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的医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的医学模式

篇1

[关键词] 医学教育模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145-03

医学模式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观察及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及行为方法,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医学的总体认知[1-3]。与医学模式相对应,医学教育模式需要医学人具有相应观察及处理健康疾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应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给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国外有研究表明[4-6],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从单一的生物因素开始向综合因素转变,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1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局限性

1.1 教学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教学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未能包含现代医学科学的全部内涵,重点强调了医学学科的系统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科间的交流。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授课过程为文化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育,而实验课程较少,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较短,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在为公众诊治疾病时,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使得病情问题不能详细用某个学科的医学知识进行阐述,课程较多且授课时间较短,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而未能掌握。在21世纪科学知识发生大爆发的时代,脱离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学科间的技术容易造成知识的遗漏。

1.2 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生物医学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单一模式,仅对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服务模式,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活动状况和精神状态,重点强调了对某种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该疾病的有效预防。随着社会功能的不断开展,人体的健康还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再是单一的卫生医疗机构,而是全职的社会功能的开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仅能进行生物医学的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功能的功效。

1.3 教学模式为灌输式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理念,采用病房式教学,重点强调了学生和病房的比例分配,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积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会增加学生的自我职业优越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了患者的主体,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重点在于治病,而忽视了预防的作用,在为患者治疗时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治疗的病因。多数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且伦理意识较为冷漠,对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不强,伴有个别的价值观,突出了钱的作用,而出现了过量的医疗服务。

1.4 服务模式专科化

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医疗机构的功能得到了明确细化,多数实行了专科化的服务,学生很难适应农村及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实现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训练、优生优育、健康教育、保健宣传为一体的服务方式。

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2.1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大量高职毕业生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个人意愿又不想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2.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医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性较为严重,学科性较强,技能与方法也缺乏时效,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3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3.1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观念转变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医学观,对于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有准确的认识,从理念和行为上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创新思维全面审视整个医学领域的情况。当今生态医学观为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的医学模式,重点强调了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体现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存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医学模式为手段和导向,实现人们的最佳生存状况。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各个角色之间的和谐。

生态医学观体现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在治疗中身心并治,使得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也增强了患者的信心,使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均能保持平衡状态,机体内的各个器官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人与社会也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看待患者和疾病,心理与生理在人体内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整体功能相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一定要控制外在的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环境。

3.2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教师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型教师的辅导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职类学习比本科等级较低,教师水平稍差,知识面需拓宽,动手能力更应加强,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教学素质。

3.3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课程的删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整合,以社区为导向,增加各种医学教学的内容,更新全科医学教学理念、服务模式、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治疗方法、医患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3.4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改进

教学方法是实现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包括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7-9],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学生团体,以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在信息化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教学工具不断改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奖评机制,给予教学方法新的活力,将学习思维、动手能力相结合进行整体评价。

3.5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实习基地拓展

医学不同于其他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课题以外的教学内容需要到实习基地学习,直接关系到医学教学的教育质量,不要盲目只追经济效益和扩大招生,而应重视教学的实践经验累积。将学生投身到实习基地,要强化实习医院的教学能力,落实带队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常规动手能力,提高其基本技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向实习基地与相关的实践内容相结合,才能强化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改变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现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42-44.

[2] 王素英.对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6):561-562.

[3] 张旺凡,汪友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8.

[4] Yasutomo O,Shunzo K. Status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t saga medical school 5 years after introducing PBL [J].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8,24(3):46-53

[5] Neil H,Greg H,David S. “We can see a future here”: place attachment,professional identity,and forms of capital mobilized to deliver medical education in an underserviced area [J]. Health and Place,2010,16(5):909-915.

[6] Italo V,Luigi B. Models of learning,training and progress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J]. Clinica Chimica Acta,2008,393(1):13-16.

[7]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马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88.

[8] 任英杰.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2):45-48.

