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

篇1

智慧校园“智慧”何在?我利用网络查阅了“智慧”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很显然,智慧是指人所拥有的一种创新创造的能力。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提升校园中人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发展。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和思考,我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其一,人类正在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迈入智慧时代。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琳曾在文章中写道:“智慧时代是人类正在迈入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智慧时代的子集,智慧时代将是漫长的历史,如果将智慧时代比作多幕话剧,那么信息时代只是该话剧中的序幕。所以应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在步入智慧时代。”我认为该观点是有道理的,信息时代特别强调信息的作用,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海量的信息经过筛选、重构、积淀等被转化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知识动力,知识只有不断增长才能提升人类的智慧水平。

正如智慧时代刚刚拉开序幕一样,智慧校园也刚刚起步,将伴随着智慧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其二,运用智能化工具和软件是校园的“智慧”表现。

智慧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智能化的工具和软件正是信息时代人类智慧发展的成果。当下,各类机器人不断涌现,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机器人的出现,为人类带来许多便利,并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高超服务。更让人惊喜的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已经问世。深度学习技术是对人脑的一种模拟,用多层神经元构成的计算机神经网络,它可以搜集信息,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行为。深度学习还和增强学习相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机器人领域。轰动全球的“阿尔法狗”就是增强学习的产物,它依据跟棋手下棋或跟自己对弈的输赢情况,自主学习并摸索出更优的下棋策略。

所以说,我认为智慧校园建设中,应选择合适的智能化工具和软件让校园有“真正智慧”的表现。

其三,智慧校园应该为培养人的智慧发展创设优良生态。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和状态,整合和协调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环境和关系,使之达到最优的状态。智慧校园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境,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正如IBM公司提出的Smarter Planet,即更透彻地感知、全方位地联通、高度的智能化。

篇2

本次成果展围绕“引领高精尖,科技创未来”这一主题,一方面以中关村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中关村“创业中国”引领工程为主线,突出展示中关村在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担当作为,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另一方面以互联网跨界融合为线索,围绕大数据产业示范应用、智能硬件、健康医疗和节能环保等中关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催生的新兴业态,推出一批以智能、健康、环保为主导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故事演绎、场景模拟、沉浸体验等方式,生动诠释“引领万众创新,助推大众创业”的理念。

本次成果展分为: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能互联、智慧环境、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生活以及众创空间等八个展区,展览面积3200平米,而精心的展陈设计,使观众犹如进行了一次旅行,亲身体验科技之旅、智慧之旅、创业之旅带来的惊喜。

科技之旅:体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精尖”

想象一下,手机解锁只需要轻轻看一眼,用眼睛玩切西瓜游戏,躺床上看电影用眼睛来控制电脑或者pad,是不是觉得在拍科幻电影?中关村企业北京七鑫易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国内首家专注于眼球追踪、头动追踪、眼控智能眼镜的科技公司。此次在科博会展出的“全能眼”沟通辅具,可以帮助渐冻人用眼睛打字,实现与他人沟通。展望未来,眼控技术将在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次科博会中关村展区,像七鑫易维这样专注于人工智能的科技公司还有很多,为观众展现了智能插座、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通信设备等诸多智能产品,让参观者充分感受了中关村的“高精尖”。

在智能硬件展区,展会重点展示了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数据交换、跨屏适配和跨网互联等智能硬件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蚁视科技等中关村公司都展示了领先的虚拟现实技术。展台前的观众十分好奇,踊跃试戴他们的产品。

在智能制造展区,展会重点展示了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在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和产品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工业云和工业物联网建设成果。其中O.ME(北京清大致汇科技有限公司)摆在展示桌上的带有机械手臂的3D打印机让人印象深刻。

在智能互联展区,展会重点展示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智能通信设备、安全服务、应用服务等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移动娱乐、车联网、互联网金融及网络虚拟化、网络安全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化的浪潮向家居、可穿戴、汽车和制造等领域快速延伸,引起全球高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智能产品正成为下一个全球经济新增长点。3月27日,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关村促进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29条措施将从七个方面为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而中关村在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也进一步凸显。2014年示范区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利润和税收均增长20%以上。实现增加值4954.8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北京市GDP比重2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40%。技术合同成交额3136亿元,其中80%转移到北京以外地区。今年1季度,示范区实现总收入7212.9亿元,同比增长15.4%;工业总产值2005.0亿元,占全市约五成。

智慧之旅:体验互联网跨界融合带来的剧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而简单方便地了解家人的健康状况,是每个家庭的迫切愿望。中关村企业北京华卫迪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医家通APP及其智能健康设备使这个愿望成为可能,还能对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管理。用手机连接医家通智能健康设备,用户在家就能自主完成血压、血糖、心电、体质等个人健康状况的检测,检测数据还能自动记录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通过医家通APP,也可以把档案数据分享给自己的顾问医生,获得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

本届科博会中关村展区,像华卫迪特公司这样的互联网跨界融合企业是本次展会的新亮点,智能施肥灌溉系统、智慧高效能效管理平台、米赫永久性人工角膜、Face++机器之眼等一批创新产品集中亮相,使观众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跨界融合带来的剧变。

在智慧环境展区,以绿色城市、生态家园为模拟场景,重点展示了一批在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监测、生态修复、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

在智慧医疗展区,以社区健康小屋为模拟场景,重点展示了一批在生物和新兴健康服务领域里具有智能化、小型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智慧农业展区,以生态农庄为模拟场景,重点展示了智能温室、设施栽培、智能灌溉、无土栽培、灾害监测、土壤修复等技术在农业智能化、有机农业、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在智慧生活展区,模拟家居生活场景,重点展示了一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创新产品及技术。

