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06-02
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必须逐步提高,实现实验室开放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微生物实验室作为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上具有其独特性,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切实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师生的安全健康,是实验室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特点
1.开放时间长。作为高校的开放实验室,除了固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必然要承担在校师生的大量科研实验活动,而且微生物实验的特点决定了试验完成的周期较长,因此往往是全天、全年不间断长期开放。
2.服务面向广。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教师还包括校外技术合作的研究人员。
3.开放项目多。实验室不仅开展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验项目,还承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验以及学生的科技创新实验活动。此外,教师的科研实验也在开放实验室进行。
4.微生物菌种繁杂。实验项目多导致实验室内的菌种类型和数量众多。由于科研实验的前沿性特征,许多实验菌种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的以上特点无疑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因种种不安定因素而在实验室引发的,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使实验操作发生阻碍、失控、暂时或永久停止,并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意外事故[1]。基于多年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自身特点,除了一般性的设备损坏、被盗,以及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等方面外,笔者将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并就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1.消防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以下:(1)用电隐患。一方面是供电系统问题,主要是供电线路老化,以致漏电着火,也有电容量不足,长期超负荷使用导致的事故。另一方面是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问题:①设备“超期服役”,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失火。②设备出现故障未及时发现和维修。③长时间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电源,致使设备通电时间过长,因温度过高而失火[2]。(2)用火隐患。操作不慎,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3)高压容器隐患。高压蒸汽灭菌器是微生物实验室的常用设备,如果未按规定定期检验发生压力表失灵,安全阀堵塞等情况,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化学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毒害性危害。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较少使用剧毒药品,但许多常用药品具有毒性。如,作为生物抑制剂的链霉素怀疑为致癌剂和突变诱导剂,可导致过敏反应,吸入、摄入、皮肤吸收可造成损伤。②腐蚀性危害。实验室常用的盐酸、氢氧化钠、苯酚等试剂,若操作不慎,不仅会对实验仪器造成腐蚀性破坏,对人体组织也会造成化学灼伤,使其在4小时内出现坏死现象,损伤难以痊愈。但由于这些是常用药品,操作者容易掉以轻心,不按规程操作,从而酿成严重后果。
3.生物安全隐患。生物安全隐患是微生物实验室特有的安全隐患,其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安全隐患,2004年1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说明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应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其产生隐患的原因如下:①实验室环境条件差,管理不善。微生物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无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之分,未配置生物安全柜,操作空间不足等都是造成生物污染的诱因[3]。由于开放实验室的服务面向广,实验室内可能有多个实验项目同时进行,如果管理不严格,可能因为试验样品混淆导致试验失败,甚至可能因菌种变异导致严重的危害。②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师生认为普通微生物实验室内无致病性菌种,因此消毒意识淡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细菌可能产生变异,由非致病菌转变为致病菌,如果人体感染就非常危险,特别是身体上有伤口时危险性就更大。
4.辐射安全隐患。对于微生物实验室,辐射危害的主要来源是用于消毒操作的紫外线灯。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起癌变。一些实验室对于紫外线灯开关未进行特殊标识,致使学生误开紫外灯而无任何防范措施,直接在紫外灯下操作实验,导致身体损伤。
三、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1.安全教育优先。绝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不足有关,因此重视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应放在首位。在新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由实验室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安全操作和各种应急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核,获得实验室准入资质方可进入实验室,以确保事前的安全教育不缺失。
2.完善制度为重。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事故的防范重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制定制度容易,执行制度才是关键。实验室难管理往往不是因为制定的制度太少,而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规章制度如同虚设,所以要落实制度,必须抓好监督管理。
3.规范操作是目的。事前教育,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为了最终保证实验室内的每一个实验操作能够规范。如果实验室内的操作都能够按照实验流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正确操作,则安全隐患就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让每个学生和工作人员都能在了解实验流程、熟悉仪器操作后才正式开始实验十分重要。
4.硬件改善是保证。硬件条件是实验室安全的物质保证,涉及实验室安全的硬件改善是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通用安全设施配备;其次,要保证高品质专业环保设施及个体防护装置的到位;最后,要保证安全标识全覆盖。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高校平稳、有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面对开放性微生物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管理者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优先保证资源配置,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相关措施。安全无小事,稳定是保障,安全稳定是高校快速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安全工作的组成部分,应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勇,刘军山,黄启来.实验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篇2
[关键词] 生物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 R3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134-02
生物化学实验室是医学类中职学校比较重要的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是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的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破坏环境事件的发生,因此,分析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生化实验室安全防范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生化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分析
根据美国海音里希灾害理论模型[1],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因素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因素
1.1.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指机械设备、压力容器、水源、电源、光源辐射等不安全因素。
1.1.1.1仪器设备仪器安全事故主要指仪器伤人和设备损坏,仪器伤人主要是由于某些学校由于资金不足或生化实验室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仪器设备已经老化,但仍在使用,是主要的安全隐患。另外,中职学生自免试入学以来,素质明显下降,经常会出现不按照正常操作规程操作仪器,造成仪器损坏而引发事故。
1.1.1.2压力容器生化实验室中常用的氢气、氧气、液氨等压缩气体容器,搬运时碰撞,安置时位置不当(靠近热源或阳光曝晒),或者高压灭菌锅使用不当,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及环境污染等事故。
1.1.1.3 火灾有些学校供电设施陈旧,线路老化,或超负荷运转,极易引起短路,引发火灾,或者在某些实验过程中,需用酒精灯加热,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火灾。
1.1.1.4水灾有时在实验过程中停水而忘记关闭水龙头,或精密仪器摆放靠近窗户,下雨时忘记关窗,都会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
1.1.2 化学因素
不安全的化学因素包括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的化学药品。
1.1.2.1危险的试剂生化实验中使用的危险试剂很多,如易燃的酒精、甲醇、乙醚等,易爆的三氯甲烷、苦味酸等,剧毒药品像氰化物,还有常用的盐酸、硫酸、氨水等强腐蚀药品。
1.1.2.2化学污染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毒、有害的气体或化学废液,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或污染地下水,未经处理的实验动物也会造成病毒传播或环境污染。
1.2人为因素
1.2.1 实验室管理人员因素
实验指导教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疏忽大意,或管理能力上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安全防范知识,在实验前没有对实验室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或者没有对学生进行实验室仪器、药品等使用的安全教育,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1.2.2 学生因素
现在的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好奇心强,即使老师在上实验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仍有部分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和使用仪器及药品,发生危险后缺乏正确处理的知识,从而酿成重大事故。
