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医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医学模式

篇1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简单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在古代,西藏的藏医学家已对身、心关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论述,比较权威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贡布在《四部医典》中的身心医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有“贪、慎(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调”,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属于生理现象,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若过于强烈或持久,或过于敏感,就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两者合一即为“身心”。也说明身、心是“体”和“用”的关系,即身为心“体”,心为身“用”。西藏传统医学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身、心是矛盾的统一体,互为条件、相互作用。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身、心是人至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又受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涉及的体育内容则突出“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完。”因此,认真研究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并应用于现代体育领域,运动医学,保健学与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

西藏医学尚未形成体系前,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是“因果轮回,修行报应”,疗法上大多是“本医”疗法,或图腾崇拜的巫术活动。按照这种观点,医生无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难也只能祈望神灵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产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响的认识。西藏医学形成体系后极为重视从“身”与“心”方面调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疗,认为人七情(“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内伤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过度活动,精神疾病,不好的陋习”有关,辩证阐述了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人体乃是一个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动力特征,又与宇宙过程密切相关。要人们用固有的方式对待外部世界的变化,如自然气候和社会心理环境,生活起居及饮食方式等,并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显然,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这种观点,把人的躯体与精神,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丰富了哲学关于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为西藏传统医学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模式被称为“大宇宙”医学模式或身心二元论,以整体的观念来对待人体,如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个部分,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首先,人体与宇宙、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要把人体视作宇宙实体的一个小天地,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如同一棵树,大宇宙时刻养育着它。人要依赖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和各种食物来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与自然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在一个人体与自然万物相应的世界里,外部环境对人的生理与精神都有影响,提出要注重辨证施治。其次,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以脏腑为核心在人体管道系统中循行着气与血,全身无处不到。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等有机地联系的,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内环境的统一和稳定,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为基础,人体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协调,则人体正常而健康。因为三大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现代观点来说,实质上反映了生物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再次,西藏传统医学认为人的很多疾病不仅有躯体上的,而且有情绪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医认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药和镇静剂治疗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到疾病的症状,还要全面考虑到精神等因素。藏医医典认为,所有生理紊乱和人体疾病都与精神有关(尤其是贪欲、痴心和愤怒)。精神的变异导致人体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传统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心理治疗,如催眠术,身心调节,行为、饮食注意事项和生命动力的刺激等等。从这几个方面来说,西藏传统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体现了精神、物质和身心医学的重要理论,对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西藏传统医学的医学模式还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始自阴阳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藏医理论的经典学说是“龙”、“赤巴”、“培根”,从阴阳观来说,“龙”、“赤巴”、“培根”虽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三因失调则疾病生。三者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相对协调统一,从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西藏传统医学的心身医学还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经脉、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动,在万物相应的世界里,一个非物质的基质能够使身体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疗的战略首先是恢复被破坏的平衡,主动性的正常化和人体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变可引起“质”变。在“身”与“心”的调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无作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调理,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可能给人体造成的影响,按季节调整自己的活动,尤其是要调整好“身”与“心”的关系,与自然界形成和谐的统一。以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身心与人体自身。

笔者认为,西藏传统医学中的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就其现代医学而言,随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医学的重点转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学的改变,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论的特点,尽管在认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医学框架中,并没有给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以相应的位置,偏离了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这是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传统医学则十分重视“人”的完整性,强调以人为本,“身”“心”统一,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四部医典》在疾病的病因、症状归类中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有“贪、嗔(嫉、愤)、痴、悲、忧虑寡言、惊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影响人体健康、生病的根源,“忧心生悲使得容颜衰,惊恐懦弱不乐衰光焕。”西藏传统医学还认为,在人体这个天地里,人的心态如何,对于人体整个系统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医学家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重视心理的社会因素。

所以,我们应从西藏传统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论角度,借鉴西藏传统医学中科学合理的成分,积极探讨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向。在现代,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科学的两门主要学科,医学模式的转变使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更加紧密。过去,医生总喜欢谈论人的“器官疾病”;现在,医生研究可能导致心身障碍的“冲突和事件”。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与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的科学。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行为科学与心理学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教育的内容,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已逐步深入、广泛。对此,西藏传统医学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理论,建构西藏传统医学新的体系。从哲学与逻辑的基础上看,西藏传统医学注重身心的统一和整体的理念,对藏医心理学和传统医学向高层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西藏传统医学的贡献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个“形神相印”的身心统一的整体医学体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就十分重视“身”与“心”的关系。在这方面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西藏传统医学辩证地阐明了情绪变化对内脏器官功能的负面效应,与现代行为科学、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四部医典》的身心统一学说对人们认识自我,认识“身”与“心”的关系,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

