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书院;中小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32-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以及经济转型的逐渐完善,书院教育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传统教育形式,备受关注。对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比比皆是。但是,传统书院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应用鲜少出现,相关研究甚少。且出于语文教学与传统国学的密切联系,著作研究多为具体到对语文教学的借鉴。本文在探究书院文化的基础上,对比借鉴传统书院制在高校成功应用的实例,对书院制在中小学实施的可能性加以探讨。

二、书院教育模式的特点

书院历经千年,对传播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其教育模式无不相关,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院将德育作为根本追求,不是以获取具体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德性、实现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

2.书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基地,十分重视学术的交流,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容许不同学术流派的发展以及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书院的会讲制度以学问为重,推崇取长补短的学风,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倡导百家争鸣。

3.书院教育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兴课程、重自学、兼指导,先生定期讲学并辅之以教学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则在阅读自学中找到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4.尊师爱生一直是书院的传统美德。师生的融洽关系主要由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密切交流。《岳麓书院续志・书院条规》中有:“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无妄行辩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纸怠惰。”这条学规在许多书院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三、当代中小学教育现状

目前,中小学教育还有一些有待改进之处。首先,课堂教学设计单一。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很多老师和家长过分追求高分,导致我国教育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内容狭窄的状况。其次,课外活动设计相对较少。中小学课程设置绝大部分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为学生提供的课外活动时间也很少。同时,教师的任务观念过重。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的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一味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既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不利于老师教学方式的改进。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思路,把素质教育的内涵落实到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书院文化对中小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将传统书院模式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现当代教育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不少高校进行的“高校书院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借鉴“高校书院制”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性地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以下五点借鉴经验。

1.加强德育教化,培养健全人格。中国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强调“学问与道并重”,他们传承了儒家的德育教化思想,要求学生不仅学好知识,做好学问,更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就鼓励学生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书院培养出来的是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当代的教育中,德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更是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中小学阶段正是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在教育中,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选择教师时,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文化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德育讲座,重视发现学生身边有德育教化意义的典范,加强鼓励,让学生们知道到“德”应该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同时,班级可以组织一些看望老人、帮助残疾人等的“德育”活动。

2.注重环境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古代书院一般都有讲堂、御书楼和教书斋等场所以供学子自由交流思想、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除了用于学习的场所,书院也会有一些供学子休息娱乐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的学子在闲暇之余可到赫曦台看戏,在园林碑廊间放松身心。这些设施为学子的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现代中小学设施更大程度地侧重于学习,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以及休闲的设施相对较少,绝大部分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在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我们可以建设讨论室、资料室等供学生自由交流思想以及查阅资料的场所。同时设置活动室供学生休息娱乐,减轻繁重课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这些场所的设置有利于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以及社会公德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内就近组织和参与研讨等活动,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便利性,降低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成本,提高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同学间自由交流思想,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完善人格,拓宽视野,增进同学间的情谊,增强凝聚力。

3.改进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书院历千年而不衰,在社会当中一直保有生机与活力,跟其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与学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反观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师生间互动交流很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为了改善彼此间的师生关系,中小学教育体系可借鉴书院的师生互动辩论式,提倡师生之间平等讨论,质疑问难。在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也将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指引者转换,在教学中,摆脱大满灌的僵硬教学模式,以提纲挈领式的指导为主,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进行日记教学,培养规划能力。日记教学法,是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日记教学法出现在宋代,之后为历代沿用。虽然在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具体的实行方式,但总体上,都是学生设置日记记录所学,山长负责监督。日记教学法实行得较好的,是1864年在上海建立的龙门书院。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备有两本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则是读书日记册。分别记录每日所学、所做、所读书目、感悟以及疑惑。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质疑问难,相互切磋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学习方式。日记教学法将学生自学与老师指导巧妙结合,这种方式在培养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方面尤其显著,学生在书院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学会到一种本领,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今天的中小学,可以借鉴日记教学法,学生设立日记册,来记录每日所学、所行、所感,同时在实行前期教师进行监督、指导,使学生对“规划”有初步的了解,后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干预,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规划、反省的良好行为习惯。

5.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文化的获得,多数是通过老师和书本,而不是形形、实在可见的丰富活动,难免会难以较好地调动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可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对中小学而言,需要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尤其是可以多多开展文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五、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书院模式中适应当代教育的精髓部分进行简单阐述,并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将传统书院模式融入当代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小学教育模式提出了五点借鉴经验。这是将传统书院模式与当代中小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求为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贡献微薄之力。我们希望能以此文唤起更多人对传统书院模式对当代中小学教育模式影响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书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篇3

