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076-06

相对于生产领域循环经济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针对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工作明显滞后,从消费领域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由此显得极为迫切。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绿色消费成为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是坚持可持续消费、走循环经济道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概述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始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ee和R.K.Turner提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是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一词;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正式诞生。随后,循环经济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入我国,是我国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之一,与知识经济共同构成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总体而言,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以“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修复(Repair)”为原则,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追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及可持续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方式、污染治理模式和资本循环形式,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二)绿色消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消费模式先后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模式――线性消费模式――循环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消费作为新型消费、时尚消费,是适应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消费模式,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体现出人们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层次的提高。绿色消费以生态经济整体优化为出发点,以满足生态需要为基本准则,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宗旨,以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为标准,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将物质消费与精神生活、劳动与休闲、社会评价与自我体验统一起来。绿色消费以5R为基本内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产、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由此可见,绿色消费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性绿色新潮流,是全球消费的主导模式和全新的消费理念,旨在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消费、安全和健康需求。

(三)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

绿色消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思想,革新了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绿色消费的本质是理性消费、公平消费、可持续消费,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运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宣传教育、开展绿色行动,引导、强化、规范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进行有用性消费和必要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生产目标与可持续消费目标不一致、生产能力与可持续消费能力不匹配、资源回收产业与可持续消费不适应的矛盾,已成为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发展的制度障碍,实施绿色消费的价格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等可持续消费措施,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及障碍。

二、绿色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宏观因素――制度环境

制约绿色消费的宏观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和制度障碍。一是外部。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个体的行为给其它社会成员带来好处,创造了社会利益而自己却并未受益或得到补偿,个体为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不会采取行动,由此使得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受损。相比非绿色产品而言,绿色产品需要投入更多的环保成本,使得商家不愿承担价高的风险及损失。绿色消费的外部性理应由政府通过价格、税收、收费、奖惩等手段使其收益或成本内部化,但是我国缺乏这方面的调节措施或奖惩体系,使得不付费或少付费的“搭便车”行为增加,由此影响绿色消费的发展。二是政策制度障碍。国家虽然大力提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对于其相关质量检查标准建设不完全,国家的相关立法和标准条例也是空缺。另外,我国缺乏针对绿色消费的政策指导,绿色消费概念模糊、权责不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消费的推进。

(二)中观因素――供求市场

制约绿色消费的中观供求市场因素,主要包括供给障碍、市场需求障碍和消费环境障碍。一是供给障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少、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技术不成熟、研发技术落后,且缺乏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和激励;同时,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产品风险大、技术研发难,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制约了绿色产品的供给。二是市场需求障碍。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是由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望的人群组成的,即市场=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绿色市场的购买力直接影响着绿色消费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不能对绿色产品形成有效需求,且人均收入不高,相对于非绿色产品而言,消费者更不愿意购买因环境成本而定价较高的绿色产品,由此难以形成足够的绿色消费群体。三是消费环境障碍。部分企业利用虚假绿色广告,以无污染、无公害、益健康等绿色产品名称及特征标榜非绿色产品,导致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缺乏信任,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微观因素――消费个体

制约绿色消费的微观消费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意识障碍和能力障碍。一是意识障碍。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明显提高,其消费行为也日趋理性化、绿色化、生态化,但离绿色消费的公众意识要求相距甚远,加之我国高达70%农村居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更为落后,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此外,受传统消费习惯及国外不健康消费方式的不良示范作用,我国依然存在着畸形消费、非理性消费和灰色消费。二是能力障碍。人们的消费方式在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后,进入今天的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这个崭新的消费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完善、成熟的消费体系。同时,我国消费者普遍缺乏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等方面的知识及其指导,无法分辨绿色产品及其好处,由此也制约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水平及能力。

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政府:绿色消费的主导

1、舆论教育。通过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教育,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传递绿色消费信息,普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推进绿色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消费结构的建立、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使绿色消费成为全体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动,并逐步完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为社会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环保的消费环境。同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范式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等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效依托环境保护日、节能减排周、循环社会月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环保知识、绿色消费理念、循环经济思想的宣传及普及。

2、政策法规。建立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和贸易等规范性制度,以及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和会计等考核性制度。积极实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绿色消费立法和绿色标准制定工作,建立绿色消费基本规范、评价标准、监督机制、管理制度,建立涵盖资源、产权、市场、产业、技术、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回收、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的绿色消费保障制度、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建立绿色消费管理制度、规划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责任制度,制定绿色消费及循环经济绩效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政府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3、经济杠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是构筑绿色消费模式的突破口,对社会消费起着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制定绿色采购规章制度和作业程序、掌握绿色产品清单、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培训绿色采购人员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体系和绿色贸易通道,以政府绿色采购及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另外,对非绿色产品、资源性产品实施限额购买及累进制收费,实施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税前还贷等直接财政补贴支持,并开征垃圾税、环保税、原生材料税等新税种,结合专项资金与财政补贴制度、税收制度、价格制度、收费制度、押金制度、采购制度、投资制度、金融制度等经济措施,鼓励企业生产及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可再生产品、可重复利用产品、可回收使用产品,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企业:绿色消费的载体

