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医学概念

篇1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很多教材中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并非"新知识"。正因为这样,我理解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进行交互作用,进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和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已有知识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个庞大资源库。而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些情况,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科学合理进行利用,与学习数学新知互相结合起来,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更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

一、复习题的设计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为概念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习题,能使学生己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我先是用填空题的训练,给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要求学生把填空题两小题改成比的形式。这样设计复习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寻求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建构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主动建构概念。

篇2

关键词:改变护理观念 突出 礼仪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25-01

礼仪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的沉淀物,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和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素质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礼仪,最早在我国古代是被作为对神明的祭奠仪式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来使用的。礼仪包括“礼”和“仪”两个部分。“礼”是指礼貌、礼节:“仪”即仪容、仪表、仪态、仪式等,也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约定俗成并为一定的交往环境和人们生活中所接受的一种文化和道德修养。其体现在护理工作中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和健康服务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护士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也说其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在无数次医疗护理实践过程中已足以表明:良好的护理礼仪既可以无声的营造完美的医疗护理环境,更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及临床工作实际具体总结如下。

(1)护理礼仪有利于促进病人基本的康复:良好的护理礼仪所表达的是尊重,无论是对患者、对家属、还是对医生,热情大方、仪容整洁、语言亲切、举止优雅,都能使人产生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仪表美虽然是一种外在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境界与情趣。有心理学实验表明,这种因仪表美而油然产生的内心境界与情趣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也有助于增高患者的抗病信念与意志。另外,可以想象,整洁的仪表、优雅亲切的举止、热情关怀的语言、渊博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不仅有效的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对患者的康复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护理礼仪是心理护理的核心内容:在医疗工作过程中护士通常与病人接触最多,其说话的态度方式,工作的亲切热情甚至文明、礼貌,不仅可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更能看书对患者的尊重。此外,护士恰当的言谈举止,还可以给人以依赖感。所以,护理礼仪是现代护理工作中国不容忽视的事是护士职业活动中所应遵从必要的行为规则。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诚于中而形于外,真实可信的护理技能、知识加上热心诚恳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理想化。

(3)护理礼仪是强化护理行为效果的重要前提或手段: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越来越高。进而护理礼仪亦成为医院文化建设及医疗质量效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礼仪已被融于护理操作的每个环节包括入院接诊、三查七对、巡视病房、值班交接等,通过近300例护理实例表明:良好的护理礼仪不但能增强其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也可以有效的创造一个积极、亲切、和谐、健康向上的医疗人文环境,能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甚至从心理学角度上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护理礼仪是现代护理质量提高的保证。在医疗护理行业服务中,面对广大的护理服务对象,良好的护士礼仪及修养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护理常识可知:护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两个方面:一是护理技术,二是护理礼仪。在护理工作中,如何使护理技术的应用起到最佳的效果,当然还取决于良好的护理礼仪。例如护士自然亲切的表情,文雅、健康的姿态更易于促使患者讲出心里话,使护士及早发现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以方便患者在与护士的沟通中得到安慰、理解,帮助和鼓励。所以良好的护理礼仪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包括护士精湛的技术、广博的人文知识、端庄的仪态及行为。

(5)护理礼仪是开启健康的钥匙:当病人初入院时,通常会在医院看到护士脸上的微笑。作为白衣天使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是护患关系的钥匙,往往能给患者以生的希望,从而有助于康复或者积极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

(6)良好的护理礼仪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由于护士对病人人性化的关怀和护理,使病人住院满意率得到了增加。如病人出院时,护士协助病人办理出院手续,向病人交待用药方法,叮嘱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按时服药,定期检查,进行饮食指导并致以良好祝愿,目送病人离开病房,这些都给病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些细致之处不仅充分体现了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更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7)良好的护理礼仪能有效地减少医患矛盾:常言说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往往是花朵与果实。良好的护理礼仪使患者得到心理平衡与满足的同时,自然会提升医院在社会中的名望,进而增加其经济收益,有助于医院员工待遇的提高。另一方面,如果护士脾气暴躁,给病人经常施以冷眼,这无形之中就加深了护患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创造和谐的医院人文环境,对护理人员本身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篇3

一、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具有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特点,是数学命题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实际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事物,将其简化、分类或概括.概念从我们固有的内在经验出发,建立新的情境并分类,我们能够发现新的知识或事物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可以锻炼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达到理解数学概念进行实际应用的目的.高中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主体与核心,它的基础性地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

二、高中数学概念的特点

⑴普遍性.通常数学概念是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一种事物的.例如,“长方体”这个概念是代表所有长方体物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指某一个长方形物体的大小、颜色和质料.