1.2.3 管理体制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缺失,实验室安全管理不是简单的防水、防火、防盗,生物化学实验室更需要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才能正确管理使用生化仪器、强酸、强碱及一些易燃、易爆的药品。
2生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2.1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生物化学实验室是医学类中职学校重要的实验室,尤其是像医学检验等专业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和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压力容器及精密仪器的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实验室“三废”处理办法、易燃、易爆及剧毒药品的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制度等。在各种安全制度中,尤其要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建设,明确岗位、责任到人,防止出现互相推诿、拖拉等现象的发生,有了好的管理制度,还要设立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有害试剂做到领用登记、出入登记,确保责任到人[2],这样生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才有保证。
2.2 定期排查不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除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外,还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按照美国海音里希的灾难模型分析,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是环境因素,不良管理是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生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排查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阻断事故的发生。
2.3 制定实验室安全预案
在生化实验中,每次都会接触一些易燃、易爆、强腐蚀或剧毒的药品,为了预防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必须有安全急救措施,在实验室必须配备一般治疗伤害的药品和急救箱,并对相关实验室人员进行急救训练和安全培训,以便在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合理地处置[3-4]。安全预案对实验室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案准备,包括火灾、水灾、化学灼伤、玻璃仪器割伤等的处理方案,一般中毒的应急处理,及对触电事故的处理。
2.4 科学管理,强化环保意识
实验废液有的具有强腐蚀性,有的剩余标本有传染性,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或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实验排放物的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教技[2005]3号)[5]的精神,首先将实验室排污管理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其次,实验室要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试剂;再次,要有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的制度,定期按规定处理,确认达到安全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和扩散。
3 结束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实验中心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实验中心的安全教育应该是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全程化是指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是指安全教育要在所有实验教学中进行;多层次是指安全教育应该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没有经过安全教育的学生是不允许进入实验室的。安全教育的内容要全面,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到实验操作规程,以及相关的应急自救常识和药品安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应该成为中职学校日常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多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全体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正斌,邱成.企业安全管理新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80.
[2]李五一.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M].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 24(9):1-3.
[3]徐德佳.社区医院注射室纠纷与差错预防措施探讨[J].内科,2010,5(1): 78-79.
[4]梁云萍.规范护士交接班的效果[J].内科,2010,5(1): 80-81.
篇3
【关键词】生化实验室;环境;绿色实验室;措施
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生物化学实验室(简称生化实验室)数量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在教学和科研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噪声、射线等产生的污染物大量递增,虽在数量与强度上不及工业污染对环境的损害程度,但已成为典型的小污染源,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1],因此,探寻其有效解决途径,更好的维护实验和科研的质量,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已是现今生化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难题。
1 导致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危害
1.1非人为造成的污染及危害
1.1.1辐射污染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和光辐射两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相关数据显示:辐射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突变及流产、不孕等疾患的主要诱因之一,可对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役系统造成直接伤害。长时间、大量的辐射可直接导致大脑组织发育和骨髓发育异常, 使视力和造血功能下降, 导致肝病,甚或是视网膜脱落。而电磁辐射可使男性下降, 女性内分泌紊乱, 月经失调等[2] 。
1.1.2废弃材料污染主要由于实验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小白鼠、大白鼠等一次性实验材料所引发,而其多是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注射药物以及动物本身带有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1.1.3 化学物污染有机物污染:多是指一些典型的致癌试剂如乙酰胆碱、溴化钇锭、苯肼等,可对机体产生有急、慢毒性,且具易挥发、难降解、高残留等特点,可通过食物链损害健康,具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无机污染物:主要是指酸、碱、重金属和剧毒物质如氰化物等的污染。酸如:碱污染使PH 值发生变化, 妨碍水化自净作用[3]。重金属、氰化物等不仅毒性大而且具有蓄积性,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存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1.2 人为造成的污染及危害
1.2.1 操作不当引发现有报道中:2004中科院福建某研究所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 发生有毒气体泄漏事件, 导致260 余人中毒, 1 人死亡[4] 。事件说明在搬运有毒、易爆气体时应尽量避免碰撞、爆晒、靠近高温热源, 以免引起火灾爆炸中毒及环境污染的事件。同时,由于部分高校供电设备设施陈旧, 线路老化, 常发生短路, 防火能力低[2],加之操作人员用电不慎, 极易引起电气火灾和触电, 灼伤或电休克等事故。
1.2.2 管理不善导致一般而言,当管理不善时忘关水龙头而造成渗漏而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的现象常有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实验过程所使用或产生的废弃动物尸体、病理学废弃物、血液废弃物、菌株及相关制品和其它具有感染性实验废弃物的随意丢弃,由于生物性实验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若未经严格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后果较为严重,使得有害微生物扩展传播。
2 预防污染对策分析
2.1从管理上预防环境污染
2.1.1健全管理制度, 提高安全意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从而更好的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安全检查有法可依。平素工作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每次活动后开展评比活动,注重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提高大家搞好安全活动的兴趣, 使其提高环保意识, 倡导安全和绿色文化。
2.1.2加强环保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在实验室原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存放、管理制度和一些有关的安全条例的基础上,加大杜绝环境污染设施的投入力度,开展多渠道的环保演讲,使其明晰未经处理的实验废液、废物及有毒、有害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对于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使其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2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2.1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实验室高校实验室的设计应以安全、环保为核心,在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对实验室空气调节与空气净化、给水排水、气体供应、配电、自动控制和消防设施等配置的投入,使其设备时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符合排污要求的标准实验室。
2.2.2 开展微型实验研究采用微型化操作, 不仅可减少试剂用量,而且可降低实验中药品的纯度, 浓度的要求,可用普通品代替高纯度药品, 探索用无毒药品试剂代替有毒药品试剂的实验方法, 同时注意控制用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可见,生化实验室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即可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节约化学试剂进行微型化实验,从源头上减轻污染,也可从管理上,制定更为健全的化学废液、化学药品回收制度,通过多渠道加强环保意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对废弃污染物分类回收、集中处理,认真执行有关有毒、有害化学废液的管理制度,从而防止环境污染,保障社会安全。
参考文献
[1]余华. 对实验室污染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J].中国环境管理工作干部学院学报, 2005, ( 1) : 58..60.
[2]唐吉玉. 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4, 11( 1) : 83..88.
[3]孙艳侠.试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研究与探索, 2005, ( 11) : 130.
