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规划;思路;特点
Abstract: 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problem getting outstanding, make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world today. In the existing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promote human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ensure that meet modern demand in the supply of demand and no future generations formative influences and threats, under the premise of will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s the basic goal, the ecology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the strategy, basic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of the whole design. So, i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ideas is what kind of, i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w, and how should we will practice in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fusion? The following main a few to this question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Train of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及特点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各种常规规划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之外,还应当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及资源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考虑,对不同政策和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及资源环境状况等进行预测,通过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能力这两个指标的约束作用,对城市发展方案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制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进行相应的扩展,以便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从整体上来看,城市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反复迭代的系统性过程,在比较环节若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案图了其环境承载的基本能力以及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则必须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控制,根据环境指标以及资源指标制定出全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而后将此方案与环境承载力及资源供给能力进行比较,指导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及资源供给之间相互满足方可进行规划方案的确定和实施。
在这种城市规划思路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对需要与可能进行综合,构建起一个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新的城市系统。,在考虑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供给力的基础上,将城市资源的消耗控制在某一合理的范围之内。
而基于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使城市规划具备了一定的特殊之处。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特点分析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下,城市规划的整体内容和基本思路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具备部分特殊之处。总结来看,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
1.城市规划的内容突破了城市资产的发展限制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城市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将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及环境等诸多的因素都纳入到城市规划的体系当中,在保证各项因素之间协调、促进的前提之下,对城市发展方式、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
2.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传统城市规划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土地跟空间资源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的供给能力进行了强调,而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观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为突出特点。
3.资源环境体系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点
新思路下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资源与环境体系所具备的承载能力成为城市规划方案制定的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必须将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城市规划方案的执行需要被动地受制于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供给能力的基本指标。
可以说,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区别于以往城市规划的传统思路,且具备了一定的特殊之处。在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设计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设计探究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思路及特点的角度上来看,要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科学设计和安排,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保证城市规划相关项目在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保证人口、用地、居住区、水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方面
从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人类通过世代繁衍而得以永续发展,因此要保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人口自然增长的有效控制则是关键。据测算,若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任由人口自由增长,至2700年,地球现有的陆地面积将再无人类的立脚之地,彼时,人类也将走向灭亡。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对人口规模进行控制。
(二)城市用地方面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城市发展对于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但这种改造行为必须在土地的承载能力之内,保证开发行为可以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用地的基本需求,同时又不必危及到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代际平等”原则。所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对用地的规模进行有效确认,秉承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基本原则进行土地开发,避免因局部区域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而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或者是破坏性的开发,这不仅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三)居住区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设计要保证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则应当利用生态学的理念对人类的居住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体现出城市规划对于环境的关注,由此来促进居住区的持续性。
(四)水资源利用方面
正如我们了解的一样,水、空气及阳光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不仅能使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结合水资源在分布、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根据水资源在利用条件和应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水资源利用的规划,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部分大城市,应当建立起分散性的供水系统,在避免水资源污染的基础上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废水净化利用等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节水型城市。
(五)环境方面
环境的可持续性,从本质上来看取决于人类经济活动对于资源的索取速度是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而社会发展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总量是否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要通过城市规划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桂湖的设计方法、程序以及决策程序等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导向性,通过规划项目环境承载能力检测程序以及升天规划理念与生态方式的构建来促进社会及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进而实现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发展与利用。
结论: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城市规划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工作依然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不足之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浅。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新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特点,依此为基础探索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方案,以便于切实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贾文毓.浅谈对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
[2]林琳,毕克妮.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城市规划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03).
[3]敖卓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特点[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02).
[4]李汶浔,陈萍文.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析[J].山西建筑,2011,(08).
[5]文华.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04).
