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防治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 , 植物配置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lants in the fun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at ecological garden plant configuration princi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lant configuration of the art, and emphasizes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of plant configuratio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plant disposi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生态园林是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从构成园林绿地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大要素出发,结合园林设计理念对在城市中的各类园林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植物的循环再生、能量的高效利用,是促进生态系统高度和谐的高级人工系统。其对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为人类在城市中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和建设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能够美化环境,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合理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要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落叶与常绿相结合,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遵循四大原则。
3.1统一的原则
植物配置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会杂乱无章;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3.2调和的原则
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产生协调感。用差异和变化产生对比的效果,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3.3均衡的原则
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厚重的感觉;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要根据周围环境,做到配置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
3.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在宽阔的大道两边,可以间隔地等距离或不等距离栽植一些同一树种的行道树,中间穿插同一品种的小灌木或灌木球,形成韵律和节奏,可以开阔心胸,陶冶情操,给人以整齐划一的感觉。
4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4.1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问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4.2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4.3起伏和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4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4.5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配置要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 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银装素裹, 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 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 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葳和各种草花等; 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 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 夏季浓苍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树木配置中, 常绿的比例占1/3~1/4 较合适, 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 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 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 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 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另外, 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 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 感受满目青翠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5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5.1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梨树与松树、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地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6园林发展的趋势
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将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依赖自然――利用自然――破坏自然――保护自然――人工摹仿自然如何学好园林艺术理论和园林设计的创作方法:
6.1首先要总结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国园林设计之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提高园林创作水平,为人类服务;
6.2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成功的实践积累将反过来促进园林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3提高艺术观、审美观,并借鉴姊妹艺术的成就,扩大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4动手、动脑;多看、多问,做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7结语
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近代以来环境污染及生态失衡的威胁与人类的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生态学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要求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加强对生态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从生态园林设计角度总结了植物生态学原理和植物生物学原理以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造景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园林造景生态型设计的创新指明思路,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防治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如果森林的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加大治理的难度,并且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也随之加剧。所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中的重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儿个方面:
1.1成灾有害生物种类繁多
当前,我国的森林成灾有害生物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加中,并且一些外来的物种也逐步入侵我国的森林中,给我国的森林带来了新的虫害。一些在过去危害比较严重的有害生物如松毛虫、天牛等到现在也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在一些地区频繁的发生,给当地的林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每年的有害生物给森林造成的木材减产量非常巨大,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不仅给我国的生态系统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也直接影响了我国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带有严重危险性的有害生物潜在的威胁逐步增加
80年代以来,国外的多种威胁性的有害生物先后侵入我国森林,给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例如美国白蛾、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生物先后进入我国,虽然对这些危险的有害生物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损失降到最低,但是其隐含的潜在威胁却也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防止给我国林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顽固性有害生物反复发作
对一些顽固性的有害生物虽然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是由于其顽固的特性,并且具有爆发成灾的特点,儿乎每年都会爆发一次,如果对其没有进行系统的检测,无法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监控,不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存在的隐患,等到发现的时候有害生物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具有一定的范围,使得防治工作非常被动,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2.1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当前我国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较薄弱,尤其是在一些科技较落后的地区,往往没有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不能对有害生物进行及时的检测,无法及时和准确的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情况进行灾害预报和防治指导。
2.2科技手段不够发达
由于当前先进的防治技术无法进行全面的推广,使得一些地区还没有及时的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在防治的时候还采用大面积的农药喷洒方式,使得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强,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不利于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进行。
2.3林业部门内部之问协调性较差
林业内部部门之问缺乏协调性和组织性,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各个环节没有进行统一和协调,使得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育苗的只负责育苗,各个环节之问没有进行良好的统筹安排,这样分散的工作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无法在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开展,也没有一定的防治规划,使得有害生物防治的预防机制较差,长期以来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都处于被动的局面。
2.4监测和检疫工作不到位
长期以来,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检验检疫跟不上,并且没有按照有害生物防治的规划来建立检疫检查站,没有定期对森林进行检测和防疫,使得当地无法有效的对危害性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和处理,影响了当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如何科学的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3.1增强有害生物防治意识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也同样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我国林业部门的有关人员要增强有害生物防治的意识,并认识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科学的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有害生物的发生儿率,大大降低有害生物给我国林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高度认识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就能积极的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落实到实处,大大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3.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
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能够及时的发现有害生物存在的隐患,并且将其尽早的扼杀在萌芽状态中,防止有害生物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各地林业部门必须将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全面的对森林资源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并且要安排专人对固定地域负责,做到按照指定的方法进行定时的监测,当发现有害生物隐患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铲除。要把卫星航片、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利用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中去,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3.3提高防治手段中的科技含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中森林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的原则,要加强对早期有害生物的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森林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走一条生态、发展的道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禁止使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农药,提倡使用对环境危害小、不会对水源产生污染的微生物农药,防止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给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同时,应引进对森林生长有利、有效消灭危害性生物的物种,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比如1997年至1999年兴隆县利用灭幼脉熏烟防治技术防治油松毛虫51000亩次,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油松毛虫在该县至今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白然控制之中;2013年兴隆县在三道河乡利用周氏