篇4
1.1建设新型生物化学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而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难于理解的理论学科,必须通过实践的环节使其原理变得通俗易懂[1]。因此,必须创建新型的生物化学实验室,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3]。生物化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理解,各方面的实验技能从实践中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更是在实践中养成[4]。不同于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新型生物化学实验室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模式不断改进与创新,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队伍不断加强,生物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更加的完善。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实验教学、学习的氛围更加浓郁,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奠定基础[5]。
1.2建设新型生物化学实验室是生物化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不断进步,发展迅速。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应用领域已经覆盖了诊断、检验及化验等领域,在医疗以及食品卫生检验等各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6]。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知识能力并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人才,时间紧,任务重。于此同时,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也必须进行创新体制改革,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步伐,做好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创新建设工作,使其与生物化学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7]。因此,需要广大从事生物化学方面的科研人员、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转换思路,不断创新,以科学的实践发展观为指导,用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眼光解决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8]。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都在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生物化学实验室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速度,增大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等多方面的建设及投入,生物化学实验室要不断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改革,努力让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适应学科发展,为教学改革和科研提供保障[9]。
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分析
2.1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刚刚起步
生物化学实验室还存在教学仪器使用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实验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规范,实验室的维护管理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搭建先进的实验技术平台,也可为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2生物化学实验课程难度大、内容多生
物化学的知识覆盖面广、学习难度大。于此同时,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后开设的,大多数同学都觉得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实验技术的操作能力,对同学们有更高的要求,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操作过程复杂,实验的时间较长,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比较多,每个同学都必须自己完成所有实验步骤。因此,我们必须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类型、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与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相适应,且结合本校的生物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重点突出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检测、鉴定技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上进一步提高。
2.3实践教学环境安全意识淡薄
本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验教学都在生物化学实验室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一些基本的实验设备,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些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的试剂,且实验条件经常要满足高温、易瀑的条件,稍不注意,就可能有安全事故的发生。个别同学上生物化学实验时出勤不出力,动手不动心,有的学生没有明确在实验室中必须遵守的实验室纪律,在使用高温电炉给液体加热时,稍有不注意,安全事故就会发生;实验室有的地方放置腐蚀性液体,或者重金属溶剂,有些同学对各种瓶子和仪器有新奇感,东摸西碰的,非常危险。因此,每次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前都要让同学们认真学习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让同学们对实验室的安全提高认识,建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每次实验后都要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为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保障,为生物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新形势下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探讨
3.1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目标
生物化学实验室是我系重要的基础实验,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10]。我系不断地对生物化学实验室进行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系一直以学生为中心,总结以往上课优点与缺点,经常组织实验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不断与外校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并增加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教育,不断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结合我系的实际,我们认为生物化学实验室可以建成为既可以让学生课堂上做实验,也可以有机会做开放性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既有教学也有科研的一体化教育,实验资源共享,可以降低实验成本,节省物力和财力。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生物化学实验室要不断建设。实验室各个领域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可以增大实验室的科技实力,改进试验方法,应用一些简便、快速、灵敏的新方法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达到教学目的。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注重,我系实验室可以建成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可以选择一些安全无毒、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的实验来操作,既可以保护环境,也可以保证自身的健康。
3.2创造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实验条件
掌握这部分知识,也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教学目标。如:蛋白质分离及纯化:不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溶解度以及在一定的条件下带电的情况有所不同,可根据这些性质的差别,分离及提纯各种蛋白质。将目标蛋白质提取的过程用直观的实验方法制备出来,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动手直接把在书本上学习的较抽象的知识全部呈现出来,同时把提取、鉴定出来的各种蛋白质与标准蛋白质进行比对,达到边用边学习的效果。
3.3进一步增加生物化学实验室的服务功能
篇5
关键词:生物制药;园区建设;环评要点
1引言
随着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近20年的不断发展,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00家。但是大多规模较小,生物制药占整个制药产业比重仅为7.36%。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生物制药为科技中长期发展和战略新兴领域产业。《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末生物产业产值达4万亿元,其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在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生物制药及相应的现代化规模化新型生物产业园区势必成为发展趋势和追逐热点,但该类项目对环境污染重,研究其环评十分必要。
现代生物制药企业园区一般分为实验研发区、生产区、中试试验区、生产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及污染处理区,并对各分区的分布有严格要求。本文所举示例项目位于市郊,为生物制药类企业园区建筑群及配套设施建设。园区规划引入企业包括现代生物制药公司、创新化学药物类公司、生物农业类公司、生物环保类公司等类型企业。
本文以西部某生物制药园区新建项目为例,从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规范标准、项目组成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技术等方面入手,试分析此类项目环评的技术要点及工作思路[1~3]。
2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项目必须符合相应政策和规划才能获批建设,环评应调查并分析与生物制药相关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对生物制药园区建设逐一分析其符合性,并给出结论和项目立项文件。
2.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工信部《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的医药产业聚集区”,《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制药行业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故新改建生物制药项目应落户于专业规范的产业园区,该示例项目符合要求。此外,环评应提出针对引入企业的要求:首先,企业类型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 鼓励类,第十三条、医药”的项目;其次,该示例项目园区因位于西部地区,需分析是否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符合;若为外商投资,则应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十一)医药制造业”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对应。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要求不得入驻。
2.2规划符合性分析
在环评报告中,须提供相关依据,如立项文件、开发区用地意向文件、规划审批部门的意见[4]。生物制药应符合《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该示例项目所在地药材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条件,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亦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三、四级实验室须获得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事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并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新改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该示例项目已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审核并立项,符合规定及地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保等规划。
3项目选址及外环境合理性分析
建设项目选址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应符合地区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域的方位,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表1)。
考虑到生物风险性,除环保要求外,选址还需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微生物等方面专家的意见,确保项目选址科学、合理[5],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应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承担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该示例项目位于市郊,园区规划范围周边为居民区,不符合三、四级实验室对周围建筑距离的要求,环评明确要求其不可引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4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平面布置合理性关键在于能否保障药品研发及生产的环境需求,若能则同时可满足环保对各污染源分布要求。国家相关规范已设定了明确的技术参数及要求,评价时只需对应参照即可。
由表2可知,产生污染的建筑应按污染由轻至重顺序沿风向分布,减轻干扰。针对该示例项目,环评分析了产污区与非污染区、产污区与居民区相对位置合理性并提出: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应与实验研发区及生产区相呼应,便于生产管理,与生产部分要有通道相连,并布置在车间上风向,减小对周边环境及园区内活动的不利影响;建议中试放大置于多能车间内进行,按GMP标准化建设,视为小规模生产区域,既保障生产安全,也便于污染治理。
5环境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
环评重点是评估污染物来源、传播途径并提出治理措施。园区设计方案虽符合建筑规范,但很难全面考虑污染防治要求。环评目的是为真正做到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故其核心在于分析污染源及治理方案,评估设计施工是否为入驻企业预留了污染收集治理设施的布设空间。
5.1大气环境
5.1.1实验研发区域
实验研发区域大气污染物产生及治理途径见表3。
表3实验区大气污染及治理措施
污染源污染物处理途径最终处置 (实验室排风系统)实验室内部空气气溶胶、熏蒸消毒挥发消毒剂经负压排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动物负压隔离设备、动物独立通风饲养设备(IVC)排气带菌、带毒气溶胶及恶臭气体经设备高效空气过滤器及过滤器外侧安装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负压通风柜、生物安全柜排气生物气溶胶与化学废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处理后,均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干/湿热消毒灭菌器、离心机排风罩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局部排风污水处理房及污水处理仪器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排气管中安置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装置[4]排风系统(清洗消毒间、淋浴室和卫生间单独设置)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四级实验室在排风口设两道B类以上过滤器)及废气净化装置(设在排风机负压段),通风系统内部采用化学熏蒸消毒,尾气经内设废气净化装置处理,排风经楼顶2m高以上排口入大气
