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医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法医学教育认知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47-03目前,国内法学专业大多开设了法医学课程。山东政法学院把法医学列为法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安排36课时,占2学分。为了解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方式及方法的选择,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以期指导和调整法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法医学的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山东政法学院2011级和2012级选修法医学课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共计240人。调查问卷主要涵盖学生对法医学的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法医学的意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教师授课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共计23个题目。学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后,我们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问卷回收率为100%。各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表2。

三、讨论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主要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实践中这些职业均涉及法医学知识。为适应高等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结果探讨如何调整法医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都开设了法医学课程,法学专业与法医学专业、医疗专业、医事法律专业及公安专业的专业性质和知识背景不同,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法医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迫切需要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法学本科生的法医学教育质量。

(一)教学前后学生对法医学课程认知情况之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法医学感兴趣,91%的学生认为法医学课程的学习对法学课程的学习有帮助。学完法医课后83%的学生知道当办理具体的案件时,应该就哪些方面委托法医进行鉴定,70%的学生知道法医如何进行鉴定。说明学完法医课之后学生对法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有了很好的把握,这就为今后参加工作办理涉及法医学知识的案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

有学者提出法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是审查法医鉴定结论以及在庭审过程中对鉴定结论进行质疑。[1]国内为法学专业开设法医课的院校的课时计划有三种:36、54、72,且有的院校同时安排数次实验课。短短几十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很难系统全面掌握法医学知识且灵活运用,所以要求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医学鉴定意见进行专业方面的审查和质疑是很难实现的。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学习法医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毕业后的司法实践中重视客观证据,学会对案件中涉及的法医学问题提出鉴定要求,学会选择法医鉴定人员,收集鉴定材料,熟悉法医学鉴定过程,审核鉴定程序的正确性,能更好地理解法医学鉴定意见,当发现可疑问题时,能组织侦查人员及其他办案人员、双方当事人、法医鉴定人等质证。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材情况

我校选用的教材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医学》教材(2010年版本),该教材专为法学专业学生编写。教材删减了法医精神病的内容,因我校单独给学生开设司法精神病学选修课,故相关内容不在法医学课堂上讲授。66%的学生认为教材的难易程度适中,各章节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多数学生反映教材中图片太少,如果附有彩图,效果会更好。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该教材在编写时以附录的形式增加了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内容。由于政法院校的法学生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而且在学习法医学之前接触法医学知识主要途径为电影电视剧、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等。笔者给学生授课时,在学期初用2个课时的时间讲解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并且在讲述各个章节的具体法医学内容时,附带讲解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据学生反映效果较好,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另外,67%的学生认为法医物证的内容较难理解,可能与该学科特点有关。法医物证学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为基础,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这两部分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基础知识的讲解。此外,我校法学专业分四个方向:刑事司法学方向,民法学方向,宪法、法理学方向,经济贸易法学方向。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对于不同方向的学生,授课时应适当突出侧重点,比如选择具体案例时应精选与各个方向密切相关的材料。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转变

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课堂讲授向案例教学、实践实训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就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讨论和探索。

1.实验、实践教学

有学者提倡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开展尸体解剖检验教学、让学生参加真实的现场勘查、参与DNA的检验过程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2]与国内某些高校报道的调查结果不同,本次调查仅有1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与多数学生观点一致,认为无需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因为法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不是将来毕业之后像鉴定人一样参与鉴定工作,这与法学专业的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有关。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法学专业的教学特色。在讲到尸体解剖的内容时,笔者选择45分钟的尸体解剖录像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79%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法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拿到法医鉴定资格证,也无需亲自做鉴定,能够灵活运用基本法医学知识理解并解释相关鉴定意见才是根本需求。根据法学专业的特点, 应该主要从如何分析和评价法医学的鉴定入手,通过系统的法医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分析鉴定结论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法医学的鉴定程序。

2.结合PBL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利用精选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案例分析中学习理论知识。[3]法医学的知识点多涉及大量的案例,且案例具有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案例分析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大量的真实案例照片辅助理论知识的讲解,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效果较好。结合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除要求案例与授课理论知识相互渗透外, 还须针对法律相关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设计问题。应努力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熟悉法医学鉴定过程, 提高学生对法医学知识的运用水平,且提高他们对法医学鉴定意见书的阅读水平和鉴别能力。当然,在授课时应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结合幽默风趣的讲解,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增加教学效果。

3.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有学者主张最好能像法学课程比如刑法学案例研究、民法学案例研究等课程一样开展法医学案例研究的实训课程。[1]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实训课讲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毋庸置疑,这种想法的目的非常好。但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前三年要学量的公共课程、法学专业课程,最后一年被派到公、检、法及律师事务所实习法律知识,准备司法考试、考研、考公务员等,课业压力非常大,不大可能为了案例研究实训课给法医学再安排更多的课时。而压缩法医学理论课时,来讲解案例研究实训课也不现实。我校法医学课程只有36课时,而且最后2课时考试。目前,法学生课业压力大,无法再增加法医学课时。面对这种情况,就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法医学知识。

当前时期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施加给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而非压抑的氛围中既学到知识,又心情舒畅呢?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笔者认为可以把法医学的部分内容融入法学实训课中,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课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民法、刑法案例研究实训课时,当涉及法医学人身损害(医疗损害、职工工伤、交通事故、故意伤害等)、亲权鉴定、个人识别等案例时,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由法医学教师作为司法鉴定人客串出庭,讲解相关的法医学知识,毕竟法学教师无法像法医教师那样进行专业而精辟的讲解。当然,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法学实训教师与法医学教师的密切配合,打破传统的单挑一门课的局面。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以传统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本次调查中15%的学生选择传统的闭卷考察方式,85%的学生选择撰写小综述、小论文及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习法医学以及科学反映其对法医学课程的掌握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我们给出的案例分析题目作答要求不是单纯的分析鉴定结论,而是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判断案件材料是否齐全、提出鉴定事项、列出可能出现的鉴定意见、不同的鉴定意见对案件当事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三种方式同时列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结果多数人选择了后两种方式,与调查问卷一致。撰写小综述、小论文及案例分析不仅考查学生对法医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评估了学生应用法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拜荣静.法学专业法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展望[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1):39-41.

[2]杜国明.法学专业法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之改进[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210-213.

篇2

【关键词】科学证据;法医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d9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311-05

therelationshipbetweenexpertopinionofforensicmedicineandcases.changlin.instituteofevidencelawand

forensicscience,chinauniversityofpolitcisandlaw,beijing,100088

【abstract】thepaperincludesthreeparts:theexpe~opinionofforensicmedicinecanstatetheconditionofcases;

thevalueoftheelementsofcasesinforensicmedicineisgreat;forensicmedicineislimitedinscience.forensicmedicine

relyeontheconditionofcases,anditisnecessarytoexamtheexpe~opinionofforensicmedicine.

k【eywords】scientificevidence,forensicmedicine

法医学鉴定是最常见的司法鉴定活动。就案件 为意见的证据。大陆法系赋予鉴定人勘验、调查和询

中专门性问题委托法医学鉴定,其委托目的或鉴定 问被告人的权利都与了解案情有关。我国法官委托

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那么,法医学鉴定能否根 鉴定有时向鉴定人提供案卷资料,也是帮助鉴定人

据案情鉴定呢?如果根据案情鉴定是否丧失了法医 熟悉案情。

学的科学性.或者动摇了法医学的学科基础呢?本文 关于法医学鉴定那些案件的鉴定需要结合案

泥就该问题进行探讨。 情,我们以常见法医学鉴定为例,作一简要的概括

一 、 法医学鉴定意见的案情趋向性 (见表 1)。

关于法医学鉴定如何依据案情问题.闵建雄专

法医学鉴定与案情的关系应该说是非常密切

的,有许多法医学鉴定项 目依赖案情事实.甚至因案 表 1法医学鉴定结合案情常见情况

病历资料记录与外伤事件不一致

情的变化而引起结果的改变.这就是法医学鉴定的

致伤物推断

案情趋向性。 死亡时间推断

法医学是为法律服务的学科.法律中的专门性 死亡方式确定(自杀、他杀、意外等)