⑵形式化.数学概念多是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的,比较形式化.例如,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表示求和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符号在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⑶简明化.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符号,所以形式或结构非常简明,易于记忆和理解.

⑷辩证性.数学概念具有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的特点.

⑸系统性.多个数学概念可以整理为一个系统概念,例如,将整数、分数和小数概括整理为有理数.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解题技巧而忽视数学概念,往往是将数学概念简单地教给学生,重点放在将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和解题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认识模糊,通过死记硬背将这些概念机械地记忆下来,在解题过程中无法很好地使用数学概念,学习能力提高不上来.在遇到新的数学题型时就束手无策,无法独立将数学概念运用自如.

很多老师意识不到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解题能力的提高,但是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掌握数学概念基础之上的.对于这种简单的数学概念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教学改革.

四、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多角度剖析数学概念

高中数学概念多数由数学公式、图形、文字、数量关系等组成,所以对这些定义的理解非常重要.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多角度的帮助学生吃透数学概念.

首先,可以从数学公式、文字和图形入手.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对“二面角”的学习就可以从图形、文字和公式三方面层层递进来学习.如图1所示.

图1

其次,可以从数量关系和位置来分析数学概念.在学习椭圆的相关概念时就可以画图,分别将焦点在x轴上和y轴上的椭圆方程展现出来.椭圆标准方程为x2/a2+y2/b2=1(焦点在x轴)和y2/a2+x2/b2=1(焦点在y轴),其中,a>b>0.从数量关系和图形位置来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明确数学定义,扩展外延

首先,在学习某一数学概念时将这个概念的基本属性教给学生,并注意进行外延的扩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确与函数相关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函数图象和对应法则等.

其次,对数学概念进行适当的扩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习函数时,还要对常见的函数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进行扩展和练习.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使得它仅凭语言解释或枯燥的黑板教学是不能让学生全面掌握的,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从而加强概念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学生身边实际发生的事或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进行概念教学.例如,在学习“四面体”时,对它的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们常见的四面体拿到课堂上来或让同学们想象自己在接触四面体时的感受,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加强变式训练

概念学习关键是要会运用,很多数学题型都不是对数学概念直接的运用而是数学定义的变式,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变式解题能力的锻炼和拓展.例如,对二项式定理的变式,将(a+b)n中的a、b、n进行替换来出题训练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

篇4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在五年制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突出问题,逐一分析其原因并试图改良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理论,探讨如何针对现存问题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得到切实的改进和提高。

医学英语这门课程是通过英语学习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旨在扩大英语学习者在医学英语方面的词汇,使之能够了解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通过医学词汇的系统学习,医学文献的大量阅读以及各种练习的复习来提高学习者阅读英文医学文献的能力,达到语言技能与医学知识共同提高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不论是由英语水平较好的医学专业老师授课,还是由专业的医学英语专业老师授课,效果都不尽人意。

一、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医学英语是所有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般于大学三年级开设,每周2个课时,持续1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共计72课时。

(一)医学英语的目标定位

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大学三年级时学生们基本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六级,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也已掌握普通单词的一定词汇量。此门课程的学习使他们不能再满足于对日常生活题材的语言运用,而应在原有的语言载体中加入其专业的内容,学会在其专业领域内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之上,就需要大量充实相关的专业医学词汇,熟悉固有的医学文章的模式,懂得一定的医学文献写作规范等。在笔者看来,普通英语课是基础性课程,而医学英语则是应用性课程,后者的教学目标应比前者的教学目标高一个层次,是在前者教学目标基本达到的前提下,能够把语言应用于相关的专业。在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1]中明确提到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恰验证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

