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议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长效机制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全民参与、规范提高”的思路,积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我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二、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规划、先行启动、分批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年9月,第一批先行启动镇的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年3月底前实现镇区和村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启动其余各镇工作,年9月底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全覆盖并规范运行,在全县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清运、规范处置”,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明显提升。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布局合理、分类实施、经济适用的原则,大力开展以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分类站、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建设以及封闭式垃圾桶、垃圾转运车等设施配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户一桶(封闭式垃圾桶)、一组一车(手推式垃圾清运保洁车)、一村两箱(垃圾箱)、一镇一车(垃圾转运车)”的要求。统筹考虑各镇、村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环卫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和规模,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次设计、分步实施。同时,加强对已建成环卫基础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特别对已建成投运的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要建立运行管理台账,严格落实技术操作规程,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确保设施安全、规范、正常运行。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洁及垃圾清运。各镇按照每500人配备1名环境卫生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人员,落实日常清扫保洁责任,严格清扫保洁标准,加强日常清扫保洁督促管理,确保清扫清运两不误,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及全天候保洁。要大力宣传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知识,引导群众自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特别是农药瓶、废电池及农村医疗废弃物等有害垃圾,必须与其他生活垃圾隔离存放。

(三)严格垃圾处理程序。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户分类”,即各户按照可利用、不可利用、有害和无害垃圾进行分类。“村收集”,即各村配置适用垃圾箱,定时收集本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镇转运”,即各镇负责将收集的生活垃圾运送至县垃圾填埋场。“县处理”,即由县环卫局负责对运送至县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县环卫局和各镇在垃圾清运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清运车辆遮盖制度,杜绝抛撒遗漏垃圾、污染路面等现象;科学制定垃圾清运车作业路线,合理调配作业车辆和清运频次,妥善做好垃圾清运车辆的管理、维护,确保所有垃圾清运车辆正常运行。

(四)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制度。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村民卫生“门前三包”、垃圾简易分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和督查考评等制度,明确垃圾分类回收办法、垃圾处理设施管理责任和保洁员职责及报酬,使每个村都做到环卫设施功能完备、保洁员尽心尽力、经费来源稳定、管理措施严密、垃圾处理网络完备,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有章可依、长效治理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副县长、县住建局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卫局,具体负责全县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任务督办、考核评比等工作。各镇要成立专门机构,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村要设立管理站,设专人管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果,实现全县预期工作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研究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监管,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注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实效性、彻底性和长期性,探索有效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镇、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全面宣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教育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保洁习惯,引导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经常性组织开展农村卫生清洁户评选等活动,使“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成为自觉行动。要引导农民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的作用,由理事会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

(三)强化资金保障。垃圾处理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运行、垃圾处理等项目资金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安排。垃圾压缩中转站用地、建设、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县财政和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各镇垃圾收集运输车争取农村环保项目资金支持解决,规范化处置日常运行由各镇负责。村内垃圾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用工,由本村村民投工投劳解决,保洁员的工资报酬及村内垃圾清扫清运等工具的购置费用,通过村集体经济筹措和县财政补助等办法妥善解决。中转站以上的运行由县环卫局负责,费用由县财政负担,验收合格后进行总结奖励。国省县道路和镇村道路沿线环境保洁,分别由县交通运输部门和各镇负责。提倡对农村企业、经营户按垃圾量或人数,采取有偿服务机制进行收费。

篇2

【摘 要】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日益增加,大部分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已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本文简要总结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危害、处理技术及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垃圾;农村地区;处理技术

Progress in Contamination Control of domestic waste from Rural Areas

Fu Ya-we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Xinyang City Henan Xinyang 464000)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in rural areas, refuse production is increasing, most of the garbage is not been effectively treated, which has had a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The characteristics, hazard,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domestic waste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disposal of waste from rural domestic waste.

【Key words】 domestic waste; rural areas; treatment technology

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益增多,这些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堆放,已造成村镇环境卫生状况恶化、形成面源污染负荷的重要污染源,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总结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特点、垃圾的危害及治理技术,以供参考。

1. 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生活垃圾一般指人类在日常生活及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其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量逐年增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接近3亿吨。(2)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源分散,且不同地区的产生量差别也相对较大。这主要由农村分布特点所决定;(3)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垃圾组分不固定。(4)垃圾产量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5)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民对垃圾的处理缺乏积极主动性,给垃圾治理带来了难度。

2. 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传统上,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村居民产生的垃圾量相对较少,垃圾成分简单,主要以厨余和灰渣为主,处理方式主要是简单填埋或还田,对环境影响较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垃圾成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的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随意露天堆放,或受雨水冲刷进入河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了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垃圾危害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占用土地,污染土壤。(2)影响农村的生活环境卫生。(3)造成水体和大气环境污染。另外,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其中的有机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发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或硫化氢等气体,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3. 农村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焚烧。焚烧是将收集的、有一定热值的生活垃圾放置于焚烧炉中,经烘干、引燃、焚烧三个阶段后将其转化为残渣和气体(主要是CO2、SO2等),同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或者供暖。这一处理方式可以迅速有效的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焚烧技术在应用中也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1)焚烧技术要求垃圾量在一定数量之上、含水率不能太高,可燃成分比较多,且通常要求生活垃圾低位热值不低于 5000 KJ/kg 时才可以焚烧;但实际中生活垃圾的成份复杂,稳定性差,垃圾的产生量及成分组成都有变动性,不利于焚烧技术的运用。(2)焚烧生活垃圾产生的废气,尤其是产生SO2和二恶英等有害气体,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3)焚烧处理技术所需设备费用和运行费用较高,且操作较为复杂,要求的技术水平较高,从而使其推广与应用较难。

3.2 堆肥。堆肥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对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发酵、降解使之变成稳定的有机质,并利用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处理技术要求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少,操作比较简单,对技术要求低,而且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较小。

但在堆肥处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堆肥主要是对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发酵,对不可腐烂的无机物无法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通常含有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物质无法被微生物分解,因此,在对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之前需要对垃圾进行分拣;堆肥处理需要的周期长,占地面积大,而且卫生条件差;堆肥处理后产生的堆肥物肥效低、成本高,与化肥的销售相比,经济效益差。

3.3 卫生填埋。卫生填埋的原理是采取防渗、铺平、压实、覆盖等措施将生活垃圾埋入地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其达到稳定状态,并对气体、渗沥液、蝇虫等进行治理,最终对填埋场封场覆盖,从而将垃圾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卫生填埋技术工艺简单、管理方便、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较低,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落后、土地资源较丰富、生活垃圾无机含量高的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在我国采用该方式填埋垃圾占80%。但卫生填埋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且其建设要求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且能保证不会受洪水、滑坡等的威胁。因此,在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越来越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另外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一起被填埋,资源化程度较低,对处理场周围的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