问题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而现实所发生的 死因不明

猝死的排除法

案件千差万别.需要法医学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针对

既往病史、外伤史的调查

性。必要时,依据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案情回 精神症状表现的调查

答某一具体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恰是法医学作用

的体现,也是法医学魅力所在。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关 家在其对死亡方式的经典论述中指出:确定死亡方

于专家证人的信息来源(意见依据)规定,专家证人 式分成逐步扩展的三个层面。(1)技术层面。技术层

可以以已被引用采纳的证据作为自己的意见根据。 面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对所有客观信息进行检验和分

专家不能以缺乏真实性而不可采的资料作为自己意 析后得出的意见。对命案来说,最重要的客观信息当

见的根据。同时指出.专家证人能以审讯期间由证据 然是尸体及其与尸体、死亡相关的证据(也称之为现

引出的一个假设性问题传达给他或她的信息资料作 场信息)。当然,必要的现场调查和侦查信息有时也

[作者简介]常林(1963),男,山西人,医学学士,法律硕士,教授,主任法医师,研究方向法庭科学,科学证据;

tel:+86—10-68642361.e-mail:linch@cup1.edu.cn

----------------------- 页面 3-----------------------

· 312 ·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 14卷(第4期)

要结合。(2)案件层面。案件层面是指利用一切手段 公安、司法人员总想让法医把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鉴

对涉案所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的结果或意见。这里 定文书上,甚至必须是结论,不能是意见。(3)对鉴定

的信息包括现场信息、调查信息以及扩展信息(后续 人而言,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鉴定中不要盲目依赖

侦查所得)。(3)法律层面。法律层面实际上是在综合 偏案情,先人为主,就事论事,结果跟着案情跑;二是

技术和案件层面的基础上再利用法律的需要和赋予 凡在鉴定中结合的案情资料,必须经公安、司法人员

的权力分析得出的结果。它的立足点是将死亡上升 查证属实,或双方当事人对案情没有原则性争议。

到法律解决的高度。其最大特点是将案件和社会、人 (4)明确法医学鉴定的案情趋向性。并不意味着公安

权和法律等等的因素综合。它对诸如动机等因素的 系统的法医学鉴定机构必须保留。鉴定人对案情的

考虑可能更甚于案件层面,比如同样是他杀,法律层 知悉是其鉴定享有的权利。但其同样应履行对案情

面要设法区分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故意的还是过 保密的义务,非公安系统的法医同样要遵守国家的

失的。甚至要区别激情突发、蓄谋已久,还是防卫过 法律法规规定。

当等等(参考案例1)。另一方面,他杀死和杀人案在 二、法医学鉴定中的案情资料价值

法律上的概念也许是不一样的。闵建雄专家进一步

这里的资料是指与鉴定有关的案情信息,我们

说明了法医鉴定的原则:(1)抽象原则。确保技术层

将其分为勘验记录与其他案情资料,以及医学资料。

面,综合案件层面,远离法律层面。(2)具体原则。文

(一)勘验记录与其他案情资料

书中不做死亡方式的结论,要做只写技术层面;技术

层面的工作应确保现有的条件均已想到做透;口头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现场勘验通常涉及的人员

分析以技术层面为主,结合案件层面综合分析;原则 有刑侦人员、技术人员和鉴定人员,刑侦人员与技术

上不涉足法律层面去开口说话。(3)不定死亡方式的 人员统称为侦查人员。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鉴定

命案,溺水死亡、高坠死亡、婴幼儿死亡和非法行医 人员是否要参与现场勘验

?我国目前还存在技术人 死亡等。(4)慎定死亡方式的命案,缢死、中毒死和交 员和鉴定人员合而为一.或者鉴定人员勘验现场的

通事故等。 情况。我们认为,侦查人员与鉴定人应该分开,鉴定

【案例1】一位山村女教师突然死亡,尸体检验 人员原则上不参与现场勘验活动。理由为:(1)侦查

死因为缢死。除此之外,尸体上有广泛多处、程度不 人员与鉴定人员法律诉讼地位不同。根据法律规定,

一 、 新旧不一的软组织损伤。调查发现,死者丈夫是 前者拥有侦查权.而鉴定人员只是诉讼活动的参与

一 煤矿工人,脾性极为暴躁,经常酒后殴打妻子,在 人。(2)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本案鉴定人

当地民愤极大。事后法医鉴定结论为生前缢死。公安 员不得担任侦查人员,应当履行回避的义务,即鉴定

机关以涉嫌伤害拘留其丈夫。最后法院以虐待 (致 人员不得在本案侦查活动中履行职务。(3)鉴定人员

死)罪判处了其丈夫。一个简单的死亡案例,却在不 参与现场勘验.对案件情况的熟悉,可能造成对实质

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尺度解释(看 结果的先人为主的预断。从而影响鉴定意见的科学

待)死因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死亡方式的判断)。难 性和公正性。特别是自己从现场提取物证,自己再鉴

以想象.法医能通过尸体检验单独得出虐待的结论; 定,这样在程序上,很可能导致控制物证搜集、保存、

侦查能通过调查单独得出缢死的结论;法官没有伤 移送的链条出现不公正。

害的情节和缢死的后果能作出虐待罪的判决。(引自 在法医学鉴定中,根据委托 目的的要求,或者是

闵建雄专家讲课稿) 涉及人身伤亡的重大刑事案件的鉴定,现场信息是

研究法医学鉴定的趋向性应考虑以下问题:(1) 完成鉴定的检验对象之一。我们认为,鉴于法医学鉴

充分认识法医学鉴定的趋向性,从相反的角度,更应 定工作的需要。鉴定人可以调阅现场勘验记录和其

该感觉到法医学在回答专门性问题时的局限性,条 他案情资料。案情资料包括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口

件性和相对性。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法医学鉴定意 供和当事人陈述。特殊情况下,鉴定人可以向公安、

见。摒弃科学鉴定万能论。(2)法医学鉴定的趋向性 司法机关申请.就与鉴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形成

表明,在法医学鉴定完成后,有关结合案情的分析和 调查笔录。例如,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对被鉴定

推断不一定必须写在鉴定文书中,公安、司法人员可 人生活环境、同事和邻里街道等进行的调查询问,作

以通过与鉴定人交流沟通的方式,并结合案件中的 为鉴定的佐证。

其他证据分析探讨某一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大部分 勘验记录与其他案情资料是证明案件发生的重

----------------------- 页面 4-----------------------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 14卷(第4期) · 313 ·

要证据,也是指明本案特定物证、环境、时间和被鉴 据,可以印证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事实。就诊时间和地

定人表现(症状)等情况的客观依据,结合法医学尸 点又可以说明损伤的轻重和当时的情况 (参阅案例

体、活体、生物性检材检验结果,对分析本案其他专 4);医疗过程的记录反映了被鉴定人伤情的变化过

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从法医学的角度为 程,判断损伤与i临床常规的符合性:被鉴定人治疗后

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认定证据提供参考性意见(参 的变化,有助于推断其预后功能障碍程度,便于伤残

阅案例2) 程度评定;完整的病历资料是受害人获得赔偿的客

【案例2】据在场人员反映,张某在农田劳作 观依据;被鉴定人既往病历资料是法医鉴别诊断、区

时,身体与农田里电线杆之间竖立的变压器接触,中 分因果关系、全面分析此次损伤的科学证据。另外,

电身亡。被告电业局检测后认为变压器并不漏电,拒 医学实物资料是法医i临床学鉴定中复检和审查的物

绝给予赔偿。法院法官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了 证,可以帮助修订和确认损伤诊断。(3)在医疗纠纷