国学教育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学”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就整体来说,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书面文化,另一方面则又在日常行为和社会道德方面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国学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家的学校系统中对于国学的淡视。乃至于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理轻文”的特点,对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首先,我想说,国学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乃至于社会思想保持独立性、先进性,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的。所以国学教育官方化,国学教育低龄化是一个大的方向。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育机制里重要的一环,真正把国学教育放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国学教育的官方化

提起国学教育,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大都是一些私立的补习学校的国学文化课程。我认为开展国学教育首要的是应该将国学教育官方化,明确地将国学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开设相关的课程、围绕国学修订教材等等,把传统文化当成小学教育的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对学生行为素养和文学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学体系中对国学的淡视。这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国学陌生,错失了培养对国学兴趣的大好机会。

学之道是学习,教之道是教育;“四法”是指学法、习法、教法、育法,学法使人增长知识,习法使人掌握知识,教法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成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载体。

将国学教育作为社会的官方教育内容,能从本质上有效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可以提升国民道德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和智力等,一生受益无穷。

二、国学教育的平常化

有人说,国学经典没有列入考试,怕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确保落地生根。然而,学习国学经典万不可用考试来检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学习经典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训练。

一旦将国学教育列入考试范围,国学就面对着被格式化的尴尬局面。国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学问。拘泥于试题,也就违背了国学教育的初衷。推动国学教育不应当将其再度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迂腐学科,重视国学教育和将国学教育过于严肃对待是不同的。国学教育应当普通化、平常化,成为一种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学科,而不是成为了又一门充满了压力的学科。

三、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仅仅属于中国。国学具有着与时俱进的r代精神,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出她独有的魅力。国学教育想要得到真正的普及推广,也需要将其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国学关系最为亲密的应该是语文学科。因此,国学教育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增加更大的比重,在课后的知识拓展里增添更多有趣味的国学小故事。

而其他学科完全也可以和国学教育进行穿插性的教学。比如体育,完全可以将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六艺内容穿课余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国学也能够和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无论是数学中“鸡兔同笼”等中国传统的数学问题,还是语文学科中丰富的国学经典作品,都能够起到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诵读古诗文;兴趣;培养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目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意义

在现阶段,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古诗文本身就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小生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通过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来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利于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和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一)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教学总要求中规定: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 在教育大纲的附录(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不及其它,又独特推荐了80首小学生就背诵的经典古诗文篇目,这其中包括流传千古、我们大多数人都熟能成诵的经典诗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清明》、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学教育的成败。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诵读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小学生通过网络,接受现代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渐渐陌生。很多学生包括小学生在内,已经不喜爱使用基本的汉字,取而代之的是火星文等网络用语、网络文字。对火星文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用语和文字的使用,导致的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或者年龄更大的人产生交流障碍,出现沟通隔阂,导致社会矛盾、家庭矛盾的日益增多。

因而,通过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使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古典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小学生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好教材。

三、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兴趣的途径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育甚至整个小学教育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培养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使学习古诗文成为小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这才是小学教育过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改进策略 重视教学方法

1.创设环境展经典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给学生讲故事,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在其创作过程中、流传过程中,都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喜欢听故事是也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把古诗文作品流传过程中包涵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传奇,把握时机,予以穿插,以故事的形式让给学生听。这样对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另外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

4.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积累经典文化。

(2)针对不同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中年级开展“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悠久历史的自豪,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振兴民族的责任感溢于言表。

(二)改变观念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许多方面还难以自理,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程度较深,这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方便。家长要利用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对小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篇5

小学教育(以下简称“小教”)专业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小教”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小学教学所需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小学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要求开大学语文并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小教”专业不同于其它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在开设中应结合专业特点,以避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尚处于探索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小教”专业大学语文在开设中存在诸多矛盾:课程与师资力量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专业目标要求的矛盾,教材教法、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脱节等。

(一)课程流于形式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要求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1]。国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但在教学过程中虚开课程现象依然存在,“小教”专业亦如此。“小教”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其具备语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学生对其认识不足,教师开设课程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致使课堂教学被动而无意义。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无异,内容枯燥无味,脱离小学实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认识存在误区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课程学习,学生深知没有四级证就没有学位,上了四年大学学了四年英语,很少阅读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小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又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无形之中疏远了语文课程。加之,学生对课程认识有误,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助长了学生的厌烦情绪。部分学生认为:小学教师不过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去担任的职位,对于本科生有点大材小用,凭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满足小学教师工作的要求。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课程学习偏离教学的中心。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重复,与“小教”专业不符,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延续中学所学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准、情感需求、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中学生,大学语文需要呈现新的面孔,让新鲜的内容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方法无异,单纯的枯燥理论说教,满口之乎者也,致使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学了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必能用上。(四)教材内容与小学教学脱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教材,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的实际。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400余种,但没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编写的教材,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与公共课教材完全一样。大学语文公共课使用的教材结构明晰,所选内容具有代表性,多以典型现代文、文言文为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道德含义、人文底蕴。“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做准备,所用教材与小学实际教学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与专业方向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果。

