨付、预算分配、银行清算、资金使用直到资金到达供应商的账面的监控,保障了有效监督和管理预算执行环节;并且预算编制工作根据“只能有预算才安排支出”的方式,编制程序更加合理化,更加细致化。另外,未支出资金被财政部门统一管理,降低了政府筹资成本,是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保证,从而更加完善了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
现阶段, 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虽然各地高校执行的范畴不太相同,但所有预算内外资金都归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已成为财政改革的趋势。 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算的要求更加严格,预算的计划性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凡是重大的项目财政部都要求按照程序进行可行性论证才能列入预算,这就对预算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财务风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制度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三、高校实施零余额账户出现的问题
1. 削弱了高校的自主融资能力。高校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资金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的重要支持。如果一味只靠政府的支撑显然是不现实的,学校自身发展所缺少的资金还得靠多种形式的筹资予以弥补,主要包括贷款、接受捐赠等等。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往往到账不及时,影响到高校日常各种工作的开展,再有资金审批程序复杂,参与部门多,也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是任何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账户出现无资金的状况, 会影响高校获得银行贷款,降低高校的融资能力。
2. 零余额账户不能与本单位同名其他账户发生往来。例如,以前在财政资金没有到款或者到款金额不够时,科研等项目可以先用其他账户的资金垫付,等资金到了再转入偿还。而实行零余额账户后,就不能再用本单位存款垫付相关支出,在拨款不及时的情况下,就可能影响科研项目及其他专项拨款项目的进展。
3. 资金拨款与使用一旦衔接不好, 就会影响工作开展。例如,学校上下年度的工作是连续的,而财政拨款是分开的,若年度开始时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就会使高校的财政专项无法启动。为了保障下年度的启动经费,到年末往往会迫使学校财务部门编造事由提前列出。
4. 零余额账户资金退回时有发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高校学生的奖学金、贫困生补助等都要通过零余额账户打入学生个人的银行卡上。但是如果学生卡号、名字等信息不符又不到学校财务部门及时修改登记,就会造成转账不成功,零余额账户又有只支不收的规定,又不能私自截留在自己的存款里,只能办理退款,等信息正确后再次入账。这类事情经常发生,办理手续十分繁琐。
四、完善高校零余额账户制度的建议
1.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有力保障是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高校应详细编制预算,让预算更加合理,让本年度支出明确方向。资金根据来源可分为财政性资金以及非财政性资金,明确哪些项目可以直接支付,哪些可以授权支付;必须按照编制预算的计划落实到每一个月,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内部各用款部门要密切配合,按时、准确地报送用款计划,尽量避免没有预算就胡乱支出,从而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财政应该容许高校的零余额账户向联合办学的单位及二级学院转账。在资金不到位时,预算单位垫付的资金应准许年末财政审议后转账。由于高校用款时效性非常强,有时收入和支出比较集中,在下达额度时要按照实际情况划拨。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应该简化,最好减少部门审批的环节来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国库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也要加快步伐, 让部门间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优越性。
2. 提高高校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校预算管理顺利进行的核心因素。为了适应国库集中制实施, 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等不仅要了解制度内容,还应该熟知国库支付的操作过程和工作方法;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业务工作水平,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就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业务能力以及道德水平,为不断适应国库支付工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人员的保障。
总之, 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要求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对现在制度的一个创新,是增强公共资金实际使用的监督、防止腐败行为出现的有效措施,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充分体现。现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在不断改革之中, 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际操作更加规范化,从而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陈红玲. 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状分析[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侯建. 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高校预算管理[J]. 科技信息,2008(20).
