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化教育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深化教育改革方案

篇1

4月29日,先进制造部全体老师在深入学习《总体方案》后,针对实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的研究和讨论,会上讨论总结如下:

1、实训指导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和师风:《总体方案》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会议上,先进制造部全体老师一直认为,应该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比如说:实训过程中热爱学生认真指导学生实训对学生有耐心、对于学生违反实训纪律的应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方法、上课期间认真指导实训不抽烟不玩手机等。

2、对于实训内容和课程应尝试改革:根据工程训练中心实际的设备情况,统一工程实训各个工种的加工任务,设计一套能体现各工种特点的标准零件,将学生的加工任务标准化,每个工种之间相互联系,整个实训过程中,每个学生完成两到三个成品。让学生根据老师和课程的安排,成功的完成各个工序。学生走完从传统机械加工到现代加工的全过程,就可以加工出几个指定的零件。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有利于统一和规范教学,也使得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竞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每个工种的标准考核零件,考核零件应具备该工种的主要工艺特点,零件不宜过难,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根据各考核零件特点,设计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按照打分标准给学生评判实习成绩,进而对学生的实训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

3、规范学生实训的评价标准:方案提到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对于实训教学也是一样,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完成加工零件为单一考核标准,还应加强安全实训、文明实训、劳动纪律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工程素质和能力素养。

篇2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考核方式;平时学习;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55-02

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规模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保障水平均有所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已达30%,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7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7.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由“量”转移到了“质”上。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不仅是当今人民群众正常而合理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远没有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培养能力强、自主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已不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探索,及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了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应从大一统的专才型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通才型全面素质教育模式。经过了四个学年的精心投入和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现将四年来的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就必须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以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体现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又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人才,进一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强调平时的学习,又要体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综合考量,因此,考核的方式应力求全面,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和考试内容、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的质量。

(一)改革试点和推广的主要考核方式

按照教学大钢的要求,遵循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含单元测验及知识点总结等,占课程总成绩10%)、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命题内容考察期中考试之后的基础知识部分,占50%)。力争从大一开始使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时间学习,要建立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在教学中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考核的主要内容

主要围绕理解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技能和技巧,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思维、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不同阶段的内容,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记分方法。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效性

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取期末一次性考核结果定乾坤的方式,弊病颇多。应积极进行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全程性学习的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以减少一次性考核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现象,提高考核的效度。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原则和办法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须遵循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步进行的原则;坚持多种形式考核并行的原则,逐步改善现有程序,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模式。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为保证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严肃性和科学性,教学改革小组首先提出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改革考核方式的目的、优点、考核内容、要求及详细评分标准、具体实施办法等。实施方案成熟后,由二级学院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批并备案后执行。

考核方式改革工作要兼顾到全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要根据本课程自身的性质来确定改革方案,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试点,在充分论证后,选择试点对象,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推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意义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好会大大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和训练。教师们也要统一认识,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成分准备,尽快地付诸行动。一轮试点结束后,要巩固改革工作中所取得的改革成果,认真加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扩大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范围。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改革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考核方式,打破一张期末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变为根据课程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核,探索出适宜的考核方式,正确引导教与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大一开始,在开课之初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学习时间,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

各项考核要求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此项改革的重点是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的调整。在每个学期,根据不同的章节、课程内容的特点,章章撰写知识点小结,按时上交并计录,记作平时成绩;把内容相关的章节划分成五个单元,按阶段进行测验,上交批改后讲评,下发给学生用以改错再上交,随时督促检查;针对一些趣味性的部分课适当增加课后复习任务,如:要求学生完成个性周期表和鲍林能级图的绘制等,并加以评比,鼓励积极,督促较差的学生;同时训练学生养成课堂记笔记的好习惯,适时检查课堂笔记,督促其平时的学习,使之系统,并使之习惯。

试点前要求制定周密的综合测评标准,做到既有平时的考核与评价,也有期中的考核和期末的综合考核,使多种形式考核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从时段上改变原来的期末一次终结性评价的弊病,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关注与激励。

改革总的思路即增大平时学习成绩评价的比重,将考试尤其是期末考试的要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五、结语

高校“基础”课考核方式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情况,必须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也要重视过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而且要重视伴随知识的评价,要全方位、多层面的考核。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能“只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把统一考试作为衡量不同学生成绩的唯一分数。应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考查,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综合测试,分配好各环节所占的权重。这样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促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少为,贾明德,徐蕾.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与未来预测[J].未来与发展,2012,(3):24-29.

[2]刘智运.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27~32.

[3]刘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途径.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2013,27(2):268-270.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5]颜斌,王琦,孙作青.高等教育的出路[J].才智,2009,(11):67.

[6]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4-7.

[7]程伟.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深刻的观念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38-40.

[8]刘进.浅析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9,(1):5.