(五)师资力量薄弱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多从中文相关专业聘请,所聘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由于缺乏对“小教”专业特点、定位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往往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将其与其他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公共课一并看待,对教材、教育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把精力主要放到为“转岗”做准备的专业课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滔滔不绝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内容空洞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

(六)评价方式单一“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期末量化考核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考核内容主要侧重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考题与中学类似,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考核。从结果上看,考试分数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相差较远。部分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前突击背诵,也会获得较好的分数,这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其文学知识素养方面的提升有限。

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应该对教材不断创新,讲出新意,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融为一体。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实现了教育目标,这是错误的。作为主讲教师应了解“小教”专业的特点,从思想上认识到“小教”专业学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积极与学生交流,使课程教学出新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遍认为只有专业和英语课程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考试和学分是其奋斗的目标,最终使语文课程的学习变为一种被动。“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学生需改变学习态度,大力提高专业修养,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不断转变观念,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准突破口,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重新审视课程,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归因于教学方法单调、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成为必然。语文是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感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外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优化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重实用性、观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助学型多媒体课件,开展个别化学习。助学型课件具有简易的操作性和灵活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章节学习结束后能提供相应的评价策略。加之,课件中动态优美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煽情的配乐朗读,大大提高课件的观赏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还可以建立“小教”专业语文课程学习网站,利用网站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合适教材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新教材,力求与社会、专业发展、学生兴趣相结合。资料显示:“国内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3]面对如此繁多的教材“,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又该如何来确立权威性呢?首先,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大学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注重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内容选编上,既有语言专业知识的巩固强化,又有“小教”专业知识的交融,更有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题训练。其次,选文范围涉及古今中外,以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兼顾外国文学精品。文章题材各异,注重欣赏与实用,语言风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注重挖掘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4]。

(四)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教”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要求比较具体。首先,教师要成为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学生人文情感的激发者和欣赏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感染力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还要对小学教育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用自身浓郁的人文气质,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5]。其次,结合小学教育特点,让教师定期到小学做教育调查,参加小学的公开课及相关教研活动,与一线优秀教师交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把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

(五)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能力提高教育评价方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动力。为更科学地检验学习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弱化知识性的考试,构建一种以贯彻能力考核为主、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6]。首先,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以课堂参与积极度作为评价的参考项。其次,由学校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确保教育质量。最后,终结性考试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开闭卷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注重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评价实施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6

一、小教专业课程整合的逻辑起点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载体,而课程设置则主要取决于课程的目标定位。因此,讨论小教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内容,首先需要明确小教专业的课程目标与定位,这是其逻辑起点。从专业属性方面看,小教专业首先应该定位在“小学教育”,而从专业层次方面来看,则应该将其定位在“高师本科”。

(一)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涵盖了“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两层含义。定性在教育是指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系于教师教育的语境之中,需要遵循教师教育的办学规律。因此了解和把握新时期教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至关重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教育的实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终结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教育的终身化”、“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智慧的实践养成性”等关键词都要求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职前职后分割的局限,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走向教师教育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及实践—反思型成长的培养模式。这是今日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教师教育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持续发展性和实践养成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则更需如此。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教育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上。[1]这种特点要求小教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出上述特点。这就需要小教专业的课程打破现有的条块分割的现状,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为中心,来统整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课程。

(二)高师本科

定格在本科指的是小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高等教育框架内设定的,需要按高等教育中培养本科学历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小学教师。重新思考小教专业的本科定位,需要考虑其职前教育的特点,不能盲目地将其拉升和提高。但是这种职前教育的特点与单纯的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它兼有一定的学术性。可以说,本科层次的小教专业是一种介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教育模式,它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同时又需要在此基础上作一定的理论提升,用正确的理论来引领小教专业的发展。这种职前教育的定位反映到课程的设置中就要求防止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强化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小教专业课程整合的具体内容

课程整合是一种在实践取向理念的指导下所开展的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与学习者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整合三种。高等院校小教专业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涉及到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科知识与教育实践课程间的整合。

(一)学科课程知识间的整合

小教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其中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指各自专业学科内部的整合,如教育类课程的内部整合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不同科目的整合。学科类课程的内部整合(以语文方向为例)包括大学语文、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整合;二是指不同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包括教育类学科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限于篇幅,这里主要讨论第二种课程的整合问题。

