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困惑

篇1

1 创设情境的困惑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境。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该遵循什么原则?

2 合作学习的困惑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数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的发言多,代表小组回报的现象多。

同时,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是小组中活动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是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把握不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等,盲目的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经常发现有的课堂小组合作时间太短,学生正在激烈争论,各抒己见,蛮有兴趣的讨论,交流时老师就强制学生停止,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太长,,致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

篇2

【当前困惑】

1、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

小学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比较简单与肤浅。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2、备课投入不足,课堂教学中随意性很大。

大部分教师日常备课只限于抄写教学参考书,教案里很少看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设计和创新的成分,这样的教案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检查,教师上课内容和教案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所以,教师上课随意性很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没有任何计划性,也不顾及教学目标及要求,更不要说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思路。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运好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指的就是因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师个体因素不同而教学方法不同。

中老年教师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对于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学习、借鉴和应用还处在被动接受和置之不理的状态中。而年轻的教师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不丰富,对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他们还处于摸索、学习和尝试阶段,驾驭课堂能力有限,只要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就已经很不错,更谈不上教学方法灵活了。这样,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习惯、合作、创新、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社会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说法是当前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主流认识,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认识和说法还没有引起思想上的重视。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激活,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体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有形无实,小组讨论只是应付式和被动式地进行。

5、课堂上缺乏教学评价或评价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沉闷。

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强调激励性评价,将激励性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关心、爱护、理解学生出发,开展肯定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忽视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是简单地说一声"坐下",不做任何评价,或者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太好了"、"真棒"、"太棒了"等一些毫无针对性、导向性的形式评价。针对这一点,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那么教师的行为将会改变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

【成因分析】

1、教学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1)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偏少,没有及时了解本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指导力度不大。

(2)教案检查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没有对教师教学方案的可操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

(3)没有为教师提供"送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平台和教研空间。

2、《课标》、教材、教学用书的解读肤浅。

(1)解读《课标》、教材的能力低,无法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教学用书的说明和建议。

(2)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

(3)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案。

3、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低。

(1)对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认识肤浅,对"认真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

(2)课堂上主要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不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之间也不互相交流学习。

(3)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思考建议】

1、转变观念 适应课改要求 提高自身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做法。教师上课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点拨,不要以备课的思路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到教师的思路上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力求改变课堂上陈旧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讲解,要给予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反馈信息的机会,鼓励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用语言促思维。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73-01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育不同,首先,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没有普高的那么难,其次,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为了辅助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纵然如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已成为中职学校数学教育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学方法、理念落后,学生的数学素质差,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缺乏可实践的科学指导等因素,都影响了中职学校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入手,探讨改进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对策,以期对中职学校数学教育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数学素质较差,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大部分初中生在中招填报志愿时的首选必定是普通高中,只有在没考上普通高中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这就造成了中职学校在生源方面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随着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调整,中职学校的招生门槛一降再降,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底子薄,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进入中职学校后,老师往往无从下手,这也是中职学校出现数学难教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正是由于学生数学底子薄,数学素质差,因此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时,才会感觉难学,更由于中职学校在教育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部分同学甚至到了谈“数”色变的程度。数学基础差,进而又缺乏兴趣和动力,无疑陷入了恶性循环。

2.学校忽视数学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与普通高中教育不一样,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在技能上,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部分学校对中职教育只侧重技能培养,而忽略学生的文化学习。这种对中职教育的曲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由于数学教育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一些学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不顾教学效果。其次,部分教师缺乏创造性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一群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教学,导致正常的课堂教学无法运转。部分中职学校忽视数学教育的种种行为,学生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忽视数学教育是渎职,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既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3.教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数学教材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中职教育特色编排教材,另外,中职数学教材还应该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现状,部分中职学校甚至沿用了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这无疑就增加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扰。其次,由于中职学校较普通高中而言,在生源方面、师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这就造成了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较普通高中来说,较为落后。教师采取的仍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法,一味地灌输,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必然引起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抵制情绪,从而影响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 改变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改进中职学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抵制情绪,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让学生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与热情,彻底改变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对数学老师的认可,进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重视数学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开展必要的文化教育,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开展数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其次,还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激励教学方法,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还应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间形成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双.中职数学教师数学观与数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篇4

论文摘要:目前,专科学校的艺术教育面临诸多困惑。本文就专科学校如何贯彻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如何充分认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困惑