2、西藏传统医学身心医学与心理学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工薪阶层们,每天劳碌奔波,为衣食住行操劳,精力尚且不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疾病。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愈发达,现代传媒的发展,与之俱来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发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鉴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们要积极利用西藏传统医学的身心医学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会普及日常保健常识,引导大众选择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并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性品性的修养,从而达到心理健全、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篇2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

几十年来,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在我国各大学已经完全普及。随着我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舞台对英语这种交流媒介提出更高的要求,大众对英语教育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已显得力不从心,怎样革除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使之与时俱进地适应时展已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首先抓好的突破点。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英语教育拓展出新的教学平台,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契机提供了手段。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去粗取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整体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等。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存在“重师轻生”的现象,衡量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师备课是否认真详尽,讲课是否生动丰富、条理鲜明,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也以量化考核为主。此基础上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便是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因此,传统教学的特点如下:一是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一成不变,教学过程相对僵化;二是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锻炼听力的机会较少;三是过分强调语法和阅读,忽视听说;四是教师擅长把语言拆分成零散语法和词汇,进行分类讲解,偏离了语言应用的实质,不注重实用性;五是对于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没有规划。以上几点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基本提不起兴趣。教育部在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在自然语言学习环境很匮乏的条件下,课堂教学仍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可以大体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做到一定范围内的因材施教,机动地更改实际教学内容,不完全拘泥于教案;可以在师生交流中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及授课方法,在讲解课文过程中运用自己日常积累的经验自由发挥,当发现课堂无趣或滞怠时,可以相对灵活地修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适时调整练习时间,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师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计划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群体学习的氛围。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要求》对教学模式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信息化,学生学习要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由此可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对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它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计算机多媒体因其表达形式的生动形象、语言环境的真实丰盈,使其构建的教学空间无限延伸,大大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技术的首要特点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和视野的多元化,它能够将文字、图像、音效等集合起来,立体呈现在屏幕上。多媒体课件种类繁复、融合图文与声像、可操作性强、操作的空间大,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时候,会置身于融会声音传输、文字理解、影像播放的生动的学习空间之中,感官上的刺激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另外,多媒体在模拟情境上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课件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声音、图像、动画的集成,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在时间和地域上无限延展,突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资源应用的交互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激发,极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求索领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集中于信息量富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使学生可以找到适应自身学习的最佳途径。

尽管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教学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网络教学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变成了学习的核心,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其次,在忽视教师作用的同时夸大了学生的主动性,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兴趣取向下的实验课程。再次,教师操作鼠标,演示课件内容,不过是转变身份变成了电脑操作员,而学生也会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完全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难以发挥想象。如果当网络课堂变成了机械操作、人机对话,那么课堂结束时,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偏离了我们应用高科技的初衷。由此我们不难总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刺激,但其结果也可能是学习效果让步于学习感受,冲淡了学习内容,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学生们把太多的注意单纯地放在事物的演示和知识的呈现上,放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上,会被这种综合刺激所吸引、误导,进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技巧的展示上,忽视了学习内容。 转贴于

基于以上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改革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两者的合理成分适当加以应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备语言交流能力的人才。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化整合

1 要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融入传统模式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课件来展示教学活动,同时充分掘取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在课程进行中进行有效的感情灌输,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并且适时改变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既能发挥主动性又能有效吸收知识。

2 要在网络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细化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但从多年的填充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习者并不是一升入大学就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他们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指导、命令及约束,而不是自己主动研究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相应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环环相扣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之下。具体来说,任务可以细分为“预习任务”“课上目标”和“课后复习”,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和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大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各自的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 要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完善评估手段。教学评估在改进教学管理、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评估的公正性及其结果也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因此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评估的双面性是不容忽视的。除评价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标准的期中期末考核外,有必要进行日常学习的评估。另外学生间互评、师生互评、自我评估也很重要;通过记录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访谈和座谈、学习档案记录等形式观察、评估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篇3