[9]陈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J].东南学术,2008,(1):150-158.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方向 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任务的突破口,聚焦在高校基础工作步骤方面,针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教育特色、教学地位、人才质量培养、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各个方面,研究并提出破解体制机制。[1]

1.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聚焦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系统思维、教育全局认知和把握教育发展方向和重要机遇的突破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方向聚焦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设立改革目标聚焦点,聚焦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全方位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究其根源需要借助综合改革模式,来进一步推动试点工程,优化教育结构设置并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科学发展,使更富有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模式,得到全社会层面的认知共识。为构建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教育结构、办学特色、教学地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提升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举措,奠定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2]

贯彻《纲要》精神,聚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发展战略。在实施综合改革进程中,使用做到改革方案、改革宗旨和改革试点三方面与《纲要》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确保具有创新性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能够在改革方案中得以贯彻、落实,密切关注国家在创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部署和新动态,保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方案的合理化和一致性,掌握主动权,抢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高点,推动一批方案合理、绩效优良、创新驱动机制健全的高等教育改革新举措的落实。[3]

2. 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和方向选择

在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步骤,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合理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突破路径和改革方略尤为重要。在经历2000年前后一批高校整合、高校扩招,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度提高并向大众化发展方向迈进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迈入提升教育质量、突破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障碍的关键节点,接下来,即将面临的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水区”的闯关阶段,只有突破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绩效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富有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的新路径,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做出正确的实施方案和发展方向选择。综合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路径,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选择和突破。

优化教育体系设置。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在管理、运行、考核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统一的实施方案,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运行流畅、便于考核的定量和定性化设置,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高等教育分类原则和前提,统一的高等教育提下下,“标准化”的教育成果违背了“有教无类”、“特色定位”、“优质资源调配”和“学科专业优化布局”的教育体系发展方向与初衷,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度障碍。

提升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言,归根结底在于培育富有社会服务价值的人才后继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进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创新和优化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因循守旧的“标准件”大学生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组织关系。

重视制度建设与师资力量提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还要加强对制度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以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事业提供优秀的依法办学平台,为创造式的开展高等教育办学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同时,在构建富有高等教育特征的大学制度方面,要赋予高等教育借助综合改革取得更多办学自和专业设置导向自择意识。中青年教师队伍是大学开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受益方和富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更愿意打破墨守成规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机制设置,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富有探索精神。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可有效确保高等教育机构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来源和持久的成长性,这个队伍的壮大与提高,对高等教育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进教师选聘制度改革、分类分级岗位聘用改革和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从而推动青年聘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4]

借助学院改革试点,创造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突破路径。学院综合改革试点可以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从更为专业的视角,给出高等教育体制价值内涵和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参考标准。推进富有专业技术特色、文化精神内涵、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学术组织架构、科研机制体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潜力,使学生更为投入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激发教师勤勉治学的责任心,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潜心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

教学评估与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教学评估方面需要做到“重实质轻形式,重效果轻过程,重程序轻关系”,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要大胆设定,谨慎实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国际影响和学术能力水平的领军人才。

3.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小结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面临体制机制、固化思维和新情况新问题的多方面挑战,矛盾和问题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征。如何通过“立德树人”开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目标实现、通过“创新精神”和“内涵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实力提升的路径突破,需要业内广泛开展相关探讨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教强省建设[J]阅江学刊.2011(10)

[2] 朱红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篇4

关键词: 电子电工 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型技能人才需求量剧增,尤其是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尤为突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深化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沿着科学的发展方向前进,这对于创建电子电工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电子电工专业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电子电工教学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根据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特点,对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重点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同时为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继续教育奠定基础。电子电工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和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电子电工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教学效果,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优化配置,合理进行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问题的重要措施。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改革要以目前专业为主体,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的电子电工专业能力为原则,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体现学生特色的电子电工课程体系。电子电工专业新课程改革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及时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和对电子电工专业的要求,科学有效地增、删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构建形式,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和教学实践课的比例,开设具有竞争力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建立专业最优化的课程比例结构,为增强电工电子专业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同时,电子电工课程的设置不要过于追求理论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而忽视它的应用性与适用性,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重视电子电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他们所学的课程内容满足将来就业需要。

二、积极推进改革,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将打破以往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融入现代化教学元素,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因此,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作科学、有效的部署,强调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这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电子电工专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枯燥乏味又生硬难懂,我们更应该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优势,使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形象化、生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实践操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素质,它对构建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教育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一线人才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电子电工专业强调课程设置要与企业的第一线新技能、新知识、新操作和新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身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力争做到因材施教。我们要通过实践课程改革,使广大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经过实训基地的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员工,使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科学设置实验和实训课程,通过积极实践、教学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巩固电子电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篇5

一、明确新目标、新任务,增强使命意识

十报告要求全党面对宏图伟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辜负使命,不断成就伟业。增强使命意识,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全党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我们学习十报告,就要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对自己的使命、责任有更加强烈的意识。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增强使命意识,对我们至关重要,使我们有一种更加昂扬向上、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的精神追求,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现实中的差距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使我们对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使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更加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目标的工作作风。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工作落实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来。

