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经济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现代园林设计;文化理念

1 园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1.1美化作用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其本身具有独特的自然线条,或柔和或劲拙。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美。根据植物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四时演变的时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景观美。园林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线条,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不同差别,植物对建筑等园林小品和山水的装饰,可以拓展园林空间,增加植物景观层次的变化,从而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园林观赏,起到了美化作用。更为突出的是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景观美;园林植物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感受,还可使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

1.2防护作用

园林植物具有防风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减少污染和保护人体免受放射性危害等方面的作用。悬铃木、刺槐可以有效地滞尘;利用云杉、水杉、圆柏、柳树等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的特点,进行截流降水,其截流量为降水量的15%—40%,加上土壤的渗透作用,就减少和缓和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利用乔灌木可以降低噪音;利用攀援植物覆盖墙面,在强日光下反射系数也显著降低,可比白色粉刷面的系数减少10倍左右,还可以防止墙体倒塌及瓦片脱落。植物还是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时防灾避难的最佳保护地。

1.3实用作用

园林植物枝叶繁茂,花果秀丽,不但可供观赏,同时可以遮挡夏日骄阳,提供一片绿荫,供人们休息、乘凉。如在园林中,设立各种棚架及其他形式的园林小品,供葡萄科、葫芦科、豆科、猕猴桃科等藤本植物攀缘,不但满足园林造景的要求,同时又可作为休息设施。园林植物还可以用来分隔空间,组织游览路线,有时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如苏州古典园林中常用曲廊附以各种攀援植物引导游;而北京石景山塑造公园的春早院,前庭后院则由花架相隔。

1.4社会经济作用

在商业化的今天,人们没有忘记植物景观对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为了提高商业谈判的效果,在办公大楼设立底层花园、层间花园和屋顶花园,利用植物景观创造和睦,安静的良好商业洽谈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程度、植物景观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还能够推动城市的发展,可以这样认为生态环境好的城市相当容易引投资者。如大连的发展归功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良好的政策之外,优美植物景物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2.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自然观

人类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去创造空间。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老庄哲学开起端,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反映了守土重农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观(生境、画境、意境)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2.2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影响

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拖或表达某一意境。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雪凌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杭州的西冷印社,以松、竹、梅为主题,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

(2)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这种美感多由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自古以来,咏草颂花的诗词歌赋,以植物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数不胜数。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含义。

2.3生活习俗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对植物造景中植物的运用也各有看法。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表示“延年益寿”。在日常生活中,将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别名,以表达某种意义,如地位、品行、气质。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根据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南方庭园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结合民间习俗、传统节日,作一些植物景观的特殊游赏。不同地区、民族,由于审美意思不同,因而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寓意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和民族有自己喜爱的植物。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花木、寄托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响。

4传统园林文化在现代园林造景设计中的应用

4.1崇尚自然,有利于园林生态的发展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传统造园的自然精神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植物造景在遵循其生态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力争配置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色彩美、文化美、艺术美的统一,为人们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现代的景观环境。

4.2注重意境的融合,适应现代社会人的要求

今天,人类整日被围合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对自然更加留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人们缺乏的是让灵魂回归本我的环境,而情景交融的环境才可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灵魂。现代园林回归本我、远离喧嚣繁忙城市的渴望。当今已没有几人可以拥有“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情怀了。因此,情景交融的景观园林是都市里的佳境。

4.3融有人文思想,加强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多与文人墨客的诗词赋句结合,形成诗情画意的景面。现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增加对植物景观与名人诗句、民间俗语等的设计,可以使得观赏的人们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在游玩赏景之时,加深对我国历史、民间风俗的了解。这样也有助于提升景观的观赏价值。

5小结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总是与其历史上的园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视传统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一味地模仿过去。而是将悠久的地方园林传统与现代生活需要和美学价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高的作品。总之,园林文化理念特别是传统园林的意象与意境进行解读、探讨,从而寻求能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目的在当今的景观设计中,使作品既能体现鲜明地时代特点,又充分重视传统园林文化,融入民族特色,融会贯通,唯此,才会更具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世金,尚雪英.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J].现代园艺,2006(10):33-35.

