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比赛的技巧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英语演讲 演讲课教学 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69-02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交流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的频繁举办,大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英语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日益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滞后性以及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贯彻实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许多院校都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开设了“英语演讲”、“演讲艺术”等类似课程,并专门为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辅导或培训。
然而,在遍地开花的英语演讲课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的英语演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为了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英语演讲课教学,必须重视并改正这些教学误区。
二、教学误区及分析
(一)以演讲比赛为教学目标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本校选手在各级各类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中取得的成绩。客观上,这些比赛为演讲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例如,通过了解比赛对演讲者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是,高校英语演讲课绝不能仅仅以演讲比赛为教学目标,因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绝不仅仅是为了在演讲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大学生今后的论文答辩、求职面试、出国留学和日常工作等方面,出色的英语演讲能力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演讲课旨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演讲与口语表达方面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具备用英语进行演讲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
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应当着重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如语音、语调、语法、朗读和复述等能力。在高级阶段,应当着重于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地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扫除英语学习的障碍,最终帮助学生在大量的口语实践中完成从单纯模仿语言到自由运用语言的过渡。
如果以演讲比赛为教学目标,完全为比赛而教学,就会大大影响英语演讲课本来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就会使相当一部分无缘参加演讲比赛的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二)以英语演讲比赛标准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尽管演讲比赛是英语演讲课的一个中心话题和主要内容,但教学活动决不能以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表现。
实际上,许多学生没有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将来登上演讲舞台的机会也非常渺茫。所以,为了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而学习演讲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如果演讲课以演讲比赛的高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标准,就会抑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并丧失用英语演讲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向学生强调,不要觉得演讲和辩论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其实,演讲和辩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例如,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作为主角的同学当然要在聚会上发表简短的讲话。这难道不是一个公共演讲的机会?而作为公司的员工或领导,同样必须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又如,同学们在宿舍里争论某某歌曲或某某影片的好坏,各抒己见,热闹非凡,这就是辩论。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就需要在课上淡化演讲比赛的氛围,设置更多如上面提到的情景,让学生忘掉这是在“演讲”或“辩论”,从而减少他们的紧张感和畏难心理。
总之,我们在制定演讲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可以参考英语演讲比赛或辩论比赛的标准,但不能完全照搬,否则,英语演讲课将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为唯一教学内容
英语演讲课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毋庸置疑,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是英语演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如果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作为唯一教学内容,那将是有失偏颇的。该课程绝不仅仅只涉及语言本身,它是一门实践技能课,将英语语言训练与演讲技巧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和演讲台上有出色的表现,不仅要具备流畅地道的口语水平,还要具备在公共场合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魄力和自信。另外,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广博的文化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他们要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各种热点问题、古今中外的优秀历史文化等。这不仅需要学生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而且还需要锻炼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007年CCTV 杯英语演讲决赛的一位选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被问到作为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专业知识哪个更重要的时候,这位选手的回答非常恰当。她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为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世人皆知,但是他更适合于辅佐刘备,因为后者更擅长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尽管刘备专业知识不如诸葛亮,但不失为好的领导。
在英语演讲课上,也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用例子和事实说话,而不能泛泛地、空洞地讲道理。另外,英语演讲与辩论的历史、讲台艺术、演讲稿与辩论稿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段、演讲与辩论中的媒体辅助技术等内容也是演讲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总之,英语演讲课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口语训练只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者,单纯地提高口语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四)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
英语演讲课是一门参与性和互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宜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新模式。然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演讲课成了教师练习和展示口语的舞台,成了教师的个人表演;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和看,很少能够参与其中。
在演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类似于电影导演,他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类似于导演指导演员演戏,真正的主角是学生(演员)而不是教师(导演),教师甚至有时还需要隐形。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可以是模仿,可以是对他人的演讲进行提问和点评,也可以是定题演讲,还可以做小游戏,等等。只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主动开口讲话,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无疑就会锻炼他们的胆量,增强他们的口语自信心和在公开场合讲话的能力,还会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也可以体现在课堂之外。就这门课的实际情况而言,每周两个学时根本无法完成既讲解理论知识、观摩演讲比赛,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多重教学任务。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可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甚至下个月的话题,让他们以“group work”的方式事先搜集资料。如果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更多、更好的文字或视频材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他们逐渐成熟、培养其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还可以创造一种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结论
以上的四种教学误区,在一些高校的英语演讲课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演讲比赛的方式、内容和评价标准,但不宜将演讲比赛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因为该课程不是为参加比赛的学生专门开设的短训班,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因此而在今后的求职、深造和工作中受益。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克服以上教学误区,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 参 考 文 献 ]
[1] Stephen E. Luca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8th ed.)[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 徐卉,王煜.英语演讲比赛与大学英语教学[J].经济师,2005,(12).