1.教育类课程的转变与整合

实现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整合,应从教育类课程的角度入手,首先,需要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新的认识。传统的教育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试图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由于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显得过于抽象和空洞,加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缺少小学教育的实践体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理论架空的现象。基于此,有学者便指出:“教育学科不是纯粹的教育理论,而是结合小学各学科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教学场景,分析和探讨具体的教育问题,教育理论没有悬浮在教育实践的‘上空’。”[2]因此要实现传统教育学科的转变,教育学科需要主动与各学科知识联姻,以此寻找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基。其次,从教育类课程的结构来看,教育类课程“要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打破几十年不变的‘老三门’格局,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3]因此,要从整体上设计教育学科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方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多角度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新课程的开发过程。因此,小教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束缚,加大开发新课程的力度,争取多开设一些综合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

2.学科类课程的转变与整合

“综观国内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科模式、综合模式与‘综合+方向’的培养模式。”[4]而其中以“综合+方向”的分科培养模式居多。分科的方式有如下两种:一种是大文大理的方式呈现;一种是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方向。无论哪种分科方式,都是基于如下假设:学生只有掌握了精深的学科知识才能胜任小学的教育工作。从实际的小学教育实践来看,小学教师所需要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横向了解和准确的掌握,而学科高深知识对于小学的教育教学作用不大。因此,从学科类课程的内部来看,需要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中心来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同时需要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师是否能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也即教师需要在懂得了“教什么”的基础上,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教”、“为什么教”等问题。因此,从学科知识走向与教育学科的联姻也是势在必行。只有在这种联姻的前提下,知识中所蕴含的教育性含义才能真正被挖掘出来,也才能真正避免教学活动知识传递式的尴尬,而实现教学活动的教育性。

(二)理论与实践课程间的整合

1.理论类课程的转变与整合

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强调学科本位,注重学科内部的逻辑结构,忽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忽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是在于关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体会和感悟。因此要转变小教专业理论课程的局面,首先,转变课程目标的知识本位观。要认识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符号,更主要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知识作为符号的存在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存在,而只有当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连接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进而形成相应的能力。其次,加强理论课程的实践针对性。理论型课程应该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局面,将理论与实践的小学教育联系起来,提高理论课程的实践针对性。如增设一些家校合作、班队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应用型课程。再次,创新理论教学的多元模式。理论的教学活动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如多采用讲座、论坛、讨论等形式来开展理论教学,也可以带着学生到小学的班级中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感悟。

2.实践类课程的转变与整合

教育的智慧是一种实践型的智慧,需要通过实践的反思才能获得,因此实践类课程对于教师成长和养成至关重要。在与国外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做横向比较之后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活动。[5]然而遗憾的是实践类课程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也造成了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教育的课程之后动手能力仍然不强的现状。因此,加强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类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实践化的课程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在此首先需要树立一种大的实践课程观。传统对于教师教育实践型课程的理解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活动,认为只有当学生走进了小学才能算是实践类课程的开展,这是一种狭隘的实践课程观。我们需要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大的实践课程观。在这种大的实践课程观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社区教育服务、教育技能比拼、评课说课比赛等形式来丰富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实践活动要与理论指导结合起来,加强理论指导的规范化。在学生的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应实行导师负责制,在大学导师和实习学校的导师的双重帮助下,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实践和感悟实践,从而在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小教专业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小教专业课程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的外在比例和结构来实现,同时更需要从课程内部的具体内容入手进行整合。下文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简要谈谈三种不同的模块式整合策略。

(一)主题化的课程模块整合策略

在课程统整理念的指导下,“主题”是与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分科内容、零散经验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主题是指不同内容共同指向的核心问题。”[6]“主题”在这里表达的是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题化的课程模块整合是指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整合,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智慧形成的知识综合性。在这里可以采用综合课程的一种形式———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设计强调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选择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对其加以解释和支撑,从而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连接起来。主题化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首先,选择和确定主题。主题的选择可以结合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实际教育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如关于如何开展备课、班级后进生转化等)。主题的确定应该体现出基础性和开放性,从而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在此主题之上很好地连接起来。其次,组织合适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需要涉及到不同学科的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因此需要多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合作才能完成,在此可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开发。再次,确定课堂教学形式。主题化的课程教学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可采用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同时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进入同一个课堂与学生就某一主题多方位展开交流,让学生从不同教师的不同知识出发,从多个视角综合地理解某一特定的主题内涵。最后,及时评价与反馈。由于主题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修复完善的过程,因此接受实践的反馈尤为重要。这种反馈既可以是学生层面的反馈,也可以是来自教育专家的反馈,还可以邀请小学教师来进行评课之后的反馈。而唯有在这种反馈之后,课程的开设才能够更加符合实践的需要。