二、牢牢把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十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立德树人既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而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立德又是首位的,在当前形势下需要突出强调,需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立德树人”比“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内涵更加丰富,“立德”是对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并且对教育者而言,立德既要加强德育,也要加强自身道德学风建设,还要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要求,当前要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1.推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18个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意见》是在当前形势下,落实高教领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要求,工作部署会已开,文件已下发,下一步关键是要推动落实,组织好交流、检查,抓好典型,使高教战线按照文件的思路、要求,真正地、全局性地行动起来,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

2.全面启动本科质量标准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系统的质量标准,在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明确立德树人的要求。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分三个层面:一是国标,国家层面要建立92个专业类质量标准;二是行标,对一些专业性、应用性强的行业制订专业标准,使用人部门对教育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和评价权;三是校标,每个学校要在上述国标、行标基础上,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办学定位和特色,制订各校的培养标准。2013年要基本建成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3.深入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在新入学研究生中联合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是解决现实工作中立德树人“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去年由院士、科学家为新入学研究生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参加宣讲的院士40多人,听宣讲的学生达85万多人次。今年要进一步巩固和推进这项工作实现“两拓展、两结合”新进展,即拓展到高年级本科生,拓展到新入职教师和新入岗研究生导师;开展集中宣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宣讲教育与监督惩处相结合。真正实现这项工作“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要求。

三、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政府负有更大、更直接的责任。近一个时期,需要下大气力,抓好几件对高等教育结构有格局性重要影响的工作,做好优化结构这篇大文章。

1.启动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动区域结构调整。我们特别要抓好这个计划中的两个重大支撑性项目:一个是发改委投入100亿元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100所高校着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另一个是财政部投入60亿元的“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支持14所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两大项目都正在做设计、报方案,我们要把握好建设方向和建设过程,不能做成“基建项目”、“输血项目”,要通过这些项目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提升中西部高校造血功能,切实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推动高校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前不久,高教司组织修订并下发了新的专业目录和管理办法,这次修订工作与高教史上曾经进行的三次目录修订工作比较,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历次修订中都面临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各界广泛好评。一是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目录撤销了129个不适应需要的专业,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重视发展了一批应用性强、满足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新专业。二是更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要求。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三是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新目录的专业学科内涵更加清晰,特别是与研究生学科目录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有机衔接。四是形成了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的专业目录体系。新目录中设两类专业,即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并实行两种管理方式。其中,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特设专业处于动态,每年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本科专业目录的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既保证了专业目录系统的完整统一,又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提供了机制保障。五是高校设置专业自得到进一步落实,并构建起专业设置宏观监管新机制。

新目录和新规定,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下一步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以此为契机,部署、推动新一轮专业调整、建设和管理改革。一是我国高校现有的4万多个本科专业点,都要根据新目录做好对应调整,并要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建立起新的国家、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方式;三是建立健全专业质量评估监督体系。上述工作都要在年内做好全面部署和推动,2013年基本完成。

3.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当前,特别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一是招生规模从2008年的两万多人增长到去年的15万人,占全国招生计划的比例从6%增长到32%;二是专业学位种类从19种增加到39种,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骨干领域;三是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今年研究生报名情况看,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中国教育报报道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了“香饽饽”。下一步,我们的重点要放在深化改革上,推动高校进一步转观念、变模式、创品牌,要着力培育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电影编导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有量的大发展,还有质量大提高。

四、深化高教领域综合改革

十报告作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强调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协调性,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式,对我们深化高教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改革之间不是相互分离、单兵独进,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改革的联动,改革的统筹协调,包括国家、地方和学校不同主体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类型教育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等不同方面改革的统筹协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改革的统筹协调。综合改革要求我们在更大视野、更怀、更大格局下来做顶层设计、加强试点、系统推进。就工作层面,当前高等教育在几个重要的环节上都要进一步力推综合改革。

1.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改革不能局限于考试招生环节上,而要着眼于高校多样化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着眼于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分步实施。近一段时间,学生司牵头,基础司、职成司、高教司、研究生司等共同参与、支持,与考指委一起对招生考试改革做了进一步系统调研设计,拿出了八个方面分领域、有统筹的招考改革方案,包括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高职单独考试招生方案、高校对各类特长潜质学生自主选拔方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等,更加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待党组通过后,将陆续出台实施。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有内容、方法更新,也要有体制机制突破。当前,要着力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育人。我们在机制上已经起步,初步探索了与中科院系统、工程院系统、科协系统和各大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引入了一大批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如与中科院联合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包括10个子项目,2000多名院士、科学家加入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受益学生超过15万人次。但这只是起步,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巩固、不够深入、不够完善,需要下大力气加强指导和推动,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制度化。

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包括改革人才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我们要指导好这项综合改革,努力为之创造宽松的政策空间,使这项改革真正取得进展和成效。

3.加快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对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作了系统的顶层设计。评估不再是单项政府评估,而是一个评估体系,发挥不同主体、多种形式评估的作用。这个体系要求作为质量主体的高校,要普遍开展自评,建立自律机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要进行分类的院校评估,监督检查学校办学状况和质量;作为用人部门的行业企业,要参与专业水平质量认证;作为纳税人的社会公众,要监督办学,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这个评估体系尽管有了系统的制度设计,但在实践层面才刚刚起步。2013年,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在院校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公布等方面迈出重大步伐。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真正建成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评估制度。