篇2

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国球”,受到数以亿计球迷的喜爱。不仅在民间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术科项目,也是众多高校体育专项学生的必修课程。乒乓球项目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不仅要了解传统的乒乓球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手段,同时也要了解校外俱乐部如何对学员进行教学的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模式的比较,发现学校乒乓球教学的缺陷,进而发现两种模式的优劣之处,以求弥补校园乒乓球课堂教学的缺陷,吸收校外俱乐部乒乓球教学方式与手段,引入优质的乒乓球教学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乒乓球教学质量。

1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相同点

乒乓球专修课与校外乒乓球俱乐部都采用了多球教学训练方法。多球教学是根据自己受训对象的真实情况对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并在乒乓球教学中较多使用的一种教学发法,根据不同受训者的训练水平和特点出发,可以连续不断地发出不同落点、旋转、力量、速度的球,增加训练的强度与密度,以求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传统乒乓球教学模式下,多球训练是乒乓球教学训练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被专业队及高校与俱乐部教学广泛使用,教师会利用上课时间分好组别两人一组进行互发互练,已达到动力定型的效果。俱乐部教练员一般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使用多球训练教学方法,对学员的基本动作、基本跑位进行纠偏。

2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2.1 相同练习内容的练习顺序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专修课一般练习顺序是:反手击球练习――正手击球练习――发球接发球练习――弧圈球练习――实战练习。校外乒乓球俱乐部练习顺序是:正手击球练习――反手击球练习――发球接发球练习――弧圈球练习――实战练习。

2.2 练习内容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乒乓球俱乐部的练习内容相比较,乒乓球俱乐部练习内容较为丰富,除了对正反手基本击球技术的学习外,乒乓球俱乐部教学内容还包括:正手滑步击球练习,摆速练习,反手侧身攻球练习,反手侧身攻扑正手练习,在此练习期间,可以根据学员自身水平的高低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同时也重视基本步法的练习,以及战术练习和组合战术练习。

2.3 练习时间不同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每周进行3堂课,每堂课1.5小时,每周练习时间共4.5小时,一学期进行十五周课,一年两学期,一年专修学生练习时间共135个小时。通过走访俱乐部教练员了解到,乒乓球俱乐部每个学员的练习时间平均为每周4个小时,一周四天练习,因天天练习学员会感到疲劳,而且学员还要进行其他文化学习,另外三天的文化课学习可以保证学习成绩,多数情况乒乓球的练习不会耽误学员的学习成绩,家长因此也不会减少对乒乓球训练的时间,同时学员家长会对练习时间进行合理调控,否则,经济上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由上述访问得知外部俱乐部学员每周的平均练习时间为4小时。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每周3次课,每堂课1.5小时,一周总共4.5小时,在训练时间上看起来基本相同,但是,经过访问,教练员说,这里训练全年除了特殊节日进行放假,几乎天天练习,所以,在一年里总的练习时间长于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乒乓球专修课的练习。

3 教学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与校外俱乐部模式不同因素分析

3.1 训练顺序不同的主要原因

校外乒乓球俱乐部是以教练员最终连续供球,教练员的反手供球技术很强,可以从一开始将球供到学员的正手位,使其进行连续正手攻球练习,最先形成正手技术动作定型。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专修课是由一个教师教学,多个学生学习,不可能做到教师单人的陪练供球,因此,传统学校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反手技术,在以学生的反手技术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相互的供球与动作的学习,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最先学习的是反手技术。

3.2 训练内容不同的主要原因

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专修课教师也意识到其他技术的重要性,但专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乒乓球基本技术,为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基础技术并能实施在乒乓球教学事业中,其他技术由于时间和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校外乒乓球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发球、接发球、正手进攻技术、反手进攻技术和步法等几乎所有方面进行提高,进而提高其竞技能力。

3.3 练习时间长短不同的主要原因

乒乓球专修课属于学校体育,学校是有学时、学期、学年、假期的限制。在放假期间,学生处于停练状态,以至于每年两次假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找回上学期学过的内容以及手上的感觉,建立动作定型的时间相对延长。校外俱乐部乒乓球练习属于社会体育,社会体育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可以全年无间歇进行提高训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传统教学模式下乒乓球练习内容相对简单,应增加更多对抗性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内学生乒乓球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外部乒乓球学员,学生只能依靠互相练习缓慢地提高技术水平,明显劣势于校外乒乓球俱乐部所提高的技术水平。校内乒乓球专修课练习时间相对较短,专修课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多个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大多时间都是学生相互练习。

4.2 建议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教学;传统思维模式;现代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0-02

Contact of Thinking Mod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eaching of TCM//Li Hanbing, Diao Qingrui, Li Genli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building a suitable thinking mod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In this paper, the thinking mod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modern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beginners i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and the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modern think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China 50008