篇2
可持续发展教育;本土创新;未来发展
徐新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5年3月1日,联合国纽约总部公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十年计划》),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远景目标、价值观念、核心领域、预期成果等内容,并要求世界各国将可持续发展原则、价值和实践理念融入各国教育事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区域推进。
《十年计划》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入推进,在2010年,“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主题”内容之一,被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过程,是本土化推进过程中进行理论提升与创新的过程。十多年来,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理论体系
可持续发展教育原来是国际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化为广大中国项目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需要经过结合中国实际加以重新表述,以形成体现我国社会与教育实际需求、便于被我国教育工作者理解的本土化理论涵义。这一过程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创新过程。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国外相关定义相比较,这一定义更为明确地阐明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更为鲜明地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时代功能。且简捷易记,已成为广大教育者认识、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与“三个基本点”: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基本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教育、可持续学习能力教育和可持续生活方式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功能包括,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两层涵义。所谓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生态文明时代,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同时注重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既指关注人类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又指公民个体跨越人生诸阶段的、不间断的稳健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转换性教育,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对教育系统和结构进行重新定位,其核心是对教与学进行革新。在尊重地域文化相关性和文化适应性基础上,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综合视角观察和解决可持续发展事件。这些内容与功能的定位及时引导了广大实验学校的实践方向。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同处于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创新进程均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基于实践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炼出了导向性、创新性、广泛性、全面性、系统性、实效性六个基本特征。
这六大特征创造性地论证了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教育的完整体系;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覆盖面广泛,涵盖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知识全面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全面重新定位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培训、校园建设、学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已经由产生时的抽象概念变成了越来越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鲜活与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政策支持:纳入国家与地方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自2007年,《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试验”,确定了北京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区”长远设想。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持续推动素质教育向新的深度与广度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市级教育政策已经得到教育行政部门认可。
北京市各区县作为实施和执行北京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责任主体,在规划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策略时,也分别结合本区域的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制定本区域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例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纲要》的指导意见,房山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 (草案),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在中小学中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纲要》的指导意见(讨论稿)等。这些政策文件是区县级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权威性依据,为各区县结合区域实际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导。
(二)课题引领: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充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具体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教育之道。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基础教育国家、地方与校本等三级课程中全面、系统充实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全球、国家与周边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是课程创新的主要源泉。
例如,北京市中小学市、区级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依据现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参考现行教材,系统研究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要求;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学科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意见》。
再如,北京市《中小学专题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分)》地方教材、陕西省《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教材、黑龙江省《环境教育》地方教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可持续发展未来:哈尼梯田与青少年》等,这些地方课程与教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亮点。
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育人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坚持开展可持续教与学方式实验,通过实践验证形成可持续教学模式。
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渗透教学与扎实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采用“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等教与学原则,重点实现帮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效果。
例如:2002―2012年,北京市与上海市部分区县校长与教师参与“构建可持续教―学模式”实验课题。
实验假设:针对传统教学人文精神缺失和不可持续性等主要弊端,采用可持续教学基本理念和操作建议,能够产生创新教与学方式、强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效果。
实验操作步骤:
(1)分学科研讨编制学生学习探究作业本;
(2)研制同学习探究作业内容设计配套的教案;
(3)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普及培训;
(4)指导骨干教师先行做实验研究课;
(5)推广骨干教师研究课经验并开展常态化教学。
可持续教―学实验模式操作要领:
(1)重点教学目标:强化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渗透教育;扎实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2)可持续教―学结构:
(3)可持续教―学原则: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
(4)可持续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前移;指导学生做好学习探究作业报告;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与合作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5)学习方式:学习探究作业本
第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是指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服务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就是从现有(包括潜在的)资源中提炼、筛选,进行价值分析、完善,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服务的资源,并得以充分使用,进而通过合理组合,形成有机联系整体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概括出“统筹合作型模式”“合作共建共享管理模式”“契约管理模式”“共栖共存模式”“互利共生模式和杂交互补模式”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整合模式。例如,整合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经济领域资源,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加深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局限的认识,以及经济增长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学会同时从环境和社会角度出发来评估个人和社会的消费水平。
(三)学校建设:培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优质学校
可持续发展教育三级学校建设包括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国家实验学校。通过三级学校建设实现四个预期效果,分别是显著更新地区教育功能定位(教育行政部门);显著更新办学理念(校长与领导班子);显著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显著更新学生素质(学生)。
研制出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质量加以管控,从学校管理、支持与保障、课程与教学、专题教育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质量自评与他评,成为诊断与监测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建设遵循全园覆盖、全员参与;统筹规划、效率优先;管教结合、重在育人;突出特色、因校制宜;遵循标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时代,学校要成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示范基地,同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中心,以利于熏陶、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为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做出具体贡献。
建设与分步骤培养一批又一批实验学校与示范学校,是我国近15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连续向前推进的一项基础性策略。至2014年,参与本项目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其他类型学校约1 000余所。
(四)专题教育:指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通过实施不同主题和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文化传承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其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关注学生在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世界遗产教育活动以传承、尊重、和谐、可持续等世界遗产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来规划设计与实施所有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培养优质人才的目标指向始终如一。节能减排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掌握节约观和环保观,养成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增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多层培训:进行校长、教师能力建设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校长、教师培训,提升其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定期召开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国家讲习班;持续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开设“春风化雨”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班;分别与不同地区(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培训,交流各地经验。
三、对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思考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坚定不移地履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取得了不少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新的时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继续深入开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值得我们思考。
(一)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与规划中
由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国内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提出了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但远没能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认识当代教育功能。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研究制定落实“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部署的指导实施文件。各地区需要大力开展有效的实验研究与有力的社会宣传,地方政府负责人要更深入了解与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促进教育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地方教育政策与规划,加大力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建设,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及各地区教育督导内容。
(二)挖掘、提升有效精品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中国总结了大量区域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对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作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从中进行筛选并进行再加工,从而提升案例的推广价值。故此,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团队要进一步精选加工已有案例,进一步研究总结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实践案例,并进行广泛宣传与推广,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和学会操作方法。
