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对策建议;福建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3-04-01-02
为落实将福建省建成生态强省的梦想,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能源生态研究中心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组成9名专家课题,分赴全省9个市区市,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调研。在2015年历时7个月调研中发现了福建省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认识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虽有十二个类型成功的典型模式,但至今没有大力宣传推广,在政策、资金上支持力度也不够。1998年成立的由福建省发改委、农业厅、财政厅等8个涉农厅局组成的生态农业试点县领导小组及由8个厅局与福建省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组成的专家组也停止了活动。为此,在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瓶颈也未能及时协作攻关,建设的示范场普遍存在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做大做强福建省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福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1.1福建农业资源潜力分析
福建省属多山省份,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90%,福建省农业用地比重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50%,耕地资源紧张、人多地少的问题十分突出[1]。福建省果园面积541.91khm2,茶园面积242.93khm2[2]。福建省丘陵区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年降水量达到1400~2000mm,全省年平均气温15~21℃,全省有70%的区域年积温都在5000~7600℃。福建省农业生物物种也十分丰富[3],现有果树有品种3000多个,野生果树资源282个,药用植物有600多种,粮食、蔬菜、茶树种质资源也十分丰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使得福建省丘陵区成为全国土地生产潜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1.2影响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丘陵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南方丘陵山地普遍存在“旱、瘠、酸、粘”的缺点,加之许多不合理、过度的开发,加剧了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2011年福建省的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1.22万km2[4]。另外洪涝、台风、霜冻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灾害也呈上升态势,目前影响较严重的入侵物种主要有大米草、空心莲子草、水葫芦、松材线虫等。1.2.2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2014年福建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达122.61万(t按折纯量计算),氮肥使用量达到47.47万t[2],每hm2实际施肥量已经超过1400kg,农药和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大。2014年福建省生猪存栏数达1149.35万头,牛存栏数为67.79万头[2],生猪和牛产生的粪便量约达4200万t,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是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的祸首之一。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已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此外,福建省每年产生的稻草、花生藤、甘薯藤等秸秆量约达700万t,这些秸秆资源主要被用于栽培食用菌、饲喂家畜或秸秆还田,但目前还约有30%的秸秆未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来看,福建省农牧废物资源的利用空间还比较大,必须有效开辟农牧废弃物资源化转化途径,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解决农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生态破坏等难题。
1.3以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福建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新时期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基于福建省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福建省新农村建设、摆脱贫困的重大需求,也是现代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局限于第一产业的循环,而应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联、相融合,是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此,必须结合福建省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区域资源和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将循环农业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着力解决区域农牧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控与生态经济效益提升等难题,进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2福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福建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12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类型,包括丘陵山地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茶园循环经济模式、林下经济开发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水田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农田秸秆菌业循环农业模式、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种植业)模式、沿海低湿地立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东南沿海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循环经济模式、亚热带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家庭休闲农场促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乏有许多的成功的实例,但从总体来看,福建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水平较发达省份仍有差距,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例如,在福建南平地区,一些奶牛场采取了“牛-沼-草”的循环模式,通过牧草种植、草地消纳沼液及牧草利用,实现了沼液生态达标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但由于牧草种植区域均分布于小片山地中,牧草收割时缺少有效的机械化手段,利用人工每收割1t的牧草,需要200元的成本,生产成本也大幅上升。另外,一些循环农业模式也缺乏较为严格的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实施过程人为性、任意性很强,不利于农业产品质量监管,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此外,循环农业实施过程往往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物质能源等多领域产业,各产业之间的链条衔接较为复杂,各产业链在协同运作过程经常会遇到各种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往往由于某个循环链节的实施不成功,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益,这些都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政策保障方面,还未能形成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激励,如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机制等,政府管理部门在典型示范宣传推广、资金扶持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3对策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规划
根据福建省建设生态强省总体目标和任务,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编制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同时,在建设全省三大农业产业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各地区的重点发展模式,构建不同区域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如在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闽西北地区,发展以水田、果茶园为主的高优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生态高值化的绿色产业带。在经济较为发达、物流设施完善、生态相对脆弱的闽东南地区,发展农牧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循环产业模式,形成产业集聚。
3.2完善法规政策,推动机制创新
应制定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循环农业法规政策和产业政策,创新相关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技术指标体系。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和协调监管职责范围之内,形成循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政策、法律和技术的多点支撑,逐步推进福建省区域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扶持生态家庭农场,推动规模化与产业化
近几年来,以家庭农场单元为基础的生态循环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农场存在管理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生产效益低以及规模小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独门独户的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进行调整和改造,探索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在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扶持,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并结合农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3.4注重标准化生产,提升机械化水平
循环农业模式往往是多个循环链条和多个产业的融合和联动,只有实施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方能实现不同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资源的优化分配与高效利用,因此应注重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同时,注重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利用,如食用菌培养料上床机械、适合于丘陵山地生产的施肥机械、小型收割机等机械研发。通过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等减量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推进企业、农户增产增收。
