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防治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0 前言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保障林业工作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必须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本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要点谈谈粗浅认识。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1.1 监测预报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1.2 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常常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有效推广。
1.3 生产严重脱节
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加之利益驱动,搞造林规划设计很难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造成了大面积杨树纯林的存在,为杨树的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导致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1.4 防治经费短缺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要点
2.1 苗木检疫
由于一些森林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2.2 营林技术
营林措施是防治林业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使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营林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也能减少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2.3 生物防治
2.3.1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2.3.2 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螨控制隐蔽性害虫,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2.3.3 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2.3.4 性外激素的应用
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作用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农药不但殃及非防治目标物种如天敌、传粉昆虫和野生动物等,而且严重污染土壤、水域、大气和动植物产品,反过来又造成新的害虫危机。
2.5 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
3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合理途径
3.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作为基本目标,配备专业监测工具,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信息、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3.2 提高防治手段
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3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检疫法规,抓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3.4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篇2
总所周知,化学农药对植物、蔬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在某种程度上给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发展,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是一种通过根据生态关系,以生物之间的习性和联系为特点,将一种或一类生物来控制或抑制另一种或者另一类有害生物的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技术由于具有无毒、无害、不产生抗药性、防治效率高等特点,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的到了广泛的使用。
生物防治具有广义上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态关系链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所有方法和技术手段,它把在植物、蔬菜养护种植中用来抑制有害生物的动植物统一理解生物防治的主体。例如,在植物防害性、昆虫的不育性、抗生素的利用性等等,都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狭义的生物防治,也是我们在生产防护中常用的生态防治手段,如,利用生态链关系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利用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进行防治的方法以及常见的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等等。
二、生物防治的手段
1.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
利用生态关系链通过有害生物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防治手段。根据生态关系,任何一种害虫都有其对应的天敌。在植物养护和蔬菜种植中,我们可以通过害虫的天敌,有效的控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常见的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猎杀性天敌生物防治,例如:蜘蛛、步行虫、青蛙(蟾蜍)、食蚊鱼、益鸟等;第二种寄生性生物防治,例如,甲寄蝇(Ceromasia sphenophori)、马来亚寄蝇(Ptychomyia remota)等,第三种:微生物病原体生物防治,例如,木霉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