5.1.2生产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1)有组织排放。车间内废气(含微生物及病毒)经由排风系统高效空气过滤器(最多设置2级)和消毒排风装置处理;含尘废气通过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负压段的除尘器捕集;溶剂经蒸馏塔进行回收,并作为生产工艺主要部分,不能回收的燃烧法处理;发酵尾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喷淋法、活性氧化法和生物法进行臭气处理;酸、碱废气采用吸收处理。
(2)无组织排放。一般通过操作的规范避免。如容器的敞口操作,易挥发物质密封储存等。
5.1.3污染治理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污水处理厂建于封闭房间内,设置废气收集和吸收措施,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送排风,沼气脱硫后用于锅炉供热,恶臭经收集后用碱吸收、化学吸收或生物吸收等方法处理消除二次污染。焚烧炉废气经排烟管道的烟气吸收或吸附净化装置处理后排空。
5.2水环境
5.2.1实验研发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1)含病原微生物的污水治理。废液与废水先在实验室进行化学或物理消毒,然后排至专用特种灭菌罐(分间歇式、连续式两种,见图1、图2[6])灭菌,再排至室外污水管网至本单位专设的综合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大型实验动物设施粪便量大,含病原微生物多,需单独设置化粪池集中处理。若实验活动产生低放射性污水应采用衰变池处理。
图1间歇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图2连续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2)含重金属污染物污水治理。单独收集,在实验室内采用膜分离法、吸附法、化学沉淀技术、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方法等方法处理达标后,再排入下水系统[7,8]。
(3)普通污水治理。同处理后的含病原微生物、含重金属废水一道排入综合污水处理站,经集中处理达标合格后排入城市下水道或水体。综合污水采用“二级生化+消毒”工艺处理。
5.2.2生产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生化制药产生废水主要分为:生产工艺废水,辅助废水,冲洗废水,制药用水制备产生的高盐废水,回收残液等。废水应分类收集处理:含病毒细菌的工艺废水经灭菌、灭活后采用“二级生化-消毒”组合工艺处理(发酵废液经灭活、灭菌处理后作为危险废物处置)。有毒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应预处理。高浓度废水经厌氧处理后与低浓度废水混合,好氧生化处理达行业排放标准后,排至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不得设置排水沟收集实验室及车间废水,排水管道必须为明管以便于检修和消毒。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2.3消毒灭菌技术
常用的技术方法是热力消毒灭菌(物理法)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化学法)。热力消毒灭菌法通过加热使废水温度达到或超过有害微生物存活最高极限以灭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对有害微生物杀菌消毒,常用的有臭氧、消毒、氯酸钠、二氧化氯、甲醛、碱消毒等。
5.3声环境
生物园区项目的噪声包括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公用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空调机组)产生的噪声[5]。在产生强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及居民区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或防护带。对局部噪声源采用消声、隔声、隔振等装置[9]。产生严重噪声的设备,通常将其放置于地下室,或独立的房间隔音。
5.4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利用
三、四级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固体废物在实验室内彻底消毒灭菌处理,并达到微生物指标零排放后,移出实验室彻底焚烧,或根据就近集中处置原则交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操作应符合《医疗废弃物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要求。
制药生产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包括:高浓度釜残液、生产母液、菌丝废渣、过期原料、报废药品、废吸附剂和过滤器、废催化剂和溶剂、沾染危险废物的包装材料等,应按危险废物处置。废活性炭应回收再生利用,不能回收按危险废物处置。动物尸体作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药渣做有机肥料或燃料利用。除尘捕集的药尘作为危废处置。焚烧炉炉灰安全填埋。污泥在清掏前进行消毒处理,再送至专门的处置场所。
根据生物制药各分区污染特征及处置技术,环评逐一对照分析该示例园区原设计施工方案,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篇6
[关键词] 实验室生物安全;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
生物安全在全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爆发以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事关重大,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不仅将损失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还可能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及被试因子免受污染。作为基层疾控实验室,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认为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知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多,要求我们实验室必须强化危险意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和控制:
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1.1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其中第四类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将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程度分Ⅳ级,由Ⅳ级向Ⅰ级递减,即Ⅳ级危险程度最高,Ⅰ级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2基层疾控实验室的微生物:根据卫生部组织制订的《人间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内容,基层疾控实验室主要是病毒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1]和细菌的样本检测[2]均须在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也就是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基层疾控所必须配建的。
2 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备和设施要求:
2.1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简称“BSL实验室”,在结构上由一级防护屏障(安全设备)和二级防护屏障(设施)这两部分硬件构成,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安全设备和设施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一级为最低,四级为最高。其中BSL-1和BSL-2实验室被称为基础实验室,BSL-3实验室被称为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4实验室被称为高度生物防护实验室。
2.2设施要求:
2.2.1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2.2.2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2.2.3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设置。
2.2.4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2.2.5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
2.2.6实验室中的橱柜和实验台应牢固。橱柜、实验台彼此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清洁。
2.2.7实验室内应保证工作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强光。
2.2.8实验室门应带锁并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有进入控制措施。
2.2.9应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摆放物品以方便使用。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还应当有供长期使用的存储空间。
2.2.10在实验室内应使用专门的工作服;应戴乳胶手套。
2.2.11应通风,如使用窗户自然通风,应有防虫纱窗。
2.2.12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设备用电源。
2.2.13实验室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2.3设备要求:
2.3.1应在实验室内配备生物安全柜。一般选择Ⅱ级生物安全柜。安装在BSL-2实验室内气流流动小,人员走动少,离门和空调送风口较远的地方。生物安全柜的周围应有一定的空间,与墙壁至少保持30cm的距离,以便清洁。
2.3.2在实验室所在的建筑物内应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和验证,以保证符合要求。
2.3.3应设洗眼设施,必要时应有应急喷淋装置。
3 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
3.1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在工作服处加罩衫或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进入办公区等清洁区域。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3.2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防止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如: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保护用品或其他防溅出保护设备)。
3.3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4 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4.1常规微生物操作规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
4.1.1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4.1.1.2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1.1.3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4.1.1.4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4.1.1.5制定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
4.1.1.6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4.1.1.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4.1.1.8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4.1.1.9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
4.1.1.10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内部显著位置须贴上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包括使用传染性材料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电话号码。
4.2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
4.2.1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需要的免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4.2.2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4.2.3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4.2.4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
4.2.5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4.2.6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
4.2.6.1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4.2.6.2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人防穿透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进行高压消毒。
4.2.6.3 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
4.2.6.4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
4.2.7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
4.2.8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4.2.9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5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5.1实验室基本管理
5.1.1实验室内的布置和准入
a)在主实验室应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b)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
c)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者进行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d)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的批准。
5.1.2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和培训
a)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b)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c)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5.2实验室特殊管理为避免和处理源于不安全操作引起的意外事故,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原则:
5.2.1针对可能的的危险因素,设计保证安全的工作程序。
5.2.2事前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摸拟训练。
5.2.3对于意外事故要能够提供包括紧急救助或专业性保健治疗的措施,足以应付紧急情况。5.2.4实验室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具体措施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注:[1]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
[2]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参考文献:
[1]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册WHO2004.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要求,GB19489-2008.