目前,中关村运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上促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多方战略合作,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利于改良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通过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了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等新兴业态。

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的《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中关村示范工程》显示,到2020年,中关村将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前沿技术、解决方案、新兴“高精尖”产业的发源地和离岸高端互联网服务的输出地,互联网跨界融合新兴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同时,中关村将主要从三大方面支持跨界创新。一是实施十大中关村“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包括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与智慧物流、智慧建设与智能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环保、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农业、智能硬件与智慧生活、互联网教育与文化传播创新工程,加快互联网、物联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开展六大创新主体跨行业跨区域创新行动。重点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突破、行业智能装备推广、网络互联互通与信息安全支撑、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与创业促进行动。三是陆续出台一批促进跨界融合创新的支持措施。组建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以及部分跨界融合企业、产业联盟组成的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联席会,组织中关村与其他高新区开展对接合作。

创业之旅:体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浓郁氛围

越来越多的全球和全国科技企业都愿意把总部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关村,越来越多的怀抱着创业梦想的人都愿意来中关村创业,越来越多的天使投资都愿意到中关村聚集――为什么他们会选择中关村?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并正在持续优化以“领军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等六大要素和“市场、法治、政策”三大环境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如今,这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关村独特的环境要素。

本次科博会中关村展区,继续展示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采用图片、数据、多媒体等方式,重点展示中关村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空间布局、政策创新、品牌和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大家解读中关村的创业生态。

同时在众创空间展区,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原型,重点展示了创业咖啡、梦想实验室、产业联盟等创业服务机构和要素,通过产品展示、创意交流、项目对接等方式,展现中关村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创客邦、亚杰商会、启迪之星等创新型孵化器,组织数十家创业团队展示其创新产品;同时,展区还举行“中关村创客汇”活动,七鑫易维的眼控技术、蚁视科技的蚁视头盔等15个项目进行现场路演活动,让观众亲身融入中关村极具吸引力的创业氛围。

篇3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 comprehensive logistics system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rich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romot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societ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Hangzhou, and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in Hangzhou,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based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n Hangzhou.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commerce; intelligent logistics

1 杭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情况

1.1 农产品电商有一定集聚

(1)有一定数量的电商产业园。①临安市共有两个电子商务园区,分别位于城区的临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临安西部龙岗镇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②余杭区北部新城利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资源优势,成立了正易国际电商园和小洋坝农产品冷链物流园。③淳安县拟于千岛湖镇珍珠半岛区块建设电商产业园,面积5 000平方米。④江干区正在建设的九堡电子商务一条街、花卉电商产业园前景看好。

(2)县级平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市6个区县市共建成了7个县级平台,其中在阿里巴巴上建设4个第三方平台,自建3个县级平台,提供服务面积达到11 371平方米,共为575家农业电商企业提供服务,2014年平台电商销售额约为1.6亿元,县级平台在集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产业电商化程度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与电商融合比较紧密的集群态势,整体上呈现梯度发展趋势。从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及制品、中药材、蜂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看,均已不同程度地与电商进行了融合,其中茶叶、花卉苗木、竹业、干果、蚕桑及制品、蜂业等产业的电商融合度比较高,属于第一波融合发展的产业。如临安已经出现不少只做线上电商的山核桃经营户。而水产、畜禽、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物流、保鲜、包装和标准化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但目前已经出现众多模式创新,势必成为产业电商化的第二波发展。比如,杭州农副产品网络公司依托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2 500万元;杭州安厨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电商平台+配送中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全面推进订单农业,2013年成立至今已实现生鲜电商销售1 000万元以上。另外绿城农业、佑康等公司均在探索生鲜电商配送体系的建设。

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多样化

物流是电商的关键环节,电商与物流的有效衔接和模式创新给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新思路。如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的物流模式提高了电商的竞争力。而生鲜宅配中智能储物柜低温保鲜模式的创新,使生鲜配送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产品包装的创新是花卉产业电商化的关键一环,江干区国美园艺在花卉包装上的创新,使鲜花电商走向了全国。

1.4 一批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应运而生

杭州已经加快建设杭州临江传化综合物流产业园、杭州空港物流园区、顺丰(杭州)智能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着力推进顺丰速运全国航空快件基地、长安民生杭州汽车零部件制造配送项目、青山湖科技城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并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建设形成国家高新区(滨江)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大江东智慧物流装备和供应链管理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智慧物流科创基地等三大创新基地,让智慧物流成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5 智慧物流大数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去年“双11”,淘宝物流订单同比翻了近一倍,但是整个物流体系运作却非常顺畅,没有出现以往的爆仓情况。究其原因,这得益于物流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已根据快递公司开放的物流数据,结合买家预售及商家备货数据,对成交量进行了精准预测,使得准备和应对更从容。不仅如此,信息化的电子面单配合电子拣货系统,使得商家的发货效率至少提高了30%。杭州市已经加大支持物流运输与配送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手持射频无线终端、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物流技术体系。

1.6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杭州市已从公路、水路、港口、航空等方面入手,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绕城西复线(二绕)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总长度100公里,计划总投资240亿元;继续推进运河二通道规划研究,适时开工建设;继续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空港建设等。同时,杭州也为智慧配送管理环节想了许多办法。外围配送方面,已经着手研究在杭州外围城郊接合部的交通大枢纽区域和绕城内小互通区块建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网络化城市物流配送基地(平台)。在对部分枢纽互通用地论证的基础上,计划在杭长高速紫金港枢纽、瓶窑枢纽等互通区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项目。

