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概况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工程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工程概况

篇1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其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高校通过改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低,基础宽泛,方向分散。我国的采矿工程专业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公共课、基础课课时较多,这样的课程设计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度相对较浅,专业内涵培养不够明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在专业课时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课时多而实践教学课时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1]。第二,井下实习效果不明显。学生井下实习的机会多是由教师联系企业得来的,但是企业考虑到学生下井的安全问题及矿井安全生产,很少安排学生下井参观学习,即便是下井参观学习,由于井下的空间有限,学生实际参观学习的内容不多,学生对实际生产的环节了解不足。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采矿工程专业要利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采矿工程专业要按照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的标准来突出专业知识功底,突出专业基础,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系统性,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首先,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框架要进行优化整合,教师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内容将专业知识分为不同的层次,再根据专业科目的特点将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以达到精简优化的目的;其次,在实际教学时,教师根据最新的采矿技术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二)加强实践教学

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3]。第一,要提高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实验课程的工程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第二,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平台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质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资深工程师的沟通合作,邀请工程师在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以知促行,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第四,要强化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采矿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

篇2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采矿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58-02

目前,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总量虽然中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其合格人才在世界的排名并不乐观。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美国将能够很快胜任工作,而中国仅仅有10%。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等。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认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设置、实践教学的考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实现了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为学生今后走向世界提供了“通行证”。

二、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采矿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时,由于公共课、基础课学时的增加,使得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的课时缩减,由此造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弱;由于学生在实习矿井受安全所限,因此专业实习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实验设备陈旧,开出的实验项目滞后;验证性与演示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出较少;设备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较少,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也不会深奥;由于种种原因,具有丰富实践性教学经验的教师偏少;实践教学环节上的考核单一,不能引起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实践效果不够理想。

三、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验、实训与现场实习)应注重培养其工程性、应用性、研究性及专业素质上,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专业实习工程训练课外活动5个环节,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反复的运用和训练,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1.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新时期矿山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及时补充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及实验设备,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系列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系列综合性实验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系列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增加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基础上,通过新增实验设备、开发原有O备功能等措施大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培养应用创新型地矿类人才提供实验条件。

2.整合资源,建设本学科共享的实验硬件平台。围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依据,建成与我院学科特色相匹配、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本研共享、由三个层次组成的实验平台。

3.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创新型实验教学的成绩评定标准与办法,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对学生考核和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4.毕业设计改革。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合理,与矿山企业和设计研究院加强联系不断更新设计题目,同时根据学生择业去向灵活安排设计内容;与矿山企业和设计研究院加强联系;尽量增加专题研究(有科研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科研与本科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建立学院和煤炭企业联合指导设计的体制;建立成绩综合评价模式(答辩形式由原先的单一模式改变为综合评定模式。

5.强化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弥补现场实习的欠缺。采矿工程专业实习地方主要集中在矿山企业,但由于矿山企业考虑到安全和影响其正常生产秩序等方面的原因,实习环境不允许学生动手实践和参与实际生产,另在煤矿事故方面发生的环境、过程及危害和事故案例在实习矿山企业也不能实现,针对目前实习的现状及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矿井三维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现场实习前或实习过程中,可以不入井便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矿井生产系统、采掘工艺、典型案例、安全培训及安全技术措施等内容。

6.完善实习基地。为提高现场实习教学效果,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友血缘关系,建设6―8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锻炼,并制定联合培养机制。

7.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结合本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学科方向,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由学院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并下发聘书;另一方面,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利用假期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四、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也是全面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水平的一次契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矿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大学生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伟,康健,陈海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10):215-217.

[2]王燕,孙伟博,邵小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86-87.

[3]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56-260.

[4]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郭兵兵,陈国祥,徐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34-38.

篇3

摘要: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理论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等为一体的优化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6-02

一、《岩体力学》教学现状

《岩体力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岩石工程(井工开采、隧道、地下空间工程等)中一些力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接受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岩体力学》一般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完成后开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时,不仅可对先修课程进行系统回顾,又可有效运用前期基础课程相关分析与计算方法分析宏观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岩体力学所涉及研究范围及方法日趋复杂,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对岩体力学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关《岩体力学》的教学多以课堂原理的讲授,已不再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结合现有条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岩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弱,即使之前已对相关基础课程进行了学习,但由于前期多为应试型学习,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为“碎片式”,无法有效形成知识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岩体力学》时非常吃力。此时,若依然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则事倍功半。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易形成被动接受方式。《岩体力学》是对前期相关力学课程的延伸学习,若前期基础力学知识及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停顿感,由于课程逻辑性较强,一个知识点产生卡顿,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单一,不易于接受。资料显示,目前非力学专业教师采用的《岩体力学》课件大同小异,均是对课本一些原理及方法的罗列,讲授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学生不易参与其中,知识点也难以接受。

3.教学方法机械性较强,难以融会贯通。《岩体力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岩石力学实验,对于实验部分,一般由实验老师授课,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独立开来,因此,实验作为揭示岩体力学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其独特含义。

4.传统理论讲授过多,新型技术所占比例少。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涌现了大批岩体力学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借助于力学原理,在分析工程问题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高校教师分析岩体力学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将问题分析方法多元化,辅助学生学习力学,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岩土工程大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工程类学生,掌握岩体力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铺垫良好的基石至关重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岩体力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效果。讲授内容时应充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例,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授平面应变问题下巷道弹塑性分析时,可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切入,首先对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进行回顾,进而对问题进行假设简化,最后引入弹塑性力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应用于解决现场工程问题中去,事半功倍。

2.注重基础,构建知识框架。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甚至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都不够准确,给课程后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讲岩体力学中复杂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成果浓缩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注重课本知识的统筹规划,强调基础的同时,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利于融会贯通。

3.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习感知。《岩体力学》具有理论复杂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复杂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实践性强则因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岩石力学实验则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因此,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同时,实验应在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W生应用创新能力。

4.做好通识教育,触类旁通。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受外界条件及自身结构影响极大,不同行业接触的岩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对讲授内容突出侧重点,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地下工程所涉及岩体力学问题求解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专业知识课简单讲授原理,专业知识则重点讲授,做到触类旁通。

5.创新教学方法,未雨绸缪。在《岩体力学》教学过程,可适当引入一些新型分析软件和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及有限差分等软件,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辅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原理,学生对于一些数值分析软件的理解可为工作及深造后岩体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做到分析问题针对性强、操作应用快,理解容易,易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结合工科采矿类本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岩体力学》课堂讲授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面,让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岩体力学问题中涉及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工作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具体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授课效果得到良好改善。

参考文献:

[1]鲍先凯,冯玉芹,王英浩.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中国冶金教育,2014,(05):27-29.

[2]鲍先凯,张春梅,刘欣宇.岩石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107-113.

[3]年廷凯.岩石力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75-176.

