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科技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9 17:5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科技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管理体系,制定科技工作规划
上班伊始,我们召开了党政联席会,专门研究科技科普发展工作。
(一)研究成立了乡科技领导小组
组长:各村分管科技工作的村主任。并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协会班子。
(二)制定了科普工作规划
1、围绕“项目立乡、工业强乡、林果富民、产业带动、创平安和谐”的工作思路,制定中长期规划:为打造“柑桔之乡、良种猪繁养之乡、石膏陶瓷之乡”而奋斗。
2、今年的年度发展计划。①在省农科院引进优良柑桔品种南柑20:200亩;②培植好养猪专业户陈默,年产良种猪2000头;③培植发展家禽养殖专业场4家;④发展石膏加工企业1家;⑤新增加陶瓷生产线1条。⑥开展科技送下乡活动,利用全乡的圩场,开展科普宣传,让农民直接受益;⑦在“全国科普宣传日”活动中,开展一次科普宣传活动,进行一场全乡全民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科技领导小组为科技成果引进推广机构,并成立乡科普信息站。
2、完善规范了3个乡级协会:柑桔产业合作社、养猪协会、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
3、培植科技示范户10个:柑桔产业协会会长张明城、柑桔产业协会副会长曹科仲、养猪产业协会会长陈默、家禽养殖大户徐益新、柑桔生产大户叶发新
三、创建科普示范乡工作成效显著
主要体现在“五抓”:一抓科普网络建设。主要是组织网络和队伍的配备,继续规范完善3个基层协会的组织管理。二抓科普阵地建设。一是政府建立科普信息站;二是在中学设立农民培训中心。三抓科普教育培训。围绕柑橘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全乡有67人已经取得了农村专业经纪人资格证书。四抓科普示范工程建设。分别在牛山、月星、白洋、望夫等村建立了四个科普示范基地,柑橘面积达500多亩,规模大、标准高、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好。五抓科普服务活动。乡科协组织乡农业站、林业站、水利站、动检站、卫生院、中学及相关村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广泛地开展惠农科技服务活动,使科普创建工作深入民心、惠及农民,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
四、全年科技工作有效开展
1、引进新技术2项:一是陶土深加工新工艺技术;二是彭家河村肉鸭室内圈养技术。
2、引进新品种新种源4种:一是从省农科院引进新的柑桔品种200亩;二是杂交棉引进1000亩;三是陈默引进良种母猪20头;四是引进优质稻棉油品种15个。
3、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今年我乡以牛头村为主发展沼气池100口,明年可望全面普及,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科技示范基地有:①牛山村新农村点上的200亩柑桔新品种示范基地;②彭家河村、月星村养鸭示范基地;③白洋村柑桔示范基地;④亚特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高效种养休闲生态园基地。
5、科普信息网络布局良好。通过各村远教室学习各种科技知识,乡科技领导小组培训各村管科技工作的村主任学电脑、用电脑,集中培训时间1个月,在远教室用电脑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6、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得到有效实施。从年6月至现在,全乡共90个农村建房户,基本上落实了防震措施,抗震率达95%。一是以抓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党委、政府成立乡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乡长为组长,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负责主抓安居工程,并制定印发了《乡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和《农村防震减灾的应急预案》,组建专门班子,组织国土所、城建站、广电站、安监站、中学、厂矿企业等各部门单位密切配合,签订责任状,做到责任明确,人员到位,确保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二是以抓科普的力度,大力宣传。组织培训,进行讲座,印发资料。三是以抓质量的硬度,组织实施。上门指导,严格执法,坚持标准。
五、全乡的科技经费投入逐年提高
今年,科技经费投入上加大了投入,表现在:一是引进柑桔新品种补贴1万元;二是组织教育培训,投入10多万元,完善配套了农民科普培训中心;三是完善科普体系建设,投入0.8万元;四是创建科普示范乡,投入0.5万元;五是引进陶土烧制新工艺生产线,投入150万元;六是扶助协会发展,投入1万元。
六、明年科技科普工作规划
1、继续扶持发展四大科普示范基地,大兴我乡的柑桔和养殖两大产业。
2、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普信息网络,发挥农村远教网站的优势。
3、抓好亚特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把各项工作抓细抓落实。
4、继续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教育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篇2
同志们:
现在开始开会。
今天我们召开的是全区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去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科技和防震减灾工作,贯彻区委二届三次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科技工作,并签订今年的各项年度目标责任书。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管农村、科技工作的领导;区农口各部门副科以上干部;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各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乡(镇)长,分管农业、科技工作的副主任、副乡镇长,科技专管员;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科技转化示范单位;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代表。
这次会议共有四项内容:
一、副区长***同志总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二、副区长***同志总结**年科技和防震减灾工作,安排部署**年科技和防震减灾工作。
三、***区长与各街办、乡镇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1、签订**年度农业生产目标责任书;2、签订**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3、签订**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书。
四、***书记作重要讲话。下面进行本次会议的第一项:请副区长***同志总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家欢迎)下面进行本次会议的第二项:请副区长***同志总结**年科技和防震减灾工作,安排部署**年科技和防震减灾工作。(大家欢迎)下面进行本次会议的第三项:请***区长与各街办、乡镇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1、签订**年度农业生产目标责任书;2、签订**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3、签订**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书。
最后请***书记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今天的会议时间虽短,但主题突出。
篇3
为了切实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促进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灾后重建和春耕生产远程技术培训的通知》(农办人[2008]14号)精神和省远程办、省农委有关要求,决定依托我区各“先锋在线”工作站、信息点和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灾后重建和春耕生产远程技术培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
二、培训时间:集中培训从2008年4月上旬到5月下旬。
三、培训方式:
