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部中高考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语和语文课时不变
针对之前《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后,由于英语和语文分值的调整,学生和教师关注的课程教学将如何调整等问题。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北京市中高考方案目前仍在修改和完善中,就算英语和语文调整分值,并不意味“增分就增课时,减分就减课时”,英语和语文的课时结构仍将保持不变,还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执行。
语文考试或现新题型
语文在中高考比重增加后,引发了大家对母语教学如何加强的关注。李奕表示,这种加强绝对不是课时上的加强,也不是采取让学生多练两篇作文、多阅读几篇文章这种显性的加强,而是在对学生母语素养的培养上下功夫,这些素养涵盖了写字、阅读、交流、倾听等能力,是对母语有关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挖掘。
基于这样考虑,未来在对母语素养的考试和评价方式上也将相应作出调整,不排除出现新的题型和新的测试方式。这种考核也不仅仅出现在中高考中,还将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中都会有所体现。
中考改革:
1、增加市级示范校名额;
2、扩大市级示范校的招生计划,不鼓励小班化;
3、不鼓励市级示范校办国际班;
4、扩大市级示范校向普通初中的招生分配指标,从今年的12%,逐年递增,三年内涨到50%;
5、取消“三限”择校生,逐步取消中考加分(三年之内);
6、大幅度调整中考内容,重新制定课程标准,降低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突出核心知识与能力的考察;
7、中考英语从120分到100分,其中听力要增加到40分;
8、语文从目前的120分要增加到150分;
篇2
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也在利用互联网打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让更多的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学生有机会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等等,都会成为未来高校录取的依据。
一考定终身,让很多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留下终身悔恨。而唯分数论也让教师的教学束缚了手脚。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对中国教育的叩问刺痛了所有教育者的心。党的十以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中国的社会理想,“立德树人”更是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向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要培养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2016年第7期,我们策划了一期“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的专题,旨在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已经在融化,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北京市新中高考方案的颁布,正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我们注意到,中高考的录取方式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录取政策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同时,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也在利用互联网打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让更多的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学生有机会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等等,都会成为未来高校录取的依据。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全貌,我们结合“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的权威,把北京新中高考方案梳理如下。
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科目和分值均有调整
新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总分580分。
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
1. 更多选择性,选考科目是亮点
新方案中将之前所谓的“小科”,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
2. 开放性科学实践占10分,体育成绩增至40分
方案中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同时体育分数增加到40分,逐步增强考试项目的选择性,加强仪器设备在量评项目测试中的应用。
3. 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
新中考方案中明确表明,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扩大选材范围,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此外,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优质高中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2016年力争达到不低于招生计划50%的目标。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县和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引导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北京高考将不分文理,文理科目6选3
科目调整为“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自选科目。未来,文理不分科,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6科中任选3科。自选科目不用参加高考统考,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计算高考成绩。新高考方案2020年实施。
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20种组合。
1. 高考英语改革大,今年起听力一年两考
从2017年起,英语采用计算化考试,英语30分的分值不变,但英语听力一年可两考,取最高成绩计入高考英语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总计50分。
2. 高等院校要求提前公布选考科目要求
根据最新高考改革方案,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培养需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自选科目中,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提出要求,但要求科目最多不能超过3门,必须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1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
3. 2017年高考少数民族加分范围调整
从2017年高考起,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校招生录取。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也将参照高考加分项目调整。
中高考改革牵动着千万学子的心,牵一发动全身,也让相应的课程体系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生可以到户外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体验最新的技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超越教室的局限,走班去上课,在网络上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互动学习,教育已突破校园的围墙。
链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谈教育深综改“基本思路”
北京市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以创新促绿色发展,其最终指向育人理念的重大转变。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打破单一的课程、资源、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由此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转变。整体而言,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管理评价导向向服务支撑导向的转变。二是由单一学科导向向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转变。三是由封闭目标导向向开放发展目标导向的转变。
此次以考试和评价作为切入点来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旨在真正尊重教师和家长的消费习惯,在考试供给侧给不同类型的孩子都有发挥的空间,使不同学生都有增量。总体来说,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希望聚焦和服务于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际获得,拓建广义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和引导学生在本地完成15年基础教育,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链接:东城出台全市首个中小学艺术素养评价指标
北京市东城区日前推出了《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素质测评标准(试行)》,这也是北京市首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从此东城区学生艺术素质将有细化标准。
该艺术素质测评标准是以学生为测评主体,学生自愿自主申报,每名学生可申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项目的素质测评,成绩折算计入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测评总成绩为100分,外加10分加分。
音乐、美术项目成绩由学区认定,舞蹈、戏剧等学科不限定艺术门类,由区教委指定部门负责其成绩的认定工作。艺术素质成绩采用递增申报模式,每名学生每学年重新申报一次,不重新申报的,往年成绩有效。
以舞蹈艺术素质测评为例,指标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基础指标包括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两个二级指标;学业指标包括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本能力等两个二级指标;发展指标包括舞蹈综合素养、课外学习、舞蹈特长加分项。三级指标则涵盖了学生参与舞蹈课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16个更加细化的指标。
篇3
为了进一步加强运河沿线各省市之间的教育交流,把教育协同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北京市教育学会、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改革”,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各省市的专家、领导、校长等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人培养得怎么样。
核心素养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本次论坛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等专家就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杨志成从比较逻辑、归纳逻辑、历史逻辑、演绎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及体系建构。他认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不是研究“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而是研究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或者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将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只有先将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具体化,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根据学段的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在每个学段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教育最基本的共性要求,既要体现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更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和水平。因此,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提出,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后,下一步要思考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走班制教学以及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课程方面,纵向上要把国家规定的几大类课程进行分类整合,横向上要分层分类地推进,将课程分为两种适用――一种对全体学生适用,一种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适用。在分类的基础上搭建学科课程群,调整学科知识,通过目标再定位重组知识模块。
