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时代的特征

篇1

关键词:艺术研究; 非物质; 虚拟现实 

 

信息技术已经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历史性变革。从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向后工业社会的非物质文明转变,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非物质化的新时代。这种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技术特征,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研究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决定21世纪艺术发展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信息技术,二是艺术研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艺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得信息化下导致艺术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都凸显出非物质的特性。 

 

一、 艺术载体的改变及影响 

艺术的本体由一定的信息和载体构成,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用岩石、泥土、竹木、铜铁等自然物质作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产生和丝帛、竹木、纸张等加工媒介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使艺术作品大量的复制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加快了艺术的传播。进入工业革命,以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胶、磁等物理技术很快地应用于艺术领域之中,以胶片、磁带为载体的媒介也应运而生,艺术中的视觉传播开始得到极大的物理化,而艺术的形式、内容也开始从平面走向立体。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以摄影等三维方式制作的作品迅速增加,艺术作品的传播也由于其载体的变化而开始从静态向动态领域扩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不利于永久保存,多次修改会损耗作品质量的磁带、胶片等载体淘汰,此时,基于光学原理的“激光读取技术”,作为读取与写入的存储技术走到了科技舞台的前沿。光盘技术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大容量储存能力,而且它体积小、使用方便,这些优势使它能够很容易地替代其它载体。它的应用让艺术作品从传统的静态式、单向式、平面式的表现形态跨越为动态的、多向的、立体交互式的全新视觉形态。 

信息技术使得艺术在传播方式和存在媒介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艺术的研究界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庞大的物体如建筑、古墓、人类文化遗址等文物很难用传统手段复原及展示,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虚拟重建,让它存在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之中。利用SimXML互联网仿真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重建象阿旁宫、圆明园、古代长安城等那些早已被毁灭的古代建筑,能让他们出现在倒转的时空当中,使得艺术研究更为直观、快捷和方便。艺术载体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研究界面也随之变化,在信息社会以前,参观者只能通过博物馆所展示各种物品或物品的残片、图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来想象当时的情景。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通过数码复制技术,而在虚拟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物品的3D模型,而且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环境中对其观赏,计算机虚拟世界在每一细节上看上去与实际的历史遗迹并无二致,并可以亲自操作。 

 

二、 数字艺术的出现 

信息技术已渗入传统艺术所涉及的一切领域,通过对艺术载体的历史性变革,使得艺术的内涵得到深化。信息化也导致艺术的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字艺术,例如电子音乐、数码版画、网络艺术等。传统音乐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几乎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原则上可重现自然界一切已有的声响,并能够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声响,从而冲破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识,更新音乐观念,促进音乐研究的深化。信息技术同时也给音乐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给音乐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声音的表现范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数字音乐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音乐在信息时代新的发展形式。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凡是用计算机或有CPU的数字电路所作的有关音乐的工作和活动都属于计算机音乐的范围,计算机音乐包含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 音乐声的数字合成。音乐声包括乐音、在乐音中应用的“噪声”以及在谐波中存在的对音色起作用的一部分超声。各种音乐声都可以根据声音的原形进行分析后再用计算机技术予以合成复制,这是声音数字合成的一个方面。声音数字合成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随意产生自然声中从未有过的各种声音。 

(二) 音乐的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是计算机技术在录音领域的应用。DAT、DCC数字录音机、激光唱片都属此类,现已推出DDDD激光唱盘及可多次录音的激光唱片。数字录音与一般的模拟录音相比,其优点有:频率特性好,保真好;动态范围大;抖晃趋于零;信噪比高,信号失真极小;对失落信号可以补偿恢复;经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节目搜索时间短;重放精度高;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体积小等。 

(三) 网上音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上可以随时听、看音乐会、音乐表演、MTV等,可以购买CD、VCD、DVD和与音乐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可以进行网上问题讨论、评论、交谈等一切音乐活动。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互动性MIDI中心在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建立,方便浏览者随时点播节目,实现资源共享。 

除了音乐,其它一些艺术形式诸如舞蹈、戏剧等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就连电视广播节目也有了虚拟主持人。这些数字化的应用,使艺术的表达、传播甚至存在的途径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虚拟艺术形式的出现,表明人们已逐渐适应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甚至人们已经开始习惯这种充斥着信息化、非物质化特性的艺术形式。 

艺术的非物质化存在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信息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社会”,信息社会是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充分信息化的社会。“非物质”不是物质,但“非物质”是基于物质的,只不过是脱离了物质的层面。艺术形式的非物质化,使得传统的艺术理论在解释新的艺术形式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声音、图像、文字等诸多艺术因素的非物质化,导致艺术理论中非物质性成分的增加,例如,数码设计艺术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等。 

 

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会计信息 特征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组织结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从网络、企业外部,高效而低成本地收集有关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决策信息,方便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时能更好的决断。网络,它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对传统的会计特征的进行变更,不再以工业经济为特点。由此,本文针对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不同特点将会在下文着重介绍。

一、网络时代的经济特征

(一)爆发性

网络经济是一种实时传输的信息正在迅速扩大,也就是终端和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源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巨大的,巨大的信息量造成时间差距缩小,使通过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交易额剧增,呈现消息爆炸性的特点;财富的爆炸性增长迅速蔓延。企业和个人在网络批量变成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二)技术性

网络经济发展迅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技术的驱动。网络经济是信息革命变革的产物,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享受。尤其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促进各地区、各经济部门的技术交流扩散,是高度的信息技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现象。

