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7 18:0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降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年以来,人类一直在憧憬着――冲出地球,进军宇宙。
随着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愿望似乎越来越迫切。
科学家上下求索,于是,“生物圈2号”应运而生。
“生物圈2号”?好奇怪的名字?
原来,科学家把地球视为“生物圈1号”,地球以外视为“生物圈3号”。
为了迈向“生物圈3号”,科学家决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先建立一个介乎两者之间的“人造模拟生物圈”,这就是――“生物圈2号”。
简单点说,“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太空生活“学前班”。
这个“学前班”里,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型生态系统。
既然是生态系统,就不能太寒碜。
科学家花费了9年时间、2亿美元,终于建成了这座楼高8层,占地1.3万平方米的超级“学前班”。
措手不及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学前班”,开始他们为期两年的生活实验。
按照计划,为了保证微型世界里海洋、沙漠、雨林的生态平衡,科学家首先进行了人工降雨。
就在科学家入驻“生物圈2号”的上午10点左右,人工降雨开始了。
这场雨不是特别大,却下个不停。
持续倾泻数小时的雨水,渗入了深黑色的土壤中。
带着兴奋的心情,科学家们将当时的降雨场景向“圈”外传送。外面的科学家则利用计算机,开始进行数据评估。
当天下午,评估结果出来了:雨量过大,可能会对“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
果然,午夜之后,“生物圈2号”里的“小山”都喝“饱”了,水开始在地表聚集奔腾,冲出一条条水沟,并随着雨水不断加宽加深。
几个星期之后,参加实验的科学家们聚集在小山脚下,实地观测人工降雨带来的变化。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抬头望去,阳光穿过白色金属网格照了下来,地面上尽是黑色的淤泥。
这表明,人造小山过于脆弱,山坡被来势汹汹的大雨“削去”了一大片,甚至冲积到科学家的居住区域中。
看来,计算机的评估很准确――人工降雨有点过了。
除此以外,暴雨把之前种下的甘薯和水稻都给冲毁了。
这下好了,科学家们赖以生存的“庄稼”损失惨重。
按照规定,“生物圈2号”中的科学家,吃的食物全是自己种的,喝的则是循环水,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的生物圈里: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真菌和细菌是分解者,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循环系统。人为地打破这种环环相扣的平衡关系,灾难就会不期而至。
果不其然,一年未到,“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
氧气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开始疯长。
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传粉昆虫死亡,这导致了大批植物无法繁殖、生长,接着也大批死亡……
这一切,直接危及到“生物圈2号”中的居民健康,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
锲而不舍
“生物圈2号”的失败有技术上和设备上的欠缺,但科学家们并没有灰心丧气。
毕竟,地球环境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磨砺才最终形成,这种异常可靠的结构,并不是一两次模拟可以构建的。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生物圈2号”当作旅游景点,向世界开放。
它的寓意在于,必须告诉全世界: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破坏和逃离只能是最糟糕的选择。
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它,才是人类真正的出路。
小链接:
受陆地“生物圈2号”的启发,科学家又设计出海底“生物圈2号”。
这是一个水下的概念城市。在这个水下城市里,人类同样拥有自己的小型生态系统。凭借这个系统,人类可以自给自足,即便地面发生核战争,海底生物圈也会安然无恙。
篇2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增雨;人工防雹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77-01
气象灾害每年给我国的居民生活、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的进步都带来的巨大的损失,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在与气候灾害做斗争,人为控制天气也相继出现并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对气象学的不断深入探讨,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不再只处于被动受害地位。
一、人工影响天气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是相关的科学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计算的大气环境区域或地球环境中,通过人工催化等技术,对于局部大气中的云层施加适当的影响,使其发生各种变化,从而实现人们对于增雨,增雾,增雪等不同的气候需求,达到降低灾害的目的。
在我国,发生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的明显变化,各种极端天气的增加,带动了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各地干旱地区也越演越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为在相关的科学家不断地研究之下,人们终于研究出了向云层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可以实现人工降雨的愿望,减少气候的灾害。从此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我国各个干旱高发的城市,进行人工增雨,对于冰雹,霜雾高发的城市,也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人工的防雹,人工防雾,可以让百姓减少很多的经济损失。
二、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内容
2.1 人工增雨
2.1.1人工增雨的科学含义
现在社会上流传一种“人工降雨”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人类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进行人工的“降雨”,而是通过利用自然条件,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为的“增雨”。因此,现在给出人工增雨这项技术的标准科学定义:人工增雨是指在自然降雨之外,利用现有的气象条件,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使其再增加一部分降雨的科学手段。其原理是利用飞机、增雨火箭或高射炮将催化剂发射到云层中,对局部范围内的云层中的水含量进行催化,使云层中的水滴增多并使其重量增加,去掉蒸发的一部分,大部分就降落到了地面,形成了降水。
2.1.2人工增雨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各种资源的消耗量都大的惊人,水资源也一样,因此,我国想到了利用人工增雨的方法来增加水量的方法。我国最早的人工降雨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说,我国都是人工影响天气变化的大国,而自从人工增雨技术的引入,我国的旱涝灾害明显减少,农业产量上升。而近年来由于人工增雨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作用已经不仅仅作用于农业了,对于森林火灾的救护,生态建设,增加水资源方面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也印证了科技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这句话。
2.2 人工防雹
人工影响天气就是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使之朝着人们的希望发展,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希望通过人为干预以防止或减轻由恶劣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进而在适当条件下,促使天气向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人工防雹大体分为两类:
2.2.1往云中播撒成冰催化剂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冰雹云中含水量很大,而自然冰雹胚胎为数不多,所以这些胚胎能充分地与过冷水滴并合而长成大冰雹。播撒成冰催化剂以后,冰雹云中产生大量的人工冰雹胚胎,它们和自然胚胎争夺水分,使云中水量分散到大量的胚胎上,结果每一个胚胎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水量而长成对农作物有损害的大冰雹。按此原理,一些国家广泛试验了用地面燃烧的方法,或用火箭、高射炮和飞机等手段,把大剂量的碘化银粒子播撒到冰雹云中去。另外,也有人试验在云的中下部播撒吸湿核,促进暖云降水过程,以减少冰雹生长所必须的水分供应。
2.2.2爆炸法
用高射炮、火箭或土炮等,向云的中部和下部大量集中轰击。这种方法的物理机制还不够清楚。有人认为,爆炸能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云中的铅直气流,破坏或改变冰雹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有人认为爆炸能引起过冷水滴的冻结,从而产生大量的人工冰雹胚胎,限制各个冰雹长大。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 人工增雨作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3.1.1作业云的选择
(1)积雨云。云内上升气流较强,可带有大量的水汽,这些都有利于碰并增长,暧积云中一般大云滴易于形成,而且对流云常存在许多大小不同的云泡,其中含水量和上升气流都较大,云泡尺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平均为100m,它是降水粒子数浓度增长的主要机制。
(2)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层状云一般上升气流弱,含水量小,除雨层云外其它云都不厚,因此,一般层状暖云通过重力碰并只能形成毛毛雨,考虑到云下蒸发,毛毛雨要落至地面还应在落出云底时尺度稍大。在天气形势和地形抬升作用下,有较强的上升气流和较大的含水量,若云层较厚,维持较长时间,可形成小雨,若实施增雨作业,效果更佳。
3.1.2作业地点的选择
作业地点的选择是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业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受益点。作业受到云速、风速、作业点与受益点距离的制约,因此,作业地点要选择在受益点的上风向。另外,由于使用高炮或者火箭在发射完成后,其弹壳一般不会炸毁,完成爆炸后会因为重力作用落回地面,因此,就要考虑弹壳的落回是否会对人、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所以,人工增雨地点的选择和时机的一样,都是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关键,是人工增雨作业能否完成及完成质量的保障。
3.1.3作业时机的选择
云和降水过程处于发展或持续阶段,云层较厚,有持续上升气流;云底较低,有过冷水,冰晶数浓度较低。层状云中一般升速较小,故催化部位宜高,使冰晶形成后能充分利用较厚云层的增长条件,凝华增长速率与温度有关,-15℃凝华快,聚集强,对冰晶增长有利,故尽量选择云中温度相当低的过冷水区播撒。
3.2 人工防爆作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3.2.1防雹作业技术
完成了冰雹云的识别后,就要开展对冰雹云的作业。冰雹云的作业要突出及时、准确、迅速,即寻找好作业时机、部位和确定催化剂的播撒剂量,这也是防雹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3.2.2作业时机
防雹作业必须及时。一定要选在冰雹云形成的初期,一般以云中冰雹胚胎形成前1~3min为最佳。如果等冰雹长大后再实施作业,那么作业效果会很差。如果识别冰雹云的强回波强度为60dBz,当云中强回波区的强度为50~55dBz时就应该开始申请作业。
3.2.3作业部位
催化必须选择适当的部位。冰雹生长在云中液态水分的累积区,防雹作业主要是通过向云中累积区内增加冰雹胚胎,争夺云中的水分,使冰雹不易长大,以达到防雹的目的。因此,作业部位的选择主要就是找出冰雹云中液态水分的累积区。一般作业部位应选在-5~-15℃的高度层内,高度在5~6Km范围内,这是液态水含量的最大区域。
四、结语
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不仅在农业抗旱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防雹减灾等各种灾害,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农田的逐渐减少,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保障。所以对于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技术,各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大研究和普及的力度,让其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为当地的防灾做出重要贡献,真正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王恒宇.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史以及人工增雨作业的问题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 (7)
篇3
关键词:教育游戏 ;游戏任务;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54-04
1 教育游戏的概念
在国外,教育游戏一词最早出现在八十年代的美国,而在我国,教育游戏起步较晚,还属于新生的事物,并且目前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由于教育游戏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致力于教育游戏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主要有一下的观点:1)把教育游戏作为一款教学软件;2)把教育游戏作为一款游戏软件;3)把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工具;4)把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游戏化学习环境。
上述是各个学者对教育游戏的认识。而要想设计好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的设计是主要的部分,那么如何设计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要设计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就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位向导,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特征并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游戏任务上述是各个学者对教育游戏的认识。而要想设计好一款教育游戏,游戏任务的设计是主要的部分,那么如何设计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要设计一款好的教育游戏,就要从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位向导,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特征并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游戏任务。
2 教育游戏的游戏任务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一般游戏任务分三个过程:游戏者进入情境接受任务——努力探索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接受新的任务继续体验。而对于教育游戏来说,游戏任务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载体。因此我们在设计游戏任务时应在充分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础上,并结合前面构思的故事情境,设计游戏任务。个人认为,在设计游戏任务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以现有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习内容为依托
教育游戏的设计要遵循教育性与游戏性平衡,游戏性是指一个游戏的设计首先应该有趣,否则便不能吸引玩家,同样教育游戏的设计也首先必须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习者参与进来,否则和普通的教学软件就没什么区别。但教育游戏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脑游戏,它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所以设计的游戏必须要遵循教育性原则。而我们在设计一款教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要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