4.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学位办已经研究形成了《关于深化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包括结构调整、培养模式改革、管理机制改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综合改革,文件即将下发,并且有了整体推进方案,明年将是我们着力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之年。

五、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十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等教育要在促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方面积极作为,做好两项重点工作。

一是更加着力促进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公平。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扶贫定向招生计划。这是一项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补偿机制,今年这项计划成功实施,社会反响很好,参与计划的都是重点高校,使贫困地区考生上一本高校人数增加了11%。2013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适当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完善措施。

篇6

目的:探讨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多元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方法: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学生的实训成绩。结果: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的实训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学标本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

中药学;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药标本实训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21世纪,随着大学实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如何借助实验教学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中药标本的辨识能力,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医药紧密结合,形象直观科学地遣药组方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做法,探讨开展中药标本实训的具体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构建。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选择2013级两个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学生数88人,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选择2014级中医专业三个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学生数111人,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

1.2教学方法我校医学院自1999年与山西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开始招收中医本科生,中药实验课10学时,沿袭以前的教学方法,实验课上教师简单介绍中药标本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观看见习。由于学时少,没有考核要求,学生常常走马观花、过目即忘,导致在实习或工作时印象不深或没有印象。2006年组建山西大同大学后,实验教学调整为20学时,教学内容相应做了修改,增加了部分影像资料,丰富了实验课堂教学,但中药标本实验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开始观看标本时兴奋好奇,后来渐趋平淡,没有很好学习掌握认药识药的本领,只是完成实验报告交差了事。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从2013年开始尝试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标本实训后完成标本实验报告,并制定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算。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增加分组学习讨论,然后进行标本实训,同时观看有关音频视频内容,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同时修订评分标准细则。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认真观看影像资料,并做笔记加深印象,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但标本实训停留在完成实验报告的层面,学生辨认中药饮片的能力提高不大。2014年我校转型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增加实验课时到24学时,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必须转变观念,大胆改革。2015年实验教学主要是标本实训,应重新制定和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我们将2014级三个中医本科教学班采用分组讨论、随堂抽查、制作影像标本等方法进行实训。分组讨论以四到五个人自由组合成一组,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然后进行中药标本实训和互训。随堂抽查是在每次标本实训课,实训期间都随机抽查一些学生辨认中药标本。制作影像标本时,选择一些掌握现代数码技术较好的学生,对新购饮片标本摄像、录像,制成影像资料。标本实训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训课上学生分组讨论后到中药标本室进行实训。首先将本次实验标本逐个观看比较记忆,注意观察饮片标本的断面特征,如桔梗的“金井玉栏”、大黄的“星点”、防己的“车轮纹”等;颜色相同的进行鉴别比较,如断面同为白色,山药有维管束散在,白芷有略呈方形的形成层环,天花粉和葛根都有放射状排列的导管,而葛根纤维性强。每位学生单独观察后两两互训,其中一位抽取标本让另一位同学辨认,随后放回。每次标本实训结束前教师随机抽查5到10位学生到实验办公室认药,一次认药5种左右,经过反复强化加深印象,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1.3考核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考核方法。实验组的考核方法如下:①考前准备:实验课结束前一周,开放实验室,学生在规定上班时间可随时到实验室去观察、识别各种中药饮片;②标本实训认药考核:每组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前最后4学时进行辨认中药饮片考核,考核时2位教师主考,在两个考场同时进行,每位教师抽查学生10种中药,考场每次进一位学生,考核下一位学生前预留调换中药饮片时间。每位学生辨认20种中药,共计20分;③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1]:学生实验成绩主要由“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实验报告+实验作风”三部分构成;标本实训认药成绩占实验成绩20%;实验报告以百分制计算,共写5份,以其平均成绩的75%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主要考核报告是否书写规范,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讨论等是否齐全,尤其实验内容中对中药饮片的气味、颜色、大小、质地、断面和典型鉴别术语等鉴别特征描述是否详实[3],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认真或敷衍了事;实验作风占5%,考核学生课堂出勤、实训是否认真投入等,出勤不够、实验报告不够5份的得2~3分,态度积极及认真负责制作影像标本等得4~5分。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借助SPSS16.0软件,平均实验成绩分析用u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高于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学生的实训成绩。

3讨论

3.1实训考核的必要性及优点[2]

3.1.1实训考核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尤其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和考核,实验成绩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20%。

3.1.2实训考核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训考核中每位学生独立考试,减少了作弊机会,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能力,更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学效果。

3.2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中药学》以其学科特点及实践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而实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式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教学改革中进行标本实训考核,有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药材饮片的辨认掌握程度,课堂出勤率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察认识,巩固学习所涉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相关知识[4]。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教改举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思路更清楚,能更好更全面把握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在讨论中能提出独到见解和建议。

4结论

我校中药学标本实训实行2015年教学改革方案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实训成绩比实行2014年教学改革方案提高,中药饮片识记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增加实训内容,制作影像标本,引入标本实训认药考试,建立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式的新举措,有力促进了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和顺利进行,中药学实验教学逐步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导向[5],分组讨论的方法,有的放矢,互帮互助,事半功倍。随堂抽查和实训认药考核的方式,学中有考,考中有学,以考促学。师生共同制作影像标本,凝聚智慧,激发潜能,自律自强。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潜移默化中学习风气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教师今后制订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调控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仍需不断修改充实。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因材施教激发求知热情,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习惯和作风,也是今后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侯柏玲,李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构建全新的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86.

