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责任;环境民事责任;资源保护
我国环境侵权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现行的环境侵权法在环境民事责任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影响实践中环境损害案件的处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尤为不利,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应借鉴中外不同法系国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不同架构,力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和损害责任追究探讨一条可操作性强、理论体系完整、归责明晰的环境民事责任体系。
一、国外环保法的民事责任发展及现状
(一)英美环保法中的民事责任
1.英美环保法中民事责任的发展。就环境保护中的民事责任来说,英美法主要是依据“妨害行为”发展起来的。妨害行为是环境法领域最普通的行为,是指由于某人不合理地、非法地使用其财产,使个人或公众的权利受到妨碍或侵害的侵权行为。
2.英美环保法中民事责任的局限环境民事责任本身存在着功能上的缺陷,这种事后救济方法,不能在预防损害的发生或消除致害根源方面发挥作用。英美环境民事责任的缺陷不仅表现在私权法本身功能的缺陷及传统侵权法规则的局限性,还反映在社会价值观念的趋向上。古老的“利益权衡”原则在工业革命之后被功利主义的“利益权衡”原则所取代。它要求将污染环境的产业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污染受害者所蒙受的损失进行利益衡量,如产业活动的社会经济价值超过了污染受害者所受损害的社会效用或社会价值,那么该产业活动被视为合法、合理的行为,法律不得禁止或取缔其存
(二)德国环保法中的民事责任。德国环境侵权法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 1990年德国《环境责任法》是近年来较重要的法律。德国的环境民事责任的雏形都源于《德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带有浓厚的“加害人本位”色彩,在权衡上,侧重于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原适用于上的“损失补偿请求权”概念渐为干扰侵害的民事诉件所适用,形成所谓“私法损失补偿请求权”概念。
(三)日本环保法中的民事资任。日本的环境污染与其现代化过程相伴而生。日本形成了由公系基本法、公害行政管制法、公害行政救济法、环境保、公害民事救济法及公害犯罪法等组成的严密的法律法规,尤其在公害的民事救济方面,立法、实务及理论上均有长足进展,表现在:(l)立法上明文规定了损害赔偿的无责任。(2)依判例发展成“忍受限度”论、“疫学因果关理论,克服了“违法性”及“相当因果关系”等传统理缺陷。(3)在学理上,更有“因果关系推定”及“环境权侵害论”的出现。日本的公害赔偿法并非由过失责任一步跨到无过失责任是经历了从客观过失理论到过失推定,再从过失推定到无过失责任主义的确立这一演进过程。
二、国内对环境保护民事责任的研究
自1979年《环境保护法》颁布后,在环境法学领域,我国学者对环境污染致害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因果关系、免责条件、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环境责任、环境权等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为了适应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需要,产生了推定因果关系存在的多种学说。一是优势证据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环境权民事案件中,法官认为只要原告提出的证据达到了比被告所提出的证据更为优越的程度时,即判定因果关系存在。显然,这种证明方法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如果双方提出的证据价值都很低时,则很难确定哪一方占有优势。二是事实推定说。这种学说主张,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无须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只要达到概然性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因果关系的判断须为法官在遵循经验规则的基础上做出确实的新证,以承担败诉责任的一方当事人认为有提出反证为必要。这种学说减轻了受害者的举证责任,因此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三、我国环境保护民事责任研究中的不足及完善
从环境法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当前的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已经经历了由多学科、多部门法学对法律规范及其合理性作制度上论述和评价阶段。但是,就环境法学基本理论而言,除了套用传统部门法理论外,以新的方法去探讨和发掘环境法律思想的研究还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法学研究无论在学术水平、范围广度还是在理论深度上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环境法学研究尚不能全面适应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从国内环境法研究综合考察,许多低水平研究仍在重复进行,一些本属于国家环境立法急需的理论支撑和论证研究尚未开展;从国际环境法看,许多具体涉及全球环境保护法律控制领域的课题中国至今无人问津,导致国家在制定政策对策时得不到有力的论证材料。
第二,环境法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主要方法还局限于阐释的方法,尤其是学理解释的许多方面拘泥于行政解释和长官意志,或受限于自我认识,没有广泛、系统地运用多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思想理论说明环境法的原理,理论上没有充分体现出环境法学是学为依托、以环境科学为背景的交叉学科的特色。
因此,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同质赔偿原则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环境侵权的加害人与受害人地位不平等。其次,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范围狭窄。再次,环境侵权案中,因为受害人生活在环境之中,因此受到侵害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 [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41-486.