思维模式的构建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一个必然环节,是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中医学作为一门富有活力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两者也有不容忽视的共性。因此,在教学中构建一种适宜的思维模式对于“教”与“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思维模式与现代思维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也有不足之处,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对其内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才有利于将二者取长补短并进一步使之结合与升华,从而有效促进中医药知识的继承、传播以及提高与发展。

1 中医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

1.1 什么是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指在中医药学知识背景下,对人类生命活动及其相关联问题的思考。中医思维方式,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长久稳定的思维定势,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是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中医理论的基本样式、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1]。

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征。

1)整体观念,即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各个脏器、器官、组织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医形成“重整体”“重直觉”“重形象”等特征的思维方式。

另外,中医思维模式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2]。这可以说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药的配伍、机体健康状态的和谐平衡等方面。

1.2 中医思维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学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留下了璀璨的中医药文化瑰宝,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其中《黄帝内经》是体现中国古代医药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之作,其所融汇的众多学科知识,如天文、地理以及文字学、语言学、哲学等,均是以医药知识为载体予以表达的。

中医思维方式、方法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之上建立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所以,中医学科的核心是生命理念。如果中医思维方式和方法脱离了生命观的内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实践中,怎样通过中医思维找到解决方案,怎样使中医学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创新与发展等问题,都需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予以思考、解决。

中医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具有相对稳定、自发及惯性特征,后者是中医学在实践中遇到某些具体问题时,通过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先哲探索总结出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7种思维方式。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等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3]。

2 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特点

篇4

关键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以发表为中心”;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价值

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能力课。由于多种原因,该门课程一直比较弱,教学效益也欠佳,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达不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写作素质和语文素养。在借鉴已有理论和经验,总结自身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从解决学生写作“动力性困难”入手,提出了“以发表为中心”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构想,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操作的一般流程。笔者认为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以发表为中心”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将成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新取向。

一、“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概述

本文所说“发表”为广义,即运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以及其它形式向公众表达意见,包括在刊物上登载这类狭义的发表。

动力性困难是当前高职学生作文的主要困难,其次才是能力性困难。所谓“动力性困难”即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自发性和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无疑应成为写作教学极其重要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否则,离开了学生这个写作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培养其写作能力就无从谈起。“以发表为中心”,改革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就能够有效唤起、维持、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动力,真正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并在解决其“动力性困难”的同时,逐步解决其“能力性困难”,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效果,增强应用写作能力和素养。

所谓“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就是以发表为枢纽,紧扣写作主体学生的写作内驱动力――发表欲,以从口头到书面、从音像到文字、从课堂到课外、从模拟仿真到实际项目的多层级发表活动贯穿始终,以发表学生的应用写作作品为契机,以激发、巩固、升华其创作欲、发表欲和创造性为抓手,以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宗旨和依归,具有鲜明高等职业特征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其应遵循的一般流程为:任务(项目)驱动―文本细读―切身实写―公开发表。作品质量较高的,只需稍作修改就可以公开发表。作品存在问题较多的,还需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这样,需要进入新一轮的“任务驱动―文本细读―切身实写―公开发表”。在后续流程中,四个具体步骤的实施情况,依据学生作品问题的不同而异。

这里所谓公开发表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当众表达:被阅读。即已有改革中出现的一级到四级发表。一级发表限于小组同学当中。当学生互评作文时,就是他们作品初次得到发表的时候。二级发表是在全班或兄弟班级范围中进行。三级发表是投稿到校报校刊上。四级发表是向各级刊物推荐佳作,让学生在品尝习作变成作品的喜悦中,激发写作的热情。四级发表均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读者缺位现象,出现了除教师这个非严格意义上的真正读者,“作品”被人“阅读”了。

二是项目开发:被采纳。高职应用写作常常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与专业结合更紧等原因,越来越多地与仿真乃至实际项目相结合。因而,高职应用写作中的“发表”就并不止步于“当众表达:被阅读”的意义,而更进一步延伸为“项目开发:被采纳”,从而更加突出地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出应用写作的高职特征。

三是活动使用:被实施。高职校园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众多的校园活动涉及日常应用写作的方方面面。学生全面参与甚至主持其中的活动,为应用写作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公开征集方案等形式,广大学生踊跃参加。一旦其苦心经营的活动方案等作品被真实的校园活动所采用并付诸实施,其激励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二、对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突破