勘查。法医进行尸表检验未发现典型的电击死征象, 案件的鉴定中,医学资料是分析判断医疗事故、医疗

根据现场勘验记录,认为不排除电击死的可能。法院 差错、医疗意外的最重要的原始依据之一。

参考此鉴定意见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医务人员就诊疗活动的情况向行政管理机关和

勘验记录与其他案情资料对法医学的研究具有 司法机关提供医学证明或证言属职业性证人证言

重要的贡献。孤立的单一的损伤在医学上进行研究 (professionalwitness)。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有时由

往往缺乏科研价值,当把它与案情或已知的现场情 于医生的法医学知识有限,其医学资料记录往往不

况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 能满足法医学鉴定的需要,这样就有关问题,特别是

结它们的规律性,探讨它们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必然 当时发生的情况,还必须对医生进行调查询问。

丰富和完善法医学学科,例如根据案情特点,对造作 【案例3】某男,50岁,清洁工。该工人在工作

伤、攻击性意外损伤和抵抗伤等进行研究,可以分析 中不慎从停止不动的清洁车上摔下。急送医院抢救,

判断伤者的动机和主观故意程度。运用被证明成熟 后死亡。死者家属与单位因处理善后存有争议,遂委

的法医学理论和技术,又可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 托法医鉴定。法医在没有调阅病历的情况下进行了

题,形成学科发展的渐进式良性循环。 尸体解剖。鉴定报告称未发现致死性损伤,结合死者

(二)医学资料 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m级),诊断猝死。家属不

服,查阅原

始病历,医院根据i临床表现诊断“原发性 医学资料包括书证(医学文书)和物证,物证有

脑干损伤”(有时尸体解剖很容易漏检脑干点片状出

影像资料、病理切片和蜡块等。医学文书是指医药卫

血)。法医学鉴定有误。

生人员在诊疗、护理、预防、检疫等工作过程中,按有

【案例4】某日,甲、乙二人因故发生口角,持物

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规范,记载并制作反映人体病

互相殴打,当日均未去医院就诊。过数日后,甲通知

理生理状况等各类形式证明文件的总称。按形式分为

乙到医院给其支付医疗费用。乙感疑惑报案。后派出

文字、符合、图形、磁记录资料等。按内容分为病历、医

所委托法医鉴定。法医检查甲发现其左上肢尺骨骨

疗证明、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关医药参考资料等。

折。经查阅病历证实,甲是在与乙发生冲突后次日深

鉴于医学资料制作的合法性,内容的规范性.与

夜入院。根据当时损伤资料,甲的骨折较重.若是乙

法医学鉴定的关联性.其在法医学鉴定中具有十分

造成,按常理当时即应就诊.法医怀疑其中定有隐

重要的价值。(1)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死者生前经

情。经公安人员做工作,甲承认 自己酒后骑车摔到路

医院救治,其病历资料可以反映临床表现,对尸体解

沟造成骨折

剖有指向性和印证性作用(参阅案例3);医生对原

在法医临床学鉴定实践中.基于一些委托要求

始损伤的描述有助于分析致伤物,伤者濒死期的反

的特殊性,有时可以不对伤者进行检查,而仅根据医

应等有助于分析致死因素和案件重建工作,并可以

学资料作出法医学鉴定,这种情况被称为文证审查

引导侦查方向;医院对死者呕吐物和排泄物的留存,

法医学鉴定方式。采取文证审查方式进行鉴定应满

衣服和携带物的保存,都有利于法医学检验。在美国

足以下原则:(1)被鉴定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接受

一 些州规定了医院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必须参加法医

检查。且鉴定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依据有关原始损伤

学培训。(2)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的作用就更为突

(损伤当时情况)进行鉴定的。反之,诸如以功能障碍

出。首先,病历资料是证明案(事)件发生情况的证

程度进行损伤程度评定的案件.或者所有的伤残程

----------------------- 页面 5-----------------------

· 314 ·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4期)

度评定案件。均不得采用文证审查方式进行鉴定。 本,希望能就此了结这场官司。但结果却完全出乎他

(2)就有关原始损伤的确认和资料的同一性推断可 的预料,鉴定报告显示他是这名孩子亲生父亲的可

以使用文证审查方式。例如判断x线片是否是被鉴 能性高达99.99%。在该案诉讼中,巡回法院的法官

定人本人的;根据x线片推断年龄。等等。(3)有关 认为labcorp的鉴定工作简直就是 “劣质的” lab.

医疗纠纷案件的医疗过失鉴定,可以以文证审查的 corp鉴定部门主管证实,他个人每年经手约30000

方式进行。 例亲子鉴定。按照每天 10小时,每年40周的工作时

三、法医学鉴定的科学局限性 间来计算,他平均每4分钟就要处理一份鉴定报告。

加州大学ivrine分校的刑事学家威廉 ·汤姆森说:

有人说.科学错误是证据领域永远的悖论。人类

“在每一个转接点都可能出现失误。失误让人难堪。

一 向引以为自豪的科技并非完美无缺,科技错误可

所以实验室并不愿意提供进一步信息。但我们知道

能引发证明错误.这意味着科学的局限性。案情影响

它们的确在发生。”该校另一位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

的因素也非常明显:案发现场的条件不利物证的发

着dna案例中的实验室失误.他认为dna实验室

现。如尸体高度腐败若干时间后被发现;科学技术条

“采用 自动化技术。就像 自动流水线上的奶油夹心蛋

件有限。存在的物证无法得到证实;鉴定人因素,对

糕一样。大多数时候这些蛋糕都没问题。但偶尔你总

案情的掌握存在偏差,鉴定方法偏移,等等。

会发现有一两个不对劲。”伊利诺斯独立法医中心的

英美法系一般由当事人选聘鉴定人,将其视为

学科主任卡尔·雷齐认为亲子鉴定是一种人为的努

“有学识的证人”或 “科学的证人”,专家证言不作为

力.“没有人真正知道人为失误(human—error)的出现

独立的证据方式。因此。在证据规则中,对科学证据

频率。而且问题在于:你是否能够找出这些失误并将

的采纳与采信作出许多规定和限制。尽管大陆法系

其降低到有统计意义的水平上?”巡回法院终审判决

对鉴定专家的范围有严格限制。甚至一些国家视专

克莱基胜诉。认为这一鉴定可能存在人为失误。dna

家为工作 “伙伴”,“法官的助手”,或法院的组成人

的结果是错误的。(转引自新浪网)

员。其鉴定结论有认为是 科“学判决”。但我们必须承

(2)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司

认和充分认识法医学鉴定的科学局限性,科学的局

法鉴定中。同样存在鉴定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鉴

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条件性和不当使用性(有称为

定结论准确与否的问题。对鉴定人来说,物质性认识

“半调子科学”或 “垃圾科学(junkscience)”)。

工具是人的自然认识器官的一种延伸与发展。使人

(1)作为一种专门性的科学技术鉴定,其作为待

的这种认识突破 自然器官的生理限制。在深度上不

证事实的结论也是受一定的条件或环境所制约。应

断加深,在广度上不断扩大。因此。鉴定所采用的方

该承认 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有一个相对真理过程,

法以及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将决定鉴定结论的水平

一 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成果都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