(二)情境化的课程模块整合策略

情景化的课程整合模式是指围绕某一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为中心而进行的课程整合,它所关注的是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情境生成性。师范生教育智慧的形成体现在他们能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情景相结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育对象和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现象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和方式。因此,教育智慧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教学情境的浸染,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这一特性决定教师培养要重视个体实践活动的参与,重视教师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学客体的相互作用,重视理论与情境一体化的建立。[7]师范生在既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能够在实际的情境背景中形成对于教育活动的更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课程模块的整合与教学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纯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真实的教育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情境化的课程模块整合实践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是如何选择和处理情境的布置。情境化的课程整合的初衷是为了让师范生在一个更为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来认识教育和感悟教育,因此,情境设置的真实性就成了情境化课程模块整合的关键所在。当然,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做到百分百的情景教学的真实化。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是通过大学教育学院与小学的合作,让师范生直接进入小学课堂去对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并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不同的知识对于真实存在的教学情境加以认识和体验。其次可以通过对真实教育场景中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以教学录像为载体,结合不同的知识展开案例教学。第三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微格教学的形式走上讲台,自主地感受作为一名教师的多种体验,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实践化的课程模块整合策略

篇7

1、各种宣传媒体和中小学教育中忽视忧患意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种新闻媒体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如: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等等。对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性、阴暗面、不足之处,不作报道,少作反映。各级中小学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亦采取统一口径。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为,我们的祖国什么都有,我们的祖国样样都好。我认为,我们的宣传媒体特别是教师在讲够我国的长处之后,要讲透我国的落后性、阴暗面和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亦培养学生的危机感,以培养健全的民族素质。

2、当前学生们对忧患意识的淡薄

在"纪念胜利50周年"和庆祝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对我国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绝大多数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和全面的时间和标志;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制造的两次血腥大屠杀的名称;绝大多数学生答不出香港地区是怎样逐步为英国侵占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小学教育中忽视或轻视危机感教育的现实。对此,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反思。

3、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今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右翼势力的嚣张,日美联合防御体系的建立,东盟国家的疯狂扩军备战,南亚的军备竞赛,越发要使我们的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认识到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以便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4、忧患意识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具体生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

鉴于上述四个原因,学校教育别是历史学科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

1、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1)在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时,教师首先可以尽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正如李约瑟博士所说的那样:"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向学生讲透文化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例1:我们祖先发明了指南针,西方国家学会了这一技术后,就将之用作新航路探索,而我们却把它用来看风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西方人学会这一技术后,将之用作开发矿山或制作枪炮进行殖民侵略,而我们却把它做成炮仗用来敬神。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社会环境。例2:我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无名文化,许多科技文化成果都冠以神农氏、黄帝、孔子的威名,而实际发明人或作者是谁?不得而知。这种无名文化,使当事人既得不到物质上的实惠,又得不到精神上的鼓励,这就激发不了人们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其消极面一直影响到今天。

(2)在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教师可以肯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同一时代,并不晚于西方。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呢?而东方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落伍于世界时代潮流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第一,要使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就必须要打倒封建专制政体,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第二,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改变人们"以末求富以本守富"的陈腐观念,要把经营工商业赚来的金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来买田置地;第三,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才能互通有无,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扩大海外市场,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要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就必须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先进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3)在讲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时,教师先可以肯定自从董忡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后又要指出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又箝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次是讲到近现代我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冲击,教材从正统立场出发,集中力量歌颂经过、的冲击,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地动摇,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很少讲到这些冲击对我们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说明,这些运动对传统思想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传统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扫荡。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把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也扫荡殆尽。那么,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因此当前重提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何等的及时!是多么的重要!!

(4)在讲到近现代世界三次科技革命时,教材用较多的事实论述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华民族都错过了,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还在,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我们再错过这次机会,那么,中华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将越加拉大,中华民族将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趁青春年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召开专题讨论会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当我讲到的教训时,让学生专门召开一个讨论会,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指出:第一,落后要成为挨打对象,第二,落后事实上就抵御不了外来入侵者。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为中华民族的自强、繁荣、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3、举办专题报告会、黑板报、橱窗展,也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4、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也不失为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一种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忧患意识教育要常抓不懈,不能搞过场,不能搞形式主义。

2、忧患意识教育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深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3、忧患意识教育要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不能作空洞的说教。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化教学;方案

柏拉图曾经说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说评估一节语文课是否生动是否高效的标准,就是看教师课堂开端的引导语是否能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所要教授的这一课内容中。因此,对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忽略的这一点,新课改则对其进行了优化。

想要通过课堂导语这一环节,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得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好举一些既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逐渐将课本内容一点一点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例如,对于《小小的船》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同样可以采用提问的课前引导方式,如“有谁见过船?”“有谁坐过船?”“对船有什么样的印象?”等的问题,让学生踊跃地对自己所见所闻进行分享,而没有见过船或者没有坐过船的学生通过分享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也对船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建立在这样的了解基础之上,再对本课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必然可以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状下,小学教育也不能与时代脱轨,教师应该正确应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营造各种欢快、抒情、悲壮等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有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如,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又有了新进展,这些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辅助知识,如,挖掘出的扬州古墓确认为隋炀帝墓,像这样的新闻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吸取对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帮助。因此,高科技手段的引进也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