1.7 农产品电商递进发展,生鲜配送发展加速

杭州市农产品电商最初以坚果炒货、茶叶为主,在全市前10位农产品电商中占了7家,解决了农产品“进客厅”的问题。而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繁荣,一些便于包装、运输的制成品(如熟食类)及调料品完成了“进餐桌”的问题。而消费者需求又进一步引发了不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尝试生鲜蔬菜的电商直配方式,探索农产品“进厨房”的模式。虽然前期按周、按月通过电商销售“组合套餐”的生鲜直配模式步履艰难,但目前已经出现对生鲜配送中物流环节和小区智能低温保鲜柜的创新,通过锁定小众目标群体,避开与农贸市场的竞争,其商业盈利模式已逐渐成型,使生鲜配送发展加速的趋势明显增强。

2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市智慧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适合电商模式的产品,如果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相对就比较高,自然就难以发展,而反之,则能较好地与电商物流进行融合,从而快速得到发展,临安的坚果产业及其他电子商务村的电商物流发展已经成为实证的样本。

从全市十大农业电商企业的区域分布看,除了临安市因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占了3席,其余7家分布在萧山、余杭、江干、滨江、名胜等城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技术服务、人才流动、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等更为便利,电商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备。而从14家电子商务村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电子商务村的集聚发展吸引了技术服务商、物流企业的对接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电子商务村的繁荣与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举措,引入技术服务商,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物流体系,提供融资便利,建设产业园等,创建不同层面的电商物流生态系统。

2.2 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乡村,人才既难招又难留,关键的营运人才一直十分难得。为此,一方面,政府要提供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则依靠电商物流进乡镇、进农村以及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建设,推进分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缓解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2.3 城乡一体的流通市场不完善

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等特性和网络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电子商务和生鲜农产品物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一方面是农产品零售市场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农民手中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难以体现农产品物流的优越性;流通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的需要;物流技术落后,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对其较高的需求。在国内,曾经把物流“下乡难”看作制约农产品电商的主要因素。

3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3.1 首先解决货物存放问题

(1)布局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就近存放农产品

依托杭州市原有的农业产业布局,对全域农业产业的布局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引导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与电子商务物流的深度融合。如江干区的花卉、萧山的苗木、临安的坚果竹笋、淳安的高山蔬菜等。通过规划调整,一方面使农业产业更加集中,有利于产品、物流、人才、营运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减少货物的采购、运输、存储等成本,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各区县之间的农业产业得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有利于全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的有序发展。

(2)建立适度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

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对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尤其需要。杭州市应该在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生鲜产品集散中心(比如勾庄)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应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使得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到广大消费者餐桌上。

3.2 其次解决配货问题

(1)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生鲜商品在物流中心内的损耗

由于生鲜商品的保质期短,很多企业会在原产地建立加工与物流中心,大宗生鲜商品到达物流中心后需要进行加工、包装、装箱等流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企业都应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包括从收货到入库、上架,采用标准的容器,使用标准的包装,采用标准的作业流程,控制商品在各个温度带的标准停留时间等,以保障生鲜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并且,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应以提高流通速度和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在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应尽量减少用于存储的设备,而以拣选和分拣设备为主。例如,瑞士的生鲜企业GMOS就在其配送中心内使用存储与拣选相结合的方案。在该方案中,整箱的生鲜商品被直接存放在地面上,同一品类的料箱被码成一垛,系统收到订单后,由龙门架机器人拣取相应的料箱,并送到指定的位置,这不仅提高了生鲜商品的存储密度,也实现了高效率的拣选。另外,选择的物流设备要满足食品安全需求,无论从材质、设计和运行稳定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避免对生鲜商品造成污染和损耗。杭州的生鲜配送中心也可以借鉴此方法。

(2)充分利用电商布局农产品冷链

发展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参与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的电商来解决配货的问题。我国最早的生鲜电子商务出现在2005年,主要以易果生鲜网为代表。随后,又出现了莆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鲜电商。2012年,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龙头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军生鲜冷链领域,生鲜O2O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态势。第一,顺丰优选:顺丰集团于2014年9月25日正式推出了“冷运”新品牌。“顺丰冷运”是在整合顺丰现有物流、电商、门店等资源的基础上,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冷运仓储、冷运干线、冷运宅配、生鲜食品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其针对的客户包括食品企业、生鲜食材市场、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其服务结构包括生鲜速配、大闸蟹专递、冷运仓储、冷运干配、冷运零担、冷运宅配等。第二,京东商城:2012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生鲜频道。目前,京东已经完成了对全国及同城配送的战略布局,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线下进行深度整合,利用零售门店本地物流体系,再次升级物流服务;同时,京东推出的“1小时达”、“定时达”、“15分钟极速达”、“上门体验”等多项服务也使消费者享受到了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质的物流体验。此外,还有1号店、天猫的喵鲜生、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开展了农产品冷链相关业务。杭州市可以充分借用这些电商成熟的经验来开辟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又一渠道。

3.3 第三解决车往哪儿走的问题

(1)建立科学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

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过程中应优化配送路线,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路况信息,建立交通状况模型,与智能交通系统对接,依据实时路况动态调整配送路线。实现自动调配,鼓励运用北斗等导航定位技术,实时记录配送车辆位置及状态信息,利用云计算技术,做好供应商、配送车辆、门店、用户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加强流程控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物流配送车辆、人员、环境及安全、温控等要素的实时监控和反馈。

