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工程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工程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篇2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实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施工阶段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更为重要的环节。但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一、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概述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或者说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

二、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投资成本控制过程中忽视了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程设计等成本控制、偏重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设项目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而项目设计阶段是项目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据统计它对整个项目投资控制影响高达75%以上,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降低总工程造价20%。

第二 成本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成本控制发展需要,积极充实成本管理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企业也没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控制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合同观念。

第三 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工程使用材料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5% ~ 75%;有的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严重超标。

第四 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成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没有各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相互比较、分析、考核,因此成本核算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指导意义不大。

三、施工成本控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1 项目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需要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降低施工成本.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

2 项目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一个也不能少,才能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 项目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在动工中落实,施工准备阶段是构想和预计,而竣工阶段则已基本定局。

4 项目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应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以此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 PDCA循环。

四、项目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措施及建议:

1 建立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一个健全的企业,应该有各自健全的工作体系,各系统协调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项目成本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一项业务,而是涉及到施工企业全员的管理行为,经过系统的过程策划和设计,确定企业成本方针、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有效的低成本的组织机构,制定系统的体系文件,经过科学的组织工作,建立科学的项目全面成本管理责任体系,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实施。

2 必须强化施工项目部成本观念

建筑施工实行项目成本管理,要求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班子和作业层全体人员都必须具有效益观念和成本观念,对项目的盈亏负责,这是一项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因此,要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对企业和项目经理部人员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只有在施工项目中培养强烈的成本意识,让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与实施的每一个人员都意识到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项目的经济利益及个人收入有直接关联和责任,各项成本管理制度才能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得到贯彻和实施。

3 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按图纸进行施工。因此,施工单位在满足业主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结合施工现场的客观实际,认真积极地组织开工前的图纸会审,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拿出自己修改意见,在取得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同意后,修改设计图纸,办理图纸会审纪要和增减工程量签证工作。

五、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第一 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都有综合性,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负责项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成本的控制。项目经理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找出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第二 明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在工程项目中,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1 合同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项目经理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及时申报。

2 材料控制: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

3 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

六、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途径研究综述

1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和核心是项目经理部。因此,需要对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使其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在层层抓落实逐级负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以便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2 从质量管理上要效益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是越高越好。超过了合理水平,属于质量过剩或浪费。无论是质量不高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需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因此,应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应采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3 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

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达到最佳工期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七、结束语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质量加价格,而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行成本控制的一些建议,希望施工企业能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黄东进,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探索,科技资讯,2006(31),51。

[2] 陈志江,陈静,浅谈项目开发中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四川建材,2006(2),119-120。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投资决策;招投标;竣工结算

0.工程概况

某建设工业厂房占地27402平方米,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选择450mm的桩径、80mm的壁厚、C80的管桩混凝土强度。基础为钢筋硅条形,六层框架。厂房为现浇水磨石面、坡屋面油毡瓦。天棚是混合砂浆,整体结构由混合砂浆砌筑。外墙是水泥砂浆,并做好涂料,内墙是混合型砂浆,用乳胶漆涂墙面。厂房的门窗是塑钢窗。整个厂房建设工期为16个月。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是对项目进行研究,估算投资并编制好设计的任务书。投资决策阶段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重要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1.1明确项目资金使用状况

项目的资金使用是从筹备到施工,再到竣工。在整个工程中,都要将资金的使用情况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并设立监察组,组备监察机构,严格监督好使用资金的状况。倘若发现有部分项目资金出现了偏离,就要立即分析和判断,及时的进行决策和调整,避免因为资金失控而致使工程停工。调查好资金使用的偏差问题。

1.1.1做好前期市场分析

投资决策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分析前期的市场状况,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减少投资的偏差。并对工程的地况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同类的项目和工程的案例,做好合理充分的评估准备,使得投资决策工作变得更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1.1.2规范资本融资

工程的资本融资,要有正式的批文,明确投资方的资金到位情况,保证顺利的进行项目工程。倘若项目投资方没有及时的将资金到位,从而延误工程的工期,对予进行相应的索赔,减少工程的风险。建设项目单位要对整个融资资金进行全程的控制,让每一笔资金都能花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资本融资所造成的工程造价偏差。