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勿容置疑。教育部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艺术课程。专科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

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专科学校(不包括艺术类、演艺类专科学校)中,艺术教育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地位与水平。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学校教育,其课程设置大体可以分为“通用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俗称“普通课”)、“通用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俗称“基础课”)、“通用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俗称“专业课”)和“专用职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受一线用人单位委托开设的比“专业课”更专业、更适用、更前沿的课程体系,相当于“岗前技能培训”)等四部分。根据这一课程体系的划分模式,艺术教育应当纳入通用基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过,“应当纳入”并不是现实的“已经纳入”。从决策层面看,教育部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指导包括专科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但对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到底该如何设置,则仅仅停留在原则层面并无具体规定。

(二)艺教师资极为欠缺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推进者。我国专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历来遵循专业课——基础课——普通课重要性递减的政策。学校对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优先考虑的是专业课教师,普通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完全放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教学课程。至于艺术教育系列的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电影等具有艺术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占很小的比例。

(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自1978年以来,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综合检查”、“单项检查”、“办学水平评估”等方式,经常性地对专科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规模、师资、建筑面积、设施、设备、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极大地促进了专科教育的发展和专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历史却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在评估或检查中包含有艺术教育场馆、设施、设备方面的内容较少。同时艺术场馆建设、设施设备购置需要大量的投入,许多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只能勉强使用简陋的设备。

(四)艺术教育观念严重错位

对于艺术教育,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习惯中,它仅仅是属于“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在这一“错位”思维的指导下,艺术教育课程自然要让位于更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仅有的艺教师资,也基本成为了学校节庆等大型活动“露脸”的工具。

二、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艺术教育可促进专业能力提高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说教育部的这一规定强调了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学生个性培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作用。那么,艺术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要成为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合格的劳动者需要具备九种职业能力,即一般学习能力、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符号知觉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灵活能力。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文学、音乐(器乐)、舞蹈与一般学习能力中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言语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指能力等密切相关,对后者的培养与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学修养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更好更快地体会和掌握专业技能。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都会在其他课程学习中表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处理能力所带来的其他益处远比促进课程学习的作用要宽广得多。

音乐(声乐与器乐)、舞蹈作为最容易普及和受众最为广泛的艺术门类,除了审美,表达哀伤或喜悦的情感等作用外,它的节奏、旋律、表情、构图、造型、动作等,有助于学生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想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指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电影、表演等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可促进学生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全面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从歌舞剧、电视剧编排录制人手,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

(二)艺术教育可促进学生人格与个性的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特征的一种组织,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一般地理解,人格包括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等四个方面。无论定义如何,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格的形成有个体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不可或缺的来源。这为学生人格与个性的塑造提供了可能。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说,“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然而,“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人在“无所为而为”的艺术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因此,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无独有偶,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谈到艺术与道德目标的关系时,也非常认真地说道:“正如同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通过感觉愉快的大门而及于精神,如同画面必须使眼睛愉快,音乐使耳朵快乐一样,我们自然存在的泥土芳香总是存在着的……艺术正是这样,完成了一种审美教育任务。它调动了感官感觉与道德”。

“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其实,艺术教育或艺术品的影响或“塑造”作用,是从情绪、情感开始的,然后才逐步过度(潜移默化)到区分善恶、美丑、真假并作出恰当的选择,最后沉淀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艺术对心灵、人格的这种“塑造”作用远远大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破解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困惑的对策

人类数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经历时间之海的淘洗,在于它们反映和表达了人类那些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符合人的最本质的精神的需要。用经典文艺教育、影响和熏陶年轻一代,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包括专科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尽的职责。

(一)端正思想,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

专科学校的主要领导要担负起责任,要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地位以及重要性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政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不是说排在后面的“美育”就不重要,要坚决杜绝那种把艺术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点缀”、“茶余饭后”的错误观念,做到艺术教育与专业知识协调发展。

(二)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常规化

首先是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常规化。专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与设施,将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从“第二课堂”搬进“第一课堂”;要确保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基本学时和教材、器具、场地的正常供应。

其次是艺术活动从“节日化”转变为常规化。节日、校庆,自然应该检验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组织大型会演、展览,但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是不够的。与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相适应的是,专科学校应该设置富有特色的“汇报演出”、“汇报展览”、“学校艺术节”、各类“杯赛”等,并将这些艺术节Et定期化、经常化。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和成才机会。