[3]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第2版.
篇7
近年来,相继有高校青年教师、文史少年天才自杀,高等学府大学生涉嫌弑母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青少年对生命愈来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 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令我们既痛心又担忧. 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没有正确而又科学的生命意识,导致其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1].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只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已经成为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使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且珍惜生命,是生物教师的使命.
1生命意识与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涵义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机制的总体认识与把握.也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终极审视,最终成为一种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爱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自觉行为. 笔者认为具有生命意识就是要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就是开展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启迪自我的精神世界. 专家冯建军指出: 我们的教育若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生命,而是用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作为代价,来培养学生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所以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师大教授肖川的观点是: 生命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孩子如何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润泽生命.其核心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命的憧憬,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和劳动者.由此,本 人认 为 在 生 物课 堂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在学生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理解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生命的知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定位,能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2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做学生积极的表率
生物教师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生命意识能否得到唤醒关键在于教师.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老师在重视提升自己职业意识、反思自己职业行为的同时,应努力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 传统教育观中将教师比喻为红烛、园丁,赞颂教师燃烧自己崇高奉献精神. 但是这种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对生命愉悦体验和感受. 一位没有生命意识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缺少情感交流. 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生命素养,对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有正确和科学的生命观引导. 尤其是教师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一位真正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 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应该是和学生共同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 只有教师具备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培养出智商和智慧、知识和思想、个性和品行、理想和实践并存的热血青少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生物课堂中创设友好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宜的发展空间,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给疑惑的学生以引导,给困难的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此观点感同身受.
3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精神
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因为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不懂得生命的奥妙,就不可能做到尊重生命.例如: 学生知道生命的新陈代谢,才会科学合理地调配营养,才不会挑食; 学生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及无机物的组成与结构,可让其感受生命的严谨与神奇. 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知道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了解生命的严谨结构与美好. 学生知道遗传和变异的规律才能初步理解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感受生命传承的奇妙,并初步对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学生学习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才能了解到生命诞生的过程,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让其学会欣赏并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理解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了解患者是不幸的,才能提高优生意识. 通过对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等科学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了解科学家通过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能明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够成功的道理. 只有掌握这些生命科学知识,才会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生命意识两个方面的都得到提高.
4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几次物种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已有 46 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形形的生物.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到具有伟大智慧人类的出现,这更体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的伟大. 在生物进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发展规律,从而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珍惜生命. 在动植物的进化史中体会生命演化的艰难历程,认识人类对大自然肩负着神圣使命,同时自然的其他的物种的力量也很伟大,我们应爱护其他物种,共同维持生物圈的和谐. 在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给学生介绍蝙蝠和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动物复杂性后天学习行为,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向学生介绍种子萌发时的力量可以把石块撑开; 许多昆虫一生要蜕多次皮; 蝴蝶还需要作茧自缚; 残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长经历种种磨历,但勇气和力量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 例如: 在生殖和发育教学中,观看人的受精卵如何变成一个成人的视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亲的艰辛,让他们更加尊敬父母和长辈; 通过讨论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感受到幼儿是需要成人的呵护的,让学生能够爱护年幼的人. 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珍惜并尊重生命的种子.
5 挖掘生物课程中的美育内容,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不同层次的美学教育,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学中蕴含许多美育内容: 从细胞到组织、器官,从个体到生物圈间存在的和谐美,生物多种多样的形态美,生物表现的形态各异的行为美,以及科学史展现的科学家的人格之美. 例如: 基因表达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形成的和谐美、逻辑美和简约美,进而让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等外在美,观察各种生物和谐生活在一起,能够发现生物界的和谐统一之美. 通过对孟德尔的简介及他所做的豌豆试验的相关情况的学习,让学生欣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格美.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通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部和谐美. 细胞具备了和谐美、统一的整体之美,一个细胞如同一座精巧的工厂,细胞膜担负着防卫、控制物质出入的作用,线粒体是工厂的动力供应站,依靠叶绿体,细胞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细胞的各部分分工明确,有密切配合,使千头万绪的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细胞结构之完美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工厂所不能比拟的. 又如,DNA 双螺旋结构以及 DNA 在复制时采取的边解旋边复制同时严格地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充分体现出生物的对称美和生物科学的严谨美. 通过不同层面美学教育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从而感觉生命的美好.