1.2设计阶段

1.2.1优化设计方案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设计阶段能够满足于工程的多方面需求,保障工程项目的合理的经济效益。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能够平衡功能和价值。保证功能,消除较高的投入资金。设计方案的优化,要注重每一个方案的技术、经济的科学合理,从而才能控制好造价偏差。

1.2.2施行限额设计

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指出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可以作为限额设计的依据。限额设计是处于投资估算的限度之内开展工程设计,从而提高整个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施行限额设计,要注重技术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限额设计不但能够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控制,而且还可以对工程的每个阶段开展逐层控制。限额设计,能够解决建筑行业常见的投资超估算、设计超概算以及施工超预算的“三超现象”。

1.2.3实施设计招标和监理制度

目前,多数的工程项目都采取竞招标制度,不单单可以考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且可以避免竞标单位的低价竞争。建设单位要在设计阶段科学合理的编制工程的造价,并加强设计阶段监理,确定好成熟的工艺技术,避免施工阶段的方案变化和设计变更。工程设计中,设置监察人员,并严格监督工程设计,保证经济核算的准确性。在经济分析和技术比较之中,选择经济合理的招标方案。注重满足功能,并控制好项目投资,发挥出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招投标阶段

1.3.1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

建设单位开展工程的招投标时,需对工程的内容进行咨询和了解。明确好工程的特点以后,对工程价值有一个确切的认识,然后根据招投标的价格和未来的趋势开展科学合理的投标。不能随意的进行投标,以免企业受到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需完善原本的招投标管理制度,规范招投标的现有行为,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1.3.2编制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可以以列表的形式将承包合同内的工程项目和内容表示出来,作为建筑工程投标报价和中标结算价款的主要依据。编制工程量清单,需采取“四统一”原则,即对项目编码、计量单位、项目名称、计算规则进行统一。

1.4施工阶段

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是完成建筑物成体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消耗的物力、人力、财力也比较大,而且有较大的工程量,涉及诸多的层面。施工阶段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材料的采购也受到市场周期和政策性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就显的格外重要。

1.4.1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施工阶段造价偏差控制,是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工期进度、资金管理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因为工程项目属于一次性的,因此需要用工程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管理,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中控制造价偏差,需要在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信息管理方面进行控制。

1.4.2施工组织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的工程造价,往往比预算的还要高。就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注重对施工组织的控制。在控制施工组织时,工程项目单位需要求承包商在保障进度和质量时,选择先进经济的工程技术,减少工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成本。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专业的施工队伍,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工程的造价成本,从而减少造价的偏差。

1.4.3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

材料费、施工设备费用,是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工程项目的原材料费用约占整个工程费用的一半以上。由于投资决策阶段已经做好了市场的调查,因此在施工阶段对原材料和设备的控制,则是依据投资决策所做出的市场调查,采购经济、高质量的材料和设备。并且,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要加强维护。一旦保存不周到,往往会导致材料和设备不能使用。这样会增加更多的材料和设备成本。

1.4.4减少工程索赔

工程的施工阶段,很容易因为施工中的问题,而造成索赔。承包商会因为施工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向施工方要求索赔。为了控制好造价偏差,需要在工程管理时,尽量减少工程的索赔事件,减少施工的工期,并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

1.4.5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建设程序最后的阶段便是竣工阶段。竣工阶段也是检验投资效果和建设成果的总过程。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承包商会将项目竣工结算给发包人审查。审查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合同和图纸的规定内,工程是否已经完工。核实好真正实施的工程变更,注重事实求是。项目方应在合同中明确超审查额度的费用归承包商支出。

2.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该工业厂房在招投标阶段采取了决策树法,并制定了固定总价合同。整个工程的拦标价为2133万元,评标采取最低投标价法。通过估算工程造价,得出其总费用大约在1670万元,材料费占得比例最大,占67%。通过团队的研究与制定,最终得出了三种报价方案,根据拦标价92%、97%和99%进行投标报价。以以往的工程投标经验,得出中标概率大约在0.9、0.7、0.4。招投标需要的资料装订大约为1.5万元。工作人员分析动态数据库数据时发现,施工材料费大约会上涨4%,其概率为0.5左右。依据这样的情况,厂房招标人员利用决策树法优选投标报价方案。

3.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该工业厂房价款签订是固定式的总价合同。因此,竣工阶段造价管理工作比较简单,是计算和整理工程中的索赔情况,分析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要素,并及时更新工程经济指标。这些工作都为工程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准备充足的资料。 [科]

【参考文献】

[1]彭少林,王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思路和做法[J].工程造价管理,2013,(02).