(三)全球化

网络经济是跨越行业,跨越领域,跨国的经济。网络,使不同的信息个体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都无限接近零。网络,以克服物理距离之间的信息传输,将各地的无关紧要的制约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的影响降到了到最低限度的位置。网络,又克服信息传输中的时间限制,以尽量减少长途信息交换造成的时间延迟。这就是网络本身最重要强力的信息传递能力作用下的结果。

而在网络时代全球化趋势以前,情况却并非如此。网络大大加快了整个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的脚步,使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二、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特征分析

(一)多元性

多样性是会计在网络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会计仅仅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从而对会计信息的侧重点有不同的需求。随着现阶段网络科技的发展,会计部门不仅需要提供规范阅读的会计信息的最低标准,还需要提供以会计处理方法为基准、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会计信息。

(二)集中性

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将变成为 “知识和信息管理”,这就需要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这种高度集成可能性的同时,网络信息环境,使金融业务的协同一致、财务部门和内部各部门、企业和供应链协作、企业及社会相关部门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协同一致,实现 “同出一源、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集成的网络信息,综合管理财政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全面性

传统会计更关注的是有形资产,有形资产的价值通常由历史成本来反映;通过网络环境的影响,使用者往往更重视非实物资产所包含的价值,更关心事物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业务的发展和业务信息的记录都以电子方式进行的,通过数字化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流程,管理活动都是可计算的。会计作为工具用来反映企业业务的活动,运用数字化反映了一些传统的会计不能被披露的信息,以达到全面反映企业的活动的目的。

(四)灵活性

在网络环境中,会计软件将提供各种功能。用户使用同一个模块化的会计程序,可以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选择不同的方法对自己的模型进行决策分析,最终形成一对一的会计信息和用户信息的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信息的定制。

(五)便捷性

网络环境中,在网络上的商业交易信息将直接保存到会计信息系统,以避免出现会计信息的收集和输入中人为错误的发生,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处理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信息通过网络随时提供给广大用户进行编辑和使用,公司将能够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部门的决策也可以更为迅捷和高效的传达到企业各个部门,企业财务管理已经变得非常方便。

(六)开放性

传统的会计服务主要面对对象是财务部门,受到其技术水平和本单位的制约,决定了它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广大用户的各种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高层决策人员的管理需求。通过网络环境下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将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大量数据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从企业内部系统中数据中进行采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机构和部门也可以授权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

三、结论

篇3

1 存贮方式多元性

文献资源的存贮是知识存贮的主要手段,是知识传播、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文献资源的价值所在。从人类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纸的发明,使文字信息能够记录下来,发展到了目前的各类电子型文献,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文献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使得文献具有资源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传输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同时,为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多元化存贮条件。

2 查阅识别性

在茫茫的国内外文献资源大海中,不同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查阅与检索是相当繁琐的。如果在文献信息资源的识别上遇到困难,就会对文献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带来了障碍。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信息资源识别更趋于科学合理。如从科学的分类上、学科的类别上、文献的规类上、关键词的检索上、在识别手段上均可对文献信息资源加以识别,使文献信息资源的查阅识别更趋科学快捷方便。

3 可传输性

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不进行传递与动态交流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的传递,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之分,传递速度越快时效性越好,空间性越大传递的区域越广。目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数据库、电视传讯、电子邮件等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传递方式,是人类在知识生产和交流方面的一次革命。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国际化、公众化为文献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快速传递提供了先进手段,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交流、共享的重要渠道。

4 可处理性

文献信息资源可分为一次信息资源与二次信息资源。一次文献信息资源指原始信息,是人们从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取,未经加工的信息资源。为了使文献信息资源传递既及时又符合传递载体要求,文献管理人员本着尊重原始,利用现代技术处理方法,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和加工,同时可制成纸基、微胶片、光盘、多媒体等多种传播载体,使文献信息资源更精练、更直观、更有时代特征。

5 时效性

文献信息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文化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等方面急需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应用价值在于时效性。一条有时效性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转化使之价值倍增,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文献信息资源比其它任何资源更具有时效性。

6 共享性

共享性是指文献信息资源通过跨越时空的传播使不同的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文献信息资源从知识源传递到接受者,使接受者达到了解和共享的目的。任何文献信息资源产出都是从“私有知识”开始,通过扩散达到共享。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被利用的深度与广度。信息网络的发展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使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变为现实。

7 可转换性

文献信息资源载体的多元化必须首先解决载体之间的转化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文献载体之间的转化和兼容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献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比如:一条文本文献可通过电子信息转换为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不同形式,并能使它们之间实现相互兼容,相互转换的目的。这种转换可以使同一文献通过不同的载体同时显现,使用户更易于全面了解和接纳。

文献信息资源的可编辑性是指经过编辑人员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综合、剪辑和概括的过程与结果。如: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为代表的世界六大学科索引,由于编辑方法独特,可以沟通当年、几年、几十年甚至跨世纪与当前作者和学科之间的文献相互关系。这种可编辑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利用。编辑过程中要将文献信息涉及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进行重点归纳和整理,以尊重原始文献信息的真实性为基础,以文献信息的结论为重点,通过编辑及时进行报道和传播。

9 真伪性

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各类文献信息的增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迅速,在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难免出现个别少量的伪文献。如个别出现的造假论文、科技报道等也一时轰动全球,这种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的现象已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从这点去考虑,在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难免也存在着个别造假、剽窃等方面的伪文献,这就需要用户去鉴别和实践。

篇4

论文摘要: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契约化社会的游戏规则是适应WTO要求的文化平台。深圳人口的高速膨胀,复杂的人口来源以及人口的“三元结构”等特征形成了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乃至移民之间的心理隔阂与冲突,在城市文化的整合中,按照全球一体化的需要规范市民社会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