篇2
活动目标:让同学们尽早认识到自我并能很好的推销自我,做到更好更强。
工作原则和方法:1.比赛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
2.职责分明化、分工明确化、做好细节
活动内容:
1)活动目的
〈1〉提高同学自我认识的积极性,特别是提高对自我推销的能力。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推推销的平台。
〈5〉通过举办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推销为以后面试做好准备。
2)参赛选手要求:
(1)经管系学生
(2)参赛同学需遵循比赛规则,保持纪律。
(4)自备服装。
3)参赛人数:
选拔赛自由报名,每个班xx人
4)时间及有关场地安排:
时间:4月x日中午12:00报名截止(有意参赛者到各班学习委员报名,再由学习委员报到系科)
4月x号公布参赛者名单
4月x号中午11:45参赛选手抽签决定出场次序
4月xx日星期xx晚6:30(开始演讲比赛)
地点:主教学楼xx教室
5)比赛环节
比赛分为两个环节:初赛,决赛
6)演讲比赛:
(1)比赛流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评委,选手,比赛要求等
(2)评分标准:(满分100分)
仪表形象:(20分)
1)着装整齐,大方得体。(10分)
2)姿态自然,动作适度。(10分)
演讲内容:(50分)
3)主题鲜明,符合主题内容。(25分)
4)行文流畅,用词精练,详略得当。(15分)
5)内容充实。(10分)
语言艺术:(30分)
6)普通话标准。(10分)
7)节奏处理得当,技巧运用自如。(10分)
8)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10分)
(3)评分规则:评委明确给出每部分评分,由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加总,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比赛成绩,按成绩排名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最佳台风奖和最受欢迎奖由评委票选得出(如票数相同则得分高者获奖)
7)奖项设立: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鼓励奖若干名
同时在此比赛中设立最佳台风奖,最受欢迎奖各一名。(此奖项与上述奖项不冲突)
8)颁奖:比赛结束后,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
前期宣传准备工作(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
1)x月xx日将此活动通知系各班级,希望各班有此方面特长的同学积极报名参加,每班推荐xx位同学。
2)做好宣传工作:制作打印宣传单xx张,于4月xx日发于各班。
3)主持人做好开场白准备
4.评委和嘉宾的邀请:
1)邀请xx参加比赛的评选工作,并在比赛后做点评。
2)各班级要有xx人做观众
3)所有工作要在4月xx号做好
5.经费预算
宣传单费
篇3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演讲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关演讲与口才的图书比较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讲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形态等),或者如何塑造一个演说家。这样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专业化、太格式化,内容陈旧,辐射角度小,且缺少灵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编写的《演讲的艺术》 [2 ]。这本教材编排虽然很好,但它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言难度和选材内容都不太适合中国学生。那么,推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关键。
《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是笔者主持编写的教材。基于对主流口语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明确地把口语课分成两大块:“基本技能训练(上)”和“演讲与辩论(下)”。“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交际功能训练,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激情和习惯,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英语连贯表达。 “演讲与辩论”就是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专门化训练,比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法庭模拟等,让学生熟悉一般英语辩论的规则和技巧,增强批判性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编写过程中吸纳与采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借助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有以下4个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4 ]。输入方式包括阅读材料输入、视听材料输入、篇章背诵输入、教师课堂知识输入等。Swain对于“输入假设”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还必须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只有创造机会充分使用所学的语言,才有可能锻炼学习者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准确度 [5 ]。课堂输出活动包括模仿表演、看图说话、故事复述、故事创作、角色演绎、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立体的综合化建构,实现英语说、读、写、视、听、辩能力培养的空间一体化,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三、演讲课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英语演讲课有2个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演讲审美及演讲心理等;另一个是学生的“练”,演讲课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利用现实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统地、探究地进行演讲演练,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课上应“精讲多练”,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型、学生友好型的课堂氛围,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交互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教”与“练”的比例,精心设计和组织演讲场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 观摩成功演讲范例
英语演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快捷的途径是观摩。通过观摩,学生对英语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名人演讲的精彩片段,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大师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观摩之初,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心观察,注意演讲者的一举一动,如姿态、肢体语言、服饰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并适当对演讲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讲解其中相关的演讲技巧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选择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给学生们观摩。实践证明,演讲课程之初多观看英语演讲成功的范例、演讲比赛的录像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羞涩、树立信心,是演讲学习初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模仿成功演讲
观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讲范例后便可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模仿。首先是形态模仿。鼓励学生模仿演讲者的“形态”,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与演讲者有一模一样的身势语,因为文化差异,有些身势语在中国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如过多的耸肩和扬眉等。要根据演讲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可以与原演讲者的动作有差异,但基调和情绪必须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讲做成盛气凌人的训诫或哗众取宠的煽情。其次是声音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演讲者的用声技巧,如气息强弱的处理、换气、断句、停顿等。语音的模仿是关键,元音要尽量发得饱满,结尾的辅音要轻发,还有注意吞音和连读现象等。语调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在演讲节奏、句子升降调、轻重音等方面尽量靠近演讲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讲文本模仿亦如书法临帖,很讲究“循规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师可从经典范本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如精彩的开头、有力的说理、美妙的修辞等供学生模仿写作自己的演讲稿。
