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2: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金融学;毕业论文;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8-02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夏鲁惠.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46-48.

篇2

关键词: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特尔菲法;质量;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45-03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 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1]。当前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分体系,评审过程监控不严。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更加缺乏重视,论文质量日趋下降。针对这种状况,有必要探索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文使用特尔菲法来构建质量指标体系。特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群的成员的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归纳和统计,然后进行多次信息反馈,是成员意见逐步集中,从而做出群的比较正确的判断方法[2]。

特尔菲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群体的预测比个体的预测正确性可能更高;各个体的预测估计随着实验轮次的增加存在着趋于一致的趋势[3]。特尔菲法主要有三大特点:匿名性、反馈性和收敛性。专家以“背靠背”的方式接受调查,提供鉴定信息,收集到的信息经过汇总、归纳、分析再反馈给专家。这样通过多轮调查,最终使分散的意见逐步收敛,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使用特尔菲法构建具有可行性。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南京某高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及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在设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时应着重考虑其内部影响因素、论文本身质量及论文指导等环节,将选题、开题、论文质量、答辩质量、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五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也为了使评审教师在评阅论文时有更直观、具体的参照标准,在一级指标下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具体介绍如下。

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选题的科学性、恰当性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因而选题也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的首要指标。选题环节需考核的内容包括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科学性和新颖性、题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论文题目要难易适中,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相符;所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性工作,考核内容包括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及调研、开题报告质量。从拟定题目到开题,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归纳和总结,进而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确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及调研这一指标的考查可以通过学生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调研情况的方式进行;开题报告是学生论文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开题这一指标的重要考核内容。

论文质量包括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论文的规范性、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论文写作水平、查找文献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指论文在理论研究或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突破,对生产、教学或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现实意义;论文规范性主要考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学校论文撰写规范、字数是否达到要求、论文环节需提交的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等;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采用了科学、恰当的方法完成论文,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外语应用能力从学生查阅、参考外文文献情况及外文翻译质量等方面考察;论文写作水平着重考查学生的写作功底,遣词造句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晰等;查找文献能力考虑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及恰当性等。

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论文质量的较重要的环节,该指标包括阐述论文内容表现、回答问题表现、对论文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三个二级指标。在答辩过程中,评审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述三方面的考查,可以对论文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一定判断。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专门由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纪律、主动与导师联系、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等进行打分。这一指标的设立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与指导教师配合,进而较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该指标体系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并以各指标在评价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的重要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和不重要,并以0―9作为评分标准,进行量化判断,咨询调查表设计情况如表1。

表1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特尔菲法调查问卷(第一轮)

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出的对象为有多年教学经验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授、讲师和部分有论文写作经验,正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应届文科毕业生。论文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毕业论文各环节都非常熟悉,对论文质量的评审也都有较为合理的标准,相信他们能够对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正在进行论文写作的大四学生正身体力行,相信有他们切身的体会,能给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很大的帮助。

1.第一轮调查问卷发出50份,回收50份,为可信赖反馈意见。调查问卷收回后,利用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数的汇总结果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在充分吸取被调查者意见的基础上,对第一轮咨询调查表中的部分指标进行了修正,并对某些指标作了增减变动:将“查找文献能力”改为“应用文献能力”,因为“应用文献能力”包括查找文献、在论文中正确使用文献等方面,更为全面;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删除,该指标更偏重于论文质量监控方面,属影响论文质量的外部因素,而本文中所设计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影响论文质量的内部因素,故不予采用该指标。在总结第一轮汇总结果的情况后,将第一轮的各指标中位值和上下四分位区间数值,及指标体系设计表中变动情况全部反映在第二轮调查问卷表(表2)中,并再次发出调查问卷。

2.第二轮调查问卷发出50份,收回50份,值得信赖。对第二轮汇总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后,将计算出的各指标中位值与上下四分位区间比较,发现四分位区间较小,且中位值的离散程度较低,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较高,鉴定结果具有较大的可信程度,无须再进行下一轮的咨询调查。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总分比重法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得出相关指标的简易权重,具体结果汇总情况见表3。

通过以上简易权重的计算可以看出,“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力”、“阐述论文内容表现”、“对论文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五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在评价论文质量时要重点考查;“论文的规范性”及“外语应用能力”权重相对偏低,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不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其他指标权重较为接近,在评价论文质量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四、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的现状

利用特尔菲法建立的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论文评审过程中,运用该指标体系对论文进行评定更具客观性和系统性。

由于时间仓促,该指标体系的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还未考虑全面,有些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将该指标体系应用到实际的论文评审过程中是否切实可行还有待验证。特尔菲法问卷调查只进行了两轮,这对最后指标的确定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在确定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指标的基础上仅使用总分比重法计算出了各指标的简易权重,此权重只能作为参考,还需要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其他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完善该指标体系。