陶西平也指出,核心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贯穿到全部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科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目标。
当前的教育改革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2015年,北京市出台了课程计划,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了“整体育人”的理念,鼓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搞创新实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都要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也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三元课程”等,都对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分类重组,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方向:考试评价要关注活生生的人
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考试评价改革则关注人培养得怎么样,这就涉及到考试评价的标准问题。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当今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两个价值取向――教育性和社会性。教育性就是以人为本,面向人的全面个性发展;社会性就是关注教育公平,尊重社会公平的价值。在考试评价改革中如何协调教育性和社会性,是本次论坛中专家关注的焦点。
陶西平认为,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协调。从育人功能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独特的个性,应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中高考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也有助于高等学校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拔人才,使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但是中高考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阶层的流通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就要求考试标准能够更加统一,以体现这个流通的普遍性。而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所以,无论如何改革,中高考改革方案都要在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寻找协调,使这两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近期,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中高考方案。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彰显了选择性和均衡性的教育理念,降低了学术难度,增加了内容宽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市中高考改革贯穿了科学选材和公平选材的理念,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推进了综合评价,弱化了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符合素质教育的导向,最终有利于形成综合考试、分类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
2014年,上海市也推出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其实,早在2009年,格致中学就已经开始尝试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认为,考试评价改革必须要变单一的学科知识的评价为综合素质的评价,变横向优劣的比较为纵向成长的比较,变结果的甄别评价为过程的发展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导向:一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共通性的社会品格,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宗旨;二是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一条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路径;三是培养学生独具性的创新素养。
改革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多难题,因此,任何改革都很难做到完美、完善。考试评价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共识: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文化基础。
教育要回归人的发展的原点。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培养每个高中生的自由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潞河中学校长徐华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的定位就是要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潞河中学在教育改革中始终抓住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条主线,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特质的需求,在科学态度、人文素养、主体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学校要为教师主动发展、个性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人格涵养、师德修养、课程意识、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现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也认为,教育改革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他提出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是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通海也提出,在教育改革中,学校要始终把握三个“回归”的理念:回归教育的原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回归校长的办学,校长要更多地统筹课程、统筹师资、统筹资源。
篇4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
一、为什么改革选在浙江先行试点?
这次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由教育部统筹进行顶层设计,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改革试点之所以选择浙江,与浙江省高中课改和高考招生改革有良好基础有关。近些年来,浙江省进行的一系列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推进这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条件。
1.浙江省已实施了多元化高考招生改革。2019年开始部分高考科目实行平时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并自主选用考试成绩。2019年起实行高考分类考试,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类别。2019年起率先尝试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此外,浙江省平行志愿、高职提前招生、单考单招等改革均已有多年实践经验。
2.浙江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革的重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这与这次高考招生改革推进学生和高校选择考试科目、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结合的思路完全一致。
3.浙江省已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2019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与课改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考试招生机构按照高考要求组织管理。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考场进行;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全科开考、一年2次,学生每科可自主选择参加2次考试,并选用其中一次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4.浙江省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确保公平的制度体系。多年来,浙江省高校招生全面推行阳光工程,相继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管理目标责任制、三个一律刚性计划管理制度、数据信息 三备份、三分离制度、政策加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制度、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三项机制四个制度等,形成了考试招生各环节环环相扣的管理和监控体系。这些制度为全面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公平制度保障。
此外,浙江省在前期已进行了扎实的高考招生改革准备。自2019年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浙江省就着手酝酿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照教育部总体部署,浙江省从2019年7月正式开始研究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方案制订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二、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浙江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
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三、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化高考招生改革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次改革近期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学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大部分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四、试点方案是怎样产生的?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教育部就高考招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浙江省2019年7月正式启动研究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当年年底形成了试点方案初稿。先后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赴11个设区市直接听取意见建议,广泛征求了市县教育局长,本专科高校、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校长和部分教师、专家,招考机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高中学校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讨论。
每次听取意见后都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试点方案制订历时一年多,前后数十易其稿。
五、试点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2019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在3年内展开至17类。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9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六、为什么把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选拔体系?
