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发展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碳发展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碳发展理念

篇1

【关键词】 低碳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路径探索

一、引言

随着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兴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生态旅游这一新型旅游活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生态旅游是依托其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类型。然而,基于一些旅游经营者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和价值、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手段与措施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近来,随着一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乡村低碳旅游示范点的涌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并且为探索如何解答上述困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低碳旅游背景下深入理解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及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一课题,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尽管低碳旅游在乡村生态旅游实践中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已有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开发成效等方面,而有关如何实现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及,也就无法有效地探寻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途径和行动建议。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低碳旅游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有效结合的对策建议。

二、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内在契合性分析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源于国际社会对于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提炼和界定。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研究方面,国外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研究尚不系统,主要成果集中在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定量化研究结论、旅游业碳减排的应对策略等。国内对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则主要基于“低碳经济”对“低碳旅游”的影响,一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从宏观角度出发,蔡萌、汪宇明提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此外,刘啸和江丽芳、王晓云等也都提出了基于不同宏观层面的低碳旅游概念。从微观角度出发,王辉、宋丽、郭玲玲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郑琦提出低碳旅游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行动指南的绿色旅行消费活动等。尽管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研究需要出发,对低碳旅游的内涵进行定义,由此导致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实现低碳旅游的手段措施、期望目标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共识,普遍认为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实现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它强调的是作为旅游对于低碳经济的回应,低碳旅游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碳汇机制的推行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结合来实现旅游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旅游。我国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对乡村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多数学者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阐述,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但在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目标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即从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后果后进行的自我调整、升级,是一种改变了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转而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的的新型乡村旅游形式。乡村生态旅游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调,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总量双约束指标控制的时代精神。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其核心理念是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正是由于乡村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存在着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乡村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在乡村发展的形式、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明显的先天优势。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低碳旅游概念的引入将不仅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和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和窗口效应。

三、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拓展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作为一种可量化、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旅游形式,为乡村生态发展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廓清了其对象、方式和发展方向。

1、拓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乡村生态旅游的对象,在已有的定义中,一般局限于一些保存较好的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而低碳旅游是以能耗少、污染小为标准来衡量旅游对象,换言之,凡是具备能耗少、污染小特征的旅游对象都可以作为低碳旅游对象。

2、明确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具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方式,就旅游“六要素”而言,就要求有相应的乡村旅游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方式,但什么样的具体方式才是生态方式,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而低碳旅游强调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来促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旅游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旅游业生态和节能新材料应用,将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新能源应用到旅游业中,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和生态保育建设以增长碳汇,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以切实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带有很强行动指向性的具体措施与对策,就明确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现方式指明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

3、指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追求的目标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保护当地乡村生态环境,但是如何衡量乡村生态好坏,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而低碳旅游把衡量生态好坏的标准确定在碳排量这一技术指标上,通过低碳这一量化目标将旅游业所担负的生态社会责任分解到旅游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旅游要素来体现节能减排,以具体指标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涵。这就为衡量乡村生态好坏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廓清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

四、低碳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创新

在低碳技术的广泛渗透、碳汇机制的普遍推进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上看,应建立起在碳交易制度基础上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发展的利益引导、保证、约束机制,将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所增加的内部成本外部化,将由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承担的个别成本转为由全社会来分担。以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方向。

1、引导机制。一个有效的导向制度将起到明确的行动引导、示范效应。在发展低碳乡村生态旅游之初,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要运用财政、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区别对待,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生态补偿。

2、保证机制。保证机制主要是从制度标准层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方向发展确定一个可供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使旅游业开发、经营、消费、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税收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共同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化、循环化。

3、约束机制。事后的碳排放量审计核算机制,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部门、旅游企业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约束。一方面,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在探索建立科学的低碳乡村生态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指标框架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算,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目标和阶段性减排任务进行科学评估,借此强化监督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在旅游环境规划科学性、旅游管理程序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有效性,促使政府及其公共职能部门发展地方旅游业的行为举措更加理性科学、更加环保低碳。另一方面,从企业微观管理层面来看,要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绿色审计体系,对旅游企业实行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的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将因乡村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通过行政或经济途径纳入到旅游企业运营成本之中,将旅游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低碳化纳入到可控性、可调性的范畴。

五、结束语

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的新时尚与新热点。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大大丰富和拓宽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对象,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低碳旅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应用于乡村生态旅游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总体而言,倡导乡村生态旅游低碳发展方式,选择一些条件适宜地区构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不啻为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

[2]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4).

[3]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 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

篇2

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的同时,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不断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对营销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及其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实现低碳营销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营销;营销模式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对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盈利结构、营销模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冲击着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及行政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管理思路等。低碳营销,是低碳经济下的重要产物,也是现代企业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低碳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有更强的节能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和碳排放过多的问题,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深入理解低碳营销模式,合理应用低碳营销模式,是现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低碳营销模式概述

随着全球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低碳经济”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正在逐步取代着“高碳经济”,现代企业的营销模式,也逐渐从以往“高碳化”的营销模式中摆脱出来,逐步向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低碳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主流模式,为现代企业的低碳化经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关于“低碳营销模式”的概念尚无定论,但综合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认为低碳营销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与现代营销模式的又一进步,其核心在于“低碳”。在此基础上,可将低碳营销模式定义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模式。

2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

首先,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势在必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其经营理念、营销模式均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低碳营销模式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备能耗低、排放低的优势,对于适应国家低碳发展政策和迎合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思想认识与环保意识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具备了绿色、环保消费意识,且正逐步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理念与习惯的变化,已然成为低碳营销模式实施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而与此同时,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企业技术、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良性转化,使产品、营销与消费者的需求契合性更高,进而促进各个产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第三,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高碳经营向低碳经营的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转变过程中,势必会淘汰碳排放高、技术与经营理念落后的企业,并使那些能耗低、排放少、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脱颖而出。因此,现代企业若能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低碳化措施,势必将降低能耗与排放,降低相应的成本,使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渐提高,以更好地应对国家政策的变化、资源危机的威胁以及市场趋势的转变,促使事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低碳化转变也势必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要点与对策

3.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传统营销模式向低碳营销模式的转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其他企业利益的情形,为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维护低碳营销的正常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可以说,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的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活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将严惩非低碳经营和营销行为,并使那些危害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以上理念,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出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如:借鉴日本、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国情,修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煤炭法》、《电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法》,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制定《节约资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法律等,与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法》一起构成相对完善的低碳营销保护与约束法律体系,尤其是就其中与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低碳营销相关的内容进行明确和完善,使低碳营销的发展有法可依。

3.2创建低碳营销文化

创建低碳营销文化,能够激发现代企业主动采取低碳营销模式的积极性,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号召力。行业协会对行业中的大小企业均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利用行业协会开展低碳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能够促进行业内各企业尽快树立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意识,对此,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低碳文化宣传活动,定期、有计划地通过网络、座谈会、单独会面等形式开展低碳营销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以促进各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低碳营销意识的形成;②积极构建企业低碳营销文化。低碳营销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构建低碳营销文化,使企业全员树立低碳意识,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3倡导低碳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实施成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大力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就要首先使消费者们树立低碳消费意识,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号召力与宣传作用。环保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职能,在保护环境之余充分关注民生,并不断挖掘民生问题与低碳环保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号召力,倡导广大群众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从而使低碳经济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②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要使低碳营销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消费者认识发展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乃至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使其重视、认可并主动支持低碳产品及低碳营销活动,对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积极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逐渐摒弃高碳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树立低碳、绿色消费理念。

3.4优化营销组合策略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的组合,低碳营销模式下,应采取如下营销组合策略:①低碳化的产品策略。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低碳化的产品策略指的是将低碳理念渗透到产品创意、研发、投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回收的各个环节,力求降低产品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此,企业应树立低碳概念,强化技术攻关,积极推出低碳产品,并以低碳概念作为投放市场的亮点,引起人们对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关注,以吸引大批环保意识较强的消费者;②低碳价格策略。在产品定价时,企业应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迎合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成本适当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以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就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销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降低低碳产品的税收,对低碳产品研发成果突出的企业给予公开表彰或奖金等,进而更好地鼓励企业研发和销售低碳产品;③低碳渠道策略。传统的营销渠道层级复杂,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销售过程中的碳排放势必较高,而低碳营销模式下,必须减少分销层级,提高分销效率,以真正减少渠道成本和相应的碳排放。信息时代下,互联网营销成为一种效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营销渠道,且这种营销渠道无需众多人力的支持,不论是营销成本还是碳排放都较低,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低碳化、高效率的分销渠道;④低碳促销策略。低碳营销模式下,企业应摒弃单纯刺激消费的方式,而是应将消费者教育和促销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低碳政策、文化宣传,向消费者表明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的优势及其对消费者生活的积极影响;二是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研发低碳技术、产品的决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感染消费者,刺激其支持企业的低碳化经营;三是主动向消费者阐明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对消费者生活、工作的价值及促进身体健康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按需选购符合自己消费理念与需求的低碳产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能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积极采取合理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因此,现代企业应在充分认识低碳营销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需求的转变,不断优化营销组合策略,以降低营销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能耗与排放,与此同时,国家也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碳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以维护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2(7)