世界贸易组织之所以能够运行,并得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认可,是因为它有一整套建立在公平与自由基础上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人世后,获得了在世界贸易中平等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义务,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如何在法律和行为准则上与国际接轨。法律的接轨已经并正在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游戏规则是软环境,是在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在人们的思想中建立起一套适合全球化、一体化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化”社会的行为准则。只有当人们理解了契约的价值,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才是可以预见的,社会才能有序。走向契约化社会是人世后对社会环境的基本要求。

深圳目前市民社会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规则失范”的状态。倡导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化社会游戏规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深圳以新的思想和观念赢得国人的瞩目,很多投奔这里的年轻人为了打破内地传统习俗的束缚而来深圳寻求新的发展。深圳也确实以其开放的心态,包容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文化,形成了深圳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中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本人在2000年所做的“深圳移民生活状况”调查显示,移民在深圳做事,有60. 3%的人会完全按照自己的行为原则。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个性化的,既摆脱了原来生活环境文化的约束,又不受深圳习俗的影响,这就使社会缺少了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口来源过于复杂,人口“三元结构”特征等使深圳面临着群体隔阂及文化整合的困境。

一、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带来的问题

没有哪个城市像深圳这样人口飞速增长,根据深圳市统计局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当时深圳总人口35. 19万人;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166. 74万,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31. 55万人,增长3. 74倍,平均每年递增21.5% a 1985一1990年的5年间,深圳户籍人口迁人105. 72万人。2000年11月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点人口已经超过700万,非户籍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 67%。

人口的快速膨胀使深圳一直处于接纳、安顿新移民的状态,如何将带着不同口音、怀着不同目的而来的新移民在文化上整合起来,形成移民认可的深圳特有的文化,一直困扰着深圳的文化工作者。移民之间在心理上具有天然的隔阂,语言的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别以及复杂的来源地,使很多人在深圳不敢相信别人,不知道你面对的人昨天怎么样,明天又会在哪里。由于缺少对彼此过去的了解,人际交往无法预期未来,于是每个人都尽量保护自己不受欺骗,缺乏信任是移民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稳定的沟通与交流,才能逐渐消除移民间的隔阂,而深圳人口的‘“三元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在深圳游戏规则中建立“‘诚信”意识的难度。

二、人口的“三元结构”带来的问题

深圳人口是由“‘本地人、户籍移民、非户籍人口”3部分构成,这3部分人在居住区域、职业分布、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加大了文化整合的困难。

(一)本地人群体

本地人主要居住在原来的‘“村”中,经济来源主要是房屋出租、股份公司分红、工作收人或经营等几个方面,特区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他们以往的农耕、捕渔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仍保持着原有的村民生活的习惯,交往也主要是在原村民中进行。尽管每个村、甚至每个村民家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租住房客(这些房客绝大部分是非户籍的中等打工者、个体经营者等),但他们与房客的交往仅限于收房租。即使居住在同一栋楼,往往也会将自家居住的区域与出租的区域严格分开,有些村则把村民居住的区域与出租房的区域分开。村民在语言上以客家话和广东话为主。他们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遵守传统的广府、客家文化的习俗。

本地人受惠于开放政策,他们不用面对外来人口创业之初的艰难局面,富裕的生活使很多人失去了生活的坐标,养成了坐享其成的惰性心理,较低的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他们没有预见城市飞速发展对他们的冲击,于是很多家庭没有人工作,打麻将和饮茶耗费了他们的主要时光。经过20年的发展,当初政府的地价补偿已经用得差不多,子女长大成家分割了家庭财产,对集体分红的过分依赖和集体经济的下滑使相当一部分本地人在经济上慢慢在走向贫困化。相当一部分本地青年躺在集体分红的梦想中放弃了读书和个人的努力,甚至出现了一大批“‘四不”青年。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本地人在经济上的优势正逐步丧失,没有知识、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们越来越少有机会进人政府各级管理阶层,在深圳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他们在逐步走向边缘,包括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但让他们融进移民为主体的社会,向移民那样敢为天下先,大部分村民既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这种生存的压力和素质,固守原有文化,不得不接受外来文化是他们的生存状态。

(二)户籍移民群体

户籍移民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受过良好教育的各类人才,较高的教育程度是他们进人深圳的资本。“学历”是深圳最主要的准人条件,如1993年深发31号文件“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干部调配的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调配干部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到1994年深人发1994年6号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对调人人员的要求,规定“调人干部的文化素质要求,主要是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具有大专、中专学历的人员,要从严控制。对于‘五大’毕业生,除具有特殊专业的,一般不予调人”。对于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如2001年1一11月引进的23 500多人中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其中仅TI’业就有5 000多人,占本年全国IT专业毕业生的10% 。

户籍移民主要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的管理阶层,移民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户籍移民中有42, 1%在机关及事业单位,有25. 1%在是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有7. 8%是私营业主或个体经营者,一般体力劳动者只有3. 2%,还有15. 8%从事自由职业等,另外有6. 1%做了家庭主妇。在掌握话语权的新闻单位,几乎全部是来自外地的移民或移民的后代,媒介营造了移民的文化,而本地人的喜怒哀乐却很少在媒介关注的范畴。