篇4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矿物加工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14-02

一、引言

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内容研究范围较广,各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制定及建设依据大多基于所处地区的资源特色。攀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铁钛钒资源居全国首位,矿产加工企业较为密集,钒钛磁铁矿选矿工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培养应用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高级人才,服务地区经济,攀枝花学院2010年正式开设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作为新建本科专业,近年来,在2010年提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之上,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汲取同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结合我校矿物加工教研室对多种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及其教学模式探索与尝试所取得的实践经验,重新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全面修订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合理构建核心专业课程成绩评定方案方法,进行矿物加工工程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1.专业核心课程的选取。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应用”为特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并转变其教学模式,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宗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地方各类型矿山企业。因此,学院首先组织初期调研工作,研究周边各类型矿山企业对专业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知识体系的具体要求。其次,在校内外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特色,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选取了钒钛磁铁矿选矿、磁电选课、重力选矿、浮选和选矿厂设计等五门理论专业课程;物理选矿实验、化学选矿实验、选矿综合实验等三门专业实验课;物理选矿工程实训、化学选矿工程实训、综合选矿工程实训等三门实训课程,作为本专业重点建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借鉴其他院校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经验,综合校内外专家对本校矿物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汇总形成了本校矿物加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学院和教研室进一步反复论证,提出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讨论稿,再由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任务分解情况,细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方案内容。从专业核心课程内涵出发,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分析教学研究现状,最终重点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本校矿物加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终稿。

三、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

课程建设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大纲编写的基础,而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师编写教案讲义、选用教材、开展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教学环节的基本纲要,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深度、重点和难点及基本教学方法等。为保证课程教学大纲的科学、合理性,学院和教研室梳理了所有专业课程的知识衔接及宏观架构。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实施方案,并要求每一份教学大纲的编写由初步编写、集体研讨、专家论证三步组成。

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

1.理论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v授中将理论知识与钒钛矿物加工实践有机结合,教学中加入现场案例,后续章节有综合性设计性课题讨论环节,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久以来,预习、复习的重要性得不到学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教师经常给学生安排预习、复习环节,每次上课前将课堂要讲授的知识点、重难点以教案形式发给学生,但是由于“广播式”教学,没有师生互动,教师没有手段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经验显示效果也并不理想。为了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研室要求教师在课堂学时安排中要有不低于20%的部分安排为学生教学活动。在学生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按照教师预先安排的知识点进行分组预习、讨论,汇总成集体成果,再上台给其他小组同学讲解。由于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讲解自己的学习心得,在预习中就必须认真思考、目的性很强,保证有较高的预习质量。在讲解完成后会有教师的补充,对学生的讲解给予点评和指导,师生互动不仅能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且有更深刻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方法在教学赢得了学生的一致欢迎,经过不断地优化细节,目前已经比较成熟。

2.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更新。为了强化学生对实践知识横向的联系性的认识,删除了课内实验,调整为按大类划分的实践课:物理选矿实验、化学选矿实验、选矿综合实验、物理选矿工程实训、化学选矿工程实训及综合选矿工程实训。实验课项目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操作型、演示型实验项目,例如摇床选矿、接触角测定、药剂用量实验等等,又增加了需要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实训课程施行课题制:每个实训课程指定一种具体的矿石,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知识及背景材料,按照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审定、修改―实验操作―工艺择优―最终产品―分析测试―经济评价―可行性报告等步骤进行。实训课程不仅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特点,由学生起主导、教师辅助,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同时又更贴近现场,生动灵活,具有很强的体验感、成就感,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专业核心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的构建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理论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的构建。改变了理论课主要以试卷成绩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综合成绩改为由考勤(10%)+分组讨论成果(20%)+上台讲解效果(15%)+作业的创新性(10%)+卷面成绩(45%)五部分组成。其中试卷总分100分,要求有不低于20分、具有开放性答案的创新性题目。本考核方式体现了鼓励学生灵活、创新、能动的学习知识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师生课堂互动性,学生参与度明显高涨。

2.实践类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的构建。改变了实践类课程以实验报告成绩作为综合成绩,不对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考察的评分惯例,综合成绩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实训方案制定、修正及准备过程,占总分的20%,主要考查学生资料查阅、实训方案设计以及实训方案完善的水平和能力等。(2)实训过程,占总分的20%,主要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实训全过程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等。(3)实训报告,占总分的40%,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完整性、内容的丰富和价值度以及实训的收获等。(4)答辩,占总分的2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训项目相关知识理解掌握度、汇报水平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该评分方法考查的内容涵盖实验前中后、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主要阶段的考查,更科学、更规范,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不仅完全杜绝了抄袭、作假的实行为,更从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结论

在众多本科高校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多地集中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教育之上。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过程,近几年来。攀枝花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符合本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具体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改制;下岗;劳动人事制度;人才流动与竞争

[中图分类号] F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21-03

[作者简介] 徐新南,江西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技术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7)

2001年,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改制完成,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结束,全厂下岗职工开始走向社会。6年过去了,当年那些迷茫困惑的内退职工,特别是其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今走向了哪里?他们的处境如何?跟踪分析这些人走过的足迹,对于了解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动的趋向、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企业经营活动中人才的竞争,以及改制给企业职工带来的利弊,确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员流动状况及其分析

笔者收集了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改制前在岗的58位中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料,其中总工程师办公室8人,小型拖拉机设计研究所21人,工艺质量检验部门29人。跟随他们时而固定,时而飘忽的脚步,追寻到他们流动的最后位置(老工程技术人员截至退休前),其大致情况分布如下(见表)。

(一)留守本单位(改制后留下的赣农公司破产清算组和赣发、海顺公司等几个生产实体)计有12人,占总人数的20.7%。

(二)同行业工厂:竞争单位(北方某汽拖厂)3人;兄弟单位8人,共计11人,占总人数的19%。

(三)其他机械行业工厂:沿海发达地区8人;省内10人,共计18人,占总人数的31%。

(四)省内各高等、中等院校9人,占总人数15.3%。

(五)其他行业6人,占总人数10%。

分析研究转制后该厂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流动状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下面逐条给予分析。

1.江西手扶拖拉机厂工程技术人员是经过国家多年培养和在技术工作中长期磨练、掌握了产品开发及制造相关知识、信息的专业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留守本单位约1/5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原企业的精英,在大幅度减员的情况下,他们担负起了原企业承担的几乎所有的职能和工作。改制后留下的赣发和正力公司等生产实体,在全体员工特别是留下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做到了产品技术开发不停顿,生产制造水平、市场销售份额年年提高,作为主导产品的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产量保持了原有的销售势头,新开发的收割机和新型号的农用运输车也开辟了新的市场。企业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在竞争激烈的农机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充满了勃勃生机。6年来,几个实体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几个实体都羽翼丰满,陆续迁出了老厂区,到各个新建的工业开发园区谋求新的发展。改制后的国资清算组工作也冲破了层层阻力,逐步解决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将国资清理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这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非常安心,他们的工资待遇比改制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留守技术人员深刻感受到:改制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企业进步和生产发展。