4. 建议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处理技术各有自身的优缺点,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总体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农村生活垃圾尽可能地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对大量新资源的利用,且能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止垃圾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及其生态的污染。同时增强农村的环境意识,大力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实现废物利用最大化。这样可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及大量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静,仲跻胜,邵立明,等. 海南省琼海市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就地处理实践[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28(11): 2422-2427

篇3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套措施

文/马力 景长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趋势,已凸显为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据国家环保部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2亿吨/年,当垃圾产量超过本地区的环境容量,不仅将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还将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农村垃圾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实地调研了河北省涿鹿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提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困境及原因分析

涿鹿县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中国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和北京市郊区相接。县城距张家口市区75公里,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总人口352061人,农业人口占80%以上。涿鹿县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我国北方广大农村类同,农业人口多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涿鹿县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可回收垃圾;二是厨余垃圾、泥土尘灰、植物枝叶等可堆肥垃圾;三是不可回收垃圾及建筑垃圾;四是有毒有害垃圾。其中主要是玻璃瓶,无论是重量比和体积比均在50%左右;塑料袋、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占垃圾整体体积的30%;瓜果、皮屑等厨余垃圾占垃圾体积的约20%。在垃圾的产量上,据调查村内人均每日产生垃圾约0.86千克。

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对于菜叶这类的厨余垃圾,拿来喂家禽:其次,可回收并有益的垃圾一般都会“打包”起来,卖给废品回收站;再次,由于农民对垃圾危害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建筑垃圾在处理生活生产垃圾时显得极为随意,村民习惯性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至林间、道路旁、房屋前后,有些地方的沟渠甚至已经被垃圾堵塞,在池塘水面上,漂浮着许多诸如塑料口袋、发泡塑料、农药瓶等垃圾。根据2013年4-7月对涿鹿县泥海子村内10户居民不定时抽查结果显示,该村村民每户每周的垃圾中,除可回收的部分由村民整理后卖给废品回收人员外,其余不可回收垃圾产生量约为2.5千克/周,全村65户,每周产生的垃圾总量为160千克左右,每月产生700千克左右,而要处理农村垃圾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农村自身并没有办法拿出大量的资金,而上级部门也没有专项资金用来处理垃圾,因此造成了农村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局面: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网络起码应具备的户建垃圾池、村设垃圾回收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已产生堆存现象,不仅影响农村环境,村容村貌,更对村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原因分析

垃圾的产生与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农村生活垃圾大致可以分成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及建筑垃圾等五类。

造成农村地区垃圾处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没有针对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细则,基层环境执法人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该如何处理,处罚的力度不好把握。涿鹿县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对垃圾清理与环卫工作进行管理,垃圾处理工作缺少支持。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历史上重工轻农的影响,国家对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较低,尤其在垃圾处理领域,农村地区没有充足资金引入垃圾分选、沼气发酵、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等处理技术。由于无法引入先进处理技术,涿鹿县农村地区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的垃圾处理方法,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也破坏了大量地表植被。第三,垃圾处理基础设计建设滞后。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网络起码应具备户建垃圾池、村设垃圾回收点,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农村没有形成完备的垃圾收集、清运、填埋、资源化处理网络,造成了生活垃圾随处丢弃的混乱局面。涿鹿县虽然在一些交通便利的位置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垃圾桶和果皮箱,但是仍无法满足需求,村里也没有指派专门人员对垃圾进行及时收集和清运,造成垃圾成灾的尴尬局面。第四,农户自身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当前农民的收入与教育水平不高,农户主要关心如何提高经济收入,并没有认识到垃圾围村问题的危害,再加上政府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当地许多农户认为垃圾处理与自身并无关系,习惯性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河道、水塘中或者随意焚烧。第五,农村垃圾处理量大、处理成本过高。涿鹿县村与村之间分布较为分散,许多农村离最近的垃圾处理站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收集运输过程的成本过高,无法将产生的垃圾及时进行运输,导致垃圾就在本地丢弃。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针对涿鹿县垃圾处理实地调研情况,结合循环经济3R理念“Reduce(减少垃圾)、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使用)”,建立了两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于交通便利地区,建议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对于交通不便地区,建议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模式。

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对于交通便利通水泥路、柏油路的村庄,生活垃圾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每户村民将各自产生的生活垃圾先进行粗分类,将堆肥垃圾采取生物堆肥或生态循环方式进行处理,将建筑垃圾采取填埋方式处理,将不可回收垃圾转送到垃圾收集池进行集中处置,把可回收的垃圾统一收集后进行变卖。第二,每个行政村成立保洁小组,专门负责生活垃圾的细分和收集。保洁小组成员负责将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转运至垃圾生态处理池进行细分类,通过生态化处理后达到再次减量的目的。第三,在行政镇修建垃圾中转站,将各行政村垃圾生态处理池无法生态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第四,行政镇将垃圾中转站内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县上的垃圾填埋场。第五,县上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监管,确保垃圾按无害化标准,规范化填埋处理。

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

对于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村组,生活垃圾采用“户定点、组分类、村处理、镇监管、县检查”的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户粗分并进行初次处理。第二,组细分并收集。第三,以行政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在不污染饮用水源、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坑,对村保洁人员收集转运的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第四,行政镇负责监管自行处理的村庄是否结合堆肥、生态循环处理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处理,同时加强对各行政村垃圾填埋工作的指导,确保生活垃圾按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进行填埋处理。第五,县环保局、县城管办不定期对自行处理的村庄开展检查,确保生活垃圾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填埋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实践证明,对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农村地区,“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减少地区可降解垃圾的定期分埋和堆肥总量。在处理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配套措施建设,健全环保队伍,并做好垃圾处理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集中收集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新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根据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分别建设分类、收集、处理的配套基础设施。第一,建设垃圾收集池。改变以往农户垃圾各自焚烧的方式,在5~10户农户集中居住区域建设固定的垃圾池,原则上每个集中居住区域或院落建设1个垃圾收集池,要求方便群众、坚固耐用。第二,建设垃圾生态处理池。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修建封闭的垃圾生态处理池,原则上1个村民小组建设1个垃圾生态处理池,要求布局合理,转运方便,垃圾能分类堆放,同时防止因堆肥产生的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第三,建设垃圾中转站。在行政镇上选择合适位置建设1个垃圾中转站,将无法生态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中转站要求布局合理、方便转运,同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和污水排放的问题。第四,建设垃圾池(库)。镇政府负责对已修建的垃圾池(库)进行改造,对公路沿线已修建但有破损的垃圾池(库)进行维修加固处理,对主要交通干线的垃圾池(库)进行贴砖美化,以达到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目标。