1、生产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企业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仅要设计绿色产品,而且要加强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以更好地推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具体而言,以“减量化、替代化、再利用、资源化、系统化”为导向,加快研究资源替代技术、能量节约技术、零排放技术、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延伸技术,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无污染能源,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由此进一步破解绿色关税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2、推行绿色营销。营销渠道的畅通是企业顺利销售产品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从绿色产品品牌命名、商标设计和颜色设计等方面反映绿色文化内涵,突出绿色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及兴趣。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专卖连锁店、绿色产品批发市场或交易会、连锁超市绿色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绿色产品与生产基地、营销渠道的有效对接。同时,采取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在销售现场和推销实地进行绿色产品的宣传、推广,结合量大、面广的绿色广告投放,以及社交联谊、环保公益、企业公共等活动,宣传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等,营造市场营销的绿色氛围,为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体基础。

3、创新商业模式。在同质化竞争时代,把握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变化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企业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者确定战略重点与策略组合,提供不同价值组合和关键点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方式及需求结构。企业针对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提供特定功能的“产品_服务组合”,并使绿色观念成为企业理念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体员工将环保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融为一体。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改造物流及售后服务体系,创新产品租赁、升级和废弃产品维修、再制造等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及循环经济的长远、快速、健康发展。

(三)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主体

1、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由此变得意义深远。实现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也是主体,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广大消费者除了不选择“物不美价不廉”的产品之外,还应该拒绝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大的产品,始终把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理念变成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消费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水平,主动提高绿色消费意识,破除对绿色消费的错误认识及戒备心理,提高对绿色产品的辨别能力,并树立合理、健康、科学、绿色的消费观念。同时,主动加强消费伦理教育、宣传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道德,切实构筑节俭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的理念、知识及行为。

篇2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和工作氛围

新沂开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工作中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目标责任,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干部培训、科普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知识与重要意义,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市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等活动,让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并努力服务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理清思路,完善政策,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

一围绕工业循环经济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在土地供应、财政资金奖励与补助、信贷资金扶助及有关税费减免上给予大幅度倾斜。仅2010年就落实各类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近2亿元。其中:帮助31家企业争取金融扶持资金1.4亿元;帮助恒盛、花厅、利民、鲁花等公司争取技术改造和项目国债资金4200万元。帮助55家企业争取综合补贴政策资金2000多万元;帮助3家企业争取省中小科技企业扶持资金155万元;二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循环经济。2008年至今,全区累计设立10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并成为首批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1.28亿元,比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5.29%。三加强产业指导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资源深加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如江苏八达重工引进新技术成功研发的“双动力”全液压轮胎式抓斗机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应用节能、节材新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斯尔克差别化纤维科技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的研发、生产的企业,企业环境行为等级为绿色。不久前获得省商务厅批准设立的省级特色产业园――“江苏新沂高分子及硅材料产业园”又为加快招引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推进开发区建设向特色化、专业化、高新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三、发挥职能,有效调控,以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开发区本着“以人为本、环保优先、集约发展”的建设理念,坚持打造“城市新区、工业新区、园林新区、绿色新区”的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理念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开发区为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集中社会资本有效整合、节约自然资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一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调整园区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区、科技创新区、商贸商业区、生活居住区、生态休闲区等五大功能区域;二是提高进驻项目门槛,采取“四优先、五不准”(即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优先,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符合国家产业导向鼓励的项目优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优先;有污染的项目不准入区,有毒有害项目不准入区,易燃易爆项目不准入区,国家限制发展的项目不准入区,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不准入区)制度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三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开发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7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3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各一座,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保证了企业排污问题的及时解决;四是加快园林新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发区绿化总面积已达168万平方米,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区内沿新戴运河、新墨河、琅墩引河规划建设的3条生态走廊以及4万平方米“希望广场”、8公里长的323省道绿化景观带,已成为园区居民游憩休闲的重要场所。在新沂经济开发区,与新兴产业发展并行的是人与自然、园区与环境和谐发展。

四、培养典型,引导示范,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规模效应

为稳步推进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近年来,新沂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最大的酒精生产基地――江苏花厅酒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支持帮助企业实施“三零排放”和“负能酿造”计划,着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一是通过建造和增添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将酒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回收,同时锅炉以沼气为燃料,实现废气零排放;二是扩大沼渣有机复合肥生产规模,将沼渣等固体废弃物全部吃干榨净,实现固体废弃物零排放;三是通过扩建水循环设施,将工艺冷却用水全部闭路循环、梯级利用,并大幅度提高达标尾水回用率,不断减少废水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四是通过粉浆换热、创新糟液厌氧发酵、采用浓醪发酵等一系列先进工艺技术,缩短发酵时间,减少蒸汽用量,提高热能效力等达到“负能酿造”目标。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花厅酒业已拥有年产酒精20万吨、DDGS蛋白饲料7万吨、糟液厌氧发酵沼气23万吨、沼渣有机复合肥2万吨、食用级二氧化碳10万吨、沼气发电5000万度的生产能力。2009年实现利税1.27亿元,2010年1-10月累计达9078万元,同比增长24.54%。该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裂变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原省委书记李源潮、现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德兴市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51-02

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现辖6镇6 乡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31万。德兴历史悠久,公元938年建县,名取“山川之宝,唯德乃兴”之意。1990年撤县设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省辖市。德兴是万宝聚集之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是中国著名“铜都”。全市现已探明并开发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铅、锌等30多种矿产,其中铜储量900多万吨,黄金580余吨,银6 244吨,境内德兴铜矿是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德兴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德兴生态资源丰富,有享誉全球的三清山,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活立木蓄积量74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达2 200万株。