这是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实施意见》提出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而且学考实行平时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学业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
七、高考录取会不会主要取决于语数外成绩?
浙江省方案不会发生这个问题。试点方案考生成绩总分与现行高考3+综合相同,语数外分值未变,占比未变。选考科目分值所占比例为高考总成绩的40%,且每科均设有加试题,并将等级细化赋分,提升了选考科目的区分度。
选考科目分值比例的确定,既与这些学科的高中教学时间比例大体相当;又与扩大选择性、体现学生专长、弱化一考定终身等改革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必考3门是普遍性要求,而选考3门是学生自身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业专长。
八、哪些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
考生升入高校的通道有了选择。考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四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模式。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考生参加考试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统一高考招生中,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及外语、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时间。在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的类别、次数和时间,还可选择是否参加英语考试。
考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也有了选择。选考科目、外语科目、职业技能的2次考试成绩中,考生可自主选用1次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考生报考高校专业的选择权得到了更充分的尊重。在统一高考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中,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考生可以自主选报专业。
九、哪些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
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
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
在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十、哪些方面减轻了考生负担?
高考招生改革减轻考生负担,主要是通过增加考生对考试和招生的选择性和增加机会来实现的。
一是选择增加了。按照试点方案,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升学发展通道;在统一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确定考试科目、时间、次数并选择其中1次成绩记入总成绩。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选报多所高校,最终确认选择1所录取高校。选择多了,压力就相对减轻了。在教育中,考试负担可分为脑力体力负担和心理负担。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考生花时间最多就是负担最重,而是他没有兴趣学的东西负担最重。在高考改革中推行选考,让考生选自己想学且自己认为学得好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相比较心理负担就会减轻。
二是机会多了。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尽管与高考挂钩,但与现行集中高考相比,对考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有2次机会,1次考试的重要性将降低,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1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2次,第2次考试时,第1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考生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负担就会减轻,继而全社会动员组织的负担也会减轻。
十一、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怎样计算?
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两年有效期,是以考生参加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首日为基准日期,倒推两年的时间来计算的,以方便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统筹安排修习学业和考试的时间。
十二、选考科目什么时候选定?为什么?
每一门选考科目,可由考生自己在考前选择,具体在实际报考该科目时确定。在这个时候来选定,可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就能按个人兴趣特长合理规划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学有所长。如果在考后再来选定,那么很多人会选择把多个科目甚至全部7个科目都作为选考科目参加考试,这势必不利于引导学生专长的养成,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十三、怎样选报选考科目?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每科至多参加2次考试。
十四、选考科目为什么要考必考题又考加试题?
作为高中学考,该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了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科目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设置加试题,主要是为了利于学生更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特长,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相关学科基础;同时增加了考试区分度,也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
十五、选考科目为什么采用等级赋分?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选考科目不使用卷面得分,主要因为:
1.不同科目的卷面得分缺乏可比性。选考科目由考生自主选择,不同科目考试内容和难度会不同,把不同科目考试卷面得分机械相加合成总成绩给考生排序显然不够合理。
2.不同科目实行等级分相对可比。等级分,是根据事先确定并公布的各科相同的比例,先按考生的卷面得分划定相应等级,再按等级赋分,相同的等级分数相同,进而使不同科目的分数具有相对可比性。
3.实行等级分在浙江已有实践基础。浙江省在三位一体和高职提前招生中使用等级分都已多年。
还需要补充的是,考生考什么科目、什么时候考试,使用哪次考试成绩都由自己决定,对于实行等级分来说,考生选择机会和权力是平等的。
十六、选考科目等级起点赋分为什么设置为40分?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体现高考与学考相结合,体现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利于学生为进入高校学习打下更扎实的学科基础。
选考科目的学考部分为必考题,必考题满分70分,按占比60%左右的分数作为考试合格标准,对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时,设置高中学考成绩合格赋分40分,相对比较合理。
十七、高校什么时候公布招生要求?
高校应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分专业(类)的招生选考科目范围,科目数至多不超过3门。而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要求,高校可在当年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十八、考生的选考科目需要全部符合高校要求吗?为什么?
考生的3门选考科目中,只需1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
十九、高校无选考科目要求时考生怎样报考?
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那就表示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类)时无科目限制,均可报考。
但考生要注意:由于你的总分是由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的,所以你仍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以获得相关成绩。
二十、怎样填报志愿?
在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中,考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考生在选报专业+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至少需有1门一致方可报考。其中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报考同一个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
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考生可以报考多所高校,一档多投;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的,由考生选择确认其中1所录取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三位综合情况,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填报相关高校志愿。
二十一、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选拔中起什么作用?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方案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
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二十二、什么是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方法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在考生综合成绩中的各自权重,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标准及方法,并具体组织实施综合素质测试。考生自主选择报考高校,经初次遴选通过后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高校根据事先公布的章程,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注重对学生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及与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性向、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
二十三、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怎样计算?
三位一体招生综合成绩是由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二十四、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单独考试招生吗?