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49-2

0 引言

社会在进步,对经济的管理思想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经济管理,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 地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总结经验,然后不断地完善自我思想,并将新思想不断融入到当代的经济管理中去,只有这样当代的经济才能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因此,对传统经济管理的研究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研究将会极大地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对当代经济管理的解读以及认识,首先简单阐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然后针对不同领域,着重叙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领域、社会供应、货币金融、政府政治经济以及企业经济的影响。

1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是在以前旧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形成也是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渐得以完善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将其改变过来,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改变,从而使其适应当代的经济管理模式。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主要管理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对社会资源的管理两种。

经济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比如农业、社会供应、货币金融等各个领域,因此对其管理也有一定的困难,现在的经济管理思想是不断的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吸取精华而得到的,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不断的经过反思创新然后得到的,并且逐渐地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中去。

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途径,当然对经济的管理也不例外,其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依据,而且同时也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然后把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完善起来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社会需求,但是其对现代的管理思想仍然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不能完全的舍弃,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既要看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优势所在,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不断地将优秀的地方进行吸收,把陈旧的淘汰的思想去除,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经济管理,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总结经验,然后不断的完善自我思想,并将新思想不断的融入到当代的经济管理中去,只有这样当代的经济才能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因此,对传统经济管理的研究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研究将会极大地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

我们知道,当代社会会存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或者是思想习惯等因素,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当代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我们也在不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管理思想来适应新型时代下的经济发展。

2.1 对当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我国拥有的耕地面积是巨大的,因此我国对农业的重视自然也是很深的。除了我国是农业大国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常运行的确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从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上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为小型村庄城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于需要进行农业经济的分散式发展,并且进行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中庸思想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活动经验和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管理手段。在现代化的管理条件下,当代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依然会按照季节、时令和气候等农业生产规律进行农作物的种植。

2.2 对当代社会供求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确保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就不能单一进行一个行业的强化。而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社会供求实践活动明显受到了这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开展供求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物品进行合理分配和流通,以便对社会生产活动和消费者的活动进行管理。在当代经济管理的条件下,想要使物品合理流通,还要平均进行物品的输入和输出,以便使物品流通更好的为百姓服务。因此,还要根据实际发展方向进行经济活动的适当干涉,以便达到使老百姓生活富强的目的。以房地产供求为例,在前几年,国家一直处在放任房地产事业发展的位置上。而房地产事业的发展,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带动。

2.3 对当代货币金融的影响

在传统货币管理概念中,人们通常将价格当成是货币管理的重点问题,并且习惯于以官方价格定位。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人类才得到了正确的货币管理体系,所以当今社会的贷款、利息、本金和借款的收取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和借款更是成为了货币的主流形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居民在购买房屋和汽车时,大多是以贷款形式开展金融活动的。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长,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从而导致用以缓解人们短期压力的分期付款形式得以诞生。

3 结论

经济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经济管理,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总结经验,然后不断的完善自我思想,并将新思想不断的融入到当代的经济管理中去,只有这样当代的经济才能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因此,对传统经济管理的研究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研究将会极大的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对当代经济管理的解读以及认识,首先简单的阐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然后针对不同领域,着重叙述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领域、社会供应、货币金融、政府政治经济以及企业经济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我们不能完全的舍弃,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既要看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优势所在,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不断的将优秀的地方进行吸收,把陈旧的淘汰的思想去除,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2014(7):49,51.

[2] 贾成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59-60.

[3] 李莉.试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2014(12):108.