五、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作者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结果,就如何提高论文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1.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内部因素之一,在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选题的简易权重占到了26.685%,选题包含的各二级指标也均占有较大的权重,选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

2.严格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审工作。 在对

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外部因素的分析中笔者发现,论文成绩评审不严格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一大制约因素。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论文评分标准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是论文成绩评定工作的重要基础。

3.加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通过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学生写作功底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论文写作水平”这一指标所占权重较大,采用特尔菲法对这一指标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差异性也较小,可见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好坏与论文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训练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4.严格答辩程序。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在文科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指标体系中,“答辩”虽只包含三个二级指标,但总体仍占有21.33%的权重,可见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程序及成绩评定方法并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陆富彬.对教学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

思考[J].高教研究,2006,(10).

[2]刘子龙.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2004.

篇3

根据省电大的统一安排,商学院及会计系的扎实工作,本届会计学本科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搞好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现对本届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届会计专业毕业人数1846人,优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1.7%,复审未通过的有76人。论文指导较好的指导教师有:岳阳电大的曾秋香、娄底电大的马秋明、怀化电大的马俊、衡阳电大的龙永葆等;分校答辩组织较好的有:怀化、零陵、长沙。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毕业论文工作进一步规范

为规范毕业论文工作,中央电大、湖南电大、原教学指导中心、原教学中心财经教学部、商学院会计系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通知,主要包括:答辩主持人资格的培训制度、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毕业论文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的设计方案等;召开的相关会议有:2003年下学期在衡阳召开会计学实践环节教学会议,主要研讨了会计模拟实践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2004年下学期在长沙召开湖南电大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会议,主要就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规范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下发《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印发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湘电大行字2004[26号]。本学期商学院下发了《关于作好2005年上学期本、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业)工作的通知》。通过这一系列的文件、通知、制度、会议,会计学毕业论文工作尤其是开放本科论文工作得到了较好的规范。

2、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毕业论文既是实践性环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对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实际上反映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专业教学的加强、论文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整段抄袭的文章少见了、整篇抄袭的文章少见了、选题跨专业的文章少见了、选题很大的文章少见了、内容浅尝辄止教科书式的陈述的文章少见了、结构纷乱思路不清的文章少见了等等。如2003年下学期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共完成1115篇论文、答辩1092人次、及格率78%、不及格率22%,2004年下学期本科毕业论文共完成867篇,良好34篇,及格率93.1%、良好率3.92%。2005年8月份会计专业的毕业人数是1846人,优秀0人,良好30人,及格率78%,良好率占1.9%。

3、答辩组织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

答辩是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答辩组织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绝大多数分校都能按照中央电大、省电大的相关文件、制度、通知精神组织实施。以往的那种以读论文的形式进行陈述的现象少见了;答辩时很紧张以至难以完成老师提问的情况少见了;答辩时答非所问的情况少见了;答辩时答辩教室吵闹的情况少见了,这些都表明各分校对答辩工作很重视、进行了认真的组织,有的分校还对学生进行了答辩前的培训,学生在正式答辩时准备充分,陈述文章的观点和主要内容时可以不看自己的论文。如株洲分校攸县工作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怀化电大等分校要求答辩完成的学生在答辩教室听其他同学的答辩直至全部答辩完成,并且纪律很好。

4、进行了论文改革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抄袭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其次,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本次论文的格式基本都符合要求,看起来很整齐。与以前装订得五花八门的论文相比,本届学生的态度大多较认真。同时规定要求复审不及格的不参加答辩,进一步保证了论文质量。

三、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会计学科的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本科论文选题存在个别不符合选题要求(有的选了纯税务、金融、工商管理的题目等、有的选题太大,如: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研究、21世纪会计的发展问题等);

2有少部分论文未按照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程序完成,如仍存在管理教师未签字、指导教师未签字而分校初审已签字的现象等;

3论文格式仍存在极少部分不规范,如:有的指导教师初评意见未写在该栏目内,有的写作过程考核表未填写等。

4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但仍有极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选题、结构、内容、材料等方面,如写电算会计的写到网络会计、写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治理的写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的问题及治理等等。)。

5、答辩组织较好的分校有:怀化、零陵、长沙。

四、就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来推动毕业论文工作

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是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出发点,特别是实践性环节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是会计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我们认为搞好专业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平时的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收集毕业论文的材料,可以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政策等在企业、公司的实际执行状况,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会计系还将设立会计学科全省实践性环节大教研室,对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含校外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高职高专的实践实训)、社会调查、毕业作业和毕业论文等四大模块的实践模式进行设计、探讨和创新。为学院会计学科的全省实践教学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