关键词:PB 教学法 药理学

“Probi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1]。自从此种教学模式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教学。药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PBL教学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一、PBL教学可行性分析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药理前,都进行了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一些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这为本门药理课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并且大部分科目的教学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机械灌输式教学。但对于药理这样一门药物种类繁多,内容琐碎的学科来说,若是采用传统教学,学生可能会产生烦躁心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为: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能只能听到什么。至于学生听懂与否,听懂多少,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测评方法。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技能提高的前提下,理论学时急剧缩减,教学任务越来越大,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而PBL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调控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该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探索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研究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问题加以反复思考,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PBL设计方案

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本院11级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学生。2班学生42人为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授课,称为LBL班;1班学生40人为实验组,主要采用PBL教学法授课,称为PBL班。两班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组,其年龄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2.研究方法。在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在实验组,课前两周先把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比如讲授抗高血压药,课前先让学生查找,正常血压的范围,高血压的定义,产生高血压的的原因。高血压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等。等到上课时把学生分成7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先有教师提出一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此节课话题,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后,由组长代表发言,组长没有提到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讲授药物时,主要是先有教师提出药物名称,然后让学生通过平时经验、查找来说出药物的作用,进而由作用推理出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最终,由教师归纳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3.评价方法。根据本门课的特点,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最终的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表,授课结束时交回

三、教学效果

1.统计分析:两班学生的最终理论成绩用平均分表示,大体分为5个档次,两班学生分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教学效果评价表》中分别从5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由表1显示,PBL教学班学生分数普遍高于LBL教学班,与LBL教学班比较P

四、讨论

1.PBL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打破了传统课堂单相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较擅长,可以让其去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有的同学组织能力较强,可以让他担当本组组长。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我也很棒,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以后的教学管理做到因人施教。

(3)PBL教学为以后学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没有进入临床前,先让其接触到病例,这为学生进入临床起到导向作用。

2.PBL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耗时较多,教学连贯性不足。对于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大部分都是两个学时为一次课,大约90-100分钟不等。若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找资料,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只能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利用课下时间完成部分环节。这样就出现教学过程不够连贯,学生课下收集好资料后,必须等到上本门课时才能将所整理资料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出现脱节的现象。

(2)PBL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自控能力。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稍差一些,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特别是利用网络查找,有些自制力不够强的学生,可能会去玩小游戏,或是进行网上聊天等和学习无关的活动。

(3)PBL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课,否则难以写出好的PBL教案。

总之,PBL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其局限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必须采用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于PBL教学法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onner RS,Bickley H.Problem-based in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an overview[J].The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93,81(3):294-298.

[2]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8.

[3]李丁梅.教学评价与反馈.卫生职业教育,2002,20(3):110.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现代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并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习得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学习内容比较枯燥但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数学学习时,最好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以便更好地增强数学教学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就会通过增加例题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于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更直接的接触。多媒体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在课前将相应的课件制作好,在上课的时候直接将做好的课件放给学生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在板书上节省一定的时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数学学习中用到的一些图片、动画等内容,可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让数学教学更加形象,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和传统教学模式一样的效果。

2.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策略

数学教学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指在教学手段上应用比较新的教学手段,也不仅仅是指教学条件的现代化,更多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方法的现代化。在数学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由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从而更好地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2.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数学学习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当前,在数学课堂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黑板+粉笔”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在学习那些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内容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比较好,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内容,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能够将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在讲解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态的几何立体的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加强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数学学习气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及小组讨论等活动调节学生学习的气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鼓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回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3慎重选用教学方式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教授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不可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知识点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反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再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理念在普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今天更是如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多种感官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一味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维宗,彭毅力.浅议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84-87.

[2]刘琼玉,王斐.教学中现代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妇女(下旬),2013,11:139-140.