总之,利用有益生物对害虫的生长和繁殖进行防治和控制就是天敌生物防治手段,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益虫吃虫、以虫治虫。例如,在对种作物或者蔬菜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控制鼠害,我们可以采用散养猫头鹰、黄鼬的方法,通过利用鼠类的天敌,对鼠类进行有效的捕食。在稻谷种植过程中,为了防治蝗灾,我们可以采用螳螂、灰喜鹊、山雀等益鸟,这些益虫可以对蝗虫进行捕食,降低蝗虫的数量,这些通过生态关系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的手段,可以完全脱离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蔬菜实现绿色无公害的效果。
在利用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要注意保护益虫(害虫的天敌)的生活环境,改善益虫生存的条件,为了提高益虫捕食的能力,有关种植部门要定期给益虫提供补充性的营养。此外,在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混合使用的过程中,切记在对作物进行药物的撒播过程中,要选择对益虫(害虫的天敌)无任何伤害或伤害性较小的农药,如,利用生物制剂、利用植物杀虫剂等,都不会对益虫(害虫的天敌)产生杀伤性,同时也很难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类身体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性和污染性较小。
2.寄生性生物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养护及作物种植过程中,采用寄生性生物对其进行生物防治,是目前生物防治技术新型的手段之一。常见的方法有通过培育,在作物中使用寄生蝇。寄生蝇是一种从外观看酷似普通苍蝇的一种昆虫。一般寄生蝇体长在2至20公釐(0.1~0.8寸),这种昆虫喜欢以作物中的蚜虫、介壳虫作为食物进行捕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有近500种寄生蝇科昆虫。这些寄生蝇在农业作物、林业养护、果蔬种植中能够有效的将害虫杀死,起到了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寄生蝇由于本身具有寄生的特点,常常造成某些益虫的死亡,例如有些寄蝇寄生于家蚕中,造成大量家蚕死亡,严重的影响到我国蚕丝业的发展速度。寄生蜂也是一种寄生性的昆虫,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形式,外寄生是指将寄生蜂的卵缠在了寄生体的外部,而内寄生是将卵寄生在生物体的内部。寄生蜂的种类项目繁多,常见的有:赤眼蜂、黑青小蜂等等。一般寄生蜂的体长为1.0~3公分左右,最长的寄生蜂体长可以达到5~6公分左右,如:生长在北美洲的长针姬蜂。寄生蜂也是植物、作物养护种植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不杀害虫的天敌。例如,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棉红铃虫的繁殖和对棉花作物的危害,可以散养寄生蜂,他可以有效的对棉红铃虫进行捕杀,达到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
3.微生物病原体对作物或者植物进行生物防治
在植物或作物的种植养护中,采用微生物原体对害虫进行抑制和控制,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常见方法有菌类生物对虫害的防治,例如,医学上常见到的抗生菌类的药物,例如青霉素、洁霉素等多种真菌类物质。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种微生物病原体—木霉菌,它一般存在于土壤之中,属于植物根基产生的一种腐生性菌类,具有生长速度快,形状呈现棉絮状,以绿色为主,生长环境一般在温度5摄氏度至30摄氏度左右为好,也是一种喜温性菌类。木霉菌可以有效的对多种植物病症的治疗起到拮抗的作用,产生抗菌物质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并且木霉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对植物的病原体进行分解,起到很好的生物防治功能。
三、结语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环境以及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农作物、果蔬、林业进行种植与养护,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等优点,能够有效的实现全天然的养护,可以有效的使植物、蔬菜培育成绿色无公害作物,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艳卫.蔬菜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36. [2]胡久义,樊春艳,蒋兴华.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的无害化生物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7(2):34-35.
[3]张力.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性生物防治技术概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6):20-23.
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篇4
根据中墨(西哥)1999-2000年度科技合作项目安排,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部国际合作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广东省农业厅植保站参加的"赤眼蜂生物防治考察团"一行四人,于2000年12月5日-19日对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技术进行了考察。考察团访问了墨西哥城、科利马和蒙特雷三个城市。与墨西哥农牧渔业和农村发展部的有关官员进行了会谈;访问了植物保护与食品卫生总局及其下属的国家生物防治中心,并与有关官员和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听取了柯利马大学、蒙特雷大学和捷宾哥大学有关赤眼蜂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介绍;参观了柯利马州得哥芒赤眼蜂繁殖中心、蒙特雷州益虫繁殖中心和蒙特雷州SPIRITU热带水果农场等益虫工厂生产技术流程以及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农作物害虫的防治现场;双方交流了两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情况及进展;草拟了中墨双方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合作交流备忘录(备忘录附后)。考察团按计划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并取得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成果,为我国赤眼蜂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双方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考察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墨西哥农业基本概况