1、播放收看。省远程办在“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已开设“抗雪减灾”专栏,集中转播全国远程办有关灾后重建和春耕生产等方面的专家讲课录像和科技光盘,同时播出部分我省组织的培训节目。各乡镇党委要以“先锋在线”工作站、信息点为依托,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收看计划,积极组织播放收看,并安排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到各信息点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答疑。
2、专家授课。依托全区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区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和远程答疑。各乡镇党委根据每期培训内容,及时组织相关种养殖大户和发展能手到乡镇视频会议分会场接受培训。
3、现场指导。在集中培训期间,区农委将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对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的指导和服务。各乡镇要及时收集灾后重建与春耕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随时保持与区农委联系,共同做好农技服务工作。
四、培训内容:
4月:1、水稻新品种介绍;2、水稻无盘旱育秧技术;3、茶叶加工技术;4、小蚕共育技术;5、蔬菜气肥实用技术;6、家畜饲养技术;7、网箱养鱼技术;8、动物疫病免疫技术。
5月:1、水稻大田管理技术;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茶园管理技术;4、方格簇营茧技术;5、蚕病防治技术;6、桑园管理技术;7、陆地蔬菜栽培技术;8、鱼病综合控制技术;9、家禽饲养技术;10、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11、果园管理技术;12、食用菌栽培技术。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各“先锋在线”工作站、信息点要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宣传发动,积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参加培训,积极开展信息服务,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篇4
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讲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业务素质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挑战和做好年农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对象
重点向那些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农民传播相关知识。培训农民3.5万人次以上,主要是针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等实用人才600人,培训区乡两级农业站的农技推广人员50人。
三、培训内容
推广普及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和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农区统一灭鼠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少耕、免耕栽培技术、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绿色水稻综合生产技术、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四、培训形式
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冬春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讲课、电视讲座、播放专题片等形式进行。
(一)重点解决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疑难问题。邀请我区“冬春培训”技术依托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专家授课。集中办班讲课。由区乡两级农业站技术骨干讲解种植业实用技术。
(二)组织广大农民收看电视专题讲座,电视讲座。春节前后在区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视收视率,以此来扩大培训面,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农技推广部门和区电视台要加强合作,将年重点推广的实用技术制作成专题片,区电视台播放。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3万张以及其它技术资料。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
(三)参与兄弟单位的科普活动。积极参与科委、科协、工商等部门组织举办的科普活动。
五、时间安排
活动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完成培训师资等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阶段:按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冬春培训”活动,全面掀起“冬春培训”。具体安排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总结阶段:完成检查验收和总结报告。
六、组织保障
(一)区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加强领导。冬春培训”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里成立由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街道)主管农业的乡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农业局副局长兼任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负总责,主管农业工作乡镇长(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篇5
1具体做法
1.1建立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市农技中心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站室站长、各乡镇农技站站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市、乡技术人员科技承包服务工作安排落实和监督考核工作。1.2建立竞争机制,优化整合科技队伍为调动全体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市农技中心进行双向选择工作,针对敦煌市发展的设施蔬菜、蜜瓜、棉花三大产业,确立10名技术骨干对全市8个乡镇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科技服务承包。对10名技术骨干由本人选择服务的乡镇、示范园区、示范户,由乡镇和农民选择服务的技术员,实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挖掘各自的积极性,实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民接受科技服务主动、积极、配合的新特点。1.3签订服务承包责任书市农技中心利用乡镇、村配有农民技术员的条件,由市、乡两级农技人员在服务的乡镇示范园区摸底调查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上报名单,完成建立档案工作,并根据敦煌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内容的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服务产业、目标任务,统一时间共同签订市、乡两级技术人员科技服务承包责任书。1.4细化量化服务内容为建立健全完善的技术人员产业承包服务责任制工作考核奖罚机制,将具体工作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到人头,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市、乡技术人员要根据产业特点和物候期合理安排下乡时间,规定下乡时间最少要达到工作时间的1/3以上,要做到服务农户满意,每名技术人员每年培训场次要达到20次以上,重点园区、示范户服务次数每周要达到2次以上,科技培训入户率要达到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要达到100%,要做到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1.5强化平时的监督检查市农技中心领导小组不定期的随机检查,加大对市、乡技术员科技承包服务的督查检查力度,及时了解技术服务落实情况,对技术服务不及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对技术服务成效显著、群众评价好的技术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1.6严格组织落实考核测评按照技术人员科技服务承包责任书,重点围绕效能方面考核,考核通过实地检查观摩、入户调查、查阅市乡技术人员确定承包服务示范户,制定科技承包服务指导计划资料、农民满意度民主测评等方面进行。并严格对照查看每月上报工作完成进度、每半年上报自查的报告、年终上报的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与农技员职称晋升、评优树模等挂钩,对在各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得力的技术人员给予通报批评。