篇5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工作小组; 实习带教法; 临床教学; 实习

康复医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就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3]。从目前的教学要求来看,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有关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呼吸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4-5]。如此庞杂的知识系统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6]。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采用康复工作小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医大学2008级康复专业实习生50名。根据该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生的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比、专业知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本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在实习期间内,轮流由作业治疗师、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带教。同时,针对不同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该岗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并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同时,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根据学生自愿和具体的实习情况,每3名组成1个小组,分别承担实习作业治疗师、实习康复医生和实习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在小组确定后,实习小组需要在每个月跟踪1例患者。小组成员要从各自专业和工作角色出发,就患者有关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并登记好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自身的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完整的计划。在此期间,实习老师、住院医师等需要进行指导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指点和完善。每周小组要召开讨论会,就过去的1周中所发现的问题、难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剖析。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点,并就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患者出院前2 d实习小组要做好患者出院前评估,并召开康复工作会议,总结治疗成效,并完成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等。同时进行治疗总结,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提升实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1.3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康复理论掌握情况,包括康复功能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病例实施要点,功能评估等方面,满分60分。操作技术考试依然选择脑卒中患者,由没有带教关系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就实习生的评估、判断主要问题能力、基本动作、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打分,满分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操作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就总分而言,观察组操作技能考试总分(43.94±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医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较多[7]。从传统的带教法来看,由于跟随指定的老师进行学习,难免造成操作技能的不熟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下达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行事。这样一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将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法相结合,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9]。尤其是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的治疗康复计划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综合而言,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思想[10],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本组资料来看,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教学的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过,就康复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和传统带教法比较而言,虽然在操作技能总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上,尤其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的评价项目上,比如功能评估、问题解决、物理治疗等操作方面,两组学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学生实习时间仅有3个月,时间较短有较大的关系。从这一结果来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有好的方法外,还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这需要学生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时间中,依赖自己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学习予以逐步地提高。

整体来看,使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临床教学的效果,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杨坚,沈俊,等.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35-237.

[2]叶正茂,张海燕,潘翠环.基于控制理论的康复专业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96-998.

[3]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 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94-395.

[4]牟翔,袁华,刘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83-584.

[5]江征,王世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2.

[6]张世卿,王喆,高山,等.基于临床路径的五段教学法在康复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53-355.

[7]张效玮,曾玉,冼少龙.“师生角色互换法”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4):103-104.

[8]李湘云,邹伟,宾文凯.反思性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带教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03-104.

[9]常华,张琦.“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运动疗法方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87-788.

篇6

循证医学(evidenced-basedmedicine,EBM)顾名思义即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证据.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的新学科.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1]教授将循证医学(EBM)定义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来确定病人的治疗措施”.其定义扩展为“慎重地、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取得的最客观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的要求,将2者合理的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更加丰富了循证医学的内涵[2,3].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目前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在70年代便开始了EMB的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尤其在发达国家,EMB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临床医疗实践、卫生决策等方面得到应用.

在目前的临床教学环节中,应该看到,循证医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其兴起和发展将对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4].眼科作为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近年来也大量引入循证医学进行眼科医疗、科研实践活动的指导[5-7].研究生作为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要力量,在科研和临床教学实践环节中也有必要推广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面对复杂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8].眼科学是一门涉及学科多,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新理论、新诊疗手段和技术层出不穷,对眼科医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的传统经验医学的教学体系中,眼科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均不如外、内、妇产、儿科等大学科.在传统经验医学模式获取的知识往往在新问题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对相同病例,依医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差异,个性化诊疗习惯的差异,会形成差异化巨大甚至相反的治疗意见.有必要在眼科研究生中开展EBM的教学,来指导眼科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9,10].

1循证医学能够有效地搭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现阶段医学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讲授医学基础理论时,需要导入临床意识、临床思维和实践案例,在临床与基础理论教学之间贯通桥梁,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使得临床医学的决策更加科学化.临床科研方法,应用RCT证据,Meta-分析等多种临床科研方法大量进入到临床中,大量病例的研究发现,单纯通过推理或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指导眼科的临床实践有时并不可靠,理论上认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往往值得认真商榷.在现行的医学教学模式下,临床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反映新诊疗技术和手段,对一些新发的病症也不能做及时的跟踪与讲授,教材的编写也必须突出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等要素,对一些尚无明确结论的、还处于研究阶段的病症和诊疗手段也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因此利用循证医学的基本手段,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检索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等步骤,能够跟踪到最近的研究进展.同时应该看到,临床教学涉及面广、病种繁多、内容繁杂,而且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师生互动少、往往出现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学习,轻实践能力与医生职业素质培养,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而通过EBM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的效果.