篇4

信息化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是智慧旅游的根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在线旅游企业与传统旅游企业融合互补,协力进行旅游经营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传统旅游企业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创新升级。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讲,它包含的内容有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工程、景区电子门票工程、景区流量实时统计工程、景区应急管理、景区紧急救援工程、景区多媒体展示、网络虚拟旅游工程、景区自助导游工程和景区游客互动工程等。

提升信息化有利于带来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行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提高旅游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质量问题,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实时管理和事前预测转变。2015年9月20日,“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是国家旅游局首次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大型旅游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具备旅游公共信息与资讯、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全国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与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等5大战略功能。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大数据的理念与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监督完善市场秩序。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采集与旅游企业服务情况相关的信息(比如游客评价等),并通过多种渠道,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数据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可向游客、监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开放。游客可从该系统获取各旅游企业的诚信度、投诉数量和投诉原因,为制定出游、出行计划提供决策参考。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了解各旅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游客评价,为奖惩相关企业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各项监管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旅游企业而言更是一面镜子,企业从中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信用状况,还可以了解行业信息和游客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相关监管部门十分重视完善旅游行业市场秩序。2015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依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遵循“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重点治理旅游市场欺行霸市、垄断市场、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偷税漏税、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违法行为,通过约谈企业、网上举报、重点查办、明查暗访、媒体曝光等系列“组合拳”,有效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打造游客消费征信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它要针对交易双方。我们不仅要建立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针对游客的信用体系。有时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旅游企业造成的,而与游客的不当行为相关。游客行为的失范同样会降低旅游服务的质量与体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那些留在景区上的“XXX到此一游”的字迹,以及随地乱扔垃圾。

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征信系统关联起来。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该文件第六条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游客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三起不文明行为的4名当事人上榜,涉及到的具体不文明行为是大闹航班、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雕塑照相。当事人的档案号、姓名、性别、籍贯和不文明行为的事由等在内的不良记录,将根据不文明行为情节及影响程度的不同,被保留2年到10年不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问询中心,还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保障“旅游+互联网”基础条件。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宾馆无线网络全覆盖。

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力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解决旅游业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旅游厕所问题为例,管理缺位是致使厕所成为旅游业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原因之一。借鉴国外经验,恰当引入商业力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德国认为采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公共厕所,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上的不足,还可以推进公厕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上的创新。德国的瓦尔公司向柏林市政府免费提供公厕设施,回报是获得这些厕所墙体广告的经营权。由于这些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设施先进,而且设计上也颇有创意,很多游客都喜欢用瓦尔公司的厕所。凭借积聚起的人气优势,瓦尔公司的公共厕所获得过香奈尔、苹果等多家知名品牌的广告投放,每年盈利几千万欧元。

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颇为讲求创新的行业,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所追求的也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而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我国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度假旅游对产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和体验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观光旅游资源丰富,但休闲度假资源和产品不足。比如我国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但是做好滨海度假旅游的地方不超过10个。由于度假产品不足,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国外度假旅游,还有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各大景区进行观光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一到“黄金周”各大景区人山人海的“爆场”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度假旅游产品资源的不足。为了应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国家将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并将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健康旅游和邮轮经济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高速度、高标准、高要求形成了很大的优秀旅游人才缺口。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曾表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1350万左右,今后几年将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但目前每年30万不到的毕业生显然供不应求。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常常需要“三班倒”和节假日工作,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更加剧了行业供需缺口。

发展智慧旅游需要紧跟“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新特点、新趋势,针对性地打造好人才队伍。智慧旅游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更要追求创新,才能满足需要。国家旅游局已经决定组织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资助10000余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研究型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人才项目。

各地也可以针对自身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培养旅游人才。热门旅游城市苏州也面临缺少旅游人才的问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臧其林认为,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由苏州本地院校担当最主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紧缺状况,寄希望大面积从外地引进人才并不现实,也是因为旅游业要求从业者更了解当地,对当地文化历史有感情的特殊性。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晋就业者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在方向上,也要改变绝大多数只限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大专业的现状,丰富专业方向,以适应苏州旅游发展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适应新特点,建立新标准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两大变局,一是正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度假旅游为主转变,二是从以线下旅游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先前关于旅游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等,多是针对观光旅游、线下旅游而制定,比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管理条例、A级景区评定标准和酒店星级标准等。置身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局,可以针对新特点建立新标准。另外不仅要建立好标准,还要实施好标准,不能仅仅让标准停留在纸上,而要体现在行业实践中。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标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编制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分为4级指标: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平安、诚信、服务、智能和宜游;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42项;四级指标237项。

充分发挥乡村的旅游潜力

利用“互联网+”发展好乡村旅游,通过旅游让一些贫困的乡村脱贫致富。这需要做好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搭建好基础设施。“互联网+乡村”旅游要具体结合各地独有资源与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旅游。在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游客服务的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篇5

关键词:CDIO;物联网;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26-03

1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2011版高等院校本科学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新增的一个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IoT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物联网作为一个以自动感知和智能决策与控制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智能农业、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因此加大IoT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为IoT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

当前,IoT工程专业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面临如下几个问题:1) IoT专业师资队伍薄弱;2) 大纲、课程设计不完善;3) 缺少相关专业教材;4) IoT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指导书匮乏;5) 工程化教育内容极少,尚停留在理论教学。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其以产品研发至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自2000年起,经过四年的深入探索研究后提出的。CDIO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引方案(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以及学习构架)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其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本文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分别探讨IoT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及工程实践设计,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工程实践教学。