(参见案例6)。对层次不齐的鉴定条件出具的鉴定

绝对地证实和认定待证命题(案件事实)。如dna技

结论必须进行质疑。

术.一方面

在同一认定上带来了革命.另一方面也要 【案例6】某男性中学生被数名同学拳打脚踢。

看到由于实验室条件和标准化问题。而可能出现的

次日因腰部疼痛到医院检查。未发现特殊异常。第三

错误结论(参考案例5)。dna实验室容易发生错误

天上午发现死亡(晚上 自己独居)。此案经公安局解

的环节有:样本被调错;检验过程存在过错,如未作

剖后,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相继进行了六次鉴定。鉴

盲测试验;实验室污染问题;统计分析及概率计算错

于尸体解剖材料留存有限。认定外伤致死。抑或 自身

误或不科学

疾病引起的死亡。均缺乏可信性证据。最后以民事赔

案【例5】华盛顿名人发型设计师安德鲁·克莱

偿结案。

基的事业如日中天。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位他多

(3)在鉴定活动中,鉴定人是对专门性问题认识

年前约会过的女雇员几乎毁了这一切。三年前,当这

的主体。人的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鉴定人在鉴定活

位女士找上门来告诉他 “你有个孩子”的时候。克莱

动中并非仅以自己抽象的感觉和思维进行认识活

基认为自己不可能输掉这场亲子诉讼的官司。因为

动,应该承认鉴定人非理性因素对鉴定的影响。如鉴

在孩子出生几年前他就已经停止跟那位女士交往

定人的资格和水平,从而认识到鉴定的局限性。同时

他相信dna鉴定不会说谎。所以毫不犹豫地向美国

也应考虑鉴定人主观上可能受到偏见和利害关系的

最大的亲子鉴定中心之一的labcorp提了细胞样

影响(参见案例7),这甚至与鉴定人的品格有关。

----------------------- 页面 6-----------------------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 14卷(第4期) · j.15 ·

【案例7】目前我国关于医疗纠纷的鉴定分为 评价,且确定医疗事故等级可能影响责任人(医生)

两类。一是由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其鉴定人 今后的晋升和执业。因此,医疗事故鉴定非常严格,

为各医院临床专家。按照有关规定专家可以不在鉴 甚至出于对同行的保护和同情,鉴定意见显失公正。

定文书中署名。另外就是由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医 而医疗纠纷司法鉴定,面对患者上访缠诉、“医闹”等

疗过失鉴定,法医作为公开的鉴定人在鉴定文书上 问题,法医怕惹麻烦,鉴定格外宽松,甚至“鸡蛋里面

篇3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现状与展望

心脏性猝死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突发性自然死亡,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死者生前存在的心脏问题所致,由于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形式、时间、地点都无法进行预估和确定,且发病致死率不断上升。因此,关于心脏性猝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预防医学界、临床医学界、法医学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及死因判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

在通常情况下,法医学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定,是患者发病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发生的死亡,死亡形式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意外性死亡。在国际上,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欧洲巨大部分国家认为,死者由于自身的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如果二十四小时内无目击者或者在死后一小时内有目击者,均可判定为心脏性猝死;而美国以及欧洲小部分国家认为,法医接触心脏性猝死的死者一般都是在死亡发生后的一到六个小时之内,因此,在鉴定是否为心脏性猝死的标准为死亡事件发生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存在目击者或者是死者死亡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不存在目击者的情况,就被判定为心脏性猝死。

二、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分析

从法医學死因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心脏性猝死属于诱发死因。我国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细胞水平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医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也逐渐步入了高分子研究的时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的现状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法医学鉴定技术更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许多从事法医学鉴定技术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在研究初期都表示,心肌肌红蛋白的变化是保证冠心病病例没有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者开始利用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心肌梗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程度的肌动蛋白的缺失是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的原因。

2.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根据法医学研究表明,部分心脏性猝死与蛋白质功能的异常有关,这种异常有可能是先天存在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产生的,是某种心脏病理的改变。如今,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将与心脏病猝死有关的异常蛋白质分为两类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关于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研究。人类的心脏之所以可以保证有规律的跳动,主要是因为心肌的电活动所引起的,而点活动的存在,正式由于离子通道的开闭产生的例子跨膜流动。因此,要加强对离子通道的结构蛋白质异常的重视程度,以免引起心肌点活动发生异常,最终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症的产生。

(2)其他离子通道蛋白结构的研究。关于其他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研究,首先要研究钠离子释放通道的蛋白结构,它存在于人类的第三号染色体当中,突变点较多,导致了钠离子释放通道中的蛋白分子变化异常,加速了通道的失活速度。而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可以提前激活钙离子的释放动刀,使其外层的心肌表达量远远大于内层心肌。因此,容易导致正常除极的内层心肌激活提前复极的外层心肌,最终导致病人的心电紊乱,引发扩张性的心肌病等综合病症。

(3)心肌膜与心肌浆网受体的研究。在肌浆网的受体中,RyR2是钙离子的主要释放通道,钙离子由此通过肌浆网进入包浆。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RyR2一旦出现编码基因的错义突变,可能会使人出现先天性的右心室发育不良,导致其心律失常。

3.蛋白质组学研究与细胞凋亡研究的现状

(1)对细胞凋亡的研究。所谓的细胞凋零就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受到的阻塞,使得心脏无法获得正常的供血,最终导致患者的心肌缺血而发生的死亡。近年来,我国对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实验为主,实验结果表明,大量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产生到病发的过程中都与细胞凋亡有着很大的关系,细胞凋亡也是心肌损伤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加强对细胞凋亡的研究,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心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与探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发都是由于心肌蛋白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究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的原因,还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控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蛋白质组学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包含蛋白质鉴定以及相关功能的数据库,为各类心脏性疾病的检定和防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依据。

三、对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研究的展望

在法医学领域,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理论性研究已经十分成熟,许多研究技术以及检测手段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然而,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主要基于是基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对人体标本进行的实验以及临床试验的机会较少,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人体的构造机能与动物截然不同,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尸检的检材条件与在实验中对动物进行尸检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实践研究方面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与实际案例检材条件相同的环境进行实验。在法医学中,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是确定死者死因的主要手段,也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而目前我国的尸检率较低,无法为法医工作人员提供太多的尸检实践机会,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法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解决我国在研究心脏性猝死中存在的瓶颈,国内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关于尸检注册的研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加深我国对心脏性猝死病理机制的认识,增进社会对心脏性猝死病症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宋慧慧,楚英杰.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 

篇4

1.在反复验证中充实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与非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实验具有实证性”,即科学实验需要经过无数次验证。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懂得实验的结论是对猜想和假设的清楚阐释,只有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才能证明它的正确性和一致性。2.在精细观察中充实探究活动。观察是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建构概念的基础。例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通过“加热白糖”、“冰融化”、“玩橡皮泥”这3个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确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准: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小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强,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该课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精细观察上,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并让学生经历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获得最终结论,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手段,更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课堂要以思考、讨论和交流为主,让理性思维始终伴随着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以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这一目的。

2、培养团队精神———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合作

1.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科学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为学生设立了观察员、操作员、记录员等职务,但学生往往会忘记自己的角色,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实验,不让别人动手;有的学生只看别人做实验,自己从来不动手;有的学生动手操作时抢着做,交流汇报时却默不作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注重合作氛围的创设。其实,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加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实验操作时间。此外,一些复杂的实验还需要多人参与,这样就更适合培养团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人与人合作的价值,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2.在互动中生成合作意识。在小组实验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看、互助、互议,让学生在实践中萌发团队合作的意识。例如,学习“保护鸡蛋”一课,在做“鸡蛋保护器”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包括制定方案、分工选材、集体制作、实验与改进等环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分工协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制作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参与意识,同时满足学生一展才华的欲望,产生团队合作的动力。事实证明,在实验教学中创造合作氛围和加强合作意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鼓励和承认,获得了成功和自信,这样,就能够形成开朗的良好品质。

3、注重全面发展———从科学探究走向科学

1.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科学发展的成果,都是在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就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2.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科学作为承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学生在构建新的科学知识规律时,必须把它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对新内容的有意义的理解,把它吸收到已有的体系中,或将它纳入一个新的与已有体系相联系的体系里。

4、铸就美好情操———从技能培养走向品德

1.关注品德养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科学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有关科学史和科学家故事等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生命、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情怀。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科学史及科学家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例如,给学生讲英国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故事,学生对她从26岁到68岁共42年只身深入非洲坦桑尼亚原始丛林观察研究黑猩猩的事迹中,播下了博爱的种子,这是任何关于团结友爱的道德说教所无法比拟的。2.铸就美好情操。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学科学教学在关注学生才智成长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品格的形成。