而要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是思考如何把学习目标和游戏任务相结合,如何把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入到游戏任务当中,让学习者在完成游戏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达到我们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设计游戏的任务时首先要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争取让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无缝地融入到游戏任务当中。
2)以学习者的特征为基础
教育游戏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注重是学习者的主体性,即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游戏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的特征为出发点,设计任务时不仅应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思维方式等,还应考虑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沉浸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目前的经验水平和所要面对的挑战任务相一致时,学习者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沉浸,学习者才能达到最深刻的体验。如图3-4所示。如果游戏的任务难度大于学习者目前的认知水平时,学习者就会在学习者感到焦虑、紧张,相反,如果游戏任务远远低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时,学习者就会由于长时间做太简单没刺激性的事而感到厌倦。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前面的学习者分析进行,设计出适合他们目前认知水平的游戏任务。我们在设计游戏任务时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认真学习会达到的游戏任务。这样才能让学习者在游戏中获得最好的体验。
3)游戏任务的设计要有容易到难,让学习者容易上手。
4)游戏任务要提供激励机制,学习者每完成一定的任务,要奖励他们一定的物品或获得升级等,这样才能激励学习者继续玩下去。这刚好符合学习动机理论。
3 案例《神探小西游唐记》游戏任务设计
本文设计的教育游戏《神探小西游唐记》是一款基于初中化学的教育游戏,该游戏主要是供初三学生在课下学习初中化学时用的,在游戏中玩家小西通过在不同的情境中完成不同的游戏任务学到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3.1 游戏主题和故事剧情简介
该游戏的的主题以科幻、穿越为主题,结合目前比较流行的侦探类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主要写了中学生小西(被同学称为神探)穿越到唐朝,冲破种种难关拯救被恶魔抓走的英雄任务狄仁杰的情景。
在该游戏中,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一共设置4个任务情景,每个任务情景设置一个或多个关卡,学习者每完成一个关卡,说明他们已经达到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为了鼓励学生玩游戏的兴趣,在该游戏中还设置了奖励机制,每完成一定的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奖励,期中包括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如获得升级、获得荣誉称号等,物质奖励如获得一定的物品、金钱等。
3.2 游戏任务的设计
该教育游戏的游戏总任务是冲破种种关卡、打败魔兽救出狄仁杰。该游戏一共设计四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定的知识点,对应一个教学目标。
在每个游戏任务中都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设置一定的关卡,学习者只有完成前一个场景的任务,获得一定的等级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场景,否则的话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不过每个场景里面都会提供一定的帮助信息,比如有的是通过武术密集(知识宝典)获得帮助,有的是通过询问路人获得帮助。学习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就能获得升级,当获得一定的等级后,就能进入到下一个场景。在该游戏中,每个场景的游戏任务都与相应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
每个游戏任务对应的学习内容如表1:
以下是四个游戏任务设计:
1)任务1:地窖之妖
游戏任务:小西在该游戏中利用学所的知识破解地窖之妖之谜,为村民们排除了疑虑与担心。
对应的学习内容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该游戏中如果玩家破解了该谜语,就会升级并自动进入下一个场景。否则如果玩家破解不了的话就会弹出提示,提示玩家是否要看化学宝典,玩家通过学习化学宝典获得相应的知识,学习完后回到场景中继续执行任务。
游戏情节:当小西到达一个偏远的山村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村民满脸的惊慌,他就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个村庄出现了妖怪。村庄里有一口干井,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只要不小心掉下去就再也出不来了,这个井里住着妖怪。小西通过自己的分析加上游戏中的提示破解了这个谜语,原因是里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都沉到井的底部,这样导致井底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氧气缺少,而二氧化碳又不支持呼吸,这样就导致里面的人或动物因缺氧而窒息而死。(当然如果小西不知道原因的话或相应的知识没掌握的话可以翻看该游戏提供的化学宝典,在下面的任务中都是这样的,用户可以通过学习化学宝典来完成获得相应的知识,完成相应的游戏人任务。) 通过完成该游戏任务,小西不仅学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而且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为人们排忧解难,更体会到学习的兴趣。
2)任务2:人工降雨
游戏任务:为人们解决干旱之灾,实施人工降雨。
对应的学习内容为:固体二氧化碳的也就是干冰的性质和作用。
游戏情节:在第2个情景中,小西处于一个干旱的地区,到处是饥饿的人们,小西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地方常年干旱,庄家常年欠收,几乎好多年不降雨了。小西决定帮助这些人们。正在此时,一个精灵出现了,她问了小西一些与人工降雨有关的问题,只要小西回答对这些问题,就可以人工降雨,帮助这些人们,同时能获得升级。
通过该游戏任务的完成,玩家不仅掌握了固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还在整个游戏的体验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为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了这里的人们,小西在整个游戏的体验过程中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3) 任务3:火灾之谜
游戏任务:小西断案,破解了火灾之谜的案件。
学习内容: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游戏情节:小西在该游戏场景中应用所学的知识破解了一场冤家错案,通过该任务的完成,小西掌握了燃烧的三个条件。
4)任务4:食狗洞之谜
游戏任务:小西在该任务中解开地窖之妖的谜语,并且打败魔兽救出英雄人物狄仁杰。
学习任务:这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与加深,通过该游戏任务情境的体验,小西进一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掌握了钟乳石、溶洞的形成原理与过程。
游戏情节:小西冲破种种关卡,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关押狄仁杰的山洞,在洞门口遇到了矮人鬼与半身兽在门口守门(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游戏的兴趣设置的),小西利用前面获得的等级与武器战胜了这些矮人鬼与半身兽,进入了山洞,可却发现自己的小狗生命值越来越弱,自己却安然无事,难受这个山洞中有传说的食狗妖?小西仍然不相信有妖怪一说。通过分析,小西得知其中的原因还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学习者通过在该游戏任务情景的体验,进一步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且了解了钟乳石、溶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 李湘,袁志芬.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3] 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
[4] 史忠翠.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09.
