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篇1

创设具体形象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要教学的内容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生活体验等,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产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转化为抽象思维,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

比如,在执教“J识千米”的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你曾在哪里听过或者见过“千米”?这是老师在高速路上拍到的图片,你看到图片中关于千米的信息了吗?学生们观察完图片说,从路标上看,老师拍照的地点离上海还有455千米,接下来,继续启发学生,千米作为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那么,请你想一想,除了汽车外,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这样的导入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真实、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为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运用数形结合方法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的实物、图形、模型、学具等。数和形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先从形开始,引发形象思维,通过对形的观察、操作、对比、解析,在对感性材料形成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化的总结,掌握数的知识。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制作了这样的课件:随着轻柔的音乐,图片一一播放,春天的百花园中蝴蝶张开翅膀翩翩起舞,夏天的荷塘中小荷绽放,蜻蜓立在花朵上,秋天漫山碧透,染红了一树枫叶,冬天有孩子的人家的窗口,贴出了美丽的雪花剪纸,在学生们兴致勃发地欣赏着图片时,笔者引导学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每一片风景都是一副画,每一幅画都是艺术作品,同学们看了老师播放的这些图画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图画中的图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特征,请大家用心观察,看谁早发现这个共同特征……”以生动的风景图画引入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形成了一定的表象,使知识的特征体现出来,数与形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性想象和形象化思维,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实现了有效互补。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象,表象可以储存,也可以对储藏的信息进行再造,形成新的表象。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模式、生活体验、数学知识等去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比如,在执教“长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估计长方形面积环节,给学生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9厘米,请学生来估计长方形的面积,并点拨学生、引导想象:看到长12厘米能联想到什么?看到宽9厘米又能联想到什么?帮助学生分析,长估计错了或者宽估计错了都会影响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要受长与宽的制约。通过想象,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并深化了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题大部分可以一题多解,我们在教学中要应用好这些素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策略,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某书店购进一批幼儿绘本,总共有4y,每一y94本,如果把这些绘本捆成两捆,那么每y平均是多少本?学生凭着常规思维得出的解题方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就是先求出书的总数,在把书分成两捆。94×4=376,376÷2=188(本)。但是只要用心思考,就会发现该题可以运用刚学过的发现规律的知识来解,不用求总数,总数没有变化,可以把总数看成被除数,4y看成除数,94本看成商,这样就会看到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2倍,商就扩大2倍,因此94×2=188(本),这种类型的数学题在小学数学中较多,但能够发现并运用这种解题方法的学生并不多。由此可以总结出,很多数学问题的解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思维模式等因素,巧妙引导学生去创造想象,促进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做到活学活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3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培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范围非常广泛。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是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会独立分析事情的根本。试想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条理的去做事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会做的乱七八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有完整的思路,不被打乱。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比别人更优秀。

2.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所在。逻辑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应该进行学模式,学生养成找问题,好奇的习惯,同时注重将找到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1.小学生的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为人们在平常生活对事物的了解,然后将其综合考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是身心发展的时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教学就会很困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感到困惑,枯燥,更好的学习。小W生的习惯等都没有养成,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且这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困难重重。

2.数学课堂的本质

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充满意义的课堂,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太过于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会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寻求答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将数学课堂回归到他本该有的面貌。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对数学充满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应用题进行辅助培养。应用题就是要对给的条件进行罗列,最后分析。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数学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学科。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学科。这就对老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老师应该让表面认识提高到形象思维上去。老师应该把公式等总结起来,让学生不仅记住它们,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终合能力去探究它们。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不管是数学中的概念还是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们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所探讨出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让他们这一学科学得很好。在这个学科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2.时间优势

小学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小学生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会对其学习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以应该从小培养。

不管怎么说,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也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1):23.

[2]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J].学科教育,2011,9(22):89.

[3]杨冬菊,李云三,张云里,等.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8(02):75.