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德兴因铜而兴、因铜而富、因铜而名。长期以来,以江铜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金山金矿等大中型矿山为代表的资源开采型产业成为财政的支柱行业。以有色金属采掘业为主导的德兴的经济结构在生产消费上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三高一低”特征。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单一,主导产业档次不高,特别是GDP的能耗和物耗居高不下,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如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环境,做到依托资源求发展,跳出资源争效益,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是摆在德兴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为实现德兴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德兴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循环发展之路,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发展的同等地位来抓,着力发展替代升级产业,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铜都。

一、建设生态矿山,培育绿色支柱

德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有江铜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金山金矿、花桥金矿等大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山57座。由于历史原因,矿山开采给德兴的环境带来的较大的破坏和污染。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德兴市痛定思痛,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狠抓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矿山。一是治理水污染。在进行大规模治理前,横穿德兴铜矿矿区的大坞河重金属和酸性废水污染极为严重,河水常年呈红褐色,每年用于环境赔付的费用达300多万元。从2001年起,德兴铜矿投入5 000余万元,引进加拿大百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将矿山酸性废水一分为三,1/3的废水用于铜矿废石场喷淋浸铜,每年回收铜金属550吨,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1/3的废水排入尾矿库与库中碱性水中和,返回选矿厂作为生产用水;1/3的废水进入废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通过努力,有效地减轻了对大坞河的污染,实现了雨污分流,改善了流域的水环境。二是提倡节约生产。金山金矿投入2 000多万元,保护矿产周边山体植被,打造绿色园林矿山。该矿生产生活用水全部靠大气降水及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供应,每年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为节约土地,该矿严格控制井下出窿量,井下产生的废渣绝大部分回填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并利用一部分废石废渣加工成年产2 500万块标准免烧砖。对出窿废石堆放场用块石混凝土墙进行防护控制,对结束堆放的废石场进行植被恢复,并交由农民耕作。三是保护矿山生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对全市所有的矿山新、改、扩建项目,都严格实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每个新上的项目,都充分注意生态植被保护和水源涵养,严格控制木材、毛竹采伐量,并要求矿山对周边山头进行封山育林,矿山建设选址尽量避开森林茂盛的山林,充分利用荒地、山沟作为废石场和尾沙库。目前,德兴铜矿全矿绿化面积达到1 110.83万平方米,绿化率96.80%,人均绿地面积897平方米,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矿山。四是循环利用资源。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一直是困扰德兴环境保护的难题。为解决好这一难题,德兴市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理念,鼓励矿山企业发展工业废弃物再开发再利用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德兴铜矿原先每年有近20万吨品位高的硫精矿仅以每吨几十元的价格卖出。而品位低的就当废品丢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成立江铜化工公司利用生产硫酸产生的余热发电,年发电量大约1 800万度、节约标准煤7 000余吨,既生产出硫酸,又产生大量的电能,提供铜矿生产之需,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经济和环保的双赢。银山铅锌矿利用尾砂生产钙化砖,年产量5 000万块,年均消耗尾砂3.4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利用尾砂回收云母绢,年产量5 000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缓解了矿山尾砂库库容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发展接替产业,增强经济后劲

德兴的经济严重依赖矿产资源采掘和利用,矿产资源经济必将经历开始、繁荣、衰落的过程。要保持德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循环接替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点是产业链能否接续,越精细的产业链结构,越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德兴矿山新技术开发公司通过技术攻关研制出了国内首创技术,把原来在铜精矿中作为三废排放掉钼和铼,经过焙烧和湿法冶炼,生产出市场上价值高达30万元一吨的钼酸铵和铼酸铵,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铜海尾矿回收公司从尾矿中分选硫铁矿和低品位铜精矿。晶焱三废回收公司从选矿中粉尘和废水中提取铜精矿,这些企业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减少了上游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木竹加工企业是德兴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从事人造板生产的大型企业绿野木业公司,以废弃资源锯木屑为生产原料,采用国内首创磷酸法木屑生产活性炭工艺技术,投资3 500万元新建了年产5 000吨的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线,一年为企业增值了2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时解决了传统氯化锌生产活性炭造成水质、空气污染的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在农村大力推广“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发展沼气11 000户,年增收节支1 000余万元,减少了农村薪材砍伐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保护农村良好生态。

三、建设魅力城市,塑造和谐铜都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使经济发展的能量、物质、信息等各种因素高效结合,多层次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德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走生态型发展道路,塑造独具山水园林特色的和谐生态铜都。一是编制绿色规划。结合德兴生态特点,编制了《德兴市小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德兴市总体规划》、《德兴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德兴市凤凰湖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规划,修编了《德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科学指导城市建设的城镇发展,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二是建园林城市。按照“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山上全绿化”的目标,投入1 000多万元,对德兴广场、洎水河沿河广场绿地进行改造,补植乔木,提高郁闭度;建设滨河大道沿河景观工程和铜都大道绿化工程,改造滨河大道中间绿化带;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洎水河滚水坝,打造城区水系景观;同时,见缝插绿,鼓励市民认种认养园林绿地,并加大机关院落的绿化力度,提高城市总体绿化水平。三是深挖城市内涵。德兴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深挖厚重的“铜”文化底蕴,努力塑造城市灵魂。发掘江南四大历史文化名楼聚远楼的历史遗存,投入3 000多万元在德兴南门新区凤凰湖畔重修聚远楼;开展德兴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在商业街、学校、广场建设铜雕和名人雕像;开发建设凤凰湖景区、饶守坤公园,对周边山头、凤凰湖水体进行综合开发,为市民打造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四是引导绿色消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建立节约文明的消费模式。在政府采购中,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产品的采购比例。强化废弃物资回收利用,加大废金属、废纸张、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的回收比例,加快建立废弃固体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压力。