啮小峰防治美国白蛾2000亩,进行生物防治试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
3.4加强林木检疫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林木的检疫工作首先,要对有关的森林检疫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推广,增强林业人员和其他民众的法律观念,使人们具有检疫的意识,并且白觉地配合检疫工作的开展。其次,对进入林区的车辆进行检疫检查,防止有害物种进入森林中,给森林带来难以防治的物种。最后,要对有害生物的源头进行管理和监督,尤其是一些苗木的产地,更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理,切断有害生物的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曹结华;;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1期
【2】张凤玲;候广有;李敏;曾庆国;范景铎;;浅析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3期
篇3
1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森防机构和队伍建设。先后成立了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和日喀则、山南、林芝3个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拉萨、昌都、那曲、阿里4个地(市)在地(市)林业(林业绿化)局造林科加挂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目前,西藏共有专(兼)职森防人员100人。通过多次的强化培训,工作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森防工作逐渐规范
2005年,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和《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经风险性分析和评估,将青杨天牛Saperdapopulnea(L.)、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tabaniformisRotteaberg、杨干透翅蛾Sesiasiningensis(Hsu)4种害虫确定为西藏林业检疫性补充检疫对象,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2007年,根据《国家林业局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的总体安排,结合西藏实际,编制了《西藏自治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起草了《西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西藏自治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试行),为及时有效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和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物资的储备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预测预报,提高防灾预警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西藏林业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苗木调运日益频繁。为全面提高西藏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及时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情况,2002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林芝、拉萨和昌都建立了3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站,提高了西藏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灾预警能力,有效控制了日喀则等地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林芝地区高山栎枯死和拉萨青杨天牛的连续暴发危害。
4加强检疫,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2000年以来,西藏森防系统以防治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重点,切实加强西藏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建设。从2006年起,西藏开展了《检疫要求书》、《出省植物检疫证书》签发和调入苗木的复检等,进一步加强了进出境植物的检疫。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办理《检疫要求书》476份、签发《出省植物检疫证书》566份、调人苗木复检800余次。为了提高《检疫要求书》的覆盖面,提高入境苗木的产地检疫率,2006年以“西藏自治区森林植物专职检疫员培训班”为契机,将《检疫要求书》办理和《区内植物检疫证书》的签发职能下放。目前,林芝、日喀则森防站具备了办理《区内植物检疫证书》的签发能力,并承担了该项工作。
5加强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切实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科院综合考察队、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原西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等部门,先后开展了西藏部分林区病虫害的初步调查、拉萨市区杨干透翅蛾疫情普查、西藏经济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部分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防治春尺蠖67万hm2、高山松枯死面积33万hm2、除治青杨天牛0.33万hm2、防治苹果绵蚜EriosomalanigerumHausmann和苹果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a(ElletEV.)Salm0.07万hm2,有力地保护了西藏林业资源,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6以国家专项执法行动为契机,严厉查处、打击违法行动,确保苗木质量
2008年以来,西藏森防系统先后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4个地(市)开展了3次森林植物检疫专项执法检查,共查获光肩星天牛16起、违法调运苗木事件60余起,依法查处20余起。特别是2010年的专项执法行动,以全区造林任务重、用苗量大的地县为重点,在日喀则、山南共查获无检疫要求书并携带西藏补充检疫对象的30万株违法调运的苗木,依法进行了焚烧处理。通过连续多年的森林植物检疫专项行动,区内涉木单位和苗木生产、供应商自觉防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意识普遍增强,执法环境逐渐优化。
要问题与不足
1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西藏虽加强了机构和队伍建设,但仅局限于地级机构的建设,全区各重点有(宜)林县均未建立机构,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分薄弱。目前,全区虽有专(兼)职森防人员100人,但森防专业的科技人员不足10%,履职能力十分有限。从现有人员数量来看,全区每个重点有(宜)林县仅有1人,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管护任务来看,每个森防人员需管护7万hm2,远远高于全国的人均管护任务。因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管护任务繁重,西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徘徊。
2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但西藏森防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投入的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3基础工作薄弱,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不强