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济特征;商业活动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is discussing “the network economy”, must grasp this glossary the true connotation to be difficult, like the global economist the definition has debated unceasingly to the economic is the same. Perhaps moreover in the network economy forming process, its many characteristics had not been obtaining manifest fully. Which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network economy have?

key word: Network economy;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 Trade activity

网络经济的四大特征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1、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这表明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来的经济。

2、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经济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等因素,它是技术诱发的在人类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类所没有预测到的,无论是从古代圣哲的训导还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义者的睿智,还是当今预测学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预测到网络和技术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3、网络经济不是一种行业经济。很多人将信息产业归于第四产业,但是从网络经济对人类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超越行业经济的概念,它不属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范畴。

4、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问世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它的交易规则、理论基础、价值规律和产品的分配特点等等对于传统的工农业时代的经济学变化很大。

网络经济的爆发性

从形成特点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网络经济从问世以来的短短几年内,就充分体现了它的爆发式特点,这个特点包含六个方面:

1)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今天,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的标准光纤,一秒钟可以传输相当于超过九万卷大百科全书的信息。”

2)全球的信息急剧增加和信息流动更为丰富与频繁,全球范围也出现了爆发性的网络潮;

3)使用人数爆发式地增加,这种爆发式增加并引发极大的群体效应,世界上有约4亿人7年前从未听说互联网,到今天已经通过它来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商业活动,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4)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

5)从事网络经济淘金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加,上市企业数量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程度。

6)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产生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快速、低廉的复制能力(copy ability),这里包括信息的可无限制复制性、技术的复制、行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等。低成本的复制,是信息技术能力快速发展和迅速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根本因素。它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财富增长规律。同时网络上还具一个现象,就是聚集现象。这里面包括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的聚集现象,在网络生产企业中的“规模”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现在网络在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上有一种吸盘动力,将这四个因素都汇聚在一起,诱发了网络企业的财富急剧扩张。

篇4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1生产要素的差别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传统经济下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这些都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实现这些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传统经济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和获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的增长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

1.2边际收益递增

在传统经济学中,我们认为随着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其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例如:假设当资本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比例的增加,每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是不断减少的,劳动的生产函数曲线随着劳动的增加呈水平状。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投入比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与资本间逐渐偏离最优比例,所以呈现出边际要素递减的生产函数。在网络经济下,这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却不再成立了,反而呈现出相反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由于信息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

1.3产品的差别

与传统经济中的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由于其获得的途径相对容易,所以产品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产品,就以网络经济最典型的经济行为“开发软件”而言,新软件推出后,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网上下载到它的破解版本,特别在中国由于对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是很健全,盗版现象更是非常常见。信息产品非常类似于传统经济中的公共物品。它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产品使用者存在“搭便车”的可能,对于软件等网络经济产品,传统的销售渠道很难成功。另外,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等信息产品需要高额固定成本,但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旦产品研发出来后,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也不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在网络经济中,生产第一份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产品的边际成本甚至可以接近于零。这些特点也与“公路”、“路灯”之类的“公共物品”相似。信息产品可以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许多特点,这种产品出现的“盗版”、“盗用”现象非常严重,而“盗版”的横行泛滥毫无疑问会影响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对社会发展造成明显危害。

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的增长的动力,在20世纪后半叶中,世界产业结构经过了三次重组。自此信息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改造着传统产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转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面貌,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以及优化生产的流程,从而提高劳动的生产率。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智力工具,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在网络经济下,生产函数中知识和信息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由此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内生增长模型非常相似。

2.1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看做一种资本,知识是经济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投入———无论是它生产的产品与服务还是它产生的新知识。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持续增长。

2.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模型

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由于网络经济下呈现的规模收益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根据内生增长模型,在网络经济下,信息和知识是其主要生产要素,由于信息和知识可以由人们无穷尽的创造,所以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同时由于信息和知识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并且规模收益出现递增的情况。假设如下生产函数,Y=Ia(a>1)其中I表示信息和知识,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a表示信息和知识这种生产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产出的比例,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所以a大于1。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出现一般会使得a增大,a越大表示知识越先进和信息越有效,所能带来的产出越多。在这个生产函数中,I=sY-δI,Y/Y=I/I=sIa-δ。只要sIa大于δ,经济就会呈现出持续增长。由于知识的创造是无穷尽的,所以我们可以保证sIa永远大于δ,这个模型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保证知识的不断创造和积累。知识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个经济增长的模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在网络经济下,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和数据发掘技术等,都可以保证不断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大学等研发机构则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所以在网络经济下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舒尔茨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态。卢卡斯则进一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所以教育成为网络经济中的最重要环节,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整个经济体中高学历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多少成为网络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网络经济真正实现了经济由粗犷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的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从依靠劳动和资本不断投入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依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的新型方式。分别表现在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的发展之中。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第一次产业步入集约化轨道的鲜明标志是科技对农业的改造,使农业的增长不单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增长率,而且还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贡献率。第二次产业也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改造,逐步地脱离了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投入、大批量的生产特征,并使之步入了集约化的轨道。这具体表现在:(1)计算机和网络在生产中的运用使生产模式发生了变革,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要素生产率。(2)科学技术和知识与生产的融合,提高了资本、土地和资源等使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降低了它们的投入量。此外,第三次产业方面,网络经济扩大了其领域,又给予了它强劲的推动力。网上销售、虚拟商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篇5

