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

篇1

关键词:言传身教;行为习惯;思想教育

一、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时刻树立典范的榜样,做正确的事情。如果犯错误了要及时改正,不要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还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谈吐文雅,不应做出糊涂的事。对于班级和生活中的事情,老师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第一个冲上去,然后鼓励学生也去做。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优秀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联合家长一起开展

除了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地方外,家庭也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很多优秀和不良的习惯都是受家庭影响,因此要十分注重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模仿和学习。在家庭里面,父母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不要在家里赌博,举行聚会,喝酒等,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都会被孩子模仿和学习。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树立一个伟大的形象榜样,不能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同时,父母要和老师多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对于学生的不良表现应及时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改正,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思想教育,用思想指导行为习惯

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有效的思想教育,以思想教育做指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方法研究

近年来,我校成立了课题小组,开展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而我本人又是学校的少队辅导员,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课题组组长。 经过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三年多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了经验性成果,现总结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健康人生离不开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

二、确定实验研究目标

作为课题制组长,我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行为习惯教育的文章后,成员之间统一思想,结合小学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研究目标一览表》将课题目标分解到6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各有侧重,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由浅入深得到系统地培养。

三、主要研究方法

1、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

(1)按照实验目标和实验进度提供活动区材料,布置装饰墙壁校园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安排进行了教师技能技巧比赛――主题墙饰设计,要求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比赛优胜者学校给予奖励,每学期更换了1次。小学生在课间随时可以看到色彩鲜艳的墙饰和画面,感受其中蕴含意义,让有效灵魂受到感染。教师在组织还在上下楼梯及组织课间活动时,有意引导,和小学生通过交谈等方式,启发幼儿思考,感受各种行为习惯带来的不同后果。

(2)在学期末奖励幼儿项目中设立文明礼貌奖、良好行为习惯奖。从开展课题研究起,共进行奖励七次,获奖四百余人次。通过对在行为习惯方面有进步的孩子的奖励,让孩子们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荣誉感,使孩子在活动中、课堂中、游戏中、与幼儿的相处中表现出了自己最好的方面。2年级2班孙傲华小朋友在2009年春季开学典礼中荣获文明礼貌奖,她在生活中更加有礼貌了,在和她母亲交谈中得知,不仅是幼儿园,在家里或是外出,见到长辈都会礼貌打招呼,和小朋友相处不说脏话、不打人,与小朋友有序玩耍,人见人爱,都在夸她有很大进步。

(3)在教职工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宽松的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注重行为习惯示范作用。开展此课题研究以来,教师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做到了率先垂范。为此幼儿园召开家长会十次,讨论了家园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并达成共识。

2、定期开展各种活动 ;

组织现场观摩。定期安排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观摩活动。为此我们先后组织活动六次,从中系统观察幼儿的变化,例如三年级一班的赵轩宇,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孤僻、不爱说话、吮吸手指。经过分析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什么事情都由着他。因此,他开始上小学,经历了从一个“家庭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顺利转变角色前,儿童要在家庭中掌握一些最简单的做人处事的原则,如尊重他人,友好相处等。但过多的依赖爷爷奶奶,使他自理能力差,在画画,手工以及日常生活中远落后于他人,更无法获得成功的喜悦。自卑、脆弱、烦躁、使他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了。我作为实验教师与家长配合采取措施矫正后,孩子以上不良习惯明显好转。教师设计教育活动参加各种课堂大赛获奖多次,正因此我本人学校的奖励。

2、开展论文评选后动。年度末组织评选论文活动,鼓励实验教师将研究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出来将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实验两年来,先后有19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刊物上发表、获奖。

3、组织进行小学生养成教育笔记评选,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评选7次,获奖者可依据绩效考核办法获得奖励考核分,并将好的活动设计与教育笔记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如,在我校第十一届教师技

能技巧比赛活动中,“以小学生养成教育活动设计”进行比赛,

王晓霞荣获一等奖,高江荣荣获二等奖,常红艳荣获三等奖。通过比赛,教师在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活动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经验,为日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主要研究成果

1、学生受益;