2取得的成效
篇6
一、指导思想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实际,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普及着力提高水稻单产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06]86)号精神,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突出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产区,兼顾非产区,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高产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目标任务
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创建示范乡镇(街道)、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以及水稻高产创建示范户。同时,在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通过三年(20*-2010年)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示范乡镇(街道)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产8%左右,辐射带动全市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增3%左右。力争核心示范方早稻单产500公斤/亩,连作晚稻550公斤/亩,单季晚稻700公斤/亩。高产创建水稻单产比非示范户增产10%以上。马铃薯示范片面积达到2500公斤/亩。
三、工作原则
(一)层层发动,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创。广泛发动,实行县(市)、乡镇(街道)、村三级联创。市里成立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检查指导工作,牵头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对所属乡镇(街道)创建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各乡镇(街道)都要制定本辖区内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每个乡镇(街道)抓好一个以上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粮食面积百亩以上的行政村都要有科技示范户。
(二)突出优势,科学选点。市里以建制乡镇(街道)为单位,选择粮食重点乡镇(街道)为创建示范点。各重点乡镇(街道)高产示范区要因地制宜,选择有区域代表性,农田基础条件好,要规模连片在百亩以上。粮食作物以水稻为重点,兼顾旱粮作物,建立百亩核心攻关、千亩高产示范的创建模式,示范带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根据我市粮食生产实际,开展马铃薯高产示范工作。
(三)集约资源,合力推进。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争取配套高产创建专项经费,保证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部门组织领导力量,市里明确由市粮油技术推广站牵头组织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联合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各乡镇(街道)也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四、实施内容
根据活动要求和我市粮食生产实际,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重点放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和降本增效上。
1、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通过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做到灌排自如,农用电网配套齐全。
2、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根据粮食高产创建总体要求,结合各创建点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产创建主导品种,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确保主导品种在示范区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并通过统一供种方式,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单产和效益。粮食高产创建要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标准化生产。水稻重点推广强化栽培技术、免耕强化栽培技术、单季晚稻“五改”技术、抛秧技术、直播技术、旱育秧技术、免耕直播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技术。马铃薯生产大力推广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4、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千村示范,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经科技兴粮为支撑,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建设。加强示范方内农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
全面开展水稻优质高产千村示范活动,在水稻面积100亩以上的村,选择1个种田水平高、科技接受能力强的农户作为水稻高产示范户,并采用市推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加强对示范方内农户以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做到每个方都有农技人员蹲点指导,推行育秧、机耕、测土配方施肥、水浆管理、配套供应物资等重要农艺措施的统一,努力提高示范方的产量,开展高产竞赛活动,扩大示范辐射作用。
5、加强病虫害防控
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控工作,切实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形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开展统防统治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农药市场整治与高毒农药削减,对生产经营假冒农药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和曝光,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依托,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高产创建产量目标为指标,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基本内容,为示范区技术指导人员及农民确定施肥数量、选择肥料品种、施肥时期和改进施肥方法等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农民施肥用肥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果。
7、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加强农艺与农机部门结合,积极发展以水稻机耕、机播(插)、机收、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鼓励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要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大户的技能培训,创新和完善农机经营机制,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8、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规模效益和经营水平。