截至2012年,西藏尚未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在此情况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缺乏整体规划、监测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甚至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4地方性法规建立滞后,检疫执法依据还不完善
1983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执法行为规范》等行政规章和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目前,西藏尚未建立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严重影响了西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工作的依法开展。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滞后,科技含量较低
2009年以来,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组织编制了《双钩异翅长蠹受害木除害处理技术》等25个技术规范,国内各省(区、市)也根据本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技术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本省(区、市)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目前,西藏尚未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地方性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标准大都为国家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不完全符合西藏的实际情况,严重影响西藏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确保西藏“十二五”期间“四率”平均指标(成灾率5.84‰,无公害防治率85%,测报准确率78%,种苗产地检疫率85%)的顺利实现,必须加强和改进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责任,完善发展规划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本地林业发展的整体安排,编制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发展规划,并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防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防治工作的社会化水平。
2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积极支持和引导林农建立“三防”(防火、防盗、防生物灾害)协会及以防火与防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组合”,提高林农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能力,推动由部门抓森防向全社会关心森防、参与森防的转变。
3健全法规体系,推进依法防治
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为框架,加快各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制订工作,完善技术规程和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履行职责,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逐步构建以法律手段为主体,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的依法防治新格局。
4完善森防机构,稳定森防队伍
各地(市)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市)、县级森防机构,充实工作人员,保持森防机构、队伍和人员的稳定。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岗位培训和技术培训,全面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积极争取
篇4
关键词:生物防治;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防控;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4-0058-03
1 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及其指导原则
生物防治是指运用有益生物、生物提取物以及仿生产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手段。生物防治必须遵循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健康作物;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方向,确保有益生物生存繁衍空间;科学合理应用生物手段的指导原则。
2 生物防治的基本内容
①利用天敌防控有害生物 最为常见的是在虫害的防控上,其基本作用机制有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
②利用寄生生物防控有害生物 主要是利用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寄生有害生物进行防控。
③利用生物提取物质防控有害生物 常是利用一些植物提取物防控有害生物,其作用机制有直接杀灭有害生物、干扰和抑制有害生物正常生长发育、驱避有害生物等几大类型。
④人工合成仿生产品防控有害生物 这一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诞生了众多的防控效果较为显著的仿生产品,其作用机制几乎涵盖了过去传统农药的所有方式,如胃毒、触杀、驱避、拒食、诱导、抑制、绝育、寄生等。
3 生物防治在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蔬菜病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①以病毒对抗防控病毒病 生产上常用弱病毒株系微创接种大田植株防控病毒病,如用M52弱毒株系防控番茄花叶病、黄瓜花叶病。其作用机制是利用病毒寄生的排他性,以致病性较弱的病毒优先寄生在健康植株,以达到阻止强致病性病毒入侵的目的。
②以细菌对抗细菌性病害 生产上常用多黏类芽孢杆菌防治辣椒、番茄、茄子青枯病,不仅能杀灭和抑制病原菌,还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③以细菌对抗多种真菌性病害 生产上常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防治茄科、瓜类、豆科作物的根腐病、枯萎病和生姜姜瘟病,不仅能杀灭和抑制病原菌,还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④以真菌对抗多种真菌性病害 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木腐菌和寡雄腐霉菌,常被用来防控蔬菜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立枯病、黑茎病等;利用盾壳霉菌(Coniothyrium minitans)的专一寄生性防控十字花科蔬菜和莴苣菌核病。
⑤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病害 生产上常用1%蛇床子素防控蔬菜作物白粉病、锈病、灰霉病;利用苦参碱防控瓜类病毒病、霜霉病;用大蒜素(401)防控窖藏期甘薯黑斑病;用木酢液防治灰霉病。
⑥人工合成或萃取抗菌素防控病害 生产上常用农用链霉素、菜丰宁B1(丰宁)、新植霉素等防治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黑腐病、角斑病;用农抗120防治蔬菜白粉病、瓜类炭疽病、瓜类枯萎病、番茄叶霉病等;用武夷菌素(BO-10)防治黄瓜白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灰霉病、韭菜灰霉病等;用多氧霉素(Polyoxin) 防控蔬菜白粉病、赤星病、黄瓜靶斑病;用1%申嗪霉素防控茄果类蔬菜疫病、瓜类枯萎病;用宁南霉素防治病毒病、白粉病;用春雷霉素、华光霉素防治枯萎病。