[关键词] 网络外部性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一、网络外部性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外部性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是标志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其实质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的外部性可以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电邮和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的增加、价格降低而产生的价值,正如互联网与网站,随着网络中越来越多的内容各异的网站出现,网络群体越来越庞大,进而使得整个互联网的价值也随之上升。

网络的外部性是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传统经济的外部性相比,网络外部性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1.互依性:所谓互依性是指消费者极易联结成一个联盟,因为这些消费个体间的决策是互动的。

2.用户锁定: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或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产品的用户进一步向该特定系统投入各种补充型、耐用型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并且锁定程度与转移成本有关,即投入的越多,转移成本越大,锁定程度越大。

二、影响网络外部性大小的因素

从网络的物理特性来看,影响网络外部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部物质的流速。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结点越多,网络的外部性就越大;同样,其内部物质流动速度越快,网络外部性也越强。

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指出网络价值与网络大小的平方成正比,这里的网络大小是指网络结点数目的多少。即网络对每个用户的价值随网络中其他用户数目的增加而成指数增长。假如网络中用户结点数为N,则对每个用户而言,网络带给他的价值为K*(N-1)2,(K为正常数)即每增加一个用户,网络中其他已有用户获得的价值将以O(N2)这一级数的速度增长。这种网络效应的存在,不仅使网络的交互程度迅速深化,最终也使得网络外部性的增长规模呈现出指数特性。

三、网络外部性下的新需求定律和新供给定律

1.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新需求定律

由于网络性的影响,使得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呈现出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的特性。在传统经济学中, 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从而通过个人需求曲线水平方向简单叠加而得出市场需求曲线。

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品的需求价格是由网络产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而网络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又取决于网络规模大小。因此,由上文提到的麦特卡夫法则可知,网络外部性是影响边际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网络产品需求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然而,就整个消费者群体而言,网络外部性由一个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使得一个消费者效用的增加抵消了另一个消费者效用的减少,最终使得整个市场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另外,又由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网络规模影响边际效用,所以随着整个市场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网络价值会不断扩大。由此可以确定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根据麦特卡夫法则可知网络价值上升的速率是不断变大的,得到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凹的。但是,网络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只有当消费者数量Q达到某一临界点Q*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的扩大,因而最终得到的网络经济下的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示可以得出基于网络经济下的需求定律:当市场需求量QQ*时,需求价格随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

2.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新供给定律

网络经济中供给的产品主要有两种: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由于硬件产品的销售、供给同一般的传统产品区别不大,而软件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供给规律,因此这里重点针对软件产品进行讨论。

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其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型产品,因而初始的研制成本很高,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但一旦开发成功后,只要通过对第一产品的简单复制即可得到以后的一系列单位产品,因此在网络经济下它的边际成本很低,几乎为零。由于这一原因,使得价格不再是厂商考虑的主要因素,而网络规模反而更加重要。因为只要网络规模足够大,销售达到一定数量,即使价格较低,厂商也同样可以得到补偿。

由此,可以得到网络经济中的两条新供给定律:一是根据麦特卡夫法则,网络规模越大,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就越大,因此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定价;二是产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因此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厂商便可以获得更大的降价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本富:网络的外部性――信息经济学原理之十一[J ].IT经理世界,2003(8)