3. 演讲技巧训练
观摩和模仿是演讲的初始阶段,之后就进入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阶段,如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组织材料进行主体内容的逻辑说理、怎样做到演讲文字的准确与生动等。讲授完相关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给出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拟出提纲、整理材料、写出讲稿。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演讲文本,要求学生把观摩到的演讲技巧和课堂学到的演讲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演讲实战,演讲完毕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老师做出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在众人面前开口演讲,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逻辑性较强的演讲。
4. 课堂英语演讲比赛
当演讲的基本技巧都进行了介绍和训练之后,学生对演讲技巧运用得比较娴熟,信心也逐步树立起来。接下来要锻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表达能力。可将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结合起来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演讲题目让学生抽签(题目应该随着课时的推进由易到难),抽到签后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做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由组员打分,评出最佳演讲。然后各组的优胜者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逐。分组比赛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进行打分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评判演讲的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 课堂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的能力,更具挑战性。在大量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训练之后,可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一个贴近生活、有时代色彩又富有争议的题目,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上进行辩论,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赛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别设一、二、三辩及自由发言人,由教师充当主席。辩论演讲更具对抗性,是即席演讲的更高层次,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个月举行一次。
6. 演讲拍摄及分析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3分钟,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下次课上播放上次拍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运用和分析学生自己的演讲视频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演讲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观看演讲视频的其他同学就可以比较、分析出他人演讲的优劣,以扬长避短。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和手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文化修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玉.“读议写”课程改革―――以美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3]陈 惠.英语口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语演讲训练 听说能力
1.引言
在国内的许多大学,开设英语演讲课已经逐渐形成一种趋势。英语演讲课不仅顺应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沟通能力和拓宽知识面。然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课时量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在全校普及英语演讲课。因此,如何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日常大学英语听说课中,使大学生参与主动练习与实践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2.将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可行性分析
2.1英语演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与听说训练的理念和目标一致。
英语演讲教学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依据是输入和输出理论。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提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学习者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才能自然产生语言复用能力。在听说课堂环境中,有问答、复述、对话、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输出方式。演讲训练中对演讲比赛的观摩、向成功英语演讲者的模仿这些都是对听说能力的一种输入,而后阶段的演讲,作为听说课中一种更高要求的输出方式,使学生对英语演讲技巧的认识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培养输出能力、提高输出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英语演讲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与听说训练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
2.2英语演讲训练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改变口语僵化现象。
某些大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会具有明显的语言休克现象,最常见的是在进行回答问题、口语操练等课堂活动时会出现紧张、胆怯,以至于伴随冒汗、握拳、讲话结巴等现象,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无法做到像使用母语一样自然。而英语演讲中的训练,无疑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僵化的困境,摆脱不利的心理因素,提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演讲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公众场合,害怕乃人之常情。要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试着深呼吸几次,在心中不断重复一些激励的话语,战胜恐惧感,注意保持与听众的眼神接触。当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后,再通过观摩、模仿、演讲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演讲训练,再适当运用具体的技术手段,比如对着摄像机镜头,在公众场合,进行实地演练,实践、实践、再实践,不断体会演讲的奥秘和诀窍,学生的口语僵化现象必定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2.3演讲的交流特性能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演讲就是演讲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把自己的信息以特定的方式向听众传达的一种交流活动。演讲者是信息的来源,在发表演讲时需要把这些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编码,传达给接受者听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演讲者必须以听众为中心,而听众需要把演讲者的信息解码之后,才能有效接受信息。在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双方听力的提高。
3.英语演讲融入听说课的组织形式
英语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口语训练,它必须有一定的阶梯性和顺序的不可逆性,随意性小,演讲训练既是对口语训练的一种拓展,又是对听力训练的一种突破。笔者在所教授的4个班级中,利用听说课的部分时间,进行英语演讲训练。