篇2
【关键词】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2014年前,云梦县部门预算采取的是混编混用、统编统用的综合预算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尽管实现了“资金统管、财力统筹、预算统编”,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但是,实际运行以来,仍暴露出多收多用、多支多占、人员进出难控管等诸多弊端,导致长期以来预算编列不准、预算约束不力、预算执行“两张皮”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云梦县按照“全额预算、刚性预算、约束力预算”的总原则,从编制方法、编制口径、非税管理创新举措,认真研究部署部门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工作,拟定2014年全额预算改革具体方案,取得良好成效。
一、在编制方法上,采取分块编制,预算体系更科学
即分预算内收支和非税收支两块编制。其中:预算内收支预算编列财政预算内安排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拨款;非税收支预算编列非税收入征收计划和以非税收入安排的各项支出。两块预算分别编制、分别保障,基本理顺了财政预算内和非税收入各自保障的科目、对象和范围。同时,为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云梦县对有合规合法非税收入、且按全额预算拨款的单位,将其非税收入全额解缴国库,有非税结余的单位,将其结余调剂国库,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更好地缓解了财政压力。
二、在编制口径上,推行全额预算,财政保障更规范
严格按照单位性质、人员身份和经费来源渠道,将预算单位的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三大块,实行分类保障。其中:对公务员及参公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经费预算内全保、非供养人员经费以非税收入解决;公用经费按编办核定编制数与单位分档定额标准,由预算内全保,非供养人员公用经费由非税收入解决;专项经费中,预内专项按历年核定数--剔除到期专项数--加上当年批准新增专项数重新安排,其他专项经费通过非税收入解决。对事业单位。全额事业单位人员经费预算内全保,非供养人员由非税收入解决;公用经费比照公务员及参公单位分档定额标准,全部由非税收入解决;专项经费,比照公务员及参公单位安排。差额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由财政预算内按财政差额补助比例(或定额标准)安排,差额比例(或定额)之外、以及非供养人员所需经费由非税收入解决;公用经费比照公务员及参公单位分档定额标准,由非税收入解决;专项经费比照公务员及参公单位安排。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则按全县统一口径和标准,全部由单位非税收入自筹解决,财政预算内不作安排。
三、在非税管理上,突出细编严管,预算刚性约束力更强
主要从三个环节从严把关。一是收入申报关。单位年度征收计划,原则上剔除不合规不合法的收入、按政策已取消的收费收入以及一次性收入后,按前三年正常非税收入进行核定;对申报计划下降异常,且政策依据不充分的一律按三年平均数认定。二是预算执行关。单位非税收入掉收时,按“掉一扣一”原则,扣减其年初支出指标;非税收入超收时,由财政实行调控;超收收入确需支出的,实行额度控制,并按程序报批,未经批准的全部结转下年使用。三是支出管理关。非税支出按“一对一”的原则管理,对项目未实施或未经审批变更执行的,财政不下达用款计划、不拨付项目资金,形成的非税结余编入次年部门预算统筹使用。
云梦县2014年预算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收入计划下达更科学
结合乡镇类别划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突出了本地特色和比较优势,重新核定乡镇收入任务: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作为一类乡镇,根据其发展,适当增加任务,鼓励其发展乡镇工业小区,支持这类乡镇在全市乡镇经济综合考核中争先进位。将地域相对较偏僻,经济基础差的乡镇,作为二类乡镇,适当挤掉收入水分,放缓收入任务增长速度,鼓励其以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这一作法体现并符合主体功能区发展思路,实现了预算目标与乡情县情相适应,使得每个乡镇都有能力“跳起来摘桃子”,避免虚列收入和税收空转,促进全县税收质量不断提升。
(二)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剔除全额预算增支、部门预算增支等因素后,2014年县直部门预算同比净增支1391万元。其中:在人员经费方面。将在职人员住房公积金财政负担比例,由去年的8%提高到10%,增支317万元。在公用经费方面。为了既能兼顾中央“八项规定”,又能解决目前实际执行与预算编制间的差异,我们按保压并举原则,一方面对小车费、邮电费等按项目计算的公用经费,按上年标准下降20%;另一方面,结合与周边县市对比情况,将人均公用经费在上年基础上再提高2000元,达到开前门、堵后门的目的。在兼顾特殊困难群体方面。对群团、涉老等收入来源少、运转相对较困难的单位,从预算上适度予以倾斜照顾:将统战部、团委、妇联等10个编制不足5人单位的人均公用定额,在提标基础上再上靠一档,解决了这些单位公用经费提标后拨款增加有限的问题,并按上级政策,对部分单位提交的专项预算申请,适当进行增加。
(三)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把教育、医疗、三农、社保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事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2014年,全县民生支出达4.6亿元,占预算总支出的的72.6%,同比增支4247万元,占全县增支额4853万元88%、占当年新增财力的42%。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第一次达到达到70%以上。
(四)部门预算更趋公平合理
篇3
关键词:预算会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79-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政府在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也力求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为了更好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近年来不断在改革和完善中。2001年,国务院批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部门于2001年8月开始实施改革,在2004年底,140个中央部门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47个中央部门纳入了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实施范围, 30个省区市、150个地市、200多个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促进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有效应用,网络化的信息传输,全面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了预算会计的核算效率。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完全成熟,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亟待解决,预算会计制度必须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细化。