[2]陈 蓉 郭晓武:网络外部性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1 (8)

篇6

关键词:新经济 传统产业 升级

一、新经济涵盖传统产业升级

“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

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其次,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现在的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总之,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

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0.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

二、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背后经济带来了新的人才观,新经济要求人才内涵升华,提出了人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向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转化。这种新的人才观对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而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这些都是微观经济领域变革的主要动力。普通工人、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使传统产业升级具备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给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希望。

新经济赋予政府新的责任。新经济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制定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还要求政府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点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问题,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发展知识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做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是因为,新经济的建设涉及新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广度、深度、规模和涉及的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政府干预才能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高速数据信息网,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工程投资。政府必然成为新经济的孵化器。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产业变革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将全力以赴,给企业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将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政府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力量。

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产业经济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经济迈进。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过来,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一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与历次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而这一次,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给中国的机遇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经济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潜力将为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篇7

一、知识经济的崛起使文化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产业、环保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宇航科学技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一种“新经济”,或称为“知识经济”。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可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在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和人的体力劳动。知识经济则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的依赖, 改变了传统经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更多地靠人的智慧、创新等智力因素来推动,科技和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力给人、物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文化力将创造新经济

第一,文化力创造人才经济。过去,金融资本是企业最缺的资源;今天, “人力资本”将逐渐取代“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拥有知识的人才对竞争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越来越明显,在相当多的领域,由于某些个人的创造和才华极大地促进了一些领域的发展。

如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靠一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来推动。

第二,文化力创造注意力经济。在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信息爆炸,使人们每天要面对许许多多信息。谁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谁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在注意力经济方面,明星产业和网站都是注意力经济的典型。

注意力经济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在当今社会,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获得注意力成为获得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以创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作为市场目标的新兴产业形态。

第三,文化力促进创造力经济。创造力经济通过创意、创造,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给人、物及人的活动增添魅力。在创造力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再取决于资本、能源等物质要素,而取决于人的创造、创意因素。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标志着创造力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还是创造力经济,都是文化力在知识经济中起关键作用形成的。文化力通过它在形成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方面的独特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认识到新经济发展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对文化力给予高度重视。

三、文化力将改造传统经济

文化力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经济现象,还可以对传统经济进行改造,刺激传统经济的增长,即通过文化力来提高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一是需求的变化促使文化力改造传统经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增长的主流动力来自于需求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人们在消费时更加追求商品的文化品质,文化的要素越来越突出。由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追求提高文化、科技的无形投入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力向传统制造业的渗透,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

二是第二、第三产业呈现融合的趋势。在中国相当数量的产业里出现第二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要趋势,就IT业而言,有相当多的IT服务业是传统的IT制造厂商提供的,很多IT产业到底在做制造还是服务,已经分不太清楚了。制造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因素,产品设计、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等等,都体现了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

三是文化因素在现代商品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现代商业竞争的发展态势已从单纯的商品竞争转化为具有精神附加内涵的文化竞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仅讲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讲究商品的文化品位,这就对制造业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工业设计、文化包装、文化促销等给商品添加魅力的因素就被企业广泛采用。现代商品满足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北京在文化底蕴、人才和科技资源、国际文化交流、注意力、产业结构、市场等方面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使其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一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四、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北京历史文化悠久,人才和科技资源丰富,具有独特强大的文化力优势。必须发挥北京文化力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发展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使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要素转移到更多地依赖人的智力因素,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充分认识把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与规律,自觉发挥文化力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6年,北京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业化后期特征进一步显现。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全世界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实物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二是时尚类消费支出增加,三是娱乐性消费支出增加,四是健康性消费支出增加,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更加突出。第二、三产业融合趋势加强、生产业快速发展、创意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中的新亮点,将是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新特点,依托北京科技、智力、文化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采取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等符合首都特点的新产业。根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发挥首都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把大量的文化因素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魅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提高文化力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全面促进产业融合与分离,促进生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切实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大力推进实施技术创新与品牌战略