3.1观察。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A.Bandura等人(1962)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又称模型模仿论。这一理论讲述了在社会环境中人是如何学习的。它主张人类应通过观察别人的熟练反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完成学习行为。观察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演讲的兴趣;二是消除学生在语言和心理方面的隔膜和恐惧感。观察的资料搜集来源可以是双方面的,课堂上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课后的来自学生。观摩的视频材料可以选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演讲音像资料,音像资料的选择在内容上不能太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结构上不能一味求新,要尽量选择那些内容清晰有条理性的视频,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及“外教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优秀获奖选手的演讲,这样的演讲资料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更有效。教师可以自行制作一些微课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他们自认为好的演讲视频,在课堂上或是微信群中一起分享,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观察的训练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在观察的初期,教师仅仅起到一个视频提供者和播放者的作用,只让学生观看,不做任何的干预。在观察的后期,教师就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演讲技巧的使用,体会重音、强弱读、断句、停顿等用声特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演讲者是怎样利用手势、面部表情这些体态语表达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演讲者是怎样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打动听众的。
3.2模仿。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就可以进入演讲训练的第二阶段:模仿。模仿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首先,是对演讲者用声技巧的模仿。把握以发音到位为基础的所有重要因素的有机协调、变化有致,感受演讲中的高亢激昂,感受演讲的低沉深厚,感受语速快时的流畅清晰,感受语速慢时的有声有色,感受停顿所引发的听众思考。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借助录音设备,小组的组员间互相帮助检查对方是否模仿到位,小组组员互相评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来回走动,观察各组的声音模仿方式。其次,学会模仿演讲者的“肢体语言”。模仿的形式可以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加上创新模式。所谓的传统模式,就是单纯模仿经典视频资料里演讲者的肢体语言,不管是手势、表情都要尽量到位。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变成“演员”再现演讲者的“形态”,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模仿,台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作为评判。所谓的创新模式,就是教师给出学生一段演讲稿,要求学生分小组自己揣摩该如何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更好地给听众传递信息。随后各小组可以推荐表现力好的组员在全体同学中表演,选出最佳的表演之星。最后,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学会模仿演讲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体验怎样在演讲中利用引人入胜的开头和令人回味的结尾吸引听众;把握怎样合理地确立中心论点、收集有效素材展开论证,从而说服台下的听众。教师可以指定两篇演讲稿的撰写,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打分评价,然后交由教师打分评价,再选出优秀的演讲稿在课堂上宣读。在对演讲者的模仿训练中,组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教师、演讲者和听众都积极参与课堂,不仅逐步培养自信心,而且提高他们的演讲技能。
3.3命题演讲与即兴演讲相结合。
观察和模仿的训练,已经逐步消除学生对演讲的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这些都为真正的上台演讲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和过渡。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先从比较容易的命题演讲入手,再转向高要求的即兴演讲。命题演讲可以改变以往由教师命题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自行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热点的话题,然后集中汇总,形成两个命题,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演讲的展示机会。在演讲者进行演讲的同时,其他学生的角色就变成了观察者,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及找出不足,也间接得到提高。即兴演讲相对来说是演讲中难度较大、比较富有挑战性的环节,训练的安排可以放在最后的两次课上。在即兴演讲比赛的前两周,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针对特定的演讲题目,进行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及培养一定的思辨能力。即兴演讲时,教师可以模拟正式比赛的现场,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进入准备室抽签准备,另一组在比赛现场和教师一起,作为现场的评判。然后再下一场换题目后已经做过评判的学生再变成演讲者进行演讲。每个学生的即兴演讲的得分就是每个学生打分的分数和教师打分分数的平均分,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前三名演讲者。
4.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听说课的实践效果
通过在英语听说课融入英语演讲训练,在期末教师对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60.5%的学生把口语进步的功劳归因于英语演讲训练。学生参与英语演讲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在观察、模仿和演讲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促进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具有主体地位,演讲资料的收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传统听说课教学模式也得到改良,在一种半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充当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实践证明,把英语演讲训练融入听说课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英语演讲作为听说课额外训练的一种,也可以纳入评价体系。在大学英语课中,某些学生要进行口试的考核,有了演讲训练,就可以把它作为口试考核的一部分。考核的内容分别是模仿、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三个循序渐进的步骤。考核的评价者是学生自身和同学间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这是一个更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英语演讲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也从中树立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5.结语
通过在听说课中引入英语演讲训练,可以打破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听说教学模式。英语演讲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演说家,而是以演讲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间接带动听力水平的提高,在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改革,使它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E.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
[2]崔琳琳,林立.大学英语演讲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李彦文,等.英语演说词精粹[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篇5
思想政治教育:
第1学期:导行教育