[2]邓志聪.关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3,(05).

[3]钱秀莉.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创新问题的探讨与分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9).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施工阶段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建筑行业如果要继续保持自身优势,保持国民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地位,就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和管理,与世界建筑行业接轨,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引进国内,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行业要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就应该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有效的管理,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实现整体投资控制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现今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存在的造价管理问题和不足,探讨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是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虽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控制阶段是在设计阶段,因为设计阶段是对整体项目工程的规划和预计,所以尤为重要,很多人也认为把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施工阶段上,不能有效地节约投资的资金和材料,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极小,但是,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行业盲点,正因为许多施工部门忽视了对施工阶段的造价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了额外施工费用的增多,对整体控制工程造价不利。建筑工程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将其断裂进行单独的处理,而在施工阶段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加强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

施工阶段是一个关键的阶段,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难题也是最多的,例如实际施工材料与设计方案的规定不一,因天气原因耽误的施工工期,因预算不到位而造成的工程款项不到位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的建筑进程以及质量,所以,须对整个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造价估测,以便在进行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科学决策、合理的控制,特别在施工阶段要严密把关,遇到原材料价格的浮动、资金运转不畅、管理出现漏洞等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在这个关乎大局的施工阶段中一旦出现造价控制管理不力,就会导致整个建筑行业造价工程居高不下的局面。

2 造价控制和管理在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

2.1 价格浮动问题

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在于工程项目的价格,即按预算定额规定的分部分项子目,逐项计算工程量,套用预算定额单价确定直接工程费,然后按规定的取费标准确定措施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工程的价格在建国之初是由国家直接指导监控的,具有计划控制性,施工单位直接按照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规定的定额和有关取费标准制定,不存在价格浮动的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前进,价格交给了市场进行调节,价格会随着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出现了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市场价格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同时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对市场的需求也决定着市场价格,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对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尤为复杂,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去把握价格的规律,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造价控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持工程投资与工程生产能力的平衡。

2.2 预算编制中的问题

准确的预算是报价决策的依据,是保证施工阶段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如果在预算编制中出现漏洞或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施工阶段的造价,而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建筑行业中都存在复合标底评标法的“游戏规则”,再加上企业内部定额尚不完善等原因,使得预算编制中存在了以下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报价决策的准确性。例如,有的报价人员没有深入详细的勘察施工现场,对于设计方案能否顺利进行根本就是毫不知晓,更无从说起要节约建设施工成本了;有些问题是出现在报价人员对地方资源可利用程度把握不准,对料源、料价的调查结果缺乏准确性,编制报价时不作对比分析而直接套用信息价,以致成本分析缺乏可靠基础,使得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难上加难,更有甚者是对施工技术规范了解不细致,导致工程报价盲目偏离实际。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阻碍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工作的进行。

2.3 质量监控问题

质量是建筑行业的灵魂,没有过硬的质量就没有建筑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机会,所以,质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行业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声誉和形象。而在施工阶段中,对于质量监控工作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阶段就是把设计蓝图应用于实践的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和崩漏,所以,在这个关键的阶段中,要实现有效的造价控制,不仅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严密的把关,因为由于质量监控不足而导致出现返工现象,同样会大大地增加了施工单位的财政支出和预算。

2.4 法律纠纷问题

法律纠纷问题会导致施工阶段造价成本的急速剧增,因为在纠纷期间,既拖延了在规定工期内要完成的建筑项目工程,也增加了建筑单位因拖延工期而发生的赔偿金额,所以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预防恶意变更行为的发生,比如承包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地方群众为了个人利益,使用弄虚作假的手段去增加成本投资。如工程项目如果突破了总概算,就必须经设计审核单位审查同意,提出单位的集体研究意见,报业主批准才能得以实现的。要切实预防通过变更设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从而提高工程造价行为的发生。另外,工程实施过程中还会发生因工期造成工程索赔或价格调整,这些都是在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

3 解决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和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造价控制和管理是一个贯穿整个施工项目过程的工作,在施工阶段中要实现有效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降低成本,增加建筑企业的收入。

3.1 成本价格控制要遵循“量价分离”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价格要素由市场调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工程结算时必须及时、客观、全面地予以考虑。施工阶段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费用,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化,我们应该遵循 “量价”分离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控制:

3.2 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控制包括材料价格控制和材料用量控制这两方面。而其中的材料价格控制又包括:①考虑资金的周转时间和速度,减少资金占用时效,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的储备。②控制买价,通过对市行情的深入细致调查,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③控制运费,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以降低运输成本。

4 人工费用控制

主要从用工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控制。第一,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第二,实现包干控制,将劳动定额工量分配到班组,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多劳多得政策。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如砌石工程等,可以让班组承包,自行分配人员和工作,降低工费。

5 结束语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关乎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所以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工程造价的编制水平,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治理体系,使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曙平.关于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J].有色矿山,2000

[2]郝艳芬.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山西建筑,2007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 施工阶段 成本 管理 控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产品。由此可见项目的成本管理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中,如何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一、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1、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把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灭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尽量不留后遗症,因为返工起越多,工程费用就越高,还影响工期。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就是工程质量形成过程。要达到质量的要求,需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质量的检验和保障工作,其二是质量失败的补救工作,这两项工作都要发生费用,有时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十分惊人的,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降低质量成本,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要求施工。

2、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

加强安全管理要着眼于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生产成本。

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可增加经济效益。施工项目每一事故的发生,都可能会有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工作场所恢复费用等。事故发生次数减少,项目就减少了这部分事故处理费用,最后体现于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另一方面,每一事故的发生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施工项目的停工损失,而施工发生次数的减少以及施工严重程度的降低,也相应减少了停工损失费用,表现为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增加。

二、加强工程进度管理,精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合理的施工进度安排,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期,将减少工程费用,使施工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施工组织不合理,不仅影影响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期拖延越长,管理费、人工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就越大,工程成本就越高。

1.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而发生的费用也会不同。因此,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制订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倾听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以便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

2.落实技术组织措施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又一关键。一般情况下,项目应在开工以前根据工程情况制订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制月度施工作业计划的同时,也可按照作业计划的内容编制月度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3.组织均衡施工,加快施工进度

凡是按时间计算的成本费用,如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现场临时设施费和水电费,以及施工机械和周转设备的租赁费等,在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的情况下,都有明显的节约。除此之外,如合同有约定工程工期奖罚条款的,还可以从甲方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提前竣工奖。因此,加快施工进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加强合同、变更和签证管理

1、由于施工合同管理贯穿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因而履行施工合同必然涉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施工合同一经生效,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权,按施工合同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证施工合同的圆满实现,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在整个施工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施工企业都要严格管理,妥善安排;记录清楚,手续齐全,否则会造成差错引起合同纠纷,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做好工程实施中的索赔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合同条件,关注现场动态,积极找寻索赔依据、计算出索赔费用,及时提出索赔,做好索赔的管理工作。在分包合同履行中,也应加强合同管理,积极进行交底及合同履行的跟踪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正确履行我方的责任,严格控制反索赔事件的发生。

3、根据工程变更资料,及时调整合同价款,由于设计、施工甲方使用等种种原因,工程变更是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工程的变更,必然会带来工程内容的增减和施工工序的改变,从而也必然会影响成本费用的支出。因此,施工企业应就工程变更对既定施工方法、机械设备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的影响程度,以及为实施变更内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估价,及明调整合同价款,并通过工程款结算从甲方取得补偿。

4、施工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在施工期间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发生变化情况的真实记录和证实。签证是一项非常细致而严肃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承、发包双方的权益,不得有任何轻率马虎,为了正确核算工程造价,切实保护承包方的合法权益,在施工现场签证中,对于任何一项签证都必须在时间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上经得起考验。现场签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效益。

四、加强对材料及设备的管理,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手段

1、材料费用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50%到70%,直接影响工程成本,一般做法是对材料的价格和用量的控制,主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1.1对价格进行控制:主要由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对市场行情进行调查,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货比三家,批量大的材料采购采用招投标及竞价的方式择优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采购人员应承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采购成本的降低是工程项目利润来源之一。

1.2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材料用量的节约。在施工管理中,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数量有控制,就必须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计划用量对施工队伍使用材料量进行监督,减少材料使用中的漏洞,以节约用量。

2、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不管是采用租赁的机械还是自购的机械,工程造价所包含的机械费用始终是一个定数,越过了,企业自己负担,节省了便转变成企业利润,因此对于机械费用的支出,应在“确保不赔,稍有赢余“的前提下,积极地进行机械管理控制。

