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08-02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存在“勤奋―自卑”的极端取向,他们一方面能够并愿意充分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却受到严重自我不胜任感的困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系统的干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良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个别辅导等途径,唤起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并对心理有偏异或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我发展

调查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兼职两支教师队伍,而且专职教师较少,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虽然体育、卫生等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但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很远,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另外,教师本身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有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视学生的心理,常用威严、权威压制学生幼小的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集体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差,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因此,体育、卫生等教师迫切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而且这样的培训需要常态化、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整合为一,真正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它是必需的而不是点缀。据了解,在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师只是个摆设,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这种心理健康课开展的不规范、无考评的现状致使教育者上课无教案,备课应付、懒散现象严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但也确有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小学生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现象:(1)价值观扭曲。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家长和社会的影响致使不少小学生看重物质享受、看重金钱,无心学习,攀比心理严重,心理出现扭曲,甚至出现偷、抢的现象。(2)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大人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大人一味地谦让、过分地疼爱致使孩子养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常常置别人的想法于不顾,不善于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3)逆反心理严重。受家庭条件,父母情况、自身原因等方面的影响,少数学生心理发展畸形,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更是反抗、逃避、远离等。(4)冷漠无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很多小学生却总把别人当对手,别人好就嫉妒他们,别人差就嘲笑他们,对待别人非常冷漠。(5)恐惧抑郁。很多小学生抗挫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对困难存在畏惧心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制定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2.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挖掘其教育教学潜力。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没有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少导致教师工作量大,他们无力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因此,重视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必然的,它将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对教育者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其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并对其进行测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要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坚持兴趣与运动负荷兼顾的基本原则,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

6.建立网络心理健康辅导区域。网络将成为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在这个大空间里,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过来。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总之,开展系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日之功,它随着社会、教育、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作为教育者,要紧跟社会的步伐,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让其成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管理方式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

  

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篇3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分析 教育方法

在现代社会,身与心都健康的人才能称为一个健康的人。最近几年,许多大中城市逐渐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小学教育也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逐渐丰裕。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就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只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要接受教育,关照不要骄傲自满,要努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创造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果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活小学生多种经验,引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1)平等对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减轻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就会走近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理解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篇5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6 — 0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特点:必要,重要,紧迫,复杂,影响深远。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最为重视的课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大学生缓解、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形式

(一)影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产生原因看,“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即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产生问题的条件,内因是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某一时期的内心世界,外因和内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性。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除了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其过去成长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长期的累积效应,所以外因随时问推移可以转化为内因。”〔1〕从产生的种类看,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人的身体因素,具体的方面有身高、胖瘦,体型,相貌,气质,谈吐,礼仪等。往往是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结构、经济实力、社会背景、社会地位、家庭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家庭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学校因素,学校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 ,大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这个环节中牵扯的因素多而杂。大学是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把握学习规律能力、经济自理能力、合理利用网络避免成瘾能力等。

4.社会因素,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实的社会环境重要角色之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同时大学生也最容易受来自社会思想观念的冲击。这两者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心理极为敏感,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因人而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共有的心理问题不同。

1.不适应。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较普遍。首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独自生活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一旦脱家庭,生活自理出现问题,随即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多数学生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后,学习方法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对大学的学习规律把握不准,表现出不适应大学学习。再次,相对于中学,大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时间大幅增加,由于学生自我管理时间能力不足,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表现出不知所措,虚度光阴,久之,易产生负罪感即心理问题。最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人际沟通方面也对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沟通起来易产生障碍、摩擦。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

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作“心灵交流”。这

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无所寄托,产生孤独感。”〔2〕

3.压力逐渐增大。(1)学习压力。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终极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学校、家庭时刻关注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负担远小于中学阶段。致使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主要靠自觉,一系列的变化往往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业期望难以达到,学习压力增加,进而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2)情感压力。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对象、范围、层次、深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来自全国的同学,老师开始进入学生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获得新的友情、师生情和爱情等,但因缺乏经验,以及在新形势下成找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其一,情感需求不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满足,容易产生孤独等心理问题。其二,在感情发展过程中,易遇到不同的障碍,困难。如失恋等。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因缺乏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可能发生极端事件。(3)生活压力。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渴望在经济上自立。虽然学校有奖勤助贷等资助政策,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同时由于年龄的增长及角色的转换等原因。攀比心理和虚荣心逐渐滋生,这使得部分学生希穿得体面,吃得像样,异性和恋人面前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压力很大,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4)升学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对以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方向,少部分学生有考虑前途和就业问题。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对将来事业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工作考虑较少的学生在最后一年由于环境限制,工作升学双重矛盾使得他们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对象。(5)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来到大学,他们往往会不切实际的对身边的人和事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现实。一旦遇到某种挫折,他们往往会失望、困惑、沮丧,这些心理矛盾长期得不到指导和疏通,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总之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骤雨时期”,其生理发育极为迅速,正趋于成熟。表现为体形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生理变化特点对其个性的影响;情绪、情感方而的易变性使其心理处于动荡状态。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与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等。”〔3〕