篇4
1将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示例进行讲解
物理化学的任务是把化学领域中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对其中的一般规律予以更深刻、更本质的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概念或规律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通过将抽象概念和理论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如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是热力学部分的一个难点,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问“人工降雨中有没有节流膨胀?”“高压氢气瓶泄露为什么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电冰箱是怎样实现制冷的?”。然后通过讲解总结出实现该过程必须满足的3个要点:系统突然发生变化、流过阻碍、压力减小,它们分别对应绝热、节流、膨胀。然后再回答以上问题:人工降雨时充当新相种子的CO2固体小颗粒就是把液态CO2通过高压瓶的针形阀放出实现节流膨胀,喷洒出小颗粒的干冰;若高压氢气瓶泄露,氢气经节流膨胀后温度升高,可能会引起爆炸事故[1];电冰箱制冷循环中的第三步绝热节流膨胀是制冷剂过冷液体通过毛细管狭窄的通路时,由于管路的阻滞作用,节流降压、降温。这样就使原来干巴巴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再比如化学势这个概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相平衡、化学平衡中都有重要应用,但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在讲这个概念时,可以设问:“水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学生一定会回答因为高处的水势能高,这时抓住时机引入化学势的概念,强调化学势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势能,势能越高的物体越不稳定,同样化学势越高的相和物质越不稳定,因此一种物质会从化学势高的相自发向化学势低的相转移、化学反应总是自发地向∑vBμB<0的方向进行,使学生对化学势有个初步了解。这时可以继续设问“常温常压下的水和水蒸气,哪一个化学势更高?如果是100℃,常压下呢?为什么?”“密闭的钟罩内有A、B两杯液体,A杯内是纯水,B杯内是蔗糖水,那么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两杯液面有什么变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说法时,提到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机器。这个概念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但如果加上这个解释,学生就感到容易理解了:假如人类能造出第二类永动机,带有这种机器的轮船就可以从海洋这个单一热源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热量推动轮船前进而不引起任何变化(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有人曾经估算过,只要使地球上海水的温度下降0.01℃,汲取的热量够全世界的机器运转1500年[1])。那么今天行驶的轮船就不必再携带任何的燃料和动力。实际上正常热机必须工作于高、低温两个热源之间,无法找到与海洋这个高温热源相匹配的低温热源是这种机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2将物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学生遇到过的熟悉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遵循“提出生活中的实例(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让学生猜答案——给出答案”的思路,当学生最终恍然大悟时,会深感学以致用的无限乐趣,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植物为什么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和耐寒性?冬季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常在浇注混凝土时加入少量盐类,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冰冻后的水果放入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发现水果表皮结了一层薄冰,而内层果肉却解冻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输液时用的生理盐水是0.9%、葡萄糖水5%?浓度高了或低了行不行?海洋中的动物能不能在淡水中生活?盐碱地的农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稀溶液依数性知识,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渗溶液、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
为什么在高山上做饭有时做不熟,而用高压锅很快可做熟?——克-克方程,压力越大,沸点越高。
铁表面上镀锌、铬或涂油漆、塑料等的作用是什么?——防腐,涂保护层。
为什么冰箱里的食物保鲜时间长?——阿伦尼乌斯方程,温度越低,食物腐败时间越长。
为什么不同药品的贮存期不同?如何确定?怎样延长药品有效期?——因为不同药品分解反应的反应级数n和反应速率常数k不同,根据n和k可计算出药品在常温下分解10%所需的时间即为“贮存期”[2]。降低温度可延长有效期。
洗衣粉为什么在温水中去污能力更强?发酵粉发面时为什么用温水和面面发得更快?
——酶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高。
自由水滴、气泡为什么是球形?为什么小水珠碰在一起有合并成大水珠、粉末有结块的趋势?——表面能越小越稳定。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什么?在春天光滑的墙壁和粗糙的墙壁哪个更容易回潮?农民为什么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开尔文公式,粉末状干冰或AgI晶种作为凝结核心,降低水蒸气的过饱和度。粗糙的墙壁更容易回潮,不只为除杂草,粗糙的墙壁和锄地时切断的毛细管利于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其中凝聚,使墙壁回潮和增加土壤水分,毛细凝聚现象。
雨衣、雨伞材料为什么能防雨?制作原理是什么?——增大接触角,使雨水呈球状滚落;制作时,在布上刷涂层或添加材料来减小气固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去污原理是什么?——增加润湿,起泡、增白、占领清洁表面。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原理是什么?——增加液体薄膜的强度。
最重要的交通信号为何设置为红色?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而朝阳和夕阳是火红的?——瑞利光散射公式,蓝紫色光散射强,红色光散射弱。
为什么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什么?明矾为什么能净水?——溶胶聚沉,电解质的聚沉,溶胶相互聚沉。
墨水中为什么要加入阿拉伯胶?为什么在制作冰淇淋的时候要加入明胶?——高分子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食物保鲜需要的低温浴怎样选择?——水-盐相图,根据需要的温度选择盐类。
电动车用的电池一般是什么电池?它的电动势是多少?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成为可逆电池?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它的电动势?怎样根据它的电动势求出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实际使用时,电池的端电压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温度升高或降低,电池的电动势是否改变?——铅酸电池,约2.0V,可逆电池须满足的3个条件,对消法,E=RTzFlnK,电池的端电压小于电动势,因为两极存在极化现象。温度改变,电动势也改变,电动势的温度系数可通过实验求得。