篇5

【关键词】法医;临床;原始;资料;

【中图分类号】R91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52-02

1引言

法医学鉴定的结论在进行审判过程中往往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医学鉴定结果对于诉讼证据而言也是非常重要,对于案件进行定性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法医临床鉴定过程中,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标准的理解程度不同、鉴定机构之间的鉴定效力不明确等情况,对法医学鉴定带来很多问题。而鉴定对象都有医疗单位检查治疗的环节,会产生诊断证明等病历资料,这将会成为法医学鉴定的依据。本文对有关法医临床原始资料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法医临床原始资料的应用分析

2.1 医院诊断环节

在医院的每一个医疗诊断环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果不对这些特点进行区分,极易导致鉴定失误的情况。众所周知,医学属于一门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科学,而由于人体疾病较为复杂,人们对未知的认识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又或者是由于人们对基本训练的缺乏,基于以上情况,使得在医学诊断的环节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失误的情况。具体而言,每一个鉴定对象,只要是经过住院治疗的环节,会有门诊、入院、出院的经历,在其不同时期的伤病情况也不相同,不同环节的诊断医生对同一鉴定对象的伤病描述及看法也不尽相同,大多情况会产生不同的诊断结果。如果将不同时期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应用,把其作为法医学鉴定依据,就会产生不同的鉴定结论。因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明确,门诊医生的诊断结果,以及入院诊断结果,这是在还未对伤病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的情况下的一个初步认识。换个角度讲,可以将其认作是不够准确的结论,因此不可作为法医鉴定的根据。只有在其住院期间,对鉴定对象的伤病进行详尽观察,利用辅助手段进行检查,然后在其手术后进行探查,最后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最为准确的,因此可以应用到法医鉴定,以此作为参考。

2.2 法医临床鉴定

法医进行临床鉴定环节,对于医疗诊断结果未进行鉴别就加以使用,而导致的鉴定失误的情况。具体而言,病情调查是法医临床鉴定的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是在医院的治疗环节得到的文件物证等,将其作为证据,必须有一个深入调查的核实环节,科学、客观的对结论进行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将其作为可靠的侦查线索的诉讼证据。法医临床鉴定涉及许多环节,比如说案情、被害者的陈述,及其所提供的临床资料,被害者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等,这些资料之间是存在相互的有机联系,除此之外还要符合损伤修复,以及愈合的发展规律。然而,在临床法医鉴定实践过程中,许多案件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被鉴定人的陈述,以及伤后所出现的症状,以及最后的检查结果,其相互之间有冲突。主要是由于许多被鉴定人对实际情况进行夸大其词,特别是提供假病历资料,因此要求临床法医鉴定人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辨别。如鉴定人对医疗诊断结论未进行鉴别,则会导致鉴定失误的现象。一般是由于未对鉴定对象的伤病以及发展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搜集的证据中有一部分得不到收集,或是鉴定对象自述的伤病情,以及各种辅助医疗检查结果、案情以及临床医疗诊断等数据,二者若是结合在一起,必须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否则,将临床医疗诊断结论,直接作为法医学鉴定依据,最终将导致由于临床医生误诊而造成法医学的鉴定失误。

2.3医院之间沟通不足

一场委托鉴定过程中,涉及较多条件和因素,这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许多复杂和特殊的案件中,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而且这些技术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委托人会有在上下级医院多次就诊的经历,又由于致伤因素也不尽相同,还有就是个体差异和医疗条件对此的影响,以及鉴定人的知识差异性,对鉴定标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为了把握这个时机,还存在一些难度,因此得出同一损伤也会导致不同鉴定结论。针对以上情况,要求鉴定人对相关问题能准确把握,加强和医院的沟通和合作,提供相关的案件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对被鉴定对象进行伤情检验,以此能够得出科学、合理、准确的鉴定结论。

2.4鉴定资料收集程序不当以及审查不严

法医学鉴定之前,需要对鉴定对象和相关资料进行鉴别。常规的收集途径和方法,是由鉴定人和案件承办人收集,主要收集地点在医疗单位,包括医院。对委托送检案情进行全面了解,对案件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认真询问。在许多单位,甚至是由没具有法医鉴定资格的人员去办理事情,或是从鉴定对象,及其亲属,案件当事人等人的手中收集资料。然而,由于案件承办人对于相关资料的缺乏,而未能准确发现疑点,对带有证据作用的文件进行充分完好地收集,或者是由于本应掌握的书证、物证遗漏,导致无法澄清事实,证实犯罪,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查处,有可能发生错案,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的被动情况。因此,法医鉴定人在进行鉴定之前,对已经得到的病历资料进行审查,具体审查的内容包括收集索取病历资料的途径,及其搜集方法是否合理合法,相关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原有诊断是否成立,有没有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病历记录的书写要全面、准确、检查有无笔误。否则,鉴定就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

3结语

总而言之,损伤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对诉讼双方的切身利益都有所影响。有的人甚至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所以,为了得出科学合理的鉴定结论,法医鉴定人要对每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对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对其进行分析,以辨别出真伪。

参考文献

[1] 王纳新.脑震荡的法医临床鉴定之我见[J]. 成功(教育). 2007(12)

[2] 孙超.同一认定理论的时空效能[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3] 罗亮.公安院校手枪射击教学改革分析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2)

[4] 王婧.盗窃自行车犯罪特点及预防对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2)

[5] 唐正国.患者至上暖人心――记福建省军区门诊部[J]. 就业与保障. 2006(04)

篇6

论文关键词 医学人体试验 临床试验不良事件 伦理委员会 知情告知

一、医学人体试验的两面性

医学人体试验是继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动物试验应用后一道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医学人体试验,方能得到最直接的科学数据,药品或其他医学科研手段在大规模应用于市场前,仅依靠动物试验不足以确定最终结论,必须经过人体试验,才能真正判断一类新药或新技术对于待诊病情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从而应用于临床。

人体试验并非现代医学的产物,早在古罗马时期既已出现在医学著作。我国古代也有神农尝百草的动人传说,更有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遍尝百草的感人故事。近代以来,医学人体试验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但我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停滞不前。直到90年代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人体试验才开始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医学人体试验发生在英国,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大胆地将牛痘接种到了一个健康男孩身上,并尝试让这个男孩感染天花,这次试验的成功让人类找到了对付号称“死亡天使”天花的方法。现代医学大量使用人体试验,这些试验极大的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世界医学大会在《赫尔辛基宣言》中指出:“医学进步取决于对人体对象进行试验的研究”(第4条)、“即使是最经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必须不断地由科学研究来检验他们的有效性、效率、易利用性和质量”(第6条) 。

医学人体试验在成功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一旦失败,将给受试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轻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重者留下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在医学人体试验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它的负面消息一直未曾停止,特别是二战期间,纳粹医生对犹太囚犯进行了大量非法残忍的人体试验,如活体解剖。日本法西斯也在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死亡试验。1996年,美国瑞辉制药公司在200名感染了脑膜炎的孩子身上试验其新药的成效,造成11名儿童死亡,其余儿童全部落下终生残疾。 2003年,北京某医院对34名艾滋病患者进行“胸腺核蛋白制剂”药物试验,导致4人死亡。

二、国内外医学人体试验的现行法规

(一)国际立法

医学人体试验对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带来的法律风险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各类非法人体试验就是最好的例证,为了规范医学人体试验,国际社会先后颁布了《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道德指南》,这些当今医学人体试验规范性文件一致认为:符合医学宗旨且有合理设计的科学的实验程序并在动物实验中获得充分的可信的数据,对潜在风险有了充分的防备措施,这样的人体试验应当被允许。

为了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兼顾人权保护,国际社会对医学人体实验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并且一直在努力补充和完善。这些原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内立法的重要渊源,我国也应该通过国内立法将这些原则确定下来,以此作为医学人体试验的具体立法的原则和标准。