(二)医学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

1.大班医学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随着最近几年的招生体制改革,招生人数不断增长,在原有师资力量配备下,教师所面临的班级越来越大。大学英语教育界普遍把60人以上定性为大班,但事实上某些医学英语教学班级已超百人。由于班级人数多,师生交流少,难以创造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对于人数多的班级驾驭难度大,教学活动难以展开;课后作业批阅量惊人,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大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悬殊较大,实际教学难以兼顾两头。总之,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很难从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2]。

2.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广,分支细,包括了如病理、生理、生化、解剖、微生物等基础学科,同时也包括了内科,外科,口腔等临床学科,在短短的72课时之内很难对所有内容一一涉及[3];同时由于课程是面向所有医学专业的学生,就更要求教学内容选材恰当,不偏不倚;另外学生初步接触医学英语,普遍感觉内容艰深,词汇句型复杂,难以入门;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往往会忽视医学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对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普通英语教学怀有一样的评判标准与课堂期待,结果学生往往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向教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和要求,常常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

3.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在目前的医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尽管会使用Powerpoint(PPT)、投影仪、话筒等多媒体,但总体感觉PPT制作技术有待改进,网络技术也应更加充分利用。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改良应用下的医学英语教学

(一)语法翻译教学法理论与其改良

语法—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4]。在此种教学法下,学生一般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同时也能培养较强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且教学效果不受班级人数的影响。缺点是过多的依靠本族语,口语与书面语分离,练习形式单一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缺点如今通常会使之被当作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法体系,但根据医学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目前超大的班级规模,此种教学法的改良应用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1.优先发展书面语

由于医学英语所面对的学生处于大学三年级,已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作支撑,而医学英语的学习内容多,学时却短,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必须优先发展某种主导的同时也是最为需要的语言技能,那就是阅读技能。其他的技能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在具备一定的医学英语阅读能力之后,学生医学英语的听说译写能力可以在一定的英语基础上自我发展。

2.在初级阶段的学习,充分利用本族语,以翻译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医学内容专业性强,知识跨越大,分支差别明显,要使学生理解这样的一些文章,让它们与之前所学的一些用中文教授的医学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必须充分利用本族语,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完之后一知半解。用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互译以及笔头形式举例和练习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的专业词汇和规则。

3.重视分析长句句型的语法结构

语法翻译法把语法教学当作中心任务,而在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早已在前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中掌握了语法点,鉴于医学英语中句型长且复杂,理解首先须从理解句子语法结构开始,所以语法教学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是中心而是手段。

4.医学词汇系统的讲解成为重点

一般医学生阅读专业期刊很大一部分困难来自于医学词汇。在词汇教学时,力求通过有限的构词成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词汇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转化规律,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同时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巩固与发展词汇的主要手段。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改良应用须注意的问题

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中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语言能力虽强但医学知识薄弱,而医学专业教师却缺乏系统的语言培训并且只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相关领域,所以建议两种师资须有机结合。同时为了避免课堂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动机,一定需在语法翻译教学法改良应用的基础之上,有选择地搭配其他诸如听说法,交际途径法等教学方法辅助教学[5]。

外语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须最终落实在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上。笔者在数年的五年制医学英语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改良应用是基于学科特点以及班级规模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其固有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此后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开展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2]王成.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策略[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18(3):77-78

[3]范谊.大学英语教材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2000(10)∶55-62

篇5

(1)流动的课堂更有生命力。一名教师不可能对课堂上即将发生的良性或不良的事件进行完全的预设,掌控教学指的是对全局和整体的驾驭,而非对每一个点和每一个环节生成固定的应对策略。毕竟偶然的突发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可以灵活应对,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常态,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流动。何谓流动?即:在教学环节尚未进入预设环节而学生跳入该内容时应因势利导,顺应变化,从而使得课堂更为丰富。本堂课中,有两名同学都在教师教学之前直接提出并应用了公式:an=amqn-m,这一现象本来很好,教师本应因势利导,顺势引出该问题的证明问题,进而更加深入的探究单位“1”与“m”,字母与数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而教师为完成任务,匆匆而过。一方面,错过了一个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认知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得课堂处于一种凝滞的人为引导的状态,导致课堂缺乏活力。长期如此下去的话,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与思维依赖,反正我怎么想,老师都要按照他的方法来讲,那么我就干脆不思考等着老师来讲算了。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容易陷入僵化、呆板的格局。