不可以。与其他三种考试招生模式不同的是,单独考试招生是为适应中职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成长需要专门设计的,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只有中职学校(含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毕业生可报考单独考试招生。
二十五、哪些考生需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怎样报考?
考生若报考单独考试等有职业技能考试要求的高校,以及报考有职业技能要求的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需按要求参加职业技能考试。
浙江省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试,每年1次。职业技能考试共分17个大类,考生可以自主选报1-2个类别;各类别考试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体现在其中,成绩满分300分;同一大类考生可参加2次考试,成绩2年有效。
二十六、高中学考怎样安排?
高中学考调整到每年4月和10月安排考试。首次考试在2019年10月进行,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另行公布。
这样调整,有利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有利于避免学校过于偏科教学和学生过于偏科学习现象的发生。
二十七、往届生、社会人员及异地生怎样报考?
往届生、社会人员以及外省籍在浙江省异地高考考生,如参加2019年及以后的高考招生录取,需按浙江省高考招生改革试点方案和高中学考实施办法参加各项考试。
二十八、怎样保证高中学考的公信力?
在这方面,浙江省已经有了实践经验。从2019年开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就已向考生提供1年2次考试机会;2019年浙江省高中学考也开始提供多次机会,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成绩报告采用等级制。这为学考成绩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目前,浙江省标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已有了确保考试安全的技术支撑。学考考试管理与高考一样,全部在标准化考点和考场进行,考试全程监控录像。
二十九、高考改革怎样确保公平公正?
以制度保障公平。做到政策制订倾听民意,政策形成广而告之,政策实施规范透明;实行刚性计划管理;考试全部实行全面监控、全程录像。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严格实施考生与考场、考官随机匹配、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和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
以公开促进公平。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录取程序、投档分数线等全面向社会公开。政策加分考生、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名单实行多级审核、多级公示。
以监督维护公平。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监督和制约之下。纪检部门进驻命题、录取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现场,全程监督;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监督和制约相结合的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体系。
三十、高考改革对高中段教育有哪些影响?
正面影响,会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促进高中段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每个学生选考科目不一样,要求学校从课程安排到课程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更多地实施因人施教。
篇5
关键词: 英语社会化考试 必要性 学法
一
2013年末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政策,初步拟定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什么是社会化考试?社会化考试也是考试,一年考几次,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成绩,与以前考法相比增强了灵活性。这种考法将会给各行业、各大学、许多专业在对学生外语要求上有自己的要求。比如,不同类型的行业、学校、专业,对考生的外语等级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对英语有必要用途的,要求高一些;对学生以后工作职业中用得少或不需要的,要求会低一些或不要求。许多行业、大学、专业可以划定不同外语成绩分数、等级(如A.B.C等),英语成绩达到一定等级或分数的学生,可以报考符合要求的大学、专业。英语考试这一历史性变革在本质上、目标上和形式上,与原来应试形式考法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以前的考试方式结果的每一分都会影响大学录取,而改革后的考试性质由竞争性考试变成鉴别性考试,难度降低了,学生减负了,可选择空间灵活了。符合各行业和各学校选择人才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符合时代要求。
对于这种改革,已经不再是教育界讨论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讨论的焦点,引起舆论界不同的反响。我认为这是使得英语更社会化的一个必要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快适应、接受,做好心理准备,用新的举动迎接这一变革。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外语社会化考试不应也不会降低外语要求。国家现代化发展必然要走国际化道路,提升国家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都离不开英语,所以,社会化考试不应降低外语要求。其次,原来的外语考试方法和现在的社会化考试只是考试方式不同。将来考试不再体现一分、两分之间的差异,而是将外语作为某些行业、某些大学、某些专业最基本的要求,相当于一个入门的敲门砖,对于社会化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按要求选拔人才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目前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新形势下的有用人才,满足社会各方面发展需求,既要有规范技能的标准化人才,又要有一技之长、有特殊本领、有专门素养的精英人才。英语是教育推向国际化的主要学科,打破旧的学习模式,推出新的考核方法,与时俱进,势在必行。
英语社会化考试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死胡同”,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不能体现出英语是交流工具的功能,学生忙着背单词,做无数试卷。对英语交流功能重视得不够,英语在学校中是普遍开设且课时最多的科目之一,在国家投入大量劳力物力,个人消耗大量时间金钱的同时,英语整体水平不能达到理想水平。每当谈及英语以前的教育情况,人们常常感叹“没用实用价值”、“浪费经历,浪费时间”、“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只是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等等。现在看来,对旧有考试制度的改革一定会得人心,英语不参加统一高考,社会化考试、划分等级等有助于英语远离应试,让英语充分体现出本身的交流工具功能。学生通过新形式的学习,转变“哑巴英语”的现状。
英语社会化考试给学生减了负,一年多考,取最高分,体现出以学生为本,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体制,学生不必挤独木桥,可以在不同时间走多条路,进行多次选择。给考生提供自主选择权,根据自己的需求量体裁衣,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某种程度来讲,一年多考,有利于考生缓解考试压力,降低高考紧张感。我以前一个学生就曾对我说:“现在英语不参加高考,成绩不计总分,还能多次考?我怎么就没赶上这好时候?自己选择多好啊!”的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时间考试,自己由兴趣出发做出抉择,对他们的发展利大于弊。
我个人理解如果学得好,在高一或高二就可以参加英语考试,如果达到某个级别,也就是说达到某个学校的录取要求程度,这个学生就可以用其他时间和精力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年多考的灵活性就体现在此,一定会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打个比方,学生辛辛苦苦学了三年,可是高考那三天偏偏就生病了,或发生了点出乎意料的事,哪怕一个学科出现闪失,就全部前功尽弃。再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学生忙于需要提高的某一个学科,可以先不参加当时的英语考试,而选择适合他的时间参加考试,也可以在多次积累经验后,最后取得自己需要的成绩。
由以上赘述我们可以充分意识到英语退出高考绝不意味着英语地位削弱,这一改革使我们今后更应该注重英语学习,特别应关注怎样学习。有些人误认为英语退出高考意味着英语地位削弱,这样认为等于是开历史的倒车,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是将学英语这事的步子迈大了,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举措,更使英语社会化,满足社会需求,适应我国发展形势。学英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参加高考的学生身上,现在社会上许多岗位、专业对英语等级要求有所不同。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从市场化、社会化角度出发,用具有权威性、公平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的社会化考试形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准则,选拔精英,赛选人才。从这些方面来看,英语会成为我们今后人生路上的铺路石,会成就我们的未来。特别在我国加入WTO,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世界已经发展成为地球村后,使英语在今后若干年后是最为时尚和鉴定人们素质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不论高考英语如何改革,英语始终还是英语,是流行于世界、代表着先进科技文化和潮流、易用性更强的语言:“就是把英语在高考中的分数缩减到50分,将来要出国、要留学的人还得拼了命地学习英语;就是把英语贬低到‘末流学科’的地位,可那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世界最先进的东西大都还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在世界范围内,我们还得用英语这个共同的语言讨论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气候、疾病、和平、科技,等等。这个世界语言我们不懂不行。”
二
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学英语呢?高考英语改革是件好事情,我们应该认识到还有新高考制度的主要目的一定会更注重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让英语体现出交流工具的功能。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考试,都必须回归到工具学科应用的位置,这是大势所趋。要真正突出英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实际应用性作用,用真实语境考查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那么在社会化考试验收形式中,必将改变考试模式,减少对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考查。以中考改革为例,虽然总分降低了,但听力分值增加到50分,将来高考必将增加听说用的比重,探索新的英语考试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英语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方向,从而彻底摆脱传统英语学习和考试方式。
