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0:3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篇1

信息技术的核心完全改变了整个时代的面貌,不管是从生产生活还是各项技术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改变,不管是哪种技术都能够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生产提供需求,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利用都是采用几种技术联用的方式,未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定是各种技术联用的方式[1]。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单一的技术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信息水平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要求之下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技术联用的模式就成为了当下技术发展的必然,通过将技术联用,其实也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目前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两两结合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传感技术就是利用各种物理量、化学量以及生物量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一个高品质的传感技术系统,只需要观察其获取到的信息量大小以及信息的质量。传感技术作为吸纳带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受重视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另外两项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利用传感技术制作而成的传感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测装置,其之所以能够完成检测主要是借助传感器中的各项敏感元件。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能够将传感技术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处理,换句话而言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基于传感技术的传感器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采集以及检测到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识别与处理出用户需要的资源,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接着存储到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当中,用户可以随时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查询和利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并且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十分的可靠与准确[2]。

(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的利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交流。在整个社会中,各种有形的信息与无形的信息之间的交流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出现信息交流中断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科学技术并没有这么发达时人们采用电报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这个时代人们使用电话、蓝牙各种先进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特别是无线通信的方式逐渐将有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主要是因为无线通信的优势能够高效实现信息的交流。利用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两种技术联合衍生出的各种即时交流平台、网络购物等的出现更是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高效交流。具体表现为发送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接受放,通信技术组成的通信网络能够将计算机已经处理的信息传递给每个用户,同时计算机又能够对通信传输实行在线监控,这样一来就能够以最安全最快速的方式将信息进行传达。目前使用的移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线上购物等都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借助了各项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际的实验证明,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有效紧密的联用起来,其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用必定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篇2

云计算是一种根据使用量确定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提供便捷的、可用的网络访问,并进入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迅速的提供,只需要投入较少的工作,或者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流。目前,高能力的计算发展和应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科研实力甚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云计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服务水平和利用率,而且避免了跨结点划分应用程序所带来的低效性和复杂性。

二、大数据与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的推进

(一)大数据拓展了会计信息化的资源利用范围。

随着数字化、软件和处理能力的发展,对可利用的数据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企业必须敏感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深加工后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财富,更要掌握哪些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软件的进步来实现。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不再只针对会计作业上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且云计算是世界各大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数据收集、处理的核心计算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云计算将零散的数据整合在一起,提炼其有价值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与传统的会计信息融合,挖掘被忽视的重要信息,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这样就能从行业中脱颖而出。

(二)促进了会计信息化成本降低。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需要企业自身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考虑硬件与软件的升级和维护,这方面是阻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大数据与云计算融合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用资源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付费,不再需要前期大量的工作和资金投入。这样,企业也能将重点放在自身的发展上,增强竞争优势。

(三)提高了会计信息化的效率。

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受到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这样信息交流不及时,可能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信息获取的及时性更加重要的。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提供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的实现与客户的沟通,及时地掌握所需的信息。同时,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更快地形成所需的各项指标,管理者能更快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识别潜在的风险。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发展滞后。

目前,企业信息化逐步在向社会信息化发展,各企业在加工处理自己的会计信息时会形成这个行业整体的信息流。通过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各企业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企业在整个行业或地区的地区和影响力,了解自己的强势和弱势,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实现动态地对公司的持续改善管理。这一平台需要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云计算供应商要求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地域和不同业务规则的需求,所以对其适应性、扩展性以及灵活性要求比较高。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国内的云计算平台建设滞后,使云会计这种新型会计信息化发展面临很大的阻碍。

(二)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数据安全性挑战。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信息 安全保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发送电子邮件,进行网络办公,网络学习,处理银行事务,国家机关处理要务等等。但是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不法分子或者病毒等等“不速之客”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甚至会威胁到国家机关和部队中的信息安全,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至关重要。计算机安全保密技术的提出成为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将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具体分析。

1.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概述

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和数据保护以及对信息保密来实现的。计算机的系统安全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安全技术,来进行保护计算机的硬件、应用的软件和操作系统、数据等等,防止被破坏、入侵的过程。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防止受到入侵和剖坏,以保护系统的可靠运行和网络的不中断。信息保密是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控制的过程。现在网络病毒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越来越多,所以加强计算机安全保密技术非常关键。

2.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等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计算机安全和保密技术越来越突出。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所面临的安全非常多,尤其是对电脑来说,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这些病毒主要有: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和危害、计算机电磁信号的泄露、网络通信协议的安全泄露、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窃密的装置等等威胁,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刻不容缓。