3 基于CDIO理念的IoT工程人才培养

3.1 基于CDIO的IoT课程体系设计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又包括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具体课程如下表1所示。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全面强化基础教育,要提供一定的专业选修课程,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

3.2 基于CDIO的IoT的工程实践设计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毕业生应具备何种能力;二、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这些能力。如上所述,CDIO阐述了毕业生应该具备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种,本小节探讨通过物联网工程项目,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以上能力。

从系统结构的角度出发,物联网通常被划分为一个由感知互动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服务层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网络。如当前的智能农业、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都可以按三层结构进行划分。即,物联网的应用案例在体系结构中是相通的,那么,如果学生掌握了一种物联网应用,对其他物联网应用的掌握及开发,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那么,将一个物联网项目(如智能农业)从感知互动层到应用服务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技术能力,从事相应的项目开发教学,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开发,培养相应能力。真正贯彻CDIO在“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物联网体系结构项目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通过一个实际IoT工程项目的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其他IoT工程项目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从而,基于CDIO理念培养IoT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勇芳, 商存慧. CDIO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2(11):81-83.

[2] 陆小华,熊光晶,陈珠琳.设计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5(6):83-87.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管理创新;集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知识经济呼唤集智型管理模式

如果说1996年国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掀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序幕的话,那么,1998年由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则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粉墨登场。

(一)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智慧经济、创意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慧是最宝贵的资源。知识经济相对于过去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机械、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强调智慧的开发、共享和应用的重要性,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变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蕴含信息、知识于其中的智力资源将比有形却有限的土地、资本和一般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因此,智力资源占有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配置的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因而是第三个千年在全球范围内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促使组织管理向集智管理模式转变

工业时代是以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来实现更好的控制并以此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知识经济却不是这样,它需要不断创新对动荡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在知识经济中,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生长点。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智慧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作为基本支柱,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促使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种种变化,包括资产投入无形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服务柔性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垂直管理网络化、管理界面模糊化、环境应变快捷化、劳动支出智能化、效率标准知识化、竞争差距扩大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发着组织管理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必须“集智”、“激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经济为集智管理的实惠提供客观条件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人的学习需求从“低”向“高”,从“按需学习”到“终生学习”,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转变,各类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智能人才,进而为集知管理的实施作好了人力资源准备。其次,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组织中的普及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集体智慧的开发、共享增值和应用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封闭型、垂直型的组织机构,它强调权力与秩序的重要性,普通组织成员只能“服从”并按上级指令行事。当组织机构扁平化后,疏通了内外交流的渠道,突出了组织成员智能的地位作用,操作层可以在没有任何行政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知识经济承认“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天赋”差别,强调“按智分配”而不是抽象的按劳分配,更不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潜能是未被开采的金矿,是不付利息的银行”。一些组织也开始信奉“大家动脑筋,企业出黄金”,“借钱不如借脑,集资不如集智”。这种状况必然激励组织成员更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智力,也必然激励各类组织更好的开发、汇聚智力资源。

二、集智管理是基于智慧共享的管理创新

(一)集智管理的内涵界定

集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提高组织的应变、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以群体活动为基础,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激励,影响组织成员的心态、行为和相互关系,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集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创造,增强竞争优势。其次,集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第三,集智管理的直接对象是群体。组织是由若干群体构成的,集体智慧首先是群体的智慧。第四,集智管理以组织和激励为主要手段。

(二)集智管理的理论创新

集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智本管理等思想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予以创新,集智管理本身有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

1.以集体智慧作为核心资源。

2.重视智力资源的共享与创新。

3.强调参与和民主精神的培养。

4.实现智与人和物的有机整合。

(三)集智管理的功能优势

1.集智管理有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

2.集智管理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3.集智管理帮助增加组织知识存量。

4.集智管理能提高统一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在21世纪全新环境下管理创新.科学中国人,2002.

[2]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春利,李大利.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7

自此,他的事业就再也没离开过IT。从简单的软硬件系统集成,到服务、软件产品化,再到业务模式的平台化、智能化,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量子通信等技术在行业的实践探索……在中国IT信息产业的成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周一兵和神州信息经历了所有的历练。

在每个成长的节点,产业的各个分岔路上,神州信息都在变局中应势而动,前瞻性地调整发展模式,做出适合自身与时代的战略选择。它的进化历程,既是IT服务领域的成长典型,也是一个企业做出合理战略选择的范本。

从诞生到获得话语权

诞生:发端于中科院

神州信息的根可以追溯到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探索,柳传志等11名科技人员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小平房里创立了联想。而就在第二年的1985年,中科院一批做大型行业信息化科研的课题组进想,成为神州信息的业务发端。神州信息的根正是起源于中科院计算所这样纯正的血统。

神州信息的前身正是联想系统集成,主要业务是IT系统集成项目,业务模式为项目驱动型,在信息化服务领域,成为了国内首批提供IT服务的厂商。当时,整个国内IT企业刚刚起步,基本上都是跟着国外企业走,以的方式买卖国外技术和产品逐渐发展起步。

到了2000年9月,联想科技、联想集成与联想网络,这三块业务从联想集团拆分,组成了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8个月后,神州控股在香立上市,神州信息成为“一个联想成长为两个联想”战略下的一部分。

在最初的15年时间里,神州信息意识到软件业务的价值,开始从事银行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为银行定制业务应用系统;国内首个金融应用软件产品――银行柜面业务系统,其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50%,打败了众多国外厂商。后来又了第一代银行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在税务行业则开始承建国家税收征管第一代信息系统,行业应用软件使得神州信息在行业信息化中开始领先。