与传统模式相比,“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从以下6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藩篱,促进了教学效益和写作效益的提升。

1.教师角色:由单纯的命令者、指导者、评价者向平等的对话者、促进者、合作者转变。教师在传统模式中,是整个应用写作过程的主宰者:发出写作指令,进行写作指导,实施写作评价。而学生却沦为应用写作过程的服从者:遵照教师指令进行写作,按照教师指导构思表达,依照教师评价修改完善。这种教师主导成主宰的做法,忽视甚至无视学生需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只能加剧学生写作动力性困难。在“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他致力于构建一个平等对话、心灵默契、互动多赢的局面。教师成为引领学生应用写作过程的对话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根据学生写作任务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现有应用写作水平,在读、思、写、评、改等写作实践和设计、制作等专业实践中,指导学生写出适合需要的应用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善于捕捉学生作品闪光点的热心读者、有独立见解和文采的合作者、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知心朋友、能写作和评改文章的写作示范者。

2.写作目的:由单纯的应试和为人向应需与为己转变。传统模式中,学生应用写作往往是被动地应付教师、应付考试,学生很少有为自己写作的想法,大多为他人而写作。在“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写作的原动力来自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实际任务和项目,与自身的专业进步、职业生涯密切相关,这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源于外、应于内的切己之需。作品出来后,还要争取发表,进入流通领域,获得社会尤其是专业人士的认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两种不同的写作目的,产生不同的写作态度、写作行为。真实管用、与专业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写作任务项目,唤起的是学生强大的内驱动力,学生对作品自然就要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了。

3.写作主体状态:由被动和孤立向主动与协作转变。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采用“介绍写作知识―分析写作范文―进行写作练习”这一教学流程,几乎垄断了应用写作教学的全部时间。在这种状态下,应用写作是教师控制下的写作技能的迁移训练,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主体性被忽视,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而“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唤起原发性的内在的生命冲动驱使他主动写作。同时,传统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状态又是孤立、封闭的,很少与人交流。而“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状态是主动的、开放的,鼓励学生交流、协商、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项目任务主客互动贯穿在作前、作中、作后的全过程。离开了对真实任务项目主客协作互动,要完成好相关的应用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4.写作对象:由伪读者、单一读者向真读者、众多读者转变。除了完全自娱自乐等写作,写作都是需要读者的。然而,传统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的对象通常就是教师一人,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严格意义的特定读者,学生很少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而“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设置有“活动性项目”、“求职性项目”和“专业性项目”三类。活动性项目主要是指学生承揽的校园内外一些大型活动;求职性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校内外的一些单位、部门乃至个人的用人需求而开展的求职过程与行为;专业性项目主要是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设计、生产、销售、咨询等专业任务。每一项目至少对接一个具体文种,每一个具体文种都有特定的读者。在真实的任务项目中,每一个具体文种的历练都指向真实的读者,多数情况下不止一个读者,而是一个人数众多的读者群。学生写作时,就要先预知其作品将面向特定的读者群,加强写作针对性,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因而,不敢掉以轻心,会全力以赴。

5.写作过程:由缺程性、滞后性、飘浮性向全程性、及时性、切实性转变。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写作过程的指导呈现出缺程性、滞后性、飘浮性三大缺点。缺程性是指往往注重写前指导,忽视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写作过程的指导残缺不齐。正如顾黄初先生指出:“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只抓了‘起草’这一环;起草以前的构思谋篇,起草以后的修改润色,都没有让学生受到真正的训练。”这虽然是多年前从学校作文教学的大范围讲的,但是这样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滞后性是指写作完成之后,作中指导、作后讲评等信息反馈普遍比较迟缓,多数是距离写作时间几天甚至几周。飘浮性是指写作的指导大多过简、过粗、过于空泛,浮在表面,学生实际收益不多。“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进行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理念,注重写作过程指导的全程性、及时性、切实性。全程性体现在注重写作过程的指导、交流、修改、讲评、发表,大体上涵盖了通常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指导,经历构思、谋篇、布局、起草、修改等写作全过程,将顾黄初先生所说的作文“半截子训练”,转变到作文“全程训练”,使写作教学的程序与文章自然产生的程序相一致。及时性体现在写作后师生等读者都要及时对学生个人作品和全体学生写作情况作评价反馈。切实性体现在通过实践学习写作,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可以及时地得到师生等读者的帮助、反馈和指导,从而不断发现并纠正错误,从中学到新东西。由于高职应用写作完全能够通过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与个人求职紧密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需求,带着实在的任务、真实的项目“真刀实枪”地写作,能够实现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