健全环保队伍

根据垃圾收集、分类、处理方式、作业时间等因素,配置相应人员和运载工具,有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生态处置工作。第一,组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队伍,镇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全镇环境卫生检查,监督相关人员落实保洁工作;第二,配齐村组保洁人员,充分遵循村民自治原则,由村民小组聘请保洁员(优先考虑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农村低保等责任心强的人员),原则上1个组设置1名保洁人员,负责将垃圾收集池垃圾转运到组上垃圾生态处理池分类处理,每月清运5次以上,同时负责村、组道路沿线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原则上1个村设2名保洁员,负责将组上垃圾生态处理池中不可回收垃圾转运到镇的垃圾中转站,镇政府相关部门对村、组保洁人员实行月督查、月考核制度。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切实做好群众组织动员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居民在垃圾处理、保护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精神,使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的思想融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渗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进而使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主要

参考文献:

[1]张华伟.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4):105-107.

[2]张立秋,张英民,张朝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3(1):47-50.

[3]荆涛.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及处理的建议[J].科技资讯,2012 (30):122-122.

[4]马香娟,陈郁.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类收集设想[J].能源工程,2001(1):49-51.

[5]李妍,高贤彪,梁海恬.农村生活垃圾三化体系运行模式设想[J].天津农业科学,2012(3):149-152.

[6]陈群,杨丽丽,伍琳瑛.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6):51-54.

[7]肖玲,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65-68.

[8]吕国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思考[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1):59-60.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防治;对策;安吉县

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5C110001);2015年度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项目(第二层次)、宁波大学SRIP项目(2015年)的资助

当前,我国城乡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来源多样,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十分严重。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40公斤,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达1.5亿吨,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70亿吨。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活垃圾,我国目前大多仍采用 “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方式,这不仅使得垃圾中可利用部分白白浪费,垃圾处理耗费更多能源与人力,而且会对大气、土壤、水源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认为,虽然和城市垃圾进行对比,农村垃圾的形态相对简单,减量化更容易,同时在小范围内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也越大,就地资源化更易实现,比如秸秆还田等;但因为农村村民对垃圾处理的认知相对短浅,一些硬件设备设施没有配套齐全以及资金短缺造成的人力、物力、管理的缺失致使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相关事务,更无法找到具体的人去监督、追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如果不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且有效回收利用,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为此,笔者拟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实践情况,进行较深入调查分析,以期准确把握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及其分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促进生活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

1.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与危害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十几年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大部分厨余垃圾也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变得更为复杂,塑料、玻璃、金属、纸类、布类等生活垃圾比例上升,导致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变得更困难。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有机成分含量高,若不及时、合理处理,将会侵占大量土地和污染附近水体与环境,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露天堆放,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播率增高,同时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土壤、空气和居民生活环境。

1.1 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污染与破坏

1.2 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危害

1.3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4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常见问题

2.1 处理设施沦为摆设,投入大收效微

以笔者调查的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当地在2014年7月就实施了垃圾分类,并尝试通过垃圾袋编码追责机制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民众的配合与村政府的深入宣传,这些机制最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据调查小组的研究,不仅安吉县如此,垃圾处理机制在全国各乡村推行中都遭遇了此种问题。缺乏监管与配合不H会导致垃圾处理的无疾而终与财政的巨大浪费,更会成为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一道“过不去的坎儿”。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2014年间,贵州累计在640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各类资金4.4亿元,但受益人口仅占全省农村人口的5.7%,垃圾和污水处置率极低。同时,垃圾处理设施的利用也十分低下,即使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造价近100万元一个的污水处理厂只能使不到500人受益,成本巨大却收益甚微。

2.2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观念与知识缺乏

长期采用传统的“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极度缺乏。大部分村民错误地认为废品等同于可回收垃圾。许多村庄投资设立了专门的垃圾收集点,但大多数的收集点没有专门分类垃圾箱,只是一个大垃圾池或大垃圾桶。公共道路上设有分类垃圾桶,但缺少专门的分类指导,村民不知道如何分类,甚至大部分环卫工人也不清楚分类标准,处理时完全混合。这些情况都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当人们有了全面的垃圾分类知识,他们在进行垃圾处理时才能有效运用。

尽管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已处于我国环境保护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垃圾处理机制在村民中推行仍有难度,难以得到持久有效的实施。“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何矫正村民观念,让大家积极参与环保,主动履行责任与义务成为建设新农村与美丽中国的关键问题。安吉县通过近一年的探索,根据7个试点村的自身实际,在厨余垃圾处理上形成了四种模式。成功的试点调动起各个村镇的积极性,随后就有50多个村申报参与垃圾分类。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农村垃圾处理的道路上,还应不断加强创新探索,因地制宜,发掘一条长期有效的垃圾处理道路。

2.3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处理机制待创新

垃圾分类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村民有较全面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并且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更需要有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出台并对村民的行为进行合理地约束。如果将合理的垃圾分类投放制度写进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里,将会使垃圾投放制度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个人分类投放的意识也会增强。198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我国有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但是这些规定都没能对垃圾分类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指导,形成法律上的监管,更多在于约束地方市政与相关部门.。

3.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践调查

作为“美丽乡村”的发祥地,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引领着全国,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一直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随着安吉改革开放的推进,也有一些问题频繁地暴露,比如由于持续关注生态问题导致GDP下降,出于提升GDP考虑而引进的一些工业项目再次导致了水源环境的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如何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贯彻污染防治,并提升地方经济水平,不仅考验着群众,也考验着相关政府部门。

3.1 分类处理的提出与实施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其区位条件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西北节点,属于两大经济圈交汇的紧密型城市,是L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县市之一。作为生态大县,垃圾集中处理办法曾经一度让安吉人引以为傲。但随着每年垃圾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能源过多的浪费,集中处理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安吉人民开始寻求新思路,同时垃圾分类这一国内较为新颖的方式逐渐走进安吉人的视野。

2013年安吉县有7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在体制机制,分类的方法和管理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按照计划,之后安吉县将对187个行政村(社区)垃圾分类处置统一规划,分三年铺开,并实行百分制考核。2016年安吉县将有50个村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从实施情况看,到今年年底,全县C类乡镇垃圾分类将实现全覆盖, A类、D类乡镇部分覆盖。