3.5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循环农业要发展,农业科技是推动力。各级政府应统一组织协调,加大循环农业科技研发过程人力、物力的投入,建立灵活、有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循环农业模式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同时要积极引进农业新技术,培育乡土人才。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科企合作和科企农联动的桥梁,对于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科技成果,加快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3.6紧抓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
循环农业在全省已有发展成功的先例,建议每个设区市抓1~2个典型示范场,以点促面,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并积极开展循环农业在全省的宣传与普及,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让企业或农户能主动融入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推动增产增收,形成整体效益,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而推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翁伯琦,雷锦桂.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推动生态强省建设的思考[J].鄱阳湖学刊,2012(5):93-102.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翁伯琦,罗涛,黄毅斌,等.生态强省建设与循环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2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要求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促进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于是循环经济理念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在经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多是资源换发展的战略,随着这种粗放式经济的负外部性作用加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等情况的相继发生。
(一)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水平低
我区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我区煤炭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7年7月,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矿产地445处,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2007年下半年,内蒙古又陆续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地发现了几处储量数十亿、上百亿吨的大型煤田。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地区。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8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2.1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以外,我区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最为10.1亿千瓦,其它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从总体看,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C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但环境压力仍然很大
我区加强污染源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取缔、关停“十五小”重污染企业3642家,有效地控制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的处置率与综合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去除量26.88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19.6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6.6%,增加1.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7%,增加14.0个百分点。2005年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量20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0.9倍;烟尘去除量1093万吨,增加1.4倍。工业粉尘去除量123.1万吨,增加1.1倍。2005年全区工业固废排放量62.5万吨,排放率0.8%,固废综合利用率40.1%。与“九五”末期相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增加19.2个百分点,排放率减少2.6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42.7%。
“十五”期间我区的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为突出,部分城市地下水存在超标情况,多数监测河流、湖库水质超标,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目前的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比较,增加了21.8%。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6%和44.4%。废水中COD排放量29.7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14.2万吨,占总量的47.9%,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5.5%万吨,占总量的52.1%;同“九五”末期相比,COD排放量增加15.6%。
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2000年增加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0%和11.%;烟尘排放量77.8万吨,增加0.61倍,其中工业排放量60.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5%和22.5%;工业粉尘排放量45.6万吨,增加1.59倍。2005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75.1%、烟尘排放达标率63.4%、粉尘排放达标率24.2%,分别比2001年低5.8、19.3、34.3个百分点。我区目前在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有效遏制排放量的增加,工业废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占总量的32.9%、28.7%和16.4%。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建立
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工业生态园区的实践,促进了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建设的工业生态园区有蒙西重化工、包钢、包铝、乌兰水泥、托克托、科尔沁6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对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推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制定《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
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虽然比使用现成的成本高,但它能够产生很大的环境利益和社会长远发展利益。如: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摆脱传统末端治理的成本,(即减少了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少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节省了许多有限的资源)。由于其存在着很强外部性,因此环境和社会效益应得到计量和相应的补偿,为此应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制度。同时,应制定城市
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管理条例,明确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权及监督部门的责权,也就是加大污染企业,单位的负外部性成本,从而有效的调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二)改造管理方法,加强环境监测
首先,环境监测要转变观念。通过数据分析和特定的环境背景、因素的相关性讨论,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形成综合分析成果,完成环境监测数据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华,使环境价值得以实现。其次,要注意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重点、有目标地培养、引进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开拓进取、尽责尽业、乐于奉献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实行持证上岗,以提高检测人员的入围门槛。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核心技术和装备,同时努力的学习国内外循环经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大资金投入
环保投资被国外学者喻为“第四产业”,有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环保投入占该国或地区当年GDP的5%以内,那么,增加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所增加的支出。政府在增加对环保投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需政策对可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植,以此大大提高企业对这行业的投资热情,从而使这一行业的资金供给增加。政府要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宣传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把循环经济更好的落实,让媒体、法人、市民的监督来约束企业行为。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施工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一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来讲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施工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耗能高、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施工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优先减少废物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低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减少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如表1所示:
循环经济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使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轻废物末端处理的压力,降低生产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极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企业来讲,必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而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却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首先,施工工艺落后,材料利用率低、耗能高。施工仍主要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施工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部分企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舍弃新型绿色建材,选用能耗高的材料,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脚料大多当作废弃物丢弃,不能做到材尽其用。企业经济效益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大。
其次,管理水平落后,浪费人力、物力。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落后,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落后,不能合理高效地安排施工。企业在粗放型的低水平上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己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速,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再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所以,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力。
(二)节能降耗的必要途径
我国人均占有的能源量低、能源消耗高。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千克,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建筑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施工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破碎砖瓦、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等如不经处置就直接排放,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产生的建筑废渣就达500-600万吨。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
建设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一般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填埋。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不断增加,建筑垃圾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时候。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给当代和后代提供更良好健康的居住条件,我们必须善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综上可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施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从施工源头抓起,切实落实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化工作。要减少资源消耗和施工污染,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充分利用材料,努力减少施工污染。建筑工地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破碎砖瓦经破碎处理后就可变为再生资源。泥浆可实现固液两相分离,液体泥浆可继续循环使用。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竹木材等可提供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由他们进行分类、加工、回收,一部分经处理的建筑垃圾可销售给施工企业,另外的则可销售给建材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
二是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建材资源利用率。企业必须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将施工过程中要废弃的物料按渠道回收利用,实现物尽其用。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逐步步入循环经济轨道。
三是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例如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包装而产生的垃圾等等。
四是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的材料和产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改变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对使用循环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给予优惠税收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废弃物收费标准,提高排污成本,运用经济和行政双重手段,促使企业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和发展循环经济。制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品回收管理法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大华,段宗志.建筑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3、段宗志,李大华.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4、陈之泉.建筑业与循环经济[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1).
5、祝连波,任宏.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节材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
6、潘玉明.循环经济为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J].时代经贸,2008(6).
篇4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在全市建立起节约型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保障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一是节约为本,效率优先;二是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三是降低消耗,科学消费;四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
(三)目标任务。
1.到2006年,每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4年降低5%,由1.06吨标煤降到1.00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18%,由196吨降到16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2%提高到6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8提高到0.53;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由111万元提高到130万元以上。
2.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10%,达到0.9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17%,达到13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180万元以上。
3.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达到0.63吨标煤;万元GDP耗水降低40%,达到78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达到300万元以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集约、消费观念先进、消费方式科学、资源消耗持续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节约型社会。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组织编制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发展规划,坚决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提出具体的节能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指导。研究制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以现有酒精生产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燃料乙醇等石油替代产品。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在公共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和全社会推广采用节能照明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以皇明太阳能为龙头,大力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组织编制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发展规划;严格重点耗水行业的产品取水定额管理,依法淘汰、关闭高耗水设备、产品和工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鼓励企业提高水重复利用率;禁止超采、滥用地下水,从现在开始,在城区范围内,不再审批新的开凿深井计划,要分批关停城区所有自备深水井。推进城市节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智能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和生活小区节水;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加快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节水,组织编制全市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加大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设备。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努力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强度。抓好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禁止生产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及其他一次性生活用品,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生产密度板等产品。研究制定禁止产品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鼓励包装物的循环使用,大力推广散装水泥。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工业项目要向工业园区集中;在城镇和农村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资源协作,把尽可能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扶持发展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以粉煤灰、炉底渣、电石渣为重点,加快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推广使用粉煤灰旋窑水泥等综合利用产品。积极推进废钢铁、包装废弃物、废旧轮胎、废弃农地膜及其他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努力探索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路子。研究提出并落实好有关鼓励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大力推广农业秸秆综合利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密切配合,切实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要带头节约,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资源节约。市发改委、经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实行量化考核。