2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

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医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或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影响,或是受制于实际环境和条件,往往存在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同时,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医学这样一个站在科学和社会发展金字塔顶层的学科,对医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适应新病症和新诊疗手段和技术的要求更加突出:(1)诊疗方法的局限性:病例数的局限,观测周期的局限,临床研究缺乏严格的科学设计;(2)诊疗中的决策依据通常是教科书、权威参考书,出版时间滞后,并不能完全反映诊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由于是基于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证据的搜寻和判断,并应用获取并经过评价的证据进行应用并自我评估结果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学生一旦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并经过培训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能力,对于实现医学生自我教育,终生教育,以及构建创新性医学教育体系,均能起到十分很重要的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谱由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

循证医学强调三方面的协调平衡,即最佳证据、医生通过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进行判断,以及患者的要求和价值取向.而传统医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通常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医疗终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威胁健康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从单因素疾病向多因素疾病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和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就要求医学生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而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完善知识体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4利用循证医学手段,改变培养模式,造就创新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研究生作为今后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环节普遍存在学生研究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发现问题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低的症结.这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因素如就业压力大、职业选择的趋利性、缺乏长期从事或者终身从事所学专业的动力等,也有客观上条件的约束,如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等导致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因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注重研究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展现能力的培养.通过把课堂教学转变为研究中教学,把学习和研究的压力实际传递到学生,同时创造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教学中以实际课题研究或实际病例为导向,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负责进行业务指导并创造相关环境和条件,由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同时积极开展师生间、学生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共性问题的共同讨论,个性问题的个别指导等措施,树立学生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循证医学基本思维、掌握循证医学基本方法、从而提高研究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p#分页标题#e#

5循证医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强化自我学习能力,固化终身学习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和能力

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完成基本医学训练、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而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贯穿始终要注重培养学习的职业素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较强,同时对医学生的医疗实践活动的配合程度较差,客观上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长期来看对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利的,对提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利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患沟通手段.通过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疗过程,不排斥医学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同时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所患病症现有的治疗水平和治疗手段,并理解一些目前采用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治疗过程及恢复期间的所产生的副作用,并愿意承担这些副作用,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医患沟通意识,强化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有力手段.

6循证医学教学将单一课程教学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下,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尽管已经考虑的构建全面的、适应性强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课程设置的意义,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单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课程之间存在的相互依托、相互承接的衔接关系,这对培养学生全面和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是不利的.而在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面对单一问题的求解过程,而是要对一个问题做出全面的判断,而且判据也需要进行搜寻和评价,并最终应用到实际病例中.这就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培养,利于将单一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构建知识体系网络.

7循证医学教学过程即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篇7

【关键词】循证医学 肿瘤学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医学教育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结合研究生肿瘤学临床教学实际,有必要在临床教学中应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模式,提高肿瘤学临床教学水平。

一、循证医学及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临床诊疗方法应该遵循科学依据,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最好的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循证医学医学模式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已逐渐成为治疗疾病和医疗决策的最新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模式的产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带来了医学教育的根本变化,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EBME)应运而生。循证医学教育是“一项终身的、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医学教学产生了有关指导设计、学习、启发、记忆、应用和其他医学教育问题的重要教育信息需求”。因此,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代表当前医学实践的主流方法学,美国7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办了循证医学课程,多数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列入了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制定治疗指南的主要依据。

二、传统教育模式向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1.传统的肿瘤学教育模式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肿瘤专业临床医师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指导三部分。肿瘤学理论教学一般都是以导师、小课室和相关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已有知识和共识为目的,讲述最新前沿进展,重单学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引导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参与,培养其交流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机制。肿瘤学临床实践以科室轮转为主,轮转其他科室与自己专业科室之间精力投入明显不一,对自己专业临床实践热情高,而对其他临床、或者辅助科室轮转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其他科室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关心程度不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上级医师提供的知识。科室在传授临床医学知识的讲课、查房、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多数仍是采用的“灌输式”的方法,临床医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肿瘤学临床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指导缺乏自主创新,重复国内外实验研究多,自己查阅资料提出创新见解少,束缚了医学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其不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弊端,运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其基本理论较好,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肿瘤学循证医学教育模式

循证医学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它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改革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肿瘤专业医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实验中的主动性,对全面提高肿瘤学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循证医学是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地获取与应用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经验采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批判”的态度,传统医学中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是产生于具体的医学实践过程中,循证医学模式的引用,并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经验”进行全盘否认,而是客观地理解、科学地分析引用。

在肿瘤学专业医师的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到临床肿瘤学独有的学科特点及思维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要求肿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包括备课、课堂传授内容与方式,不能总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转,而是必须坚持教学内容与方式最新最佳性原则。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也要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医学科技文献,了解发展动态,搜集最新证据,与导师共同判断评价相关信息内容,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肿瘤学的最新前沿及进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完善的临床肿瘤学专业知识和正确临床思维模式,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方案的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