(二)域外国家立法

西方国家关于医学人体试验的立法规制较为完备,以美国为例。1945年,美国医学会就针对医学人体试验出台了相关细则;1973年,美国制定的《患者权利典章》对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作了明确的规定;1974年,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又专门针对人体试验的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出台了《有关人体试验受试者保护的行为守则》;2006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了《进行药物早期人体试验的指南》,其规划了人体探索性临床新药研究应考虑的临床前和临床途径,在降低潜在风险的同时,加快了新药的开发进程。

《患者权利典章》规定,如果医院计划从事对人体有影响的医学人体试验,患者有权提前知道其详细情况,并且有权拒绝参加此次研究试验。 病人有权利从其医师获知有关自己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形,并且使用病人可以了解的字句。 如果认为患者不适宜知道自己的情况,应当告知其重要亲属。《患者权利典章》在确立了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同时,还明确了医院具有告知的义务。

从美国立法来看,医学人体试验的法律并没有上升至刑法层面,而是确立了医学人体试验的基本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关于医学人体试验的规制机制,将法律具体化、程序化和严格化。特别是确立了知情告知原则,它在保护受试者权利方面成效显著。美国在医学人体试验得到合理规制的同时,又为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扫清障碍,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

(三)我国医学人体试验的现行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医学人体试验的开展和完善是现代化在生命科学和医药科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国内相对低廉的试验成本和低门槛的准入机制,国际制药企业也加快了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项目的步伐。与此同时,国内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也越来越多。仅2013年,我国就收到7529个新药审批申请。 由于药物不良反应不确定性、临床试验方案本身存在的缺陷、研究者操作规范性、受试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试验不良事件也在逐年增加,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131.7万余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伴随着医学人体试验不良事件的增多,我国关于医学人体试验的立法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针对医学人体试验的罪名,但因非法医学人体试验仍可触犯医疗事故罪和非法行医罪。在特定情况下可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1998年我国颁布了《执业医师法》,其第26条规定了,医师进行实验性临床治疗应保证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第37条则对违反这一原则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初步规定。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医学事故处理条例》明确界定了事故等级处理程序和责任承担,我国法院在处理医学人体试验案件通常依照该条例进行审理,但由于医学人体试验的固有法律风险和特殊价值,适用该条例对研究人员显示公平。

2003年,国家食药监局颂布《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的法规,其详细规定了临床试验全过程,对医学人体试验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都进行了规定,但由于其属于部门法,不具有强制力。

2007年卫生部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也对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体试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其中,伦理委员会对人体试验的监督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执行中,伦理委员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我国医学人体试验的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北京、哈尔滨暗访过部分受试者,立足于我国立法现状和社会实情,总结了几点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关于医学人体试验的立法不完善,人体试验法没有强制力,一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只能援引人身侵害方面的法律,由于医学人体试验存在法律空白,受试者常常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医学人体试验法律风险的固有性和偶然性,以及医学人体试验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很多时候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惩罚显失公平。

二是我国医学人体试验的管理运行机制已初步成型,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缺乏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申请报批制度不完备,监督体系混乱。伦理委员会的构成和权责的规定比较模糊,未能有效运作。知情告知原则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试验单位的知情同意书晦涩难懂,受试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往往流于形式。

三是受试者权利保护缺乏制度性保护补偿方式不明确,维权途径单一,国内相关保险险种少,赔偿额度低,难以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受试者维权困难,获得的少量赔偿也是杯水车薪,难以维系受试者的生活需要。

四、对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发展的几点建议

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人体试验,但医学人体试验会给受试者造成伤害。我国鼓励医学人体试验的发展同时,必须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进行医学人体试验改革时,要注意在促进医学人体试验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其给受试者带来的影响。以下是笔者针对目前我国医学人体试验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一)健全我国医学人体试验的立法体系

我国医学人体试验的行政立法比较完善,《执业医师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规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法体系,但普遍效力比较低,可以考虑将医学人体试验规制纳入《药品管理法》及其相关条例的保护范围。进一步明确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和试验单位的告知义务,在民事方面,医学人体试验对受试者造成的人身伤害的赔偿和补偿一般按照一般侵权处理,鉴于医学人体试验的特殊性,应该有一个专门针对医学人体试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办法,特别是对受试者的赔偿和补偿标准。在刑事方面,由于刑法也缺乏相关的罪名来限制非法人体试验,对于某些应该预见试验的严重结果,但因研究者疏忽大意,导致受试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时,可以考虑适用刑法,引入人体试验相关罪名,警示研究者尊重受试者的权益。

(二)进一步完善医学人体试验的管理运行机制

药监部门在审批人体试验的过程中,要对保险合同以及保险条款进行实质性审查,确保受试者在受到伤害后得到赔偿,减轻研究者的经费负担;加强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机制建设,确保试验方案合乎道德,保护受试者安全,防止审查流于形式;明确知情告知原则,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试验单位负有告知义务,两者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必须使用受试者能理解的词句。

篇7

关键词:班主任;培养;遵纪守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校未成年学生犯罪的案例不断增多,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而值得探究的艰巨任务。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法制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弱等,容易被人利用、诱惑,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因此,班主任必须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作为工作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班主任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和加强遵纪守法教育。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班主任的首要责任。仔细到每一件生活小事,长期到学生的一生。既要注重正确的引导方法,又要注重正确的引导方向。社会生活的多面性,决定人的生活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决定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自由轻松地去努力奋斗,用他们不同的成功来体验生活、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用他们的奋斗过程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培育科学、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论修养,丰富知识,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

现在的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多,但是辨识能力有限,有时会良莠不分。我们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即做到知法。

1.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形式,应安排一定量的班会用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可以选择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法规来学,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同时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西关中学安全须知》《西关中学寄宿生须知》等对我校学生纪律行为的各项具体要求。

2.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适时地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教育

这样可使学生意识到凡事以法为先导,处处有法为可依,而不是无法可依,更不能有法不依,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3.让学生阅读一些法制刊物

法制刊物上讲的多数是司法实践中的事情,很适合学生阅读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法规的理解。

4.多种形式并举,广泛开展法制宣传

在形式上可采用学习加讨论、模拟法庭、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学习园地、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宣传;也可采用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

三、剖析违法乱纪带来的危害性,展示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让学生遵纪守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违法犯罪的危害及后果

网上有大量适合在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可多收集一些,对本地的案例更应重视,因为本地的案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家庭,接触各种各样的纠纷、案件,让学生自己一起进行分析,运用有关法律知识,试着对这些纠纷、案件加以处理,以此锻炼学生的能力。也从而明白懂法对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巨大帮助,不懂法对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失,在铁的事实面前,常有触目惊心的感觉,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强烈。

2.要求学生联系实际

学生中也存在一些违法现象,如打群架、偷窃等行为,还有的学生有矛盾不找老师,而从社会上找人帮忙,这些都是法制意识不强的表现,综合分析发现:学生各种违纪行为发生的背后,都基本上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即学生在实施某一具体行为时,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具体的畏惧感。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危害,引导他们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守法。要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就是尊重其自身的权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自觉守法。也只有将守法教育内化为学生的法律思想素质,学生才能做到自觉守法。

四、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让学生用法

1.班主任依“法”治班,让学生体会“法治”

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班主任采取的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且,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明显的遵纪守法意识,譬如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等,让学生积极效仿。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按校规校纪办事,以身示范,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有关法规,把它们作为自己管理班级的准则。奖励和处罚学生必须以有关规定为依据,不采用体罚、罚款等违法的管理方式。在处理学生的日常纠纷时,一定要认真按照纪律法规。

2.以养成教育为基础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从学生自我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的“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增强他们的遵纪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正确把握自己,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校内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篇8

一、有关民事责任能力定位的学说分歧

(一)传统观点之梳理

对既有的文献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观点主张民事责任能力包容于民事行为能力之中,认为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不仅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即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说。[1(]P95)还有一种观点既不区分广义的和狭义的民事行为能力,直接将对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入民事行为能力之中,被称为民事责任能力无视说。[2(]P70)