户籍移民来自全国各地,据笔者调查,80%以上的人在单位或公共场所讲普通话,但在家里,有39%的人会讲家乡话,而老乡之间的交流,有56. 5%的人用家乡话。可见他们是集多种语言、多种文化于一身的群体。他们工作相对比较稳定,生活也比较安定,居住在政府的福利房住或微利房住宅区,少部分住在中、高档的商品房区。他们在人数上大约占深圳人口的1/10,但是他们在管理着深圳社会,在创造和引领深圳社会文化,是深圳精神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享受着深圳良好的社会福利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这片热土上享受着自由的空气,成了深圳市民社会的主体。他们在居住区域、消费场所、娱乐方式等方面正在形成深圳这一群体独有的特点,与本地人、外来工具有明显的界限,这一群体内部由于地域来源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差别。

(三)非户籍人口群体

非户籍人口中一半以上来自内地偏远的农村,许多方面与城市生活格格不人。到2000年末,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308. 01万,占深圳总人口的71. 14%n。实际数量比这还要多,尤其是宝安、龙岗两区,大量“三来一补”企业中估计有20%左右的员工在普查时没有申报。非户籍人口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企业一线工人,绝大部分人居住在企业的集体宿舍或村民的出租屋,少部分居住在山间或一些偏僻的地域,以种菜或养殖、开办地下加工厂,或从事废品收购、补鞋等低级的服务性行业。他们没有固定居所,深圳温暖的气候给他们野外生存提供了便利,公园、山间、桥下、底下通道、深圳公共厕所等随便什么地方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容身之地。他们是政府管理中定义为“三无人员”的部分。

外来劳务工是深圳人口的主体,出来“见见世面(31.2% ).“想学技术(26.4% )”和“家里需要钱(17.1 % )”是他们离开家乡的主要原因,他们从家乡完全封闭的本地文化习俗中走出来,失去了原来生活习俗的基础。在家乡他们属于有知识的青年,但是到了深圳,他们成了社会的最底层,没有稳定的工作。据23家相对较好的企业员工调查,平均做一份职业的时间不足3年,企业为了维持较低的工资水平,一线工人中每年至少换掉1/3。面对这种频繁的职业流动,劳务工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的状态,如何生存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几百万劳务工来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行为。他们需要学会城市的生活知识,更需要懂得在城市生活应该遵守什么样的游戏规则,但他们赖以生存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数限于技术和安全生产方面。2 001年深圳企业员工调查显示,只有8%的劳务工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城市生活基本知识”的培训。劳务工对法律知识、交通安全知识、自我权益保护知识、以及生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使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也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的帮助。于是他们尽量容忍各种屈辱和不公,当实在忍无可忍时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如何能让处于流动状态的几百万劳务工理解和接受以诚信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游戏规则,是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外来劳务工在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都属于资源匾乏的群体,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进人法规的制定、执行单位以及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岗位,他们是真正的被管理群体,是各种社会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合适的渠道表达他们的声音。在经济上,他们的收人也远远低于户籍人口,企业员工调查显示,户籍员工1999年的月均收人是非户籍员工的2, 39倍。非户籍员工中月收人在深圳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约占25%,还不包括他们中相当比例的无业者群体。虽然目前这一群体还没有因利益不满引起聚合性动荡,但是他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若得不到恰当的处

理,将是极大的社会隐患。

外来劳务工“身份认同的混乱”也导致了行为的失范。深圳没有给他们提供正式的接收渠道,歧视性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不断在他们与城市社会之间制造对立的情绪。2000年的移民生活状况调查显示,有59%的非户籍人口认为自己在心理上不属于深圳,他们生活在深圳却无法融人这个城市,在情感上怀念家乡却无法忍受其贫穷与落后,这种两难境地使他们时时处于一种角色冲突中:农村人和城里人、农民和工人、家乡与深圳,多种情况的交叉使他们成了社会体制与文化的“边缘人”。他们失去了原来生活区域的文化,又没有被同化进深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文化失范”的状态。这种心理的冲突势必引起行为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在这庞大而无序的人群中建立起契约化的行为规范并非易事。

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使劳务工难以确定人生的目标。深圳企业员工调查显示,在困扰劳务工的若干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将来不知道怎么办”,问及对未来的设想,有41. 8%的劳务工表示挣些钱或学到技术后,将回家乡寻求发展;有34. 4%的人期望能留在深圳发展,还有些人对将来没有具体打算,事实上想回家乡发展的劳务工中,绝大部分并不是不想留在深圳,而是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无法解决婚姻等一大堆困扰着他们的问题。他们很清楚要在这个城市长期生存,就要长期面对动荡的生活,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几乎没有给他们提供调人这里的机会,而没有户口,永远要过二等居民的生活,非户籍人口无法与户籍人口平等地享受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在住房、子女人学等多方面都要付出比户籍人口更大的代价,而他们的整体收人又低于户籍人口,在国内城乡界限逐步松动、农村户口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人城市后,国内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尤其是西部开发中的区域的吸引力逐步加大,更加大了非户籍人口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使深圳新的社会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将面对更大的困难。

深圳人口结构的失衡带来了文化整合的困难,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严格控制学历的人才引进政策导致严重的人口两极分化的现象,户籍移民在各个方面都与外来工具有明显的隔离,人口出现上小、中间细、下部庞大的葫芦型。城市稳定的人口结构集中在数量有限的高素质的移民和本地人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又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深圳缺乏稳定的、在人口数量和社会参与的各个方面都是主体的强大的中间阶层。外来工将这里作为人生短暂的释站,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缺少了形成契约化社会所需要的基本市民基础。