再次是艺术教育设备、设施、场馆建设的常规化。专科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硬件投入,不能以学校主要领导好恶为标准,领导喜欢就多投入,领导不喜欢就没投入。硬件投入要形成制度,要有计划,定期更新,定期维修,定期添置。

(三)重视艺术教育活动社团组织的建设

学生艺术活动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艺术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学校要重视学生文学艺术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建设,要安排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课余艺术活动的开展,以艺术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艺术社团为辅助,形成浓郁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四)加强对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评估与检查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生;效率

數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起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展智力的作用,具有其他任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随着学习的深入,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不断复杂,难度不断加深,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惑、苦恼、畏惧等情绪。因此,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属于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领域,国际上对数学教育心理学一个通行的概念就是,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数学教学的实践为基本出发点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及其体系的研究,从认知理论的立场探究、分析和评述在数学教育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理论及实践问题。数学教育心理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只是将数学教学案例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研究,还是具有学科特色以及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数学心理障碍

1.轻视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学生,学习很认真、刻苦,但是每到测试成绩始终不能提高。笔者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发现这类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题目不够重视,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难题和大题之上,于是这种眼高手低的做法导致了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心理畏惧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随着难度系数的增加,变得更加抽象更加深奥,小学生一旦对这些困难没有及时解决,就会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并会出现自卑感。长此以往,这部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没有了动力,数学成绩也得不到有效提高。

3.心理满足

尤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经常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十分自信,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自以为是,在学习上不再用功。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导致他们总是处于中游状态,得不到更高的发展。

4.偏重结论

在小学数学学习之中,有部分学生注重数学结论,认为只要知道结论就可以了。这就很难深刻领悟数学结论,在运用时常常会出现差错,且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5.心理依赖

小学阶段目前没有升学压力,不需要参加如中考、高考般的考试,这使得有些小学生对学习没有压力,在学习中对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困难并不及时去解决,而是等待教师讲解答案。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数学学习停滞不前。

6.外界诱惑

因为小学生大部分年龄都在13周岁以下,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意志往往不够坚定,非常容易受游戏、网吧等外界的诱惑,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因此数学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平时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几点运用:

1.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将教学与实际有机结合,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并不断贴近生活,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变得更加努力也更加轻松,并能够有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状态,树立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要经常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授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改正他们眼高手低的缺点,避免出现课上听得懂,课后用不了的局面,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心理引导为主

针对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诱惑的学生,一方面不仅要依靠学校以及家长的约束管制,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以朋友的身份带领他们走出误区。

总而言之,科学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邱筱卿

参考文献: 

[1]唐云霞.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4(10):256. 

[2]范如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心理学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117-124. 

篇6

过去,我国小学数学主要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规律,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情景1:小明家里有3口人,今天来了2位客人,那么,今天小明家里共有多少人?即:3+2=?情境2:张华家共养了9只鸡,吃了2只,那么,张华家里现在还有几只鸡?即:9-2=?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准确把握启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还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启发点,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启发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节)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它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启发点的时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启发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百分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这节内容中,小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分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于是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问题与建议

在当下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生活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掀起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浪潮,在教育改革的条件下,教学要求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也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也是对于新时代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义极其重大。

一、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出现的问题

1.1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出现偏差。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看法很单一,对于教学生活化的意识不够,没有注重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机械的照搬其他教师或者学校的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在数学的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过于呆板,仅仅抓住了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个要求,花费过多的精力在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上,不管是什么数学知识都生硬的加上生活化的影子,错误的理解了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内涵。同时,在教学的课堂上,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很形象生动,表面上同生活的联系很紧密,实例内容特别丰富。但实际上,由于过度关注教学形式,内容整合的过于花哨,虽然生活化的例子能给学生带来兴趣关注点,但是过多的教学实例会影响教学内容的主体性,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使得学生注意力过于分散,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也很少获得真正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体验,造成了“好看不实用”的尴尬局面。

1.2学生和家长对数学生活化不重视。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而言,考试才是考核检验学生在学校学习状况的唯一工具,这种思想已经牢牢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思想。于是,家长只在乎考试成绩,只关注老师的评语,对学生生活化学习从未关注,甚至有很多家长对于数学生活化一无所知,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家长的严厉要求导致了学生的关注点也只停留在考试和成绩上,从来不去考虑和关注学习到的知识应用的重要性和应用的方法,这造成了学生在主观上不去接受和思考有关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碰到一些数学问题时,就会出现捉肘见襟的现象,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建议