自主创新是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创新绝不能只限于建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增加投入、队伍建设等工作,必须超越技术本身,从更大视野、更高层次去理解把握。必须要站在市场角度,从设计、制造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及促进相应品牌形成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综合实施技术战略与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注意力,是新时期发挥技术因素和文化力作用,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把扶持优秀企业与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推动企业扩张。要选择和确定一批全市有产业竞争力的梯队名单,把最有希望成为代表北京自主创新能力与素质、有突出市场优势的品牌支持好,通过扎实的工作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促进高端产业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发展新经济、改造提升传统经济的目标。

(三)以发展设计创意产业为重点,体现首都经济的高端定位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 认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96―01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上不断进步,人类经济发展迅速,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是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环境与发展的结合来推动发展的“发展观”成为主流,“可持续发展观”逐渐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而产生的。普遍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节约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必要内容,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绿色经济的这一基本内涵出发,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认识绿色经济的特点及发展绿色经济几点要求。

一、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这使原来依附于自然的人类能够反过来征服自然。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被纳入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类开始向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并大量的向自然排泄各种废弃物。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人类与自然是处于对立的关系,并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出现。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绿色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绿色经济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将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作为经济发展内容。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人类是将自然、环境当作对立面,当作需要去征服、被征服的对象。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人类视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自然和环境必须服从于人类的意志,任人类去主宰。反之,绿色经济将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置于整个人类生态系统中来看待。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必须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一方面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原材料,同时又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废弃物排人自然环境中。但在绿色经济这一发展模式下,此循环过程是合于自然环境规律的,它不会不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也不会过量地排放废弃物。很明显,在绿色经济中人类与自然是协调、和谐的关系。

第二,绿色经济重视生态资本,并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考虑的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人们不否认土地、森林、河流、矿产作为生产资料的地位,但是却将作为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的整体即自然生态环境排斥在外。实际上,离开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整个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在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自然资源总量、环境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环境质量等都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因此,绿色经济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内,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及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等都进行评价和考核。

二、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多方面支撑

在现今人类经济与自然环境处于对立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无疑是必要的,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因此,从科技、制度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这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由之路。

篇9

关键词:生态经济;必要性;问题;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04-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经济是指以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学原理,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既不会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而是努力使二者相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内,使经济建设不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必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的实践能力改造着自然,一方面改善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但由于过度的狩猎和采集,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物种消失,食物来源短缺,使人们不得不迁往另一个地方,这是人们遇到的最早的生态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对此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加上对大片农田的需求,人类破坏了大片的森林,导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干预程度日益增加,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并以自然为物质基础,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准则,人类并不能无视它们,而是要尊重规律,使自然与人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将人、经济、社会、生态纳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十报告指出,要取得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应当基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来绿化现代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建设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转向生态经济。唯有生态经济,才能作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为生态经济要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辅相成。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我国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经济的认识存在不足和偏差

一是简单地把生态经济等同于环境保护,认为生态经济建设只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延续。实际上,生态经济是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的新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而言,生态经济是把整个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纳入考量之内,并利用生态学原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经济,真正做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把生态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本质是利用生态原理构建经济系统,并且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而循环经济重点在循环二字上,追求将经济活动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过程,以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来发展经济。实际上,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但生态经济比循环经济形态更为复杂。

(二)生态科技欠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发展生态经济。我国的生态科技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由于我国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时期,企业对于生态技术开发的投入不够,加上人才有限,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我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基础性的研究欠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设备,这些都阻碍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物质产品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如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所以,各国开始探索发展农业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就成为了各国的共同选择。所谓生态农业,是指根据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尽可能少的原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从而获得生态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

篇10

【关 键 词】网络经济/由来/特点/因素/影响

【 正 文 】

一、网络经济的由来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

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络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给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s)。

现在成为时尚而流行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Internet Economy )或互联网经济学(InternetEconomics)。当然, 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网络化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通过逐步开放和适度监管来利用世界上成熟的技术成果、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以促进经济增长。