话语权:神州信息的新引擎

神州信息总裁周一兵感叹道:“我们在做IT的产业当中,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至今为止利益都是由别人决定的,别人在控制你的整个发展空间。”2000年之后,神州信息开始思考企业发展首要应解决的根本问题――找到清晰的有利益分配语权的盈利模式,为此掌门人郭为提出要以客户为中心。

实际上,这是要直接与客户接触,围绕客户做一些有附加值的业务。神州信息开始为金融、税务、电信等领域的企业级客户提供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模式转向为客户驱动型,进入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的“方案商”阶段。

在这过程中,神州信息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推动着神州控股在技术层面打造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从技术服务寻求突破的战略使命。

之后,神州信息逐渐成为了神州控股的一块优质资产,业务比例逐年上升,成为神州控股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支撑者。

2013年底,神州信息从神州控股当中独立出来,借壳*ST太光回归A股在深交所上市。2014年3月,*ST太光正式更名“神州信息”。在技术研发、运维服务、客户覆盖等方面,以及在业务领域和经营结构上,神州信息都有了独立的体系。

纵向进化:从转型到蜕变

在业界,当初在同一个时间点进入同一领域的不同公司,由于选择的发展之路不同,多年后可能呈现出高达百倍的市值差异,这一点让周一兵非常感慨。他认为,目前IT产业取得成功的大公司,都能够解决话语权和规模化发展这两大关键问题,特别是规模化,能将个性化的定制开发解放出来,实现IT服务领域类似工业化的“批处理”,从而实现公司体量的飞升。

在周一兵的理念中,神州信息也要做一个除了有利益分配话语权以外,同时规模化运营的企业。

转折:从方案商到服务商

为客户提供定制解决方案之后,产品的附加值变高了。国内的IT方案商基本都是采取这种模式,这也正是“方案商”名称的由来。但周一兵深知虽然拥有了利益分配的话语权,但在企业长远发展层面,此模式还存在一个更大的难题。“方案商”意味着是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而解决方案的可复制性太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没有规模,企业的盘子就做不大。

周一兵谈了一个老例子:如果定制冷冻室、冷藏室,不卖冰箱产品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海尔。因为做冷藏室要每家每户去测量、安装、调试,按项目形式来做,生产效率非常低。项目式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神州信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些国际性IT厂商,基本上都是以把握大规模、持续性的客户需求来获得发展。通过年年付费的形式把出售所有权变成出售使用权,即使用许可。用户购买一个软件的产品,交易完成后用户才可以进行使用,但购买的使用期限一到,想要继续使用就需要进行二次购买。

神州信息也希望通过只出售使用权的方式提高需求的频率,将重心转变为规模化地做服务。这要比做个性化软件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只要系统还在用,你就有做升级维护服务的机会。

在2006年,神州信息开始从技术服务业务切入,思考如何实现规模化发展。用周一兵的话来说,过去神州信息做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做的是“生孩子”的事情,以后要多做“养孩子”的事情。所谓“养孩子”,其实就是为客户提供持续的IT维护管理服务。

但在做服务的过程中,非标准化的东西太多,批量复制也并不容易。因此,神州信息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挑战。

规模化破局:标准化与产品化

在一些国外IT服务商的收入构成中,后期运维服务已经占到了50%以上。周一兵希望神州信息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让服务形成规模化,而实现规模化的关键在于服务的标准化与产品化。

不同的企业需求各有不同,不同的服务商套路也各不相同,IT服务的标准应该如何制定?2006年,神州信息率先启动了IT服务标准化的探索与实践。从2009年起,凭借之前的探索,周一兵在国家IT服务标准(ITSS)的制定工作之中投入了更多精力,他希望让整个IT行业实现服务流程和软件接口等的标准化。

在神州信息内部,周一兵将服务业务拆分成小的单元――模块化。每个模块都有明确标准,这样就可以精确计算出服务的成本,让服务的定价和销售更为严谨和透明,并解决了服务边界不清晰的问题。服务实现模块化之后,就可以按照客户需求,组合形成不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这样,神州信息的系列服务就有了“工业产品”的特质:有标准,有流程,有制度,有体系,做服务的效率就会非常高,并具备了大规模复制的能力。“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形成批量化的处理,才能批量培养员工,才能形成‘生产线’,否则企业内只是一个接一个客户服务定制化的独立项目组。”周一兵说,“业务的扩大一定不能只依靠团队人数的扩大,因为这种模式下边际效益太低。”

在服务和软件的标准化和产品化方面,神州信息已经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列,并成为了国家ITSS和运维服务标准组的组长单位。服务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开始撬动中国IT服务业、中国软件产业走上规模化快速发展之路。

规模化引爆:从平台化到智能化

在周一兵看来,神州信息要规模化的引爆,涉及到三大要点,也是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自动化、智能化。让机器来完成交付流程,让机器做自动化监控。自动化的实施,可能一定程度上需要人的协助,但主体必须是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的方式。

二是端到端的服务。企业直接面对客户,客户不需要找第三方,因为神州信息的产品体系囊括了客户所有的需求。

三是平台化,“产品、客户都在统一的自动化、智能化平台上,所有的服务,支付、交付、维护都是用平台的方式来解决,在各个环节减少对现场服务和人的依赖”。

当三个条件都成熟后,规模化的力量才能真正爆发出来。这其中,平台化、智能化的运作,神州信息也已经开始落地。

随着以云计算为核心,大数据、移动商务、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普及,在企业级市场有了广泛的应用,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神州信息通过自身行业经验的积累和IT服务及软件产品化、平台化的日趋推进,开始逐渐把服务升级走向自动化、智能化,软件产品逐步搬上云端,实现软件平台化的升级,进入服务智能化、软件云化的新阶段。