墨西哥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古国,是玉米、番茄、甘薯和烟草的原产地之一。墨西哥领土面积约192万平方公里,约合2亿公顷,可耕地面积27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其中水浇地600万公顷,旱作地2100万公顷。全国总人口9100万,农村人口占27%,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经济自立人口的23%。墨现有村社2.9万个。
墨西哥位于北美南部,农业以旱作为主,播种集中在春夏二季。全年种植的作物有150多种,其中基础作物有10种,它们是:玉米、菜豆、小麦、水稻、大豆、高梁、大麦、棉花、芝麻、红花(油料作物),约占播种面积的70%-80%。1995年大农业产值(包括农、林、牧、渔)占国民总产值的7.7%。近年来,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3%,牧草作物16%,经济作物11%,果蔬6%,但就产值而言,粮食作物只占35%,而果蔬占23%。
玉米是墨西哥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7万公顷,产量2257万吨。主产地为中部高原和南部干旱地带。玉米是当地人的主要食品,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约156公斤。
小麦播种面积102万公顷,产量416万吨。主产地为西北灌溉农业区,其中索诺拉州的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40%。从事小麦种植的大多是资本主义农场,有灌溉条件,机械化与集约化水平较高,但仍不能自给而部分靠进口。
菜豆也是墨主要食品和蛋白质主要来源之一。1981年总产曾达149万吨,单产每公顷683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菜豆在全国都能种植,主产区是中部高原和南部旱地栽培区,主要满足国内消费。
水稻播种面积约10万公顷,产量约37万吨;高梁播种面积56万公顷,产量578万吨。
墨西哥是世界上主要植棉国之一,在拉美,产量和面积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墨棉纤维品质优良,一级棉占60%以上,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每年出口量占产量的2/3。
果蔬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6%,而产值却占总产值的23%。为墨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每年出口的水果主要有:柑橘、柠檬、草莓、香蕉和菠萝等;出口的蔬菜主要有:西红柿、洋葱、辣椒等。
二、墨西哥生物防治情况
墨西哥的生物防治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以虫治虫。全国建有36个益虫繁殖中心,繁殖赤眼蜂和茧蜂等天敌,繁殖赤眼蜂已实现工厂化;二是病原微生物治虫。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真菌,如绿僵菌;三是辐射不育。
五十年代初期,实蝇对墨西哥优质热带水果造成很大的威胁,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又造成环境及食品的农药污染和害虫抗性等诸多问题,影响产品出口和商品价值,对墨西哥热带水果产业打击很大。为解决蝇类的问题,一位著名的专家史密斯先生于1955年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引进两种天敌Encarsiaopoterta和E.clipudis,很好地控制了热带水果蝇类的为害,使墨西哥热带水果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出口增加。1956年墨西哥开始重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农业部植物卫生局下属设立生物防治站,成立益虫繁殖中心,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全国先后建立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生防机构28个,益虫繁殖中心达25家。1991年联邦政府由于经费等原因将20多个生防站无偿转给农场和生产者,联邦政府不再资助,由私人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1个国家生物防治中心,设在柯利马州,90%的经费由联邦政府支助,10%的经费来源于企业和国际合作获得的援助。
生物防治考察团赴科利马州的特科曼市重点考察了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该中心是植物卫生检疫局的下属单位,隶属于墨西哥农牧业和农村发展部的国家农牧卫生委员会。中心成立于1991年,设在科利马州(COLIMA)的特科曼市(TECOMAN),是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的立法、研究、培训和服务机构。该中心有科技人员22人。
中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更多地使用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益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一种更经济、环保的办法;基本宗旨是促进和发展墨西哥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其主要职能有:对制定墨西哥生物防治的官方标准和法规提出建议草案并参与协调;对墨西哥生物防治官方标准的应用进行认证;对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生物防治研究的协调和引导;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达成协议,促进机构间合作,发展生物防治计划;协调、引导和实施生物防治技术转让及相关人员培训;发展、兴建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资源库;积累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信息;协调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认证工作;鼓励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信息收集体系等。
墨西哥国家生物防治中心(CNRCB)与各有益生物研究和繁殖区域中心(CREROB)以及生产生物防治制剂的私营企业都有联系。国家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和生物防治中心(CNRCB)对各繁殖中心(CREROB)生产的生物防治制剂进行质量监督。中心(CNRCB)还对其他科研机构在生物防治技术中进行人员培训(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和科普读物等方面给予支持。该中心(CNRCB)还通过植物卫生检疫局,与各农业高等教育学院和科研机构签署协议,进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和各生物防治计划的实施。
墨西哥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国家生物防治中心进行协调,益虫繁殖中心和赤眼蜂生产企业接受其监督、指导,也是重要的推广力量。