为使专业新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理性思考发展方向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开展“新生活 新规划”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制定一份大学生活规划,要不断发现不足,努力提高完善自我,科学规划大学四年,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活动要求“人人有目标、规划有指导、过程有监督”。方案主要围绕学习成绩、过级考证、学术科研、思想进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人处事、职业规划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目标设计。要求每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特点,给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切实可行的规划,做到全员覆盖、目标明确。可通过大学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规划的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帮助有困惑或者未完成目标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寻找改进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才。[1]
第2学期:感恩教育
为培养青年学子的感恩意识,时刻铭记回报党、回报祖国、关怀同胞、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要求各班级开展“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主题团活。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需要帮助的同胞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如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孤儿院、小学、中学义务支教,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教卫生知识,照顾孤寡老人等。(或开展与父母互换角色等相关活动)
第3学期:成功教育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跨向成功的桥梁。组织全体专业学生开展大型读书活动,推荐阅读《资治通鉴》、《创业史》、《比尔・盖茨成功学教程》等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对大学生日后人生道路选择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并将读后感整理成文字资料,同时与其它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组织此项活动来加深同学们对成功的理解,切实地引导同学们筹划未来、踏实进取、努力奋斗。
第4学期:文明知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关礼仪逐渐成为了我们求职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拥有良好的修养和礼仪更是一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外在表现。专业可充分利用网络、师资、人脉资源,借助于专业统一制服的着装,对学生进行公关礼仪培训,培养学生的外在素养和内在修养,引领学生拥有良好的公关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形象,展现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求职和今后的生活中胜人一筹。
第5学期:生涯规划
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的活动形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大学生学习与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规划认知与设计能力,培养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深入开展我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比赛结束后,展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鼓励,发挥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的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第6学期:简历面试
为适应当今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增强学生的简历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求职应聘的感性认识,掌握应聘技巧从而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举办简历制作评比及模拟招聘大赛。
专业技能训练:
第1学期: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交际口才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以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收演讲稿、录制演讲全过程的方式保证全部学生参加,选取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表演展示。相关课程:口才与演讲
第2学期:经典外文影视配音大赛
外语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经学校同意,旅游专业的学生大一就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本学期结合英语影音欣赏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经典外文影视配音大赛,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帮助纠正英语语音语调。相关课程: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
第3学期:导游知识竞赛
本学期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点为导游资格证书考试,针对这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导游知识竞赛。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设置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等多各环节,增加活动的竞争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辅助导游证考试复习的目的。相关课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业务、地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2]
第4学期:导游之星大赛
本学期在学生考取导游证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体验导游讲解的过程,了解一个优秀导游员需要具备的素质,组织进行导游之星大赛,并计划将大赛中的优秀学生推荐参加全省优秀导游员大赛。相关课程: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导游业务、地方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5学期:英语情景剧比赛
到了大三年级学生在两年的外语学习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需要他们掌握更加贴近实际的外语应用。本学期结合饭店英语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情景剧比赛。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情景、撰写剧本、进行表演。相关课程: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
第6学期:实习生返校汇报、奖励大会
本学期结束后学生即将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本学习将举行优秀实习生的汇报、奖励大会,并有优秀毕业生与即将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座谈,分享自己的实习体会和经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实习岗位,做好面对困难承担压力的准备,达到稳定、鼓励学生实习的目的。
总之,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起到1+1>2的教育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才能够适应黑龙江区域旅游业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专业教育事业迅猛扩张、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需求,才能有效构建黑龙江东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的现代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该同志充分认识到我市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学懂弄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学习实践活动中各项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由于从事工作过多,她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按照支部制定的学习活动计划,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论述;深入学习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及宋志永等13位农民兄弟所弘扬的新唐山人文精神,以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保证业务工作和学习教育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二、积极实践,做好表率