基于此,神州信息从201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战略周期,确定了要做“平台化服务、数据化运营”的新方向,重点是行业SaaS云平台搭建与运营、大数据的建模及数据价值挖掘的行业DaaS应用。

追问商业生态

从提供解决方案到提供IT服务,从产品化、平台化到智能化升级,业务模式的转变使得神州信息身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

随着新战略的实施,神州信息逐步在“IT+行业”的创新领域形成了产业生态体系。如基于“产品化、平台化”发展策略,打造金融云、税务云、农业云等行业垂直云平台。用大数据跨界融合,构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及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从IT服务向行业业务服务进一步扩张和升级,在业务模式上逐步涵盖B2B、O2O。

串联商业生态的则是神州信息的技术链条。在前沿的“量子通信”领域,神州信息已成功取得先机。自2012年量子通信技术开始尝试产业规模化应用,神州信息就将其作为重要业务方向发展跟进。在“京沪干线”的工程建设中,神州信息承担了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的主要建设工作。之后,神州信息的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等关键领域也实现了探索和突破,市场份额持续第一。

用资本缩短战略周期

当前,神州信息的云服务及大数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已经在金融、税务、运营商、农业、人口、教育、电力、城市等行业及地区市场得到应用,引领IT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和服务创新。

上市半年后,神州信息即有了大动作。2014年7月23日,神州信息涨停。头天晚上,神州信息宣布收购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头企业中农信达,进入农业信息化新领域。

相对于业务多元化发展,最初,周一兵更想留在既有的金融与税务领域深耕。服务多年,神州信息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第一大IT服务商,在税务领域也是领军者。

“在美国,一家能把税务信息化服务做出色的公司,可以相当于美国第五大银行。神州信息专心把中国金融市场、税务市场的服务做好,就是一家非常不得了的公司了,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贡献也很大。”这是周一兵当时的想法。

但从2013年起,我国农村改革形势迎来了新一轮极大的转变。国内土地的种类多,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方面,业务和信息化刚开始起步,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驶入高速路。

“多年的积累让我们在金融、税务、运营商等领域成为领跑者,IT信息化技术也较为先进,形成了大量的方法论和工具。如果将这些现有的成熟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我们具备很大的领先优势,一定能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农业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在土地确权、产权交易、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神州信息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我们做农业信息化,会充分利用积累的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包括土地流转平台和农村电商等平台,我们预见到这一领域的发展将迎来巨大的飞跃和爆发。”周一兵说。

借助已有的行业和技术积累,神州信息已逐步铺垫开农村信息业务。天津、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很多城市正携手神州信息,在“智慧农业”方面开展合作。

2016年5月,神州信息又收购了移动网优及通信大数据企业华苏科技,完善在运营商大数据领域的战略布局。神州信息正抓住国内移动网优服务的市场变革机遇,加强CT和IT融合创新并希望突破移动网优行业原有发展瓶颈,将通信大数据在神州信息所覆盖的金融、政企、农业等更多业务领域进行协同应用,释放数据价值。

布局未来的业务新生态,已现雏形。

主动和持续

回顾神州信息三十年的历史,如果说它在头二十年内的发展是一种基于时代和市场的选择,后面十年,它呈现出的冲劲和个性化则越来越明显。

篇8

曾被人誉为“中国物联网元年”的2010年,已如白驹过隙。在物联网这个领域里,每天都诞生着传奇。世博会上,诸如RFID门票、RFID食品跟踪,手机支付系统、安全监控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均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和展示。

2011年,世界各国对于具有巨大潜力并亟待开发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都极为重视,物联网成为了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十二五”开局,物联网产业无疑将成为新年里最“给力”的新兴产业。

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领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诸如微电子技术、传感元器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随之带来的市场利润无可限量。目前,我国约有1亿台个人电脑,而物联网终端需求量远大于此,诸如10亿数量级的信息设备、30亿数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5000亿数量级的微处理器和万亿数量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其市场空间远大于互联网。随着物联网市场商业盈利模式渐渐清晰,分析机构预计2011年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年前,我国首个《中国物联网行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物联网行业景气与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69.9,充分表明行业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该报告也为企业提出发展建议,即关注国家政策,抓住产业机遇;做好投资规划;提升研发力度,加快产业链整合;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加快民用产品开发。

自2009年以来,我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规划,上海、无锡、杭州等城市已率先启动。2010年4月,上海嘉定、浦东新区谋划建设两大物联网产业化基地;5月,总规模为50亿元的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基金――“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该基金将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政府政策支持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的非上市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并对技术领先型企业进行并购重组,积极推动自主创新。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政府对于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给力”。201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国内开设的物联网专业,包含传感器原理、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等教学课程。

聚焦公共服务领域

日前,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类研发机构和物联网企业已加大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同时,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实时数据交换等,均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这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物联网各类解决方案的完善,物联网技术将会进一步聚焦公共服务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联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三到五年将是物联网产业基础环节支持商迅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中将涌现一批致力于通信网络技术和智能芯片技术的企业,并有望成为整个产业的领头羊。专家指出,未来物联网发展将以城市应用为突破口。2011年,随着各地智慧城市规划出台和部分发达城市的示范作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将呈井喷状态。