6.写作结果:由隐秘性、独享性、非获利性向公开性、共享性、获利性转变。在传统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结果即作文,除优秀作文外,一般不愿意公开,具有明显的隐秘性、独享性;同时,其作文一般也没有获得稿酬等物质利益和公众赞许等精神奖励,具有非获利性。在“以发表为中心”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结果即作品,在多向交织的“发表网络”中,可以当众发表,共同修改,共同提高,共享共赏,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在小部分学生作品发表,能够直接获得稿酬、设计费、制作费等在内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几乎每一个学生作品的发表,都有可能赢得读者好评,同样可以激发、维持写作内驱动力,显然具有强烈的获利性。一般而言,其写作结果可以刺激、扩大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鼓舞获利者继续从事写作,对于激发、巩固、升华学生写作内驱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香瑶.“发表本位”动力学写作教学初探[D].北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3] 孙沛然.现代经济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篇5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4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再按每4~5人分组,2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血液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下临床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由一位学生发言汇报,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实习结束后立即对2组学生的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病历书写等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2组学生在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等考试成绩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言的,PBL与LBL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2]。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PBL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教师在学生每次临床实习课前提前给出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并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临床医学中,P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至90年代后,PBL教学模式被欧美等国家的医学院广泛采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以下观点:EBM提供的证据随着科研水平、临床试验、药物研发、检查手段等的提高而不断地更新、发展。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也许明天会被证明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知识更新,并结合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循证医学。

总之,EBM模式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毕业以后仍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以获取最新医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血液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尤其是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知识经验型人才,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2.重点强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查找临床资料和证据,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篇6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新时期背景下,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更好的工作与学习。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医学模式逐步转变,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由单纯治疗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这种新型的医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提高我国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本文结合我院临床带教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跟随医学模式的发展,改进临床带教。

2改进临床带教的策略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临床带教工作的顺利发展,同时也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带教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进其临床带教的实践工作,使临床带教工作更加地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医院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目前,改进医院临床带教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思想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为一名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应以身作则,不断提高其思想与职业道德的水平,树立努力成才、乐于奉献的榜样。以笔者从事30年护理工作的切身感受,阐述“无论何时何地,护士永远为您服务”的崇高精神,阐述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发展至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真实意义。同时在临床带教中不断强化实习生的思想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临床实习不仅仅是护理实习生学习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平台,更是护理实习生确立卫生服务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的重要实践活动。强化实习生思想及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实习生对卫生服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认识到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及基础性,使其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自觉的将各项工作做好。

2.2强化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2.2.1严格要求

为医院和社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一定要防止出现“跟老师上班,学会护理操作不出差错就可以了”的平庸思想。无论执行基础的护理操作还是实施新护理技术都要一丝不苟地严格按护理程序进行,执行前按规范做示范,着重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习时严格规范操作是良好素质的基础。严格要求同时也包括带教老师自身。我国的护理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发展很快。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带教也应不断改进,提高老师的知识层次,对促进临床护理教学十分有益。阅读专业杂志,参加学术交流以获得最新信息,融入带教内容中,护士在学校中学到的护理理论知识已不断更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护士进入临床学习就开始。如果老师的知识层次未得到提高,而给予学生不正确的指导,将会打击他们的工作学习的信心,而且带教老师不应只着眼于培养医院及时可用的护理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能更新护理领域,回应现代社会不同健康要求的护理工作者。

2.2.2树立信心

每一位护理实习生在开始临床实习时,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压力,因为其已经开始面对病人,这时老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应注意接受护理对象(病人)的情况。在面对病人之前,先向护理实习生介绍对本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要点和技巧。让护理实习生向病人进行有准备的健康教育。让护理实习生经常直接面对病人,有时其能力会受到病人的怀疑,应该让其明白,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对此,带教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实习生如何的应对挫折与困难,使实习生在应对挫折与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等等,使实习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加坚定卫生服务的信念,并树立起卫生服务工作的信心。