(三)在基础、高等和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很强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中教育改革与创新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因此,要关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种非正规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各种社会学习机构之间要加强合作,系统性开发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使更广泛的人群受益。
故此,有必要在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机关组建统一协调的临时管理机构,以组织协调基础教育、职业、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样,就能建立信息沟通、文件沟通、人员沟通的窗口,并且利于有计划地在职业、高等教育及其它教育部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教学与学习创新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
(四)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建设与理论研究
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缺乏准确和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及相关培训机构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专题必修课程,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加大力度提升各级干部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与专业水准。同时,我们还应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重点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全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探索其区别与联系,明确边界,以更好地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体系。
(五)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培养应向农村地区推进
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隐患重重,自然资源过度采伐,生态环境恶性破坏。面对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教育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关键。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使现行农村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务本求实。因此,向农村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势在必行。只有培养农村未来建设者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六)开发京津冀可持续发展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京津冀地区各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
治理雾霾是京津冀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京津冀区域采取联合防控才能实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中央总体规划设计之下,已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防护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立三省市教育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北京、天津和河北三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七)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合作机制
篇3
自2009年以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一直把学前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能关注点。2009年,在尼日利亚召开的OMEP大会最早提出建议:由若干成员国共同开展一项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的合作研究,目的是邀请该组织的成员和儿童一起参加工司持续发展教育的讨论,同时希望在全球幼教界广泛传播这一理念。
2010年在瑞典、2011年在香港以及2012年在巴西举行的OMEP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议题之一。OMEP中国委员会参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性课题的研究。我们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探讨了有关儿童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研究报告已经发表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年第12期上)。在第二阶段探讨的是在幼教实践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一些幼儿园参加了初步的研究(其中大部分论文参加了2011年在香港举行的ONLEP大会的交流)。我们发现,尽管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许多一线教师列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还不太清楚,也有人经常把它与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混为一谈。为了更好地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提出。该组织提出了“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但不以牺牲后代的需求为代价”的发展战略。阿玛汀·森(AmarSen,1987)则认为,这种围绕“需求”的发展观虽有启示作用,但还不完善。要把个体看成是能“思考和行动”的能动者,而不是被看成有需求要得到照顾的“病人”。只有把人看作是能动者,他们才能进行思考、评价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世界。他采用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在不牺牲后人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人的能力。”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地球峰会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任何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及实践都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地球峰会上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把在基础教育中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联合国于2005年发起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十年计划(2005~2014,DESD),旨在把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价值观和实践渗透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于2005年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学前教育一直延续到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并超越正规教育的范畴……由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在人生早期得以形成,所以教育的作用对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步付诸实践。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领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整个教育体系的行动才刚刚起步。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的新视角。它寻求人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传统与对环境的尊重之间的平衡(Sir—aj-Blatchford,Smith,Samuelsson,2010)。自从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后,人们普遍认同教育在实现“与经济的健康、文化的多样性、对地球以及资源的尊重有关的可持续”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一致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成为2000年联合国达喀尔全民教育行动框架所确定的优质全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未来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有着天然的联系。
第一,《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所有的儿童对与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务有知情权和参与权。2009年,联合国大会(UNGA)特别提到儿童知情权的问题,再次强调“儿童参与的一般性原则是解释与实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联合国大会号召各国保证在没有任何歧视的情况下,让儿童对所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的事务有知情的机会,鼓励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多个层面参与社会事务。儿童自出生后就能体验到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能动者,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是未来,儿童是未来的最重要的受益群体,他们在可持续的未来中需要承担起责任。Siraj-Blatchford(2010)等人指出,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被看成是公民和人权的问题,早期儿童被看作是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最合适的、最自然的起始点。
篇4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主要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才能够实现未来发展,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基点,重视论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用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正常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人们对环境生活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非常具有特色性的专业,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环境艺术文化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现阶段,环境技术设计的基本理念便是节约与环保,是以人为本,在建筑生态住宅的过程中,无论设计过程,还是施工过程,都需要是此案全程无害化,以居住环境中的绿色环保理念为基础,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整个人类的居住环境中,从而构建起人类、环境、建筑的良性系统,环境艺术中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也就此形成。因此,绿色健康系统在环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当下环境艺术发展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要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中。对此,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进行应用,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1、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学习工作,对涉及的学科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有效学习,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够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2]。这样一来,在进行实际讲课过程中,教师才能够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切实地发挥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作用。同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理念时,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学术交流以及进修学习工作,使教师能够加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程度,能够切实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
2、整合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节设计专业中的应用,要注重对传统工程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工作。工程技术相关课程是环节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了未来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工程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目的在于使可持续发展理论能够真正应用于环节艺术设计当中,并且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整合工程技术相关课程时,要注重加强课程设计和修订工作,并就发展目标明确写入教学目的中,根据教学目的,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同时,要对整合完成的工程技术课程进行有效实践,并对教学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统计,明确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修正,使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可持续设计观[3]。
3、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想要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并且发挥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作用,极难实现。对此,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当中,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应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要切实把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点,综合学科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理论层次内容,对这一内容的灌输,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实际讲课过程中,可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例如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行业的污染问题等,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地进行知识学习,是当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工作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列举一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案例。例如当下建筑行业对新技术、手段,新材料的实际应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又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3)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要注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总之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将工程技术相关课程与这一理念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教师对这一理念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海燕,夏建红,张榕泉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31—35.