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起点、也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关键的环节。指导教师聘用得好,则学生论文选题、具体修改、指导,乃至答辩都会比较顺利。我们要求把好指导教师聘任关,特别是不能跨专业指导。具体要求是:作好论文开题报告,执行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指导任务、指导课题审核制度,严格按开题报告所规定的要求执行。

3、把好论文指导关、注重对写作全过程进行监控

执行开题报告制度;执行教师指导过程登记制度;执行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指导任务、指导课题审核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写作提纲的拟定、论据及参考文献的查找、答辩的准备等进行细致指导,特别是防控学生抄袭。比如开题报告制度,学生要对自己写作的课题的国际国内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有大致的了解,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写作的课题给学生作较为系统的介绍,给学生梳一梳辫子,如近几年写会计信息论文的很多,但大多数停留在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原因分析和治理上,而且大多内容趋同,连材料、数据都一样,文章缺少新意。再比如选题方面:选题的原则,一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强调选择有现实针对性的题目;二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这样才能做到材料充实、有感而发;三是选择对自己来说难易适中的题目,最好是自己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兴趣研究,同时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目;四是选择大小合适的题目,题目太大不好把握,往往流于空洞肤浅、人云亦云,一般来说题目小一点好驾驭,容易写得丰满,但也不要小到成了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是意见建议书。学生选题可参考《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及学位申请指南》P33-40。对内容提要、关键词严格把关。要求至少指导四次以上,并有相关指导记录。要对指导教师强调该工作的严肃性。分校责任教师要切实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控、提出明确要求。

篇4

我校是全国第一个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学校,该专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近七年的建设,于200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授予“湖北省品牌专业”称号。目前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通过不断地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基本认识了信息安全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如下观点:

(1)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信息安全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2)信息安全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必须从整体上采取措施,从软硬件底层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3)确保信息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硬件结构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密码、网络安全等是关键技术,必须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才能奏效。

同时基本认识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1)信息安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必须同时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和信息安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做好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虽然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专业必修课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叠太多,未能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以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等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办学思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统一,没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不能实现既培养了计算机及通信人才又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没能很好地起到分层次和分类别培养的效果。三是原有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程大多数是课间实验,实验时间分散,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和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对实验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2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基本思路

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结合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和完善了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并对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进行了改进。

2.1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在认识了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强调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造,兼顾计算机学院学生必须的通识基础、数学基础、通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之间的合理比重。

培养的学生应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和管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目标进一步分层次,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区别培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2.2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我们制订出一套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和教学计划,并在全国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大学中推广。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改进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方案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这两极课程,减少、弱化了二者之间课程的分量;尽力合并传统内容,增设新的、与当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或内容;调整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将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病毒”、“信息隐藏技术”、“智能卡技术”)改为专业必修课;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建立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机制,实现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交叉:开设“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等课程。

体现硬件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常规硬件类课程外,加开“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卡技术”、“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体现操作系统的基础作用:除了“操作系统原理”,加开“Windows原理与应用”、“Linux原理与应用”,形成操作系统课程组。

体现密码与网络安全的关键作用:开设“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

第四年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配备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二年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制定了兴趣小组的管理规定,为第四年实习实践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明确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学习的顺序关系,了解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尽早树立专业学习目标,还添加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关系图,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达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的,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使我们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武汉大学“三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3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思路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培养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即前三年在学校修满所有学分,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第四年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类安排不同的学习项目,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直接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发工作;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或实习基地实习,并要求其在实习基地实习6个月以上,完成毕业论文;未推免并要求留在学校实习的学生安排在学院实验室,按兴趣分组,由专门的老师指导完成所分配的研究或开发项目。

新的培养方案已于2007年全面实施,“3+1”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级信息安全专业毕业论文的优秀率达到了14%。

2.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除安排一年的实习实践以外,还将实验课程由分散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增加了“程序设计训练”实践课程为必修课,调整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将其变为一个综合实践、测试平台。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正在尝试以下几项新的改革措施:

3.1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信息安全本科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加大了教学实践环节,并将实验课程由分散进行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加大了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通过对集中实践教学和课间实践教学的课时调整,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40%。

实验教学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提高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实习地实战训练、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六个层面开展,不同层面的要求、方法及形式有所不同。基础验证型实验多采用课间实验的方式,综合设计型实验一般在理论课后集中一或两周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和嵌入式设计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年时间完成。对创新提高型实验,可根据创新设计自主完成。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可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提前开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答辩环节,确保质量。

3.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了一年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利用暑期或在校的第七、八个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与企业项目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