总之,科技越来越发达,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拍。应当在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的基础之上,结合现展的特点,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案,以及优化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应用型视角;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11-03

古代汉语课从设置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七十年的历程。在这六七十年的历程中,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促使其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原有高校以及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纷纷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因此,基于应用型视角的改革成了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即介绍应用型视角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 挖掘应用性教学目标

“应用”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运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1],通俗的理解是“动态的使用过程”、“和实际生活结合紧密”两个意义。应用和大学教育的结合,一开始是局限在理工科类的大学或专业,现在已经无条件地跟整个大学、整个专业以及所有理论性的课程相联系,即各类大学都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学界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为“注重在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具体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个课程所有行为实施的依据,是“整个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而诸如古代汉语这样的文科类课程,其教学或应用中没有生产或工作实践环节,则要重新思考其原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性因素并挖掘新的应用型教学目标。所以,对古代汉语“应用性”教学目标的探索,体现在加强其原有能力型教学目标的认识上,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扩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强化对原教学目标应用性的认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是各专业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4]”。而这个教学目标恰恰就是应用性、实践性的,跟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致的,但之所以其教学太理论化,除受到教学地点的限制之外,还受到教学内容或是方法缺乏实践性的影响。因此,加强了这个认识后,学界更多地将古代汉语应用性的教学改革放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上,下文有详细的论述。

第二是在原有教学目标上细化能力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古代汉语教学根本的、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所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细化,提出“文字分析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认知能力”四种应用型目标[5]。

第三是结合专业拓展能力型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等不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每个专业除了基础的教学目标,都会有结合自己专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教学目标。如张道升结合师范生的特点提出了“熟悉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的目标[6]。

第四是增加能力型目标。语言学习具有听说读写等几种不同的形式,每一种过程都是运用性的,上述目标与此相关的只涉及了读这一项,因此有不少学者提出古代汉语的写作目标。如荆贵生提出“培养学生写浅近文言诗文的能力”[7],田有成提出“增加培养学生识读、书写繁体字(包括一定数量的古文字)及浅近文言文、古诗词、古楹联对语等写作能力”[8]。

二、探索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施的载体和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传统古代汉语教学使人觉得理论性强,其教学内容和生活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科知识过于封闭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学界基于应用型视角的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做了不少努力。

其一是把古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文字是生活内容的记载,文字所记的古代汉语的知识记录并融入古今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除了单纯学习这些的知识,还可以介绍这些知识所关联的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如《古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介绍了古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古今社会生活的实例[9],《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介绍了文字记载了先民的历史和思想认识,通过实例介绍了古汉字教学和古代历史、思想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法及优点[10]。

其二是加强运用古代汉语各要素或知识点的教学。古代汉语的通论知识是阅读古籍的工具,文字更是人们读史读文的工具,利用这些特点,增加培养学生运用通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通过赏析书法作品、匾额、题刻、碑文的方式学习古代汉字。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在文选课中实施“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其主旨是培养学生运用通论知识解读古代汉语文选的能力[11],提出“利用汉字互相组合的规律,在学习简单古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形体复杂的古汉字,拍摄生活中的各种古物或是古迹上的汉字让学生辨认”[12]。

其三是加强古代汉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古代汉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料,和许多语言类课程有密切联系。有学者关注到这种关系,通过丰富的语料和实例来论证这种关系。如《成语与古汉语知识》[13]、《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4]分别介绍了成语和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三、为达成应用性教学目标重新编写教材、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基于应用型视角的改革,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突破,大量研究集中于重新编撰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促使各应用型教学目标的达成。

其一是教学内容上扩大教材选文的范围。很多研究者认为,目前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内容局限在先秦以来的添加了标点和注释的文章,教材的选编都没有考虑让学生接触古文和古文字的原貌,考核内容和形式都偏于记忆,这并不能落实“阅读古诗文”这一目标。建议教材的编撰或教学内容,增加“古书原文,如《春秋》、《左传》等;古书注释,如《经典释文》等;古书原文和注释,如《十三经注疏》、《昭明文选》”[15],增加甲骨文、金文的作品或是文字学材料。