3.2 初步实践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了以实地调查走访为主,文献报告查阅为辅的方式。对于安吉县往年的环境保护情况和垃圾产生、分类等信息,通过访问相关的网站与翻阅相应的文献获取。2016年4月,两名小组成员就安吉县报福镇进行了主要街道的走访和生态办的调查。两人随机调查了20户居民,询问其垃圾桶被分配和使用情况;将报福镇主要村庄以及彭湖村各个街道的垃圾桶类型、垃圾桶外标、内部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拍照留存信息;在政府工作日上报福镇生态办和负责人了解当地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情况以及生态办提出的相应政策措施。另两名成员来到安吉县鄣吴镇来调查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系统。通过与村民交谈、政府部门、考察当地环境来综合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以安吉县报福镇为例,该村目前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改善垃圾分类与处理:一是试行垃圾分类“实名制”,即每家都需认领印有自家编码的垃圾袋,如若出现垃圾丢放不合理的现象,则需本人负责到底。二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县内每个村都会设有宣传垃圾分类的标牌,图文结合更好地帮助村民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且,将垃圾桶的颜色区分开来,使之有较大差异,能让人轻而易举地观察到这是放置哪种垃圾的垃圾桶。三是设立奖惩机制。在宣传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报福镇通过全村家庭户评星定级和优秀家庭户推荐表彰来引导广大家庭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风尚,进一步完善美丽家庭示范村落建设,助推精品示范村建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诸多问题,比如:实名制成本投入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报福镇景溪村委会依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定制了三款不同颜色可降解的垃圾袋。首批给每户发放了90只垃圾袋,每只成本0.38元,总共花了1万多元,估计一年要花5万多元;长期坚持性不强,许多村民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使用该类垃圾分类法,因为垃圾分类太过繁琐,并且市面上仍有其他垃圾袋流通;缺乏一套完善并强制的垃圾袋使用和奖惩制度,制度的约束力不够大;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垃圾袋户户有”未能圆满实现。

在安吉县鄣吴镇,农村垃圾分类实施收集转运系统,即“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2014年3月,鄣吴镇开始在下辖的6个行政村推广垃圾分类,采用“户分、村收、镇集中处理”的模式。鄣吴镇配有专职保洁员,每天清晨,挨家挨户地去收垃圾,然后运至村口的放置点。之后由镇里的垃圾清运收集员负责将各村收集好的垃圾,统一运至镇上的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进行处理。

4.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建议

4.1创新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实施

4.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4.3多方宣传引导,加强示范推广

4.4落实以奖代补,增进以补促投

结束语

在G20峰会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及其危害问题,认为大量垃圾的堆积将严重破坏与污染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破坏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垃圾治理中法律体制不完善、垃圾分类意识淡薄、普遍缺少资金投入等,都要求我们对于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做出进一步调整。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关键。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做好规划,做出成果,做到长效,才能长久化解垃圾围村的尴尬,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真正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付建丽,李炳俊.优化垃圾处理技术加强环卫循环经济发[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37-29.

[2]孙洁.向农村垃圾宣战让村庄重归乐山乐水[J].中国农村科技,2016,02:28-31.

[3]北极星.垃圾围村“死局”难解[OL].环保节能网,2016.8.11.

篇5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环境破坏;筹集资金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是指农村村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废物的总和,包括:厨余垃圾(垃圾食品,煤渣,蛋壳,餐厨垃圾),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纤维废料废旧电池和其他废旧家电等等。随着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影响和改变了农村垃圾的特点。有机厨废弃物的生物量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例,水分含量高,也夹杂着农业过程中由于太久产生的废物,会导致各种微生物的繁殖,病毒和病原体,环境和村民健康更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笔者在农村垃圾处理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

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区重建及城市创卫工作中,人们很少去关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一些村庄拒绝随机丢弃沿河边的路桩,场,池塘边,没有统一的治理,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大量的垃圾未经任何处理甚至变质的药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随意露天堆放,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村民的健康,而且还影响了村容村貌。城镇和村庄的垃圾堆以下问题:

(1)村镇的垃 圾处理还没有被列入各级政府的议程中,垃圾处理指导不足。一方面,垃圾的危害认识不到位,被遗弃,“自扫门前雪”的想法的人。其次,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垃圾处理不知道的地方,对村镇垃圾处理指导就顾及不了。

(2)没有建立和完善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收集和处置收费制度,无法实现废物减量和资源要求。城镇废物管理预算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城镇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需要投资少。

(3)废物处置产业化尚未形成规模,废物处置技术和装备落后。对国外设备并不完全了解,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管理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

(4)村镇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很难适应的城镇和村庄的发展需求。

(5)城镇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卫生管理系统并没有延伸到城镇和村庄,普遍存在村里的垃 圾简单加工的现象。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建议

对于上述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关建议。

(1)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的农村环境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政府也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投入。然而,中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起点较晚,管理薄弱,基础设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增加,农村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2)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在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置系统属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范畴,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国的改革税收制度,县和乡镇政府的权力比产权,该问题的不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变得更加明显。 2003年,中国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即取消乡镇和村庄储备,增加税收率,农业税和农业税收附加为主的农村税制和公益事业集资的“一事一议”制。 2006年全国废农业税,免除国家农(牧)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同时,国家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补贴制度。因此,中国的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多方筹措,确保资金投入。

(3)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于户主受教育水平对支付意愿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环保宣传方式使宣传知识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村学校里大力普及环保知识、环保理念,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发挥中小学学生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队和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他们来影响左右乡邻,全面提高农村的整体环保意识。

(3)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于户主家庭教育水平支付意愿,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农村地区,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牌及其他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环境宣传宣传知识的渗透农民的日常的生活。大力普及农村学校,环保概念的环保知识,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的增强,发挥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宣传队的主力作用,全面提高农村整体环境意识。

(4)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家庭的健康状况影响着支付意愿,对于中国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我们也可以从卫生保健系统作为我国的一个起点条件,以继续到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善农村环境,全面建设新农村。

3 总结

目前,在许多农村地区,垃圾问题已成为环境问题中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逐渐能够理解和积极配合垃圾收集和处置。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建议,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垃圾分类;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37

Envisagement of Operation Mode in the System of Reduction, Hazard-free and Resource of Rural Living Garbage Disposal

LI Yan, GAO Xian-biao, LIANG Hai-tian, ZHAO Lin-na, LI Yu-hua, QIAN Shan

(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e garbage status of suburb area was analy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garbag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was point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garbage sorting in suburb area were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garbage sorting and collection and disposing was proposed.