[2]张凯雷.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性——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5:43—45.
篇5
关键词:梅州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建议和措施
1 梅州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梅州是山区丘陵地区,有林地面积12185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6.5%,森林覆盖率达74.78%,位居全省第2。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状况以及气候环境,使得该地拥有非常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占用和受到山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梅州的林业面积有所减少,但从总体来说,梅州林业面积变化不大。然而,在梅州林业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如森林管护不够到位、林木砍伐不够合理,林地管理不够恰当。尽管当前在梅州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林木,并且促进了林木的生长,但还远远不够,并且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还要从其他方面人手,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梅州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实质性问题。
2 梅州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保护的观念和监督力度不强
现实中梅州林业管理人员没有从思想上树立林业保护的强烈观念,因此,在具体落实林业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认真履行林业保护的职责。甚至有些林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推诿、拖拉,不负责任,不按规定完成工作任务。这都与没有建立恰当的林业保护监督制度,没有加强对林业保护工作的管理有很大关系,并因此导致林业保护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巨大问题,很多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2.2 林业保护的技术力量不足
对林木的管理不合理,对树木生长没有进行合理、必要的监督,树木发生病虫危害时没有及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防治,及时减少危害。梅州对生态环境管理力度远远不够,由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山火时有发生,造成大面积林受灾。
2.3 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林木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资源性,因此,林木资源使用人或者林木资源受益人,除了要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要对林木资源的所有人付一定的费用,还要对林木资源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此为改善林木资源的现状做出应有的努力,这种机制就叫做生态补偿机制。当前,梅州虽然实施了对林木生态补偿,但仍处于初始状态,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3 加快梅州林业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1 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贯彻落实林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让这种观念成为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心理基础和自觉理念,成为林木资源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要重视对林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林木管理的能力,向林业管理人员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林木管理措施,并通过管理人员落实到林木管理的过程中。邀请并派遣林木管理专家对梅州林业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掌握林木生长规律以及林木管理基本方法,使得林业管理人员更加合理地管理林木,促进林木的生长,从根本上保证梅州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要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增大森林覆盖率
为更好地发展梅州林业,加快梅州林木的生长发展,不断扩大梅州森林占有面积,美化梅州生态环境,林木管理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要重视加强优质林木苗木的培育和种植,扩大植树造林面积。林木面积的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空气净化能力,极大地改善周围生态环境,还能不断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含量。总之,森林生态管理需要不断扩大林木面积,增大森林覆盖率,这些都对梅州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3.3 要加强对林木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制定符合梅州实际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对林业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督促他们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林木管理工作。梅州当地政府要定期对林业相关部门以及从事林木开发的相关企业进行监督,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切实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要将梅州林业管理的相关工作分配到具体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成员,使他们增强切实林木保护的意识和责任,自觉提高自身林木保护与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好林木保护工作,实现梅州林业可持续发展。
篇6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报告和国家“*”发展规划纲要别强调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紧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对我们高校来说,就是要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培养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维,通过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指明了方向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到2007年达到23%,规模居世界第一。2005年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为2550亿元,是1998年的4.6倍,年均增长24.5%。全国普通高校校园面积增加了2.6倍,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加了3.7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4.7倍,固定资产增加了6.4倍,全国高校在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上普遍获得大发展。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地区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统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最具体和最生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灵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校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在发展,基点就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途径就在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建设的可持续。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教育部近些年来一直倡导并推动全国教育系统积极投入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绿色校园的具体行动中,始终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出台了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等相应的文件,全国范围内以创建绿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提出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规划纲要,提出了在高层次的“绿色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绿色科技”研究以及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建设等方面加以实施。我们认为,创建“绿色大学”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在根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实现自身永续发展的意思。
二、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大学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1.面对全球范围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挑战,高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的代价巨大。未来的20年,既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国际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依旧存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仍然需要巨大的资源来支撑,环境恶化的挑战异常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人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讲得多高都不为过。
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一方面,严峻的形势要求人们通过科技创新变革现有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在自身发展运行中,能够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渗透、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运用的全过程中,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大学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历史使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我国政府认识到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客观上要求高校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我们的高校恰好在这两方面都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中坚和骨干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未来而创新科技的重大责任。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高校在新世纪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21世纪的大学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经济、环境效应达到高度统一,它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社会中坚会带着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社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绝不仅仅是校园的美化和节约这么简单,应当是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整个学校环境优美,崇尚节约,开放民主,健康向上,和谐共生,使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内涵由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拓展到人文的视野。