(2)提问应有发散性、生成性。长期的不良习惯养成了我爱提判断性问题,爱用疑问句和反问句的习惯,本堂课也没有幸免。例如:“等比数列的通项是指数函数吗?”、“某某同学的回答正确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课后反思下来,这些问题中有的完全可以逐层递进的展开提问。1.请类比等差数列中通项与一次函数的探究方法,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找出与之相关联的函数。2.此二者有何异同(关键性问题,这两者定义域不同,等比数列可取负数,而指数函数必须为正,从而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区分和认识散点函数与连续函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本堂课多有几个类似于某位同学提出的q≠0的问题的话,对学生的启发效果将更为显著。而“对不对”、“是不是”等这些问题其实完全可以不提。唯有好的问题才能创造高效能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

(3)对学生的兼顾不足。一堂课可以完成多少内容,应该是教师智珠在握的,如果仅仅局限于好学生完成的话,本堂课内容似乎不多,但差一点的学生呢?她们并没有跟上,在随堂练习中我发现部分同学还在用等差的公式在解等比的问题。这就一方面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效能没有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过于急躁。这种急躁既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课的原因,也有对学生的认识不足的因素在内。事实上,课后反思下来,以后这些学生还得花时间去补,就此而言,还不如放慢一点脚步,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每一堂课都扎扎实实的获得知识并消化知识,这比起炒回锅饭的效果显然会好得多。

(4)本堂课教师的示范演示过少,导致学生格式不规范等等现象发生。这让我认识到:一方面,学生板演,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板演应该是在教师有过示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以免学生对格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乱写一气,进而养成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不规范的板演将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规范,所以自己在这一方面有待提高。

(5)导学案应该体现导的作用,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在教学中运用使得学生能快速、有效地“学好教材”,教材作为“教”和“学”的中介,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要使用导学案,学生就应该有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的预习需要老师的介入与督促,我个人根本没有进行这些活动而是直接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另外,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进而导致了对学案的设计显得随意的问题出现,使得学案不仅没有成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反而一定程度的桎梏了教学。

几个问题

(1)数学教学应当是充满想象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迁移。因此我常常认为在教学中应留足教师发挥的空间,课堂不能完全被教案、学案牵着走。事实上,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写略案以便于在某一地方有一定的发挥,学案的使用是从教生涯以来的第一次。经过数列这一章节的使用,我个人觉得学案的使用对自我的束缚过多、过大,如果说通过减少学案内容来增强自我创造,又不见得完全可行,因此,如何使用学案、怎样用好学案,在什么地方仔细用什么地方大概的用,这是值得我研讨的问题。

篇6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地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篇7

本文对中医手法教学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总结出教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在手法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安排和设计好教学内容,这将为手法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 手法 力学 教学

手法是推拿和骨伤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推拿手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和骨伤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对手法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对本学科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手法教学是推拿和骨伤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手法的教学和临床带教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传统手法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纯粹“继承”式的学习,所培养的学生根本无法将手法医术发扬光大,换言之,传统手法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力,打不开思路,找不到“将手法医术发扬光大”的方法,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学生思维的愚笨,而是整个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节,没有给学生必需的启发和提示。我们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发现在手法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将把手法的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 传统手法教学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中医药院校的手法课教学里,内容上都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一指禅推、按、揉、扌衮、扳、拔伸、推等教学计划所要求的传统经典手法,主要是掌握手法的术式结构和临床运用,熟悉这些基本手法所派生的其他手法,辅助学习端、提、接、劈等其他各家各派的手法,教学的方式也都是沿袭老师先讲授手法的动作要领、再进行示范动作表演、同学再在课堂上进行手法练习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学生练完,手法也就学完了。这只是一种“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手法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动作模仿式”的学习,毫无创造性可言!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状况,流传了几千年的祖国传统手法医学将永远停滞不前,一代复一代的继承,不会也不可能向前发展。虽然有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感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刻板、机械和陈腐,做出过各种努力试图去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比如把教学地点放在临床上或手法实验室里,或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但其本质并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没有质的改变,我们不能够只是教授给学生“经验式”的知识,不能够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像“工匠”式的操作就行了,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明白和理解手法的作用原理和作用效应,才能让学生对手法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深的层次。