与之相对的观点认为,我国民法通则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应作狭义解释,即仅指合法行为的,而不包括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从而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3(]P71)另外,还有学者从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出发,创立了意思能力说和识别能力说。[4]无论主张民事责任能力独立与否,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承认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容说”自不必说,即使认为民事责任是一种独立资格者,也往往混同其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标准。

(二)新近观点之评判

但是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发现,新的认识突破了旧有的观点,要么主张从权利能力或人格的角度,要么从责任财产有无的客观角度,对其进行重构。代表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魏盛礼先生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权利能力概念的一项子要素,与民事行为能力和认识能力无关。凡具备民事主体资格者均具有民事责任能力。[5]我们可将其称之为“权利能力涵盖说”;田土城教授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并列的人格的组成部分,并借此重组人格概念的内涵。人格是三者的统一体,其中责任能力具有独立的地位。[6]

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人格概念下的独立责任能力说”。笔者以为,以上两种观点似有不妥,因为,就目前的国际立法趋势看,人格人人享有,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其抽象的宣示价值胜过实践上的意义。但是民事责任能力却不是每个人平等的享有。如果把民事责任能力归结为民事权利能力项下的子要素,反而否定了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即不享有民事责任能力者就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或享有不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这样的结果显然违背了立法的初衷,也与民法的价值相左。再者,魏盛礼先生义认为义务必须有责任的保证才能实现,因此义务与责任是不可分离的,权利能力中的义务暗含了责任的存在。[7]

实则不然,首先,虽然古代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存在,但义务与责任有时是通用的,责任不过也是一种义务,比如担保责任,与我们今天讲的责任不可同日而语;其二,魏先生讲的义务责任关系归结在行为能力中更合适,权利能力中的义务与权利一样,只是静态的抽象的,而行为能力中的义务才可能导致责任的产生,由此看来更应该把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靠近些。试图把责任能力与人格联系在一起作抽象的判断,不符合现代民法的价值。在近代社会,人格问题早已被权利能力的平等赋予解决好了,任何变更或重组工作,都难以动摇人们既有的观念,是一项徒劳的工作。如果一个人过分的沉浸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那无异于闭门造车,脱离了研究的正常轨道。不但是资源的浪费,更是社会科学的悲哀。因此,从权利能力的角度看,责任能力不是必需的子项,也不必加入其中,对人格进行重构。第三种观点是陈家新教授的独创,他认为民事责任能力就是一种承担不利后果的客观能力,主要是以自己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与主体资格、行为能力无关,责任能力的有无是事实问题。[8]

我们称之为客观能力说。这一学说突破了既有学说的局限,为人们认识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他把抽象的主观判断引向了客观的现实判断,变价值判断为事实判断。但陈教授以财产的有无来决定责任能力的有无,实质上走向了一条否定民事责任能力的道路,财产的有无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今天可能富可敌国,明日也许一文不名,这样民事责任能力岂不成了变幻莫测的“幽灵”,这与立法的初衷大概相悖。从方法论上而言,应该先给出责任能力的一般标准,才能确定责任的承受者,责任承受着的财产状况是事后查明的结果,如果以果定因,则本末倒置。

以上三种学说的共同点就是悖离了传统学说。传统观点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密不可分,因行为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民事责任能力可分为完全民事责任能力、限制民事责任能力和无民事责任能力,以民事行为能力为划分的标准。但是这种看法,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无益,而且显得机械。

(三)讨论前提之澄清

从以上诸多各不相同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理解不同,其定位就会有所差异,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把“民事责任能力”当作了概念演绎的产物,但依愚见,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弄清楚“民事责任”是什么,因为民事责任能力的核心在于民事责任,民事责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说明民事责任承担的可能性。要对民事责任能力进行描述,关键是对民事责任的内容要清楚,并且有一个认同,进而才可能在民事责任的基础上界定民事责任能力的范围。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民事责任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民事义务,侵害民事权利主体的民事权利,依民法之规定而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9(]P63)梁彗星先生认为民事责任是一种违反法律义务而产生的特殊债权债务关系。[10(]P66)对民事责任的概念,大家无原则上的分歧。

从民事责任的内容可以看出,民事责任因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违反约定的义务而产生的民事责任;另一种是因违反法定的义务而产生的民事责任。这两种责任并不相同,前者的责任主体为完全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后者则无此要求;前者主要是财产责任,后者的责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作为、不作为,财产和非财产责任;前者主要是无过错责任,后主主要是过错责任;另外两种责任在构成要件方面还有很多差异。如果把两种责任混在一起,难免使本来相对简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民事责任能力因民事责任不同而不同,即因民事责任不同而分为违约民事责任能力和侵权民事责任能力。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为民事责任能力的阐述工作做了较好的铺垫,民事责任能力包括了民事主体因违反约定或法定的义务而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两部分,即违约责任能力和侵权责任能力,而这两部分应该进行清楚的划分,分别论证而不是混为一谈。违约民事责任能力和侵权民事责任能力在民法中的地位并不一样,主要表现为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不一样,违约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密切相关;而侵权责任能力是侵权法上的概念,应该按照侵权法的逻论证其地位。

二、违约责任能力之民法学定位

关于违约责任能力的民法学定位的探讨,可以从其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谈起。在两者关系上,学说存在截然的对立,最近的学说趋向于否认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传统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都不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一种观点认为行为能力包括责任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责任能力不同于行为能力,但行为能力可以作为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孰是孰非,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对不法的实施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负责的责任能力。[11(]P154)

这一定义持传统观点,认为行为能力涵盖责任能力,我们就从分析这一定义出发,分辨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关系。这一定义的前半部分是公认的通说,不具有可争议性。关键是后半部分,对于“义务”的扩张解释是否合适。民法上的行为可以分为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两类,事实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与当事人的意思无关,是法律的预先设定,对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没有要求;另外,不法的事实行为只能产生民事责任或者不利的后果,不可能产生民事义务。因此民事行为能力中的“行为”应该是法律行为,而不包括事实行为。梁彗星教授从体系解释的方法出发,认为民事行为能力仅指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而不包括实施非法行为的能力。[12(]P65)

可以说因不法事实导致的民事责任无法包容于民事义务中,侵权责任能力不能与民事行为能力混为一谈。那么,因违约产生的民事责任是否可以等同于行为能力中的义务的?答案是肯定的。

对此,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此处的义务可以做广义的理解,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设定民事义务,必然经过了仔细的利益衡量,包括预期利益不能实现时,通过承担责任来替代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义务与责任的承担,都没有溢出当事人的预期;其二,民事权利义务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权利义务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一方都有向责任转化的可能性,而且这种转化一般不会超出当事人的预见范围,即使超出,合同法上也有相应的制度规治,因此这种转化不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其三,缔约当事人,一般都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在缔约的一开始,彼此对对方的责任能力是有把握的。法律也推定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以担保责任的实现,而不必在契约领域里设定责任能力制度。简而言之,缔约主体资格的要求已经涵盖了责任能力的主旨,即违约民事责任能力包含与民事行为能力当中。

三、侵权责任能力之民法学定位

目前,大多数学者把民事责任能力定义为侵权责任能力。梁慧星教授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为能力。凡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将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违法后果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有无以民事行为能力状况作为判断标准。[13](P67)

余延满教授等也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实质上就是侵权行为能力,是自然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其判断标准为自然人的识别能力;[14]刘保玉等虽然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但其实质上论述的却是侵权责任能力。他们认为应该以意思能力为判断的主要标准,以财产的有无作为判断的辅助标准。[15]

侵权行为能力说的立论依据就是《民法通则》及其解释的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11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有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第161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18周岁,在诉讼时已满18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4条规定:“教唆、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学者大多数都是从这几条的立法规定推演出民事责任能力概念及其判断标准的,但这种学术创造是否成功还需理论的进一步证成和实践的检验。