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培养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意识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优美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为示范,在校园内形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真正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这既是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校园的途径,也是高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1.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既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
为了实现这种变革,高校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以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虽然覆盖着全社会的广大人群,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和主力军,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厉行节约的习惯关系到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知识传授层面、价值观形成层面、行为实践层面。在知识传授层面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深刻了解环境资源的相关知识,深刻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价值观形成层面,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观念,培养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在行为实践层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自身的工作、生活、实践中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影响社会其他人群。
2.要把可持续发展科研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价值尺度
科技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不断升级。可持续发展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21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尺度。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高校的科研活动及管理中,要改变只看重科研成果的层次,轻视科研成果产生和运用全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特征的倾向。还要使科技创新追求的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效益目标过渡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
可持续发展科研应在社会和自然之间建立友好的桥梁,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同时,促进人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沿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空间,为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越来越成熟、完备的科技支持。
3.把大学校园建设成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模范社区
大学校园建设既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硬实力,也是熏陶人、影响人的软实力。因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校园既是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优美环境培育人、带动社会其他部门持续发展的需要。
篇7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topic. Taking the the cour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teaching design separately from the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valu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idea of this specialty through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spects, that was,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t only referred to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method, but also referred to the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ought that the sustainable teaching reform was a long-term arduous mission and needed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土木建筑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design;Civi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79-02
0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始于世纪之交,是人类在反思即将过去的以工业化飞跃发展为主要特色的20世纪历史,前瞻21世纪人类发展的未来,科学而系统地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特别是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教育、课程及课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门话题[1-5]。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仅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没有考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依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研究,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材料与构造》为载体,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相结合,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土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理念衍生出大量的新概念与新名词,如健康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应包括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等方面,能够与社会、心理、生活、经济、生态、文化等保持协调。在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中,应从设计、施工、维修及管理、拆迁等方面全面予以考虑。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1.1 跃进式创新与可移植性跃进式的创新或创意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灵魂。创意+复制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模式,一旦获得广泛采用,就会成为未来的标准。但是,可持续建筑的创意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该被广泛地复制,对其他同行与客户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1.2 良好生态质量与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地球上的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费者,因此建筑业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提倡使用可循环和可再生建筑材料;提倡依赖被动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而不是石化能源,具有节能特点;建筑内部CO2低排放,实施整体水处理。建筑施工、管理、维修及拆除过程提倡绿色施工与绿色管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生态质量。
1.3 美学标准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突出重要的价值观与鼓舞人的精神,维系社会、社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实现建筑与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的呼应。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应该公平地体现设计、建造、使用和再利用过程中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与土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特点——理念创新和行动实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改革。下面以《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图1)
2.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课程的知识体系首先体现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知识完整性,在学生利用《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知识选择建筑构造方案过程中,强调注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新型建筑材料与新工艺和新构造做法之间的联系,宣扬节约材料,注重环保的理念;同时,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凸显学生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的施工图识读、计算机应用、组织管理及法律文书等社会生存必须的知识储备;面向可持续发展知识还需要培养继续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及课程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探究问题的起因、影响及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能防止或尽量减少问题的威胁,成功解决问题的实践(解决方案/创新),如:各种不同建筑材料选取对建筑构造方案的影响分析,考虑对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篇8
项目进行可持续性研究,造成了许多项目仅仅是某些领导政绩的标志,由此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推广和发展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和实施方法,是当今项目管理领域的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一、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含义
(一)、管理对象的泛化。传统意义中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对象是工程项目本身,是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设计图纸、设计规范、实物模型等定义和说明的。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的对象不但包括项目本身,还包括项目所处的微观环境和中观环境,就是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传统的建筑业工程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是有区别的。传统的建筑业工程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强调项目的用途性与现实性的管理,以眼前的质量、成本、工期为最终管理目标。因此,在现实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的问题。如表现在建筑施工项目设计方面:建筑生态设计需要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并帮助实现生态设计的目标,而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丰富,但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其根源在于机械思维方式和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建筑生态设计所寻求的技术支持应是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对自然采取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可是现实建筑业施工项目设计中,考虑经济实用多、考虑生态环保少。