目前,墨西哥每年生产420亿头赤眼蜂,应用面积达250万公顷,主要应用于玉米、甘蔗等作物上,在西红柿、马铃薯上也有一定的使用面积,其中,甘蔗上生物防治面积达100%,玉米上的生防面积达10%,柠檬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防治害虫的面积达90%。此外,瓢虫、草蛉也进入工厂化批量生产阶段,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三、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
墨西哥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技术目前比较先进,在我国还未见使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考察团把这项技术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对全过程都进行了考察。
1.麦蛾的饲养技术。首先对麦蛾的饲养室、饲养架、小麦等用溴甲烷或用磷化铝进行熏蒸,通风1-2天,待药剂散发后,将小麦装入袋中或装在板上,把养虫板放在养虫架上,每个养虫架可放20-30个养虫板,按每公斤小麦加入1cm3的麦蛾卵,套上顶部有透气孔、底部装有接虫瓶的漏斗形的尼龙薄膜,保持湿度70%,温度28℃,3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每只雌蛾可产1200只卵粒,每板3公斤小麦,可产生640cm3卵。小麦可循环利用3-5次。
2.麦蛾卵的收取与卵卡制作技术。大部分老熟的麦蛾成虫,沿漏斗形的尼龙薄膜落入接虫瓶,接虫瓶虫量达200-300头时,取下接虫瓶,换上新的接虫瓶。将取下的接虫瓶,盖上小孔目尼龙纱盖,倒立放在接卵架上,成虫产卵大部落入接卵架,小部分产在接虫瓶的瓶壁上。待部分产卵死亡后,将成虫从接虫瓶扫出处理掉,将接虫瓶壁上的卵扫出,与接卵架的卵放在一起,用小孔目的筛子筛去成虫的鳞片和杂质等。
3.卵卡的制作。将纸质卡片按生产者应用需要的尺寸,涂上胶水,按每平方英寸250粒的密度用筛子筛上卵粒,最后将制作好的卵卡放置于冷藏箱内冷藏,冷藏温度4℃,冷藏时间最长不超过30天。
4.麦蛾卵的接蜂技术。根据使用者应用的时间和需要量,按种蜂卡与卵卡比1:10的比例,将种蜂卡与卵卡放在接蜂箱内,温度保持25℃,湿度保持70%,接蜂24小时后,取出接好的蜂卡放置于冷藏箱内冷藏,冷藏温度12℃,冷藏时间最长为14天即需使用。防治甘蔗害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群为T.pretiosum、T.sxigum、T.obpouir.bs;玉米上应用的优势赤眼蜂种群为T.Helithis.zea、T.spadoptear.sp、T.Moseis.lathpes。
5.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和防治效果测定与评价。防治甘蔗螟虫时,在甘蔗长至60cm时开始释放,每年放5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3万头。防治玉米螟虫时,在玉米长至40cm时开始放蜂,全生育期放蜂3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5万头。防治哈密瓜瓜野螟(Diaphniahyalinata)也可用赤眼蜂,每隔6天释放一次,共放蜂8次,每公顷每次释放1万头。
四、麦蛾卵的综合利用技术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是麦蛾卵的主要用途,但以此同时,也可用麦蛾卵饲养瓢虫、草蛉,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从田间采回瓢虫,用麦蛾卵在培养皿中饲养,在20-28℃条件下,加入适当的热带食物添加剂,可增加瓢虫的产卵量,瓢虫成虫可用麦蛾卵饲养待其化蛹、羽化成成虫,5-6天后产卵,完成一个生产循环。每只雌虫每周可产卵1300粒左右。
墨西哥人工饲养的瓢虫Chrysoperlaruflabris在试验室和工厂内不飞翔,放入大田中飞翔能力较强,给瓢虫的室内饲养提供极度便利的条件。为保持瓢虫活力,他们还用本地瓢虫与其它州的瓢虫每年进行一次种质杂交,保持杂种优势。
瓢虫的田间释放技术:在南部亚热带地区和夏秋季节,直接放卵卡,成本较低;在北部温带地区和冬春季节,天气较冷,需释放成虫,提高其成活力,但成本高。在热带水果上每公顷释放瓢虫200-300头,每周放1次,全年均释放,能较有效控制桔蚜等为害。
五、评价与建议
1.总体评价
考察团通过为期15天的考察,总的印象是墨西哥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农作物品质的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整个社会环境非常好。在所有环境条件允许的地区,天敌昆虫基本上是终年或全作物生长季节繁殖与应用释放,生物防治已经不再局限于针对个别害虫进行应急防治,而是针对整个田间生态系统,提高天敌种群的密度,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最终目的。在生防意识上比我国仅仅在害虫发生期释放天敌的做法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具有应用效果好、每次使用成本低的优点。同时由于周年使用天敌,还解决了我国遇到的天敌生产工厂一年只有几个月的生产期,难以维持运转的问题,值得我国借鉴。
利用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和饲养瓢虫、草蛉,技术先进、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
但墨西哥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防治面积还不够大、防治经费不足、应用作物不够广(只是重点针对出口农产品)、益虫繁殖中心繁殖的益虫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等。
2.几点建议
(1)派出学习。墨西哥在用麦蛾卵繁殖益虫方面的技术较为先进,而且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综合利用价值高,值得我国借鉴。我国拟派出技术人员前往学习、培训,掌握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开展小卵麦蛾人工大量饲养技术,小卵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以利我国推广应用。
(2)建立益虫繁殖中心。选择有较好应用环境的地区,农产品出口有优势的地区,国家提供资金扶持,由植保部门分片建立多个益虫繁殖中心,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足量的益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营造生防环境。通过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物防治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好处,加大培训力度,使更多人应用生物防治害虫。
(4)建立生防示范区。结合益虫繁殖中心的建立,就地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附:一、中墨双方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长期合作交流备忘录
二、《科利马州日报》报道: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考察人:何才文
杨伟新
闫愫
李斌
2000.12.28.