三、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化社会行为规范的优势及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人世后不仅在经济领域要建立国际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更需要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契约化社会的游戏规则,这需要城市相对稳定的人口和被各群体认同的文化,深圳特殊的人口特征在带来诸多不利的同时也具有特别的优势,突出表现在:没有封闭社会习俗的制约,没有根深蒂固的落后习俗和迷信的羁绊,这是建立以法律为基础、以诚信为原则的契约化社会的基本条件。以青年为主的人口结构有利于新思想、新规则的传播和接纳,来深圳的多数是不安于内地现状、期望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状态、追求个人价值、思想比较解放的人群,他们本身就具备接受新游戏规则的内在条件,这是传统封闭城市所不具备的。

在深圳建立契约化社会的游戏规则需要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两个角度关注人口的生态平衡。社会整合中,要特别关注城市人口的规模与其拥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指标相适应,人口结构与规模必须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城市的发展既要考虑经济人口容量,也要考虑环境人口容量。深圳人口的飞速增长已经到了不能不关注其合理结构与规模的时候,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综合的测评,以确定深圳未来发展中城市能容纳的最佳人口规模及合理的人口结构。同时在人才引进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目前单一引进高学历人口的状况。合理的人口结构需要各个阶层都有相对稳定的人口。一个城市具备了良性运行的合理人口结构,各部分人口相互依存,并对城市具有深厚的感情,它也就具备建立契约化社会所需要的市民社会的基础。

在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在中国执行了几十年、将人口严格固定在某一块土地上的户籍制度终于有了松动,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是迟早的事,2001年8月,石家庄首先开放了对外来人口人户的规定,10月I日,2万多个小城镇推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宁波也推出“外来人口本地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都推出了户籍改革的策略,这些城市无论怎样放开户籍制度,外来人口都是少数,稳定的市民社会及其文化是接纳外来人口基础,但是深圳情况完全不一样,目前还处于非户籍人口占人口主体的状态,在放开人口政策之前,若不能建立稳定的市民社会,建立起能够凝聚市民的、新的社会游戏规则,一旦户籍改革不可阻挡,必然带来城市的混乱。

从目前的状况看,深圳的人才引进特别需要关注各学科的顶尖人才和企业技术工人两部分人才。

培养真正的学科顶尖学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城市本身的文化积累,这两点目前在深圳都不具备条件,只能靠优惠的政策从国内外引进现有人才。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就是资本,发达国家人才争夺战已经到了争夺“青苗”的程度。我国一些发达城市也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一向重视人才的引进,但是对于高尖端人才的引进还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比较,深圳只具有经济优势,不具有整体社会文化内涵的优势,在加大文化投人的同时,对优秀人才的吸引目前最可用的就是经济手段和比其他城市更加灵活的政策,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条件。

篇5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扩展。从高校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新特征、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精神文化和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图书馆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应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管理模式的新要求,着重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需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也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的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需要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知识与能力素质,需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

信息时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性、技术性、审美性,形式对于设计师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形式表现与情感表达在结构上往往是一致的,在设计形式上表达的往往是设计师代表使用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信息时代设计师应致力于新技术与新形式语言的融合,特别是带有强烈表现性意味的设计,更因其激动人心的形式表现和适当的功能完美的结合而满足大众的需求。

一、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影响

(一)人与机器的统一。信息时代的设计大大改变了现代主义设计中人与机器分离的现象,使人与机器的关系更为融合、统一。“平面设计在过去是创造人工制品的,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创造大众共同参与的活动的背景。这是设计史上重要的变革,也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视觉传达设计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突出了构建“人机合一”的社会需求,人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信息时代的传播模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源和接受点多元化,不再是媒介对受众的直接的或固定的传播,而是人与机器的互动传播,对人的信息需求有着多样性的反馈。视觉传达媒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平铺直叙向交互化方向发展,由以前的静态媒介向动态虚拟媒介发展。媒介里有世界,媒介里有“自我”,从而促进了人与机器的互动融合。如,报纸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主要媒介之一,静态单向地传播信息,只能带来暂时的刺激性;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作线状或网状传播,没有终点,生命力更强。

(二)虚拟“真实”化。信息时代视觉传达媒介的新影响之一是虚拟“真实”化,虚拟不再是信息媒介的环境展示,不再是停留在电子媒介的终端展示,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最终真实化。虚拟数字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晚期出现的一种媒介方式,是利用电脑媒介塑造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对一”的构建方式,提供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等同感官,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如果说后现代晚期虚拟设计刚开始出现的话,那么信息时代则是虚拟设计真实化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的普及进一步地提高,加上图形和交互媒介的成熟,虚拟现实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地走向现实社会,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

(三)情感的缺失。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信息设计,信息设计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图形和表格来传递信息的内容,其设计原则是“只阐释,不表现”和“只设计,不考究”,追求数据的精准化图形表现,让受众更清晰地阅读信息内容。但在信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相似”面孔的信息设计作品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另一极端情况的出现,即过分注重数据的图表化,使信息设计缺少趣味性,缺少情感因素,信息设计的类型是柱形图、堆积图、K线图、饼图等类型,对图形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意性有一定地局限;且表现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事件的发展历史、经济和金融等题材上,范畴较窄,艺术化表现的可能性较小,尤其信息时代将进一步发展时,信息设计作品日趋同一化,缺少创造性,缺少对人文情感的关怀。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信息设计是传达信息内容给受众,与现代主义强调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也具有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即人文情感的缺失。

二、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

(一)信息时代视觉元素的创新和突破。当今社会,信息是一切设计的基本,只有高效的信息设计,才能让物品升值,让环境更富有趣味。至于新兴的新媒介设计、视觉导向设计、网站设计、沟通界面设计等各种新门类,不过都是信息设计结合不同的技术介质在不同媒介下的扩展应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如何充分调动可及的物力资源,并转化为图形化的语言符号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图形语言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信息时代最大限度地追求视觉体验,图形创意的想象与人性情感的挖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创意本身是人类发挥想象、把握直觉的创新活动,想象与人性情感的挖掘重在求新求异,图形的震撼力,见之于人之性情的极致表现。