(二)、管理目标的泛化。作为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目标,是要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经济目标、进度目标。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的目标则远远超出了这三个目标,它还要实现整个微观区域和中观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经济效益的长期最大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管理组织的泛化。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需要参与方的全体紧密合作,任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整个管理的失败。
(四)、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Internet的使用,现代的管理更加倾向于开放性、及时性、准确性,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工程管理方式同样如此,尤其是ERP、CRM等系统的应用。因此,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实际上是将工程项目放在一个微观或中观的区域内,应用现代的生产技术,实现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和社会、经济的系统目标,从而解决项目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项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筑业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应是对传统的工程管理的基本做法的扬弃,即保持其合理性,摒弃其不合理性,充实以着眼于实现持久性、连续性发展与利益的考虑。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工程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强调三种层次人的因素,这三种层次是:决策层、管理层、具体实施层。这三个层面也即体现了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建筑业领导到员工整体的思想认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根于头脑,坚持用这种理念对待所承担的建设业工程项目管理的领导、设计、施工等诸方面的具体责任。尤其是决策层面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决不能在生态能源日见紧缺的今天仍然麻木不仁,继续按传统的做法谋划和组织建筑业的生产与管理,因自己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导致建筑业资源的浪费,我国生态资源的破坏。
三、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在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中,项目的参加者包括:政府部门、业主、勘察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用户等。因此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都将对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政府部门作为项目的审批者和监督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如果政府部门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审批、设计审批等方面提高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开展“社会评价”,使得项目的发展有利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节约有限资源,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造福人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可以对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的业主给予税收或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业主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方式。
(二)、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人,一般情况下在保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自然会考虑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但是如果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方式,则意味着业主要将该项目放置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即社会和自然的角度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筛选项目的承包商、采用新的环保材料、建造技术和环保技术,因此也需要业主预支费用,加大了成本,但是由于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方式使得整个社会的收益提高,因此,业主完全有可能从政府获得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补偿自己的损失。
(三)、勘察与设计单位勘察与设计单位虽然在作为业主的被委托方,必须考虑委托方的经济利益,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勘察与设计单位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委托方提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方式的设计方案、新的环保材料、建造技术和环保技术。
(四)、监理单位监理单位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业主和各个项目参与者的关系,保证项目的质量、进度等公共利益。监理的成功与否,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监理单位在保证业主利益的同时,如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开展工作,实际是在行使其社会职责,因此政府应该从开发企业上缴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对监理单位的报酬。
(五)、施工单位施工单位是完成项目的核心,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使用的机械设备,会产生大量的废气、粉尘、振动、噪音,对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项目中标的施工单位在业主、监理单位和政府法规的约束下,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方式,采用绿色环保施工建造技术,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施工方法,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六)、材料供应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造需要大量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的使用者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不对称的信息,难以对材料做出非常准确的评价,而材料的供应方却相反,他们拥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强大的信息库,可以为业主、设计方、施工方提供绿色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材料。作为整个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链上的一个组成,材料供应方应该从法律上保证所提供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需在税收上给予优惠。
(七)、项目的使用者工程项目建成以后,作为项目的使用者则更大程度体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因为项目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水、光等),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废弃物。因此如何在使用的过程中,少消耗资源,少产生废弃物或废弃物再次利用程度,则是该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师院校;人力贵源;可持续发展
一、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高师院校人力资源,是指进入高师院校管理活动领域的并与学校管理者发生功能联系,产生互动作用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处于高师院校管理活动之中的人们,它由劳动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等要素构成。质量是指高师院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学术、技术水平、劳动技能、文化素养、社会意识等方面的要素。高师院校人力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与服务的主体,是学校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利用者。是高师院校校内部的活资源,最具竞争力。同时也是高师院校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它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它包含着经济、生态、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子系统的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一是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如何为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即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如何与高师院校发展的其他因素协调整合以实现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规律;二是探索高师院校如何实现人力资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与原则,来探讨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是商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部规律。内部规律受外部规律的制约,而外部规律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因此,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可以归纳为通过高师院校人力资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更好地为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服务,才能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高师院校发展的持久动力。为什么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只有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原因有两个:其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持续性与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动态性和再生性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持续”,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思想所关注的社会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而不是一时一刻的;是长远的,而不是短期的;发展的持续性这是可持续发展原生的也是基本的含义,而高师院校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动态性与再生性使之具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其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主要核心,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论是关注当代人的需求,还是泽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贯穿于其全部思想体系之中。高师院校人力资源主体的个体人在这种思想的朝晖下,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价值得到了体现,满足了他们的基本需求,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与服务之中,并持续创造性地参与活动,而成为高师院校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时效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时效性与持续性相统一的原则,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持当前的发展而且要顾及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优势与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由于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作用是迟效的,它对发展的作用不如物力资源来得那么快捷明显,因此,对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投资,而不能中断,从而大力培训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技能和提高智力资本积累水平。同时,也要考虑近期的发展,追求时效性,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将时效性与持续性结合起来。