2.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财富创造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由原来的物力竞争转向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更为稀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一环,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人才优势,才会拥有市场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局限不仅会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而且会严重制约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这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汽拖行业、农机行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人员的流动异常频繁活跃,从人员流向分布表可以看到产品开发设计人员成建制的流向同行企业的奇怪现象。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竞争和流向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改制之前,北方某汽拖厂就觊觎手拖厂涂装的实力,以高薪挖走了相关的技术人员,委以重任。竞争对手或者同行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业务娴熟的产品开发设计团队,对改制了的企业自然已经谈不上损失,但对还需发展的企业,自然是如虎添翼;对困守危城的技术人员,更是一种解放。因此,这种流向实际上是良性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3.工艺人员的流动空间非常广阔,这和近几年国家机电产业振兴和发展迅速有关。无论是省内还是沿海发达地区,都急需熟练的生产一线把关的技术人员。江西手拖40多年的历史,磨练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机加工工艺人员,在人员流向的工厂,他们卓越的工作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建档跟踪的18位工艺人员中,已经有8位被所在工厂聘为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或者技术负责人。他们的经历表明,在新的岗位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相对来说,改制前国营大厂的结构和机制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使用。

4.流向教学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总师、设计、工艺、质检各技术部门技术人员)有9人,占总人数15.5%,这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跟踪资料表明,受聘于各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担任校长助理,有的担任系主任,但更多的是专业授课老师。

江西要成为制造业大省,我国要成为机电制造业强国的这个大形势,形成了人才市场对机电专业职业教育人才的旺盛需求。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提供和输送最适用的人才。机电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为我们国家打造庞大的机电制造业团队,为这个团队输送高水平多层次的有生力量和新鲜血液,

近年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就业率高,社会给予的待遇和报酬也很诱人。但是,由于该专业的毕业生逐年高速增长,目前,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呈高速增长态势,师资特别缺乏,而双师型(既是中高级工程师,又是教师)教师尤其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任务不同,更注重于知识的实践性,更强调“实训”、“实验”等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有动手能力。对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毕业以后既懂机电产品的设计计算,又懂得如何生产制造。因此,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大专院校。大学校园已经不再只是普通教育的金字塔尖、象牙塔顶,改制后的部分工程技术人员跟随着职业教育一起进入了大学神圣的殿堂。这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受到了教学部门和广大学生们的欢迎,他们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避免了“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开机器”这种理论脱离实践的尴尬。大量工程技术人员流向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也填补了师资缺乏的空白,应该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5.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其他行业也吸纳了占总人数10%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行业甚至包括房地产、股市等非机电专业领域,他们在这些行业也干得十分出色,显示了工程技术人员开阔的视野和可塑性强的知识结构,体现了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原则下人才流动的生机和活力。

6.必须指出,尚有极少数技术人员,因为身体健康及其他原因长期待岗在家。这部分人员应变能力较差,仅靠为数不多的内退工资维持生活,属于弱势群体。这一部分人员人数虽然少,但也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政策层面的重视。对于他们自身来说,也存在着一个如何重新学习,调整方向,主动积极地去适应变革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问题。

二、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和多渠道人才流动途径的特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的人才流动模式,是由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来掌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正规严密的劳动人事制度。目前,这仍是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作为政府的机构之一,劳动人事部门还受到许多方方面面政策的制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的管理体制应打破行业、所有制和部门之间的界限,进行高度社会化的大协作,需要党政各部门的整体配合,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从人才的战略储备、培养教育、市场环境、引进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

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是多渠道的流动。其中有经过政府人事部门的有组织调动,这部分人员是在岗的年轻技术人员。更多的是内退人员作为独立的个体自由地流动,开辟了人才流动的新途径。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卡培里,最近提出一个在业界影响较大的观点:不要把人才当作一个水库,而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它不流动,而应该设法管理其流速与方向。显然,传统的人才流动管理体制是人才库的管理,而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则具有河流的特征。

改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虽然看似是自由的、无序的非组织活动,但其流动却遵循并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其流向有下面一些特点:在行业或者相近行业内部流动;经济效益差的单位向效益好的单位流动;中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省会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流动;技术密集性单位向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流动。

这种流动,实质上是对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了重组和再分配,使技术人才的使用和分布趋向更合理、更经济。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极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资源,搅动了一潭死水,盘活了人才库,解放了禁锢的生产力。

这种流动灵活性强,聘用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工资待遇可以面议,也可以视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贡献随时调整变化。录用可以不要档案,也可以重新建档。来去自由,合则留,不合则去,一经录用,仅受一纸劳动协议的约束。流通渠道、手续和制度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障碍和羁绊,而使流动本身变得更为灵活便捷,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这种人才流动是缓慢渐进的。在流动过程中,一般工程技术人员都有呆过好几个岗位的经历,最多的甚至呆过六七个,达到了1年换1个单位的程度。这里面既有被老板炒鱿鱼,也有炒老板鱿鱼。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水流千里终归大海,就是在这样寻寻觅觅的漫长过程中实现了人才使用和分布的合理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三、改制给工程技术人员带来的得与失

改制的大变革,给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制前企业连年亏损,失去了后劲和发展的空间,经济效益低下。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是困顿的局面:面对企业艰难处境,他们有比一般职工更多的责任感,甚至还有一点负罪感。“技改技改,死得更快”,不干企业亏损,干了企业更亏损,企业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工厂处于停滞封闭状态,业务知识无法更新提高,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每月生活费最低时只有二三百元,承受着养家糊口的巨大经济压力。面对扑面而来的改革大潮,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已做好了的思想准备,准备振作精神,迎接新体制的挑战。然而,也有部分人员心理准备不足,面对改制日期的临近,心中一片空白,茫然失措。

6年过去了,工程技术人员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在今天他们可以说是各得其所了。在新的岗位上,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尊严,找到了工作奉献的乐趣。如今这些国家企业职工,和其他所有制员工一样,享受着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收入待遇大大提高。较改制前的低水平收入,有的甚至提高了10多倍。

如今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这些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够安心踏实地工作,积极地作出贡献。工程技术人员是有理想也是有精神追求的,但他们也有必须满足的基本需求。专家研究表明,能够使工程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的起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在改制前这些激励因素一条也难以兑现,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流向各个新的岗位,在新的岗位这些激励因素基本上都得到了保证。

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改制后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并不是独一的案例,其流动的方向和特征是有代表性的。改制带来的人才合理流动,给人才市场输送了大批的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力资源的重组。企业得到了所需的人才,工程技术人员改善了自身待遇,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韩凤朝.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依据、效应及实现条件[J].企业研究,2006,(6).