从法律规定来看,未成年人侵权一般有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但法律并没有否定未成年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可能性。法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一般处于监护人的监护之下,没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也不能亲自为法律行为获取财产,若规定未成年人的侵权责任,显然违背生活事实。但是未成年人没有财产的情况又不是绝对的,他们可以通过接受赠与或继承别人的财产而获得财产,还可以因事实行为而获取财产,因此有时候未成年人也可以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责任。由此看来,法律只是对社会生活作了最符合常理的推定,它既没有排除未成年人的责任主体资格,也没有一概的承认未成年人的责任主体资格。只是生活的惯性让我们觉得未成年人是不具有责任主体资格的,这是一种错觉。如此看来,把未成年人定义为有或没有责任主体资格都是不合适的,未成年人的侵权责任承担,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很多问题因责任能力概念的存在反而更难回答。譬如,第一既然未成年人的侵权责任由监护人承担,那么享有被告主体资格的为什么不是监护人?第二,未成年人财产不独立的情况下,有谁来承担财产责任有什么区别呢?第三,未成年人承担的停止侵害等其他责任形式能通过责任能力解决吗?面对这些困惑,在民法理论上抽象出一个责任能力概念显得多余,即使将其剥离对民法学的体系也不会造成坏的影响。

按照梁慧星教授等人的定义,民事责任能力就是侵权责任能力,或者如本文所讲民事责任能力的一部分是侵权责任能力,那么就没有在民法总则中阐述的必要,而侵权法理论同样不太关注这一概念。侵权法的核心是归则原则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只要某一行为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且不具有免责事由,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具有财产或行为能力并不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可见在侵权法上是不考虑责任的承担可能性的。第二,监护责任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它具备独立的构成要件。当未成年人在不具备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导致对他人的损害,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责任,一般要承担监护责任,而未成年人一般不构成侵权,也无所谓责任的承担。其实,立法规定以未成年人的财产优先承担责任未必合理。第三,人们只讨论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问题,而不讨论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的责任能力问题,说明即使不在理论上讲,人们也知道其他民事主体承担责任的规则,很难简单的用责任能力理论说清楚,比如合伙的民事责任承担。同样,自然人的责任承担也不必扣上一顶多余的“帽子”。第四,未成年人因侵权作为被告人,因为有法定人或监护人代为诉讼使一个实体问题可以通过程序解决,只要对人或监护人课以赔偿责任,如果人主张由侵权行为人的财产优先赔偿,由诉讼人承担举证责任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事先规定哪些人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至于其他责任形式的承担,法律也不适宜预先规定责任资格,应由当事人自由主张,法官自由裁量判断。通过视角的转换,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责任能力概念在侵权法上也是一个虚构的概念。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 发展个性 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发展是根本。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关注差异,发展个性,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笔者从事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据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办学为学生,这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现在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角度出发,从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考虑,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营养,搭建成功的舞台,作为适应未来的根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其思想内涵主要是: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即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指科学文化知识,更是指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品质、人格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第二“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快乐、健康的成长。”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选择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学校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成长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有益探索。“适合”才是最好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符合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要对学生终身负责的理念。

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律。青少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意识迅猛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自尊心强烈。第二,认知旺盛,有直观的形象思维,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记忆力不断增强,具有记忆好、求知欲强、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富于幻想等特点。第三,情感丰富且不稳定,青春期的发育不成熟,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往往表现为易动感情,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第四,性机能开始成熟,青春期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开始出现朦胧的望及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体验,出现对异性向往的同时又表现出对异往不同步的心理特征。第五,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加剧,如追求独立自在,产生“成人感”,形成自我意识,适应性成熟,认同性别角色,社会化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定型性格形成。在这个阶段,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较为困难。

三、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庄河市第一初级中学位于庄河镇北部城乡结合部,现有在校生近1200人,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城镇学生、农村孩子、进城务工子女长差无几。根据学校的校情、学情,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的办学目标。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使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及单元检测等教学环节做到: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在备课上,除了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外,还要强化备学情、备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策双基,提高能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学生自己能看书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讲,讲了也难以掌握的问题,老师不讲;注重学生的自主研学、学生主动演示、板演、学生的叙述、讲解;注重小组的合作与探索,提高团队合作进取意识;注重问题意识,近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要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注重表扬与激励,“积极的表扬比消极的刺激要好得多”。其次,在学生活动中,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生培训班,为艺体特长生的发展开辟了新路,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篇10

一、调研内容和方法

调研内容紧紧围绕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使用这三个中心环节,立足问题和对策两个核心内容,瞄准“三个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采取了科主任座谈会、个别访谈、兄弟医院专题交流、调查问卷征求意见四种形式。调研过程力求全面、深入,充分落实院党委提出的“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大纵深”的统一要求。

二、现状及问题

我院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学科带头人队伍从整体上分析,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偏低,影响力不强,缺乏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量级学科带头人,这已成为制约着学科进步和医院发展的“瓶颈”。

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表现在:1.高层次的“临床――科研”复合型学科带头人匮乏,普遍存在临床有优势,科研有差距,发展不均衡的现象;2.少数学科梯队存在“断层”现象,面临着学科带头人位置“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3.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不能实现有机统一,让学科带头人感到束缚手脚或心存顾虑,使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4.学科带头人的思路、理念不能在其技术团队中很好的贯彻,突出表现为引进和培养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三、原因分析

首先,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尚有“误区”。在传统模式下孕育而生的思想观念和地缘文化,形成一种与现代思维和行为方式不相容的排斥力。体现在人才引进上,顾虑重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人才使用上,缺乏用人之胆,爱才之情,特别是对青年人才总认为不成熟、不老练、不可靠。

其次,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和管理机制。但与兄弟医院相比,一些机制体制仍然落后,尚缺乏根本性的变革。对已制定的制度和措施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现象,使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地区差异和政策导向造成“弱势”。当前人才竞争日趋国际化、激烈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更使我们望尘莫及。可喜的是,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精、尖”技术项目陆续落户天津,市委、市政府加快启动配套改革创新人才工程,我们将迎来汇集优秀人才的难得历史机遇。

第四,医院历史发展过程导致“劣势”。我院是一所以临床技术特别是外科手术技巧见长的肿瘤专科医院,长期以来形成了只重临床技术而忽视科学研究的片面认识。加之进入教学医院行列较晚,与长期依托大学发展的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相比,科研教学体系尚未健全,人才基础相对薄弱。

四、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科带头人在医院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树立人才标准新观念,即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环境观念,要把促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和充分发挥其领军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医院环境。

(二)构建立体培养模式,锻造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在继续实行现有培养制度的基础上,选拔出优秀的青年医师进入新世纪人才体系,进行外语培训和送出培养;高年资主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前到国内有突出专业特点的医疗机构进修以形成专业特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送到国外高水平医疗研究机构培养,以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开拓思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医院自2006年起实施“百名人才培养计划”:即到“十一五”末,选拔100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渠道,送出到国内外著名学府和医疗科研机构进修学习。

(三)完善引进机制,吸引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依托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天津市人才工程,紧紧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立足学科发展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引进计划。做到先有岗位、有平台,再引人才。引进人才到位就上岗,到位就任职,让他们有特长可以发挥,有才干可以施展。引进人才不能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避免盲目引进。

(四)改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催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推行学科带头人公开选拔制度,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竞争,同时便于群众监督,在选拔条件上注重年轻化、知识化和开拓性,要破除论资排辈现象,大胆启用青年专业人才,并予以扶植。

切实落实科室发展基金政策,基金额度以科室效益规模为基础,综合考评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发展指标,兼顾肿瘤内科、外科、检诊科室特点,以激励先进,促进科室加快发展。

(五)健全保障机制,汇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医院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变领导职能为服务职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舒适的人才成长和发挥的环境,大力提倡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努力培育“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