2王守敬.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低碳营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镇化;环境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17-03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开展并尝试低碳城市的建设,一般都是按照框架论或过程论的思路来建设低碳城市,相比国内其他地区的城市,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数目偏多,是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加上各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等存在差异,因此西部中小城市需要根据自身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建设低碳城市路径。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城市的工业相对发展不足,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尚且不足。随着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加上劳动待遇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到西部户籍地就近务工,促进了劳动力相对充足的西部地区的产业化进程。劳动力与产业的“双转移”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西部中小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同时带来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公共服务成本高等多种“城市病”。低碳城市建设,正是解决城市从愿景走向现实的困境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将低碳城市建设置于整个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考量

(一)未来城镇化的重心是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西部地区,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指除了西安之外,其他城市均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狭义上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指在西部地区市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下的城市,其中50万~100万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下为小城市。依据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由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城市共计88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数共计53个,占据60.23%。中小城市在西部城市体系中数量大,在整个西部经济中占据比重大,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相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造成城镇化中的城市规模过小、城市集聚效应及扩散力不足等等问题。相对而言,西部地区资源要素比较丰富,经济不断发展,东部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向西部地区发生转移。因此,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心将出现在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产生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人口资源促进了土地等资源的较高效率的利用,降低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危害;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由于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于各个城市,工业、建筑等等高度集中,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社会服务、公共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明显减弱。

(三)低碳城市是未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过去的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城市病”,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城镇盲目扩张等等。低碳城市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能实现西部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2008―2013《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西部各省份综合能源消耗量不难看出,近些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背后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其中贵州省综合能源消耗量2008―2013年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4.2%、6.8%、8.1%、10.9%、8.9%、8.1%,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7.13%、7.77%、9.62%、10.08%、4.46%、4.56%,广西省综合能源消费增长依次为8.3%、8.9%、11.9%、8.5%、6.6%、6.7%,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增长几乎接近10%。西部地区由于目前所处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发展阶段,其能源需求具有相对明显的刚性特征。当然,现阶段,任何一个地区都还无法做到控制减少碳排放的绝对量,而是根据城镇化所处的不同阶段,保证GDP增速大于碳排放的增速。

二、城市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有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研究一般都是围绕两种思路进行研究,一是按照框架论从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五个方面分析;二是按照过程论的思路来进行分析,从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消费、低碳循环利用整个过程来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法通过设定目标层(一级指标),包括低碳经济社会、低碳社会发展、低碳资源环境,其辖准则层(二级指标)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密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十五个指标构成进行分析,其得出建设规划低碳城市的结论主要包括: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绿色建筑”规划和低碳技术等等。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已进行着低碳城市的建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已有的研究表明,城镇化背景下影响城市低碳转型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由经典的I=PAT模型可知,环境影响主要受人口结构变量、财富程度和技术因素控制。因此,本文立足于城镇化背景下,依据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提出影响低碳城市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人口规模因素、能源强度和经济规模因素。

(一)政府支持

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需要当地各级政府主导,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应发挥领导、指导、引导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进而展开相应的科学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低碳城市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绿色建筑”规划。其次,政府还要发挥领导并引导企业、市民共同参与低碳城市的建设。现实中高碳企业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负有特殊使命,需要采取构建低碳文化、研发应用低碳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人才的培养、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体系、加大节能减排投资、实现清洁生产方式的有效运作等战略措施。同时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最后,政府还需及时进行低碳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执行并监管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人口规模因素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城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大量人口集聚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城市对终端消费产品的需求会增加,加大了对城市交通的使用量以及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致使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以及碳排放量增加。而城市市民是落实城市低碳的主要参与者,要为西部地区建设低碳城市发挥重要的积极参与作用。转变市民消费观念,倡导并实施低碳的消费理念,改变过去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理念以及倡导家用技术革新,实现城市低碳发展。节能方面,居民尽量降低对耗能高的产品的使用量;减排方面,居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减少对含碳产品的使用,践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积极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能源强度

由2008―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2008―2013年贵州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37、0.6、0.63、0.73、0.65、0.65,四川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54、0.64、0.67、0.35、0.46,广西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依次为0.65、0.64、0.84、0.69、0.58、0.66,这些省份这六年的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几乎接近1,大多高于0.5。近几年,西部地区个省份单位产值能耗也均在1~3之间。因此,能源强度方面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低碳生产。按照能耗少、技术密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促使高碳产业的逐渐退出、衰退和低碳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推动能源结构演进,改善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同时,进行技术改进和革新,提高对现有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另一方面,通过发现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进行能源替代而降低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四)经济规模因素

西部地区大多中小城市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高度依赖物质、能源的投入,属于外延式增长模式,在此阶段,碳排放量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增长。西部地区具有天然的区域煤炭资源优势,煤炭资源型经济体系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开采、洗选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往往为高能耗产业,且以消耗煤炭能源为主,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低碳经济提倡的是碳排放相对量的减少,实际上是减少碳排放的增量,让GDP的增速远远大于碳排放的增速。因此,合理提高人均GDP的基础上,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三、结语

西部中小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在城镇化背景下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低碳之路。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已经开始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4,(1):40-47.

[2] 侯景新,郭志远.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区域与城市经济,20011,(3):49-51.

[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R].2009.

[4]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篇4

关键词: 高校低碳校园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

1.引言

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模式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已成为事实,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参与到应对环境恶化的行动中。据报道[1],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0.3℃―0.6℃;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全球变暖的后果使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实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挑战,并已积极地作出回应,在危机中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总理向世界作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庄严承诺,这意味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低碳时代。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率先垂范,领风气之先。当下兴起的低碳之风无疑给正在进行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建设新型高校低碳校园毫无疑问将是未来高校校园建设的方向。

2.低碳校园的概念

低碳技术的研发与高校本身的科研使命,决定了创建高校低碳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低碳校园就是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营是低碳环保的,师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环保的,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为实质,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为核心。

3.目前我国高校低碳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相比[3],我国许多大学低碳校园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能源缺乏多样化和转化效率低

我国高校校园能源主要依赖于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由火力发电产生,在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自然就高,而且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我国校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其次,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碳校园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平均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4]。

3.2技术水平低和观念落后

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受资金限制和其他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相当多的高校校园仍存在高能耗、高浪费、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那些落后的设备和改变落后的观念,必须以提高低碳技术生产水平和加强低碳宣传为前提。虽然近几年,我国从上到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但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次,由于缺乏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研究资金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最后,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的低碳观念还有待加强。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条促进我国高校校园低碳转型的建设道路非常迫切。

4.对策及解决措施

4.1加强舆论导向

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校内舆论阵地,宣传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强调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倡议书、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教育师生员工要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种社会责任。引导师生员工逐步形成“人人讲低碳、事事讲低碳、时时讲低碳、处处讲低碳”的良好风尚,并贯穿到工作和生活当中。

4.2降低能源需求和节约能源

低碳和零碳能源供应是昂贵的,有较大的实现难度。因此,使用简单、无成本的措施减少能耗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比如在不需要的时候及时关灯和关电脑;注意节水、节油、节气;少用纸巾,少坐电梯等;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多利用网络资源,等等。另外,学校和建筑设计部门需消除能源损耗,确保校园里任何使用能源的东西都是尽可能低能耗、高能效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5],每节约1度电,就相当于节约0.4Kg煤的能耗和4L净水,同时还可减排1Kg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Kg;少开1天车,减排8.17Kg;用手洗代替1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Kg;少买1件衣服能减排6.4Kg;少生产1000个塑料袋,减排0.1Kg,点滴节约,积少成多。