2.市场化与校本化相统一的原则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即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由市场主体对资源进行自由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和竞争来配置资源。从而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引人才,活跃高师院校的学术氛围,促进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同时,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结合高师院校自身的实际与特点。在进行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时要注重校本化,即具有中国特色,与学校管理实际相一致,符合学校现状,以此实现市场化与校本化的统一。从而避免一切外来化,产生“外来香效应”,也要防止一切本地化,形成固步自封的状态。
3.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作为过程来说就是高师院校应遵循人力资源开发自身的规律,实现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持续性开发,保证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长久性与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来理解。它是高师院校活动的目标之一,通过实现商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构成了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关系。即过程意义上的理念的践行旨在实现目标意义上的理念,而目标意义上的理念则引导过程意义上的理念的践行。所以,目标与过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4.动态权变与系统整合相统一的原则
高师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与事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适应是绝对的,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在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中要坚持动态适应的原则,从时间、空间和对象上做到动态权变管理,不拘一种模式或方法。在对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整合、协调,做到统筹兼顾,发挥整体优势,而不能只顾一头,忽略另一方,形成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中的不平衡状态,而影响发挥整体优势。
5.外部引进与内部开发相统一的原则
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方式可以区分为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外延式”外部开发与管理方式和以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品质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内部开发与管理方式两个基本方面。然而,高师院校在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普遍存在重外部引进,轻内部培养甚至忽视内部人才开发问题的倾向。认为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竞争成败主要在于外部引进人才的数量,把人才竞争等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于人才争夺,注重人才数量的绝对追求与集聚,忽视潜质的充分发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对高师院校内部人才创造性与贡献率的有效利用。在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培养人的成本最高,引进入的成本次之,而合理利用人的成本最低。我们应正确地处理引进、培养、使用的关系,做到外部引进与内部开发相统一,实现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确保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相适应的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建立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体系
建立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一方面必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讲究效益,树立法制观念,对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实行契约管理,以此维护高师院校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破除高师院校人力部门所有制,变高师院校人才部门所有为社会所有,允许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再一方面就是打破地域与专业界限,按高师院校的岗位和工作需要,通过考试、竞争、聘用等方法,自主获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构建“开发式动态优化型”管理模式,借助市场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师院校用人机制,形成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体系。
2.构建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四级开发与管理平台
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做人的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职能,即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活动参与学校的日常行政管理。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有做好这些具体工作,解决这类现实问题,才能实现对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因此,首先要搭建行政平台,发挥行政平台的权威性作用。其次要搭建系统建设平台,适应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行政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和规范机制,发挥综合系统的作用。其体系包括招聘系统、全员绩敢考评系统、全员教育培训系统、人员使用与调配系统、新酬福利系统等。第三要搭建组织管理平台,为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以优化人员配置与组合达到优化学校管理的效果。第四搭建文化建设平台,发挥文化凝聚功能的作用,从而以核心价值观引导高师院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且促进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具有引导、调控和促进功能,在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以政策为导向的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如人力资源培训政策、人力资源引进和聘用政策、人力资源的工资和奖励政策、人力资源的职务、职称晋升政策等对培养促进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发与管理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必须破除陈旧观念,改革陈旧的制度,建立与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相配套的多种制度,如人才选拔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才流动制度、新酬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并采用有效措施保障落实,为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建立以增量提高机制、存量优化机制、管理约束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使用机制为主的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新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吸引和保持三个方面来提高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增量;通过竞争、激励和更新三个方面来优化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存量;通过管理约束机制(绩效管理约束、纪律管理约束、道德管理约束)、服务机制(信息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和使用机制(潜能使用、品牌使用、特长使用)等来提高高师院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贡献率,从而形成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与管理薪机制。
5.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提高学习能力与实现高师院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终身化
篇10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收益观的转变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实现了企业收益计量观的重大转变,即由过去的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企业收益观的转变的实质是企业业绩评价观的转变。因为收入-费用观认为企业收益等于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强调的是一种“当期营业观”,而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等于企业期末净资产相对期初净资产的变化,强调的是“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观相对于收入-费用观的优势在于它以资产负债表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强调企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真实性,利润表是企业收益计量的结果。而收入-费用观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是“收益”计量的结果,并不强调资产负债计量的实际经济意义。
企业业绩评价观的转变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
1.资产-负债收益观有益于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去以收入-费用收益计量观计量的收益实际上是一种“会计收益”,会计收益强调收益计量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通常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会计收益要求用以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和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这样一来,如果物价水平上涨,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就得不到充分的补偿,企业的资产难以实现“资本保全”,就会导致“虚盈实亏”的现象发生。这时候企业的利润分配实际上是一种透支未来的“过度分配”、“超前分配”行为,企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资产-负债收益计量观认为,只有企业期末的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时才算取得了收益,资产-负债收益计量观以资本保全理论为基础,强调的是一种“全面收益观”。“全面收益观”改变了收入-费用计量观下的“收入实现原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既保证了企业资产负债计量的真实性,又实现了收益计量的完整性,有益于企业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2.资产-负债收益观有益于规范企业财务和经营行为。在收入-费用收益计量观下,成本和费用的计量为了满足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必然要进行跨期的摊销、递延和预提,这种跨期的摊销和预提很大程度上具有武断性,这样一方面会造成一些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比如“待摊费用”、“递延借(贷)项”、“预提费用”等;另一方面又为企业进行会计盈余管理制造了可乘之机。比如我国资本市场上曾出现的大量财务造假案例就是最好的明证。在收入-费用收益计量观下,企业业绩评价的着眼点在于企业某一期间的净利润。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追逐短期利润的获取,而忽视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着眼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强调资产和负债计量的经济内涵,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收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操纵收益等行为的发生。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要求企业管理层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真实公允的反映;更加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资本结构的优化;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的改善和资产营运效率的提高;更加关注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以往的经营业绩。因此,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准则体系体现有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政策