(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推广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适用技术。重点发展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农业节水、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林牧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纺织、化工、机械、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发展物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有利于促进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事业。
(三)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国家、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资源节约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重点耗能耗水行业的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
(四)加大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扶持优惠政策,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加大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清洁生产等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尽快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逐步实现成本价供水。大力实施峰谷分时等电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建设集约用地标准,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土地使用者节约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制定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和产品能耗定额和取水定额、再生资源有关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推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执行节能设计规范。建立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
(五)搞好规划指导,开展示范试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为全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按照企业、园区、城市3个层次,开展试点与示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型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新建工业园区,调整完善已建工业园区,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合理规划区内资源流和能源流,研究入园企业的产业链接关系,促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开展ISO14000标准认证,培育循环经济型示范园区。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内、外物流的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
篇5
近年来,全市各地探索出了一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示范典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本地乃至全国产生了影响。但是,我市农业循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农村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抓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我市农业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农业资源使用和废弃物产生减量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益。
2.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各地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引导,逐步推广和全面发展。
3.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主,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结合方式推进。
4.科技先导。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根据农业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一批符合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的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产业、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和企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生产指标。到“**”末,粮食面积稳定,单产提高,总产超500万吨,年均增长3%;农作物秸秆总量达600万吨;油料、棉花、蔬菜生产水平稳步提高;肉蛋奶总产达到80万吨,年均增长5.9%;水产品总产达到12万吨,年均增长4.8%。
2.农村经济指标。到“**”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年均递增4%;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
3.减量化指标。到“**”末,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5,化学氮肥施肥强度降低5%,化学农药施用强度降低10%。
4.资源化指标。到“**”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55%,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到96%以上,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70%以上。
5.可持续发展指标。到“**”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7.4%,沼气池建设用户比例达到10%、太阳能建设用户比例达到30%,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达100个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节本增效,发展节约型农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强化节约意识,创新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农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等“九节一减”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稳定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组织开展耕地地力的全面调查,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耕地培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田间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水、光、热等资源的利用率,鼓励发展低耗能设施农业,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逐步清理整治空心村、闲置宅,尽量减少占用土地。
2.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筛选和推广一批耐旱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品种,积极推广深耕深松、集雨蓄水灌溉等节水技术。拦蓄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井灌区恢复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和管护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漏失。推进灌区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初步形成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
3.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上下功夫,把握施肥时期,改进施肥方法,促进化肥施用由通用型复混肥向专用型配方肥方向转变;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强选择性的农药和新型施药器械,改进施药方法,加强技术培训,减少农药使用量,防治农村土壤污染。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种子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4.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降低农业装备能耗,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油产品和复式联合作业机具等节能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能耗水平。
(二)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
1.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2.大力推进种植(养殖)业综合利用秸秆。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到“**”末,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粉碎直接还田利用秸秆量达到230万吨,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
3.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麦秸、玉米芯、棉籽壳等是食用菌栽培的良好培养基。各地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食用菌产业。到“**”末,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6万亩,年消耗麦秸、稻草等秸秆30万吨。使用后的培养基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
4.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是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期间,拟建2座秸秆发电厂,年消耗秸秆40万吨。二是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选择11个示范镇、106个示范村和阜阳市柴湖良种场率先进行示范点建设,力争到“**”末,秸秆气化站达10个以上。三是发展秸秆沼气。利用沼气池生产沼气,解决沼气建设对畜禽饲养的依赖问题。到“**”末,推广秸秆沼气池达30%以上。四是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阜南县洪河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到“**”末,秸秆碳化量达到4万吨,年消耗秸秆15万吨。
5.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织业,到“**”末,力争秸秆加工量达到10万吨。