4.3能源消耗的脱碳化

对于低碳校园的建设,能源供应脱碳化是一个重要方法。要实现零碳的目标,仅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有限的。研究显示,按照目前的建筑节能规定,最多能实现减碳目标的20%至40%。因此,使用排碳量最低的设备来满足能源需求就很重要。另外,等量的能耗,电的碳排放量要高于燃料,但电能通常是唯一合适的能源,比如照明和信息通讯技术。因此,校园内应尽量利用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利用地热代替煤或天然气锅炉烧水,采用太阳能路灯代替传统路灯等,达到既保护环境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一举两得的效果。

4.4碳中和

碳中和也叫碳补偿,是指中和碳量的释放,通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补偿措施来达到平衡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仅仅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是无法完全消除碳排放的,因此,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实现碳中和。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植被面积以补偿碳排放是一种有效途径,保护校园内的绿色环境,科学合理地引进不同植物种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5校园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的校园/社会信息交流的平台,将二氧化碳减排的信息和技术共享。这样可以在高校的带动下,提升居民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总体认识,并从行动上对居民给予指导,以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协同进化。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5],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南北校区总计129栋100多万m2建筑的水、电、冷等能源的楼宇计量工程,建立了节能监管平台,实现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对课室空调、照明系统实行精细化管理,节能达30%以上,并将该成果在国内外40多家单位推广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构建绿色社会,树立低碳行政理念,提升政府职能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地位。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支持与校园/社会技术合作等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此外,政府还要建立环境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以“防”为主和广泛参与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各项制度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1)制定并完善高校/社会节能减排互惠互利体系。(2)健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规范校园和社会方式的转变。(3)建立监控机制和绿色考评体系。

5.结语

虽然我国的低碳校园的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不断探索低碳校园生活方式,我国高校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情的低碳校园之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表率作用,为我国的低碳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2]王岩,李武.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27-33.

[3]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06-110.

篇5

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教学大纲范围内的课程理论体系,二是掌握与理论对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式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师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去思考、分析、判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克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不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弊端,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并为学生营造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二,案例式教学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案例式教学可加强与其他各学科如:药物合成、药化、药理等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中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案例列举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环丁二烯、苯、环辛四烯、轮烯、轮烯、轮烯哪些有芳香性?哪些没有?为什么?

(2)环上带有电荷而具有芳香性的物质很多,它们是一类重要的非苯芳烃。请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同时列举出一些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为什么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为什么有芳香性?问题提出后,把学生按每十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统一时间集中讨论,老师最后把关。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一直是化学工作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芳香性的定义虽然在国际化学会议上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机化学家们都同意的定义。因此休克尔规则也一直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是历届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的一节内容。学生们经过准备、课堂分析讨论,归纳如下:

(1)用休克尔规则判断:环丙烯没有芳香性,理由是环丙烯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是SP3杂化,不是一个具有平面的离域共轭体系环;环丁二烯、环辛四烯体系中π电子数分别为4与8,不符合4n+2,没有芳香性;苯为单环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6,符合休克尔规则,有芳香性。轮烯、轮烯、轮烯π电子数分别为10、14、18应该有芳香性,但在轮烯分子中,双键如果是全顺式,由此构成平面环内角为144°,显然角张力太大。要构成平面且符合120°,必需有两个双键为反式,这样在环内就有两个氢原子,他们由于空间位阻相互排斥而破坏环平面,因此虽然具有4n+2个π电子,但非平面结构,故是非芳香性的。轮烯也是非平面结构而没有芳香性。轮烯虽然环内有6个氢原子,但环较大,可以是平面环,因此有芳香性。

(2)同学们列举出带有电荷的芳环化合物有:环丙烯正离子、环丁二烯双正离子、环丁二烯双负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及环辛四烯双负离子,这些带电的单环状共轭体系均符合休克尔规则,它们的π电子数分别为2、2、6、6、6、10;同时列举出的已经合成出的非苯芳烃衍生物有:二茂铁、环丙烯酮及杯烯等。

(3)内酯、内酰胺、环状酸酐、环醚不符合休克尔规则,因而没有芳香性;吡啶、呋喃、噻吩等杂环化合物符合休克尔规则,组成环的每一个碳原子、杂原子均为SP2杂化,是平面共轭体系,且π电子数为4n+2,因而有芳香性。通过用休克尔规则对化合物芳香性案例的判断、分析、讨论,使多数同学对共轭效应、立体效应以及杂原子孤对电子的作用、中性分子和离子等概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满意。

案例二: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而发生的。烯烃的加成反应属于亲电加成,为了证明该反应为亲电加成,首先我们做如下实验: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

问题

(1)溴水会不会褪色?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会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又说明什么问题?会不会有CH2ClCH2Cl生成?(4)写出这个反应的反应机理。

经过同学们的准备、分析、讨论,教师最终总结归纳:

(1)在干燥的无水四氯化碳溴水溶液中通入干燥的乙烯气体,溴水不会褪色,因为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离子型反应,是通过共价键的异裂进行的,而乙烯与溴均为非极性共价键化合物,发生异裂需要有外电场(极性溶剂)极化。

(2)如果在该体系中加入一点水溴水会褪色。说明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因为加入少量水后,乙烯和溴分子会在水的作用下发生相互极化,反应的结果证明了该反应是离子型反应。

(3)如果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发现产物中有CH2ClCH2Br生成,说明烯烃碳碳双键的加成为亲电加成反应,即试剂中正的部分首先加到电子云密度大的双键碳原子上,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反应体系中的带负电部分再加到碳正离子上,最终的生成物主要是CH2BrCH2Br,还有CH2ClCH2Br,但不会有CH2ClCH2Cl。(4)该反应生成的中间体是CH2BrCH2+,分两步完成,碳正离子的生成是关键步骤,一旦碳正离子生成,马上体系中的负离子部分就加了上去。

通过上面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讨论,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马氏规则及后面要介绍的亲核反应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亲电试剂,什么是亲核是试剂。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LMDI分解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5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11-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发展中消耗了太多的能源和原材料。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次能源的消费占据主要部分,其特点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

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同样也是能源消费大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2011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17827.27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12%,比2010 年的16865.29万吨标准煤增长了5.7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从2010 年的12601.8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 2011年的13598.61万吨标准煤,增长了7.9%;原油消费量从2010年的2835.4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2939.77万吨标准煤,增长了3.6%。计算出2010 年浙江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3682.612 万吨,比1985年增长约9.65倍,年均增长率38.6%,远高于国内同期水平;由此可见,为实现2020年浙江单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指标,全省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因此,明确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的特征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能源分解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拉氏因素分解法和迪氏因素分解法,此外,还有连环替代法、交互影响平均分配法、交互影响按比重分配法等分解方法,Huang(1993)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把碳排放分解为结构变动效应和能源强度改进效应。Zhang(2003)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法将工业能源消费分解为规模效应、实际的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Ang(2004)指出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是多种方法中比较合理的,可以直接得到各种能源对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效率效应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冯相昭、邹骥(2008)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CO2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CO2排放,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则是降低CO2排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选择。李善同、许召元(2008)认为,行业能源强度的差别是决定能源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李国璋、王双(2008)认为,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产业、行业或地区层面的研究,从能源种类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缺乏从省域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子。而且研究的数据也比较陈旧,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陈旧的数据已经不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从而不能得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为此,本文通过测算1985-2011年浙江省各种能源排CO2量,然后用扩展的Kaya恒等式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再利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CO2排放量进行分解,找出影响CO2排放的驱动因子,据此提出降低CO2排放量及及能源强度的对策和建议。

三、能源分解碳排放模型的理论构建

(一)Kaya恒等式的扩展

Kaya恒等式由Yoichi Kaya于IPCC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他认为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关。但近年来的研究不断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还与能源效率及主导产业类型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引入能够表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的变量,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扩展后的Kaya恒等式表达为:

(1)

式中,C为各种类型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总量;P为人口总数;Si=Ei/E,代表能源消费结构;Fi=Ci/Ei,代表各种能源消费类型i的CO2排放系数;I=E/Y,代表能源强度;G=Y/P,代表人均GDP。

假设C0和C1分别代表基年和T年的排放量,ΔC指的是T年相对于基年的排放变化量。结合公式(2)我们作以下分解:

ΔC=ΔSi+ΔFi+ΔI+ΔG+ΔP(2)

公式(2)显示CO2排放量的变化是五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能源的碳强度效应ΔF、单位GDP能源强度水平变化ΔG、能源消费结构ΔSi、经济活动的变化ΔI以及人口的变动ΔP。