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大力组建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育供秧、统防统治,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保证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市里将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对全市创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市里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农业、财政部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分管领导、相关科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农业局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种植业科站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实施小组。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于5月20日前报市农业局粮油站),协调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组织开展创建工作。每个示范点要有行政负责人,要有技术负责人,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强化目标管理,确保创建活动期间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惠农政策。广泛宣传国家和省里发展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把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已确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重点宣传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增加资金投入。各县都要努力增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投入,不断增加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扶持资金,努力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市里将安排高产创建活动经费,支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
(四)搞好技术服务。抓好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三个关键农时,细化工作措施,分阶段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努力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要完善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的典型经验,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要创新服务模式,办好各类示范点、样板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六、工作进度安排
(一)1-2月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前期的调研,起草《*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
(二)3-4月份印发《*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工作方案》;部署20*年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各项工作;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农技站长培训、种粮大户参加金华市农业局举办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全市春耕生产督查,组织开展早稻生产调研与技术指导,检查督促高产创建示范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三)5-7月份继续落实高产创建各项技术措施;开展创建区早稻插种情况检查,提出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抓好早稻生产,做好早籼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测产验收;考察单季稻和连作晚稻苗情,提出田间管理技术意见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意见,指导示范点高产创建活动;总结马铃薯创建示范活动的经验。
篇7
一、乡镇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调”与“训”协作机制不够协调。目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调”与“训”分离现象比较突出。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和相关部门负责。调学的一方,往往一“调”了之,缺少与“训”方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培训工作及学员参训情况的跟踪监督。培训的一方对培训对象的确定、培训内容的安排都因缺少对乡镇干部学习能力的了解,难以因材施教。
2、调训干部“重头”“轻尾”的现象依然存在。调训正职领导干部的多,副职领导干部的少,一般干部难以参加培训,而且调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单调。乡镇一般干部多年来都忙于下村抓中心工作,应付各种检查。乡镇干部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村,渴望参加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取得农业科技‘绿色证书’,掌握1-2门农业科技技能,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但多年来难以昐到。
3、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组织人事部门以往没有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对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的干部没有具体要求,此外,“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没有建立,以致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4、没有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往往是先定下主题,设置好培训内容,然后安排学员来培训的以“我”为主的培训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是先有“内容”,后有需求,造成供需脱节。办学单位提供的内容,学员不一定需要,学员想学或急需掌握的东西,“内容”中又没有。目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干部缺乏的是农业科技知识。如再不对他们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培训,我们乡镇干部将变成外行“瞎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5、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在培训中,不分层次,不分重点,搞一刀切,采取“封闭式”教学,把课堂、书本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填鸭式”、“满堂灌”,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教学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造成学员被动学习。如乡镇干部培训班,偶尔安排有种养技术课,由授课人从理论到理论“满堂灌”,缺乏感性认识,上课学员听到的理论知识,下课后理论知识也随教员走了。
6、缺乏严格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一是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二是学习情况通报、反馈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等制度不健全。往往办班形式采用三段式,即开班典礼领导讲话,办班中间教员授课,办班结束领导总结讲话,虽然办班有始有终,但收到的效果甚微。
7、教员教学水平差异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单一,培训部门内部没有建立起激励机制。党校科研经费拮据,掌握一手材料少,教员授课理论难以实际相吻合,理论性的东西多,使学员听课感到枯燥无味,外请有关单位领导或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实践与理论又相脱节,使学员听起来好象是布置工作提要求。