2.1利用教材进行延伸。一般说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是课标内容具体落实的地方,是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地方,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为此,教师要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所学教材,通过教材挖掘一些同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和内容。这要求教师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极高,能够合理的安排和整理出教材中适合做延伸和举例的内容。教师在课堂讲解教材的时候,举例引用的时机要得当,在学生注意力要分散的时间段内及时的引用实例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举例的时候要紧密的联系教材,不要做过多无谓的生活实例引用,同时例子还要是学生熟悉易理解的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2.2灵活运用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以鲜明的例子让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教师如何灵活的运用情境教学,把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教师需要摸索和尝试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里,可以尝试的采用一些生活化、多样化的情境教学,用开放式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向学生讲授面积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先进便携的多媒体设备模拟出游戏俄罗斯方块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游戏中观察到面积知识的映射,找到学习知识的影子,教师可以设定每个单位小方块的面积是1个平方厘米,可以用不同的俄罗斯方块来让同学们数出有多少个小方块组成,通过计算小方块的数量,让同学们计算出各个形状的俄罗斯方块的具体面积,最后回归到教材的知识中来,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用俄罗斯方块来组合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其面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并获得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体验与乐趣。

2.3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生活化意识,让学生从心底接受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明白理论同实践联系的重要性,了解生活化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建立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模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考试只是一个检验手段,更重要的是是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深远,尤其在小学教学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意识上,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化意识,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能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方法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和数学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从侧面指出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详细深入的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意义,并以此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积极优化数学教学,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重视缺乏和故步自封致使数学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数学知识有些抽象,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且需要大量运算。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简单,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原因的限制,因此对于数学知识难以快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学生负担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有趣过程。这本能让学生非常喜欢和投入其中,但却由于负担重致使学生对于数学丧失兴趣,产生应付心理。学生负担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一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布置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教师的这种行为致使学生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做作业,作业负担大,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被打压了。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很容易让家长忽视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身心特点,一味的要求学生提高成绩,刻苦学习。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致使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对数学学习形成反作用。学生负担重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还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没有正视与学生的关系,也造成了数学教学中的缺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认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就可以了,很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这种状况致使学生知识理解不透彻,个性发展受到阻碍。

二、使数学教学更合理更优化的方法

1.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知识也有些枯燥并且难以理解。教师如果死板的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毫无新意,学生的听课和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也就无从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加数学教学的新颖性,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进教育思想,巧妙地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数学教学的合理优化。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乘除知识时,教师可以扮演售货员的角色,让学生扮演顾客,通过货品的价钱计算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生活与教学的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觉得数学更亲切更有趣,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学生对于数学积极性不高和理解有碍的主要原因。与言语和课本相比,具体的物象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当充分采用数学道具,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通过有效方式增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更简单的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思考多创新,努力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大家认识各种几何体时,正方体可以选魔方,圆柱体可以选奶粉盒,长方体可以选黑板擦。这种具体的物象可以让学生更简单直接的接受数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他们还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不仅掌握教师教授的固定知识,还要学会思考,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自主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增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本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进步。例如,教师在讲授减法时,告诉学生4-3=1,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几减几等于1,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

4.加强师生互动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应用

如今,“对话”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无论在国际事务,还是在政治、学术、经济等领域都离不开“对话”。在教学领域,对话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的应用符合了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但当前在教学中对对话教学的认识和应用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内涵

1.对话的内涵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需要进行对话,可以说对话是人内在的一种需求。从形式上看,对话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实现对话的前提是交流的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从广义上说,对话不仅仅是交流双方的语言交流,还包括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对话的目的在于对思维过程进行探索,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思想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与对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谈话所不同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对话题、内容、形式等有更多的限制和规定。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教学现象,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换句话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由教师制订对话的内容和进程,为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

3.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师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引导方面。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思维是指对“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价值”这一理念的认识。生成性思维更加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事物的多元化。生成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活动从原本传递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转换知识的过程,使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是开放的、变化的。最后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话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特点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平等性、倾听性、互动性。

1.平等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平等性是最被忽视的一种教学意识。而平等意识的缺乏则会导致“灌输式”教学的出现。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学过程就会呆板、低效。而对话教学则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平等性,即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在平等性观念基础上实施的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将促使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2.倾听性