(三)发展沼气,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将人畜粪便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沼气,为农民生活提供新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力争到“**”末,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力争10万个,年处理人畜粪便60万吨、生产沼气4000万立方米,节约标煤2.8万吨。推广“牛—沼—菌”、“猪—沼—菜(粮、瓜果)”、“林—草—牧—沼—菌”等模式,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产业之间、农业与工业之间、农业企业与其它企业间的循环,重点开发畜牧、粮油和林产品加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1.畜禽加工产业。以福润公司、海利公司、旺润公司、山羊集团、先利禽业、旺兴禽业等企业为骨干,改扩建年屠宰生猪540万头项目,新建年屠宰加工优质肉牛20万头、优质山羊50万只、优质肉禽5000万只项目。以加工带动养殖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2.粮油加工产业。以规模面粉企业为龙头,发展面粉及其制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以六本食品、快乐面粉、经纬面粉、宝鼎粮油等规模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粮食产业园建设,促进粮食深加工。促进优质小麦、优质芝麻和优质大豆规模化发展。利用粮油加工产生的副产品加工成饲料或肥料,延长产业链,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3.林产品加工产业。实施阜南大亚集团、太和东盾木业技改项目,加快建设沪千木业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加工能力,充分利用次薪材、树枝丫、废木生产高(中)密度纤维板,到“**”末全市年生产人造板能力提高到30万立方米。以阜南黄岗为中心,辐射阜南中南部和颍上县部分地区,建立区域化、规模化柳编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能力由目前的800万套提高到2010年的1500万套。以太和姜楼为中心,建设规模化木线条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左右。
(五)调整结构,发展现代农业。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十个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1.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推广优良品种,实施“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规范化学农业投入品使用,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到“**”末,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达到100个以上。
2.建设无公害生态养殖区。加强畜禽养殖业投入品和污染防治监管,规范养殖行为,优化养殖环境,规模养殖场100%配套建设沼气等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到“**”末,规模养殖户达3万个以上,规模养殖量占总养殖量的50%以上。
3.推广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改善水体环境,走综合开发、立体混养之路,推广精养技术,降低成本,高效养殖,防止污染。在颍上、阜南、临泉沿淮和河湾地区建立10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基地,重点发展鲫鱼、鲤鱼、鳙鱼、鲢鱼等4大淡水鱼和蟹、虾等特种水产品。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水生经济植物。
4.建立林业生态经济区。“**”期间,建设总面积145万亩(含培育、改造)的林业生态经济区。其中,速生丰产林基地100万亩,杞柳生产基地10万亩,元竹生产基地5万亩,水果生产基地20万亩,银杏、香椿、花卉、木本药材等10万亩。
(六)倡导文明,建设农村绿色社区。把农村绿色社区和村镇总体建设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以镇为单位规划建设农村绿色社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能源综合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绿化工作,创建生态村、文明村。
集镇区域:对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总体规划;按人口规模建立垃圾集中点,综合处理生活垃圾;建设污水统一排放管道,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农村区域:建立垃圾集中点,修建垃圾处理设施,推广“一池三改”模式,禁止焚烧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和科学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水、粪便排放,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秸秆等可再生能源。
逐步建立户收、村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七)典型引导,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按照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的原则,抓好重点示范园区、重点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重点示范园区。建设粮油、蔬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为主的多业套种、循环种养的循环型农业园区,选择不同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使用农业循环技术,建设一批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沼气和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开发、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使园区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到“**”末,全市力争建设50个示范园区,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5-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2.重点示范工程。以生态农业开发、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型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技术等为重点,建设一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3.重点建设项目。选择具有明显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项目,重点扶持开发。除公共产品项目外,坚持“项目法人筹资为主体、政府补助为辅助、公众参与为补充”的原则,加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生产技能和重大意义,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把农业循环经济引向深入,努力建设生产快速发展、生活宽裕舒适、环境整洁美观、生态和谐友好、乡风健康文明、管理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抓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包括养殖小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能源有效循环,逐步实现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产业之间、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大循环。
(三)建立有力的技术支持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研发和推广土地水源节约技术、地力的恢复改善技术、副产品的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合作技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
(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规范农业执法主体,完善执法装备,改进执法手段。强化农业行政执法职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化学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
(五)完善相关政策。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土地合法流转。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应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市、县(市区)财政直接给予补贴。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资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和秸秆综合开发的企业依法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对能够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县两级财政和产业化项目资金给予重点扶持。对在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篇6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提倡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产品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渡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的阶段,对多样、安全、优质农业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使我国农业陷入了发展与环境保持的两难之地。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绿色环境是当今农产品出口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方向。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我国农业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化学物和沉淀物对地表、地下水的污染,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它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坚实基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了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了耕地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养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更多的农民,通过更多的渠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过程。
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循环农业经济将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通过交换而相互衔接,延长了农业生态产业链,并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链。这个链条首先从经济利益上将单个的农民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与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刚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建设规划局和市环保局等四个单位作了发言,大家还对《___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其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变成一个历史潮流,不光我们中国在重视,全世界都一样。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这么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区就没前途和希望。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消耗速度太快,即使我们不进行大规模生产,仅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也不得了。可以说,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已经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扩张的需求。第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使得发展空间变得非常有限。为此,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那就是80年代联合国环境发展首脑会议以后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后来又演化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如果按照原来这种增长方式,不光把祖宗饭给吃掉,把子孙饭也给吃光,代际公平问题就比较突出。