手法教学要突破几千年来的教学模式,使手法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从根本上跳出“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手法教学模式,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剖析其作用原理和生物力学效应,运用现代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对古老的中医传统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让这门古老的祖国医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并与世界手法医学接轨。

2 对突破传统手法教学模式的思考

要使手法传统医术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就必须在整个手法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根据近年来医学界对手法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西方医学对手法的认识观念,我们认为手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手法作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1]”。因此,可以把“力”的概念作为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手法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力学,横跨于手法医学和现代科学之间,力学概念的全面引入,可能为我们研究手法医学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推拿界有一句至理名言,曰“其疗法的独特性在世界医学中独树一帜[2]”,但多年来,我们对其“独树一帜”的理解好像紧紧停留在一种感觉和模糊的认识上,对其“独特之处”并没有十分明确和清醒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手法医学工作者都明显感觉到了其治疗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但都不能明确指出它为什么与众不同,其“独特之处”到底在哪儿?综观整个医学体系,不同学科治疗疾病的手段各不相同,内科医生用药,外科医生用刀,针灸医生用针,心理医生用语言,就是手法医学是以“力”为手段来治疗疾病的,手法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力”的运用过程,手法的治疗原理其实就是力学效应。当然,这种效应不应该仅仅单纯地理解为现代物理学上的力学效应,它还应该包括生物力学效应。

力作用于人体可以产生各种反应或效应,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包括血液循环的改变、各种神经反射的出现、肌肉的运动和变形、骨关节位移、胃肠道的蠕动、内分泌的平衡以及精神心理活动的改变等各个方面。现代力学研究对象是物体,将其研究方法运用于生物体研究,在某些环节可能有不尽合理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力学概念在手法教学时的引入,因为这毕竟是一条手法医学与现代科学接轨的必由之路,不足之处仅在于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够完全诠释手法医学的精妙之处,原因和错误不是现代物理学的笨拙和肤浅,而是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人与物体毕竟是不可完全划等号的两件事物,人有精神和心理,而物体则没有[3]。

3 力在手法量效关系研究中的作用

手法的量效关系历来都是手法医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手法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基本性问题,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为至今仍有许多基本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要了解手法的量效关系,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手法的量效关系又是手法医学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手法医学要现代化,就必须认真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量效关系的研究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对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手段来对手法医学进行研究。力学概念的引入,将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手法教学历来都十分注重和强调力、能和信息的渗透性,但多年来对其渗透性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依靠医生和病人的一种感觉,这不符合现代中医医学的发展趋势。自古以来,中医自外向内都有皮毛、络脉、筋肉、经脉、骨骼和脏腑之分,手法的作用效应到了人体的什么位置层次,应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衡量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手法的操作规程进行客观量化,是正确运用手法和产生疗效的关键所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正好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不失为解决手法作用层次的突破口。

4 力学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4.1 力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手法教学中力学概念的引入,首先应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刚体、力、力矩、张力、变形、平衡、位移、旋转、自由度、笛卡尔坐标系等,还应该介绍力学的一些基本要术,比如力的大小和方向、作用点、时间、长度等,与之相关的还有向量、质量、速度、加速度、频率和固有频率等等。这一章节的内容应在学习具体的手法之前作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力学概念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生物力学的知识。课时数以两节课左右为宜,可以结合其他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如果在教学计划中有安排手法的力学分析课,则需要在这一阶段增加学习力学分析图和力学计算公式的内容,为学生掌握手法的力学作用方式、有效力和无效力打下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手法的动作要领和用力技巧。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或能量作用于生物体、生物材料或生物系统时力的运动和形式的一门科学。在物理学概念基础上,结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学习一些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动力型位移、静力型位移、张力型位移、生理性载荷、病理性载荷、功能性载荷、组织结构力学、剪切力、拉伸力和压缩力等等。而刚体生物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这两个部分,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评价标准体系。在生物力学中,移位、载荷、阻力和时间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四个概念均可以用现代物理学方法对其研究和分析,但学生要了解其中的一项内容,就必须了解其他三项内容,其关系密不可分。这一部分可以结合疾病和临床进行分析和讲解,将增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兴趣。在学习这些概念和关系的时候,最好是将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结合起来讲解,比如,可以将位移与骨关节、位移与脊柱、变形与肌肉组织等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章节的内容也应在学习手法之前作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其课时数可以考虑安排二至四节为宜。