8、教学评估制度不健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资师、培训效果没有评估可行性,以致办班都是走老路,次次办班一个样,学员意见较大。
9、培训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干部经费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即财政拨有培训干部经费就办班,财政没拨给培训经费就不办班。
二、对乡镇干部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调”与“训”协作机制。调学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培训由党校或农业、畜牧和水果等部门负责。“调”方与“训”方在县(市)干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理顺部门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同时注意加强交流,双方互通情况,有可能的情况下,要让“训”方参与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
2、建立乡镇干部农业科技知识的“标准确认”。干部培训部门首先要做到心里有数,要根据乡镇政府干部队伍实际,制订出各类干部掌握农业科技技能的标准。这样,既可以为干部培训部门的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让培训的对象认清自己和“标准”之间的差距,增强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压力。
3、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解决乡镇干部科技培训资金不足的关键是干部培训投资分摊机制。即财政出大头,送培乡镇出小头,或者大胆偿试谁参加培训谁解决培训经费问题,逐步形成多头化投资格局,以便减少区财政投资培训乡镇干部压力。
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将乡镇干部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表现,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作为任免乡镇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服从安排,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期间学习马虎成绩不合格的干部,一律不予重用。对培训期间学习积极、成绩优秀的干部,在评先、晋级、晋职要给予优先。这样解决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就可以真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风气逐步形成。
5、以乡镇干部的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的内容。培训班在办班前,要先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清楚,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培训对象,他们最想学的是什么,最缺的是什么,然后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做到缺什么农业科技知识,就备什么农业科技知识课。找准了“供”与“需”的结合点,培训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就会提高,就会受到乡镇干部的欢迎,掌握必需的农业科技知识,乡镇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的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突出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培训中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学,把课堂书本、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把“教员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变成“学员学什么,教员就讲什么”,也可以采取“问答式”教学方式。同时注意走出教室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员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员学习和掌握必需的科技知识,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作出应有的贡献。
7、严格教育培训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三是落实有又“专”又“精”管理队伍,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8、合理选配教员,努力提高师资水平。改革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的单一模式,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一是按需选配培训师资,打破教室内外或党校内外的界限,聘请适合的人选授课。二是扩大兼职老师队伍。党校或行政学校的干部培训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共同之处,实现资源共享,如聘请普通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作兼职教师,同样,也可根据干部教育的特点,请一些分管农、林、牧、渔部门的行政领导或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乡镇干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学员授课。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对策
一、汉源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四川雅安市汉源县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开发农业和9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取得一定成效。一直致力于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能力,着力建设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的 “五有”乡镇的农技推广体系。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情况
1.县乡两级推广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情况
汉源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自身的职能设置农技、植保、果树、蔬菜、土肥等13个事业机构。全县40个乡镇设置了40个农业服务中心。县乡两级职能根据所属管辖范围,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所辖范围内的农业中、长期规划,组织实施指导全县和乡镇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宣传、培训、推广,指导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县乡两级推广人员的编制及现有人员情况
乡镇级推广人员编制,1993年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经过全县各乡镇按系数测定,报县编委批准211个编制。1996年机构改革,批准40个乡镇农技、农经站编制为211个,其中农技123个,农经88个。2003年机构改革,将全县40个乡镇农技站和40个乡镇农经站合并成40个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也随之合并,汉源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编制137个。
3.县乡两级推广人员业务建设情况
据统计,2010年汉源县级农技推广事业人员为65人,其中已聘任的研究员4人,占在岗人员的6.1%;高级农艺师22人,占在岗人员的33.8%;中级师16人,占在岗人数的24.6%;初级职称14人,占在岗人员的21.5%;无职称的9人,占在岗人员的13.8%。
从学历情况看,县级推广人数65人中,本科学历40人,占在岗人员的61.5%,专科学历的13人,占在岗人员的20%,中专学历的5人,占7.6%,中专以下学历的7人,占10.7%。
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相对合理,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建设情况
1.乡镇推广机构实行的管理体制
1993年以来,汉源县对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的管理实行是以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方针。推广机构负责人任命,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工资调整,年终考核,由县农业局负责,办公用房等大型固定资产由乡镇政府管理使用,所有权归县农业局。推广机构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办公条件由乡镇人民政府提供。