二、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此项工作的执行者,其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处在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了解比较深入;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他们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是从毕业就直接从事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在生活,学习,工作、知识背景等方面与大学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相似或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较容易进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辅导员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接手新生,一直带到毕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任课老师更加全面深入。同时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他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做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执行者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研究方法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相关规律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有关心理健康方而内容的定期培训,从心理专业方而给予一定指导,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辅导员的资格认定体系。”〔4〕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具体工作可从以下个方面出发: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2.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仅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不行动。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3.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分清层次,重点把握,大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做工作时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进行。

4.与学校一道共同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终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可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1.可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处理可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心理健康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关心帮助,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3.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处理简单心理问题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J〕.思想政治工作,2009,(05):106-109.

〔2〕刘天娥.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52-55.

篇6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35—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目前,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以及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大学生当中仍然存在不少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事件也屡有发生,现实中的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目标不明确,游手好闲,感到日子空虚无聊,经常迟到旷课,不少学生经常泡在网吧。据有关同学反映,开设的心理课程内容重复空洞,流于形式,并且,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已出现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现象就违背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偏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1 从实践方面,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目标,正是由于进入大学后所面临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原来支持自己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导致大学生出现目标的缺失期,一旦人生缺少了目标,大部分学生就开始放纵自己,沉迷于网络,再加上报考专业时缺乏对自己和专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学业的状况,引起生活无意义感的强烈体验,抑郁、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况且,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高中阶段是一个整齐划一的、有共同目标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被动学习时期,而大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自查找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主动学习时期,这是进入社会后准备不断自我学习之前的演练,因此大学阶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大学阶段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往往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将来潜力和能力的发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在实施之中,但是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效果,并没有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寻找到个人生活的动力。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更能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2 从理论方面,结合具有可行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属于隶属关系,也不属于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相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优化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全个性,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心理成熟,防治心理疾病,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从微观层面可以概括为“自我追寻”、“体察环境”、“目标引领”、“魅力人格”、“挫折磨练”,这些目标能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其中,“自我追寻”指的是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发现和追寻本我,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识自我相一致:“体察环境”主要是关于个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选择适己适情的生活方式,学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并在不断“自我追寻”的过程中顺应或改造环境;“目标引领”指人生的意义取决于正确目标的选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魅力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全个性一致;“挫折磨练”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相一致。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心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04-002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力量,其心理的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件,以及一些大学生因各种挫折跳楼、卧轨事件,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的非健康因素。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问题。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推行高校艺术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来自国内各高等院校的资料显示,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笔者从事多年的心理咨询发现,目前大学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情绪困扰,抑郁,焦虑,调查发现,大学生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二人际困扰,大学生开始的集体生活,宿舍人际的处理,调查发现,60%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一些恶性事件,也是发生在宿舍中。另外,恋爱也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困扰,特别是失恋。当代大学中,学生失恋的现象相当普通,部分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由于失恋,使得他们学习生活等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人格缺陷, 一些学生在发展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对自我定位,忽视了自我的优势,形成自卑、过分依赖的特质;或者放大了自我的优势,防御他人,形成自负多疑敏的特质,这些都将自己置入苦闷、绝望之中。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形形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2 高校艺术教育的独特优化作用

艺术教育,融合在美育中,也称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研究表明,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境状态。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优化作用主要是下面几点:

2.1 高校艺术教育能优化发展大学生的情感

艺术教育的优化作用体现二个方面:一情绪的疏导宣泄。健康的心理遇到挫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控制,从而能够使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不安、忧郁、冷漠等。如果心理压力长期存在,将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适应困难,甚至产生心理疾病。艺术正是调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极佳手段。美国音乐疗法专家的研究表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绪波动,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不同作用。笔者在课堂做初步统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自我疗伤的主要方法是听音乐,不少同学反应“音乐之后,心情平静下来”等。艺术教育除了对压抑的情绪疏导,对极端情绪的宣泄也有重要作用。仍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大学生情感起伏变化更加强烈,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冲动,一些青年人就是因为感情的一时冲动而酿成千古之恨。艺术教育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因为它给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知己”,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他(她)们可以尽情地在这里倾吐、发泄,如观看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传统戏中的《窦娥冤》等悲剧时,许多观众都被剧情所感染,并流下眼泪,但看完戏之后,人却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这是说欣赏悲剧起到了感情宣泄的作用,让人将平日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不快发泄出去,实际上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慢慢地调节自己的情感。国外的音乐理疗法、绘画疗法和音乐剧治疗已通过无数成功的事例证明:艺术教育对消除平日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调节剂。