3.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的常用技术

3.1 网络安全技术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保密工作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网络协议的完备性。主要措施是加强网络脆弱性的检测和防火墙、入侵检测的技术。网络脆弱性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黑客”攻击而演变出来的探测软件的集合,主要包括的对象有网络操作系统、协议、防火墙、口令等等安全保密措施进行保密工作;对这些软件的探测和攻击,可以对安全网路的防护做出具体的评估,以不断改进安全保密措施。防火墙的安全技术,主要是对网络上流通的信息的识别和过滤,已达到阻止一些信息的作用,这是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进行安全隔离的系统。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发现网络系统的异常访问,并判断出一些入侵行为的发生,已达到阻止和反攻击的目的。

3.2 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的病毒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非常大的威胁。典型特征是,进行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发现了病毒进行解剖,最后在灭杀。对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防治工作可以在服务器上装载防病毒的装置;也可以不定期的使用防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检测;还可以在网络接口上安装防病毒的芯片等,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也达到病毒防治的作用。

3.3 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技术

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技术,首先制定出正确的安全策略;在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进行保护(比如密钥口令的分段管理,数据加密保护,身份认证,信息加密,防病毒传染等等保护措施);然后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安全保密;在制定数据库的荣灭备份;最后在数据库的周围警戒和出入控制等措施。

3.4 鉴别技术

鉴别技术的主要工作发现非法用户对网络信息的修改和窃取等。鉴别技术也被称为认证技术。鉴别技术主要有;对身份的鉴别,目的是为了验证合法用户,使系统决定是否能够上网;在一个是对信息过程的鉴别;还有一个是对防抵赖的鉴别,主要是对重要的文书或者契约发生了否认和抵赖进行防止工作。

3.5 对访问的控制

这一个工作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技术。主要是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的机制构成的。访问控制原则可以确定授予每一个用户的限制条件;访问机制是实现访问策略的预定的访问控制功能。

4.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辅助措施

主要关于加强电脑的保密工作具体有(1)设置8位以上的开机密码,以防止他们破解、更改,密码要定期更换。(2)电脑必须配备安全的杀毒软件。(3)不得让无关的工作人员使用电脑。(4)电脑在使用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时,不得与其它非电脑网络进行连接,严禁在电脑上使用无线设备。(5)对于电脑的维修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6)责任人要定期对电脑进行核对、清查工作,发现丢失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才能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周碧英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期刊论文]-甘肃科技 2008(3)

[2] 王治 计算机网络安全探讨[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8(21)

篇4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篇5

关键词关键词:医药信息学;信息应用;实践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8502

0引言

伴随着医学信息学、医学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诊疗、医学教育、临床医学统计、医学信息与图像处理、智能化医学仪器及医院信息管理HIS系统等诸多方面,这就为医科类院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每一位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甚至成为了关乎医科类高校计算机系存亡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医学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教改力度,改变现有医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及方法,从而推动整个学科的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灵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1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导致医疗卫生条件存在很大的地缘差异性,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1)大型综合性医院多数建立在超大型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虽说医疗设施相对齐备,医疗水平相对先进,可是这些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很大,人均就医环境并不乐观。如果在这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单纯开展医生人工式的接诊方式,明显不能满足当下的客观要求,因而,全国各大医院都已引入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物、财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2)我国西北、西南广大地区地广人稀,老百姓就诊非常困难,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曾享受过医疗仪器的诊治。虽说有乡村医生、下乡医疗队定时去访诊,乃至村县医疗卫生机构接诊,但其也仅仅局限于头疼脑热这样的小病,对于需要手术的疾病很难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居高不下,以上问题都对医学信息化教育提出了要求,需要医科类高校的教师、学生乃至相关部门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所谓“医者仁心”,偏远地区绝对不应该成为当今医疗卫生现代化推广实施的死角。

2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生源地域范围广,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源懒得听,农村生源听不懂,相信这也是困扰所有高校的一个共性问题。具体到医科类高校,学生主要以医学知识学习为主要任务,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物理、数学等都很难有学习主动性,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对计算机课程也是尽量压缩课时。一方面学校不重视,另一方面学生懒得学,这就使计算机教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学校领导和学生对当今医学计算机信息学认识上有偏颇,而实际上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展了数十年,医院的仪器设备也基本步入了信息智能化阶段,试问,如果医学生只具备医学常识、诊断能力,如何能够在操作这些智能化设备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呢?