在一个密闭绝热的房间里放置一台电冰箱,将冰箱门打开,并接通电源使其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室内的平均气温将如何变化?——升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0,W>0,所以热力学能升高,温度升高。
因为北冰洋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全是海水(海水中NaCl含量为2.5%),所以爱斯基摩人需要到冰山上去取回冰来熔化,爱斯基摩人应在怎样的环境温度下取冰?——H2O-NaCl相图,爱斯基摩人应在温度为252~273K的季节取冰[3]。
3将物理化学与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物理化学所具有的基础性、理论性、先导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之成为工农业生产的一块重要基石,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遵循“提出工农业生产中的实例(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启发学生总结答案——给出答案”,使学生对理论实质产生更深的认识,增长实践经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经典范例,同为碳元素,298K,标准压力下,石墨能否转变为金刚石?可以用几个判据来判断?如果不能,那么怎样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转变程度是多大?怎样提高转变速率?——不能,可以用熵判据和吉布斯自由能判据来判断和计算,采用加压的办法(压强大于1.5×109Pa)可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利用ΔrGm=-RTlnK,可求出K,加热。
冬天,工业上用管道运送硫酸时为什么要稀释?——形成稳定化合物相图,纯硫酸的熔点在283K左右,而与一水化合物的低共熔点在235K,所以在冬天用管道运送硫酸时应适当稀释,防止硫酸冻结。
结晶法精制粗盐的原理是什么?——水-盐相图,首先盐的组成必须大于低共熔点时盐的组成才能通过降温得到盐的晶体。
当乙醇含量低于95.57%时,能否通过精馏得到无水乙醇?怎样才能得到?——双液系最低恒沸点相图,不能,先加入分子筛等吸水剂,使乙醇含量超过95.57%,再精馏可得无水乙醇。
工业上制备高纯物质(如8个9以上的半导体材料)原理是什么?——固相完全互溶相图,区域熔炼。
工农业生产中通过测量水的电导率来检验水的纯度,依据是什么?——纯水的电导率k=5.5×10-6S•m-1,普通蒸馏水的电导率是1×10-3S•m-1,重蒸馏水和去离子水的电导率均小于1×10-4S•m-1,所以只要测定水的电导率就可以知道水的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电解α±=1的ZnSO4水溶液,在阴极上Zn2+和H+哪个优先被还原?——Zn2+优先被还原。极化电势高的优先析出,因为氢有较大的超电势,使得氢的极化电势低于锌。
化工厂的一些管道或容器为什么常连到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上?——防腐,阴极保护法。
为什么大量处理固体粉尘的工厂,必须高度重视防止粉尘爆炸?——表面能高不稳定。
化工生产中采用的喷雾干燥工艺的原理是什么?——开尔文公式,小液滴饱和蒸气压大。
农药中加入少量润湿剂的作用是什么?采油时为什么要加入润湿剂?——增加润湿,减小液固和气液界面张力。
泡沫浮选为什么可以提高矿石品位?——降低润湿,增大液固界面张力。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发挥取决于陶瓷与金属之间的润湿性能的大小。烧银法,是指在陶瓷表面烧渗一层银,由于银的导电能力很强,抗氧化性能好,在银面上可直接焊接金属。若已知高温下的各个表面张力,那么液态银能否润湿瓷件表面?[3]——用杨氏方程求接触角。
考古工作中怎样根据动力学原理估算尸体的埋葬时间?——根据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来计算。由于古尸上裹的布碎片中放射性14C的衰变是一级反应,利用衰变半衰期及其活性可以估算。
4将物理化学与其他化学课和实验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探求化学变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化学原理来解决其他化学学科学习或化学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它们联系起来,遵循“化学学习或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引入讲授新内容——给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为简便起见,下面仅列出问题与答案要点。
为什么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时必须用浓盐酸?——将二者反应设计成电池,电池的电动势要大于零,根据能斯特公式可求出盐酸必须是浓盐酸。
如何用电化学法测定一些难溶盐的溶度积或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将沉淀溶解平衡或解离平衡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再根据E=RTzFlnK计算出K即可。
实验室用蒸馏水洗涤容器为什么提倡少量多次?——分配定律。
分析化学中为什么常用含HCl20.24%的溶液作为标准溶液?——最高恒沸点相图,最高恒沸点温度为381.65K,含HCl20.24%。
碱性溶液中,氯气能发生歧化反应,那么Br2能发生吗?——能发生。计算Br2与其氧化态和还原态所构成的两个电极的电势差是否大于零。
蒸馏时为什么要加入沸石?——开尔文公式,过热液体,防止暴沸。
分离操作中陈化的原理是什么?——开尔文公式,晶体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实验室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蒸馏水对干净的玻璃接触角约为0°,水应完全润湿玻璃仪器,均匀分布成膜,不挂水珠或成股流下。
实验室的电子天平罩里为什么要放硅胶?——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固吸附。
5挖掘科学技术前沿中的物理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
篇5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汽油挥发,蔗糖溶解水中。
2、________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如:木炭燃烧,铁生锈。
3、物质在__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毒性、腐蚀性。
4、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________。例如:溶解性、导电性。
二、选择题
1、你正在做的这套练习题所用的纸张,其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可燃
B.不溶于水
C.白色
D.易撕碎
2.下列叙述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常温下,碳酸氢铵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B.加热能使碳酸氢铵分解
C.煤油能燃烧
D.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火柴能燃
3、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密度比空气小
B.无色无味
C.能跟氧气反应
D.难溶于水
4、“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
)
A.硬度较小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可燃冰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生铁铸造铁锅
D.铜用于制造导线
6、需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区别的一组物质是
(
)
A.白醋与水
B.铁丝与保险丝
C.铜与铁
D.煤粉与黑火药
7、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台风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火灾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木已成舟
C.