4.2 运用力学知识对手法进行分析,促进手法教学质的飞跃 物理学概念和生物力学概念的学习,仅仅是为分析手法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奠定基础。在学习手法时,应重点讲解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手法的作用原理和实质。例如,各种外力造成的骨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错位(错缝),肌肉组织形态的变形、神经传导的主阻滞、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内分泌平衡和胃肠道蠕动加强等方面。老师在讲解每一个手法时,都应该画出手法的力学分析图谱,对手法的有效力、无效力进行分析,通过力学分析来剖析手法的作用实质,加强有效力的运用,剔除手法中的无效力,并通过这一途径来帮助学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中医古老的手法,认识手法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从而更合理、更高效地运用手法来解决临床问题。

在手法教学中引入力学概念来对手法进行分析,并不是力学概念引入手法教学的终极目的。通过运用力学知识对手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力学角度来对古老手法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手法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的手法,结合临床培养学生手法的再组合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思维从不同角度对古老手法进行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手法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也为古老的手法医学走向世界并与现代医学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应穿插在每一个具体的手法中进行讲解,对每一个手法都应进行生物力学效应、手法的作用原理和实质分析,这将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对手法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掌握手法的操作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手法的基础和前提,故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应在学生掌握手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传统的手法教学内容是学习手法的概念、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分类、功效及主治和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考虑增加手法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力学效应这两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对传统手法教学模式的认识是:老师是将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只能被动地“继承”前辈们的经验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手法创新能力,很难打破常规去产生和创造出具有临床现实意义的新的手法,也不可能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去重新设计和组合手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概念引入到手法教学中,只要合理恰当地安排和设计好教学内容,这将对手法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隽陶.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

篇8

    【关键词】医疗性扩大损伤 ;法医学后果; 损伤程度

    1问题的提出

    从损伤来源的角度上讲,所谓的医源性损伤,广义上是指就医全过程中所导致的损伤。狭义的医源性损伤即医疗性损伤,仅仅指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损伤。对于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中所考虑的是指狭义的医源性损伤。伤者在进行损伤鉴定之前多经历了诊治过程,对于伤情较重者更是如此,这也是法医鉴定损伤程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医疗性损伤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必然性,如外科手术过程中必然对人体的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显然这类常规的医疗性损伤对法医学鉴定损伤程度的鉴定结果不存在影响,这里不作讨论。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与法医学鉴定相关的一类特殊的医疗性损伤,本文称之为医疗性扩大损伤,是指损伤后的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行为造成的原发损伤进一步扩大,或者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造成比原发损伤程度更为严重后果的。法医学鉴定过程中必然要对这一扩大性损伤必要性进行评判,因为医疗性扩大损伤的必要性与否,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改变。

    2医疗性扩大损伤必要性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分类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总则规定:鉴定损伤程度,应该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评定损伤程度,必须坚持实事求实的原则,具体伤情具体分析。损伤程度包括损伤当时原发性病变、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以及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鉴定时,应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及其损伤的后果或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以上是法医鉴定损伤程度所依据的两个重要标准,明确规定了损伤程度应该包含的哪些方面,医疗性扩大损伤并不在其中,而工作的实际中医疗性扩大性损伤对原发性损伤的鉴定结果已经造成了影响。为便于把握,从法医学鉴定实用的角度,可将医源性扩大损伤的法医鉴定分为两大类:必要性扩大损伤与不当性扩大损伤。

    2.1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

    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即以治愈原发损伤为目的,或为了避免更为严重后果的发生,而采取的符合医疗相关规定的医疗行为,并产生了程度上重于原发损伤的后果。这类医疗性扩大损伤所产生的后果可参照与损伤有直接联系的并发症,连同原发性损伤一起,综合评定损伤程度。 