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4-01

《选煤机械》是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之一,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并锻炼学生对机械设备方面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选煤机械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和管理方法。近年来,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完善和解决。

1.完善教学内容

一是积极查阅专业期刊和书籍,增补新知识、新内容。查阅《选煤技术》、《煤矿机械》、《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矿山机械》等多种核心专业期刊,大量参阅相关专业书籍,收集最新的选煤技术和设备资料,并将之归纳整理,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断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知识面不断扩大。例如,选用教材中对于浮选设备只介绍了常规机械搅拌式和充气搅拌式浮选机,旋流微泡浮选柱没有介绍,而这种浮选柱已经在全国各大煤炭集团所属的选煤厂进行了生产应用,效果良好;又如,加压过滤机、隔膜板框压滤机、动筛跳汰机、浅槽重介质分选机、TBS煤泥分选机等在现场大量使用,而相关教材却没有详细编入,本人均对其进行了增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深入选煤厂进行调研,了解最新设备使用情况,增补新知识、新内容。多次深入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内蒙古伊泰煤炭集团、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等煤炭企业的洗选中心进行现场调研,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了最新的选煤设备资料,作为部分授课内容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大量的现场生产视频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2.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近年来我校本专业学生培养、就业情况及企业反馈回来的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毕业生评价等有关信息,本课程借鉴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就业技能模块教学法(也叫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开展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该教学法突出了实践教学、加强了技能训练。根据MES教学法基本思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本人将主要教学内容分成理论模块、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和实践操作模块等几个部分开展教学活动。理论模块主要讲述内容为选煤机械基本理论,主要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基本工程素质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小组学习法和项目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以设备故障处理为主要内容,以情景设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操作模块以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现场开展教学活动。

3.丰富教学手段

专业课的特点是枯燥,趣味性小,设备课尤其如此。为提高学生听课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本人在授课中进行了如下尝试,效果良好。

一是理论教学结合现场生产进行。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学生实习地选煤厂的设备使用情况相联系,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习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每节课先将重点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就重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再进行详细讲解,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听课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每章设置一定时数的讨论课,就某些选煤设备常见故障展开讨论。

三是进行分层次教学。课上针对大多数同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一定难度的学习资料和文献,指导他们学习;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在讨论、答疑区进行补差、解惑。

四是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选煤厂进行现场教学。

4.规范考核方法

摈弃期末一次考试确定学生考核结果的方式,采用大作业、科技论文和期末综合考查的形式,使学习考核方法多样化。

一是建立了本门课程的大作业题库,教学中为每个学生布置一个题目,作为本课程的平时成绩。题目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和扩展度,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给定一定数量的科技论文题目,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论文,并就优秀者鼓励推荐学生在有关期刊发表。

三是完善期末综合考查考试题型。期末综合考查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总分100分,主要题型包括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其中,填空题、判断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点,该部分占45~50分;简答题以设备故障表述,要求提出解决办法,有一定难度,占35~40分;分析论述题是现场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事故案例,综合性强,难度高,要求分析生产工艺合理性、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该部分占15~20分。为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和考核要求,制定了10套标准考试题及答案和评分标准,分章节制定了完整的复习题1套。

考核中,大作业占30%,科技论文占20%,期末综合考查占50%。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解决了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等诸多问题,明确了课程发展的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26-02

一、引言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体制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工程生产实习工作已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搞好生产实习提高人才质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生产实习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意愿降低,导致难以建立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很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主要原因是:(1)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相反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不便。(2)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由于担心企业核心技术泄密而不愿意接待。(3)高校实习经费紧张,付给企业的实习费过低,导致企业不愿接待。

(二)传统实习方式效果较差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有两种:一种是制造工艺生产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汽车制造企业去了解一些典型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曲轴、缸体、连杆等零件的制造方法、加工工艺以及企业现场的各种装备、刀具、辅具。另一种是工业工程专业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上述两种实习分别在大三和大四进行。

1.传统制造工艺实习方式与不足。目前传统的制造工艺实习方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某一实习企业下属某个车间,由实习企业的工程师简单讲授一下这个车间生产的概况、生产零件的工艺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和设备。这样的实习效果一般相对较差。原因:(1)一般车间噪音较大,厂方工程师在车间生产线边讲授工艺时,只有在他周边少数人能听到,大部分人听不清。(2)参观时间较短,由于到实习企业参观实习的车间很多,一般半天就要参观实习完一个车间(很多车间实际参观时间在2个小时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方式相当困难。

2.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不足。我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类似,也是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然后在企业工程师讲解完企业概况、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后,由学生在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一般也是半天实习完一个车间,由于时间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实习目的和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造成实习效果较差。

三、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首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选择好合适的实习企业是搞好实习的前提。近几年我校通过和东风汽车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利用十堰是中国汽车城,十堰市及周边地区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区域特点,以及这些企业有我校众多毕业生,且很多都走向中层以上领导岗位,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几十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东风公司发动机厂、东风公司变速箱厂、湖北三环公司等大中型企业。

另外为了扩大实习基地,引入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先进的企业作为我们的实习基地,我们还实施走出去发展方式,如:经过两年学院、系和实习教师的联系、沟通,通过产学研双赢模式,我系每年派出高职称、高学历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同时到企业为其做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这种模式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在襄樊也建立了5~6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如日产乘用车公司、襄樊变速箱公司。这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学生在这些合资企业实习时积极性很高。

(二)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合理安排实习过程和内容。传统的实习方式,把实习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完全寄托于在企业现场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教师和学生来解决,由于学生人数多,环境差,时间少,这种指导思想是不可行的。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改变了传统做法,把一部分实习内容放在校内解决,如在下厂之前,在校内安排一天到二天的实习讲课,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实习的内容。详细介绍与实习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着重介绍实习企业现场可以看到的各种生产线,各种机床、装备和各种典型零部件加工工艺和关键工序,并配以图片和相关视频,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对所要实习的内容和现场有一个大概了解,配以多媒体教学详细介绍该车间凸轮轴加工工艺流程和特点、每道关键工序和加工方法,如该工序中最后工序用到砂带抛光加工工艺技术,该工序是学生实习时的兴趣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下厂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率,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内容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方式来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有四部分:考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其中实习报告占总成绩50%,答辩成绩占30%,实习日志占20%,考勤为扣分制,缺勤一次扣5分。缺勤时间占总实习时间30%以上时,实习成绩不及格。实习答辩以5人一组进行,答辩时,实习教师提出一些实习现场的工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根据回答的准确性进行评分。

另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也很重要,如,在实习期间经常抽查学生的实习日子,实习日子记录了学生每天实习学习内容。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实习时认真观察记录,防止日后实习报告相互抄袭。