五、结论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在施工项目中采用适合市场经济的责任成本管理方法,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轨道工程;建筑专业;接口管理

城市轨道的建设工程属于多专业、多单位参与的综合性的工程项目,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借口体系。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技术接口形式,不仅是对子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的检测。同时也是确定各种设备功能以及工程项目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持相应系统完整性和协调运作的一致性,有效发挥了工程项目的整体协和施工中的作用。

一、轨道工程接口管理

1、概述

轨道工程接口管理是由多家单位以及多专业所构成的系统工程项目。由此接口的管理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其建设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施工、设计、安装以及运营等过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接口的数量较多、影响较大,接口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实现对工程项目变更的规范,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协调和统筹规划,建立了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系。

2、专业接口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量较大,相应的建设技术也较为复杂,由此在实际的接口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参与。然而参与的各方又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敌视,由此容易在界面的设计上产生矛盾和争执,造成工期的延误,甚至导致质量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建立接口管理和沟通模式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轨道工程项目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明确了不同参与方之间接口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等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参与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由此,通过加强接口的交流和管理,明确项目参与方在信息、资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解决不同专业在接口实施上的管理与协作等方面的矛盾,实现动态管理和控制,是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方面。

二、接口管理的内容

1、接口信息流的管理

轨道工程中接口的矛盾最终都将在信息流上得到反映。接口信息流是项目相关参与方在接口进度、技术、质量、财务、资源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通过有效解决接口上的信息流,从而保证轨道工程接口的顺利实施。当前轨道工程中接口矛盾无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畅所导致的。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穿插多种信息流。不同专业的承包商或者项目部仅仅关注与自身领域相关的信息,而不注重其他专业的信息;同时还将无意识地封闭自身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阻碍。要实现轨道工程的接口管理,只有将信息流传递到参与工程项目的每一个专业以及流程当中,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开放与沟通模式,保证接口目标的协调。由此,在轨道工程接口施工中,要建立起信息流的沟通渠道,建立信息流程图以及信息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信息的专门收集、存储以及检索利用等等,建立接口的服务信息。然而接口管理渠道的建设应与接口的沟通规划以及接口信息平台结合起来。明确了信息流的沟通方向,而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能保证信息流的传递。

2、建筑专业接口分析

与接口管理利益相关的则为接口的参与方。建设与各方面的积极沟通和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了轨道工程项目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减少接口设计以及实施之间的矛盾和障碍。接口的分析实质上是确定不同利益者之间的不同需求,同时在接口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及满足到不同专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不同参与方的协作精神,减少以及限制其由于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任何干扰因素。在实现了对建筑专业相关的接口识别以及需求分析之后,才能进行接口的沟通规划,为接口的利益相关人员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建筑专业为例,与其存在接口关系的轨道接口专业包括基础、轨道、供电、机电、电控、土建以及其他方面。而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客流、车辆、线路、限界以及行车专业;轨道方面则为轨道专业;供电方面包括变电、接触网、动力照明以及通风空调专业;机电方面包括给排水、自动灭火、电/扶梯、防淹门、屏蔽门/安全门专业;电控方面包括信号、通信、BAS、FAS、ACS、AFC、ISCS专业;土建在在于车站专业,而其他专业包括环保、人防以及防灾专业等等。

3、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规划

要明确不同专业之间对接口的要求,则应进行接口的管理规划,实现利益相关者对信心以及沟通的实际要求。通过建立接口管理的规划,在项目的前期就确定好各个参与方面对接口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接口方的责任、工作范围;统一信息的格式、内容;信息的要求方面,也就是接口的相关专业所需要其他专业所提供的信息;要求的回复方;接口问题的处理程序;信息沟通的途径、轨道工程的信息平台;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等等。同时还应编制好轨道工程项目的沟通规划表格。

在项目实施之前,要进行好项目接口的沟通以及规划,处理好不同合同以及不同管理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接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要保证不同专业的接口对接以及跟踪,同时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进行调整和协调,保证接口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造价控制。

三、结语

具体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接口管理至关重要,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参与,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通过对项目接口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上解决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由此,在轨道工程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应在分析相关专业接口信息流的基础之上,建立全面协调的沟通和管理规划体系,完善相关信息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顺利实施,实现轨道工程涉及的各专业之间的顺利衔接以及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 孙济匡,朱峰.通风与空调系统支吊架预制及安装工艺[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09) .