工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德兴市荣膺“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之一;二产占GDP的比重达63.27%,与2001年相比,山林植被破坏率下降6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68.7%上升到75.1%。一项闪光的荣誉,两组鲜活的数据,生动地展现了德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所取得。

参考文献:

[1]德兴市统计局.德兴市2008年暨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2008年德兴市统计年鉴,2008.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to Build Green Copper

CHENG Li-jun

(DeX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JiangXi Province; Dexing 334200, China)

篇4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篇5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主战场和居民消费重要领域,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目前百色市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成为百色旅游发展的新特色。百色市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努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设28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72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400个星级农户,各县(区)都建有3~5个标准而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使乡村旅游成为百色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乡村旅游与许多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可能的耦合表现为观光农业、观光林业、农家乐、观光休闲果园、水库观光休闲、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促进目的地经济效益提高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发展循环经济下的乡村旅游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耦合、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缓解传统农业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因此推行循环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一、百色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类型

发展乡村旅游业,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将乡村打造成旅游度假地,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类型包括观光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大类,具体产品表现形式为农家乐、高科技农业园、农业新村、古村落、村寨、农业胜景等5种基本类型。百色市目前已开发的42个乡村旅游点除了尚未开发森林野营地、跑马场、斗牛场、狩猎场为类型的的娱乐型乡村旅游外,可开展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为5种,产品类型齐全,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多样。

(一)观光型乡村游

以田阳县芒果风情园、百色现代农业观光展示园、隆林乌龙茶山庄、凌云茶山金字塔等为代表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可开展蔬菜观赏、瓜果观赏、花卉观赏、林区观赏、编织工艺观赏、购物等活动。

(二)品尝型乡村休闲游

以百色平圩民族村、濑浩新村、外域屯蔗园农家乐,田阳县那生屯农家乐、乐业县火卖生态村、牛坪村、平果县新安镇庄内农家乐为代表的主要开展农家美食经营为主,利用当地独有的食物原料,开展野菜品尝、瓜果品尝、山珍品尝、水产品加工品尝、畜产品加工品尝等活动的品尝型休闲乡村旅游。

(三)民俗体验型乡村游

以百色西林县马蚌乡的壮族那岩木寨、西林县句町古镇、那坡县吞力屯、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张家苗寨、隆林县德峨乡苗族龙洞大寨为代表,开展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体验型乡村旅游。

(四)康乐型乡村游

以田东县横山古寨十里莲塘景区为代表,开展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可开展垂钓、田间农事、乡村趣味文娱活动等内容。

(五)度假型乡村游

目前百色42个乡村旅游点经过挖掘、整合后大部分都可以开发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主要开展包括森林避暑、生态区休闲、疗养、观光、保健养生等活动内容。

(六)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耦合

我国2008年8月通过,2009年1月生效的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的界定是: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量化原则旨在从生产源头上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使用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或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要求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使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量以初始行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不是简单抛弃,而是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的源头上。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产业耦合主要是通过旅游业与种植业、加工业之间的耦合,可以丰富原有产业的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废弃物或副产品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模式包括节能降耗模式、清洁生产(绿色旅游企业)模式、代谢共生(旅游循环经济园区)模式。

目前随着百色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的游客到来,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生活污物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特别是污水排放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另外由于开发者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盲目地进行城市化建设,使旅游目的地失去了原有的地方特色,降低了游客的重游兴趣。

二、百色市乡村旅游业循环发展对策

(一)建设乡村旅游精品,改变单一品牌现象

目前百色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种单调、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特色,区域内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厉害,乡村旅游缺乏精品品牌。主要是对现有旅游资源的简单利用和产品的重复性建设。乡村的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百色本地自然资源主要构成是喀斯特山地地貌、山丘、河流、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差别不大;其次是人文上把乡村的生产生活内容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但习俗大多不具备实体性质,多为无形的宝贵财富,而由于种种原因已开发出来的有形产品差异较小,已经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还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

建设乡村旅游精品,必须要走乡村旅游产业向林业观光、林药种植、休闲渔业和地产业发展结合的道路,把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向纵深层次延伸,区域内乡村旅游产品差别化开发,保持产品的吸引力。

(二)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的环境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在农村垃圾处理方面缺乏有效的回收、集中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因此只能任由大量的垃圾被随意丢弃。而经营者和农民也没有全面的环保意识,要通过政策制定、宣传册、海报、宣讲等种种形式来开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让乡村旅游点的社区居民、周边农民、经营者懂得保护环境对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清洁生产

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设计生产出最优的配置组合和旅游产品,以消除或减少农业、旅游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乡村旅游点所在地在农村可充分开发沼气能源,将大量的稻杆、人畜粪便等经过高温发酵、杀菌产生沼气,供照明、做饭、取暖、发电、气焊等,发酵后的沼气废料可用作农田基肥或者饲料,还可以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土壤肥力,生产无公害的有机食品,既节约能源又带动公害种植业的旅游观光。