[2]童家赟.浅议《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其考核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07-108.

[3]王添敏,张慧,翟延君,等.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基于中药标本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1-1006.

[4]张丽梅,赵大克,沈勇,等.《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及期末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6):43-44.

篇7

关键词 新闻教育 专业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8

News Education Reform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y

PENG Guangl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started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policy clear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current problem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professional reform; talent training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闻传播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实施新闻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所有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正视的工作任务。新闻教育到底该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改革是全体新闻教育工作必须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任何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坚持国家政策导向,这是确保改革项目健康有序推进的根本前提,新闻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解读着手,在明确新闻教育改革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剖析和反思当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探寻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与科学方法。

1 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框架与导向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近些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试图以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新闻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整个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指引下运行,而且也在专门的新闻改革政策指引下推进。大体政策框架如下:

第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政策。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背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第二、新闻教育改革专项政策。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强调“新闻传播院系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教育厅都纷纷启动了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联合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是对全国所有高等教育专业提出根本性要求,也是我国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虽然以上教育改革政策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具有高度一致性,即所有高等院校和本科专业都要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是当前新闻专业改革的基本背景与主要导向。

2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可知,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但实际上,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大体情况如下:

(1)课程结构不合理。无论是老牌的新闻传播专业还是新兴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不多不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门数和课时总数过多。目前很多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修课程门数都在40门(学校公共课和通识教育课除外)以上,存在着一种泛而不精的现象。①(2)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不高。新闻学专业是一直以来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但专业技能课程所占比例仍然不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只占课时总数的15%左右,②专业技能课程不仅开设门数不够,而且开课课时也严重不够。(3)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缺失。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新闻学课程为主,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传播类课程开设不到位,基本上只有一门“网络新闻学”或“新媒体概论”作为代表,其他新媒体传播实务课程仍然空缺,远远落后于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实践教学师资紧张。新闻学专业是一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这是需要以拥有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为前提的,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基本共识。但实际上,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我国新闻传播院系,既具有新闻实践工作经历,也具有新闻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仍然不到30%,③导致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者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不符合国家新闻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陈旧。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平台之外,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我国,新闻院系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阻碍重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不根本上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汉语言文学等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没有在根本上建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仍然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3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当前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实际上,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着手。

3.1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改革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语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主要存在两个着力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新的新闻传播业态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要求,需要培养能够在泛媒体行业从事传播策划、内容生产、渠道运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新闻传播人才就业门路。新闻学专业已经不能局限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人才,可以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和自主创业,所以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产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第二,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过于宽泛,“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体现“专业性”是本次修订人才培养规格的着力点,具体规格设定如下:(1)具备基本的新闻内容生产能力,具体涵盖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2)具备良好的媒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平台传播新闻信息的专业技能。(3)具有较好的媒体传播策划能力,能够根据各种实际情况需要独立策划和组织实施传播活动。(4)具有良好的媒体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开展媒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基本的创业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当前我国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现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增加新媒体传播类技能课程。在原有传统新闻传播类技能课程基础上增开“新媒体编辑”、“新媒体传播策划”、“数字期刊编辑”、“新媒体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技能课程。第二、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课程比例。在适当删减部分理论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技能课程门数和课时,保证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间。第三、增加专业相关创业引导课程。开设“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传媒产业经典个案评析”等与传媒产业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与经营管理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利用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人才交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前往新闻单位挂职和进修,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对积极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师给予奖励,还可以利用人才交流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吸收媒体业务骨干来校兼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源头上预防“因人设课”的固有弊病,从根本上解决“该开的课没人开,不该开的课重复开”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语境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改革的要点,也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难点。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和传播行业发展实际,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依托学校平台和社会资源,建立一批符合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的创业孵化基地。第二、立足于“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以赛促学”工程,把竞赛参与纳入学生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项目,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了有用”和“学了能用”。第三、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建立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但真正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的比较少,未能实现预期效益。因此,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必须从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重点。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注释

① 肖灵.对当代新闻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新闻爱好者,2013(10):84.