2.人员聘用制、推广责任制、工作考评制及多元推广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1993年以来,汉源县对乡镇推广机构的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并签订聘任的任务合同书。2004年起,实行全员聘用制,聘期为5年,任期届满后或年终考核后不合格的,不予晋升,不予聘任。对县乡两级推广人员,实行县级站股室对其进行逐行打分,对乡镇级的年终考核优秀指标单独考核测评。并实行农业推广责任制到乡镇,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宣传、试验示范以及重大项目的实施,实行站长负责制。制度建设相对完善。
(三)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1.资金来源
县乡两级推广机构的经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全县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人员的工资属财政全额拨款,每月按国家政策规定全部兑现。二是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局按县级机关和乡镇标准分别按人头拨付到县农业局和40个乡镇政府。三是项目经费由国家和省、市、县直接按项目实施经费拨付到位,并进行专款专用。
2.工作条件保障
县级推广机构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由县政府组织建设,目前项目资金已到位939万元,正在组织实施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能全面竣工。全县4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计划18个乡镇新建,每个乡镇计划新建250㎡办公用房,投资46万元;配备设备仪器19台(套),投资10万元;每个乡镇总投资56万元,18个乡镇共投资991万元。其余22个乡镇,只有待重建的18个乡镇竣工,等待乡政府机构改革后再决定是否新建还是修复。
二、近年汉源县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及成效
(一)近年汉源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1.在宣传方面
一是利用有线电视和宣传车在重要集镇进行宣传。二是组建了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县农业种植生产、销售的单位和个人,每年不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对严重违反《农业技术推广法》有关规定的必须严重查处。
2.在技术推广方面
结合汉源县的实际,开展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肥团育苗技术、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良种三级繁育体系、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水果高枝换头和套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管理技术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
据调查,1993年以来,每年组织县、乡镇、村、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人数达10万余人次,农业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每年印发各种技术宣传资料达15万余份。
(二)汉源县农业科技推广成效
1.果树产业方面
汉源县依据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先后建成了优质金花梨、甜樱桃、晚熟黄果柑和伏季水果四大特色生产基地,其中汉源樱桃基地面积达2.95万亩,投产面积0.7万亩,在西南地区位居第一。对加快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2010年,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到23.3万亩,生产优质水果18.9万吨,产值达到2.33亿元,农民从水果中获取的纯收入为800元。
2.蔬菜产业方面
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汉源蔬菜已形成了“高、中、低”,“早、中、晚”的生产格局,河谷坝区早淡蔬菜、低中山区秋延蔬菜、中高山区反季节蔬菜“竞相争艳”,特别是汉源蒜薹,以其早、脆、嫩、香远近闻名,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汉源县被列为四川省蔬菜产业十强县;2002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蔬菜基地县”和“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据调查,2010年,全县商品蔬菜基地面积已达11.15万亩,总产量12.37万吨,总收入2.61亿元,占全县农村和农业经济总收入的12.98%和30.33%,蔬菜产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890元以上,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01%。
3.马铃薯产业方面
马铃薯是我县中高山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历来是周边区县和川西坝子商品马铃薯和种薯供给县,2005年,我县被列为“四川省马铃薯优势产区”和“四川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调查,全县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亩,其中脱毒薯推广面积6.5万亩,总产量达到26万余吨。通过湖北援建全县建成了年生产原种600万粒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同时在全县建成了1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片,高产示范片亩产达 2500公斤,最高达410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25%,因此全县马铃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来,在省、市、县科技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已取得了国家和省、市、县农业科技成果102余项,其中:农业部科技成果奖2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市级科技奖58项,县级科技成果奖29项。
三、汉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缺乏, 推广队伍不整齐。2010年编制为137个,实有人数50人,比1993年实有人数少34人,少68%,比2000年少63人,减少126%,比2006年减少20人,少40%。汉源县40个乡镇中有15个乡镇缺乏农技人员,27个乡镇缺乏农经人员,11个乡镇双缺(缺乏农经、农技人员),相关工作人员近几年的削减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农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偏低,不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
二是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农民接受新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汉源县位于四川西南地区,属少数民族。农民素质较低,市场意识差,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方面没有专项经费,每年只靠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来支撑。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技推广长期徘徊在传统农业技术层面,手段落后,创新不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培训,提高营运能力
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县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经费的投入;县级农业部门应加强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产业办班、集中调训和学历提升等多种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将农业技术推广参加继续教育等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聘任、晋职、职(执)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