乡村旅游实现清洁资源最需要的是建立餐厨废弃物登记、回收、集中处理体系,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建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激励机制、引导游客科学消费,减少产生量,促进源头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生产。

(四)倡导游客绿色消费

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绿色化主要是对游客进行绿色消费教育,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不购买禁售珍稀动植物资源、合理餐饮消费,不铺张浪费。

(五)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循环经济效率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整体设计,因地制宜,立足于百色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精心开发、合理布局建设。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性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使用次数和利用率,做到低消耗,少排放、无污染、多循环、能回收、再利用,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做好绿色产品包装工作。

(六)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

首先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领域的发展,为百色本地循环型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还要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合理规范循环型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其次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循环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前期所需投资规模较大,特别是项目的启动阶段对资金的要求比较高。但其见效较慢,投资回收期较长。可以采用专项资金、直接补贴、税收减免、产业帮扶等方式来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

篇6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原则;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42 [本刊网址]http:∥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给予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广泛的关注。循环经济倡导了绿色消费、生态平衡观念,是一种资源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发展模式,其相关理论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是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一、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精神需求,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然而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问题暴露出来,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和经济发展,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循环经济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严重

有相当一部分旅游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表现出了极为薄弱的旅游循环经济意识,大肆破换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现象严重,这在城市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这部分地区的旅游管理水平整体表现较低,未能很好地回收并利用旅游所产生的废弃物品,不仅污染了自然环境还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功能得不到发挥,对自然景区的监管不到位,缺乏完善而合理的规划,存有随意建设通行道路或旅游接待设施等问题,给多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旅游循环经济意识淡薄不仅体现在公众及企业身上,还在一定程度体现在政府职能部门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二)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特色优势不明显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现代旅游重要的资源。各民族地区基本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特色明显,但是以目前旅游发展实际来看,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且集成度不高,可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较少。单一的旅游资源、有限的旅游服务体验等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旅游产业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使得游客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或金钱在该地区的旅游上,旅游产业自然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影响了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最终导致旅游产业很难实现大进度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企业需要特别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政府过度干预,法制建设不完善

某种意义上来讲,旅游是人们继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对更高层次社会活动的追求,并不是人们必要或首要的需求,而是建立在市场供求特性基础之上的需求。政府的过度干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政府的引导功能缺失,势必会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虽然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证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相关法制建设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时代特性的体现上并不明显。各旅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依据相关法律条文有效的实施管理,致使旅游市场运行混乱,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影响了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作者认为要想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应结合旅游发展实际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旅游企业和公众的旅游行为,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须恪守的原则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化、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作者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归述了以下几项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以指导旅游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一)恪守“3R”原则

所谓的“3R”原则由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项基本原则共同构成,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遵守的准则之一。其中减量化原则要求我们在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就注重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达到预定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和能源;再利用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尽量保持产品的原始特性便于日后反复使用,尽最大限度的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以此来降低资源用量和环境污染指数;再循环原则要求我们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即将完成使用功能的产品重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并投入到原产品或次级产品生产中,其意在减少资源用量和浪费,实现自然环境优化,缓解垃圾处理的压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遵循“3R”原则既符合了循环经济的特质,又顺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恪守可持续发展原则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映射了时代的变迁,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现,旨在为后世子孙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和留下更多宝贵的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可持续性的发展。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满足未来人的需求,将不同时段人的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二,可协调性的发展。可协调性的发展是指在发展限定的范围内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与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导向功能,以市场机制与区际的良性互动推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各地各级政府还应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三)恪守生态化原则

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前提,要求我们以友好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容量,坚持恪守生态化原则,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双向共赢。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营造不仅需要我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能源,还需要我们为消费者提供具有生态特色的设施服务和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旅游管理中也要恪守生态化原则,制定并实施绿色核算标准,具体而言,就是以某种特定的指标计量旅游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资源、能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排放量,反映由此带来的收益和损失,继而深化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长效发展的积极效益,主动参与到旅游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

三、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作者结合上述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则,提出了一些发挥政府引导功能的可实施性建议,以供参考。

(一)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技术

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公司的认可和支持,这在循环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早已得到验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我国政府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发展观,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旅游,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植入人心。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提升全民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意识。除此之外,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推行绿色技术势在必行。循环经济是基于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利用生命周期论评估经济增长,意在降低能源、资源、污染排放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以,绿色技术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采用低害或无害工艺、技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甚至消除环境污染。以构建绿色技术体系为基础,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并鼓励旅游企业或公司将绿色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二)加强法制建设,保护旅游资源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各省级政府应结合本地的经济实际,明确旅游循环经济法规要点和立法目的,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旅游循环经济相关立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循环经济立法架构,以引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保护旅游资源。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关联的要素有很多,例如环境、资源、经济、社会以及人等等,在当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势下,立法强制性的规范了公众、企业、公司行为,对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效益。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势经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扩展。然而单凭这些加速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执法部门加强旅游管理,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执法,坚决打击一切违规行为,从而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篇7