(二)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风格特征。综观现代的设计作品,它塑造与指导着视觉传达与商业潮流,成为一套活生生的信息资源。新兴媒体的出现,人类接收信息量日益扩大化和多样化,视觉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呈现着缤纷灿烂的态势,当代设计无论图形符号的运用还是色彩运用,都没有了定式的组合和强烈的风格取向,但是在视觉上充满刺激感和冲击力的设计风格是有张力的,将视觉氛围营造到极致的风格也是有力度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再追求某种风格和潮流,而是将个性、时尚作为衡量自身发展的标准,视觉艺术的风格也随着人们需求的个性化而个性化,例如设计产品的定制化,传播媒体的互动化等。视觉传达设计想在五彩纷争的设计世界里,形成个性突出的自我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反思。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交流中无疑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声音、图像和文字在传达设计中变得不再单一和局限,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先进的媒体制作技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和构成,带给人们极具视听效果的信息体验。然而任何新技术的诞生,其实是把双刃剑,先进的技术制造着铺天盖地的信息,人们筛选着有用信息的同时,又通过先进的信息工具比如计算机和移动通讯设备在瞬间将信息发送到四面八方……我们一方面享受着新技术和新观念带来的喜悦,一方面忍受着新技术和新观念带来的迷茫和惶恐:新的媒体制作技术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简单可行,只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人人都可以做出视觉产品,并通过便捷的网络媒介进行,加之市场经济的刺激和信息传达速度的加快,低成本、制作粗糙的甚至是不良的视觉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习惯了“快餐”式的信息接收方式,许多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正逐步丧失了文化的根源和艺术的本质,带给社会的将是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大众审美意识形态的倒退。

三、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体现的是特定人类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体验,它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涵盖了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体现了当代的文化气质。在不同的时代,视觉传达有着特定的图形和符号语境,作为视觉产品的设计者把这些元素整合,改变传统设计的视觉感受,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一种当代设计作品的全新语境。

【参考文献】

[1] 杨东旭.论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特征[J].工业设计,2011(05).

[2] 谢筱冬.论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形式的简化心理[J].包装工程,2009(11).

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会计目标;信息使用者

会计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从会计的本质看,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会计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应有其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系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目标的理论框架也是可怕的。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联系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

不同的会计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不能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存在。会计目标是客观环境需要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能为人们所认识,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会计对象和信息质量特征,又共同决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会计目标

当今我们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其特征是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提供会计信息成本的低廉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基于上述分析,网络信息时代下的会计目标应定义如下:

(一)决策相关性

网络时代,由于集成化的优势,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日趋细微化,可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的详细信息。

(二)面向未来

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

(三)实时信息

有了网络,用户可随时进入公司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的情况。

(四)非财务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剧了影响决策的相关因素的复杂化程度,加大了决策的难度和风险水平,同时基于上述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目标,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要求,除了传统信息外,还应包括如下信息。

(一)非货币性信息

1.“软件资源”信息

诸如衡量和记录知识资本,列示知识产权,反映人力资源价值等的所谓“软件资源”的信息,在报表中适当地加以列示将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2.前瞻性信息

前瞻性信息主要包括机会和风险方面的信息、管理部门计划方面的信息、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计划的比较。

3.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

4.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包括与收入、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统计数。

(二)预测性信息

主要包括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预测下一年度的收入、预测下一年度的利润水平、预计重大筹资、投资项目及下一年度现金流量信息。

(三)供应链联盟的信息

在网络信息时代,供应链联盟是以供应链为合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它是指供应链上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使用者据此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供应链联盟的构成成员、供应链联盟的战略定位及供应链联盟的所有权关系等。

(四)分部的信息

信息使用者认为对于一个从事多种业务的企业来说,以分部为基础的分部报告可以作为其分析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的可靠和有力工具。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会计目标的实现

在网络信息时代目标的指引下,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新的需要,我们应该采用如下方式提供信息,从而能够使相关者在复杂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如实反映正确的决策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由于信息“垃圾进、垃圾出”,使得数据的采集输入比其他环节更为重要,会计将更注重如实反映。随着联机输入系统的应用,如实反映也将成为可能,在联机输入系统中,业务活动从开始到最后都不会受到人工的干预,即完全自动进行交易处理输入,使企业商业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交易的无纸化、直接化。

(二)采用套餐式及自助式提供会计信息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系统可采用各种面向数据库的信息技术,例如预处理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对列作管理种类的数据与信息进行集成与输出。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完全能提供“套餐式”的信息即通用报表和“自助式”的信息。

(三)采用实时报告方式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会计信息使用者随时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实时财务报告信息由网站技术人员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网页化处理后上传到网站上供用户浏览,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根据需求自己定制所需信息,通过ASP(Active sever pages)等动态页面生成技术即时生成所需的财务信息页面。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技术革命产生的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媒介的发展与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产生变化,由原来的单向接收信息到现在的交互式信息交流,人们对视觉对象的审美方式、审美需求等方面也随之从传统美学观念转变为当代数字审美观念,本文从信息时代的特征出发,不仅指出了信息时代的新审美观念,同时分析了信息社会的的审美缺失。