张来玲同志对待工作一直充满激情,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她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她发起了在机关党员中开展“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表率”的倡议。倡议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在机关党员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尽职尽责、密切配合,以事事争高、处处争好的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创新务实的作风,为卑家店乡发展再立新功。在与信息组、宣传组其他成员共同做好材料起草、上报、下发的同时,她将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定期编制《工作简报》。通过简报表扬先进,及时总结各支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简报内容广泛,在广大党员中传阅,为全乡党员全面了解学习实践活动情况及交流学习实践心得搭建平台。为使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她在机关、村、学校党员和群众中精心组织开展了“为科学发展献计出力,从我做起”演讲比赛。比赛中,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发言材料她都亲自把关,并在演讲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使演讲比赛获得圆满成功。此外按照乡党委要求,她主动承担起组织全乡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的重任。为了让广大党员记住学习要点,她编制了《科学发展观知识提纲》,并下发到各村党员手中。
篇7
【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学习兴趣
英语第二课堂是一种利用教学计划以外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它是教学计划的补充和辅助措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第二课堂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水平。同时,第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英语基础薄弱,尤其是在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较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差距。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如何解决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要求与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矛盾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专门对高职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首先,调查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其次,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再次,获得实践结果;最后,取得的成效。
一、调查
调查工作在全院选取的五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班级中进行。综合考虑文理科差异,选取的五个班能够客观地反映问题。在设计问卷时,我们参考借鉴其他学者的问卷。在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英语学习情况及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全面考虑,为学生制定他们所能接受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调查中发现,有9.05%的学生课堂外主动听各种英语录音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仅有9.4%的学生会尽可能利用身边可以练习英语的机会练习英语;而有近四倍即35.04%的学生根本不去利用;在读方面,课外主动阅读的只占15%;在写方面,能主动用英语写东西的学生占8.12%。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意识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同学能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二、第二课堂教学实践
(一)英语角
利用英语这一有益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项活动中是组织者,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学生是参与者。一开始,不少学生不敢开口,怕讲出来有错,后来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了。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情景和各种话题,尽量让所有学生能找到兴奋点和兴趣点。同时,在每周一的英语角活动开展前两三天,让英语爱好者协会成员在全院张贴海报,把每周的主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不至于到场时无话可说。针对一些内向腼腆的学生,将英语角举办地点移到光线较弱的地方,举办时间放在晚上,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可以不顾“ 面子”在陌生的搭档面前开口说英语了。当然,开始时,学生讲出来的英文错误百出,有的时态不正确,有的句子不完整,有的用词不当等,老师在一旁给予纠正,并举办一些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语言。
(二)英语演讲比赛及英语诗歌朗诵比赛
开展了两次英语演讲比赛和一次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需要查资料,确定演讲内容,组织材料,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而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的同学首先要熟悉诗歌的原文,这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读懂了诗歌之后,把诗歌背下来,学生边背诵边体会诗歌原文的内涵,中间经历了由机械学习到灵活富有感情的表达过程,由枯燥到趣味的过程。而站在讲台演讲或朗诵,学生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由第一次的紧张到以后的沉着,不仅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有了发挥,而以前只能结结巴巴地表达,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第二课堂活动
每周两次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声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觉系统。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组织多媒体教学,由简单的英文动画片到英文教学片再到英文经典影片。看的过程是一种听力的锻炼,同时也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地理、习俗等。同时利用英语角就影视片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视听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及时运用到口语交谈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并及时得到巩固。
转贴于
(四)调频发射台的利用
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两小时的英文录音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内容包括《新编实用英语》、听力、四、六级听力和英文名片的录音剪辑等,定期将听力材料的播放内容和时间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按时按需收听。调频发射台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舞台。指导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英语笑话和小故事等到调频发射台讲给全院学生听,从而锻炼自己,并增强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结果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对此,鉴于前期的调查问卷,又设计了第二份调查问卷,与前问卷相似,内容涉及听、说、读、写等方面,旨在调查学生参与了第二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后,他们各方面能力和以前相比的变化。