[2] 袁大卫.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设备系统施工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21) .

[3] 万礼传.关于地铁车站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的几点建议[J]. 制冷. 2012(01) .

篇7

关键词:建筑行业;工程管理;要点;解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lemen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文中只是探讨了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创新和后期施工管理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做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需要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

1 建筑施工管理

1.1 施工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一般来说,对于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1.1从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

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对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1.1.2 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

1.1.3 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1.1.4 做好施工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预防阶段,从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安全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监督,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分析,建立安全值班制度等多方面对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1.2 后期施工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后期管理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后期施工管理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后期施工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组织方面,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在管理措施方面,则是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进行成品保护,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等等都须统筹安排。

此外,在后期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管理工作,如在施工班组内部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励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2 抓好施工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保证工程质量,除了有上述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外,还要用健全的工程管理机制,齐全的工程领导小组,实施全方位的综合协调和控制,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1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落实和强化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任

在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要高度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小企业是施工管理的薄弱环节,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2.2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

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认真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搞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生产经营单位不仅要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要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2.3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强化安全监管为手段,推动《安全生产法》的贯彻落实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充实必要的人员;二是加强超前防范。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人员,不仅要深入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认真查处追究事故责任,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要特别加强对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小企业点多面广,数量众多,情况复杂,安全监管难度大,是安全监管工作的薄弱环节。要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和安全投入等方面人手,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2.4 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

为此,企业要抓好了以下工作:一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各级人员责任心;三是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2.5 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该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总之,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推行现代施工管理施工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3 结束语

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之一,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管理者应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把安全生产贯彻到企业管理和每一个环节。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对于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新结构、新材料以及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因此,相应的施工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夏良武.谈如何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J].陕西建筑,2010(10):40-41.

[2] 裴国忠.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山西建筑,20011,33(19):232-233.

[3] 芦双健.浅谈如何搞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江西建材,2009(1):76-77.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故障树评价理论;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篇9

“两个趋向”如何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

那么,现在我国是否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呢?据测算,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约为15∶85。这说明,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由以农业支持工业转入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新阶段。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仅是由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而且也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关。对于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扶持和保护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口60%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安居乐业对于政权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工业才有广阔的市场,城乡关系才能协调,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

正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工促农如何促

现在,工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从国家财力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我们这里讲以工促农,不是让工业企业直接支持农业,而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总的来说就是六个字:少取、多予、放活。

首先是要少取。种地纳粮,天经地义,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在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党和政府决定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实施以工促农的重大举措。其次是要多予。继续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和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第三是要进一步放活。少取、多予说到底毕竟还是外部条件,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全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全面启动以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起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着眼于控制耕地征占规模,着眼于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改革现行的征地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以城带乡如何带

实施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中心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发展、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推进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是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进城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切实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真正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素质。

篇10

关键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08-01

1水利施工企业施工成本控制的缺陷分析

1)对成本竞争意识的缺乏,市场反应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严峻,尤其在投标报价方面,为了中标,施工企业都在竞相压低报价,甚至出现了为了中标,赔本施工的现象,而且由于现在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致使施工企业要垫资施工,尤其是对于大型的水利工程,由于投入巨大,工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垫资的金额是惊人的。这样即使是我国大型的水利施工企业,在这些问题目前,也无计可施,只能盲目跟从,导致恶性竞争的循环,结果是施工企业背上了非常沉重的包袱,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2)施工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计划体制之下,很多水利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还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主管部门安排施工任务,被动的接受,导致管理中普遍存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重静态管理轻动态调整,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计划和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的弊病。习惯按照传统思维去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为目的,不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忽视了企业生存的最大目标是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3)施工成本管理内容不够全面。目前,很多水利施工企业对施工成本管理的内容认识很不深刻,有些还仍然处于传统的观念之中,不愿改变。只是认为成本管理就是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安装成本(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核算。缺乏从战略的高度对施工全过程的成本进行管理,这样,在现代化的施工过程中就导致了只能局部节约,不能全局控制的现象,导致整个水利施工企业的成本直线上升。