关键词:信息;审美取向;转变

堪称技术革命的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蒸汽机开创了工业社会,计算机建立了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个案性的,只添加了文明要素,而技术革命所起的作用是结构性的,重塑了文明模式。技术革命的正面价值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负面作用则具有潜在的颠覆性危险。在计算机建立的当代信息社会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数字化与图像化已经成为我们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同时,数字化与图像化也成为当代文化的基本趋势,对当代人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信息时代审美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是整体流动多变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新空间尽管有时被称为虚拟空间,新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概念,不仅大大改变了我们日作夜息的真实世界空间和时间概念,而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例如,影视文化中,审美主体是明星,大众只是旁观者,而在信息社会的网络文化中,大众既可以是审美客体,也可以成为审美主体,因为在网络中他们都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终端,使得人人都可以自我包装,网民要实现自己的想象力,不需要长时间的艺术与技术训练,网络带来了艺术设计的平民化与世俗化。

信息时代这种审美方式的转变使得大众参与到审美评价中,导致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由精英化的艺术审美转变为普及的大众化审美,一方面,通过交互式体验使得大众能够对审美主体提出自己的感受,促使创作者(设计者)努力提升原创能力。另一方面,大众自身变成了审美主体,参与到创作中,使得整个审美体系趋向于大众化的水平。

二、信息时代带来的审美趋同

今天,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特别是以电脑、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导致信息全球化,必然出现新的审美文化。这种新的审美文化的引导,尤其是它在全球的迅猛流行又使身处不同文化与国度的人表现出审美习惯上的趋同性。而那些发明并占有新的载体的巨头,取得了支配人们生活习惯和价值标准的权利。它既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又阻碍了世界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在以往的中国美学研究中,人们通常是用一维的历时性时间尺度评价和认识民族性和国际性问题,认为用西方现代的东西取代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是学术进步的必然,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审美趋同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但是世界文化因其多元才显得丰富而多彩,因此,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同置于新世纪现代美学的建构目标之下,这应该说是对以往研究心态与思路的一个根本性的超越和转换。

鉴于上述的认识,当前我们应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这样一种自觉: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强调美学的民族化建构,要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可能带来的审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同现象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同时,注意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本土审美文化健康地发展与生存。

三、信息时代审美需求的转变

从社会文化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每个阶段不同的技术水平孕育了不同的审美文化:农业社会文化主要是自然美学;工业社会文化主要是科技美学;信息社会文化主要是数字美学。

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交融性和共通感架构了信息社会设计的审美主体,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 交互性的视图语言可以促进媒体资源的不断更新,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适应时展的需要。人们可以很随意地通过视觉艺术及其电子媒体进入到无限开放的世界中,在参与或改变设计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极大体现和审美愉悦感。由于信息时代的这种特征,使得大众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标志是数字化和图像化,因此,首先信息时代的审美需求趋向数字化的抽象观念(几何、像素以及光效应等);其次,信息时代的大量交互式媒介引起人们对于触感和交互方式的关注;再次,由于在信息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无限广阔,因此,需要这种抽象和由数字符号构建的虚幻表达方式来体现信息时代的生活状态。因此,信息时代的审美取向也就由对于真实自然的崇拜变成对于抽象符号的喜爱。

结语:

审美取向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念,但技术与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因此,信息社会对于审美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积极地促进了大众审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颖的表达形式,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文化的退化问题,人们远离真实的自然而走进虚拟的空间,让我们感到信息时代缺乏面对面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艾尔难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鹤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5] 徐宏力.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J].文艺研究,2006(8)

篇9

1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何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要比我国发展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更早的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会促进企业管理带快速的发展。

1.1 对企业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未进入信息时代之前,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以一种从下级到上级逐层汇报,从上级到下级逐层解答的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传递到高层管理的环节中会出现汇报误差、汇报内容不全等情况,高层管理不能与基层员工构成直接的联系,很难使工作情况如实的传入到高层管理的耳中,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这种管理组织机构也渐渐的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员工与高层之间构成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高层管理人员直接了解基层员工的工作情况[1]。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到的影响更大,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要面对的各种财务问题,工作比较复杂繁杂,无暇顾及企业其他的工作,而自从信息时代的来临,财务管理人员的出纳情况也省去了逐级上报的繁琐流程,通过信息平台可以直接接触高层,把工作情况第一时间反应给高层,这对高层领导而言也是非常好的,不用在为通过等级的传递而造成信息误差,可以更直接更清晰的了解财务管理的情况,从而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2]。

1.2 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为影响,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中,利用人力的地方特别多,而可能由于不同人的不同原因,对企业生产管理造成直接的影响,导致企业生产管理在做决策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自从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大多数的企业生产都使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也大有转变,从人力管理转变成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管理。生产管理模式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比如:生产管理的科技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等等,这对企业的生产也带来莫大的好处,大大的提升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3]。企业的生产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销售,传统的企业销售模式,主要是商家与客户面对面的交谈,或是当面展示自己企业的产品,而且,客户购买还需要当商家的面购买,在这个传统的销售过程中,即使成功销售出去企业的产品,中途也会浪费很大的一笔资金以及时间。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却成全了企业和客户,因为在销售的过程中,不用在面对面的进行销售,而是直接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对客户来说是比较简单、省时、省力的购买方式,对商家来说更是增加销售渠道,省去大笔的资金和时间,信息时代的来临实现商家和客户的双赢。

2 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还将是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渠道,信息化时代在企业管理中主要表现的新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快速、灵活是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从生产到销售、从基层到高层的信息处理、从市场调查到产品研发等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可能完成市场调查之后,在上报的这段时间市场又会发生新的变化,都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4]。而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则是以快速、灵活作为基础,企业完全可以把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销售管理中,有助于更多的节省时间促进企业发展。