(二)LMDI分解方法

ANG的研究指出,Laspeyres指数分解中的残差项不能被忽略,因为较大的残差项会影响分析结果;而LMDI方法满足因素可逆,能消除残差项,这就克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后存在残差项或对残差项分解不当的缺点,使模型更具有说服力。鉴于此,选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

LMDI方法采用“乘积分解”和“加和分解”两种方法进行分解,两种方法最终分解结果是一致的。采用加和分解,将差分分解为:

CO2排放总量的变化可以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变量,分别为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ΔCres和ΔDres是在传统的技术方法中存在的残差。因为分解是完全的,所以这一项的值为零。

四、浙江省能源消耗的数据收集

由于化石能源增加了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本文通过收集1985-2011年煤炭、原油、焦炭、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数据对浙江省碳排放进行测算。由于2004年浙江省引进西气东输天然气,揭开了浙江省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序幕,因此浙江省天然气的消费量数据为2005-2011年,其余化石能源消费量的时序数据皆为1985-201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鉴》。

五、浙江省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解

(一)能源消耗碳排放的LMDI分解分析

从加和分解来说,1985-2011年浙江省碳排放量增加了41730.752万吨,其中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一直为正,这说明浙江省常住人口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加为碳排放量增长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两项累计增加碳排放量71592.52万吨。其中人口累计贡献2970.051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7.1%;经济效应累计贡献68622.47万吨,占碳排放增量的164%,是拉动浙江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消耗强度效应的值基本上都为负,表明能源消耗强度效应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效应在1985-2011年期间有正有负,且值都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单位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碳排放基本上固定,仅是由于各种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平均碳排放系数有限。计算结果显示LMDI加和分解的余项为零,证明分解是完全的。

从乘法分解的结果看浙江省1985-2011年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1.78倍,其中人口效应虽然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增速较慢,值变动18个百分点,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与此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效应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大约54倍,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化石燃料的结构变动拉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使碳排放增长了22个百分点;与上边的效应相反的是能源强度效应,除了2004年与2005年略有上升外,而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下降了84个百分点,成为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数基本保持不变。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浙江省能源消费的排碳量总体上是逐年增加的,其中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人口总数及能源结构的变动对碳排放起拉动的作用,但如果牺牲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来降低碳排放量是不现实的,所以,未来的对策只能通过调整其他驱动因子来分解降低碳排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能源强度对CO2的排放量影响明显,且其值为负。也就是说,通过提高能源强度,可以明显减少CO2的排放量。而提高能源强度,就要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能源节约制度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按照生态产业原理进行区域产业链的延伸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行能源的多级梯次利用,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驱动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占改善CO2排放量的重要方面。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提高其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CO2的排放量。要大力促进煤炭消费相关的技术创新,把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看做是浙江省减少CO2排放的重要任务。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来提高产业的效率效应。通过对各能源的CO2排放量的分解,我们可以发现人均GDP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贡献明显,且其值为正。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CO2排放总量也会增长。为此,可以针对不同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位 GDP 能耗监测体系。建立基于 LMDI 分解方法的 “能源消费监测体系”,对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系统化、定量化和定期的分解分析,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和能源政策提供依据。

4、推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能源。众所周知,降低能源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大力提倡清洁柴油技术,它具有经济、清洁和动力强劲等多重优势,是能够满足节能减排需求的成熟解决方案。大力提倡汽车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将使CO2的排放量降低40%左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几乎为零,节能减排的效果相当明显。中国已提出三位一体的降耗减排措施,是在向“高消耗的增长”说不。所以,浙江省作为经济贡献大省,应首当做出表率。

参考文献:

[1] ALCANTARA V, DURO Ja. Inequality of energy intensities across OECD countries: a note [J].Energy Policy, 2004, 32(11):1257-1260.

[2] ALCANTARA V, ROCA J. Energy and CO2emissions in Spain: methodology of analysis and some results for 1980-90 [J]. Energy Economics, 1995, 17(3):221-230.

[3] ANG B W, PANDIYAN G. 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 [J].Energy Economics, 1997, 19(3):363-374.

[4] LIASKAS K, MAVROTAS G, MANDARAKA M, et al. De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CO2emission: the case of European Union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4):383-394.

[5]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007: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 [M].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冯相昭、邹骥.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03):43-47.

[7] 李善同、许召元.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J].中外能源,2008,(09):1-10.

[8] 李国璋、王双.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J].财经研究,2008,(08):52-62.

篇7

关键词:低碳生活;公正;适度;责任

一、低碳生活的含义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涵盖所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方式。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通过减少生活作息中所消耗的能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的生活方式。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导致气候变化的碳的排放主要是在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以提出了低碳生活作为低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也是人类应对地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反映了人类面对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和能源枯竭的威胁而对未来的担心,或者是一种源自人类传统的未雨绸缪的心理。低碳生活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近年在国内也开始逐渐被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看作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一个标志。

低碳生活就是人类通过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生存发展观念,以更合理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生活因为与作为伦理存在的人密不可分,所以低碳生活本身蕴含着伦理的意味,同时,低碳生活是为了应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问题而出现的,所以其相应的蕴涵着生态伦理的因素。低碳生活这种方式,表明了当代人对于保持与大自然的更安全、更和谐关系的诉求。

二、生态伦理的概念

生态伦理是人类应对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新型伦理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伦理和社会伦理,它是对伦理概念的崭新突破,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拓展到了自然界,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各自的地位及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同时,生态伦理又是产生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又对活动起着重大影响的实践精神。儒家的“天人合一”,古希腊的自然神论哲学等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在对人与自然同一关系的领悟、体会基础之上确立的,是原始的具有生态伦理意味的价值理念。生态伦理还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品格、责任意识的体现,生态伦理的实现有“契约式”和“美德式”的两种,其中“美德式”的生态伦理跳出了权利、义务相互交换的窠臼,主张生态伦理是道德主体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是德性的完满展现,对自然爱护与否,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志。生态伦理还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即人类处理自身与其周围的动植物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三、低碳生活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低碳生活提出了公正分配资源的生态理念。

公正(正义)是处理自身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利益问题的重要准则。亚里士多德认为“分配的正义就是自愿同另一个或更多的人分享共同福利方面的正义”[1],它对于人类尤为重要,是维持人类社会及人类与自然界秩序必不可少的因素。亚当·斯密指出:“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且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2]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在西方的启蒙运动之后,摆脱上帝、神权束缚的自由幻化成了个体的无限制的欲望,这直接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加之科技知识的发展,让人体会到了控制自然的乐趣,最终导致人的异化,让人与自然在本质意义上渐行渐远。而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对于自然的掠夺也让人类对于子孙后代无法交代,公正(正义)在代内代际都显得越来越弥足珍贵。“当约束对保存环境来说必不可少时,似乎每个人都应当根据适当的正义原理获得其公正的部分并受到某种公正程度的制约”。[3]

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在社会共同体之间存在着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工业化进程让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但这是以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这种高碳模式不仅表现在生产中,也表现在生活中,石油危机和气候变化让人类体会到了这种模式带来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能源消耗,所以更应当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负起更多的道义责任,不考虑发展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实力等实际情况来谈治理环境责任是不公正的。从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到2005年的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开始了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历史,都表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已对温室气体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达成共识,并在考虑承担义务的问题。但是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也没有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让人对于各国在公正分配自然资源、承担保护自然环境责任的真诚度打了问号。

低碳生活主张能源的低消耗,强调全球的每个公民都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在倡导对资源进行平等公正的分配,在利用自然资源、谋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过程中,把大自然看成全人类共有的家园,平等地享有自然资源,共同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同时,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尽可能的给他们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在世代更替过程中对利益的享有保持公平。低碳生活方式让大家站到了一起,一起去尽责任,一起为后代子孙考虑,在限制人的欲望、重新分配资源中实现伦理的公正。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生活承担了代内代际资源分配消费公正的责任。

(二)低碳生活提供了适度消费的生态规范。

生态伦理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规范。低碳生活以适度消费等体现了生态伦理的规范内涵。传统的高碳生活,大肆铺张浪费,比拼消费规格,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带来了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正是在应对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威胁中,低碳生活应运而生,其提倡的适度消费的道德规范具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西方消费至上主义、享乐主义倾斜,超前消费、一次性便捷消费等观念受到热捧,但高消费在刺激生产,提高生产的高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的高碳排放、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目前的消费方式,尤其在消费驱动的工业经济中的消费方式,正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元凶,现在的消费情形正是要改变的东西。”[4]所以,从长远来看,过度消费是一种不顾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毕竟,地球可以满足人类暂时的需要,但是始终满足不了人类无止境的贪婪。