由于未来英语考试制度必将改革,那么必须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前是英语教育教学让人们将英语学得有误区,以后将更侧重对应用、听说运用能力的教学。教师要抛弃之前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授课方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从“会读会写”到“真正全面掌握英语”、“能听会用”。精锐研究发掘英语教育教学新方法、创设趣味学习的实践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练习方式。用热爱、趣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很好地尝试,改变传统英语学习模式,如我们在课上可以经常进行英语演讲、唱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朗读竞赛、英语小品喜剧表演等。更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游戏竞争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灵活、趣味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快乐地学习英语,掌握英语交流属性。
为进一步了解以后怎样学英语,我们来看看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近日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各类英语考试的听力分值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2014年11月24日,精锐教育新产品会暨高端论坛“改革后英语该如何教学”举行,第一时间组织了数次教研活动,深入探讨了改革意图,针对英语教育新形势,从学生语言发展规律入手,同时兼顾学生考试成绩的快速提升,经过全方位考量,研发出适合英语学习规律的“导学、纠正、应用三步英语循环学习法”。希望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唤醒自己的耳朵,引发其开口表达的欲望,在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提分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不妨将教材按语言知识的项目分类,如教材可以分为语音、词汇、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教师可以分工或分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这样学生学起来针对性强,任务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具体,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哪个方面是强项,哪个方面是弱项。有助于教师精锐研发教学方法,具体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个学生的某一弱项。如果这样教学,因为一节课上任务明确,一定会方便设置情景乃至方便趣味教学。
篇6
据了解,此次检查工作将对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房价涨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拆迁问题较多及未把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分解到区域,未落实到具体地块、项目的城市,要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湖南:拟取消高中会考
经报省政府和教育部同意,湖南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与高中课改相配套,拟取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中会考制度,并将尽快着手研究普通高中高考改革方案,颁发新的《考试大纲》。
湖南省教育厅表示,湖南省将启动高中课改培训工作,今年暑假前完成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培训工作。暑假全面完成各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加强对业务工作宏观指导,颁发《湖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工作的指导意见》、《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并编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手册》。
2004年,湖南省所有县市区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都进入了课程改革实验,比原规划提早一年。2007年,经历课程改革实验的全省所有初三学生将毕业,其中近一半的学生将升入普通高中。
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启动,我国将设村镇银行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新的“十一五”规划重中之重,农村金融被提上日程,进入快轨道。近日,银监会出台了7份相关的推动措施规定,以前很少听说的村镇银行以及贷款公司概念首次“浮出水面”。广州农信社办公室负责人王伟说,今后广大农民有望像城市人一样,在ATM机取款,在网点购买保险、国债以及申领银行卡,全面享受银行的贴身服务。
比起一般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门槛降了很多。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按实施方案,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省(区)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展。第一阶段试点工作从2月上旬开始,到9月末结束。2008年试点范围再扩大到15个省(区)左右。
女干部吸脂身亡,美容院赔偿108万
湖南省衡阳市某国税局女干部谢某于1月30日到耒阳市“韩美整形美容中心”做吸脂手术,随即在该中心进行“术后观察治疗”。2月1日上午10时30分,谢某呼吸心跳停止,被送至耒阳市中医院急诊科抢救,当时其心跳得以恢复,但还得依靠呼吸机维持。随后,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医院及长沙几批急救专家前往会诊,对谢某抢救40余个小时。但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谢某于2月3日上午8时左右宣告医治无效死亡。
本来想通过接受“吸脂术”美容,不料因此丧命。肇事方答应向死者家属赔偿108万,其中包括韩美整形中心先期为此开支的10万元。
山东:为促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内户口迁移放开
近日从山东省公安厅获悉,山东省公安机关将简化审批手续,改革户籍管理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据介绍,山东省各级公安机关将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对国家明令要求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坚决取消审批。对保留的审批项目,一律公开审批程序、条件办理时限等。简化证件办理、签注手续,对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另外,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政策,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公民在县域内(含县级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可在住所所在地落户。虽无合法固定住所,但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这些单位引进的人才,本人可在单位所在地落户。城市各类中高级人才和已在城市落户的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县域内各类经济组织工作的,实行户口来去自由的政策,其户口既可保留在原城市,也可迁往工作地区,也可以再由工作地区迁回原居住城市。
水利部:水利工程监理不力酿重大事故问责
中国水利部最近出台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加强了对监理单位的管理,详细规定了必须实行建设监理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明确指出,监理人员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的,将被责令停止执业1年,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监理工程师将被取消执业资格,终身不予注册。《规定》从今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规定》加强了对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加大了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监理单位聘用无相应监理资格的人员从事监理业务的或者隐瞒有关情况、拒绝提供材料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将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将被降低监理单位资质等级。监理人员因过错造成质量事故的,将被责令停止执(从)业1年,其中,监理工程师因过错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注销注册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情节特别严重的,终身不予注册。监理人员未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停止执(从)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其中,监理工程师违规情节严重的,注销注册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终身不予注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天津:没工作也能享医保
天津市去年实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解决了有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但还有大量没有工作的人员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从今年1月1日起,在校学生、家庭无业居民、残疾人和生活困难无力参保的城市低保人员就医问题也要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天津市将再有200多万人受益。记者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起天津市将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率先在滨海新区试行,届时,滨海新区除学龄前儿童外将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争取在“十一五”末,天津市城镇当中人人都享有医疗保障的制度。
湖南株洲非法淘金者挖塌70米湘江大堤
篇7
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校容校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3所。
1.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累计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项目全覆盖,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两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开展校本研修,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推行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课堂达标、课改成果展评和评教赛教等活动,重视教育科研和“两考”质量管理,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育强区”骨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李台等3个镇办先后被命名为“省教育强乡镇”;中学、高新中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区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化幼儿园;高新小学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我区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区”验收;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教育文化体育管理职能繁杂,督导、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长效补充和流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办学条件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亟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都需要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振兴教育事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科技、人才、园林、富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振兴教育工程”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