一、经济新常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在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再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速,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空间,另一方面新常态带来的绿色行业发展新契机,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未来十年将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首先,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的宽松宏观政策环境。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发展循环经济,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模式。我国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的支持,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循环经济越来越重视,把握住利用好新常态这一契机,利用循环经济的内涵与新常态特征科学有效融合,在宏观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需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新常态下政府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以使循环经济理念和产品真正推广到社会之中。其次,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水平越来越高为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经济新常态为循环经济提业的技术创新和拓宽了循环经济的产品市场。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循环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废物回收”向“循环创造”的转变。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循环经济产业,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二是循环经济产业与资源消耗型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常态要求循环经济从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下游向上游转变,增加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协同效能,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循环经济产业作为资源产业消耗的末端,应当加强和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合作发展,进而推动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调整我国资源行业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为循环经济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最后,经济新常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更加注重绿色消费的拉动作用,全社会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得到强化,人们的理念和行为更加理性,新的绿色消费热点逐渐形成,这些都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绿色消费能力、市场的绿色产品质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对于循环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行循环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政策具有主观性、预见性、能动性的特点,政策体系应该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且具有引导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需求不同,政策制定需要符合发展阶段、顺应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步履艰难,关键在于政策变量难以及时跟上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落后政策因素是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三个方面:新常态下,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是更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构建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经济政策、信息协作的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的政策体系进而推动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一)政策的路径依赖。

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发展对财税和金融等优惠政策的依赖;中观层面上循环经济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微观层面上的循环经济企业科技含量低、自主研发环境保护新材料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财税体制上,从“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推广施行了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优惠政策,使得我国循环经济在政府的政策驱动和激励机制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过度的政策刺激,也导致了循环经济实体企业的政策依赖和成本依赖,循环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明显,由此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造成资源利用不足,导致循环经济创新能力不足。在价格机制上,循环经济产业还未能建立起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动态稳定和长效发展的产品价格机制,报废资源回购价格过低导致回收量严重不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效应。在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上,现阶段循环经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足导致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低,设备落后使得回收材料不能细化加工,使得行业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导致了循环经济“不循环,不经济”的局面。

(二)政策不配套。

循环经济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与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企业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尚未对新兴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导致这两类企业之间缺少融合,或者融合得比较松散,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我国企业研发绿色产品的创新动力不足,与国家对自然资源创新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

(三)行政执行性政策不完善。

我国循环经济在行政执行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规范建设滞后。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20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但相关具体的产业政策仍然赶不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二是监督缺位。由于循环发展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管理不能与之配套;环保部门对相关回收企业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尚未能建立有效的报废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共享平台,导致了循环经济回收行业信息不透明,并阻遏了行业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大。此外,一些企业缺乏对相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反映出现阶段政府对危险废弃物行业管理和法律宣传的不足。

(四)引导消费习惯和行为观念的政策不落地。

长期以来,政府缺乏推广大众绿色习惯和观念的政策措施,或有政策、不落地,导致部分企业和公民的节约意识、法治意识等较为淡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乐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绿色消费的意识不足,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不敏感等因素使得绿色产品很难有效地在市场竞争中推广开来。同时绿色产品创新不足、成本过高、市场需求过小,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政策问题需要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外部政策问题主要是循环经济政策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内部政策问题是如何完善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绿色循环产品。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设。

(一)战略和标准体系

1.战略性政策。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但从各个循环经济产业来看,循环经济产业微观执行方面的战略性政策仍然存在不足,如缺乏循环经济重点产业的指引,宏观规划失之于笼统,不能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研究提出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构建具有指导性的各区域、产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制定相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发展战略和执行标准的规范作用,完善环保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界定各方在环境保护中的义务与权利,以此来规范各主体行为。

2.执行性政策。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实施,环保部门要制定细化的政策,确保新环保法落实到位。要对循环经济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审查企业生产经营、实行生产者严格责任延伸制度、产品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等建立政策体系,使环保部门从资源回收企业的选址、回收技术水平、废物利用等方面实行全程监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回收全过程中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政策体系要覆盖各个监管部门,要对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形成要求回收企业严格按照环保和技术来规范运行的监管模式做出明确的规定。还要对严格执行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提出政策要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简历和执行,对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物分别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来进行污染预防、治理和转移提出要求。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回收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通过回收企业资格认证、定点管理制度和资源回收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对资源加工、排放的整治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未经注册、非法从事资源回收的企业予以处罚。

(二)经济政策体系

1.财政政策体系。

政府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体系来刺激企业自觉控制污染、绿色生产经营的动力,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经营主体的行为,使其在经营活动中更加规范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保障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制度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和推广循环经济产业的绿色产品,对优质的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民心,推广保护环境和循环发展的绿色理念,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综合运用财税、采购、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一是政府可以建立循环发展产业的补偿机制。补贴的方式主要包括:物价补贴、财政贴息、企业亏损补贴以及对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等。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战略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三是进一步利用水价、电价等基础能源价格政策的调整的优势,研究并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行业的基础资源价格和收费政策,从而调整资源性产品与再生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支出、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产产品的支持力度,同时探索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建立有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2.金融政策体系。

一是通过金融杠杆推动关键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来构建产业群和生态工业园区。二是通过相关绿色产业基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其它资金加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通过政府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和吸引风险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加大投资规模。四是推行绿色骨干企业的信用债券融资工具,争取为更多的循环经济企业债权融资创造发行股票、可转债、短期融资、公司债的资格条件。五是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的创新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组织重点循环经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合作,推广有普遍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