西方工业文明的进程是以能源的耗费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飞跃、科技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对能源的耗费显而易见,20世纪50年代的首次石油危机就已经表明其问题所在。人类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探索、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同时,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能源的节约。

消费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它还有伦理意义,而适度消费是一种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消费伦理思想崇尚节俭,“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左传》)。在西方,节制(节俭)与智慧、勇敢、公正并称为古希腊“四主德”。亚当·斯密认为“奢侈是公众的敌人,节俭是社会的恩人。”[5]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于适度消费的认可和提倡。

低碳生活的消费观念主张,消费主体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他人及子孙后代消费需求的满足,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的数据显示,每节约1度电就可以减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减排0.2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机洗衣,减排0.3千克。所以,为了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就要节制,适度消费,使消费更加符合道德价值要求。具体来讲,就是选择健康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让舒适、环保和可持续共同主导自己的生活。

低碳生活引导公民重新认识传统的消费观,强调节约身边的各种资源,破除过度消费观念,适度消费不是提倡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就抑制生产的发展和个体的合理需求,而是在满足正当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需求,让适度消费不仅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也成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最终目的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三)低碳生活呼唤道德主体的生态品性。

低碳生活作为人类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道德实践主体密不可分,是道德主体的一种理性选择,体现了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

这种责任是单向度的。汉斯·约纳斯指出,人类与自然都是存在,都有被保护的渴求,但人是唯一的目的性力量,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所以人应当主动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义务。人对自然的这种道德保护,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可逆”的。按照这个理解,低碳生活方式也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责任,面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污染及气候变化,道德主体自觉的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无需任何回报。

这种责任是整体的、长远的。低碳生活指向的责任客体不仅是当代人,还包括子孙后代,不仅是人类社会,还有自然界。每个公民都将自身的日常生活与他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切实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保护人自身也保护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道德主体让自己的日常行为与他人、与后代甚至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用长远的、整体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体现了整体、长远的责任意识。

低碳生活呼唤道德主体自身的善良品性。中国传统儒家的观点主张,道德是一个主体去自觉显现自身固有善良本性并努力实现其的问题。对于儒家而言,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愿意并选择去做。因为人性是上天所赋予的,是天道的体现。儒家伦理学认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要有主观努力的自我实现行为,更有作为基础的道德心。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实现是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是对功能的完满实现。低碳生活呼唤大家面对自然,时刻注意去显现并努力实现自身爱护自然的善良本性,要倾听自身内部理性声音并认真遵循其指导,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展现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德性。

总之,低碳生活不仅需要人类秉持公正的价值理念,也需要建立保护环境、适度消费的道德规范,同时需要道德主体显示爱护自然的责任感与内在品性,以真正地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和生态伦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6页.

[3][美]温茨著: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篇8

关键词 煤化工;低碳利用;可持续发展;环保思索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5-001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03

以1 t标准煤为单位,煤炭的燃烧约排放2.66 t二氧化碳,石油排放约2.02 t二氧化碳,天 然气排放约1.47 t二氧化碳。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作为高碳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比例为78%,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气候变暖、酸雨、汞污染、灰 霾、大气棕色云、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与沙化等诸多环境问题,均与煤炭密不可分。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煤制合成氨、甲醇、焦炭和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之首。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及煤化工过热无序的发展,凸显出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1 煤炭利用与煤化工产业存在的环保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燃烧获取热能,即所谓的“燃烧经济”。2008年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7.4亿t,预计到2020年总需求量将达34亿t左右。

1.1 煤炭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各类污染物总排放量的贡献分别是:二氧化硫为90%、烟尘为70%、氮氧化物为67%、二氧化碳为70%。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万t,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煤炭直接燃烧。我国酸雨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跃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重金属污染(汞、砷等)、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大量固废、脱硫技术过分单一(95%以上为石灰石-石膏法)等相关问题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根据UNEP“全球汞评估报告”,按照汞在空气中的年均值和平均沉降值,中国属大气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3年我国大气汞污染物排放量约为623 t(欧洲、美国分别为239.3 t、 118.6 t),其中由燃煤排放的汞为256.7 t,占总排放量的41%,主要来源于电厂、工业 锅炉和民用燃煤。

1.2 煤炭利用方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低

2007年我国煤电比例为78%,水电20.4%,核电1.2%,风电及其它新能源占0.7%,是世界上少数以煤炭为主发电作为一次能源的国家。从煤炭消费量看,主要集中在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中工业消费量为24.5亿t,占消费总量95%;工业消费量中电力用煤用量最大,占56%,钢铁用煤(含钢铁炼焦)占17%,而化工用煤1亿t左右,占5%。

近年来,我国火电的快速扩张进一步加剧了煤炭资源利用不合理性。2008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近8亿kw,其中火电占76%,2007年国家核准开工的电力项目中火电近87%。近几年电力行业借热电联产变相扩张产能,重复建设,刺激“两高一资”企业发展。我国燃煤发电机组参数主要以亚临界为主,近年来逐步向超(超)临界方向发展,利用效率不高,火电机组平均效率约33.8%,民用燃煤综合效率一般仅15%-16%左右,且仅利用了煤的部分热能,几乎全部元素(如硫、碳)转变为污染物排入环境。过于单一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而且使得许多环境问题无法解决,如直接燃烧中二氧化碳浓度低难以回收与捕集。

据统计,我国能源消耗的26%用于出口,以量取胜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占有相当比例,贸易顺差的同时,承受“资源环境逆差”,即大量出口产品,相当于进口污染[1]。主要原因是各电力公司为了占领市场和稀缺的煤炭资源,纷纷抢滩设点,资源管理政策存在问题,决策部门对煤炭资源有效利用和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成本缺乏前瞻性。

周学双等:中国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的环保思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5期1.3 煤炭与水资源、消费市场逆向分布的矛盾愈加突出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已查明的资源储量超过1万亿t,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远离产品消费市场。按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划界,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的90%,但水资源短缺,仅占21.4%。其中,晋陕蒙宁四省煤炭资源占有量为67%,而水资源仅仅占全国的3.85%。若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东西划界,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的89%,东部沿海的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10省(市、区)火电装机容量3.3亿kW,占全国59%,但煤炭资源仅占全国的3.3%[2]。因此必然造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越来越大。

煤炭的长距离运输,流通环节众多,运输途中、装卸过程等作业损耗与浪费,十 分惊人。据统计,2007年我国仅铁路煤炭运输量就达122 081万t,周转量为741 632×106t•k m,平均运距607 km;若考虑所有中间环节燃料消耗等所产生的污染(包括粉尘、汽车尾气、噪声等),同样十分可怕。而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紧张,出现大量煤炭运输车辆排长龙、港口煤炭积存、柴 油供不应求等现象,由此更加刺激炼油工业扩张、大规模道路和港口建设,进而加剧土地的消耗 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走进恶性循环的怪圈,并进一步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元素复合型矛盾。

1.4 现有煤化工企业落后产能比重大、能耗高、污染重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企业多,焦炭、电石、煤制化肥和煤制甲醇企业分别为1 300、400、 500和100家。2005年时我国这些传统煤化工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焦炭、电石生产能力分别过剩1/4和1/2,超过“十一五”预期市场需求。且现有煤化工企业大都能耗高、污染严重,大部分不是长链加工企业。以甲醇行业为例,2006年我国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67家,产能1 344万t/年,产量874万t,甲醇产能万吨以上的企业约135家,10万t以下企业占60%,分布遍及除北京、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焦炭、电石和煤制甲醇企业平均规模分 别仅为20,2.2,3.5万t/年,规模普遍偏小。电石行业大部分以开放式电石炉为主,焦化的煤气、煤焦油大多未综合利用,煤制化肥以固定床间歇式煤制气为主。总体上,我国现有煤化工行业,落后产能比重偏大,长期占有宝贵资源和环境容量等重要生产要素,影响整个行业的优势企业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现有企业是区域的环境污染大户,属于需要淘汰的“两高一资”企业。