    以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下:

    某男,左前臂刀砍创2处,长度分别为7cm、5cm,长5cm的创口深达骨质,伴有肌腱损伤体征,进一步扩创达9cm,并发现左拇屈肌腱不完全离断,予以吻合。经治疗伤口与肌腱均愈合良好,无后遗症。《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第二十一条:肢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10厘米(儿童达8厘米)或者创口累计总长度达15厘米(儿童达12厘米);伤及感觉神经、血管、肌腱影响功能的。原发伤口累计长12cm伴肌腱不全离断但无后遗症,不够成轻伤;而手术扩创后伤口累计长度达16cm。此时法医鉴定中就需要论证手术扩创的必要性,原创口伴有肌腱损伤体征,完全具备了手术扩创探查的指证,且手术中发现了肌腱的损伤,认证了手术扩创的必要性,参照轻伤总则的相关精神,可依据第二十一条,评定为轻伤。     2.2非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

    非必要性医疗扩大损伤,视医疗行为参与的性质可分为: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恶意造作性医疗扩大性损伤。

    2.2.1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

    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由于该类扩大性损伤产生的来源是过失的医疗行为,与原发性损伤无直接联系,故其产生的后果在法医学损伤程度鉴定时不予考虑,对原发性损伤的鉴定结果不产出任何影响。以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如下:

    某男,17岁,某日被人刺伤胸腹部被送往医院诊治。上腹正中见长约5cm伤口,上腹部压痛、伤口渗血明显。移动性浊音(+-),腹穿未见不凝血。CT提示心包损伤?肝左叶损伤?。遂行剖腹探查,术中探查腹部伤口成反L形,内有大量血液涌出,沿腹直肌切口方向向上下延长伤口,打开腹膜,见腹膜内无伤口,腹腔内无积液及积血,这时,进一步探查发现伤口是从腹部沿皮下肌层向胸部方向延伸至剑突,剑突断裂,予缝合。该案例中,剑突的断裂进行对原创口进行探查是必要的,但开腹探查显然是不当的,仅由于创口的入口在腹部,腹部有压痛,CT只是一个不确定的诊断,加上医生主观臆断,在无手术指征指征的情况下开腹探查,规类为医疗过失性扩大损伤,不计入法医损伤程度的评定。

    2.2.2造作性医疗扩大损伤

    造作性医疗扩大损伤,是以医疗扩大性损伤为手段伪造伤情,影响法医鉴定的结论。典型案例如鼓膜穿孔的造作伤,医生通过其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刺戳鼓膜等方式伪造伤害案中的外伤性鼓膜穿孔。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在法医学鉴定中不作损伤程度评定。

    3医疗性扩大损伤后果的承担

    医疗性扩大损伤因其类别的不同,对法医学鉴定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必要的医疗性扩大损伤直接参与损伤程度的鉴定,产生的法医鉴定后果全部由原发损伤的施加者承担,与医疗行为无关。在不必要的医疗扩大性损伤中,过失性医疗扩大损伤,不计入损伤程度的鉴定,其产生的后果,应根据医疗事故鉴定规则,对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评定,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于造作性医疗性扩大损伤,不作损伤程度评定,其严格意义上讲已经不是医疗行为,而是违法犯罪的一种手段,由执法部门依法对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概念 发展特点 教育建议

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的技巧、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概念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及职业规划、事业成就等都有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这一领域就显得很必要。本文先明确了自我概念的本质,在了解了本质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点,然后针对大学时期容易出现关于自我概念的各种误区提出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的措施和教育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自我概念的本质

自我概念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他认为自我概念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的知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简而言之,自我概念就是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自我意识直接引导、控制着人的行为,是个体对自己形成的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相信自己在某种挑战面前能够取得胜利,他就会采取行动迎接挑战。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认为自己在某种情境中不能取胜,那么他只能采取退缩的行动,回避这个情境。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个体主要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于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和观点等组织起来。①

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人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逐渐从笼统的、描述性的向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多结构的方向发展。我国学者认为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和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因此自我概念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重要成分。