对网络经济可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美国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美国互联网经济1998年总收入为3014亿美元,(注:1995年还只有50亿美元,3年就增加到600倍,在1998年网络经济的3014亿美元收入中,电子商务就占了1020亿美元。)超过了能源(2230亿美元)和邮电(2700亿美元)的收入,仅次于汽车工业的收入(3500亿美元),但其按人平均的生产率(25万美元)已高于汽车工业(16万美元),此外还创造了就业岗位120多万个;从1995—1998 年美国互联网经济增长了174.5%; 1998 年美国电子商务比过去所有的估计都高, 达1000亿美元。(注:以上资料见该公司副总裁林正刚在’99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的报告:《Internet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其交易额几乎每百天增加一倍。由于网络用户普遍看好这一市场,随着网络的扩大,网络企业的股票市值不断飚升。例如,美国的德尔公司自1990年上市以来其股票增值了3万倍。 又如美国的雅虎以400万美元创业,经过4年半时间, 其股票市值达到400亿美元,增长1万倍,拿其网络股收益与其财务收益相比,超过40 多倍。这说明网络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其收益更多地来源于信息资产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增殖。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市场扩大了,网络产业发展了,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了。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经济的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着受信息网络种种特点的影响而形成的诸多特点:

1.网络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每天24小时都在运转中,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很少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进行。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由于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离变得无关紧要,基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把空间因素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个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强了。

3.网络经济是中间层次作用减弱的“直接”经济。由于网络的发展,经济组织结构趋向薄平化,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因“产销见面”而使中间层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并不排除因网络市场交易的复杂性而需要有各种专业经纪人与信息服务中介企业。

4.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不是由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虚拟经济,而是指在信息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经济的虚拟性源于网络的虚拟性。转移到网上去经营的经济都是虚拟经济,它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并存、相促进的。培育和促进虚拟经济的成长,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5.网络经济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信息网络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范围扩大了,也使竞争与合作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了。世界已进入大竞争时代,在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也是为了竞争。在竞争合作或合作竞争中,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否则就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不再依靠天赋的自然资源或可供利用的资金,而更多地仰仗于信息与知识。

6.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反映技术变化的“网络年”概念流行起来,而网络年只相当于正常的日历年的1/4。网络经济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需按快速流动的信息来进行。经济节奏大大加快,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产品老化在加快,创新周期在缩短,竞争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间的竞争。21世纪头10年的经济将是在注重质量的基础上注重速度的经济。

7.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它源于高技术和互联网,但又超越高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强调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若非不断创新,其新经济的“新”也就难以为继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配合。创新来自创造性,创造性的存在,要有从无序中寻求有序的环境,而创造性的发挥,则要求从有序中冲刺出来,产生适度的无序。

三、网络经济起作用的因素

传统经济是物质、能量型经济,其交易通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商品价格对供求变化的刚性较大,甚至具有缺乏效率的僵硬凝固性,因资源匮乏使供应受阻往往成为经济的通病。网络经济是信息、知识型经济,其交易则通行应用越广价值越大的原则,商品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严格反映供求变化的市场价格,对买卖双方具有互动协商、互利双赢的优越性,因收入与财富的悬殊加剧使需求不旺很可能影响经济发展。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不仅劳动生产率高,(注:例如,美国90年代的生产率年增速度是60年代的2倍,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4倍。)而且创造财富快。(注:网络经济的财富创造主要不看短期利润,而着眼于信息资产或知识资产在长期的增值。据香港《大周刊》1999年3月6日的报道,美国比尔·盖茨的财富在1998年每小时增加210万美元。 )近3 年(1995—1998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有35%依赖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注:见人民日报1999年6月24 日《美国经济三年增长三成有赖网络经济》。)网络经济会促进经济的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平缓。美国90年代经济近五六年来的实绩提供了一个例证。网络经济的这种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从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或主要工具信息网络的作用看,信息网络有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带动效应。特别要指出的是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有些规律对网络经济起着支配作用,这就是以下的三大规律:

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莫尔定律(Moore’s Law)。按此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以减半数下降。该定律的作用从60年代以来已持续30多年,预计还会持续20年。它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和持续变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