其二是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实践课的或是实践教学手段的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实践课课型研究》一文介绍了活动课、训练课、主题解读课、练习课、参观课、语言应用课、相关选修课、语言文化艺术社团活动、讲座以及比赛等各种实践类课程[16]。再如张道升提出“建立省图书馆古籍部、博物馆这两个实践教学基地,吸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展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17]这样三种课外实践教学手段。黄亮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标点、校勘古文的工作,归纳整理一些研究材料,拟定文献综述,在与老师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拟定课程小论文,或是撰写毕业论文”[18],张景霓提出“通过背诵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抄写古籍、查阅县志既辅助完成阅读古书的能力”[19]。实践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时,查阅汉典网、汉字字源、国学论坛、中国语言文字网等网络资源,或是《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电子书[20]。学校校园网也可以建立“四库全书”、“国学宝典、大量汉语史专著、汉语专业工具书、汉语史专业硕博士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等”古代汉语课程内网资源[21],供学生查阅。师范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模拟教学”的环节[22]。

四、应用型视角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上述基于应用性视角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语言类课程应用型内涵的定位。在进行古代汉语课程应用性改革的研究中,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讲授《段于鄢》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改编成诗歌、剧本、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样式。这的确也是应用,但是却偏离了古代汉语应用的内涵。笔者认为,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其应用应该和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联系起来,和语言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联系起来,和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联系起来,和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是该学科专有的方式,不能为其他学科通用。而这种应用形式在作文课、写作课、大学语文课上都能通用,实际上偏离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像有学者提出,通过看古装电视剧、古装戏剧等来学古代汉语,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只是需要精挑视频,或是专为古代汉语教学拍摄一些视频。

第二,细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是根据培养的人才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的分类,所以不同的专业隐含着不同职业的工作要求。为满足不同职业从事工作的技能需求,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相应地体现一定的工作能力,并落实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可是,专业教学目标大多数是能力性的、实践性的。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小学教育专业要掌握古汉字构造的规律为其将来从事小学识字教学打下基础。但各专业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只局限于这些还是太粗疏了,不易于实际教学中的把握和操作,所以,要细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如汉字构造规律,小教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深浅有别,小教专业除了掌握古汉字四种造字方法,还需要识记一千个左右常用汉字的构造,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深入学习探讨每一种古汉字构造方法的再分类。进行不同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比较与区分是提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专业针对性及实践性的有效途径,也为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提供了衡量指标。

第三,增加应用性的领域。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注重挖掘课程自身的因素,比如“文字、文化”,注重和其他知识和学科的结合,如“成语、朗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这些应用的范畴,还是局限在学校教学的学科知识范围之内,缺乏古代汉语和现代社会生活以及各个行业的联系。据笔者了解,古代汉语由于其语言所载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笔者所阅读的小学教育名家的教育手记,单就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应用的比如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演员夏雨做客《开讲了》,被问及“你不担心我们把你忘记吗”,他的回答是“这样,我才可以重新开始啊”,这也正是对老子“有无相生”思想的一个经典阐释。我们当前很多正在热播的电视节目,如《中华好诗词》、《汉字拼写大会》、《拼吧,小伙伴》、《成语大会》等,动画片《汉字宫》、《皓皓文字国历险记》等,都是古代汉语、汉字魅力的体现。古代汉语以其深邃的思想、浩瀚的文化、无穷的智慧,在许多领域正悄悄绽放它的光彩,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亦需要走出狭窄的课本,引进这些应用的鲜活实例,加强其和现代社会生活和各行业的联系。

第四,增加应用性和视频类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单篇期刊文章比较多。期刊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都只是阐述方法,少有翔实的案例,对古代汉语的教学指导的操作性不强。这里要特别提到梁忠东的论文《成语与古代汉语教学》一文,将成语与古代汉语的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进行结合,所举的成语材料比较丰富,很值得教师和学生一读。相关的专著做得也比较好,如范涉存、于云的《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1991年)以古代汉语各知识为章节分析这些知识点在成语中的具体体现;王贵元《汉字文化学》介绍了汉字在“军事刑律、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等层面的文化内涵,引证丰富。还有一些书内容上通俗易懂,如《细说汉字》、《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汉字演变五百例》,对教师和学生都适用。但是这样的专著极其有限,并且缺少视频内的成果。理论上来说,学科研究是教学内容深化、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能力精进的源动力,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用性研究成果形式比较有限,也说明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极待加强。

五、小结

综上,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大潮下的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亦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建造越来越新、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84.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6.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

[4]王力.古代汉语・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5]王焕玲.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实践教学,2014,(15):157-158.

[6][17][21]张道升.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01,103,102.

[7][15]荆贵生.古代汉语教学应用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03):65.

[8]田有成.古代汉语应用性探讨[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9-80.

[9][12]王伟.古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2016,(10).

[10]张丽霞.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5):105-107.

[11]王伟.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0).

[13]梁忠东.成语与古汉语知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40-145.

[14]王金娥.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2011,(12):91-93.

[16]王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18]黄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81.

[19]张锦霓.论素质教育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239-240.

[20]安春燕.网络资源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51.

[22]刘光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01):130.