后来在代际公平基础上又提出一个代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经济到底怎么发展?西方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证明了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人类应该加以选择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比如,日本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讲,可以说在发展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经济上是走在全世界前列。日本起步并不是最早,但发展得最快。日本的发展模式,的确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和仿效。日本循环经济专门有一个基本法,叫做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法。这是总法,在这个总法下面又有两个综合法,一个是固废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另一个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在这两个综合法下面,还有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绿色采购法等五个自然法,内容非常具体,操作性也非常强,支撑起了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框架。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又好又快”,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快中更好。“好”就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好”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好”就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好”就是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这实际上是循环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可选择的、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节能、环保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从月初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获知,今年其他指标都能完成,但节能、环保两项指标可能完不成。目前,节能降耗的确是难,环境保护也是难。这两大难题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关键的还是发展模式、增长方式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正是破解这“两难”的关键所在。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推进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要素制约的根本之举。对我市来讲,经济结构总体是好的,各项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指标都走在全省前面。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___是一个资源要素十分稀缺的城市,我们要能源没有能源,所有东西都要从外面运进来,这就意味着高成本,意味着经济代价。我们土地资源非常贫乏,人均只有0.4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省的80左右。目前,劳动力价格上扬,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扬,极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我们目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效益问题,如何做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我市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现在,开放型经济、外贸出口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包括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原材料价格继续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变化,贸易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日益增加。我市外贸出口依存度这么高,今年出口将达70亿美元。外贸出口是一个支柱,不光对就业,对整个经济运行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今年我市“两反一保”案件已经发生5起,22家企业涉案,金额有8000多万美元。今年10月份开始,欧盟对我国的皮鞋实行反倾销税率为16.5,期限两年,我市有38家企业都与这方面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避免贸易壁垒的限制。
二、对今年我市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的基本评价
我觉得,今年我市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有这么几件事情可圈可点,应该加以肯定。
(一)加强了领导,强化了目标责任考核。今年成立了由蔡奇书记和我一起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落实到今年“两个社会”指标的考核体系中,落实到生态市建设的考核中,同时分解落实了20__年的指标。可以说,从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上,我们已经起步了。
(二)加强了规划编制,推进了循环经济各项工作的开展。刚才,大家讨论了《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和《工业循环经济规划》 。这些规划明确以后,各项工作就比较清楚。在节能上,今年1到9月份,全市万元工业产值的综合能耗降了20.09,降幅居全省首位;大陈岛风力发电已经立项;农村的清洁能源利用率也提高到49.6。在节水上,市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年节约947万吨;农业也在搞农用水的置换。在节地上,每年搞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节约土地370亩;复垦耕地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展。在节材上,今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70,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实现节土2600亩,节约标煤10万吨,这也是非常可喜的。资源综合利用是我们___的强项,___的固体废弃物拆解利用、综合利用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名气。所以,今年再生金属综合利用的国际会议在我们这里开,共有1000多人参加。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和制造业基础。目前,全市废旧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资源综合利用13家,销售产值超20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8,实现拆解回收总量250多万吨,拆解回收铜资源80多万吨,铝资源40万吨,铜(铁)100多万吨,以及可利用的硅钢片、塑料、不锈钢等资源,直接成为___工业廉价的原料。以废弃蟹壳、虾壳为原料的甲壳素生产企业发展到3家,年产值达3亿多元,我市成为全国目前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生产基地;以___发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生产水泥、空心砖企业共6家,产值超2个亿元。
(三)在结构调整中注意发展循环经济。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上,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绿色诚信农业。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上,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百亿工程”和“5431计划”,强化主导行业发展,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行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大力实施“7 5”发展框架,发展是比较好的,增长速度也是可喜的。
(四)在狠抓落实中推进生态建设。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今天,省里专门召开了“811”环境污染整治大会,要求“811”环境污染整治明年全部结束,全省所有的11个重点区域都要“摘帽”。比较可喜的是,我市到今年三个重点监管区全部“摘帽”,路桥电子废物场外拆解和温岭固体废弃物场外拆解可以取缔。同时,自从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以来,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前阶段,省委专门在___召开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现场会,我市农村面貌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五)创新载体,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一方面,开展了绿色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循环型城市、循环型社区、节约型政府等活动,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等都应运而生,这些证明今年以来我市绿色创建活动进展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快的。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机关建设也开始起步了,明年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了宣传教育。专门制作了___发展循环经济专题片,在电视台专题播出;组织开展大张旗鼓的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广场文化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万多张,努力提高了全社会的节约意识。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浓厚氛围。
尽管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切不可估计过高。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照先进地区,我们的差距还较大。比如,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仍习惯于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身保障体系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我们一些体制建设,部门间配合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重点行业(企业)彻底整治短时间内难以实现;重化工趋势下实现节能、环保目标难度较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扎实做好明年我市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省里计划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省,而我市又是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市,所以面临的任务越来越重。明年,对照全国、全省的指标要求,全市万元GDP能耗降幅不能低于4.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不能低于5,万元工业增加值的水耗降幅不能低于6,COD减排不能少于3,二氧化硫下降不能少于3。为此,我们明年工作要抓住三个环节,实施四大载体,突出五项任务。