总之,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并逐渐趋向成熟,同时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大学生比较关注自我及其发展,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驱力及内部欲求;二是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然会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于是便对自己的素质和天赋等开始关心;三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但是对内部世界的关心并为削弱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相反,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建立在探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意识的形成、过度与发展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成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程度,在心理上开始要求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对家长、教师的依赖,向周围人展示自己的主张和能力。

2.自我意识的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迫切与片面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大学阶段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紧迫感,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而大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自我时还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对自我的理解和判断也流于浅表。

3.自我体验的强烈性与波动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的强度大,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班中的地位与威信,对他人的言行与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会随情绪的变化表现出波动性。

4.自我控制的自觉和提高

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自我控制的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善于自我控制。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善于及时、迅速地调整自我追求的目标和行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大学生中的偶发事件频出的现象就是不善于控制自我的结果。

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未来事业的有所成就。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现实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一种客观的认同和积极的悦纳,以及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直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自我,促使学生自动、自发地调适自己。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时期正处于青少年的后期也就是亲密对孤独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具有强烈的关注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的特点,非常想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会对他人的言行态度和评价非常敏感,所以在大学时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分关注和在乎他人的评价势必会影响对自身的客观认识,要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要客观辩证地看待并分析他人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自己正确的积极的认识。

2.树立起客观对待自我的信念

要让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首先要客观地看待,不因缺陷而低落,亦不因优势而窃喜。

3.指导学生积极改造自我

对待自己的优势当然要发扬,对待自己的缺陷也不要灰心,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的短处。短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改造的,如一些不好的毛病和习惯等。另一种是不可以改造的,如身材矮小,长相不好等一些天生的缺陷。对于可以改造的,我们要努力改造自我,对于不可改造的,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有勇气承认,同时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以“内秀”来补偿“外丑”。

4.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人生追求

完善自我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事情,更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向我们阐释了认识自己是终其一生的过程,大学生要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念,正确地不断地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注释:

①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参考文献:

[1]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2]陈庆良,丁昭福,刘明龋.大学生心理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思维深刻性;数学概念;引入;形成;运用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为能深刻地理解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数学概念则是揭示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与法则的逻辑基础。所以,本文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一番粗浅的探索,不到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概念的引入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们都是从客观实际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在讲解概念前首先要联系现实原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有关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启发、引导学生对概念下定义。这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而持久的印象,促进认识上的飞跃。

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可由实例引入,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让学生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细绳的一端固定,把绳拉紧,使绳的另一端在一个平面上旋转一周,在平面上就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自己体会到这个图形形成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定点;二是定长。形成的过程是旋转,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便形成了对圆的感性认识,在记忆中留下了圆的表象。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定点能确定图形的位置,定长能决定图形的大小,旋转确定图形的形状,动点便构成了点的集合,这时给出圆的描述性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首先能形成感性知识,然后经过分析并逐渐形成理性知识,在此基础上便能对圆的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

因此,不管数学概念是直接从客观事物的反映得来,还是在抽象的数学理论基础的经过多级抽象才产生发展得来,都有它的具体内容。对于中学数学概念的具体内容,中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接触。进行概念教学时,既要善于从学生接触过的具体内容引入,也要灵活地从数学内部问题提出。在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能尽量做到密切联系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生活、生产、科技中的事例,那么学生对所学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并深化概念,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开拓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精心谋划、设计创设思维情境,增加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增加学生思考、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本质,让学生在知识的起点就做到理解深刻。如,在上“函数单调性”时,给出该日某股市行情让其观察,后概括抽象,并得出其增减函数的本质属性,一个是单调区间,一个是自变量在区间上的任意性,得出函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完善对函数整个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概念结构系统,以达到对数学知识及体系深刻的认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在概念的运用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在运用概念时,除了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举反例,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形成“倒数”概念后,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数a有倒数吗?(2)任何数都有倒数吗?(3)一个不为零的数与它的倒数的积是多少?(4)一个不为零的数的倒数是什么?(5)什么数的倒数仍是它本身?(6)一个不为零的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大(或小)吗?(7)两个分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与第二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分别相同,这两个分数一定是互为倒数关系吗?启发学生准确完成上述练习,加深对“倒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倒数”的概念。

总之,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