在准备阶段发现,55%的学生在有些方面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丢废纸、小便不入坑、学习用具不能整齐摆放,和小朋友之间的相处不是太融洽。在实施阶段,明显感觉学生变化很大,80%的幼儿养成了不乱丢废纸、自觉排队入厕、学习用具整齐摆放的好习惯,在终结阶段92%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形成,在讲卫生、学习用具摆放、与同学之间相处等方面成效明显。家长认为孩子在上学以后比以前懂事多了,会恰当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再象以前那样不懂礼貌,并会有意识地监督阻止不礼貌行为的发生。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一线教师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科研知识,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加密切地关注教学、关注教改,有效地提高了个人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部分教师深入钻研,多方探索,写出了高质量的教育论文。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80%的教师从以讲好课为主转变成学习研究型,100%的教师从摘抄理论上升到写随笔反思,95%的教师把反思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

篇3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是用中文书写的。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内地的游客。”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我校自2005年整合资源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狠抓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今,你走进我们的校园,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能有礼貌地上前打招呼了。而要做好这项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持久地抓,同时还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行为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依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柏溪镇育才路小学一日常规》等文件,在宜宾县“德育三化”课题的指引下,着手制订“具体化”的德育目标;实施教育创新,落实“主题化”的德育活动;开展“情境化”的德育评价。此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各个部分均为10个方面。例如:低年级段目标是“学生学会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对人热情礼貌”;中年级段目标是“能熟练运用礼貌用语,尊重师长的劳动”;高年级段目标是“学生言行要美,认识到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

有了目标就应有实现的途径,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进行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课前两分钟等适宜的时机都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2)利用“国旗下的风采”开展教育。每周一的升旗活动,值周教师、学生都要围绕养成教育的问题选择相关内容作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国旗下讲话。(3)通过校园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教育。(4)不定期开展文明知识竞赛,如“文明礼貌知识竞赛”。(5)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我们确立了一年12个月的“绿色德育”主题。其中2月和8月,正好是寒暑假,安排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

二、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以少先队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入情境,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针对我校实际开展了手抄报比赛、品德与社会赛课(展示)、读书教育活动、家长会、法制教育课、每年一次校园艺术节、每学期一次运动会等相关活动。

三、强化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养成。我们通过少先队的“评星”活动对各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1)由学校少先队制订活动训练计划,下发给每位教师,各班再针对本班实际,制订出班级的各科的具体训练计划。每星期只抓两个重点,便于集中精力抓重点,反复抓,抓反复。(2)每周安排一节班队会课进行行为习惯训练,由德育处根据学校的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主题班会的内容,专人负责检查、照相、评比。(3)加强督查和评比,用外力约束学生,逐步规范学生行为。

篇4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寄宿制;养成教育;小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9-01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必须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各级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更应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近年来,生源急剧下降,学校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办学吸收力增强,办学的优越性逐渐呈现。不少家长舍近求远希望子女能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就读,临洮县洮阳镇文峰小学实行寄宿制正迎合了教育需要的这一新变化,也是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全新实践。

我校现有学生612人,有368人是住校学生。在创办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突出体现在“吃、住、行、学”上,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难,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均在9周岁,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都非常差,稍加放松,便出现问题;二是交通难,寄宿制学校周末学生放学集中,普遍存在超载现象;三是自主学习难,由于受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淡化,自主性学习的行为缺失,依赖性强,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情感脆弱,往往坐享其成,贪图享受。我校是2008年8月创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如何使行为规范成为住宿生的自觉行为,这是学校管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旨在探索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对寄宿学生的行为养成。现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我校的几点做法。

一、发挥表率作用,增强养成意识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做为教师应起到“表率”和“身教”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

第一,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于是我们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班主任、生管员率先垂范。班主任、生管员与住宿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在身边,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生管员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

二、规范常规制度,落实行为训练

新入校的同学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锲机,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

第一,注重学习对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逐条对照找差距,教育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使学生明白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

第二,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通过培养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自觉履行行为规范。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习惯养成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学生在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更为可怕的是家长把孩子的一切劳动都包下来了,帮他们洗衣服、洗脸、喂饭、叠被子……,这样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孩子不懂自己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料理自己的起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情况。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虽然知识丰富,头脑发达,但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就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出的一系列问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要切底改变这种状况,就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作为学校,主要是通过课堂学科教学渗透养成教育。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挑战,逼着他每天需要自主参加生活实践,寄宿制学校进行养成教育有其潜在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弥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缺陷。