附二:
《科利马州日报》报道(2000.12.13.):(摘要)
中国代表团寻找生物防治途径
12月12日,中国农业代表团一行4人参观访问了位于科利马市的国家生物防治中心,在生物防治方面探索与墨西哥的合作途径。
中国代表团强调了生物防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有益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例如,赤眼蜂的释放可以使玉米的产量每公顷增加500千克;否则,玉米虫害对庄稼造成的损害可以达到5-8%的损失率,严重时可以达到30%。
篇5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防因子;生物防治
【分类号】S476
引言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减少病原菌所致病害的发生,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间的竞争作用、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及诱发抗病性等来抑制某些病原菌的存活和活动。
1、土传病害生防因子的种类及应用
1.1、真菌
许多真菌资源对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生防作用。可利用的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生防因子包括:木霉、毛壳菌、寡雄腐霉、非病原性菌尖胞镰刀霉Fo47菌株、非病原性双核丝核菌等真菌因子。
1.2、 细菌
常见的对土传病害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细菌主要有: 假单胞菌和芽抱杆菌。
1.3、 放线菌
放线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作为生防菌已在生产上被成功的应用。
2、土传病害的生防机制
土传病害的生防机理主要有:抗菌物质的产生,营养物质(如碳素化合物、氮素、三价铁等)和定殖位置的竞争以及诱导抗性等几个方面。以上几种作用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同时起作用。因此,利用一种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可以包括多种作用方式。
3、土壤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3.1抗生作用
拮抗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小分子的多糖物质,即抗生素;二是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目前报道的有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类型是吩嗪类、硝吡咯菌素、藤黄绿脓菌素、2,4-二乙酰藤黄酚等能有效地抑制各种植物病原菌,木霉菌在侵入或穿透寄主菌丝细胞时,产生了几丁质酶、葡聚糖酶以及蛋白酶、酯酶等一系列水解酶类来消解病原菌的细胞壁,而生防放线菌主要是通过产生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3.2竞争作用
竞争作用是利用微生物快速生长与繁殖病原菌争夺空间、水分和铁、碳、氮、氧等其他营养源,从而排除某些病原菌。报道中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木霉、酵母菌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达到抑制病原菌的目的。
3.3重寄生作用
拮抗微生物侵入到病原菌体内获得营养籍以生存和发展,常以吸附生长、缠绕、侵入、消解等多种形式抑制病原菌。木霉对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重寄生作用方式不同,可观察到木霉菌缠绕病原菌的菌丝,或沿着病原菌的菌丝平行或波浪式生长,或产生钩状分枝、吸器或附着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丝,最终导致病原菌的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等现象。
4.抗菌物质的产生
4.1 细菌素
细菌素是由细菌的某些菌系所产生的对该种细菌的另外一些菌株或关系较近的细菌有杀伤作用、非复制性的含蛋白的抗菌物质。利用细菌素防治土传病害的例子很多。细菌素的作用范围有限,一般是对相应细菌起作用,不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其他有益微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4.2 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它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的机能,从而对敏感微生物产生抑制或致死作用。通过产生抗生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细菌(不包括放线菌)多集中在以下几个属:假单胞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欧文氏杆菌属、布克氏杆菌属。在这些抗生素产生菌中,假单胞杆菌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抗生素的能力最强,相关研究也最多,布克氏杆菌和芽孢杆菌也有一定的产抗生素的能力。由于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产物,为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具有专一性,内吸渗透力强,防病效果稳定,因此,常以抗生素的产量作为生防菌筛选的重要指标。
5、制约土传病害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因素
生防菌在土壤中定殖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使其适应能力、定殖能力、拮抗物质的产生能力以及与拮抗作用相关基因表达功能下降等。
5.1 环境因素
土传病害生防菌生存的环境一植物根际是每时都发生着剧烈变化的微环境。某些因素,如下雨或日照引起盐浓度、土壤pH、渗透性、水分及土壤粒子结构的变化以及植株根的增长、季节变化、化肥和农药的施人等均能改变根际微环境,从而也将导致根际微生物种类组成结构的改变。这样势必引起释放在土壤中生防菌的数量发生波动,最终导致其生防能力的改变。对不同理化性质土壤的适应性,将导致菌株生防作用的区域局限性。
5.2 生物因素
植物的活动也会影响生防菌株的生防作用,某些植物根系分泌物可能支持或诱导生防菌来抑制病原菌,而其它一些植物则可能表现出排斥反应。
5.3 营养因素
生长在含不同的碳源或氮源的环境中,生防菌株的生防能力也会有所变化。由于不同地区土壤营养物质成分不同,生防菌株的应用范围可能受到限制。
6、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尽管公众对应用微生物生防因子防治土传病害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由于微生物生防因子的根部定植能力或拮抗活性不强,抗菌谱较狭窄,容易受温度、湿度、化学农药和周围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微生物制剂的商品化及其应用,目前只有少数商品化的生防真菌和细菌制剂,而其市场份额较低。改进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6.1、不同的生防因子要组合使用。通过具有不同的抗菌谱、不同的生防机制及不同定植方式的各种生防菌株的组合实现防效的提高。前提是在不同的拮抗菌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6.2、作为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一个组分,与其他措施协调应用。生防因子与地剂量的化学农药组合使用被认为是成功防治作物病害的IPM措施。