一、我国预算会计现状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体框架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现在的预算会计体系在应对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等弊端。整体来看,我国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为主的预算会计体系已经成型,不过在具体的实施和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员和机构的设置仍需不断改进,制度和法规仍需不断完善,从实际执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看,预算会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部门预算资金控制缺乏细致有效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的编制通过统一的软件录入,通过基层单位报送主管部门再报到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汇总审核后报送财政部。基本上是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来编制部门预算,经费形式主要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资本性支出、补助支出,在预算中人员经费和补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除定额公用经费外的公用经费和资本性支出往往根据可用部门资金数量由基层预算单位以项目列示安排相应支出。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由于预算的时限性较强,基层单位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大量相关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把审核工作做细做实,因而很难确定哪些资金预算是合理的,哪些资金预算是不当的。所以现在预算控制主要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如财政部提出公用经费支出零增长,也是从总量上来控制预算。由于没有相应规章制度对不同行政事业主体的经费需求进行区分和细致核算,因而很难从根源上解决财政资金浪费的问题。
(二)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监管难度不断增加
截至2004年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38448亿元,其中事业单位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70%以上,来自《中国会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与2003年相比,2004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增长了13.1%,其增长速度比国有资产总量增长速度高出2.2%,比经营性国有资产增长速度高出3.2%。“到2008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到8万亿规模,4年间国有资产总量翻了一倍。而实质上国有资产总量目前到底有多少,我们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数字到底有多大差距这个是未知数,从各地的国有资产清查的相关报道来看,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绝不是个别现象。
另外,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许多单位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房产、车辆、办公设备等资产均存在闲置或浪费的现象,有些单位盲目突击花钱,求全、求新,购置了许多不常使用的设备,淘汰了许多不该淘汰的机器。资产使用效率低的原因与各单位对办公资源配置不科学、管理不善、使用行为约束软弱有直接关系。如有些单位为了追求与兄弟单位“齐头并进”,对一些尚能正常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了大量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者为了购买新设备,对一些正在使用的设备不愿花钱去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甚至破坏性地使用,造成了这些设备的加速老化和提前报废。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购买很多进口设备而又不会使用,新设备逐渐变成旧设备,旧设备到了年头又报废,有些设备还没有开封就到了报废年限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告中,很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成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甚至出现一些类似三公经费支出偏高,公费出国游、公款买茅台、公车自驾游等现象的时候,对如何改进会计核算,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仍是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预算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简单,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情况,政府和事业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没有充分反映,如某些资产产权(股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有的没有核算,有的核算得比较简单不能充分揭示政府和单位财务活动的成绩、问题和风险。二是会计报表项目的设计不够科学,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三是财务报告尚不够详细,目前只规定了会计报表主表和少量附表,若干重要的附表没有规定,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只作了简略的提示,连过去长期编制且很有应用价值的“基本数字表”也未作规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不充分。目前高校、医院等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是由于刚刚试点实行,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因而收效甚微。
按照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所有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其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容易导致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虚增,影响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而如果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零余额账户的特殊性,折旧这种不产生现金流的损益又无法进行会计处理,因而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二、关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并细化现行的预算会计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组成。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与行政单位不同,当前又划分了公益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筹开支等多种资金来源形式,因而不同事业单位之间在会计主体的本质上也存在差异。而目前的会计规范对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没有较为具体的规定。
各地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往往立足于地方特点,由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编制而成,修订期间隔较长,而现在会计核算的工具方法和政策变化又很快,配套制度和法规的出台严重滞后于预算会计政策变化。比如有的时候核算的目标提出来了,却没有指导性的核算方法,令基层单位很难进行高水平的核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而,应不断完善并细化现行的预算会计法律法规,让基层单位的核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详尽、规范、合理的制度是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建立适当的信息反馈机制,吸收基层意见