6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中,沉浸在从大自然中摄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仓库,它所贮藏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 这让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大自然,进而保护大自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大自然既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屏障.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争奇斗艳的花朵,夏天枝繁叶茂的树木,秋天硕果累累的田野. 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通过这些实地观察、欣赏和考察,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大自然中是最重要的生物,意识到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极其密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使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个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懂得善待生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物圈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让学生明白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基础,应该珍爱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再如,通过生物种内关系,种间的共生、共栖、寄生、腐生、竞争等关系,使学生领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员,让学生学会做一个自然的人. 还可以结合世界地球日开展住在地球、美化地球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污染现状,思考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结合国际森林日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况; 让学生讨论干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沙尘暴的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又可结合世界动物日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及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进行研究. 这些做法既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7 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短暂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 比如在学习动物部分时,可以播放鱼类生殖的视频: 雌鱼每天能产卵几十万粒,一部分卵被水冲走,一部分卵被其他生物吃掉,只有极少部分能够孵化.孵化出的小鱼往往成为大鱼的美食,真正能生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 再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了解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为学生播放了从和卵细胞的结合到婴儿分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清楚感知生命的起源、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 同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极其短暂的和宝贵的,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学会欣赏、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讲述生物的个体发育,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和宝贵的. 人生短暂,一个人要怎样发挥生命潜能,才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在学习细胞时,让学生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损自身和他人健康,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殡仪馆体验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才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的上存在显著优势,是唤醒生命意识主阵地之一. 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终身发展作为其基本理念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生 物课 程的学 习,学生 可 以正确科学地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精妙,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在生物教学中唤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就会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吴翠霞.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新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江芸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教育登陆四川[N/OL].四川日报,[2006-05-09].
[5]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7]连中国.唤醒生命: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巨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关键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该体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出可靠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①结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验室工作 人 员 与 教 师 应 强 化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方 面 的 意识,并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持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且在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符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统;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构建出与之相关的安全管理系统,促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为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学保障;③对构建好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使得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实际需要。
2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
新形势下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时,需要实验室负责人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实验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①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管理方式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实现动物医学实验室创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实中的问题发生率;②在动物医学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实中,应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3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
做好实验室的布置以及防护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实验教学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证,虽然当前教学实验室还无法满足科研实验室的要求以及标准,但是在通风和清洁方面必须要达标。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动导致出现交叉感染情况,需要改变传统按专业划分方式,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好实验室的划分,包含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三个方面。在不同区之间做好隔离,张贴相关的安全标志。
同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针对显微观察类、动物解剖类等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其投资力度,优化设备性能,将所有设施消毒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制定安全责任制,能够为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现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当前安全事故的出现与责任心缺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校应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可以按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员工-教师-学生顺序逐级落实,在校长方面,需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在院长方面,需要做好整个学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管理;在实验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务的安排;在实验室人员方面,将实验室各项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教师方面,应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实验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方面,实际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自身的实际操作规范性,保持实验室中良好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问题发生率。
5结束语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还需要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最后要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通过这些方式,使实验室安全得到保证,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蒿彩菊,李勤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305-307.
[2]陈省平,蓝 秀 健,彭 毅,等.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的 文 件 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76-279.
[3]孔丽蕊.检验科二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527-528.
关键词:发散思维;生物教学;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发散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思路,对于促进今后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发散思维能力内涵
发散思维在学术领域也称为求异思维或者说扩散性思维,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思维过程当中,通过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角度来探讨问题的思维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首先,注重个体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在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系中,个体的主观想象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水平高低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着其发散性思维水平的程度;其次,打破思维定势,所谓的思维定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思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发散性思维要求个体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打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多路径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路径
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当前生物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讨。首先,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扩散列举、同解变形以及引申发挥等方式实施。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探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效地解决能源危机,通过列举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分析的基因分离规律,进行同解变形。例如,在基因分离中,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进行分离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判断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个属于等位基因及其具体原因。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如何进行分离的?通过这种同解变形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引申发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中,教师可以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其次,重视联想训练。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联想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所谓的联想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所感知的事物对相关事物进行感知的思维活动。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联想并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但是却可以为相关新形象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的联想训练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尝试探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等。例如,在生物教材中,会对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细胞分裂后期会出现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体也会随着分开,这种联想其实就是一种接近联想。当然,学生在进行根的结构图的联想时,就会对植物的其他主干成分也进行接近联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当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进行应用的时候,也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对比联想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呼吸作用。两者在公式层面的差别除了进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之外,高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因果联想,因果联想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因果联系而进行相应的分析。在生物学界好多著名的生活实验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借助于因果联想。
最后,重视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在日常的思维训练过程当中将通常的问题思考思路进行方向层面的反转,通过违背常规常理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从宏观上来看,逆向思维主要包含逆向反转、被逆常规、重点转移等方面的应用方向。在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来进行逆向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生物学家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之后,就有学者尝试用RNA来进行DNA的合成,并且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这就是一种逆向反转作用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常规的背逆,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一种与常规相反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训练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很多人体健康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发现,长时间直立行走容易造成静脉曲张,所以,有的学者建议在日常的练习过程当中加入倒立,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另外,在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重点转移。所谓的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进行转换,这种思维跳跃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有助于生物学说等新型知识的产生。例如,青霉素的发明在很大层面上就是一种重点转移的例子,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进行葡萄球菌人工培养的过程当中,由于青霉孢子的侵入而造成实验失败,可是他进行了实验对象的转移,最终发现了青霉素,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主要从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出发,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拉本,苏旭。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