Key words: rural living garbage;garbage sorting;operation mode

农村垃圾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日益突出的农村垃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天津是全国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处于大都市郊区的天津农村是国内最发达的农村地域之一[1]。近年来,天津市农村环境总体已有所提升,但问题仍十分严峻,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村生活垃圾等收集处理设施还很欠缺,相应的管理体系还未建成,农民随意乱泼乱倒的恶习难改,农村卫生环境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目前,天津乡镇总数为135个,乡村人口总数约407.8万人[2],按农村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为1 kg计算[3-4],每天将产生4 078 t的生活垃圾。2008年,农村地区的新城和中心镇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5%,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仍以坑埋、堆放方式为主。在垃圾组成上由于近年来废旧电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增多,已成为垃圾处理新的难点,导致农村面源污染急剧加速,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5]。

研究者就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进行了广泛探讨,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保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及可持续性,才能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特征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有所差别,垃圾特征反映了当地生活习惯、人文特征、经济条件等多种信息。笔者走访了天津市西青区、武清区等村庄,将农村生活垃圾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两点。

1.1 垃圾成分组成仍以可堆腐垃圾为主,塑料类垃圾次之

所谓可堆腐垃圾,即可以进行堆肥发酵的固体废弃物。田春英等[6]对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生活垃圾灰土成分较高,为40%,厨余垃圾约占30%,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等占10%以上。由于近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日常生活上发生了许多转变:(1)农村逐步以电取暖取代燃煤,因此灰土成分大幅度降低;(2)与城市居民一样,塑料制品充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塑料类垃圾含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10%以上;(3)由于在农村,水果蔬菜等食物价格低廉,农民随意丢弃。经分析,可堆腐垃圾、庭院灰土及不可分出物等垃圾总量达到75%以上。

1.2 水分含量较高

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里餐厨余垃圾及自家生产丢弃的果蔬所占比重较大。还有些村民将粪尿排泄物混合到垃圾中,使得垃圾的水分含量增加,总体水分含量在60%~70%左右。

2 农村垃圾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

大多数农村没有建设垃圾容器、垃圾转运、处理设施,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也显现出垃圾容器规格与承载垃圾量不符的情况,有些村落建设固定式水泥垃圾池,到了夏季,成了滋生蚊蝇的场所。农用三轮车是农村垃圾运输的主要工具,由于缺少必要的防漏措施,在运送途中难免会发生泄漏,造成污染的扩散。

2.2 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公共意识差

由于受到思想、教育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延续几千年的农村生活习惯很难改变,农民环保意识差,对“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门前、屋后、沟边等都是垃圾堆放的场所,只要不是堆放在自家门前,村民们都会置之不理。

2.3 缺乏专业的环卫队伍

一般的乡村会按照人口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村民负责垃圾收集运输,由于工资较低、工作环境恶劣,这些人员均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环卫操作、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垃圾处理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入。乡、村是垃圾处理的主体,理应由其承担相应的投入。但多数乡镇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垃圾处理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从而导致运转很难持续。

2.5 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缺少专业性技术支持

目前,大部分农村垃圾处理基本采取集中坑埋、堆放和露天焚烧3种方式。而这3种方式未采取任何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去向问题。

2.6 管理机制仍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中无明确专门负责的领导机构,导致职责不明确。对农村的人员管理、垃圾处理的相关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 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

国内外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垃圾要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分类是最好的出路。

3.1 实现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条件

研究者认为,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管理问题,一个是资金问题,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就是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手段,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费用要低成本、操作简单。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实现垃圾处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优势

虽然在城市地区进行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推广难度,但针对农村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特点使其具备开展家庭垃圾分类的条件和优势。

3.2.1 农村居民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也向往城市居民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笔者走访了天津西青、武清、宁河部分农村,村民们对长期以来恶劣的居住环境叫苦不迭。

3.2.2 农村居民聚居特点为开展垃圾分类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城市高密度的高楼大厦,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给垃圾分类收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对于农村而言,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此,彼此熟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如采用一定的鼓励措施便会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3.2.3 纯朴的民风为开展垃圾分类创造有利条件 虽然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但大都保持纯朴的民风,会积极响应、执行各种号召,容易进行集中管理。武攀峰等[7]研究表明,农民愿意支付垃圾处理处置费用,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4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设想

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垃圾分类系统、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处理系统、管理系统及运营系统。

4.1 垃圾分类系统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特点,堆肥资源化处理是较适合于农村垃圾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对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模式的设想可以概括为“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即在垃圾源头分类方法上,将生活垃圾分类为可堆腐物、可回收物及有毒有害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可回收物包含的种类较多,农民日常生活中有积攒废品进行售卖的习惯,有些废物虽然不能卖钱,但也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因此除了可堆腐物和有毒有害物,剩余的“垃圾”都可以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垃圾,作为单独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经过第一级的源头分类后,将所有垃圾运送至第二级专门垃圾集中处理的生态处理站,对可堆腐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可回收物可根据需要进行二次集中分拣,即为“两级分类法”。

4.2 垃圾收集系统

由于村的规模、条件等各不相同,需要针对各自的情况确定垃圾收集容器、收集方法以及收集路线等相关信息。

收集方式:根据村落大小及生活习惯,可采用户收集或分散-集中收集的收集方式。

收集容器:户分类的垃圾桶,材质选择要结实、耐用,要有颜色区分,每个桶的容积在10~15 L左右。中转垃圾桶体积要足够大,按照辐射村民人口数量进行配置。崔兆杰等[8]根据垃圾负荷和日清理次数等参数计算提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布设密度的计算模型,镇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布设密度以20个·km-2为宜。垃圾桶的体积可选用200 L容积的统一型号垃圾桶,以适用于有条件地配备垃圾专用运输车。

制定合理的收集路线,对于降低运行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哪种收集方式,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摸索和计算。

4.3 垃圾运输系统

主要取决于垃圾收集方式。需要有专业的垃圾收集运输队伍,同样需要制定合理的垃圾收集路线以降低运输成本。相连的村可采用联合收运方式。垃圾运输车要根据垃圾负载垃圾量进行选择,无论是农用运输车还是垃圾专用运输车,都需要保证运输过程不滴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运输人员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保证安全操作、安全行驶。

4.4 处理系统

如何处理分类后的垃圾是降低运行成本至关重要的因素。楼波等[9]分析了几种垃圾处理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较(表1)。对于农村而言,堆肥的低成本处理是最佳的选择,同时也是碳排放最为优化的模式[10]。但还需要进行堆肥产品技术提升,以获得市场认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回收垃圾可在生态站内进行二级分拣,对于可变卖的进行收集、集中,不可变卖的可进行压缩,积攒至达到车辆运送量送至垃圾焚烧场或填埋场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可按每季度收集1次,每年集中1次送往危险品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建筑类垃圾直接在村内进行填埋处理。

4.5 管理系统

目前,大部分乡村仍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突出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村、企业、农民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整个运行体系的综合管理,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有职责分工,保证整个体系的持续运行。可以用图1来表示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结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协调和领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并加大农村社会宣传。总之,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和不断创新。