2.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共两周,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到汽车企业生产现场,把所学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应用。但该实习环节在进行时存在以下问题:①企业提供的实习时间较少,一般只是参观性质的。②受企业产量制约,没产量不生产时,该实习难以进行。针对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现行的专业实习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机虚拟实践+企业现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具体如下:上机虚拟实践,事先对学生要参观实习企业的相关生产线每个工位进行摄像,然后利用购买的工业工程体验式应用平台(ISE系统),在此平台上学生利用所学工业工程知识对该生产线完整视频资料进行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分析,即进行虚拟实践,并且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和报表。如:在利用ISE平台分析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视频资料基础上,学生可制作该生产线上各工序的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产线各工序的标准工时和产线工时、制定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并得到《工序标准作业组合表》,制定生产线的《标准工时与人力排布表》、《产线标准作业组合表》,得到产线现状的《平衡率山积表》,对产线进行虚拟改善得到改善后的产线《平衡率山积表》和《作业改善报告》等。由于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关分析报表与企业实际所用完全一样,经过“实际案例,虚拟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到企业现场实习,在企业现场对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再实践,再应用。这当中上机虚拟实践和下厂实习可以相互穿插。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也提高。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时有严格要求,对没有带过生产实习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尽量选派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进行带队指导,另外每年选派没有工业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我校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强生产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内两种资源,改革实习方法,加强实习制度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几届学生实习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和措施提高了生产实习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对传统生产实习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邹日华.搞好生产实习是办好大专业的重要一环[J].铸造设备研究,2001,(3):43-45.

[2]徐超,陈敏.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2):97-99.

[3]王晚成.搞好厂系联建实习基地,提高教学实习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6):118-119.

篇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ndustrial enginee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relationship.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of an enterprise, it is shown that through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the enterpr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employee's working efficiency, reduce the cost and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s of very hi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ow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current domestic enterprises.

关键词: 工业工程审核;工业工程意识;工业工程技术;持续改善;PDCA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industrial engineering awareness;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thods;continual improvement; PDCA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28-04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从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IE师协会先后给其做了两个定义。一个是1955年提出[1,2];另一个是1989年对IE所作的新的定义[1,3]。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典工业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制造型企业,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在IE等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生的。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IE的产生,20世纪IE反过来推动了工业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美国将IE应用到其他领域,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按照IE应用领域划分了21个专业委员会,代表着其研究与服务范围,包括:航空与航天领域、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电子工业与工程、能源系统管理、工程经济与分析、人类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金融管理与金融业务、政府行政管理、工业与劳务关系、管理与经营、运筹与决策、加工工业、生产与库存管理、质量控制、零售与商业、卫生健康系统、可靠性工程、公用事业、运输与销售、工作研究与制造系统等众多领域。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IE,一些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过去的资金、产品引进,转变成为现在对科学技术、对管理理论、对先进人才的引进,其中也包括对工业工程(IE)、精益生产等管理科学理论的引进。在中国已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获显著效果的已达30余家[13]。比较成功的国内企业包括第一汽车集团、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广东科龙集团、广东美的集团等,这些成功企业中一些是与高校合作。不过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不同,应用工业工程的企业动机又不同,包括对工业工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前面三点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缺乏企业应用IE的引导,缺乏一种引导企业使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而且这个方式是一定要简单、通用并且规范。所以,IE在国内企业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达不到在美国和日本企业中的地位。方法和工具我们都有,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们,根本原因是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普遍缺乏IE意识——IE的精髓以及引导企业使用IE的方式。

目前很多国内大中型企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IE,但是对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很熟悉,有些企业正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项目、精益管理项目。而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是从IE中延伸出来的,而在应用它们时又不提IE,没有IE人员的参与,也就无法从根源上理解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管理代表着什么,那么在项目实施的效果也就没有国外企业实施效果明显。针对目前中国企业对IE了解的程度,本文提出了IE审核,是解决有中国特色的在实施IE项目时企业遇到的问题,让国内企业了解IE、认识IE并应用IE。系统地全方位地对企业进行IE审核,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是从企业中来,研究的成果对中国企业和IE的发展帮助很大。

1 IE审核的定义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IE意识呢?企业可以通过质量审核来提高大家的质量意识,企业通过IE审核一方面让企业认识IE并提高员工的IE意识,另一方面实现企业系统内的盈利——从成本中盈利。下面给出IE审核的定义:工业工程审核(简称IE审核)是以IE意识为理念,以改进工具和方法为基础,以IE手册为准则,遵循IE审核原则,对企业整个系统从研发到售后进行的IE方面的审核,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IE审核消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存在的浪费,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员工低效的工作方法等;另外是提高员工的IE意识和推进企业进行改革。既然很多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管理等企业改善项目效果不明显,我们就开辟一道属于中国的企业改善的道路——IE审核的道路。

IE审核确保企业做的所有事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不是无效的、浪费的。IE审核报告是实施类似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的输入,也是对这些改进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每一次IE审核的结束是以企业达到IE审核的目标为标志。IE审核与质量审核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质量审核也有持续改进,但是它的审核准则是ISO和公司的质量文件中的条文,是企业的质量体系、与客户相关的产品质量方面的持续改进[4]。表2可以看出IE审核与质量审核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质量审核,让很多企业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同样通过IE审核成功的案例,能够让更多企业认识IE,应用IE。比如说在审核过程[12]方面,质量审核是看过程是否有效,而IE审核不仅审核该过程是否有效,还要审核该过程运行的效率是否有提高的机会。

2 IE审核与IE意识

所谓IE的意识,就是IE的灵魂,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IE的意识常常体现在IE师的言行中,是在学习和实践IE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的。IE审核就是从IE的视角看待问题,IE审核和企业改进是企业将用于改进的所有方面、工具和理念的融合。所以,IE审核员首先具备的是IE意识和类似这样的理念,经过IE的熏陶,具备这些意识和理念的审核员更能全面的发现企业所需改进的区域。

国内企业产品质量为什么不高,产品创新为什么也不高?美国依靠IE取得让世界效仿的福特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方式,日本依靠IE取得让世界效仿的准时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从美国和日本IE模式的对比图(图1)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IE理念[5],是创新、成本、简化、整体优化等IE意识。将类似这些成功的IE成果进行拆分,添加到IE的审核准则里,与企业现行的做法进行审核,从而判断出是否有改进或改善的区域,这也是IE审核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总之,在IE审核过程中,要时刻牢记IE意识。

IE基本意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七大意识:成本与效率意识、系统意识、变革意识、简化和标准化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从需求出发的意识。成本与效率意识、系统意识、变革意识、简化和标准化意识、人本意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文献[6]的内容,对IE意识讲解的很详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下其中的创新意识和从需求出发的意识。