三、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对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能力的培养

1.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意识

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是在肿瘤学教学与临床实践中认清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肿瘤学教学,培养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态度。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证据、做出诊疗决策。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教学特别注重对一个专题的综合考虑,尤其适合于临床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在这个教学过程开始就将学生带进主动学习的轨道中去。首先让他们去查找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前人认识这个问题的过程以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通过运用所学过的统计学方法去分析这些结论的可靠性,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教导他们使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某一疾病的治疗。在文献查找过程中,可以提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使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为日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相信将目前引领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思维融入临床教学中去之后,能很大程度地改变目前临床医师肿瘤学临床学习的被动局面,冲击过时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创肿瘤临床教学的新局面。

2.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不断发展,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肿瘤专业临床科研的各个步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肿瘤专业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研究目标,在广泛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CBMdise等常用数据库后,一般都会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然后作出正确的选题。正确的肿瘤专业科研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成败和研究水平,在整个科研试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问题的解答需要科学的设计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观察指标的确定、研究方案、技术线路的设计等。科研设计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科研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靠性,而且决定课题进行速度和是否经济的问题。这就要求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一定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设计课题。尽可能采用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最后,科研总结要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认真科学地对实验结果、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要重视研究结果,即使阴性结果或与当前主流学术思想相悖也要尊重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寻找引起差异的原因,避免遗漏或忽视重要发现而前功尽弃。

3.培养肿瘤专业医师临床决策能力

篇8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 卫生事业管理 策略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传统的医学模式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往往是基于生物观的视角,单一运用治疗手段,单纯将患者治愈作为卫生事业管理的终极目的,这种传统卫生事业管理方式过于看重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进步,从而使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与可持续发展渐渐背道而驰。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建立系统的卫生事业管理体系

卫生管理部门中,医疗、计生、经管及环保各个系统没有建立一套协同合作的管理体制机制。各个部门往往只看重部门利益,忽视对病患的责任义务,是的我国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大打则扣,人民群众的健康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2.医疗专业设置滞后于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致病因素的变化导致了疾病谱出现演变,现今许多疾病不再是生物传染因素引起,而是来源于负面的心理、社会因素,因此面对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卫生事业管理要求医疗专业临床实践要适应新的疾病谱。然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方式没能迅速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使得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专科设置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无法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发展的不完善导致临床治疗出现混乱

医院要向人民群众提供全面、连续、有效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和健康咨询等服务,也就是要不断深化医院服务的内涵,医院服务群体不再局限于到医院就医的少数病人,而是着眼于长期目标,考虑到国民的大多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当前我国卫生事业部门对于疾病的治疗出现局限性,这样使得医疗服务的范围变得狭隘,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现代医学模式下卫生事业管理策略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的变化,人们的健康预防观念和疾病诊疗观念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要及时对工作重心进行调整,合理转变医疗专业结构重心,将人的健康问题放置于社会系统中去理解,这拓宽了卫生事业管理的视野。

1.转变医疗专业的结构重心

现代医学模式下卫生事业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室设置要紧贴当前疾病谱的发展,如果疾病谱变化需求量大的,则要增扩床位数量,增设相关科室,相反,疾病谱变化需求量小的则缩小,甚至渐渐撤消入不敷出的专科门诊。因此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卫生事业管理要将疾病与健康的研究以实体为中心转向系统为中心,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方面是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患感染病的病人收治率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强,各类人员工作负担重,心理负荷也增加,一些人由于适应不了变化了的社会环境,而出现心身性疾病等正在冲击着社会,威胁人类健康。医院适应新的形势,增设新的专科势在必行。医院要适应时展要求,增设心理治疗专科使这些病人得到心理的调节和放松,同时适当的取消部分感染专科的床位。

2.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生物医学模式时期,医生的目光局限于患者的身体和疾病,而忽视了病患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心理活动的人,生物医学模式时期医生的思维拘泥与“治病不治人”的阶段,靠的知识药物或手术的运用来消除疾病,并没有认识到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的变化也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从而结合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就充分地将人体与环境、社会以及心理等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考虑在内,使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到疾病与健康间的关系。以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为例,高血压患者患病的根源不仅在于身体因素,某种程度上是性格特点、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单纯药物治疗高血压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情况下,为了有效治疗疾病缓解病患痛苦,应该引导患者除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困扰,从而难免疾病复发。