(二)增强财政保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市、县两级政府应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一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提高乡镇农技站人头经费的标准,保证乡镇农技推广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积极争取落实业务推广经费,将乡镇站推广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实现长期、固定的预算。三是加大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经费的投入。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
应对新形势,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充分利用汉源优势,进一步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依靠科技,实施标准化栽培,搞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试推广,探索优化作物间、套、轮作模式和其它高效栽培技术,以示范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辐射带动为依托,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加快汉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四川省的特色区域经济区之一。着力发展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并实行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提高农民科技意识,顺利推进农技推广工作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汉源县属边远山区农业大县,农民的认知能力和新科技的接受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施的深度。因此,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培训的管理,加大乡镇农技推广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 张明学.曾都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8(1).
2.宋启道等.贵州省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1).
篇9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为认真做好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内容
(一)基本情况。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与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1至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工作的组织安排
(一)各乡镇、街道和庐阳工业区负责汇总编写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并以正式文件报区应急办备案。
(二)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报告,报区应急办。
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自然灾害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等参加;
事故灾难组: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建设局、公安庐阳分局、质监庐阳分局、环保庐阳分局等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质监庐阳分局等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庐阳分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局、庐阳消防大队等参加。
三、评估分析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评估工作,各牵头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篇10
推广应用工作总结
电脑农业是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大力推广应用电脑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就业增收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为使我县电脑农业试点工作不断提档升级,2005年在省、州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电脑农业推广应用试点工作已步入常规运转,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
一、工作进展
1、组织各领域专家对我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丰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内容。为了使专家系统更加丰富和实用,今年我们继续组织有关专家对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内容进一步补充,更新和细化。其中对山羊、茶叶、板栗、牲猪、蔬菜五个专家系统更新和新增知识152条;并新开发了乌鸡养殖专家系统和走马电脑农业一点通,收集了太平和下坪两个乡镇电脑农业一点通的农情资料。
2、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为了提高电脑农业的应用效果和扩大应用范围,我们在推广机制上大力创新,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与我县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电脑农业做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有18个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今年由州民宗委和州科技局正式挂牌运行,覆盖全县9个乡镇,辐射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村地区6.5万农民;在这些服务站,我们已全部配备了电脑,安装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配套了相关的农业技术光碟和农业技术图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2万人次,社会反响强烈,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上级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3、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加强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和开发技术培训是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电脑技术水平和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2005年,由我县电脑农业办公室和各农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乡镇技术骨干、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技术人员、农民共计3650人次。通过开展技术培训,使各服务站技术骨干和部分农民掌握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操作和应用方法,提高了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效果,同时还对县乡电脑农业办公室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开展了2次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培训,为下一步进一步细化和开发适应本县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4、开展送科技下乡月活动。今年6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县科协组织全县农业科技部门及30多位农业科技人员,分三个小组赴全县各乡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月活动。