6.3、遗传改良已有的生防菌株,并开发新的超级工程生防菌。应用现代遗传工程原理,例如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遗传修饰的工程微生物(GMM)菌株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通过分子操纵细胞壁降解酶基因改良木霉菌株,可使生防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郝晓娟,刘波,谢关林.植物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中回琅学通报 .2005,21(7):319-322
[2] 郑俊强,高增贵,庄敬华,陈捷.玉米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玉米科学.2005,13(1) :111-114,118
[3] 李立平,段德芳.木霉生物学特性及拮抗作用研究进展.植物医生.2006,19(4);4-6
篇6
关键词:植物叶片病害;症状;种类;防治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1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2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
篇7
关键词:病虫害;森林;防治
1前言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杨树、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
2森林的作用
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3我国森林业的发展现状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5林木病害的类型
5.1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5.2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
5.3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6森林虫害发生的特点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下面以杨树食叶害虫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黄卷叶螟、杨白潜蛾、黄刺蛾的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分析为例,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6.1杨扇舟蛾发生特点及规律。危害面积大,危害程度重。杨扇舟蛾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每个卵块数量不等,一般为9~600粒,每雌可产卵100~600余粒,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上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苞;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多沿树干爬到地面,在枯叶、树干旁、粗树皮下或表土内结茧化蛹越冬,其他代老熟幼虫在树叶上结茧化蛹。
6.2杨小舟蛾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杨小舟蛾成虫白天多隐蔽,夜晚交尾产卵,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背面,呈块状,每块有卵300~400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即分散蚕食,将叶片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前后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老熟幼虫吐丝缀叶,结薄茧化蛹。
6.3杨黄卷叶螟又名黄翅缀叶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产卵于叶上,中脉两侧最多,呈块或条状。幼虫孵化后,喜危害嫩梢幼叶表皮,并吐出白色黏液涂于表面,随后吐丝缀叶或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幼虫长大后群居取食。
6.4杨白潜蛾属鳞翅目桔潜蛾科,是杨树叶部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对杨树幼苗、幼树危害大。成虫产卵于叶正面,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虫孵化时,从卵壳底部咬破叶片,潜入叶内取食叶肉,使被害处形成黑色虫斑,老熟幼虫从叶正面咬孔而出,于叶背面吐丝结“H”型茧化蛹。
6.5黄刺蛾又名洋辣子、刺毛虫、毛八角等,属鳞翅目刺蛾科,主要危害杨树叶片,将叶片吃成很多孔洞、缺刻,影响杨树生长。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
7森林害虫的防治方法
7.1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7.2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7.3森林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森林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期,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物理防治的方法有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生物防治方法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以虫治虫是利用天敌昆虫或有益螨类控制害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能使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以鸟治虫就是利用鸟类控制害虫,在全世界已记录的9020类鸟类中60%是以昆虫为主食的。
篇8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概念 防治方法
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指昆虫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的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受到阻碍,使得木材的产量难以增长,甚至导致整株林木死亡。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
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病害的发生了,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引起的。那么,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病因和诱因等两种情况。病原则按其性质可化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1、根据病虫的害部位可分为:
1.1林木种子和苗木的病虫害。
1.2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虫、林木枝干病虫害。
1.3林木根部病虫害。
防治方法也可以分为:营林措施、化学防治、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检疫。
2、根据林木病害的类型可分为:
2.1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2.2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三、综合有效的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森林病虫害被称作属于“无烟的森林火灾”,一旦蔓延开来,将给森林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的生态损失和经济损失自不必说。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仅仅采取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采用综合手段效果最佳,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控制病害,虫害的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说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培育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缓解降低病害虫害发生的程度,使其不要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这是一种更好的策略及措施。
2、综合治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从保护环境,从经济效益角度两方面出发。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三者之间的自然调节关系人手,有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使用农药,防止人畜同受毒害的现象,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和调节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抵抗能力。
2.2控制病虫的危害的手段是防治病虫害,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缓解并降降低其危害程度,使其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研究人员要根据病虫的数量发展情况,才能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
2.3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的,可不防治。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与上述上述经济观点适合。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是园林模式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经济效益,并且也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
3、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1制定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与方案
首先,要考虑以美化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同时合理配置相应的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直接针对本地区发生不同害虫的病害虫种类,减少病害虫的其喜食植物的种植与栽培。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耐虫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和计生能力。
3.2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有直接关系。对长势差苗木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这种做法是为了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同时结合秋冬季对树木进行修剪整枝,除去染病虫枝条。应该说,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要以通风透光增强树势为手段,坚决不给营病虫害越冬、繁衍、危害创造必要的的环境条件。
3.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3.4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篇9
水培蔬菜是指大部分根系生长在营养液液层中,只通过营养液吸收水分、养分的有别于土壤栽培的蔬菜。与传统种植、无土栽培相比,蔬菜水培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水培蔬菜可大大减轻种地劳作强度,易于管理,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第二,水培蔬菜可以充分利用空g,复种指数高,一年可收获10茬,经济效益高。第三,水培蔬菜生产过程与土壤隔绝,采用百米深井水灌溉,采用防虫网、诱虫黄板、黑光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显著降低农药与重金属污染。第四,水培蔬菜品相好、新鲜水嫩,市场需求广阔。再者,水培蔬菜还能适应市场需求,解决蔬菜淡季供应不足的问题。水培蔬菜目前在我国广东、上海、山东、福建、湖北、广西、四川和海南等许多省市有一定的试验推广面积。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从水培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做法及尝试,为我国水培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1 水培蔬菜种植种类、时期、方式、产量及收益情况
水培蔬菜主要种植叶类蔬菜,如青梗菜、大白菜、菜心、蕹菜等。依据当地种植习惯播种和定植,逐步尝试进行反季节品种试种。种植方式为种植槽液流栽培。产量及收益均高于土壤栽培。具体蔬菜种类、种植时间、种植方式、产量及收益情况见表1。
2 主要病虫害种类、为害方式
①主要虫害 水培蔬菜种类不同,虫害种类不同,为害方式也不相同。共发现有虫害5种,都为食叶害虫,具体见表2。
②主要病害 水培蔬菜病害主要有十字花科软腐病和其他种类蔬菜的白锈病,以及生理性缺铁,具体见表3。
3 水培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1 甜菜夜蛾、小菜蛾防治技术
①物理防治 及时拔除棚内杂草,清除废弃菜叶,消灭成虫栖息场所。成熟大菜及时采收,采收后的叶片、菜根及时清出大棚。安装昆虫性诱剂诱捕装置、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②生物防治 可选用200亿PIB/g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15 000倍液、300亿OB/mL小菜蛾颗粒体病毒悬浮剂
900 mL//hm2、400亿个孢子/g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30 g/667 m2、0.6%印楝素乳油100~200 mL/667 m2喷雾防治。分别在移栽后3天、12天开始喷药,共喷2次。
3.2 蚜虫、叶蝉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 优先选用丰产、优质和耐虫品种,如夏白、马耳白白菜较抗蚜虫和叶蝉;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和间作;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摘除作物老叶。
②物理防治 黄板诱杀,利用蚜虫、叶蝉趋黄性,在大棚内挂黄板诱杀。黄板下部距作物顶部
10 cm,大棚每100 m挂8块左右;利用银灰色对蚜虫和叶蝉有较好的忌避作用,可在棚内悬挂银灰色塑料条,也可用银灰色地膜覆盖。