[2] [日]加藤一郎.外国的公害法[M].东京:岩波书店,1978:144-189.
篇2
关键词: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彼此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比较普遍也相对较重,它不仅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与健康,同时也对施工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现场的噪音、粉尘、污水排放、运输撒漏、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光污染等等。要避免这些污染,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下文,将结合施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特点提出几点有效的管理措施。
1.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控制的特点。工程建设施工会对工地周边的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1.1环境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每个工程项目都是由多个分部、分项构成,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种材料。随着建筑工程性质的不同,其复杂程度也不相同,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功能、外观等都不相同,施工的每一道工序又各不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除土建工程以外,还包括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等。因此,建筑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1.2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规划、市政、交通等政府有关部门产生的污染会波及周边群众,会涉及到众多人的生活及安全。每一项建筑工程无不关系到众多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无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建设工程产品社会性的特征,决定了环境保护时代性的要求,包括环保理念、人文价值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1.3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性。由于工程建设施工的同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决定了环境保护必须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如施工中产生的噪音、扬尘和不环保材料的使用、周边植被的破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予以控制。由于建设工程施工的周期通常较长,如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予以保护,施工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将会是持久的。
2 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和环境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2.1 建设工程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优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工程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化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现场与环境保护的实际中去。
2.2 加强施工现场保护的综合治理。认真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保护环境培训。对现场污染不能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的,按要求报批施工时间并予以公布。经常与周围居民、公安、交警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等进行沟通,认真对待各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积极解决问题。若有短时间不能解决的,要做好经济补偿与解释工作,并提出整改期限和方法。
2.3 完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各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做到责权分明,管理有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环境岗位责任制。现场环境由各施工班组和分包单位按岗位、专业、片区、栋号等进行分片包干,分别建立责任区,并负责本责任区的具体环境管理工作。
2.3.2 环境检查制度。每季、月、旬进行定期检查,由分包单位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2.3.3 环境教育制度。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三类人员培训教育、民工学校教育、施工技术交底等都要有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内容。特别要做好经常性现场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会议、宣传栏、警示标志、宣传标语和环保录像等多种形式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教育。
2.4 搞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编制。在编制施工设计时,必须同时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项目应编制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专项方案。编制前,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踏勘施工现场,了解地质地貌和周围环境情况。编制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及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情况编写,内容全面具体,有指导性。编制后,应经施工单位总工和监理单位总监审批,审批后方可实施。
3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有效措施。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环境污染隐患,如不加以重视和管理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完善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将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抑制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3.1 防止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和污染的措施
(1)优化工程施工工序,通过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减少或杜绝工程返工,避免二次污染。
(2)施工现场应尽量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工具、临时措施和各种物资的包装箱袋等。
(3)施工现场设立固定场所或地点来专门用作固体废弃物得堆放。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需要单独贮存、设置有醒目标志的安全防范措施。对贮存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和处理,可回收的做到回收再利用。
(4)固体废弃物的运输应采取分类、密封、覆盖,避免泄露,并送到政府批准的单位或场所进行处理。
(5)施工中及时回收使用落地灰和其他施工材料,做到工完料尽,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3.2 防止废水污染和危害