2.2.3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理实习生追求的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他们不仅希望在实习期间能多学到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得到带教老师的爱护和关心,尊重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体现个人的价值。既然心理护理是责任制护理的重要部分,对护理实习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就应该是带教的重要部分。带教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学的前提,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其的工作进步,生活的冷暖、情感的变化等,就是带教老师实践心理护理的一个最能使护生切身感受的教学内容。不要随便指责学生的一个工作失误,应着眼于激发其严谨的操作规范。牢固的理论知识的要求,目前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刚刚开始,如何在护理带教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关心其最初踏足社会时的胆怯、好奇、纯洁的希望和兴趣的心理,当护生感受到带教老师温暖的心时,此时也学习到一个很好的心理护理方法。而融洽的师生情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提高学习的能力。

2.3严格“三查七对”

无论医学模式如何改变,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等方面如何发展,“三查七对”仍然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关键制度,在带教全过程中,由始至终都应不断强调该制度,每项护理护理操作都离开查对制度,在带教中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举出每项护理中违反查对制度造成的可怕后果。在护生踏入社会前一定要强化反面教育,让其在临床实习时就牢牢地认识“三查七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神经内科;专科;素质

伴随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神经内科专科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面对这种时代背景,传统的神经内科教学模式严重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需求,出现了众多的缺陷与弊端,因此对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这里我们在传统神经内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且懂得团队合作的村村大学生应用型人才。

1 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概述

医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之一,它是人类观察、处理健康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行为方法,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对医疗工作给出的整体认识。神经内科与传统的医学模式相比较,它有着专业性强、难度大且风险系数高的特征,这也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还要求,这也给医学教学模式给出了新考验。面对这种要求,传统神经内科专业的教学方式表现出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简单阐述。

1.1 教学课程体系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神经内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未曾将现代科学技术全部容纳到其中,整个教学工作也仅仅是以系统教育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是以文化基础课程为核心,以医学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为关键的教学流程,而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少注重,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短,造成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更有甚者连基本的与患者沟通都无法做到,使得患者病情得不到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新世纪,面对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复杂的患者,这种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就表现的十分的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给神经内科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方面

在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工作中,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学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而引起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诊疗手段面对这种情况经常会措手无忌,导致不少病例出现了漏诊、误诊的现象。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初学校教育普遍以患者的病情预防为重点,忽视了人们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了该专业病例诊疗中出现错误。

1.3 传统教学模式方面

在过去的神经内科教学工作中,大多工作人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以及板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分配情况,看似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知识理解时间和积累方式,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却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优越感,无法及时的与患者交流,也谈不上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要求,为患者病情治疗带来影响。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都只重视病情的观察与治疗,很容易忽视患者心理、所处环境方面的困扰。

2 全新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专科教学中的应用

2.1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虽然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量的神经内科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差等原因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同时个人又不愿意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2.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3.1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观念转变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医学观,对于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有准确的认识,从理念和行为上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创新思维全面审视整个医学领域的情况。

3.2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教师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型教师的辅导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课程的删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整合,以社区为导向,增加各种医学教学的内容,更新全科医学教学理念、服务模式、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治疗方法、医患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改变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现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

篇8

目前国内外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医学与保健问题日趋重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被WHO列为21世纪健康促进3大主要课题。在疾病谱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及探讨对绝经相关问题综合、立体治疗,不仅注重临床症状的改善,更注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达到身心的综合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4年1月~2006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652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患者中筛选出300例(年龄40~60岁),其中未绝经者占56%,已绝经者占44%。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为对照组100例,采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治疗。两组的平均年龄、平均绝经时间、主诉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100例,仅以生物学方法治疗,根据个体卵巢功能及雌、孕激素测定的状况进行性激素补充治疗(HT)。治疗组200例,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①健康评估:将检查结果从生物医学、心理和社会层面评估;②心理干预:一对一模式,将躯体疾病对心理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必要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配合;③健康教育:治疗目标使病人了解围绝经期生理变化,掌握对HT的正确认知和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正确认识疾病和各种功能不适的感觉;④生物学治疗:对有性激素低下相关疾病在无禁忌症而又接受HT者,进行个体化、小剂量用药(药物同对照组),建立专人健康档案(由医院保存),对用药的安全性和病症改善给予全程监测和长期追踪;对相关妇、内、外科等疾病对症治疗或给予合理建议,多学科、多层次干预;对有HT禁忌症或不愿意HT者,采用中药制剂;对亚健康状态找出病因制定个体化健康保健措施;对患者生活方式、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个体化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锻炼,营养保健等;⑤定期接受健康检查,随时电话咨询。这种个体化保健从围绝经期贯穿至绝经后。治疗12个月时,两组再次进行健康评估。