4.6 运营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主要由村(村民)和企业两大主体来完成。村负责村内垃圾的收集及指导、鼓励、促进村民进行垃圾分类。而村内垃圾的外运与分类处理则由企业来完成。企业将粗分类的生活垃圾送至垃圾生态处理站进行后续处理。对于不能处理的垃圾则积攒或压缩送至专业处理机构。生态处理站可由政府投资建设,采用转让、承包、租赁等形式由企业来运行管理。企业可以将有价值的废品进行售卖、垃圾堆肥产品化进行销售、以低价格向村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政府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收支平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5 结论和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不同于城市生活垃圾,更适合于开展分类收集的垃圾处理模式。采用“两桶一网箱”和“两级分类法”模式将能够解决垃圾消纳减量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问题。

笔者建议:(1)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环境条件,“以奖代惩”,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垃圾分类;(2)以2万人口规模或1个镇为1个运行单元,日产生活垃圾15 t左右可建立1个小型垃圾生态处理站;(3)提高乡镇、村干部的环境意识,拓宽垃圾治理改革思路;(4)吸收企业、研究院所参与农村垃圾整治队伍,弥补垃圾处理的技术与运营薄弱环节;(5)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尝试。

参考文献:

[1] 李瑾,孙国兴. 天津都市农业和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J].天津农业科学, 2005, 11(4): 52-56.

[2]董顺荣. 天津调查统计年鉴[M]. 天津: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0:208.

[3] 王洋,曾强,刘洪亮,等. 天津市农村地区垃圾与污水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9): 3687-3689.

[4] 何品晶,张春燕,杨娜,等. 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技术路线探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1): 2049-2054.

[5] 潘淑君,周其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管理对策[J]. 天津农业科学,2007,13(4): 47-49.

[6] 田春英. 天津市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规划[J]. 环境卫生工程, 2010, 18(4): 30-33.

[7] 武攀峰,崔春红,周立祥,等.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区农村为例[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1): 237-243.

[8] 崔兆杰,王艳艳,张荣荣.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建设方法及运行模式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6(18): 2864-2866.

[9] 楼波,蔡睿贤.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垃圾处理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4(10): 100-104.

[10] 周晓萃,徐琳瑜,杨志峰.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的低碳模式优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32(2): 498-505.

收稿日期:2012-02-21;修订日期:2012-04-05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垃圾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垃圾处理作为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实践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也是反应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环境面貌、推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于2017年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菜园村以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做对比,为政府决策方针提供参考。

二、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及乡镇所属主要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清运现状调研得出:现有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基本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置”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化,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其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1.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处理成分复杂、数量较大的垃圾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沤肥、焚烧和填埋等看上去科学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便是不彻底的,会导致严重二次环境污染的出现。前端垃圾收集采用露天垃圾池,池内蚊蝇丛生,雨天污水横流,居民素质较低,垃圾随弃严重。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现在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都比较差,思想上面认识不够,这也给垃圾处理更好的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转采用敞蓬车转运,垃圾及污水沿路抛洒,二次污染严重。

3.采用填埋、焚烧或直接露天堆放,对水及空气环境再次污染。

4.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环卫工人人员不足,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积极性不高。

5.村里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发到每家每户的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敞篷车,都是一体的,并没有具体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部分,增加了处理垃圾的难度。政府没有建立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后续手段。没有规范的垃圾回收点,目前的废品收购仍处于自发的废品市场化状态。

6.农村垃圾桶一律采用绿色的方形垃圾桶,并没有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一款可分类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敞篷车。

7.机械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农村全部采用环卫工人隔几天每家每户进行垃圾清理,清理效率低。

三、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几点对策

1.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网络的建立和健全。想要城乡环卫真正的实现一体化,需要进行工作网络的健全,需要加强领导,进行专门机构的成立,需要专门进行这项工作的负责。需要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到平时的工作和考核中去。将城乡的管理体制真正理顺,实行县、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环卫一体化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最终实现统一化管理。

2.积极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重视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将各方面的优势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从而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将地方电台等媒体手段利用起来,宣传工作开展的意义,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3.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根据新编制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统筹考虑我县城乡环卫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意,逐步完善县、镇、村环卫基础设施。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收集设施上,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四、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解决方案

1.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和厨余垃圾比较多,从颜色具体分类的垃圾桶,蓝色: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蔬菜叶等;绿色: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金属、塑料凳;红色: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瓜果壳、灰土等。

2.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植物比较多,我们可以从颜色具体进行分类:不同垃圾不同时间进行回收,每户发放统一的表格,写着每日可以扔的垃圾种类和时间。如可回收垃圾是每周一、三、五进行回收,每周二、四、六回收菜叶、植物等垃圾。

3.政府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采购,使用户在生活垃圾分类也能收到益处。

五、调查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城l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难解之题,必解之题,各地环卫管理部门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垃圾收运、处理方案。同时建议我们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创美好的卫生环境。需要政付部门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找到合适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吉崇矗张云,隋儒楠.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2).

[2]单华伦,朱伟,张春雷,李磊.发达农村生活垃圾特性调查及治理技术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6).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文成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以“811”生态环保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三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为抓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经监测表明,全县农村地表水水质90%以上达到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达到Ⅱ类功能区要求;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土壤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43%,辖区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全县384个村全部列入生活垃圾处理考核,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规范化运行,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整治成果难以巩固。农民群众长年的生活习惯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普遍存在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的现象,未形成“农村环境人人有责,清爽环境人人共享”的共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二)资金缺口过大造成农村环境整治成果难以巩固。文成的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在环境整治方面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尽管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和资金都在逐步加大,但因农村点多面广,具体到村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环境整治的需要。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效难以巩固。农村的生活垃圾清理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件事,一直普遍存在“我扔你捡”的局面,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集率达100%,但每次上级来检查时临时抱佛脚,检查完成之后马上恢复原样的现象还是存在,洁化成效难以巩固,工作压力十分繁重。