四、加强监督矫正,实现全面提高

第一,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我校大队部成立大队委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篇5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6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温州352000)

摘要:为了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偏差的状况,分析偏差行为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偏差提供依据,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小学五、六年级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家庭教养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3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20—02

收稿日期:2014—07—08

作者简介:朱倩云(1963— ),女,江西赣州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儿童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是指偏畸、不正常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及非社会行为等被通称使用。按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的注解,所谓偏差行为是“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1]Robins研究发现,在童年期被诊断为问题行为的儿童有一半在成年后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因此,偏差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早期发展,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2]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普遍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选取了温州地区两所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包括:五年级男生78人,女生38人,其中10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6%;六年级男生72人,女生52人,其中11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9%。

(二)研究方法。采用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即“A行为”(Antisocial Behavour,即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ehaviour,即神经症行为)。问卷共包含26道题,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此外,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本研究所得资料数据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研究。对有无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比较,针对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χ2=9.47,р=0.002<0.001)、成绩(t=-2.46,р=0.018<0.05)、性别(χ2=0.78,р=0.38>0.05)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二者在家庭状况、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经比较发现,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拒绝与否认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母的偏爱以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上,不存在差异。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家庭状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且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亲越是给予情感上的理解,那么学生产生的偏差行为概率越低;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儿童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母亲的保护与干涉不易使学生产生偏差行为;其他的因子则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三、讨论与分析

离异型家庭学生的心理封闭性较非离异型家庭的学生更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肯谈论家庭问题,他们对家庭问题的敏感性比其他同学更强。在成绩上,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也相对缺乏毅力,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厌学情绪,因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青春前期,男女生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因此彼此的影响不大,也就造成了其偏差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家庭教养方面,由于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在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生活情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较容易使其产生行为偏差。

由于离异家庭的氛围不和睦,父母对于孩子往往缺乏关爱,造成儿童希望通过一些行为引起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因而易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神经症行为。父亲越是对其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其产生偏差行为的概率越低;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农村,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只是初中、小学文化或文盲,所以农村的体罚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经常不统一,隔代抚养占相当大的比重,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无奈的苦恼。而父母又缺乏必要的家教知识,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要求却相对宽松。作为子女,体验到的只是父母的干涉、拒绝和否认。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偏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使子女形成自信、乐观、独立、坚持、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和偏爱则易使子女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和缺乏韧性的心理特点,从而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会化的成长进程。

四、结论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并且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学生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也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对待小学生的偏差行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从家长做起,还特别要调整教养环境,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家、校教育资源,形成和促进家、校互动,全面保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朝夫著.吴武典指导.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篇7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实事入手,以身作则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开端,而这个起点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小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还没有“成形”,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教育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小学生还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家庭教育所形成的,这些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到学校后的学习是有利有弊的。特别是当今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都由爷爷奶奶照看,他们只能提供生活上的照顾,而在学习、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上培养较少。这种隔代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时,作为小学老师就应该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从每一件小事情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培养。

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重经常性和渗透性的教育

例如,学生在学校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要随时注意公共卫生,这是最基本的卫生习惯。再如,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候;尊敬长辈,学会照顾和感谢亲人;会使用文明用语等都是最基本的文明礼貌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时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但是有可能一回到家里,由于受家庭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就会随大流而抛弃了这些好习惯,即使再回到学校,他们也可能会不再延续。这其中除了学生个人的身心因素以外,也反映出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未得到延续和巩固。针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是需要我们小学班主任老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连续的培养。不能因环境的改变、年级的改变而中断,必须注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运用好评价和欣赏教育

在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和犯错表现是经常出现的,对于一些小的言行举止,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很关注和关心他们的。对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比较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赞许。例如: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铅笔,敢于承认自己所犯的小错误,谅解别人等。对于小学生的这些行为举止,我们要给予欣赏赞扬。对犯错的小学生,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们进行纠正。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他们就会沉浸在喜爱的事物中,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也会潜移默化的发展。

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以实际活动为载体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对小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活动。学校组织多项集体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如组织文艺汇演、学校运动会、班级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通过深入浅出的活动,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故事、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8