1•3疗效判断标准

1•3•1Greene绝经相关症状评分Greene评分共21项,再分别就心理症状、躯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和障碍进行亚项目的评分。

1•3•2SF-36健康调查表评价生存质量生存质量正是顺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类新的健康指标。SF-36健康调查量表是一个多目的、简短形式的健康调查量表,包括36个问题,8个维度,对生理和心理进行综合测量。其中0分代表最差的健康状况,而100分意味最好的健康状况。

1•3•3体检项目治疗前后血E2、FSH、LH、血脂(TC、TG、LDL-C)值,血糖,肝肾功能,ECG、B超(观察子宫内膜)、妇检、乳腺红外线检查,血压,骨密度等变化,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加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分析。

2结果

2•1绝经相关主要健康问题

2•1•1生物学层面平均绝经年龄(48•6±6•5)岁,其中以潮热、出汗为主诉的占67•8%,以疲乏无力、肌肉关节痛为主诉的占30•2%,以失眠为主诉的占41•8%,以复发性生殖泌尿系感染为主诉的占37•8%,以血压波动、心悸等心血管症状为主诉的占21•2%,月经失调为主诉的占23•5%。体检结果发现生殖器官肿瘤占19•2%,乳腺疾病占33•4%,高血脂占24•8%,骨质疏松症占15•0%,空腹血糖异常占26•4%,冠心病占21•7%,其他疾病占13•8%。

2•1•2心理、社会层面情绪变化、抑郁、焦虑占41•2%。家庭、工作、社会等多种压力,易产生社交孤立感。

2•2治疗前后Greene症状评分见表1。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

2•3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比较见表2。治疗组治疗12个月时的生活质量8个维度的分数较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2•4治疗后性激素及其他症状改善程度治疗组E2上升,FSH、LH下降,FSH/LH≤1,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脂好转率为91•1%,空腹血糖异常好转率为84•1%,复发性生殖泌尿系感染好转率为100•0%,血压波动好转率为87•6%,乳腺疾病好转率为68•3%,其他相关疾病得以有效控制。对照组高血脂、空腹血糖异常、血压波动、乳腺疾病等相关疾病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2•5生物学症状、心理症状相关性生物学症状和心理症状是相关作用的两个方面,对SF-36健康调查表中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做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6)。

3讨论

3•1绝经相关问题特点由于绝经期妇女性腺功能衰退,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因此围绝经及绝经后妇女症状涉及多系统,病症多样性,以潮热、出汗、情绪障碍等绝经综合征为主,复发性生殖泌尿系感染、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发病率上升。围绝经期的情绪障碍与普通的心理障碍不同,是内分泌失调、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现,从而形成围绝经期妇女独特的、突出的生理心理问题,导致生存质量下降。

3•2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保健绝经将对妇女很多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将从绝经过渡期开始持续至生命结束。因此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保健,是预防和减轻各种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传统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主要是采用HT干预和妇科常见病的防治,忽视对所患相关疾病的综合治疗,疏于心理辅导及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医疗保健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身体健康状况不仅依赖于躯体的健康,而且还依赖于身体之外的因素,即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健康。如果仅借助HT而不是全面分析症结所在,那么即使合适剂量的激素也不一定会有很大帮助,甚至会带来风险。分析以上结果发现,同样的生物学改变,在每个个体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程度却存在很大差异,其应对能力与文化修养、社会经验、个体特征等有密切关系。结果显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证实了围绝经期妇女生理、心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良的情绪体验可加重生理上的不适,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治疗后,两组生物学症状和生存质量差异显著,从而说明所有的围绝经期症状都是相互联系的,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治疗可以同时改善这一系列症状。#p#分页标题#e#

篇9

[关键词] 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medical ontology

WANG Hua-she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medical model contains medical ontology,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Medical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Secondly, the medical history saw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edical ontology from gods and spirits ontology to nature human ontology, theology ontology, human body ontology. However, it is said the essence of medical science is science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modal.