倾听实质上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心理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有利于思维的开展和信息的处理,并且与联想、记忆、归纳、概括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小学对话教学对倾听这一过程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力求让师生都成为良好的倾听者,这样才能促使师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3.互动性

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也十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所谓的互动性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发挥师生的双向交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人人对话,追求“悦纳”中的创生意义

小学数学的对话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自我对话等。师生对话的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言语上的谈话,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悦纳”,即通过对话的形式增进相互的了解,交换思想。

例1.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张三角形纸片,大家能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提示:

(1)我们原来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它们可以应用到三角形面积的求解吗?

(2)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求法,它们可以应用到三角形面积的求解吗?

(3)今天我们还可以想出哪些方法来求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呢?

上述对话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求知心理与现有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通过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求知心理的促使下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进行自主思考。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当注意情境的现实性,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此外,问题也应当由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索,让学生进行数学联想,将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例2.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师:现在大家的手中有12个小长方体,大家可以将这些长方体摆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吗?如果每一层、每一面都不需要摆满,大家可以摆出比现有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在上述的任务中可以看出,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入,具有更高的挑战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从学生的疑点出发进行问题设计

疑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疑点的存在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困惑,只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为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前预测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的内容,在疑点处设置更加科学有效的对话话题,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例3.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师:一根绳子长2米,第一次剪去1/2,第二次剪去1/4,还余下几分之几?一根绳子长2米,第一次剪去1/2米,第二次剪去1/4米,还余下几分之几。

学生在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会产生疑惑,第一问和第二问有什么区别,应当分别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就对问题形成了深入的思考,以后在审题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仔细。

新课改以来,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而以对话教学为主的全新教学方法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话教学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何虎廷.小学数学对话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2(2).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开展,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不可否认新课改的基本教学理念的确很先进,也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但是要真正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落实,很多教师却倍感困惑,因为很多教师对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存在理解上的欠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存在教学偏差,出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有待优化M管新课改教学在实施执行之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像多媒体等教学措施也不断的引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但从整体来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教师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教学仍然采用理论知识来开展,也仍然在延用习题练习和师生问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缺少主动去发现、思考和解决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有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环境活跃表面化新课改倡导教师应该积极营造活跃有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氛围,但是在笔者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在表面上看起来较为活跃,但是这种活跃却往往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钟面认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同学们倒是表现得很积极,踊跃举手,并不断的喊:“老师,我来,老师,我来”,当教师指定学生进行回答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在不断的喊。但是教师却对这样的情况旁如无人,沉浸在自己所营造的活跃课堂环境中。显然,教学环境并不是越活泼效果越好,有秩序、有纪律性的教学课堂也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质上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环境。

二、解决小学数学课改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利用不定型开放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为学生安排开放型试题的练习,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点,结合相关条件,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此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中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点学习时,学生容易将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知识点与分率知识点相混淆,教师为了能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就应该通过设置相关练习题来引导学生对二者知识点有正确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类开放型题目:现有两根相同长度的木棍,将第一根截走÷,将第二根截走÷米,问剩

3

)下的两根棍子哪一根较长?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题目分析,并说出自己的答案:一些同学认为第二根较长,一部分同学认为第一根较长,还有的同学认为两根木棍一样长。教师需要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表示肯定,因为这一题目中,教师并没有将两根木棍最开始的长度有具体的说明。接着,教师需要对学生给出的三种答案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对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知识点与分率知识点有清楚的认识和区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真正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二)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如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轻松愉悦,是保证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对教师环境进行装饰打造,可以采用各种可爱有趣的小挂件对教室环境氛围进行打造,比如采用一些几何图形或者数字图形等进行装饰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愉快的学习氛围,并能通过这些几何图形摆件让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构建。另外,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图形、文字应用多媒体加以声音,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图形进行各种伸缩补换等变化,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对学生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然后组织同学们会去积极思考和讨论,教师这时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三条线段,同学们就会自己对比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教师再将三条线段移动拼接成完整的三角形,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这个过程吸引,以此同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保持高效率的氛围。

(三)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保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刻且系统的钻研探究,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掌握,对教案进行优化设计,不断优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应用、教学技能框架构建等教学能力,保证能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等有效贯彻落实。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个性化,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