利用当前的电脑和网络工具,可以构建出适当的信息反馈机制。因为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差距的,有些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被发现,被重视,被解决。而当前的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人员脱节,理论学者高高在上,基层会计人员习惯唯命是从,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基层会计人员的想法和建议无法传达给研究人员,研究人员调研和获取材料也是举步维艰、成本极高。如果构建了一个面向基层会计人员和一些研究院所的信息交流平台,必然有利于吸收基层会计人员的意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的完善预算会计核算流程和制度。
篇4
1.地方税收的增长受制于企业产业结构
我国加入WTO后,各类企业将面临国际市场更加直接的竞争。目前,我国地方不仅缺乏适应现代经济要求、具有显著规模效益、能够强有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企业、大集团,而且许多地方企业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加入WTO,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生存危机,在它们破产、重组、转型、升级过程中,势必减少地方财政来自于企业的税收。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以及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入世造成的冲击相对较小,它们面临更多的是发展机遇,但这类企业大都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难以形成快速增长的地方税收。
2.地方基础财源农业应对于入世挑战
农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地方财政收入又一重要来源。加入WTO后,大宗农产品市场必然受到国外商品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大多具有质次价高的特点,国内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外同类产品的到岸价还要高许多,而且,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各种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这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出口的可行性。论文百事通这又必然会减少农业税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农业税费收入,给本来就已十分困难的县乡财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加入WTO在一段时期内会降低农民收入水平。这是因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由于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减少而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提高,而作为非农业收入主要来源的乡镇企业,由于受到入世的巨大冲击,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效益下滑也在所难免,因此,非农业收入亦将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的下降将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农民收入、农民消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较国际水平低14个百分点,而其中大约有9个百分点可以用城乡收入不合理差距来解释,是农民收入过低和消费水平过低的结果。
(二)加入WTO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影响
1.逐步规范地方财政支出
入世对财政支出的影响不仅在于数额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于支出内容的规范与支出结构的调整。因为,入世就意味着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符合WTO的若干规定。WTO协议框架中的《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政府补贴支出作了明确的规定。该协议规定的补贴,是指财政提供资金使得有关企业或个人因此获得了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获得的利益的政府行为。同时该协议也允许政府采取一些非专向型补贴,如对公司、企业研究活动的补贴、贫困地区补贴、为适应环保要求对现有设施改造工程费用补贴等。但这些补贴范围和金额有严格的限制和明确的规定。这样,政府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将不得不改变,否则就会受到WTO其他成员国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如企业为争指标、寻机会而“跑部攻官”的现象会得以遏制。由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困难。这主要是由于不合乎WTO协议的财政补贴将被取消。目前地方财政支出中包括诸多不利于市场平等竞争的财政补贴,如企业亏损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产品出口补贴等,加入WTO后都将逐步减少或取消,这对地方财政困难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支出
加入WTO,政府观念和行为必须向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靠拢,公共财政格局建立的步伐要求加快,相应地公共开支必然会增加。据研究,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世纪初的10%提高到了现在的4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目前我国地方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0%。从发展趋势上看:第一,各地区为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将格外重视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人文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建设,投资环境的优化必然是以提高公共开支来保障的。第二,加入WTO后,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和产业的升级,工业要不断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的减员增效,就业者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再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分流,较低的就业水平必然要求财政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第三,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增加,部分农民收入水平下降,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增加对农民的保障支出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加强地方财政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尽快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格局