21世纪的医疗诊断模式绝对不会如19世纪那般单纯依靠医生个体能力,它是医生医术与医疗设备操作技术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如果医生没有良好的医学信息学习背景作为从业支持,将来就很难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

3医学信息学教学改革探讨

3.1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内蒙古医科大学首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分班教学,学生入学后,根据现有的计算机水平选择初级班或高级班。初级班主要是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开设的,讲授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常用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网页设计技术、Photoshop、Flash等。高级班是针对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办公软件的同学开设的,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医学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医用数理统计软件等。

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是教材的建设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一点,应当注重计算机技术发展,准确定位对象,突出专业特色,动态及时更新。计算机学科有其特殊性,计算机教材应及时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新成就、大趋势,不断推陈出新,缩短使用周期。笔者学校在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组织专家编写了《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近6年的教材使用周期一般为一年半。

3.2计算机应用教学课程设置

就医学学生而言,教学主旨是所学专业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使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医学专业领域所涉及的计算机信息问题。立足于这个出发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点讲解医学本、专科生各专业在医疗活动中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如开设“医院管理系统”、“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等课程,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知识讲座等。教师除在课堂上尽量讲解新知识外,还可就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开设讲座,拓展学生的信息面,邀请各大医院、各大医药公司人员来学校进行生动的校外辅导式互动讲座,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远程医疗的实施、远程教育操作模式、医学图形图像传输等,从而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逼着学”上升为“我要学”,让学生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课程。开展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向主动学习,扩充其知识面。将计算机真正作为一种能够促进本专业发展的有利工具,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3逐步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计算机较之其它学科有其特殊性,如果不实际操作,理论知识会忘得非常快。很多知识点如果讲理论需要大费周章,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几步就可以说明问题。因此,在该课程课时设置上,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比率为1∶1,同时还采取了以下诸多措施:首先,编写了一部与理论教学进度完全一致的配套实验教材,并在理论教材的同时更新实验教材内容,每次实习有一个具体内容,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做实验,避免实习的盲目性;其次,将教师教学课件及大量习题放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从侧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自愿去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再次,彻底改革考试方法,采用笔试和上机操作结合(两者各占50分)的考试方式,完全改成无纸化考试,学生需要在机房答题考试,以强调上机实验的重要性,回避一些人为因素问题。学生学习结束时,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上网查询、处理数据、录入论文排版设计与打印都要自己完成,为毕业后进行科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内蒙古医科大学建设了医院信息模拟网络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医院信息模拟网络应用环境,在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医院信息模拟网络实验室配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际业务活动,使学生对医院的实际工作状况产生直观认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医院信息模拟网络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工作环境里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为以后顺利走上医疗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结语

高等医科类院校本、专科医学计算机信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具体结合不同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紧紧跟随当下计算机在医学信息方面应用的发展趋势,构建相对完整、科学、合理的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紧扣这个目标,高等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就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保密;保密管理

一、威胁与挑战

在信息技术领域,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两个相互依赖而又很难分开的问题。保证信息安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固有的可访问性、聚生性和设防困难体现了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脆弱性。网络的关联性以其“无国界性”和“超领土性”的虚拟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每个用户都可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充分利用各个计算机存储的大量文字、数据和图像资料。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共享的需要,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要频繁的通过线路进行联络,这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

从2010年开始,按照有关保密规定要求,国家机关和单位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大幅缩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网络安全监控重心逐渐向中央企业偏移。纵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泄密案件,80%以上都是计算机网络泄密。深刻分析泄密的原因,石油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形势仍不容乐观。

二、问题与隐患

从2009年开始,根据国家保密要求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石油企业大多数单位和机关部门先后配备了计算机和安全U盘、安全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从整体运行和检查结果来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处理信息的需要。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和隐患:

一是保密观念淡薄。少数人认为保密工作是保密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更有甚者,认为不产生秘密就无密可保,也就不需要保密。实际上,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产生的文件以及工作秘密,也同样属于保密工作范畴,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和公司造成损失。另外,有些工作人员虽然具有一定保密意识,但缺乏基本的保密技能。例如,部分机关人员意识到企业文件应该保密,存储在自己的办公计算机上会设置密码,但却不知道在电子邮件中传输文件也会造成泄密,更加不知道“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的保密要求。