2.2 网络将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销售中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是每个企业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通过网络,企业不仅能增加一条省时省力的销售渠道,网络还大量的应用到各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上,通过网络,高层可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的情况,再通过与市场的需求做比较,才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做出最佳的决策。所以,企业对网络的使用,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水平。

2.3 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重点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产品性能以及功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利润,更好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网络的的优势,对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细分化以及差别化进行分析,再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创新,开发新功能的产品,这样才会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才会有利于企业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下去。所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在社会中发展的重点。

3 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

3.1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时代也逐渐的来临并在不断的完善。信息时代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方面,而这也是各个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信息化的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在各个企业以及各项管理中得到应用,但是,企业的管理还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好处,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为了能通过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但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难以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如果企业真想建立一个信息超前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话,走信息化的企业管理道路已经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信息化这条路企业该怎么走,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时代,就是以信息做为原材料来搭建一个有组织、有效率、有方向的企业管理模式,所以,企业需不断的稳定并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企业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这一方向,企业可以建立并扩充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把信息数据库充分的利用到企业的发展中,这样才能建立更为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3.2 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法

柔性管理就是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调整企业的管理。企业想要在信息时代立足,就必须要注重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的改变,而这个管理模式不能像传统的管理模式死板,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有效转变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法。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诸多的管理事项,如:财务管理、资金运用管理、人资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等,企业要想在信息时代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保证企业的管理按照柔性管理方法实行,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现今企业的发展也坚持着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根据对员工的了解,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再看员工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变化,柔性管理不仅要面对的是企业的管理,还要应用到员工和客户之间,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市场,才能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因此,柔性管理方法需要很好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3.3 按照信息流重建企业

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企业生产到企业销售的财务进账都是逐个实施的,缺少信息的共享,对企业的销售也有着一定的阻碍。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个提醒,需要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流共享的平台,从设计、生产、销售、财务等流程的信息共享,要实现让员工实时的了解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及到哪个位置,为下一个流程做好最充足的准备,必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对产品进行更改,从高层、策划、生产等各个部门的员工都能够实时的在信息通讯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高层也可以通过市场的反应情况,及时的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节省更多的时间,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市场是其一,高层的决策时间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尤为重要。企业只有按照信息流重建企业,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艳辉,黄亚丽.洛克菲勒企业管理方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05).

[2] 葛龙,孙昭,李会民.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方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6).

篇10

【关键词】通信;信息化;转型;思考

当前,信息时代正在全面向我们走来,工业时代的主体思想正在消逝,信息时代技术革命的步伐越来越快,军队存续多年的所谓“通信”的思维模式必将全面由“信息化”思维所取代,这是军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引发“通信”向“信息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部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息主导联合作战,成为“通信”向“信息化”转型的催化剂

1.联合作战的模式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联合作战的实质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以通信网络为纽带,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将遍布于陆、海、空、天等整个战场的作战体系各要素,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作战整体,以形成高度融合、高度一致、高度精确、高效保障的作战力量。可以说,联合作战是紧跟信息时代催生的全新作战样式。

2.联合作战的目的是体系作战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具有力量多元、空间多维、手段多样的复杂特性,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与以往整体作战能力相比,它要求诸军兵种作战力量高度融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以形成作战要素密切关联、作战单元有机互动,最终达到体系作战效能整体融合提升的目的。

3.联合作战的实施需要信息系统支撑。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主体多元、关系复杂、内容广泛、手段多样,是多军兵种联合聚优,是各作战单元要素综合集成基础上的体系对抗,在组织实施中需要高度依存信息系统的支撑。目前部队关于联合作战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向前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架构正逐步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已投入运行,并在战备值班,作战演习中得到检验,一个具有战场感知时实共享,指挥控制统一高效,联合信息火力打击超远精确,综合保障可视精准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正在形成,并将逐步形成战斗力。

二、信息控制联合作战,成为“通信”向“信息化”转型的本质特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通信概念将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必将被“信息化”概念所包含或取代。

1.信息控制成为联合作战的决定因素。信息控制,它在联合作战体系的构建以及作战功能的发挥程度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信息控制是信息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规律所制约的。

2.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过程是综合利用信息系统的过程。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完成指挥控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与信息利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综合利用信息系统的过程,而“通信”只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必将被“信息化”所取代。

3.联合作战指挥控制需要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是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平台,它可将各级各类电子信息系统、指挥信息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充分融合,通过统一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将各个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使各作战要素,作战力量协同有序,高效运作,整体优化,是联合作战中至胜的决定因素。

三、信息时代产生的联合作战新形态,决定了“通信”向“信息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必然变革出与信息化战争形态相适应的作战指挥方式,也就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方式,作为全新战争形态的一种作战样式,其指挥控制能力,全方位机动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全维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一系列作战要素都已随之出现质的飞跃,这种全新的作战形态,需要人们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去认识、去理解。

1.联合作战指挥的新理念,要求把提高指挥军官通信素质向提高信息素质转变。信息时代的联合作战指挥,其实质就是以信息流来主导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指挥军官信息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有效指挥的新基础,克敌制胜的新要素,决定指挥效能的新前提。

2.联合作战指挥的新模式,要求传统的指挥通信系统向指挥信息系统转变。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表现出的指挥系统网络化,指挥决策智能化,指挥控制一体化,指挥手段精确化,指挥速度时实化的新特征,改变了传统的合同指挥模式,重新构建起了联合作战指挥新模式,使得传统的指挥通信系统,不能适应新的作战模式需要,其结果必将向信息指挥系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