根据问卷,统计后发现,89.17%的学生认为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听力方面,74.1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听力水平有些提高;说方面:79.34%的学生表示口语表达能力有些提高。阅读方面,随着学生英语词汇,阅读技巧等方面的积累,90%的学生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其中10.83%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成效
经过开展的有关第二课堂教学的系列活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多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此同时还积极主动通过其他渠道提高英语水平,如自己购买英文报纸,杂志,书籍,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和听力水平。还积极参加一些校外的英语角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不少同学建议多开展此类活动。可见,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了。
(二)课堂上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争取回答问题的机会。以前,课堂提问学生常常不愿意回答问题,教师要点名才回答,即使回答,也是应付一下,有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故意低头回避提问。现在学生们排除了心理障碍,树立了学英语的信心,虽然表达时有些错误,但敢于主动开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
(三)带动了全院的英语学习气氛
参加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英语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基础不好并不可怕,英语学习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在近期的英语诗歌朗诵比赛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全院营造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四)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
以前老师上完课就走了,学生与老师交流和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很少。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和老师一起组织活动,不仅让老师了解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也使学生有机会和老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从课堂教学到课堂活动,从书本内到书本外等内容的交流,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五、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文章对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讨还较粗浅,希望能够引起更多高职教师的关注,从而使英语第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谦. 学习心理学[Z].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孙纪坤.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际的小组互动教学研究[J]. 外语教学法研究,2002.
[3]张颖. 大学英语二课堂教学框架初探[J].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营造氛围激起阅读兴趣
每个人如果在一个非常好的氛围中学习,那么对他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营造了以下的一些氛围,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先让学生听书,听老师讲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有趣的故事。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从而诱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他们还认为老师真了不起,很佩服你,把你当成他们的偶像,愿意追随你、向你学习。同时他们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我又以搞小比赛的形式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并有一定的小奖励,让他们更爱读书。如我开展了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学生间的互动。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会对自己读的课外书上的情节进行再“创作”,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这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真正爱上了阅读。
二、有效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我觉得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选书,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需要我们教师帮他们筛选、推荐,我认为,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小猪唏哩呼噜》、《恐龙的温馨故事绘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纳尼亚王国传奇》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当中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总结的一些方法,来让学生保持阅读兴趣。
泛读法:如阅读趣味性的读物,应采取泛读法,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了解文章情节及大意即可。还有,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精读法:对于知识性文章和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和其它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则应该采取详读、精读的办法,甚至还可以将文章背下来。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谋篇布局,欣赏到其中的妙词佳句,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笔记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习惯。作好读书笔记有利于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积累材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书活动巩固阅读兴趣
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阅读交流: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故事比赛: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9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的情况。有的学生的确是不会,或者缺少自信;而有的学生本来是可以回答得更好,可由于心理问题或者技巧欠缺等原因,回答难以圆满,自己都感觉不舒服,更不要说是教师和其他同学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表达的逻辑,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表达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打补丁”,弥补表达上的短板。
一、逻辑补丁,要体现完整意识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在语言组织的时,没有明确的逻辑思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心中都没有有数,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关系,自己说不清楚,听众自然难以明白。因此,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条理性方面的指导。问题给出后,要提示学生先理清问题的指向,注意分清几个节点,将语言理顺后再行表述;或者借助简短的提纲辅助表达,注意一些关联词语的运用,如“然后”“于是”“最后”等。