(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有待加强。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发现部分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容量过大,造成服务区管网相应拉长,以致接污管网不畅;部分村设施表面现象比较普遍,或有覆土种植农作物和道路水泥硬化没有留厌氧池和生物滤池井盖,对今后清池维修有难度;部分村缺乏及时维修,少数设施过去曾经使用过,有的因为周围其他项目施工而损坏管网,有的使用一段时间后管网自然损坏没有及时维修,现处于停废状态等,未能让生活污水处设施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宣传教育为引导。一是加强新闻舆论宣传。突出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舆论导向作用,强化每月20日“县环境卫生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参加环境整治活动,自已动手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大家的文明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反复宣传,利用报刊、展板、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及时对整治行动中涌现出的新做法、新经验、新典型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注意教育系统宣传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学生带动家长,以家长带动邻里,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提高宣传效果。三是完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等为载体,通过发放志愿者宣传手册,讲解“三边三化”、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政策法规,参与义务清扫等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宣传环保知识,营造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筹措建设资金为抓手。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集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同时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五水共治等工程。二是财政倾斜。提高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小五化”(硬化、亮化、绿化、洁化、净化)建设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扩面提升。三是部门挂联。结合县管干部驻企联村、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工作机制,联系的部门领导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尽自身所能在资金争取、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帮助,切实解决所联系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篇9

1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1.1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667m2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0.3kg增长到了29kg,增加了近100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却使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60年间化肥使用增长了100倍,我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约5800万t/年,平均施用量达到29kg/667m2,是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5kg/667m2的1.93倍。全国农药使用量约180万t/年,农膜使用量约240万t/年。据云南农业大学测算,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全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超过6667万hm2,约占2012年总种植面积的40.8%。2012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总量为96.02万t,单位面积施用量为28.6kg/667m2,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农药使用量1.95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0.58kg/667m2;地膜使用量3.1万t。按照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氮肥流失率在0.174%~1.848%,磷肥流失率在0.072%~1.547%;农药流失率在0~0.0065%;地膜残留率在2.6%~33.5%)计算,全国每年约有8079t氮肥、819t磷肥和429kg农药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进入环境,约3478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导致耕地土壤结构恶化,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养分失调和硝酸盐累积,大量富营养物质等带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在水域富营养化中的贡献率平均已达到30%以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太湖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磷占33.4%。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1.2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430万处,每年产生粪便约30亿t。农村散养户集中度低,畜禽粪污基本作有机肥还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但不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人畜健康。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粪污集中排放,无法通过环境自净和资源化利用消纳,规模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表1可作为数据换算参考。以重庆为例,根据重庆市环保局有关数据,2013年该市生猪存栏1502.25万头,出栏2104.46万头;牛存栏136.66万头,出栏肉牛59.04万头;羊存栏185.23万头,出栏227.43万头;家禽存栏1.29亿只,出栏2.32亿只。重庆市主要畜禽污染物年排放量约8866万t,其中固体粪便5522万t、尿液3344万t。从畜禽类别来看,生猪占53.7%、牛占38%、禽占4%,其他畜禽占4.3%。从利用处理情况来看,水冲和堆放流失的占总量的12%、不经处理直接利用的占65%、无害化处理的占23%。畜禽粪便对大气、水体、土壤产生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环境卫生。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一些地方蚊蝇孳生,细菌大量繁殖,疫病传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1.3农村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包装垃圾增加,加剧了处理难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在0.8~1.0kg,照此计算,2013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6.3亿人,全国每天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万t,全年产生量约2亿t。据调查,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一些村庄被垃圾包围。重庆市2013年农村常住人口1237万人,每天产生垃圾近1万t,年产生量约360万t。重庆市只有8%的村庄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824个乡镇,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的镇街不到一半,农村垃圾清运处理率约17%。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危害严重,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也非常严重,按照每人每天排放污水80kg计算(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按照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按6.3亿计算,全国每天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约0.5亿t,全年排放约184亿t。据调查,全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每天排放污水约100万t,全年排放3.7亿t。据重庆市环保网数据,重庆市824个乡镇只建成了336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其中还有一半未运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只有21%。农村污水具有产生量大,COD(化学需氧量)高,氮、磷及营养盐含量高,收集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村镇环境卫生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1.4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些年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影响局部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以重庆为例,2013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216.5万hm2,主要作物秸秆年产量约1089万t,其中水稻秸秆462万t、玉米秸秆308万t、薯类秸秆148万t、豆类秸秆72万t。据调庆市秸秆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占36%,就地焚烧的占33%,废弃的占2.7%。秸秆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由于燃烧秸秆,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导致出现雾霾等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轻则造成咳嗽、胸闷,严重时可能使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复发。

2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使农业资源生产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而现行的环保意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等极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导致农村污染问题突出。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重视不够,环保滞后。(2)体制不顺,责任不明。一是责任主体不明;二是管理存空白,服务缺失;三是多头管理,责任分散;四是基层环保体系不健全。(3)投入不足,治理乏力。(4)法规缺位,管控较差。(5)技术缺乏,设备落后。(6)宣传不够,意识不强。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分散性、长期性、多源复杂性及难以监测量化等特点,不能照搬城市和点源治理模式,必须针对污染产生、迁移、转化及消减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行动上,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措施上,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政策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防治。

3.1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法规体系

3.1.1构建农村环保法制体系目前亟需针对新修订《环保法》中加强农村环保公共服务、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屠宰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解释及相关实施细则;抓紧调研制订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专项法规,如农村环卫管理、农产品产地质量分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方面;各省市也应结合新修订《环保法》,抓紧修订或出台《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整理修订有关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化制度运行环境,加强农村环保责任追究和执法。

3.1.2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环保的系列政策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对不适合的政策及时调整,形成有利于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调整化肥相关优惠政策。化肥长期以来作为保供给、促增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农资,一直给予生产流通领域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无形中促使农户多用化肥。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应逐步取消,形成化肥价格市场调节机制,以减少化肥使用。同时,应设立化肥专项环境保护基金,用于防治化肥资源过度施用、有机肥推广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启动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为培肥地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可对有机肥生产使用进行补贴,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吉林等部分省市开展了有机肥推广补贴,但是从全国来看,实施补贴政策的范围还很小,补贴资金也有限。应该从国家层面启动对农户使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资金可以从生态转移支付、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化肥专项环保基金等中安排。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国家为了推动社会福利和体育事业,1987年发行了福利彩票,1994年发行了体育彩票。为了推动农村环保事业发展,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可参照福彩和体彩的运行方式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每年可为环保投入增加社会投资200亿~300亿元。

3.1.3理顺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转变认识,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促进城镇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系统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职能,避免交叉重叠和管理缺位。要加快基层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形成完善的、长期管用的队伍。要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3.2从技术操作上找准标本兼治的路径

3.2.1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何减少重金属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的污染,使人类走出“疾病、癌症”的阴影,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艰巨的问题。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治理刻不容缓。要加快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摸清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划分和分级管理;要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谁污染,谁赔偿,谁修复治理,并将重金属污染修复纳入企业绩效管理;要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和监管,强制污染行业和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