1.转变财政职能,调整支出范围
加入WTO就是要尽快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使政府行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发展,遵循市场规则,从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退出,致力于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这不仅符合WTO“国民待遇”原则,而且有利于缓解过去地方财政“越位”、“缺位”并存,“不该管的管,该管的没管好”的现象,使财政有能力把投资重点转移到市场失灵领域,为入世后的激烈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要加大对国家政权建设的支持力度,保证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增长的需要,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对营利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推向市场,停止财政供给和财政投入。财政支持企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亦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1994年国家以极大的魄力和决心在全国推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998年朱róng@①基总理对财税体制改革曾作过这样的评价:“1994年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是及时的,成功的,对当前经济的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渐进式的改革方案,随着WTO的进入,必将进一步完善。况且,在当时大部分地方财政都采取了新旧体制自然转换的方式,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坚持现行分配制规则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确定政府事权,并在各级政府间进行清晰划分,与之相应地划分税种,确保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已势在必行。
(二)加速地方财源建设
1.稳定壮大农业基础财源
一是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继续保证国计民生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因地制宜扶持地方性特色农业、扶持能适应现代生活结构与质量变化要求的农业,扶持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业。这样,一方面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可大幅度增加归属地方的农业特产税收入,有效的改善地方财政状况。二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农民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将“质量第一”的观念引入农业,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延伸和完善农业链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这个核心,转变单一的农业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多渠道、多环节的商品化经营和深加工,并注重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良性循环。
2巩固提高地方主体财源
鉴于地方经济中大企业较少、中小企业较多且分散的状况,要加大财政对地方中小企业的支持,一方面要以产权为纽带,培育和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迎接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抓好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当前的重点是要重视新产品的开发,通过以新取胜的竞争战略,抢占市场营销的先机,要抓紧研究和了解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拥有把握信息源头的调研队伍和现代化反馈手段,科学论证,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目前的关键是要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入世后的过渡期,调整政策,促进国有企业脱困,促进国有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占领支柱产业的制高点。同时,还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使之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支点。
(三)完善地方财政收支体系的建设
1.强化财政收入规则意识
一是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确立、巩固地方税主体税种,这既符合依法治税、依法治国的要求,也符合加入WTO的基本要求。二是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施税收等同国民待遇原则,发挥市场公平竞争功能,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三是税收优惠不再局限于涉外税收优惠体系,而是扩展到整个税收体系之中,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地方优惠为辅的政策。四是清理地方预算外、制度外收入,使其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尤其是要制止各地方乱收费、随意添加企业和百姓负担的行为,清费立税,既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也有利于缓解入世对地方财政的冲击。新晨
2.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一是强化预算约束,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强化一些难点支出,如人员经费、车辆购置使用费、会议费等的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注重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尽管为保证公平竞争,WTO对政府采购作了一些规定,但从目前看,政府采购仍然是保护本国工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至今还未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目前应全面总结试点经验,抓紧完善政府采购有关机构,加快政府采购的法规及相应制度建设。三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WTO成员国关于财政支出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有利于减少拨款环节、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加资金透明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地方财政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寇铁军.健全财政职能强化财政作用[J].财政监察,2001,(5).
- 上一篇: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方法
-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精品范文
10零基础配音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