篇4

一、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基础

小学教学中有些概念、性质、法则是不下定义的。由于低年级学生得到的概念或知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对小学生讲“建立概念”不是记住概念的定义而是领悟概念的实际含意。如什么叫加法?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让学生记住:“求一共是多少就是加法”,如果这样理解以后学习乘法时就发生了误解,因为乘法也是求数量的总和,而运算方法与加法不同。有些除法应用题也可能在问法上出现求“一共”是多少的问题。例如:“有6本书,每个同学得2本,一共可以给几个同学?”怎样让学生理解其含意呢?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几点: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看一共是多少用加法”,如有2个小朋友做游戏,又来了1人,现在有多少人?2+1=3(人)。②利用实物演示:老师右手有1支粉笔,左手有2支粉笔,一共有几支?把两只手中的粉笔放在一起,让学生数一下,1+2=3(支)。③观察图面,电线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是几只?3+1=4(只)。④学生动手,左边有1个球,右边有2个球,放在一起共有几个球?1+2=3(个)。学生通过感官听、看、亲自动手数一数,理解了什么时候用加法计算。但这还只是初步建立加法概念,还不全面,还有待于充实和发展。在不断地学习中又出现这种情况的加法应用题。例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12人,女生有多少人?这题还是把两部分(女生与男生同样多的部分及女生比男生多的部分)合起来就是女生的人数。这样经过反复的、多种情况的应用“加的概念”,学生对加的理解不断发展,达到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认识。不仅掌握了“加”,这个概念的内涵,也掌握了“加的外延”。学生从一个个分散的问题,到比较系统地、④完整地认识了“加法”的含意。

二、在运用数学概念、法则、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已学习了乘法的结合、交换、分配定律和积的变化规律等数学概念,在计算16 ×125时可以有很多种简便算法:①16×125=2×(8×125);②16×125=(8+8)×125 =8 ×125+8×125;③16 ×125=10×125+6×125;④16×125=(4×4) ×125=4×(4×125)……对以上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好的解答方案。因为125 ×8=1000,所以第①、②各式的方法比较简便。这样把数学概念综合运用,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还要加以比较、鉴别,对提高思维能力是很好的训练。

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以有的概念去探索理解新概念,使新旧概念紧密联系。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旧。新旧结合,并从中发展思维能力。利用学生学过的旧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不但巩固了旧的概念,而且掌握与运用了概念与知识,通过这些方法,也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积极思考问题,教学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得更快。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动手画图,应用已有的法则、规则去解决新问题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促使思维能力发展。其次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有一定的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难度,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或老是围着难题转,可能只有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兴趣,大多数尤其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丧失信心。教学时要安排适当的难度,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再次在学习内容中适当穿插有趣味的问题,如低年级可采取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要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学习的各项活动,不能只是少数人围着老师转,要培养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认真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注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数学思维 自主性

G623.51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教师都在积极践行着新课改。我们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实际行动来改变传统落后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培养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它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下面几点尝试。

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数学教学工作就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与应用,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落后的讲与听,而是自主探究实践的自由空间,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潜能在尝试体验中被充分激发出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我们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动嘴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数学知识,促进徐学生思维发展,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还将再次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就是为了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数学课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在上课前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寻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尽量将这些例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这些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教材中枯燥无趣的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再进行一些实际应用的相关练习与课本上的习题配合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也必将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三、组织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

(一)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只需要做好一个听众就可以,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没有机会去充分思考,也没有机会去实践,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力争使知识的学习活动化,使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独立思考、亲身实践,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比如,带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的内容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学生会不知所云,而实际生活中学生是离不开人民币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花费人民币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生活内容成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这让学生感觉更为亲切,学习起来更加起劲儿。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主性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组织拓展性数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获得数学能力,并把这些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就同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做到融会贯通。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一个公交站点下车的教学情境:公交车上有24个人,到达向阳站时下去6个人,车上还有多少人?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能从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人减去6人,再加上剩余的14人,一共是18人;有的小组认为先用14人减去6人,再加上10人,共18人;还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4减去4人,再减去2人得18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三)组织探究性数学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建设人才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做起:1、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备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让敢于突破教材,突破自己,活跃思维;2、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元素,启发学生勤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想更深、更广处思考探究;3、设计的练习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群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5):117-118.