(三)信息化协作政策体系

1.在城市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信息中心,增强企业间合作。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和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产品、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合作建立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点和相应的回收处置中心。同时,建立资源回收数据的动态反映,逐步建立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回收的信息中心,构建回收资源和再生产品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推广绿色产品理念和设计、制订回收法规提供可靠的、权威的设计依据。

2.建立资源回收的信息管理网络,细化资源回收的行业分工。

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废弃资源回收、再生产产品、环保企业注册登记、保险终止以及其他法律手续进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有效的减少回收的非法流向。现阶段,我国资源回收主要通过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来开展,某一家企业往往要承担回收、拆解和再生产等全套程序。由此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同时导致循环经济行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政府应当对报废业务进行明确划分,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培养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四)教育宣传的政策体系

1.制定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

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教育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和城市发展宣传中来,引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改造消费者的传统行为,引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置,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2.加大绿色产品宣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篇8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困难,目前正在实行的财税政策虽然在排污治污、合理运用资源和奖励优秀企业等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政策中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全面。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政策不明确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对循环经济给予了巨大的扶持力度和优惠力度。但是,对于循环经济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政策能给予区分,这就导致许多企业打着循环经济的幌子来骗取政府部门的优惠。这就会使许多不法企业谋取到高额利润,从而扩大生产力度,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而那些真正的循环经济企业却会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和奖励。此消彼长,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分在国外已经有了大体的模式,而国内信息交流的局限也是对循环经济界定不明确的一大原因。

(二)循环经济企业税务依旧较高

发展循环经济是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必须拿出诚心,且加大力度扶持。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循环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款,导致循环经济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发展创新上不够全面充分,技术资金的投入就会减缺。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变慢。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就会大力减免循环经济企业的税收,乃至不征税。用这种方式来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我国政府对资源与环境的投入过少问题由来已久,日本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已经达到了国民GDP的4%,而我国的投入仅仅占国民GDP的1.5%。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十分重视,想要达到“治大于污”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企业税务优惠针对性较差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会衍生出许多种类的循环经济,包括水循环和其他资源循环等。这些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会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现行的循环经济税务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循环经济种类的针对性。比如,适合水循环经济的的税务优惠政策对其他种类循环经济不尽合适。这就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流失和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四)政府绿色采购不合理

虽然我国对政府的采购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研究,也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成效。但是,至今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正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购的规模较小,并且与发达国家一比就会发现,我国的政府采购支出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太低。其次,所采购的绿色产品缺乏明确的认证制度,有很多不符合绿色产品的商品鱼目混珠进入采购的范围。另外,政府的绿色采购行动没有真正的起到带动优秀企业发展的作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五)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是短板

这一问题的存在方式主要是两方面,首先,对循环经济的激励方式的缺乏。目前,我们国家发展的循环经济企业都面临着制约多而激励少的窘境。另外,对循环经济仅有的激励机制力度不大。这就是政府财政投入的缺乏,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力度不大,导致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措施

(一)加大政府财政补贴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来自多方面的力量的维护和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一样。国外在这一点就做得很好,每年对新兴经济的发展投入就占了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8%~10%。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较其他国家晚,更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我国也应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优秀之处,为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投入。

(二)设立优惠贷款

国外对循环经济的企业不仅仅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还会对许多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不仅贷款金额多于其他企业,贷款的利息还会比其他企业少许多。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场地要求较高,对科技的要求也很高。因此,投资多,获利周期长是其一大弊病,资金就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国应建立专项资金,为其提供优惠贷款,扶持其成长。

(三)政府采购的带头作用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采购行动势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起到带头作用。积极采购绿色产品,对不合格的“伪”绿色产品坚决抵制。同时完善绿色产品的界定机制,让好的产品受益,让不好的产品进行改进。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措施

(一)改进多种资源的税收

我国资源数量丰富,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也众多,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首先要在资源上下功夫。自然资源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政府需要调整资源税款,调高不可再生资源的税款,同时相应降低可再生资源税款。对企业的资源使用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使其多多使用可再生资源。

(二)把企业的排污费变为排污税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排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排污费的征收难免会有些不法企业钻空子,不按规定排污。因此,在笔者看来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这样使得企业自己产生排污的意识,可以刺激企业改进自己的排污系统和生产结构。这对一些落后企业的产业优化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定点征收垃圾税

伴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城镇的垃圾问题日渐突出,这给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早些年爱尔兰就开始征收垃圾税来减轻城市的负担。由此,我国也可以尝试征收垃圾税,使得居民能自觉分类处理垃圾,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语

篇9

一、金融支持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和支持。金融业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盈利反馈给金融机构,并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在循环经济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金融市场可以将我区社会上闲散资金进行集聚,形成可以可以服务于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方便企业进行融资。而我区呼包鄂城市群民间资本相对较为充裕,缺乏相关金融机构对闲散资金进行整合。

(二)配置功能

表现为资源的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的再分配。金融机构可以使资金从资源效率低的部门流向资源效率高的部门,可以使资金从效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流向循环经济企业。而且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区外的资金对我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对给予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回报。