(一)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企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的主体,所以,我们在工作当中始终要抓住企业这个主体。企业生产一定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节约化、资源化、清洁化”发展原则,如果不这样搞,就没什么希望。世界五百强大型企业在这些方面都走在前列,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产品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园区。园区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园区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主要载体。园区内各个企业内部要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各企业间要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到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把对外的废物排放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区域。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城市就是在某个区域内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重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和城市管理统一组织为一个生态的网络系统,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政策为导向,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营造更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实施四大载体。一是贯彻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二是认真实施市循环经济“511行动计划”;三是积极推进市工业循环经济“2525示范工程”;四是贯彻实施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三)突出五项任务。分别为:
1、强化资源节约。一是节能。要抓好39家年耗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用电单位的节能节电工作,推进国家公布的十大节能工程,重点是我省确定的七大工程;加强能源监测和技术服务,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和农村清洁能源。二是节水。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工业节约用水的意见》,重点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约用水和生活节水,以及节水技术、工艺与产品的推广。三是节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保证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对属于限制类的新上项目和淘汰类项目不予供地。建立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积极推行建造多层厂房。同时,加大集约用地考评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分配挂钩的力度。四是节材。按照《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要求,开展粘土砖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继续贯彻实施《浙江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城区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巩固和拓展重点工程、城镇建设使用散装水泥市场。大力开展木材节约代用和包装节约。
2、深化综合利用。一是继续抓好现有的综合利用企业,做好园区尤其是拆解园区的综合利用;二是抓好农村的综合利用,加快研究生物资源的转化;三是积极探索中水的回用工程,椒江和路桥污水处理厂都要开展中水回用;四是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的回收体系。
3、实施清洁生产。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全市工业企业这么多,有近8万家工业企业、规模以上4000多家,而且“513”企业又这么多。我们要把企业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于企业尤其是“513”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日常企业管理之中。二是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全市所有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都要开展这项工作,当然新建的有新的标准,老的要进行大力改造;沿海产业带里面的工业园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相应的环境配套设施,同时要高水平管理,成为科技型、节约型、生态型、开放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做到外界对园区没有任何干扰和影响,园区对外界也不能有干扰和影响,不能让园区的污染物对外界造成环境污染。三是继续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园区内要形成一个内循环。
4、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文化也是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方式来加以宣传、加以推广,倡导绿色消费。
5、推进生态建设。最近民意调查表明,群众最关心的是环境污染整治。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加大整治力度。一是工业的环境污染整治。今年,我们主要是整治工业的水和气,明年要巩固这些成果,同时加大整治力度。二是城市的环境污染整治。主要包括河道水环境、汽车尾气和垃圾填埋处理等问题,要努力加以解决。三是农村的面源污染整治。四是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明年要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3-5个、市级生态镇10个以上、市级生态村30个以上。
四、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的领导
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务必要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明年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明确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明确自身职责,制定五年规划,做到任务明确、有序推进;同时落实责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检查考核,实行责任追究,真正把职责落实到位。
(二)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在工作机构上,将节能降耗、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整合到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之中,便于统筹协调。循环经济由市发改委牵头,工业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由市经委牵头。要尽快落实节能建设中心和农村能源办等机构,发挥其作用。二是在市场准入门槛上,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所有项目产业结构、产业目录必须是节能、降耗、低排放的。三是在税收政策上,对于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和相关装备企业要予以一定优惠,鼓励技改投入,享受国家相应政策,落实固定资产投资抵税政策。四是在价格政策上,要深化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让资源价格充分反映其稀缺性,实施阶梯式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同时,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于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提高违规成本。五是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多条腿走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合理利用好先进制造业建设资金、科技资金、生态市建设资金等,加大公共财政在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银行资金和民资向这方面倾斜。
(三)强化宣传教育。要利用现场交流会、新闻报道、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循环经济理念、科学发展理念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和参与推进循环经济与节能降耗工作,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再使用和废弃物再循环的原则,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的融通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循环经济项目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需要巨额资金。然而,受防范金融风险与发展新型经济、融资方式有限与多样化金融需求等矛盾制约,我国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然比较薄弱。
(一)面向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己经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共同参与的金融市场,但是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建设仍然很不完善,相互之间因业务范围、竞争结构的不同,没有形成有机的竞争和互补机制,对循环经济发展不能提供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服务循环经济的融资工具欠缺
直接融资的比重不高、项目融资等新兴融资工具使用率低以及风险投资的缺乏,极大地影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不能积极有效地利用多样的金融工具来满足自身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也难以改善社会资金配置效率,无法满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三)针对循环经济的风险补偿机制及信用担保体系缺乏
循环经济融资项目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面对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之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偏弱。
二、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不足的主要原因
结合当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造成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商业性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进入渠道障碍
商业银行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信贷资金投放遵循盈利性和安全性原则。由于存在原材料价格和循环过程成本等制约因素,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益难以体现出来,导致商业性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发的市场配置资金的渠道和机制,存在着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渠道障碍。
(二)政策性金融与民间金融由于业务范围限定及实力所限难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以及扶持重点与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从而大部分循环经济项目和企业也难以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此外,民间金融机构由于自身整体实力、业务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支持十分有限。
(三)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