百炼成钢
D.
大浪淘沙
9、下列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发
B.
燃烧
C.
爆炸
D.
变色
10、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
A.
颜色
B.
状态
C.
硬度
D.
可燃性
11、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状态、熔点
B.
硬度、密度
C.
溶解性、可燃性
D.
导电性、挥发性
12、下列物质的性质中,既包含物理性质,又包含化学性质的是(
)
A.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碱式碳酸铜呈绿色,受热易分解
C.
铝是银白色固体、易导电、传热
D.
石墨是灰黑色固体,熔点较高
13、需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
白醋和水
B.
铜和铝
C.
食盐和蔗糖
D.
煤粉和黑火药
14、下列叙述表明化学性质的是(
),表明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粮食酿酒
B.
镁条能燃烧
C.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D.
金属易生锈
15、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16、下列有关我们所熟悉的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食盐能溶于水
C.蔗糖是甜的
D.铜制容器久置于空气中会产生铜绿
17、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能燃烧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石灰石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三、填空题
1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利用蜡烛燃烧发光,用于照明
②利用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充满氦气的气球升空悬挂标语
③利用铁的导热性,制作铁锅炒菜
④利用氢气燃烧放出的能量推动运载火箭
⑤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19、小龙特别喜欢看一些有关战争的书籍,通过看书他了解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比利时战场上使用了一种叫作氯气的化学武器,使法国士兵大量死亡。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小龙立即上网查找有关氯气的资料,得知: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其用途广泛,可用于消毒,制盐酸、农药等。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归纳出:
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气泄漏时,下列防御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B.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C.逃生时应往低处顺风跑
(3)写出氯气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语句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
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
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
④铁矿石冶炼成钢铁
⑤钢铁能变成铁锈
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1、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之一,填写下列空格。
(1)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煤气燃烧
。
(3)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4)铝箔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
22、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①在0℃时水结成冰(
)
②汽油可以燃烧(
)
③煤块变成煤粉(
)
④酒精易挥发(
)
⑤煤气燃烧(
)
⑥鸡蛋变臭(
)
⑦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
⑧铁的密度是7.86g/cm3(
)
篇6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
在这几年的物理化学的教学中,通过本身的了解以及多方的查询资料。深知物理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在药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门重要的药学类基础课程,并且对于其他的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中而言,物理化学课程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因此,如何运用好的物理化学教学方法,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是物理化学教学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担任物理化学教学的几年里,鉴于本人自身教学经验及查询资料组织总结了如下一些方法,希望与同行老师们能够相互切磋,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物理化学中概念抽象,对于新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好多的概念不好记,也容易混淆,后期授课过程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趟而厌学的现象。除此,物理化学中公式繁多,每个公式都是由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到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和数学的表达式得到的,所以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学生往往是理解记住了公式,却忽视了其适用条件。所以,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推导才能熟练应用。如在推导热力学基本函数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关系式:dU=TdS-PdV,知道H,F,G的定义,就可以逐步推出其他三个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H=TdS+VdP;dF=-SdT-PdV;dG=-SdT+VdP;比如通过焦耳实验确定热力学能是温度的函数U=f(T),可以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推理焓、热容等与温度的关系,只有亲自推理印象才会更深。当然,在授课过程中,还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药专业方向,有关一些繁冗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地舍去,只需强调其适用条件,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更加突出物理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二、联系与实际相结合
物理化学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具有实际意义,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推导和公式不单单是一些符号和字母,其中很多的理论知识不仅与大家熟悉的生产生活有关而,更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通过例证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释实际现象和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时:水总是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气体总是自发地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等等,而他们的相反过程虽然可以发生,但都是需要外力做功来完成的。在此处可以启发学生去发现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自发现象,最终得出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是--不可逆性;在讲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知识时,通常可以研究人体能量代谢与代谢速率为例子引入问题和进行推理,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药物稳定性预测、药物的生产过程等;如讲真实气体临界状态时,我们给学生提出临界点是物质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导致了一种新兴技术的发展,即超临界萃取技术;讲述渗透压概念时,可以将其与医院常见的打吊针相联系;讲述渗透原理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反渗透的应用包括海水淡化、环境中污水处理等;讲述界面现象时,对描述弯曲液面饱和蒸汽压的开尔文公式的定性定量讨论,可以解释人工降雨原理,喷雾;讲相平衡时,学生可以明白炼油厂中的精馏塔如何利用相平衡原理来实现组分的分离;讲述界面现象时,对描述弯曲液面饱和蒸汽压的开尔文公式的定性定量讨论, 可以解释人工降雨原理,喷雾干燥工艺原理,液滴蒸发现象;讲胶体化学时,学生可以从胶体化学的角度讨论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解释卤水点豆腐;讲化学动力学时,可以问生病吃药时,为何不同的药一天吃的次数不同? 在高山和山脚下煮鸡蛋为什么所需时间不同? 引这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再次,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现代科技成果、前沿发展动态、重大发现、科研课题,不但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内容,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物理化学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等辩证思维方法。
三、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现代科技成果、前沿发展动态、重大发现、科研课题;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不但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实践中融入自己的科研方面的内容,会使得课堂内容充实而丰富,这样教师既容易讲,学生也愿意听,更易于接受。
四、适当运用辅助工具
现代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深入教学,尤其多媒体已经普及化。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许多教学内容形象化,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当前学时不足矛盾的重要手段。比如在讲解相平衡的知识时,利用水的气液平衡动态效果来演示相变的过程,就显得直观、形象。授课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理解、记录隋况,多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意见,适时做出调整。同时,在实验教学方面也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我们学校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试验,学生可以自由登陆学院网页进行实验内容的提前预习,总结,效果良好。
总之,教好物理化学课程并非易事,以上只是本人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在不断研究、探讨和改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如何自主地编制出背景新颖、饱含新意、内涵深刻的好题呢?如何与时俱进巧妙地融入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中呢?如何使物理的科学性、延展性、理论性、创新性、时效性有机的结合,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笔者结合近几年的中考物理的原创命题及自己的原创命题,就原创命题的切入点进行归类分析.