2013年“双高双普”达标并通过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教育强区”通过省级验收。
——学前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15年,每个镇办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城乡社区建有配套幼儿园,消除入园难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5%以上,全部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教育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均衡配置,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打造2-3所省内知名的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
——职业教育得到发展。2014年建成区职教中心,以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区职教中心打造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快幼儿园建设。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公益性、普惠性、多形式”的建设原则,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推进镇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到2015年建成5个镇办中心幼儿园,10所以上城乡社区幼儿园,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彻底消除入园难问题。
2.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园舍条件基本满足入园的基础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区3-5周岁儿童的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3.实施科学保教方法。加大幼儿园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指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4.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住省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区的有利契机,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标准一致、设施配置相当、师资配备均衡、服务质量均等”的思路,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择校和残疾儿童就读问题。
5.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配置科学、设施完善、装备合理、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进行教育装备均衡配置。根据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足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图书和体卫艺器材等设施,完善部室、操场建设,建成校园安全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达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依托教育网,建成覆盖全区、连接省和国家的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园校舍管理、学籍管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校长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主动发展。要在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浓郁,教育内涵丰富的目标。
(三)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升位工程”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中学、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化解高中办学债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高中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给高级中学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办学自,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8.激活办学机制。进一步激活高中办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轮岗转岗机制,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完善内部分配绩效制,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9.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普通高中内涵优质发展思路,引导高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集中优质师资,强化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增加升入国家名校优秀生数量,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在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基础上晋级省级示范化高中,引领全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0.规划新建区职教中心。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区职教中心选址新建(原校址划归张家岗小学扩建),重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场地校舍不足,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完善职教师资补充机制,出台地方性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1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学校、镇办联动”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我区各部门职成教机构,将技校、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农民培训和入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统一整合到区职教中心,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这一品牌优势,创新办学思路,把区职教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发挥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12.加强城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加强镇办农技校和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区、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开展活跃,效果良好。
(五)实施“两支队伍建设工程”
1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由教育部门按规定调配。建立教师队伍常态补充机制,确保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教育正常开展。审慎、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序进入、轮岗交流、培训培养、退出分流”机制,实行教师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管理细则,实行分配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14.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校长是实现教育突破性发展使命的关键。中小学校出现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期满交流制度,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期时间原则不得超过两届。加强校长队伍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
15.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带动计划”,认真做好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群体。按照三年一届、动态管理的要求,逐步扩大数量,带动校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待遇招聘引进一批外地名师和名校长。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以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6.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探索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推进教与学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7.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区、校教育科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校本研究,有效解决新课改和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艺术体育类和文化建设类等特色项目学校2-3所。
18.扩大教育帮扶交流合作。在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交流服务、网络支教等活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继续抓好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宝鸡中学、交大附小等机构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实施“一体两翼建设工程”
19.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单设教育局和文体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机关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使之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强教研、督导机构建设。推行“以教育行政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研室和督导室硬件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教研室和督导室,配足配齐各科教研员和专职督学,设立教研督导专项经费,保证教研和督导机构能够充分开展工作。