标准将相继出台

不可否认,虽然物联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依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应用推广还处于探索阶段,清晰的规划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依然缺位。因此,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寻找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陆续制定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城市应用将是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2011年,上海、宁波、无锡将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新兴智慧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感知网络和无线城市建设;新兴智慧产业主要是物联网基础产业、智能电网、智慧家居、智慧农业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类现代服务业。

自物联网概念出现以来,产业标准缺失―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隐私和安全成了首要问题。日前,我国已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组,今年有望成为物联网标准制定最有成效的一年。

TIPS 物联网

篇9

1.1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

1.1.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实践性、应用性不足

首先,从整体角度来看,社会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学时少,且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并未与专业对接,仅是例如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等一些实践项目。其次,从基础必修课设置来看,基本是传统科目,没有特色化开设。与国内其他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来看,缺少对数理课程的修习,学生普遍逻辑运算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的职业选择。最后,从专业课课程设置来看本专业和学术性专业无明显差别,且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材仍是以理论性为主,未突出应用型特征。

1.1.2教学评价机制缺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从学业考核与评价来看,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但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环节,采取什么样的学业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以及考核与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反过来又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制和制约作用。专业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卷面成绩(7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仅以课堂表现和考勤状况为参照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另外,卷面成绩所占综合成绩的比重过大,多数学生仅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便能够取得一份不错的成绩,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无任何帮助。

1.2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加强高等院校内涵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大提高大发展的关键期,各高等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竞争已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的竞争,而这些方面的竞争都离不开一支优秀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作为后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为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这就需要一批“双师型”的教师,但目前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教学过程中,该专业以学术性培养层次教师任课为主,缺乏具有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任职经历丰富的“双素质”型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仍以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式、多媒体教学方法为主,这与学术型本科教学无异,更别说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对行政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希望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中,有59%的同学选择了实践教学,而仅有3%选择传统填鸭式教学。对于本专业的教师来说,进行教学模式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2海南智慧旅游岛建设与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改革的相关性

2013年10月,在海南万宁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万宁)筹备大会上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建议:“海南不仅要建设国际旅游岛,还要建设智慧岛。”智慧岛建设是实质是以高新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集成系统,提升全岛的感知能力、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为岛上民众生活、旅游选择、农业发展等提供指向。海南是一个人口数量适中、地域面积适中的经济单元综合体。国家已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探索建设全国智慧旅游先行试验区,再将海南作为一个大的智慧城市来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不仅能获得省级管理的权限便利,更能对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示范作用。从新加坡建设“智慧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治理和企业互助开发是其成功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海南智慧旅游岛建设也需要智慧的政府和相关技术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科学规划。而它们不仅需要有能力的学术性人才进行思考、创新,也需要有立足区域实情,站在应用管理前线进行指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未来的发展会与政府、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政府———学校”、“学校———企业”连接式双向关系网。首先,为了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应用性、行业性,扩大实践课程比重也定是大势所趋。其次,由于行政管理对口的岗位有限,大致包括公务员、秘书、行政专员、行政助理、行政主管、前台接待、人事专员等,因此政府、企业行政部门便成了合适的实训基地,开设一定的实训交换课程,对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课程内容间穿插政企实训课程,便于本专业学生更早接触政府、企业,能够加深学生对政策的理解度和认可度,并积累实践经验。最后,这些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推动政策的落实,紧握政策舆论导向。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当代社会,海南智慧岛的建设便成为国际旅游岛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智慧岛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尤其是对面向岗位、应用性强的职业管理人才的需要,也成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缘由之一。

3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扩大实践课程比重,推动建设“第二课堂”

课程设置是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本科的关键所在,在构建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有所突出。首先,要调整公共基础必修课与专业课与学科基础必修课之间的学时分配。从我国国情出发要兼顾“厚基础”和“强应用”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因此,要适当削减一部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学时,并将多余的学时调整到其他专业性课程上面,保证专业的“强应用”。其次,充实学科必修基础课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范围,侧重于学科建设的实践性、应用性。最后,扩大实践课程比重,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就应当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专业课程学时,调配实践课程比例,安排实践项目。聘请丰富实践经验有较高理论素养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来学校开展职业讲座,增加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知度。

3.2改革学生毕业条件,促进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从业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这对行业性、应用性有突出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来说更是评判其职业能力的标准之一。从应用型本科建设角度来看,可以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证书挂钩,把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最大程度上激发应用型本科学生修习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人力资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项目管理师等可以作为考核标准。

3.3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特别重视英语教学

3.3.1丰富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

对行政管理这类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的专业,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其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启发式教育,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换位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案例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视为是未来大学教改的重要方向。案例学习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学生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对课程的认识,积累案例经验。例如,在对地方政府治理、行政管理学、信息管理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的案例,让学生对海南智慧岛建设有初步认识。

3.3.2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加快学科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可靠途径,大力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行政管理专业来说,可以尝试建立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政策分析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3.3.3重视英语教学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依托“六个平台”,其中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将对海南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指出: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要实现《意见》中所提出的目标,必须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就本专业而言,英语能力培养应该被划为核心内容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口语课程,建立英语口语实验室、情景交际实验室、英文写作实验室等,取代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4重视建设实训基地,开辟“第三课堂”,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塑造一批能适应岗位需求,应用性、行业性强的岗位人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进“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便成为教学体系改良的重点。因此,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建议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条件下,开辟以校外实训为主的“第三课堂”。

3.5教师队伍模块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21-0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之.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J].经济论坛,2016,(1).

[2]徐伟,洪彬,彭莹,高志强.高等院校农科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10,(7).

[3]李玉想.浅谈信息教育技术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

[4]孔德栋,黄冲平.新媒体时代研究型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