篇8

主持人提示:改革开放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同样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革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始终。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国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此次综合教改要落地,一要真正解放思想,二要切实尊重法制,教育改革往往见效不快,一定要打破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藩篱。同时,一定要摒弃依靠行政法令管教育的旧做法。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回头看1985年的教育改革,很多目标至今没实现,就是因为过于依赖行政管理,没有激发出教育多元主体的活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改革需要舆论的保障,需要全民的参与。我觉得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改革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形成一个全民对于改革的共同的认识。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我们的教育怎么样才能保证把这个民族引到健康的、崇高的、美好的方向去,这些问题都没有达成共识。甚至于我们的很多父母,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就没有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保障教育,怎么做好教育。我们很多人做的是反教育的行为,比如有些地方要减轻学生的负担,父母亲希望孩子不能减负。所以这需要一个全社会的教育素养的提升,这需要全社会教育共识的达成,这需要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舆论要发起一场关于什么是好教育的一个真正的讨论。我希望全社会能够对教育问题达成一个比较深刻的共同的认识,这样也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改革能够顺利的推进。当然中国教育改革的道路还非常的漫长,我们有幸能够参与其中,我们也希望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各项改革措施,这723个字里面所蕴含的教育的微言大意,怎么样能够落实到实处,我们拭目以待。

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尔西丁・买买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考试制度改革和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内容对学校来说影响比较大。高校如何吸收优质的生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撑;学生毕业后怎样能实现充分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如何让他们实现有效就业,这些都将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韩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首先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战线同仁们的共同责任和当然任务。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的价值尺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更加有为。

还要作好攻坚克难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形成多种多样的问题倒逼态势,若不深化综合改革,高等学校难以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但是改革谈何容易。没有大局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自我革新的气魄和勇气,改革不仅寸步难行甚至还会倒退。所以一定要有敢啃硬骨头、敢当排头兵、敢为改革献身的大无畏的勇气。

管评办分离是重点

主持人提示: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教育改革的根本是行政放权,实行管评办分离。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取消行政级别,破除行政壁垒,扩大高校自。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需要明白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揽和包办,教育不能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自家的事。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包揽过多、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弊端,一直是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十报告提出政府转型的要求是:“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具体是四个“加快形成”: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责权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即通过简政放权,将学校的还给学校,将地方的还给地方,将社会的还给社会,将人民的还给人民,使教育更加开放,真正成为人民能够参与、全社会共同举办的一池活水。这恐怕是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的制度性前提。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1999年实施的 《高等教育法》中就规定了学校拥有7项办学自,但是这些办学自并没有落实。2010年制定颁布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同样提出要向学校放权,转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决定》再次提出这一要求,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国家已经真正意识到高校应该去行政化、自主办学,否则就没有办法培养出拥有个性的人才;第二,虽然我们形成了共识,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但是改革依然面临比较大的阻力。既然《决定》已经提出改革目标,就需要进一步提出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以推进落实这一改革方案。《决定》提到要建立现代治理体系。对于高校来说,现代治理体系就是实行管评办分离。政府可学校的招生、就业等信息,推进信息公开,为学校办学、社会机构选择合作伙伴、受教育者选择学校服务。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高校的综合改革最终将归结到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逐步扩大学院自,科学设计校院两级人、财、物的管理权限,推进学院经费包干、依法自主支配的试点;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完善职能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协同制定政策;做好专项统筹,整合各个建设项目和平台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使用,努力推动学校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环球托业英语教育总监陈国忠:管理,由办教育的自己管;评,由非盈利的第三方负责评估;政府负责核定教育体制的合理性,管理那些评定大学的机构。这样大学就可以慢慢从国家投资变成让那些有能力、有资质的人来办。三方职能分开,就可以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对于民资办大学,老百姓能否放心、教育质量会否下降等问题,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即使要放开,也会慢慢地、逐渐地进行,不会一下子放得太狠。这个过程,就是市场选择的过程。同时,目前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所以这次三中全会提到的将要进行的改革,也是针对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

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主持人提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需要。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合理使用教材、因材施教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关键所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尤其是课堂育人方面,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和陈旧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顽疾。一方面,我们天天在呼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教师依旧是老样子,也许“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多见了,但是把“黑板”换成“白板”,把多媒体作为“机灌工具”的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值得我们警觉!不改革教学内容、不创新教学方法,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广大教师的主动、自觉参与。缺少广大一线教师主动自觉参与的教学改革,注定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篇9

【关键词】电工电子专业 探索 科学

电工电子专业是一门职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性专业,在相关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该专业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器械不断被人们研发出来,电工电子专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与丰富。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对课时进行了进一步的压缩,这使得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少学时的矛盾愈发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基于工作过程为导构建对电工电子课程的改革方案,将过程和工作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发现,电工电子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就业于电信工程领域、电子技术领域、电气自动化领域、测量领域等,这些领域都是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所以目前市场电工电子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非常多。所以在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企业调研、社会调查等方式来首先确立该课程的目标,了解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与方向,清楚学生在岗位上将来要承担的任务与职责,并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对电工电子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设置。通过相关调查我们能够将该专业相关的学生就业方向分为三类,(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些岗位:电子或电器的技术管理、调试与检修人员;(2)和应用有关的岗位:电子、电器运行、维护、检修、营销与服务人员;(3)辅助研发岗位:研发与设计的辅助人员;测试人员;技术支持等。只要学生未来到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测量及控制等领域就职,那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就会得到有效的应用。