⑦利用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作物抗病性 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寡糖植物免疫诱抗剂与蛋白植物免疫诱抗剂,如β-葡聚糖、壳寡糖制剂海岛素、几丁质、壳聚糖、激活蛋白质制剂等。其作用机制是诱导作物产生抗病免疫性,激发作物自身的抗病基因表达,并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2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虫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①以捕食性天敌防控害虫 采用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或人工饲养害虫天敌并释放天敌的方式控制虫口基数,如利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小花蝽、食蚜瘿蚊、捕食性小姬蜂、丽蚜小蜂等蚜虫天敌控制蚜虫为害;利用捕食螨(巴氏钝绥螨、剑毛帕厉螨、智利小绥螨)防控蔬菜蓟马、叶螨、红蜘蛛等;利用赤眼蜂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菜螟等;利用丽蚜小蜂防控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②以寄生性天敌防控害虫 采用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或人工饲养害虫天敌并释放天敌的方式控制虫口基数,如利用寄生小姬蜂、蚜茧蜂、寄生性食蝇等防控蚜虫、鳞翅目的多种害虫。
③以微生物防控害虫 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要数Bt乳剂(苏云金杆菌),常用于防控多种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用白僵菌、绿僵菌乳粉剂防控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利用昆虫病毒类杀虫剂防控害虫,如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等杆状病毒防控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
④以昆虫信息素诱杀、诱捕害虫 性诱剂、趋食剂两大类应用较为广泛,如多种鳞翅目昆虫性诱剂,其作用机制是利用昆虫的特异趋偶性引诱同类前来,以达到集中捕杀目的,或诱导害虫远离作物而避免其为害,以及引诱其取食带有不育药物的蔬菜,使害虫丧失繁殖能力。由于该类产品具有专一性,在使用该类产品时要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选择相对应的性诱剂。
⑤以仿生产品防控害虫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昆虫毒素三大类应用较为广泛,其作用机理是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保幼激素主要是抑制昆虫几丁质的正常形成,使其不能正常蜕皮或昆虫变态不完全,形成半幼虫半蛹中间型,或是形成半蛹半成虫中间型;而蜕皮激素则是刺激昆虫大量异常形成几丁质,使其反复异常蜕皮、过早蜕皮,使之不能发育成熟影响卵子发育、胚胎发生和阻滞发育,导致发育异常而死亡,如用抑太保(啶虫隆)、农梦特、除虫脲、灭幼脲、卡死克(氟虫脲)等防控鳞翅目、双翅目、螨类等多种害虫;昆虫毒素中最早得到应用的是沙蚕毒素,如巴丹曾被广泛用于防控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⑥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虫 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虫最早以除虫菊为代表,产生了大量的菊酯类和拟菊酯农化产品,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控中;生物碱类紧跟其后,如苦参碱、烟碱(阿克泰)、毒扁豆碱、黄连碱、辣椒碱、黎芦碱等用于防控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萜烯类被广泛开发利用,如苦皮藤素、印楝素、川楝素、蛇床子素、辣椒素、夹竹桃素、闹羊花素、黄杜鹃花素等被广泛用于防控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螨类等多种害虫;黄酮类突破传统应用领域,如鱼藤酮(鱼藤精)、雷公藤、小毒兰、胡桃醌等用于防控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这些天然植物源提取物在生物防控害虫中的大量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熹菜.农药毒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易齐.菜田农药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拜胜亮.无公害蔬菜病虫草害系统防除的关键问题[J].云南农业,2010(3):35.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BAI Shengliang
( Chuxiong Research Extens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675000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ion, guiding principle and basic compon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and describ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s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ensuring the quality safety of vegetable products, and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Specific application
篇5
[关键词]佳木斯 森防 基本情况 有害生物 问题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02-0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防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安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森林的过度采伐等,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范围、种类、危害程度不段扩大。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佳木斯市林业及森防基本情况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下辖三县、两市、四区。森林经营总面积47.0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7.03万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12万公顷;天然林面积15.04公顷。全市共有9个森防站,测报站10个,测报点32个,共有专兼职森防人员259人。全市有害生物种类共350多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对象18种,监测面积1200万亩/次。检疫对象共34种,检疫面积0.38万公顷。每年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
2、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测报工作基础薄弱,经费相对短缺
目前,我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已逐渐得到加强,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反映在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测报调查技术落后、监测经费不足、人员不稳定、测报数据积累在完整性连续性和长期性上有所欠缺。造成了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因此预测、预报的准确性相对欠佳。
2.2 防治力量投入不足,机制落后
由于防治基础设施的缺乏、陈旧和老化,造成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仍然运用一些比较传统的防治方法。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林业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环境建设的投入比仍显得十分不足。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比较普遍的认识是,认为造林绿化是政府主导和全社会的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业务部门的事。个人的林地出现了有害生物不去积极主动采取措施,等、靠、要情况严重。
2.3 森林林分及龄组结构不合理,致使病虫危害加剧