21.充分发挥教研、督导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研指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评估与监测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定期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保障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22.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行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向学前、高中覆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省定比例。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23.科学统筹资金使用。在保证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各类资金进行规划整合、板块整合、项目整合,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24.加强教育经费资产管理。加强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资金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财政局研究制定《教育财务管理办法》,探索为学校方便快捷服务的新机制,充分尊重学校采购教育教学用品意愿,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经费,做到及时、全额拨付学校,在教育局的监管下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区《决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重要措施。区上成立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主管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半年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类项目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人,对改革类项目要确定项目指导责任人,同时明确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加快教育改革创建教育强区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实施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未来几年我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统筹推进。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类、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工作计划和推进时间表;教育部门要加强《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敦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性指导,特别是对改革类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项目单位,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推进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政策支持,多方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实施方案》的支持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实施意见》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建、人社、编制、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尽全力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和优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要积极主动争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要在涉及规划立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资产处置、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强化统筹。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高职高专到研究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852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49.84万人。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旅游业形式一片大好的大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地位日渐突出。但发展中也潜伏着制约和影响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不利因素,诸如高校办学理念、生源素质、师资结构和学生就业等。这些因素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知识不精、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就业形势严峻等危机,从而形成了三大突出性矛盾:一是旅游本科生知识面广与专业知识不精、动手和操作等实践能力低的矛盾;二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需求“饥渴”与旅游本科生对口就业率低的矛盾;三是旅游本科生职业要求过高与学生不愿吃苦、缺乏职业精神和理念的矛盾。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方面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游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缺口日渐扩大,当前社会转型期这种旅游企业、院校规模和旅游教育质量的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作为旅游教育主体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必需承担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层面加以分析,并创新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危机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及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随着高校扩招和旅游院校“专升本”政策调整,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已不再具备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办学专业优势。有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因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和特殊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在对旅游业的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和自身旅游从业角色适应上,对生源应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学与大学教育在课程教学上的割裂性,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学些什么,且认为旅游业是个风风光光、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轻松行业。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依赖性强、怕吃苦、不愿进基层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等特点,学生入校后不知道如何学习,缺乏课堂外的自学和节假日的社会实践,也不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因此,从进校前的专业基础到入校后的专业学习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
(二)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缺陷。从近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来看,地方旅游高校年年增加,这说明旅游优势产业下旅游教育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旅游高校“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办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讲理论功底,常常似懂非懂;谈专业技能,往往一知半解;做一线业务员,又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又难以胜任。
在课程体系上,首先,“大而全、小而全”的课程设置加上专业方向的分化有余、综合不足,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其次,专业主干课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往往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理论性较强,专业实践性较弱;第三,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最后,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质量不高。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系统性差,常常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往往纸上谈兵,理论性不强,或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三)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致使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四年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学习特长和优势缺乏,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加上旅游本科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使得学生毕业择业时问题较多。要么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等着毕业就失业;要么徘徊、观望,这山望着那山高,美其名曰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而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要么眼高手低,或觉得旅游企业待遇缺乏竞争力,或觉得自身能力远不止用人单位的薪酬,以致于有业不就或频频跳槽。
就业观念的传统和落后,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30%;浙江工商大学旅游本科签约学生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考虑到学校担心就业率统计过低影响来年招生的实际因素,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际就业率(含行业对口)比例可能会更低。
(四)面临企业在职员工后续教育与培训的冲击。由于旅游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性,加上学生眼高手低导致的实践性不强、操作能力差,以及高校和企业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不稳定等综合因素,导致中国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于是,一些企业在接纳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的同时,加大了对本企业在职员工的后续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与培训,一方面使企业员工觉得他们不是企业谋取利润的“机器”,而是学习福利的享受者,从而增强了员工企业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不利影响,高校在学生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的合作更加被动。