2.1 IE的创新意识:创新是IE一贯的追求。不墨守成规,不按部就班,勇于开拓勇于尝试,是IE人的特征。所以国外企业常常把诸如新产品的开发,系统的改善,新的工程项目的规划等需要创新能力的工作交给IE部门或者有IE人员的参与。如在敏捷制造技术中,就是由美国的工业工程师在实施,为重振美国制造业提出新的战略。IE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它的工具和方法的开放型,IE的学科基础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采用“拿来主义”解决问题,从早期的实验的方法,到后来的统计学,运筹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IT技术等逐步加盟,有统计称:IE的学科背景达十七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吸纳新的学科和新的方法。

2.2 IE从需求出发的意识:IE是应用的科学,是应用寻找工具的专业。要求面向问题找到最适宜的工具,而不是机械的认为先进的工具,复杂的技术就是最好。在新产品研发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工业工程师不会等到新产品功能和技术完全成熟再将产品推向市场,而是分析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需要,可能在产品实现初步功能时就面市,在经过几代产品的更替使之优化,所以工业工程师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先实现功能再优化。”比如现在的美国苹果公司,现任总裁蒂姆·库克就是一位工业工程师,从需求出发的意识让苹果迅速占领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企业可以没有IE部门,但是IE审核员不能没有IE意识,这是进行有效的IE审核的前提,否则IE审核会失去它真正的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培养出的IE人才严重缺乏IE的意识或者IE的意识不够全面,不能将IE人才的培养作为应试教育。

3 IE审核与IE技术

经典IE的应用领域主要面向车间、工厂层次的局部效率问题。现代IE则将其注目点转为对整个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管理、集成、控制、改善和优化。目前,现代IE广泛吸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充实、扩展其技能和工具手段,并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计算机制造、决策支持、物料供应、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财务管理、企业销售管理、项目控制等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与控制系统,形成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三流集成管理的格局,提高了系统对市场变化作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竞争能力,而目前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从表3可以看出IE方法和技术内容丰富[13,14]。

在美国工业工程师委员会将IE划分为21个领域,这些领域中的企业对IE的需求非常明确,所以美国学者会根据这些实际的需求对IE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能够针对性的解决企业应用IE过程中的问题。在国内,如果连企业对IE需求的实际情况都不是很清楚,而是盲目地跟进国外的研究,很有可能脱离了中国企业对IE的实际需求,将严重阻碍中国IE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IE最大的需求是企业不知道怎么使用IE。中国国内企业这么多,假设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使用IE,那么高校培养出的IE人才肯定供不应求,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将大大提升。而实际恰恰相反,高校培养出的一些IE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不得不转到其他行业,80%以上的中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是比不过国外的。

图2是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系主任陈茂生教授曾经在解释CIE、管理、专业工程三者关系所画的图[15]。本文在陈茂生教授所画的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如图3所示,如果说将生产力或员工效率比作水桶中的水(D),专业工程技术比作桶的一个提耳(A),而IE比作水桶的另一个提耳(B),C为管理。管理的目标是多提水,但由于缺乏CIE,水桶只有一个提耳(A),管理再下工夫,也只能提半桶水,不可能提一满桶水。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是处于a状态,而企业希望的是从a状态通向b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的IE审核就是企业从a状态通向b状态的桥梁,也就是中国企业通过IE审核将这个提耳(IE)补上。中国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这个桥梁,如果有方法能够实现企业从a状态转换到b状态,这个方法对中国IE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4 如何将IE审核应用到企业中

做好IE审核,首先是企业上下都支持实施IE审核,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IE看待企业盈利是从成本降低中获得,管理层看重的是利润,通过IE审核能够有效的降低质量成本,管理层肯定支持。对于普通员工,通过IE审核能够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减少大家的工作压力,普通员工也会支持,这也反映了IE以人为本的意识。在企业所有人都支持的情况下,大家的配合积极性都很高。

实施IE审核,首先推荐的方法是PDCA[7],P(Plan)、D(Do)、C(Check)、A(Action),PDCA首先应用到质量领域,后来推广到其他很多领域,其通用性很好。PDCA方法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法,但是其改善没有系统性的考虑。而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原理[8],企业持续改善作为一个企业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多方面力量的物化的表现和综合总用的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从内力、外力和阻力的角度来探讨IE审核与企业持续改善的关系。不难看出IE审核与企业持续改善是正相关的。

所以将IE应用企业中,就是将IE审核和IE意识与PDCA结合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如图5所示,是应用IE审核对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流程图,就是按照PDCA的思路进行的。IE审核对企业的持续改善具有引导作用,那么IE审核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培养IE审核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要素。

5 实例

某销售型企业的员工在分析出客户满意度结果为99%,但是紧接着的两个月,销售额平均每月降低了近1成(大约几百万人民币),管理层要求找出原因,最后找到根本原因是,公司根据客户满意度为99%这个错误的结果做出的决策导致的。

针对这一现象,企业进行了针对企业员工Excel数据分析方面IE审核,审核发现员工在处理数据能力方面很薄弱,而且处理的过程复杂。针对这些问题,QC向管理层建议公司购买ERP系统,从而弥补员工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弱项,除此之外,QC和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QC部门将企业中BSC(Balanced Scored Card,平衡积分卡,简称BSC)[9,10,11]上数据分析进行标准化。对于在ERP系统之外的数据分析,仅需要员工将相应的信息输入相应的Excel里,运行“宏-数据分析”(由QC负责设计),立刻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会因为人为因素的失误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二、节省员工的时间,不会因为不会数据分析而烦恼;三、管理层能够快速掌握企业目前的状态,及时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柔性化管理和科学管理。

企业中对员工在处理客户投诉、采购、质量、物流、销售、财务、中层管理者等数据分析方面,分别才能够每周平均所要化的时间和分析结果的准确率方面进行了对比(如表4),对比结果显示,可以发现通过IE审核,企业在数据分析方面花费所需的时间几乎为零而且准确率提高到了100%。企业高层从以前平均一周左右能拿到BSC,高层在遇到紧急决策时,又拿不到最新的BSC,只能凭经验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对企业的风险很大。而IE审核后,高层如果想看目前企业的运营状况,随时可以调出最新的分析结果,合理地科学地进行决策。

以上结果仅仅是IE审核的一部分,其他比如说在过程方面、成本方面等都有所改善。IE审核第一次在销售型企业取得显著成效,这次IE审核并不是完全真正的IE审核,一个完整的IE审核需要多次尝试和总结,逐步完善IE审核。所以,IE审核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以后的研究需要从事企业改善人员的补充和完善,比如IE审核员如何培养问题、IE审核员的认证机构、IE审核原则和IE审核准则标准化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的探讨。IE审核是真正的从企业出发,不存在什么假设条件,IE审核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国内企业的现状,IE审核的研究一定要在企业中进行。另外,对于高校在培养应用型IE人才过程中,企业应该是IE学员的最佳“实验室”。

6 总结

中国的IE需要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本文提出的IE审核是对IE的创新和对IE的探索。IE审核能够将IE迅速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企业成功地应用IE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升。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发展中的企业,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IE审核对于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吸引力。总之,IE审核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也许有人对本文的研究抱有怀疑态度,但是企业不进行实践谁能保证它不会成功呢?企业的创新就是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IE审核模式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IE模式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IE审核模式推行失败对中国的IE的发展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IE审核是最新提出的,在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将IE审核研究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Gaveriel Salvendy. Handbook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New York: John Wilcy & Sons. Inc. 1992.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齐二石,李从东,姚钢.现代工业工程理论研究与发展概况[J].系统工程学报,1995,03:6-12.