1初中物理原创命题的地方特色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围绕地方资源创作物理试题,不仅可以拉近试题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也使试题更具有亲和力,达到亲其题乐于学的目的.下面列举一些笔者结合地方资源命制的原创试题.
例1是开封市花.开封种植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代初具规模,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曰“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这里的“霜” 的形成,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B.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吸收热量
C.是空气中的水凝华形成的,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例2开封鼓楼上原有一块匾,上书“声震中天”四个字,用来形容开封盘鼓,是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TP1CW99.TIF,Y#]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打鼓人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CD#3].当几十面鼓,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宏大,远听象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听者能辨别出是鼓声还是镲声这是根据声音的[CD#3]不同.
笔者从所在的城市开封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入手,有效地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例题2,笔者还加了我们学生盘鼓队比赛时的照片(图1),第一次该题是在期中考试中出现,效果是非常轰动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建议可以把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景观、地方特产、名吃、民俗等素材编制入原创题中,这样会有更多的本土特色的好题出现.
2初中物理原创命题的时代特点
分析历年的中招物理试题,不难发现有不少原创试题来源于当年的热点问题.如北京奥运、神州5号、上海世博会,汶川地震、探月工程、雾霾、马航失踪、地沟油、舌尖上的中国等.这里列举一些笔者结合时代特点命制的原创试题.
例32014开封展已于10月18日开幕,展期间开封成了花的海洋.在龙亭湖畔信步,不禁想起“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是《台》中的一段歌词.以下对“成双”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我”和“你”成双
B.“我”和“你的影子”成双
C.“我”和湖面反射的“我的影子”成双
D.“我”和湖面折射的“我的影子”成双
例42014年7月,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河南省多地供水告急.8月6日到7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6毫米,很多地区都达到了中到大雨的雨量.这轮降雨过程中,“地面部队”功不可没.实施人工降雨时,通过飞机或其他运载工具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CD#3]热,使云层中冰晶增多、增大,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下落过程中[CD#3]成水(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降雨.
这两道题是笔者2014年创编的,今年打算把女排世界杯、大阅兵,运动手环等编写成试题.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也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将生活和物理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学生的建模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会热点问题.通过它还可以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
新课标指出加强试题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关心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关心生活与物理的联系,生活中不断地发现和启示,成为原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例5一种手电筒上所有的聚光小电珠如图2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出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即它可减小光束的发散,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TP1CW100.TIF,BP#]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处
D.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例6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扫描时光均匀照亮二维码,照射到二维码上的光[TP1CW101.TIF,Y#]线经[CD#3]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进入手机摄像头,然后拍照,接着再在手机上解码1D/2D条形码.扫描时发现,当扫描的二维码超出手机的扫描范围时,我们适当[CD#3](填“增大”、“减小”)手机和二维码间的距离.
平时生活中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再从现象中提炼出物理知识,放置于合适的物理情景中,这样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试题就编成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背景中理解物理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与[JP3]提升.关注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落脚于初高中衔接进行创作
中招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的,更重要的是为了高中的招生选拔各层次的人员.关注初高中的衔接进行创作,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初高中在知识上有较大的联系,但是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的要求却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从知识的联系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例7某汽车质量为M,当其在水平路面行驶时,发动机输出功率恒为P1,此时汽车以v1的最大速度匀速行驶.当汽车在斜坡上行驶时,发动机输出功率为P2,已知在斜坡上汽车受到的总阻力为水平路面上的k倍.求在斜坡行驶时汽车的最大速度.