针对上述出现的施工成本管理的缺陷,水利施工企业应从工程的全过程进行企业成本管理,来实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2施工阶段全过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1)建立和完善整个施工成本的控制系统。对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而言,所谓施工成本控制系统,指的就是项目经理责任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和国际接轨,没有实施建造师的管理制度。所以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组建施工项目部。对于施工的成本控制而言,各个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都要参与到成本管理体系中,整个成本控制系统中各个环节都要承担着一部分的成本管理内容。从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质量员等现场管理人员都必须承担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成本控制系统应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

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控制,控制的目标要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的实施过程来实现。所以成本控制的主体是施工第一线的生产人员,而不是企业的办公人员。在施工阶段,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2)加现场平面布置管理。加现场平面布置管理,对企业的施工成本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根据工程规模和现场条件,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的布置方案是很不相同的,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满足施工的条件下,场地布置要紧凑,施工占用场地要尽量小,以不占或少占农田为原则。②最大限度地缩小场地内运输量,尽可能减少二次搬运,各种主要材料、构配件堆场宜布置在塔吊有效服务范围之内,大宗材料和构件应靠近使用地点布置;在满足连续施工的条件下,各种材料应按计划分批进场,充分利用场地。③最大限度地减少暂设工程的费用,尽可能利用已有或拟建工程。如利用原有水、电管线、道路、原有房屋等,为施工服务;利用可装拆式活动房屋,利用当地市政设施等。④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要满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和防火要求。对于易燃、易爆、有毒设施,要注意布置在下风向,保持安全距离;对于电缆等架设要有一定高度;注意布置消防设施,雨期施工应考虑防洪、排涝措施等。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条件和施工管理水平的限制,很多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不当,造成成本的浪费。

考虑到运输和装卸料的方便,搅拌站、仓库和材料、构件堆场的位置应尽量靠近使用地点或在起重机服务范围以内,以缩短运距,避免二次搬运。根据施工阶段、施工部位和起重机械的类型不同,材料、构件等堆场位置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①建筑物基础和第一层施工所用的材料,应该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其堆放位置应根据基坑(槽)的深度、宽度及其坡度或支护形式确定,并与基坑边缘保持一定安全距离(至少1m),以免造成基坑土壁坍方。第二层以上施工材料,布置在起重机附近,砂、石等大宗材料,尽量布置在搅拌站附近。例如基础施工阶段,可在其四周布置毛石,而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可沿四周布置砖等。此外,当混凝土基础的体积较大时,如不采用商品混凝土,则混凝土搅拌站可以直接布置在基坑边缘附近,待混凝土浇筑完后再转移,以减少混凝土的运输距离。②当采用固定式垂运机械时,其材料堆场、仓库以及搅拌站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垂直运输设备布置,减少二次搬运;当采用塔式起重机进行垂直运输时,应布置在塔式起重机有效起重幅度范围内。③多种材料同时布置时,对大宗的、重量大的和先期使用的材料尽可能靠近使用地点或起重机附近布置;而少量的、轻的、后期使用的材料则可布置得稍远一些。搅拌站出料口一般设在起重机半径内,砂、石、水泥等大宗材料的布置,可尽量布置在搅拌站附近,使搅拌材料运至搅拌机的运距尽量短。石灰仓库和淋灰池的位置要接近砂浆搅拌站并在下风处。沥青堆场及熬制锅的位置要离开易燃仓库或堆场,也应布置在下风处。④要考虑不同施工阶段、施工部位和使用时间,材料、构件堆场的位置要分区域设置或分阶段设置。按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材料的特点,在同一位置上可先后布置几种不同的材料,让材料分批进场,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尽量少占工地面积。⑤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性材料,应选择在装卸、取用、整理方便和靠近拟建工程的地方布置。

3)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的成本增加,很多是因为发生了工程事故,而通过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 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例如:不遵守施工现场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就会容易发生工伤、设备事故,尤其是水利工程涉及到的大型设备,机械很多,设备机械的使用必须按照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使用,操作人员必须执证上岗,进行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很多发生的工程事故都是由于操作人员使用不当造成的。

还有诸如消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都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当中的的不利因素,如果不加以重视,后果会非常严重,甚至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施工成本控制,不能忽视安全方面的原因,必须以现场管理如手,做到安全施工,加强预防工作,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

3结语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在企业进行施工成本控制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尤其在工程施工方面,通过对施工成本的计划、控制、调整和结算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特点,促进水利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