[4]黄健宇.不断开展过程质量审核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1999,12:8-10.

[5]罗宜美,齐二石,杨文生.工业工程应用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69-71.

[6]齐二石,刘洪伟.我国工业工程本土化研究与应用实践分析[J].管理学报,2010,11: 1717-1724.

[7]耿金花,高齐圣,方爱丽.质量改进——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J].商业研究,2007,09:52-54.

[8]齐丽云,汪克夷,张芳芳,赵笑一.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8,06:9-20.

[9]Ravi Arora. Implementing KM-a balanced score card

approach.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3):240-249.

[10]Welch, Christine; Alhamoudi, Salwa Abdullah. 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a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 Evaluating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s a useful tool.PROCEEDINGS OF THE 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947-956.

[11]秦雪萍.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SCEI实施BSC实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S1:164-166,170.

[12]刘妍,李耘涛.过程与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7:75,86-87.

[13]齐二石,霍艳芳.中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现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04:17-20.

篇9

【关键词】物料搬运;设施布置;SLP;生产布局

物流设施布局是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是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些大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这些设施的选址十分重要,合理、科学的设施选址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网络和空间布局,提高企业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物流至关重要的一步。

1.系统设施规划布置方法SLP(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设施规划是根据系统需要达到的功能目标,对系统内的各项设施、人员、物资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求物流路线系统的合理化、最优化,通过改变和调整布置调整和优化生产物流,达到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目的。

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物料运输等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进行生产设施规划设计的方法,通过图形和表格将数据表现出来,条理清晰进行工厂及厂内设施的布置设计。利用SLP方法,对企业物流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有效的缩短生产周期。

2.SLP在工厂布局中的应用

2.1 概况

某减速器厂有地16000m2,厂区南北为200m,东西宽80m,现需要进行厂房的平面布置和优化,减少物料的重复搬运,降低运输成本,达到最优生产系统。

根据减速箱的结构及工艺特点,设立11个单位,分别为原材料库、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机加工车间、精密车间、标准件和半成品库、组装车间、锻造车间、成品库、办公服务楼、设备维修车间,分别承担原材料的存储。备料、热处理、加工与装配、产品性能试验、生产管理等各项生产任务。

2.2 SLP分析

2.2.1 产品工艺过程

通过对减速器生产工艺的分析,计算出生产过程的物流量,从收集的大量数据中,找出关键操作点。

减速箱的生产过程可分为零件加工阶段总装阶段性能实验阶段,所有零件、组件在组装车间集中组装。将减速箱所有工艺过程汇总在一张图中,得到减速箱总工艺过程图。该图清楚地表示出减速箱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工序和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情况。

2.2.2 绘制产品初始工艺过程

为了研究各零件、组件生产过程之间的互相关系,将总工艺过程图中的产品按照物流强度大小顺序,由左到右排列于产品工艺过程表中,即最左边的产品物流强度最大,由左到右物流强度逐渐递减,这样得到减速箱工艺过程表如表1所示。

表1 初始产品工艺过程表

由初始产品工艺过程表―可知,按照现行的工艺顺序,存在物流倒流的情况,为了使物流顺流强度W达到最大,可对某些作业单位的顺序进行交换。经计算发现交换作业单位3与4、5与6,可使顺流强度到达最大。通过交换调整,得到调整后的较佳产品工艺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较佳产品工艺过程表

2.2.3 物流分析

(1)绘制从至表

根据减速箱较佳产品工艺过程表,绘制出减速箱工艺过程物流从至表,如表3所示。

(2)绘制物流强度汇总表

根据产品的工艺过程和物流从至表,统计各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并将物流强度汇总到物流强度汇总表4之中。

(3)物流强度分析表

将个作业单位对的物流强度按大小排序,自大到小填入物流强度分析表中,根据物流强度分布划分物流强度等级。

作业单位对或称为物流路线的物流强度等级,应按物流路线比例或承担的物流量比例来确实。针对减速箱的工艺过程图,利用表4中统计的物流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绘制物流强度分析表,对于作用单位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物流,物流强度等级为U级。

(4)绘制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根据以上分析,绘制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如图1所示。

图1 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2.2.4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分析

针对减速箱生产特点,制定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理由为:①工作流程的连续性;②生产服务;③物料搬运;④管理方便;⑤安全及污染;⑥振动、噪声、烟尘;⑦人员联系;⑧信息传递。根据减速箱各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程度理由制定减速箱“基准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如图2所示。

图2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关图

2.2.5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从图1和图2可知,减速箱厂作业单位物流相关与非物流相互关系不一致。为了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需要将两表合并后再进行分析判断。其合并过程如下:

(1)选取加权值

加权值的大小反映工厂布置时考虑因素的侧重点,对于减速箱来说,物流因素(m)影响并不大明显大于其他非物流因素(n)的影响,因此,取加权值m:n=1:1。

(2)综合相互关系的计算

根据该厂各作业单位对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并加权求和,求出综合相互关系。

(3)划分关系密级

通过计算得到综合关系分数取之范围为-1~7,按分数排列得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如表5所示。在此基础上与表中推荐的综合相互关系密级程度划分比例进行对比,若各等级相差太大,则需要对作业单位对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作适当的调整,使各等级比例与相互关系密级与划分比例推荐的比例尽量接近。

(4)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将表6中的综合相互关系总分转化为关系密级等级,绘制成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2.3 工厂总平面布置

由于减速箱厂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数目较多,为绘画方便,先计算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综合接近程度分数越高,说明该作业单位越应该靠近布置图中心;分数越低,说明该作业单位应该远离布置图的中心,最好处于布置图的边缘。因此,布置设计应该按综合接近程度分数高低顺序进行,即按综合接近程度分数高低顺序来布置作业单位顺序。各作业单位布置顺序依次为:①机加工车间;②组装车间;③原材料库;④精密车间;⑤铸造车间;⑥半成品库;⑦精密车间;⑧成品库;⑨热处理车间;⑩锻造车间;设备维修车间。

在绘制作业单位位置关系图时,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表6所示的连线类型来表示。为了绘制简便,用“”内标注号码来表示作业单位,而不严格地区分作业单位的性质。减速箱厂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如图4所示。

选取绘制比例1:1000,绘制单位为mm,减速箱厂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如图5所示。

图4 减速箱厂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图5 减速箱厂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2.4 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综合考虑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对工厂设施布局的影响,运用加权因素法对减速箱厂进行评价,通过计算选择综合评分最高的方案为工厂布局最优方案。

3.结论

(1)运用SLP系统布置设计方法对减速器厂进行平面布置,可以有效的改善车间之间的物流量,减少重复搬运距离,提高了工厂内的搬运效率。

(2)通过SLP进行设施布置改善后,有效的减少了物流搬运中出现的交叉迂回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车间内的物流效率,使得设备、工人和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降低了产品成本。

(3)对工厂的布局优化也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使生产更加安全可靠,便于管理、监督。

参考文献

[1]蒋祖华.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齐二石.物流工程[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

[3]刘旺盛.系统布置设计-SLP法的改进研究[J].物流技术,2006(10):82-85.