首先找到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和延伸出来的生长点,才能编制有效的原创衔接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命制这类题需要格外注意不能超纲,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生活实践教学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理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教材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机械效率》的教学中再现生活场景:从水井中提水,工人用口袋背水泥上楼,农民用滑轮组往屋顶吊粮食,起重机提升重物等,让学生明白,为达到目的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而任何机械在做功时都要克服摩擦和自身重力做功。这部分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就是额外功。接着讲解什么是总功,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水到渠成的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速度的教学,我们播放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跑到中途暂停,此时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得出结论后继续播放视频,到达终点的时候提问:哪位运动员是冠军?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接着出示一些不同竞速项目运动员的成绩,针对材料提问: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在学生的强烈需求下引出速度的概念,再结合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的速度,这样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让知识的建立有了依托,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这种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把教学目标隐含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不枯燥又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好,而且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习热情化为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超越,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养成独立探索、研究的习惯。
1.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如同看影视节目一样,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个热闹场面,对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缺乏主动性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教学中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共同设计步骤,亲自参与,分工协作,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兴奋的状态中探索,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探究向深处发展。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及规律的总结,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主动参与探究,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开放教学手段,拓宽课堂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的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1.注重学科渗透。如《乐音的特征》教学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乐器来进行音调的教学,改变二胡、小提琴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振动发声,判断音调的高低;通过学生吹奏长笛、箫等乐器,让学生思考,音调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决定音调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对于响度的教学,通过改变敲击大鼓的力度,鼓上碎纸屑、粉笔头跳动的幅度,让学生领会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音色的教学,采用分别敲击鼓、锣,吹奏笛子,让学生闭着眼睛猜是哪种乐器发声,掌握音色的概念。这样,一堂枯燥的讲授课变成了一节声情并茂的欣赏课,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2.利用网络学习。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了人们学习的另一个阵地。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特点,适当引导,让网络辅助教学。如在讲授《升华和凝华》时,提问电冰箱中的霜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上网搜索无霜冰箱是如何自动除霜的,并观看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视频。
篇9
对于初中物理总复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熟知“两纲”,明确重点
《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在复习时要熟知“两纲”,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初中物理分为声学、光学、热学、电学、力学等内容,按课标要求把考查内容整理成三大部分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共106个知识点;9个基本仪器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温度计、天平、量筒、刻度尺、钟表(或停表)、弹簧测力计;28个探究实验包括: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的沸腾,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规律,探究串、并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测量物质的密度,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归纳整理,建立架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基本上摒弃了纯粹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更多的是将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考查,并且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容易混淆,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类、整理、加工,将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架图形式串成线、连成网,使之规律化、网络化,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化、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三、归类复习,跳出题海
有些学生埋头于题海中,放松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在看到一道试题时,不是首先对试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行认真分析,而是急于去寻找它与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的哪道题相似,找到相似的题后,便把该题的解法套上去。这种把学习异化成解题训练的状况,对复习极其有害。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整理、比较、加工、归类,从而找出其中的异同点,总结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当我们掌握了方法之后,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多角度地去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中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重视实验,提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得出来的。物理学习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标的特点就是探究,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的探究得出物理规律。近年来,探究型实验题也是中考物理实验题的主角,除了教材上的几个测量类实验和演示类实验以外,这些实验都可以以探究的形式出现,而教材中的实验是出题的一个重点。另外从近几年的中考中还出现了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如探究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未知领域的物理规律。解答探究型实验题的关键一是要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物理规律,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基础性的探究题做到万无一失;二是要掌握探究的方法,了解探究的过程,并且能熟练运用各种常见的物理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转换法”“类比法”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解答这类题目。
五、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物理复习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同时注意试题背景材料的创新问题的解法:(1)热点问题:①奥运会的一些运动项目;②自然灾害,如雨雪灾害、地震灾害、火灾。(2)水:①水的三态变化:云、雾、雨、露、霜、雪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②水的一些物理常数:水的沸点、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3)生活中的物理(身边的衣食住行):①家用电器、安全用电;②交通运输、建筑设备;③医疗保健;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常量:人的正常体温、人体的密度、中学生的体重、课桌的高度、人正常步行速度、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4)关注科学、技术、社会、(STS):航空技术、磁悬浮列车、西电东送、西气动输、南水北调、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等。(5)关注成语、古诗词、谚语、歇后语等。教师要让学生关注以上物理试题背景材料的创新问题的解法,分析这些问题的物理本质,还原到物理知识或物理现象后再解答这些问题,从而使生活问题物理化,用我们熟知的物理规律去解决未知的实际问题。
六、防止身心过度疲劳,重视心理调适
篇10
二、环境会计的原则探讨(一)社会性与传统会计不同的是,环境会计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收入,更加重要的是与社会环境的直接关联,它体现出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走向。因此,在对环境会计进行分析时,必须站在全社会的角度上进行,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费用的平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二)公平性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一致,都表现出公平性原则,强调生态环境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资源,在资源使用过程中,不能以损害后展为基础进行生产,不能为了企业一时的利益损害社会长期发展的基础。(三)强制性按照公平配比原则,企业如果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损害,就应当付出一定的代价,将权利和责任对等。部分不良企业根本意识不到自身发展对环境的危害,有的甚至变本加厉去危害自然,有的企业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也不会反映出对环境的损害,不愿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怕自身商誉受损。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强制性规定,企业必须在报表中明确反映出对环境的影响信息。三、会计的计量方法(一)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试讲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会计主体进行生产活动时的一个生产要素,生态系统的变化会引起产品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和供应量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蒙受一定的损失。例如在干旱地区实行人工降雨,农作物的产量可能会增多,但是对应的成本也增加了,市场价格会有一定的变化。1.Q(产量)增加,P(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此时生态环境价值(V)计算方法为:V = (P - CV)(ΔQ) - F。其中CV表示可变成本,F为固定成本,ΔQ为产量的变化量。2.Q发生变化,P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生态环境价值(V)计算方法为:V=ΔQ(P1+ P2)/2。其中,P1 为产量变化前价格,P2为产量变化后价格。(二)机会成本法经济学中提出的机会成本是指会计主体为了得到某种东西不得不放弃另一种东西的最大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一种资源可能有多种用途,这就要求使用者在同等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机会成本法使用操作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难以估算的生态价值,通常采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评估。
三、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一)环境资产的确认1.按照形态分类,可以将环境资产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由千百年来自然环境演变形成的,可以供人类生存发展需求,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二是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风景,地质地貌包括野生动植物的介意供人类观赏的,未添加人工装饰的资源。
2.按照能否再生分类,一是可再生资源,指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自身不断再生的资源。比如阳光空气大气层等;二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该种资源不会再生,只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减少,例如矿产资源。(二)环境费用的确认环境费用是指会计主体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时,对资本进行使用的一个形式。当会计主体为企业时,一般将环境费用分为内部环境费用和外部环境费用两部分。内部环境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可以计量的,包括环境破坏所处的罚金、企业周边的排污费用以及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治理所收取的环境治理费等等可以进行计量的的费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环境费用计量可能不是非常准确,但是也提供了大概的范围对其进行核算。外部环境费用不同于内部环境费用,它是难以计量的,无法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尚未表现出来,也无法进行判定,这样的费用就难以计入环境会计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