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多阶段性的特征,导致其融资主体多元化。不同时期对于融资具有不同的需求。所有循环经济的融资部仅需要政府投资,还要利用市场手段促进企业投资,同时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二、循环经济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我区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主要来源来自于政府拨款,和企业现有资金。对于外界资金的利用较为有限。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较为完善。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分别为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绿色金融理论。环境金融理论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依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对环境有利的项目实行优惠或奖励。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理论表现在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我区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支行较为缺乏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经营模式。迫于盈利和其他因素的压力,这些银行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和风险有关指标。循环经济的产业具有明显耗时时间长,短期内不能进行资本回收的特点。所以循环经济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而我区金融行业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缺乏环境风险评估制度。不能有效的起到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国家对于循环经济投资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小,而循环经济的投资严重依赖国家的经济支持。

循环经济民间资金来源较少,同时缺乏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融资渠道的扩展。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进入循环经济行业。循环经济无法得到技术支持,就无法得到技术上的进一步提到,利益就无法快速实现,进一步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相关制度

现阶段我区循环经济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投资,有效的税收政策是循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建立税收和收费激励制度,利用不同方式提到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目的。扶持引导绿色产业,废物回收产业和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降低税率并对进口所需的设备和仪器的进口关税。所得税方面,加大对研发费用的睡前抵扣比例。合理调整增值税的增收标准,对积极利用可回收资源的企业进行优惠。

篇10

资源型经济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经济。资源型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加工产品。格尔木地区工业依据其天然的矿藏资源,形成了以盐化工、石油化工、玉石加工等为主的经济产业,主要工业产品有天然气、钾肥、原盐、甲醇等,属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工业区。2004-2008年,天然气产量由15.59亿立方米增加到41.4亿立方米,增长165.55%;汽油产量由26.27万吨增加到30.9万吨,增长17.62%;柴油产量由36.09万吨增加到46.6万吨,增长29.12%;各类盐产量由3.67万吨增加到6.9万吨,增长88.01%;发电量由3.5亿度增加到11.3亿度,增长222.86%;钾肥产量由111.42万吨增加到209.7万吨,增长88.21%;液化气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8.9万吨,增长20.27%;精甲醇产量由10.61万吨增加到40万吨,增长277%。

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逐年增长。2004-2008年,格尔木地区生产总值由44.63亿元增加到137亿元,五年间增长206.97%。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由0.56亿元增加到0.91亿元,增长62.5%;第二产业产值由29.13亿元增加到108.59亿元,增长了272.78,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62.26%、69.86%、73.39%、74.39%、79.26%逐年大幅提高的态势;第三产业由14.94亿元增加到27.49亿元,增长84%。

多年的工业实践表明:资源型地区的主要弊端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地破坏。为保持地区经济增长态势,只有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少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转变。

二、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企业从“资源型”向“循环型”生产模式转换过程中,金融资源的引导将促使企业的转换行为从被动转向主动,走向自觉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但金融在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政策。循环经济项目大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短期经济效益弱化而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目前,环保、税务等部门多采用费用返还、所得税抵扣、增值税免征等方式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给予支持,如:2007年青海省运用财税手段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上共投入6.1亿元,在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上共投入1.3亿元。但对于金融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企业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则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或减免税收等补偿政策。如只强调商业银行“输血”而忽略“造血”,则会使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容易形成在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上的商业信贷资金缺位。

(二)循环经济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缺口较大。2009年格尔木地区计划安排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建设项目3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个、续建项目18个,预计总投资55亿以上。资金来源除部分企业自筹外,很大部分需要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大幅增加,但依然无法做到全力兼顾、按需发放,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金融机构放贷“效益性”行为明显,导致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难以启动。金融机构基于效益性考虑,在信贷资金发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垒大户”现象。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困扰,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信贷资金则相对较为困难,形成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的问题。

(四)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不足,影响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从格尔木地区情况看,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优势产业上,在对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上涉及还不全面,企业对能源的综合开采率和回收利用率较低。

(五)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格尔木地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的授信等间接金融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基金市场融资和开发性金融支持的条件尚不具备,促使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权的工作还比较困难。

(六)各金融机构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没有对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的商业信贷缺位形成有力补充等。

三、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循环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基层央行应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增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力度

1. 逐步探索实行结构性的差别利率政策,严格实行扶优限劣措施,对科技、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产业实行低利率政策,确保绿色、环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将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纳入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使之成为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激发商业信贷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及时了解辖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和相关资金需求,按时向辖内金融机构推介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并通过制定相应的信贷考评办法、地区信贷工作指导意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

(二)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地方性金融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质就是增值和逐利,商业性金融机构亦是如此。因此,需要政府创新金融组织,通过建立地方性金融组织,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以促进循环经济链条的顺利衔接。就格尔木地区而言,青海银行格尔木分行、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可考虑赋予其中一家一定的政策性金融职能,对于该行、社将金融资金重点投向“生态工业园”、绿色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支撑体系等领域后,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资金补贴,以此调动行、社在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发展上的积极性。

(三)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近年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采纳的信用信息范围逐步扩大,使用效益也逐渐显现。为加速地区企业走循环发展之路,应将涉及企业排放和环保行为等方面的有关信息一并纳入征信系统,加强对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地跟踪了解,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详尽的咨询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服务,以此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

(四)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并给予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类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层次是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为原则,以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层次是创新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机制,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等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同时,由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资金风险较大、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因此,建议政府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营业收入,在税收上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降低商业银行资金经营成本,以此提高其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性。

(五)可考虑利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打包开发循环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充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