【关键词】小学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28-02

一、前言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良好的习惯培养的过程。学生们在小学阶段,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变化的重要时期。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问题。现在我们通过实践教育,初步的探讨一下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现状剖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定型之前,在课堂或课间会有各种表现,如:上课捣蛋、课堂上交头接耳讲小话、小动作不断等等不认真听讲的行为。课间休息的时候在教学楼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没有一点安全观念。在高密度的教学楼内,这些学生的行为举止极易造成校园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以教育和管理。小学生行为习惯不够稳定,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目前教学质量考核的因素。由于教研室以考试成绩论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老师们也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教学重压下,老师们加班加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和心理进行辅导。此外,某些教师更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二是社会因素。现在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开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场所,引诱小学生玩耍,这些场所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极大,许多学生因此开始逃学旷课,不思学习。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时候就开始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今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家校互动齐力推动学生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能养成的,是通过很多的因素共同影响而造就的,当然这些因素中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是,我们需要尽量多制造一些积极的因素,尽量避免他们受到消极的因素的影响。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养成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各个学段甚至时段的教育训练和自我教育机会;在空间上,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完成培养目标的,通过学校的点拨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是要在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环境的熏陶,同时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习惯口诀法培养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抓起,首先必须要求他们上课能够认真的听讲,按时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这些简单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行为习惯,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训练。对学生的"三标准"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首先让学生们背写字歌"头正、身直、肩放平,臂张、胸开、足踏稳。笔尖斜向左前方,三指拿笔留一寸"边调整姿势边书写。上课时,教师时常注意学生读书、写字的姿势,力求短时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三标准"习惯。良好的"三标准"习惯形成后,要注意巩固。

(三)强化训练中高年级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经过学生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养成的,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最后加以巩固。老师们要经常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认识的目的。不能够只对他们进行要求,并且还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督促,使这种良好的习惯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相机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读书、听讲、遵守纪律等好的习惯,尊老爱幼、热爱劳动。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

(四)运用评价鼓励促进习惯内驱力的激发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表扬的公告栏,将表现优异的同学及其优异的表现记录在上面,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榜样,同时可以激发他们更好地去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表扬栏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表扬栏里的同学,也可以是自己身边同学身上的一个闪光点,把孩子的优点放大,为学生具体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正确行为方式和榜样。通过表扬栏使全班学生们能够清楚的认识那种习惯是好习惯,值得大家学习的,那种习惯是需要改正的。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对全班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行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参考文献:

[1]姚慧杰.试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8(8):151-151.

[2]杨冀红.小学阶段养成教育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2,(1):29-29.

篇9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也是个人性情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的习惯未养成时,会有众多的表现,例如,上课的时候睡觉、大闹、偷偷的讲话、传递小纸条等众多的不良的习惯,课下,在教室内喧哗打闹,在楼梯上追逐等一系列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高密度人群的校园范围内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校园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为校园事故的发生留下隐患。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不够稳定,对其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质量考核和社会两个方面。由于现在社会压力巨大,造成现在的学校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关注。现在的教育体系依然以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差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导致现在的老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德育的培养。造成在对老师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课下辅导,对学生的心理和德育的关注和培养教育较少,甚至被忽略。部分的老师教育的观念不正确,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陈旧,通过简单粗暴言语或者行为对学生个体的身心造成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惧怕老师等不良现象。

二、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1)引导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学生个体的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活动,需要通过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自愿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坏的习惯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工作生活的失败,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好的习惯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无形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学校需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2)强化榜样的作用

在校园活动中,教师是小学生行为举止的标杆,对小学生的行为的影响巨大。树立好的榜样对小学生的好习惯的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和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榜样人物的树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影响深刻。把深奥难懂的教育理论和道德要求进行人物的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使小学生在形象化的人物中体会学习。

(3)知行合一

虽然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限,但小学生的学习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通过创造灵活的教学场景和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通过校园广播歌曲、宣传栏、板报等形式来宣传良好的行为活动,提高小学生行为的主动性和正确性。让小学生在了解知晓的基础上,进行活动。避免了简单枯燥的说教,使内容更丰富活泼,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