参与送科技下乡的县电脑农业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茶叶局等单位,都是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主力军,在这次活动中,各产业的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的农业实用技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叶、山羊、板栗、烟叶、魔芋、乌鸡、水果等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均由各相关部门复印成技术资料和复制成部分VCD技术光盘下发到了全县9个乡镇的部分农民手中。此次活动技术培训达28期,下发各类技术资料1.21万份,技术光盘455张,培训和咨询人数达1.65万人次,使广大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电脑农业科技的方便、快捷及标准化和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5、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电脑农业投入,保证电脑农业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今年,省州民委继续立项拨出专项经费给予配套,重点是为各推广应用站点配套电脑和相关配套设备;县政府也挤出资金每年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电脑农业工作正常运行,同时各乡镇和涉农部门也加大了对相关站点的资金投入。
6、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电脑农业的影响。为了提高电脑农业实施效果,扩大电脑农业推广的影响力,我们把电脑农业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做为一条主要经验大力宣传,在湖北日报、恩施日报、鹤峰视界、各级民宗部门内部刊物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导达30余篇,充分展示了电脑农业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成效
1、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到2005年我县电脑农业已在全县9个试点乡镇、6个示范产业、8个民营企业、4个涉农部门及2000多个示范户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农作物面积达7.2万亩,养殖畜禽6.8万只,使推广应用的几大产业的农民享受到了应用电脑农业的实惠。
2、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县、乡分别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行文设立了县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办公室,属县民宗局管理的二级单位,配备专职人员,专司电脑农业推广工作,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都设立了相应的电脑农业办公室,在全县形成了一张电脑农业推广的行政技术网络,保障了电脑农业工作迅速有效的落实。年初由县政府召开全县电脑农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当年的电脑农业推广工作,并与各乡镇签署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年终组织有关部门专家根据责任状对各乡镇电脑农业工作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3、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几年来,通过收集农情资料和各类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本地化改造及农业信息的收集积累,创建了鹤峰电脑农业网站,各涉农部门、乡镇电脑农业办公室,示范企业、示范大户均开通了网络,通过几年的努力,覆盖县乡村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4、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由政府牵头协调,跨部门成立各推广产业的专家课题组,各课题组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包括资料收集、软件开发、实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年终对各课题组进行考核,根据其科研成果和任务完成情况拨付推广经费,将全县的农、林、渔、牧业专家汇聚在一起,有效的解决了电脑农业推广的技术支持问题,为软件的二次开发和本地化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5、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已创立的“企业+基地+农户+信息化”的电脑农业推广模式取得了非凡的成功,2003年10月在鹤峰召开的全国电脑农业现场会上得到了国家民委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在总结这一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专业村带动型”(专业村+信息化+农户)、“协会推动型”(民间专业协会+信息化+农户)、“学校参与型”(学校+信息化+学生+农户)和部门联动型等多种补充模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示范效应正在扩大。由于我县试点工作率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10月我县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作现场会的主现场,我县探索出的“一制、五化、五结合五提高”的经验和“公司+基地+农户+信息化”的模式(一制即逐步建立健全了电脑农业推广应用的行政保障和技术服务网络机制;五化:政策体系规范化、软件开发本地化、信息平台网络化、技术服务便捷化、推广应用效益化;五结合五提高:结合支柱产业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结合培育市场主体提高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结合产业开发扶贫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结合扩大涵盖面提高“三化”建设水平,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统筹引导推广水平),得到了国家民委及中直机关有关部门和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极大的丰富了“湖北经验”的内涵。截止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吉林、贵州、黑龙江、江西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县市近300人次前往我县“取经”,为全国民族地区推广应用电脑农业起到了典型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主要作法
在组织电脑农业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在电脑农业推广应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推广机制,推广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要大力创新,贴近农民,才能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1、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农产品、病虫害、农用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对重要敏感农产品和病虫害进行检测,对农村科技信息、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实施“一站式”服务,以增强面向“三农”的科技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开发县内县外两类信息资源,健全采集渠道,增加信息量,改善内容结构,加大整合力度,统一标准规范,建立协作机制,提高共享程度,充分发挥信息资源这一新兴生产要素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我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2005年通过建立我市农业信息平台与各相关部门、单位和网络体系成员的双向连接,实现网络体系的一体化,全面网络全县农业科技部门、乡镇农业信息站点、示范户、农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使我县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推动供求、价格、科技等信息进村入户,迅速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有效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四是继续抓好电脑农业科技服务站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