为了使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实际中教师要将实际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不但要使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经验,而且还要培育学生的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实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为了提升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电工电子课程的。比如,兴趣法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开始之前,老师可以提前准备用的实物道具,在过程中向W生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引导启发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培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方法指的是在实践中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将总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交由不同的学生进行分担,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 运用丰富灵活的考评方式

现代教育改革中提倡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电工电子这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传统的考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老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采用考评方法,适度增加过程的分值。比如课堂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平时个人表现算入期末总成绩等方式。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提升对实践环节与课后复习环节的重视程度,避免其进行突击学习为了应付考试的现象发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技能竞赛,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成长,锻炼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4 电工电子专业实践研究

在实践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五步方法进行,以电工电子课程中抢答器的制作为例来对阐述五步法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1)进行项目的引入。目前,随着各种智力竞赛的日益增多,抢答器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竞赛中,而由于竞赛的特性,抢答器的精准、公正性能也是最被人重视的。在竞赛中,通过选手对反应的快慢,抢答器会显示出相应的指示灯。(2)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设计制造一个可以供四名选手同时使用的抢答器。这一任务后使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下实践来搜寻制作抢答器相关的资讯,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编制出可行的项目设计方案。(3)项目实施。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将项目拆分成三个子任务来进行相应的操作。①对抢答器制作的电路、编码知识、逻辑函数以及分配器原理进行学习并能够自主应用;②选择适合的电路元件;③将选择电路元器件按照图纸进行焊接并整理完成制作过程。(4)项目评估。对已完成的抢答器进行调试与检测,填写评估报告。(5)拓展。老师对学生的作品以及评估基于点评,并引导其对于抢答器的原理以及应用范围等进行思考。

5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课程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就业择业的需求。所以,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并根据市场的最新变化来对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另外,相关的实践已经证实,科学的方法配以灵活的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的效果,以便于更好的发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基础地位。

参考文献:

[1]卢国燕.浅谈如何提升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师的设计能力[J].新课程(下),2015年09期.

[2]鹿凌燕.基于工作任务的《电工电子技术》改革[J].决策管理,2015,(05).

篇10

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使学校、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准确了解《实施方案》有关内容,确保《实施方案》平稳落地,各项改革措施顺利推进,现将相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河北省《实施方案》总体情况

1.《实施方案》产生的背景及起草过程。

2019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之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四个配套文件,要求各省在国家政策框架体系内,制定本省的贯彻落实方案,明确各项改革举措的时间表、路线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制定河北省《实施方案》,2019年初省教育厅成立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深入全省各地高等院校、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考试招生机构进行了广泛调研,全方位听取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对浙江省、上海市的试点改革方案以及兄弟省市的改革草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初稿后,又邀请中学校长、一线教师、大学教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不同类型专家反复论证修改。最终,《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议研究批准,上报教育部备案通过,向社会公布。

2.《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河北省制定的《实施方案》是在国务院《实施意见》确定的五大任务18项具体举措框架下完成的,是对《实施意见》各项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实施方案》共分为三部分:一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革目标;二是主要任务和措施,包括完善中小学招生和评价制度、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机制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三是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经费投入、稳步推进实施和加强宣传引导。

3.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都有哪些特点?

河北省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覆盖范围更广。这次改革不再局限于某一阶段或是某个单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而是涵盖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考试招生的全局性变革,涉及小升初、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普通高考乃至继续教育等一系列考试招生,几乎关系到所有受教育人群。二是入学机会更公平。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努力破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难题;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畅通学生纵向流动渠道;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了高考加分,确保高考公平公正,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将惠及广大考生,保障了各阶段受教育人群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招生录取更科学。首先,高校招生不再唯分是从,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更加注重对考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其次,打破了以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格局,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可以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减轻了考生的心理负担;再次,缓解了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逐步实现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鼓励有意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提前分流,相应减少了高考的竞争压力。

4.河北省《实施方案》中有哪些执行的是国家政策?有哪些是对国家政策的细化和拓展?

在制定河北省《实施方案》过程中,凡是国务院《实施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的,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对于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也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任务目标。具体来说,属于国家顶层设计的,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统一高考科目的设置及分值、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普通高校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方式等内容,在河北省《实施方案》中全部严格执行。

属于河北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细化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决定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二是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任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一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今后将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科目提供机会;三是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在2020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的方式,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考使用;四是大幅减少和规范河北省的地方性加分项目,取消了侨眷高知子女和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两项高考加分项目,保留农村独生子女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不变,加分范围只适用于河北省省内高校招生;五是从2019年起,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与第二批合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二、关于中小学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

5.高中学生如何选择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

改革后,普通高中将不再简单分为文科、理科,学生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习所有科目,每门课程结束后都要参加相应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参加高校招生的学生可根据高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将这3个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6.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与其余科目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时间以及成绩呈现上有什么区别?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与其它科目的主要区别在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考试科目属于等级考试,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成绩呈现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分为A、B、C、D、E五个等级,一般应在学完所选择考试科目全部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后报名参加考试,考试方式为统一笔试。其它考试科目则属于合格考试,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成绩呈现方式只区分合格与不合格,学生学完相关必修内容后即可报名参加该科目考试,考试方式有统一笔试、统一网络考试和现场测试。

7.为什么河北省现阶段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只允许考一次?