2 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发展新型煤化工随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要求和不懈努力,碳减排即将成为世界范围面临的巨大挑战。展望2020年,我国碳减排的主要技术途径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三大方面。碳减排的重点是化石能源特别是碳排放系数最高的煤炭利用的低碳化,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将展现出用武之地。神华的直接液化煤制油、伊泰的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项目开车成功以及万吨级煤制乙二醇装置的鉴定,标志着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新型煤化工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洁净能源和化学品等,不仅可替代能源和石油化工产品,如柴油、汽油、电力、热力等[4],而且通过多联产可以削减电力、石化、建材、冶炼等行业的污染源和民用分散污染源以及汽车的污染排放。

2.1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符合我国国情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我国原油消费量达到3.75亿t,进口石油1.65亿t,对外依存度已达44%,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0%-70%。可见,我国能源消耗高度依赖进口石油,严重危及我国能源安全。煤炭作为石油替代品是解决国家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以高碳性更强的煤炭为主。煤炭占到70%。而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中,燃煤火电占77%,水电占到20%左右。即使在化工原料中,煤炭也占到50%左右。这种消费现状是由我国的化石能源禀赋特点“多煤、少油、缺气”所决定的。因此,重视和加强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健康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刻不容缓。

2.2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可有效利用劣质资源和回收大量资源新型煤化工技术对煤质适应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利用我国量大、面广、廉价的高硫煤和劣质煤以及石油焦等劣质资源,提高我国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与资源利用率。

新型煤化工涉及电力(IGCC)、煤制油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更广泛的领域,将极大提高煤炭、水等多种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尘、渣等污染物,回收大量资源。

2.3 新型煤化工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新型煤化工的核心是以煤炭、水、氧等为原料经过气化、转化生成合成气(CO、H2),然后既可以制备各种替代石油基燃料、化学品,也可以作为能源原料(如发电、供热等);这一过程中可以对煤炭中主要化学元素如碳、氢、硫、氧等予以充分回收利用,硫和氢的利用率均可以达到99%以上。而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洁净煤利用技术,是一种代表性的高碳资源低碳化利用技术。新型煤化工与直接燃烧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煤化工是把煤当作原料通过化学反应的途径生产能源和相关产品,充分利用煤炭里多种化学元素,并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而直接燃烧仅把煤炭当作燃料,只能通过燃烧获取部分热能,不能获得其它产品,基本不利用任何化学元素,这种能源利用方式目的单一,浪费严 重[5]。通过对以直接燃烧的方式用于发电和以气化的方式用于煤化工进行对比分析(以火电厂脱硫效率90%进行比较),吨煤用于发电最终排入环境的SO2,NOX,烟尘分别是煤化工的23倍 、13.5倍、9倍,远大于煤作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由此可见,采用新型煤化工技术利用煤炭的方式,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污染物的排放角度来看,均远远优于直接燃烧的利用方式 [6]。

2.4 新型煤化工将在解决油气时代过后全球能源、化工、环境等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甲醇分子结构具有氧化、重排、聚合等有机特性,从甲醇出发可生产数百种化工产品,是第四大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在化工产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甲醇可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料,随技术不断进步,将成为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和枯竭的重大替代能源产品。随着二甲醚作为燃料国家标准的,使煤成为煤化工制二甲醚等清洁燃料的原料。发展煤化工最为典型的是煤制甲醇为代表的相关产业链,最近,美国南加州大学著名有机化学家、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拉教授提出的新概念“甲醇经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其主要观点是:把甲醇作为一种方便和较安全的液体储能介质、燃料、基础化工原料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制品,来解决油气时代过后全球能源、化工、环境等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我国必须发展煤化工,但不是当前这种传统意义的煤化工产品,而是包括发电在内的新型煤化工的有序发展;所谓“有序发展”,既包括时间上与先进清洁技术的有序跟进,也包括空间上与水等资源和市场的合理布局,决不是各自为政、“一哄而上”的盲目无序发展。

3 对策与建议

高碳资源的低碳化利用与新型煤化工发展密不可分已经是不争的现实,本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站在推动能源替代的战略高度,前瞻性地规划布局,统筹煤炭与水资源分布、交通运输与区域市场需求,稳步有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煤化工产业。

3.1 统筹规划、有序发展

煤炭利用所涉及的部门、行业、区域太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调控,则不可能做到“全国一盘棋、有序、可持续发展”。科学统筹规划是从能源替代、资源、市场、技术、交通、贸易、环保等诸多方面进行统筹,摒弃部门和地方的狭隘利益观,以资源、市场、交通等主要生产要素来筹划超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大区域经济,从国家利益出发,科学地、有前瞻性地进行 规划;不仅要解决能源替代,还要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仅要加速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当代的环境污染,还要解决长期的环境问题。因此,国家应尽早谋划煤炭利用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包含能源替代、煤化工、冶金、建材、交通、煤炭开采等),并成立总体协调机构,出台煤炭与煤化工的相关政策,有效遏制地方盲目无序发展的 局面 [7] 。

所谓“有序发展”,既包括时间上与先进洁净煤技术的有序跟进,也包括空间上与资源、市场、交通的有序合理布局,决不是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局部区域严重同质化重复建设的盲目无序发展。如规划中的黄河中上游煤化工产业区位于晋陕蒙宁四省的交会地区,均属于缺水地区,应该抛弃行政区划的约束,从大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互补性经济。

3.2 推广高碳资源低碳化的实用技术,建设多联产煤化工综合产业群高碳资源低碳化实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煤炭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处理技术、节能新技术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应突破的技术包括超超临界发电技术、IGCC、多联产技术、褐煤等劣质煤利用技术、先进燃烧技术、多种原料、碳氢比可调的大规模气化工艺,煤、电、气一体化和合成气的下游应用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低碳技术,也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低碳技术的实质就是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和利用。从广义上说,所有可以减少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技术都属于低碳技术。

新型煤化工技术是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的重要组成,可以将电力(IGCC)、冶金、水泥、电石 、焦化、煤气化、醇醚燃料、乙烯丙烯、合成氨、氯碱以及风能等多个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必须打破行业界限,在综合评估分析区域煤炭资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市场分布以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条件等诸多因素,充分考虑短板因素的基础上,互补延伸产业链,建立示范性超大型、循环经济型、多联产新型煤化工综合产业群,结合世界新型煤化工发展的趋势,进行煤、电、化、热、冶、建 材等多产业的综合一体化建设。

3.3 制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煤炭及相关资源合理利用 我国煤炭储量相对较为丰富,但品质差异较大,部分品种短缺,如焦煤等;为了合理高效利用,国家应该根据热值、灰分、含硫量、危害元素含量(如汞和砷)等多种指标,科学区分各种煤炭的使用范围(包括行业与地区),制定全国分地区煤炭基价目录,规范煤炭资源管理,指导煤炭的开采、使用与运输;由于焦煤短缺,国家应该禁止焦煤和焦炭出口;汞和砷等危害元素含量较高的煤炭、高硫煤、褐煤(效能低、产污量大)和石油焦等,应禁止用作动力燃料;交通运输部门应依据相关政策与要求,以“运距最短、作业次数最少”为原则, 进行合理调度,最大化有效利用运能;应结合区域供热规划和新农村建设,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对燃煤锅炉(包括供热)进行优化改造,替代区域分散污染源和民用燃料,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从环境经济政策着手,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6年车用燃料消耗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的42.5%,交通运输排放的氮氧化物已超过全国排放总量的3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车用燃料的占比将超过50%,将进一步加剧石油的消耗与城市的大气污染。醇醚类燃料替代石油烃类燃料在工业与民用领域有着显著优势,甲醇作为车用燃料,经过台架与公路试验证明,尾气排放的HC、CO、NOX,与汽油相比,均能降低50%以 上;以含硫量分析,甲醇燃料远远优于汽油;从燃烧机理分析,低碳含氧燃料燃烧后HC、CO、NOX的产生几率较小,说明甲醇、二甲醚等低碳含氧化合物作为燃料在环保方面具有明显 优势。因此,应结合新能源的开发与替代,制定相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煤基液体燃料使用,改善环境质量 [8-9] 。

同时,应着眼于碳元素循环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目标,将电石、焦化、煤化、氯碱、电力、水泥等行业有机结合,实现煤中碳源、硫元素的最大化资源利用。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我国应尽快研究制定排放二氧化碳的相关经济政策,引导碳元素的循环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政策层面,鼓励先进煤化工企业发展走循环经济路线,借助市场价格杠杆,促进现有煤化工企业淘汰和优化整合,协调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尽快制定煤化工清洁生产标准或相关排放标准。