缺乏多样化融资渠道,缺乏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支持,缺少丰富的融资方式,便不能更好地降低融资成本,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供涵盖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资本运作等全方位的现代金融服务,这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相称。
三、促进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首先,要实施有差别的货币政策,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应实行区别性的信贷管理政策,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通过信贷政策,适当降低建设项目资本金限制、延长银行贷款期限等,对商业银行资金加以引导,为扩大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资金规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特别要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振兴、环境保护等项目。再次,要扶持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
首先,要推动政策性银行支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有关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再次,要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逆向物流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国家发改委,2004)。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资源的约束矛盾,另一方面,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重新审视原来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不仅提高正向物流的效率,更要将逆向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
二、逆向物流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
逆向物流就是对由最终消费端到最初的供应源之间的对制品、库存、制成品及相应的信息流、资源流进行的一系列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活动及过程,目的是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恢复一部分价值(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2年)。逆向物流涵盖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定单要求的产品退回上游供应商。而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主要包括回收分捡、储存、拆分处理及处理后可再次使用的材料或没有使用价值要填埋的废弃物等环节,处理后再次使用的材料又可回到原供应商,它也被称为“环保物流”。
1、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流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流程中包括了回收、回收物的处理、可再利用资源再投入到生产的逆向物流,使得在正向物流中产生的残次品、包装物等经过逆向物流,对其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可再利用的能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经过焚烧和填埋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见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手段,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闭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将断裂,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
2、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物资的利用率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社会资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逆向物流的开展为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竞争上的优势。这又促使企业更重视逆向物流,进一步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目前逆向物流管理组织和技术水平上,大量的物质没有得到很好循环利用或根本无法循环利用。随着现代社会逆向物流的技术和组织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前不能够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也逐步变成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对象,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了再利用的程度,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逆向物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1、尽量减少商品的回流
预先考虑逆向物流的正向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供应链物流体系。通过供应链内各个节点的联动化、一体化的物流流程的设计,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逆向物流。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回流产品后续处理更加容易,以便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对流通过程中的包装物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减少利用资源,而不仅仅是强调包装的回收和重新利用。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减少客户购物的盲目性,这样也可以减少逆向物流的产生,节约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由于环保法规的约束,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回收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危害,以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然而,产品回收却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利益,甚至造成亏损。逆向物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企业的边际成本大于对社会产生的边际效益而导致的外部性问题,会导致企业的投入少于社会的最优逆向物流投入水平。政府这时必须在政策、法规、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补贴,尽可能是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提高逆向物流的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 逆向物流过程科学化
首先,建立基于供应链集成的逆向物流组织模式。现代物流已进入了供应链管理阶段,要求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对市场变化同步作出反应。 任何某个节点逆向物流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必须加强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建立契约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其次,建立集中的退货中心。为了避免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冲突,国外大型企业的解决方法是建立返品中心,对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做分流处理,返品中心集中分类,处理企业逆向物流过程中的所有产品,并将其送到最终的归属地。另外,引入第三方逆向物流。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逐步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利用专业化经营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将使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提高。这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4、加强政府立法
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善,需要研究建立和完善关于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法律体系,当前要抓紧时间制定和颁布《再生资源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专项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法律责任,规范其经营活动,逐步将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篇10
值得一提的是,20*年4月19日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认定的《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是全国首部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确立了江苏省20*—2020年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
按照《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为此,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市市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建议针对*的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办法、废旧汽车回收办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办法等。还要针对*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政策;制定鼓励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经济引导机制。此外,政府还应针对电子垃圾的价值与污染特性制定电子垃圾回收办法,明确电子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与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比例。确立制造商责任制,明确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回收旧电子产品并交给制造商的义务,消费者有将旧电子产品交给零售商,作价回收的义务等。针对目前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建立电子垃圾拆解管理办法与电子产品拆解技术标准,规范垃圾回收拆解行为。
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收费改革。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
(3)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O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4)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5)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1)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2)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包括废塑料、废玻璃、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
(3)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以政策推动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融通资金,确保资金需要。
(4)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
- 上一篇:酒精运输方案
- 下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