[2]张桂琴.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43-46.

[3]肖光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子版(中旬),2016(7).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侧重各种数学知识的讲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学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学教学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探究性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勇于思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大胆进行思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独立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和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各种新想法和新思路. 课堂上,每名学生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同,想法肯定也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多营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 能根据线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用两个小棒相交,可以摆出哪些图形? 相交图形的线与线之间形成的是什么角? 用三角尺验证直角时引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标出垂足.

二、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也十分的重要,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 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勤于动脑. 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小游戏来开展数学教学.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因为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所以不公平. 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的同时,带动学生去思考圆的性质.

三、开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开展探索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探索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一些数学探究性的活动,充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外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在组织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完成探索活动时,充分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补充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的“图形面积”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如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教室的面积等,这都是很好的探索活动.

篇7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培养方法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把数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素材,寓思维训练于教学之中,关键在于在教学中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课标》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能够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模拟了一个真实的情景,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个数分别是几呢?这样,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从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是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和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正方形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旧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在学生已经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将例题变为:“把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从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和它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表面积增加7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圆柱变形后,新形体和原形体等积;新形体的长恰好是圆柱底面周长的1/2,新增表面积7平方厘米正好是圆柱体变形后所得长方体左右面面积之和。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学生很快得出这个长方体(即变形前圆柱体)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长方体的长”。因为长方体左(右)面积=圆柱的底面半径(r)×圆柱的高(h)=hr;长方体的长=1/2圆周长=πr。所以,圆柱体变形后得到的新的长方体的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1/2圆周长”,即“hr·πr”,整理后得V=πr2·h。通过上述思维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敏捷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恰当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寻找和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将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动脑探索,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设计练习,促进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解题练习。一般来说,课本中已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或补充。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就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就可以断定上例是错误的。

篇8

数学教学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首先,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以各种形式进行着各种思维方法,如对象比较、数字分析、综合运算、抽象思维、概括总结、推理判断;其次,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明确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思维包括很广泛的内容。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是也离不开推理和判断,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培养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最佳阶段。

虽然说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如进行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时,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是采用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与此同时,学生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如,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内容有密切相关的新内容时,在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据有关研究,小学生在11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性思维。所以,在小学阶段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教学任务,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教学内容来渗透一些辩证观点。如三年级课本中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

二、掌握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在小学各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例如,开始让学生认识大小、长短、多少等内容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时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如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等就得需要教师做好引导教学工作。教师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养成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这样从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了。

(二)在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论是复习教学,还是新知识教学或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但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而且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遗漏甚至错误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他们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还能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几周时间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简缩,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讲一下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怎样去分析、去推理,最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通过直观引导让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两位数和用整十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计算两位数乘法的步骤。这样学生即懂得了算理,也能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虽然部分数学老师很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整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较难的练习题来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活动,或者专门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些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也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

(三)在各单元内容的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和画图)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进行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所以在对每一个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教师不应直接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是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要只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而是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7=2+(3+7),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与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5+17+43)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在作业及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79-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应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进行思考。”其中,对总目标进行阐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数学思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学习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我们也不能就此以偏概全,不能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忽视了知识的接受。二者应该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推广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落实,创新思维能力是有效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本身智力发展程度的标尺,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和定性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而正确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发现,不断培养正确的创新思维方式。

一、要在培养兴趣中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探知欲望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编写一些数学信息题目,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地位。课堂上,教师若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确保人人都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这不但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二、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性格能决定成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对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强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塑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关键。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强制性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二来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不要照本宣科,要多提问、多引导、多反思,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题目,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对那些富有“创新性”想法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保护学生自由想象和思考的自由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并且都敢于发言,让他们享受在这种轻松而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成果”的尊重。

三、巧妙设疑,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行课标教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课本中专门设置了大量的主题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例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例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实践、探究、讨论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