Review of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WANG Wei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Hezhou University,Hezhou,Guangxi 542899,China)

篇10

一、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一)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发展

创客运动起源于美国,在全球也具有规模与影响力。国内创客空间的大本营――“新空间”,2010年在上海正式落户。之后,创客运动以深圳为龙头,在全国各个高校迅速发展开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了创客团体或创客社团。2014年6月,清华大学举办了由Intel赞助举办的创客教育论坛。教育部和清华大学、新奥集团联合主办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主流媒体的关注和高校的大力支持,对创客教育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创客教育除了在高校迅猛发展外,在中小学校里也得到了相应的应用与发展。浙江省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以温州中学为例,讨论了建立创客空间的必要条件:足够大的场所、足够全的工具以及足够长的开放时间。[2]然而要创办一个成功的创客空间,仅仅有硬件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系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对创客教育的深入理解和时间精力上的大量投入。

此外,中小学创客教育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和创造的方式进行学习。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宴婴小学科学教师刘文迪通过小学科学教育创客活动,指出创客教育要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科学内容和小组合作相结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3]

(二)中小学实施创客教育的意义

1.创客教育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创客教育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客教育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创客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在国内,很多中小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在老师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时学生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而在创客教育中,团队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教师,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来自彼此的及时反馈,并相互学习。

3.创客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育工匠文化。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脑轻手、重脑轻器的现象,造成许多学生眼高手低。而创客教育提倡自己动手、精益求精、鼓励创新开拓的思想,与我国古代推崇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二、中小学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客教育缺乏健全的教学设计模式。创客教育以“工程”的思想和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其中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刚起步,教学设计模式并不健全。存在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有待完善,教学资源与教材还不够丰富与完善等问题。

(二)教育创客人才缺乏。创客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不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且要了解、掌握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社会上的创客虽然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在教学能力上却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有差距,而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在创意设计和技术应用上却不像创客那样灵活丰富。因此如何组建教育创客人才队伍,是当前发展创客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校内创客空间建设有待完善。中小学的创客空间和社会上的创客空间在目的上存在差异,前者目的是培养创客式的人才,后者则需要产出创客作品或产品。二者对空间大小、创客设备、创客管理机制的要求等方面,也存在区别。中小学校内的创客空间更加注重基础性、普及性、适宜性,要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求。社会上的创客空间则强调“高精尖”。校内创客空间建设是创客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保障。与国外相比,我国中小学的创客空间建设机制尚不健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四)传统课堂班额受限。创客教育的课堂人数往往只有十几人,而在国内中小学班级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试想这么多学生上课的创客课堂,教师如何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学生缺乏引导而受限,创客教育的根本目标很难实现。若要形成十几人的创客教育班额,就需要重新调整班级组织形式,实施走班制分批教学,这就对场地、师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是不小的难题。

(五)资源与资金不足。创客空间建设需要一定的场地和活动空间、相关的工程素材和制作加工工具(如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创客空间的管理、运营等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同时创客教育也需要购买、开发相应的创客教材和课程资源。这些都需要资金与资源的投入。

三、中小学发展创客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创客教育在国内中小学教育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成立多校共享的创客中心作为试点。多校共享的创客中心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式。如果学校之间能相互合作,不但让学生享受更多的资源,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和教师们的跨校合作和交流。在建立创客中心时,不必一味地追求昂贵的器材,而是要因地制宜,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创客教育中最宝贵的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加强教育创客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与社会创客空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把专业的创客人才引入学校作为创客导师,指导学生和教师开展创客活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相应的创客教师培训。当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从信息技术、科学学科教师中挖掘培养一批创客核心人才队伍,然后逐步扩大到对创客教育具兴趣和热情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体现创客教育“做中学”的理念,让教师掌握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内容框架和实施方式,这将鼓励更多的教师把创客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三)创客教育的“去精英化”实施。创客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的普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的普及。改变过往的“科技小发明”式的教育只针对少部分学生开放,培养创客精英人才的做法,扩大创客教育的普及面,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参与创客学习。二是城乡不同地区学校的普及。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促进创客教育在城乡学校都能得到有效实施,让不同背景、不同条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可以接触到工程技术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制作能力。

(四)改变创客教育班级组织形式。改变创客教育班级组织形式。十几人的班额是创客教育实施的理想班额,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在目前班额难以缩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采用分层分类、选课走班等形式实施创客教育,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创客学习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经验分享等活动实现交流和共享。

(五)创客教育平台的多样化。创客教育将不会局限于课堂或者课外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和创客教育课堂相配合,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资源和服务,学生和教师以及社会上的创客可以进行更便捷的沟通,为创新的想法得以实现提供便利的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 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STEAM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37-42.

[2] 谢作如.如何建设适合中小学的创客空间――以温州中学为例[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4(9):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