关于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目前两个试点省市的改革方案中,浙江规定可以考两次,上海规定只能考一次。河北省采用了上海模式,规定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主要是考虑到两次考试的等值性难以把握。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按照比例以等级呈现,那么多次考试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等值性差异。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第二次考试,保证两次考试具有等值性,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仍然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河北省规定选考科目只考一次,今后,随着学业水平考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河北省将逐步实现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及更换已选科目提供机会。

8.为什么要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目前,河北省已起草完成《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施办法》,报教育部备案后将向社会公布,同时全省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正在积极建设过程中,即将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中的重要参考作用,河北省定于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举措,为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

9.为什么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

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考试招生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将高职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选拔和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从而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

10.目前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都有哪几种形式?

河北省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高职院校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招生(高职单招)。2019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计划突破7万人,实现全部66所高职院校全覆盖,已达到教育部提出的2019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一半左右的任务目标,2019年将继续扩大招生比例,到2019年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二是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模式。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形式是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过多年探索并不断完善的,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辅助渠道。三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和其他一些需求,将继续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

11.河北省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是怎样进行的?

在省教育厅监督指导下,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在每年春季进行。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充分赋予考生对院校的选择权,2019年河北省高职单招试行院校按专业类联合考试招生,考生只要参加某专业类联合考试,即可报考招收此类专业的所有高职院校。2019年高职单招联合考试招生专业类扩大到10类,2019年实现全部专业按类联合考试招生。同时,进一步改进考试评价方式,根据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查可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社会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报考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高职单招考试,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后,就不再参加普通高考。

四、关于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12.如何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有更多升入重点高校的机会?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河北省《实施方案》提出,改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在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同时,继续实施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2019年,河北省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已达到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今后将继续加大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实施力度,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13.河北省都取消了哪些高考加分项目?保留了哪些?

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经省政府批准,河北省调整了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一是国家取消的全国性加分项目,河北省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部取消。二是国家保留和完善的全国性加分项目,河北省保留,加分分值不变,适用范围不变。三是按国家要求大幅减少和规范了河北省的地方性加分项目。2019年以前,河北省有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侨眷高知子女等3项地方性加分项目。其中侨眷高知子女和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两项加分项目,自2019年1月1日起取消,只保留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加分项目,加分分值为10分,并且只适用于河北省高校省内招生。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的配套文件《关于做好河北省调整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工作的通知》(冀招委[2019]3号)已于去年4月由省招生委员会印发。

14.为什么要合并本二、本三批次?

本科二批、三批合并体现了国家改革的总体方向,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目前河北省本科层次分本科提前批A、本科提前批B、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等五个录取批次。分批次进行录取,只是为便于录取工作操作,与院校性质无关。合并本科二批、三批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本三录取的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发展,有利于今后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从全国情况看,有的省从未设过本科三批,有的省几年前已将本科三批取消并入了本科二批。为此,按照国家的要求,河北省定于从2019年起本科三批和本科二批合并,并根据情况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15.批次合并将对考生产生什么影响?

录取批次合并不会减少考生的录取机会。批次合并后,河北省将采取增加志愿填报数量和增加征集志愿次数的方式,确保考生录取机会不减少,同时,继续提供一分一档分数统计,考生可根据自己排名以及院校往年录取情况填报志愿。总之,对考生而言,由于同一批次院校数量大幅增加,考生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也相应增加,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将会得到满足。

五、关于高考综合改革

16.河北省为什么选择从2019年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河北省决定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可以充分借鉴试点省市经验。教育部选择上海市和浙江省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两个试点省市要在2019年夏季高考结束后,才能完成一轮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效果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也都要在2019年高考结束后才能显现出来,而这些宝贵的经验乃至教训对河北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二是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河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高考生源大省,区域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此次高考综合改革将对高中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学生自主选择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走班制分层教学、综合素质评价等新的教育评价方式对普通高中的师资储备、教学场地、经费投入、仪器设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精心准备、提前谋划。三是与全国多数省份保持一致。从教育部最新通报的情况来看,全国17个省(区、市)都是选择2019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启动年份。

17.改革后高考将有哪些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河北省《实施方案》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的来看,2021年河北省高考将有以下四大变化:一是统一高考科目发生了变化,国家组织实施的统一高考将由现在的3+X改为语文、数学、外语,这3个科目每科的分值将保持150分不变。二是外语科目考试次数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只考一次变为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两次成绩较高者计入考生总成绩。三是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只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录取,变为两依据,一参考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采取依据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四是录取批次发生了变化,除了先行合并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外,还将根据情况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18.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如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成绩有效期是多久?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需要按等级进行赋分,具体赋分办法以及成绩有效期将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在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予以明确。

19.河北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什么时候出台?

按照《实施方案》设定的高考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河北省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本着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河北省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6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赋分办法、成绩有效期以及外语科目两次考试的组织安排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论证,同时充分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扎实做好河北省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

六、关于改革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