在学习《最佳路径》时,我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通过课文的介绍,你可以看出格罗培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发现他们的答案非常零碎,有的学生就说了两个词语“认真、精益求精”。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让人满意。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几个词语回答一道思考题,这当然是不规范的。如果是考试,学生这样回答论述性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因此,针对这道题,我给学生列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提纲:人物——什么事——什么精神或者什么性格。我让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效果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说明学生逻辑意识的欠缺,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要杜绝用词语回答问题的不良习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定制“补丁”来弥补学生表达上的逻辑短板。
二、心理补丁,要克服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还会遇到学生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表达出现问题的情况。小学生年龄较小,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时,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障碍,本来想好的话也说不顺畅了,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情况,越是紧张越是说不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生的心理不过关,胆小怯弱成为他与人交流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创造一些心理训练机会,让那些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多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一些教学活动,像故事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竞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上前台,这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一次,我组织口头作文竞赛。班里有个女孩的作文写得相当好,可由于胆子比较小,口头表达存在问题,从来就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训练她的胆量,我事先找到她,明确告诉她:她是口头作文竞赛的种子选手。开始,她吓坏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鼓励她道:“你的作文是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好你,相信你能够表现得更好。你不是担心别人会取笑你吗?其实,你越是扭扭捏捏,人家看着就不舒服,当然会笑;要是你大大方方的,别人想笑都找不到理由。”我又从方法上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她渐渐增强了自信。结果,她上台时,虽然也是脸红脖子粗的,但还是较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从此,这个学生再也不怕上台了,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心理训练就是这样,看上去是隔着“一堵墙”,实际上只是“一张纸”,一捅就破。学生捅破了那张纸,心理素质缺陷这块“补丁”也就补上了。
三、方法补丁,要注意切入角度
学生课堂表达除了逻辑思维欠缺和心理障碍之外,还要面对一个方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表达。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在组织答语言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让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对小学生来说,这些方法不仅要实用,而且还要难度低些,这样才能运用自如。首先,要考虑问题回答的切入点,确定思考方向,抓住问题要素,围绕中心组织语言;其次,注意列回答提纲,回答时按照提纲思路走,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其三,衔接要自然,不能总是用“然后呢”,其他衔接词语很多,可以适当选用;最后,注意一些细节,像遣词造句要规范,减少重复现象,放慢说话速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要注意问题的完整性,有因必有果等。只要合理使用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表达得更精彩。
学习《祁黄羊》时,我让学生当堂复述课文。不想,很多学生都复述不好,不是背诵原文,就是断断续续有头无尾。学生对课文内容都比较清楚了,为什么不会复述呢?看来是方法运用出现了问题。我提示道:“每个人都要列简要提纲,理清情节,准备一些衔接词语,复述时放慢速度。”经过一番准备,和之前相比,学生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如果方法正确,这种能力就会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果方法不对,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卡壳”的现象。
篇10
关键词:表达能力; 语言积累; 语文素养;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而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总目标第八、九条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校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原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问题的重要性。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和热情
培养学生具有表达自我感染听众的口语表达能力,施教者就应善于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让学生感受到演讲的活跃气氛之后,能够设计出恰当的、受学生欢迎的练习话题,真正调动起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和热情。
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我的健康成长,最为高兴的事是能体会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乐观的情绪必然容易打开他们语言表达的闸门。在练习环节笔者采用了组织团队合作的形式融洽大家的关系,先在小组中交流,选出大家公认的优秀者再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既专注于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又使自我的思想、学识、情感和品德修养等诸多方面得到陶冶、丰富和激励。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也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
中小学生时代是最浪漫、最活泼、最有生气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段里,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心迹,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他们灵魂的“引路人”,要格外珍惜学生的这段美好时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敢言”机会。
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上课学生首先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读到有关信息,猜测到这一节课的将要面临的氛围,或严肃,或轻松愉快,他们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一临场需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乐意参加,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剂”良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达到我们的预计目的。
五、注重教师示范作用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有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普通话教学中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这就需要我们化大的力气,力求减少朗读的误差,以免使学生造成错觉或误解,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语言表达如何的差,其实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教师的课外语言表达也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为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交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此方面下一番功夫,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乡镇消防总结
- 下一篇:土地流转和土地征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