(1)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避免污染水源。
(2)切割和打磨时尽量采用滴水,保持湿润不过量;清洗场地时,应避免用水龙头冲水,以减少废水产生。
(3)生活废水应注入城市下水管道,统一处理,不能注入雨水管。
(4)混凝土输送泵处、砂浆搅拌站设置沉淀池、排水沟,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达到有关排放标准、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
(5)施工现场临时厕所的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污染水体。
3.3 防止大气污染及其造成的危害
(1)施工现场道路应硬化。采用焦渣、混凝土等作道路面层,并指定专人定时洒水和清扫养护,防止道路扬尘。
(2)施工现场的杂物和生活垃圾要及时清理。清理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垃圾时,采用带盖铁通吊运或利用永久性垃圾道,严禁凌空随意抛撒。
(3)易飞扬的材料入库密闭存放或覆盖存放。如水泥、白灰等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入库存放。若室外临时露天存放时,必须下垫上盖,严密遮盖以防止扬尘。运输水泥、白灰等易飞扬的细颗粒粉状材料时,要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沿途遗撒、扬尘。卸货时,也应采取措施以减少扬尘。
(4)施工现场堆土,应合理选定位置进行存放堆土,并洒水覆膜封闭或表面临时固化或植草,防止扬尘污染。
(5)施工阶段对施工区域进行封闭隔离,建筑主体及装饰装修的施工,从底层开始搭设防尘密目网封闭,高度高于施工作业面1.2m以上。
(6)严禁在任何临时和永久性工程中使用任何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对人体有害的任何材料和施工方法,同时不能在使用政府明令禁止但会给居住或使用人带来不适感觉或味觉的任何材料和添加剂。
(7)严禁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防止有毒烟尘和恶臭气体产生。
(8)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应安装净化消音器,防止噪声和冒黑烟。
(9)拆除旧有建筑物时,应适当洒水,并且在旧有建筑物周围采用密目式安全网和草帘搭设屏障,防止扬尘。
(10)施工现场炉灶采用消烟除尘型,烟尘排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4 防止噪音污染的措施
(1)在施工过程中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调整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夜间十点以后,次日凌晨六点以前进行施工。
(2)对主体工程采用密目网进行围挡,作业层全封闭并采用降噪围挡。
(3)对噪音大的施工机具,搭设封闭工棚,采取隔音处理。 通过施工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施工现场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能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消除施工现场的外部干扰,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前言:本文将就环境工程建设在生态城市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相应措施,期望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
一、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现状
1.1未及时处理城市污水
我国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径流污水。在这三个主要污染源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最大。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设施、商业区卫生设施和家庭卫生设施。这些卫生设施中产生的洗涤污水和粪便通过城市的排水通道流人城市的地下污水区域。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工业日常污水包括大量难化解且腐蚀性高的废水,特别是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更大。除此之外,城市径流污水也是重要的城市污水来源,它具有非常显著的季节特征,并且成分十分的复杂。 就目前来看,这些城市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净化,导致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工作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在新城区建设和扩张时,没有及时处理好新的开发建设和旧的城市雨、污水系统的关系,造成旧的污水系统无法满足城市日新月异的开发建设的需要,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城市景观绿化水面的污染尤其严重。
1.2 未及时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以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垃圾,使得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产生于商场垃圾、生活垃圾和餐饮服务业中产生的垃圾,这些生活垃圾日产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将严重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未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及时处理,成为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和途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生态城市建设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监督、奖惩措施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其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四) 鼓励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城市生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普及环保理论、环境伦理、环境国情省情市情、环保政策和法律等生态科学知识,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切实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社会舆论及公众举报,对污染者、生态破坏者以及执法者施加压力,由此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把公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经常性组织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培养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利益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监督权、议政权和索赔权。建立以走访、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反馈公众参与意见,使公众参与到政府环境政策和规划的编制、城市环境立法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增强公众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了解,把建设生态城市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结语
综上所述,把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城市结合起来,是加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通过环境工程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