[Key words] Medical modal; Medical ontology; Historic 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 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 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 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 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 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 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3]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篇10

摘要:目的:将循环理论的方法应用在外科医生实习中,探讨该方法是否可行及其效果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l对照l和 em对照l教学,由带教老师带教教学法带教。结果: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培训,外科医生的治疗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开始对长期以来单纯依据个人经验、病理生理机制指导治疗产生的疑问,更加重视外科研究的证据,且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向现代循证医学模式。

关键词:循证医学;外科;实习;教学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战海艳,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主管护师。曹丽梅,张炜婷,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牡丹江/157011)

         由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对照观察sed le观察ring,l对照l)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循证医学(evidence- 对照观察sed medicine,e对照m)比较理想地诠释了现代外科医学教育的精髓,循证医学是在个体病例外科判断中,以保持一致性、公开性且又不失妥当性的情况下,适当运用当今最好的科学根据的一种手段[1]。循证医学如何在教学医院顺利而有效地应用,以提高外科医生的循证医学水平,是循证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法(e对照ml)代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外科医学教育模式和发展方向,尽快引入并应用这一全新医学模式于泌尿外科教学中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科在外科实习教学中引入e对照ml,并与l对照l 的单向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外科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外科医生实习的本科学生24例,分为两组,实验组(观察组)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对照组(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教师先熟悉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包括典型病例的准备、教材的编写、参考文献的查阅、教师集体备课及试讲,反复探讨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有层次地安排教学时间及精心安排讨论内容。对照组采用l对照l,由带教老师带教、归纳总结。观察组采用em对照l教学法带教,科学地解决外科问题。(1)分析病人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 提出有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2)利用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络收集有关的最新证据。(3)评价文献的准确性和外科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最佳治疗方案的建议[2]。

        1.3评价指标  

         实习结束后出课考试成绩:基础知识65%,病历分析35%;均采用同一套试题,在同一时间地点闭卷形式考核,并发放不记名问卷调查表,自我评价外科实习效果,各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4 级评分。

        2  结果

        2.1教学效果  

         观察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对外科实习内容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翻阅课本,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积极讨论,分工合作,学习气氛热烈。两组考试成绩比较,总分及病历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基础知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        

        2.2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学生对自己查阅文献能力及目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与对照组学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于其他调查内容,观察组的良好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问卷调查良好率的比较 

      3  讨论

        循证医学(e对照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由加拿大流行病学家d观察vid s观察ckett教授等创立,于1982年在mcm观察ster大学,率先对住院医师进行的以病人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课程培训,为当今e对照m基本思想和方法的雏形,1997年对e对照m完整地定义为:明智、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外科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并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 制定出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3]。突出表现为以下的特点和优势:(1)e对照m的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强调最大限度使用现有丰富的医学资源,要求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2)e对照m要求医疗决策应将最好研究证据与外科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外科经验紧密结合,使医疗决策既不受现有医学理论和诊疗手段的约束,又不单纯依靠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外科经验。(3)e对照m要求尊重病人的价值与愿望,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e对照m追求制定每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既反映了外科医学的最高目标,又对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责任要求。

         通过引入e对照m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认识到em对照l教学模式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系统牢固的掌握医学知识,培养外科思维, 为从学生到合格医生的转化奠定基础。em对照是现代外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旦建立起em对照的泌尿外科教学模式,必将极大地改进我国泌尿外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技术精湛的泌尿外科人才, 极大地促进我国泌尿外科学发展。

         循证医学不是对传统医学的彻底否认, 而是对传统医学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3]。与传统医学一样, 扎实的理论基础、敏捷的临床思路、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样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学, 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必将对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经过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学习, 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医学科研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运用最有效地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还需不断完善, 并积极探索能改善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地新方法,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新模式,保证外科医学在医疗、科研、管理决策中始终运用最佳、最新证据,使e对照m的教学与实践始终处于最佳位置[4]。 

        参考文献:

        [1]胡虹,赵文龙,钟萍,等.从scie版收录的系统评价看循证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5:27.

        [2] de sio m, 观察utorino r, di lorenzo g, et 观察l.medic观察l expulsivetre观察tment of dist观察l - ureter观察l stones using t观察msulosin:观察single- center experience.endourol, 2006, 20(1)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