二是管理制度落不到实处。在石油企业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暂行规定中,都明确了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不得存储、处理、传递信息等内容,处理信息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但在实际中,仍有一些单位把这些“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规定当做“摆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情况下“一机两用”(一台计算机既当办公计算机用,又当计算机用)。

三是技术防范能力参差不齐。个别单位以成本紧张为由,不购买计算机,用淘汰的计算机代替计算机,人为制造泄密漏洞;有的部门计算机设置的口令长度过短,使用周期过长,有的甚至不设口令,忽视了当前的“信息网络”防窃,任何人打开计算机就能进入系统,随意下载、拷贝存储的信息,造成了极大地泄密隐患;有些单位在计算机网络监控上舍不得投入,致使保密工作人员没有专业检测工具对计算机存储信息进行检查,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检查处于空白,即便发现问题也束手无策,保密工作难以深入有效开展。

四是日常保密管理薄弱。计算机及其网络泄密根在网下。2011年11月某省出现的五家门户网站从互联网和其他网站转载秘密信息造成泄密事件,保密部门对五起泄密事件惊人一致的调查结论:单位领导对保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具体办事人员失职,对上网信息把关不严。根据这样的结论,同样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其他形式的泄密,比如编书、撰写论文、汇编资料,或向小贩卖文件等。有的机关工作人员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缺乏,总认为自己都在连接网络的办公计算机上处理文件、填写财务报表,已经无密可保,更谈不上采取防护措施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强化宣传教育。保密管理最主要的还是提醒到位。一是必须加强普及性的保密宣传教育。在进行保密法律法规普及教育的同时,要紧密结合保密工作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补充新的保密知识,包括秘密保护范围、载体性能、计算机病毒防护和网络保护基本知识等。二是宣传教育要突出系统性和针对性。宣传教育内容要力求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要加强人员保密知识培训。要按照石油企业“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在抓好宣传教育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保密基础知识培训。

加强日常管理。在现有的体制下,保密管理仍需要通过各级行政管理来具体实现。一是要强化领导干部保密责任制的落实。要通过定期的领导干部保密教育培训、责任书签订、形成保密工作记录等形式,切实落实领导干部保密责任制。要树立保密工作与信息公开、快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理念。二是要严格按照“控制源头、落实制度、加强检查、明确责任”的原则,重视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三是要确保信息传输系统安全。生产数据传输,可根据业务需求和工作需要,统一申请使用集团公司VPN系统。

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9418

国内刊号:11-5602/TP

邮发代号:82-56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海琳,何梓健.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计算机管理系统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11:43-44

[2]辛新,郑平.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j].工程质量,2001,4:15-16

[3]毛义华.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质量的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0:45-47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材;考试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明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自主开发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

作者简介:鲁菁(197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4]。导致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认知情况,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类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有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学过的。为这类学生只需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复习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刚开始最好采用系统授课的模式,按照“演示授课练习理解巩固练习运用检查”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2.2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小组成员的异质特点,使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4人为宜,以避免出现小组分化的情况。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监督、指导,必要时还要介入活动,给予总体的认同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或当发现某些学生的操作不正确或操作过程较繁琐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避免产生负面效果,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成果[5]。

2.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1) 分析教学目标。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作为当前教学任务的“知识主题”。

(2) 设计任务。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知识主题”融入到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中。对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教材、上网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交流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小组的协作情况,注意总结遇见的问题,易犯的错误、成功的范例,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

(4) 分析、评价和总结。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总结以外。还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优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经过精心的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对教学内容巩固和强化的目的[6]。

3教材选用与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1]。高职计算机教材的选用要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二是操作实验部分,学习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机房实验授课的教学形式。

理论知识部分,我校选用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委托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组织编写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教材[7]。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编排系统全面,很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使用。

另外,组织专人编写了适合高职特点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一书,该书由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两部分构成[8]。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点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理论学习指导中,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配有与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尽快掌握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常用软件的使用”中的要求,实验教程部分由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0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的使用五个单元,共九个实验构成。

实验教程的编排考虑四个方面。第一,以任务建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成为一个大的任务,大任务又由十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能够体现本章节需要学习的2~3个知识点。通过完成小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继而完成每个实验安排的大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第二,内容编排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实验由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主要操作总结3部分组成。将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分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将注意点集中在实验内容上,通过积极思考、既有知识的应用、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对某些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有疑问或遗忘,可以