3.4 以“洁净煤技术”为主旨,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

“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是使煤作为一种能源应达到最大限度潜能的利用而释放的污染控制在最低水平,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的技术。新型煤化工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洁净能源和化学品等,不仅可替代能源和石油化工产品,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丙烯原料、燃料(甲醇、二甲醚)、电力、热力等,而且通过多联产可以消减电力、石化、建材、冶炼等行业的污染源和民用分散污染源以及汽车的污染排放。新型煤化工是典型的“洁净煤技术”。发展“洁净煤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煤炭利用应该以“洁净煤技术”为主旨,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达到了污染物的最小化排放。

3.5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及煤化工产业环境保护不是经济过程的尾端,现代经济发展已经将环境保护推至前端和中心位置,而不是 仅仅处理“三废”和“你排我治”的概念;环保如何优化经济发展?这是环保人应该深思的!环保部门应深入了解产业经济,结合先进前沿的经济技术,研究经济与环保的关系,不能只考虑脱硫、脱硝等末段治污手段,转而研究如何改变煤炭利用方式与途径,做到少产污或不产污,将“源头治理”的理念真正融入经济领域,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渗透到经济领域、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学会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解决环境问题,如煤炭利用,环保不能先考虑脱硫、脱硝,而是应该研究煤炭利用方式与途径如何改变才能做到少产生或不产生。

综合考虑水资源、市场、运输、生态环境、酸雨、温室气体、汞污染以及固体废物 等多要素,结合二氧化碳的处置成本,对煤炭开采与利用进行多方案或多种模式的战略环评。在富煤富水区域,建设坑口煤化工基地,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尽可能延伸到市场终端产品,减轻化学品运输压力和环境风险;水资源不支持的富煤区域,明确不宜发展煤化工产业;还可以进行输煤、输电、引水、输气(包括基础化学品)等多方案比选,从而起到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真正成为用可持续绿色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汪纪戎,Brendan G,等.完善政策实施机制 确保实现减排目标[J].环境保护,2008,411(国合会专刊):39-52. [Wang Jirong, Brendan G et al. Improve Policie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8,411(CCICED Special):39-52.]

[2] 赵希正.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08 [R]. 北京: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08. [Zhao Xizheng.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2008[R]. Beijing: 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 2008.]

[3] 潘连生,张瑞和,朱曾惠.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一些思考[J].煤化工,2008,2:1-6. [Pan liansheng, Zhang Ruihe, Zhu Cenghui. 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based Energy Chemical Products[J]. Coal Chemical Industry, 2008,2:1-6.]

[4] 杜铭华,徐振刚,郭治.新型煤化工发展战略探讨[J].中国能源,2003,25(6):24-29. [Du Minghua, Xu Zhengang, Guo Zhi.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dvanced Coal Chemical Engieering [J]. China Energy, 2003,25(6):24-29.]

[5] 许丹阳,陈群,周刚.绿色化学 展现化工行业美好前景[J].中国化工信息,2008,30:4-5. [Xu Danyang, Chen Qun, Zhou Gang. Green Chemistry to Show Good Prospects for the Chemical Industry [J]. China Chen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2008,30:4-5.]

[6]郭森.周学双,杜啸岩.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分析[J].煤化工 ,2008, 12:13-16.[Guo Sen,Zhou Xueshuang,Du Xiaoyan.Analysis on Clean Coal Gasificati on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Coal Chemical Industry,2008,12:13-1 6.]

[7]张德义.关于中国能源形势的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2):1-8.[Zhan gDeyi.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China's Situation[J].Petroleum & PetrochemicalToday,2008,16(2):1-8.]

[8]申宝宏,赵路正.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途径分析[J].中国能源,2010,1:10-13. [Shen Baohong,Zhao Luzheng.Analysis on Switching from Highcarbon to Lowcarb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Coal[J].Energy of China,2010,1:10-13.]

[9]许红星.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能源,2010,1:3-13.[Xu Hongxi ng,Energy Utiliz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SinoGlobal Energy,2010 ,1:3-13.]

Environmental Thinking on Lowcarbon Use of China's Highcarbon Resources

ZHOU Xueshuang1 TONG Li1 ZHAO Qiuyue2 ZHENG Shaoqing1

(1. 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2.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篇9

C罗的刺客(Mercurial vapor superflY)

适合位置:边锋,中锋

价格:人民币2880元

耐克的vapor系列一直引领着足球鞋的革命,在追求轻质的道路上,vapor始终是领跑者。上代vapor曾用全碳纤鞋面带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而当新一代Mercunal VaporSuperfly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只能说惊喜依然。加载了新科技flywire,让新一代的vapo喊为挑战轻量极限的独门利器。根据脚部受力区域设置的flywire隐藏于超薄的Teilin合成鞋面,在提供完美支撑的同时更令重量大幅下降,而新型的铸模轻质鞋钉配合7层式碳纤大底将抓地、弹性与支撑融为一体,成就了这双有史来最轻的足球战靴。穿上这双和C罗一样脚下生风的球鞋,你也可以踩着单生一路过下去。

西的风火轮(F50)

适合位置:边锋,前锋

价格:人民币:1880元

F50,阿迪达斯史上“最轻”的足球战靴,这双结合了尖端科技与出众设计全新打造的F50 adiZero仅重165克,是迄今为止最轻、最快的足球战靴。

传承经典,突破创新。这是一个好的产品所必须要做到的。一款经过多年发展和进化的产品,自然会在创新和摒弃中发展,以适应竞争残酷的市场。家族传承对于全新的F50来说,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但是经过仔细琢磨,你还是可以感受到些许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阿根延球星梅西穿着其个人专属的变色炫紫与亮白相间配色的F50 adiZero出征世界杯。这位新晋世界足球先生表示:“新款F50战靴轻得让人难以置信,穿在脚上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对于我这种类型的球员来说,场上的奔跑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这双战靴能让我在最重要的赛事中跑得更快,表现更好。”而随西班牙拿到了世界杯冠军的比利亚则穿着黑黄版本的F50 adiZero参赛,他说:“速度是我比赛中很重要的部分,能为西班牙赢得世界杯,我的球鞋功不可没。”

最纯粹的卡卡(adiPure)

适合位置:中场,前锋

价格:人民币1280元

adiPu的前身是阿迪旗下的COPA,以copa为原型打造的一款复古球鞋,简约的设计和纯皮革的使用使之成为市场上最经典的球鞋之一。换句话说,这样的球鞋基本没啥科技含量,脚踏这样球鞋的基本部是完全技术型球员,他们是最纯粹的技术型选手。adiPure系列忠于其柔软,轻质的经典材质并和阿迪达斯独一无二、耐用舒适的鞋面缝合技术完美融合。卓越脚感,轻质耐用,适合任何天气,经历多次干湿状态依然保持皮质柔软,跑动时如手套般贴合脚部。

adiPure运用阿迪自达斯专有Traxion奇钉技术,鞋钉采用坚固耐用的注塑橡胶材料制成,能提供完美抓地力,合理分配压力,提升保护性能。同时,adiPure稍加宽了鞋身并使用了不对称设计来适应每位消费者不同的脚形。鞋跟部分加入了adiPrene材料,有效吸收冲击力,提供更好缓冲,增加穿着的舒适度,提供额外保护。为了减少跟腱处的压力,外鞋跟处进行了扩展来增加球鞋稳定性和保护性。另外,为了防止脚底打滑,内鞋跟处保持了波纹结构用来减少脚部磨泡的风险。adiPure旗下主要球员有卡卡、范佩西、兰帕德、皮耶罗、席尔瓦等。

皮尔洛的灵感(tiempo)

适合位置:中后卫,中场,前锋

价格:人民币2288元

Tiempo系列最早开发的时间是在1983―1984年期间,这可以算是nike公司最早的足球鞋系列了。1988年,NiKe第一双足球鞋-Air strike问世,它也是第一双Tiempo系列的产品。它的面世标志着Nike向足球领域拓展的进取心。鞋子采用了真皮的鞋面和金属鞋钉,外型流畅明快、皮质细腻厚重。作为后来Tiempo系列的鼻祖,这双鞋的鞋鞋面,车线,外形已经为之后的Tiempo系列定下了基调,成为了后来Tiempo的系列创作的鲜明范例。1994年美国杯之前,nike公司推出了Tiempo系列长久不衰的经典款式premier,很多球员也开始穿着它征战的世界杯的赛场上,在最后的决赛上,最终脚穿premler、身披国旗的“独狼”罗马里奥,捧起了大力神杯,成为了让许多球迷永远铭记的经典时刻。而之后的岁月里,随着Tiempo系列设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加之在舒适性,脚感,重量上的不断改进,Tiempo系列越来越成为了许多人踢球时的必选装备。