我市现有森林中,人工林、天然林结构为1:0.2,且幼、中、近、成熟林比例不合理。由于结构的不合理为致病菌和害虫的存在提供了较大空间。在连片的人工林内致病菌和害虫始终存于,并随着天然林数量的减少,其数量逐年累计,当病原菌遇到湿度大和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条件时,则病害爆发流行。而虫害在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时,由于森林内丰富的营养,促使害虫繁殖力和保存力提高,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导致虫害爆发。
2.4 检疫工作重视不够,力度欠缺
虽然《植物检疫条例》明确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执法职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检疫执法工作的开展困难较大。特别是对园林绿化使用的苗木、花卉、包装物的检疫执法工作中还有一定死角。
2.5 检疫法规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目前,现行《植物检疫条例》及《黑龙江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均颁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没有进行修订,其中很多条款已不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发展需要,急需进行修订。
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防控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及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渠道仍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检查“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逐步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激反应机制,提高防控能力。
3.2 严格检疫执法,阻止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加强检疫工作,有效防止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一是要严格禁止使用带林业有害生物繁殖材料育苗造林。特别是对于生物引种,引入前应进行充分、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不仅要考虑到引进的生物在当前的各种生物生态学表现,还应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不仅要看外来种的经济利益,还要看其生态、社会影响,引入后应加强跟踪观测,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避免造成大面积危害。二是要严格检疫复检和执法检查,加强对木材市场、木材生产经营、加工企业及松木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和复检工作。三是要要严格对调进木材检疫审批,进一步强化外调、木材的检疫管理。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规从疫区调进松木、松木制品及包装材料。对特殊行业及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单位,确因生产需要从外省、市、县、区调入的,须向当地森防检疫部门登记、审批后方可凭检疫证调入。
3.3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研力度
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森林有害生物的试验研究,在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上予以倾斜与支持,逐步开展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研究、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外来种鉴定与检疫、除害处理技术、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形成有害生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
3.4 加强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森防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全社会对森林工作的重视。一要完善和加强信息管理,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通讯员工作制度和重要信息制度。二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与林业有害生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三要树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典范,以带动他人、积极引导教育他人,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局面。
篇6
前言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之一,是新疆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巴州枣树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红枣已成为巴州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枣树害螨是新疆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枣树害螨主要危害叶片,吸食叶绿素颗粒和细胞液,抑制光合作用,减少养分积累。严重时叶片枯黄,造成提早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影响红枣产量和质量。危害新疆枣树害螨有十余种,主要有叶螨科和瘿螨总科,叶螨科害螨主要有截形叶螨、朱砂叶螨、敦煌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苹果全爪螨、李始叶螨。其中危害枣树的优势害螨是截形叶螨和枣瘿螨(种名有待鉴定)。
近年来,随着枣产业在新疆地区的快速发展,枣树害螨发生不断加重。随着化学药剂的不断使用使害螨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而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又导致果品和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无公害果品的生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博湖南山枣树几种主要害螨系统深入学习、调查研究,以在新疆巴州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为基础,研究枣树害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同时探索特色林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普及林果业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红枣绿色产品产业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枣树害螨发生动态监测
从6月中旬开始,在叶螨发生期,采用5点取样法随机定点,每点1株,每5d调查1次,每株在树冠东、南、西、北、中5个部位随机抽取5个叶片,共125张叶片,同时调查树下杂草上的害螨虫口数,分别统计活动螨量。
1.2 枣树害螨生物防治
1.2.1 防治材料
石硫合剂、捕食螨(胡瓜钝绥螨)、苦参碱、藜芦碱、粘虫胶、高岭土、草把等。
1.2.2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枣树树干翘起的老树皮和地表杂草、土缝是害螨、食心虫等诸多害虫的越冬场所,因此刮掉老树皮、清理园内杂草可以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场所,使其不能正常越冬,降低越冬代虫口基数。
2月下旬树干扎塑膜胶带,涂粘虫胶,与防护林带一起处理。3月底-4月上旬安排项目区农户对枣树树干老树皮、死皮进行刮除工作,降低越冬虫基数。
9月中旬在叶螨入蛰前,在树干绑草把、主侧枝包扎虫带,可诱集大量越冬成螨,冬季解下草把烧掉,予以消灭。
(2)生物防治
?喷施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是一种无机硫制剂,具杀菌、杀虫和杀螨作用,用石灰、硫磺和水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其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强碱性,具有渗透和侵蚀病菌细胞及害虫体壁的能力,能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药膜起保护作用。用于防治越冬害虫或病原菌,在植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效果最佳。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对人畜安全的一种广谱性无机农药。