到第2部分实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学习。第三,各实验之间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第四,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第二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中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论文排版,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第三单元“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实验里处理的数据是学生成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为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保持同步,为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同的上机考试环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教师自行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分为考试和监考两大模块,具有题库管理、自动分发试卷、定时控制收卷、试卷完成情况查询、理论题目自动阅卷、自动将考试结果打包上传等功能。

近三年,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组织了6次全校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由后台服务器从题库抽取产生,保证不同场次的操作题目不同,在同一场次中操作题目相同,但理论部分试题不同。考试系统采用倒计时,考试时间剩最后3分钟时提示学生保存考试结果。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将考试结果保存并上传至服务器,同时显示出学生的做题情况,比如理论题目已做数量,操作题目保存情况等。实践证明,在每学期教学任务结束时,组织模拟江苏省等级考试形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期末考试,一方面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另一个方面,使学生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该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性模拟测试,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冉崇善.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

[2] 刘俭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4] 卜佳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福建电脑,2007(6):195.

[5] 李广凤. 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8):60-6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张福炎,孙志挥.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鲁菁,江敬尧,张永瑞.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dvanced Vo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U Jing, MA Ji-jun, BAO Dian-qing

(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篇10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与紧俏到日前的招生与就业困难,其中的变化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作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举步维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有近90%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社会后需通过其他的社会实践或学习才能获得工作。学校的生源质量及人数也都在下滑,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从早期的3个班直降到1个班。可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1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

计算机应用专业最初热门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计算机是门高科技的学科,对其崇拜,都去追宠,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计算机已经不像早期那样神秘,现在的计算机就像电视一样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计算机的操作也十分简单,于是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便随之减少。

1.2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问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制定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有扎实的计算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网络基本应用等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相关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一专多能。

这种专业定位在早期的确合理,同时高校用这样的专业定位为国家培养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不过这种专业定位所带来的隐患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首先,上世纪90年代人学毕业生实现分配制,所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当时信息化水平不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只用计算机进行打字、复印等比较简单的工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后,体现不出个人能力的好与坏,这种假象迷惑了很多人。

现在这种一专多能思想专业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已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了多能,专业课程开设过多,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每门课程只能讲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能深入进去。

(2)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肤浅,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专业课程理论过多、过旧,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平时实践类课时少且远离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用工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4)学校的学生成绩测定方式存在问题,现在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局限在一纸试卷上,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够。

上述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用工的条件越来越现实,他们需要上岗就能工作的员工,招聘会上的常见词“有工作经验”是最好的体现。这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学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但缺少职业性的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2)计算机的工具特性使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现在很多职业要求是既要懂计算机,还要懂其他相关知识。对于那些仅学习计算机应用但水平不高的毕业生来说,找份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温州地区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的职业,公司希望招聘美工好的员工,对于那些PS,CORELDRAW,网页三剑客等应用软件操作非常熟悉的毕业生来说,他们还要去学习美工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其生源素质也逐渐下降。学生的英语和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计算机的深层知识困难较大,最终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很难实现就业。浙江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2007级的3个班中,高考分数基本都在350分以下。还有部分学生是从职高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上来的,他们在职高基本没有学习英语和数学,升到高职院校学习,感觉知识跟不上,最后发展到学不下去,不想学的程度。

2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之路

2.1 拆分细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应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和细化,把早期的一专多能思想改变成一专一能的思想,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成一些生命力更强的专业。如企业办公自动化(MIS,信息管理方向)、企业Ⅵ设计(平面设计方向)、Internet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企业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WEB设计与开发(软件技术方向)、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技术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方向)等。目前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中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迈进,下面是对一些高职院校的纵向和横向分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9年计算机相关专业变化情况详见表1。从表中可清晰看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分离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

浙江省其他主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离情况详见表4,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分离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等新专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电子商务、通信网络与设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在新专业中,最明显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细分出来专业就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该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网络工程方向应用。

从全国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详见表5,该表列举了我国几所非常著名的高职示范性院校,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专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信息管理、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值得一提的是 该校新专业中的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专业都是面向某种具体应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很好的前景。

2.2 培养方式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

计算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工具性决定了计算机必然成为其他职业的附属技能。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如企业办公自动化专业,除了要讲授OA的相关软件,还应该讲企业管理,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等专业知识。

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该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只能暂时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上的困难,因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违背,计算机应用专业被拆分细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新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需求广,生命力更强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拆分和细化出来的更多新专业。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计划及报到率没有详细数据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之路,今后的工作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41-44.

[2]项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