靳内德的加农炮(Total90 laser)

适合位置:中场,中锋

价格:1880元

足球比赛总是在高速中进行,我们一直在寻求最高的准确性,而比赛的结果也往往有赖于此,但是,力量与准确性并不总是可以兼得的,如今,Total 90 Laser足球靴的最新发展,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平衡。该足球靴设计独特,精心采用了行业领先的创新技术,提高了射门和传球的准确性,助你在比赛中更牛更出色。Total 90Laser所采用的材料和构造方法使足球靴在比赛中的性能达到一个高境界。球靴集灵活性和力量于一体,其台脚性和舒适性也同样是无以伦比的。耐克设计此款球靴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球员射门的准确性和力量,因为在高水平足球比赛中,准确性和力量的差距正是球队的水平差距所在。Total 90 Laset足球靴结合了最新的设计、材料和构造技术,继续为球靴的性能、力量和准确性立下新的标杆,帮助球员发挥出最佳水平。

法布雷加斯的操控(CTR360)

适合位置:前腰

价格:2188%

世界杯决赛上,伊涅斯塔的绝杀是谁传的,答案是法布雷加斯。法布雷加斯穿什么?答案是耐克的CTR360。

以“控球”为核心设计理念的Nike CTR360新系列足球鞋为穿着这款球靴的球员带来非凡的舒适感受,同时也诠释了耐克不断寻求新的科技以满足运动员不同需求的理念。

耐克公司的设计师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专业球员需求的演变,他们在设计CTR360球靴时亦是如此。CTR360的核心设计理念来源于对“控球”理念的深刻理解及洞察,并借鉴从南美联赛获得的启发,以有效地传接球、控球及分球为设计目标,对于在比赛期间频繁使用的鞋面上的重要触球点,设计考究而精细,从而使球员能获得最佳的控球效果;同时,经过调整的球靴外底也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球员停球和控球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CTR360战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合成面料“Kanga-Lite”,这种面料具有袋鼠皮一样的舒适性和触感;这种创新的面料柔软而有韧性,用其制作而成的高性能鞋面可以适应任何比赛环境条件。

达内的猎鹰(Piredator)

适合位置:中场,前锋

价格:人民币1880元

篇10

一场温暖的变革势在必行

2014年2月下旬的一天,北方的春天还不肯卸下防备,怯懦的躲在北风身后,一下下割着行人的面庞。带着访问任务,我们匆匆走进了缪峰的办公室,推开门,扑面而来的竟是暖风。这是一个挂着画像和水墨风景画的宽敞的房间,并没有看到大片的暖气管道,或是烧的红彤彤的小太阳。带着大大的问号,我们见到了缪总。和印象中的企业家形象略有出入,缪总是个看上去就让人感觉温暖的人,并不拒人千里之外,他会心的微笑,招呼着我们。

缪峰,山东得象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得象集团位于济南市高新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碳晶平面发热材料研究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

尽管我们事先做了功课,缪总还是耐心的为我们介绍了碳晶,它全称碳素微晶,是碳元素的一种晶体结构,是一种改性提纯碳素颗粒发热产品,是以短碳纤维改性后进行球磨处理,制成微晶颗粒后,再加入远红外发射剂,以特殊工艺合成制作成加热元件。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电的引发激励下,通过碳分子团产生“布朗运动”,由碳分子间的互相撞击和摩擦产生热能,生成大量的红外线辐射。

术业有专攻,为了便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更好的理解碳晶采暖,缪总起身带我们来到一幅画像前。他告诉我们,这幅画像就是碳晶电暖画,插上电源三十秒内,画的表面温度就可以迅速升高。我们仔细打量了宽敞的房间,这些挂着的电暖画精致又美丽,原来这房间的温暖归功于它们,心底的疑问瞬间化解。

缪总说,碳晶电暖画是得象集团的产品之一,以电为能源,通过远红外线的辐射,能量直接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采暖、保健与装饰的三重效果。

依靠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得象的产品向多元化发展,独立研制、推出了碳晶墙暖、碳晶地暖、碳晶电暖画、碳晶床垫、碳晶浴宝、碳晶屏风等系列产品。得象碳晶系列采暖产品温暖舒适,环保节能,电热转换率高,升温迅速,控制灵活,使用过程无污染,所以碳晶电采暖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可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取暖方式,并可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航海、极寒地区的机场化雪、屋顶化雪、野外保温取暖等领域。产品一经面世,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解决了许多其他采暖产品无法解决的难题,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采暖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雾霾中寻找春天

曾几何时,清澈的蓝天变得鲜为一见,曾经熟视无睹的蓝天白云如今备受关注,天空变得灰蒙蒙,脏兮兮。雾霾袭来,一时间,世界仿佛笼罩在云雾中,梦幻又惊悚。每日颇高的PM2.5指数关注度,让人人都成了气象专家。严重的大气污染,路人纷纷戴上了口罩,行人之间,只以一双露出的眼睛相觑,匆匆走过,冷漠而残酷。缪总义正言辞的说道,坚决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是我们建设国家的同时保护环境的殷切希望。马路上渐次增加的私家车,郊区悄悄竖起的巨大的烟囱,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门前点燃的绚烂焰火,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外在体现,但同时也在深深伤害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

2013年冬天,情况尤其糟糕。追根朔源,北方冬天的锅炉取暖几乎是罪魁祸首。虽然小区自行供暖的小锅炉已经开始取缔,但集中供暖规模庞大,且早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难度大。漫长的冬天里,南方阴雨湿冷,北方寒风刺骨,那些巴望着温暖的人们,就这样给了缪峰灵感和动力。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自2009年9月投放市场以来,得象碳晶系列采暖产品已大量应用于住宅、部队、学校、办公、宾馆等各类场所。供热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包括普通住宅;国内2000多所中小学校;、山东武警、新疆武警等上千处营房、哨所;山东省中石化各加油站;临沂、德州、济南等地的300多处邮局营业厅;莱芜北岸小镇、临沂常山庄社区等多个城镇化项目等。

作为碳晶采暖行业的龙头企业,2012年7月,由山东得象制定、中国标准化协会通过的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碳晶电热板标准》对外,这是目前碳晶行业唯一的行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得象产品的技术优势和领先水平。

2013年的冬天,得象集团的发展势头愈发旺盛,在前几年踏实积累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大踏步前行,目前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28 个省份,建立了包括800多家商,4000多家合作伙伴的销售体系。并计划两年内,建成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3000家商,10000家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同时,与各国家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到目前为止,建立商长期合作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西班牙、芬兰、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2013年10月,得象美国分公司DESHINE成立。得象可谓在一片雾霾中迎来的企业发展的春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契机,达到了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缪总坦言。

文化深处取暖

缪总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十分深刻,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会被模仿,甚至被超越,绝不会是永远的壁垒。所以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靠的是文化。就像战争最终不是依靠武器,而是依靠人,依靠信仰制胜一样。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灵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空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个企业应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缪总常常这样教育手下的员工,使命感、责任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与人民一道,低碳节能,奉献社会,传播温暖和正能量,才能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人共同进步,这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如出一辙的意义。

缪总十分牵挂那些条件简陋没有取暖设施的地方,如边疆部队,边海防哨所,城镇学校,贫困家庭。作为一家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得象从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公司成立以来,多次带领着企业员工组织“送温暖”活动,秉承着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努力创造一个企业与个人、与社会、与环境共同受益、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得象集团已经捐出价值累计高达2000万元的碳晶电热板。

其中,2010年与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合作开展“得象温暖万家行”活动,计划为全国10000户特困家庭、军烈属、五保户免费安装得象碳晶电热板,真正实现“温暖万家,奉献社会”的山东得象核心价值观。

2013年5月,公司为四川雅安灾区人民捐赠20万元人民币,用以灾后重建工作;后续为留守儿童、艾滋病患儿、特殊教育学校、侨资学校等送去温暖,并积极参与了山东省团委发起的“心愿直通车活动”,帮助青少年儿童实现心愿……

2009年至今,先后为全省41所希望小学免费安装价值225万元的电热板;为全省18个“第一书记帮包村”捐赠115万元的电热板;更值得一提的是,得象还把支持国防事业,关心国防发展作为企业责任,先后为烟台警备区、东营武警边防支队、武警新疆总队等全国113个边防哨所赠送价值200多万元的电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