3.2.2解决好粮食数量上的增产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解决少用化学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大力发展农家肥和替代性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造农家肥和发展高效新型环保农业投入品,使农民有条件和动力集造使用农家肥和选择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而减少农业化学投入品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的污染;要加大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推行科学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养分的环境负荷;要积极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黄板等物理防治方法,推广生物防除技术,逐步减少化学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用量,降低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风险;要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专供专营网络。筛选一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设立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并向社会挂牌公告。

3.2.3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污染源,但它更是一种资源,如何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重点要加强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趋利避害,既保护环境又循环利用资源。要重点支持种养结合的新型农场发展,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考虑;要鼓励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采取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引导多途径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厌氧发酵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使沼气工程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养殖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农村沼气的认识。

3.2.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如何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生活垃圾污染之困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已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统筹收运、集中处理的管理体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市、农村的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广“户保洁、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保证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制度化、长效化。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政府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中,财政将垃圾收运、垃圾中转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预算,并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现行落后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寻找融资方式,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道路。要积极开展农村垃圾综合利用研究,变废为宝。农村既是垃圾的产生之地,又是部分垃圾的利用之地,具备垃圾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比例很高,如果将垃圾中60%的有机物通过分类,将部分转为动物饲料,部分通过沼气转化为燃料,部分通过沤制转化为肥料,可以减少农村垃圾收运量30%左右。把农村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又增加有机农副产品的供给,还可以节约垃圾收运处理成本。

3.2.5高度重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如何将大量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何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是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十天半月可以不坐汽车飞机,但不能不吃饭,生活离不开粮食,生产粮食就得产生大量秸秆。重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如果85%的秸秆用作饲料,按4∶1的比例折算,可相当于231.4万t饲料用粮;如果用作肥料,按照还田1000kg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50kg,以85%的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38.8万t;如果秸秆用于产沼气,1t秸秆可产沼气250m3,按85%的秸秆用作产沼气,年可产气23亿m3,相当于近500万t燃煤的产能,可供597万户农户使用。要因地制宜制定秸秆利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秸秆加工业、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力度。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发电等技术,结合当前分散养殖减少,农户沼气缺乏原料的现象,加快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利用技术。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推广秸秆氨化、过腹还田利用。要建立秸秆回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3.3从重大项目上安排一批综合防治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环保事业。加大环保投资尤其是增加农村环保投入,环保资金分配应打破重城镇重工业的格局,应按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进行分配。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运行保障和污染专项治理等经费纳入财政环保投资重点。建立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鼓励有条件地区试点建立农村垃圾、污水收费制度,鼓励市场化运作。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要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农村环保重大项目。建议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配合美丽乡村、新农村、生态扶贫搬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实施,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垃圾收处运体系。(2)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通过配套建设沼气工程、还田管网等设施,商品化生产有机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优先对重庆市近万家没有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治理,到2017年,规模养殖场基本完成粪污治理和利用设施。(3)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废弃秸秆、有机垃圾、人畜粪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比重,到2017年,基本实现农村沼气适宜农户的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提高到20%。进一步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形成“市有实训基地、县有配送中心、镇有服务站所、村有专管人员”的四有服务体系,农村沼气使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4)加强农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完善例行监测和应急监测手段,提高农业环境监测预警能力。(5)启动实施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应重点在三峡库区流域、重点湖库、次级河流,实施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纳入国家和市级科研专项,探索区域性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6)开展农村环保进校园活动。环保从娃娃抓起,在农村中小学开设环保课程,每学期不得少于5个课时环保讲座,从小培养爱环境的习惯和意识。

篇10

踩住农业污染的“刹车”

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是必不可少的农资,但它们在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提供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我们用世界7%的耕地消耗掉了全球35%的化肥和20%的农药,每公顷农田化肥施用量高达318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施用农药12公斤,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且利用率仅为1/3左右。”

“施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不仅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差,还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使得湖泊富营养化。”全国政协常委田惠光介绍说,农药实际有效利用率也较低,大部分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同时,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比较大。

种种污染导致的后果就是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频频出现,威胁着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田惠光还特别关注农村过密养殖导致的生态问题。据国家环保部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数据,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有些养殖场粪便连同冲洗水直接排放到溪水中,进而汇入河流中,大部分未被利用的畜禽粪露天随意堆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田惠光说,畜禽粪便、养殖废水往往造成养殖场周边环境亚硝酸盐、氨氮、大肠杆菌等严重超标,形成安全隐患。

全国政协常委张桃林认为,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抗逆优质新品种、新型肥料、高效安全农药等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和推广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建设。

他还建议,政府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推动基本农田、水资源、生物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相互衔接,依法保护各种农业资源和环境。落实地方责任制,完善耕地、水资源、环境保护属地管理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完善补偿、金融、税费、价格等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农业投入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

遏制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企业纷纷落户乡村,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乘虚而入,导致工业污染逐渐蔓延到乡村。而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这种严重污染企业不仅一路放行,还对它们“上山下乡”推波助澜。

田惠光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乱象:一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农村污染加剧。

这些污染,最鲜明地体现在土地质量上。民进中央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土壤污染面积为200多万公顷。而到2011年,仅受污染的耕地就约有1000万公顷,占18亿亩耕地的8.3%。2012年,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污染难以察觉却可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壤污染事故,包括砷、镉、铅等重金属污染事故达30多起。

全国政协常委宋海建议,应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变目前的超标排污收费为全面的排污收费,变目前的单一浓度收费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收费,变单污染因子收费为多因子收费,变低排污收费为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并把排污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逐渐实现环境收费向环境税收的转变。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废品回收利用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对于治理耕地的土壤污染,全国政协常委陈清华提出,应当健全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制度,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和应急预警能力。

“怀着对土地的敬畏之心和保护之心,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抚慰大地之殇。”民革中央的一份发言建议,要尽快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与土壤资源保护直接相关的法律,建立土壤保护标准体系,加大土壤污染监管力度,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增强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力度。

根治生活污染的“脏乱差”

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与日俱增,垃圾的成分日趋复杂,但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仍然薄弱,“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是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

王全书在发言中描述了农村生活污染的场景:全国农村每年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这些废弃物大都未经处理,被随意丢弃和排放;每年产生的6.5亿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也很低,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渠畔路侧;此外,生活垃圾中的一些废旧荧光灯管、废矿物油、铅酸电池等有害垃圾虽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随意丢弃。

全国政协常委郑小燕指出,农村生活污染严重,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如垃圾分类、农药化肥科学使用等基本环保知识;另一方面,也与资金投入不足有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完善的环卫公共基础设施,一些财政紧张的地区就显得捉襟见肘。”

郑小燕提出,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排污费、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投入要重点向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同时,也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和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格局。

王全书也提出,应当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乡镇驻地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纳入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偏远农村的生活污水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法进行处理;推广“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农民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