[2]齐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生物在以往的观点中被视为副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忽略,造成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难度突然加大,给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如今,生物作为中考中重要的门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案的探讨以及改进,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的价值,实现质量提高。
一、做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对于整体课堂的氛围优化,提升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于所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教学脉搏,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氛围的优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列比,强化记忆等办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快适应教学节奏,跟上教师思维,深入的理解教学基础,从而有利于教学逐层开展[1]。例如,在教学初中认识世界这一单元时,大多数的教师可能是认为内容太过简单,从而简略讲过,严重忽视了其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课本内容,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良好的启发作用。本文的重点是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进行引入的时候,可以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作为例子,如,家猫,虽然都是一种生物,但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的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由此导出,其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猫有生老病死,有繁殖,遇到刺激有反应,从而导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繁殖性,新陈代谢,生长以及应激性等[2]。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做好内容灌输
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由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做好教案优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把握教学节奏,注意技巧灌输,善于合理互动,从而利用有限有效时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等[3]。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做到灵活应对,善于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细胞这一章节教学时,因其涉及生物体内部结构,内容较多也较为复杂,相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把握教学重点内容,由此提升其有效性。本章中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细胞结构,学会运用显微镜进行实验,了解并牢记各种生物细胞的差别,从而深入了解到细胞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生物实验的时间,在巩固基础上,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难点,与学生形成互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研究,进一步加深交流,提升实验技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性增加。
三、做好作业练习
合理选择课后练习内容是巩固学生基础,促进学生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但是面对如今的教学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符合教学内容,并在其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少量拓展,以此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的作用。(2)应该注意学生能力以及技巧的培养,因此,设计的方向应该针对于当堂内容,进行技巧性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3)注意学生思维及兴趣的培养,针对于学习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普遍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达到精细又不繁重的程度[4]。例如,在进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基础内容与实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较大难度。而其中种子的结构需要加强基础练习,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其基本结构的同时,可以区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时期的区别。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可以针对其不同进行设计,进一步巩固这一部分知识。其另一个重点为其生殖器官的内在结构和作用,对于绿色开花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机针对某种植物进行其生殖器官的分析,并作以形象的图示,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兴趣。
四、做好兴趣培养
不论是学习哪种课程,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在组合中放大学生的优点,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最大可能地培养其动手实践技能。
(2)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结合授课内容,丰富课堂以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研究产生兴趣。
(3)利用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激发其研究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养成兴趣,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展示我国辽阔疆域的各种植物资源,通过形象地刻画,学生能明确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观念。
五、结语
初中生物具有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世界奥秘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养成科学的生物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课堂引入,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以及启发学生培养探究观念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其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屠慧诗。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0):138。
[2]王帅。探讨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0):149。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教学方法
一、反思式教学
(一) 课前反思
课前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浅显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二重难点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仅要反思教学内容及学生,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即不仅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还要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方法等问题至关重要。首先,分析对象。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准确地分析学生能够促进教学科学合理地进行。在对教学对象有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再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够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其次,分析教材。对教材要有全局观,然后精读教材,把握重难点。最后,调整教学内容。例如: 讲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反思,合理设计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储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进行一系列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础性知识,同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田间松土? 我们在种花时用粗糙的瓦盆还是光洁的瓷盆?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二)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师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课中的反思不仅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知识互动。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的过程等方面来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主,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应对方案。课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教学,并且能够指导和改进以后的教学。一堂课最主要的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场所呢? 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 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节课没有做具体的实验操作,而是首先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光合作用场所的学习和认识。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教学平台,通过学生阅读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再通过教师的讲述,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识层面有所发展,其他的就谈不上了。经过课后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课前准备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
(2) 处理教材过于死板,没有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而有所创新,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 没有发挥教学平台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教学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有激情、感兴趣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重点。那么,增强生物学科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教学方法,即用幽默的语言及方式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知识和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思考和探讨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带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联想到21世纪杀伤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教学设计都非常注重练习生活实际,并且结合社会实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恰当并且巧妙地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学生听得轻松,学得也轻松。
三、探究式教学
当前,教育学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只有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并且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变化转变,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才有望实现教育设想。探究式教学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首次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只注重课堂、学科和书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并且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越来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学习和亲身实践。再结合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以往的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过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见,探究式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高中的生物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不断优化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长期坚持以兴趣激发疑问,再结合恰当的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快乐式教学
古人尚且倡导寓教于乐,如今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情绪情感,在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更容易掌握知识,解决疑难。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生态,我们要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来弥补学科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快乐,可以带动学生快乐。学习一直被认为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也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使命就是: 尽量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快乐,有快乐的童年,有快乐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室管理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科学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实验来发现和探究、或用实验来进行验证。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仪器与实验专用教室,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设备是基础,强化管理是关键,有效使用是根本,服务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目的。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科学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更好为实验教学服务,这是我们从事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者们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更新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被置于从属地位,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往往被认为不是一线教师,实验员似乎就是保管员,平时看好门、管理好实验仪器就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科学教材,实验数量增加了许多,实验类型也有所拓展更新。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实验教师必须更新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管理人员也是教师中的一员,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级专业培训,不断更新科学知识,必须精通教材,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掌握运用现代教育装备的技能,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我们实验教师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实验室,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我们实验教师既是管理员:要做好仪器的配置、登记、使用、维修、保养等工作;教师实验又是服务员:做好教师实验前的准备、课前预演、信息反馈等工作;教师实验还是辅导员: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做好学生实验的器材准备工作,在实验中协助任课教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在做探究实验时,及时提供做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并与任课老师一起研制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二、加强实验室的常规管理,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建立与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制定、贯彻、落实《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验规则》、《仪器设备借用、维修、保养、损坏赔偿、报损审批制度》等各项制度,重要的制度应张贴在实验室醒目处,明确实验室的管理要求,明确实验教师工作职责任务,明确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通过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确保学校财产不会严重受损,有效避免安全隐患出现,有力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建立与健全实验室的财物账册是实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环节。我们实验室建有:总账和固定财产、低值仪器、易耗品等明细账,做到账目清楚,单据完整,记账正确及时,基本保证了账物相符。
建立与健全实验室计划、实验预约通知单、实验记录等各种资料的档案,强化管理措施,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开出率。
及时补充添置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仪器设备进实验室后,一般都能及时贴上标签,按照仪器、药品的自身特点科学摆放,以利于仪器保养和实验室安全。在陈列时,既整齐美观,又体现科学分类,同时还应考虑到取用是否方便。实验教师根据实验仪器不同特点,及时做好仪器用后保养和定期保养工作,使仪器经常处于能正常使用的良好状态,使周围环境对教学仪器的影响降到最低,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对于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损坏的仪器,我们的实验教师首先是尽可能的自己动手修理一些简单故障,若自己无法修理的就及时联系厂家或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维修,我们基本做到了一般维修自己解决,既节省开支,又提高效率。