[4]朱耀祥.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柴磊.基于SLP方法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布局优化[J].问题研究,2007(12):54-55.

篇10

关键词:化学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

化学工程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寻找工业生产的最佳过程,研究工业生产中的共同规律,从而使工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计算机软件在工业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化学工程数学模型计算、实验设计、工艺流程绘制等,都会用到计算机软件,化学工程设计中最常见的应用软件有MATLAB、CAD、ORIGIN等,研究这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化学工程设计的效率,降低化学工程设计成本,使其设计结果更科学、更可靠。

1化学工程研究的内容及手段

化学工程设计就是对产品生产的化学过程、物理过程进行研究、设计,使其能够完成大规模的生产任务,使化学科学能更好为工业生产服务。如石油精炼、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建筑材料生产等,这些都属于化学工程研究的领域,化学工程设计要对工程的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全面的考虑,并结合装置效应,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化学工程生产过程可靠、安全、有效。这一过程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结合生产过程开发和操作理论等研究工业生产的最佳形式,包括单元操作研究、化学反应工程研究、传递过程研究等,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一方面,化学工程本身比较复杂,它属于多学科交互的研究范畴,有时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研究起来比较复杂。此外,化学工程研究的物质有气体、液体与固体,多种形态共存,研究起来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化学工程研究的物系流动时边界比较复杂,这就导致其设备没有固定的形态、构造等,要结合不同的生产需要,灵活设计化学工程,致使其设计比较复杂、多变。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较多,早期,人们主要通过实验来研究化学工程的设计,将实验的过程逐级扩大,以探索工业生产的规律、工艺等,人们将其称为经验放大法。随着化学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化学工程研究的重要性,开始寻找新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因次分析、相似论,研究的具体做法就是将影响过程的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寻找相似的变量,尽可使研究变得简便,然后再通过实验求得这些数据的关系,再设计化学过程。这一时期,将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化学工程设计中的研究模式已初步形成,利用数学模型法,结合实验方法,取得重要的数据,再通过实践鉴别、验证这些数据,进而完善化学工程的设计。这一时期,化学工程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巨大的数据量与人繁重的工作之间的矛盾,而且人工计算、设计中易出错。计算机诞生后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化学工程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局面,计算机在化学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将人从繁重的运算、数据整理分析等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节省了时间、研究成本。直到现在,计算机仍是化学工程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计算机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设计当中,成为化学工程发展的重要支柱。

2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程设计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功能为化学工程研究带来了方便,化学工程设计者不用再反复、重复收集、整理各类数据,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使化学工程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和设计资源,应用软件对掌握的资源进行加工、分析,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这种方法显然比人工准确、可靠、高效得多。例如,利用MATLAB软件,可以迅速、准确分析大量数据,快速得到结果。例如,对某企业废水中的一些有毒物质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众多,人工处理起来复杂、麻烦、易出错,应用MATLAB处理就简单得多了,输入相关数据,很快便能得到结果。其次,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化学工程设计的过程更为直观、简便。例如,应用MATLAB软件可以对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将数据转化为图形,还可以在图中添加文本,这样能使化学工程研究更方便。又如,使用CAD软件,可以绘制化学工艺流程,使化学工程设计的内容更精确、美观、具体,有利于设计者及时发现问题,改变设计思路,使化学工程的设计更完美。再次,计算机软件可以模拟化学工程实验和化学工程过程,使研究者和设计者更易得到准确的数据,也使化学工程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2.2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化学工程设计中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有MATLAB、CAD、ORIGIN、ASPEN、PROⅡ等,这些软件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数学建模、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工艺流程绘制、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与化学工程分析、设计、核算等。例如,配备一定浓度的溶液,应用计算机软件依次输入相关的数据,就能够得出固体的配置量,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化学工程设计的效率,使工程设计得到了优化。又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化学制图,应用MATLAB、CAD都能完成。特别是CAD的三维图,直观、立体感强,是现在化学工程研究必不可少的软件,能够将化学工艺流程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看图就能掌握化学工程的概况,方便、快捷,即便不是化工的专业人士通过看图也能够了解化学工程的概况和生产流程。

2.3计算机软件在化学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都非常快,软硬件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计算机应用的最大价值。当前,化学工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多数化学工程研究者、设计者,过于重视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学习、应用和研究,而忽视了对计算机相关硬件的学习和了解,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计算机硬件的一些小问题就会阻碍工作的继续进行,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例如,化学工程设计图存储不当,造成设计图丢失、损毁、被盗等情况发生,影响了化学工程设计的进度和效益。其次,一些化学工程设计者、研究者过于依赖计算机软件,进而忽视了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和研究,一旦离开计算机感觉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种依赖使其在化学工程设计中缺少创新和钻研精神,不利于化学工程科学的持续发展。再次,化学工程研究中设计和操作优化问题一直都很突出,在研究过程中,大部分研究者也比较重视实践研究,计算机软件也能模拟部分的实验过程,且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很强,即便如此,将化学工程设计应用到大型生产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启发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化学工程设计的相关软件,进一步提高其模拟实验和处理数据的功能,更好解决化学工程研究中的各类问题,最好能综合不同软件的应用效果,使软件的应用更为方便、简洁、高效。

3结语

化学工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软件,首先应重视计算机软、硬件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软件更好发挥其作用。其次,化学工程研究的对象相当复杂,计算机软件作为化学工程设计的辅助工具,对于促进化学工程研究、设计是很有帮助的,但归根结底它只是化学工程研究和设计的辅助工具,因此,在化学工程研究设计中,更应重视人的主动行为,大胆开发和创新化学工程设计,不断完善化学工程,使其能更好为工业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莉君,周芳.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化工工艺中的作用[J].当代化工研究,2016(3).

[2]单自龙.计算机模拟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5(1).

[3]赵永华,周艳军,齐平等.计算机技术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