三、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创新思路
(一)学生录取与职业规划创新
1、入校前把握好生源关。笔者因为曾兼职学生辅导员工作,对把握好生源关较有体会。旅游业由于其行业服务性强,且多是面对面提供现场服务、临时、一次,因而无论外在形象、个人气质,还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旅游从业人员上都应符合职业身份和行业标准,以达到知识、技能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满足服务对象审美和愉悦的需要。因此,在招生阶段,高校主管部门完成网上录取后,应增加旅游院系招生面试环节。一是可以从学生形象气质、语言表达、专业爱好和综合素质上把好关;二是可以让学生入校前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在地旅游业发展、区位条件、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了解学校院系概况、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就业形式等切身相关信息。为不误学生填报其他院校或专业志愿,这种招生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提前进行,从而做到针对性地录取与入学。
2、入校后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由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专业方向不同、学生专业兴趣爱好不一、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滞后性等综合原因,学生往往不会或不愿进行职业规划,这就要求院系积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搞好职业规划。有学者对韶关学院旅游系2006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0.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或讲座。在具体操作上,大一时应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就业的大方向;大二时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当前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提供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则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
(二)院系办学理念创新
1、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院系定位要具体、准确。那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定位较为模糊,看上去旅游业内的什么人才都培养了,但实际上是学生什么都学了的同时什么又都没学透,往往是什么都会做一点却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院系必须明确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什么专业,专业下分什么方向,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学校及周边优势资源,开设特色、对口专业或专业所分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旅行社、酒店、景区、会展等应用型人才,然后按专业方向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习和就业各择其优、各尽其才和各显其能。
2、课程设计创新。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本科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综合性素质结构和创新型发展能力,需要构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7-3”模式和“3-5-2”模式。所谓“7-3”模式,是指把课程总体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块,其中理论课占70%,实践课占30%,扩大实践课的比例。而“3-5-2”模式则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和创新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分别占总课时的30%、50%和20%。
在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专业历史背景、学校所在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育部关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一些特色化课程(如会展、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等)、本土化课程(如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景区景点导游、景区植物等),也可以专业细分为手段,突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以地方经济见长的旅游院校突出旅游经济课程、以语言见长的旅游院校重视旅游英语和小语种课程、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院校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等课程。
3、师资力量创新。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毫无实践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实践经验缺乏。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兼顾学生课程实习或毕业实习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同时进企业兼职,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经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及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定期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4、教学大纲和计划创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准则,教学内容应规范在教学大纲内,教学进度应与教学计划同步。当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教学大纲和计划是摆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上,不能是谁上课谁制定,而应是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与企业或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如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合办学起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尽显合理性和科学性。澳大利亚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教学大纲和计划,由学校教育专家和实业界专家(为主)共同商讨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一经通过并经社会检验,便可成为一种知识产权,有权提供给各有关院校使用。而且,其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业界的要求会发生一些变化,此时则要求大纲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实业界的需要。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程知识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创新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教学,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是附属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亚太地区颇具影响的旅游管理学校,该校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好坏的原因,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加以改进;学习《饭店培训》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下属旅馆员工上一次培训课。此外,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以上“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应是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加以吸收、消化和推广的,并在结合我国实际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是科研之本,科研夯实教学基础,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两条腿”,应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按照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理念,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应同等重视,科研不应以牺牲学生教学质量为代价。当前包括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内的高校办学较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高校抓科研重在提高学校在全国和同行院校中的排名,教师埋头科研则为晋升职称,学生做科研获奖以显示学校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一要突出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占高校主流的一般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工作,主抓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而非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核心评判要素;二要加大教师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本科教育,随旅游业发展变化在理论信息、教学实践、用人单位要求等方面变化大而快,专业教师除需要及时跟踪科研所需前言理论信息外,也需要深入企业实践,及时了解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最新变化。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信息,是保证旅游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后继科研水平的重要源泉,是解决“课堂讲景点、教室讲操作”等照本宣科式教学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提升旅游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实为学生求得知识和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需与之福;三要树立“教学第一、科研第二”理念。在教师工作体系中,教学始终是主体,科研从属并服务于教学。教师要深知教学的工作主体性和为学生服务的中心性,而不能为职称和科研而科研,也不能把科研当成文字仅作成果摆设而不应用于教学;四要将教学和科研奖励分开,合理制定评奖方案和奖酬分配。科研奖由学校和院系评定,教学奖励办法则重点加权学生评分,学生评分至少应占总评分比例的70%,以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和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教学和科研奖酬合理分布,从而避免高校教师只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情况,真正做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