在3月下旬至4上旬萌芽前成螨出蜇高峰期喷3~5度石硫合剂一次,能有效的控制枣树害螨的发生基数,同时能有效的控制枣园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项目组指导果农在枣树萌芽前抓紧时机喷施石硫合剂。
?释放捕食螨
应用”以螨治螨”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枣树上悬挂胡瓜钝绥螨,防治枣树害螨。项目组在5月中下旬在项目区范围内全园每户、每株枣树树干悬挂捕食螨,对枣树害螨进行防控。
?植物源药剂防治
根据枣树害螨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害螨虫口密度最高,危害最重的时期,使用根据各项目区监测数据并结合园艺场实际情况,于4月29日、6月15日对整个试点示范区使用藜芦碱、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喷施。喷施药剂为“ 藜芦碱1000倍+助剂1000倍”,苦参碱6000倍。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枣树害螨消长动态与枣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密切相关,且项目区整个生长期害螨的数量都明显低于对照区。说明项目区所采取的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治害螨。
3 结论
3.1 枣园害螨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组建
本文从枣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生态健康枣园为目标,通过采取多种防治技术,以把害螨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果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本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完全依赖农药进行防治的格局,树立了新的有害生物防治的观念,为枣园害螨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对改善枣园生态环境,维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3.2 长期实施生物防治的枣园与常规防治枣园的差异
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常规化学防治方法后,枣园害螨的发生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害螨危害程度下降,果品和产量有所提高,避免了农药残留现象,为果品安全,打造安全健康果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实现果品的优质优价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采用生物方法防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防治次数,从而使无害化综合治理果园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天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枣园天敌种类、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天敌与害虫的发生发展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使枣园的生态环境与传统防治管理的枣园的生态环境相比有较大改善,而在常规防治园,采取定期、多次用药的方法防治害虫,破坏了枣园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食物网结构,降低了天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通过枣树害螨生物防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增强了当地农民害虫生物防治、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当地枣园害螨生物防治技术水平,推动了枣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此外,通过提高果品品质、提升品牌名气,可促进果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篇7
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通知》以及市有关文件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和“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方针,采取有效预防和综合除治相结合、专业队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广泛宣传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灾灭疫工作,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和疫情的发生,确保我区生态环境安全。
防控目标、任务及技术措施
(一)防控目标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根除”。
(二)防控任务
根据我区林木和农作物种植品种,重点对美国白蛾、锈色比肩天牛、松毛虫、杨扇舟蛾等检疫虫害进行查防检测、预报和防治。美国白蛾系杂食性害虫,危害范围广泛,对林木、花卉、蔬菜、作物、杂草等均有危害;锈色比肩天牛主要危害国槐;松毛虫主要危害松柏树;杨扇舟蛾主要危害杨、槐、梧桐等树种。
(三)技术措施
1.定点监测。从5月中旬至10月底,分别在孔寨村、大谈村悬挂诱虫灯2台,每天从19:00至次日6:00开灯,定点、定人负责监测。
2.人工查防。为加强我区查防工作,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根除”,各涉农乡、街及村(居)要设查防员1名,其他街道办事处各设查防员2名,负责对本辖区的经济林、绿化林、花木场、农田等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要将交通沿线、庭院、货场、饭店、旅馆、桥西蔬菜批发市场、东简良木材市场及西三教花卉市场等地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除治灭疫。
3.根据发生世代,全年组织3次普查(每代一次),以便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除治灭疫。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桥西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导小组,区长刘月照任组长,副区长刘建芳任副组长,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街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办,农办副主任马文芳兼主任,负责组织协调防灾灭疫等工作。
(二)制度保障
落实乡、街工作责任制。各乡、街要把林业有害生物查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各乡、街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督导协调及现场指挥工作。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将责任区明确到人,签订责任状。区农办、各乡、街农委和村农业公司等要做好疫情监测及调查工作,并做好防治物资的储备工作。
1.疫情报告制度。发现林业有害检疫对象的乡(街)及村要立即上报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2.奖惩通报制度。将林业有害生物查防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对在查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组织领导不力、查防和除治工作懈怠等原因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资金、技术保障
区财政适当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农办要成立专家咨询组指导查防工作,负责培训查防和防治技术。
篇8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篇9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篇10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