三、加强各实验室之间的综合管理,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十分注重,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开设新的实验内容,就需要有大量的投入,改善学校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设施和各种软硬条件。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老化是困扰学校实验室发展的主要问题,若能在充分挖掘原有教学资源潜力的同时,加强各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综合化管理,打破学校内部各实验室之间的分割,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调整、重组,实行资源共享,这能有效地提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学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都配有天平、电源、酒精灯、烧杯、试管、铁架台等常规的仪器,若把这些常用仪器进行统一调配共同使用,能暂时缓解仪器不足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组实验的开出率。
四、认真细致工作,加强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有高度警惕,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做到预防为主,把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预防工作,消除事故的隐患。实验室要配齐相应安全用品,实验教师和有关任课教师要重视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使参与实验的师生,人人都能提高警惕,增强安全意识。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学生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如在化学实验中严禁学生随意混合化学药品,以免发生意外,并仔细审查不安全因素,消除隐患;在电学实验中加强用电管理,确保用电安全。切实管好用好化学有毒危险用品。对易燃、易爆、毒害等危险性质的化学用品集中置于符合要求的危险品存放柜保管。室及危险品存放柜实行双人双锁负责制。使用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危毒药品的领用需经分管领导批准,限量发放,取用量要逐一登记,使用后必须及时回收。
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只有加强管理、维持正常完好状态,才能保障有效的使用。实验室管理工作状况,是实验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在实验室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 生物技术 实验室建设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领域[2]。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建设具有良好实验环境的实验室成为教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校就如何加强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陶士强[3]等通过优化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就如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喻林华[4]、黄志君[5]、曲戎梅[6]分别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高效化管理、开放式管理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从近年来我校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实践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现将具体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成效简介如下:
1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生物技术人才,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学习对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普遍[7]。生物技术专业仅有十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而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更是缺乏相关经验,如果完全照搬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体系,既不能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特色。因此,探索一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对提高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疑将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2.1 严格执行人才引进制度,争取引进最适合实验室工作的人才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水平。我们在实验室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格把关,重点引进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学科背景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为组员,整个引进过程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2.2 改革实验室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尽量做到事半功倍
2.2.1 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长期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参与实验带教;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实验课带教工作,不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加大了带教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使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更好地衔接。
2.2.2 带教教师参与实验室准备工作
针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验技术和实际操作为基本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由半年到一年不等。专业教师要参加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各课程的实验预示、实验准备、实验课带教、开放实验室项目的确立、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拟订等。通过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各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能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2.2.3 建立实验教学队伍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生物技术实验室承担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须参加考核。考核以闭卷考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把此次考核作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考核成绩将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 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个承担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仪器。但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现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实验室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场所,新增加了1个发酵室、1个细胞培养室、1个微生物培养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 500平方米;2011年,实验室在原有超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生物发酵与提取系统、高速逆流色谱等高档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与山东省财政厅共同投资近300万元购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大型实验仪器,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4.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自2006年实验室组建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实验室人员日常管理规定、实验物品管理规定、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另外,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分册,比如实验室涉及有毒微生物的保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电、气等危险因素的应急预案;对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物品管理,包括平时实验药品的损耗情况、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我们引入了相关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4.2 做好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工作,更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4.2.1 对实验室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各项工作也将日新月异。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重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及有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和《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新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制度为顺利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提供了保障。
4.2.2 千方百计做好实验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由实验室主任监督其全面落实情况,对于出现的违章情况报生物科学学院办公室处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对于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重要规定,应张贴在实验室明显易见的地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不得违章。
5 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生物技术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2] 向仁德.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2):1-5.
[3] 陶士强,闻燕,江明珠.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127-128.
[4] 喻林华,项文化,王义强,韩文军,邢伟一,孙吉康,李爱英.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浅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40-143.
[5] 黄志君,杨婉莹,叶可可.生物技术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探讨[J].广东蚕业,2010,44(3):18-20.
篇10
一、黄岛区兽医实验室现状
1. 机构设置情况。黄岛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具体肩负着本区动物疫情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任务,并对检测、流调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掌握本地区动物疫情动态,及时作出预警预报,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维护无疫区建设安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实验室于2008 年2 月初次通过山东省质量监督局CMA 认证。2010 年10 月初次通过国家兽医实验室考核。
2. 实验室设施设备情。2013 年实验室由原使用面积200 平方米扩增到400 平方米,设立业务室和检测室。检测室分为病理解剖室、准备室、血清室、细菌室、RT-PCR检测区、畜产品质量检测室。2013 年,投资65 万元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增建RT-PCR 监测, 购置荧光RTPCR、普通梯度PCR 仪、凝胶成像系统、生物安全柜等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
3. 实验室人员情况。实验室专职实验人员4 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 人,中级技术职称2 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 人。
4. 技术水平情况。实验室可开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检测,能够正常开展疫病监测和强制性免疫抗体检测。严格按照实验室计量认证体系运行,有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要求,实验报告规范,结论表述科学、清楚,每年能够较好地完成各级下达的各种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计划。每年在省疫控中心组织的实验室比对试验中,试验结果均一致。
5. 存在的问题。目前,实验室还停留在完成每年上级部门下达的监测计划,并未积极主动的针对当地畜牧业发展情况,开展配套的疾病诊断和防控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意识淡薄,无法与规模养殖场主、养殖户和兽医从业者建立良好管理体系。有些仪器设备被闲置,实验室的活力不足,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制约了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必然性
1. 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念,OIE、FAO等国际组织将兽医服务定位为全球性公共产品。我国先后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时刻提醒只有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才能保障动物源性食品有效供应和食物安全。兽医工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公共管理社会化达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推动动物疫病防控服务的自我创新和服务水平。
2. 养殖情况对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黄岛区是畜牧生产大区,生猪、肉兔、肉鸡等产业发展迅速,有康大畜禽饲养加工企业,畜产品出口连年增长。2013 年,全区大家畜存栏3.6 万头,羊存栏8.3 万只, 家禽存栏409 万只,生猪存栏54 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8 万头,生猪出栏92.1 万头,肉兔出栏484.9 万只,家禽出栏1 380.78 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92 万吨。畜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规模化率逐年上升,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支持需求也呈现出上升态势,为兽医实验室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空间。
尽管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总体来说,黄岛区养殖业仍存在散养户多,规模小,疫病种类多,技术人员缺乏,业主防病意识差,缺乏生物安全管理意识的问题。这就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动物疫病防控的难度,这也为兽医实验室提供社会化服务展现了大量需求。
3. 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的优势。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绝大部分实验室人员已掌握了主要动物疫病的常用检测诊断方法,熟悉当地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对当地的养殖业发展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地方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在提供社会化服务中具有较大优势。
4. 兽医实验室提供社会化服务是一种必然选择。目前,兽医实验室主要承担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监测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评估工作,重点是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服务当地政府,因此对影响畜禽健康的大量二、三类动物疫病较少顾及。这种工作模式造成了实验室沉淀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工作范畴相对单一。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趋势看,今后政府将只会负责少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绝大部分疫病的防控工作将交给社会,对疫病的诊断监测实行社会化服务。因此,如果继续按照目前这种模式,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工作范畴将越来越窄,得到政府分配的资源将越发受到制约。
因此,要加快转变兽医工作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手段,强化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大力探索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的防控规律,以服务养殖户为立足点,以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作用为切入点,构建专业、便捷、多样化的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性、社会化服务二维一体的服务格局,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推进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1. 创新机制走出去。要想实现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提供社会化服务作用,必须按照“权、责、利”三者相对平衡的原则,从机制上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创造一种充满生机、保障有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一种机制,与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及大型养殖企业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