篇10

【关 键 词】小学生;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71-02

一、我国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现代社会正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在急剧地变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小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已日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据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小学生不良行为平均百分率:骂人的21.2%,打架的11.2%,考试作弊的17.6%。而在城市的一些周边地区,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已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威胁到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然而,这恰恰是重新认识小学生行为习惯价值的契机,根据小学生成长的心理机制,当前我国小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认知偏差”型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恶作剧等。例如,“一个师范生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教育专家,有一次发现一个孩子在摇晃一株小树苗,便走上前去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他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孩子于是很懂事地不摇了。这个师范生毕业后竟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有一个小朋友在路边摇晃小树苗,他也学着那位教育专家的口气说:‘小朋友,小树苗可不能摇呀,你一摇,他头就晕了,要叫疼的,就要流泪了。’可小朋友却说:‘老师,你骗人,小树怎么会头晕,怎么会想事情,怎么会说话呢?’”[2]

一些小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有的小学生更是不理解行为规范的实际意义,他们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比较概括性的行为准则不知所云,上例中小朋友的情况就是如此。

(二)“意志薄弱”型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多动分心,情绪波动,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小雨点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说她是蜗牛一点都不夸张。早上起床一般要叫上七八遍,有时候还真要发脾气,她才慢慢吞吞地爬起来,穿衣服、穿鞋子、刷牙、洗脸还要磨蹭,吃饭的时候也磨蹭。一个早上磨蹭多次,常常惹她老爹生气。她本人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就是意志薄弱,缺乏毅力,无法长期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改正了两天就又恢复原样了。”[3]

小学生由于良好的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小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小雨点,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心理障碍”型的行为习惯

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逆反易怒、抑郁恐慌,表现在行为上则出现打架、说谎等现象。例如,“班长让我看看她的裤子,说是冯×踢的,我一看满裤腿上都是脚印,笑着为她扫了扫,安慰安慰后,让她把冯×叫来。

你知道这冯×何许人也?是这学期刚从一班过来的孩子,内向到极致。开学一个多月了,我还没见过他张嘴说话。他怎么会打班长呢?来到办公室,他就站着,一言不发。”[4]

学习焦虑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并且这种心理状态会很大程度地转移到小学生的行为方式上。据相关统计表明,有30.14%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5]上例中的冯×就有这种心理问题的表现。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的小学生还存在有孤独倾向等心理问题,并产生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对现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反思与发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本质

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本质而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当代人对行为礼仪价值取向的曲解。许多学者、专家表示现代生活、多元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当代人对行为礼仪的淡化。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经济越发展、文化越进步,人类就越应在意言行举止的高尚典雅。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马路乱闯红灯、乘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我们对行为礼仪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真正的“行为规范”不单指表象,更是一种内在观念和素养,是深化到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它的真正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人的友爱、对社会的关怀,传递一份善意、一点体谅,这才是行为规范的本质。[6]因此,塑造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是哪些优秀的品德观念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该怎样深入人心。行为规范不仅是在“塑形”,更是在“塑心”。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当我们转而分析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环境时,我们就应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那种道德气氛。

1. 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些家长不文明的语言、玩游戏、睡懒觉等不良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可以说,小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家长的影响与家庭环境的熏染。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应该在充溢着德育价值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全的规则品质与纪律意识。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7]帮小学生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形成良好的学校环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面临当今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往往抵抗不住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渗透,小学生往往会自发地或偶然地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电视里的武打抢劫、游戏里的阴险虚伪以及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等不良习气扑面而来。这些活生生的不良事例比学校教育来的更加直接,更易于接受,致使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快速形成,并且在小学生中蔓延。

对此,除了要加强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控制外,笔者认为还应大力巩固小学生的是非观念教育,让小学生逐步明白“美”、“丑”,懂得“是”、“非”,理解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友爱”,以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抵御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当我们开始关注小学生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时,我们必须首先清晰地剖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的实质是什么;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上游”在哪里;构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发展目标在何处。

于此之上,家庭、学校、社会还要进一步树立健全、完善的行为观念,形成动态的发展合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只有正视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才能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他们茁壮成长,迎接未来的风雨和挑战,真正成为开拓21世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凤凰人.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及矫治策略[EB/OL].教育教学论坛-红霞在线,(2006-4-25)[2011-4-25]..

[2][3][4]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晓明,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