3.以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医院的社会功能要紧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下的现代医院已不再单纯的负责人类生活的健康医疗,还要肩负起全面指导监督人类生活的历史重任。医院要向人民群众提供全面、连续、有效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和健康咨询等服务,也就是要不断深化医院服务的内涵,医院服务群体不再局限于到医院就医的少数病人,而是着眼于长期目标,考虑到国民的大多数,考虑到全面健康的历史认知。现代医学模式下卫生事业管理要求医院在服务内容上,不仅要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易懂、普及的医疗服务,还要不断加强监测、预防、疾控,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加强对大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基金项目:2010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晓波、郭强.医学模式转变对医院管理的影响.医院管理杂志[J].2000(7):228-229

[2]俞岚、李经辉.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和医院管理.重庆医学[J].2007(1):43-45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美容医学审美审美教育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们对美的执著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就不会停歇,这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在美容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很好的范例。

人类传统的医学范畴是以生物医学概念的“病”为依托,分为预防医学、临床(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预防医学面对的是健康人,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临床医学面对的是疾病状态人,目的在于诊断已经发生了疾病的人;康复医学面对的则是第三状态人,目的在于帮助病伤治愈后仍有功能障碍的人尽可能地恢复和接近于正常。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更多的人希望借助高科技的医学技术和全新的医学理念帮助其矫正、完善容貌和形体,从而获得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认同,使其生命美感和生命质量得到最佳体现。美容医学这一被称为“第四医学”的新兴医学因此孕育而生了,其宗旨体现了在新的健康观念作用下的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在解决传统医学上的生老病死问题的基础上,向着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方面努力,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

随着美容医学的发展,美容医学的内涵也在不断完善。其定义为一门以人体审美理论为指导,采取手术和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强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交叉学科。从中我们知道审美是美容医学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指导条件,从事美容医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这是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经过系统、正规、专业的学习。我校作为我国第一家创办美容医学专业的高等学府,历经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目的就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培养优秀的美容医师来帮助更多的爱美人士达成愿望,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针对美容医学的特点和美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学院教学模式框架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美容医学专业课程组成。即包含医疗通科的大部分课目基础上设置了美容医学的专业课程,其中包括审美教育的课程,主要有美容心理学、绘画与雕塑、艺术造型、服饰美学等课目。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针对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使之以后能够更好地胜任美容医师的工作。

那么,什么是审美,怎样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传授、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呢?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何谓审美,从最直接的含义上来讲,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感性认识范畴,审美以对事物审美特性的直觉判断为心理特征,不同于对世界的纯科学的理性认识。要想把握审美作为感性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就要认识到审美过程总是与特定的感性活动领域密切相关,而审美教育必须尊重感性活动的规律。例如,音乐是人类付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而美容医学是人类诉诸于视觉的感性活动。比如说,作为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就必须要有一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因为,其面对的是人的容颜与躯体,对于个体的容颜各部位和躯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形的维护、修复和再塑是在参考标准值基础之上因人而异的。举个例子,如果对象是棱角分明、具有骨感特征的欧式气质脸形,那么在做双眼皮手术的时候,从审美角度来讲,就适合做成欧式造型。相反,如果把欧式型双眼皮做在一张林黛玉式的脸上,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审美观的正确与否对于优秀的美容医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审美”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主体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德国教育家、美学家狄尔泰就曾强调了“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审美教育即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参与体验的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狄尔泰指出,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适应于我们的研究对象的本性。强调要研究“人这一整体”。既然是整体就要求必须达到和谐的状态才是完美的。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独立范畴提出来的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就说过,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因而,优秀的美容医师必须具有整体的、和谐的审美观念,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容颜美与躯体美、形体美与仪态美、个体美与群体美及肌体美与服饰美等。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技术的实施,实施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感知、感受、创造美的过程,而应是一种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参与其中的总体生命的投入活动,是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而达到生命和谐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塑造。现在盛行的“人造美女”工程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位人造美女就曾说过:“眼睛大了,鼻子挺了,胸部丰满了,感觉非常满意。但通过这些手术,我发现变化最大的是自信心和心态。我发现自己更自信了,心态更平和了。”

因此,对于美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成就一名优秀的美容医师的梦想,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是必需的,但“审美”同样也是成就梦想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技术”与“审美”是互容共存的,二者缺一不可。因而,审美教育对于美容医学专业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邱琳枝彭庆星主编《医学美容》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王小舒编《审美艺术教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篇10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