艺术教育的优化作用体现二个方面:二是情绪的激励,情能动人,更能激励人。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境、事件、寓意所吸引,从而以此为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调动起人们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的情感,能使人有积极的生活心态,情绪协调稳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其他教育类别所难企及的。

2.2 高校艺术教育能优化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生理到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个性发展与完善的重要阶段。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艺术教育对于美化心灵、陶冶性情、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引导大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学生自身潜在的人格力量、信心和意志往往会被作品中所表现的伟大精神唤醒,并主动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尽可能地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丰富、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靠拢,从而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变得高尚起来。艺术的美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得到和谐的调节和控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养成他们高尚的品质。同时,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人格的同时,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艺术氛围和情境中蕴含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内涵,均可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获得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如充满爱国主义的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实现水到渠成的寓教于乐。艺术教育是人的精神文明的教育,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这种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2.3 艺术教育活动优化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过往的家庭生活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而在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中,个人必须适应于集体。

美好的艺术作品超越时间和空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可以使人精神饱满、胸怀宽容、性格开朗,能使人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与人和谐相处。各类艺术活动和艺术交流的魅力在于使大学生冲破隔离和孤独,相聚在一起,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各类艺术协会、社团组织、艺术活动,可以建立起良师益友、至情伙伴的关系,可以让人们平等而真诚地为一个目标而奋进。这些集体性活动能给学生创造一种人际交流的机会,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往的学生提供交往可能,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多年学生工作实践中,笔者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自信、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未发现有心理问题或疾病。因此,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艺术教育在优化学生健康心理方面有独特优势,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是带有隐秘气息的一对一心理辅导,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形式多样,参与性强,在大学生非常具有人气。艺术教育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征,可以突破不同来访者年龄、语言、认知范围与艺术技能的限制,能广泛地应用于众多对象。艺术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有安全感,容易接受,阻抗较小,防御心理较少,借助艺术把被压抑或被隐藏起来的内容释放出来,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启迪智慧,健全人格之效。

3 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心理的实现途径

3.1 学校层面

扩大艺术教育和艺术资源的覆盖面。使艺术类课程和活动不能只针对部分大学生,而要在全校范围内增加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参与艺术创作活动的机会。可以通过开设艺术类的全校公选课,举办艺术知识讲座,开辟艺术知识普及橱窗,邀请专业艺术团体等途径,进行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层次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新颖的普及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发挥校园各种媒体,特别是现代化多媒体的功用,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环境感受艺术环境。

3.2 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辅导中心尝试将绘画、音乐、戏剧、写作、舞蹈等艺术表达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活动如下: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身心整合的艺术活动等,这些参与性很强的活动,能够吸引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热情,反映非常好。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通过集体的讨论、表演、创作等形式,表达内心世界,解决共性心理困惑,获得心灵成长;同时学生之间的真诚表达和沟通,成员之间建立社会情感和感情联结,又有助于提升团队凝聚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堪忧,亟待提高,寻找各种有效手段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李菡,卢萌萌.论音乐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德育研究,2011(8).

2何瑾,刘海骅. 艺术干预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高教,2010(7).

篇9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狠抓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足,理论准备不够,操作策略欠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匾乏,具体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只有13.3%的小学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质的角度来看,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数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者等,他们或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的专职。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整体化不够,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学校应该采取领导与教师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调查中发现,我国各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内容较丰富,形式也多样化,但各方面配合不够,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三)个别化倾向明显,未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小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及适应社会与生活等。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同时要关注个别差异。

(四) 部分小学形式主义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小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小学名义上设立了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不力,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成了摆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五) 有一定学科化倾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有些一个学期还安排几次讲座;而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小学,大都是有时间就开展,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探索,对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忽视教师心理健康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由于缺乏排解渠道,又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就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替罪羊”。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教师的注意,就有可能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学校一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为了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构成的规范化的网络。网络的建立,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各方齐心协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体化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建设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只能来自中小学教师。当务之急,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尽快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有关高校应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应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