③生物防治 对蚜虫和叶蝉防治效果好的常用生物药剂有10%烟碱乳油500~1 000倍液,该药低毒、低残留、无污染、对环境友好;也可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50~120 g/667 m2喷雾防治。
3.3 斑潜蝇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 摘除虫叶、培育无虫苗、清洁田园、合理布局。
②物理防治 利用斑潜蝇的趋黄性,利用黄板诱杀。
③生物防治 防治蚜虫的生物药剂也可用于斑潜蝇的防治。
3.4 软腐病防治方案
①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续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及时拔除病株,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保持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菜后清洗种植管道和贮液池,更换营养液,对种植管道和贮液池消毒后再使用。
②生物防治 可在营养液中加入5 000倍液的氢氧化铜,随营养液循环杀菌。
3.5 白锈病防治技术
选种细叶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实行轮作,与非旋花科作物如白菜、生菜等轮作;增施叶面肥,使植株健壮;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处理;收获之后清洗管道和贮液池并消毒,更换营养液之后再进行下茬种植。
3.6 缺铁症防治技术
加盖遮阳网,降低种植区气温,避免阳光直射贮液池。每3~4天叶面喷0.02%~0.05%螯合铁1次,连续3~4次,或直接加入营养液中 。
4 防控效果
4.1 蚜虫和叶蝉防控效果
由于蚜虫的数量不易统计,故只粗略估计虫数,以等级表示防控效果。0级为百叶0头,1级为1~10头,2级为11~50头,3级为50头以上(吴刚,《有害生物的调查与监测方法》)。叶蝉具有飞翔能力,故用被害率[被害率(%)=■×100%]来体现防控效果。通过田间加挂黄板等措施,蚜虫蚜情等级始终维持在0~1级,叶蝉田间被害率1%~3%,对照区蚜情等级为3级,叶蝉田间被害率10%~15%。防控效果优良且持效期长。
4.2 甜菜夜蛾、小菜蛾防控效果
甜菜夜蛾、小菜蛾体积大,主要以幼虫为害,易统计数量,故用校正防效体现防控效果,校正防效
(%)=■×100%,公式中“±”表示对照区虫口增加时用“+”,减少时用“-”。防治区通过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防效达到73.3%。
4.3 斑潜蝇防控效果
斑潜蝇以幼虫蛀道为害,通常在蛀道内可发现幼虫体,易于统计数量,故采用校正防效来体现防控效果。防治区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3种措施,防效达到70.25%。
4.4 软腐病防控效果
软腐病防治效果[2](%)=■×100%,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防治区防效=■×100%=69.68%。
4.5 缺铁症防治效果
防治区上海青、毛白菜叶片浓绿色,对照区幼叶叶脉间失绿呈淡黄色至黄白色,严重时整个叶片黄化。
5 展望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前人已经对蔬菜病虫害防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手段。有关水培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等也有文献报道。以往都是采用化学手段为主的方式防治蔬菜病虫害,虽然有许多非化学手段,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少,重复研究的多。水培蔬菜是一种新的种植方式,在衡阳地区还处于尝试阶段,病虫害发生规律不同于土壤栽培和传统的无土栽培,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来防治。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对水培蔬菜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病条件、为害症状、侵染源、传播途径、防治指标等问题还要进一步观察和统计分析,同时要进一步摸索和研究成本低、易于推广、防控效果优良的病虫害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0.引言
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危害严重。病害和害虫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如干部害虫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害的媒介昆虫。病虫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以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1.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镜或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2.1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这种方法又称为植物化学保护。优点:(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它即可以在病虫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措施,以避免,减少病虫的危害,有客在病虫害发生之后作为补救措施,迅速消灭病虫的危害。(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限制小。(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病虫均可利用化学来防治。(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可长期保存。化学防治又有一定缺陷:1)多种农药毒性大,有的有积累。2)容易杀伤天敌和其它有益生物。3)反复使用一种农药防治某种病虫易产生抗性。化学防治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要防止片面扩大其优点,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缺点。总之,把化学防治与其它防治方法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同时应注意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2.3应用bt防治
bt是一种广谱性细菌杀虫剂,能防治上百种害虫,对鳞翅目害虫特别有效。并且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药害,不伤害天敌。目前国外生产应用bt逐年稳步增加,北美防治舞毒蛾的面积达130多万公顷,占实际防治面积的48%,东欧国家也都注重发展bt杀虫剂防治森林害虫。我国实现了产品标准化,在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胶囊bt原粉和微胶囊悬浮剂两个剂型对马尾松
毛虫等10多种农林害虫都有明显杀虫效果,用药量1500-2250g/hm2情况下,毒效提高20-30%,林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成果。由于世界知识经济和环境时代的到来,生物杀虫剂取代化学杀虫剂为主的防治技术已成必然。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构建病虫害预测体系
病虫害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3.2强化营林管理工作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
3.3积极开展综合治理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