随着企业收益计量观的转变,企业会计准则所体现的会计政策处处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基本要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为了体现资产-负债收益计量观,新会计准则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进行了较大改革,由过去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转变成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改革使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更为科学、准确,也使得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大小。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企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加大研发的投入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规定企业的研发活动应该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费用开支记入当期损益,而在开发阶段的开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资本化。这一政策将大大改善那些高科技企业或者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尤其是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信状况,为这些企业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提供便利,从而激励这些企业加大对科技和研发活动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中鼓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理念。
再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准确计提资产的减值损失,这将有利于企业准确计量资产的价值,有效防止资产价值的虚增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如实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从而可以避免企业由于资产的虚增带来的利润的虚高和利润的超前、过度分配,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准确、及时、足额地确认企业的预计负债,全面反映企业的现实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这必将促进企业改善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水平,避免只顾眼前利益和收益的提前分配,提高财务和经营决策水平。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准则体系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对交易产品进行有效定价的基础,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保护产权的重要因素。新会计准则以强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为核心,要求财务报告应当向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证券投资和信贷决策的有效性,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界定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比如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上,新会计准则在强调会计信息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和可比性的同时,不再强调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上,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不再作为基本原则,而是将其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在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同时弱化了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等。另外在会计计量的属性上,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过去历史成本属性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现值等计量属性。新会计计量属性的引入使会计信息更能够反映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的重要保证。
(二)新准则体系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可持续投资
新会计准则在着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同时,更强调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保护,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确立是新会计准则体系区别于以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重要标志。新会计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同时,应当有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会计新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会计准则强调向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更加价值相关的信息,突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原则。比如新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套期保值等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就更加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程度,为投资者充分准确评价企业的投资价值提供了可靠依据。再比如,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新会计准则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原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许多资产还没完全形成活跃市场,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会出现过去我国证券市场上常见的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企业会计准则还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进,建立了更为完整和科学的财务报告体系和财务报告列报要求,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的概念,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充分、更详细、更及时。合并报表理论实现了从母公司理论向经济实体理论的转变,要求企业将所有控制的子公司都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等。
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的全面系统规定,使企业财务报告的内涵和外延大大延伸,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体现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本理念。因为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繁荣和发展的基石,只有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很好保护,才能提高投资者向资本市场进行可持续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准则体系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方向就是要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涵应该包括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国际化和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的国际化两个方面。投资主体的国际化就是要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外国成熟机构投资者投资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融资主体的国际化也就是外国公司或机构也可以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我国的会计标准必须实现与国际趋同,即让国外投资者能够看懂中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同时让国内投资者能够看懂国外公司的财务报告。至少在当前,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我国企业实现海外上市,降低海外融资成本,实现“走出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IFRS)不仅整体框架保持了一致,而且在大多数准则项目上做到了相互对应。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完成之际,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这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除了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这就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战略的实现铺平了道路。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我国连续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仅2005年一年,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51起。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反倾销诉讼中,因败诉遭受的损失已超过96.6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一些国家一直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国家必须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规范,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必须执行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否则再受到反倾销调查时,就会被采用替代国标准,比如用新加坡、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企业生产成本资料作为替代标准。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显然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不合理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比如重新规范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和分摊方法,要求企业及时计提员工辞退福利,将以股份支付给员工的报酬按公允价值摊入各期成本费用。值得一提的是,新会计准则要求特殊行业企业预计用于环境恢复的弃置费用计入资产成本中。
由此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一方面必将改变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极大地推进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应对国际反倾销调查,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损失,促进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会计系统中,将有利于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完善成本补偿制度,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很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